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明朝
释惠勤元末明初 1320 — 1376
惠勤 懒翁 谥禅觉道号普济尊者 初名元惠
宁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郑氏。
灵山郡人。
郑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其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入怀中。
因而有娠。
延祐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内侍金仲孙请还。
乙巳三月
诣阙乞退。
始得宿愿。
游龙门元寂诸山。
丙午金刚山
丁未秋清平寺
其冬宝岩
以指空袈裟手书授师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台山
庚戌春
司徒达睿。
奉指空灵骨。
来厝于桧岩。
师礼师骨。
因赴召。
结夏广明寺
秋初还桧岩。
九月功夫选也。
师所居室曰江月轩。
丙辰五月
然而游。
年五十七。
法腊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师入
十六日就师所寓广明寺
大会两宗五教诸山衲子
试其所自得。
号曰功夫选
上亲幸视为。
师拈香毕。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却古今之窠臼。
扫尽凡圣之踪由。
割断衲子命根。
抖擞众生疑网。
操纵在握。
变通在机。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其揆一也。
在会诸德。
请以实答。
于是以次入对。
曲躬流汗。
皆曰未会。
或理通而碍于事。
或狂甚而夫于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禅师后至。
师历问三句三关。
会罢还桧岩。
偶念指空三山两水之记。
欲移锡桧岩。
会以召赴是寺法会。
得请居焉。
师曰。
先师指空。
盖尝指画重营。
而燬于兵。
敢不继其志。
乃谋于众。
增广殿宇。
工既告毕。
丙辰四月
大设落成之会。
台许以为。
桧岩密迩京邑
士女往还。
昼夜络绎。
或至废业禁之。
便于是有旨。
移住营源寺。
逼迫上道。
师适疾作。
舆出三门
至池边。
自导舆者。
从涅槃门出。
大众咸疑。
失声号哭。
师唇曰。
贤力努力。
无以余故中辍也。
吾行当止于骊兴耳。
汉江
谓护送官卓詹曰。
吾疾剧。
乞舟行溯流。
七日方至骊兴。
又谓卓曰。
欲少留。
俟病间即行。
卓勉从之。
寓神勒寺。
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
师曰。
是不难。
吾当逝矣。
是日辰时
寂然而逝。
郡人望见五色云盖山顶。
既火之洗骨。
无云而雨者。
方数百步。
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
祷之分为五百五十八。
四众得之灰中。
以自秘者。
莫知其数。
神光照耀。
三日乃已。
释达如。
梦见龙盘绕台下。
其状如马。
及以丧舟还桧岩。
雨水涨。
皆骊龙之助云。
八月十五日
树浮屠于寺之北崖
顶骨舍利。
厝于神勒寺。
示其所终也。
覆以石钟
戒其无敢讹也。
事开于朝。
年甫冠。
邻友亡。
问诸父老曰。
死何之。
皆曰所不知也。
中心痛悼。
走入功德山
了然师祝发。
曰。
汝为何事出家。
对以超三界利群生。
且请开示。
曰汝之来。
此是何物耶。
曰此能言能听者能来尔。
但未知修进之术。
曰吾亦如汝犹未之知。
可往求之有馀师。
至正甲申至桧岩。
昼夜独坐。
忽得开悟。
寻师中国之志决矣。
戊子三月燕都
参指空。
答问契合。
十年庚寅正月
空集众下语。
无能对者。
师出众吐数语。
三拜而出。
空西天百八代祖也。
是春南游江浙。
秋八月平山
山问。
曾见何人。
曰西天指空。
日用千釰。
山云。
且置指空千釰。
将汝一釰来。
师以坐具提山。
山倒在禅□□□贼煞我。
曰。
吾釰也能杀人能活人。
乃扶起。
山以雪岩所传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
抵宝陀洛迦山
拜观音。
壬辰伏龙山
参千岩。
适集江湖千馀人选入室。
岩问所自。
师既答。
岩云。
父母未生前。
从甚处来。
曰。
今朝四月初二日
岩许之。
是岁北还。
再参指空。
空授以法衣拂子梵书。
于是游涉燕代山川。
萧然一闲道人也。
名闻于内。
乙未秋
奉圣旨住大都广济寺
丙申十月望
设开堂法会。
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
赐金烂袈裟币帛。
皇太子
以金烂袈裟象牙拂子来锡。
师受袈裟问众曰。
湛然空寂。
本无一物。
粲兮烂兮。
从何而出。
众无对。
徐曰。
九重宫金口中。
乃披。
拈香祝圣升座。
横按拄杖。
下数语便下。
戊戌春
辞指空。
得授记东还。
且行且止。
随机说法。
庚子台山居焉。
辛丑冬
上遣内詹事方节。
迎入
请说心要。
赐满绣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献玛琉拂子。
太后亲施布施。
请住神光寺
固辞。
上曰。
于法吾亦退矣。
不得已即行。
十一月
红贼蹂躏京畿
举国南徙。
僧徒震惧请避贼。
曰。
唯命是保。
贼何能为。
数日请益急。
是夕梦一神人。
面有黑志。
俱衣冠作礼曰。
众散贼必灭寺。
愿固师志。
明日至土地神。
座视其貌。
则梦所见也。
贼果不至。
平生未尝习世俗文字。
有请题咏。
操茟立书。
若不经意。
理趣深远。
晚好黑戏山水。
逼道栦。
呜呼。
道既通。
多能也宜哉(并李穑禅觉塔铭)。
懒翁
母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
入怀中。
因有娠(生选)。
黄纪
维基
黄纪(1424年—?
