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谢御前劄子催赴阙状元丰八年五月十五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司马公文集》卷四七、《司马温公年谱》卷七
右,臣今月十五日平明,准入内内侍省递到太皇太后御前劄子一道,令臣早至阙庭者。
臣狂瞽妄言,宜从诛谴,曲荷开纳,仍叨奖饰,并以臣羸老抱疾,过形矜恤。
蝼蚁命微,何阶报谢!
臣专候陈州远接兵士到,即起发赴阙次。
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谨录奏闻。
谨奏。
申堂状嘉祐八年五月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司马公文集》卷二五
右,光今月十五日曾具劄子奏闻,以群臣受大行皇帝遗留物过多,乞许令进金银钱帛,以助山陵之费,至今未闻降出。
盖主上谦让,未欲开允。
伏望参政侍郎参政侍郎集贤相公、昭文相公,表率百僚,首先进献,以济今日用度之急,抑向去侥倖之源。
天下生民,不胜幸甚。
谨具状申闻,伏候台旨。
朝奉郎太常博士张君墓志铭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八、《苏魏公文集》卷五八
毗陵张君,讳奕字源明
庆历六年进士擢乙科,解褐试秘书省校书郎,连调太平、台州军事二推官,权洪州观察推官,用荐者章,引对于延和殿,改著作佐郎,又用三司使蔡公奏,为三部推勘公事。
今天子即位,推恩迁秘书丞,考课进太常博士
治平三年五月某日卒于京师之僦舍。
其孤中行请舟载丧南归,即用某年某月某日甲子葬于无锡县某乡某原,从大墓也。
张氏世居无锡,以善治生产名乡里,至君而超然自喜,从诸生游,学经史、为词章以取科第,固已为士友所奇矣。
及其从宦,专力尘事,课簿书,持文法,所居以善称,兹又人之难能者。
台州大水,坏城郭,居民奔避无地,君与同僚日夜走涂潦间为乡导,使人去卑就燥。
又躬督役事,虽极疲顿,亦不少憩,而堤防遂完,城中脱垫溺之患者,君之力居多。
洪之属邑,有盗纵火焚人庐舍者,亡三年矣。
一旦获贼,即讯,款服。
问其火具,曰:「始以瓦盎藏火至其家,又以彗然而焚之」。
问二物之所存,则曰:「瘗于某所」,验之信然。
既具狱,君独疑有冤,因谓狱吏曰:「盗亡三年,而所瘗之盎视之犹新,此殆非实耳」。
于是吏再穷治之,果得枉状而免之。
司狱号最繁者,日以数百萃庭下,其间系财赂之出入,枝连蔓引,枉直不可遽辨。
君皆推穷本原,审覈情伪,事小戾则白所部辨析反覆,或累日不已。
上官始偕谓君滞懦不任事,既而察其情,至而从其初议。
非夫纯明于中而不挠于外者,渠能持守如是耶?
君居乡里,事继母以孝谨闻,友于兄弟,门内雍睦,人称其家检。
性尤乐善,人所有长,必推挹嘉叹,谓己不若。
家之小史张某者,奉事谨畏,君谓为可教,因勉以学。
昼则亲授经义,暮则使为文辞,如是者久之,卒至于成就而遣去。
后十年,亦登进士第,今为金坛主簿
君虽出富室,而从宦于外,惟倚禄为养,有不足未尝取于家,故病且死,其医药棺具犹有不备者,由是士大夫多叹其廉且介也。
始,君之先世未有仕进者,逮君登朝,缘郊祀恩追赠其父讳莹为大理评事,追封其母陈氏为仙游县太君,其继母汤氏为寿安县太君,其配朱氏为仁和县,庇其族人追胥力役之事者不一。
夫人能自奋力学,其效乃如此,诚足以劝乡闾为善者也。
君二子:长即中行,亦知向学;
次曰梁卿,后君十五日而夭。
三女:一适邑人陈充,一适进士李毅,一幼在家。
君之葬也,同年生严叔堪论次其履历与行能,邀铭于予。
予官计省,接君弥年,每相过从,语公家外,时论理道,听其言亹亹有绪,未尝及名利,观其所守,诚宜书之。
于是作铭以刻其墓石云:
猗张君,行懿醇。
出民庐,仕朝伦。
守道固,服职勤。
从知己,干剧繁。
治众狱,无冤人。
志方展,命已沦。
丧南归,圹江濆。
刊厥美,载斯文。
五月望日赴紫宸谒待旦假寐 北宋 · 刘攽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半夜北风凛凛寒,倒衣惊问紫宸班
云容不辨阴晴际,月色犹迷爽晦间。
偏喜鸣鸡识钟漏,正怜残梦失江山。
濯缨簪笔初无补,空愧纷纷数往还。
按:一作刘敞诗,字略异
论罢谏官梁焘事疏元祐二年五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五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
臣伏自罢去言职、待罪都省以来,不复章疏论事,盖以谓职在执政,苟有所见,自当与同列佥议进对,显奏公论而行之。
不当私有密请,恐非所谓直道事上者也。
必料陛下亦已察臣之意在于如此而已。
今乃有不得已之事,须至一言,冀效万一。
十五日吕公著送下内降批旨,罢谏官梁焘等。
或稍迁,或移易,或免黜者,共十数人。
臣窃料陛下必以近日张舜民事,言者救解纷纷不已。
虽然,仁恕包涵,而又欲加弹压,故不行重责,但罢其言路。
此足以见圣度广大,爱惜数人之才,黾勉而为此也。
臣观舜民之论文彦博,止有「照管刘奉世」一言而已。
此一言小事也,奉世有才可用,方出入彦博门下,受其知遇而照管之,乃大臣所宜。
则于彦博何伤?
彦博自不以介意,而议者私忧过计,恐彦博有所不乐,致陛下为罢舜民
舜民之罢亦小事,无足道,而言事者若欲论之,一再言足矣,何至议论蜂起,相继并作,紊渎天听,至烦宣召申谕尚且不已。
诚有罪也!
舜民轻言以及元老,一失也。
议者欲慰悦大臣而罢御史,又一失也。
言者知救舜民以全言路,而不能体圣明优礼故老之意,又一失也。
今朝廷又从而移罢台谏,则恐不止于三失,而朝廷之失最处其大者也!
此臣所以夙夜傍徨,深为陛下惜之也。
古之贤君明主惟以广开耳目、优养直臣为甚盛之德,故曰主圣则臣直,惟及三代之盛王乃有其事。
而陛下今优游行之,自前岁以来,闻善若饥渴,从谏若转圜,台谏言茍可采,无不行者。
虽有失常,一切包纳。
故臣子无戮辱之惧,罔避权要,舒心展诚,知无不言,所以养就今日忠直之气。
上下奸邪摩牙切齿嫉恶台谏亦已久矣!
