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目录

 大名府部汇考四
  大名府学校考
  大名府户口考

职方典第一百三十六卷

大名府部汇考四

大名府学校考

      府县《志》合本府
本府儒学,在今府治东。宋在旧城,为陪京辟雍,特选名流视学政,故王岩叟、黄庭坚并教授于此。金、元为总管府路儒学。迨至元末,更总管梁千辈,凡五经营之。至正间,兵燬。明洪武初,葺之。三十四年,水,复废。明年,随府治徙此。永乐元年,知府倪天兴创建。宣德三年,知府夏忠重修。知府李辂踵其绪,加藻饰焉。成化十四年,知府沈浩凿泮池,廓门序,建斋庑。弘治四年,知府李瓒建馔堂,备雅乐。弘治十二年,知府韩福复加修葺,中为大成殿,前为东西庑,又前为棂星门。外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前为戟门。殿后为明伦堂,堂左右为进德、修业、日新、时习四斋。堂之后为馔堂,左右为号舍,有朱子太极书刻。嘉靖七年,世宗釐孔子庙祀,置启圣祠。祀叔梁纥,以颜、路而下配之。又诏颁敬一箴置亭,诸州县学并如例。学左翼为射圃,中有观德亭。嘉靖四十四年,副使徐贡元既拓门宇,复于大成殿东甃台,周二十丈馀,上建重楼,扁曰:龙头阁,高出云表,与应奎亭相峙。隆庆二年,知府郑旻复加修饰。四年,知府王叔杲既塞学前门,高筑照屏,仍撤墙垣障蔽,自棂星门以至斋舍,悉为更新。岁久,又蠹坏。万历十九年,知府涂时相于庙庭置石栏杆,诸神主悉加跗坐,棂星门木坊易以石柱。仍创三戟门,碑珉错立无序者。搆四亭于仪门外,而覆之。学宫离巽旷直,拟建塔于城,以固风气。学宫之前,先此,左右各立一门,非制也。知府赵慎修,尹应元相继修葺,只用东一门为儒学门第。门颇卑隘不雅,至是,易以大门三楹。门内有阶,迤逦而进,地势卑洼,且芜秽不治。乃甃以砖石,迢迢矗二尺许。扁其坊曰:君子所履,盖取周道如矢之意云。泮池石壁既葺复圯,仍加坚饬。泮宫内外颓者整,缺者补,质者绘,丹碧辉映,焕然改观。崇儒重道之意隆矣。
元城县儒学,万历十八年,知县刘三英重修。二十年,秋涝,庙宇、斋房、教谕训导宅俱圮。知县李炳初至,量加修饬。次年,悉大新之。神座、祭器缺者增,蛊者整,烛台、香炉前此瓦缶,今易以锡。轮奂枚实,课诸生为五会,月三试,而粻之躬为批订,维新振作倍昔日。按《县志》:儒学在端智门西,知县赵玉自故城徙此,历明代,时有修葺。至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冯缵京重修,又至康熙十二年,俱圮于风雨。知县陈伟,从新修葺。
魁星楼,在儒学西,万历二十年,秋涝,楼前后水深丈许,四周撼动者,两。越月,楼垂圮,厢房、庖所、桥梁、园墙倒尽,知县李炳修饬如初。
元城书院,建于正德十五年,兵备刘秉鉴经营之。堂序悉备,而上达楼,雄壮甲于一郡。每登眺,则郡城蕞尔在目。其下肖元城刘忠定公像而祀之。嘉靖三十年,将书院改为察院。东号房如旧,西号房改建为四贤祠。以刘忠定公,狄梁公,寇莱公,韩魏公并祀。隆庆三年,副使王世贞以刘忠定为乡先生,不当与四公并列,乃另祠忠定于东偏,而以文潞公同前三公为四贤祠。五年,知府王叔杲加创号舍四十馀间,选十二庠诸生郡课之,一时文风称盛。知府涂时相以四贤宦兹土,而忠定则郡人也,东贤西宦,神曷以绥。乃易西而东,且祠前仅容旋马,祠后旷土且多,遂殿其祠于最后。俱南面向东,西相通,中峙上达楼,寻加修葺,奉迁文昌帝君像祀于上,改题曰:文昌阁。阁次扁曰:桂香深处。阁下则崇教堂,名仍旧。盖不没书院之意云。左右各前堂一区,缭耸翼拱,分置厢房,为诸生课读之所。又按《县志》:顺治六年,设三省总督以察院,湫隘不堪居,将文昌阁五先生祠,暨书院号舍,悉改入幕府。上达楼改为南楼,东西隅楼皆为衙署。白公秉贞莅任,以神所凭依,不可动也。移节道署,阁与祠仍复其旧。书院号舍则鞠为茂草矣。康熙十年,知府周邦彬重修,改曰:天雄书院,建讲
