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慧成。姓徐氏。徐州人。炫法师之弟也。生长西蜀。遍游律肆。以周武之祸。乃东入关。隐于终南太白之间。形影相吊。有隋光启正法。招徕硕德。率先于长安弘阐毗尼。听众填拥。后以请戒者。諠扰日甚。乃辞入龙居山寺。以自燕息。蜀王秀。出为益州总管。意欲镇静坤维。廓清井络因先与诜书。使导己志于民。且以邀诜。于是诜答之。其略曰。辱使至披阅循环。一言三复。文清渌水。理析秋毫。贫道宅身幽谷。四十馀载。不谓耆年有幸。运属休明。伏惟相王殿下。德隆三古道振百王。攘臂而归故里。衣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生之期。万物有息肩之。望。剑南长幼。并俟来苏。岂藉微风。自然草靡。当劝诸首领。越境参迎。
秀得报焚香作礼。以示军中曰。人物之归。律师力也。诜自尔还蜀。住法聚寺。道俗殊崇向。尝设大齐。炫法师在座。诜捉箸问之曰。此处护净否。炫曰初还囱遽。不护净也。诜掷箸而起曰。宁啖屠儿食。何致啖此洋铜哉。时众数千俱散去。其严惮若此。僧道恢者性勇暴。遥见辄走匿。或曰卿于他人。未尝有畏者。而何独畏诜律师耶曰渠佛法中王。何得不畏。曰以卿膂力。自可敌渠百数十耳。复奚畏曰今吾望见之。则已百脉俱沈。四肢不举。尚敢言敌。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无疾而逝。寿八十。
释智诜。字慧成。姓徐。本徐州人。炫法师之弟也。少聪敏有志节。在蜀游学务勤律肆。会周陵法。因事入关不果所期。遂隐南岭。终南太白形影相吊。有隋革命光启正法。招贲硕德率先僧首。即于长安敷扬律藏。益州总管蜀王秀。奏请还蜀。王自出迎住法聚寺。道俗归崇。寺设大斋无不来赴。将食捉筋问炫法师曰。此处护净不。答曰。初还未得捡挍。承道不护净乃掷筋而起曰。宁啖屠儿食。此净铜何得啖也。诸僧数千一时都散。其严忌若此。故其在众屏气寂然。性不受施不妄干物。有僧道恢。为人凶险。遥见走避。人曰。卿从来不畏一人。何故畏诜律师耶。答曰。此佛法中王。那得不畏。人曰。以恢公膂力。可敌律师百人耶。答曰。纵敌千人。遥见百脉已沈四支不举。何敌之有乎。后以人请戒禁。行将諠扰。乃辞入龙居山寺。幽栖深阻轨迹不通延出辞疾。意欲登剑阁廓清井络。与诜书令归国化。使略答云。辱使至止并以诚言。披阅循环一言三复。文清渌水理破秋毫。贫道戒行多阙化术无方。宅身荒谷四十馀载。狎鱼鸟以樵歌。习禅那思般若。以此卒岁分填沟壑。不谓耆年有幸运属休明。伏惟相王殿下。德隆三古道振百王。公攘臂而归旧里。衣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生之期。万物起息肩之望。搢绅君子。捧玉帛而来仪。慷慨丈夫。委干戈而伏道。昔长卿返蜀徒擅清文。邓艾前来未能偃武。公华阳甲族未络名家。捧日登朝怀金问道。剑南长幼并俟来苏。岂藉微风自然草靡。当劝诸首领越境参迎。秀得书示军众。先作礼曰。人物争归。律师之力也。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年八十矣。
真净和尚。出于陕府阌乡郑氏。郑族世多名卿。师生而杰异。幼孤。事后母至孝。失爱于母。数困辱之。父老悲之。使游学四方。至复州北塔。闻耆宿广公说法。感泣裂缝掖。而师事之。故北塔以克文名之。年二十五。试所习。剃发受具足戒。学经论无不臻妙。夺京洛讲席。自为主客。而发奥义者数矣。经行龙门殿庑间。见塑比丘像。冥目如在定。师幡然自失。谓其伴曰。我所负者。如吴道子𦘕人物。虽尽妙。然非活者。于是弃去曰。吾将南游观道焉。所至辩论倾其坐。人指目以为饱参。治平二年夏。坐于大沩。夜闻僧诵云门语。曰。佛法如水中月。是否。曰。清波无透路。豁然大悟。时南禅师在积翠。师造焉。南公问。从什么处来。对曰。沩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进曰。未审向什么处去。南曰。天台普请。南岳云游。曰。若然者。学人亦得自在去也。南公曰。脚下鞋是何处得来。曰。庐山七百钱唱得。南公曰。何曾自在。师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骇异之。于时洪英首座。机锋不可触。与师齐名。英邵武人。众中号英邵武。文关西。久之辞去。寓止翠岩顺禅师。顺曰。子种性迈往。而契悟广大。临济欲仆。子力能支之。厚自爱。南公住黄龙。师复往焉。南公曰。适令侍者捲帘。问。渠捲起帘时如何。曰。照见天下。放下帘时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时如何。侍者无语。汝作么生。师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南公厉曰。关西人果无头脑。乃顾旁僧。师指之曰。只这僧也未梦见。南公大笑。自是门下号伟异博大者。见之詟缩。南公入灭。南游衡岳。还首众僧于仰山。熙宁五年。至高安。太守钱公弋。先候之。师复谒。有獒逸出屏间。师方趋逆之。少避乃进。钱公嘲曰。禅者固能教诲蛇虎。乃畏狗乎。师曰。易伏隈嵓虎。难降护宅龙。钱公叹曰。人不可虚有名。住洞山圣寿两刹。十有二年。谢事东游三吴。至金陵。时舒王食官使禄。居定林。闻师至。倒屣出迎。王问。诸经皆首标时处。圆觉经独不然。何也。师曰。顿乘所演。直示众生。日用现前。不属今古。