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七十五卷目录

 宁波府部汇考一
  宁波府建置沿革考
  宁波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宁波府星野考
  宁波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九百七十五卷

宁波府部汇考一

宁波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
宁波为扬州之域,盖菫子国也。夏封无馀于越,此越东南境。春秋时,吴增封越邑,东至勾甬,勾甬之名始见。又越语勾践之地,东至于鄞,鄞之名始见。吴越春秋以越有赤菫山,故加邑为鄞,云勾践灭吴,欲置夫差甬东君三百家,而遂为越东南所际之全地。后越无疆,为楚所灭,尚遗子孙在焉。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降越君,置勾章、鄮、鄞三县,属会稽郡。汉元封二年,会稽郡隶扬州刺史,新莽改鄮曰海,治鄞曰菫。东汉建武初复其旧名,永建四年,分浙江以东为会稽郡,仍领县三,曰勾章鄞鄮。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会稽隶焉而勾章鄮鄞,仍属会稽郡。太康二年,封孙秀于会稽,改郡为国。永宁元年,国除仍为郡。太宁二年,徙琅琊王为会稽王,郡改为国。宋永初元年,复以会稽为郡,仍领三县。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会稽郡。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会稽郡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会稽郡。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改会稽郡为越州。天嘉三年,复以越州为会稽郡,仍立东扬州属之。隋开皇九年,平陈郡县大加并省,省东扬州,废会稽郡,置吴州总管府,废鄮鄞及前会稽郡之馀,姚入勾章县,勾章属吴州。大业初又废总管府,改吴州曰越州。三年仍改越州为会稽郡,勾章属焉。唐武德四年,改会稽郡为越州,还故馀姚地置姚州。自后别见以勾章故鄮鄞地,置鄞州不设县,八年废州为鄮县,属于越。贞观元年,越州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东道,越州属焉。二十六年,析鄮县为奉化、慈溪、翁山四县,置明州。天宝初改明州为馀姚郡,仍领四县。至德二载,馀姚郡隶浙东道。乾元元年复为明州。广德二年,以台州之象山县来属明州。大历二年,省翁山县,明州之领县仍。四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为浙东西道,二年复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明隶东道。乾宁二年,明州建望海军,又以望海镇置望海县,明州增县一。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明州属吴越国,三年,改望海为定海县,鄮县曰鄞县,而明州之领县凡五,曰鄞、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宋建隆元年,升明州为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吴越国,除明州,仍领五县。至道三年,明州属两浙路。熙宁五年析鄞县,置昌国县,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明属东路。绍兴二年,复分浙为东西二路,东路治绍兴府,督明州。庆元元年,升明州为庆元府,领县六,曰鄞、慈溪、奉化、定海、象山、昌国。元至元十三年,克宋庆元府改为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又置浙东道、宣慰司于庆元路。元贞初,升昌国、奉化为州,属本路。明洪武元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改庆元路为明州府属之,二年昌国、奉化仍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州府隶焉,十四年改明州府为宁波府,二十年除昌国县入定海,而宁波府领县五,曰鄞、慈溪、奉化、定海、象山。皇清因之,增设镇海县。
鄞县〈附郭〉
秦,勾章、鄞、鄮三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鄮为海,治县鄞曰菫县。东汉复为勾章、鄞、鄮三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晋宋齐梁因之。陈,勾章、鄮、鄞三县属越州,寻仍属会稽郡。隋,勾章县废,鄮鄞入之属吴州,寻属越州,寻仍属会稽郡。唐以勾章故鄮鄞地,置鄞州,后州废为鄮县,属越州,寻属明州,或属馀姚郡,寻仍属明州。后五代改为鄞县,避梁祖讳茂,云属吴越国。宋,鄞县属庆元府。元,鄞县属庆元路。明,鄞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慈溪县唐以前本鄮县,唐析置慈溪县,属明州,或属馀姚郡。后仍属明州。后五代,慈溪县属吴越国。宋,慈溪县属庆元府。元,慈溪县属庆元路。明,慈溪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奉化县