夫台谏以区区小官,上则触龙鳞而犯忌讳,下则结仇怨而取祸患,不知其何所利也?
盖恃陛下之主张,谨其官守,以尽事君之义尔。
一旦以小故摧沮罢去之,适足以快憎怨之气,开私枉之门,非朝廷福也。
若言者所私徇涉于倾陷、近于朋党,则不可不深责而痛治之。
乃若出于公议,则虽有强直乖忤之意,古之圣人一皆容之。
考之于传记,不可胜数。
今夫一言旁及大臣而罢之,则后来者不肯言大臣矣;
一言弹给事中而罢之,则后来者不肯言近侍矣;
以多言而去之,则后来者循默不言矣;
以刚劲而黜之,则后来者柔和取容矣。
人情不远,相与为戒,必然之理也。
深惟陛下恭默未言、太皇太后陛下帘闼行政之日,正宜大开聪明,以广万事之听。
而乃杜绝言路,是自蔽其耳目也。
言路一塞,何事不生?
天下之朋党,大吏之私邪,百官之罪恶,远方之利害,陛下何由一一知也?
今成命已行,臣不敢尽乞改正。
所以区区言之者,非独为数人,盖所惜者朝廷事体尔。
梁焘孙升外议皆以为责之太重,臣欲望圣慈详酌,宽此二人之责,还其职任,以救言路,以扶持忠臣之气。
且天下之广,莫知其详,但见台谏官连辞罢去,凡与前日之事不同,必疑谓朝廷厌倦言者,则奸谀者张目攘臂而动矣!
后来所用未必皆得如此数人,邪正既不可知,言路风采一变,岂不有损盛德之治!
臣天生愚直,孤立于朝。
受陛下异恩至深至厚,夙夜思报,惟有竭诚以主张公道,不敢雷同倡和。
茍有所见可以裨补,若不尽言于陛下,则将何所告诉也?
因此得罪,亦不敢辞。
伏望赦其狂愚,特赐详察开允。
〔贴黄〕梁焘清修劲直,临事不茍。
昨者诘责张问,虽在众坐,访闻似因戏谑,而坐客有不喜者,遂摇其言以为诟也。
盖是私居相语之言,而又别无论诉,止因孙升,罥挂及之,至闻达于朝廷,今遂如此行遣,群议皆以为未安也。
孙升久在台中,裨补不少。
张问止为老不任职,别无伤事之言。
兼前后台谏弹劾官吏,虽或不行,何尝一一加罪?
今责外郡亦恐过重。
蔡硕一狱,非不畏强御,谁能发之?
狱未断而已先责,之亲党布满上下,适足为仇人报怨耳!
见有文字论三省差除不当事,已蒙降出,此皆人人之所难言者。
伏望矜察,宽此二人之责。
若谓各人已除代者,即望别与在京差遣
稍加迁擢,以偿孤忠,以慰公论。
〔又贴黄〕昨台谏官都堂,宣谕圣旨既毕,公著与臣等因而再三开说。
指陈事理,其语气最为劲直。
今乃得罪最重,外议所以尤疑也。
〔又贴黄〕臣非谓自言路进,遂欲主张言路者。
盖以此事系朝廷,不敢过避形迹,故尽其底里以告于陛下。
若幸听臣之言,留此二人,足以救万一之失。
今虽已有成命,命犹未下,此事进告尚须一两日,伏望圣慈再三回虑,深思此事,早赐裁处,不误陛下举动。
〔又贴黄〕孔文仲端方该博,今为谏议大夫,可谓得人矣。
至如王岩叟,鲠亮敢言,补益国事,最为有功。
王觌韩川皆有器识,知大体,愿陛下圣念无忘此三人,早加进用,必不误任使。
〔又贴黄〕初罢舜民日,臣与吕大防曾于帘外开陈事理,其后臣又于都堂累曾讲议,多不以臣言为然。
今须至独入文字诉说于陛下,然亦别不敢回改已行之命,止乞留焘与升在朝廷。
如蒙省览,伏乞留中。
甲辰年五月十五日夜澧阳观 北宋 · 沈辽
 押词韵第五部
少年怅不乐,明日何为哉。
扬眉一遐赏,寂寂更伤怀。
念昔吾州乐,泛舟湖上来。
佳宾适所好,欢计成金罍。
妖歌有送响,度曲清且哀。
留连夕阳下,夜色起山隈。
光明水晶域,素彩中天开。
龙香弄微风,四顾绝纤埃。
澄波照上下,倒影出瑶台。
红烛渐向微,始知夜漏催。
美人屡更衣,含笑玉山隤。
欢乐殊未央,鼓枻中洲(四库本作违)
人生无忧患,遇乐且衔杯。
怅余失交臂,万里来天涯。
羁愁那无感,情虑长如灰。
神游忽自笑,安知顾形骸。
记朝斗1095年5月1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绍圣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
罗浮道士邓守安拜奠北斗真君。
将奠,雨作。
已而清风肃然,云气解駮,月星皆现,魁杓明爽。
彻奠,阴雨如初。
谨拜手稽首而记其事。
东坡居士苏轼书。
白佛村大悲咒石塔(并序 政和元年五月 北宋 · 张靖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一
详夫百年光景,逐四序以推迁;
一世浮生,随二轮而电谢。
未抛有漏,难免无常。
寄阴界之杳冥,犹人心之不悟。
此者靖原自龆龀,以致成人,苦业何深,罪根实重。
依栖白社,教养为生。
因惊石火之光,忽念逝波之近。
敬为亡男朱哥,遽自盛年,横沈幽壑。
深追丧目之人,偶失成家之器。
既如珠碎,得不心伤。
空侧叹于孤遗,但悲嗟于旧迹。
秀而不实,今也云亡。
追念无由,良深痛切。
因穷藏教,获此真经,诸佛护持,人天仰重。
童子诵而光落窗间,伽梵译而花飞楼上。
神通莫喻,秘密难思。
能资七八种善生,可免十五种恶死。
荐拔夭枉,莫大于斯经者也。
靖是以百尔心弘誓愿,仰谛真宫,难兴巨力之功,唯务从微至著。
以时计日,荏苒年馀,收万丱之圆铜,聚百绳之镪物。
命之良工,称以魂倚,建高圣之宝幢,刊大悲之神咒。
长隆兹地,永镇西峰
使浮福以长新,固殊因之弗坠。
渡兹圣善,可满丹诚。
山无枉横之虞,水免湮沈之苦。
然后福沾万类,利及多方,尽法界以常兴,希边方之宁净。
聊述序引,用纪年华。
