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正文
施司谏东坡诗序嘉泰二年正月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三、《渭南文集》卷一五、《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一○、《诗林广记》后集卷三、《永乐大典》卷九○七、《东坡事类》卷一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古诗唐虞赓歌,述禹戒作歌。
商周之诗,皆以列于经,故有训释。
汉以后诗,见于萧统《文选》者,及高帝、项羽、韦孟、杨恽、梁鸿、赵壹之流歌诗见于史者,亦皆有注。
唐诗人最盛,名家者以百数,惟杜诗注者数家,然概不为识者所取。
近世有蜀人任渊,尝注宋子京、黄鲁直、陈无己三家诗,颇称详赡。
东坡先生之诗,则援据闳博,指趣深远,独不敢为之说。
某顷与范公至能会于蜀,因相与论东坡诗,慨然谓予:「足下当作一书,发明东坡之意,以遗学者」。
某谢不能。
他日,又言之。
因举二三事以质之曰:「『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
当若为解」?
至能曰:「东坡窜黄州,自度不复收用。
故曰『新扫旧巢痕』,建中初,复召元祐诸人,故曰『已致鲁诸生』,恐不过如此耳」。
某曰:「此某之所以不敢承命也。
昔祖宗以三馆养士,储将相材。
及官制行,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
其用字之严如此。
而『凤巢西隔九重门』,则又李义山诗也。
建中初韩曾二相得政,尽收用元祐人,其不召者亦补大藩。
东坡兄弟犹领宫祠
此句盖寓所谓不能致者二人,意深语缓,尤未易窥测。
至如『车中有布乎』,指当时用事者,则犹近而易见。
『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乃以侍妾朝云尝叹黄师是仕不进,故此句之意,戏言其上僭。
则非得于故老,殆不可知。
必皆能知此,然后无憾」。
至能亦太息曰:「如此,诚难矣」。
后二十五六年,某告老居山阴泽中,吴兴施宿武子出其先人司谏公所注数十大编,属某作序。
司谏公以绝识博学名天下,且用工深,历岁久,又助之以顾君景蕃之该洽,则于东坡之意,盖几可以无憾矣。
某虽不能如至能所托,而得序斯文,岂非幸哉!
嘉泰二年正月五日山阴老民陆某序。
请五日一录囚封事 后晋 · 边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五
臣闻从谏如流。人君之令范。
极言无隐。臣子之常规。
盖欲表大国之任人。致万邦之无事。
前文备载。可举而行。
伏以皇帝陛下德合上元。运膺下武。
旰食宵衣而轸念。好生恶杀以推仁。
几措典刑。固无冤枉。
然以照临之内。州郡尤多。
若不再具举明。伏恐渐成奸弊。
臣窃见诸道刑狱。前朝曾降敕文。
凡是禁系罪人。五日一度录问。
但以年月稍远。渐致因循。
长吏事烦。不躬亲点检。
或胥徒启倖。妄要追领證明。
虑有涉于淫刑。即恐伤于和气。
伏乞特降诏敕。自今后诸道。
并委长吏五日一度。当面同共录问。
所冀处法者无恨。衔冤者获伸。
俾令四海九州。咸歌圣德。
五风十雨。永致昌期。
陆孺人墓志铭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七、《渭南文集》卷三三
孺人山阴陆氏。
曾大父某,国子博士,赠太尉
大父某,承奉郎
考某,迪功郎明州司法参军
母同郡齐氏。
孺人年若干,嫁为承议郎梧州高邮桑公庄之妻。
端靖淑柔,读书略知大义,自其在父母家,已得孝名,见治丝枲,辄趋与共事,法曹与齐夫人皆异之。
建炎间法曹避兵天台,而承议适摄县主簿事,故时两家已继为婚姻,情好甚笃,因以孺人归焉。
承议既罢主簿,以乱故,不克北归,因寓近县山中,凡四十年。
间虽出仕,岁满辄归。
居山之日多于在官,衣食尝不足,孺人处之超然。
自幼奉佛法,戒击鲜,终身不犯。
尝舟行溯汴,遇老桑门丐钱,孺人亟施之,且问曰:「师何许人?
老如此,尚行乞耶」?
对曰:「居天台,兄弟十八人,我独好远游,故抵此。
汝与我有宿契,他日当为邻」。
及是,寓居适近石桥。
一日,登应真阁,修茶供,至第三尊者,惊叹曰:「此吾汴舟所见也」。
承议尝为西安,有娠妇以事系狱,念释之,未果。
孺人梦白衣人告曰:「囚且字子矣」。
旦以告承议,呼乳医视之而信,即脱械,予假使归。
果以是夕产。
孺人事佛之验至如此然。
奉家庙尽孝尽敬,朝夕定省如事生,凡祭祀烹饪涤濯皆亲之,至累夕不寐。
承议平生所与游,多知名士,每客至,辄信宿留,孺人执刀匕,白首无倦色,曰:「此妇职也」。
近世闺门之教略,妄以学佛自名,则于祭祀宾客之事皆置不顾,惟私财贿以徇其好,曰:「吾徼福于佛也」。
呜呼!
娶妇所以承先祖,主中馈,顾乃使之徼佛福而止耶?
