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十卷目录

 平阳府部汇考四
  平阳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三百十卷

平阳府部汇考四

平阳府山川考三

       《府志》绛州
姑射山 州西北四十里。《南华经》云:尧见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丧其天下焉即此。见临汾马首山 俗名马头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与姑射隔一峪。《史记》:赵盾田于首山即此,上有龙祠祷雨。
九原山 州北二十里,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原即此,皆晋大夫葬地也。山产莞花。
鼓山 即鼓堆城西北二十五里,周围四里,高五丈,穹窿而圆,状如覆釜,人马践履有声,故以鼓名。下有泉池。唐高祖克霍邑,进攻临汾郡,犒军宿山上,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曰庚寅宿于绛郡西北之鼓山,帝为讨捕大使,时旧停营所,故逗而宿焉。去绛二十馀里,绛城不下,是日晓鼓,西北有大浮云,色或紫或赤,似华盖楼阙,须臾有暴风吹来,向营而临帝所居帐上,帝指绛城而谓傍侍曰:风云如此,彼何不达之甚。辛卯,帝观兵于绛,取之朝食于正平县令之宅。峨嵋山 州南二十里,迤逦夏县、闻喜、猗氏、临晋、荣河诸县,西抵黄河,东临曲沃。
汾河 州南门外,绕城下稷山。
浍水 州南五里,出翼城县溱高山,西南过绛县,与绛水合,西过虒祁宫,又西南至州桥入汾。龙谷水 州东北十八里。《左传》:龙见绛郊即此处。
王泽 州南五里横桥村,水经浍水至王桥入于汾。注云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此。泽自带以下不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恤。原过受之。按此横桥即王桥,其滩即王泽也。
鼓堆泉 州北二十五里,源出九原山,泉上有堆如覆釜形,履之声如鼓,其泉有清灰二泓,环绕孚惠圣母祠,汇于祠南,俗名神泓,下流入州城。详水利
稷山县
稷神山 县南五十里,后稷始播谷于此,有陵庙。《水经注》曰:在汾水南四十里许,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治兵于稷是也。接万泉、安邑、夏县、闻喜界。
昆崙山 县西北五里,上有孝子庙。
圣王山 县北三十里,危峰耸峭,迥出群山。紫金山 县西北三十里,中有文中子洞,相传中子隐居之所。洞口时有白云往来。
马头山 县东北三十里,状如马首。见绛州仙掌峰 在紫金山,有掌痕承月之状。
峨嵋岭 县南四十里。见泽州
姑射山 县北二十里,上有姑射洞,其山石壁峰峦耸秀,雨霁岚光足称奇胜。
汾河 县南二里。见临汾
碧水泉 加家庄。皇清康熙六年,知县孟孔脉开渠导葫芦泉水南向绕文星台,前折而西与碧水泉会,碧水泉由城西后土庙右南至老坌折而东合葫芦泉,同归于汾。按《通志》:形家谓之二水合襟。
绛县
绛山 县西北二十里,草木不生,土色皆赤,县以此得名,又曰紫金山,产铁。
太阴山 县东南十里,崖壁峭绝,阳景不到。太行山 县东二十里,高险峭厉,西北诸山多其支脉。按《通志》:即狄公望云思亲处。
横岭山 县南四十里,山形直截,亦名横岭,关有巡检司。
