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自动笺注)
宋高僧卷第
宋左街天壽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奉勅
**習禪篇第三之二(正傳十四人附見四人)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傳一(行思)
釋義福
姓姜氏
潞州銅鞮人也。
幼慕空門
累世務。
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餘年未甞房宇之外。
後隷京師
公元723年
恩寺。
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
東都經蒲虢二州
刺史官吏士女
旙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禮紛紛
公元732年
無厭
二十年卒。
有制謚號曰大智禪
師葬于伊闕之北。
送葬數萬人
中書
嚴挺之躬行喪服
若弟子焉。
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傑。
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
以加者。
未甞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
於都城。
傳教二十餘載。
人皆仰之。
福往
東洛
召其徒戒其終期
兵部侍
張均
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預
造焉。
福乃升堂門人演說
且曰。
吾沒日
當為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
金丹未甞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
公元前682年
房曰。
與張公遊有年矣。
張公將有非常
名節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勉之
言訖而終。
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
翼戴兩朝畢立大節
皆終福之言矣。
釋行思
姓劉氏
廬陵人也。
濡潤厥躬貞諒
其性。
出塵之後納戒已還
破觚求圓斵雕
為朴。
厥志天然也。
韶陽大鑒禪師
言蔽斷猶擊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還
吉州闡化
方禪客繁擁其堂。
開元
公元730年
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本生地。
勅。
大師號
洪濟
塔曰歸真
其塔會昌中
從堙毀後法嗣者重崇樹之。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
釋普寂
姓憑氏
蒲州河東人也。
年纔稚弱
軒昂
離俗升壇循于經律。
臨文揣義逈
異恒流。
初聞神秀荊州玉泉寺
乃往
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
久視
中則天召神秀
東都論道。
因薦寂乃度
為僧。
及秀之卒天下釋氏者咸師事之。
中宗聞秀高年
下制普寂代本師統
公元735年
法眾
開元二十三年
普寂於都城居
止。
王公大人競來禮謁
嚴重少言。
來者
難見其和悅之容。
遠近以此重之。
二十七
年終上都興唐寺
年八十九。
都城士庶
謁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賜謚曰大慧禪
師。
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
縗麻列于
門徒之次。
傾城哭送。
閭里為之空焉。
裴尹
之重寂職有由矣。
寂之闡化神異頗多
目擊
得心歸向越深。
時多譏誚
日夕造謁弟子禮。
曾無差脫。
一日詣寂。
懸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終滅。