安得以孺人之事告之。
承议有兄之子,妻士人陈汝翼,贫无以生。
孺人力赞承议挈之归,同爨十五年,使其子与己子俱就学,遂中名第。
孺人诸子皆好修,世昌从诸公问学,不以贫夺其志,人以为积善之报。
孺人得年七十有四,以淳熙十二年正月己丑卒。
丈夫子三人:长之瑞,早卒。
次则世昌
次世茂。
女子子四人:徐廷焕、顾渊、陈宽、吴植,其甥也。
明年,某月甲子,葬于天台太平乡朴墺,祔承议之墓。
世昌实来请铭,孺人于予为从祖姊,其敢辞。
铭曰:
庙祭宾享,维妇之职。
嫚骜狠骄,蠹我壸则。
孰如孺人,耆老益恭
名山崇崇,閟此幽宫。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序 唐 · 释彦悰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五
夫业理绵微。
二乘不足臻其极。
神宰惚恍。
十地未易暨其深。
则知赋命交加。
罕言于孔宣父
报应丛杂。
冥昧于太史公
是以先笑后号。
鹯雀祥而莫准。
始凶终吉。
桑谷妖而弗验。
或倚或伏之说。
柱下庶欲照其几。
为祸为福之谈。
塞上仅可邻其次。
若乃探缘洞业。
索果明因。
俦絜大于百家。
孰有京于十力。
故能息善住之万恶。
杜阎摩之圆户。
转凡阶圣。
引短成修。
宋景之退法星。
犹蒂芥于三舍。
鲁阳之撝落日。
故龃龉于再中。
何只庇托延祺。
见闻招赖。
恧神香于异域。
耻灵草于琼田。
若斯而已哉。
乃将轻埃附而九恼袪。
清吹猎而三障殄。
皎镜齐光于日宝。
晖焕比丽于天金。
虽事若反常。
而乘机显妙。
奚可以常人之耳目。
拟议大圣之希夷者焉。
此经以仪凤四年正月五日
朝散郎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与宁远将军度婆等奉诏译进。
时有庙讳国讳。
皆隐而避之。
即世尊为圣尊。
世界为生界。
大势为大趣。
救治为救除之类是也。
上读讫。
谓行顗曰。
既是圣言。
不须避讳。
杜时奉诏以正。
属有故而寝焉。
无几。
敕中天法师地婆诃罗于东西二京太原宏福寺等传译法宝。
而杜每充其选。
余时又参末席。
杜常谓余曰。
弟子庸材。
不闲文体。
屈师据敕删正。
亦愿依文笔削。
余辞以不敏。
载涉暄寒。
荏苒之间。
此君长逝。
余叹惋流涕。
思其若人。
又惧寝彼鸿恩。
乖于贝牒。
因请沙门道成等十人。
天竺法师再详幽趣。
庶临文不讳。
上奉皇私。
曲尽方言。
下符流俗。
故乃具表曲委。
陈诸始末。
俾夫披览之士。
无猜此教焉。
于时永淳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1092年7月27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元祐七年七月二十七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苏轼状奏。
臣闻唐代宗时刘晏江淮转运使,始于扬州造转运船,每船载一千石,十船为一纲,扬州军将押赴河阴,每造一船,破钱一千贯,而实费不及五百贯。
或讥其枉费。
曰:「大国不可以小道理。
凡所创置,须谋经久。
船场既兴,执事者非一,须有馀剩衣食,养活众人,私用不窘,则官物牢固」。
乃于扬子县置十船场,差专知官十人。
不数年间,皆致富赡。
凡五十馀年,船场既无破败,馈运亦不阙绝。
至咸通末,有杜侍御者,始以一千石船,分造五百石船二只,船始败坏。
尧卿者,为扬子院官,始勘会每船合用物料,实数估给,其钱无复宽剩,专知官十家即时冻馁,而船场遂破,馈运不继,不久遂有黄巢之乱。
刘晏以千贯造船,破五百贯为干系人欺隐之资,以今之君子寡见浅闻者论之,可谓疏缪之极矣。
运四十万石,当用船四百只,五年而一更造,是岁造八十只也。
每只剩破五百贯,是岁失四万贯也。
而吴尧卿不过为朝廷岁宽四万贯耳,得失至微,而馈运不继,以贻天下之大祸。
臣以此知天下之大计,未尝不成于大度之士,而败于寒陋之小人也。
国家财用大事,安危所出,愿常不与寒陋小人谋之,则可以经久不败矣。
臣窃见嘉祐中张方平三司使,上论京师军储云:「今之京师,古所谓陈留,四通八达之地,非如雍、洛有山河之险足恃也,特恃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漕运一亏,朝廷无所措手足」。
因画十四策,内一项云:「粮纲到京,每岁少欠不下六七万石,皆以折会偿填,发运司不复抱认,非祖宗之旧也」。
臣以此知嘉祐以前,岁运六百万石,而以欠折六七万石为多。
访闻去岁,止运四百五十馀万石,而欠折之多,约至三十馀万石。
运法之坏,一至于此。
又臣到任未几,而所断粮纲欠折干系人,徒流不可胜数。
衣粮罄于折会,船车尽于折卖,质妻鬻子,饥瘦伶俜,聚为乞丐,散为盗贼。
窃计京师及缘河诸郡,例皆如此。
朝廷之大计,生民之大病,如臣等辈,岂可坐观而不救耶?
辄问之于吏。
下有缺文。
金部便敢私意创立此条,不取圣旨,公然行下,不惟非理刻剥,败坏祖宗法度,而人臣私意,乃能废格制敕,监司州郡,靡然奉行,莫敢谁何。
此岂小事哉!
谨按一纲三十只船,而税务监官不过一员,未委如何随船点检得三十只船一时皆遍,而不勒留住岸,一船点检,即二十九只船皆须住岸伺候,显是违条舞法,析文破敕。
茍以船为名,公然勒留点检,与儿戏无异。
访闻得诸州多是元祐三年以来始行点检收税,行之数年,其弊乃出。
纲梢既皆赤露,妻子流离,性命不保,虽加刀锯,亦不能禁其攘窃。
此弊不革,臣恐今后欠折不止三十馀万石,京师军储不继,其患岂可胜言!
扬州税务,自元祐三年十月,始行点检收税,至六年终,凡三年间共收粮纲税钱四千七百馀贯
折长补短,每岁不过收钱一千六百贯耳。
淮南一路言之,真、扬、高邮、楚、泗、宿六州、军,所得不过万缗,而所在税务专栏因金部转运司许令点检,缘此为奸,邀难乞取,十倍于官。
遂致纲梢皆穷困骨立,亦无复富商大贾肯以物货委令搭载,以此专仰攘取官米,无复限量,拆卖船板,动使净尽,事败入狱,以命偿官。
显是金部转运司违条刻剥,得粮纲税钱一万,而令朝廷失陷纲运米三十万馀石,利害皎然
今来仓部并不体访纲运致欠之因,却言缘仓司㪷子乞觅纲梢钱物,以致欠折,遂立法令真、扬、楚、泗转般仓并行仓法,其逐处㪷子,仍只存留一半。
命下之日,扬州转般仓㪷子四十人,皆诣臣陈状,尽乞归农。
臣虽且多方抑按晓谕,退还其状,相度得此法必行,则见今㪷子必致星散,虽别行召募,未必无人,皆是浮浪轻生不畏重法之人,所支钱米,决不能赡养其家,不免乞取。
既冒深法,必须重赂轻赍,密行交付。
其押纲纲梢等,知专㪷若不受赂,必无宽剩,㪷面决难了纳。
即须多方密行重赂,不待求乞而后行用,此必然之理也。
臣细观近日仓部所立条约,皆是枝叶小节,非利害之大本
何者?
