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十四
  浙江图考(下)
 唐书地理志
杭州馀杭郡 盐官
 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
  元案海塘始见于此是时海塘止在盐官一带
  盐官今海宁州海盐县地也所云百二十四里
  盖即今海宁城外一带之海塘也
富阳
 有堤登封元年令李浚时筑东自海西至笕浦以
卷十四 第 1b 页
 捍水患
 明陈观吴公堤记曰富春居杭上游下通钱塘上
 接衢婺睦歙诸水会流矧自观山起至笕浦桥止
 三百馀丈适当邑城之南其捍潮禦浪惟筑堤为
 可备自唐万岁登封六年县合李浚所筑者去旧
 城一百步许迄今数百年雨洗风淘堤因以坏
 万历旧志曰李浚万岁登封六年为富阳令尝筑
 捍江堤自苋浦至东观山计三百馀丈
  元案东至海盖即尖山一带西至笕浦即今笕
  桥笕桥在艮山门北十馀里恰合百二十里耳
卷十四 第 2a 页
  南江绝流盖由于此
通鉴
唐乾宁三年辛未安仁义以舟师至湖州欲渡江应
董昌
 胡氏三省注曰安仁义自润州以舟师至湖州何
 从而渡江哉盖欲自湖州舟行入柳浦而渡西陵
 耳
 胡氏渭禹贡锥指曰江水自湖口以东历乌程南
 通馀姚与浙江合者其故道无可考盖从乌程南
 以东达于馀姚必经归安德清石门界中至海宁
卷十四 第 2b 页
 由浙江以入海海宁地独高境内诸水皆北流故
 宋元嘉及梁大通中以沪渎不通尝欲穿渠引吴
 兴之水以泻浙江而功卒不立盖水性就下地势
 有所阻也
 赵氏一清水经注释曰东樵之言非也南江与浙
 江合由太湖长渎口上通临平湖以合浙江自有
 缠络何必载之高地乎通鉴唐乾宁三年杨行密
 遣安仁义以舟师至湖州欲渡江应董昌钱镠遣
 顾全武守西陵仁义不得渡胡三省曰自湖州舟
 行入柳浦可渡西陵又柳浦即今浙江亭东跨浦
卷十四 第 3a 页
 桥之浦也刘煦唐书曰随于馀杭县置杭州又自
 馀杭移治钱塘又移于柳浦今州城是又曰柳浦
 埭即今杭州江干浙江亭北跨浦桥埭则其时水
 道尚未尽湮也
 顾氏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柳浦在府城东南五
 里候潮门外江干有浙江亭亭北有跨浦桥六朝
 谓之柳浦埭刘宋泰始二年遣吴喜击孔觊于会
 稽喜自柳浦渡取西陵齐永明二年富阳民唐寓
 之作乱进至钱唐钱唐令刘彪遣将张圩禦之败
 于小山寓之进至柳浦彪弃城走
卷十四 第 3b 页
  元案安仁义自湖州由柳浦渡西陵此正合郦
  注南江枝流自乌程馀杭之道也然则六朝以
  来至于唐末其迹尚有可寻者
咸淳临安志
梁开平四年八月钱武肃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通江
门之外潮水昼夜冲激板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
射潮头又致于胥山祠仍为诗一章函钥海门山既
而潮水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落积巨石植以大
木堤岸既成久之乃为城邑聚落凡今之平陆皆昔
时江也
卷十四 第 4a 页
  元案自杭南有山处至海宁州筑塘永绝南江
  之流当是开元登封之年度此时浙流已极小
  弱故能绝之至于吴越时加修耳柳浦之地甚
  高于艮山门外所云自柳浦渡者于此略狭处
  渡江非真以内江之舟直渡至西兴也大约南
  江之正流总在笕桥一带不在柳浦以上
 宋王氏安石曰(此见傅氏禹贡集解所/引盖其所撰新经书义)一江自义
 兴一江自毗陵一江自吴县皆入海二江在震泽
 之上一江在震泽之下震泽水有所泄故底定也
 上二江今中绝故震泽有水灾于是见此书所记
卷十四 第 4b 页
 禹迹尚足用以知水也
  元案唐省阳羡置义兴宋太平兴国改宜兴王
  氏以宋初县名释班志之阳羡而毗陵吴县则
  仍班氏此以班志之三江为禹贡之三江是也
  但不知班志分江水为南江又不知岷江自江
  都入海之江即毗陵以北之北江故曰上二江
  今中绝也
 毛氏晃禹贡指南曰王荆公谓以一江自义兴一