愧荒芜以难铭,故直书而为记。
铭曰:
名假法假,心空色空。
一相无相,勿异勿同。
刹刹尘尘,处处观音。
心心志志,念念垂临。
千眼遍照,天耳普聆。
千手接引,天真形。
诸恶自离,诸善自成。
表铭斯地,永福含生。
政和元年辛卯夏五月壬戌朔十五日丙子建塔,功德主张靖记。
按:民国《林县志》卷一四,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书陶集后 北宋 · 释思悦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九
梁钟记室嵘先生之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今观其风致孤迈,蹈厉淳源,又非晋、宋间作者所能造也。
昭明太子旧所纂录,且传写寖讹,复多脱落,后人虽加综辑,曾未见其完正。
愚尝采拾众本,以事雠校,诗赋传记赞述杂文,凡一百五十有一首,洎《四八目》上下二篇,重条理编次为一十卷。
永嘉周仲章太守枉驾东岭,示以宋朝宋丞相刊定之本,于疑阙处甚有所补。
其阳仆射序录、宋丞相《私记》存于正集外,以见前后记录之不同也。
时皇宋治平三年五月望日,思悦书。
按: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诸本序录。又见《万卷精华楼书记》卷一〇四。
衙前及诸役人不便劄子1090年9月8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栾城集》卷四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近奏乞修完弊政,以塞异同之议。
其一谓诸州衙前,臣请先论今昔差雇衙前利害之实。
盖定差乡户,人有家业,欺诈逃亡之弊,比之雇募浮浪,其势必少。
此则差衙前之利也。
然而每差乡户,必有避免纠决,比至差定,州县曹吏乞取不赀。
及被差使,先入重难。
若使雇募惯熟之人,费用一分,则乡差生疏之人,非二三分不了,由此破荡家产。
嘉祐以前,衙前之苦,民极畏之。
此则差衙前之害也。
若雇募情愿,自非惯熟,必不肯投。
州县吏人知其熟事,乞取自少。
及至勾当,动知空便,费亦有常。
虽经重难,自无破产之患。
此则雇衙前之利也。
然浮浪之人,家业单薄,侵盗之弊,必甚于乡差,熙宁以来多患于此,此则雇衙前之弊也。
然则差衙前之弊害在私家,而雇衙前之弊害在官府。
若差法必行,则私家之害无法可救。
若雇法必用,则官府之弊有法可止。
何者?
嘉祐以前长名衙前除差三大户外,许免其馀色役。
今若许雇募衙前,依昔日长名免役之法,则上等人户谁不愿投?
诸州衙前例得实户,则所谓官府之害坐而自除。
臣窃谓虽三代圣人,其法不能无弊,是以易贡为助,易助为彻,要以因时施宜,无害于民而已。
今差法行于祖宗,雇法行于先帝,取其便于民者而用之,此三代变法之比也。
谨具条列如后:
元祐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敕:诸路衙前规绳,令逐州当职官员体究利害。
委是难以招募处,即以旧支雇食钱参酌量添入合销重难分数,勾集衙众,参定优重之实,申转运司审察施行讫,保明申户部点检。
元祐三年六月三日敕:应投名衙前,并依旧与免本户色役。
元祐三年六月三日敕:诸处乡户衙前役满未有人抵替者,并且依见行招募法雇支工食酬钱。
如愿招募者,听仍依条与免本户身役。
不愿招募者,速招人抵替十月一日敕除去役满二字。)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十九日敕:诸路监司勘会衙前有招募未足去处,躬亲与当职官员同共体究利害。
如委有妨害事节及优重未均,或合以旧支雇食钱添入重难分数,并依五月二十八日敕命指挥,勾集衙众参定,一面施行讫,修入衙规,仍分明晓谕,限半年招募人投名替放乡差人户了当。
如限满尚有不足去处,即具的实事由,申户部看详施行。
元祐四年八月十八日敕:诸州衙前投名不足去处,见役年满,乡差衙前并行替放,且依旧条差役,更不支钱。
如愿投充长名及向去招募到人,其雇食支酬钱即全行支给,却罢差充。
其投募长名之人,并与免本户役钱二十贯文。
如所纳数少,不系出纳役钱之人,许计会六色合纳役钱之人,依数免放
臣看详元祐三年闰十二月以前所定衙前条贯,颇已完备,亦近人情。
只缘诸州招募未足,见在乡差衙前不得替罢,议者特以为言,议改更,却行差法。
臣尝略闻建议大意,止谓雇人不足,良由人户欲要高价,不肯投募,以俟添钱。
故令投募者并得雇食支酬等钱,而被差者一钱不得,为此诱胁之术,欲使招雇得行。
然不知州县官吏,利在差人。
向者法不得差,故勉行雇法。
今既立差法,差人既足,虽有雇法,其势必不行矣。
臣以为将钱雇人,正如出钱买物。
钱物相当,理无不得。
纵使一人欲要善价,馀人安肯坐而待之哉?
彼诱胁之术,盖商贾小数,不足为朝廷大法也。
今者已行此法,其事可验。
大抵欲雇之心无由复得,而已差之势遂不可回。
加以卖坊场钱自此有入无出,差人既依嘉祐而支酬不复其故,万口怨咨,皆言朝廷直取此钱,欲作他用。
本求利民之誉,更得剥下之谤,此最立法之病也。
而况长名衙前若免户役之费,动累百千,今每岁止免二十千,彼亦何赖于此乎?