堂,东、西号舍,若干区。树人文蔚起坊,以表其盛。中树丽泽亭,进都邑诸生,揖让其间,数十年。旧基一朝而复之,可谓仅事。
社学,大名原无。至万历十七年,知府尹应元申明于院道,除南门、北门、空闲官地外,仍于东西关买居民许第等地基,修盖社学四处。又买地二百五十亩,取租以供教读。共用银三百六十七两有奇,内元城县知县刘三英前后共输银六十两。馀皆本府措置,并不派及州县,立石在各社学。其馀十州邑俱建社学,自此咿唔之声,彻于阛阓,斯民翕然兴于诗书礼让矣。义学,按《县志》:在南郊外,文昌宫之南。康熙十四年,大名道潘世晋建。
学田,按《县志》:盐学,按三院并本道本府连儒学,及本县儒学学田等项,原额共地二十四顷九十七亩二分四釐一毫,内分四顷:一项学院学田,地一顷一十四亩七分八釐四毫。一项盐学,按三院并本道及本府学田,原额共地一十三顷二十九亩三分四釐。一项本府儒学学田,并本县修宅赡田,及赈济贫生原额,共地五顷三十五亩一分一釐七毫。以上四项学田地,共徵折色租银一百六十八两六钱一分八釐,本色小麦三十八石一斗七合,粟米三十八石一斗七合。
大名县儒学,洪武三年,县丞秦本,即元季旧基增创。知县施诚、谢雯、原瑢、任英、张鸾、徐士彬相继修葺,瑢与鸾之力居多。岁久倾圮。至万历十八年,知县郑得书重加修葺,仍鼎建文塔,砌泮池,县钟鼓,以壮大观。一时文风彬彬聿起。按
《县志》。先师殿五楹,两翼为东西庑,各十五楹。前中为戟
门三楹,又前中为棂星门,迤东则儒学门,向北折而东有启圣祠,门中祠三楹,祠后左曰:名宦祠,右曰:乡贤祠,各三楹。折而西有门扁,曰:贤关。入为明伦堂,三楹。抱厦三楹。两翼列东西斋房,各三楹东西号房各六楹后为敬一亭三楹捲宇三楹。亭后缭以砖垣,教谕宅在明伦堂东,训导二宅俱在明伦堂西,射圃在训导宅前。庙学自洪武三年建以后,相继修葺。〈修官姓名已见《府志》至隆庆三年,圮于水。惟先师殿、启圣祠、明伦堂存,馀皆欹损。知县李本意
各就故址完葺。万历三十八年,大雨。诸殿宇俱圮,知县赵一鹤等大加修葺。至皇清康熙年,知县陈与徐又俱重修。
社学,在诸乡堡者凡十所,曰:艾家口,曰:大严屯,曰:张辉屯,曰:段村铺,曰:李茂堤,曰:北张铺,曰:边马集,曰:张二庄,曰:吴家庄,曰:霍二庄。先是,城中止有南社学一所。万历十八年,知县郑得书于东门内增置二所:艾家口、肃节馆。后另置一所,每学岁捐俸四两,以佐束修。
学田,嘉靖初,知县诸称增置。学宫义田凡四十五亩,以赡庠生之不能衣食婚丧者。田在北郭门外。
文昌阁,按《县志》:在泮池东南隅,负城北峙。书院,按《县志》:应龙书院,知县朱湘建。在南堤下。岁久,止存讲堂三楹。心远堂三楹。万历四十年,知县李一鳌开拓旧基,建大门,曰:书院。牌坊曰:光映青藜。讲堂曰:星聚堂。后堂曰:谈经深处。东上房四楹,曰:元晏斋。南房三门,曰:袺古。居东号房曰:考德。西号房曰:问业。堤上心远堂前建棚栏,曰:山河览秀。
