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祁彪佳(1603年1月3日—1645年7月28日),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弘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寓山居士,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戏曲作家、造园家,天启壬戌进士。弘光时,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南京陷落后自尽殉国。祁彪佳于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己卯寅时生于山阴梅墅。自幼聪敏,六岁能诵帝王名。九岁因其父安排聘商氏(商景兰,兵部尚书商周祚第三女)。万历四十六年赴童子试,无出其右者,遂为第一。四十七年,彪佳年十八,会试下第不中。跟随父亲赴任沂州,游览琅琊名胜,归家后继续读书。泰昌元年,与商氏成婚。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时年二十一岁,次年任福建兴化府推官,旁人或觉得彪佳年轻,而莆田有时缙绅势力强大的地方,恐怕不能胜任,结果其在任时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尽力去除底层穷困百姓的负担,名声颇佳。崇祯元年十一月初一日,父亲祁承㸁去世,二十二日听到讣告,这一天也是祁彪佳生日,此后终生不庆生辰。崇祯四年(1631年)考选,五年选授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苏松。时宜兴缙绅陈一教势力薰赫,家奴周文爙仗势肆意,积累了许多民怨。平民陈轼聚众对抗文爙,烧毁了陈一教的房屋和别墅,还在附近劫掠,差点导致民乱。祁彪佳逮捕周、陈二人并问斩,其余惹事者各戍边、配流,事件遂平息了下来。他将周文爙所占别人的田产、子女归还人民,奏免陈一教父子的官职,民心大定。当时三吴一带有一伙名叫“天罡”的黑恶势力,为无籍之徒组成,到处作案犯罪,打枪奸淫,招摇过市。祁彪佳上任后立即将其四名魁首逮捕,杖杀并曝尸三日,之后一旦有抓到天罡的,全部不加讯问直接杖杀。很快平定了该势力的恶行。文震孟对祁彪佳的治绩大为赞赏,称之为“国朝二百年所仅见”。后受权臣周延儒排斥,家居八年。崇祯八年五月,到杭州养病,与母亲王氏游览西湖。病痊愈后回到绍兴。十月,在寓山构筑别墅,准备隐居终身。彪佳对自己家的仆人管理很严,禁止他们与外人发生争吵。崇祯九年四月,筑寓山草堂竣工,彪佳与友人闭关论性理之学。同年,由于彪佳常苦于疟疾之症,为治地方疟疾,于是捐资与友人王金如建立了医药局,在疫病期间保全了民众的生命,此外彪佳还建立了乡贤祠。剡县饥荒时,祁彪佳与王金如合力赈饥,因想到死在野外的人没人收尸,彪佳专门请了一位法号“本原”埋葬野骨的僧人,支付其报酬并让其掩埋三吴一带遗骨。又出资改善了监狱囚犯的生活条件。崇祯十一年,针对流寇严重的情况,撰写了《御寇》一书。十三年,绍兴饥荒,彪佳建议《救荒策》十五条。遂出面负责救灾。设立粥厂,制定供给米粮的法规,全活不可计,编辑了《古今救荒书》。杭州有卖妻为娼者,彪佳出钱将之赎回娘家。彪佳与族兄祁宁方倡议保甲,自任正、副长。崇祯十四年秋,绍兴再度歉收。民乱勃发,彪佳在母忧期间,急忙入城,下令逮捕抢粮者,绳之以法。日夜工作,尽力救荒。崇祯十四年(1641年),起为河南道掌印御史。崇祯十五年赴北京,路上因兵乱梗阻,历尽艰险。至十二月初四日入都门。在朝上疏,请求皇帝留下有清名、声望的耿直之臣。崇祯十七年(1644年)巡按南京,清兵入浙,驻节杭州抵御清兵。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破南京。闰六月,弘光帝被俘,潞王监国。群臣计划推举祁彪佳为苏松总督,还没来得及任命清军便来到杭州,官员四散。清军贝勒召见祁彪佳等士大夫四人,彪佳没有回应。初六日晨,于杭寓山花园莲花池内自杀殉节,有绝命词:“图功为其难,洁身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又有遗言:“山川人物,皆属幻影。山川无改,而人生则倏忽一世矣。”鲁王朱以海谥彪佳曰“忠毅”,隆武建元,赠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给四代诰命,谥“忠敏”,赐祭葬,荫一子中书科中书舍人。归葬绍兴亭山北麓。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褒奖了其在危难时刻的气节,赐谥“忠惠”。张岱是祁彪佳的挚友,祁彪佳殉节后,张岱极为哀痛,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奕远既去,花月、声音、饮食之道难得解人。吾辈住此寂寞世界,毫无意味。”祁彪佳殉国后,其「澹生堂」藏书亦从此散出,多为黄宗羲、吕留良所有,部分归杭州赵氏小山堂,馀则散入坊间。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衍义,字湛修。