湫池山 县南十五里,上有湫池龙王祠。华池山 县东十五里,上有华池龙王祠,春秋报享十有馀处。
存云岭 县南三十里,又名凤凰山,有姜嫄冢,建庙,岁时有司致祭。
冷口峪 县南一十五里峪中,四时多风,虽盛
暑犹寒。
陈村峪 县东南一十五里,出太阴中条两山间,带溪水发源处也。又通垣曲县界。
沙峪 县东三十里,壁峰峭绝。
河王峪 县东三十里,通沁水县界。
续鲁峪 县东五十里,亦通沁水县界。
绛水 县西沟中,源出至杨村灌田,西流入闻喜,即涑水上流也。智伯所谓绛水可以灌安邑者即此。
沸水 县北十五里绛山下,流入曲沃县。涑水 县东南十五里,源出自陈村峪中,伏流地中至柳庄复出,居民灌田,西流至沟入闻喜。浍水 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大交镇,东流至镇西与故郡水合,至绛州入于汾。
带溪水 县东南二十里陈村峪诸峰间,约四五里出村西,周回潆绕,若环带然。自宋元暨明常导水通渠至城沿,久废坏。
故郡水 县东北四十里,源方二亩,其深不测,入浍水。
逆沟水 县东八里,泉自沟中北流入曲沃境。玉龙泉 县东五十里东贺水村。
马跑泉 县西十里杨村,虽旱不涸,潦亦不流。旁有太阴将军祠。
拔剑泉 县东四十里晋峪,俗传晋文公至此憩,竖剑于地拔而得泉。
圣水 县西十里杨村,魏太康间里人杨斛因耕田水涌三泉,甜苦不一,有疾者饮之常愈,每汲一泉馀泉辄动。
垣曲县
太行山 县北八十里,俗名锯齿山,北抵阳城,延袤八十馀里,茂林森秀,形势巍峨。
诸冯山 县北五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处。历山 诸冯山后,山头平广,俗名舜王坪,即舜耕处。东西南北各十里,迄今荆棘不生,上有石碌数百,下有舜井及娥皇女英祠。瞽冢山 县北五十里,一云鸣条山,瞽瞍葬此,今冢墓尚存。俗名鼓钟山,相传昔有金牛入洞,人骇异,投石击洞中,水出即兴云雨,石上尚有牛迹。后凡遇旱,投石雨亦应,因建金牛龙神祠。《山海经》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即是山也。
三堆山 县北八十里,方广五十里馀,多产药材。按《县志》:即三锥山。
折腰山 县北七十里,古有铜矿洞,凿久脊摧。三锥山 县北六十里,三山峰如锥。
牛心山 县北四十里,状类牛心。
悬泉山 县西北六十里,县冈发脉于此为邑。
太祖山
蘑菰山 县北三十里,县冈脉经过于此为邑。
少祖山
佛山 县北三十里,上有古刹,因名。
寨子山 县北三十里,世传金兵乱,十八村人避兵于上,见有神呵护保全无虞,至今轮流祭享。
王屋山 县东北六十里,山势巍峨,东抵济源。济源山 县东北十馀里,遥连王屋、天坛,济水发源于此。
凤凰山 县东里许,状如飞凤,上有玉皇庙,为县治龙煞。
中条山 县西南九十里,迤逦至郭南里许为条山之尾,拱向县治为案,下临黄河,上有洪庆观,又建观河亭。见蒲州
黛眉山 县东南黄河南岸,嵯峨秀丽,矗汉浮云,望之如画图,又如锦屏。
狮子山 黄河南岸,状如狮子蹲踞掉尾河干。牧马坪 县西上亳城,世传汤牧马处。
白云洞 县北一百二十里,深二丈许,内有石钟,即白云子条仙处。
风化岭 县西五里小赵村。
风翻岭 县西五里小赵村北。
赵家岭 县西南十里,居民甚众。
鞍子岭 皋落西一里。
柏庙岭 县西北三十里。
圣人岭 县西北七十里,上有蘑菰神庙。火石岭 县西北九十里。
神岭 县北二十五里墱坂村。黄河 县东南里许,河九曲,此为一曲,上有龙门,下抵孟津,狂澜有声,水面浮泥。元至正十一年河清于此。
沇水河 县东半里许,为济河支流,其性见伏不常,南流入黄河,一名湛水。按《通志》云:湛水出
