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进士题名续记(绍兴三十年十一月) 宋 · 王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四八、《成都文类》卷三○
国家三岁大比,以进士题名寘贡闱,盖唐曲江之遗制也。自皇祐五年,田宣简公知成都,取太平兴国五年成都进士田望之已下姓名,复刻于府学石室东厢之石柱,所以纪西蜀文物之盛,且表示学者而使知勉焉。圣上中兴,驻跸吴会。建炎元年诏川陕去在所远,乃分省额,就蜀置院考校,以合格姓名奏于朝,自是成都登科者益众矣。然自皇祐创制,迄绍兴甲戌,凡一百五年,环柱刻之既尽,一再举,无以自列,殊失劝励之意。于是攻石为柱而继刻之,以补前人之阙,使来者睨柱柱而书,亦将尽而有继云。绍兴三十年十一月初一日记。
祭廖尚书文 南宋 · 陈渊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默堂集》卷二一
维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十一月癸丑朔,十七日己巳,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陈渊,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故致政徽学、尚书廖公之灵。惟公仕至八座,名高当世。寿逾七十,禄垂后裔。凡古人之所难值者,公晏然而皆得;而世俗之所无有者,公裕然而已备。遗五福而弗居,谢尘缘而释累。公固无憾,人亦何喟。所不足者,遭时艰难,馀蕴未既。朝廷丧其老成,后学失所依庇。此有志之士所以深悲与!夫识与不识,莫不为之挥涕也。嗟乎!一气无私,有种纯粹。率旷世而不逢,未百年而遽逝。其穷而在下者,顾岂无人;而其达而在上者,又止于此。造物者其果有意乎,其无意乎?吾不可得而知已。昔我未冠,唯公是比。针芥相投,不约而契。跂龟山《中庸》之学,慕了斋浩然之气。匪曰身谋,为天下计。故处则管、鲍之相许,出则王、贡之相继。五十年间,义均兄弟。晚岁同朝,台谏并峙。道然而然,心同迹似。方抗志以输忠,忽遭谗而俱废。我既还里,后公亦至。幸家居之无远,庶安车之易诣。曾日月之几何,遽讣音之来谓。呜呼哀哉!于生知死,达人细事。公了此其有馀,岂待言而后会。顾平生之交游尽矣,虽久生其何恃。歌此奠章,公歆我意。
祭杨遵道文 南宋 · 陈渊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默堂集》卷二一
维崇宁四年岁次乙酉,十一月乙未朔,十九日癸丑,延平陈渊谨以果酒之奠,致祭于亡友兄遵道之灵。呜呼遵道,学有师传,文以能名。年甫半世,遽殒其身。昔我始见,汴水之曲。伟矣议论,温其如玉。谓我朋友,许我以姻。使获种德,先生之门。三年契阔,相去万里。南来一笑,宽我梦寐。从以篮舆,由汴如荆。歌诗赓酬,愈出愈新。至则成昏,略去苛礼。婉婉淑人,今则有子。冲寒冒暑,或此致疾。今其亡矣,匪报繄德。秋闱较艺,谬处众先。仲季三人,偕试春官。有怀奇才,通昔拭泪。临行一觞,酹此微意。
战国策后序(绍兴三十年十一月) 宋 · 姚宽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
右《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高诱注,止二十卷;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唐艺文志》,刘向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笃论时尚存。今所传三十三卷。《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印本存者有十篇。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详所谓。延笃论今亡矣。其未曾经曾南丰校定者,舛误尤不可读。其浙、建原小字刊行者,皆南丰所校本也。括苍耿氏所刊,卤莽尤甚。宣和间,得馆中孙固、孙觉、钱藻、曾巩、刘敞、苏颂、集贤院共七本,晚得晁以道本,并校之,所得十二焉。如用「地」、「𢘑」字,皆武后字,恐唐人相承如此。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不可解。窦苹作《唐书》,释武后用「地」字,云「古字,字见《战国策》」,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坔」乃古「地」字。又「地」字见《亢仓子》、《鹖冠子》,或有自来。至于「𢘑」字,幽州僧行均作《切韵训诂》,以此二字云古文,岂别有所见耶?太史公所采九十三事,内不同者五。《韩非子》十五事,《说苑》六事,《新序》九事,《吕氏春秋》一事,《韩诗外传》一事,皇甫谧《高士传》三事,《越绝书》记李园一事,甚异。