只今老僧与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戏三昧。互为宾主。非干时处。又问。经曰。一切众生皆證圆觉。而圭峰以證为具。谓译者之讹。如何。对曰。圆觉如可改。维摩亦可改也。维摩岂不曰。亦不灭受。而取證。夫不灭受蕴。而取證者。与皆證圆觉之意同。盖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如来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舒王大悦。称赏者累日。施其第为寺。以延师为开山第一祖。舒王以师道行。闻 神考。诏赐号真净。未几厌烦阓。还高安。庵于九峰之下。名曰投老。学者自远而至。六年而移住归宗。又二年。张丞相时由左司。谪金陵酒官。起帅南昌。过庐山。见师康强。尽礼力致之。以居泐潭。俄退居云庵。以崇宁元年十月旦日示疾。十五日疾愈。料理平生玩好道具。件件疏之。散诸门弟子。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跏趺。众请说法。师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相离别。火风既分散。临行休更说。遗诫皆宗门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寂。又七日阇维。五色成𦦨。白光上腾。烟所及。皆成舍利。道俗千馀人。皆得之。分建塔于泐潭。宝莲峰之下。洞山留云洞之北。
赞曰。云庵以天纵之姿。不由师训。自然得道。特定宗旨于黄龙而已。其沮坏义学。剖发幽翳。以乐说之辨。洗光佛日。使舒王敬诚心服。至献名于 天子。施第为宝坊。道显著矣。然犹掉头不顾。甘自放于万壑千岩之间。究观施设。其心不肯。后𤅬山曹溪。盖一代宗师之典型。后来衲子模楷也。
若讷。字希言。嘉兴孙氏子。初依竹庵。次谒證悟于赤城。命首众座下。暨悟化。遂嗣师道。道大弘。乾道三年。孝宗幸上竺。展敬大士。师接候称旨。授右街僧录。因诏。于山中建十六观堂。仍仿其制。作堂于大内。即诏师领徒五十人。于四月八日。入内观堂。修金光护国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师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进左街僧录。九年。召对选德殿。问大士历代灵迹。及法华经旨。上曰。最初得师。发明此事。遂以圆觉悟得法门。譬如著棋。胜负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盘亦须一时并去。师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说俱通。其师之谓。有诏令讲圆觉。至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处。师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上手书其语。以赐。又问金刚之义答皆称旨。上曰。朕日读此经。今更命众。合诵三万卷。乃降劄云。平昔以来。所食禽鱼之类。伤害为多。今仗般若。为除此过。庶使群生。俱承解脱。时沂王尚幼。上召师入禁中。为王说法摩顶。因以疾乞閒。上曰。且赐地筑室更数年。彼此作閒人。水边石上。共说无生。淳熙十一年。退处兴福。特授两街都僧录。时光宗在东宫。书归隐之扁。赐之。仍制赞以称其德。及上退养重华宫。召注金刚经。肩舆登殿。止宿殿庐。注成以进。上披览。益有省发。绍兴二年十月旦。谓侍人曰。吾宗通法华。宜以此终。乃集众修法华忏。取道具进两宫。端坐而化。寿八十二。塔于正寝。赐宗教广慈法师普炤之塔。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护,因名佛护。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念佛何为?”曰:“我欲参访去。”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谒神悟,亲讲说,如夙习。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遇一僧曰:“姑苏梵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某因得礼座下,长洲令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真歇禅师。讳清了。蜀之左绵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以为言说终非究竟。出峡直抵沔汉。扣丹霞子淳禅师。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师拟对。淳掌之。师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师趋进曰。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师良久。淳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辄北游五台京汴。南抵仪真。