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张缙彦(1600年—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新乡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中辛未科进士,户部观政,历任清涧、三原知县、后入京为户部主事、郎中,累迁翰林院检讨、兵科都给事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时任兵部尚书的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军队,崇祯帝在景山自缢。清军入关后,张缙彦回乡反大顺,遭大顺刘汝魁部击败。张缙彦遂退守山寨抗清。顺治三年(1646年)被洪承畴招降。顺治十年(1653年)授山东右布政使,顺治十五年(1658年)擢工部侍郎。因罪籍没家产,流徙宁古塔。在北地与吴兆骞、姚琢之、钱威、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结成诗社为“七子之会”。终老当地。
维基
方拱乾(1596年—1666年—方拱乾),名若策,字肃之,号坦庵,直隶桐城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学者。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夏四月初三日出生。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少詹事。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入京,明亡。当时,方拱乾同多数大臣被关押,“以美婢四名贿赂贼将罗姓”,得以逃脱南归。顺治九年,以江督马国柱推荐,起补弘文院学士,不久升任詹事府少詹事。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南闱科场案”获罪,其五子方章钺因与主考官方犹“联宗”而中举人,皇帝令刑部将方章钺“速拿来京,严行详审”,后与章钺发配宁古塔,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家属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依《大清会典事例》得以赎罪,十月赦还,将别之际,在壁上题下〈书茅屋壁〉一诗,“莫言万里无人境,兀兀三年认作家。”。康熙元年(1662年)回到江南故土,流寓扬州荷阴客舍,以卖画为生。同年,因“衰年性健忘,似多漏轶记”,手写《绝域纪略》。康熙五年(1666年)卒。有六子六女。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明寿,字本然。姓杜氏,宛平人也。幼依普济寺休如落发,初寻经绪,渐明宗教。康熙四十年,得戒于潭柘山止安。五篇七聚,并穷研讨。精修锐进,罕有及者。遂跻首座,阐心教授十有六年,位列尊證。凡式范后学,规模丛林,靡不详尽。时和硕康亲王避暑山寺,一见契合,夜坐清谭,深入玄理。退后语人,称为纯品。尝因事出山,归不过时。主僧责诃之。重加屈辱。恬然受之,略不芥蒂。知为入室真子,乃付重任,授以衣钵。及居丈室,不立侍者。巾瓶炉碗,躬亲拂拭。一日无恙,忽 集聚曰:“我时至矣,汝辈当念光阴迅速,人命无常。趁此努力,无遗后悔。”合掌而逝。时乾隆丙辰三月十九日也,寿六十有七,坐夏三十有五,塔于锦屏山南。
简介
字平宇,号春帆,行第四,附贡。生前任长芦济民场盐课大使,保举县令,署满城县知县。光绪《丰润县志》卷二《职官·知县》:“刘大均,山东邱县附贡,道光二年任。傅以纳,湖北江夏县人。 由议叙加捐,道光四年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初七日未时生。配庄氏,广东鹤山县举人、时任天津分司运同栗公三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三月十九子时生。副室于氏。独子维四,生女二。维四,字范之。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生。
维基
欧阳藜照(19世纪—?—1856年),湖南新化县人,清朝地方官员。欧阳藜照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庚戌科进士,殿试位列榜尾。即用知县,分发安徽,署太平县(今属黄山市)知县。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率乡勇赴石埭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致函石埭、青阳、旌德、泾县,倡办“五县联防局”,筹建团练,抵御太平军。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兵临太平县境,十九日在兴村白沙岭全歼八百团练,欧阳藜照、把总戴廷干、乡绅方昭文均战死。追赠道台衔。
维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通缉而出逃。1912年宣统退位后,康有为继续反对共和,1917年曾与张勋合作,发动兵变,拥立宣统帝,是为丁巳复辟,但四日之内就被段祺瑞讨平。1927年在一场宴会后病逝。
