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十九卷目录

 保定府部汇考三
  保定府城池考
  保定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六十九卷

保定府部汇考三

保定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清苑县附郭〉
城之始建,无所考。金贞祐初,堕城屠居民殆尽,丘墟者。十七年,元大将张柔自满城移镇,始复其城,在一亩泉之阳,周围计十二里三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濠阔五丈,深三丈。明建文四年,都督孟善甃四门,修女墙。旧制南门三,今存一。东西两门故址犹存。南西北水门三,引泉水穿城,西入南北出,今废。弘治五年都指挥张溥重修嗣后。隆庆初,知府张烈文建修城之议,贾淇章时,鸾继成之完固,雄峙燕南。
《清苑县旧志》云:郡城旧原土筑,郡守张晴湖首倡砖砌,贾近皋继之,然所修止东北一隅耳。克终厥事,大都张孟泉力也。坚完雄固,言言屹屹,诚为千载永图。但护城河仅可一二丈,浅隘特甚。当事者虽建有闸座以时蓄泄,然水性就下,终难以挽其东注之势,而土性疏散,旋挑旋淤,徒费工力,至来有城无池之叹。论者谓宜仿都城护城河之制。于绳儿店东北建滚水坝一道,使涸,则环城周流潦亦可通行无滞。庶河水常蓄足,称金汤。两固如此,不独可为设险之备,且水势停蓄,风气完固,又多鱼藕菱芡之利,况河身不甚深广,费小利大乃久未有举行者,岂事固有待耶。有专城之责者尚其念之。
《县志》邑附郭,以郡城为城,旧六门今并为四。东曰瀛海,南曰蠡吾,西曰华山,北曰拱极。门楼四,铺四十九,敌台八十一。四关,东关长半里,南关长一里,西关长二里,北关长三里。
外州县
满城县城 旧属土城,周围四里馀,高一丈五尺,阔一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城止二门,南曰朝阳,北曰拱极,相传萧太后所筑。明成化十一年,知县李思明易以砖石门垛,城门上建楼各三间。二十年知县张浚于四隅各建角楼一座。正德十一年知县张宪,嘉靖六年知县段錞,二十九年知县袁钦儒,递加增修城高二丈五尺,筑敌台二十八座。隆庆三年,知县周恩大增修瓮城,各建敌楼一座,视前加壮丽焉。
《县志》:康熙十八年冬,知县裴国祯捐资,并劝募庠生,彭昌龄、方可际、郭晋铺商人等义助,重修南北城门楼二座,南北瓮城敌楼二座,四隅角楼四座,守城铺二十六间。通撤故易新,遍施黝垩丹青辉映。补修垛墙数十丈,巍焕大观,屹然坚城。云扁南门曰迎恩,北门曰拱极。石额南门曰玉川古郡,北门曰金汤重固。
安肃县城 有二北城,周围四里,高三丈,阔一丈五尺。五代时,晋因梁来侵命李存审为内外藩使,夹河筑二城以拒梁。历年既久,至宋以杨延朗为团练使讨契丹特修二城以守之。今惟北城尚存。门二南曰来远,北曰拱宸。惟门砖甃,馀皆土筑。
《县志》:城上垛口共五百零九个,皆有箭眼,四角列置炮台,绸缪甚固。门楼二座,南曰来远,门楼题畿辅金汤,北曰拱宸,门楼题神京保障。城外敌台一座。门外吊桥各一座。
定兴县城 金大定七年土筑,周围五里八十步,高二丈,阔一丈五尺,池深八尺。明成化四年知县郭质增高五尺。门四东曰迎阳,西曰天庆,南曰迎熏,北曰广化。嘉靖五年,知县宗钺建北门楼题曰百楼遗概。十三年创敌台十有六系知县张绣建。天启六年,大水城崩,知县王永吉重修。崇祯九年,奉檄缮城,益加高厚。皇清顺治九年、十年,霪雨城圮,知县王德新筑。
《县志》:邑所距之郡邑,城皆甓也,邑则筑土。考史统万城、雄西嵎以坚,弗以甓。乃其形胜郎山送远翠,拒马水萦其西趋而南合襟河。阳渡如带,马村河左绕入白沟,抱如环。然则皇甫卜县,天造之,岂人谋哉。
新城县城 在白沟河北三十里,督亢亭南,周三里八十步,高三丈,雉堞一千,有奇池阔二丈二尺,深六尺,相传辽萧后所筑。门二南景阳,北拱宸明。景泰三年,知县刘纯修敌楼角楼。万历三年,知县曹一豸修南北瓮城,增城头铺舍。十一年,知县王好义增修坚厚。崇祯中巡抚丁魁楚题请甃城以砖,又建南北重门大小炮台,增浚濠二道。皇清康熙十四年知县高基重修。
