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录

 河部纪事六

山川典第二百三十四卷

河部纪事六

《山东通志》:明太祖洪武元年,河水溢曹州,徙治安陵镇。
《兖州府志》:洪武元年,河决曹州双河口,流入鱼台,命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入于泗,以通漕运。
《山东通志》:洪武二年,河没安陵镇,徙治盘石镇。《续文献通考》:洪武五年,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山东通志》:洪武六年秋八月,河水暴涨,自齐河溃,商河武定境南巨浪七十馀里。
七年,钜野县河水溢流,高四丈,坏居民庐舍田畴。《河南通志》:洪武七年,河决开封堤,诏参政安然塞之。八年正月,河决开封府。
《续文献通考》:洪武十四年八月,河南原武祥符中牟诸县河决为患,有司以为言,上曰:此天灾也,今欲塞之,恐徒劳民力,令防护旧堤,弗重困吾民。
《河南通志》:洪武十五年,河决荣阳阳武。
十六年秋八月戊辰,河决开封东月堤,自陈桥至陈留溃流数十馀里,是月复决杞县,入巴河,命户部遣官督所司塞之。
二十年,河决开封城,自安远门入,渰没官民廨字甚众。
二十三年,诏筑归德州凤池河防,时河决凤池,漂没夏邑永城诸县,有司不以闻,民李从义诣阙奏诉,从之。
《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
《江南通志》:洪武二十四年,河决,经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入于淮故道遂淤。
《淮安府志》:洪武二十四年,河决阳武开封之黑阳山,由寿入淮。
《兖州府志》: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县黑阳山,由旧曹州郓城两河口漫过安山,而会通河淤,乃自济宁以北陆运至德州下河。
《文献通考》:洪武二十五年正月,河决阳武。
《河南通志》:洪武二十九年,河南藩臣请修宜阳河防,先因洛河泛溢,宜阳田庐漂没殆尽,至是始闻于上,令预置砖石,俟农隙时为之。
《续文献通考》:洪武三十年八月,河决开封。
《河南通志》:洪武三十年春正月,蠲黄河两岸河泊所渔课,先是河决自怀庆,以至正阳沙河民用困惫,上闻之,遂令除渔课,听民捕鱼以给食焉。秋八月,河溢开封,时城三面皆受水,将浸及军储仓巨盈库,诏令荥阳高阜处筑仓库以待之。
陈祯,字景祺,华亭人,洪武中为河南右参政,时黄河决,祯劳来有方,民不失业。
《松江府志》:李至刚,华亭人,洪武戊辰举明经,为虞部郎中,升河南右参议,会河决汴堤建,议假王府积木作筏济之,人赖全活甚众。
《续文献通考》: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言:卫河之源出卫辉府辉县西北八里太行苏门山下,其流自县治北经卫辉城下入大名府浚县界,迤逦抵直沽入海,南距黄河陆路五十馀里,若开卫河距黄河,百步置仓廒,受南方所运粮饷,转致卫河,交运公私两便。上曰:此策亦是。命廷臣详议,如议可行,亦候民力稍苏行之。
《河南通志》:孟骥,萧县人,永乐初河南参政,躬率夫役浚黄河,自中牟抵山东,功成,民不言病,迁四川左布政使。
《续文献通考》:永乐二年冬十有二月,禹门渡黄河水清亘数百里。
《山西通志》:永乐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黄河清,蒲州河津县河清,至次年正月十八日,复故色。
