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十三卷目录

 常州府部汇考七
  常州府关梁考三
  常州府封建考
  常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七百十三卷

常州府部汇考七

常州府关梁考三

   《通志》《县志》合载宜兴县
长桥 在县治正南,去县治二十步,高二丈七尺,长二十五丈,自袁令建,设迄于今桥,虽屡圮屡建,而其址未尝迁改也。
广济桥 即东水关在县治东南,以木为之,明正统间易石鼎建。
通利桥 俗名西水关,旧亦木为之,明正统间易石鼎建。
通津桥 俗名新桥,又旧名市桥,宋治平间令楼闶建,又伍贤乡有桥同额。
北水关桥 在县治西北,《旧志》阙。
紫霞桥 在县治北北水阙之南,《旧志》阙。以上并跨城河。
通济桥 在县大东门外,明天顺四年丞廖桓易石重建。
杜桥 在大东门外酒务后四十步,呼虾蟆桥。本名土,桥因邑人王公辅治地得巨木板,周布其下,相传为杜牧之水榭故址,因称杜桥。西隆桥 在西门外,《旧志》阙。
福德桥 在县西门外,跨运河,明洪武四年道士陈坦然重建,嘉靖四十年官给银重修。周桥 在县南门外周渎,宋治平间令楼闶建,绍兴间令赵与悊再建,一名武安桥。
仓桥 在周桥南跨寺渎,宋绍兴间令高商老建,后令赵与悊再建,皇清康熙年间署县事熊坊再建,改名寿山桥。
寺桥 跨寺渎。
新溪桥 在县南门外,宋嘉定间建,明正统间邑人顾信中重建。
宜民桥 在古县尉司,北宋宝庆间县尉赵汝迈重建。
通运桥 在古县尉司教场西,县令赵与悊建。迎恩桥 在县北门外迎恩坊。
高桥 在县北门外迎恩坊北。
坛桥 在县北门外邑厉坛东,今废,实土为关庙址以上并附郭。
义庄桥 在徐义庄东,旧因水架木为梁,未久辄圮,明文靖孙中舍封于万历十六年捐资易石重建,今废。
蠡渎桥 在县东十八里。
庆源桥 今名象贤桥,在县北三里,宋绍定间令赵与悊重建,明弘治间令陈荣再建。皇清康熙九年邑人朱拱泰倡修。
十里牌桥 在县治北十里,明洪武初知州卜原善建,隆庆六年县令韩容移建,去旧址向南约数十馀步。
葛墟桥 在县北三十里,跨运河。
古竹桥  黄土桥  寺庄桥
袁桥 邵氏建。
唐门桥  王张桥
下张桥 在县东二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建。王婆桥 元至正七年建。
新桥 明宣德八年,僧真相同建。
上塘桥 明景泰八年施薰建。
方桥 元至正间建。
沈家桥 未载处所。
钱墅桥 明正德六年钱道门建。
草堂桥 《旧志》在善计乡。
塘角桥 明嘉靖四十一年建。
横塘桥 明嘉靖四十二年官银建。
下裴桥 康熙二年陆澄修建。
氻渎桥 在县北九里,明崇祯间邵忠赤捐资募修,以上并跨开宝区。
湛渎桥 在县北十五里,跨湛渎,元至元间蒋监正力建,明嘉靖末官给银重修。
孙婆桥 去湛渎北数十步,明隆庆二年陈经等领官银建。
工文桥 在县北十五里湛渎西二里。
归美桥 在县东北跨运河,一名龟尾桥。宋宝
庆间丞沈次殳率邑人建,元大德间史瓒重建。改名斜桥。
坊桥 在县北十五里。
梢渎桥 在县北十八里。
胡桥 在县北五十里。
官路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和桥 在县北三十里,元泰定四年永定邵氏建,明正统十年邵俊又重建。
开明桥 在保安寺前僧法慧建。
南塘渎桥 在县北二十里,明正德七年邑人堵安建。皇清康熙十六年里人蒋其燧,重建,改名继善桥。
草堂桥 在县北二十里,于康熙二十三年里人蒋其燧裴显节协力同建。
黄垕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康熙十九年大水冲激倾圮,二十一年里人。周谦吉蒋学诗吴诵芳余旭明重建。
计亭桥 宋嘉熙中建,后又复建,明嘉靖六年邑人堵霁易木为石,重建。
北塘渎桥 明嘉靖二十五年堵霁妻蹇氏建。深渎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姚相蒋焕领官银建。
新渎桥 在县东南三十六里。
魏渎桥 在县东南三十六里。
大沟桥 在县东北二十二里。
尚觉桥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官庄桥 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方桥 在县东北阳山前,明正统间莫景建。万石桥 未载处所。
扶风桥 明嘉靖四十四年建。
双龙眼桥 东一桥,明洪武间里人裴彦禧建。官路桥 宋皇庆元年僧志超建。