河内。轵县旧名舜清河,知县董尔性凿石开渠,有董公渠记。
亳清河 县南数步,发源横岭山下,由关店河顺流而东经郭南入黄河。每值大雨,狂澜淜湃,滨河田地多被冲坏,至与黄河交会泛涨浸城尤为巨害。明万历间筑石堤护城,以防水患,有石堤记。
关店河 县西五十里。
沙金河 县西六十里。
板涧河 县西南三十里。
园子河 县西北二十五里。
清水河 县西南五十里。
白涧河 县西五十里。
西泉 城内西南隅,水盛味甘,居民利之。凝碧泉 县北十里峪子村,俗名消瘿泉,上有龙王祠,遇旱祷屡应。
金澜泉 县北四十里瞽冢村。详见景说帝乡泉 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滴水泉 有二:一县北里许,明崇祯八年邑令段公上建龙王庙;一县西十里下亳村南,悬崖丈馀,滴水如雨,祷雨多应。
孝子泉 县西里许,从未有泉,因孝子庐墓涌出,故名。
马跑泉 有三:一北羊里,一平原里,一下亳里。王公泉 县西二十里王茅镇。
五龙泉 县西二十五里,世传有不孝妇浣其姑衣,毁詈。其姑,时有白羊自泉涌出,化为五龙,立裂其妇,上建五龙祠。
清水泉 县西南三里辛庄村。
白马泉 县西北六十里上王村。
悬泉 县西北六十里,在悬泉山腰。
煖泉 一在县北墱坂村,一在县西王茅镇。连庄涧 县北峪子村。
黑龙潭 有二:一县西三十里南庄村,岁旱祷应,居民祠祀;一县西十五里柳庄村。
五虎涧 县西南五十里,明嘉靖间置武官于此防矿徒,今废。
白水涧 县西下亳村东。
华露涧 县西北五十里回村。
火星涧 县西四十里。
苏家涧 县西三十里。
坂涧 县西南五十里。
霍州
霍山 州东南三十里,一名太岳,南接赵城,北跨灵石,东抵沁源古冀州镇。见赵城
观堆峰 霍山西,形势突兀,松柏蔚然。上有宣贶真君祠,即遗赵襄子朱书及为唐太宗导兵克霍邑者,后入集木于南麓将立庙,夜闻有呼各村食牛声,至鸡鸣牛悉自逸出,久之复归。比晚视之前所集木尽移山巅矣。土人即庙祀之。金鞍岭 州南十里,唐太宗息马卸鞍处。蛤䗱岭 州东北五十里,即贾胡堡与灵石接界,岭势巍峨屹立,山表每日将暮,群阜深黑,此岭独受返照,青紫万状,绚采可观。按《通志》:以状类名。唐义兵取霍邑常驻于此。
圣佛崖 州西南十五里汾水东岸,上有石佛大小千馀。
义城谷 州东南三十里,中出水,西流溉田。陶唐谷 州东三十里,帝尧避暑处,水声山色,林峰环翠,四时皆可登眺。
石鼻谷 州南五里许,即彘水之源,中有朝阳洞。
銮铃原 州南十里,唐太宗过此挂铃于树上。鹞掌凹 州南霍山中,即妖蛛与龙𩰚之所。汾河 经城西下赵村。
彘水 州南霍山下,西流经城南入于汾,又州东八里大张村有古鱼池,引为渠十里,丘家崖有张丘泉,俱经城南合彘水入汾。《水经注》曰:彘水出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方池 州南十五里郭庄村兴国寺下,有池几亩许,深邃清冽,群鱼游跃其中。
龙池沟 州东北三里,沟上有龙王祠,林宇峻密;下有泉数泓,旱祷辄应,相传有龙蟠其间。玉泉 陶唐谷半山间,水出如玉,因以为名。打鼓泉 霍山,自山顶而下,注地如鼓声。圆泉 州东十五里阴地村,西入于汾。
轰轰涧 源出汾西县东十五里,有渊逸真人祠,流经城西入汾,水声如雷。
吉州
孟门山 州西七十里。《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