自熙宁以前,中外并无仓法,亦无今来仓部所立条约,而岁运六百万石,欠折不过六七万石。
盖是朝廷捐商税之小利,以养活纲梢,而缘路官司,遵守《编敕》法度,不敢违条点检收税,以致纲梢饱暖,爱惜身命,保全官物,事理灼然。
臣已取责得本州税务状称,船点检,不过检得一船。
其馀二十九船,不免住岸伺候,显有违碍。
臣寻已备坐《元祐编敕》晓示,今后更不得以船为名,违条勒令住岸点检去讫。
税务官吏,为准本州及仓部发运转运司指挥,非是自擅为条,未敢便行取勘。
其诸州、军税务,非臣所管,无由一例行下。
欲乞朝廷申明《元祐编敕》不得勒令住岸条贯,严赐约束行下。
并乞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仓法,仍取问金部官吏不取圣旨擅立船一法,刻剥兵梢,败坏纲运,以误国计,及发运转运司官吏,依随情罪施行。
庶使今后刻薄之吏,不敢擅行胸臆,取小而害大,得一而丧百。
臣闻东南馈运,所系国计至大,故祖宗以来,特置发运司,专任其责。
选用既重,威令自行。
如昔时许元辈,皆能约束诸路,主张纲运。
监司州郡及诸场务,岂敢非理刻剥邀难?
发运使得人,稍假事权,东南大计,自然办集,岂假朝廷更行仓法?
此事最为简要,独在朝廷留意而已。
谨具《元祐编敕》及金部擅行船点检指挥如左。
一、准《元祐编敕》:「诸纲运船筏到岸检纳税钱,如有违限,如限内无故稽留,及非理搜检,并约喝无名税钱者,各徒二年。
诸新钱纲及粮纲,缘路不得勒令住岸点检,虽有透漏违禁之物,其经历处,更不问罪,至京下锁通津门,准此」。
一、准元祐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尚书金部符:「省部看详,监粮纲运,虽不得勒留住岸,若是随船点检得委有税物名件,自合依例饶润收纳税钱,即无不许纳税钱事理。
若或别无税物,自不得依例喝免税钱,事理甚明」。
右,谨件如前者。
若朝廷尽行臣言,必有五利。
纲梢饱暖,惜身畏法,运馈不大陷失,一利也。
省徒配之刑,消流亡贼盗之患,二利也。
梢工衣食既足,人人自重,以船为家,既免折卖,又常修完,省逐处船场之费,三利也。
押纲纲梢,既与客旅附载物货,官不点检,专栏无由乞取,然梢工自须赴务量纳税钱,以防告讦,积少成多,所获未必减于今日,四利也。
元丰之末,罢市易务导洛司、堆垛场,议者以为商贾必渐通行,而今八年,略无丝毫之效,京师酒税课利皆亏,房廊邸店皆空,何也?
盖祖宗以来,通许纲运揽载物货,既免征税,而脚钱又轻,故物货通流,缘路虽失商税,而京师坐获富庶。
导洛司废,而淮南转运司阴收其利,数年以来,官用窘逼,转运司督迫诸路税务日急一日,故商贾全然不行,京师坐至枯涸。
今若行臣此策,东南商贾,久闭乍通,其来必倍,则京师公私数年之后,必复旧观。
此五利也。
臣窃见近日官私例皆轻玩国法,习以成风。
若朝廷以臣言为非,臣不敢避妄言之罪,乞赐重行责罚。
若以臣言为是,即乞尽理施行,少有违戾,必罚无赦,则所陈五利,可以朝行而夕见也。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贴黄〕本州已具转般仓㪷子二十人,不足于用,必致阙误事理,申乞依旧存留四十人去讫。
其㪷子所行仓法。
臣又体访得深知纲运次第人,皆云行仓法后,欠折愈多,若㪷子果不取钱,则装发更无㪷面,兵梢未免偷盗,则欠折必甚于今。
若㪷子不免取钱,则旧日行用一贯者须取三两贯,方肯收受。
然不敢当面乞取,势须宛转托人,减刻隔洛,为害滋深。
伏乞朝廷详酌,早赐废罢,且依旧法。
〔又贴黄〕臣今看详,仓部今来起请条约,所行仓法,支用钱米不少。
又添差监门小使臣,支与驿券。
又许诸色人告捉搆合乞取之人,先支官钱五十贯为赏。
又支系省上供钱二万贯,召募纲梢。
如此之类,费用浩大。
然皆不得利害之要。
行之数年,必无所补。
臣今所乞,不过减却淮南转运司违条收税钱一万贯,使纲梢饱暖,官物自完,其利甚大(《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四。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五,《黄氏日钞》卷六二,《文献通考》卷二五,《文献宋事记》,嘉靖《维扬志》卷三二,《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一七七,《渊鉴类函》卷三九,乾隆《江都县志》卷三一,道光《仪徵县志》卷二,光绪《甘泉县志》卷一九。)
遍:郎本作「通」。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一)1093年11月11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六、《文献通考》卷一五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一、《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九、《古文奇赏》卷二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三、《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卷六一、民国《高阳县志》卷九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左朝奉郎、知定州苏轼状奏:臣切见北虏久和,河朔无事,沿边诸郡,军政少弛,将骄卒惰,缓急恐不可用,武艺军装,皆不逮陕西河东远甚。
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居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今者河朔沿边诸军,未尝出征,终年坐食,理合富强。
臣近遣所辟幕官李之仪、孙敏行亲入诸营,按视曲折,审知禁军大率贫窘,妻子赤露饥寒,十有六七,屋舍大坏,不庇风雨。
体问其故,盖是将校不肃,歛掠乞取,坐放债负,习以成风。
将校既先违法不公,则军政无缘修举,所以军人例皆饮博逾滥。
三事不止,虽是禁军不免寒饿,既轻犯法,动辄逃亡,此岂久安之道
臣自到任,渐次申严军法,逃军盗贼已觉衰少,年岁之间,庶革此风。
然臣窃谓沿边禁军缓急终不可用,何也?
