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浣溪沙 其四 仲冬朔日,独步花坞中,晚酌萧然,见樱桃有花 北宋 · 毛滂
 押词韵第八部
小圃韶光不待邀。
早通消耗与含桃。
晚来芳意半寒梢。

含笑不言春淡淡,试妆未遍雨萧萧。
东家小女可怜娇。
路昌衡荐卢约徇私奏绍圣四年十一月辛亥 北宋 · 蔡蹈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
朝廷近用知开封府路昌衡荐,除朝散郎卢约为推官
按约向知昭州日,辄请以昌衡出师广东所迁两官易近上职名,原其用心,专在邪谄,而昌衡一无嫌忌,复有荐论。
望罢约恩命,责昌衡论荐徇私。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五利五报述 北宋 · 释惟白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三
崇宁二年癸未春,得上旨游天台
中秋后三日,至婺州金华智者禅寺,阅《大藏经》。
仲冬一日丁丑,援笔撮其要义。
次年甲申仲春三日丁未毕之,计二十馀万字。
因而述曰:且寡闻比丘不足以为人师表者,古今圣贤共所深诫之格言也,故集斯《大藏经律论传记纲目指要》,以资多闻者,举扬应其机器耳。
况如来圣教若大海浩渺无涯,待举一因一缘,何由便见也。
今于四百八十函,则函函标其部号;
五千馀卷,则卷卷分其品目。
便启函开卷,即见其缘起耳。
然所集者,其利有五:
一、宗师提唱者,得随宜开觉故。
何谓也?
向上玄枢,应乎大器,俯徇情性,在乎顺机。
故弘宗阐教,以方就圆,须假博闻,待乎来问。
故集斯录,益真接化贵言,有稽古道,取信于人也。
二、法师讲演者,资阐明训徒故。
何谓也?
传教者宜谈妙义,听习者专咨实理。
一部微言,必有所證。
或引经律论文,或考疏钞传记,略无所据,义理难信。
故集斯录,缓急證其驾说,使有端绪也。
三、乐于注撰者,助检阅引文故。
何谓也?
作歌颂者,赞扬妙道;
述疏钞者,发挥圣言。
临文引据,一事一缘,贵出典章,制不妄启。
故集斯录,以待伸纸操毫而无凝思也。
四、有缘看藏者,易晓品义故。
何谓也?
出家佛子,若曾听经谕,或参问知识,则一览圣教,其义了然。
既未然者,不了法味,则空益疲劳。
故集斯录,俾见大旨,然后披文,乃深入法藏也。
五、无因披教者,知藏乘要义故。
何谓也?
在家菩萨居仕宦者,致君泽民,职务骈冗;
处黎庶者,家业萦繁,公私逼迫,以故无因披阅藏教。
设若有暇,何处取经?
故集斯录,使人人知其法义,家家有大藏因缘,资乎种智而脱死生也。
然以斯五利,而报恩亦有五也。
一、国王恩者,威德普覆,令安然行道故。
何谓也?
恭念今上皇帝佛会菩萨,现为明君,慈育四生,崇隆三宝,诏谈祖道,序行续灯,希世遭逢,旷古未有。
如是圣恩,云何可报?
《经》云:「欲报君恩,当弘佛法」。
故集斯录,使佛法惠命无穷,则睿算国祚亦无穷也。
二、外护者,墙堑住持,得如意唱道故。
何谓也?
窃思二十馀年,三居禅刹,承御宝亲批,蒙朝廷降旨,皆出贵公特达敷奏。
或安全保佑,或以道吹嘘。
至如宰相天下具瞻,微赐顾接,终身荣幸,岂况揄扬赞道也。
其诸朝贵,铭在定心,斯须不忘,深念报德。
《经》云:「大臣者国之重镇,常系心祝愿」。
故集斯录,使佛法流通,助泽民天下。
三、父母者,顿割深爱,舍出家求道故。
何谓也?
缅惟生育,又付明师,授之以经书,教之以仁义,令从释访道,循方心契,玄源身长出离。
其如此也,何可报焉?
《经》云:「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故集斯录,使佛法僧播以答劬劳,斯乎佛记也。
四、师长恩者,摄授教约,得参微契本故。
何谓也?
