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任溯昉(1635年8月3日—?年),字闻城,号雯山,四川阆中县人,顺治十一年甲午科四川乡试第四十二名举人,顺治十五年戊戌科诗经房中式第286名,殿试三甲二百三十五名进士,都察院观政,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授湖广蒲圻县(今属湖北省赤壁市)知县。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超越,字止安,姓王氏,大兴人也。夙抱清怀,雅欲离俗。年逾三十,始越尘嚣。胜福寺海云为之祝发,受圆具于戒台寺道光。动静尊严,德行坚定,日有恒课,不牵外缘,入夜焚香,趺坐静修,自摄其心。康熙三十三年,寺毁于火,赐帑重修,将建栋时,有一木初拟置左,众欲右之,舁不能升。超祝之曰:“我右汝也不?”数人舁之以去。住持照福见其诚感木石,知有自来。尝于圣祖游幸时,从容奏对,称超品度,比之仙露明珠,帝亦为之嘉赏。己卯,照福寂。后奉命继席。明年与诸山长老赴畅春园,将觐天颜,适虎圈有虎怒唬,威势狞狞,众莫敢近。超突前曰:“汝由性㬥,故堕虎身,今犹不改,性必终迷,汝伏,吾为汝说三皈可得解脱耳。”虎遂驯服,说毕,帖然曳尾而去。生平奇迹,此类甚多,恐涉怪诞,不以语人。寂于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三日,春秋六十有一,僧腊二十七,塔于寺左。超精行戒律,日益严密,有“北方律虎”之目。
维基
姚士藟(1648年10月8日—1708年2月21日),字绥仲,号华曾,后称宫赞 。江南安庆府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前期画家、文学家、学者、官员。姚之麒曾孙,姚孙森孙子,姚文燮次子,张廷玉表哥。本人诰封奉直大夫赠中宪大夫。1648年八月二十二日(顺治五年戊子年)出生在桐城,是姚文燮和吴之璘女儿的次子,年少擅长诗文。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八年辛卯年)祖父姚孙森去世,曾祖母项孺人1653年七月三十日(顺治十年癸巳年)去世,父亲姚文燮在1654年(顺治十一年甲午年)中举人1659年(顺治十六年)姚文燮为第二甲进士第三十六名,授福建建宁府(今南平市)推官。期间姚士藟郡痒生,娶吴循女1649年三月七日(顺治六年己丑年)到1734年三月十一日(雍正十二年甲寅年)。1667年阴历十二月十一日(康熙五年丙午年),姚士藟长子姚文燮长孙姚孔鈛出生。后来,姚文燮迁任到中书太史,擢升到云南开化府(今文山市)同知、署阿迷州(今开远县)知州,同时也兼管辖曲靖府(今曲靖市)和阿迷州(金开远市)的事务,姚士藟跟母亲哥哥都没有跟在身边。期间娶侧室广州府顺德县人欧氏。1673年(康熙十二年),时值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商议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郑经(郑成功嫡子)等人先后响应,掀起三藩之乱。姚文燮也因不从而陷入吴三桂叛军营中,但是他私密地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密约,被叛军发觉,被抓住,却寻得间隙逃了出来,姚文燮乘隙逃遁,因湘潭父老的庇护才得以脱身。之后拜见到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军中。安亲王听闻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见回答问题,询问军事都甚为熟悉。1674年八月三日(康熙十三年甲寅年),姚士藟的母亲吴氏去世,他居亲丧过于悲伤哀痛,以致身形瘦损,水和浆药七日不入口。1677年(康熙十六年丁巳年)中举人。因姚文燮在滇南任职,姚士藟留在家里仕奉继母晚娘欧氏。等到三藩之乱掀起,全家都很慌乱,担心凶祸来临的话语疑问一天好几次,姚士藟声色不动怕自己慌乱会引起家里人更大的忧愁。