骄惰既久,胆力耗惫,虽近戍短使,辄与妻孥泣别,被甲持兵,行数十里,即便喘汗。
臣若严加训练,昼夜勤习,驰骤坐作,使耐辛苦,则此声先驰,北虏疑畏,或致生事。
臣观祖宗以来沿边要害,屯聚重兵,止以壮国威而消敌谋,盖所谓先声后实、形格势禁之道耳。
若进取深入,交锋两阵,犹当杂用禁旅,至于平日保境备禦小寇,即须专用极边土人,此古今不易之论也。
晁错汉文帝画备边策,不过二事。
其一曰徙远方以实广虚。
其二曰制边县以备敌。
实元、庆历中赵元昊反。
屯兵四十馀万,招刺宣毅、保捷二十五万人,皆不得其用,卒无成功。
范仲淹、刘沪、种世衡等,专务整缉蕃汉熟户弓箭手,所以封殖其家、砥砺其人者非一道。
藩篱既成,贼来无所得,故元昊复臣。
河朔西路被边州、军,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
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北虏同。
私立赏罚,严于官府。
分番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罚。
遇有紧急,击鼓集众,顷刻可致千人。
器甲鞍马,常若寇至,盖亲戚坟墓所在,人自为战,虏甚畏之。
体问得元丰二年,北界群贼一火,约二十馀人,在两界首不住打劫为患,久不败获。
北平军大悲村本社头目冉万、冉升及长行冉捷等,部领社人,与北贼斗敌,赶趁捉杀,直至北界地名北当山峪内,被冉万射中贼头徐德,冉捷赶上,斫获首级,并冉升亦斫到第二贼头贾贵。
本路保明申奏朝廷,并已于班行内安排。
以此知弓箭社人户骁勇敢战,缓急可用。
先朝名臣帅定州者,如韩琦、庞籍皆加意拊循其人,以为爪牙耳目之用。
而籍又增损其约束赏罚,奏得仁宗皇帝圣旨,见今具存。
昨于熙宁六年行保甲法,准当年十二月四日圣旨,强壮弓箭社并行废罢。
又至熙宁七年,再准正月十九日中书劄子,圣旨,应两地供输人户,除元有弓箭社强壮并义勇之类,并依旧存留外,更不编排保甲。
看详上件两次圣旨,除两地供输村分方许依旧置弓箭社,其馀并合废罢。
虽有上件指挥,公私相承,元不废罢。
只是令弓箭社两丁以上人户兼充保甲,以致逐捕本界及化外盗贼,并皆驱使弓箭社人户,向前用命捉杀。
见今州县委实全藉此等寅夜防托,显见弓箭社实为边防要用,其势决不可废。
但以兼充保甲之故,召集追呼,劳费失业。
今虽名目具存,责其实用,不逮往日。
臣窃谓陕西河东弓箭手,官给良田以备甲马。
河朔沿边弓箭社,皆是人户祖业田产,官无丝毫之给,而捐躯捍边,器甲鞍马,与陕西河东无异,苦乐相辽,未尽其用。
近日霸州文安县真定府北寨,皆有北贼惊劫人户,捕盗官吏拱手相视,无如之何,以验禁军弓手,皆不得力。
向使州县逐处皆有弓箭社人户致命尽力,则北贼岂敢轻犯边寨,如入无人之境。
臣已戒饬本路将吏,申严赏罚,加意拊循其人去讫,辄复拾用庞籍旧奏约束,稍加增损,别立条目。
欲乞朝廷立法,少赐优异,明设赏罚,以示惩劝。
今已密切取会到本路极边州定、保两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寨,内管自来团结弓箭社五百八十八村六百五十一火,共计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
若朝廷以为可行,立法之后,更敕将吏常加拊循,使三万馀人分番昼夜巡逻,盗边小寇,来即擒获,不至忸怵以生戎心,而事皆循旧,无所改作,虏不疑畏,无由生事。
有利无害,较然可见。
谨具所乞立法事件,画一如左。
一、看详嘉祐四年庞籍起请已获朝旨事件除见可施行外,有当时事体与今来稍有不同,须至少有增损。
今参详到下项弓箭社人户,但系久来团结地分,并依见今已行体例,不拘物产高下,丁口众寡,并每户选择强壮一丁,充弓箭手。
〔贴黄〕所谓军政不修,皆有实状,不敢一一奏闻。
〔又贴黄〕所有庞籍奏得圣旨,已具录缴连在前。
〔又贴黄〕前项所奏元丰二年冉万等捉杀北贼,系熙宁六年朝旨废罢后,兼冉万等不系两地供输,是合行废罢地分人户。
〔又贴黄〕高强人户,与下等各出一丁,虽似不均,缘行之已久,下等人户无词,乞且一切仍旧。
若上户添差人数,即恐行法之初,人心不安。
又缘保甲法,虽上户亦止一丁,所以今来不敢增损。
每社置社长、社副录事一名为头目,并选有物力或好人材事艺众所推服者,方得差补。
农事馀暇,委头目常切提举阅习武艺,精熟齐整,如无盗贼,非时不得勾集。
每社及百人以上,选少壮者三人,不满百人者选二人,不满五十人者选一人,充急脚子,并轮番一月一替,专令探报盗贼。
如探报不实,及稽留后时有误捕捉者,并申官乞行严断。
逐社各置鼓一面,如有事故及盗贼,并须声鼓勾集。
若寻常社内声鼓不到者,每次罚钱一百。
如社内一两村共为一火,地理稍远,不闻鼓声去处,即火急差急脚子勾唤。
若强盗入村,鼓声勾唤不到,及到而不入贼者,并罚钱三贯。
如三经罚钱一百,一经罚钱三贯,而各再犯者,并送所属严断。
如能捉获强盗一名,除依条支赏外,更支钱二十贯。
如两次捉获依前支赏外,仍与免户下一年差徭。
如三次以上,更免一年。
无差徭可免者,各更支钱十贯折充。
如获窃盗一名,除依条支赏外,更支钱二贯。
以上钱,用社内罚钱充,如不足,并社众均备。
逐社各人,置弓一张、箭三十只、刀一口。
内单丁及贫不及办者,许置鎗及杆棒一条。
内一件不足者,罚钱五百。
弓箭不堪施放,器械虽有而不精,并罚钱二百。
若全然不置者,即申送所属,乞行勘断。
逐社每夜轮差一十人,于地分内往来巡觑,仍本县每季给历一道,委本社头目抄上当巡人姓名。
有不到者,罚钱二百。
如本地分失贼,其当巡人委本社监勒依条限捕捉。
限满不获,送官量事行遣。
其所给历,除每季纳换及知佐下乡因便点检外,不得非时取索。
弓箭社人户,遇出入经宿以上,须告报本社头目及邻近同保之人,违者罚钱三百文。
社内遇捉杀贼盗,因斗致死,除依条官给绢外,更给钱一十贯付其家,被伤重者减半,并以系省钱充。
社内所纳罚钱,令社长等同共封记主管,须遇社会合行酬赏者,方得对众支给破使,即不得衷私别作支用。
社内遇丰熟年,只得春秋二社聚会,因便点集器械,非时不得乱有纠集搔扰。
已上并是庞籍起请已获朝旨事件。