《县志》:池深八尺,引紫泉河水环注。隆庆二年,知县李志学修理濠堤。崇祯中丁魁楚题请甃城以砖,围四里高连垛口三丈二尺五寸,底阔二丈,顶面东阔一丈五尺,南阔一丈三尺,西阔一丈四尺,北阔一丈四尺,垛五百个,南北城楼四座,濠池二道,深一丈五尺,阔三丈。
唐县城 在平地,高一丈八尺,阔一丈,周四里。旧云,尧时所筑,元庄敬戍兹地,命士卒建楼于门上。明时增修瓮城门三,东曰环东,南曰卫南,西曰镇西,各有敌楼。明弘治中,知县茹銮重建。隆庆间知县洪济远筑瓮城。崇祯七年知县宋祖乙增厚数尺。十六年知县胡梦议改砖料集而功未就。
《县志》:濠浅狭而无水,夏为潦所集。
博野县城 在平地,周四里一十九步,高二丈,阔一丈五尺,池阔二丈,深一丈。明洪武二年,知县杜太亨创基。天顺二年知县唐谦新之。正德六年,知县李延龄加厚五尺,外筑护城堤,阔一丈,高倍之。崇祯十三年,知县宋珍始砌以砖门三,东曰庆阳,西曰镇武,南曰宣庆。
《县志》:城高二丈五尺。
庆都县城 在丹朱墓西,周四里,高三丈,阔二丈,有水环之,相合东流。明天顺三年,主簿陈斌重修北城门。成化中知县谈论王让。嘉靖中知县胡谐、杨廷美、陈鲲相继增修门三,南曰解愠,北曰拱极,东曰青阳。隆庆初知县马卿增建南北关二门。
《县志》:城环尧母台外。唐武德四年,筑旧城在伊祁山南五里尧山下,都山北十里,今唐县之故城。是北齐省入北平,唐复置县以筑此。历宋辽金元,修筑相仍,创制未备。明洪武二年重修。景泰七年邑令唐复以城连尧母陵,恢而扩之。万历十八年,张前光增置东门。崇祯九年黄承宗增筑南北瓮城。皇清顺治五年,陈自德周围彻底重修。康熙四年,钱振龙修筑城墙一千三百五十馀步,砖垛二百口,城楼一座,炮房十间。十五年李天玑彻底重修南门一座,周围城墙五百馀步,炮台十五座,更铺十三座,砖垛五十六口,迄今坚固如初。容城县城 在白沟河北,周四里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阔二丈五尺,池深六尺,阔一丈二尺,唐窦建德所筑也,年久坍塌。明景泰中修筑又以其地窄展数十步。成化三年,知县林景砖甃三门,南曰景阳,西曰迎恩,北曰镇朔。正德六年,燬于流寇,知县刘相重修。隆庆二年,知县童思善增高二尺,加厚三尺。万历三年,知县徐廷松尽撤旧基,重加高厚,创建门楼,邑人梁炳捐金六百,立炮台三座,明季兵革城赖以全。皇清康熙十年,知县赵士麟倡率士民捐金助工,上铺砖而雉堞更新高厚倍于前制,又增瓮城三座,角楼炮台无不一新矣。
《县志》:城在白沟河西南二十八里,周围三里一十五步,高二丈,下阔一丈六尺,上阔八尺。隆庆二年,挑掘濠,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五尺。三年大尹李蓁春三门外各置木桥一座,上用阑干,两头置八字墙,城上增里墙一周,更城门名北曰拱极,南曰朝阳,西曰饯日,临池筑短墙一围以防不虞。
完县城 在曲逆河之南一里,或云隋仁寿初或云魏正始间筑,大约始于晋魏之间,其后中原云扰,典籍沦亡,所以无考也。城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阔如之。旧址二门,东曰迎晖,南曰迎曛。明成化间始开北门,名拱极。正德间流寇之祸,知县杜珝增修城楼。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闫文贵筑敌台。万历十三年知县赵桐建角楼。崇祯十二年,知县高允兹增加高厚三门,五角易之以砖,增置炮台十三座,窝铺二十四间,又筑护城墙一道,浚护城河一道,引尧城河水注之,周围环绕,地利称雄至。皇清康熙七年,土城颓塌。九年城楼倾坏。十一年窝铺圮漏。皆知县刘安国修筑。
《县志》:天启三年,南城倒塌,知县杜嘉庆置房三间。
蠡县城 在唐河北三里,周三千一百五十三步,垒土为之,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下阔三丈五尺,池阔二丈,深一丈八尺,相传旧城在博野县。西汉封蠡吾侯时,所筑门二,南曰永安,北曰长乐,岁久倾圮。明天顺间知县毛纪,弘治中知县吴堂相继重修。正德六年,流寇入城,次年知县金镜始增筑。嘉靖十年,张令凫,十三年李令复初。隆庆二年,王令、元宾相继修筑。至崇祯十一年,寇盗窃发从西北角登如履平地,乃议设宪臣,于是以钱天锡为守道驻城内,大新城垣,易土以砖,而势遂雄壮。皇清顺治五年,大雨水溢,城多冲塌,知县祖建明倡率重修,并引唐河之水入濠而形势益备矣。按《县志》:崇祯间西城置大炮台二十座,东西腰铺二座,兵小房、火药房一百四十间,护城堤二道。