谒长芦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载分座。照常以老疾拟闲退。梦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决。蜀僧为谁。至宣和壬寅。照病笃。恍省前谶。蜀僧即了首座也。乃嘱经使陈公。请了继席。长芦开法。以香酬丹霞淳。语曰。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禅流如归。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及照殁。师以父礼行丧事。亦宜矣。师居七载。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沤和机。引导海山。七百馀家皆弃网业。庚戌应天台国清寺。寻受闽之雪峰。绍兴五年丙寅。奉旨补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务旷贩。不易承理。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咸为师忧。而师居未几间。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戊午诏迁蒋山。疾辞不赴。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合一禅林。诏师主之。僧集如云。斋粥不继。朝以法田千亩赐之。又诏主双径。慈宁太后建崇先寺居师。赐金襕银绢法物。隆渥殊甚。师以为可作归休计。上堂。转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韫荆山贵。转位就功。是却来底人。红炉片雪春。功位俱转。通身不滞。撒手无依。石女夜登机。密室无人扫。正恁么时。绝气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归根风堕叶。照尽月潭空。寻示疾。中使问候。师从容叙谢。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语曰。穷微丧本。体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渊及尽。是以金针密处。不露光芒。玉线通时。潜舒异彩。虽然如是。犹是交互双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萝秀处青阴合。岩树高低翠锁深。师之语句精妙。约类如此。僧问。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师曰。石女行处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师曰。妙在一沤前。岂容千圣眼。僧礼拜。师曰。秖恐不恁么。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疧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师曰。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烦恼。曰和尚即得。师曰。灼然可惜许一桶面。临机勘辨。约类如此。
赞曰。师初于丹霞掌下。洞彻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况师夙承弘愿。以英伟之操。深明的旨。宜请假观方。非分外也。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卒尔广泽。宜矣。故曰。得时而动。则功成百世。其师之谓乎。
简介
淳熙五年(1178)任兴国军知军,10月1日知筠州。
简介
庆元四年(1198)任太府寺丞。开禧三年(1207)任处州知州。嘉定十三年(1220)任抚州知州,10月1日罢黜。
奎字仲章,宁国路宣城人。自少以文学名,檄为池州路齐山书院山长。秩满,授太常奉礼郎,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编修。延祐初,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入为翰林待制。至治初,以母年垂九十,谒告归。益治园池,莳花木,筑亭曰「爱日」。兄弟奉母游宴其间,乡人荣之。泰定中,母忧服阕,拜集贤直学士。天历改元,命代祠北岳、济淮、南镇。其明年春,还自会稽,以疾归故里之南湖,至秋疾愈。十月朔旦早作,谓犹子师文曰:「吾夜梦作诗,有『竹树萧萧夹泉石』之句。其末云『九转丹成生羽翼』,是何祥也?」语已,泊然而逝,年六十一。赠翰林直学士,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仲章为文,闳放俊傀,不狃卑近。大德中,朝廷方议行郊祀礼,诸大臣以仲章识鉴清远,引置礼属,多所讨论。其在词林,与元复初、袁伯长、邓善之、马伯庸、王继学、虞伯生辈相唱和,皆一时豪俊声名之士。晚年萃撷诸礼书,欲定为一家言而未竟。所著诗文有《云林小稿》、《听雪斋纪》、《青山谩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凡百二十卷,悉藏在秘府。