 江自毗陵一江自吴县义兴古之阳羡毗陵今之
 丹徒春秋所谓延陵季札所居之地吴县今之吴
卷十四 第 5a 页
 江三江介于苏常润三州之閒而震泽瞰乎三州
 之界尾通吴兴苕霅之水出焉此言殆与班固相
 表里然虽详而无统
  元案此知王氏之说出于班志而斥为详而无
  统亦不足以知王氏
 林氏之奇尚书全解曰经既有北江中江必有南
 江颜师古注汉书志亦曰三江谓中江南江北江
 也师古此说必有所据而云尔如郭景纯以为岷
 江松江浙江王介甫以为一江自义兴一江自毗
 陵一江自吴县此说皆据其所见之江而为言非
卷十四 第 5b 页
 禹之旧迹也
  元案颜师古注汉志三江为南江中江北江即
  本班志之南江中江北江也以班氏自注于郡
  县之下故不复实指何地郭景纯王介甫皆本
  班志林氏耶师古而斥郭景纯王介甫非也
 薛氏季宣书古文训曰职方扬州三江即大江吴
 江浙江禹贡三江震泽下流自为三江耳吴地记
 东江东南为谷水即今松江东芦沥浦至秀州盐
 官界入浙
  元案此以郭景纯所谓三江专属职方而以禹
卷十四 第 6a 页
  贡之三江为庾仲初之三江而以郦氏所称之
  谷水为庾氏三江之东江
 傅氏寅禹贡集解曰班氏所指南江今吴江也所
 指中江今芜湖断港也所指北江今京口江也古
 毗陵疆界广京口江东行正在京口北也自宜兴
 县航太湖径溧阳至邓步凡两日水路自邓步登
 岸岸上小市名东坝自东坝陆行十八里至银林
 复行水路系大江之支港自支港行百馀里乃至
 芜湖界即入大江也银林之港邓步之湖止隔陆
 路一十八里耳故老相传谓大江此港本入震泽
卷十四 第 6b 页
 禹塞之愚得此说于友人王益之再得于孟达甫
 犹未详也三山陈子礼闻其往还宜兴芜湖道甚
 熟诹之遂得其详因图之于此用以知班氏所说
 中江古盖有之尧水横流为震泽害禹因塞之也
  元案傅氏说中江最详然不知芜湖断港塞于
  汉以后乃信传言以为禹塞则迂矣知南江即
  吴江尚未知吴江之上流本于石城下流入于
  馀姚故其为三江图亦未尽善
 程氏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叙说曰班固谓芜湖
 有水东至阳羡入海以为中江则不习地势甚矣
卷十四 第 7a 页
 阳羡者今常州宜兴县也与建康溧阳接境两境
 中高又皆有堆阜閒之其两邑水分东西流其东
 流而下阳羡者固可通海而芜湖之水乃皆西北
 流合宁国广德建康南境之水北向以入大江元
 非芜湖之水可以分江派而南流以上阳羡也班
 固必询之尝行溧阳者谓有水道可以入海遂数
 之以为中派一江不知溧阳之水不与宜兴通也
 桑钦所著北江与班固正同其叙南江乃谓自牛
 渚上桐水(今广/德)过安吉县历长渎(今太/湖)出松江入
 海不知桐水安吉中高水不相通亦犹溧阳之与
卷十四 第 7b 页
 阳羡也
  元案中江南江上流中塞故各水分入耳程氏
  据目前以测三代秦汉之迹岂然也哉中江自
  芜湖至阳羡者自缘筑五坝而断其迹尚有可
  寻则南江亦如是也九河北播明见于经而今
  则江合于淮故渎已成陆地向非经有明文将
  亦谓禹治之河本为南注乎古今之事不可以
  形迹求也盖亦多矣
 又演繁露曰说文释浙江云江水东至会稽山阴
 为浙江又渐水出丹阳黟县东入海皆今钱塘浙
卷十四 第 8a 页
 江也秦始皇渡浙至会稽又庄子有浙河则浙名
 旧矣桑钦载渐水所径所入正今浙江而不名为
 浙若谓浙渐字近久而相变如邾邹之类则浙之
 得各既见先秦而桑钦更以为渐何也许氏浙水
 渐水又复两出皆不可晓黟县今徽州也休宁县
 有浙溪溪上有渐岭而婺州亦有浙溪二州水皆
 会桐庐而遂从杭越閒入海则本其发源各名为
 浙未有牴牾第以古语为證则出歙者正也
  元案程氏谓说文渐浙两出为不可晓盖不明
  南江为浙江与渐本属两水也谓休宁有渐岭
卷十四 第 8b 页
  此正渐水所由名又谓徽州婺州俱有浙溪此
 则后人名称之讹所谓徽州之浙溪即渐水所
  谓婺州之浙溪即谷水程氏不信班氏之说而
  不暇深求故浙渐终于莫解耳
 元陈氏师凯书传旁通曰若以汉江在荆州之域
 不当如东坡三江之说而又不必涉中江北江之
 文而止求其利病之在扬州之域者则水势之大
 者莫若扬子大江松江浙江三者耳
