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十一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7136
人物库417
古籍库63414
活动2510
人物库 隋朝
释普安南北朝末隋初 530 — 60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少年依圆禅师出家。
晚投霭法师
通明三论。
然常业华严。
武帝灭法。
遁居终南山梗梓谷之西坡。
时有静渊法师
与之同处。
资承玄理。
披释奥义。
加以遵脩苦行。
忘己为物。
小则露体以饲蚊虻。
大则委身以喂豺虎。
皆慈薰悲感。
自致损伤。
以求副本愿。
每往兽群几充其啖。
又招集避难诸僧。
犯国严令不惮显诛。
躬行分卫。
故得衣食丰赡。
精进倍常矣。
或谋执赴官以希赏赐者。
就语之曰。
卿贫如此。
吾固当为卿德也。
因共入京既奏。
诏释之。
以为道人所宜归宿山中而顾复拘焉。
是使之无所逃其死也。
白泽括僧尤酷。
命逮至则白泽谢不敢见。
及放还。
道过静霭法师于义谷杜映世家。
盖映世掘窟藏
得私礼谒焉。
叹曰安公神志绝伦。
不避强禦。
诚难能也。
遂邀以归。
隋室龙兴大教。
斯复诏。
起楩梓谷中三十馀僧。
并居官寺。
守素弗迁。
后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以迎之。
适其上大石崩坠。
势正压龛默念曰。
苟稍徙他处则庶几。
石则应念他徙。
曰华严力也。
涧左之氓索陀者。
嫉德怀忿与其侣三人。
挽弓射
而矢莫可发。
目瞪舌强。
声色震掉。
僵立经宿。
不能已乡里稽首请救曰华严力也。
我何自知之。
魏村张晖以五升瓮。
夜盗佛油。
至门昏迷。
若有以縻絷之者。
亦曰华严力也。
若夫张卿以盗钱。
患哑则忏悔而愈。
程晖和既死。
则见呼而苏。
白村老母病。
而失音。
已百日。
至则起迎。
问信如常。
时田遗生贫女遇设会。
以觕布二尺。
床(蜜碑反)谷米十馀粒。
充施获度为尼。
或缚三猪将杀。
则加本价十倍。
又割䏶肉以赎之。
遂使长南西郊外。
五十里鸡豕嗣。
而家奉斋戒。
其皆华严之力欤。
开皇八年
诏为皇太子师。
长公主营静法禅寺复诏居之。
大业五年十一月
终于静法。
寿八十。
终南至相寺侧。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捐削世务。
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
或代执劳役。
受诸勤苦。
情甘如
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读诵禅思准为标拟。
周氏灭法。
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
深林自庇廓居世表。
洁操泉石连踪由甫。
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
披释幽奥资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
或露形草莽施诸蚊虻。
流血被身初无怀惮。
或委卧乱尸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以祈本志。
而虎豹虽来。
皆嗅而不食。
常怀介介。
不副情愿。
孤践狩踪冀逢食啖。
于时天地既闭。
像教斯蒙。
国令严重不许逃难。
京邑名德三十馀僧。
避地终南
投骸未委。
乃总召详集洲渚其心幽密处。
自居显露身行乞索。
不惧严诛。
故得衣食俱丰修业无废。
乱世知士安其在欤。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段。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
不许道人民间。
尔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又周臣白泽者。
奉敕傍山搜括逃僧。
有党告云。
此楩梓谷内有普安道人
因遣追取。
即与俱至。
泽语党曰。
我不得见。
宜即放还。
于是释然复归所止。
前后遭难曾无私隐。
皆见解勉。
例如此也。
蔼法师避难。
在义谷杜映世家。
掘窑藏之。
被放还因过礼觐。
曰。
安公明解佛法。
颇未宽多。
而神志绝伦不避强禦。
盖难及也。
曰。
今蒙脱难。
乃惟花严力耳。
凡所祈诚莫不斯赖。
因请还山亲自经理。
四远承风投造非一。
乃与更开其所住。
具如别传。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
并住官寺。
欣兹重复不为名驰。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终𥨊烟霞不接浮俗。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
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
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
有索头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弓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怒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振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
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瓮。
受五斗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
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
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
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
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
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
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
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
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
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
又大唤之。
和即窟起。
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
覆一筈筌以当佛坐。
令和绕旋。
寻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风声摇逸。
道俗荣荷。
其例众也。
皆来请谒。
兴建福会。
多有通感。
略述一两。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思见形。
会其母意。
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
欲设大斋。
大万村中田遗生者。
家途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无条线。
