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姓娄氏。东阳乌伤人也。世为东南著族。有善地理学者。使视茔墓。曰法当出苦行而得道者。为帝王师。母留氏梦。长人擎金像。令吞之。已而见紫光绕身。觉而有孕。自尔精神志操异常。及娩。其身香洁白晰如雪。因名之灵粲。七岁入学。即诵孝经论语史传。披文见意。宅南果园。邻童群采而竞。师独以所得。悉分与之而返。乡土业蚕桑。常怀悲恻。为不服缣纩。季父喜猎。泣谏不少变。每叹曰飞走去人类甚远。而好生恶死之情。无所异。终绝膻腥。以感动之。叔则远避他处。杀戮加于旧。忽梦。赤衣神人。手持矛戟拟之曰。汝不听菩萨教化。而日以杀为事。汝可就死。惊觉流汗。且即毁弃猎具。悔过。约一日至其常所猎处。见麋鹿数十头。腾倚随逐。若愧谢状。所居僻陋。无见闻。而约宿习冥感。晓畅教理。念将离俗。而莫识所诣。忽值僧东指云。剡中。佛事甚盛。因不复见。盖神人云。年十二。至剡礼塔庙。究经典。故东境谣曰。少达妙理娄居士。宋泰始四年。辞亲剪落于上虞东山寺。时年十七。南林寺沙门慧静一代僧望也。遂师事之。俄随静住剡之梵居寺。服勤就养。年踰一纪。静亡。尽心丧之礼。服除。乃辟谷饵松术以遁。
及齐之季竟陵王方镇兹地。闻风敬慕。时与智秀昙谶慧次。并召。约后至。腊又差晚。王竟延之上座。众咸不悦。王曰。此人他日且将领袖释门。诸公幸毋过。中书郎汝南周颙令剡。尤加礼。筑山茨钟山之上。邀之。今号草堂寺。颙每见而叹曰。山茨约至。清虚满世。太宰文简公褚渊。太尉文献公王俭。莫不钦属。渊尝请讲净名胜鬘。俭亦请开法华大品。渊寝疾。梦胡僧告曰。菩萨当至。项之约至。所苦遂愈。即请受五戒。给事中娄幼瑜族祖也。每见辄起。或谓此君从孙。何乃尔。瑜曰。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岂独老夫致敬哉。旋里省觐。而二亲亡丧。临诀之馀。孺慕斯甚。于是宿留积岁。启迪尤多。还都仍住草堂寺。隆昌中。太傅沈约。𢹂赴外任。在郡以禅诵自娱。异香入室。猛兽驯阶。每入金华山采桔。或游止赤松涧。而神光相属。赤松有馆。道士所居也。道士丁德静者。为崇所病。虽使与善方术者俱。而崇益充斥。病益困。且暴亡。于是长山令徐伯超。议徙约为之主。曾未旬浃。而崇息病愈。后𦘕卧。见二青衣女子。从涧出。礼悔云。夙障深重。报为水精。愿受归戒。梁天监初。沈位尚书仆射。疏请偕。许之。先是约已预言其然。及沈尹丹阳。盖十一年矣。临别之际。辞旨悽惋。俄而沈殂谢。十一年。始诏引见。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上从受菩萨戒于等觉殿。自尔入见别施漆榻。上先作礼。上未受戒之一夕。约梦自草堂至台门。皆锦罽席路。己坐禅床。去地数丈。天人围绕说法。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四万八千人。时有乾鹊升阶。状若听受。至跋事。然后去。又有二孔雀。驱斥不去。诏听上。徐行至坛。俛首而立。上曰此鸟必欲别受生耳。无何二鸟同日化。尝燕居。睹野媪置书数卷于按而出。并植异树于庭云。青廷树。后七日有一叟。请所置书携去。约初不视其何等书也。而树则叶绿华红。扶疏至今。且感鸟如翡翠。赤质长尾。群栖林木中。大通四年。梦旧宅白壁朱门。赫然壮丽。因发愿造寺。诏号本生寺。大同元年九月六日。现疾北首右胁而卧。神识恬愉。了无痛恼。谓弟子曰。畴昔之夜梦。若大众幡华迎我而往者。我其逝矣。十六日。诏遣舍人徐俨参候。至夜五更时唱异香满室者再。左右肃然。乃曰。夫生之有死。自然恒数。勤脩念慧。慎勿妄想。即合掌。如入禅定。寿八十有四。夏六十有三。天子悲恸。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是月二十有九日。诏塔于独龙山神僧宝志墓。左。
初约卧疾。见一翁。执锡入至。是而寤。前日所见则志尔。又约所乘青牛。忽鸣吼堕泪。至葬之日。诏牵从部伍。吼泪至葬所不已。塔始建。有白鹤一双。绕塔鸣唳。声甚哀。诏王筠。文所树碑。
释慧约。字德素。姓娄。东阳乌场人也。祖世蝉联东南冠族。有占其茔墓者云。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为帝王师焉。母刘氏梦。长人擎金像令吞之。又见紫光绕身。因而有孕。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及载诞之日。光香充满身白如雪。时俗因名为灵粲。故风鉴贞简神志凝静。抚尘之岁有异凡童。惟聚沙为佛塔。叠石为高座。七岁便求入学。即诵孝经论语。乃至史传披文见意。宅南有果园。邻童竞采常以为患。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乡土以蚕桑为业。常怀悲恻。由是不服缣纩。季父憙畋猎化终不改。常叹曰。飞走之类去人甚远。好生恶死此情何别。乃绝膻腥。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梦赤衣使者。手持矛戟谓曰。汝终日杀生。菩萨教化又不能止。促来就死。惊觉汗流。诘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约复至常所猎处。见麋鹿数十头。腾倚随之。若有愧谢者。所居僻左不尝见寺。世崇黄老未闻佛法。而宿习冥感心存离俗。忽值一僧访以至教。彼乃举手东指云。剡中佛事甚盛。因乃不见。方悟神人。至年十二始游于剡。遍礼塔庙肆意山川。远会素心多究经典。故东境谣曰。少达妙理娄居士。宋泰始四年。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时年十七。