维基
罗长裿(1865年—1911年),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罗长裿6岁丧父,10岁丧母。18岁,他中秀才,后任教于蒋氏长春族学馆。22岁他中举人。29岁时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898年8月19日,他条陈《呈请代奏应诏陈言疏》,荣禄奏称他“才具操守,均有可信”。后他捐升道员,发江苏任职,任江南候补道,常为两江总督刘坤一谋划。1901年至1904年,他先后主持江苏仕进馆,江苏法政学堂,江南将弁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1907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调他任江苏参谋处督办,主持新军的训练。其间他著有《江苏参谋处兵学》一书。1907年底,他辞职请调四川。到达四川成都后,他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当时赵尔丰督川边军事,罗长裿参与其幕府。1908年,他被赵尔丰任命统领川边巡防新军五营,同时赵尔丰任命钟颖统领川边混成协。在任上,他主张对藏人以抚绥为主。1909年,清政府电令川军2000人调防西藏,英属印度政府唆使西藏三大领主叛乱。他因主张抚绥而遭到下属和赵尔丰的不满。1909年10月,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兵入藏东,罗长裿令其撤回,却被程抗命,罗遂赶紧报告赵尔丰。不久,程凤翔所部遭到藏东民众抗击而败归。赵尔丰未处分程凤翔,并严斥罗长裿怯懦,罗长裿遂称病告假,并请辞。此后他赋闲。1910年1月24日,驻藏大臣联豫上奏荐他为西藏督练公署兵备处总办,赴拉萨帮办军政要务。1910年2月,川军在江孜击败由十三世达赖喇嘛所派军队的最后抵抗,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则逃往印度大吉岭。联豫未听从罗长裿的劝告,而是请旨革去达赖名号。英国借口“保护商埠”而从印度出兵进驻印藏边境的印塘,并且进入了江孜、亚东等地。1910年7月至8月,罗长裿经联豫向清朝外务部推荐,负责和英印当局交涉,于7月12日查勘江孜、亚东两埠情形,并会晤英国驻江孜商务员韦亚,7月20日到达靖西会晤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仲儒,8月12日抵达大吉岭,后与英属印度副总督裴凯、驻锡金政务官贝尔、大吉岭知事福赖特斯等英方官员会谈。通过他的交涉,英印当局答应撤回进入亚东、江孜商埠的军队,并声明“达赖之事,恪守中立”。9月9日,他在大吉岭山后的巴伦布会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劝告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但未成功。他回国覆命后,清政府命九世班禅管理西藏政务,英国则撤退了军队,西藏局势渐趋稳定。1910年月12月,清政府根据联豫建议,添设前藏参赞(即驻藏左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筹划前藏一切要政”;添设后藏参赞(即驻藏右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监督三埠商务”。1911年3月,罗长裿经联豫推荐,被任命为驻藏左参赞。1910年6月21日,联豫上奏改设治事厅和议事厅,以罗长裿兼任秘书员。 宣统三年(1911年),他被驻藏大臣联豫派往藏东讨伐波密土王,节制诸将。但他与刚刚兵败波密的协统钟颖不和,并将钟颖饮酒赌钱不问军务等事禀告联豫。联豫据奏,将钟颖撤职,并以罗长裿取代。7月,罗长裿和谢国梁在彝贡会师,此后波密土王白马策旺被杀,波密之乱平定。罗长裿因功加二品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英属印度总督明多的支持下,达赖喇嘛派出亲信达桑丹东潜回西藏,策动部分贵族组织民军,进攻驻拉萨、日喀则、江孜的川军。另一方面,钟颖趁罗长裿当时正驻扎波密的春多行辕时,策动驻拉萨的川军兵变,史称拉萨兵变。罗长裿闻讯后,本想率军赴拉萨制止兵变。但钟颖联络驻波密管带陈渠珍。陈渠珍遂于11月26日指使本营后队正目赵本立及刘均福、周国荃、罗玉斌等人率队围攻春多行辕,劫持了罗长裿。他们挟持罗长裿走到工布南山道上时,罗长裿获得机会逃脱,遂跳崖自尽,但未死,被迫继续被挟持前进。后来他们到了德摩喇嘛寺。11月29日,赵本立等勒杀罗长裿,尸体被焚毁,罗长裿时年47岁。其妾携幼子逃到一个藏族乞丐家躲藏而得以幸免,后不知所终。 罗长裿被杀后,其骨灰被所部炮队长周逊送归其家乡湘乡安葬。1914年10月,罗长裿之子罗春驭(罗辀重)要求政府审理罗长裿被害案。1915年3月19日,袁世凯政府对罗长裿被害案进行初审,钟颖不承认自己为主谋,钟颖的家属还编印了《弥天冤案录》进行申诉。后来联豫出庭对质,并出示了钟颖作为主谋的证据。经过三次庭审鞫实后,袁世凯签发《大总统申令》称:此后,钟颖被执行死刑,而罗长裿入祀忠烈祠。《清史稿》也将罗长裿收入忠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