况非见纳役钱人户,又须取之他人,收索之间,必不便得。
诉讼之端,由此必甚。
凡此皆非所以便民也。
臣今欲乞应招募衙前并依上件元祐三年闰十二月以前条贯,其元祐四年八月十八日敕更不施行。
其招雇未足州郡所差乡户,且令依旧招募,候招募到,从下户先入役者替放,与折当合入役次,仍令诸州军所定衙规比元丰年雇食支酬钱数别无增添者,监司不得曲加问难。
盖元丰以前屡经裁损,纵有些小优润,数亦不多。
所贵民间易为应募,仍限指挥到日,限半年依前指挥保明申户部
〔贴黄〕户部近乞衙前依旧乡差比雇役衙前支五分雇食支酬钱。
臣谓官自有坊场钱可以支雇,必不以减半为利,而民间不免差役之害,不若以钱雇人,仍免户役,可得实户之为利也。
元祐四年五月十一日敕:诸路收到助役钱,只许支充应系补助役人费用,不得别将支用。
候岁终除支外,尚有宽剩钱数,令封桩户房置簿,候诸路逐年申到数目揭贴,仍令户部指挥路提刑司依封桩钱物法条式施行。
岁终具帐,限次年春季申户部,缴申尚书省
元祐四年六月九日敕:坊场钱并依上件助役钱,已得指挥,令封桩户房一就置簿揭贴
臣看详诸路坊场,嘉祐以前并以支酬长名衙前,熙宁以后并出卖得钱为雇役衙前,雇食支酬之费,未有以供他用者也。
至于人户所出役钱,本以补助户少役多县分雇募役人,亦非国家经费所入之数。
今自二圣临御,改更宿弊,大抵皆是损利以予民,而独于衙前坊场及人户助役支用之馀,收入封桩,以充朝廷缓急之用。
民愚无知,但见损下益上,非己之利,必致怨谤。
况所雇衙前钱数一定,无复减损,而坊场败折,所入净利有减无增,人户色役频烦,日益不易。
若亟收羡数,不以及民,必失民望。
臣观此法,止是官吏以聚敛为功,欲因增羡觊幸酬赏而已,非二圣仁民爱物之意也。
臣今欲乞一皆仍旧,只以准备补助役人。
若欲岁知其数,宜令提刑司申上户部右曹置籍揭贴,勿申都省充封桩钱数,以解天下之惑,且使衙前役人两得足用。
其二谓诸州县役人,臣前已具论差雇役人利害,以谓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
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
然则祖宗旧法与先帝近制,要为皆有所去取,唯当问人情之所便,更不当以新旧彼我为意,有所偏系也。
臣观前后役法,皆由臣僚意有所执,或自前曾经议论,欲遂成其说;
或见今观望上下,有所希合,致令所立之法,不得通济
谨具条列如后:
元祐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敕:官户等助役钱,逐州除依条支用外,以实数十分量留一分准备,其馀钱勘会管下诸县,合役空闲户不及三番处,将州手分、散从官、承符人招募,抵替乡差人户。
元祐三年五月十五日敕:役钱除令招募役人支使外,有宽剩钱数,许一路通那支用。
元祐四年八月十八日敕:诸州役除吏人衙前外,其馀应系合差,州役人年满,本州于替期前行下,合干县分差充。
本县先于本等内揭簿定差,如无空闲及三年户,即于次等差,又无空闲及三年户,本县方具目今未有可充役人户,保明申州支钱雇募。
臣看详三番之法似疏而易行,三年之法似密而难用。
何者?
人户物力厚薄,等第高下,丁口进减,及充役年限久近,率皆不齐,而概言三番,此所谓似疏也。
然而逐等合役人数若干,可役人户若干,揭簿可指。
自非造簿,别无增减。
逐县先供番数在州,遇州役有阙,当差当雇,不待下县,州自可见。
人户晏然不知,而胥吏无以寒热,此所谓易行也。
州役有阙,每须下县覈实无空闲三年人户,然后得雇,此所谓似密也。
然而每有一阙,县吏得以起动人户。
虽空闲未及三年,非贿不免;
虽已及三年,得赂或止。
加以三番之法,本约六年以来,今无故辄减其半,民情不悦,此所谓难行也。
臣今欲乞复行三番旧法,仍约定每番止于二年,及令人户逐等各计番数(不用本等不足即差次等之法,盖所以优狭乡也。),使宽乡虽闲得六年以上,而法不禁;
狭乡虽闲止三年以下,而民不怨,则善矣。
又臣以为助役钱本出于民,除留准备一分外,当尽用雇役以助民力。
盖取之于民,而还以为民,民情乃悦。
今此法许以雇州役而不及县役,若役钱不足则已,若役钱有馀,而止雇州役,非通法也。
臣窃见梓州路转运副使吕陶奏:「朝廷立法,既令空闲户不及三番处并雇州役,则是欲减合差之役,令人户空闲,须及三番。
今除已雇州役外,尚有空闲不及一番、两番、三番处,即差役年辰愈近,民力愈不易理,合将助役钱为雇县役,令人户空闲及得三番,则法意均一,民力宽纾
本路年收助役钱四万四千四十贯有零,除当留一分及雇募州役外,尚馀宽剩钱三万一千一百一十贯有零。
今若更将一万二千五百五十贯有零雇上件不及三番以下县役,尚有宽剩一万八千五百六十贯有零,委是不致妨阙」。
又,陕州吕大忠奏:「陕州所统七县,除夏县外,大概户少役多。
且以平陆一县言之,每揭簿定差,本等不足须及次等,又不足则迤逦攒那,遂至下等。
县役既无指定空闲年月之文,役满遇阙,便即再差,则上户无有休息。
若稍宽上户,则下户反应重役。
臣自到任以来,访闻役法未便,士莫不窃议于其家,农莫不窃议于其野。
人人共知,而州县观望,惟务迁就,庶几推行,而终有窒碍。
乞下有司早议成法」。
臣详观大忠之言,虽不陈措置之方,大约与吕陶之意不异。
访闻诸路事体,大略亦与二人所言不殊。
臣欲乞诸路役钱除通那支雇不及三番处州役外,仍许通那支雇不及一番以上县役,令人户皆及三番而止。
其钱少路分,则随钱所及而止。
臣尝谓畿内天下根本,其民与外道均出助役钱,止以雇法止于州役,遂使畿内人户出钱而不得雇役,反不及诸路之优。
今若通雇县役,则畿内之民与诸道均被其赐,此又一之一端也。
〔贴黄〕户部见立法,诸州助役钱留一分准备外,尽数支雇州役。
此法比旧虽已甚宽,然臣谓不限不及三番然后许雇,即宽乡愈宽,而狭乡自狭,未若限以不及三番,通雇州县役之为均也。
元祐差役敕:人户差役,除耆长户长壮丁须正身充役,其馀公人如愿雇人充代者,并许任便选雇。
经官陈状委保,替名祗应,其雇直钱物,听私下商量。
臣看详元丰以前官雇役人,皆有定下钱数,不至过多。
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募,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然私下雇人,为弊不一。
或官吏苛虐,必使雇募某人;
或所雇顽狡,百端取其雇直。
官中所使,要以皆非税户正身,而横使民间分外糜费。
虽条约颇严,然州县施行,岂得如法?