每想慈训,得度受业和尚也;
指心见性,明眼宗师也。
交肩道伴,则一瞬一扬知心,益友则一言一句警悟死生,资成解脱。
若斯厚德,如何可报?
《经》云:「欲报师,当说法度人」。
故集斯录,使佛法种智不断,以答法乳也。
五、檀越者,随乞供资,助成圣道故。
何谓也?
且原游方十七载,住持二十年,三处焚修,四事供给,资身资道,唯信唯檀。
上自越国大主、太尉张公,及内外朝贤,远近善友,皆同心向道,共成佛事。
如斯益我,何可报之?
《经》云:「了悟心性,通明佛法,报信施恩也」。
故集斯录,使佛法增盛,同成佛果耳。
然五报者,则报无所报,无报可报也。
其五利者,则利无所利,无利可利也。
具正法眼者,同为證焉。
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昭和法宝总目第二卷。
侯文 北宋 · 曹辅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三
维绍圣二年岁次乙亥十有一月癸巳朔十二日甲辰朝奉郎、权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提举河渠公事、飞骑尉、借紫曹辅谨以清酌时羞之奠,敬祭于柳侯子厚灵文之祀:惟三元之默运兮,初浑沦而絪缊。
惟万生之并骛兮,悉坯陶乎一钧。
物有小大之不齐兮,人亦智愚之莫伦。
何夫子之毓质兮,独爽迈秀发而不群?
其学也囊括今古而该百氏兮,或参之駮杂而取之粹纯。
若大田之揫敛兮,莫知其千仓与万囷。
也,若秋涛之鼓雷风兮,汹涌澎湃而无垠。
若八骏之骋通衢兮,王良执策而造父挟轮。
老韩骇汗以缩手兮,翱、湜丧气而噤唇。
夫何天命之不畀兮,亶遇蹇而罹屯。
三湘一斥之十年兮,怅远符之再分。
意冥冥以即夜兮,志郁郁而不伸。
彼高爵厚禄以夸耀于一时之人兮,皆泯没而无闻。
惟夫子之名不可以既兮,愈远而弥新。
柳江演漾以清泚兮,鹅山奇秀而嶙峋。
惟夫子血食于此千祀兮,民至今而怀仁
余幼服夫子之遗言兮,不足以追逸轨而袭游尘。
刺岭峤之荒服兮,吊苍梧之愁云。
奠桂酒之旨洁兮,荐兰肴之苾芬。
物虽至薄兮,吾诚甚勤。
呜呼,其来享兮灵文。
尚飨!
按:《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附录,四部丛刊本。又见《粤西文载》卷七五,《海陵文徵》卷二。
荣事堂记宣和三年十一月 北宋 · 赵鼎臣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八三、《竹隐集》卷一三
宣和元年秋七月相州守臣韩治以疾求去,诏以其子卫尉少卿肖胄直阁,往代其任。
入辞,上曰:「韩氏世官于相,先帝诏也。
若父子今继为守,信荣事矣」。
肖胄顿首谢。
既至郡,作堂于后圃,榜曰「荣事」,以志圣训之宠,又属某使记其所以然。
惟忠献魏王,相三朝,安社稷,功成身退。
再为相守,熙宁八年薨于郡。
神宗皇帝命其犹子正彦继之,诏有司听其家子若孙一人世世为相吏,以护丘墓,著为令。
今皇帝尊祖严父,继志念功,所以褒表忠献之勋,而宠光其子孙者,滋厚益隆。
始自国公,追进王爵,复以王之子纯彦守相;
纯彦去郡,命王之长孙继之。
肖胄实长曾孙。
韩氏守相,盖四世矣。
乌虖荣哉!