宋桥 明嘉靖四十五年虞化领官银建,今圮。东武昌桥 元大德庚子建。
上王桥 建于宋,圮于明,今易为木梁,改名上阳地亦以上阳名。
三洞桥 旧系石梁,后改为木,顺治十五年里人王期升,徐喈凤捐资重建。
沙塘港桥 明正德五年裴清等建。
许墓桥 明嘉靖十年道人翁江等建。
周铁桥 在湖滨大镇。
下邾桥 明弘治十六年陈禄建。
万渎桥 明隆庆初年建。
蒋渎桥 明正德二年建。
社渎桥 明嘉靖二十年建。
官渎桥 明正德十年建。
吴四渎桥 明嘉靖十二年建。
中津渎桥 明嘉靖四年建。
大浦桥 明弘治十年建,以上并在洞山区。分水墩桥 明正德八年布政杭济建。
新塘桥 明嘉靖十年都宪杭淮建。皇清康熙十三年杭昌龄重修。
褚店桥 滨湖。
钟溪桥 明嘉靖二十二年司丞吴性建。黄塘桥 明正德二年建。
应村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建。
朱石桥 元至治元年朱和募建。
苏墅桥 明嘉靖二十五年建以上并在万一区。
寺桥 明隆庆元年建。
中巷桥 明洪武三年建。
东富阳桥 西富阳桥 俱明成化间建。龙亭桥 明正德十二年建。
归龙桥 明嘉靖八年建。
黄墓桥 明嘉靖十二年建。
高城桥 明嘉靖二十年建,以上并在万二区。遗爱桥 俗名云霭桥在县西二十五里,成任区。《旧志》误载神安区,宋嘉定末摄令洪僩筑堤成,梁后以射利为渡者撤之,今复驾。
城塘桥 在县西二十七里。
高遥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天生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陆友仁建,至康熙八年陆英捐资重建。
岸渎桥 明嘉靖二十五年建。
巷大桥 明嘉靖二十九年建。
姚庄桥 明隆庆二年蒋宝等建。
亳村渰桥 黄干桥
常富桥 明嘉靖二十六年节妇屠氏修建。杨巷桥  桂桥   宋渎桥
澄潭桥  程墅桥  闪溪桥 以上并在成任区。
就安桥 在县南三里,宋绍定间县令赵与悊建。
谢桥 在县西南五里。
流杯桥 在县南六里,相传周孝侯射虎处。大涧桥 在县西南十里。
深溪桥 在县南,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建,西氿之水数道东下惟此最大亦最近,故亦谓之急水桥,土人依桥设袋网,得鱼最多。皇清顺治三年吴洪裕悯其伤生,义捐资撤其网令改业,乃请当事立案永禁。
碓坊桥 在县南,明嘉靖二年重建。
坊前木桥 明景泰元年重修。
离群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蒋潘等领官银重建。
涧北桥 明嘉靖四十二年建。
柘坞铺桥 未载处所。
夏姜桥 建自夏姜二姓也。
石涧桥 明里人许顺等重建,以上并在山亭区。
宋方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元至正间建。夹浦桥 明成化间建。
乌溪桥  黄渎桥
梁辛渎桥 明正统四年重建。
定跨圆桥 定跨方桥
湖洋渚桥 明嘉靖间顾环建。
后河桥  明嘉靖三十八年建。
横塘桥  永丰桥  义渎桥
张泽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跨蠡河,《旧志》久圮,今重建。
施塘桥 在县东二十三里,久圮。
梅林桥  昌福庵桥 以上并在清泉区。侍郎桥 在湖㳇镇,旧传陆希声隐处,蒋颖叔题其宅云:二十四亭。芜没处溪边犹有,故时《桥樊川集》云:李侍郎昔居阳羡富有林泉,其名或得于李,未知果否。
洞灵桥  画溪桥
迎仙桥 并在天申宫前。
皇驾桥 在侍郎桥北。
李广桥 在张公洞北。
川埠桥 明嘉靖三年建。
蜀山桥 明嘉靖四十一年史际协助重建。永宁桥 明洪武四年建。
长春桥 在湖㳇镇。永安桥  湖㳇桥 以上并在均山区。通津桥 一名高阳桥在县西四十五里,元泰定三年建,明嘉靖二十四年许楷重修。
宜丰桥 在县西四十里,明隆庆六年重修。徐舍桥 在县西南三十六里,明嘉靖四十三年卢伟李严领官银重建。
安乐桥 在县西四十八里。
宛庄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
西荡桥 在谈村明隆庆六年建。
李渎桥 跨李渎明万历二年重建。
李家大圩桥 在北禾丰西,明嘉靖末乡民协建,以上并在五贤区。
钟离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明嘉靖十五年重修。
骆家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
新河桥 明嘉靖二十四年建。
