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隋朝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帝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僧智勤隋至唐初 586 — 659年5月1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世族邓之朱氏。
隋仁寿间
内出舍利。
诏天下名郡各置大兴善寺
以安葬焉。
仍度僧以领香火。
年小因以其恩获薙染。
隶兹寺。
然诚敏自将志之所在皆致瑞应。
初以母疾祷观音。
忽其家园树生佛像枝叶上。
母遂康泰无他。
隋季大业之乱。
凡寺院残破靡孑遗。
独其寺经像完具。
能以死捍御也。
一日贼大至。
俗服避匿。
贼见欲杀之。
闻空中声曰。
可脱去俗服。
即脱去。
贼惊喜遽礼拜乞福。
且迎归其营。
共养。
久之入蜀听皓法师讲。
时众至三千。
法师则一委调护终其席无乖异。
后阐维摩三论。
乡里各二十馀过。
徙隐北山。
昼夜行道。
困则倚立而已。
未尝睡眠。
偶行岩岭间。
睹栋宇靓深。
大寺
辄入瞻仰。
如是往来再三。
俄不复见。
又苦绝粮。
当其地之经行处。
旋觉坟起。
夕垦之且如故。
稍出赤色大粒谷。
深掘获谷二十馀石。
山居十馀年。
所感召类此。
既而郡以佛法陵替。
合道俗逼请。
出山住大兴国寺
且俾检校本郡僧尼。
诸王刺史就禀归戒。
永徽初
杜门阅藏。
每见神人旁立若听状。
初中后。
夜闻弹指謦欬声。
显庆四年
省符以慈恩寺
不屈。
其年五月命弟子。
悉治其寺之颓陀者。
十五日径树尽枯落。
十六日蚤作。
畴昔听经神人前拜。
勤止之曰。
莫拜。
侍者但闻其语。
殊莫知其有人也。
于是剃发著衣执香炉。
趺坐绳床上。
使弟子诵大品经讫往生品。
唱灭。
停数日颜色不少变。
香气馥然充一寺。
春秋七十四。
释智勤
俗姓朱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度。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
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
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
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
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后投于蜀。
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怗。
内外无事。
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
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
忽见一寺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
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
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
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
送至村中火方回灭。
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因出住大兴国
前后诸王刺史
并就寺顶礼。
请受归戒。
恒以僧尼之事委令检校
佛法光显。
吴蜀远闻。
又至永徽年初。
以见时事繁杂。
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
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常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
省符召入慈恩。
不就。
至其年五月欲终之前。
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匆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
忽见昔听经神来。
礼拜而语云。
莫礼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合州道俗悲恸难胜。
州县官人并送至野。
春秋七十四矣。
释智勤
俗姓朱氏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
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
后投于蜀听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帖内外无事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忽见一寺。
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送至村中。
方回灭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永徽年初以见时事繁杂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尝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五月
欲终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忽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忽见昔听经神来礼拜。
语云莫礼。
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春秋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