《江南通志》:永乐九年,命尚书宋礼浚会通河,侍郎金纯筑堤导河,经二洪南入淮。
《续文献通考》:永乐九年三月,浚河南黄河故道,河水累岁为患,修筑堤防,民用困敝,至是河决日甚,上闻,遣工部侍郎张信往视,信访得祥符县鱼王口,至中滦下二十馀里,有旧黄河岸,与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道,则水势可杀。绘图以进,遂发河南民丁十万,命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相度开浚,仍命宋礼兼董之。
《凤阳府志》:金纯,字惟一,洪武间,由监生授吏部郎中,升江西参政,进刑部右侍郎。永乐九年,奏命发河南丁夫开浚黄河故道,漕运至今赖之。
《江南通志》:周长天,长人,永乐九年,与尚书宋礼侍郎金纯治漕河,修复会通河,置十五闸,又浚黄河故道,杀水势,河成,受赏。
《续文献通考》:永乐十年夏四月,尚书宋礼奏:近因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臣相度措置,臣尝自卫辉至直沽视,河岸低薄,非止一处,若不究其源,析其流,但务修筑堤岸,恐水伤冲塌,不免屡劳民力,须定长久之计。臣先视惠通河至魏家湾,与土河相连,宜于彼开二小河,以泄于土河,则无漫衍之患。今复视德州城西北亦可开小河一道,盖自卫河岸东北至旧黄河一十三里内,五里旧有沟渠,五里系古路,二里系平地。今开通泄水以入旧黄河,至海丰县大沽河入海,凡四百五十七里,约用军夫三千馀人,十日可完。上谕工部曰:王礼所言诚当,但农务方兴,令候秋成后为之。
《淮安府志》:永乐十四年,河决开封,经怀远县由涡河入淮。
《保定府志》:谷俊,圭安州人,永乐中贡生授山东冠县令,有能声,改河南项城,为政刚果,河水为患,俊奏迁县治,舍危就安,民忘其劳,后以王事终。
《续文献通考》:英宗正统十二年秋七月,河决张秋沙湾入海,寻决荥泽入淮,工部尚书石璞治之。
《明会典》:正统十三年,河溢荥阳县,自开封府城北经曹濮二州阳榖县以入运河,至兖州府沙湾之东,决大洪口,诸水从之,入海。
《续文献通考》:正统十三年,河徙开封西北荥泽县孙家渡口入汴河,至寿州入淮。七月,河又决荥阳东,过开封城西南经陈留自亳入涡口,又经蒙城至怀远界入淮,至于景泰七年,始塞沙堤之缺而张秋运道复完。 按河决之患,三代已然,汉文帝时河决酸枣,汉武帝而后则决于瓠子,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入海。至元成时,河始决东郡,分流于博州。后又决平原,决渤海,决信都,皆东北出青冀之境,以达于海。自东汉历魏晋隋唐以及宋初,并鲜河患,迨宋仁宗至和间,河始决大名,神宗熙宁,始决于澶州曹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黄河入淮,自兹滥觞矣。旧黄河在开封城北四十里,至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颍州颍上县,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淤,至是又决荥阳,过开封城之西南,而城北之新河又淤,自是汴城在河之北矣。隋唐以前,河自河,淮自淮,各自入海,宋中叶以后,河合于淮,以趋海矣。此古今河道迁徙不同之大略,然前代河决不过民田庐而已,我朝河决则虑并妨漕运而关系国计,故治河视前代为尤急。