如正文遗逸引《战国策》者,司马贞引五事《(,豫让击襄子之衣,衣尽血;吕不韦言周凡三十七王;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还拔中山;马犯谓周君;马犯谓梁王云「王病愈」,作「瘉」字。)广韵》七事(晋有大夫芬质,音抚文切;芊千者著书显名;安陵丑,雍门周;中山大夫蓝诸;晋有亥唐;赵有大夫肁贾,音肇,训开也;齐威王时有左执法公旗番。),《玉篇》一事(骥仰而喷,鼓鼻也。),《太平御览》二事(涸若耶以取铜,破𢘗山而出锡;廊庙之椽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元和姓纂》一事(引《风俗通》云:晋大夫芸贤。),《春秋后语》二事(赵武灵王游大陵,梦楚女鼓瑟,平原君躄者,注云:躄,挛跛之名。),《后汉·地理志》一事(东城九门,注云:碣石山在县界。),《后汉》第八《赞》一事(廉颇为人勇鸷而好士。),《艺文类聚》一事(苏秦为楚合从,元戎以铁为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北堂书钞》一事(楚人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徐广注《史记》一事(韩兵入西周,令成君辨说秦求救。),张守节《正义》一事(碣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旧《战国策》一事(罗尚见秦王曰:秦四塞之险,利于守,不利于战。),李善注《文选》一事(苏秦说孟尝君曰:「秦四塞之国」。高诱注云:「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皆今本所无也。至如张仪说惠王,乃《韩非子·初见秦》书,厉怜王引《诗》,乃《韩诗外传》,既无古书可以考證,第叹息而已。某以所闻见以为集注,补高诱之亡云。上章执徐仲冬朔日,会稽姚宽书。
按:《战国策》附录,士礼居丛书本。
无照验功赏不得更有保明诏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五七、《宋会要辑稿》兵一八之二九(第八册第七○七二页)
诸军今后保明无照验功赏,不得更有保明,令三省、枢密院遵守。
诸州钤辖差除兵官遵守见行条格诏(绍兴元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六四、《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一一五(第四册第三五一三页)
诸路诸州钤辖自今差除兵官,令枢密院更切遵守见行条格,其添差除系随龙并宗室及归明归朝官外,更不差人。
令江北州军帅臣互相救援诏(绍兴二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七一、《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二之七七(第四册第三二七三页)
江北州军帅臣郡守遇警急,即互相关报,统率人马应援。若依前坐视,致邻近疏虞,元承关报帅守重寘典宪。
推恩陈东之子诏(绍兴四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八四、《少阳集》卷六、《京口耆旧传》卷五
敕中书门下:朕建炎即位之初,昧于治体,听用非人,将布衣陈东寘于极典,朕深痛之。虽已赠承事郎,并与有服亲迪功郎一名,诚未足以称朕悔枉之意。可特赐朝奉郎、秘阁修撰,仍更与两资恩泽;如无儿男,许女夫承受,仍与所居州军拨赐官田一十顷。
江浙州县不得违令折纳夏税及和买䌷丝罗价钱诏(绍兴四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八四、《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四之三一(第七册第六一一五页)
昨降指挥,江浙州县来年合纳夏税、和买䌷丝罗,并行折纳价钱。绵绢以十分为率,折纳五分。其价钱分两限,内䌷绢价钱上限至来年十二月终,下限至来年正月终;丝绵罗价钱上限至来年正月终,下限至三月终。其馀本色匹帛候至来年,依条限起发。其䌷绢折纳钱降指挥明言折纳钱五贯二百文省,自合送纳省钱;丝绵罗依去年价钱折纳,即无令纳足钱之文。其馀五分本色绵绢,合候来年依条限起催,即今未合催理。访闻州县并不遵禀元降指挥,辄将所折价却足钱令人户送纳,及将来年合纳五分本色绵绢一槩便行催理,显属骚扰。令监司禁止,觉察闻奏。
州县出卖户帖事诏(绍兴五年十一月一日庚午)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九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五、《文献通考》卷一九
诸路州县出卖户帖,令民间自行开具所管地宅田亩间架之数而输其直,仍立式行下。
南郊大赦制(绍兴十三年十一月八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七