唐以前本鄮县,唐析置奉化县,属明州,或属馀姚郡,寻仍属明州。后五代,奉化县属吴越国。宋,奉化县属庆元府。元,升奉化为州,属庆元路。明,复为奉化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镇海县志》缺。
定海县
唐以望海镇为县,属明州。后五代,改为定海县,属吴越国。宋,定海县属庆元府。元,定海县属庆元路。明,定海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象山县
唐,象山县本台州地,属明州。后五代,象山县属吴越国。宋,象山县属庆元府。元,象山县属庆元路。明,象山县属明州府,寻属宁波府。皇清因之。

宁波府疆域考

        《通志》宁波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海岸一百四里,
西至绍兴府馀姚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台州府宁海县界一百四十六里,
北至慈溪县海岸六十二里,
东南至海一百一十二里,
东北至海七十二里,
西南至台州府杉木岭界一百二十六里,西北至绍兴府双河界一百五里,
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五百五十里。
东西广二百二十四里,南北袤二百八里。
鄞县
鄞县附邑也,东至定海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慈溪县界三十里,
南至奉化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定海县界十五里,
东南至奉化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定海县界四十一里,
西南至绍兴府馀姚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慈溪县界三十五里,
东西广六十五里,南北袤六十六里。
慈溪县
府西北六十里为慈溪,东至定海县界六十里,西至绍兴府馀姚县界八十里,
南至鄞县界三十里,
北至海盐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鄞县界十五里,
东北至定海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绍兴府馀姚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绍兴府馀姚县界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九十里。
奉化县
府西南八十里为奉化,东至鄞县界七十里,西至嵊县界一百里,
南至宁海县界六十里,
北至鄞县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象山县界五百七十里,
东北至鄞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宁海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嵊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里。
《镇海县志》缺。
定海县
府东北六十五里为定海,东至舟山一潮可二百里,
西至鄞县界五十里,
南至鄞县界三十五里,
北至平江海洋可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乌崎山海洋百有十里,
东北出海洋至金塘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张家堰三十五里,
西北至慈溪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七里。
象山县
府治东南二百七十里为象山,东至鄞县界八十里,
西至宁海县界一百里,
南至宁海县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鄞县界十五里,
东南至海岸六十里,
东北至鄞县界四十里,
西南至宁海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奉化县界二百四十里,
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五里。
形胜附本府〈鄞县附郭〉
《四明图经》:海道辐辏,东南要会,抱负沧海,枕山臂江。
吴虞翻曰: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
晋陆云答车茂安书水陆并通,一举千里。《九经堂记》:负溟渤,控扶桑,倚巨镇,吞长江。
《府志》最其奇者,丹山赤水,近映天门,雪窦金峨,遥瞰南障。
鄞县 四明广袤,限隔台越,阳堂霞屿,盘郁茏葱,大湖漫其东南,大江带其东北。
慈溪县 凭高原,面广野,九岭腾骧,二江吞吐,东据鸬鹚之浦,北枕黄牛之山。
奉化县 华顶右起,金钟左峙,前有文峰玉几之朝宗,后则莲岩锦屏之环秀。
《镇海县志》缺。定海县 环以长江,灌以溟渤,蛟门虎蹲,重关实天设之险,查浦峡口抗扼,乃咽喉之地。象山县 东接扶桑,西连瓯闽,天门如阈,鼓吹若轰,乃水陆之要冲,真大观之胜概。

宁波府星野考

        《通志》府属总