学田,按《县志》:嘉靖四年,知县诸称置学田一百亩,后埋没莫稽,止存六十六亩。三十四年,知县甄敬置学田二百七十四亩。三十五年,知县朱湘置学田一百三十亩。万历四十年,知府孙成泰割理刑厅官田一顷六亩零改入学田。邑人赵时敏捐地一百亩,邑人大学士成克巩捐地四十亩。
名宦乡贤祠祭田,按《县志》:学,按两院并本府及本县儒学学田等项,原额共地七顷七十五亩八分八釐二毫。
魏县儒学,今在县署东。宋元时在于村渡,迁洹水镇。明初,圮于漳水,徙此。洪武三年,县丞蒋德弘创建。是后修建不一。按《县志》:儒学在县治东,察院之左。明初,县丞蒋德弘建。永乐五年,知县刘钦,正统八年,县丞赵和,天顺三年,知县杨春,次第重修。成化十八年,水圮殆半。二十二年,知县白绳武,规复未竟。弘治元年,知县鲍琦踵成其役。九年,知县林世恭,县丞张诚,拓路展门。正德十六年,佥宪刘秉鉴发金委修。嘉靖中,知县李冕、连登、陆柬、周咏、李栻、杨廷选、徐元太
嗣葺,于是规模宏敞,庙貌壮观,中为先师庙。庙东为启圣祠。祠南为敬一亭。东为尊经
阁。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党之煌等重修。西为射圃亭,今废。北为思诚书院。嘉靖末,知县李栻建祀宋刘元。城上有聚奎楼,东西为号舍,庙北为明伦堂,左右为日新、时习斋。东南为名宦祠,西南为乡贤祠。后为司教宅,直西为司训宅。庙前为两庑,为从祀。先贤祠东北为祭器库,中为月台,南为戟门,左右为角门,前为泮池,为棂星门,为屏壁。东为儒学门,左右为兴贤、育才坊。
社学,旧凡三所,一在县治东,一在沙口,一在双井。知县孙汝贤复增三十一邑,东街止一社学,其所属镇店北皋、双井、沙口等处,俱未建。亦无教读赡养之资。万历十八年,知县陈于王捐俸百金,增各镇社学,邑中西南北买地一百二十亩,并郭乡宦等舍地二顷零四十亩,分给教读各四十亩。
洹阳书院,按《县志》:在县署西,知县章正岳建。学田,按《县志》:圪塔头地一顷四十亩,柏村地四十亩,冈上村地三十七亩五分,于村地一顷四十八亩八分,新寨村地四亩五分,大寨村地六亩,河沿村地五十四亩,七项共地四顷三十亩八分。
南乐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隅,洪武三年,主簿叶伯瑾创建于大成殿后。三十四年,废。永乐五年,知县吴文质复建。此后修饬不一,儒学前有九曲河。万历十年,知县柯挺于河南岸置云路坊,穿坊直上,云路路尽,有榜棚,规模轩豁,巍然可观。泮池旧在戟门前,知县刘弼宽周以石栏,知县吴定乃移之。儒学前为桥,九曲于河上。万历十年,知县柯挺以风气不宣,复移于儒学门内。明伦堂后有土山,知县钱博学筑。万历十年,知县柯挺因旧基筑,为三台之像,置亭于巅上。栽三槐九棘,下立石刊,一篑为山。
启圣祠,在文庙后,知县刘弼宽改为敬一亭。万历十一年,知县柯挺卜于西隙地,创三间,扁为敬一亭。
魁星楼,在东南隅,知县钱博学创。万历十一年,知县柯挺重建,为八卦楼,华檐飞越,可望数里。
文昌祠,在教谕宅内,万历六年,知县吴定创建。
《县志》:学宫先师庙。皇清康熙十年,知县方元启重修东西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启圣祠、明伦堂、聚奎楼系顺治七年建。名宦祠在戟门左,乡贤祠在戟门右,敬一亭在一篑山西,会馔堂在明伦堂后。知县王邦泰改为敬一亭,教谕宅。儒学门西训导宅二,一在明伦堂东,一在明伦堂西。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在学宫左右,俱康熙十五年知县方元启重建。