昨下第进士、贡士应政和二年已前到省一举、年五十五以上者,已诏令本贯州县验实,结罪保明推恩。有本贯阻隔致未沾恩之人,许依开封府、国子监进士,于所在州县召见任承务郎以上二员结除名罪委保,当职官同罪保明,申礼部验实以闻(《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八第五册第四三○四页)。
勘会禁囚无家,依法官给饮食。访闻近来州县多不预行桩备,取给公吏,因而掊剋,致多瘦损。仰逐州守臣斟量每月预行桩备应副,毋得减剋作弊(《宋会要辑稿》刑法六之六六。第七册第六七二六页)。
访间诸路税苗多以粳米折变糯米,却将糯米折变见钱,并加耗之数亦行折纳,是致倍罔人户。今后应合折科数,不得展转折变(《宋会要辑稿》食货九之二九。第五册第四九七六页)。
所在税务课额各有定制,本意惠通商贾,懋迁万货。近来州县税务官吏作弊,又有镇市税场,或监官独员,或止差暂权去处,抑勒额外,过数掊取,以至客人偷经私捷小路,却致暗失课入,或将所收之数衷私隐没,别历侵盗,前后约束,终未尽革。可委通判专一行县检察,务令商贾通行。如违,转运司按劾以闻(《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七之三七。第六册第五一○二页)。
老病贫乏不能自存及乞丐之人,依法籍定姓名,自十一月一日起,支米、豆养济,至次年三月终;病者给药医治。访闻州县视为文具,不曾留意,监司亦不检察,致多失所,甚非惠养宽恤之意。仰提举司及州县当职官遵依条法指挥,多方存恤养济;其有病患,亦仰如法医治,不得灭裂(《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一四○。第七册第六三二三页)。
勘会人户合输税租,在法布帛不成端匹,谷不成胜,丝绵不成两,柴蒿不成束,听依纳月实直价纳钱,仍许合钞送纳,盖欲优恤下户。访闻州县当职官并不检察,致公吏作弊,高估价直,并将已合钞纳送之数不即销簿,又作挂欠催理,追呼骚扰。自今应下户拆纳畸○税租,并取实直,其愿合钞者,亦仰官给逐名已纳凭由。如敢依前高价估值及重叠催理,因而乞觅,以枉法论,当职官重作行遣(《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五之八。第六册第五四一二页)。
勘会诸路州县营田官庄所给耕牛,若实缘病患例死,累有约束,止令将肉脏等出卖价钱桩管,不得抑令佃户陪偿。访闻官司间有勒令陪还去处,事属违戾,仰提领官取见诣实,除放施行。今后常切觉察。如依前违戾,按劾闻奏。
按:《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八。第五册第四三○四页《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一四(第七册第六○四三页)。
精加铨量诸路监司帅守奏辟官等诏(绍兴十四年十一月一日戊申)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二
诸路监司帅守奏辟及定差县令,并精加铨量非曾缘民事被罪及老病之人。
定御辇院御辇官额诏(绍兴十四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九、《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九之一八(第三册第二八一九页)
御辇院御辇官添作二百五十人为额,所阙人数从本院于次供御、下都应管人内相视拣选人材堪充应奉之人填阙。其次供御辇官止依旧一百五十人为额,见阙人数亦于下都辇官内相视拣选充填,仍免申驾部审验。所有请给,令粮审院依则例日下放行,如今后阙人准此。其下都见阙人数,依前后已降指挥招填。
福建止认钞盐钱二十二万贯诏(绍兴二十七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三四、《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之三六(第六册第五二五一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七八七页
福建见认钞盐钱三十万贯,恐致科扰,可自今后每年特与减免八万贯,止认二十二万贯。
令内藏库降钱充绍兴府等被水人户上供钱物价值诏(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三七、《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五(第七册第五九九四页)
内藏库降钱三万九千六百一十贯七百四十二文付户部,充绍兴、平江府、湖州被水人户合放上供物帛、钱米数目价值。
禁催理免放科敷名色诏(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一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四六、《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八(第七册第五九九五页)