明弘治间,曾孙吏部郎元礼编其所存者曰《云林诗集》,刊行于世。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慧照,字大千,姓麻氏,永嘉人也。父均,母黄氏,家有积庆,照生宝之,胜摩尼珠。童年聪俊,雅慕超凡,闻人诵习经偈,便合爪谛寀。年十五,往依沙门了定于县之瑞光院。了定者,族从兄也。长老良公知为法器,即剃落为弟子。明年,禀持犯于处之天宁。蝉蜕万缘,誓究大乘不思议事。首谒晦机熙于杭之净慈,未契圆證。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流汗浃背。时东屿海以石林巩正派,提倡于苏之荐严,杖锡从之,反覆勘辩,灵机响应,遂留执侍。照以为心法既通,不阅脩多罗藏,无以阐扬正教,耸天人之听,乃主藏室于郡之万寿。及东屿迁净慈,邀照分坐,表仪四众。元大历戊辰,始主乐清之明庆,尝集诸僧伽而诲之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闻者说怿。至正乙未,迁四明之宝院。先是,寺以搆讼废,照谓:“讼兴在乎辨难太迫。”一处之以宽慈,绝弗与较。且曰:“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众服其化。未几,行宣政院署照住阿育王山,由是云侣景附,不远千里。照亦善诱孳孳,不遗馀力。因垂三关语以验学者,其一曰:猛虎伺杀为性,何以不食其子?其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其三曰:饮乳等四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语皆峻切,惜未有契其机者。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因自号为“梦世叟”。掩关独处,凝尘满席,澹然无虑。明洪武癸丑十月朔,诏门弟子曰:“吾将西归。”越七日,沐浴更衣,索纸书记,恬然化灭。寿八十五,历夏七十。经三日,荼毗,牙齿数珠不坏,馀成舍利罗五色烂然。是年十二月九日,葬灵骨于梦庵之后。有语录若干卷,宋文宪濂为之碑文,词甚清朗,载在私集曰《护法录》。
汉初诗学方兴,燕人韩婴作外传数万言,史称其言与齐、鲁殊。又言婴尝传易,燕、赵间人喜诗,故诗传而易微。余读是有以知燕之为诗,盖千有馀年于此。外传言奇诡卓荦,而诗之为教,本乎山川之风气,人物之性情者也。燕东并辽海,通蓬莱,西北控并塞。自昭王好神仙,往往招致畸人方士于其国,至若豪侠,则易水之歌,渐离之筑。楚汉间安期生蒯通两人者,则又尝合二者之奇为一矣。其风声气习,岁月之郁湮,世故之感发,不激为变宫变徵之流,则溢出为骚雅歌行之盛。一气机之宣流耳。翰林蓟门宋君显夫视予诗若干首,余读尽卷,求一言之陈无有也。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诸贤之间,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吾知齐鲁老生之不能及是也。奈何犹以燕石自名其集耶。显夫年强仕,所作当日富,所造诣未易窥。姑序余所睹记如是云。
至正元年三月丙子,奉政大夫、艺文少监长沙欧阳玄序。
延祐中,朝廷大兴文治,予友宋显夫从其兄诚夫自江南始还,莫识其面,而大小宋之名,隐然传播于京都。未几,诚夫果魁多士。久之,显夫亦赐同进士出身。初,显夫兄弟从亲宦游于江汉之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充。故其为学精深坚苦,下至稗官传记,亦无不览。诗尤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摸拟之。及闻贡举诏下,始习经义策问。既擢第,遂入馆阁为校书、编修、修撰、待制。又尝为太禧掌故、中台御史、山南佥宪,最后由国子司业入翰林为直学士。至正丙戌之春,年五十三以卒,谥曰文清。诚夫累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谥曰正献。始者诚夫之卒,显夫属予序其文后。今显夫之亡,其子国子生吁复汇其稿,徵序于予。夫宋氏文学之伟,固不待予言而传也。苐念伯仲方以才能进用,不极其至,相继而逝,此中外有识之士重悼惜也。昔者仁皇开设贡举,本以敷求贤才,作兴治化。今观累举得人之盛,或才识所长,裨益国政,或文章之工,黼黻皇猷,议者不得尽以迂疏巽懦诋訾之也。呜呼!去古虽远,士之卓然能有所见,毅然能有所守,又岂无其人哉?彼或訹之利害,视之以祸福,事弗合义,言不中度,诡随而或不能尽识也。予以交游之久,故深知之。知之深,则哀之也切。是则国家升平百年,德泽涵濡,而庠序乐育多士之功,岂苐求其文章言语之工而已。显夫家本京师,故题其集曰燕石云。
至正六年冬十月朔,集贤侍讲学士、通奉大夫兼国子祭酒赵郡苏天爵序。