其弊终在。
见今州役如承符等皆官自雇人,至于县役必使民间自雇,议者之意,但欲茍存差役之虚名,而不顾民间之实病,非通法也。
臣欲乞应州县诸役所差人,如欲雇人,并许依元丰以前官雇钱数纳钱入官,官为雇人,一如旧法。
据前后臣庶上言,乞行此法者非一。
乞令户部检会,足见人情共愿,非一人私说也。
元祐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敕:诸县空闲户不及三番处,将州手分招募,抵替乡差人户。
元祐三年五月十六日敕:州手分不以诸州空闲户及与不及三番处,并招募替放乡差人户。
元祐四年七月二十七日都省批状:据户部状,契勘朝旨,州手分系差到人,并许支钱招雇抵替外,有系投名旧人愿住,即不该支给雇钱。
检会前后累据京东京西淮南路转运并京东京西河北利州河东路提刑司及环、复、密、济、黄、滑、唐、陈、邓、郑、瀛、定州河阳颍昌府申陈,据旧吏人词讼,不请雇钱,事理不均。
勘会诸州吏人,除江南东、西、两浙福建广南东、西路已有投名人数足外,馀路逐州军有投名不足抽差人数,盖乡村人户素多不谙公书算,不谙公家行遣次第,于应役之际,惟惮差充人吏,其承符散从官之类,只是身自出力,可以自充,是致无投募手分处。
手分最为重役,本部今相度诸州吏人,除自来已有人投名数足处外,应有抽差人数见行雇募处,即以见支雇钱裁减均那,不限新旧人并行支给。
如委的数少,向去招募不行,即从本州当职官员参酌案分繁简,相度量添,即不得过旧日募法雇直之数。
仍开具立定所支钱数、案分、等第、则例,保明申提刑司审察诣实,指挥施行。
若助役钱有阙剩,即从本同通一路移那应副支使,候施行讫,依此开析保明,申户部点检。
五月望 北宋 · 孔武仲
 押元韵
起夜豫章本作夜起)咏庭燎,晨装候当豫章本作端)门。
双飞划天起,万马散云屯。
王乔背城郭,飞鸾豫章本作舄)从远村。
入缀外朝列,每瞻天帝尊。
时值甘雨足,大官复牢飧。
殿开宸极正,日映玉颜温。
抃舞效百兽,飞翔侣群鸳。
复转千步廊,峥嵘望西昆。
朋簪谈笑馀,经史多讨论。
右监门卫大将军博州防御使博平侯志铭元祐九年二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六○、《范太史集》卷四九
侯讳令岏,字子固,赠昭信军节度使、英国公惟宪之曾孙,赠金州观察使新兴侯从郁之孙,赠博州防御使广平侯世芬之子。
初赐名,补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历右监门率府率右千牛卫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
元祐四年五月甲申卒,年二十有八。
侯幼而老成,及长笃学,治《诗》、《书》。
襁褓丧父,所生母刘氏适人,侯及冠始知之,访求无所不至,俸入罄其所有,庆吊人事皆绝,期以知存没而后已。
元祐三年得其母,迎入宫,晨昏定省,竭力致养,乃有生意,寝食始自安,宗族称孝。
娶张氏,封寿安县君
三男,曰子确,三班奉职,二人并女皆幼。
九年二月己酉,葬河南永安县
铭曰:
唐德宗,乱失其母,辙迹四海,没身弗睹。
侯克孝,终得其亲。
凯风寒泉,今有令人。
右侍禁女墓记元祐九年二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六四、《范太史集》卷五三
右侍禁士斝长女,赠武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彭城郡彦之曾孙,赠华州观察使华阴侯仲寂之孙。
母元氏。
元祐二年五月丙寅生,明年七月丁巳卒,始二岁。
九年二月己酉,葬河南府永安县
谨记。
跋行书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八、《石渠宝笈三编》第三九七九页
王略泽辞乞书,会予新病痈疡,不可多作,漫书数纸,臂指皆乏,都不成字。
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
元祐中黄鲁直书也。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亥荆州沙尾水涨一丈,堤上泥深一尺,山谷老人病起书也,须发尽白。
宜州乙酉家乘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七、《豫章先生遗文》卷一二
四年春正月庚午朔
元明永州唐次公俱来,居四日矣。
是日,州司理管及时当来谒元明,饮屠苏。
二日辛未,小雨。
永州脚夫四人回寄糟蟹、虾朐、、蠓子、大烛、草豆蔻、蜡,作未酉亥腪肫。
元明、次公会食罢,步出小南门,西过龙水县,道遇崇宁道人文庆。
三日壬申,阴,微寒。
食罢,元明、次公对棋,予独步至安化门,得黄雀数十。
四日癸酉,微阴。
叔时元明、次公同饭,为元明作花吉贝背子。
叔时棋,叔时再胜而三败。
五日甲戌,晴。
郡守而下,来谒元明,得柘姑。
六日乙亥
四山起云而朝见日,大热,才裌衣。
始迁书药入新居。
七日丙子,阴。
辰巳,大雨。
入新居,大寒
八日丁丑,晴。
张载熙兄弟、冯当时、周惟深书。
得大含笑一枝。
叔时来棋,人胜一筹,叔时三胜而四败。
九日戊寅,晴。
元明步至管时当莫疏亭。
十日己卯,晴。
步至三角市。
食罢,从元明步自小南门,绕城观四面皆山,而无林木。
历西门、北门、东门、正南门,复由旧路而还。
得曹醇老书,寄二酒、乾、生熟栗、黄甘、山蓣。
十一日庚辰,阴。
元明步出小南门,西入慈恩寺,又西入香社寺,乃折而东,入植福寺,略龙水乡而归。
十二日辛巳
朝雨霢霂,巳、午晴。
十三日壬午立春,晴又阴。
元明步出小南门,访崇宁道人文庆,卧于庆公之室。
紫堂山人王渐、僧惠宗实同行。
十四日癸未,晴又阴。
夜从元明步出东门,上高寺,入天庆观,乃至崇宁寺
僧崇广自融州回。
十五日甲申,晴。
嗣文书,送五缣,报嗣深光山罢归,得先民辟通行交子司勾当