牛、女分野。

宁波府山川考

        《通志》本府〈鄞县附郭〉
四明山 在郡西南一百五十里,为郡之镇山。由天台山发脉向东北一百三十里,涌为二百八十峰,中有三十六峰,周围八百馀里,绵亘鄞、奉化、慈溪及绍兴之馀姚、上虞嵊台之宁海诸境。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曰四明山。东七十峰,状如惊浪,郭璞言后五百年,当立州治。至开元置明州,适符其言。山西连脊,起峰状如奔牛,曰奔牛山,中有三朵峰,鼎足而立,汉张平子居焉,其支山为杖锡,为石楼,为松岩,为雷峰,为大雷,为鸡笼,为烽火楼,为峒山,为鳖山,为西山。
府山 在府治后堂北十馀步,宋宝庆间,郡守胡矩取五方土积之成山以镇治城。
龙山 在城东三十里,与定海陈山界状如游龙故名。四明山发脉迤逦自南而东北至此。鹿山 在城东三十里,相传鲍郎尝见鹿射之,
就视之乃山之石,因以名。
阳堂山 在鹿山之南,俗名青山,四面悬绝,下有鲍郎墓祠。
贸山 在县东三十里。
同谷山 在省窑山之东,以东西两岙同一谷口故名。
大涵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
西亭山 在县东三十里,层峦耸秀,下瞰深渊,人拟赤壁之胜。
青山 在西亭山南三里许,峰峦叠翠。
白石山 在县东四十里,白石玲珑,峰峦峭拔。筲箕山 在县东五十里,小白岭上。
跘跨山 在县东五十五里,太白山南,瀑布悬崖,名水帘洞,上有鬼谷先生祠。
太白山 在县东六十里,视诸山为最高,山以太白星得名。
天童山 在县东六十五里。
佛陇山 在天童山西南二里,山下有佛陇庵。霞屿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东钱湖中。百步尖山 为湖山之最高峻者。
隐学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东钱湖畔,下有放生池,旧名栖真。
陶公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五峰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下有五峰寺。大梅山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盖梅子真旧隐处也。
金峨山 在县南七十里,高出众山为府城之远案。
厉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顶以石击之,作鼕鼕声。
姜山 在县南四十里,平原崛起,有石洞三,其一最大,曰后岩,中可坐数十人,洞后又有一小洞,上有小穴,形圆如月,仰可窥天。
茅山 在县南五十里,与姜山对峙,上有一井,以竿探之,其深无底。
塔岭山 在县南四十里,苍翠峭立,四面环列二十三峰。
它山 在县南五十里,即唐善政侯王元炜为堰之地。
锡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上尝产锡,故名锡山。建岙山 矗立一十五峰,状如列戟,郁然深秀,下有宝严寺。
清秀山 上有三十六峰,清奇秀丽。
银山 昔尝产银,今废,在县西南六十里。天井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神龙所居,有五井。灌顶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其山直上二十里方至顶,有普净禅院。
塘岙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雪头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
蜜岩山 在县南六十里,尝产仙蜜。
陆岙山 在县西五十里。
翠岩山 在县西五十里,有秦王石版弓箭洞,葛仙翁以泥封之,遗迹犹存。
武陵山 旧传刘阮采药于此。
圣公山 壁立千仞,其中石室虚明,相传朱彦诚尝遇仙于此。
白鹤山 在县西四十里。
前岙山 在县西四十六里。
杨岙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
蔡家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
望春山 在县西三十里。
鲁岙山 在县西三十里。
岐山 在县西三十里,相传尝有异鸟集此,又名旗山。
大嵩岭 在县东七十里。
慈云岭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接东淘岭。菩提岭 在县东南七十里,通奉化。
黄官岭 在县南五十五里。
稠岭 在县之西三十五里,许岭为鄞、慈两县之界。明嘉靖年间,海道副使李文进命,于此设寨。
大皎岭 在县西七十里。
响岩 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北岩 在县南五十里。
南沧岙 在县东五十五里太白山之南。应岙 在县西三十里。
水廉洞 在县东五十五里太白山之南。观音洞 在霞屿山。
江北墩 在县北三里桃花渡北。
大海 环府境。
鄞江 在县东北二里。
蕙江 在县南六十里。
日湖 在县治东南一里许。
月湖 在县治西南,纵三百五十丈,横四十丈,周围七百三十丈有奇,南北四桥以通往来。广德湖 在县西十二里。
钱东湖 在县东三十五里。
马湖 在县南五十里。
小江湖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月儿湾 在县东三十五里。
横溪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出乾坑,北流至横溪河。