浒渎桥 明嘉靖二十八年建。
孟河桥 明嘉靖四十年重建。
南庄桥 明嘉靖十六年吴秀领官银建。林上桥 明嘉靖三十八年建。
袁村桥 明万历元年建。
丰义桥 明嘉靖三年建。
马家桥 明嘉靖二十六年建。
庄河桥 明嘉靖二十三年建。
庙下桥 明嘉靖四十年建。
殷庄桥 明隆庆元年建。
江庄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木建,以上并在神安区。
周舍桥 在县西七十八里。
周山桥 在县西九十里。
符墅桥 在县西九十里。
汤墅桥 在县西九十里。
南社桥 在县西九十里。
吴墅桥
新庄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建。
受升渡桥 明嘉靖三十六年建。
蓬塍桥 明成化二年建。
河头桥 明嘉靖二十五年建,以上并在清东。
清西区。
都村桥 一各洞子桥在县西五十六里,明正德十六年张锐募建。
牛车垛桥 在县西五十六里。
遥村桥 在县西六十七里。
东塘桥 在县西北四十九里。
何塘桥 在县西北七十八里。
镇龙桥  宋安桥  流芳桥
杨埠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建。
寺桥 明嘉靖十八年建。
杨巷桥 旧叠石为三谼,岁久而圮,明嘉靖三十三年溧阳史际改建,一谼平背两厓增修石堤。
西庄桥  庙桥   塘桥
安乐桥 在县西六十五里,以上并在𠙶亭区。归径桥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康熙二十二年邑人蒋永修捐资重修。
双竖桥 在县西南四十七里,康熙间邑人蒋永脩重修。
八字桥 一在涧桥西,一在分水墩。
鲸塘桥 明嘉靖三十年钱鏊捐赀首倡与李金募建。皇清康熙二十五年鏊元孙之遴复捐赀修。
堰头桥 明嘉靖三十七年建。
东荡桥 明嘉靖二十年吴卓领官银五十两,侄总捐赀代建。
蒋店桥  周通桥
大树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丁点领官银建,明末废。皇清康熙七年生员丁新建,等捐赀重建。
朱潭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纪孝领官银建。蒋浒埠桥 一名五枚桥,明嘉靖四十三年建。西吴泽桥 明隆庆三年建。
西荡圩桥 明隆庆六年李泾等重修,独石为梁两堤,亦易以石。
五升圩桥 明隆庆三年重建。
跃龙桥 明天启二年史汶重建。
白云泾桥 以上并在从善区。
广济桥 在县西南八十里,明嘉靖二十一年任卿建。
振龙桥 一名南桥,在义庄桥之东。
步龙桥 在振龙桥之东。
紫云桥 顺治十六年钱坤建。
西洋渚桥 浯桥   双桥
前庄桥 任宙建。
郑渎桥 任柄建。
牛桥 任兆年建。
薛家桥 任宇隆建,以上并在金泉区。
永隆桥 明正德元年张軏妻杜氏捐赀建。五洞桥 明嘉靖戊申道士许德熙募建,四十八年重修。皇清康熙二年重修。
张渚大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僧洪员领官银建。皇清顺治七年张万金重募建。
百家桥 明嘉靖四十三年陈梗领官银建今圮。
玉带桥 在县西南六十里祝陵埠,相传苏文忠捐玉带助建。
下洋涧桥 顺治间重建。
丁山桥  七里店桥 双桥 以上并在永丰区。
靖江县
平政桥 在县南。
凤鸣桥 在儒学西。
龙骧桥 在县东。
西石桥 在儒学西。
登云桥 在平政桥南。
永济桥 在常馀仓前。
兴贤桥 在儒学南。
乘骢桥 在察院南跨市河。
龙兴桥 在崇圣寺前万寿坊下,旧桥下引水注东关,今渠湮塞,但以石为记。
东关桥 在东水关上。
西关桥 在西水关上。
东后铺桥 在旌义坊下。
西后铺桥 跨县后市河。
弓家桥 旧称弓家垍以上在城内。平惠桥 在南门城壕。
丰乐桥 在东门城壕。
西水桥 在西门城壕。
殷仁桥 在北门城壕。
迎春桥 在县东跨巽河。
新桥 在东塔寺前木建。
乐善桥 在西水桥之西石建。
朝阳桥 即朝阳殿前桥也。
剑池桥 在南门外官路之半。
通会桥 在旧水次仓前原名仓桥。
徐家桥 北达西水桥。
宣家桥 达孤山。
天水桥 在宣家桥东。
横桥 在秦家桥东。
永济桥 即秦家桥。
王富桥 在苏家港。
孙家桥 在北门外。
阳复桥 在北门外七里许。
通济桥 在真武庙前即郭家桥。
文兴桥 在县西南四里许。
利涉桥 在烈女祠前。
刘秀桥 在烈女祠东。
康庄桥 在刘秀桥东。
斜桥 在东阜镇。
石皮桥 在县西五里。
太平桥 在范家港。
吴桥 在太平庵西。
济善桥  永昌桥
永兴桥 在太平团蔡家港。
拱真桥 在生祠堂西。
南石桥 在严家港。
惠民桥 在韩家港。
普济桥 在毛庄港。