兄弟仕同郡而不阂法,可庆也。
知命长女与其婿张钧及其姑之乳媪来留半月。
十六日乙酉,晴。
夜从元明步至崇宁寺
十七日丙戌,晴。
元明浴于小南门石桥上民家浴室。
叔时棋,叔时三北。
太医朱激馈双鹅。
十八日丁亥,晴。
大热,不可裌衣。
十九日戊子,又阴,小冷,可重裌衣。
华阴细辛于王紫堂,初见楝实,与□产不异。
二十日己丑,阴。
大寒,可重茧。
永州平安书,并得南丰无恙书,知李倩、女睦家音问,云欲遣人至宜。
元明得李磁州及女姻书。
相书报张子发出自讼斋,会蒋子人、邹得久、棁于高山寺
借马从元明南山及沙子岭,要叔时同行。
入集真洞,蛇行一里馀,秉烛上下,处处钟乳蟠结,皆成物象。
时有润壑,行步差危耳。
出洞顷之,得张贵州书,传致范德孺晁无咎书。
夜中急雨,寒甚。
二十一日庚寅,阴。
夜从元明过王紫堂。
中夜大雨达旦。
二十二日辛卯,雨不已。
二十三日壬辰,晓雨乃晴。
武阳寨书、象州书、贵州书。
入夜小雨彻明。
二十四日癸巳,雨不已。
得曹醇老书,以元明至宜,予暂开肉,故寄一羊及子鱼、虾朐、蛤蜊酱、蟹螯、腊蟹酱、金橘三百,并为督到王溉逋钱九十千。
二十五日甲午,晴。
安国对棋,且胜且败,而安国负七局。
二十六日乙未,晴,不见日。
崇宁道人来速元明及予同饭。
二十七日丙申,阴不雨。
二十八日丁酉,晴。
元明北山,由下洞上洞,洞中嵌空,多结成物状。
又有泉水清彻,胜南山也。
二十九日戊戌,晴。
三十日己亥,阴不雨,气候差温。
叔时来棋,且胜且败,而叔时负三局。
元明作平气丸成。
乐善寨黄远送雪菌䐳。
酉后冻雨,夜雨达旦。
二月庚子朔,雨不已,小寒
带溪文颀刲羊见馈,继以建溪北果又以万钱为寿,是张子发之媦婿也。
二日辛丑,雨甚,可复近火。
三日壬寅,要秦禹锡、区叔时同酌,元明叔时棋,叔时负三局。
四日癸卯,雨。
五日甲辰,晴又雨。
诸人置酒饯元明于崇宁,并召予,予亦宿崇宁寺
六日乙巳,晴,天极温,才可裌衣。
与诸人饮饯元明于十八里津。
七日丙午,晴,似都下四月气候也。
象州人回,得才叔书,报松柏市之縡已达。
李仲牖书,寄建溪叶刚四十銙、婆娄香四两、蜀笺四轴、鲎桶赤鱼鳔五十。
并得少伊书。
八日丁未,晓寒甚,已而小雨,又晴。
九日戊申,阴寒不雨。
步到崇宁采荠作羹。
叔时来对棋。
十日己酉,雨,不甚寒。
元明丙午柳城书,报周通叟象州教授,要来苏舟,为邹至虚乞正书两纸。
唐次公柳州来,送菖蒲酒四器。
是日午后雨止。
十一日庚戌,晴。
唐次公来,共蔬饭。
十二日辛亥,雨,又霁,夜中冻雨。
十三日壬子,雨。
作素包子,召次公不至。
元明书。
十四日癸丑,晴,又雨。
柳州僧禅进送才叔上元日书。
遣高德修书。
十五日甲寅,雨。
元明甲子书。
下重酝酒。
十六日乙卯,晴。
答禅进书。
夜中月明。
十七日丙辰,晴。
叶筠元礼来约相见。
十八日丁巳,晴又阴,而不雨,天小寒
唐叟元老寄书,并送崖香八两。
十九日戊午,阴不雨。
元明十二日师塘铺书。
二十日己未,雨。
崇宁道人同宗广二僧、王紫堂来啖素包子。
累日苦心悸,合定志小丸成。
二十一日庚申,晴初见日。
元明乙丑寄书。
午雨,晚晴,夜雨。
二十二日辛酉,雨不已。
崇宁庆公来,遂率至寺中食包子。
僧崇广之全州
二十三日壬戌,雨。
二十四日癸亥,雨止,气微温。
小许送鸤鸠六,王沙监送溪鱼十五,皆班诸邻。
得鞭笋二十馀,甚美。
二十五日甲子,晴,不可挟纩。
蒋侃送蛮布坐荐四,絮以苇花、金铃子、雪菌,皆一篰。
三鼓马军营外火,焚十家。
二十六日乙丑,晴。
元明二月十四日丁卯书,寄书一篇、《青玉案》一篇、滑石压纸五枝。
得相、棁正月二十八日平安书。
得李德素李郎三十日、本月十七日书。
蒋侃送山药(佳。),莫泂送雪菌。
得天民正月书,报乡中事种种(新知县陈夬宣德二月上。)
得戴坤父正月五日书。
二十七日丙寅,晴。
元明丙寅书。
二十八日丁卯,微雨不寒。
发相、棁书。
二十九日戊辰,社雨。
宾州王元道书,送丙椰子及来阳火箸。
昼晴骤温,可单衣。
闰二月己巳朔,晴,中夜冻雨。
初二日庚午,晓晴,终日夜雨达旦。
初三日辛未,雨。
王佺来求白鹇,得雌雄一双与之,此《尔雅》所谓雗雉也。
初四日壬申
过管时当西斋
初五日癸酉
西斋
终日夜大雷雨。
初六日甲戌
数日皆夜雨昼晴,是夕星月粲然。
初七日乙亥,晴。
初八日丙子,晴,夜雨达旦。
初九日丁丑,雨止。
元明戊辰书。
孝叔寄书,并送所买药一篰。
初十日戊寅,雨。
蒋侃、莫泂寄买崇宁倚卓钱四千,莫并寄橄榄百枚、数十头。
德谨砦秦靖寄橛、山药
食罢,过管时当西斋
十一日己卯,雨。
十二日庚辰,雨。
十三日辛巳,不雨。
十四日壬午,晴。
德谨寨秦靖馈山药、炭四笼。
改火。
十五日癸未,晴。
十六日甲申,雨。
十七日乙酉,晴。
十八日丙戌,阴,辰、巳晴。
崇宁道人出诸岩作佛事。
十九日丁亥,晴。
沐浴于石桥之湢室。
二十日戊子,阴不雨。
南门步向东城,过望仙楼,复至小南门而归。
二十一日己丑,晴。
与僧惠宗、了观浴于石桥。
叔时来对棋,予败四局。
二十二日庚寅,晴,大热,不可裌衣。
叔时来对棋,叔时再胜而三败。
二十三日辛卯,晴。
观书于南楼
二十四日壬辰,晴。
卧于南楼终日。
叔时来棋,三胜而再败。
二十五日癸巳,晴。
天气似京师五月。
二十六日甲午,晴。
接癸巳,夜涷雨,晨凉,辰巳间阴曀小冷。
二十七日乙未,晴,寒。
二十八日丙申,晴。
永州书。
思立寨孙彦升子渐崇班送石菖蒲二桶、小菜桶四枚。
二十九日丁酉晦,晴,寒,时作数点雨,不沾湿。
元明丁卯书至长沙
三月初一日戊戌朔,晴。
初二日己亥
丁酉戊戌中夜皆澍雨。
德谨寨寄大簟一床,又寄大苦数十头,甚珍,与蜀中苦笋相似,江南所无也。
初三日庚子,大雷雨。
初四日辛丑,晴。
初五日壬寅,晴。
入夜星月粲然。
初六日癸卯,晴。
郭戎送枇杷,甘甚(又送面两石。)
初七日甲辰,晴。
党君送含笑花两枝。
初八日乙巳,晴。
党君送含笑花三枝。
初九日丙午,晴。
党君送含笑花两枝。
初十日丁未,晴。
党君送含笑花两枝。