小溪 在县西南五十里,地名童家陂,今为沙塞。
䌽戏桥潭 在县东五里,旧有龙窟,广袤十馀丈,深不可测,至今甚旱不涸。
金沙井龙潭 在县东五十里阿育王山后。虎跑泉 在县东六十里天童山。
西山双乳泉 在县西三十五里。
蛟池 在县西北二里。
蜃池 在县西北一里。
莲花池 在县西三十五里。
放生池 在县东南五十里。
慈溪县
浮鳖山 县治负焉,北西东三面潴为湖,山浮其上而形卑似鳖故名,又名浮碧。
大蓬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又名达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屹立对峙,如𩰚鸡之状,名𩰚鸡石。阚峰山 在县东北一里。
石柱山 在县北二十里。
澶洲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塔山 在县东南三里,俗呼为东山,邑之青龙山蜿蜒南行,尽于夹田之北,上有清道观。九峰山 在县东三十里。
横山 在县南十里。
抱子山 在县东南十里,山势蜿蜒,如龙蛇抱子之状。
狮子山 在县东南十里,其形蹲踞如狮子。骠骑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旧名古灵,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赭山 在县南十里。
大宝山 在县西南一里,邑之白虎山雄然西据,以障风气故名。
双顶山 在县西南七里,两峰并峙,屹立平野。城门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钓鱼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钓台,世传谢灵运钓于此,下有石棋枰,潮涸乃见。
青木山 在县西南十里。
芦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大隐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戍溪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东澄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黄墓山 一名覆船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车厩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勾馀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三过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石门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白岩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五马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上有晋虞瑶墓。冈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平圹深邃,地多异茗,不减武夷阳羡。
石鱼山 在县西五里。
云山 在县西十二里。
鸡鸣山 在县西二十里。
虎胛山 在县西三十里。
凤凰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
雨微山 在县西五十里,又名龙山,山上有云气即雨,邑人以此为徵。
渔溪山 在县西五十里。
夜飞山 在县西五十五里,相传此山自蜀中飞来。
朱墓山 在县西六十里。
太平山 在县西六十里,下有村与湖皆名太平。
埋马山 在县西六十里。
石塘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五峰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五磊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隐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
鸣鹤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
浪港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瓜誓山  桑屿山  箬岙山
庙山 俱在县西北七十里大海中。
向头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亦名西龙尾。大忌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下有暗石,舟航往来所忌。
小忌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与大忌山相峙。泥横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俗名掘泥山。
东向山  算岙山
黄牛山 俱在县北六十里大海中。