社学,凡七所,曰:城北街,曰:寺庄,曰:南张村,曰:为村,曰:南清店,曰:王落集,曰:元村。万历十九年,知县蔡淮奉府议,于每仓置社学,立社师。清丰县儒学,在县治北,宋故址也。南渡时,兵燬。金皇统五年,知德清军事赵儒林创建。元初再罹兵燹,至元间,达鲁花赤铃部乞答歹令高松稍葺补之。二十八年,主簿孙明裕,率达鲁花赤帖木儿、尹侯郎辈增修。至正中,尹陈执中拓基渐完元季复燬明洪武七年知县金雍始加置斋垣及彝训堂。是后,修建靡一。按《县志》:学宫自洪武七年金雍重修,后至正统四年,知县马杰修两庑。八年,知县徐同新大成殿。成化元年,知县潘瑄新明伦堂。嘉靖三十六年,知县李汝宽增修之,其正为。
先师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嘉靖八年,知县王宠
各增二楹。戟门三楹,宠增为五楹。棂星门三楹,旧近戟门,县丞傅学礼移稍南,复凿泮池三空。
先师殿后为明伦堂,知县李汝宽于明伦堂左创
建神厨、文庙。迤东北建宰牲所,各三楹,其堂东为训导宅一所。学路东,各南向而峙者,为名宦祠、启圣祠、文昌祠,皆迤东而次第焉。其明伦堂,先是,名彝伦堂。成化间,改今名。两耳号房,各九楹。今以盛义由所入。历号房而上,有斋曰:菁莪,曰棫朴,各三楹。明伦堂后,为馔堂。隆庆六年,知县陆从平改建尊经阁。堂西书库三楹,知县张玭建,用储祭器。又西为教谕宅,南向,其偏西望者,为训导宅,久废。李汝宽重建堂驰道,而南有门,颜曰:聚英。其前棂星门,东西为义路、礼门,又
神道之南,察院之西,儒学门三楹,正德十二年,知县贾智建。嘉靖十三年,左迁县丞傅学礼用拓建之。天启四年,知县潘士闻悉重新之。复捐金百二十两,创置学田一顷一十二亩以济贫士。皇清康熙十三年,知县杨燝同教谕刘瑸重修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十五年,同教谕何来似重修。社学,陆昆所建者,自城达诸乡,凡四十五所。今存其三,曰:县南,曰:拱极门,曰:阜财门。
学田,按《县志》:学田地一顷五十亩,每亩徵银五分九釐四毫,共徵银八两九钱一分五釐。内黄县儒学,由元县尹者刘温、刘潨、王熙、闫汝梅创筑,凡四易。元末复燬。明初杨郁首应诏置之。弘治五年,知县张凤辟徙故址之西南,故无射圃。嘉靖二十六年,知县涂泽民撤淫祠,圃于学宫之左。按《县志》
文庙在迎和门里,启圣祠在
文庙之东,乡贤祠在明伦堂后,名宦祠在明伦堂
后,文昌祠在大成殿东。
社学,凡十所,儒学后,楚王镇,高堤镇,田氏集,东庄集,姜村集,亳城集,新张集,新小店集,北张堡。
浚县儒学,洪武三年知县项如英建。十一年,知县方叔周建射圃亭,亭取射义,为正己。是后修建不一。弘治中,知县郭东山复改置之。按《县志》
先师庙五间,东西庑各十五间,祭器库三间,官书
库三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一座,泮池一区,神库宰牲房三间,题名记碑亭一座,修学碑亭一座,俱明知县项如英建。
康熙年间,知县刘德新、教官叶振甲、蔡士元经营修葺,焕然一新。启圣祠在
文庙东北,名宦祠在启圣祠后,乡贤祠在名宦祠
后,敬一亭在
文庙西北,今废。明伦堂在庙后,堂凡五间,日新斋
在堂左,时习斋在堂右,东号舍十间,西号舍十间二,门一座,腾蛟起凤坊在儒学门内,教谕宅在明伦堂后,训导宅二,在堂左右,今废。儒学门在