裴之
悲慟若喪所親
縗絰徒步出城。
妻子同爾。
搢紳之譏生於是矣。
系曰。
人之情也有愛惡焉。
愛之不見
惡。
之者不見可愛矣。
萬物紛綸任其
愛惡
折中之道可愛而不可惡
愛之者君
子也。
之者小人也。
愛之不以道則君子
之病矣。
裴尹冠裳在御職事在躬。
不避
行顯掇時謗。
宜哉
譬諸僧耽俗務
胡不
袈裟而衣逢掖乎。
若實得道後。
終期
有何不可耶。
寬不抽簪
何悖禮於丘
之門歟。
寬若行方外之道。
復何誅焉。
達人
大觀
無不可矣。
***唐南嶽觀音臺懷讓
釋懷讓
俗姓杜
金州安康人也。
始年十歲
佛書
炳然殊姿特有靈表
識者占是出家
相非染俗貴。
人寶來瑞國慶無疆
方之麟
龜龍無萬數也。
天地無全功。
氣序有盈
虛。
綱維缺壞補塞不足
皆冥維密祐。
惟應
度者乃燭厥理。
庸庸所知也。
弱冠詣荊
玉泉寺事恒景律師便剃髮受。
具歎曰。
出家者為無為法
天上人間無有勝者。
所謂四衢露地而坐也。
坦禪師
勸讓往嵩丘覿安公
啟發之。
因入曹侯
溪覲能公。
能公怡然無馨無臭。
洪波泛臻
大[堅-臣+(虍-七+(一谷))]之廣乎。
韶濩合奏大樂之和乎。
讓之深
入寂定住無動道場若此也。
能公大事
緣畢。
讓乃躋衡嶽止于觀音臺。
時有僧玄
至拘刑獄
舉念願讓師救護
早知而勉
之。
其僧脫難云。
救苦觀音
得斯號也。
由此焉。
化緣斯盡。
傳法弟子
曰道峻。
曰道
一。
升堂覩奧也。
其後一公法鼓于洪
州。
門弟子惟寬懷。
暉道一大緣
將訖謂
等曰。
吾師之道存乎妙者也。
無待而常。
不住而至。
能事集矣。
金口所生從法而化。
於我為子及汝為孫。
一燈所傳何有盡者。
公元677年
讓以儀鳳二年生。
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
終于衡嶽
春秋六十八。
僧臘四十八。
一公
建塔于別峯。
元和中寬暉至京師揚其本
宗法門。
大啟傳百千燈。
京夏法寶鴻緒
公元749年
斯為盛。
至八載衡陽太守令狐權問讓前
迹。
權捨衣財以充忌齋
自此每歲八月
觀音忌焉。
寶曆中勅謚大慧禪師
塔號最
勝輪。
元和中常侍歸登撰碑云。
***唐京師大安國寺楞伽院靈著傳(法翫)
釋靈著
姓劉氏
緜州巴西人也。
年殆志學
出家
登戒尋師不下千里
年四十精毘
尼道兼講涅槃
一律一經勤於付授
晚歲
大照禪師
領悟宗風守志彌篤。
後詣長
誕敷禪法
慕道求師者不減千計
公元746年
魚龍之會淵澤也以天寶五載四月十日
示滅安國寺楞伽經院
享壽五十六。
僧夏三十六。
將終寺中亟多變怪。
法門
棟之頹撓也。
著加趺而坐怡然而化。
三七日
茶毘起塔龍首岡。
佛陀波利藏舍
利之所帝女媧之墳右。
其年十月十日
入塔焉。
弟子朗智道珣如一
追慕師德
火不絕。
內侍上柱國天水趙思侃。
釋子
撰碑塔所焉。
錢塘靈智釋法翫
俗姓馮
長樂人也。
隨祖宦于江東
遂為
錢塘人也。
父子通字元達
世襲冠裳傳其
素業
精覈百氏之餘。
執志淨名之應
質。
談論多召禪林之士於家。
別室供禮
令嗣
彌久翫誕于家。
岐嶷性天發端
謹。
勝衣也啟父求出俗
固不阻留
披剃
登具。
探賾乘如指掌焉。
而性終耿介
此寺之深塢。
實淅江之陽也。
別構蘭若
伽藍敻遠
終日安禪
時同志者造門請益
公元743年
隨事指南多有所證。
天寶二載十二月
十三日天之將曉。
侍者端坐奄從泥曰。
春秋六十五。
僧臘減二十年。
于時山鳥哀鳴
雲霧濛慘。
遠近檀越悲泣者如堵。
以其月
十九日遷殯于寺側山原
弟子法界
子懷福猶子希秀等。
所歸心。
結塔營事
皆出其家。
塔因會昌中所毀。
今存阯焉。
漫沒
吁哉。
***唐潤州幽棲寺玄素
釋玄素
字道清
俗緣馬氏
潤州延陵人也。
異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靜髫齓希尚求
釋門
父母從之出依淨域
如意年中
奉制度。
隷名江寧長壽寺
進具已後
光騰燭定水澄漣。
入玄微行人表
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南入青山幽棲
寺。
因事威禪師
躬歷彌載撞鐘大鳴
威誨
勝法
得其不刊之旨。
從是伏形苦節
養恬和。
敗納襯身寒暑不易
貴賤怨親曾
無喜慍
時目之為嬰兒菩薩
道業既高
人希瞻禮
開元年中僧汪密請至京口
韋銑屈居鶴林
四部歸誠充塞寺宇
素納
空床未甞出戶王侯稽首