《河南通志》:王来,字原之,浙江慈溪人,正统末为河南
左布政使,时河溢,筑汴堤,植柳护之,民赖以安。《台州府志》:卢钦,字守熙,正统辛酉乡试第四,举人授郾城训导,会访求直言,即上封事数千言,其言选法不公,剥民兴利二事,忤中官,以言事失实罢归,中道溺黄河卒。
《安庆府志》:杨大烈,字镇西,安庆卫人。由郡庠袭指挥职,以挽漕功升淮安游击将军,适黄河决,漂没徐州,大烈率士卒身亲畚锸逾月,决口塞。
《兖州府志》:景帝景泰元年五月,寿张河决。
《河南通志》:王暹,浙江山阴人,景泰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筑堤置堡以捍河溢,又泄沁水为漕渠之助,再踰年,境内稍宁,乃自引致仕。
王亮,字希明,直隶大城人,景泰初为河南右布政使,先是河决荥阳,田庐禾稼渰没甚众,亮至,始塞决口,复开渠引水入漕,百姓获免垫溺之患,汴人建祠祀之。
《东昌府志》:景泰二年,河决濮州,城圮。
《山东通志》:景泰三年五月,寿张河决,筑堤以防之。《明会典》:景泰四年,命官塞决河,更作九堰八闸以制水势,复于开封府金龙口筒瓦厢等处开渠二十里,引河水东北入运河。
《山东通志》:景泰四年十月,以左谕德徐有贞为右佥都御史,命治张秋决口,先是河决荥阳,经曹濮入运河,至兖州府沙湾之东堤,先后遣官治,皆弗绩,至是擢有贞治之,有贞奉命循行,度地行水,功乃告成。作记勒石,记曰:维景泰纪元之四年冬十月十有一日,天子以河决沙湾,久弗克治,集左右臣弼暨百执事之臣于文渊阁,议举可以治水者,佥以臣有贞应诏,乃赐玺书,命之行,天子若曰:咨尔有贞,惟河决于今七年,东方之民厄于昏垫,劳于堰筑,靡有宁居,既屡遣治而弗即功,转漕道阻,国计是虞,朕甚忧之,兹以命尔,尔其往治钦。哉臣有贞祗承惟谨,既至,乃奉扬休命,戒吏饬工,抚用士众,咨询群策,率兴厥事,已乃周爰巡行,自东北徂南,西踰济汶,沿卫及沁循大河,道濮范以还,既究厥源流,因度地行水,乃上陈言天子曰:臣闻凡平水土,其要在乎天时地利人事而己。天时既经,地理既纬,而人事于是乎尽。且夫水之为性可顺焉以导,不可逆焉以堰,禹之行水,行所无事,用此道也。今势反是,治所以难,盖河自雍而豫,出险固而之夷,斥其水之势既肆,又由豫而兖,土益疏,水益肆,而沙湾之东所谓大洪之口者,适当其冲,于是决焉。而夺济汶入海之路以去,诸水从之而泄,堤以溃,渠以淤,涝则溢,旱则涸,此漕途所为阻者,与然欲骤而堰焉。则不可。故溃者益溃,淤者益淤,而莫救也。今欲救之,请先疏其水,水势平,乃治其决,决止,乃浚其淤,因为之方,以时节宣,俾无溢涸之患,必于是而后有成。制曰可。臣有贞乃经营焉。作制水之闸,疏水之渠,渠起张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而至濮阳之泺,又九里而至博陵之陂,又六里而至寿张之沙河,又八里而至东西影塘,又十有五里而至白岭之湾,又三里而至李之涯,由李而上,又二十里而至竹口莲花之池,又三十里而至大潴之潭,乃踰范暨濮,又上而西北数百里,经澶渊以接河沁之水,过则害,微则利,故遏其过而导其微,用平水势。暨成,名其渠曰广济闸。曰通源渠。有分合而闸,有上下,凡河流之旁出而不顺者,则堰之。堰有九,长袤皆至万丈,九堰既设,其水遂不东冲沙湾,乃更北出以济漕渠之涸,阿西鄄东,曹南郓北之地,出沮洳而资灌溉者,为顷百数十万,行旅既便,居民既安,有贞知事可集,乃参综古法,择其善而为之,加神用焉。