事南林寺沙门慧静。静于宋代僧望之首。律行总持。为特进颜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又随静住剡之梵居寺。服勤就养年踰一纪。及静之云亡。尽心丧之礼。服阕之后。却粒岩栖。饵以松朮。蠲疾延华深有成益。齐竟陵王作镇禹穴。闻约风德雅相叹属。时有释智秀昙纤慧次等。并名重当锋同集王坐。约既后至年夏未隆。王便敛躬尽敬。众咸怀不悦之色。王曰。此上人方为释门领袖。岂今日而相待耶。故其少为贵胜所崇也如此。齐中书郎汝南周颙为剡令。钦服道素侧席加礼。于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亦号山茨。屈知寺任。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虽邑居非远。而萧条物外。既冥赏素诚。便有终焉之托。颙叹曰。山茨约主清虚满世。齐太宰文简公褚渊。太尉文宪公王俭。佐命一期功高百代。钦风味道共弘法教。渊尝请讲净名胜鬘。俭亦请开法花大品。渊遇疾昼寝见胡僧云。菩萨当至。寻有道人来者是也。俄而约造焉。遂豁然病愈。即请受五戒。齐给事中娄幼瑜。少有学术。约之族祖也。每见辄趣为礼。或问。此乃君族下班。何乃恭耶。瑜曰。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岂老夫敬致而已。时人未喻此旨。惟王文宪深以为然。且约孝通冥感思归遄返。而二亲丧亡。并及临诀。孺慕婴号不交人世。积时停乡以开慈道。后还都又住草堂。少傅沈约。隆昌中外任。携与同行。在郡惟以静漠自娱。禅诵为乐。异香入室猛兽驯阶。常入金华山采桔。或停赤松涧游止。时逢宿火乍属神光。程异不思故略其事。有道士丁德静。于馆暴亡。传云。山精所弊。乃要大治祭酒居之。妖犹充斥。长山令徐伯超立议。请约移居曾未浃旬。而神魅弭息。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从涧水出礼悔云。夙障深重堕此水精。昼夜烦恼。即求授戒。自尔灾怪永绝。及沈侯罢郡。相携出都。还住本寺。恭事勤肃礼敬弥隆。文章往复相继晷漏。以沈词藻之盛秀出当时。临官莅职。必同居府舍。率意往来。未尝以朱门蓬户为隔。齐建武中谓沈曰。贫道昔为王褚二公供养。遂居令仆之省。檀越为之当复入地矣。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启敕请入省住。十一年临丹阳尹。无何而叹。有忧生之嗟。报曰。檀越福报已尽。贫道未得灭度词旨悽然。俄而沈殒。故其预契未然皆此类也。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皆蕴匮胸襟陶蓥怀抱。显说弘通当仁不让。劬劳汲引隆益群品。皇帝斲彫文璞。信无为道发菩提心。搆重云殿。以戒业精微功德渊广。既为万善之本。实亦众行所先。譬巨海百川之长。若须弥群山之最。三果四向缘此以成。十力三明因兹而立。帝乃博采经教撰立戒品。条草毕举仪式具陈。制造圆坛用明果极。以为道资人弘理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立。且帝皇师臣大圣师友。遂古以来斯道无坠。农轩周孔宪章仁义。况理越天人之外。义超名器之表。以约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允膺阇梨之尊。属当智者之号。逡巡退让情在固执。慇勤劝请辞不获命。天监十一年始敕引见。事协心期道存目击。自尔去来禁省礼供优给。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乃幸等觉殿。降彫玉辇。屈万乘之尊。申在三之敬。暂屏衮服恭受田衣。宣度净仪曲躬诚肃。于时日月贞华天地融朗。大赦天下率土同庆。自是入见别施漆榻。上先作礼然后就坐。皇储以下爰至王姬。道俗士庶咸希度脱。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尝授戒时有一乾鹊。历阶而升。状若餐受。至说戒毕然后飞腾。又尝述戒。有二孔雀驱斥不去。敕乃听上。徐行至坛俛颈听法。上曰。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矜其至诚更为说法。后数日二鸟无何同化。又初授戒。夜梦从草堂寺以绵罽席路。直至台门。自坐禅床。去地数丈。天人围绕为众说法。以事而详。等黄帝之梦往华胥。同目连之神登兜率。至人行止孰能议之。而爱悦闲静祥华虚室。寺侧依栖咸生慈道。故使麇麚群于兕虎。凫鹜狎于鹰鹯。飞走腾伏自相驯扰。非夫仁泽潜化。孰能如此者乎。后静居闲室忽有野媪。赍书数卷置经案上。无言而出。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青庭树也。约曰。此书美也不我俟看。如其恶也亦不劳视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又感异鸟。身赤尾长形如翡翠。相随栖息出入树间。中大通四年梦见旧宅。白壁朱门赫然壮丽。仍发愿造寺。诏乃号为本生焉。大同一年又敕。改所居竹山里。为智者里。缙云旧壤传芳图谍。山川灵异擅奇函夏。福地仙乡此焉攸立。而约饭饵松朮三十馀年。布艾为衣过七十载。鸣谦立操擅望当时。乃以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门外树枝曰。舆驾当来勿令妨路。人未之测。至九月六日现疾。北首右胁而卧。神识恬愉了无痛恼。谓弟子曰。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福报当讫。