不為動搖
顧世
名利猶如幻焉。
忽於一日屠者禮謁
自生感悟懺悔先罪。
求請素明應供
欣然受之降詣其舍。
士庶驚駭咸稱異哉。
素曰。
佛性是同無生豈別。
但可度者吾其度
之。
何異之有。
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
生。
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
竊而宵遁
黑月
濟。
江波淼然。
持舟擬風。
俄頃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獲全
楚人相慶佛日再耀。
傾州奔赴會於津所。
人物拒道間無立位。
解衣投施積若山丘
不干懷抱
令悉
悲田費禮部尚書李憕楊州
齋心
虔虔二時瞻近
未幾京口道俗思法音
移牒渡江再請還郡。
二處紛諍莫決所
從。
李時謂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愛憎
因任
從所請却歸南郡
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公元752年
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
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倫慟徹城市
其月二十一日全身建塔黃鶴山西所住
之地。
方伯邑宰執喪師之禮。
率眾申哀
江湖震響
素往於寺內坐禪之所。
高松偃覆
如蓋
及移他樹還互如前。
又當捨壽
夕。
房前雙桐無故自枯。
識者以為雙林之變。
真乘妙理相難思。
嘉瑞祥應感必有。
經云。
隨緣赴感即其事也。
門弟子法鑑
吳中法欽
二大士重光道原僉具別
傳。
菩薩弟子吏部侍郎齊澣廣州都督
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給事中韓賞
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崔令欽道流人望
師資
亦甞問道徑山
樂正子春
夫子
洗心瞻仰天漢彌高。
水鑑明心悟深者
眾矣。
太和中
遠慕遺風高其令德
謚大律禪師
太和大寶杭之塔。
後人多以
俗氏召之曰馬祖
或以姓名兼稱馬素
是也
系曰。
彌天出家子咸姓釋氏
懸合後到
含經
可不務乎。
素師以俗姓呼之
必有
由矣。
繁盛法嗣不能遏此訛稱
則知
素師名翼一飛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將
來。
正名也。
***唐均州武當山慧忠
釋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謂期頤之年。
肌膚氷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
學法雙峯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無住
歷試名山
五嶺羅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
閣摩穹。
下安居於九旬
或[山*甘*欠]空息慮
三昧
既懸明月之戒。
亦淨瑠璃之心。
禪定之門。
不起無生之見。
嶷若蘇廬八
風莫能動
如淨萬象何所隱。
可止也
我則武當千峯狎於麋鹿
可行也我則虎溪
一徑
分衛人間
薄遊吳楚
以至于陽川
焉。
卜居黨子之林泉
四十餘祀。
深入法王
聖定。
八萬廣門道聲洋乎力量充矣。
元年
刺史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常少
趙頤貞
信潭以清聞風而悅。
稅駕扣寂
杳然虛空
禮足散金銀之華。
不異彌伽
者。
執手見微塵之佛。
等毘目仙人
上奏
宗徵居香剎
龍興寺也。
由是罷相節使
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順風從而問道
忠博
達詁訓廣窮經律。
降魔制外孰之與京不
可以威畏
不可利動
暾日而食對月
澄心
清風飛霜
勁節
辭檢理詣折彼
慢幢。
論頓也不留朕迹
語漸也返常合
道。
得之於心。
伊蘭栴檀之樹。
失之於指。