  元案此所取三江同于郭景纯即同于班孟坚
  但以扬州之三江不必涉于导江导漾之中江
卷十四 第 9a 页
  北江则非也
 王氏天与尚书纂传曰今吾邑耕斋刘氏尝见谕
 云顷年之官吴门郡遣舟来迓一夕问所宜宿舟
 子曰晚宿震泽洎至其所屋室绵豆里门扁以震
 泽二字且有底定桥登岸问涂之人曰此去太湖
 近耶曰近矣又问三江何在曰此去不远有三江
 口又问三江曷谓曰浙江吴江松江也耕斋所言
 与朱子所问吴人合
  元案以古言之吴江即浙江以今言之吴江即
  松江耕斋问诸涂人自不足为典要然问三江
卷十四 第 9b 页
  而举浙江以对其故老相传之说尚有存于里
  巷之口者耶
 明归氏有光三江图说曰古今论三江者班固韦
 昭桑钦之说近之但固以芜湖东至阳羡入海昭
 分钱塘江浦阳江为二桑钦谓南江自牛渚上桐
 上过安吉历长渎为不习地势程大昌辨之详矣
 然孔安国苏氏所论亦未必然也今从郭璞以岷
 江松江浙江为三江盖自扬州斜转东南扬子江
 吴松江钱唐江三处入海而皆以江名其为三江
 无疑直学边实修昆山志言大海自西㳌分南北
卷十四 第 10a 页
 由转斜而西朱陈沙谓之扬子口由徘徊头而北
 黄鱼垛谓之吴松江口浮子门而上谓之钱塘江
 口以此验之禹迹无改
  元案归氏从郭氏之三江而疑班氏之三江者
  盖以上流一自芜湖至阳羡一自石城至安吉
  其水道多湮也然以浙江松江岷江为禹迹无
  改识过于宋元诸儒远矣
 胡氏渭禹贡锥指曰汉志丹阳石城县下云分江
 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二行千二百里此
 即南江之原委过郡二谓丹阳会稽也其在吴县
卷十四 第 10b 页
 南者即吴松江乃中江之下流班氏不知分江水
 至馀姚入海者即古之南江遂误以松江当之耳
 水经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至石城
 县分为二其一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其一为南江
 东至会稽馀姚县入海今案大江自西南来至石
 城枝分为分江水至馀姚入海又东北流至芜湖
 枝分为永阳江由吴松入海其经流则东径毗陵
 至江都入海毗陵江都最北故谓之北江石城馀
 姚最南故谓之南江芜湖吴县居二江之中故谓
 之中江虽与禹贡导江不合而辨方命名次弟秩
卷十四 第 11a 页
 然与郭景纯之松江浙江源异而流则同也盖中
 江贯震泽松江即其下流不得复析为南江南江
 首受石城之大江其自湖口泄入具区者乃枝流
 而东至馀姚入海者其正流也郦氏恐违汉志反
 以历乌程县南者为枝流而中江尽于荆溪南江
 即是吴松矣非古人命名之本意也
  元案胡氏叙班氏三江极为明晰惟惑于初学
  记所引郑注而不能辨其伪故以为与禹贡导
  江不合至班志所记吴南之南江即石城之分
  江水所经未尝错误郦氏水经注谓长渎入具
卷十四 第 11b 页
  区者为南江由乌程者为南江支流盖据班志
  三江确为禹迹胡氏駮之未足以知班志也
 又曰郦道元云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径石
 城县北今考池州府志分江水贵池水皆在贵池
 县西贵池水入江处名曰贵口盖分江之流久已
 中绝故其水还注于江南江必衰周时吴越以人
 力为之易至壅塞历世久远不可得详而南江即
 分江水与松江之非南江则固可以理断也
  元案此云分江之流中绝其水还注于江极为
  精确又必以南江为衰周吴越以人力为之者
卷十四 第 12a 页
  惑于伪郑注而不能与班志合也
 又云禹贡三江之不明误自班固始汉志会稽吴
 县下云南江在南东入海毗陵县下云北江在北
 东入海(今本汉书脱上北/字今据宋本增入)丹阳芜湖县下云中江
 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皆扬州川也盖北江为经
 流至江都入海中江由吴松入海南江合浙江入
 海皆北江之枝渎也导水明言汉自彭蠡东为北
 江江自彭蠡东为中江诚如班氏所言则芜湖之
 中江何以知为江水之所分毗陵之北江何以定
