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歷世眞仙體道通鑑卷之三十淡十
(浮雲山聖壽萬年宮道士趙道一編修)
梁諶
道士梁諶者字考成京兆扶風人也博通經
史雖陰陽占候之術靡不精究外聲利薄滋
味唯以安閑自適一日相者見之且曰此子
目流白光貌集眞氣非常人也後果樂神仙
道大魏元帝咸熙初事鄭法師於樓觀時年
十七仁不勝生和不好勝人皆樂之常夢與
仙人遊或登名山或酌石髓由是自有所娱
公元305年
至晋惠帝永興二年乙丑五月五日老君命
眞人尹軌降于樓觀乃盡弟子禮事之踰月
遂授煉氣隱形之法次授水石還丹術卒授
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黄華法後隱於終南山
食炁吞符大盡其妙又廣索丹砂還而爲餌
凡辭氣之出則音韻清徹自是欽奉者多乃
深入巖谷嘗阻大雪鳥獸俱斃而諶獨守寂
其志堅篤故靈眞自集目能視地中物耳能
聽數里聲一日忽謂門人曰有朋友待吾於
南峰今須往矣乃冠服而出則雲氣迷統不
見其形惟聞鼓吹之音隱隱於空時元帝大
公元318年
興元年戊寅歲混元實録云能飛行變化三
年丹成白日昇天
孫徹
道士孫徹者字仲宣不知何許人即尹通之
籍師也性端直寡言語外視若愚而中養素
人莫能測之前趙初光中師事王先生方十
八歲先生與之出處人皆呼先生爲大煉師
徹爲小煉師先生爲時所望請訪益多而遂
隱遁惟徹住樓觀或宿於木杪與人迹罕及
之地居常編葛爲席合目端坐若有所思人
或侮之謙以自牧故皆歉然自失而退每觀
人顔色不待人語言而已知人吉凶年七十
公元372年
餘秦建元八年春忽謂侍者曰吾須暫行乃
拂衣而去終莫知其所適其友馬儉思之乃
取葛席置靜室中供養凡數日輒聞席上有
人語其靈異如此
(臣)道一曰孫徹疏絶塵俗樂道養眞人或
慢之謙以自牧故人皆自爲之歉然矣道
德經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
曰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孫徹之謂矣
馬儉
法師馬儉字元約京兆右扶風人尹通之度
師也年十六歲長八尺耳大而厚垂手過膝
額有伏犀手有縱理損聲色外名利博通經
史尤長於風騷郡邑異之有辟命不就秦甘
靈中隸道士籍於樓觀從孫徹學道時十七
歲遂授以道要其經史之贍則五符眞文三
皇内文道德靈寳衆經遁甲占候之法其藥
術之妙則斷穀服水餌棗膏天門煎术煎商
陸酒五方雲牙六甲符諸天内音行氣導引
之方其役使萬靈制御群邪則有八吏六丁
二十四神三皇衆要之科無施不驗姚萇聞
而奇之遣使往召辭以疾萇嘉其節乃給香
燭欽尚加厚儉志道益堅仁惠周物人所奔
凑日以滋多一日天神降而言曰法師夙有
功德今復勤修道業丹名玉曆白簡玄臺積
有日矣但保其天年必得度世何區區於祈
擣役役於召劾者哉自可優游三素混合五
神絶諸聞見獨保清曠由是怡神養素不復
出而仙眞時降年九十八後魏太武帝大延
公元305年
五年冬十月一日謂弟子尹通曰吾平生所
修所感當秘之勿泄也頃有白雲從西北來
覆寢室須臾返眞惟聞香氣不絶而白雲南
舉焉
尹通
道士尹通者字靈鑒眞人軌之後也幼從儒
學群經子史博無不覽常嗟幻化非固每仰
天而歎父母未之達迫以婚宦通乃跪伏曰
切聞張眞昇天鎮南嗣美茅君得道太守投
誠况高祖太極眞人之遺德可無隆紹願從
所志父母許之遂飄然而去時天下寇難縱
横通履艱危冒驚險而至樓觀年二十六後
魏太武始光初事馬儉法師服勤歷年方授
眞人祕韞玉字金書及恃怙已失孝禮旣盡
而希眞守一之心與日俱往香火朝謁無或
少怠服黄精雄黄天門冬數十年體漸清爽
性亦敏慧尤急於療疾可愈者治之言不可
者决不可救太武好道欽聞其名常遺使致
香燭俾之建齋行道自是四方請謁不絶而
通惟以功德爲懷與而無求散而無積時有
姪法興及牛文侯王道義與其徒七人繼踵
而來共希靈迹故仙風眞教自此復彰年一