常州府封建考

        《通志》
延陵 吴子季札寿梦第四子封此。按《地理志》:会稽毗陵县季札所居,今常州府。
春申君 周赧王时楚春申君黄歇徙封江东,建城故吴墟自为都邑。按《后汉书·郡国志注》:春申君城在无锡,又府城西北有黄山,相传为春申君所封地。

阳羡侯 灵常以荆令尹从击钟离昧及陈公利几破之徙,为汉大夫,从至陈取韩信还为中尉,从击布。高帝十二年封阳羡侯今宜兴县,再传至哀侯胜,无后国除。
无锡侯 多军以东越将降,武帝元封元年封今无锡县军子多卯袭封。

毗陵侯 朱治,字君理,丹阳故鄣人,建安七年孙权表为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黄武元年封毗陵侯,今常州府。

毗陵王 仪武帝孙始平王子太康十年封。延陵县公 高光以讨成都王颖功封。

晋陵孝王 刘子云大明六年封。
晋陵县男 袁湛陈留阳夏人,以从征功封。

晋陵县侯 许勇慧以太子家令封。

晋陵郡王 萧琢梁明帝子陈封。

北魏

毗陵王 顺北魏地干之子,以讨贺力眷功封。

晋陵王 倜元宗孙信王瑝子。晋陵王 总顺宗子贞元四年封,后封郇王。晋陵郡王 瀛宪宗孙泛王郇子。

南唐

晋陵郡公 李景迈南唐烈祖昪从子,升元初封。

楚国公 三宝奴元至大间封,以常州路为食邑。

武进伯 朱荣沂水人以北征功永乐中封。

常州府公署考

    《通志》《县志》合载本府〈武进县附郭〉
府治 即内子城。唐末景福间权刺史唐彦随建楼堂门庑。甲仗军资等库馀六百楹。宋初增葺,建炎中燬。绍兴间郡守俞俟兴复寖备,德祐乙亥燬元初置常州路,总管府,至元间稍复之,久而倾圮。大德壬寅判官衣德麟重建,增创推官幕官厅架阁库。其官僚吏属犹僦,居民间。明洪武初既改常州府。四年知府孙用创守贰幕属之宅。正统三年知府莫愚大为创建,其外为中吴要辅牌坊,进为高明楼楼,之内左为礼宾馆,右为狱、为土神祠,再进为仪门,为大堂,堂两旁为架阁库、丰积库,两序东西向为六房吏舍,堂后为川堂,后堂为府宅舍。成化十六年知府孙仁重修,正堂廊庑及丰积库架阁库。弘治十一年知府曾望宏重修。皇清顺治九年,知府祖重光重建,大堂顺治十一年知府宋之普重建,高明楼未竣,乞休去十三年知府崔宗泰继之讫功。顺治十六年知府赵琪重建,中吴要辅牌坊。康熙十一年知府纪尧典于府前横街东西,建保釐师,帅牌坊馀如旧。同知署 在正堂东仪门外,循甬道东折而北。通判署 三所俱在甬道西折而北。
推官署 在同知署旁,今废。
经历司署 在正堂旁。
知事署 在同知署旁。
照磨署 在知事署旁。
检校署 在通判署旁。
武进县治 晋太康二年初置县,在郡城西北八十里千秋乡,即今通江乡也。后唐同光间徙附郭在金斗门外街西,宋因之。章子厚宰邑名其堂曰:瞻衮。明洪武四年创厅堂门庑,扁其堂曰:宣化。后堂曰:正己堂。西为架阁库,两庑为六房承发房,堂后为知县衙。周庐为吏,舍门之左为土神祠,右为监房。纤悉周具,岁久颓圮。宣德八年知县朱恕重建,复市民地,自县门南抵子城壕四十馀步为平易坊。成化十年知县熊翀复自直道跨河架桥通千秋坊。曰:惠民桥。移平易坊于桥之南,别立清源坊于桥北。县门外东西创二亭,左曰:再思。右曰:三思。移申明旌善二亭于清源坊之侧。十二年知县魏璋取朱晦庵先生所书牧爱堂。易宣化扁,正德四年知县朱琯以吏舍隘陋撤而新之,又即再思、三思二亭之南,申明旌善二亭之北,夹直街东西相向,构屋二十二楹,以处听役之人,暑雨便之后,寖占为民居。十五年知县徐官增创仪门。嘉靖四十年东庑火,延烧册籍几尽。知县岳相建之。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尚昂修建大堂。康熙六年知县刘荪芳修建后堂、川堂及寅宾馆。馀如旧。县丞署 在正堂东。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正堂东,宋淳祐中史能之为县尉建尉厅。元至元丙子迁西排湾,庚辰移置状元坊内,别置县尉司于石幢门外。
东察院 在府治东澄清坊内。元至元间尝迁晋陵县于此,至治初改为廉访分司。明洪武初易今名。察院御史巡按之所。弘治十八年重修。万历九年火,正堂俱燬。知县孙一俊重建。明末废。