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即此山也。《水经注》曰: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壶口山 州西七十里,禹贡曰冀州既载壶口,又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原,盖河势北来至此全倾于西崖之脚,奔放而下约五六百尺,悬注漩窝,如一壶然。
吉山 州旧城半枕山麓,俗传自古不被兵扰。庖山 州东北三十里,迤北而上,又三十里至绝顶,上建伏羲庙,相传伏羲为人祖,名人祖山。旧碑传为庖羲氏故宫。
风山 州北九十里,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又名孔明山,下有寺。
锦屏山 州半里许,乃州前案也,山花烂熳,草木葱蔚,宛然如锦屏,父老相传尉迟敬德从征过此,曾挂甲于巅,又名挂甲山。山上有晋文公祠,兵乱之后毁圮无存,知州南鹏重建。
寿山 州西南,花木芳菲,半山中有观音洞,洞西有一山,层次如级,名曰九龙堰。
高祖山 州西三十里,峰峦奇秀,与人祖山相雄峙。旧有汉高祖庙。
管头山 州西北三十里,接连高祖山,树木深密数十里,内有六甲土地神庙最为灵应。高田山 州东一百里,高出天半,上有真武庙。黄河 自塞外来经州境南流。
清水河 州北,流经州南数十步合山间诸水,东南流五十里入于黄河。
小水河 凡四:一在东门外,环门横流入清水河;一在州东,经三官庙前流入清水河;一在锦屏寿山之峡,流入清水河;一在州西五里蒲峪。宽静河 即鄂水也,由宽静村西流五十里入于黄河。
县底河 源出于高田山下,经桑河窑头回公诸村流入于大宁县河内。
明珠川 州东一百里,传有明珠照耀满川,后为异人所获。
南涧 州南,西流入于黄河。
甘泉 州西街,深八尺。见水利
饮马泉 州东文庙前,雨泉涓涓从石孔中涌出,流入州南清水河。相传尉迟敬德曾饮马于此。
乡宁县
柏山 县东十五里,孤峰耸秀,苍柏堆翠,望之若虬龙,上有荀息庙。
岱山 县东十里,上有东岳庙。
鄂山 县东三十里,平原突兀,峰嶂巑岏,俗传鄂侯之封以此名焉。
高天山 县东四十里,嵂崒峻绝,高出群山,其上常绕以云气。
尖山 县南二十里,孤峰特山,上有廉颇祠。林山 县西南三十里,上有白起庙。
马头山 县八十里,形若马首,上有黄龙洞。塔子山 县西南一百里,峰峦盘错,侵薄云物。上有云中寺石塔。
两乳山 县西南七十里,双峰类乳故名。云丘山 县南九十里,古有真武庙,今修五龙宫,香火甚盛。
豁都峪 县东一百三十五里,即官水峪。青石峡 县西南一百里,巉削峭厉,屈曲若犬牙相交。
香炉崖 县西一百里,以形肖炉名。
三官峪 县东,南通太平县界。
石门峪 县南,由东郊村通绛州界。
安分峪 县东南,内有灵岩寺,通绛州稷山县界。
马壁峪 县东南,内有剑泉,由五龙宫通绛州界。
庄头峪 县南,有马跑泉,通稷山县界。
桑平峪 县南,由郭家集通稷山县界。
双柏朴峪 县西南,有滴水崖、文中子洞,通稷山县界。
庞统峪 县西南,通河津县界。
鄂水 县东三十里,源出鄂山阴,流经县城南与罗峪水合,西流至县西北境八十里师家滩。入黄河。
罗峪河 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高天山,流至县城东北,绕城东南与鄂水合入黄河。
暖泉 城东门外百步许,水冬不冻,南入鄂水。剑泉 县东南,俗传唐太宗以剑斫山,泉随涌出,入马壁峪。
马跑泉 县东南八十里,流入庄头峪。
温泉 城南半里许高山之阳,湛然深碧,冱寒
弗凝,沿山麓西流。茂树森疏,与二三茅屋交错,殊有云中鸡犬之况。知县张季霖作亭其上,有记。