作顺气丸成。
十一日戊申,晴。
暑气欲不可堪。
元明闰月十四日己巳书,并得相、棁书。
十二日己酉,晴。
十三日庚戌,晴。
普义邵革送山药二篰。
十四日辛亥,晴。
夜中大雷雨。
十五日壬子,晴。
成都范寥来相访,好学之士也。
得相、棁书。
十六日癸丑,晴。
长沙僧去。
元明戊辰书。
十七日甲寅,晴。
十八日乙卯,大雷雨,沟浍皆盈。
得张八十外甥须城正月书。
十九日丙辰,晴。
武阳莫彦照送粟米。
二十日丁巳,大雷雨,溪水溢入城濠,井泉皆达。
王紫堂将诸雏入桂林
二十一日戊午,雨。
何浚、范寥同饭。
二十二日己未
得高德脩书。
二十三日庚申,晴。
思立孙子渐送人参、芎。
二十四日辛酉,晴。
普义邵革侍禁来。
二十五日壬戌,晴。
普义送粟米二㪷。
二十六日癸亥,晴。
二十七日甲子,大雷雨。
郡守杀鹅于城南之龙泓,于是三日矣。
二十八日乙丑,又雨,农夫以为庆。
二十九日丙寅,晴,又雨。
三十日丁卯,晴。
四月初一日戊辰,晴。
城西南再火。
初二日己巳,晴。
初三日庚午,晴。
孝叔元明己巳书及相、棁书,寄纸药鞋袜及公衮书,送纸六轴,人参十两。
朱彦明、徐靖国皆有书。
邹德久及棁各寄诗来,皆可观。
夜雨,震电。
初四日辛未,阴,欲雨。
是日煨菹、菹、茄菹。
初五日壬申,昼晴夜雨。
初六日癸酉,晴。
崇宁僧法旻置饭,与范信中同之。
初七日甲戌,晴。
与时当、信中剥粽子。
初八日乙亥,午风,未冻雨,少顷又晴。
初九日丙子,晴。
初十日丁丑,晴。
十一日戊寅,晴。
十二日己卯,晴。
十三日庚辰,晴。
十四日辛巳,晴。
十五日壬午,晴。
予病暴下,不能兴。
十六日癸未,晴。
十七日甲申,晴。
十八日乙酉,晴。
十九日丙戌,晴。
普义寨寄米、山蓣。
二十日丁亥,晴。
沙监王稷寄朱砂及猿皮。
二十一日戊子,晴。
思立寨寄竹床。
二十二日己丑,晴。
德谨寨寄竹簟。
二十三日庚寅,晴。
自丙子至庚寅,昼夜或急雨,檐溜沟水,行辄霁,问民间,未可以立苗也。
新莲实
二十四日辛卯,晴。
大腑始和,沐浴于城南民家。
二十五日壬辰,晴。
崇宁道人来同粥。
二十六日癸巳,晴。
二十七日甲午,晴。
市人始卖木等多改切子,皮殷红,肉甘酸,生者微涩,核猥大而肉少。
余旧闻岭南等子即药中山茱萸也。
沙监王稷寄渠酒、历来,自去年十二月未请。
二十八日乙未,晴。
二十九日丙申
四鼓欲竟,大雷雨,至寅卯少止,农民遂有西成之庆。
乙酉之夜,郡守斋宿,请雨于上帝。
郭全甫置酒于南楼,与者四人,予及刘君赐、管时当、范信中
思立孙子渐寄糟、簟、凉床,秦禹锡送鲊。
五月初一日丁酉,雨。
普义邵彦明木瓜及蜜,郭子仁荷苞鲊。
初二日戊戌,雨。
夏至
郭全甫、管时当、李元朴、范信中会于南楼
初三日己亥,雨。
元明长沙三月书,南丰三月书,转附到睦三月书。
初四日庚子,雨,晚晴,夜见星月。
初五日辛丑,晴。
郡中以令为安化蛮置酒。
初六日壬寅,雨。
初七日癸卯,雨。
自此宿南楼范信中同之。
初八日甲辰,雨。
陶君送牛脯、雀鲊、蜜
初九日乙巳,雨,夜中大雨。
初十日丙午,晴。
邵彦明木瓜二十。
十一日丁未,晴。
十二日戊申,雨。
十三日己酉,雨。
十四日庚戌,雨。
十五日辛亥,晴。
欧阳襄自柳州来。
邵彦明来。
十六日壬子,雨。
李元朴置酒郭全甫之东轩,与者向日华、邵革、管及王彦臣、贾琪、刘焕、高权、范寥、欧阳襄,其一客则予也。
彦明五㪷。
十七日癸丑,晴。
陶君送鲂鱼䱹十包。
十八日甲寅,晴。
范信中、欧阳佃夫浴于崇宁
崇宁道人过徐常,步至石泉,泉甚清壮甘寒,但不渫不甃耳。
邵普义送䱹。
十九日乙卯,晴。
佃夫弄琴,作《清江引》、《贺若》、《风入松》□□米七㪷。
/(中缺)二十五日庚寅,雨。
二十六日辛卯,雨。
二十七日壬辰,雨。
二十八日癸巳,雨。
二十九日甲午,晴。
三十日乙未,雨。
沐浴于崇宁。
七月初一日丙申,晴。
郭全甫、幸子宜晚过南楼
初二日丁酉,晴。
步出城西。
安国,亦可啖。
初三日戊戌,晴。
郭全甫携酒来,与李元朴、范信中、欧阳佃夫同饮。
初四日己亥,晴。
甘祖奭来访,问得岩西寿圣院是计监院,又云其叔父表民第十三在岩西居。
未申间,大雨。
医黄宝全送安石榴
初五日庚子,雨。
冯才叔送八桂两壶。
初六日辛丑
信中、佃夫浴于崇宁。
初七日壬寅,晴。
初八日癸卯,晴。
吴彦成送焦子石栗。
初九日甲辰,晴。
全甫送五石
初十日乙巳,晴。
佃夫闻其母夫人疾作,不俟晨饭而行。
十一日丙午,晴。
信中浴于崇宁。
高允中来,卧南楼
十二日丁未,晴。
昌天河寄木瓜及瓷瓯十枚(昌惟贤字任之。)
全甫、元朴、允中、信中来会,酌于南楼下月明中。
十三日戊申,晴。
将官许子温见过,弹《履霜》数章,又作《霜钟晓角》而去。
陶君送面十斗,区君送及蕉子、紫水茄。
全甫、允中、信中来,小酌月明中。
十四日己酉,晴。
子宜家庄客还南丰,附元明己巳书。
十五日庚戌,晴。
子温来,弄琴数曲。
禹锡牂柯酒,殊可饮。
全甫、允中、信中月下饮牂柯酒,尽一壶。
十六日辛亥,晴。
三人者又同饮牂柯酒。
十七日壬子,晴。
信中浴于崇宁。
十八日癸丑,晴。
牂柯酒一尊于刘君。
信中步至秦禹锡家。
明日,刘君又送牂柯酒二壶。
十九日甲寅,晴。
自壬子至今,有风,甚凉。
二十日乙卯,晴。
任德公(黄丕微仲携来。)
二十一日丙辰,晴。
同允中、信中浴于崇宁。
二十二日丁巳,晴。
同允中、信中就全甫小饮。
二十三日戊午,晴。
带溪文仪甫来送二簟、黄粱、鱼腊。
前日黄微仲送沉香数块,殊佳,从以乌樠、花梨木界方、粉腊。
天河昌任之送蜜。
二十四日己未,晴。
闻郡官请雨。
崇宁道人来,受粥而不受饮。
二十五日庚申,晴。
同黄微仲范信中浴于崇宁,崇宁道人置饮。
二十六日辛酉,晴。
全甫、允中来饮解酲酒。
二十七日壬戌,晓雨,又大晴。
黄积微、文仪甫来,共蔬饭。
范信中过李元朴问疾。
二十八日癸亥
晓,大风而雨。
二十九日甲子,晴。
同积微、信中浴于崇宁。
八月乙丑朔,晴。
初二日丙寅,晴。
初三日丁卯,晴。
宜守党明远是日下世。
初四日戊辰,晴。