雁门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通龙山千户所。长溪岭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溪行可六七里许,北适鸣鹤乡。
石刺岭 在县北一里。
灵岩 在县东北十五里,石岩高峻,俗呼为望海尖。
慈溪江 源于绍兴馀姚之太平诸山,至丈亭乃岐而为二,大江由车厩历西渡,经府城之北,至大浃口,入于海;小江直东贯县城中,由骢马桥出东郭。
慈湖 在县东北一里。
鸡鸣浦 在县西二十里。
黄家浦 在县西南二十里。
白芦浦 在县西南二十四里。
无择浦 在县西二十五里,以孝子张无择名。西罗浦 在县西南二十六里。
黄墓浦 在县西南三十里。
车厩浦  剡渚浦 俱在县西四十里。油车浦 在县西五十里。
古窑浦 在县西北六十里。
文溪 在县东十五里。
渔溪 在县西四十五里。
慈溪 在县西南三十里。
狮子潭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上有石室三层,高数丈,及狮子足迹仙人药臼。
奉化县
印山 旧名高青亭,山在县西三十步,又以山小而圆土多红色,故名印山。
凤山 在县西六十步,自华顶山迤逦东来,形如翔凤,为县治之来龙故名。
北山 在县西北三里,华顶山之东,三峰并起,如三台然,又名三台山。
华顶山 在县西北三里,山极高耸,南与月没尖相望。
西山 在县西五里。
鲤湖塘山 在县西十里,高出众山有奇,石山顶有龙湫不涸,常出云以为雨候。
日岭山 在县西十五里,上有新妇岩,下有五磊峰。
湖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横山 在县西四十里,由镇亭山来,截石为路,山上有石文若篆,谓之天篆,旁有一石台。大雷山 在县西四十里,四明支山也,其山极高,可望二百里。
丹小山 在县西五十里。
雪窦山 在县西六十里,上有雪窦寺。
镇亭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南自天台,西连四明山。
黎洲山 在县西一百里,即四明山之西峰。桃花坑山 在四明山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尺。
奉化山 在县东南五里,一名瑞峰,山特起周回三十里,四面皆异石。
九峰山 在县东。
鲒埼山 在县南五十里。
蓬岛山 在县南四十里,为邑之远案。
西山 在县西南五里。
石楼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九女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小梅山 在县南三十里。
劳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雷公山 在县南五十里。
马迹山 在县南五十里。
三山 在县南五十里,屹立里港海中,如三台然,旁有双屿在鲒埼南。
塘头山 在县南六十里。
庙山 在县南六十五里。
大洞山 在县南六十里,有石如屋下有龙湫。天门山 在县南六十里,一名蜃楼门。
新岭山 在县东二十里,由舍辋岭来,山有七十二曲,其巅多生竹,高仅四五寸,叶皆白色。大样山 在县东八十里。
石昌山 在县东一百里。
鄞城山 一名赤菫山,在县东五十里。
貌头山 在县东六十五里。
清凉山 在县东,有圣井岙,龙湫下有寺。马头山 在县东九十里。
青锦山 在县北一里,自日岭山来,一名青锦岩,一名莲花岩。
孝感山 相传昔人丧父,庐墓侧哀毁骨立,天忽降甘露,草木花皆纯白故名。
金钟山 在县北十里,形如钟故名。
汉城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俱自铜山来,或得古兵器,俗传汉王避难之处。
三岭山 在县北二十里。
赤苋山 夏侯曾先地志云:亭头有赤苋,山上有盘石,可坐千人。
江口山 自四明山分为雪窦诸山东衍至此而止。
梅山 在县南三十里。
英马山 在县北三十里,相传昔有神马,常夜出因名。
六诏岭 相传王右军尝隐此。
唐兴岭 在县西一百里。
桃花岭 在县东南十五里。
山隍岭 在县南五十里。
珊墟岭 在县东南六十里。
寨岭 在县东四十五里,通东南边海。
清修岭 在鹁鸠山下,通鄞之小溪。
五岭 在县东三十里桑社岙,通白杜金溪,又有竹木岭通鄞。
千丈岩 此雪窦之胜,悬厓飞瀑,又名飞雪岩,有亭曰飞雪亭。
徐凫岩 在雪窦西十五里。
上下牢岩 在县南三十里,上岩壁立,下岩回顾。
狮子岩 有二:一在县东五十里,新岭外状如狮子蹲踞,甚雄壮;一在县北一里。
周家岙 在华顶山内。
圣井岙 在清凉山东南。
棠岙 在公棠山。
奉化江 抵惠政桥,合诸溪水达郡城东,会鄞江入于海。
万家河 在县北十里,通大江潮,溉田四百馀顷。
西锦溪 在县西一百步。
剡源溪 自四明山来,其溪九曲。
金溪 在县东五十里,源发金峨山,东北过白杜河,北入北渡江。
隐潭 在县西北五十里,潭居两岩之下,两岩相抗壁立数百仞。
《镇海县志》缺。
定海县
梓荫山 在县东北一里,石壁陡起,下停泽水,壁间有惩忿窒欲四大字。
巾子山 在县东北二里,山形卓立如巾帻,与候涛山形势相控,为潮水出入之障。
招宝山 在县东北二里,旧名候涛山。
金鸡山 在县东八里,与招宝对峙。
蛟门山 在县东海中约十五里,一名嘉门山,环锁海中吐纳潮汐,有蛟龙穴处,时兴飓风怪浪,舟行避之。
虎蹲山 在县东五里屹峙海中,象形而名之。游山 在县东海中。
七里屿山 在县东海中七里。
金塘山 在县东南海中,约半潮可到,周环二百馀里,旧为昌国县之金塘乡。
乌石山 在县南四十里许,山巅石色黝黑故名。
盘岙山 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水绕太白山阴而出,凡三十六盘。