令户部检坐节次已降指挥申严行下,更不得催理。仍令漕司出榜晓示。
辨父好问受伪命之谤状(绍兴八年十一月) 南宋 · 吕用中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
伏念先父好问昨于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初金人欲围城之际,方除兵部尚书,即值国家祸变。二圣出幸虏营,先父投檄致仕。时孙枢密傅谓先父曰:「尚书怕死耶?傅以职任留守,当死军前。公世受国恩,须承当兴复之责」。张叔夜在傍,谓先父曰:「尚书若不怕死,何不了此事?叔夜则须去军前效死也」。先父不得已而许之。继闻金人欲伪立张邦昌,先父本欲闭门不出,众皆责以不出何补?不若勉强一出,以患祸动之。先父遂至省中,以祸福喻邦昌,劝一面令迎康王,及请元祐皇后权听政事,及劝却回金人所欲留兵,以明顺逆。是时城外消息断绝,于是罄竭家赀,加以假贷,阴募李进,冒犯重围,赍帛书往河北,求访问今上皇帝所在。李进屡遭金人捶打,幸无败露。至开德府,知州王棣考其事,进因以实告。棣大惊,即差人伴送至大元帅府投下。其后金人欲退,先父痛念二圣銮舆不返,又遣人诣大元帅府劝进。此皆上下之所共知,岂敢少有诈诞,以欺罔天下也?先父当时又于大雪中夜閒密遣子弟,阴与孟郡王忠厚相约,请昭慈圣献皇后入禁中,正母后之位,以安宗社。金人方退,先父即以兵部吕尚书贴子召百官入内,以邦昌手书请昭慈圣献皇后听政,大事遂定。主上既登宝位,先父即至南京,主上嘉其忠义艰难,首擢尚书右丞。遭言者诋訾,主上灼见底蕴,出亲劄付尚书省,其閒有「吕好问昨邦昌僭号之初,即募人赍帛书具道京城内外之事。金人甫退,又遣人劝进,臣僚所不知」之语,此可验也。当时金人据城失守,城外虏骑连数十州,杀人蔽野。城中达官被杀者甚众,而先父遣人赍帛书,犯重围而出。若使少败露,则必尽遭屠戮。与夫自经沟渎,身享美名,子孙获厚禄,校量利害,孰重孰轻?何必区区遣人犯围,自为杀身灭族之祸也?先父向若金人退后,方遣人赍帛书,旋谋入请昭慈圣献皇后,则岂敢逃天下之责?盖缘十馀年来,未有为先父发明此事者,故士大夫亦不知本末,使先父时遭谤议,久不获伸。用中今者窃观臣僚章疏,尚以先父为言,则是先父事迹终未辨明,人子之义不可强颜立朝,亦不可默默而去。用中已于十一月一日以后在假,更不敢赴部供职,伏望特赐敷奏。如用中所言稍涉虚诞,即乞将用中重行斥责;或先父事迹有实,亦望朝廷暴白先父劳效,仍乞降注。用中乞在外宫观差遣,候指挥。
感生帝坛宜升大祀奏(绍兴十八年十一月一日) 北宋 · 张杞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二四、《玉海》卷一○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
我朝火德题运,世以僖祖配之,祥符、大观,或至亲祀。中兴以为小祀,宜升为大祀。
周易窥馀序 南宋 · 陈俊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四七
六经载道,而《易》其原最深远者也。始惟有画,以尽三才万物之理;后乃有辞,以尽其画之所象。最后吾夫子为之十翼,《易》其无馀蕴矣。后世诸儒,各以臆见为之训诂,无虑数百家,然弗合弗并,互有失得,非博雅君子,学通系象之表,识达变通之微,未能探讨而折衷也。故资正殿学士东阳郑公少以文行为乡先生,于书无所不通,而尤邃于《易》。其论议慷慨,操履端亮,入登禁橐,出抚边陲,壮猷远略,皆自其学发之。晚岁谪居封川,乃为《易》解,名之曰《窥馀》,则兼而取之。岁在戊午,礼部试进士,公参掌文衡,予偶得中,因登门拜公,一见知其为天下伟人,特未见其书。及乙未之春,予再守长乐,公之子良嗣持宪节于此邦,因得是书观之,研味累日,不能废手。虽参取诸家之长,而断自己意,文与义贯,理与象互,读之使人涣然冰释,其于《易》道诚非小补。予浅陋荒唐,安足以知之?公讳刚中,字亨仲,尝为礼部侍郎,以枢密都承旨宣抚四川。其遗爱在蜀,其事业炳炳在人耳目,其出处载之国史。今其子又有学问,能世其家,收拾遗稿为十五卷,将锓版传诸学者,请序以冠其首。予逡巡退避,其请益勤,因为之言。淳熙乙未十一月一日,莆阳陈俊卿序(《周易窥馀》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志》卷一。)。
鸡肋集跋 南宋 · 晁谦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八、《皕宋楼藏书志》卷七七、《鸡肋集》附(四部丛刊本)
从兄无咎平日著述甚富,元祐末在馆阁时尝自制其序。宣和以前,世莫敢传。今所得者古赋骚辞四十有三,古律诗六百三十有三,表启杂文史评六百九十有三。自捐馆舍,逮今二十八年,始得编次为七十卷,刊于建阳。绍兴七年丁巳十一月旦日,弟右朝奉郎、权福建路转运判官谦之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