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答云。今夜当去。至五更二唱异香满室左右肃然。乃曰。夫生有死自然恒数。勤修念慧勿起乱想。言毕合掌便入涅槃。春秋八十有四。六十三夏。天子临诀悲恸。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其月二十九日。于独龙山宝志墓左𡒨之。初约卧疾。见一老公执锡来入。及迁化日。诸僧咸卜寺之东岩。帝乃改葬独龙。抑其前见之叟。则志公相迎者乎。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然鸣吼泪下交流。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吼泪不息。又建塔之始。白鹤一双绕坟鸣泪声其哀婉。葬后三日欻然永逝。下敕竖碑墓左。诏王筠为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会稽山阴谢氏。祖茂恭。隐居弗仕。父藏。梁衡阳王僚友。偃弱龄出家。风神颖秀。习内外典籍。有誉州里。及长。游京邑。遍听数论。卒受业于龙光寺绰法师。阅三四载。能尽造其幽奥。众归之。盛弘成实。爰及诸部。披解无前。时宿齿方底滞。旧章莫之疏发。偃独扬清激浊。靡所挹让。由是来学以其矫讦而疏焉。遂养志閒房。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东朝。爱其俊秀。欲致其还俗。为学士。偃固恬退自守。会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讲演。偃年腊最少。坐席尤远。然抗论入神。帝加赏识。俄以戎羯之难。饥馑相仍。因徙缙云。乐其泉石。未几。逃避山寇。罔或安堵。梁长沙王韶填。郢。邀之渚宫施。而渚宫倾覆。上流阻乱。便尔东归。若耶云门乃遍游历。尝登吴升平亭。赋诗以纪其兴。语见别集。陈天嘉初。聚徒设筵于武宣寺。每讲隙。必游钟山之开善定林。以息心宴坐。所赋诗不录。诏馆伴北齐聘使崔子武。称指。凡赐赉皆固辞。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以疾终于宣武寺。寿六十有一。以其月二十九日。奉全身。尸陀于开善之东冈。从治命也。文集二十卷。行世。
释自觉。博陵望都人也。稚齿厌于俗态。俄白亲老言。儿乐从佛求度世去。二亲惊愕咄咤俾去。然无惭怍再拜请命。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钦观其志气弗群。立字曰自觉。训之曰。汝闻名思义。答曰。佛种从缘起。唯听明诲矣。既而诵经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当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不亦快乎。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果应所求。遁迹自娱。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觉则跣足经行。冬则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唯拾果采蔬卯时一食。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闻觉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三年亢阳借苦引咎。自责良无补矣或云。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苍生。请辍禅定略入军府。觉乃虔恪启告龙神。未移晷刻天辄大雨。二辰告足。张帅归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梵相端严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随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欤。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观音势至左右翼从。佛垂金臂呼自觉声。渐下云来摩其顶曰。守愿勿悛无宜懈废。利物为先。汝去吾随任从汝意。言毕云收杳无眹迹。觉以愿心酬毕。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若毗沙门状。谓曰。师今岁灭度矣。举手谢神人曰。往来定分吾闻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归寂灭。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州府人苦留。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则十三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为恒阳奇事。感应潜通。至周显德初。敕铸九府圆法。天下铜像一例除毁。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不允。登即炉橐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时炭炽飞烟无之。从顶至胸旋收铜汁。斯须计料匠氏暴卒。自此罢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铸令全。代忏前事焉。