西察院 在府治西,即元旧廉访分司。至治初改为晋陵县。明洪武初县革改建官舍以驻使客,名:里馆驿。嘉靖七年亦被火,十一年重建,遂为察院。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张令望重修。
南察院 旧名延陵馆在朝京门东,明宣德六年建,为巡抚莅事之所。巡抚侍郎周忱扁其后堂,曰:思稔堂。西偏厅事三间,部使者居之。成化十八年巡抚尚书王恕重建。扁其正堂,曰:愿治堂,自为记。皇清顺治间巡按秦以行部驻其中,丙夜失火,延烧殆尽,今废。
兵备道 即元万户府,明天顺五年知府王慥改为毗陵驿。正德己卯迁驿于城西。知府陈寔创建道南书院祀龟山先生。奉邹忠公配而以周恭先、周孚先诸贤祔祀。壬子海寇入犯。己未分设常镇兵备,驻扎武进知府。邵惟中迁诸贤于二贤祠。改书院为兵备道。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桑学夔重修之,后迁兵备道于江阴署。遂废,明末倾圮。
税课司 在东右厢新坊桥西西傍石皮巷,明初建税课司。天启间奉旨裁汰,崇祯间鬻其地
为民居。皇清顺治四年复徵价充帑官给印帖,遂为民间永业矣。
奔牛巡检司 在县西三十里。
小河巡检司 在县西北九十里。
澡港巡检司 在县北五十里。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俱未详所在。
太平仓 在子城厢行春桥西南。元设在城东太平寺前。明洪武初移置今地,以本府幕官摄其事。正德二年知府杨二和修,万历三十一年知县晏文辉重修,明末圮。
济农仓 在太平仓东,明宣德二年巡抚周忱创建。正德二年知县晏文辉修。嘉靖间燬,积贮并入太平仓基,为民间所佃。万历二十九年抚臣曹时聘檄县修复,知县晏文辉创建,廒廊厅舍敞然再新隙地九亩六分五釐零。仍分佃,每年得租银六两七钱六分五釐收之为修仓之费其地亦未尽清也。先是洪武二十四年置预备粮储仓四所,例以京库领钞籴米贮候,岁歉赈给秋成抵斗还官。一在县东永丰乡四十三都五里村,贮米六百四十七石九斗。一在县西钦风乡三十都传墅村,贮米三百三十七石四斗。一在县南安上乡二十都洛阳村,贮米六百四十七石九斗。一在县北依仁东乡三十八都于塘村,贮米二百五十七石九斗并废并入济农仓矣。
东西仓 明宣德间巡抚侍郎周忱,于各府州县设水次仓场,总收二税,以便漕运。正统五年移置,近郭今地是也。每仓为廒二百馀间。仍请于朝,增设县丞一员督其事。弘治九年知县丘泰修,嘉靖四十年倭警燬。知县杨巍茹宗舜重修,万历二十九年知县晏文辉重修。皇清因之顺治、康熙间每岁令里甲小修间。数岁则官出馀银,大加修葺,不至颓毁公私便之。养济院 元设天王堂后,明因之嘉靖初倾圮。邑人吴元捐赀重建,万历二十八年知县晏文辉重修。
外县
无锡县治 在城西偏其地最高爽,环以宝带之河,有桥曰:澄源。桥之南有牧爱坊,坊左右各有井亭桥北为谯楼,今重建,名:来悦。楼之下为正门,入为驰道。旧有申明亭,为里老剖决民词之所。有旌善亭,以书邑人之善行并废。今有坊曰:昭德。坊之东为真武堂,西为寅宾馆。更进为仪门,入为驰道。道半有诫石亭,历亭而上,其厅事五楹。两翼为库,前有重轩甃以露台,树以木栅。左右各置角门,门之南有左右廊,各二十馀间。以居胥吏贮簿书,厅事之东为赞政厅。后为同心堂、冰玉堂,旁为銮驾库以贮龙亭、架阁库以贮黄册。更进则为内署,有堂焉,曰:尺木。其东曰:听梧轩,西曰:西书房。尺木之后为寝舍有楼焉,曰:延清。其最后曰:阜民台,台上有登啸亭,下为寮舍十馀楹。其厅事左角门之外,为土地祠。西出即仪门之左角门外,右为匮房,其南为狱室。东出即仪门之右,谯楼之东为总铺。县治四邮缭以周垣,垣后去阜民台数十步。踰河而北有墩,名曰:应宿。盖县后之屏障云。按《宋聂厚载记》:自伪唐纳土之后,县封密接吴境,兵寇荐侵宫室民庐,亟为煨烬后,于城西南隅重创衙署草,草未备。咸平壬寅知县钱惟周移就中位,乾兴壬戌李晋卿始大增建,迄元至元间又改作之,于是正衙而外幕曹吏舍库。藏厨传厩院狱室无所不有,厥后改为州治。元统三年知州董守思加葺焉。明洪武中知县赵宜增置官吏宅舍。宣德二年唐泰安又自厅事外撤而新之。弘治二年荣华重建厅事。自嘉靖以后犹以时修筑迨末叶,因循隳坏。皇清知县吴兴祚,既久于厥职而当鼎新之会,岁加缮,治百废俱兴制度。弘敞有加于前而来悦之楼,尺木之堂尤视,旧什伯矣。