文庙东。明知县董世彦筑台,建青云楼于其上。
学田,旧有数十亩,春秋供祭黎公寔,不足用。县令宁时镆轸念贫生,遂捐修宅祗,候银两置买居民汪大仲等地一千二百亩,申报学院为学田,诸生永赖。
社学,凡十二所,今废。其四见存者,县一例于乡者,曰:新镇,曰:淇门,曰:卫县,曰:桥里,曰:宜沟,曰:屯子,曰:王二庄。
性道书院,按《县志》:在预备仓后。中为堂,祀祭黎公像。东西建学舍二十四间,退庭五间,火房二间,门牌二座,明知县刘台、赵建极建。皇清康熙七年,生员孙立等重修。
东山书院,按《县志》:在大伾绝顶,即阳明书院也,今废。
义学,按《县志》:一在新镇,一在孟家庄。
滑县儒学,在县东南,唐宋以来,碑刻并燬,不可考。至德三年,清河张公,太和六年,河屯节度使粤屯公,及元武德将军刘晖,以次构学舍若干楹。元季兵起,复燬。明洪武八年,知县诸弘道建明伦堂。正统以来,数润色焉。嘉靖间,知县彭范、任环、张佳引并加修葺。按《县志》:儒学在县治东南,自金、元、明,历任知县增建,修毁不一。皇清顺治丁亥年,知县郭心印重建两庑。壬辰年,署印本府推官宋灿重饬庙前坊。
学田,旧有三十九顷,知县卢世登又增一顷二十四亩。
社学,隶城凡二所,曰:太仆寺前,曰:崇文街,隶各乡凡五十八处。
欧阳文忠公书院,按《县志》:在儒学前东南隅。万历癸卯年,项城信乡王公创建。大厅三楹,额曰:画舫,踵其旧也。高楼三楹,额曰:秋声,因其赋也。爽宏敞,为一时巨观。东明县儒学,在城东南隅,岁久圮坏,先贤神位旧以石,前为屏壁,又前为青云桥。殿之东为启圣祠,前为敬一亭,又东为射圃亭。殿之西为明伦堂,堂之左右两斋六楹,则经籍祭器在焉,号舍二十四楹。堂之南曰:礼门,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前为儒学门,折而西为训导宅,凡二。明伦堂后为教谕宅。以上皆知县区大伦重建,而教谕宅则买地于民间而开创之,以补堂室之缺者,学宫称丽。按《县志》
先师庙在儒学东,五间。明弘治十一年,知县邓钺
建,天启元年,知县顾其仁重修。皇清顺治十二年,杨素蕴重修,未竟。康熙元年,知县陆峤龄继修。康熙七年,邑民杨继美等置殿陛石栏一匝,植柏四十株。泮池在棂星门内,旧有砖桥三洞,周环石栏,日久坏。康熙二年,知县陆峤龄拓大其区,而高其桥,为一空洞,左右以砖砌,井深二丈许,非复旧制矣,邑士患之。康熙十四年,知县杨日升重修。去二井,平其地,仍为砖桥空三洞,两旁设石栏杆,周行平坦,悉复旧制。棂星门周垣,左右计五十二丈五小尺,高八尺。顺治七年,圮于水。康熙十二年,知县杨日升重修启圣祠三间,在文庙东。嘉靖十一年,知县邓钺建。天启二年,重修。
康熙九年,知县杨日升重修。名宦祠在戟门外左,三楹,周以垣,弘治十一年,知县邓钺建,天启二年,重修。乡贤祠在戟门外右,三楹,周以垣,弘治十一年,知县邓钺建。嘉靖四年二十八年,隆庆五年,万历十八年,四十一年,天启二年,康熙九年,俱重修。敬一亭三间,在启圣祠前。嘉靖年建。明伦堂五间,明善斋三间,复初斋三间,东号舍六间,西号舍六间,礼门三间,儒学门三间。教谕宅在明伦堂后,训导宅在明伦堂西南,皆弘治十一年知县邓钺建,今俱废。嘉靖四年,二十八年,隆庆五年,万历十八年,三十三年,四十年,康熙五年,俱重修。尊经阁在明伦堂东北隅,隆庆六年,知县张正道建。万历四十年,康熙十四年,俱重修。讲堂,康熙十四年,知县杨日升买尊经阁后民地创建。射圃在儒学东北,今废。社学,万历十九年,知县区大伦建。共八处,按《县志》:一在城中,一在陆圈集,一在东南明集,一在杜胜集,一在裴子岩集,一在西东明集,一在司马集,一在海头集第二寨。