熙宁六年圣旨废罢,后来民间依旧衷私施行,今参详增损修定。
一、弓箭社人户,为与强虏为邻,各自守护骨肉坟墓,晓夜不住巡逻探伺。
以此巡检县尉,全藉此人为耳目肘臂之用。
每遇教,内有本社弓箭人户见系保甲人数者,即须勾上一月教阅。
其称捕盗,官司不敢放心,以致化外贼盗,既知逐社人户勾上,村堡空虚,即皆生心窥伺,公私忧恐。
又人户勾集弥月,诸般费用不少,深为患苦。
臣窃谓保甲人户,每年教,本为恐其因循,式艺生疏,缓急难用。
今来弓箭社人户既处边塞,与北人气俗相似,以战斗为生,寝食起居,不释弓马,出入守望,常带器械,其势无由生疏。
欲乞应弓箭人户,今后更不充保甲,仍免教,显无妨碍。
而使人户稍免无益之费,专心守禦,又免教集之月,村堡空虚以生戎心,公私安枕,为利不浅。
其减罢保正长,并却令充本社守阙头目
一、弓箭社人户,既任透漏失贼之责,动辄罚钱科罪及均出赏钱,显见与其馀人户苦乐不同,理合稍加优异。
欲乞应弓箭社人户,并免两税折变科配。
今已取会到本路州、军所免折科钱物数目,比之和买价例,每岁剩费钱七千九百九十八贯五十六文,所获精锐可用民兵三万馀人,费小利大,可行无疑。
一、弓箭社头目,并是乡村有物力心胆之人,责以齐众保境,亦须别加旌劝。
欲乞立定年限,每勾当及三年,如无透漏及私罪情重者,委本县令佐及捕盗官保明申安抚司给与公据,公罪杖以下听赎。
又及三年无上件过犯,仍与保明给公据,与免本户差徭。
内别有功劳者,委自安抚司相度。
如委是卓然显效,虽未及上件年限,亦与比类施行。
若更有大段劳绩,难以常格论赏者,即委自本司奏乞录用。
一、弓箭社地分,本系人户私下情愿,自相团结
皆是缘边之人众共相约要害防托之处,行之已久,北虏不疑
所以庞籍奏请,并是因旧略加约束。
今来不可更有移易地分及增添团结去处,永远只以今来所管五百八十八村为定。
所贵事事循旧,不至张皇生事。
如本地分内人户分烟析生,即各据户眼定差,或外来人户典买到本社田地,亦许收入差充弓箭社户。
若两处有田产者,不得缘此带免别处折变,委所属官司常切觉察。
〔贴黄〕保甲法,须是主户两丁以上方始差充,其弓箭社一丁以上并差即无。
已充保甲而不充弓箭社人户者,今来所乞本社内人户,更不充保甲,只是减罢重叠虚名,即非幸免。
〔又贴黄〕弓箭社五百八十八村,内有八十九村系两地供输人户。
勘会上件人户,元是有些小虚名,税赋自来北界差人过来,计会本县收众户抱脚供输,其人户并是一心捍边可信之人。
切虑朝廷欲知其实。
一、今来既立法整齐弓箭社人户及免教,即须委自安抚司逐时差官按视,内有武艺胆力出众之人,即须与例物激赏,不惟使人户竞劝,亦所以致朝廷及将帅恩意,缓急易为驱使。
今来会到辖下两州三军弓箭社人户兼充保甲者,每年教按赏,合用钱一千五百八十二贯七百八十八文。
今来既免教,即保甲司却合出备上件钱数与安抚司,为上件激赏之用。
但人数既多,上件钱数微少,支用不足,欲乞每年破五千贯。
除上件钱数外,其馀并以本路回易库见在钱贴支。
右谨件如前。
臣窃见西山之下,定、保之间,山开川平,无陂塘之险,澶渊之役,虏自是入寇。
见今本路只有战兵二万五千九百馀人,分屯八州、军,若有警急,尚不足于守,而况战乎?
论者或以保甲之众缓急可恃。
臣窃谓保甲皆齐民也,集教止是一月,武艺无缘精熟,又平时无丝毫之利有得于官,每岁所获,按赏例物,不偿集教一月之费,一旦驱之于战守死地,恐未可保。
惟弓箭社人户所处皆必争之地,世世相传,结发与虏战。
若朝廷许依臣所乞,少有以优异其人,既免折科,间复赎罪免役,岁以五十缗赏其尤异者,深致朝廷将帅恩意,则此三万馀人,真久远可恃者也。
今录白到嘉祐四年庞籍奏获圣旨事件,兼取会到本路两州三军弓箭社火人数,及免折科每年和买费用钱数,并免教所省按赏例物数目,缴连在前,仍画到地图一面,帖出接连边面及逐社住坐去处随状进呈。
伏望圣慈详酌施行。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贴黄〕所乞免折科却行和买剩费钱七千九百九十八贯五十六文,所乞以回易库钱贴支保甲,按赏钱为五千贯,令安抚司支用计费钱三千四百一十七贯二百一十二文,共计钱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五贯二百六十八文。
所乞至微,恐不赡于用,未足以起士气,但臣不敢多乞耳。
若朝廷深念北边事大,此三万馀人,久远必大段得力,更赐擘画钱物应副成就,或于近里州、军趱那宽剩免役六色钱,与本路被边州、军添雇诸色役人。
其弓箭社人户,并与免役。
则人情翕然归戴,愿效死而不可得矣。
更乞朝廷详酌。
又今来所乞事件,先已密切下本路近地州、军官吏,相度利害,寻皆供到有利无害,经久可行,保明文状在本司讫。
即位大赦文 后汉 · 汉隐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
古先哲王继天御物。
必有大造被于生民。
故能流馀庆于子孙。
保永图于宗社。
我国家本惟尧之洪绪。
袭有汉之耿光。
历数有归。
讴歌所属。
先帝乘时出震。
应运开图。
爰在初潜。
适丁难否。
妖孽盗居于宫阙。
腥膻肆毒于寰区。
血肉黔黎。
荆榛赤县。
繇是建灵旗而指敌。
仗黄钺以誓师。
逐逋寇于龙荒。
救含生于虎口。
遗身利物。
功德契于三灵。
以欲从人。
润泽流于八表。
大统既集。
仙驭俄迁。
号慕终天
殒越无地。
肆予小子。
获纂丕基。
上承顾命之严。
下迫群臣之请。
遗弓如昨。
仍几具存。
瞻黼扆以椎心。
处苫庐而沥血。
而文武庶尹。
将相大臣。
连上封章。
请临政事。
固拒虽切。
敦劝弥坚。
盖负荷于眇躬。
复祗膺于永命。
谅难固执。
须强荒羸。
恭巳视朝。
载惟感咽。
向明而治。
始听断于万几。
作解之恩。
昭宣于四海。
可大赦天下。
二月十三日昧爽以前所犯罪。
有巳结正未结正。
巳发觉未发觉。
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
诸左降官。
未量移者与量移。
巳量移者与复资。
巳复资者与叙用。
应诸有盗贼处。
宜准今年正月五日所降恩赦。
放罪招携。
宜令所在长吏
更切晓谕招唤。
各令归业。
安家营养。
并不问以前违犯。