雄县城 旧在太平社,因河水冲圮,后汉献帝时,公孙瓒分据燕幽,迁置今地。周七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下阔三丈二尺,池三道,各阔三丈,深一丈。宋景德初,西上阁使李公允镇抚是州,复续北城共九里二十步,又筑外廓,浚濠引水谓之雄河。明弘治初知县王梦贤大加修葺,分三门,东曰永定,南曰瓦济,西曰易阳。嘉靖三十年,知县胡政易垛口以砖建,敌台三十四座,吊桥二座。
《县志》:雄城汉建,公孙瓒迁今治,修营垒楼橹,作铁门。明洪武初,知县程九鼎尝治之。正德末知县马纪又治之。嘉靖三十年,县丞房选建西城龙门楼一座,东城文明楼一座。知县刘羽国建东城门楼一座。东门楼于崇祯二年圮,知县许台俊捐俸重修,改旧名永定曰挹瀛,益垛以砖灰,按乡村人丁多寡各分丈尺遇修,遵为成例,至今便之。崇祯十三年,知县曹良直添设炮台十座,令认垦荒地者输以砖灰,遂给印票为业,又浚城濠于旧濠外又设一道,各深广二三丈,以资防禦。崇祯十五年,知县张京又浚之今淤。
水门 在药王庙旁,名曰龙门。宾兴士子皆从此出,砖环为门,今重修。东南角钟楼 康熙七年大雨倒坏,知县戚崇进捐俸重修。
南门西门楼 康熙七年大雨,两楼尽倒。八年知县姚文燮捐资重建,城仅三门,东门向南堪舆家有寅午戌火局之说,以雄水乡取义也。祁州城 在溏河北,地志云溏源来自定州,东南流于城下。周四里三百三十九步,高二丈五尺,阔七尺,池深一丈五尺,阔四尺,历代修筑不一。明成化二十年,知州童潮重修立三门,东朝阳改曰迎曦,南迎阳改曰拱宸,西定武改曰德星,上建门楼三,角楼四。正德间知州韩士奇广其制。嘉靖二十年,知州任淮创东门外重楼。隆庆二年,知州周济用创建外城、重楼、敌台。万历末年,西城楼圮。天启六年,知州郭应响重建并砖砌南门瓮城。按《州志》:城方里者六,为步二千三百四十有奇。成化间童潮重修,高五丈,下广二丈,上一丈。正德十二年,韩士奇广其制,层楼飞甍,翼然一新。天启六年,郭应响重建西门楼一座,砖砌南门瓮城,镌石其上曰拱护神京,濠广三丈,深一丈有五,周围与城称。
深泽县城 在平川地,周四里一百六十七步,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下阔二丈一尺,池阔一十二步,深一丈。明正统中知县高文修浚未久复倾圮。景泰中知县陆通,成化中知县梁骥,正德中知县李文绣,嘉靖中知县李承式,隆庆中知县宋之范,相继增修门三,县志云,东曰广阳,南曰怀德,西曰安远。至万历间知县陈来朝增置瓮城,改东门曰受生,南门曰畅明,西门曰悦物。皇清康熙十三年,门楼坍塌,知县许来音复重修。
《县志》:城濠屡经洪水淤塞,许来音募工开疏,仅如旧制,起土培垒,城台因成夹墙一道,高八尺底,厚五尺,顶宽二尺。
束鹿县城 旧城在平川地,元至正中筑。明天启二年,滹沱河湮没,巡抚张凤翔等相新圈头市,令知县张履端城之创建土城一座,周六里零一百四十步。崇祯九年,知县杨琦增高加厚高,连垛口三丈一尺,底厚三丈,顶宽一丈六尺馀,城上女墙一道高三尺,城外夹墙一道高七尺宽三尺,池宽五丈,深二丈,重池一道宽二丈二尺,深一丈五尺,瓮城四座,城上魁星楼一座,
门四东曰启明,西曰城宝,南曰咸亨,北曰胥宇。皇清康熙七年,大雨坍塌,知县刘昆重修。
《县志》:高连垛口不及二丈,底厚二丈馀,顶宽仅数尺。城门四座。角楼四座。垛口共计八百六十。炮台二十座。窝铺三十二。池一道,宽二丈馀,深一丈馀。瓮城四座,东曰眺瀛,西曰瞻恒,南曰文明,北曰拱宸。
安州城 在易水之南,筑以土。周五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阔五尺。宋杨延朗屯兵禦辽因筑以自固,后颓坏。明时,修筑门有四,东曰熙皞又曰望瀛,西曰保釐又曰耀武,南曰咸和又曰迎秀,北曰永清又曰太平。明景泰中知州陈纶,成化中知州王钦俱加修补。弘治初知州宋经筑瓮城重门四。正德末李铉,嘉靖中李应春俱重修。判官栾尚约建城楼、瓮城楼各四座。万历中知州王思睿、马鸣毂俱重修。