古未尝有也。
三代分土建侯,以世而不以贤,故论者讥焉。
汉唐以来,贤宰相以功名始终者多矣,然传国,不绝如线;
房、杜、姚、宋,及身而止。
区区王、谢,转侧一隅,仅有遗后之泽,皆不足与韩氏比。
惟周公旦受封于鲁,传世三十四,享国七百年。
国家于韩氏不封建而贵,无国土而富;
进不失象贤之美,退不失择才之谊。
使其子孙念祖不怠,人人自进于勋业之馀,前者济其美,后者袭其荣,则仍世剖符,守此相邦,虽亿载万年,与宋无极可也。
龟蒙奄有,殆不足道;
而《缁衣》「改作」,庸有既乎。
若夫魏王之功德事业,刻于金石,播于天下者,前有昼锦之记,后有醉白之文,非某所敢议也。
姑志其所以荣者如此。
三年十一月朔记。
史夫人墓志铭政和八年十一月 北宋 · 唐庚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唐先生文集》卷一○、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夹江县孙公讳某之夫人姓史氏,眉州青神人,故任嘉州军事推官讳著明之曾孙,故赠大理寺丞讳昭吉之孙,余外祖讳及之季女也。
余少时尝至其家矣,公长不逾中人,语音如钟,喜谈前言往行,亹亹可听。
盖尝约家事勿复相关,悉听夫人。
夫人明敏解事,通人情。
其规模措置,有绝人者。
孙氏岁入不赀,用度亦广矣,而夫人治之皆有法。
内外亲戚姻娅之间,冠昏宾祭庆吊之事,殆无虚日,而夫人处之,皆有体。
公三娶,男女九人,而夫人待之皆如己出。
余尝阴察之,未尝见其有毫发轻重厚薄也。
方是时,长子昌龄,年四十馀,喜从余游;
幼子昌裔,年十五六,昼出从师受书,夜归,夫人自教之,至夜分乃已。
女有适罗某者,有适王某者,有适魏某而蚤卒者,有适张某者,有适宋某者,有未笄者,有绝幼者。
是岁绍圣元年甲戌也。
今二十五年矣。
公先卒,既葬,夫人又卒。
今葬矣,昌龄亦卒,孙七人,曾孙三人矣。
昌裔今名衍,孙七人矣。
向之未笄者,今嫁承议郎鲜于,有封号矣。
向之绝幼者,今为某人妻,有子矣。
人欲无老,得乎?
夫人貌类先妣孺人,卒然遇之,几不能辨。
先妣既没,余以画者失真,恐无以示后,因取夫人传神临之,见者无不陨涕。
其兄弟之间盖如此,然则铭其墓者,非余而谁?
夫人享年七十一,其卒也,以政和四年十一月五日
其葬也,以八年十一月一日
铭曰:
丰泉之原,封若斧。
祔而合之,盖从鲁。
其甥铭之,固其所。
圆庵记绍兴四年十一月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高峰文集》卷一一
圆庵者,高峰居士之所建也。
高峰之南,交溪之北,有山敦大而圆净
其一方宛然如基,可受屋庐,盖山之东也。
正面一山,亦复圆如覆盂,碧涧道其下而南骛。
左穷山源,则群峰如拥,瀑飞绝磴,莫知所从来之远近。
右睨谷口,则山回路转,蔽合如障,鸡犬烟村才百步外,而窈窕深邃,若与世隔。
惟兹胜境,殆神物之所秘藏,不轻以畀人也。
居士生长山间,自为儿童时,颇知爱之。
宣和辛丑,既倦于游,惊幻泡之馀龄,念休息于净土,于是始有营焉。
即其宛然之址而等级之,为门廉堂殿,自下而升,傍启轩窗,散植松桂,萧爽凌厉,遂为一方精舍之冠。
自经始迄今,日增月葺,乃至种种功德,庄严殊胜,若将历千劫而不坏,夫岂偶然哉!
惟庵之巅与前山皆为圆相,故因以得名。
而门俯涧谷,高且数丈,故前厂巍观,亦名「合璧」,为其如日月之相迩也。
谷之南,跨涧为阁,榜曰「玩珠」,盖是中有明月珠,阴雨晦冥之夕,往往去来山间,光采烂然,照映林麓,不知其几千百年也。
阁之南,因涧高下,留水为池,盖两山之址皆石壁,不假疏凿而成,汪然莹彻,可烛须眉。
故二池之间,有桥曰「临清」,游庵者路所由也。
凡是命名,皆虽因其实,妙义固存焉耳。
是故居士每一至止,神朗心开。
山色水声,俨然如在灵山会上,听八万四千偈言,未尝不欢喜厌足,而不能以告人也。
或问居士:「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无是庵者,当复如何」?
