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十三卷目录

 平阳府部汇考七
  平阳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三百十三卷

平阳府部汇考七

平阳府关梁考

        《府志》临汾县
分水岭 城西北姑射山,西接蒲县界,旧有关,今废。
西桥渡 城西门外二里,每夏秋汾水涨溢,人以舟渡时将寒冱,则造桥以便往来,官桥外有善桥、义桥。
加泉渡 城西汾河上。
吴村渡 城西汾河上。
永利桥 在明德坊永利池上,明洪武间知府徐铎建。
公济桥 城北五里,明嘉靖五年知府王溱建,即高河桥。
金店桥 城西二十四里,元天历二年邑民石成修。
云津桥 城西南二十五里,平水神祠前清音亭畔。
卢僧桥 东关西北门外,明弘治间木僧建,因名。
三氏桥 北关外,明嘉靖间典史解廷玉、生员陈道中、续孟初三人建。
吴村桥 城北二十五里,明弘治间建。
襄陵县
太平关 县西南三十五里太平县北二十五里,旧名故关镇。
郭村渡 县东门外汾河上。
北陈渡 县东南五里。
李村渡 县南十五里。
大陈渡 县南二十五里,以上俱渡汾水。故关桥 县西南,明正德间建。
晋桥 北门外晋水上,宋嘉祐六年建,明万历癸丑水涨冲毁,甲寅知县马逢皋重修。
高石桥 县北二里,接临汾界。
遗爱桥 县东南十五里,元大德六年里人邓庄、邓贞等建,世传晋邓攸尝建,后人思之,故名。按《县志》:晋邓攸尝建此,名爱桥,后知县李高重修,改名遗爱桥。
龙飞桥 县西南二十里龙𩰚峪龙澍祠前,元元贞二年建。
我山桥 在龙澍峪,明隆庆元年知县宋之韩建。
飞虹桥 县南三十里义店村,元至大中建,众木攒成不见斧痕,俗呼鲁班桥。
汾济桥 按《襄陵县志》:在县东郭村渡,弘治十二年秋知县李高因汾渡,冬桥夏舟岁费百镒,乃架木跨岸为高桥,人不病涉,岁久浸坏。天启元年知县卫先范复仿前制,建善则桥,有碑记,可为永利,惜今废。以下《府志》未载。
通惠桥 按《县志》:在县南四十里京安镇,接太平境,弘治五年知县张珣创建,桥北有楼。弘治十四年夏大水冲圯,知县李高重修,今复毁。东徐渡 按《县志》:在县南一十五里。
洪洞县
惠远桥 县北五里官庄西南,为南北通衢,金大德二年邑人请僧文妙募建,明洪武天顺间知县杨茂、程章俱复修。正德四年邑人李廷秀僧达连甃以石。嘉靖七年邑人郑让、僧悟秀复修。皇清康熙三十三年县丞沈青标重修,康熙四十二年知县杜连登重建。
羊獬桥 县南二十五里羊獬村,明万历间知县熊镃修。
大石桥 县西十里公孙村西南。
弘济桥 县东七里,明嘉靖十二年建,久废。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知县邓$1895$重建。
济川桥 县西二里,即汾河桥。
通驷桥 县南门外一里,即涧河桥,历来济川、通驷二桥,秋冬时令里民纳木盖桥,岁盖岁纳。明万历间知县乔因羽将拆木籍藏,下年复用,民甚便之。
聚瑞桥 城南百馀步,明崇祯十年知县杨天精建。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赵三长、朱璘俱增修。
汾川善人桥 县西二里许,明万历中乡民尚天福等募建。皇清顺治十六年乡民师邦胜等复募建三桥,罗汉院一,公孙村一,堰头一,勒有碑记。
青石桥 按《县志》:在郝家什字南,嘉靖年修,今坏,以下《府志》未载。