县丞署 在左角门外南,旧有抚字。县丞衙今废。
主簿署 在右角门外匮房之左。
典史署 在县丞署旁。
北察院 巡抚行署也,在县治东,北控江门内。明宣德六年建,大门左右各有候馆。前临弦河,有坊中曰:清源。左风纪右激扬。仪门内历驰道而上曰:愿治堂。旁各有厢,后为川堂。其东西为厨,湢更进为后堂,其后为圃,圃有亭,自巡抚不行部,遂以为巡方御史署,后燬于兵。
察院 旧为巡方行署,在县治之左。明洪武中建大门、仪门、正堂、左右厢、川堂。厨湢如制,而视巡抚行台稍隘巡方,既驻节于北察院。此则以居兵备道。皇清巡按撤后,此亦并废。
公馆 在崇安寺佛殿之东,以居按院查盘厅废。
接官亭 旧凡三所一在西门外,名西馆。驿榜曰:中流。驻节,一在北门外,曰:迎潮馆。一在南门外,曰:候潮馆。中有憩节堂,并废。今于北则状元坊下。于南则探花坊下。各为小舍以便迎送。高桥巡检司 在县西北十里五泻河口,明洪武中建。
望亭巡检司 在县南五十里望亭镇。
税课局 在中市桥东,明洪武中建宣德增修,后废。
阴阳学 明正统间知县项伾建于城隍庙东,成化间知县熊经又建阴阳学舍于县治并废。医学 明正统间项伾建于城隍庙西,成化间熊经又建,惠民药局于县治并废。
僧会司 在崇安寺。
道会司 在洞虚宫。
亿丰仓 在县治东北面河。明宣德中建,乙酉燬于兵。
预备仓四 明洪武中建并废。
东西门水次二仓 俱在城外,明宣德中巡抚周忱建,分贮天授开原等乡秋税后,因倭乱移置城内亿丰。今仍用。西仓、东仓久废。
教场 在城西南隅,面城临壕水草平衍。其前植柳两行,中开马埒,上为阅武堂。三楹左置将台,岁以霜降日,祭旂纛神于此堂。西北为辕门,今并毁。
养济院 二所一在县西,一在永兴坊。
江阴县治 在城西北隅。后负君山,西控扬子江口,前临官街。拱以坊表,榜曰:悦来。今易暨阳古邑,即元总管府。寻改为州,故址也。先是宋为军治,其制有鼓角门,前列宣诏、颁春、东新、西新四亭。后列甲仗、架阁二库。设厅之外有常厅、签厅、双桧堂。而下堂名者,四亭名者,六其见于诗。则有若梅亭,练江亭,翠光亭,又有漾花池、莲风阁见于《记》。则浙西道院为独著,是时江阴复有县建太平塔东,后改军为县,其在太平者,遂废。明初丁酉建连阳州,明洪武元年复改县。知县吴志远丞贺子徽相继增修之。宣德五年知县朱应祖建谯楼。弘治八年知县黄傅通加缮葺。于是制度大备,其涖政之堂曰:治厅。前为飞轩甃以露台,中有甬路立戒石,亭台两旁夹以廊。东为吏、户、礼粮。房东尽为土地神祠,西为兵刑工承发房,其前为仪门,东西各为榜廊,东尽为狱,其外为鼓角楼,其下垒石为路中辟正门。门之外,左为旌善亭,右为申明亭。而治厅之后为川堂,为两厢房。川堂之后为便堂。堂左室为书房,右室为库房。西北隅为仪仗库,便堂之后为正衙川堂,后有寝室。燕厅之东,有达观楼,楼下为省吾轩,西为西斋。又西为客厨,北隙地为镇躁园,有澄心池,有寄傲台,其吏胥居庐,则分列六房廊舍之后,其址合东西,计之得地五十二丈,南北六十六丈。嘉靖十一年知县李元阳仿古设铜壶滴漏。寻废二十一年知县吴维岳治坊长亭在旌善亭,后寻废。万历中知县郝敬于治厅,后撤去川堂、厢房,别为考室。三楹坐西面东颜曰:见节堂。以庭前古桧,故今改。颜向日于仪门外,西上为倒屣堂。以肃宾客,后六房廊室及鼓角楼倾圮。皇清康熙三年迄四年,知县何尔彬重修。正衙清啸楼。五年知县冀尔公建荷亭三楹,后堂五楹。十一年知县龚之怡建仪门。十二年增葺焉。二十二年知县沈清世重修大堂。
县丞署 在正堂西北,旧有三丞署,后劝农巡捕二丞,今裁惟存水利丞署。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正堂西北县丞署,西即巡捕丞旧署。
察院 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知县吴志远建,弘治十四年知县涂祯修。皇清顺治初燬废。
督学道 在大街虹桥东,古为巡抚行台,榜曰:都察院。先是宋元间为澄江驿。明初吴襄烈镇江阴实居此,万历乙卯学使驻节拓为督学察院。皇清顺治十二年,以按察司官提督学政改为督学署,规制弘敞。
兵备道 在中街本兵备使者署,明万历初建,皇清康熙元年省常镇道并为苏常道驻节苏州,遂为协镇参将寓居焉。十一年镇守京口,左路水师总兵官移驻江阴,改为总镇府。