百一歲耳聰目明尤能夜書至孝文太和二
公元477年
十三年(承明二年改太和近刊北史多遺落)夏四月八日忽與
門弟子爲終天之别有頃奄忽而化顔色如
常藏劍之乆老子昇眞陵之西有神燈數枚
光映其上而後漸散
牛文侯
道士牛文侯隴西人也性識穎拔學洞古今
尤深於莊老至於天文地理無微不綜又善
誨人隨其性導以忠孝其勸戒則示罪福之
理其威禁則以符籙之科由是法教重興人
多化惡爲善嘗爲人講說未始措意於利財
至于不得已則受小而辭大訪人貧乏密遣
致物於其家欲人不知其所從來也每冬寒
則布穀於地使禽蟲有所食陰功密惠大以
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乆而愈篤西
公元539年
魏文帝大統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夢青衣道
童告云上帝有命宜早治裝明旦當發及覺
乃與門人别翌日澡浴訖果化降年八十二
王道義
道士王道義者魏時人博覽群書兼明緯候
知終南有尹喜登眞之所後魏孝文帝太和
中自姑射山將門弟子六七人來居之初道
士牛文侯尹靈鑒等四十餘人敷弘道化朝
野欽奉時歲歉常住之資殆不充給道義大
修觀宇興土木工丁匠就役日常百數而用
度不乏人訝而窺之則倉庫皆備取多而益
不窮咸知師之神化陰有靈助由是樓殿壇
宇一皆鼎新惟秦始皇所造老子殿以其宏
麗不加修飾令門人購集眞經萬餘卷皆自
捐己力未始求於人其性浩然無係累室中
常有人語弟子輩潜往伺之乃眞仙之降會
也後魏宣武永平中將反眞之際白雲滿室
異香盈庭踰日方散里人有見道義乘鹿而
去
陳寳熾
正懿先生陳寳熾穎川人也年二十一不樂
公元494年
婚宦後魏孝文太和十八年隸籍樓觀事法
師王道義未幾羽化遂遊華陰復遇陸景眞
人授祕法而歸於是端誠虚己依按修持及
誦大洞經乆之通感故珍禽奇獸常來侍衛
每朝老子祠及八節投龍簡則白虎馴遶左
右導從往來人或有惡意則咆哮震奮觸觀
左之槐使彼惡者驚畏自匿人因號曰老虎
木其德感如此通幽達㝠無所不至事有未
兆則先知其祟妖害人禁之立止西魏文帝
欽異之召入延英殿問道時太師安定公及
朝士大夫皆從而師之年七十有六大統十
公元539年
五年三月十七日告門人曰吾昨夢仙官召
不果乆留來何爲欣去何爲愴生死道一夢
覺理均爾等體之無或悲矣言訖奄忽而化
詔謚正懿先生
王延
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風人也纔九歲好道西
公元537年
魏孝文帝大統三年丁巳入道師正懿先生
陳寳熾至十八肄業於樓觀與眞人李順與
相友善未幾訪華山雲臺觀復師焦曠眞人
授三洞祕訣眞經惟松餐澗飲以希眞理後
周武帝欽聞乃遣使召之焦眞人謂曰道教
陵夷乆失拯援可應詔出弘大道教吾自此
逝矣至都乆之得請還西嶽雲臺觀復詔增
修以居之然山石無土致之極勞因虚默擣
于天忽涌土出於觀側取多而不竭嘗苦乏
油乃置一器經夕自滿乆用而有餘凡賔客
將至則先有二青鳥其狀如鳥飛鳴報之每
登仙掌陟蓮峰如履平地居常出處有猛虎
馴遶若相保衛是時天下溺於浮屠氏且其
徒不能維持禪律之學務以罪福駭俗其弊
浸盛故行沙汰道教亦從而幾絶時師之名
獨爲上所欽召至闕咨問道要復欲建通道
觀命校讎三洞經法科儀戒律飛符籙凡八
十餘卷又撰三洞珠囊七卷詔頒於通道觀
由是道教復興朝廷以大象紀號至隋文帝
公元586年
禪位置玄都觀詔延主之開皇六年丙午特
召見於大興殿上齋誠受智慧大戒於是祥
風景雲羅覆壇所因職以道門威儀威儀之
名自兹始矣時公卿大夫翕然欽附仁壽四
公元539年
年春三月吉日告門人曰吾欲歸西嶽但恐
上未許至九日羽化於仙都觀有白鶴飛鳴
徘徊庭户上異之遣使護葬西嶽及就壙但
空棺而已
(臣)道一曰王延幼年學道能得明師扶教
立宗通靈感物觀武帝詔修雲臺觀則患
勞於致土默禱于天地忽湧土出取多不
竭此積誠動天夫豈易致哉道德經曰天