方石桥 按《县志》:在三真阁西,嘉靖年修,今坏。小石桥 按《县志》:在四桂坊东,嘉靖年修,今坏。通石桥 按《县志》:在城隍庙西,嘉靖年修,今坏。
浮山县
广济桥 县北门外。
南畔桥 县南二十五里,知县杨逢春重修。赵庄桥 县西十里。
大口桥 县东北三里。
刺庙桥 县东十里。
赵城县
豫让桥 县南八里,昔豫让为智伯报雠,欲杀赵襄子,伏其下。明正统中知县何子聪甃石为之,后人改名曰:国士桥,嘉靖中主簿赵田重修,一在太平。
清宁桥 县南三十里,按《县志》:成化六年建,今无。
屈项桥 县南二十里屈项铺北,按《县志》:以石为之桥,南有一砖门。
关神桥 县东四十里,桥阔八丈,上叠小堰于两旁,下以流霍泉之水,上以泻山涧之水。永利桥 县北二十里铺北,桥阔三丈,长十丈,馀高二丈五尺。明嘉靖间知县贺国定建,按《县志》:以石为之上,有石栏杆,东通霍谷,西通汾水,旁有二石人,北有关王庙,南北俱有牌坊。青石桥 县北五里窑安镇北门外,桥阔一丈八尺,长五丈馀,高一丈馀,知县贺国定建。按《县志》:以青石为之,上有石栏杆,东连霍谷,西通汾水,桥北有龙王庙。
太平县
西吉渡 县东南三十里。
东吉渡 县东南三十五里。
南王渡 县东南三十里。
永固渡 县东南三十里。
姚村渡 县东南三十里。
王村渡 县东南三十里。
裴村渡 县东南三十里。
苍头渡 县正东三十里。
下尉渡 县正东三十里。
丁村渡 县正东三十里。
毛村渡 县正东三十里。
史村渡 县东北四十里。
洪济桥 县南关,金大定二十三年建,元元统三年修,明嘉靖、万历、天启间知县耿儒、胡琏、赵京仕俱重修。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吴轸重修。
义士桥 县南四十里蒙坑河沟之上,以豫让名,明知县李浒、罗潮、武城累修。皇清康熙十年知府刘仪恕重修,赵城亦有。
广济桥 有三,一在西门外,一在县西南七里,俱明弘治间建。一在县东北十八里柴王村。皇清顺治十四年建。
普济桥 县南二里太山庙侧。
通善桥 县北二十五里故城镇。万历间重修。惠民桥 有二,一在南关,明弘治间建,一在故城镇南。
惠远桥 县南五里定兴村北,明嘉靖间建。仙虹桥 县东南五里彭村北,明正德间建。望汾桥 县东一里,明弘治间建。
临汾桥 县东十五里,南贾村西。
南北富水桥 有二,俱在县北二十五里故城镇内。金皇统四年建。
通济桥 大张东南,明嘉靖间建,天启间重修。
岳阳县
潼关隘 县北七十里石城内,有官厅、吏役房营房。
千佛沟 县北五十里,其沟甚深,关隘垛口尚存。
扶风桥 有二,一在北门外,一在辛庄。
丽泽桥 在金堆村。
曲沃县
铁岭关 县西南五十里隘口,东倚绝巘,西临大壑,迤南石色如黛,峰峻径仄,车难并轨,昔尝
置关于此。
滏河桥 县西北二十里高县北。
通济桥 县西南三十里侯马镇南浍河上,桥东西是晋平公与齐景公相会地汲冢。琐语云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于浍上,见人乘白骖八驷以来,狸身而狐尾,去其车而随公之车,公以问师旷,旷曰:狸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阳之神,饮酒于霍太山而归,其逢君于浍乎,君其有喜矣,盖于是水之上也。
金沟桥 县西南三十五里隘口南金沟水上。明万历间知县王明善建。
怀远桥 县南关厢,明洪武间知县宫可初修。交桥 县东南五里浍河上,康熙年间邑人贾生芝、任之栋募修。