予卧病田庐,有禁近之擢,迫命就道。惶汗无措,而复窃自喜。幸故人宋君显夫,实直学士,协恭侍从,自公论文,亦一乐也。比予入京前十五日,而显夫卒矣。予病亟,归不得省。其孤承诏复来。显夫已赠国子祭酒,谥文清。思而不可见,惜哉。孤吁奉燕石集拜泣,且曰:此先子所遗兄彍编次者也。世父至治集,公实序之。敢援例以请。予序诚夫文不一纪,又序其弟,人之生世,其可悲也夫。昔显夫兄弟入京,首与予游,尽视予所著,暌离有作必寄,故知其长蚤且悉也。及阅显夫稿,则未相识时,歌诗已尝及予,重以三十年分谊之笃,可辞乎。国家设贡举,陶天下以经术,馀三十年矣。文当日昌,而名能著见者,何其指之不多屈也,积储之不厚也,造诣之不远也。取而随竭,发而自柅,拘拘规仿,而伥伥乎所适者,欲昌得乎?惟其有所本也,有所参也,该洽沈潜,心有所得,济以定力而熟之,则于文也,决渊渟而灌沟浍,策坚良而走康庄,庶乎其达矣。显夫登甲子科,考其作,未有贡举前,已汨汨矣。视诱利禄而重失得,忽于播而急于穫者,不有间乎。人知其才,而不究其积储造诣之有素也。故予序其集而原其得,俾后之观者有激焉。集凡若干卷,文若干首,诗乐府若干首,自名燕石,然世皆信其为玉也。彍由奉礼郎为丞相东曹掾,汇从父之文,不使遗逸,不愧显夫之犹子矣。吁甫襄事,即谋刻父文,宋之后其益昌矣哉!
至正六年,岁在丙戌,冬十一月既望,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安阳许有壬序。
宝金。号碧峰。乾州永寿石氏子。生多祥异。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剃落具戒。游讲肆。穷性相之学。四辩飞驰。闻者耸听。既而叹曰。三藏之文。标月指也。遂弃所学习禅。入蜀晋云山中。参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师大起疑情。寝食为癈。入峨眉山。誓不复粒食。日采松柏啖之。胁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入定。或累月不起。尝趺坐大树下。溪水横逸。人意师已溺死。越七日水退。竞往视之。师燕坐如平时。唯衣湿耳。一日闻伐木声。通身汗下如雨。笑曰。妙喜大悟十有八。小悟无算。岂欺我哉。未生前之事。吾今日方知其真耳。急往求證于公。反覆相辩话甚力。至于拽倾禅榻而出。公曰。是则是矣。翼日重勘之。至期。公于地上画一圆相。师以袖拂去之。公复画一圆相。师于中增一画。又拂去之。公再画如前。师又增一画成十字。又拂去之。公视之不语。复画如前。师于十字加四隅。成卐文。又拂去之。公乃总画三十员相。师一一具答。公曰。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百馀年间参学。有悟者世岂无之。能明大机用者。宁复几人。无用和尚谓。座下当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然缘在朔方。当大弘吾道也。无用盖公之师云。先是。师在定中。见一山甚秀丽。重楼杰阁。金碧绚烂。诸佛五十二菩萨。行道其中。有招师者曰。此五台山。秘魔岩也。尔前身修道其中。灵骨犹在。何乃忘之。既寤。遂游五台山。道逢蓬首女子。身被五䌽弊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随其后。师问曰。子何之。曰。入山中尔。曰将何为。曰。一切不为。良久乃没。叩之同行者。皆弗之见。或谓为文殊化身云。师乃就山建灵鹫庵。四方闻之。不远千里。负糇粮来献者。日缤纷也。师悉储之。以食游学之僧。多至千馀人。虽丁岁大俭。亦不拒也。至正戊子冬。顺帝遣使者。召至燕都。慰劳甚至。天竺僧指空。久留燕。相传能前知。号为三百岁。人敬之如神。师往与叩击。空瞪视不答。及出空叹曰。此真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红光自师室中起。上接霄汉。帝惊叹。赐以金纹伽黎衣。遣归。明年复召见。命建坛祈雨。辄应。赐寂炤圆明之号。赐予一以赈饥乏。诏主海印禅寺。师力辞。名香法衣之赐。殆无虚日。自丞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将。无不以为依皈。已而恳求还山。洪武戊申。我太祖即位于建业。明年己酉。燕都平。又明年庚戌。诏师至南京。见上于奉天殿。且曰。朕闻师名久。以中州苦寒。特延师居南方尔。遂留于大天界寺。时召入。问佛法。及鬼神情状。奏对称旨。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上将设普济佛会于钟山。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而师与焉。赐伊蒲馔于崇禧寺。大驾幸临。移时方还。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诸沙门方毕集。上服皮弁服。亲行献佛之礼。夜将半。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竣事。宠赉优渥。夏五月。悉鬻衣盂之赀。作佛事七日。乃示微疾。上知之。亲御翰墨。赐诗十二韵。有玄关尽悟已成正觉之言。天光昭回。人皆以为荣。时疾已革。不能诣阙谢。至六月四日。沐浴更衣。与四众言别。正襟危坐。目将瞑。弟子请曰。和尚。逝则逝矣。不留一言。何以暴白于后世耶。师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欲何为。夷然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又九。后三日。奉龛茶毗于聚宝山。倾城出送。香币积如丘陵。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露宿以俟之。及至火灭。获五色舍利。齿舌数珠皆不坏。纷然争取。灰土为尽。师体貌丰伟。端重寡言笑。福慧双足。所至化之。故其在山也。捧足顶礼者。项背相望。其应供而出也。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现。其行事多可书。弟子散之四方。无以会其同。略述其槩如此。师有弟子智通。燕人也。秀发颖异。初为全真道士。知非遂落发。从师闻奥旨。隐大乘山。永乐间。诏至都。住大天界。后亦危坐而化。为人端谨神悟。有乃父之风焉。