禅师名常总。剑州尤溪施氏。母梦男子。颀然色如金。握白芙蓉三柄。以授之。但一柄得。馀委地。觉而娠。后诞三子。伯仲皆不育。总其季也。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又八年落发。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师受具。神观秀异。鸾翔虎视。威掩万僧。伟如也。初至吉州禾山。依禅智材公。材有人望。厚礼延之不留。闻南禅师之风。辞材至归宗。久之无所得而去。归宗寺火。南公迁石门南塔。又往从之。及南公自石门。而迁黄檗积翠。自积翠而迁黄龙。总皆在焉。二十年之间。凡七往返。南公佳其勤劳。称于众。总自负密受。大法旨决。志将大掖临济之宗。名声益远。丛林争追崇之。南公殁。哭之不成声。恋恋不忍去。明年洪州太守荣公修撰。请住泐潭。其徒相语曰。马祖再来也。道俗争先愿见。元丰三年 诏。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禅席。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宝觉禅师心公。宝觉举总自代。总知宵遁。去千馀里。王公檄诸郡。期必得之。竟得之新淦殊山穷谷中。遂应命。其徒又相语曰。远公尝有谶记。曰。吾灭七百年后。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场。今符其语矣。总之名。遂闻天子。有诏住相国智海禅院。总固称山野老病。不能奉诏。然州郡敦遣急于星火。其徒又相语曰。聪明泉者。适自涸(远公所酌之泉。在方丈之西也)。凡两月而得旨。如所乞。就赐紫伽梨。号广惠。其徒又相语曰。聪明泉复涌沸矣。元祐三年。徐国王奏号。照觉禅师。总于衲子有大缘。槌拂之下。众盈七百。总尝燕坐。私相告曰。方丈夜有白光。天香郁然。其得众心如此。山门遣化。多边徼瘴雾处。有死于其所者。总必泣设位祭奠。尽礼荐拔。以故人人感动。罗汉系南禅师。祐公之子。有禅学。未为丛林所信。至东林。总大钟横撞。万指出迎。于清溪之上。于是诸方传之。号小南。其成就后学。又如此。总住持十二年。厦屋崇成。金碧照烟云。如夜摩睹史之宫。从天而堕。天下学者。从风而靡。丛席之盛。近世所未有也。六年八月示疾。九月二十九日浴罢安坐。泊然而寂。十月八日全身葬于雁门塔之东。阅世六十七。坐四十九夏。
赞曰。予尝游东林。览观太息。念其创(御名)之功。丛林之盛。非愿力大士。莫能为之也。东坡词曰。堂堂总公。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是事且止。聊观其一戏。盖将谈笑不起于座。而化庐山之下。为梵释龙天之宫。渠不信夫。
简介
政和四年(1114)任洪州知州兼安抚使。政和六年(1116)9月29日提点江州太平观。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之南峰寺。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而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永嘉之学,薪尽不传。而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烈。正智则月亭之正传也。智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就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既得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之宏济寺。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智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智以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得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内史顾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智不报。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丁亥九月,示微疾。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沐浴更衣,然后顺化。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惜乎大观灭而智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彼宗与教,胡为中裂。峨峨观公,建大炉爇。砂屑并融,不假抟捏。或鼎或彝,任其铸出。卧公亲承,宏扬煜烁。法座屡登,弘辩罄折。国王敬礼,宰臣钦慑。讲观不二,顿渐岂别。蓉峰巍峨,雁湖澄澈。与虚为邻,孤操崭绝。昔栖其巅,今瘗其嵲。无缝塔中,寂光不灭。”
维基