三藩之乱平定后,返还家乡,继母欧氏果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都敬佩他在乱时居家镇静泰然。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二甲进士十一名,表上错误记载成兆士藟,予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补直内廷,历迁右春坊、右赞善,入直内廷,同年二月九日祖母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去世。东宫讲官曾经称姚士藟品行忠厚文学甚优。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御书给姚士藟:皇帝的文集叠放到“遂宁相国”那里,张鹏翮也称赞姚士藟公的行文有深度醇厚和谐雅致,有刘子政曾子固的遗风。担任康熙四十四年顺天乡试副考官,康熙四十七年湖南乡试正考官,所提拔的大多都是知名人士。姚士藟公感情丰富但不外露,开化公姚文燮在滇南做官时留姚士藟公在家侍奉孝顺继母,等到三藩之乱掀起,全家上下都很慌乱,担心凶祸来临的话语疑问一天好几次,姚士藟则声色不动,怕自己慌乱会引发家族内部更大的忧愁。三藩之乱平定后,返还家乡,继母欧氏果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都敬佩公在乱时居家镇静泰然,当时正是姚士藟公担任馆职的时候。天子怪罪老臣我在官员升级上让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特别命令通补卿寺等官员径捷迅速争相请公入职。公以器量功业闻名为人所望,预计在选拔升职中顾念开化公姚文燮年老且生病,于是上述情况乞求回家奉养,姚士藟公所亲近的人劝他稍微多在京师停留一会,以应对之后赐下来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公对劝谏都不管不顾。正因此人们尤其敬重公。姚士藟公因为儿子姚孔鍹官权贵重而追赠奉直大夫。著作有《瞻云草》 《南归草》 《余斋诗集》《泳园文集》此时父亲姚文燮的记忆力却急剧退化,最后发展到文字、姓名都不识,医生不知是什么病,姚士藟乞求回家养病,最终竟然因为此病于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六月二日三日)病卒。1705年担任顺天(康熙四十四年)乡试副考官,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湖南乡试正考官,同年二月一日去世。
维基
曾元海(1797年—1833年),字少坡,福建闽县人。清朝官员。曾元海之父曾晖春、兄曾元炳、弟曾元燮皆为进士。曾元海于道光二年(1822年)中式壬午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八年八月初三(1828年9月11日),调任广西学政。
维基
吴鼎昌,江苏上元人,清朝官员,进士出身。道光二十一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三,由陕西督粮道道员升任广西按察使。咸丰元年五月十九(1851年6月18日),调任甘肃按察使。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七(1852年6月14日),升任广西布政使。咸丰四年四月十三(1854年5月9日),调任太常寺卿。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大定,字密源,姓邓氏,黄陂人也。父学浩,母蔡氏,雷雨中见宝塔涌见其前,感而有身。故生有自来,幼而素食,有志遗尘,及严慈见背,诣随州仁圣寺礼本分剃度,同参大千知为道器,时善诱之。定为沙弥,即精进猛勇,胁不沾席。咸丰五年,定年三十二,从襄阳净信寺映川圆具。遭逢寇乱,三为贼虏,皆因缘得脱。避兵年馀,居徙无常。入蜀至宝光寺,参妙香不契。乃遍历终南、五台、九华、普陀,维扬之高旻,毗陵之天宁,皆定问道处。最后至金山见观心慧,令参念佛是谁有省。定本名大顶,观问名时,聆音未悉,误为大定,乃曰:“一定多少时?”对曰:“不堕诸数。”观笑曰:“可谓大定矣。”自是始更名大定,久之命为领釉。