胜国淮阳张献武王,初以中州著姓,臣事蒙古,为之奔走效力,逼宋海隅,遂灭其国,功业虽盛,君子弗取,独其诗集之仅存者。尝取读之,据鞍撗槊,意气豪放。由军中雅歌而下,少见其比况。时,方驰逐金戈铁马间,自非有志于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奚暇及此,是则为可取焉者也。诗集首题【淮阳张献武王】,元人盖侈其爵谥云尔。乃今僭易之曰《张淮阳诗集》。若唐之韦苏州以诗鸣、宋之秦淮海以乐府鸣之类是已。乐府仍附于其后。顾旧本,触首随落,且传之者复甚钞。于是拾遗补阙,重加校正,命工翻刻,庶备元诗之一家。张讳宏范,字仲畴,中州河内人,履历之详,具载《元史本传》云。
时正德辛未岁孟冬之吉知公安县事宿人 周钺 书
维基
曹深(1481年—1509年),字文渊,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治《礼记》,由府学生中式正德二年(1507年)应天府乡试第四名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联捷戊辰科会试第八十三名,第二甲第一百十五名进士。率同榜百馀人揭发刘瑾逆迹,上疏于朝,罚跪午门五日。四年授南京兵部主事。因照顾染疫的同乡好友汪以正,亦染疫疾,于是年十月一日卒于南京官舍,年二十九。
维基
张经(1492年—1555年),字廷彝,号半洲,福建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洪塘乡人,明朝中期政治人物,正德丁丑进士,嘉靖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得罪严嵩、赵文华、胡宗宪等,遭明世宗以“抗倭不力”处死。著有《半洲诗集》传世。穆宗时追谥襄悯。张经出身贫寒,其高祖父曾随母改蔡姓,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福建乡试位列第十九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联捷丁丑科会试第三百七名,三甲六十四名进士,任浙江嘉兴县知县。丁继母谢氏忧去职。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入京任吏科给事中,曾上疏劾罢纳贿的兵部尚书金献民、匿灾不报的河南巡抚潘埙,并请裁撤为害百姓的锦衣卫,为嘉靖帝所采纳。六年五月升礼科右,七年四月升吏科左,六月升户科都给事中。十一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十二月升大理寺右少卿,十四年三月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十五年十一月以原职协理院事,十六年(1537年)五月升右副都御史,数日后升兵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令立即赴任,主持征讨侵边的安南莫登庸政权,大获全胜。十八年闰七月,率军平定广西断藤峡弩滩诸巢贼,以功升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仍加俸一级。二十一年五月,再以剿平琼州府黎贼军功,升兵部尚书衔,二十三年父丧守制离任。嘉靖二十五年三月,起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不久被论劾而罢。同年复张姓。三十年四月起用为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督理西苑农事,丁忧归。三十二年八月服阕,起复南京户部尚书,十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肆袭扰中国东部沿海各州县,明廷以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福建、山东、湖广诸军讨贼;张经以倭寇势众,且勇猛桀黠,未敢轻敌,每日选将练兵,以为万全,并积极徵调广西壮族“狼兵”作为精锐。倭寇肆虐,东南百姓民怨沸腾,明世宗以张经动员缓慢,怒命其限期进兵,并派兵部侍郎赵文华至浙督师,催张出兵。赵文华大怒,指示党羽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月二十日,张经指挥总兵俞大猷及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水陆军联合进击。汤克宽统水师于中路突击,俞大猷、卢镗等将则前后夹击,经多日血战,终在石塘湾、川沙洼(今上海川沙附近)、王江泾(今嘉兴市北州里)获大胜,毙倭寇一千九百馀人,俘获五千,史称“王江泾大捷”,为东南抗倭以来的第一场大胜 。