伏龙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一名箬山。
泽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旧名栎山。
施公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
舟山 一名观山,在县东昌国城南,状如覆舟。翁山 一名翁洲,昌国东三十里,昔葛仙翁炼丹于此故名。
桃花山 在县东昌国东南海中,世传安期生炼丹之所。
补陀洛迦山 在县东故昌国县东海中,约一潮可到,有善财岩潮音洞,乃观音大士化现之地。
东霍山 在县东昌国北海中。
兰山 在县东昌国东北海中。
西霍山 与东霍山对峙。
秀山 在县东昌国东北海中,形状奇怪如兰山。
岱山 在县东昌国东海中,约一潮可到。石门山 在县昌国东海中,两山壁立如门。黄公山 在县昌国东海中,或云晋黄公能以幻术制虎,毙于此山故名。
顺母山 在县昌国东海中,有石如牛形,人谓之石牛。
盘屿山 与竹屿山隔海相峙,形势盘旋故名。西兰山  大若山  柽岸山
浡涂山 旧名浮涂。
巉石山  滕岙山
窄客山 俱在昌国南海中。
小竿山  大竿山  兰山
昆斗山  麻隩山  蛟山
登部山  马秦山  黄砂山
徐公山  双屿山
石珠山 俱昌国东南海中。
东勾曲山 石马山  石牛山
隩山 俱昌国东海中。
浪港山  深水山  莆隩山
蛇山   竹山   洋山
东兰山  元霍山  西枯山
东晓山  东枯山
桑子山 旧名桑石。
石蜀山  东朐山  川石山
北壁山  大衢山  小衢山
三星山  冷屿山  西须山
须皓山  洛华山  青閤山
马迹山  丁兴山  阳山
陈钱山 一名神前,俱昌国东北海中。
大碛山  东乳山  东岱山
西朐山  大洋山
吊屿山 俱昌国北海中。
回峰山  西良山  长涂山
三姑山  滩山   长白山
西岱山  正策山  吴农山
如岸山  横子山  册子山
西桑山  五屿山  宜山
龟鳖山 俱昌国西北海中。
嘉门山  晓峰山  小茆山
大茆山  三山
砂罗山 俱昌国西海中。
藿山   黄石山  鸡鸣山
东豸山  大板洋山 横马乳山
虎头山  白踏山  大桑山
青屯山  黄隆山  杨岸山
画栲门山 小碛山  黄罗门山
大小板山 绿狮山  大小镯山
庙址山 皆在海中,莫详所在。
烈表山 在金塘山西北,隔一小港相表里,亦名烈港。
龙头山 在县东南十二里。
铁杵山 在烈表之西南,童山铁色。
石门岙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陈山在东,龙山在西,俨若二门故名。
徐家岙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石衕门山 青雷头东南海中,数峰崛起,潮汐经流,其中旁午为十六门,亦名十六门。
螺头山 昌国东南有岛突起海心,其状如螺故名。
雁门岭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西南慈溪界。书字岩 在县东昌国,一名桂竹屿。
合岙 在县东南六十里。
洪岙 在太丘三都。
大浃江 在县南城外,自蛟门海洋分派为支江,向西溯流七十里,抵郡城三港口,分流西南六十里,至鄞县它山堰西北二百里,抵绍兴上虞县之通明坝,舆地广记云定海有大浃江即此也。
黄崎江 在县东南一百十里,自崎头海洋分派为支江,西北流约半潮至蛟门,出大海。梅山江 在县东南一百十里,自崎头海洋发潮,西北流入乌崎头山港,经大嵩通于海。灵绪湖 在县西北,灵绪五都,周环二十里。白泉湖 在昌国城东北,周环三十里,潴水溉田,源泉沸涌,《旧志》名富都湖,又名万金湖。西河 在县西北四十里,灵绪一都,自慈溪县香山发源,东流至灵绪二都,由澥浦入海,西流
向斗门山十五里,合大河。
澥浦 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即古之渤澥。查浦 在县东昌国。
大浃渡 在县南一里,即大浃口,为水关屯舶舟师处。
黄马溪 昌国水从禁岭发源,流注于海,民田赖以灌溉。
九节龙潭 在县西南十五里,田塍间昔人汲水得鳗,刀脔之,九段烹入锅,俄顷不见,翌日复汲于潭,其鳗洋洋九节游潭中,人皆异之,旱往祷焉。
岱山龙潭 在县东北,山上有潭三,阔不寻丈,深不盈尺,祷雨投以尺书,则有物若蟹若鳗者出,诚或不至,书浮水面不沉。
象山县
象山 在县治北三十步,形肖伏象故名。凤跃山 即象山之联峰,唐乾符二年有凤翔于上故名。
王字山 在县东五里,顶平夷如王字故名。鼓吹山 在县东八里。
甸平山 在县东三十里,顶上平夷,阔数十亩故名。
双泉山 在县东四十里大海中。
瑞龙山 在县东南十里,又名乌龙山,周回盘曲如伏龙故名。
爵溪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
小睦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大睦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西殊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东殊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
韭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
马鞍山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秋闬山 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