 为汉水之所独乎以比当禹贡三江之二虽愚者
卷十四 第 12b 页
 亦知其非矣
  元案胡氏误仞郑注而不能辨其真伪遂至诋
  班志三江而以为皆北江之枝流南江中江在
  南彭蠡北江在北江汉由分而合由合而分禹
  贡分应之磪有精义胡氏以此駮班志三江非
  禹迹不亦拘乎详见前
 顾氏炎武日知录曰北江今之扬子江也中江今
 之吴淞江也(东迤北会于汇盖/指固城石臼等湖)不言南江而以三
 江见之南江今之钱塘江也(本郭/璞记)禹贡该括众流
 无独遗浙江之理而会稽又他日合诸侯计功之
卷十四 第 13a 页
 地也特以施功少故不言于导水尔三江既入一
 事也震泽底定又一事也后之解书者必谓三江
 之皆由震泽以二句相蒙为文而其说始纷纭矣
  元案顾氏此说本于郭景纯同于归熙甫谓禹
  贡该括众流无独遗浙江之理极为精确乃以
  东迤北会于汇为中江会于石臼诸湖异于郑
  氏以东迤者为南江而钱唐江之达于吴南亦
  未详
 阎氏若璩古文尚书疏證曰或又问职方氏扬州
 其川三江解孰为定余曰郑无注贾疏非当郭景
卷十四 第 13b 页
 纯解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以当之斯为定一
 州之内其山镇泽薮川浸至多选取最大者而言
 扬州之最大川孰有过岷浙二江者即松江之在
 当时与扬子钱塘相雄长而后可以称禹迹非如
 今所见之浅狭此岂专指泄震泽之下流者之江
 国语申胥曰吴与越三江环之范蠡曰我与吴争
 三江五湖之利夫环二国之境而食其利正职方
 之三江我故曰周礼一三江禹贡又一三江也
  元案阎氏于地理之学最精谓周礼三江即国
  语之三江是也惟其解禹贡三江则专取庾仲
卷十四 第 14a 页
  初之说尚未尽合耳
 全氏祖望水经注七校本曰叶梦得避暑录话曰
 水经谓渐江出三天子都取山海经为證三天子
 都在彭泽西安得至此今钱塘江乃北江下流虽
 自彭泽来盖众江所会不应独取此一水予意渐
 字即浙字水经误分为二名注引汉志浙江者是
 已今自分水县出桐庐号歙港者与衢婺之溪合
 而过富阳以入大江大江自西来此江自东来皆
 会于钱塘案山海经三天子都有三一曰在闽西
 海北即浙江之源也一曰在衡山即庐江之源也
卷十四 第 14b 页
 一曰在海中则不知其处石林谓但在彭泽则谬
 矣又谓钱塘乃北江下流来自彭泽是仍水经沔
 水篇以立文者
  元案叶石林言钱塘江为北江下流是也识见
  出王安石傅同叔之上惟以浙为渐则非耳又
  云歙港合衢婺之溪过富阳入大江大江指北
  江也又云大江自西来此江自东来会于钱塘
  此有讹误当是大江自北来此江自西来盖体
  会于班志分江水径吴南至馀姚入海之说为
  赵宋诸儒之所莫及全氏以为仍沔水篇以立
卷十四 第 15a 页
  女其駮非也
 赵氏一清水经注释曰胡东樵云北江为经流中
 江由吴松入海南江合浙江入海今据班志而言
 实则班志蜀郡湔氐道下云禹贡岷山在西徼外
 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而广陵国江都下急
 著江水祠以应之又于临淮郡海陵下复云有江
 海会祠以明之海陵江都非扬域乎非中江入海
 之道乎其于会稽郡之吴毗陵丹阳郡之芜湖虽
 列南北中之名而无禹贡字则亦可知是秦汉以
 来见行之川作志者自不关禹迹也后人乃欲据
卷十四 第 15b 页
 志以释经反谓志与经不合则亦诬矣
  元案赵氏说班志极精密乃以无禹贡字断为
  不关禹迹则非也秦汉时见行之川既如是则
  班氏用以作地志郑氏即本以注禹贡何得如
 苏氏时三江合而为一遂以合汉彭蠡为三江
  耶
 又曰说文有渐江又有浙江云江水东至山阴为
 浙江则黟县之渐江至钱唐乃有浙名班志有浙
 江无渐江浙江下但云东入海不计道里之数至
 钱唐武林水亦云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补此一
卷十四 第 16a 页
 句以见浙江之即渐江也
  元案赵氏知说文渐浙分两字矣又拘于汉志
  八百三十里一语以浙江即渐江非也渐江自
  是歙港浙江自是南江汉志八百三十里自是
  讹文疑属谷水下误写于武林水下也