《州志》:宋经筑瓮城重门四,曰东康,西泰,南平,北宁。
高阳县城 旧城在龙化乡,多水患。明洪武三年,移丰家口,去旧城西二十里,未及版筑,正统己巳始创置,无何圮。天顺四年,知县鲁能偕同知柴让大筑之建四门,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沾化,北曰迎恩。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马崙增筑高厚,创敌台,建重门。万历中知县乔继科易女墙以砖。三十五年,大雨垣坏,知县侯提封复大修之。
《县志》:马崙建重门,曰宾阳,曰饯成,曰迎熏,曰望阙。旧惟南北两关,弘治中曹来旬始开东西关。隆庆中郑元复始建烟墩,周回可四里许,阔一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四丈。崇祯十年,知县雷觉民用孙文正公积砖计建空心瓮城四,角台四,上设望眼,下设炮眼。额其东门曰瀛环,西门曰恒仰,南门曰慈襟,北门曰拱极。十二年直隶巡抚委司李廖国遴勘筑砖城,廖捐银〈阙〉两,高苑令孙铨捐砖廿万,按基分工丁役,夫地贡砖,遂成城。新安县城 汉时在三台,至金章宗始缩,公孙瓒之易京而城之。周九里,高三丈,阔九尺,池深一丈,阔四丈,门四东曰景宁,西曰广德,南曰来远,北曰安仁,且升县为州,另置渥城为附郭元。至元二年废州。二十二年易水泛涨,城橹民舍漂没无遗。至明城还新安州旧城也。周围七里十三步。洪永以后,屡坏屡修。正德九年,知县王举大修之,增高加厚。万历间知县张廷玉、胡士栋俱增拓之。知县危思谦添四门、瓮城、浚池,王皋易坯垛而砖之。按《县志》:新安城,汉时在三台,尚有衙门道申明亭遗址。明成化四年,知县赵俊修,弘治十四年知县周伦修,正德九年王举鼎建四门,重檐滴水,金碧辉映,扁东曰东旸,西曰西皋,南曰南薰,北曰北宸。嘉靖十七年,知县张梅又修。万历丁亥,知县罗启先开通秀门,张廷玉又大修东西南三面,宽可旋舆,垛高八尺,灰石鎗铳俱备,又撤西南两城楼而宏拓之,额其上,东水乡花县,西望易临涞,南迎薰篙月,北瞻云拱极置,炮火捍禦等具。
易州城 在易水之北,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阔六丈,池深二丈,相传战国孙操所筑。门二东朝阳,西广武。明正统十四年,御史郭纪,知州冯恺修。隆庆二年,兵道何东序,知州饶孚重修,新砖城仍旧址,高四丈二尺,阔七丈。万历五年,因旧城卑狭,时有倾圮,疲于岁缮,请发三郡戍卒兴筑三年告成。基以巨石,垒以澄浆,门仍二,东曰迎晖,西曰靖远,较故城不啻天壤矣。按《州志》:旧土城高三丈七尺,池深三丈三尺。山厂城 在州西北三里,明天顺元年建。涞水县城 旧在拒马河西北二里,周城湾为河水圮坏。战国时徙置城北六里,北庄亦被河水冲坏。后徙置今地,周三里八十五步,高二丈,阔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门四,东曰朝阳,西曰望台,南曰迎秀,北曰拱宸,后塞西门。成化初城圮,县丞乔登,主簿吴海修筑。七年复开西门。十二年,知县姜盛重修。二十二年知县李宪建城楼三座,城系土垒,不坚。崇祯七年,知县袁懋功议易以砖,才鸠工而升去。十年知县袁始基成之。按《县志》:景泰二年,县丞齐肃督工修筑,将东西二门筑塞,开南北二门。成化七年,因学中风水不利教谕张才移文,复开西门。嘉靖三十九年,知县唐治增台起楼,壮观于前矣,南门外东西大街居民凑集,商旅往来。两端有门,东曰忠孝,西曰迎恩,以燕京在西故也。今城上有角楼二
座,未知谁建。《府志》:嘉靖末年,知县冯惟敏于城东建楼,与西为耦,今俱废。崇祯十年,知县桂辂建池,深八丈,广一丈。

保定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本府〈清苑县附郭〉