仍倍加安抚。
文武臣寮。
侍卫将士。
赤心为国。
勠力勤王。
尽节尽忠。
同心同德。
辅翊先帝。
推戴冲人。
言报忠劳。
宜伸渥泽。
应中外文武臣寮将吏。
各加恩宠。
马步军将兵士等。
各赐赏给。
巳从别敕处分。
尚念国家多事。
帑藏尚虚。
赐赉未优。
良深愧意。
兵火之后。
灾沴相仍。
编户伤残。
比屋贫弊。
重以科徭未息。
输敛不时。
言念疮痍。
宜伸蠲复。
天福十二年终巳前残欠秋夏税赋。
及和籴沿徵。
一物巳上并特放。
所有遍经灾沴处。
开封府滑曹郓宋亳单颍徐宿兖沂密孟郑怀卫澶濮等州。
并濮城四面三十里内。
共二十处。
除巳放去年残税外。
宜更加轸恤。
其今年夏苗子。
于旧额上特与放免一半。
顷经戎虏。
所在惊骚。
于场院课程。
州府管系。
既有陷失。
宜示矜蠲。
应州府县镇。
契丹草寇及军都更变惊却。
兼有般送纲运。
巳离本处。
沿路遭劫夺。
诸色钱帛。
一物巳上。
天福十二年六月终巳前。
诸州府盐曲商税铁冶不敷课利。
及主持钱物粮草柴蒿败阙欠折等。
一切特与除放。
主事人员亦放罪。
其有契丹犯阙之时。
诸州府有危疑之处。
分差兵士守把城池。
逐急将系省钱物。
充兵士优给犒设。
道州府去年六月终巳前。
全分支却将士春冬衣赐。
及诸色诸受。
自来累行徵纳者。
并与检验除破。
先是诸州府被契丹率配到钱物。
逐处差人管押送纳。
有欠折者。
勘验指实。
并与除破。
天福十二年六月终巳前。
逐处收刈到芟草。
积年损烂。
及欠少处。
并令除放。
孝治之道。
不独其亲。
况推许国之忠。
俱享承家之庆。
感霜露者。
宜覃漏泽。
奉晨昏者。
亦示宠章。
立身扬名。
于斯为美。
在朝文武臣僚内。
诸司使侍卫军都虞候巳上。
诸道节度防禦团练刺史
并见任节度副使行军司马方马步军都指挥使
父母祖父母。
见存者并与加恩。
亡殁者并与追赠追封。
追封追赠者更封赠
礼称助祭。
诗美作宾。
诚历代之嘉猷。
盖近朝之阙典。
兴衰继绝。
宜举旧章。
其唐晋两朝。
可求访子孙。
仍立为二王后。
州县之职。
朝廷命官。
既旷事者有惩。
岂奉公者无劝。
诸处令录主簿
在任显有殊绩。
善于劝课招辑。
徵科静辨者。
委所在具以名闻。
当加优奖。
仍以时经多事。
民未小康。
每念疲羸。
倍怀轸恻。
天下州县户口。
除宣省指挥外。
不得妄有科配徭役。
如合充色役者。
并须定夺允当。
其力及大户。
并不得诸处投名影占。
稍违科条。
当举宪典。
古者虑政教之纰缪。
询理道于刍荛。
盖欲使外事不壅于中。
下情得通于上。
言路既广。
颂声则闻。
况在缵承之初。
实系忠谠之说。
内外臣寮。
如有所见。
便于时政者。
可直言得失无所隐。
任贤勿二。
得士者昌。
仰稽圣谟。
敷求时彦。
访诸贞遁。
庶无遗才。
天下有贤良方正
文才武略。
不求进达。
处于沈滞者。
仰所在搜访以闻。
名实相符。
当加擢任。
于戏。
建邦抚运。
念创业之惟难。
继统承基
知守文之不易。
缵绍惟重。
忧思匪宁。
所赖列辟宗臣。
元勋旧德。
股肱王室。
保佑朕躬。
共致扶持。
庶无失坠。
爰覃霈泽。
用洽中区
凡在照临。
当体予意。
皇太子请起居表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七
臣某言。
今月某日。
起居舍人某至。
伏承圣躬顷稍不安。
今已痊复。
手舞足蹈。
庆跃兼深。
臣闻孝于事亲。
为子之方已极。
恭于奉上。
为臣之道则先。
臣自违侍轩墀。
已淹时序。
周储故事。
一日三至于寝门。
晋室旧仪。
一月五朝于左阁。
今之望古。
臣独何人。
日者沥胆陈祈。
焦心觐谒。
伏惟天皇以关河镇重。
监守务殷。
睿旨冲邈。
未垂矜亮。
今既十月筑场。
三农事隙。
特乞暂息恩召。
俯念丹诚。
遂以起居。
假以时月。
得晨拜旒扆。
遂臣私情。
则暮辞阙庭。
在臣无恨。
不胜恋慕之至。
谨遣某官奉表陈请以闻。
石钟山记后1101年1月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钱唐东阳皆有水乐洞,泉流空岩中,自然宫商。
又自灵隐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磬然,真若钟声,乃知庄生所谓天籁者,盖无所不在也。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五日,自海南还,过南安司法掾吴君示旧所作《石钟山记》,复书其末(《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又见《古今法书苑》卷四二,《名山胜概记》。)
「自」前原有「皆」,据右引删。
漏生夜睡不觉失明天晓已后仍少六刻不尽钟鼓既晚官司失朝(刻漏一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四
挈壶所掌。司刻成班。
铜史分曹。金徒启位。
阴虫成魄。恍惚如神。
灵蛇吐津。希夷若鬼。
日不藏往。晦明之所莫违。
月不爽来。寒暑由其顺序。
自三苗乱政。五霸任权。
史官丧纪。畴人废业。
孟陬于焉舛候。摄提所以乖方。
五夜不分。六日无辨。
圣朝修百王之弊政。举千载之颓纲。
龙首应时。鸡人合节。
大小之候。共砌荚以凋荣。
昏旦之期。逐宫槐而舒卷。
二分二至。无亏余遂之踪。
大馀小馀。允叶容成之度。
何得漏生弛慢。吐号乖宜。
朝官颠倒于衣裳。街吏失期于钟鼓。
齐君望晓。莫听钟声。
京尹失时。空奔马足。
漏司乖错。准法论刑。
太祖登极赦文建隆元年正月 后周 · 陶谷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宋朝事实》卷二、《皇朝文鉴》卷三二、《宋大诏令集》卷一、《宋会要辑稿》礼五四之一(第二册第一五七二页)、《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二、《渊鉴类函》卷四六、《宋四六选》卷一
门下:朕以五运推移,上帝于焉眷命;
三灵改卜,王者所以膺图。
朕起自侧微,备尝艰险。
当周邦草昧,从二帝以徂征;
虞舜陟方,翊嗣君而纂位。
但罄一心而事上,敢期百姓之与能?