白云泉 出南山昭远寺侧白云洞佛龛下,渊澄秀澈,渟潴不竭。洞中石壁镂佛像,奇古似秦汉以上物。岁旱步祷,甘雨屡应。知县张联箕书联榜其洞口曰洞涵潭影霏灵雨,佛振潮音涌白云。盖以纪其实云。
隰州
五鹿山 州东南七十里,高八里,盘踞十里,上有五鹿大夫庙。
妙楼山 州北七十里,高五里,盘踞二十里,有石岩甚高广岩。内有石宝寺,前有龙池,后有泉窟。冬夏弗竭,祷雨辄应。高僧尝潜修于此。升仙洞山 州西北六十里,高二里许,上有升仙洞,深窈莫测,世传常闻仙乐。
石马山 州东北六十里,其形如马。
蒲子山 州东北五十里,高五里,相传尧之师蒲伊子隐处。汉以此名县。
石秀才山 州东北六十里,望之巾服俨如秀才拱揖之状。
白衣山 州东三十五里,高七里,盘踞二十里,昔有白衣居士藏修于此。
饮马山 州东九十里,高四里,盘踞七里,怪石之中喷玉翻云。汉文帝过此无水,马跑地出泉饮之,生草如韭,可食。
紫荆山 州东七十里,山极高峻,登其巅可望五百馀里。上有寺庙,东有紫荆寨并石窑,可以避兵。
海架山 州北十五里,上有真武庙,铜身高一丈二尺。
堆金山 州东一里许,形如金字,上有文昌祠。暖水窊山 州东六十里,悬崖峭壁,古木槎枒,三面豁然,爽人心目。半山有泉出石窦中,傍有古刹缁流引水激碓直入厨中。
慈母山 州东北五十里,出柴木,樵人多伐之。下埱山 州东北五十里,出木炭。
暖占山 州北五十五里。
神峪山 州北五十里。
百花山 州北一百三十里,温泉之南。相传山多异葩,今居民垦以为田,而花事岑寂矣。水帘洞 州西北七十里,悬崖瀑布,望之状若帘然。洞内石穴穿开,有石燕翻飞而出,翱翔天际。
紫川 出州西南山峪间,过州城、仵城、大宁、马𩰚关入黄河。两崖不生草木,水底不产鳞族,岸石皆紫故名。
降龙沟 州东北,昔有二龙相𩰚,神人降之,故名。
龙子湫 一名瀑布,泉州南十里山峪间,西南入昕川。常有龙见,因建祠焉,祷雨即应。宋崇宁三年敕赐广济庙,大观四年封顺民侯,明封为龙子湫之神。
明月泉 州北八里,其东石壁苍黑,中有白石,光莹如月照水。
大宁县
孔山 县西北三十里,高插云霄,壁立如笏,望之如华峰迤西另起一峰,胸穿两大孔,通明常有风声鼓荡,是为孔山,旧亦名风水山。《水经注》曰:北屈县故城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习不止。唐时有马𩰚关。翠微山 县南仅数百步,昕川绕麓而流,高踰千仞,横亘里许,山势似旗似锦屏,满山松柏森秀端拱,望之苍翠媚人。
捕狐山 县北三十里孔山之东,派邑治之祖龙也。相传山旧多狐,晋献公尝捕狐于此。屈山 县西南隅二里,形势屈曲回抱,昕水至此逆而西流。
石子山 县西南四十里,山势嵯峨,草木丛密,人迹不到。春秋卫大夫石碏以大义戮子厚于此,因名,又名小石山。
孟门山 县西马𩰚关之南三十里。见吉州笔架山 县西南,三峰竦起,峨然秀拔,为邑文峰。宋太祖建笔峰寺于此。
龙泉山 县之东北,旧名东山,因修治大清观,改今名。
龙泉山 乃捕狐山之支也,高二里许,以石戴土,不峭急巅,有台榭老松蔚然雅具奇观。镇关山 县西七十五里,凭临马𩰚关,因名。冰玉洞 县南二里屈山之涧洞,深邃莫穷,其际涧水,冬结为冰,光莹似玉,经夏四月犹有存
者。
龙窝洞 县南二里,翠微山之南,丹壁嶙峋,高可百尺,上有岩深广各丈馀,石际隆起宛如龙形。
壶口 马𩰚关南二十里孟门之上,形势如壶。黄河之水尽注于中。详见吉州
黄河 县西七十五里,马𩰚关控带诸山,为邑西之扼塞,南达孟门壶口,接吉州界。
义亭川 源出姑射山之金刚岭,北会蔡家川,至翠微左麓合昕川西入于河,又名羊求川。昕川 一自东北隰州曰紫川,一自正东蒲县曰蒲川,一自正北曰羊求川,会于城东三十里为昕川。南经翠微山麓合义亭川,西入于河。白马扫 县西四十里桑峨村昕川所经处,险石对峙,水势湍激,渊深莫测。相传有白马出没,石印蹄迹尚存,或曰此地在晋时多产良马,亦名屈产泉。