此时,明世宗却听信朝中人士的指控,以“抗倭不力”的罪名,遣锦衣卫逮捕张经。《明史》记载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张经、李天宠拟定死罪,“(严)嵩皆有力焉。”,十月初一,张经与汤克宽、李天宠、杨继盛等同被斩于西市。时人多为其鸣冤。王世贞指出,张经之死与徐阶有很大关系。赵文华将破倭之功据为已有,至于胡宗宪则连升三级,本职由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一跳而成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张经之孙张懋爵上疏鸣冤,朝廷复其官职,谥襄悯。
维基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县(今河北省容城县)人,明代政治人物,嘉靖丁未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因弹劾权臣严嵩而死。后来,被奉为北京城的城隍,有《杨忠悯文集》。嘉靖十九年(1540年),杨继盛中式庚子科顺天府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会试第三十八名,廷试二甲第十一名进士。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工部观政后,选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升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时,鞑靼首领俺答数次入寇,咸宁侯仇鸾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严嵩庇护仇鸾,继盛坐贬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杨继盛在狄道开办学校,选了一百多个孩子上学,其妻张贞变卖珠宝首饰,作学校的经费。一年后,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明世宗知继盛有先见之明,再度起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改任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连迁四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以《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严嵩反冠以“诈称亲王令旨”的罪名下锦衣卫狱,廷杖一百,有人送与蚺蛇胆一具,说是可解血毒,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后杨继盛于狱中自行割下烂肉三觔,断筋二条,受尽三年折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继盛与闽浙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杨继盛临刑有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继盛妻殉夫自缢。
维基
王世仁(1557年—1637年),字元夫,直隶太仓州龙市人,长洲县籍。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甲午科应天乡试。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进士,除漳州府推官。父丧服除后,补南昌府推官。入为兵部车驾司主事,历武库司郎中。天启元年(1621年),彝族土司叛明,陷重庆,围成都,时为武库司郎中的王世仁因通知兵略,被推为监军,后因平乱有功加升二级。以参政监军于蜀,升福建右布政,寻改湖广,致仕。卒于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朔日,享年八十。
维基
林绍明(1577年—十月初一—17世纪—?),号春曙,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明朝官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浙江乡试四十九名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都察院观政,初授刑部主事,三十五年丁忧,三十七年补刑部主事,三十八年升员外郎,前往江西恤刑,升郎中,四十年升苏州知府,四十一年丁忧离职,四十四年补广州知府,四十七年升广东副使,天启二年(1622年)升湖广参政,照旧参政管事,四年升江西按察使,六年升福建右布政使,七年升广东左布政使。
维基