爰作大堰,其上杀以水门,其下缭以虹堤,堰之崇三十有六尺,其厚什之,长百之,门之广三十有六丈,厚倍之,堤之厚如门,崇如堰,而长倍之。架涛截流欐木络竹实之石,而键之铁,盖合土木火金而一之,用平水性,既乃导汶泗之源,而出诸川,汇澶濮之流而纳诸泽,遂浚漕渠,由沙湾而北至于临清,凡二百四十里,南至于济宁,凡二百一十里,复作放水之闸,于东昌之龙湾、魏湾,凡八为水之度,其盈过丈则放而泄之,皆通古河以入于海,上制其源,下放其流,既有所节,且有所宣,用平水道,由是水害以除,水利以兴,初议者多难其事,至欲弃渠弗治而由河沁及海,以漕然,卒不可行也。时又有发京军疏河之议,有贞力奏,蠲濒河州县之民马牧佣役,而专事河防,以省军费,纡民力。天子从之。是役也,凡用人工聚而间役者四万五千有奇,分而常役者万三千有奇,用木大小之材九万六千有奇,用竹以竿计,倍木之数用铁为斤,十有二万,键三千,縆百八,釜一千八百有奇,用麻百万,荆倍之槁秸又倍之,而用石若土,则不计其算。然其用粮于官,以石计,仅五万而止焉。盖自始告祭,兴工至于工毕,凡五百五十有五日,于是治水官佐,工部主事臣翊、参议山东布政使司事臣云鹏、佥山东按察司事臣兰等咸以为惟水之治,自古为难,矧兹地当两京之中,天下之转输贡赋所由以达,使终弗治,其为患孰大焉。夫白之渠,以溉不以漕,郑之渠以漕不以贡,而工皆累年,费皆钜亿,若汉武之瓠子,不以溉,不以漕,又不以贡,而役久弗成,兵民俱敝,至躬劳万乘,投璧马,吁神祇而后已。以彼视此,孰轻孰重,孰难孰易,乃今役不再期费,不重科以溉焉,以漕焉,以贡焉,无弗便者。是于军国之计,生民之资大矣,厚矣。岂可以无纪述于来世。臣有贞曰:凡此成功,实惟我圣天子之致,所以俾臣之克效,不夺浮议,非天子之至明,孰恃焉。所以俾民之克宁,不苦重役,非天子之至仁,孰赖焉。有贞之于臣职,其唯弗称是惧,矧敢贪天之功,惟天子至明至仁之德,不可以弗纪也。臣有贞尝备员翰林国史,身亲承之,不可以嫌,故自辍,乃拜手稽首而为之文曰:皇奠九有历年,维久延天之祐,既豫而丰,有蔀以蒙见沫日中阳,九百六数丁厥鞠,龙蛇起陆,水失其行,河决东平漕渠以倾,否泰相承,运维中兴殷忧。乃凝天子曰:吁。是任在予,予可弗图,图之孔亟,岁行七易,曾靡底绩,王会在兹,国赋在兹,民便在兹,孰其干济,其为予治,去害而利,惟汝有贞,勉为朕行,便宜是经。臣拜受命,朝严夕警,将事惟敬,载驱载驰,载询载谋,载度以为,乃分厥势,乃堤厥溃,乃疏厥滞,分者既顺,堤者既定,疏者既浚,乃作水门,键制其根,河防永存,有埽如龙,有堰如虹,护之重重。水性斯从,水利斯通,水道斯同。以漕以贡,以莫不同。邦计惟重,惟天子明,浮议弗行,功是用成。惟天子仁,加惠东民,民是用宁。臣拜稽首,天子万寿,仁明是懋,爰纪厥实,勒兹贞石,昭示无极。
《八闽通志》:洪英,字实夫,怀安人,永乐中会试第一,遂登进士,历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巡抚山东,赐以玺书,有清勤公正茂著才猷之语,景泰中,黄河决,运河为其所冲,英董治有功进右都御史。景泰七年春三月,河溢,漫流博平茌平二县,垫溺者甚众。
《淮安府志》:景泰七年,命都御史徐有贞治河,帝惟听有贞之所欲为,三年而告成。
武功伯徐有贞初在张秋治水,方略未定,或谓当大浚一沟,或谓当多开支河,乃以一瓮凿窍方寸者一,又以一瓮凿窍方分者十。并实水发窍,十窍者,水先竭,乃多开港汊以杀水势。
《江南通志》: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县人。由宣德癸丑进士,授编修,景泰间河决张秋,饷道阻绝,特升左佥都御史往视,则审水势,图地形,修筑坝闸,随宜。后先三年而功成,擢左副都御史。