紫荆关 关城莫详始建。梁乾德二年,晋主李存勖伐燕刘守光,命周德威出蜚狐与诸将会于易水。蜚狐,今浮图峪也。宋嘉定五年,蒙古主铁木真攻金,金兵保居庸不能入,蒙古主乃自以大兵趋紫荆,败金兵于王回岭。文宗既立,上都诸王忽刺台等兵入紫荆,将士皆溃,脱脱木耳将兵西援紫荆,然则紫荆固,当时要害地也。明永乐二年,设茂山卫百户,一员守之。正统初创旧城。十四年命都御史巡抚驻真定,每岁提兵紫荆防,秋又设守备指挥。景泰二年复增城池,调保定右卫中千户所。官军守禦三年,添设真武、神武二卫官军春秋防守,又设监鎗太监。嘉靖十年裁革。天顺七年设巡关御史。成化十一年添设保定五卫,茂山、真定、神武、涿鹿等卫。并中所官军舍馀一千八百七十七员,名领班指挥千百户七员,岁于本关备冬。弘治二年设河北堡城敌台。正德三年改守备为参将。九年改为副总兵,又设兵备副使提督关务。嘉靖七年设管关通判。二十年添设参将,升副总兵为镇守总兵,官关在浮图峪内极冲,外通宣大二镇各四百七十里,内连保定府一百八十里至浮图峪一带外边七十里,共有大小隘口计一百五处。
盘石口总 周二沟口 瓦窑安口
银山口  坟茔口  蔡家峪口
龙堂口  小龙门口 黄沙口
奇峰口总 茶窝口  铲削岭口
官座领口 东峪口  峰门岭口
沙峪口  东马头口 白马湾口
乾河口  大峪口  乌龙潭口总
圣峪水口 黄小店口 王平口
黑石崖口 泉水涧口 宁静安口总
蜂儿沟口 薄头安口 北崖沟口
吊驴崖口 黄草安口 木积安口
五虎岭口 聂门口  门关口
雁捕岭口 水峪口  乌龙沟口
虎张石口 煤窑沟口 双陀儿口
芒儿沟口 白石口总 羊圈子口
白马安口 西水沟口 葫荄口
歪嘴儿口 芦子沟口 浮图峪口总
夹河水口 蜚狐口  神峪沟口
羊拦沟口 添桥儿口 长桥儿口
长岭儿口 马水口总 神子安口
石龙安口 康家沟口 狼儿沟口
定乐安口 独石口  小将军沟口
小道水口 大道水口 柏连涧口
石羊港口 金水口总 荞麦石塘口
赭罗沟口 石塘口  新龙潭口
大峪口  南齐仲口 北齐仲口
横岭口  沿河口总 石港口
天津关口 梨园岭口 东小龙门口
滑车安口 东龙门口 天桥关口
乾涧口  夹耳安口 南将军石口
天门关口 洪水口  西小龙门口
段口   蔡树安口 大龙门口总
庄窠涧口 老苍沟口 北将军石口
爨里口  松陀安口 深安儿口
马头崖口 豺狼峪口 火烧岭口
紫荆关新城,明设察院一,总兵府一,兵备道一,府馆一,中军厅一,千总厅二,守禦千户所一,镇抚厅一,上陈驿。
紫荆关旧城,明设都察院一,参将府一,
巡检司八。
乾河口  盘石军站  齐家庄王平口奇峰口  五虎岭口  磁家务石港口金陂镇  官座岭口
天水桥 在郡南郭,水出一亩泉,以泉在乾方,象天一生水故名。明弘治四年,知府赵英建。吴家湾桥 在郡城西南。皇清康熙十四年,巡抚金世德,守道董秉忠,巡道宋之铉,知府沈乔生,知县时来敏重修。
仙人桥 在孙村南。
大冉石桥 在北大冉村。明嘉靖年,知府严清,知县高文荐重建。
张登石桥 在县南六十里。明万历年知府王国祯修。
马厂桥 在城西南五里,儒士陈昊记。
东门石桥 在东门外,年久倾圮,寿官张中强募缘修建。
西门石桥 在西门外,年久倾圮。明万历年知县王政重建,副使刘行素记。
南门石桥 在南门外。
北门石桥 在北门外。
北门西石桥 在北门石桥西。明万历十三年,乡人孙可九建。知府杜潜记。
粮河桥 在石桥东。
南桥 在御城南。
小桥 在喇喇地。
邓村桥 在邓村南。
东安桥 在东安村南。
大桥 在喇喇地村西。
新桥 在刘家口。
东石桥 在东石桥村。
西石桥 在西石桥村。
营头石桥 在营头南。
积石桥 在张登北。
魏村石桥 在魏村北。
马村桥 在马村。
黄陀石桥 在黄陀村北。
麦桥 在草桥村北。
全昆石桥 在全昆村北。
白团石桥 在村北。
木碾头石桥 在村西。
耿家桥 在夹河村,乡人耿云暨、刘官建。福村石桥 在福村北,少卿丁凤记。
大店石桥 在大店北,名界河桥。
璧阳城石桥 在璧阳城北。
中冉石桥 在村北。
冉庄石桥 在冉庄南。
苑家桥 在村东。
闸板口石桥 在村南。
富昌村石桥 在村北。
哑叭沟石桥 在蛮营南。
望阳桥 在望亭南。
史家桥 在史家村。
冉河头石桥 在村南。
王盘石桥 在村北。
满城县
方顺桥 在县南五十里,石券雕阑,坚致雄伟,隋开皇时建。
北石桥 在南奇之西。
中石桥 在南奇之西。
南石桥 在南奇之南。以上三桥皆鸡距一亩,泉河之要济也。
东方顺石桥 即前方顺桥之下济也。
南张石桥 建于正德初年,嘉靖末年圮坏,邑人毛权募缘重修。
北张石桥 在县东南十八里,亦鸡距泉之下济也。
通济桥 在南关外。万历二十三年创建。大册草桥 在县北十里。