扶义书院,按《县志》:在县治东南隅,隆庆六年,知县张正道建。
学田,按《县志》:万历十八年,知县区大伦送馀地一顷六十七亩,每亩徵银多寡不等,每年共徵租银七两六钱二分四釐。万历十九年,邑人穆文熙舍地一顷,此地原未徵银,本县及该学酌议分收籽粒、柴草,量助本学师长薪米之费。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区大伦送馀地十顷零九分,每亩徵银四分,每年共徵银四十两零三分六釐。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区大伦送馀地八顷,每亩徵银四分,每年共徵银三十二两。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常澄送学田十顷二十亩五分六毫四丝,共徵银四十一两九钱二分九釐。万历四十三年,知县李遇知送学田地六顷八十三亩六分六釐,每亩徵银多寡不等,共徵银二十七两三钱四分六釐四毫。
开州儒学,宋金时故址也。志称大德间,张礼重建,不详其因。延祐至治以来,数患水。监郡安坦不花、同知张持修缮之。自先师配食以下,并塑像,而两庑从祀独阙。至正间,
州守张祯并置以木主,与今制颇相符合。平江路同知列仲治为铸祭器。天顺间,增广学宫,地凡二百亩有奇。李嘉祥至,始建尊经阁,阁之下环以书舍,凡三十楹。聚生徒,设帷,亲为讲究经义。澶故称文献郡,而庠之兴学养士,庶几文翁之风,至今缙绅先生口诵焉。正德间,同知潘埙署州事作泮池。嘉靖三年,宋公纨增置学田百亩,在百涛里。按《州志》:元大德元年,州尹弥礼建殿庑,神厨中塑
至圣像。自是而下,为木主百有九,显其封爵谥号
焉。大德九年,州尹张桢重葺。延祐初,厄于水。四年,监郡安坦不花重修。六年,又水。至治二年,同知张持敬修。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州文有桢重葺。永乐六年,判官李珣、徐显相继崇饰。正统中,郡倅王亨重修殿庑、神厨、戟门、及明伦堂。扩东西斋,东为日新,为养正。西为时习,为馔堂,库舍,及诸生肄业舍二十楹有奇。景泰中,知州李迪廓学宫墙垣,包莲花池及鸡鸣山。天顺七年,知州谢凤重扩明伦堂,建左右斋三楹,右斋之南为文集库,外为重门。明伦堂后创高阁五楹,曰:御书阁。阁后广号房三十四楹,以居诸生。购学西地数亩,创房三区,以为司教廨宇。弘治五年,知州王莹重新斋庑,广诸生号舍六十间。盖射圃一区,儒学碑一座。十三年,知州李嘉祥作尊经阁于大成殿后,高可三丈。正德中,州同潘埙始创泮池桥门,建泮宫坊,于儒学门之外。东为义路坊,西为礼门坊,复建儒林坊,圣域坊于崇德报功门之左右。嘉靖九年,知州孙巨鲸建敬一箴亭。是年始诏天下,釐正祀典,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始立启圣祠。二十一年,知州尹耕重修学
宫,创时雨堂于孔庙之后,以课士。修尊经阁,葺时习、养正、日新斋,及敬一箴亭,易戟门外东西两坊曰:博文、约礼;殿之东西两坊曰:仰高、钻坚。三十年,知州李一元置书籍于尊经阁。四十四年,知州汤希闵重修殿庑学舍,建魁星阁于大成门之内。榜曰:龙头。隆庆四年,州守潘云祥建奎光阁于棂星门巽隅,植柏数百枝于泮池左右。学后筑土峰,环以杨柳。万历四年,州守王圻重葺学宫、殿庑、堂斋、号舍,建乡贤祠于学之东北隅。嗣后,州守金应照、沈尧中、赵琦、周之谟、谢傅显相继重修。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州景文魁葺新儒学。康熙二年,