《兖州府志》:景泰中,武功伯徐有贞治张秋决河,求发源处,不得,乃投物试之,凡数处不受。武功曰:水流则不受物,源不在是也。辄又投之,一所始受。曰:此水源也。百计塞之,不效。武功梦一高僧授简曰:至人无欲。
乃悟曰:此下殆有龙窟,龙所欲者,珠所畏者,铁也。于是铸长铁柱贯而下焉,水始受塞,盖铁能蚀珠,龙爱珠,故去耳。
《东昌府志》:蔡钊,景泰间堂邑主簿,河决张秋,钊率丁夫往塞,时水势涨甚,上官计无所出,钊矢志成功,尝乘轻舫往来调度,不避艰险,遭舟覆,溺死。河亦遂塞,后人立祠祀之。
《畿辅通志》:李衍,字文盛,隆庆人。景泰壬申登进士第,授兵部主事,历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时黄河水溢,城不浸者三板,衍行视地形,日夜疏浚,河不为害,升户部侍郎。
《开封府志》:李英,字士奇,祥符人,中景泰丙子乡试,知朝邑黄河泛涨,渰没东乡,水至城壕,城几没,英设法筑堤捍水,水退,咸地淤为沃壤,民争之,纷纷莫定,遂亲诣其地,验册分拨,强不得以侵弱。
天顺五年,河决开封城。
《临洮府志》:天顺五年秋七月,兰州河水大涨,河州南山崩,河水数日不流。
《淮安府志》:天顺六年,河决开封。
《天顺日录》:明自王振擅权,灾异迭见,黄河改流东北海,渰没人家千馀。
《延平府志》:陈仁政,字用德,沙县人。天顺间由太学生授河南布政司都事,时黄河为患,民不聊生,政自携饮食,督筑堰禦之,民免于垫溺。
《明会典》:徐州洪在徐州,为运河要害,乱石峭立,凡百馀步,故又名百步洪,成化四年,命官凿石以利舟楫,又甃石路,长一百三十馀丈,以便牵挽。
《悬笥琐探》:成化五年六月初五日,河决杏花营,水及堤明日,三司以牲醴致奠,既归,有一卵浮于河,上大如人首,下锐上圆,质青白,微具五色,文多黧黑点,渔者得之,守河者以十匹布易焉。因驰以告,始观之甚恐,以手撼之,中汨汨作水声,又甚重,气暖而润泽,不知何祥也。或曰龙卵,吾闻龙有胎,未闻卵生,或曰蛇亦卵生,此固其类也。越三日,余遇和佥宪于州桥西,见,图其状于壁,且书其上曰:元珠占法:江湖见龙卵,主大水。又闻前一日卵,送开封府,皆惧,不敢收。守与判相却之门,坠于地,中惟水而已。
《明会典》:吕梁洪,在徐州东南六十里,有上下二洪,相距七里,亦运河要害,成化八年,命官甃二石堤,共长七十馀丈。
《登州府志》:成化十四年夏六月十三日,大雨,河水骤溢。
《河南通志》:成化十四年春,黄河决祥符县杏花营,秋七月,河决延津西奡村,泛溢七十馀里,又明年,徙之县南。
《开封府志》:成化十四年,河决汴。
《明会典》:成化十六年,命官于吕梁洪筑石坝,长一百六十五丈,复于坝西筑堤二十馀丈,洪东甃石路四百二十丈,遇有损坏,管河官随时修筑。
《卫辉府志》:成化十八年六月,河溢,渰没田庐,漂流人畜甚众。
《东昌府志》:张勋,直隶完县人。成化辛丑,由进士知清平县,慈仁廉正,门无私谒,时河水为灾,奏免田租之半,亲乘橇𣞶,督民筑堤,亘百里。《河南通志》:毕用山,东钜野人。成化中知归德州,时黄河泛溢,溃堤,薄城居民散徙,用慰抚之,又筑月堤以障之,水不为害。
《凤阳府志》:杨升武,平卫百户,葬父,结庐墓侧,蔬菜三年,每黄河水溢至庐即回,成化十九年,本卫具实奏闻,旌表其门。
《临洮府志》:郭琎,山西夏县人。成化中,增设本府同知,管理广积仓,并黄河浮桥,自公始。
《明会典》:成化二十年,于徐州洪置石坝,长八十丈,遇有损坏,管河官随时修筑。