姓董氏,秦人也。初出家居长安荐福寺,闻麓山檀祖名,振锡来湘,而檀已灭。因访泐潭遗址,结茅星垣,昼夜静坐,恒持诵《大悲观世音咒》不辍,有问之者曰:“欲祛虎患,故持此耳。”是时湘中乡僻,白额画行,直入人家,受祸者众,士民苦之,莫能驱逐,及闻义言,多相效法《大悲咒》,声遍于山陬,虎竟潜踪,其害遂已。四方檀护,不期而至。清康熙癸亥胡副将景云,协助资力,恢复旧基,更启新宇。义复作《泐潭八景诗序》,立之碑石,以纪名胜。八景之中唯莲沼最广,长逾三里,曲岸湾环,宽亦里许。额曰“海会莲池”,今呼荷花池是也。义晚岁息此,专修净业,故王潞赠句云:“六字消长昼,千秋老上人。”学者至今传诵。雍正甲寅夏,义年已八十矣,以念佛参禅原本不二,乃示众曰:“六十年前学讲禅,好个木人能竖拂。六十年后学念佛,切实只能七八句。直到临终十念成,念念无生念念佛。说有谈空两俱非,清净界中无一物。有禅有净带角虎,寿祖非是欺人语。肉眼能观大海众,亲见弥陀来接汝。”是日六月六日为义生辰,复谓众曰:“今日乃予末后真诞期,有会者么?”众默然。义曰:“是真送别也。”遂坐化,时当炎暑,坐龛七日,面如生,塔于寺后平冈。著有《泐潭剩语》四卷,《留影文集》四卷,《禅馀诗草》十卷。清季寺废改建校舍,及军药局。遗迹泯灭,不可复睹,思古者为浩叹。
维基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之,湖南长沙府益阳(今益阳市赫山区)人,晚清中兴名臣、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军事家,是湘军前身湘勇重要首领。道光丙申进士,官至湖北巡抚。祖父胡显韶,为诸生;父亲胡达源,任翰林院侍讲。胡林翼生于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六日酉时,少时风流无赖,然天资聪颖,“笃嗜《史记》、《汉书》、《左氏传》、《资治通鉴》既中外舆图地志,山川危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道光十年(1831年)在桃花江陶氏别墅娶两江总督陶澍之女陶静娟,婚后仍流连于秦淮河畔,陶澍说:“润之之才,他日勤劳将十倍于我,后此将无暇行乐,此时姑纵之。”道光十六年(1836年)24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充任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文庆任主考官),道光廿年(1840)因江南乡试安徽录取人数超额事降一级(从七品)调用(文庆遭革职)。期间岳父陶澍去世,后父丧丁忧去职,长达七年,服阙后,捐纳内阁中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 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励志政事,军兴而后益以名节厉世,颇似信国少保”。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族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太平军西征,湖北成为主战场,胡时任安顺知府,曾国藩推荐其襄助湖广总督吴文熔,咸丰四年(1854年)春,擢贵东道。出黔抗击太平军,胡率600名贵州练勇奔赴湖北战场,无奈尚未抵达武昌,吴已兵败自杀;7月,升四川按察使,仍驻防岳州;9月调湖北按察使,赴援九江。1855年3月,升湖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武昌;4月,武昌失守,前三任湖北巡抚皆于任内阵亡,或被太平军逼迫自尽,武昌失守,至胡就任后才反败为胜守住武昌,并二度派兵拯救初用兵不知军的曾国藩部,奉诏署湖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武昌。领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三夺武昌,次年12月,第四场争夺战清才收复破武昌城,授胡湖北巡抚。咸丰七年(1857年),击溃陈玉成部,次年五月攻佔九江,不久合围安庆;十一月,主力李续宾部在“三河之战”全军覆没,其势遂受挫。咸丰九年(1859年),与曾国藩分兵四路进攻安徽。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太平军攻入湖北,胡林翼率部回援,八月曾国荃攻下安庆,时皇帝咸丰病逝,胡闻讯大恸致病情加重,八月二十六日亥时,胡林翼在武昌病卒。胡与正房陶静娟生有一女胡端仪,咸丰三年(1853)五月嫁监察御史周开铭。
维基