两鱼木桥 在县东北八里。
北宋木桥 在县东北九里。
要庄木桥 在县东北十里。
南宋木桥 在县东北十二里。
西庄木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
马房木桥 在县东二十里。
次韩木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以上八桥皆大册河之要济也,夏水泛涨势且汹涌,惟九月后搭修,四月撤去,年年如此。
安肃县
瀑河桥 在县北关,其水发源于郎山,每春夏水涨,民多病涉,知县周瑾创建。嘉靖壬子重修。绿柳环堤,激湍啮岸,有二石狮伏枕清流若睥睨状。
徐河桥 在县三十五里,近村居民鸠工聚石。创自大定庚子,落成于明昌乙卯,迨今河道淤塞,而石桥犹存。
菱角桥 在县东南五里,发源自满城,流入卫河,今淤塞。
田村桥 在县北二十里,其源出于平地,泉水
三派分流俗名鸡爪,经柳湾而流入卫河。天顺间垒石为桥,以便往来。
大王店大石桥 在县西四十里,水与瀑河通,乡者曹景秀暨子仲义建修。
漕河渡 在县南二十五里,冬春水涸,伐木为桥,夏秋水涨舟楫以济。
定兴县
时济桥 在固城村北,成化初建。
西桥 以通涞、易、拒马河之津也。夏秋舟济,冬春舆梁。
南桥 为南北通津即河阳渡也。亦夏折秋盖二桥,万历中创建。
石桥村石桥 在县东南,通容城雄县,旧有石桥因以名村也,日久而毁,康熙五年重修。
新城县
升仙桥 在县南郭,相传金时有人卖药桥上,自号药仙,忽一日白昼飞举,因名升仙。
真武桥 在北关,邑人参议崔峨建。
王家桥 在北关西,社稷坛右。
杨家桥 在县北五里屯。
朱家桥 在县北十里衣锦村。
张家桥 在衣锦村北。
侠流桥 在县西北十二里侠流村。
龙堂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龙堂村。
南杨家桥 在南关,西邑人侍郎杨宣建。斗门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斗门村。
曲家桥 在县南十里。
十里铺桥二 在县南。
高桥 在县南二十里。
东王家桥 在南关东,水月庵左。
中王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高碑店桥 在县西三十里。
马村河桥 在县西三十里。
泗庄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许家庄桥 在县南十五里。
下龙堂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上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沙口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板家窝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
米家务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
昝哥庄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
蛮子营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
齐哥庄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
白沟渡 在县南三十里。
王村渡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唐县
八渡故关 在县西北六十里,按寰宇记有水屈曲八渡故名。
鸿门关 在县西北,按《寰宇记》:洪武山即此。九州记项羽于此见群鸿,誓众曰,我当南面射中其一,引满射之,莫有中者,折弓投地而去。倒马关 在县西北,按《寰宇记》:滱水出倒马关,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名。
周家铺 在县北一百一十里古隘口也,边隅要害之地,明洪武间置巡检司。