梵王扫 县西十里阜城寨之下,石峡巉岩,川流淜湃,昕河西流,水势飞溅,汹涌若帚之扫。上视悬壁石龛,中有梵王肖像在焉。
圣水泉 县西北三十里孔山禅峰寺之东,有石洞深广并三尺馀,悬崖之上清泉流注汇为碧池,常盈不竭,遇旱祷雨辄应。
永和县
双山 县东南二十五里,高七里,经过十五里,两峰对峙,故名。上有神庙,中有石佛,路最险隘。北楼山 县东南三十五里,高三里,盘踞五里,唐置楼山县以此。
南楼山 县南六十里,高五里,盘踞三里,与北山相对,其形如楼。
佶北山 县东北三十五里,高八里,盘踞十二里,旧有佶北神庙。
乌龙山 县西南四十五里,高五里,盘踞七里,巨柏参天不可数计。北齐河清三年有乌龙见于此,其顶多神祠碑记,古柏经前任伐尽。皇清康熙间,知县王尔楫复加培植,居民诵之。
捕狐山 县东南七十里,高五里,经过七里,上有捕狐神庙。
马脊山 县西四十里,其形如马,亦名马头山。卧牛山 县南四十里,以形肖名。
烈凤山 县西十五里,势如凤之飞扬。
龙岩 县南七十里,有寺,宋太祖避世于此。香岩 县西北七十里,有寺,顶有清泉下流。仙芝谷 县东北五里,尝产芝草,谷中水名仙芝河。
黄河 县西南七十里,北自石楼至本县,南入大宁。
仙芝河 水出仙芝谷,西南流会诸水入黄河。甘露河 县西南二十里,流会仙芝河。
灵液泉 县东城下,旧碑云北齐河清二年有龙跃自泉中,因立祠池上祀之。旁有井亦名灵液。
五花泉 县西门外,北齐时有龙自泉中出,其泉流入仙芝河,即今官河。见《一统志》
龙洞泉 县北五里,入榆林河。
橐驼川 县东北三十五里,西入芝河。
榆林川 县西北三十里,南入芝河。
莲池 县东隅,莲花甚盛,足供游赏名,题咏甚多。
《府志》未载山川。〈各《县志〉分水岭 按《临汾县志》:在城西北姑射山,西接蒲县境,旧有关,今革。
乔山 按《襄陵县志》:在县东南。
分水岭 按《襄陵县志》:在县东南四十里龟山之西,南北长二十馀里。
摩云岭 按《襄陵县志》:在盘龙山之旁,知县宋之韩于其上建真武殿。
狼尾坡 按《襄陵县志》: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三嶝山之南,多石嶝。
赤土坡 按《襄陵县志》:在县南一十里东柴村南,其上皆赤故名。
柳沟坡 按《襄陵县志》:在县南二里汾渡之东岸。
霍山 按《洪洞县志》:霍州东南县东北四十里,即太岳,禹贡至于岳阳,岳太岳也。周礼职方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古为冀镇,今封霍岳中镇云。其东有峰,上圆名观堆峰。山之形势,视霍若背,视赵若弃,惟独南顾,洪洞龙首回翔,朝拱环抱。且峰峦秀丽,巍峨峻耸,远望如屏若阁。城东北上然灵秀钟萃于邑,堪舆家谓此山天造地设。若为洪洞而生,当时建邑者取此为靠山。风气
之胜甲于他邑,其有深识哉。山下有泉,砌泉为池。池南北长十八丈,东西阔四丈二尺,深八尺。嘉靖年池上凿龙口三,喷吐泉水潺湲有声。甃以方塘,缭以高垣,北建观澜亭,西开二角门,规度整肃。一山之上建琼宫琳宇,左右回廊,前竖宝塔,为层十三,高计二百有六十尺,屹立凌虚,巍然百里奇观。山西面秀柏千株,苍翠盈眸,远望如画游赏者,耽恋胜景,竟日不忍去,上多题咏。
浮山 按《浮山县志》:在县西四十里,一名卧虎山。相传洪水汜滥时此山随水浮沉,因名。今属临汾本县,既以浮山得名,意此山当属本县,不知何故属临汾,土人每言县底及程黄二村,即是前代城邑,然亦不可考矣。
观音峒 按《翼城县志》:县东二十里,在石门村之南,崖洞口有观音祠,又呼为菩萨崖。