白集桥 县北二十里,旧有桥,久毁。康熙年间知县潘锦重修,按《县志》邑人名:曰潘公桥。通津桥 县东北二十里郇村。
虹霁桥 县东南二十五里景明村瑞石园西。献文桥 县西南四十里,春秋晋献文子建,村有文子庙,今废。
普济桥 县东二十五里南属寺。
月桥 县南二十里任庄。
辛村桥 敬德桥。
翼城县
隆化镇 县东四十里,金兴定三年置隆化县。至元废,东连乌岭,西临翼城,南联绛县,北接浮山,此实扼其要害焉。
乌岭关 半属翼城,半属沁水,为河东泽潞咽喉地,置弓兵十五名巡检,司属沁水。
关子门 乌岭之南,可以通泽潞者,惟此蹊径险阻,较乌岭尤甚,旧有石门,今废。
西门桥 县西关外,旧名:阜顺。皇清乙亥地震圮,邑人上官澍复建。
霖公桥 县北门外,旧名:安定。皇清甲子为水所冲,上官澍复建,澍字霖公,即以名其桥。
中丞桥 县北关东门外,旧名永定,圮于水。皇清癸亥邑人上官鉝复建,行人德之,称为中丞桥。
广运桥 县北门外冰清镇东北,知县郑之衡易以石,有记。知县陈应富重修。
通济桥 县西十三里陵下村东明,天启间建,崇祯六年为涧水所冲。皇清顺治十二年邑人王廷谏募建,南徙数十武增高丈许。
石桥 县东五里石桥村南,即浍水横桥,高七尺、横五尺、纵二丈许,顶仅一石,承重冲涨不漂,相传鲁班建。
偏桥 城东二十五里奉教村,今名观头村,世传汉文帝访道于河上翁,翁曰:愿陛下偏桥言道。帝行至偏桥受教,即此地,又名偏桥庄。永济桥 县西南二十里湛清头村北。
永坚桥 县东南二十五里南常村。
普济桥 城东南十里庙下村,康熙壬午年邑人高中等募建。
马册桥 县南十八里马册桥,即怀远将军何斯盛步战剧贼吴思明处。
敦义桥 涧峡村南,明天启二年丁应科建,崔俊有记。
信义桥 城东南十里北常镇小湾沟,顺治九年建。
汾西县
通济桥 县西四里水润镇,南即汾河,明万历间知县毛炯建,按《县志》:夏秋汾水暴发,民艰渡河。康熙十一年冬知县蒋鸣龙建,造渡船济之。济川桥 县东三十里南关村。
灵石县
阴地关 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太宗取霍邑,曾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旧志》载仁义镇为阴地关者误。
冷泉关 县北四十五里,即古川口也,关外迤北皆平原旷野,入此则左山右河中惟一线,实南北咽喉之重地焉,有渡。昔按院未裁时,为汾、平两府迎送之所,旧有宫廨,今废。
鱼儿川 县东一百二十里绵山之内,与沁源相界,通霍州、岳阳、武乡、赵城诸处,山川险恶,林木茂密,先是流寇据为渊薮,劫掠焚掳扰害居民。明万历初议修堡寨并置巡检司,未果。郭家沟 县南二十五里,两山高峙中界深沟。明嘉靖间知府聂豹筑台起楼于沟南,题名天险,并建官厅三楹及窑洞数十空,以为防禦,官
军止宿之所。按《县志》:沟跨一木桥,岁久圮敝。万历二年知县白夏易以砖石,仍再建吊桥于桥北,深堑以遏敌冲其旧,建关王庙并扩而大之。兵巡蔡扁楼之南曰幽壑岑楼,其北曰深沟固垒,其西曰右霍咽喉,而知县白夏则扁其桥为天险云。
磨儿沟 俗呼磨子沟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沟东西有墩台二,在抱腹岩西北,与介休相接。中流砥柱桥 在南门外,昔以铁索系两岸,铺板其上,今废,其中流台址尚存,按《县志》:在县北门外,冬春石砌,上覆以木,夏初撤去。
天险桥 旧名惠济桥,在县南二十五里郭家沟上。明嘉靖间知县稍腾汉建木梁,岁久圮敝。万历初知县白夏易以砖石,仍建吊桥于桥北,深堑以遏敌冲,题曰天险。