甘露蒺蔾之園。
不可傳花多果少。
有執礫水中
若獲瑠璃之寶。
掬泡瓶內。
摩尼之珠。
所以訶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毘盧之說。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
身之談。
俾夫無染正性
毘盧之可越。
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
纖妄若雲翳
宗通如日月朝結駟而至
安。
禪不動受其頂謁儼如也。
所謂昔人
不迎七步以福於萬乘之君。
豈止百寮
已哉。
肅宗皇帝載定區夏聞其德高
以上
公元743年
二年正月十六日
內給事朝進
迎請
手詔曰。
皇帝信問
朕聞調御上乘
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濟群生
師以法鑑
高懸一音演說
藏開祕密境入圓明
大悲
不惓於津梁
至善必明於兼濟
尊雄付囑
實在朕躬
思與道安宣揚妙用
廣滋福潤
以及大千
罔象玄珠
沈迷毒箭
良緣斯在勿以為勞。
杖錫而來京師非遠。
齋心已久副朕虛懷
春寒師得平安好。
書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高步入宮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
衣。
天香焚風羽蓋
時忠驤首接武
儀肅若。
天子欽之待以師禮。
奏理治國
之要。
唐堯虞舜之風。
帝聞竦然之前
席。
九龍蓮華之水。
萬乘醍醐之味。
肩舁上殿坐而論道
不拘彝典也。
驃騎朱光宣旨千福寺
相國崔渙
問津
理契於心談之朝野
識真之士往
往造焉。
洎夫寶應臨御
以孝理國匪移前
睠。
劃開萬里之天。
若見三江之月。
又勅內
侍袁守宏迎近闕下光宅寺安置
香飯雲來
紫衣天降
使臣禪門而不進御府
玉帛盈庭
之如泡觀之若夢
澹然
任自樂天倪。
亦可羅浮不歸方名宴坐
長往始契無生者哉。
成聖元胎於是乎
在。
所以萬行齊發
千門不累於心矣則
兜率之鼓無形乃聲。
修羅之琴不撫而韻。
天主花雨空王
見之於忠矣。
常以思大
有言
欲得衡嶽武當
因奏武當山
請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子谷香嚴
壽寺。
各請藏經一本僧護二聖御影
鎮彼武當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
未飾於中峯
茅棟柴扉便以名於梵宇
題額鸞迴鵲飛
山川光煌黑白抃躍
想金
公元773年
殿之可期。
瑤臺之非遠。
至大曆八年
奏度天下山僧
中取明經禪法者。
滿三七人
道門因之羽服緇裳罔不慶懌。
數盈萬計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陽陷於
賊境。
固請迴避不允之。
白刃辭色
無撓
青雲安坐不屈
魁帥觀其禪德
淡若風韻高逸
投劍羅拜師事焉。
于時
寇遇寇者眾矣。
何群盜又至。
乃曰。
未可
以踵前也杖錫發趾沿江而去。
有斆其
先蹤堅住不避者。
盡被誅戮
則知雲物
有如先覺
存而不論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無知無不知。
斯之謂歟。
內德既充外
彌廣
自藏珍寶人莫之窺。
於戲龍奮
迅而毱多不知。
忉利雨華明徹莫識。
厭世正眼隨滅。
不亦悲夫
忽疾將亟。
罔効
自知去辰。
眾問後事
乃曰。
有明
教依而行之則無累矣。
吾何言哉。
十年
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脇纍足泊然長往
所司
聞奏皇情憫焉。
中使臨弔賻贈甚厚。
謚號
大證禪師
有詔歸葬于黨子之香嚴寺
循其本也。
威儀手力所在支給飾終
哀慟梵場也。
勅常修功德使檢校殿中監
興唐寺沙門大濟
早接道論豁如披雲
門人逾法嗣。
凡有敷奏聖皆允焉。
家弟開府孫知古并弟內常侍朝進居士
昆季等。
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
香嚴寺道密等。
凡數萬人
石室之末籌。
雲峯之聳塔晨鐘徒擊高殿
夕梵空
奏於前山哲人云亡疇將倣仰。
譯經沙門
為碑紀德焉。