姜曰广(1584年—1649年2月29日),字居之,号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浠湖里(今丰城市同田乡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改编修。天启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颁诏天下。次年,充正使赴朝鲜,与给事中王梦尹敕封仁祖为朝鲜国王,并奉旨视察师海上情形,还针对毛文龙功绩大小虚实,询问过中朝边境当地朝鲜百姓,考核毛文龙部水师。得到一些关于毛文龙的重要关键消息。回国,便上疏言:“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馀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朝廷知文龙以用文龙,则不致失文龙而莫尽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龙,以困而覆之矣。”然而朝廷终究没有重用毛文龙,后果然如曰广所言,以致于明军兵败,辽东一带、藩属国朝鲜皆落入后金之手。姜曰广出使朝鲜期间,洁身自好,不受贿赠,又赠送医书和揭帖给朝鲜仁祖,深受朝鲜君臣好评。但回国后不久,因忤逆魏忠贤,被免职回乡。崇祯初年(1628年)阉党倒台,起擢左春坊左谕德。崇祯三年(1630年)典南京乡试,并提拔一干名士,如杨廷枢、张溥、陈子龙、杨廷麟等各以文章气节著闻,顾以清白坚不依附时局,但却都为温体仁、周延儒等首辅排斥,无法被重用。崇祯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后因事获罪而被贬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归乡。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缢而亡,南京议论立帝,姜曰广等主张立潞王,结果福王为帝,仍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内阁首辅马士英虽与姜曰广同年,但两人素来不和,本想诬陷姜曰广。然而因姜曰广有声望,无人敢响应马士英。后得知宗室朱统𨰥品行恶劣,便想到可以用职官加以利诱,使其打击姜曰广。遂指使朱统𨰥上疏诬告弹劾姜曰广任用东林党郑三俊、吴甡、房可壮、孙晋等人,把持朝政,以刘士祯为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为文选,扶植私人;命令杨廷麟放走狱中的凶悍盗贼,联同江河大侠与水陆奸官窥视南京,阴谋迁都或另立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贿赂;姑息养奸等五大罪状。后又遭马、阮党人佥事陆朗、副使黄耳鼎等人上疏弹劾其结党欺君、把持朝政、无人臣礼,遂弃官回南昌。隆武四年(1648年)金声桓邀姜曰广起义,并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等官衔,御赐尚方宝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先斩后奏,清廷得知后,派征南大将军谭泰率兵攻打南昌,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声桓投水死,姜曰广亦投水自尽,一说于仁臣之心牌坊下上吊自尽。
维基
张绍先(1585年12月25日—1666年10月27日),字善述,别号重光,直隶顺德府钜鹿县民籍。乙酉年十一月初六日生,癸卯乡试九十八名,会试二百八十三名,廷试三甲五十名。礼部观政,授陕西西安府泾阳知县。曾祖宏业,巡检。祖汶,生员。父尔德,寿官。母刘氏。兄绍祖,弟绍庆、绍芳。娶李氏,子卯科、应科、随科。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初授泾阳知县,官至右通政使。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病乞归。明亡入清,起为光禄寺卿。顺治五年(1648),升工部左侍郎。康熙五年(1666年)十月初一日卒,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荫一子,祭葬如例。
维基
曾栋(1590年10月1日—1670年代),字隆吉,别号铭西,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民籍。庚寅年九月初四日生,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江西乡试第九十一名举人,四十四年丙辰科廷试三甲七十三名进士,工部观政,初授广东广州府香山县知县,调任浙江兰溪县、金华县,复召为礼部祠祭司主事,天启七年(1627年)与工部员外张茂颐一起典试广东;升四川驿传道,时土官董卜与高箕称兵相攻,抚臣请于朝,以兵事属栋。董卜尝入贡,栋引卜诣阙上疏得释归,遂与高箕盟而还,乱遂定,以功屡晋布政使。复调任武德道。累官浙江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卒年八十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