仁义桥 仁义镇上,按《县志》:冬春木石搭成,夏秋亦撤去。
永固桥 冷泉镇西北,明弘治间知县黄鉴建,今设有船。
双池桥 县西双池镇。
两渡桥 曹村里。
索洲渡桥 索洲镇西。
船圪塔渡桥 小水镇西北。
夏门渡桥 夏门东。
南关渡桥 南关西。
石曲渡桥 在美里,以上诸渡口俱汾河经流处,冬春木石成桥,秋夏撤去。
蒲县
黑龙关 南北依山中建土城,开东西二门,按《县志》:旧设巡检司一员,弓兵三十名,本县十名,临汾县二十名,后设立防禦把总一员,领兵一百名,驻防于此。皇清顺治初年将巡检裁,以把总驻防。
蒲州
蒲津关 黄河西岸,《水经注》曰:《汲冢》《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坂关《地理志》,河中府河西县有蒲津关,据此,则唐以前皆以蒲坂蒲津为名,故虽在西岸,犹必纪之。
风陵关 州南六十里,《水经注》云:潼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者也。按风后冢在堆之下,风陵或以此名,王司寇士祯诗曰:风陵堆上隔风烟即在蒲州渡河时诗,渡在今赵村,南距州六十里,唐圣历初置关。明洪武初年设巡检司,属潼关卫,今名风陵渡。
蒲津渡 州西门外,今名大庆关。
永乐渡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黄河北岸,明洪武四年设巡检司,属潼关卫。
蒲津桥 州西门外,横跨黄河,即唐明皇所制浮桥,今废,详古迹。
通济桥 州南十里铁炉铺前。
孟盟桥 州东十里秦将孟明伐晋,济河焚舟盟师处。
平政桥 州南五里
大市桥 迎熙门外,俗名吊桥。
广济桥 弥勒洞前,旧有小桥。皇清康熙元年水涨桥溃,六年郡人贾澄、贾浚捐赀施石重建。
临晋县
吴王渡 县西三十里黄河东岸,昔有吴、王二姓居此,故名。上有吴王寨,即韩信渡河袭魏王豹处,明洪武四年置巡检司,今裁。
夹马口渡 吴王寨南。
贯底桥 县东南二十里奉仙宫东,旧在稍东,以石建,制极工巧,因大水冲废。明万历二十六年稍移旧地,复以石建,系官路通衢。
涑水桥 县东南坑头村,旧为土桥,明洪武十六年主簿张琛易置石桥。
城子埒桥 县东南三十里中所,通运城盐车官路。
水头桥 县东南二十三里白社里。
城东桥 县东南二十里城盐庄。
城西桥 县东南十八里令东里。
白坊桥
胥村桥 县东南二十里中所。
勃落桥头 县南三十里胜光里。
杜家营桥 县东南五十里群牧里。
土桥 县东南四十里右所。
荣河县
汾阴渡 县北后土祠后,金南阳郡王代祀汾阴所设,今废。
白马渡 县南十里,元尚书范国英因击逆党设,今废。
新渡口 县北十里庙前镇西。
惠民桥 县南百峪口,明正德十一年知县马安建,今废。
通济桥 县南十里番底村,知县马安建,今废。
猗氏县
永济桥 县西门外。
广惠桥 县东门外,二桥俱明万历间知县黄道见砖修。
利民桥 县西南十五里崔家湾,今废。
杜村桥 县南十里。
涑水桥 县东南八里西北,行盐要路,明万历三十一年巡道詹思虞建。
香落桥 县西南十五里。皇清顺治九年邑人陈适月重修。
原头桥 邑令陶自悦倡建。
万泉县
永利桥 县西门外,唐时建,明嘉靖初圮于水,知县王大节重建,修撰吕泾野副使秦昂记,后复颓。隆庆中知县李廷陈移建旧桥北,易之以石,行者便之。天启初知县范文源拟迎门改建,未果。知县刘鼎卿、刘大猷相继完工,名曰三贤桥,举人王化淳记。
永安桥 县西二里许,元泰定初县尹杨思聪建,明嘉靖初水圮,知县王大节重修。