 钱氏塘三江辩曰禹贡之三江职方之三江也班
 孟坚地理志谓南江在吴县南入海北江在毗陵
 县北入海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入海皆
 扬州川此释职方也即释禹贡矣自郑康成注尚
 书始别为之说曰左合汉为北江右会彭蠡为南
卷十四 第 16b 页
 江岷江居其中为中江若然则自夏口以北者北
 江也湖口以南者南江也夏口以至湖口者中江
 也而自湖口以下惟有一江以禹贡导水经文质
 之于汉曰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于江
 曰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则自湖口而
 下分为三江殆不如康成之说矣
  元案钱氏辩三江一依班孟坚郭景纯为说惟
  未辩初学记所引之郑注非真郑注故駮郑耳
  盖郑注云自彭蠡分为三孔正是谓自湖口而
  下分为三江矣
卷十四 第 17a 页
 揆孟坚所言江过湖口实分为三而以行南道者
 为南江行北道者为北江行中江者为中江合乎
 禹贡导水之经诚不易之论也
  元案班氏地志最为精密考古地理者舍此莫
  有所主也故郑注禹贡职方专本之得钱氏此
  说可辟駮班志者之非
 考之水经沔水自沙羡县北南入于江合流至居
 巢县南东至石城县分为二其一东北流过牛渚
 毗陵以入海者为北江自石城东入贵口至馀姚
 入海者为南江自丹阳芜湖县东至会稽阳羡入
卷十四 第 17b 页
 海者为中江具载沔水经文及附记中皆与孟坚
 合惟孟坚谓南江从吴县南入海耳然孟坚又谓
 石城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郦道元引桑
 钦地理志亦谓江水自石城东出径吴国南为南
 江盖馀姚入海之江即吴县南入海之江也馀姚
 吴县之閒为由拳海盐乌程馀杭钱塘诸县南江
 由之入海固在吴国之南国后为县是以孟坚志
 南江入海处既系之馀姚又系之吴县也
  元案此可见班志水经相合分江水至馀姚入
  海即南江至馀姚入海
卷十四 第 18a 页
 水经附记不详中江所由而今尚有其迹自杨行
 密筑五堰江流始绝永乐时设三坝则陆行者十
 八里矣然自银林以西邓步以东其流固在也可
 知二江虽自石城芜湖分行而同会具区故郦道
 元以南江即合于浙江浦阳江之谷水而咸淳毗
 陵志以荆溪为中江惟北江自从毗陵入海耳此
 足以證三江之实有其三非如康成之合为一江
 也
  元案此可破程大昌阳羡安吉高隔之说惟不
  辨郑注为伪故駮之然郑氏自谓分为三孔未
卷十四 第 18b 页
  尝言合为一江也
 且二家之是非愚请以左氏内外传折之吴语云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句践起师逆之江即内
 传哀公元年之败越于夫椒也又曰越王句践乃
 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即经书十二年于越
 入吴也又曰吴王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即内
 传十七年越子伐吴也十七年之内传以为笠泽
 而外传以为江则笠泽即江矣其元年十二年之
 外传以为江者亦即此江矣韦昭曰江吴江也又
 曰江松江去吴五十里是已笠泽也吴江也松江
卷十四 第 19a 页
 也实出自具区之一江左氏谓之江则中江之自
 阳羡入海明矣是故今之松江即古之中江也若
 夫外传之名南江为江也则伍员范蠡之言三江
 举之矣员谓吴越之国三江环之蠡谓吴与越争
 三江五湖之利以二国在江湖閒也许慎谓江水
 东至会稽山阴为浙江阚骃谓江水至会稽与浙
 江合郦道元谓南江于海盐县秦望山东出为澉
 浦其枝分历乌程馀杭二县与浙江合浙江于馀
 暨东合浦阳江自秦望分派东至馀姚又为江此
 南江与浙江浦阳分合之迹也
卷十四 第 19b 页
  元案此言南江即浙江极明晰可破谓吴越三
  江非禹贡三江之谬
 越语言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禦儿东至