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惟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
遂见屋甍一把乱床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得谷十馀。
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
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
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构。
乃云田遗生女之愿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尔后声名重振。
弘悟难述。
居处虽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血祀者多。
周行救赎劝修法义。
不杀生邑其数不少。
尝于龛侧村中。
缚猪三头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
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
可以相与众各不同。
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
羊皮裹腹来至社会。
赎猪。
既见诤竞因从乞酒。
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曰。
此彼肉耳。
猪食粪秽。
尔尚啖之。
况人食米。
理是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绕三匝。
以鼻䖶触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
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性多诚信乐读华严。
一钵三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
频敕入
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
复延住寺。
名虽帝宇常寝岩阿。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遗骸于终南起塔。
至相寺之侧矣。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诵读禅思准为摽拟。
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叚。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
你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于是释然复归。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并住官寺。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有索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强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震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
瓮受五升。
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
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即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
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又大唤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当佛座令和绕旋。
寻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见形。
会其母意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欲设大斋。
大坊村中田遗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搆乃云。
田遗生女之愿力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
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
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
众各不同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裹腹来至社会助赎猪。
既已诤竞。
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猪食粪秽尔啖之。
况人食米理足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
三匝。
以鼻喙触。
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普明陈朝至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朱氏
会稽人
始名法京
少有异志。
尝遇僧乞食。
谓之曰。
郎性嗜善。
天台山有初依菩萨。
说法其间。
可从以出家。
陈太建十四年
乃入山。
适值智者处高座开讲。
遽礼拜。
智者下座笑曰。
宿愿力故。
复尔相遇。
因受禅法。
兼习法华。
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陈祯明元年
侍智者游杨辇
诏居光宅。
以脩定业。
仍命之纲纪。
陈亡。
智者西上。
庐山东林寺
明行忏法于陶侃瑞像阁。
偶有僧谓曰。
至理晓朗。
照了三世。
因易名普明
智者以为然。
及智者欲铸铜钟。
天台供养。
而盲人适至炉韛之所。
大恶之。
及出模。
果破缺不完整。
再铸而后克全。
声闻七十里。
国清房居水上。
其下多礓石。
不便于汲。
独念曰。
苟石能出水者。
岂不快哉。
数日石果出水。
国清讲堂狭小。
欲易而高大之。
顶禅师谏以为不可。
括州刺史孝节
柱泛海。
至明往迓之。
赤城见明行林木中。
身长出林木上。
翼从数十人。
曰。
兄勿苦谏我。
我事成矣。
知其异。
合掌曰。
不敢一听仁者所为。
立柱之日。
山灵见相。
尤奇诡。
造金铜丈六卢舍那坐像。
僧有施金十一两者。
曰从漕溪村来。
迹之无有。
侍者恒闻其房有人语声。
劝之脩善者。
视之则寂寥如常时。
忽晨起。
呼诸弟子励曰。
夫人命危脆。
宜自知时。
因更衣而逝。
寿八十六遗体端坐。
屈三指。
颜色经信宿不变。
寺主慧纲。
维持后事尤备。
而塔则其弟子荣泰奉焉。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
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曰。
兄勿苦谏。
事愿剋成。
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隋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彫画殿堂。
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