永济桥 皇甫村,明嘉靖间土人吴鹤龄建。
河津县
龙门关 县北二十里北,魏唐并置关,后废。明初置巡检司,有渡。
修福渡 县南八里。
黄村渡 县东南二十八里。
黄河渡 县西十里黄河东岸。
夹间渡 县西南五十里夹间营故屯。
新庄渡 县西南五十里曹家庄西。
陶家营渡 县西南三十里平阳卫屯。
双营渡 县西南三十五里平阳卫屯俱黄河。湖潮渡 县西南十里。
葫芦滩浮桥 县西南十里知县马光远捐工创建。以上诸渡西通夏阳,即韩信以木罂渡河处,明初大兵由葫芦滩入关中,亦此渡。
仓底渡浮桥 县南八里知县崔鸣鷟重修,俱汾河。
解州
长乐镇 东门外十里路村,明洪武八年置巡检司。
通利桥 州西二里大水涧上,古有石版小桥。明弘治十六年州人侯俊、阎清等改造大石桥,今被沙压。
西门桥 州西门外,今废。
南门桥 州南门外。皇清康熙初建。
凤尾桥 州西十五里贾村后凤尾堰,今废。郇瑕桥 州北十五里,近郇瑕故城,故名,俗呼罗乂桥。
祥鸾桥 郇瑕故城,东即今桥头。
金井桥 州西北十六里,俗名侯村桥。
麻村桥 州东北二十里,以上五桥俱跨姚暹渠。
涑水桥 州西北三十里三娄村西北,与临晋坑头镇相接,常为水淤没。明正德十六年乡民复修石桥。
安邑县
圣惠镇 县西南二十里,明洪武间置巡检司。通惠桥 县东门外,明隆庆间知县刘希孟建。弘济桥 县北门外知县刘希孟建。
北路村桥 运城北门外,明嘉靖间盐院曹邦辅建。
西石桥 运城西五里姚家庄。
大石桥 县东十三里苦池滩南。
小石桥 县北三十里王范村。
夏县
姚暹桥 县南关外。
涑水桥 县西四十里曹张镇东一里许,明知县陈世宝重建。皇清康熙四十七年知县蒋起龙重建。
水头桥 去涑水桥西一里许,明正德间建。巫咸桥 县南门外,明成化八年县丞朱圮建。隆庆间知县陈世宝重修,万历十四年被水冲毁,十九年知县高奎重建,今圮。
大南桥 南关览胜楼下,系巫谷口,水涨易倾。
明隆庆间知县陈世宝建,万历十四年大水冲毁,今废。
禹城东石桥 县西十五里禹庙前,横落渠之经流也。明正德间建,万历二年知县陈世宝重建。
卓义桥 县南五里旧名五里桥,明嘉靖八年邑人齐忠义募修,改今名,后因水圮,齐忠义复募修,隆庆四年复坏,知县陈世宝仍命忠义募修。
弘远桥 县西南六里朱吕村,其岸即李绰堰。隆庆间知县陈世宝建。
闻喜县
留庄隘 县东南七十里中条山上,南通垣曲县,北接绛县冷峪口。
南桥 南门外涑水上,明嘉靖元年知县张问行招僧可良募建,知县李朝纲、阎卓、刘倌、史载德皆有力焉,万历间知县申田、徐明增顶石,立柱栏。皇清顺治六年僧道方道忻募建。康熙四十年知县佟国琪重修。
小石桥 有二,一在大西门外,一在水西门外。东桥 东关外涑水上。
西桥 县西三里。
志桥 县西三里姚村,明崇祯十三年重建。东镇桥 县东南三十里两镇之中,明正德间知县王琳建。
金稷桥 县东五十里兰德镇东。
横水桥 县东六十里闻喜、绛县之界,明正德十一年两县协修。
平陆县
茅津渡 县东南二十里黄河北傅岩前,明洪武三年置巡检司,《水经注》曰: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按《县志》:又韩信于此以木罂渡军,袭安邑,虏魏王豹,悉定魏地,即此。
大阳渡 在县南二里,晋人灭虢时渡河即此。白浪渡 县东南一百八十里黄河北,旧置巡检司。
洪阳渡 县西四十里葛赵村。
三门七津 县东五十里,禹凿砥柱、决三川,有上中下三门,上曰鬼门,中曰神门,下曰人门,七津即在砥柱之下,七眼盘旋,乃至险之处。八政桥 县东北三十里八政村口,明万历间盐院吴楷汪以时相继修。