岳岭口 在县西北一百五里,古恒山口也,西北要害之地,明洪武初置巡检司。
横河口 巡检司旧在倒马关,后移置此,以守唐县曲阳之界。
军城镇 边关屯兵之地,今属守口马步兵守之。
店湄店 南北山路崎岖,通倒马关,多盗。皇清康熙三年,知县严钦谟请兵防守,今移镇关厢。
腾桥 在县西三十里雹水村之南。万历时知县杨一桂建。
博野县
东阳口 宋村口 白塔口 铁灯盏口 刘村口 解村口 板桥口 程委舍摆口 庆阳桥 在县东门。
镇武桥 在县西门。
宣庆桥 在县南门。
陶墟桥 在陶墟店南。
小店桥 在小店村南。
王家庄桥 在王家庄东。
大夫桥 在县西,明都御史吴槚建。
淑人桥 在县西,王淑人建,因以名桥。
惠济桥 在县南。
庆都县
北关桥  南关桥     东关桥〈今圮〉
递运所桥 双石桥〈圮其一〉 张山桥
沈家庄桥 曲家湾桥〈二座〉 牟家桥
狗村桥  小西堤桥   西桥
荆城桥  柳宿桥〈淤〉 侯驼桥〈三座〉
三堤桥  北水田桥   二十里桥
容城县
三门桥 康熙七年重修,较前更为完固。北关桥 在县治北,垒石而成,其河源发自龙堂潭,桥创于永乐初,今废。
黑龙口石桥 在县南二十里小里村,南通保定路,嘉靖十一年修。
土桥 在黑龙口西三里许,通安肃县路,嘉靖十五年修。
小李村东西两石桥 义士李尚玉创造,康熙十年重修。
王村西土桥    王村南石桥
完县
下叔桥 在县南六里,西通唐水柳河,北通伊祁五云山,水总会之路。康熙十一年,知县刘安国重建。
五郎桥 在县东北八里,下通蒲水。
尧城桥 在县西南七里,下通祁水,俱知县刘安国重建。
北城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朝阳桥 在县西八里,康熙十一年大水冲塌,旗人柳长茂,乡耆田敦行、张云庆重修。
恩村桥 在县东北十里,康熙十一年重修。子城村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通蒲水,邑人赵守律创建。
东魏村桥 在城西十里,通唐县放水河。东门石桥 康熙七年重修。
南门石桥 顺治十七年重修。
北门石桥 顺治十七年重修。
蠡县〈未载〉
雄县
瓦桥关 即今瓦济桥。周显德间以雄当九河之冲,控扼燕蓟,故置此关。
姚公桥 原名易阳桥,在赦家庄南,屡为奸渡潜废,横舟中洲需索行人。康熙八年知县姚文燮捐资重建。大桥建坊曰利济回澜,士民立石因易今名。
草桥 在县西三里,今废。
吴公桥 在吕公祠后,永乐间创建,嘉靖间重修,设船户十名防守,今废。
北店桥 在北关之北,天顺间创建,今圮。王克桥 在县本铺之南,横渡白沟支流,正德间马纪重修,万历间崔嵩重修,今圮。
王家台桥 在本台。
王黑营桥 在本营。
马家桥 在任家台南,万历间重修。
东作桥 在永定门。
西城桥 在易易门。俱正德间马纪创建,万历年间崔嵩重修。
永通桥 在县西一里,横渡白沟,景泰间创建。康熙间重修。
王村口桥 在本村,嘉靖间省祭王秉义修,康熙二年里民王极等募修。
崔村桥 在本村,万历间民刘廷用创建,今为浑河冲废。
何哥桥 张哥桥 刘家桥 俱在本庄,去城东二十馀里。
亚谷桥 龙湾桥 大阴桥 留通桥
西槐桥 小王桥 道务桥 赵村桥
史哥桥 俱在本村庄。
婆婆口渡 无舟。 王村口渡 无舟。
祁州
南关 在深泽界,鑴石其上曰,重关禦暴。北关 在博野界,镌石其上曰,设险固圉,俱天启五年秋建。
望春桥 在州东
兹河桥 在州南
涌泉桥 在州西
唐河桥 通济桥 沙河桥 俱在州南通深泽县。
张村桥 在西南通定州。
深泽县
永济桥 明万历辛巳,太后公主暨敬侍夫人捐金建。
溥济桥二座 在东关外。
通济桥连三座 在南关外。
安济桥 在西关外。
广济桥 在留屯村木桥。
普济桥 在石桥村,今石桥毁,土人以木成桥。
束鹿县
砖桥 在文庙前。草桥 其下乃滹沱故道,河徙潴水一湾极溯洄之致。居人于两岸多植槐柳,随势之高下筑屋。每月望登桥四顾,水光月色一片,空明如置身冰壶玉洞中,为新城八景之一。
无阂桥 在县西贤丘村南,滹沱河经其下。双凤桥 在县南。
慈航桥 在西街。
石桥 在谢家街南。
木桥三座 一在东门外,一在南门外,一在西门外。
太和桥 在城南智丘堡西门。
免涉桥 在城南智丘堡北门。
广济桥 在城西木丘堡东门。
安州