《山西通志》:孙昂,交城人,天性纯孝,父没,庐墓三年,群鸦悉集朝去晚来,他日之蒲州,将渡,黄河一老人曰:待别船来,与汝同渡。昂止,既而中流舟覆,昂独得免,人皆以为孝感所致。
某氏,遗姓,张钺妻,成化二十年河东大旱,人相食,钺与妻就食河南,渡黄河中流,钺嘱妻曰:我投水死,汝从人,弗我念也。钺入水,妻坠从之,相继沦没,舟中之人无不悲泣。
《临洮府志》:成化二十三年,兰州黄河清。
《扬州府志》:高铨,字宗选,江都人,成化己丑进士。履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历官所至,务持大体,咸著政绩,归德有黄河,退地千馀顷,为亲藩所据,上命中官与铨按实,铨欲还民,中官怒,胁以恶语,铨执不变,竟如其议,张秋河决,上治河十二议。
《河南通志》:张晓,字光曙,陜西三原人。弘治初为河南副使,时河决黄陵冈,浸于汴晓,奉命治之,导河几千里,俾复故道,工竣,上劳以币镪,进按察使。
张鼐,字用和,山东历城人,弘治初为河南佥事,值黄河泛溢,鼐督治有功,汴民为立生祠。
《明会典》:弘治二年,河决金龙口,东北至张秋镇入运河,而红荆口并陈留通许二县俱淤浅,命官治之。《江南通志》:弘治二年,命侍郎白昂导河,由寿达淮。《续文献通考》:弘治二年,塞三流之北,又新开榆木集口,经虞城县砀山县四口冲出萧县,出小浮桥今塞。五月,河决汴城入淮,复决黄陵冈入海。
《兖州府志》:弘治二年,河徙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淮,一自金龙口黄陵冈,东经曹濮,决张秋运河,命刑部侍郎白昂治之。役夫三十五万,遂塞金龙口。于荥泽开渠导河,由陈颍至寿州达于淮。
《续文献通考》:弘治三年四月,河决原武,议迁河南省城,不果,命白昂往治之。
《山东通志》:弘治三年夏,河决,命户部左侍郎白昂往治之。先是河决原武支流为三,一出封丘金龙口,漫于曹濮,冲张秋长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汎滥于兰阳仪封考城归德至宿迁,乃命昂往治之。昂复举南京兵部郎中娄性协治,乃筑阳武长堤以防张秋,引中牟之决以入淮,浚宿古汴河以达泗,自小河西抵归德饮马池,中经扶离桥一带,皆浚而深广之,又疏月河十馀以杀其势,塞决口三十六。由是河入汴,汴入濉,濉入泗,泗入淮,以达于海。水患稍息,又以河南入淮非正道,乃复自鱼台历德州至吴桥,修古河堤,又自东平北至兴济凿小河十二道,引水入大清河及古黄河,以入海。河口各作石堰,相水盈缩,以时启闭焉。
《山西通志》:弘治四年,文水河溢,害稼及民庐舍。《明会典》:弘治五年,河决,未几,又决张秋,运河水从以入海,运舟甚艰,命内臣及文武官往治,发丁夫数万于黄陵冈南,浚贾鲁河一带,分杀水势,下由梁靖口至丁家道口,会黄河出徐州,流入运河,又从黄河南浚孙家渡口别开新河一道,导水南行,由中牟至颍州东入于淮,又浚四府营淤河,由陈留县至归德州分为二派,一由宿迁县小河口,一由亳县涡河会于淮,又从黄陵冈至杨家口筑坝堰十馀,并筑大名府三尖口等处长堤二百馀里,及修南岸于家店筒瓦厢等处堤一百六十里,始塞张秋决口,更名曰安平镇。又于河东置减水石坝,分五洞以泄水势,令管河官随时修治。
《江南通志》:弘治六年,河决,命平江伯陈锐共役丁夫十二万有奇治之,浚孙家渡口,开新河七十馀里,导水南行,以入于淮,又浚四府营之淤河,一由宿迁小河口,一由亳州涡河,分为二派,共入于淮。