 于鄞西至于姑蔑韦昭以为今诸暨嘉兴鄞县太
 末之地然则中江以南为越中江以北为吴而南
 北二江分行二国王都之北是为三江环之而二
 国之必争其利不待言矣
  元案此仍吴仁杰之说辨见前
 韦昭以松江钱塘浦阳为三江然钱塘何江乎即
 浙江也浙江从馀姚入海南江既先后合于浦阳
卷十四 第 20a 页
 浙江则止一江耳乌得而二之是故今之钱塘江
 即古之南江也可知孟坚之说与左氏内外传合
 而康成则否即二家之是非判然矣
  元案康成本班志立言原无异同异于班志者
  初学记之讹文也
 宗康成者曰汉志所谓中江南江皆吴通江于湖
 之道耳不得为禹贡之三江然我闻吴尝沟通江
 淮矣不闻其沟通江湖也说者皆援史记河渠书
 为据不知史记固言通渠三江五湖未尝谓通江
 于湖也今江湖之閒枝渠相通者甚多安知非吴
卷十四 第 20b 页
 人所为而可以为即此二江乎使吴果通此二江
 曷为记无明文若左氏所云掘深沟于商鲁之閒
 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也
  元案此破谓南江为衰周时人力所为之谬
 况三江上流内传亦有可考者襄公三年楚子重
 伐吴克鸠兹杜预谓在丹阳芜湖县东刘昭据以
 注郡国志芜湖中江在西之文是楚克吴中江以
 东邑也哀公十三年楚子西子期伐吴至于桐汭
 杜预谓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此即郦道元所
 谓南江径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与桐水合者是
卷十四 第 21a 页
 楚又越南江而东矣此必二江当吴楚之交故楚
 之伐吴皆越二江足以明非吴人始为之也地志
 目高淳之中江为胥溪谓伍员伐楚时所凿此傅
 会之说耳内传定公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
 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不闻由胥溪也其地
 有伍牙山即魏氏春秋所谓乌邪山者而今谓之
 伍员山此名中江为胥溪之所由来矣
  元案以中江为胥溪明韩邦宪广通坝考之说
  也此可破其谬
 然则江汉既合后之分而为三也孰从辨之曰汉
卷十四 第 21b 页
 源于北故以北江属之江源于南故以中江南江
 属之江汉各为渎故各自入海所谓江汉朝宗也
 使合而为一汉安得有入海处耶
  元案此解禹贡北江中江分属江汉极精可破
  从前诸说之谬
 曰孟坚于湔氏道何以言江水至江都入海曰北
 江中江禹贡虽分属江汉已同谓之江矣孟坚乌
 得不谓之江夫以北江为江可也以为无南江中
 江不可也如此而已矣江既有三禹贡何以仅书
 其二曰北江固宜书书中江者举中以见南也言
卷十四 第 22a 页
 中江而南江见言南江而中江不见故举中焉耳
  元案郑氏特注东迤者为南江所以为解经之
  妙
 曰康成之说经学之宗也子柰何非之曰予岂不
 宗康成顾质之经传而不合故不敢从焉耳禹贡
 三江之注不复见于职方安知非康成已自悟其
 失欤然则予之不从康成未必非康成之意也
  元案说经惟求其是虽康成何可执之钱氏此
  言真可为学者法余既辨郑注之伪复有取乎
  钱氏此言者明非曲为郑解也郑氏果非何妨
卷十四 第 22b 页
  违之郑氏果是又何可违惟其本非郑注而传
  写者讹以诬之则正宜为郑氏白非深求乎郑
  氏不能知其是非亦不能明其真伪也
 郭景纯庾仲初何如曰景纯之说孟坚之说也孟
 坚志其地景纯述其名仲初则一隅之见耳我无
 取焉
  元案郭景纯所谓浙江即班氏分江水至馀姚
  之浙江也学者不知浙之非渐而疑郭氏之说
  殊于班氏钱氏此言明班郭无异不易之说也
  钱氏说三江极详明一涤唐宋以来诸谬说故
卷十四 第 23a 页
   备录于末以为百川之海云
             弟亨梅叔校
卷十四 第 23b 页
卷十四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