海防分司 在县治东南,初为府馆,明万历初海防同知分驻江阴,遂以为专署。皇清康熙二年改建防海分司于君山南麓。十一年以改建者,为水师游击府。其海防同知还旧署。二十年同知牛枢建,秋月堂三间于内署。二十一年重建仪门。
城守游府 在大街高巷东,顺治五年改建先为守府今作游击署。
城守中军守府 在大街,康熙年间官价购买改建。
水师游府 在北门外滨江,旧为海防移驻。医学 在县治东大街,明洪武十七年建,为惠民药局,后易建察院,左北向,明末兵火废。皇清改建中街兵备道左。康熙十一年易为营房,复建大街西察院,东内祀三皇。
僧会司 在广福寺。
道会司 在元妙观。
望耒亭 在西门外,明万历壬寅知县郝敬建,今废。
禅乡馆 西去县治五十里,明万历二十九年兵使彭国先建,今废。
迎春馆 在春晖门外旧在大巷内,明正德八年知县万𤣱移建,亦名起春处。御膳厂 在南锁巷西每岁腌晒子鲚进贡,旧名腌晒所。明正德九年知县万𤣱更名厂门。东向始撤民庐,建坊表四柱,临市河,名曰:方贡。天启元年奉旨易价充饷,止存厂基五分有奇,今门表俱废。
和丰仓 在县治西南,即宋都仓,今于此收贮白粮。
永利仓 初在朝宗门外一里许,今名仓基者是。明正统二年巡抚侍郎周忱,以旧仓散置各乡,起运不便,故并建于此,后岁久圮废。乃改济农仓为永利仓,贮漕粮出兑在中街兵备道旁,即今总镇府东,古为三皇庙址也。
养济院 在县治东南祥符寺,右中为官厅,四周屋十一联。
宜兴县治 自建县以来旧在长桥北二十步,至晋宋五代置郡。时为郡治,而县治移君山北麓,后复旧所。元元贞初改为州治,至正十六年兵燬。明初戊戌年改为守禦总制。官治寻改守禦千户所移县治于东隅,今东察院其故址也。洪武十三年,裁革守禦所官仍以其治为县,重建正厅架、阁库、川堂、后堂、仪门谯楼。令赵惟一添设戒石亭,旌善亭,申明亭,六房。吏舍三十二年,令周宾增设各官公廨监房在仪门外,右偏与总铺相对。宣德九年,令章惟澄设同心堂两廊屋。正统九年建銮驾库、东库、西库。嘉靖间令冯惟讷建石库。后令方逢时,鼎新以同心堂为后堂。撰宜兴县,知县题名记。立石于正堂之左。隆庆三年,令徐应聘辟首领衙之南隙地,为寅宾馆三间,茶房一间,缭以周垣。万历二年令韩容以县治为刑狱库,藏所系悉撤土垣周遭叠石为之凡一百五十丈,并重整谯楼高,厚完固深得重门击柝之意。十年令黄道瞻以同心堂后寝室。卑敝乃捐己俸,撤旧宇建楼。前后各三间扁,曰:自公楼,与谯楼相望。乙酉令梁铨以县治,岁久而敝。兼堪舆家说不宜,左偏撤旧鼎新徙正堂稍西与头门相直,仪门甬道戒石亭六房两廊,并徙从之正堂,后增建后堂五间,以旧治厅址改建架阁库。丁亥春令陈遴玮复徙土地祠,寅宾馆鼎建于仪门外,左偏以补其阙,而以旌善亭、申明亭徙建谯楼门外先是。万历六年令丁懋建尝徙置县门,内规制宏敞整整,可观堂额旧名。新民。今改明新。知县廨在同心堂后东北。皇清顺治十七年,令王震亨重修未竟,康熙二年谯楼以雷震圮。七年令高标备设吏舍经营重建谯楼工,未成而解任,十一年令史宗尧欲踵其事,亦未就而去。
县丞署 在正堂东南,明万历庚寅县丞捐俸改建。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官裁署废。
典史署 在县丞署南。
都察院 原名书院在县治东察院西,明宣德八年令章惟澄建为巡抚重臣驻节之所成化
元年重修,嘉靖间颓圮不葺,今址尚存。
东察院 在书院东,旧为县治,明洪武十三年革守禦官令赵惟一移县治,还于守禦官治所,长桥北以东隅。新设县治为察院。成化元年丞廖桓重整二院门径,其左右各建牌坊一座。前临河辟为马头,可停舟楫今为公馆。弘治十六年,巡按御史冯允中檄令王鍭鼎新之。
西察院 在县治西隅,明嘉靖间改常丰仓为之。皇清顺治初年燬,今址尚存。
南察院 在县东南隅茶局之右,改府馆为之,今改为宜兴营守备衙门。
张渚巡检司 在县西南七十里永丰区。湖㳇巡检司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均山区。下邾巡检司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洞山区以上三司,明洪武三年开设,并有厅事、轩房、监库、鼓楼廨舍,今多颓废。
钟溪巡检司 在县北五十里万一区明嘉靖间增设廨厅舍寻圮,万历间重修,今圮,寓司和桥。