知州林逊修儒学墙垣,七年,知州孙棨重修大殿、启圣祠、棂星门、并儒学坊。
颜宗道书院,按《州志》:在州南庆祖里月城村,今废。
明道先生书院,按《州志》:在兴国寺右。祀宋儒程纯公颢。嘉靖中,州守龙大有建,后圮。万历中,州守王圻重建祀室五楹,前为讲堂,如室之数,庖湢悉具,集诸生肄业其中。
崇义书院,按《州志》:在州东十八郎里,即旧之鄄城也,元时建。
社学,万历十九年,知州张三聘建。按《州志》:城内东门二所,西北门各一所,今废。
学田,按《州志》:明天顺三年,知州李迪置二顷。嘉靖三年,知州朱纨置一顷。万历二十二年,知州沈尧中置三顷。
长垣县儒学,今在县治西。明初以前,被水随迁蒲城。县丞刘彦昭始建于此。宣德以来,岁加修饬。查该学,明伦堂后,逼临通衢,外无环堵之地,说者以为,有堂无室,难于深造。虽科第不乏坐此,弗克远大闻。嘉靖年间,知县苏梦皋欲行开拓,竟为时势所阻,议者惜之。按《县志》
先师殿五间,洪武初年县丞刘彦昭建。二十一年,
县丞娄哲重修。隆庆六年,知县孙琮等重修。东西庑,洪武初年刘彦昭建。二十一年,娄哲重修。隆庆六年,知县孙琮改建,各十一间。戟门,洪武初年刘彦昭建。棂星门,并建启圣祠,在教谕宅前,嘉靖十年知县刘体元建。隆庆六年,知县孙琮改建。万历十八年,知县高知止改建在明伦堂东。名宦祠,乡贤祠在学冈,俱天顺年知县刘弘建。嘉靖年重修。名宦祠,改建乡贤祠,由学冈改于儒学。隆庆六年,孙琮改建名宦祠、乡贤祠,各三间,俱在大殿西南隅。神库、神厨、弘治十三年知县贡安甫建。隆庆六年,改建。神厨三间,宰牲室,弘治十三年建,隆庆六年改建。三间祭器库、文书库,未详何时建,俱隆庆六年孙琮重修。泮池、井,俱正德十二年,知县张治道凿。琉璃墙,在棂星门外,正德十二年张治道建。敬一亭在棂星门内,嘉靖六年知县王三省建。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改建在启圣祠前。隆庆六年,孙琮又改建在大殿东南。万历十八年高知止又改建在堂后西北隅。明伦堂,洪武初年县丞刘彦昭建。二十二年,县丞娄哲重修。天顺三年,知县刘弘重建。隆庆六年,知县孙琮等增修。至皇清康熙九年,署县本府通判何英重修。进德修业斋,洪武初刘彦昭建。成化十二年,知县王辅重修。隆庆六年,知县孙琮重修。讲堂、馔堂、号房、仓大门、教谕宅、训导宅、俱洪武初刘彦昭建。成化十二年,隆庆六年,俱重修。尊经阁五间,在明伦堂后,隆庆六年建。儒学东路,东门魁星楼,俱万历十八年知县孙琮建。
学田,嘉靖二十年,知县杜纬置一百五十亩,在杜村,有志石。按《县志》:学田地二十三顷四十三亩九分三釐七毫,徵银三十五两七釐三毫,额外学田地四十六顷八十七亩八分七釐五毫,徵银二百五两五钱四分四釐一毫六丝。

大名府户口考

        《府志》户口〈妇女口附〉
宣德以前不可考,正统七年,户五万一千八百八十二,口二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四。我皇清初年,稍增,然未复旧额。今合卫所并来之数,得一十五万一千六百五十八户。
元城县,三万六千五百二十户。