居士笑曰:「本觉圆成,人人具足,精真妙明,如满月轮,如摩尼珠,照耀大千,随取随得」。
是故居士既作是庵已,因作如是观。
居士为谁?
顺兴廖某,家于高峰之下,故以自名而记之云尔。
绍兴四年十有一月朔日也。
乞复转对劄子 宋 · 许景衡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横塘集》卷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
臣伏睹建隆诏书,臣僚转对并须指陈时政得失、朝廷急务,或刑狱冤滥、百姓疾苦。
近制,每遇文德殿视朝,许侍从官二员转对,虽放朝,亦许封进。
比缘朝廷多事,辄废不讲。
方当国步艰难、修举政事之时,而论思献纳,裨益国家,乃侍臣之职也。
欲乞详酌,遵祖宗故事,每月朔前、后殿起居,并许侍从官转对,或放朝,亦令封进,以副陛下虚己求言、复祖宗成宪之意。
如蒙开纳,即乞降睿旨,自十一月朔为始。
取进止。
时政论 其七 覈实 宋 · 胡安国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四六
政事纪纲莫大于赏罚,赏罚福威必当于功罪,功罪善恶必审于毁誉,毁誉是非必要于真伪。
故直言不闻,毁誉乱真,康澄以为可畏甚于三辰失行、水旱虫蝗之变也,可不核实乎?
陛下昨降赦书,推尊仁宗盛德大业,应举行法度,并欲上遵嘉祐,德意甚美。
臣尝考其大要,特在于直言数闻、毁誉核实而已。
丁谓以奸邪为宰相矣,雷允恭传达外议擅权矣,黄德和监军诬奏边将矣,或斥或诛,或投诸四裔,而狱情审克,卒无冤滥,是毁誉不得乱真而邪说息也。
寇准以忠正遭远贬矣,范仲淹以危言屡获罪矣,欧阳脩以讥斥佞人招难明之谤矣,或辨明诬枉,或擢升侍从,或遂迁执政,是毁誉不得乱真而直道行也。
邪说息,直道行,则恶人有所惮而不为,善类有所恃而不恐,其致至和嘉祐之治以此。
陛下自初即位,思建中兴,而将相大臣黄潜善汪伯彦等不能奉令承教,乃广引废忠毁信、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之党,变乱名实,颠倒是非,以上惑朝听。
马伸于关市,出许翰杨时于閒散,如孙觌刘观郑瑴辈流并居迩列,维扬奔溃,无所归咎,恐陛下讨其误国之罪也,复指结余堵杀邦昌为致寇之由,特下赦音,元恶大憝皆得原涤,而李纲独不与焉,此虽假借朝廷诏令行之,安能掩天下之公论乎?
颠倒是非,变乱名实,莫斯为甚矣。
范宗尹当轴,又欲汲引失节鄙夫如李擢等,以盖其北面伪楚之恶。
是非邪正,出于人心,如辨白黑,焉可诬也?
其为计不忠亦甚矣。
陛下好恶无私,克遵王道,上追仁宗审覈之政,毁誉必要其真,赏罚必当其实,使邪说不作,直道得行,其继嘉祐至和之治,亦何远之有?
夫邪正是非,莫易辨于今日,惟陛下断在必行,以扶正论,实天下之幸。
凡核实者必自大臣与台谏始。
大臣定功罪、施赏罚于上,台谏论功罪、主毁誉于下,不可不先核也。
仁宗即位,信王曾之正,任吕夷简之才,终以富弼韩琦宰相,而余靖蔡襄贾黯吕诲等迭居台谏,此真伪所由核也。
陛下嗣承宝历,渡江以前所用三相,而言者攻李纲以六不可贷之罪,谓人臣有一于此,必伏斧锧而远窜之于鲸波南海之表,人皆以为郑瑴
建炎二年冬十有一月朔日远贬,而以是日峻迁,故知为此言者必也。
然谓大兴诬谤,干誉庸俗,言己去朝,暴乱斯起,欲平定之,舍我其谁,传呼宰相,响震山谷,讽谕群小,令上封章,翱翔道途,以俟诏命,凡此等语,验于奏议则无据,按于施为则无迹,特以撰造文致之语,倾陷大臣,为不可贷之罪。
而当时遂信行之,又以美官激励之,是赏劝谗谄之人,欲其毁誉乱真而不核也。
若言潜善伯彦措置乖方,人皆以为马伸
自言官黜为监当,而其言则有状矣。
不慎命令则以下还都之诏也,广布私恩,则以复祠宫教官之阙也。
黜陟不公,则以罢卫肤敏,而用孙觌不祥之人也。
杜塞言路,则以贬吴给张訚邵成章也。
妨功害能,则以沮宗泽许景衡也。
私收军情,则以各置亲兵千人,请给独优厚也。
同恶相济,则以力庇罪人王安中也。
凡举一事,必立一證,皆众所共知,亦众所共见,不敢以无为有,亦不敢以是为非,而当时不信其言而罢之,反以为言事不实而重责之,是罚沮忠谠捐躯为国之人,恶其毁誉之核实而不乱也。
邪说何由息,公道何由行乎?