大薤山 在县东南二百里,山产大薤,自小睦至,此俱海中山,过此则巨浸,茫茫一望无际。瑞云山 在县东北十里。
东皋山 在县东北十里许。
洪水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西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
珠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蟠延广阔,山顶一石圆耸如珠因名。
大莱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峰秀出如笔。新罗岙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屏风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玉泉山 去珠山十里。
炼丹山 在县西半里许,隐映圆秀,其巅平夷。郑行山 在县北十里。
塔岭山 在县西北十里。
大雷山 在县西二十里,盘据数十里。
白岩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下沙山 自白岩东过数步,由此至虾蟆嘴可入于海。
蒙顶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五雷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峰相叠而下,谢仙所生故址。
姜屿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横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
白石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
乌屿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孤悬海中,圆小如珠,为鄞奉分境。
鸡笼山 在县西南五里。
玉几山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冠盖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五师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昔有五师修道于此,俱成善果因名。
灵岩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太平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玉女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
石浦山 玉女南去五里,中为石浦所。
圣娘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
环翠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
崇家山 在县东南八里。
鸡鸣山 在县南七十里。
师姑岙山  面现山 与县治相对,海上一望无际,俱县南八十里。
青部山 在县南九十里。
版场山 在县南九十里。
后门山 在县南一百里许,跨山而城,为昌国卫。
天门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海中两峰对峙,即汉书所载东门也。
大门山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
石坛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石坛平坦如案。
东西涛山 在县南海中一百二十里,四面风涛,未尝少息故名。
大佛头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高出海中诸山数百丈,周一百馀里,日本入贡以此山为向道。
台明屿山 两山对峙于中流,为台宁二郡分境,产金豆,县南一百五十里。
秋芦门山 在县南二百五十里。
杨大屿山 踰此则为东瓯境,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石门岭 在县西北六十里。
西溪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象宁分界。
黄部岭 在县西南九十里。
黄枝岭 在县西南八十里界宁海。
司头岭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莲花岩 在县西十馀里,赤色如千叶莲花故名。
鬼洞岩 在县西五十里,岩洞空阔,容十数人,上有天窗,下有石几。
佛头岩 在县南二十五里许,其岩高有十馀丈,上有佛首,中断如蜂腰岌然欲摇,故又名摇岩。
定风岩 在县东十里许,一名旋倒,山上八面风起至此独息故名。
锯门洞 去县东南三十里,在锯门山岩半壁中。
大海 东曰钱塘,南曰大睦,西南曰东门,皆番舶闽船之所经,自钱塘而北则定海,自东门而南则台温。
北港 东达于洋,西距鲒埼,由陈山渡一潮至方门,再潮至乌埼,三潮至城下。
玉带溪 源出凤跃山,流至永安桥,自西而东经儒学前入长乐桥,以其环绕县市中,故名玉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