《山东通志》:弘治六年,擢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督治决河。时河复决杨家金龙等口,东冲张秋堤,命工部侍郎陈政治之,政卒,乃命大夏。《续文献通考》:弘治七年二月,河复决张秋,夏四月,命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协同都御史刘大夏督治张秋决河。先是大夏既受命循河,上下千馀里,相度形势,乃集河南山东二省守臣议,大夏曰:黄河猛悍,张秋乃下流襟喉,未可辄治,于上流分导南行,复筑长堤以禦横波,且防大名山东之患,候其循轨,而后决可塞也。疏上,报可。工方兴,而张秋东堤九十馀丈合,运河水尽由东阿旧监河以入于海,粮运愆期讹言沸腾,谓河不可治,宜复前元海运,或谓陆挽,虽劳无虞,乃复命兴等协治之。遂塞张秋堤,更名安平镇,云时刘大夏等发丁夫数万于黄陵冈南浚贾鲁河一带,分杀水势,又浚孙家渡口,别开新河一道,导水南行,由中牟至颍州,东入于淮,又浚四府营淤河,由陈留县至归德州,分为二派,一由宿迁县小河口,一由亳州涡河,会于淮。筑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尽徐州,长三百六十里,始塞张秋。堤分土,命工五旬而事竣。《畿辅通志》:李瓒,临汾人,也成化间知大名府,当弘治丙辰,河决长垣东明间,瓒筑长堤,延袤二百馀里,世享其利。
《山东通志》:弘治十三年,河决曹单,时河南水决李家杨家等口,淤塞马水河,河水横流,曹单等处被害尤甚,时河南议排马水河身,使下济运河,曹县尹邹鲁陈言修长堤以捍水,兖州知府然其议,具实以闻,明年春,事下巡抚,委参政陈某修完,复决,又委参政杜某因旧堤,分命同知李某督夫二万人,给以粮,加修之,两阅月告成堤高一丈五尺,基三丈五尺,顶一丈二尺,自武家口起至马良集,止计一百五十里。《山西通志》:弘治十四年,保德州黄河清凡三日。《卫辉府志》:弘治十五年六月,河溢,渰没田禾民居。《山东通志》:杨茂元,鄞县人,刚毅有才望,弘治间为山东按察副使,会河决张秋,朝廷遣重臣治河,而武臣中贵各持有头目,费用不赀,茂元疏闻,得罪,谪长沙府同知,终刑部侍郎。
《江南通志》:刘福,字宗庆,临淮人。中成化甲午乡试,任兖州通判升本府管泉同知,弘治间,张秋河决,平江伯陈瑄委福往治之,福奉檄塞河口,筑石堤,功用底绩。
《吉安府志》:赵璜,字庭实,安福人,弘治庚戌进士,历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黄河退滩地数百里,最沃壤,集流氓,使垦为田,许复其业。
《金华府志》:潘希曾,字仲鲁,登弘治壬戌进士,历工部右侍郎,会河溢,沛县漕渠淤塞,或议开昭阳湖新河,费且数十万,死者数千人,而工不克就,命希曾兼宪职往代之,希曾议以沛漕之淤塞,由黄河之旁冲,黄河之旁冲,由上流之未疏,今宜疏支河以杀其势,筑长堤以防其冲,然后凿通沛漕,自无复淤之患。于是停筑,派人夫十数万,仅用河夫二万馀,不期年而工成,既而河溢镜山西,徙三百步,乱石绝流,下射高数仞,虽虚舟不得上,有冒险而下者,十覆三四,希曾乃命穿故河,广十步以通水,稍截徙河,逼之东,仍于徙河两崖下埽,以渐相属,埽渐逼,河流激荡,因决入故河,奔放冲涤,一夕河广一倍,二三日尽复其旧,人皆诧曰:今人未见禹之行水,第不知于公何如耳。论功,升俸一级。
吕和,字克中,弘治进士,出尹临淮,改建平道,时黄河水溢,临淮民赴阙,奏改和而建,平民恐,群数十百人往争之,累升山东按察佥事。
《兖州府志》:正德二年,单县黄河水决杨晋口,漂溺民居室庐殆尽。