何桂清(1816—1862年12月21日),字根云。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官至两江总督。因抵抗太平天国不力,以失封疆之罪,弃市。何桂清的父亲是王英九之父王燮的家丁。王燮担任太守,为王英九请来家教,何桂清伴读。王英九愚钝又喜欢玩乐嬉闹,不喜欢八股文,因而读书失败,何桂清思绪清明,过目不忘,反而造就了何桂清。后来王英九捐纳为盐使时,何桂清出资,报答此恩。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桂清中式乙未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道光十九年(1839年),主贵州乡试。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司经局洗马,右赞善,改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翰林院侍讲,仍任洗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太仆寺少卿,为广东乡试正主考,会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光禄寺卿,改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为山东学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加内阁学士,仍提督山东学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五日,迁兵部右侍郎。丁忧去职,服满后补任原官。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日,署理吏部右侍郎,闰八月十三日授兵部右侍郎。十二月十四日改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南书房行走,顺天乡试覆试阅卷大臣,顺天武乡试较射大臣,兼管三库事务,充实录馆副总裁。二年(1852年),署理经筵讲官。三月六日充会试副总裁、覆试阅卷大臣,大考翰詹阅卷大臣,考试荫生阅卷大臣,八月六日授江苏学政。太平天国袭江南,何桂清以江苏学政身份疏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所顾忌侃侃而谈,咸丰帝感到惊奇。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日改礼部左侍郎。四年(1854年)三月十日,改吏部右侍郎,仍充江苏学政,四月十八日改仓场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授浙江巡抚。太平军攻陷江宁,东南震动。安徽徽州府、宁国府是浙江屏障,何桂清驻兵黄池,扼守要冲,与浙江提督邓绍良击退太平军。五年(1855年),桂清檄令道员徐荣攻黟县、石埭,太平军主力到达后徽勇溃败,徐荣战死。何桂清上疏主张安徽浙江互为唇齿,主客一心方有胜算,咸丰帝上谕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敌。安徽巡抚移驻庐州,徽州、宁国二府暂由何桂清管辖,桂清令徽州府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收复徽州府城及休宁县,布防堵敌军来路。江西太平军入侵浙江,攻陷衢州府开化县,进犯严州府遂安县,桂清檄令邓绍良等夹攻,击退太平军,周天受、石景芬等克复黟县、石埭县。何桂清奏请增补道员缺额,以石景芬任徽宁池太道;总兵豫祺战绩不佳,革职,以江长贵代;团练大臣前侍郎张芾驻皖南,督办徽、宁防务,兼顾浙江衢州、严州二府。六年(1856年),檄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合攻宁国府,江长贵击败来援的太平军,收宁国府城,获得嘉奖。浙江杭州府知府王有龄被通判徐徵讦控,桂清复奏有微词,被朝廷责问,十一月六日以病免职。七年(1857年)春,两江总督怡良因病出缺,桂清同年的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保荐以何继任,统筹粮饷。四月十二日,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六月六日,实授两江总督。桂清保荐王有龄升授江苏布政使,获准。此时江宁已沦陷多年,总督驻常州,军事由江宁将军和春主导,江南提督张国梁为帮办,前任总督怡良专责转运粮饷。桂清屡次奏陈方略,符合咸丰帝期望,谕饬和春与桂清和衷商酌。冬季,攻克江苏镇江府,以办理军饷功加太子少保。十二月二十六日充钦差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办理通商各口事务。八年(1858)十一月,会同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法、美三国改订税则、通商章程:有限承认鸦片贸易;依《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创建关税总局;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抽5%关税,洋货远销内地一律按时价抽2.5%子口税;各口税收划一办理,聘请英人李泰国帮办海关税务等。十年(1860年)张国梁攻克江宁城外九洑洲,与和春挖壕筑垒,完成合围江宁(第二次江南大营)。桂清以济饷之功,晋加太子太保。