米荣(1486年—1545年),字仁夫,号艮斋,福建省邵武府邵武县人,军籍。九月二十九日生,行一,治《易经》,由国子生中式戊子福建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年四十七岁中式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会试第二百六十八名,第三甲第二十三名进士。观兵部政,授太平府推官,升兵部主事,员外,湖广佥事
维基
任良贵(1517年—?),字汝爵,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民籍,治《诗经》,年三十四岁中式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九月二十九日生,行七,曾祖任启邦;祖任希胜;父任锦膺;母饶氏。具庆下,妻黄氏 ,兄良善;良仁;良义;良秉;良彝;良富,弟良寿;良能。由县学增广生中式江西乡试第四十四名 举人,会试中式第二百七十九名。
维基
万寀(1517年—?),字一和,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江西乡试第五十四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三甲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司郎中,为严嵩之党羽,与职方郎中方祥并称“文武管家”。累升通政使司右通政,三十八年正月升太仆寺卿,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廿九(1560年)升授顺天府府尹,四十年五月升大理寺卿,次年严嵩下台后,被革职闲住,四十五年十月充军边卫。
维基
陈贤(1521年—?年),字子及,四川保宁府苍溪县人,民籍。九月二十九日生,行三,治《易经》,由县学增广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二十九名举人,年四十二岁中式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会试中式第二百七十四名,第二甲第七十八名进士。
维基
于慎行(1545年11月3日—1608年1月9日),字无可,更字无垢,又字可远,号谷山,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洪范村人,隆庆戊辰进士,万历朝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祖籍现东阿县姚寨镇前屯村。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为人忠厚老成,少而颖异,「为童子时屹然有成人之志」,「学有原委,淹贯百家,博而核,核而精」。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山东乡试第六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会试二百八十七名,廷试二甲六十一名进士,改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年)升翰林院编修,纂修《世宗实录》、《穆宗实录》、《穆史》。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复除编修,三年(1575年),升修撰,四年(1576年)六月充经筵日讲官,「主讲唐史,每至成败得失之际,未尝不反覆论说,上辄为竦听。」,于慎行遂得神宗信任,神宗御笔写下「责难陈善」四字以赐之,一时士林间传为盛事。同年十二月升侍讲,七年(1579年)三月以病乞回藉调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性洁,字润庵,别号乐愚,博野人,失其姓氏。童年依城西寺瑜伽师剃落,习读经论。年二十,随香者步至五台山,见师子窟法席之胜,乃求依止。时空印喜其年少气劲,许之入堂。三年之中,《华严大钞》与诸经论,听习已周,究竟佛法大旨,不在文字知见,因弃前日所蕴,敝衲一肩,孤身万里,𠪾抵诸祖道场,禅讲尊旨,一视无馀,拂衣竟去,仍归五台。空印视之曰:“南方行脚,一遭一领,破衲也,不曾换郤。”性洁曰:“师不与换,谁能换得?”空印颔之。万历庚子,随侍空印至燕京,止明因寺,启《楞严》法席。踰年南行,止双径凌霄峰下,而同侣观衡禅师方出天台,直造径山相访,见之大喜。是时茶熟,要衡入山摘茶。衡曰:“住山人贪心亦不除,多茶何为?”洁曰:“你也得饮。”衡曰:“我祗待人以茶饮我。”洁一喝,衡曰:“幸汝不似我般人。”已而衡去,洁亦结社匡山栖贤寺。未几,复持钵白门,缚茅于谢公墩右。虽在城市,萧然独处,瓦罐茶铛,更清于岩穴深处,真火宅中一团冰雪。有为烦热所逼,一与相接,顿入清凉,从此高人名士多就之消其俗燄,即廛肆若山林未舍人间,已超然世外矣。而大司马李公殿元刘公密契尤深,而印入心源者,则宗伯凌公、侍御陈公已形影无间。于是易茆茨以甍栋,俨然一功德林。因自栖贤来,亦额曰:“栖贤。”志不忘也。洁居此二十馀年,烟霞城市,变幻无时,心目间唯匡庐在望而已。以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卜塔于牛首山中,启穴则有山之耆宿号慧明者。先在其中,乃二函同葬,共作一塔,亦如多宝、释迦,分坐一塔,以示“十世古今,终始不离于当念,十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者也。癸未,释观衡为之铭,具《颛愚集》。