有僧乞食因劝云。
即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苦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营造。
当欲铸时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
开模钟便破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仍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石中泉溜。
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
高帝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遥闻此事。
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语曰。
兄勿苦谏事愿剋成。
知神异合掌对曰。
不敢更谏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清晨呼诸弟子曰。
夫人寿命。
不可常。
保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侃隋末唐初 551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3 【介绍】: 隋唐间僧。
郑州荥阳人俗姓郑
弱冠出家,登戒后,从渊法师习《十地经》。
北周灭佛时,南渡至建业
南朝陈亡后,住江都安乐寺曹毗从之习《摄论》。
杨广镇扬越时,荐住长安严寺。
隋文帝仁寿间,往宣州送舍利,有异迹。
唐初,为十大德之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荣阳郑氏子也。
幼隶泰山灵岩寺出家。
登具之后。
渊法师
研究十地地持之旨。
齐历告终。
周废大教。
乃南度建业
隋既平陈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信士为解摄论。
覆叙。
自听之。
每于隐义。
必合掌称善。
隋炀居晋邸出镇杨越
召住日严寺俄而退归。
栖心止视匠物弘多。
隋仁寿初
宣州安置舍利。
未几。
又往黎州皆获瑞徵。
具如别录。
国初诏选十大德。
充统摄僧尼之任。
以仪矩恬肃预其数。
晚徙居兴善寺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寺。
寿七十三。
葬京之东郊。
少服紫石。
至是遂发疾。
医者教以益啖猪肉压之。
曰。
人生必死。
宁得尔耶。
其坚护戒足如此。
释法侃
姓郑氏
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
志力坚明体理方广。
常流心府。
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
预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
随闻戢戴有伦前达。
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又从焉。
听其开释。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
南度江阴栖迟建业
听采新异蓥饰心神。
摄虑缘求拟诸漆木。
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摄论。
真谛亲承。
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
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
自听之恐有遗逸。
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
皆合掌称善。
隋炀晋蕃昔镇扬越。
搜举名器入住日严。
道洽江溽。
将欲英华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
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
匠益惰学亟动物心。
仁寿二年
文帝感瑞。
广召名僧用增像化。
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
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
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
夜放光明红赤洞发。
举焰五丈广一丈许。
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
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
古老传云。
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
又放光明。
如前无异。
众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
一州之上不过永安
既预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仓光之处。
果得石函。
恰同棺样。
不须缮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盘曲光色殊异。
遂令以表闻奏。
又造塔黎州
还令往。
初至馆停。
闻空中天乐。
繁会聒耳。
道俗庆之。
又感异香互来充鼻。
掘地四尺获一古瓦。
铭云。
千秋万岁乐未央。
奉福弘业亟发徵祥。
抑是冥通。
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
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
仪止肃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诱弘悟繁焉。
晚移兴善讲导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东郊马头穴内。
学专摄论。
蹑足亲依
披析幽旨涣然标诣。
义释名见称清澈。
诸赴听者欣其指况。
有道抚法师者。
俊颖标首京城所贵。
本住总持
宗师异用通摄论。
及临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
形相英伟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
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
必以为言首。
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医诊云。
须以猪肉用厌药势。
曰。
终须一谢。
岂得啖他。
因纵疾取终。
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
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
之为字。
人口为信。
从川字。
言信的也。
因从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江夏人俗姓李
十岁出家,师舅明智法师
陈后主时,诏入金陵讲席,声唱逾远。
陈亡,乃至苏州弘法,住通玄寺。
隋炀帝大业初,诏征之,以疾辞。
唐初,曾说劝杜伏威归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