三月二十一日,太平军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李秀成等合兵十馀万攻陷建平县、东坝。李秀成为了解围,由安徽广德州急袭杭州,杭州将军瑞昌死守,上谕令何桂清、和春尽速救援;桂清急檄帮办江南军务广西提督张玉良驰援,到达后以600兵击破太平军,并收复临安县、孝丰县、安吉县,获朝廷嘉奖。何桂清又传檄宣化镇总兵马德昭、寿春镇总兵熊天喜、游击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进剿,造成兵力分散。太平军一支由东坝进江宁府,一支由溧阳县攻常州府,进而攻陷溧阳县、进围金坛县。桂清檄令马德昭救援常州、总兵衔周天孚及潮勇救援金坛县,太平军于是退出武进县界,全部进围金坛。闰三月初三日,太平军攻陷句容县,江南大营后路断绝。初四日,张玉良回军到达常州。初五日,参将罗希贤率军自宜兴进驻常州城,初六日,寿春镇总兵熊天喜自安徽广德抵达常州城。江宁将军和春飞檄求援,何桂清不准张玉良赴援,和春又调马德昭急援,桂清也不准。浙江巡抚王有龄递书告诫何桂清勿逃离常州:「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初七日,太平军自江宁城外攻击江南大营,张国梁激励将士激战七昼夜。张国梁九次传檄常州诸军救援,何桂清皆不回应。十四日,大风雨后降下大雪,人多冻僵,将士因缺饷而噪乱,十五日,江南大营失火,全军溃败。十六日,张国梁退守镇江,和春退守丹阳县。何桂清惧怕张、和弹劾,极力致书慰劳,请张国梁移防丹阳。和春遣熊天喜扎营于白堍,张国梁招集溃兵,十八日,张国梁统兵一万三千人抵达丹阳,留西宁镇总兵冯子材一万二千人守镇江。何桂清遣张玉良于常州城外西南五里至西北横列二十营,并上奏:「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其实是空言,企图推诿责任。 常州、丹阳失陷,弃守出逃,枪杀百姓 何桂清催促张国梁、和春援救金坛县,但因刚遭遇大败,士气不振,未及休养;而太平军已由金坛珥村绕道出丹阳南侧,马德昭于奔牛迎击,太平军转往吕城,隔绝丹阳、常州大道,熊天喜于白堍溃败自杀。二十九日,李秀成率太平军十万人进逼丹阳,张国梁开南门迎击,李秀成望见张国梁旗帜而退。张国梁向常州索要锅、帐、军械而不得,部众再度溃逃,张国梁指挥亲军驰骋鏖战,被溃兵阻挡,太平军混入溃兵中狙击张,张战死,丹阳城破,和春突围前往常州。何桂清大为震惊,已革江苏按察使、总理江南粮台事务的查文经等人洞悉桂清心意,建议退守苏州。桂清便奏言军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苏州筹饷,作为逃跑藉口。出逃时,常州士绅跪道请求桂清留守,戈什哈枪杀跪留其中19人才脱身,张玉良也随即出逃。何桂清弃守后常州士民自筹登陴守城。数日后常州城破,李秀成愤恨人民抵抗而屠城。和春督兵迎敌,兵溃重伤,退至无锡县,自杀殉节。无锡城破,湖北提督王浚战死。苏州守军闻讯大为愤恨,何桂清到达后,驻扎于浒墅关,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绝打开城门,并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及亲兵在途中焚掠的罪行。和春四月十三日,苏州城沦陷,徐有壬于巷战战死殉节,遗疏再弹劾何桂清多条罪状。朝廷降谕将何桂清革职解京审讯。何桂清逃至常熟县,托言借外兵,逃进上海租界。何桂清统领十馀万清军弃城潜逃,导致常州、常熟、苏州皆失守,咸丰帝上谕革职,捕送北京审讯。然凑巧遇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帝避难热河,何案搁置两年。期间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等相继上疏乞恩,未获允准。 同治元年(1862年),言官交章弹劾何桂清,于是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将其逮捕下狱。秋审处总办、直隶司郎中余光倬,照「各省督抚提镇失陷城寨律」拟斩监候,并以情罪重大,「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应即行处决,而改拟「斩立决」请旨定夺。刑部尚书赵光,因与帮办江南军务的许乃钊有交情,瞭解何桂清失陷苏常殃民细节,覆奏:「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大理寺卿李棠阶认为何桂清清为两江总督,骄横颟顸,治军无方,克扣军饷导致将士哗变、全军覆没,弃城而逃又嫁祸他人,其罪不容诛。然而太后为求慎重,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有17人上疏论救,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祁寯藻,引用嘉庆帝谕旨:「刑部议狱,不得有加重字样。」认为刑部所拟不合制。另有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而新任江苏巡抚薛焕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未决。