逍遥山 按《灵石县志》:在县南五十里。
姚家山 按《灵石县志》:在县西北十里。
马迹岩 按《灵石县志》:在县东三十五里,石上有一马迹宛然。
竹竿坂 按《灵石县志》:在县南十里。摇车缠 按《灵石县志》:亦在东山中,上多树木。拖风涧 按《灵石县志》:在东山中,人不可登。马家沟原 按《灵石县志》:在张志里,与汾西县地境相接。
荆坡 按《蒲县志》:在县东南一里,上有荆丛生,故名。
青台原 按《蒲州志》:在州北二十里。
龙头堡 按《闻喜县志》:在县东北五十里,后周明帝尝移改州治于此山。
滴水岩 按《稷山县志》:在姑射山,悬崖滴水,春夏不涸。旧属本县,近为奸僧贺氏于丈地,时窜入乡宁县矣。
歪头山 按《绛县志》:在县东六十里。
紫家峪 按《绛县志》:在县东南十五里。
龙骨山 按《垣曲县志》:在治西七十里。
牛山 按《垣曲县志》:在治西三十里。
古井 按《临汾县志》:在城内东南隅白塔寺前,旱亦不涸。
满水 按《临汾县志》:在城南十里伊村,其井有五,不汲则水满,虽旱亦然,故名,今止存其一。尧井 按《临汾县志》:在尧庙殿前,寒泉觱沸,为亭覆之,相传尧建都时所凿。
雪水 按《襄陵县志》:在县治屏霍门外,其源出姑射山,东入于汾。
九龙沟 按《襄陵县志》: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九龙山之麓。
南涧 按《襄陵县志》:在县南三十九里京安镇南,按太平县故城里界,旧有石桥,于嘉靖二十一年值大水冲圯,隆庆二年知县宋之韩砌以石。
系$3C41$泉 按《襄陵县志》:在县西南浪泉村,又名圆河。
梅月泉 按《襄陵县志》:在屏霍门外晋桥东石岸下。
舜井 按《蒲州志》:在迎熙门外舜庙中,二井东西相距四步许。宋《地理志》云:盖即史所谓匿空旁出者,公府泉脉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佳。俗传有疾者饮之或愈,真宗赐名广孝泉,命王钦若撰记。岁久断毁。明阁学张四维重书勒碑一。见历山
广孝泉 按《蒲州志》:即舜井,其地旧名舜泉坊,宋真宗改名广孝,仍诏建庙于其侧。
柳沟泉 按《蒲州志》:在州东南十五里栖岩寺东。
古护堰 按《蒲州志》:在州城西门外,北起古官道滩角,南抵河渎庙。明万历庚辰重修砌石坚致永护州城。详河岸碑文
连城堰 按《蒲州志》:阔一丈长三十丈。
横渠堰 按《蒲州志》:阔一丈长三十丈,今湮。玉龙堰 按《蒲州志》:阔一丈长五十丈。以上三堰俱知州许鹏所筑,以障永济博惠等渠水势者。今湮。
黑龙潭 按《解州志》:在安邑县东南十八里,与解东池相邻,深不可测,或曰盐池,利害亦系此水,故龙堰。唐开元中尝于此置龙池宫。
石村沟河 按《灵石县志》:在县南五里,会东山之水入汾。
横洛渠 按《解州志》:在涌金泉十里,出中条山谷,经夏县入安邑,若池可溉田。
青龙河 按《解州志》:在横洛渠北三十里,形势
盘曲如龙,亦可溉田。又有甘井在闻喜县东二十里,其泉出东镇村,南入涑水河。又东四十里有董泽,即舜封董父豢龙之所,引渠溉田,馀入涑水。河南四十里有秦王涧,传为唐尉迟敬德跳涧所。其南有马跑涧泉,传为秦王饮马之所。其东有黄芦泉、暖泉、温泉、冷泉诸水。
苦池 按《解州志》:在安邑县东,于盐池亦切。鱼儿湾 按《稷山县志》:在县东七里汾水之湾,鱼所聚也。
甘泉 按《稷山县志》:在甘泉村东北,按元天贞观碑记称县为甘泉邑者,疑即此。今无考。三春芳草争翠先于他处,故邑景,谓甘泉春色。漉漉泉 按《稷山县志》:在稷王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