虽已死,恤典哀荣,礼意隆厚,公论不允。
既远贬,虽有诏命,不闻来期,君子闵焉。
比虽贲以龙阁,未尽褒劝之礼。
按《春秋》之法,治奸恶者不以存没,必施其身,所以惩恶;
奖忠善者及其子孙,远而不泯,所以劝善。
伏望圣慈特留聪听,按此二人情状,追正刑赏,奉承天意,使天下知惩劝之方,以息邪说,开公道,则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将复见于今日矣。
贺日食不及分表 宋 · 王安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三、《初寮集》卷四
大观元年十一月朔,臣某言:日行有常,在数当食;
天意所佑,其光不亏。
凡预观瞻,举同欣抃(中贺。)
窃以两曜更照,不分交会之期;
二径相推,遂验浅深之度。
比者仲春之朔,见于南斗之躔。
圆仪积厚而可占,太史先天而以告。
惟至神之助顺,垂景贶以照临。
阴弗侵阳,星能禦侮。
明离增炽,已迟午正之时;
协气正腾,不满半彊之数。
恭惟皇帝陛下道齐七政,德抚五辰,定鼎鼐以象功,崇宗而致孝。
宜无疵慝,永底和平。
矧二至相过而非灾,实一人有庆而允赖。
臣造庭不果,徒倾葵藿之心;
拭目以观,愿颂冈陵之福。
臣无任。
陕西路保甲教日限诏元祐元年八月丁酉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五
陕西路保甲教,并自十一月一日起教,至次年正月终罢。
府界三路教阅保甲事诏元祐二年七月辛亥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三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
府界、三路教阅保甲自十一月朔为始。
若灾伤放税及五分以上者,免教。
或一都保内该免者及半,其馀户亦免。
刘挚罢相观文殿学士郓州元祐六年十一月乙酉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四一、《宋大诏令集》卷六九、《宋宰辅编年录》卷一○
用其言而显其身,所以崇君子之正直;
进以礼而退以义,所以敦大臣之始终。
在国体之宜然,实朕心之致慎。
惟吾宰弼,荐贡囊封,根于至诚,躬乃自厚。
肆孚明命,播告外庭。
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刘挚,渊源闳博,而持之以易良;
廉隅静方,而迪之以柔则。
术足以熙千载之统,谋足以诏万世之微。
越予求助之初,嘉乃尽规之节。
众政是赖,尔猷居多。
谓蕃侯无吐茹之嫌,咨之补衮;
傅说有朝夕之诲,倚以济川
方垂拱以仰成,亦康几而相敕。
施德云懋,历年未期。
亟辞揆叙之繁,深服谦光之益。
抗章弗已,陈义甚高,易退之风,勉从厥志。
是用疏秘殿之华职,付东维之钜藩。
式均贤劳,兹示体貌。
于戏!