***唐太原甘泉寺志賢
釋志賢
姓江
建陽人也。
夙心剛整幼且成
規。
既遂出家尋加戒品
霑甞漸教守護
公元550年
諸根
抗節修心不違律範。
大寶元年
本州佛跡承事道一禪師
曾無間然
水拾薪惟務勤苦
遊方金華山赤松
黃初平叱石羊。
之地欝林峻嶺泉湖百步
許。
意樂幽奇既棲巔頂。
野老負香粇蔬茄
以供之。
天大旱。
賢望空擊石曼罵諸龍
曰。
業龍無能為也
菩薩龍王胡不
佛勅救百姓乎
敲石纔畢霈然而作。
婺人
咸悅。
後遊長安名公碩德列請為大寺功德
公元773年
之師。
悚然不顧
明日遂行五臺
尋止
太原甘泉寺
道俗學禪理者繼至
無疾
而終。
勅謚大遠禪師旌乎厥德矣。
***唐黃龍山惟忠
釋惟忠
姓童氏
成都府人也。
從業大光
山道願禪師
驥伏櫪雖止也。
發蹄則超
千里焉。
嵩嶽神會禪師折疑沈默
處于大方觀覽聖跡
黃龍山欝翠而奇
異。
乃營茅舍
其窮溪極谷而多毒龍
噴氣
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
醫工寡効。
初不知。
獨居禪寂㵎飲木食
怪物皆卷
而懷矣。
山民無害
或聞空中聲云
得師
此民之多幸
令我解脫也。
鄉人因號是山
伏龍
言忠弭伏鱗蟲之長。
故此名焉。
公元782年
建中三年入滅
報齡七十八。
其年九月遷塔
云。
***唐南嶽石頭山希遷
釋希遷
姓陳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懷孕
不喜葷血
及生岐嶷
雖在孩提不煩
母。
既冠然諾自許未嘗氣色忤人。
其鄉
洞䝤民畏鬼神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聖
望。
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
盈數十。
鄉老不能禁其理焉。
大鑒禪師南來
心相踵。
遷乃直往大鑒
衎然持其手且戲
之曰苟。
為我弟子當肖遷。
[這-言+(占@口)]爾而笑曰。
既而靈機一發廓若初霽
自是上下羅浮
公元728年
往來三峽間。
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
是年
歸就山。
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於深池
而占曰。
龜是靈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與師乘
靈智性海久矣。
又何夢邪。
後聞廬陵
涼山思禪師曹溪補處
攝衣從之。
思公之門學者麏至
及遷之來乃曰。
角雖
一麟足矣
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東
石狀如臺
乃結庵其上杼載絕岳。
眾仰
之號曰石頭和尚焉。
初嶽中有固瓚讓三
禪師
曹溪門下
僉謂其徒曰。
石頭
師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涼
由是門人歸慕
焉。
或問解脫
曰誰能縛汝。
淨土
曰誰能
公元764年
垢汝。
答對簡速皆此類也。
廣德二年門人
請下于梁端
江西大寂
湖南石頭
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無知矣。
貞元
公元790年
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
春秋九十
一。
僧臘六十三。
門人慧朗波利道悟道
銑智舟。
相與建塔東嶺
塔成三十載。
國子
博士劉軻
素明玄理欽尚祖風
與道銑相
遇盛述先師之道。
追仰前烈為碑紀德。
長慶中也。
勅謚無際大師
塔曰見相焉。
***唐成都府淨眾寺神會
釋神會
俗姓石
西域人也。
祖父徙居
家于岐。
遂為鳳翔人矣。
至性懸解明智
內發
大璞不耀時未知之。
年三十方入蜀
無相大師
利根頓悟冥契心印
無相
曰。
吾道今在汝矣。
爾後德充廣欝為禪
宗。
大寂照滅境超證離念
即心是佛
不見有身
當其凝閉無象土木其質。
妙用默濟雲行雨施
蚩蚩群甿陶然知化
覩貌遷善聞言革非。
至於廓蕩昭洗
公元794年
縛。
上中下性隨分令入。
貞元十年十一
十二日示疾儼然跌坐滅。
春秋七十五。
法臘三十六。
沙門那提得師之道傳授