芮城县
横岭 县东北六十里即直盆岭,系中条山巅路,通解州郡,省京畿必由之孔道,但村落辽远,地最荒凉。明万历十四年知县赵庭琰创建关帝庙,招道流居之。皇清顺治六年兵变以来,盗时窃发,要劫过客,至十八年知县王自修申请抚院拨蒲州营兵二十名防守其地,于是造营房、砌石垒以安插之,屹然一关隘云。
陌底渡 县东南四十里王村,一名窦津渡,通河南灵宝县。《水经注》曰: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赏赉焉,赐以河津,命其鬻渡。今窦津者是也。宋时建都汴梁条山北,职贡部使者按行驿路由此,故邵伯温筑待济亭于河干,以安宾旅。明天启后福藩分封于河南府食河池盐,岁用船二十只运载,芮人苦之,今止存船二只,以济人行及运商取盐驮达河南,旧设巡检司,讥察非常,今仍之。
绛州
武平关 州西二十五里,北齐时屯田于此防周。
南门浮桥 州南门外汾河上,旧以桩板成。明万历三十一年监生许河施易浮桥船版,虽有损坏,随时修补。皇清康熙六年知州刘显第捐造渡船四只,本年九月修浮桥一座。
浍水浮桥 城南五里西横桥庄,旧徵桩板于尉村等四里。明万历三十三年横桥庄义民贺守贵施易浮桥。皇清康熙四年知州刘显第捐造新船。
泽掌桥 城西北三十里泽掌镇。
三林桥 城西七里三林庄。
寨里桥 城北三里,明弘治十八年知州徐崇德建。
王马桥 有二城西八里,一在南王马,一在北王马。
水西桥 城西北十二里,按《州志》:万历三十三
年暴水冲塌,今重葺,高阔坚固。
孚惠桥 城西北二十里三泉庄。
周村桥 城西三十里周村。
隐身桥 北关阁下,俗传宋太祖微时曾隐身于此。
通津桥 城东北二十里龙香里,正德九年建按《州志》:又有通津桥在南门外汾河上,旧以桩板成。万历三十一年监生许河、施易浮桥甚便,但船板虽有损坏,随时修补。康熙六年五月知州刘显第捐造渡船四只,本年九月因旧桥板木桩损坏,捐资置买木植,添增桩板船只,修搭浮桥一座。
稷山县
玉壁渡 县西南八里汾水之阴,元魏常置关,后以为渡,今废。
荆平渡 县南三里。
杨村渡 县西南十里。
薛村渡 县西南二十里。
苑曲渡 县东南五里有浮桥。
费村渡 县东南十里。
崔庄渡 县东南二十里。
通济桥 县南三里汾河荆平渡口,明万历间知县薛承教创设,冬建夏拆,岁以为常,设老人专管。后知县刘三锡捐俸,造船十只,民尤便之。利济桥 县东北二里张廷赞记,史三省史灼重修。
通峪桥 县西北五里知县刘三锡修,改名永济,久废。按《县志》:又名永济桥。
广济桥 县东二十里小杜村龙王沟,义民王三畏募建。
成夫桥 县南二十五里修善庄,当稷王山水之冲,省祭文世兴捐赀搆造,未完,殁妻贺氏继成夫志因名。
永利桥 县东北五里涧东村西,康熙三十二年知县侯文灿重修。
万善桥 县东五里鱼儿湾。皇清康熙四十六年涧东村乡耆张洪基等募修。
利涉桥 县东北十五里西舍村西。
复兴桥 县南三十里翟店镇西南,邑人任振芳等募修。
普渡桥 县西二十五里薛村。
汾阳桥 县西十里吴城村东,邑人吴尊德募修。
汾河浮桥 有四,一在县南二里许。皇清康熙四十二年邑人苏腾募修,一在苑曲西,一在苑曲村东,一在县西十里李村,现在倡捐造船以期永久,又一在下费村,今废。
绛县
通远桥 县东二十里李册村,明万历中知县李大本建。
逆沟桥 县东十里,明嘉靖间乡民王仲英建,万历中知县黄维翰修。
通济桥 横水镇县西南,孔道接闻喜。皇清康熙三十九年邑人王承祚募修。