民人社稷,无容中外之殊;
元首股肱,固匪明良之异。
若斧藻其德,毋金玉尔音。
乃心王家,同底于治。
可充观文殿学士、知郓州
税租助役常平钱物钞画时上簿诏元祐七年十一月庚辰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四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
诸税租、助役、常平钱物钞,候仓库封送到县,令佐即日勒吏开拆,分授乡书手,各置历。
当官收上排日,以千字文为号,将所授钞画时上簿。
当职官对簿勾销讫,封印置匮收掌
候纳毕,于簿末计正数,或每色剩纳到数,并畸零残欠,画一朱书,限三十日,二万户以上限五十日,官吏保明具钞数并簿送州。
开封府荐推判官俟召对取旨诏绍圣四年十一月辛亥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
自今开封府荐推判官,官俟召对取旨。
汴渠添置铺屋差人巡逻诏元符二年十一月己巳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
汴渠内流尸,其间多非正命,其下合属相度,令比附京西州军添置铺屋,差人巡逻。
题杜范欧公帖绍兴六年十一月1136年11月1日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五、《北山小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衢州市
正献公之全德元老,文正公之宏才伟望,文忠公之端亮文学,端委庙堂,不动声气,而可使夷夏乂安,风俗清美矣。
时非不逢,而不既其用,仁人志士未尝不叹息于斯焉。
绍兴六年十一月旦信安程俱获观于西安长寿僧舍,谨题。
陆宣公祠堂祭文1129年11月21日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五、《北山小集》卷一七、《新安文献志》卷四六、《南宋文范》卷六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嘉兴市
维建炎三年岁次己酉十一月乙巳朔二十一日乙丑,具位程某谨以清酌果肴之奠,恭荐于唐丞相陆宣公之祠。
呜呼!
在唐中微,再偾再起,至于德宗,四海疮痏。
休之养之,手抚摩之,犹恐不济;
胡宁贼之,而割而赘,而浚而膏?
腹心内离,手足外摇。
蹠盭不治,上下无交。
一夫奋呼,鱼服以跳。
公丁此时,为国亲臣。
乱之未生也,固已察齐公之将病;
乱之既生也,则又起虢君于既昏。
方其安危之机,间不容穟,仓皇莫振,忧辱孔炽,而其所陈,未尝从权谲而废仁义。
然直而不讦,刚而能济,据正而不迁,陈古而不泥。
至于料敌之情,揣事之隐,钩深中会,物莫能遁,允所谓足以谋王体而断国论者矣。
而其王佐之才之学,盖施之未之尽也。
某也不佞,忝兹守符。
实公故乡,墟里既
始揭公像,为此世模
英风凛然,过者必趋。
仰高山其安放,岂斯世之可诬!
盖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岂为公而欷歔。
尚飨!
跋师春书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八
杜预记汲冢书有云:「别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钞集人名也」。
仆近于馆中求《师春》观之,乃与杜说全异。
杜云纯集左传卜筮事,而此乃记诸国世次及三十八公岁星所在,并律吕、谥法等,末乃书《易》象变卦,又不专载《左氏》卜筮,繇是知其非元凯所见《师春》也。
然杜记汲冢他书中有《易阴阳说》而无《彖》、《系》,又有《纪年》三代并晋魏事。
疑今《师春》盖后人杂钞冢书《纪年》等篇耳。
然杜云《纪年》起自夏商,而此自唐虞以降皆录之;
杜云《纪年》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而此皆有诸国;
杜云《纪年》特记晋国,起殇叔,次文侯昭侯,而此记晋国世次自唐叔始,不特起于殇叔
则三者又与《纪年》异矣。
及观其书岁星事,有「征南洞晓阴阳」之语,乃知此书亦西晋人集录,而未必尽出汲冢也。
然多古事,可备考證,固不可废云。
政和癸巳岁十一月初吉,借睢阳滕子济本传。
会稽黄某长睿父书。
按:《东观馀论》卷下,津逮秘书本。
慈受深和尚语录序绍兴三年十一月一日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一
古之教者,未始不以文字。
梁达磨,始不立文字,以教其徒。
然谓之「不立」,则文字已彰,而况其馀乎!
达磨以来,凡为人师者,其徒往往私记其说,谓之语录。
盖今禅说之在天下,无虑数千万言,又安在其为不立哉?
若知文字性空,说本无说,则虽数千万言,犹为不立也。
慈受老人始居资福,退而庵于蒋山之崦累年,名益有闻,由是六迁法席,三奉天子之命,所至学者归之。
其平生所说法具足矣,有能听之,如树林水鸟,则人得以悟入,其功不细。
稍寻绎之,则岂独说法者之过,为之叙者,与有罪焉。
绍兴三年十一月旦日。
按:《慈受和尚广录》卷首,《续藏经》二编三一套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