属以敌国侵疆,边民罹苦,朕长驱禁旅,往靖边尘。
鼓旗才出于国门,将校共推于天命。
迫回京阙,欣戴眇躬。
幼主以历数有归,寻行禅让。
兆庶不可以无主,万几不可以旷时。
勉徇群心,以登大宝。
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
唐汉开基,因始封而建国
宜国号大宋,改周显德七年建隆元年
乘时抚运,既协于歌谣;
及物推恩,宜周于华夏。
可大赦天下。
正月五日昧爽以前,天下罪人所犯罪,已结正、未结正,已发觉、未发觉,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应贬降、责授及勒停官等,并与恩泽;
诸配徒役男子女人等,并放逐便。
其内外马步兵士,各与等第优给。
诸军内有请分料钱者,特与加等第添给。
中外见任、前任职官,并与加恩。
文武升朝官、内诸司使副使、禁军都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藩方马步军都指挥使,应父母妻未有官及未曾叙封者,并与恩泽;
亡父母未曾封赠者,并与封赠。
诸处逃亡军都限赦到百日内,仰于所在陈首,并与放罪,依旧军分收管;
如出百日不来自首者,复罪如初。
念彼愚民,或行奸盗,属兹解网,咸许自新。
诸军有草寇处,仰所在州府及巡检使臣晓谕招唤。
若愿在军食粮者,并与衣粮;
如愿归农者,亦听取便。
于戏!
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
变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
赖将相公王,同心协力,共裨寡昧,以致隆平。
凡百军民,深体朕意。
赈济临安府民户五日诏庆元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南宋 · 宋宁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九○、《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九八(第七册第六三○二页)
临安府阴雨,细民不易,令临安府将见赈粜人户特与赈济五日
贺飨太庙拜南郊表 唐 · 王晙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臣某言。臣得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户部侍郎孟阳状报。
伏承皇帝陛下以来年正月四日谒元元宫。五日飨太庙。
六日拜南郊。制命施行。
中外庆抃。臣某诚欢诚抃顿首顿首。
臣闻四气首时。履端为贵。
六经重祭。报本是先。
伏惟皇帝陛下光启睿图。纂承宝历。
功格宇宙。德冠勋华。
以建寅之吉辰。备用辛之大礼。
祗事宫(一作宗)庙。克禋烈祖之严。
对越天地。聿修孝孙之敬。
万灵从祀以肸蚃。四夷率职而骏奔。
乐奏九成。神降百福。
臣幸逢昌运。外守藩条。
不及侍苍辂之后尘。仰泰坛之盛典。
心驰魏阙。目极汉仪。
踊跃海隅。倍万恒品。
请复入閤起居奏 宋 · 艾颖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八六○
近制,一月两度入閤,五日一度起居。
近年以来,入閤多废,每遇朔望,不面天颜。
臣请今后朔望入閤,即从常礼;
如不入閤,即请朔望日起居,冀面圣颜,以伸诚敬。
忠烈王传后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九、《陵阳先生集》卷一五
天生非常之人,所以弭非常之变。
光武当四七之际,中天而济大业,时则有二十八将;
高宗百六之阨,南渡而成再造,时则有十三处战功。
君臣相得,岂非天之所授哉?
高宗御将,同符光武
张忠烈王,四将之首,战功之伟者也。
考其本末,大类好畤侯耿弇
扶风,而王家三阳,则乡里同;
光武卢奴,而王首事大元帅府,则遇合同
言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听;
王亦言蜡书从围城中来,此虏诈谋愿勿听,皆有关于利害。
王郎骤至,夜渡呼沱,则合渔阳突骑,以拔邯郸
苗、刘甫诛,仓卒航海,王亦战明州城下,以挫兀术,皆有关于危急存亡。
至于破五校、破李成,皆为平剧盗;
临菑、破刘豫,皆为败齐寇。
大率英雄所见略同,非偶然者。
克济中兴,不亦宜乎?
予观光武黄石、存包桑,而外无彊虏;
不任三公,事归台阁,而内无权臣。
自克齐之后,功不再见,范蔚宗犹疑时之度数不足以相容。
而况绍兴倡和,桧实误国,方且挟强虏而忌功臣,则王之处此,盖有难于者矣。
江邈累疏,竟罢枢管,于是口绝言兵,全身远害而已。
尚赖主知,获保晚节。
虽英规伟画,或有未究,而苴茅胙土,延庆于后,子孙鼎贵,至今犹盛。
要终而论,视耿氏累叶功名,与汉兴衰者何以异也!