道無親常與善人此之謂也
李順興
道士李順興京兆人母因夢明星自天而降
遂有娠及生有一道士來曰此子乃前生得
道人暫寄胞胎也纔九歲好清虚常端坐湛
然不動父母諭其意俾師正懿先生年十一
與道士籍常誦大洞經勤乆不怠正懿乃爲
立壇授五千文及黄庭經且曰汝雖尚幼心
已合眞考之隱訣三年誦之白日昇天爾冝
勉之遂即所居虔懇修誦不三年忽於秋分
之夕有飛仙千數集空中神光照室出望則
有二人曰上帝有命遣仙官於紫閣巖室中
相待吾直日之神也以命來召遂與乘飆馭
忽爾而至乃見三仙人各據一床有五色雲
霞羅覆其上侍從幢羽殆不可名乃稽首請
飛昇之道且曰子有宿德位階眞人欲形神
同舉不爲難也但太上命子下生以積功勤
今子齋心誦經積有日矣然功未及人可遽
得乎於是瀝懇以告冀勵凡庸且曰積功累
行以償前過未知可乎仙曰善哉是心良可
愍也子雖骨氣合眞而胎形未脫命侍經仙
郎開九色流霞之韞出經三卷置三仙之前
長仙乃手發太上玉眞金光經謂曰吾是上
清眞人趙伯元昔受是經於東華青童君學
以成眞今付子宜修之次仙又出神洲七轉
七變儛天經謂曰吾是上清眞人張仲逸昔
受此經於小有天王修之得爲眞人今授子
宜勉之三仙乃於二仙之手中傳取眞經復
囑曰吾是上清眞人李少君昔奉此經遂獲
昇眞吾與子有縁故來監度若依四極禮科
公元541年
行之七年身得飛騰七百年中聽傳三人無
其人則當封之名山今所授仙經眞術能精
修不已則化俗成功可指日而仙矣苟無此
道則神不洞察體不清虚寔爲八帝之所録
六天之所傾則何足以化俗哉眞道盡此子
能勤修自當神會從而爲頌曰至道本無形
因物以爲名人能勤上學仙道自然成玉帝
召赤子金眞總黄庭六覺旣玄會八難於是
㝠熙神光七轉虚襟明四清呼吸能萬變俛
仰朝百靈混化游塵路迅轡撫雲旌契我諸
賔友與子期蓬瀛已而三仙命駕而去遂復
所居歸誦其經按其術年十七道成變化無
方應機接物未嘗凝滯正懿知而待之愈厚
有疑者密試之以湯又加之火終不云熱使
之蹈火赴水不能焚溺時西魏文帝聞其名
詔都城凡百餘坊同日作齋皆能赴之上雖
知其能分形化影尚疑能近而不能遠復詔
岐寧同華四州同日爲齋請又能徧赴由是
朝野欽信其始人未知之但稱爲李煉師及
其通感靈變則號曰李聖師年三十八大統
公元540年
六年託疾告終旣葬之日有姪遇於驪山道
中謂曰若天子尚未忘我則於此作吾像以
北向居之當爲國家辟北方之淫俗也姪還
家方知已化遂以實奏遣使發視則空棺而
已乃立祠於沙苑
侯楷
道士侯楷字法先京兆人也年十四力究經
典尤精老莊之學趣向孤高不畢婚宦遂就
學於正懿先生年十九後魏宣武正始中爲
道士授玄文祕訣晨夕之奉乆而愈勤正懿
曰汝雖秉心勵節於道不懈苟非栖隱山林
未易有得也楷曰道在方寸何必山林曰吾
亦知道無不在然人間修之時亦有得但古
來仙者多託巖藪成眞之後出而同塵上眞
亦曰大洞眞經不得人間詠之詠之則大魔
敗之也又葛仙翁將登眞别弟子鄭思遠云
何不登名山誦大洞眞經一諷而一詠玄音
徹太清由是知入山非惟不是可欲抑亦自
然與經道相符汝今景慕希夷入山乃其宜
也曰入山雖可存眞然違遠几席寧逭科律
之責耶師嘉其言且曰道非知之難行之難
也果能始卒無替道在中矣逮正懿羽化乃
卜居於寒谷行三奔術(三奔術者乃黄帝三奔御女之術後世迷)
(以傳迷神仙之所深戒侯楷受學於陳寳熾其神仙源流有自來矣未必三奔之術也然)
(神仙日月高奔之法頗契大道恐是高奔非三奔必後世作傳之人誤書也)誦大
洞經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其居有清泉環
流三松偃覆灑然幽寂是爲栖眞之所遂號
三松觀人有爲魑魅之害者無有遠近皆乞
救於楷或持之以禁呪或示之以符術則無
不立除之將去無他疾謂門弟子曰昔費長
房失符爲鬼所殺吾非失符也終歸道眞苟
世俗不達以謂吾爲長房者也春秋八十六
公元573年
周武帝建德二年冬十月解化
嚴達
法師嚴達字道通扶風人也自髫齓已有方
外志每得一花一果輒羞獻於像前樓觀侯