大名县,三千五百六十五户。
南乐县,三千六百三十五户。
魏县,二千四百七十五户。
清丰县,四千三十五户。
内黄县,一千八百九十九户。
浚县,四万四千八百二十九户。
滑县,一万四千四百七十一户。
东明县,五千二百五十户。
开州,二万九千一百一十五户。
长垣县,五千八百六十四户。
原额人丁七十二万五百六十三丁半。故明季兵荒,荐臻流亡转徙,河朔几墟,所称富庶之风,邈乎其不可追矣。迨我皇清,德化翔洽,生聚有方,岁增月益,而孳息渐蕃然。
犹缺额一十九万四千二百一十五丁,其现在者,实止五十二万六千三百四十八丁半。元城县,原额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五丁,实在五万八千七百三十六丁。
大名县,原额四万三千九百二十一丁,实在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一丁。
南乐县,原额四万七千二百二十九丁,实在四万二千五百六十三丁。
魏县,原额五万六十四丁,实在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二丁。
清丰县,原额八万九千二百四十六丁,实在七万七千五百三十八丁。
内黄县,原额五万九百一十丁半,无缺。
浚县,原额四万七千二百二十九丁,实在四万六千六百九十丁。
滑县,原额一十万二千三百一十九丁,实在八万六千三百五十三丁。
东明县,原额五万二千五十八丁,实在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七丁。
开州,原额九万九千三百三十四丁,实在四万九千四百一十九丁。
长垣县,原额七万六千一百二十八丁,实在三万九千五百九丁。
又并来卫所屯丁三千二百四十丁,向辖于直隶、山西、河南各卫所。顺治十六年,议以不便岐摄,并归各附近州县,于是直隶、河南分辖其地,而衙门在山西者,之宁山卫,山西专辖之。潞州卫,又河南之怀庆、彰德二卫,以及彰德之群牧所,卫辉之守禦所,各分并于滑、浚、内黄、魏县、东明,与民丁同应力差,而折纳丁银。
滑县并宁山卫屯丁九百八十九丁。
浚县并宁山卫屯丁七十六丁,彰德卫屯丁三百六十一丁,卫辉守禦所屯丁二百四十七丁。内黄县并潞州卫屯丁四十六丁,并彰卫屯丁七十八丁,彰德卫群牧所屯丁六十丁。
魏县并潞州卫屯丁一百丁。
东明县并怀庆卫屯丁六百二十八丁,彰德卫群牧所屯丁一百四十九丁。
额外原纳班匠役,共七百一名,未有增减,向隶工部。康熙三年,议画一之,规同各项,悉归户部。元城县七十七名。
大名县二十三名。
南乐县五十七名。
魏县二十九名。
清丰县五十二名。
内黄县五十九名。
浚县三十七名。
滑县一百一十名。
东明县二十名。
开州一百一十八名。
长垣县一百一十九名。
妇女口数,亦合卫所之并来者,共得五十八万一千一百四十二口,每以辑瑞之年,将盛缩消长,归内号户口册上之计部,其他岁报不之及也。
元城县,五万三千八百六十七口。
大名县,二万九千五百五十口。
南乐县,四万二千七百五十二口。
魏县,三万五千八百六十口。
清丰县,八万二百七十三口。
内黄县,五万三千七百五口。
浚县,四万七千三百七十四口。
滑县,一十一万九千七百一十八口。
东明县,一万八千八百五十三口。
开州,三万六千二百六十口。
长垣县,六万二千九百三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