维基
李守贞(1554年—?年),字原智,号涵一,直隶真定府定州人,民籍。甲寅年九月二十九日生,行五,治《诗经》,由国子生中式己卯乡试一百十四名举人,年三十三岁中式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二百九十名,第三甲第二百五十八名进士。户部观政。诰封奉政大夫户部郎中。
维基
裴君赐,号纯一,山西平阳府解州安邑县人。诗四房,庚寅九月二十九日生。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山西乡试第九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会试八十一名,三甲三百一名进士。刑部观政,四年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授户科给事中,二年巡视光禄寺,三年巡视十库。崇祯五年,流贼陷山西蒲州、永宁,且大掠;巡抚宋统殷提兵援剿。山西巡按御史罗世锦归咎于秦,谓以邻为壑。给事中裴君赐,晋人也,上言请责成秦镇、抚驱之回秦后,再议剿抚;识者笑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性音,字迦陵,别号吹馀,姓李氏,沈阳人。母氏许,梦日轮堕怀感而生。音面如圆月。童时就学,初受章句,于性命之说,即能诘问。及长,不乐世缘,长怀高行,禁于父兄,不伸厥志。年二十四,始投高阳毗卢真一,求薙发,寻受具戒。真一示以本来面目䛡,默参有省。辞一南游,时济洞尊宿法席相望,音皆谒叩,多未能契。及见梦庵于理安,便入记室。安每有垂问,横机不让,竟授衣拂,已而辞去。道经六安,爱雪峰山水之胜,颇欲栖止。康熙丁亥,梦庵主柏林,寓书招之入京,分座临众,勘验真切简要,莫不推服。戊子夏,梦庵寂,诸山耆旧,请音继席,乃遁之西山。缁素复以大千佛寺,敦逼出世,据座提唱,广众翘仰,为法为人,剿知刋见。于是方来英俊,奔趋恐后,座前环绕三千馀指,禅风斯鬯。殷勤六载,得益如林。未几,携锡补处柏林,才及三稔,而杭之理安,虚席以待,又往应之。方欲避酬答,憩山阿,江右许方伯兆麟,以庐山归宗请为栖息之地,忻然赴之。未逾年而有京都大觉之命。雍正元春,忽谢院事,飘然而南,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四方徵书交至,郤之弗顾。四年秋,复还归宗,独居静室。凉风九月,偶示微疾,举疏山造塔事,遂段作颂有“此处埋老僧不得,羊肠鸟道自庚辛”之语,为后来迁塔燕都西山大觉先兆。以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礼亲王汇其事迹奏闻,敕赠“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著有《十会语录》二十卷,《语要》、《指要》各一卷,外集《宗鉴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统一丝》十二卷,《杂毒海》八卷。
维基
马宗琏(1757年—1802年10月25日),字鲁陈,一字器之。安徽桐城县(今桐城市)人。清代官员、作家。姚鼐之甥。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少事其舅姚鼐学文词,后受学于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等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乡试中举,历任合肥、休宁、东流教谕。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次年九月二十九日卒。著有《春秋左传补注》三卷,与顾炎武、惠栋两家《左传补注》并称。有子马瑞辰。
维基
成格(1769年—1838年),字果庭,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刑部尚书,进士出身。乾隆甲寅年举人,嘉庆元年,登进士。道光二年九月二十九,由浙江布政使升任广西巡抚。道光三年十一月十一(1823年12月12日),调任刑部左侍郎。曾任乌鲁木齐都统。道光十四年三月庚午,接替明山,担任清朝刑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由鄂山接任。
维基
傅增浚(1870年10月23日—1909年2月27日),字仲宣,一字疏仲,号学渊,四川省泸州直隶州江安县人,原籍江西抚州府金溪县。清末官员、学者。生于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870年10月23日)。民籍、行二。九岁往天津就学,遂久留北方。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240名举人。以监生为会典馆誊录、议叙知县。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以主事分部学习,丁未奏调邮传部,未补官以病告。宣统元年己酉二月初八日(1909年2月27日)卒于天津寓所,年三十八。傅增浚兄弟五人有三人是进士(幼弟增淞、增淦),其中大哥傅增淯为书法家,三弟傅增湘为藏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