某曩侍先人,颇获窥金匮石室所藏建炎以来元功之次,每以副墨散落为叹。
王之五世孙模,予倩也。
卓有立志,能大其门而亢其宗。
暇日采旧史、参家乘,为此《传》以示余,词约而备,事综而实。
士大夫则知尊祖矣,盖深嘉之。
惟论史得引古相方,因详著如左,以附于云台之列。
史称「耿、贾鸿烈」,忠烈之名,要当相与并垂无穷焉。
为人作祭弟文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
维景龙三年岁次庚戌正月癸丑朔五日丁巳
从兄兵部尚书某。
以清酌少牢之奠。
致祭将军弟之灵。
钦若贻宴。
俾降戬谷。
神祚玉衣。
天开金屋。
绵系溢宠。
诸宗横福。
睹交泰之二仪。
承序殷之九族。
引同本于条干。
合分流于昭穆。
义有感而意深。
恩无方而情笃。
况山慕乔顶。
林晞秀木。
仁远庆。
俟子能复。
何从才之有馀。
而辅德之不足。
举朝野而皆痛。
在密爱而尤酷。
呜呼哀哉。
永怀令弟。
言念生平。
兰华雪艳。
玉润珠清。
礼乐悬解。
文章挺生。
三箧暗记。
十门画成。
风流望美。
月旦倾声。
掌北军之师律。
首东观之词英。
伟壮夫之献颂。
善仁者之论兵。
新丰而临幸。
绕汤井而连营。
乃奉车之暴逝。
忽复绥而凶行。
轸天悲于宸掖。
固聚族于华京。
惠连诗梦。
子敬琴情。
倘昭昭之不泯。
知亲亲之素诚。
呜呼哀哉。
尚飨。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序 武周 · 释波崙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若夫此经。乃该二谛而无遗。
括因果而斯尽。可谓引万行之道首。
进错提之神足。超生死之灵翼。
升涅槃之圣翮。信知法门幽密。
教旨冲元。非世智之能议。
匪聪辩之所测。有大菩萨。
号观自在。大悲周于十方。
悯法界之偫迷。故说此经。
示其正路。斯乃久成正觉。
是能仁之本师。故能十方法界。
莫不现身。普应偫机。
随缘化益。若其闻名灭罪。
如日销于薄霜。礼念蒙恩。
似月敷于莲蕊。巍巍荡荡。
圣德高元。事超言说之端。
理绝思量之表。余虽愚闇劣。
而慕法门。巡历两京。
寻参善友。每念总持。
如饥若渴。于大周圣历三年岁次庚子三月庚戌朔七日景辰
幸得此经。如死再生。
西京宝德寺僧慧月与常州正勤寺大德慧林吒于智藏等数人。共请北天竺岚波国婆罗门大首领李无謟。
以同翻梵本不空羂索经一十六品。合为一卷。
将就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婆罗门大德僧迦弥多啰以同勘梵本。久视元年八月景午十五日庚戌
勘会粗毕。则拟将进。
此十六品。斯土未行。
曾闻隋朝所翻别本六十三纸。未尝见也。
所愿皇基永固。德覆十方。
金枝琼萼。郁茂常荣。
三大愿力。劫劫无穷。
四宏誓心。生生无尽。
苦海倾竭。三宝永存。
恐时代迁远。闻者生疑。
故述拙言。序之云尔。
论入閤图奏淳化二年十月 唐末宋初 · 张洎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二、《宋史》卷二六七《张洎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九
臣准中书札子,奉圣旨,《入閤图》宜令史馆修撰杨徽之等四人将旧图比对,错误文字改正,修毕却送閤门者。
臣伏以朝廷典宪,简册具存,近代因循,多违旧式。
今陛下以《入閤图》虑文字错误,再令比对,即知圣念于临朝仪注谨重至矣。
臣幸因诏旨,敢贡管窥,沿袭之宜,惟明主裁酌。
切以今之乾元殿,即唐之含元殿也,在周为外朝,在唐为大朝。
冬至元日,立全仗,朝万国,在此殿也。
今之文德殿,即唐之宣政殿也,在周为中朝,在汉为前殿,在唐为正衙,凡朔望起居及册拜妃后、皇子、王公大臣,对四夷君长,试制策科举人,在此殿也。
今之崇德殿,即唐之紫宸殿也,在周为内朝,在汉为宣室,在唐为上閤,即只日常朝之殿也。
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閤,唐置紫宸上閤,法此制也。
且人君恭己南面,向明而理,紫宸黄屋,至尊至重。
故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御殿则有钩陈羽卫之严。
故虽只日常朝,亦犹立仗。
前代谓之入閤仪者,盖只日御紫宸上閤之时,先于宣政殿前立黄麾金吾仗,俟契勘毕,唤仗即自东西閤门入,故谓之入閤。
今朝廷以文德正衙权宜为上閤,甚非宪度。
况国家丕承正统,宇内治平,凡百宪章,悉从损益,唯视朝之礼,尚属因循。
窃见长春殿正与文德殿南北相对,殿前地位连横街,亦甚广博,伏请改创此殿以为上閤,作双日立仗视朝之所。
崇德殿即唐之延英殿是也,为双日常时听断之所。
庶乎临御之式,允叶前经。
今舆论乃以入閤仪注为朝廷非常之礼,甚无谓也。
臣窃按旧史,中书、门下御史台谓之三司,为侍从供奉之官。
今常朝之日,侍从官先入殿廷,东西立定,俟正班入,一时起居。
侍从官则东西对拜,甚失北面朝谒之礼。
今请准旧仪,侍从官先次入,起居毕,在左右分行侍立于丹墀之下,故谓之蛾眉班。
然后宰臣率正班入起居,庶免侍从官有东西对拜之失,得遵正礼
臣又闻古之王者躬勤庶务,其临朝之疏数,视政事之繁简。
唐始受命,五日一朝
景云初年,复修贞观故事。
自天宝兵兴之后,四方多故,由肃宗而下,咸只日临朝,双日不坐。
其只日或遇大寒盛暑,阴霪泥泞,亦放百官起居。
其双日宰臣以下奏覆公事,即时特开延英召对;
或蛮夷入贡,勋臣归朝,亦特开紫宸引见。
陛下自临大宝,十有五年,未尝一日不鸡鸣而起,听天下之政。
虽刚健不息,故天德之常然,而游焉息焉,亦圣人之谟训。
傥君父焦劳于上,臣子缄默于下,或不能陨身碎首,引大体以争,则忠亮之心有所不至矣。
臣欲望陛下依前代旧规,只日视朝,双日不坐。
其只日遇大寒盛暑,阴霪泥泞,亦放百官起居;
其双日大官食进之后,于崇德、崇政两殿召对宰臣
常参官以下及非时蛮夷入贡、勋臣归朝,亦特开上閤引见,并请准前代故事处分。
臣闻《易》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茍动静有常,恬智相养,忧勤宵旰,则当躬政于冕旒,端拱穆清,则可怡神于玄默
夫如是,圣君向明御极之治,劳逸相均,高明配天,博厚配地,悠久而无疆矣。
臣向承朝命,叨居馆职,邦国仪注,合预参详。
当文思有截之时,献虚薄无庸之说,傥裨万一,虽死犹生。
记与舟师夜坐1096年1月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绍圣二年正月初五日,与成都阇黎夜坐,饥甚。
家人煮鸡肠菜羹甚美。
缘是,与舟谈不二法。
舟请记之。
其语则不可记,非不可记,盖不暇记也。
幸东都制716年12月3日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朕闻遂物之宜。
上则听其和乐。
违人之欲。
下则生于怨思。
一物安可弗遂。
万人安可固违。
且先王卜征。
观乎风俗。
大易顺动。
应乎天地。
由是巡以五载。
尚遍于人寰。
设为两京。
况称于帝宅。
东幸西顾。
乃其常也。
然朕以行必清道。
不为无事。
至而供帐。
是则有劳。
故恤人之隐。
忧人不足。
于今四年矣。
遂使东土耆老。
倾心而徯予。
中朝公卿。
屡言以沃朕。
或谓国之中洛。
王者上地。
均诸侯之赋。
当天下之枢。
陆行漕引。
方舟击轪。
费省万计。
利踰十倍。
更知夫便于物者。
非自奉以怀安
嗟于人者。
岂不诚而阻怨。
于是乎见品汇之阜。
因京坻之饶。
则无夺农矣。
陈太师之言。
献史臣之颂。
则无缺政矣。
信可以备法驾。
乘阳春。
归于成周。
布我时令。
来年正月五日
行幸东都。
仍取北路。
所司准式。
主者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