公元796年
來。
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門人弟子緇俗
遷座于本院之北隅。
孺慕師德號哭之聲。
山林為之變色
初會傳法坤維
四遠
臻萃于寺。
南康王韋公歸心于會。
及卒哀咽追仰
蓋粗入會之門。
得其禪要
立碑撰文并書。
禪宗榮之。
***唐杭州徑山法欽
釋法欽
俗姓朱氏
吳郡崑山人也。
門地儒雅
祖考皆達玄儒。
傲睨林藪不仕。
託孕
母管氏忽夢蓮華生於庭際
因折一房
衣裳
既而覺已便惡葷羶
及迄誕彌
在於髻辮。
則好為佛事
立性溫柔雅好
尚。
服勤經史便從鄉舉
年二十有八俶裝
京師路由丹徒
因遇鶴林素禪師
默識
玄鑒知有異操
乃謂之曰。
子神溫粹
幾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會如來知見
欽聞
識本心。
素乃躬為剃髮
門人法鑑曰。
此子異日大興吾教與人為師。
登壇
戒。
鍊行安禪
徑直一言
周旋之三
學。
自此辭素南征
素曰。
乘流而行逢徑
即止
後到臨安
東北高巒
天目
分徑。
偶問樵子
言是徑山
遂謀挂錫於此
苫蓋罝網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時雨
雪方霽旁無煙火
獵者至將取其物。
頗甚
驚異歎嗟
皆焚網折弓而知止殺焉。
下山
募人營小室請居之。
近山居前。
臨海
貞捨別墅以資之。
自茲盛化參學者眾。
公元768年
代宗武皇帝大曆三年戊申歲二月下詔
曰。
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
德性氷霜淨行
野。
虛心瞻企渴仰懸懸
有感通國亦大
慶。
願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
不違願力
應物見形
今遣內侍黃鳳宣旨
特到詔迎
速副朕心。
春暄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本州供送
凡到州縣淨院安置
官吏
不許謁見師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
隨侍
帝見鄭重咨問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
楊綰篤情道樞行出人表。
一見欽於眾。
退
而歎曰。
此實方外高士也。
難得而名焉。
帝累賜以縑繒陳設御饌
皆拒而不受。
布衣蔬食
令弟分衛
唯用陶器行。
欲知足無以儔比
帝聞之更加仰重
謂南
忠禪師曰。
欲錫欽一名
手詔賜號國一
公元789年
焉。
德宗貞元五年遣使璽書宣勞慶賜
豐厚
欽之在京及迴浙。
令僕公王節制
邑。
名賢弟子禮者。
相國崔渙裴晉公度
五琦陳少遊等。
自淮而南婦人禮乞。
號皆目
公元790年
之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顏請出州治
龍興寺淨院安置
婉避韓滉之廢毀山房
公元792年
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說法長逝
報齡
七十九。
法臘五十。
德宗賜謚曰大覺
所度
弟子崇惠禪師
大祿顏禪師
參學范陽
杏山悟禪師
清陽廣敷禪師
于時奉葬
禮者。
子實常覺等。
全身起塔于龍
淨院
初欽在山猛獸鷙鳥馴狎
白兔
二跪于杖屨之間。
又嘗養一鷄不食生類
隨之若影不遊他所。
及其入長安長鳴
日而絕。
今鷄塚在山之
形貌魁岸
七尺骨法奇異
塔中塑師之貌凭几
公元902年
生焉。
杭之錢氏為國
天復壬戌叛徒
許思作亂
兵士宣城之卒發此塔。
謂其
中有寶貨
見二甕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髮
長覆面。
兵士合甕而去。
刺史王顏撰碑
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
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唐壽春三峯山道樹
釋道樹
姓聞氏
唐州人也。
少以辯智沈靜
虛豁
耽嗜經籍曾無少懈。
為人貞固
足以幹事
隱括足以矯時
遇僧敦喻
出塵