族出陇西
因十一世祖重。
晋都亭侯
南渡为江夏人
十岁。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出家。
于时陈帝雅重仁王。
每岁必选名德。
开法席。
以弱冠。
获预斯伦。
其声光之被可知矣。
及天厌陈德。
隋运克昌。
苏州刺史刘权之请。
爰处通玄依瑞像。
而弘唱焉。
隋之季世。
避地毗陵之显灵瑞相二寺。
寺有沙门智䂮智猛
相继敷阐。
方杜威僭号。
高祖既定天下。
遂徵之入朝。
始威犹怀进退。
为说宿因。
威接足呜咽以别。
杭沙门道显法济等。
素禀成实。
至是益进所造诣。
意有施
一麾去。
无所取。
于是就远行龙泉二寺。
饰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再生之缘。
贞观初
又助大德慧仪法师构瑞像殿。
未几。
吴县陈士。
绰邀开法华涅槃。
文轴将竟。
遽以麈尾。
付门人智奘曰。
强学待问。
无替慧风。
怡然瞑目。
其四年十一月也。
寿六十七。
窆于白虎之南岭
弟子等千馀人。
植碑纪德。
王学士诸麟制文后复建砖塔五层。
常州沙门法宣制铭。
兹不录。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令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睹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著九能。
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猛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有馀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飙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吴县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伤心。
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师慧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迥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协。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峰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桂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蒙。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渊隋末唐初 566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渊 高祖 太武皇帝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五月—626年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35 【介绍】: 唐开国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迁狄道,又徙武川镇,后入中原,居南赵郡广阿
字叔德
其祖于北周时封唐国公
七岁袭爵,隋时累迁太原留守
炀帝大业十三年起兵反隋,次年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
在位九年,平定群雄统一天下,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卒谥大武皇帝
帝姓李氏。
讳渊
字叔德
其先陇西成纪人
后徙长安
祖虎。
佐周有功。
柱国
追封唐公
帝生袭封。
隋大业十二年十二月太原留守
明年五月举义兵。
十一月长安
尊立恭帝
自为大丞相
进爵为王。
义宁二年戊寅五月受禅。
建元武德
在位九年八月。
传位太子
年七十一。
谥曰大武皇帝
庙号高祖
追尊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隋炀帝隋 569 — 61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广 世祖 炀帝 604年—618年
大业 605年—618年三月 《隋书》、《北史》等只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只记载到十二年。赵翼则考证李渊虽然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9—618 【介绍】: 即杨广
隋朝皇帝。
一名英小字阿摐
文帝次子。
开皇二年封晋王九年统军灭陈,历任并州扬州总管,镇守一方。
开皇二十年勾结杨素谗陷兄杨勇,夺得太子位。
仁寿四年乘父病重杀之自立。
即位后,好大喜功,屡兴兵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造西苑,置离宫,开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水系;修长城,辟驰道,种种工程所役人民以百万计,致生产严重破坏,饥馑不绝,民怨沸腾,群雄蜂起。
后南巡江都,沉溺酒色,为宇文化及所杀。
在位十四年。
全隋文·卷四
讳广一名英,小字阿《广婪》,文帝第二子。
周末封雁门郡公
开皇元年封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
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淮南道行台,徵拜雍州内史,进太尉
复拜并州总管,徙扬州总管,镇江都
二十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仁寿四年七月即位
明年改元大业
在位十四年。
宇文化及等所弑,谥曰炀皇帝
有《集》五十五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窦建德隋末唐初 573 — 6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1 【介绍】: 清河漳南人
少任侠。
隋炀帝大业末任二百人长。
因助孙安祖起事,族家,遂率部起事,投高鸡泊义军领袖士达,任司兵,后为军司马
士达死,继为领袖,称将军,拥众十余万。
大业十三年乐寿长乐王,年号丁丑,克信都清河诸郡县。
次年夏王,建都乐寿改元五凤,国号
明年迁都洺州
唐高祖武德三年李世民王世充建德驰援世充
后为李世民所败,被杀于长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隋恭帝初唐 605 — 61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侑 恭帝 617年—618年
义宁 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5—619 【介绍】: 即杨侑
隋朝皇帝。
炀帝孙,元德太子杨昭子。
初封陈王,徙代王
留镇京师
李渊兵入长安,立之为
在位一年,禅让于
国亡。
卒谥恭
全隋文·卷八
讳侑元德太子昭之子。
大业二年封陈王,后徙封代王
辽东之役,留镇京师
十一年,从幸晋阳,拜太原太守,寻还镇京师
十三年十一月即位,遥尊炀帝太上皇改元义宁,在位二年。
禅于唐,封巂国公
武德二年崩,谥曰恭皇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