安济桥 在州北郭,金大定中建,后重修。东作桥 西成桥 南亩桥 北泽桥 在城四壕。明嘉靖初,知州樊鹏建。万历中曹育贤、马鸣谷重修。
牙家港桥 在州西北三里,路通安肃,旧无桥浮舟以济。明嘉靖初知州樊鹏创建,万历丁未大水桥圯,己酉秋僧仁宽募缘重修。
西安桥 在州西十里,路通保定,成化中建。嘉靖乙未知州张寅重修。
袁家桥 在州西南十三里老河头村。
新桥 在州西南十三里老河村接清苑境。大石桥 在州南二十里北青沱,路通高阳小石桥 在大石桥北八里,金贞祐元年建。板桥 在州西南五十里,路通保定,今废。土桥 在州一十二里向阳渡口,今废,用舟渡。长沟河桥 在州东北十二里,路通新安。
高阳县
草桥关 在县三叉口,周世宗收复三关,握重兵控扼燕蓟,以雄县为瓦桥关,灞州为益津关,高阳为草桥关。
弘济桥 在城南三里许圈头村,跨马家河,初名马家桥。景泰中移建于旧桥西一里许,更名通济。嘉靖七年重修。二十八年移建于稍西,易今名。万历戊寅重修,岁久尽圮。三十三年仍其地创修。皇清康熙六年,邑人齐洪勋重修。
南北二桥 在马家河东北,通任丘雄县。道岔桥 在城东南三十里田村。
刘青桥 在县东二十里坎尾,通安州。
周家桥 在城东北百尺村,通雄县。
宋家桥 在城西二十里宋家村,通清苑县。爪沟桥 在城西刘果庄,崇祯二年建,重修多次,今河迁尽废。
东渡桥 在布里村,东南两郡咽喉,崇祯三年建。
新安县
云衢桥 在通秀门外。
通济桥 跨东关长流河为马家砦段村一带,经由之路北达燕京。
广祐桥 即阎家湾桥也,跨渥易河,与东关桥相距三里,通南乡一带,路创始皆木柱,宦寺刘寿易之石。
马家砦桥二 跨渥支流,一在砦之北,一在砦之东三官庙后。
马铺便民桥 跨南四河之水,土民所经行也。三台石桥 跨雹河之水,正德间义民张鉴建,后圯,其乡乐峰散人刘待徵,同耆民吴景川等募赀鸠工重修,邑人刘参政兑碑记。
三台义济桥 跨芦草湾之水,为安肃清苑安州通由路,邑人刘参政兑建。
长流桥 在县西南五里。湾濡滱徐曹雹平,合流诸水,俗呼为大桥,以西关头有小桥也。州民于大桥南又修一桥,架木六空名曰长沟桥。夫长流,长沟一水也,桥分为二,今俱废。
张建家桥 在三台西。
永济桥 在三台南,跨雹河下流,单崇建邑人同知李梦龙有记。
土桥 在三台南,俱土著民建。
王家桥 跨雹河下流。
东关重河板桥 王进川建。
东关三官庙后桥 旧狭窄,肩舆俱由城内,不便盘诘。皇清康熙十三年,知县陈对扬捐募增修阔大,行者不病而门禁得严,阖邑称善。
易州
子庄关 在易水之东。
武夫关 在易水之东南。
石门东山墩 新堡北山墩 草场东山墩西山墩   盘石口   盘石墩
王山墩   塔崖墩   薄荷墩
韦场墩   史家庄墩  金陂墩
左三安墩  张家陀墩  古路安墩奇峰口   峰凉墩   斜谷墩
西炮墩   塔里墩   一堵墙墩西马头墩  东马头墩  窝弓陀墩东流陀墩  龙宫陀墩  大圣安墩金字陀墩
西水寨 在州西南八十里。
白保寨 在州西南一百里。
人安寨 在州西南一百里白保社。
姑姑埚寨 在州西南八十里林泉社。
种金寨 在州西南五十里石娄社。
燕窝寨 在州西南六十里武庄社。
冶里寨 在州西南五十里石娄社。
白虹寨 在州西南三十里白虹社。
白壁寨 在州西北四十里王良社。
龙门寨 在州西北五十里大方社。
流埚寨 在州北四十里流井社。
朝天寨 在州北五十里豹泉社。
一堵墙寨 在州西北三十里奇峰岭东。
孔山寨 五公寨 狼山寨 俱见山。
涞水县
祁沟关 祁或作岐。宋曹彬遣将李继隆破契丹城,取固安新城二县进攻涿州,克之。彬既次涿州,契丹将耶律休哥设伏林莽以绝粮道彬。居涿旬日,食尽,退师雄州。宋帝遣使令彬急引师缘白沟河,与米信军援会潘仁美,重进兵合势取幽州。彬不得已乃,裹粮与米信复趋涿州。时方炎暑,契丹主隆绪与其太后将兵应援。彬信复引退,休哥因出兵蹑之,大战于祁沟关,彬信败绩走易州。
乾河口关 县北五十里。
六都关 县北七十里。
龙门关 县北一百里。
白马关 县北八十里。
人安寨 在金丝山上。
铁叶寨 在龙湾山。
天堂寨 在天堂山。
活佛寨
乾河口墩  隗家庄墩  南山墩
遒拦铺墩  郑家庄墩  总铺墩
遒拦桥 跨遒拦河。
拒马河桥 每岁秋冬以柴成桥,到春拆毁以防水漂。
石亭桥 县治北三十里。
稻沟桥 在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