言官仍交章弹劾,户科掌印给事中郭祥瑞、吏科给事中谢增等奏请速正典刑;礼科给事中卞宝第(曾于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弹劾桂清)抗章驳祁寯藻:「仁宗上谕,只就承平时期寻常罪名而言。」又言:「道光年间浙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失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时祁寯藻当军机大臣,何独于何桂清护惜若此?」大理寺卿李棠阶以东南战事尚未结束,求顾全大局再上密摺主张不应拖延:「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刑部审讯时,桂清提出一份薛焕等人具名之公禀,请其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作为其本不欲弃地的證明。公禀出于当时或事后伪造已无从查究,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具奏。曾国藩认为守土之责与公禀无关,覆奏:「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为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议覆,由刑部主稿,六月十三日,余光倬疏奏:「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身膺疆寄,受国厚恩,岂不知军旅之事,有进无退,守土之责,城存与存?况其时常州有兵有饷,并非不可固守,乃首先弃城逃避,致令全局溃散。望亭为无锡至苏州要冲,业经奏明截留长龙船,扎营于此,乃并未身经一战,命杀一贼,忽于苏州失陷之前一日,率师船退驻福山海口,是其撤兵远遁,纵寇殃民,尤罪迹之昭著者。至刑部历年审办军营失事成案,均视此为轻,惟馀步云系由斩候加至斩决,情罪相等。虽带兵提督与统兵总督稍有不同,然论疆寄,则文臣视武臣为重;论军法,则逃官与逃将同诛;论情节,则闻警屡逃,非被攻被围变出不测者可比;论地方,则全省糜烂,非一城一寨偶致疏防屠可比。请仍照原拟,从重拟以斩立决。」得旨,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12月21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处斩。
全台诗
陈家驹(1862~1926),字少圃,号 潭,又作笛潭。嘉义人。光绪年间取进嘉义县学,博学多闻,工于诗,善小楷,亦通音律。改隶后,于嘉义设帐授学,当时汉塾虽逐渐凋零,但陈氏所主持之私塾仍能屹立不摇,对该地汉文命脉之延续贡献颇大。明治卅八年(1905)与嘉义王朝文、林玉昆、许紫镜、庄伯容等十馀人,凑集会银四百圆,设立文昌会,名曰「友声社」。次年(1906)担任嘉义区街庄役场书记,办理事务细心负责,极获好评。明治四十二年(1909)五月嘉义「罗山吟社」创设时,陈家驹与当地诸吟友庄伯容、白玉簪、赖建藩、林维朝、赖雨若、徐杰夫等人皆为该社初期会员。大正七年(1918)十月,台湾文社创立,并发行《台湾文艺丛志》,陈家驹因具有学术名望被推举为该社之「评议员」,负责评选诗文。大正十二年(1923)应北港曾席珍之聘,担任「汾津吟社」教师。大正十四年(1925)因病半身不遂,卧床数月,于次年(1926)二月过世,享年六十四。〖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1905年9月20日,第四版;《台湾文艺丛志》第一年第一号,「台湾文社规则」,1919年1月;《台湾日日新报》,「诸罗特信」栏,1920年6月6日,第六版;《台湾日日新报》,「诸罗特信」栏,1926年3月30日,第四版。
〗著有《少圃诗文集》,惜今未得见。今陈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鹰取田一郎编《寿星集》、赖子清编《台湾诗醇》、《台海诗珠》、林维朝著《怡园唱和集》、赖柏舟编《鸥社艺苑初集》辑录编校。〖参考颜尚文《嘉义市志‧语言文学志》,嘉义:嘉义市政府,2005年8月;江宝钗《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展史》,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6月。
〗(陈晓怡 撰)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秋瑾(1877-1907)女,原名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著男装。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1907年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后人辑有《秋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