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遲
本部
明月山大光惠文授業
登即剃染。
二年
受具
乃觀方向道。
天台南岳無所不遊。
後迴東洛遇秀宗裔如芙蓉開通達安靜
壽州三峯結茅而居。
常有野人服色
言談異常
言笑外化作佛形仙形
菩薩羅漢
放神光或呈聲響
如是涉一
公元794年
十年
學侶覩之不測端緒
後皆寂爾
樹告
眾曰。
野人作多色伎倆眩惑於人。
只消
不見不聞。
伎倆有窮
不見不聞無
盡。
所謂作偽心勞而日拙
自知之。
卷羞
懷拙而去追無眹迹矣。
樹於寶曆初年
公元795年
疾而終。
報齡九十二。
明年正月遷塔焉。
系曰。
大鈞播物物類紛錯
窮數達變因形
移易者。
謂之化謂之幻。
知幻化之不異
也。
始窮幻化矣。
吾與汝俱幻也推之於實
幻化或虛置之於虛則化時實。
實虛理
自我先後歟。
體道無心物我均矣。
故佛言。
所見相唯所見心。
又云。
若見諸
相非相則見如來
樹師有焉。
***唐陜州迴鑾寺慧空傳(元觀)
釋慧空
姓崔
江陵人也。
家世儒雅奕葉纓緌
父任陜服靈寶縣
丁艱天屬
堅請入
空門庸報乳哺重恩。
乃投迴鑾寺恒超下。
授受經業三載誦通。
及格蒙度聽習敏利。
因入嵩少遇寂師禪會。
豁如開悟
乃迴三
峯於仙掌間。
有道綢繆論道
薄暮方散
非止一過州帥元公。
知歸向召之。
多以
疾辭。
或至必登元席。
代宗皇帝聞其有道
下詔俾居京師廣福寺
朝廷公卿不傾
公元773年
信。
終于寺。
春秋七十八。
大曆八年癸丑
公元795年
四日
全身堅固而遷塔焉。
南嶽東臺
元觀
姓袁氏
長安人也。
父為河中府
兄為沙門甚敦道化
幼齡聰慧風標
秀舉有成人之度。
因勸其出家
乃投興善
寺。
誦經通利
五年得度
乃於律部俱舍二
渙然條理
後出遊方登諸禪會。
悟真
如醒宿酲
遂趨衡山東臺而止。
道彌昌冥有所感。
得神人密送供施。
眾寡不聞有闕。
一日現形再拜曰。
我是此山檀越
常送薄供者。
我身是也
問汝何業所致
曰我前身曾稱知識
體悟
全妄受信施。
坐此為神。
偶師居此。
我曹
公元804年
糧粗副私願
今二十年已足。
得遂超度
決別也。
觀化緣斯極。
囑累禪徒而終。
七十九。
太和四年十月二日遷塔焉。
***唐洛京龍興寺崇珪傳(全植)
釋崇珪
姓姜氏
郟城人也。
門傳儒素相綴
簪裾
天寶已來
安史之亂侵敗王略
遷蕩父為商賈
趨利遵塗
鞏洛間父
亡于逆旅
珪慨責曰。
少遭不造
孑遺哀煢
遂議出家
至年十八經業蔚通得度
俄有
雲水之興遊南嶽
棲息數齡起迴樂南徐
茅山
乃依棲霞寺
珪已登徑門道洋溢
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
延諸慈和寺
雅談如遊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憂之疾。
公元831年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歲遂行重抵
公元828年
嵩少居于嶽寺
太和戊申歲
洛下亢陽
中雨信相繼。
謂為珪之德動龍神之故
公元836年
也。
開成元年贊皇公塚宰
請珪於洛龍
興寺化徒。
兩京緇白往來問道
檀施交駢。
其所法宗秀之提唱
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眾決別
方丈而滅。
春秋八十六。
公元841年
侍郎撰塔銘。
會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
云。
淮南都梁釋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異操
自言學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
禪院大智下求度。
師頗嚴謹
約其誦經
受具後至洛陽參問禪法
徹了無疑
辭師
觀方。
淮南都梁建立茅舍
太守衛文
卿命於州長壽寺化徒。
衛侯問將來
隆替若何
植曰。
真實之物無振。
自古
往復軌躅
有為之法四相遷流
法當
厄。
君侯翹足可見
預言武宗毀教也。
植終
公元844年
年九十三。
門人建塔立碑
會昌四年甲子
月七日入浮圖焉。
宋高僧卷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