批验茶引所 在张渚镇元初设,时名茶园提领所至,明初丁未年大使项仲实重建,正统七年重建,今废。
僧会司 明洪武十五年于法藏寺开设。道会司 明洪武十五年于通真观开设。阳羡馆 旧名迎华驿在长桥北岸,西隅遵义,坊左南临荆溪。唐张祜次荆溪呈崔明府,诗云:舣舟阳羡馆。谓迎华驿也,亦名荆溪馆。唐严维宿荆溪馆呈丘明府诗是也。宋绍定初令赵与悊,因取祜诗改驿为阳羡馆,后名西馆驿,今其址鬻为民房。
荆溪馆 在县西隅,明洪武四年令谢德清缘西馆驿旧址为之,今废其址亦鬻。
茶局 在县东南隅南察院左,宣德九年令章维澄建,每岁御茶于此。修贡,今废,其故址尚存。苗仓 在县城西。
麦仓 在县城东门今废。
常平仓 在通真观南,元初改附无锡州,至正辛巳仍移本州治东,壬辰兵燬。
社仓 旧址无考。
常丰仓 在县治西,明洪武初年令谢德清创建,后改西察院。皇清顺治初年燬,今址尚在,宋名常平。在通真观南,
元改附无锡州,至正辛巳移置本州治东,壬辰兵燬。
预备粮储仓 四所一在县治东,一在县治前,一在县西北七十里𠙶亭区,一在县北二里开宝区今并废。
济农仓 在县东南,明嘉靖五年令赵继勋创建,前有月台、甬道、门楼。中有厅事、川堂、后堂。两旁有廒贮,各项备赈米谷。后有从房,权作羁所以系轻囚。崇祯间毁,今存者破屋数间耳。东仓 今名常平仓,在县东门外,中有厅事、川堂、后堂。前有月台、甬道、门楼。旁有廒收、贮开宝等区粮米。
南仓 今名兴福仓在县南门外规制,并同东仓收贮伍贤等区粮米至。皇清初两廒尽燬,顺治五年经抚院土国宝批行图税法,使轮年甲运自造仓廒。每一图为一楹七,八楹为一廒,担步相通,以便兑米。每两廒相对,口置栅门。外口置大栅门,严整有加于旧。养济院 二所一在县治西南西庙巷北,一在法藏寺旁西城下。明弘治间令王鍭增建,万历七年,令丁懋建移建西门外。福德桥西南,与义阡地并前两所并废。
义阡 二所一在城西,一在城南。城西者,明正统甲子令邹旦奉周文襄檄营设计地六亩。弘治壬戌令王鍭增至十亩,又以地偏一隅,别置城南废地二十六亩,凡民贫而死无葬所者,并瘗。
靖江县治 以邑地脉从西来,逶迤而东至。城北二里有高址为护。稍南左右分两翼,中低平为邑城。城内稍西,正枕北高原为邑治。明成化七年知县张汝华始建嗣,后屡经修葺。嘉靖十八年,知县周继学因屡次风潮之患,尽撤旧材,高其基而厚其垣。可谓江南望邑矣。牧爱堂后有轩,轩后有厅、三楹。左右皆公帑,前为东册房,右为仪仗库,稍前为西册房,中阶为戒石亭,前为仪门,左有室贮收匮,而南为土地祠,右为寅宾馆而南为圜墙尽,南为谯楼。嘉靖间知县屈思忠建,址高丈馀,后以形家言,稍卑之。皇清康熙七年,知县郑重以形家言移仪门稍前尺许,重加修葺。住宅在堂后。轩厅之正北,宅后旧有土山竹木蓊蔚延。广可包左右衙,其室初甚卑隘,明弘治初知县金洪始易茅而覆以瓦。嘉靖时知县俞献可增造西书房两楹。崇祯十年知县陈函辉就土山建楼七间,曰:江峰阁。县丞署 在正堂左,县丞冯越重造。
主簿署 在正堂右,今官裁署废。
典史署 在县丞署南前皆吏舍。
察院 在县治东前重门各三楹。中公堂三楹,堂前左右厢房各三楹,后寝三楹,左右翼舍缭以周垣。
马驮沙港巡检司 在小团沙,设在县前。医学 在县治西宣化坊东,明成化九年知县陈崇德建,后倾颓至。嘉靖六年训科朱习之捐赀重建。万历三十九年训科瞿介福捐资修葺。阴阳学 在县治东,承流坊西。明成化九年知县陈崇德建,其后倾颓。嘉靖十八年知县周继学重建。
僧会司 在崇圣寺。
道会司 在城隍庙。
常馀仓 在县治西南。旧称永丰仓。明成化间知县张汝华建。嘉靖元年废。二十一年知县俞献可复建寻废。万历十一年,知县陈文燧,以其地隘室少不足以贮阖邑赋。遂改造如今制。永丰仓 在察院巷内,旧在南门内稍东。知县张汝华建,明嘉靖四年县丞韦商臣移建西隅。万历十一年知县陈文燧改筑于此,称今名。西南角有侧室,五楹为铺以羁轻罪。崇祯十二年知县陈函辉移置县土地祠南。
养济院 旧在城外。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县汪玉因倭犯境暂以崇圣寺后。法堂地。令无告者栖之遂为定址。万历三十九年,知县景曰:轸新之易以砖甓。崇祯十一年,两次焚燬。知县陈函辉修葺,增置屋十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