《徐州志》:正德二年,黄河徙入泡河,大水坏民禾稼居舍。
《山东通志》:正德三年,单县河溢,害稼,漂溺居民庐舍殆尽。
《明会典》:正德四年,河溢皮狐营,决曹县之温家口冯家口等处,又北徙至仪封县、小宋集,决冲黄陵冈埽坝,溢入贾鲁河,败张家口等处缕水小堤,循运河大堤东南行,而贾鲁河下流淤塞,亦出张家口,合而南注,遂决杨家口,道曹单二县城下,直趋丰沛,命官塞之。
《江南通志》:正德四年,河决曹县杨家口,奔流沛县。七年,都御史刘恺自魏家湾至双堌集筑大堤八十馀里,八年,都御史赵璜补筑三十馀里。
《山东通志》:正德四年夏,河复决杨家等口,渰及曹单。命工部侍郎李𤨠治之,先是河决杨家等口,曹单被害,至是复决,命𤨠治之。𤨠筑堤魏家湾起,至沙河驿二百七十里,以防北徙。
《淮安府志》:正德四年,河决曹县,直抵丰沛,五年,起工修治,值雨涨,弗绩。
《广平府志》:正德六年,河水溢浸府城,坏田稼。
《大名府志》:长垣有三烈妇,一徐氏,王爵妻。一苗氏,王卓妻。一魏氏,赠少保吏部尚书王结妻。赠一品夫人。正德六年间,流寇刘六刘七攻斐子岩,三氏夫王爵王卓王结渡河,三氏在后,日暮不能渡,遂辞曰:与其见辱于贼,何若死于河之为愈也。三氏遂连袂赴河而死。
《淮安府志》:正德八年,黄河自河口至刘伶台澄清彻底,约有六十里,凡五日。
《兖州府志》:正德八年七月,河决曹县天仙庙孙家口三处,曹单居民被害益甚,诏遣都御史刘某祭告,河退百二十步。
《山西通志》:正德八年秋八月,垣曲黄河清,凡七日,鱼鳖皆见形。
《兖州府志》:正德十年夏四月,河决焦家潭,命都御史赵璜治之,奏添曹濮兵备副使兼管河道一员,管河同知及曹单二县主簿各一员。
十一年,河北侵至大堤,遣河道侍郎赵某祭告,河退八里。《明会典》:正德十二年,河溢武城县,坏城郭、田庐,命官修浚。
《兖州府志》:李思孝,曹县人,家贫,亲老佣作以养,亲终,庐墓三年,朝夕哭泣,正德庚辰,河决,侵墓,栖于墓顶,累日不食,县官亲诣墓所,给以粟帛,仍表其门。赵克锐,曹县人,邑庠生母,卒结庐墓侧,衣缞啜粥,负土增筑,三年不替,河决陷城,平地水深一丈,惟据墓顶号哭,不肯舍去,里人叹服。
《山东通志》:冯昱,字景阳,濮州人。累迁河南副使,先是塞河决,财费数万,昱建顺导之策,河患乃息。
《镇江府志》:于湛,字莹中,金坛人,正德六年进士,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会黄河徙,徐吕二洪涸,运道艰阻,迁总督河道,凿野鸡冈河九十馀里以达运河,因极言海运非策,条奏治河七事,塞白马诸湖决口,河患以平。
《江宁府志》:王以旂,字士招,江宁人,登正德辛未进士,历官兵部右侍郎,是岁徐吕洪竭,漕舟滞不行,遣以旂督治,至则先求故道,视泉脉,循经流,塞分杀,自徐洪南抵沽头,堙增置闸,又相地形,引水堑,筑土坝,河流时汇,漕舸皆如期达京师汶上宁阳之间,有水匮四,势豪浸没,诡献德邸,藉灌溉,为私利,以旂上言,水匮以备蓄泄,河溢则悬河以入湖,河涩则悬湖以入河,遂任怨力复之,至今赖焉。
《兖州府志》:赵景鸾,河南临颍人,正德间以举人知曹县,廉正公平,尝筑城堤,密树以柳,越明年,河大决,邑免漂溺,至今德之。
《江南通志》:高字,升之,正德辛巳进士,升河南按察司副使,会河决睢州,为凿孙继口,塞河二百二十五里,以疏横流,复扈运口九十里,漕运赖之。诏增俸一级。
《淮安府志》:佟应龙,山阳人,正德辛巳进士,历工部郎中,出理河道,河决张秋,公深思详画,不日就塞,运道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