城隅通衢 按《绛县志》:在城西北隅,古有大道。隆庆间泉水浸崩,断及城角,万历二十八年知县王维翰修筑。
以下《府志》未载。
双济桥 按《县志》:在城西北。
镇峰桥 按《县志》:在县东门外。
顺圣桥 按《县志》:在郑柴村西。
赵村桥 按《县志》:在治西十里。
义济浮桥 按《县志》:在冷口峪中。
保障桥 按《县志》:在三间村西。
垣曲县
横岭关 县西八十里中条山路,通河南,为晋要隘,有巡检司。
济民渡 县南三十里黄河北,与沔县南对设舟以渡。
迎恩桥 县西城。
皋王桥 县城北。
南关桥 南关外半里,按《县志》:规制阔大,上建元帝庙。
葛寨桥 县南五里近葛伯城。
五龙桥 县西二十五里交斜村南。
汤王桥 县西十里上亳城村。
王公桥 县西三十里王茅里孙彪修。
贯沟桥 县北二十五里马村。
皋落桥 县西五十里皋落镇东。
霍州
凤栖桥 州北郭门外,元初元帅程荣建。
汾河桥 州西郭门外,每夏秋舟渡,入冬修架,春撤,知州陈嘉言立规,勒石于州。
郑家沟桥 州南五里,明正德间建,嘉靖二十六年圮,知州褚相重修,有记。
吉州
乌仁关 州西六十里,西临黄河,置巡检司,今裁。
平渡关 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西临黄河,置巡检司。
龙门飞桥 州西七十里壶口石峡上,元末于石岸凿孔,树桩往返缠以铁索,上架板桥以渡大兵,按《县志》:今废。
河东桥 州东,通城隍三官庙。
小水桥 州东门前,环门有流泉入南涧。淇水桥 州街中,下有淇水穿城入河。
旱水桥 州北关。
乡宁县
龙尾碛 县西一百里,冬结,水桥路通陕西韩城县,明洪武四年置巡检司,今裁。
香炉崖 南至师家滩二十里。
师家滩 南至石鼻崖五里。
石鼻崖 南至李家集二十里,以上吉州营,冬月防汛。
李家集 南至船窝镇三里。
船窝镇 南至高石崖五里。
高石崖 南至桥子沟二里。
桥子沟 南至乾柴坡三里。
乾柴坡 南至禹门三十里,以上平阳城守营,冬月防汛,俱系黄河一带隘口。
惠民桥 县西关外,明万历中知县焦守己改建。
永宁桥 在旧城门外。
隰州
广武庄 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置巡检司。永济桥 州东门外,明弘治初知州王彝建。龙泉桥 州南二里,相传曾有龙见此。
通济桥 州南三十里蒲水之上。
横水桥 州东北六十里,众山之水会聚于此。贺家桥 州南十五里南峪村,义民贺廷玉建。官道桥 州北二十里蓬门村。
曹城桥 州南十五里。
趋善桥 州西千佛庵下,按《州志》:本庵僧隆鉴募建。
大宁县
马𩰚关 县西七十里,唐置关,明洪武二年设渡,通陜西、榆林、延绥诸路,置巡检司。按《县志》:后以民贫,不能造舟楫渡,遂阻。
上石桥 县西关水门外,为县城右臂。明崇祯六年知县刘丕声为拒流寇毁之。皇清康熙十八年知县王维藩重修,按《县志》:康熙乙丑僧人清来募财,甃桥以砖,告成,立碑记之。彝吾桥 县东一里知县韩士奎建。
下石桥 县西关通秦门外。
荷叶桥 县西荷叶沟口。
麻束渡 县东麻束沟口。
茨梅桥 县西半里。
龙泉桥 县东半里。
通济桥 广济桥 弘济桥 俱在县东五里小冯村。
永和县
永宁关 县西北五十里黄河岸,路通陕西。兴德关 县西六十里,路通陕西延安府,有渡。罗关 县西南七十里,路通陕西、宜川,有渡。悬桥 县北门外。
义桥 县南门外。
木桥 演武场前。
独木桥 县西门外,芝水经流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