初五日己巳,晴。
初六日庚午,晴。
初七日辛未,晴。
初八日壬申,晴。
初九日癸酉,晴。
初十日甲戌,晴。
子正送八桂十二壶。
十一日乙亥,晴。
德谨寨送香橼子、芭蕉
十二日丙子,晴。
允中置饭于南楼,全甫不至,与积微、允中信中同饭。
十三日丁丑,晴。
十四日戊寅,晴。
十五日己卯,晴。
十六日庚辰,晴。
十七日辛巳,晴。
十八日壬午,晴。
十九日癸未,晴。
二十日甲申,晴。
二十一日乙酉,晴。
二十二日丙戌,晴。
二十三日丁亥,晴。
二十四日戊子,晴。
二十五日己丑,晴。
二十六日庚寅,晴。
小雨甚急,不能久。
二十七日辛卯,小雨,不能歛尘。
二十八日壬辰,小雨,颇清润。
晚,大雨。
积微致糯三担、八桂四壶。
二十九日癸巳,晴。
王觌外任词头奏元祐三年五月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七、《曲阜集》卷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今月十八日,吏房送到词头。
五月十五日,奉内降指挥王觌言事不当,与一外任合入差遣,不得带职。
十八日,三省同奉圣旨,差知润州者。
臣承乏近侍,职在训词,理有未安,合具敷奏。
臣伏见陛下临政以来,开广聪明,大辟言路。
虽拂意逆耳,诋讦狂妄,常人之情所不能容者,莫不虚心克己,温辞降色以受之。
天下之人,歌咏颂叹,以谓古之圣帝明王,不过如此。
二三年来,不唯朝廷政事人情,以至四方万里幽深隐伏之利病,莫不毕闻于上者,言路无壅故也。
是以在廷之臣,人人勇于自效,至不以出位为嫌,而以不能尽言为耻。
振起天下敢言之气,始自今日。
故如者,身在言责,有所闻见,不得不为陛下尽言而无隐也。
陛下未以尽言为然,犹当宽大含容,未宜遽弃。
何则?
以言赏人,犹有观望畏缩而不敢进者;
以言罪人,人将钳口结舌,望望然去矣,其肯以身陷祸,而觊万一之听察哉?
之一身,出入内外,不足以为重轻,而陛下言路之通塞,人情之伸屈,在此一举,此臣不得不为陛下虑也。
陛下寄腹心于大臣,寄耳目于台谏,二者相须,不可阙一。
一言论及执政,即去之,是何异爱腹心而涂耳目,岂不殆哉!
执政大臣,朝夕在人主左右,据利势国柄,人情之所难言者也。
导之使言,犹或不闻其过;
今一言及之,遂至逐去。
臣恐在廷之臣,以为戒,依违顾望,莫肯正论。
执政大臣虽有罪恶,陛下亦将不得闻矣:此可为寒心者也。
陛下临政以来,虚怀听纳,何独至于,一言之入,遽不能容,示天下以不广也?
以小官,不二三年,拔擢至此,今以言获罪,犹补便郡,于何损?
臣所惜者,于圣政不为无累耳。
伏望陛下深念祖宗付托之重,爱惜朝廷台谏之体,不以容纳狂直为难,而以壅塞言路为惜。
所论,质之公议,苟其言可取,固当行之;
如无足采,亦愿陛下容之度外,使天下之人知朝廷不罪人言,终始如一,而执政大臣有所畏惧,增益陛下虚心纳谏之明。
是一举而数美从之也,其可忽哉!
臣备位侍从,首尾三年,常恨不能补报万一,今辄缘职事,冒进狂瞽,惟陛下留神省察,幸甚。
所有制辞,未敢脩撰。
〔贴黄〕臣伏见丰稷昨任谏官,所论者陛下骨肉间事,犹且含容矜贷,更获美迁,闻者皆服陛下仁慈宽厚,有天地之量,岂独于,而不能容?
伏望圣慈更加省察。
优给吕溱后诏熙宁元年五月十五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九、《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二之一四(第五册第四七四九页)、《宋大诏令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二○《吕溱传》、《宋历科状元录》卷三
枢密直学士给事中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数年,无人肯为达之者。
朕近擢领要务,颇著风绩,今忽沦亡,甚可嗟悼。
素家贫,一子幼騃,遭此大祸,必至狼狈。
可令有司比本官常赙之外,量与优给,及一行葬事,官为辨集,庶示将来,以励臣节。
仍令屯田郎中、新秀州张次立管勾葬事,令扬州借官舍居住,候服阕依旧。
制置三司条例司罢归中书熙宁三年五月甲辰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四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八(第三册第二三三八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一九六页
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其罢归中书
皇城司教阅亲从官支楪子教射诏熙宁六年五月丁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五
皇城司系教阅亲从官,比诸军例,支楪子教射。
吏人试刑法诏熙宁八年五月乙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六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四
发运、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司、州县吏衙前不犯徒若赃罪,能通法律,听三岁一试断案。
转运司八月差官如试举人法,每路取毋过三人,本司具名并试卷以闻,委中书详覆
次年二月,并在京诸司吏愿试者,同差官比试,取毋过十人,补御史台主推书吏,以次补审刑院纠察、司书、令史
试不中者,军巡院人与三司大将,诸路人委试官再取转运司试卷及见试卷看详,若有可采,具名闻,与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