年),字宪邦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人,民籍,治《易经》。
五月十五日生,行二,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八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七十三名。
年三十一岁中式景泰五年甲戌科第二甲第七十六名进士
劳钺
维基
劳钺(?
—五月十五—1476年—六月十三),字廷器江西德化人
一生「勤慎耿介,政多恺悌」。
成化八至十二年(1472-1476)湖州知府,卒于任上,后被尊为湖州府城隍神。
劳生年不详,史载五月十五日生,世居德化县劳家垄(今九江市中医院北院位置)。
明景泰五年(1454年)三甲第二十八名进士,历任南直隶江浦(今属江苏南京市)山东临清陕西山阴知县,皆具政声。
成化八年(1472年)始任湖州知府,在任4年,剿灭太湖盗匪,治理蝗灾,兴修水利,开办府学编修湖州府志》(世称「劳志」),极大地改善了湖州生产、生活条件,深受湖州百姓爱戴。
成化十二年(1476年)六月十三卒,遗骸还葬德化县劳家垄,后裔仍居于此,后世有劳溥、劳堪等历史人物。
陈嘉章
维基
陈嘉章(1439年—?
年),字道显四川叙州府富顺县人,军籍,治《诗经》。
五月十五日生,行六,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五十四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二百九十四名。
年四十岁中式成化十四年戊戌科第三甲第二百一十名进士
陆釴明 1495 — 1534
维基
陆釴(1495年—1534年)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人,正德末年榜眼及第。
累官山东副使
陆铨弟。
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浙江乡试第六名举人
正德十五年(1520年)联捷礼部会试第五十五名。
礼部按例请殿试,然武宗南巡未归,阁老杨廷和认为「临轩策问,必天子亲御」,因此殿试未能举行。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无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侄朱厚熜以旁支小宗入嗣大统,即皇帝位,是为世宗
至五月十五日世宗方在西角门赐策问贡士
陆釴位列杨维聪榜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因大礼议被廷杖。
武宗实录》预修完成,晋升修撰。
后来,因为大礼议之事牵连,出任湖广按察佥事,迁江西参议,又迁山东提学副使
当时山东尚无通志,陆釴感叹山东为「山川之宗,圣贤人物之望,六经文章之祖」,应修通志而备录古今之事。
逾年,通志修成,上疏告老还乡,没有答覆,卒于官。
鄞县志》有传。
明史》附其事于王慎中传后。
曾六德
维基
曾六德(1570年5月15日17世纪),字心叶完甫福建建宁府浦城县人
曾六德早年出身县学生,以《诗经》中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福建乡试举人第八十八名,次年(1601年)会试中式第四十三名,联捷三甲进士,获授庶吉士,转任礼科给事中,任内直言不避权贵,多次请求明神宗建储违逆旨意,又因弹劾宦官被贬谪为香山典史,之后因病告归,家徒四壁但保持清介。
李乔明末清初 1595 — 1654
维基
李乔(1595年—1654年)字世臣直隶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市)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李乔嘉靖隆庆间内阁首辅李春芳曾孙,崇祯元年进士李嗣京之弟。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进士,授河南灵宝县知县,调祥符县
礼部郎中
天启六年(1626年),奉命敕封藩王,过湖南,涉洞庭湖
当时魏忠贤势力正盛,李乔淡然处之。
崇祯改元提学山东
崇祯四年(1631年),转河南按察使,不久转右布政使,兼摄治河。
次年,转陕西左布政使
此时农民起事军队蜂起,李乔尽力筹备军饷。
崇祯七年(1634年)冬陕西巡抚次年因镇压不力,被弹劾去职。
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立于南京
弘光元年(1645年)李乔荐补兵部左侍郎
五月初七,清军大举迫近,南京百官集结于清议堂议事。
李乔唐世济有降清之意。
十五日,清军统帅豫王多铎到达南京,百官冒雨出城迎接。
次日,大开洪武门,李乔京营总督忻城伯赵之龙率百官献册,行四拜之礼,随即跪请多铎进城。
李乔随即挟清军告示,安抚民心。
此时,清军尚未强制剃发易服,李乔主动剃头换装,反被多铎辱骂。
晚年,优游林下,课子弄孙。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
王瑞栴明末至南明 ? — 1647
维基
王瑞栴(?
—1647年),字圣木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明末至南明政治人物。
王瑞栴天启四年(1624年)浙江乡试举人次年(1625年)联捷进士,获授苏州推官,兼理当地兑运,调和军民交兑不和,省霞每年不必要的开支三万金,上级让他立碑纪录。
不久他改任河间推官,转官职方员外郎和郧襄佥事,适逢张献忠谷城要求招抚熊文灿准许,他建议找林铭球左良玉抓拿对方,反对招抚;其后混世王、整世王、常国安王光恩、惠登相相继乞抚,他亦反对熊文灿招抚,到张献忠再次叛乱,在墙壁写下:「不受张献忠钱者,郧襄道王瑞栴一人耳。
」于是他声名大噪。
弘光帝继位,召用王瑞栴太仆少卿,上陈官吏虐民,很快告归;到鲁王朱以海监国,他以左佥都御史兼理军饷,提出稳固民心、不要扰民,反驳方国安争饷。
隆武帝徵召他到福建督理浙东兵饷,副都御史管都察院福建温州沦陷后隐居在山中,不接受清朝招降;永历元年(1647年)五月望日是他的生日,他拜过家庙后举行聚会,但很久也不出现,被发现在寝室时自缢而死,留下遗书五日后殓葬,官吏验视后发现他已死去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