同治甲戌,观示寂。时定已还鄂,居归元寺,迎之还山。初不言住持事,既至丈室,首座惟请继席,竖辞不允。惟偕众僧环跪不起,定不得已,许之。然性枯淡,居二年即退。仍禅诵不倦,虽老不假给侍,躬自缝浣,或略失威仪,即跪佛前痛自责励,学者为之感泣。室中惟一禅床,常坐一日如弹指顷,尚言恐有走漏,愧古人多矣,其真诣如此。光绪癸卯年已八十,众讲开期弘法,登坛乞戒者五百馀人,极一时法会之盛。丙午七月,偶患疾,延医视之。定笑曰:“我本无病,奚用药为?”犹兀坐自若。高居士者,本五戒弟子,辞之他往。定曰:“勿去,恐汝回时不及见。”或以为戏言。至八月三日,有请益者,初不之答,哀恳再三,乃厉声曰: “汝真欲参禅,祗须到底毋懈,若中道而返,前功尽弃。”言词痛切,闻者堕泪。明日五鼓,呼侍者扶起,端坐至日午,头稍低侧。或呼曰:“老宿平时脊梁如铁,今何乃尔?”定闻,即举头,泊然而寂。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四日也。寿八十三,腊五十有五,坐五十二夏。茶毗火灭,远见其面目如常,俨然入定。近视则薪尽无馀,获舍利无数,塔于五峰山之阳。生平教人真参实悟,不贵口头利滑,偶拈古人论说,皆得其要。尝游普陀,与一座主论“二六时中,安身立命”之处。喟然叹曰:“真妄相待,纵饶證真,亦是对待边事,岂究竟耶?”闻者感服。弟子慈本,状其行事,乞释敬安为之铭。
维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全台诗
许梦青(1870~1904),字炳如,又字荆石、荫亭,泮名梦青,号剑渔,又号云客、冰如、高阳酒徒,清鹿港邑庠生。父咸中,亦邑庠生,以能文著。祖母贺太安人,以节孝旌于朝,奉诏入祀彰化节孝祠。 梦青生有奇才,子史百家,过眼成诵,文思敏捷,下笔立就,乡先辈皆以大器目之。光绪17年(1891)春,梦青二十二岁,以前茅拔府县试,名声赫赫,震于一时,乡里多以为荣。梦青为人傲然不拘,尤富正气,喜抱不平。以身逢乱世,欲挽狂澜,因自号「高阳酒徒」,盖欲效郦生之匡乱世。光绪二十一年(1895)闻割台之议成,悲愤慷慨,号泣三日。乃联络生员,共谋抗日,并上书唐景崧,请领兵驻防。七月初,日军攻彰化,随练勇赴八卦山抗拒,惜寡不敌众,奔回鹿港,拟再举事,不幸其弟猝逝,伤心至极,无心与事。八月末,日军攻取台南,刘永福亦西渡,知大势已去,从此寄情诗酒,不问世事。其间家庭又连遭四次亲丧,形单影只,身世萧条,壮志未酬,满怀悲愤,乃更加潜心诗文,以舒胸中块磊,耽身醉酒,藉忘忧伤。每当大醉,或歌或哭;梦中醉后,时发悲歌。或醉卧庙阶,旦醒始回;或闭户孤吟,三日不出。以奔放绝足之才,为自由不羁之行,遂一转而为跌荡诗人、浪漫文士,愤世嫉俗,终至抑郁成疾而病逝,享年仅三十五岁。 梦青历尽人世沧桑,半生苦况,尽托于诗,诸家早有评论。洪弃生评曰:「诗思空灵,才致活泼,不事劖削,自臻雅妙。」王竹修评曰:「凡咏物、怀人、哀时、感事,无不蕴蓄精微,淋漓尽致,恺恻沉痛,情见乎词,盖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骚,非特扬风扢雅已也。」施梅樵评曰:「悲壮淋漓,激昂慷慨,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杨云萍评曰:「抱俊异之才,丁家国之痛,长吉不寿,其境过悲,然诗作却时露清新之气。」许常安评曰:「虽时有浪漫自由、清狂、豪放之作风,然其实质,乃具有严肃、悽凉、写实之社会骨格,故其诗多为心底之声,时代之反映。」梦青诗悲壮淋漓,激昂慷慨,与洪弃生、施梅樵并为弃地遗民精神之典型代表。 梦青诗作生前未曾整理出版。今存者惟有幼年时期所作之《听竹山房诗稿》、《梦青堂诗稿》,及少年时期所作之《鸣剑斋诗草》之一部分。青年时期所作之《听花山房诗集》近八百首已佚。1916年《台湾文艺丛志》曾刊出《鸣剑斋遗草》之一部分。1960年裔孙许常安辑为《鸣剑斋遗草》,由高雄大友书局出版。以下即据许常安辑本移录,删去联句、断句,共计477题1063首。许常安辑本虽精校再三,仍有一些脱误,兹覆核《台湾文艺丛志》,详加校正。又许本书末附录有勘误表,凡该表已标出的误字,均直接据以改正,不再附注说明。(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