法師見而器之後魏明元帝永興中入道年
始二十齋眞之暇常請問大經遂學窮瓊韞
博通妙術周武帝建德中詔法師及王延於
便殿是時已沙汰浮屠氏又下議於公卿復
欲去道家者流上問法師道與釋孰優曰主
優而客劣上曰主客奚辯曰釋出西方得非
客乎道出中夏得非主乎上曰客旣西歸主
無送耶曰客歸則有益胡土主在則無損中
華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上嘉其對
然不免有所减損自五嶽觀廟外悉廢之特
爲法師建通道觀於田谷之左復選樓觀之
士十人俾共弘眞教時王延更欲多得之法
師曰古之達者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今上
不欲廢道教而意則去繁但道貴得人玄綱
自振何必多人耶盖多人則多累反爲吾道
之玷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惑惑則亂亂
則眞理喪矣詎有益哉遂與王延蘇道標程
法明周化生王眞微史道樂于長文張法成
伏道崇等十人以道術相忘同乎出處世號
曰田谷十老至隋室道教復振文帝開皇中
詔重修二廟精擇羽流累致墨詞以祈景福
公元609年
於是朝野宗奉焉煬帝大業五年三月十七
日聽周法師鼓琴乃曰琴聲感神當有神降
更奏一曲吾聽之曲未徹奄然返眞春秋九
十一
于章
法師于章字長文右扶風人年七歲父母教
讀孝經數日乃曰聞有道德經意願習誦父
母異之隨其所好令習于侯法師至西魏大
統九年披度服巾瓶之勞凡十有四載法師
愍之爲開三洞衆眞要法倒篋相付嘗自謂
曰眞人符命非俗可傳今吾得之固所寳也
於是靜室圖寫雲篆龍章精嚴其事而施之
於人靡不神驗適會詔選戒潔之士十人居
通道觀而師與焉然常懷希眞之心期居幽
公元580年
寂至周靜帝大象二年遂卜觀之下西嶺下
誅茅累石嘯咏林泉餌黄精茯苓山地黄又
服氣吞符飛章設醮如此積勤歷年無輟隋
公元597年
文帝開皇十七年復受皇化丈人太極眞公
六十甲子及五帝五嶽符印凡一百三十六
首并論天地源流符之本末置壇法式乃録
授符日月及眞仙誥訣次第記之名爲起序
由是通眞之心與日俱進故除妖翦祟其神
變不可量而流俗霑惠日益多矣煬帝大業
公元590年
十年六月十四日羽化春秋八十有二臨窆
之日有一白爲自棺而去人謂得蜕形之道
張法樂
道士張法樂者南陽人幼而學道性悦泉石
纔及成童之年託迹樓觀事尹起法師竭誠
致力於左右積有歲月感其勤苦遂付道要
露盟之夕神燈發輝慶雲流彩而後巾瓶之
奉几案之勞禮盡始末遂尋幽訪奇卜居於
耿谷之西衣弊茹蔬謝絶人事日誦五千文
及修雌一之道煉形養炁抱一守眞凡三十
載雲生梁棟霞集窗扉人號爲雲居觀乆而
道業已著靈感自通有虎踣躩虓震視之而
不畏後乃往來馴伏似有所衛人或請謁褻
慢無誠心則皆爲所逼而不得至旦夕常聞
有神鐘聲隱隱於耳然莫測其遠近每齋日
有草衣人二十許常送薰陸香及乾棗數枚
公元554年
出户襲視之遂不見西魏廢帝三年三月謂
弟子張通曰我雖幽感奈功德未就近有神
告必不乆留當委形厚土二百餘年㝠事貴
公元590年
密汝可略知至四月十五日清旦凭几而化
時有白炁如雲穿牖而出長丈餘食頃方散
巨國珍
巨法師名國珍武功人性淳厚好神仙學年
三十斷俗縁而事游法師於樓觀時隋文帝
公元604年
仁壽之四年也焚修之外口必誦經心常存
一名利兩忘喜怒俱遣食蔬衣弊所守彌篤
或有遺物者隨得隨散或有輕侮者終不恚
怒法師嘉其行乃授以思微戒籙封召符章
依按而修勤亦備至每臨壇誦經遍未及數
則雖冬風夏日未嘗輒廢一日因感疾人勉
之以藥曰道勝則疾除何慮之有其自信之
如此由是遠近之俗嚮風而至不可勝計春
秋六十唐太宗貞觀八年夏五月十三日晝
寢門人忽聞車馬之聲有頃瓦屋皆震法師
遂化
歷世眞仙體道通鑑卷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