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自动笺注)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二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華亭念常
(一庚戌)高宗治改永徽(字為善
小名雄奴
太宗九子
年五十六崩葬乾陵
在位
三十四年。
一云
三十六年。
或云。
三十年○復以周公先聖
孔子先師)。
(辛亥)世尊示滅一千六百年矣。
(二)四祖道信大師示寂
師姓司馬
世居河內
後徙蘄州
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解脫
門。
宛如夙習
既紹祖位
攝心無寐不至
席者。
僅六十年。
隋大業末
領眾至吉州
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萬眾惶怖
師憫之。
摩訶般若
既而賊眾雉堞間。
有神
兵。
相謂曰。
城中必有異人
遂即引去
德中始居破頭學徒奔湊
一日於黃
道中逢一小兒
骨相秀異
師曰。
汝何姓
答曰。
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
是何姓
曰。
佛性
師曰。
無性耶。
答曰。
性即空
故。
默識為法器。
侍者詣其母求之
出家
母以夙緣了無難色
以至傳衣
法。
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生生
大緣
信合。
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
一日
眾曰。
吾甞游廬山
絕頂破頭山。
見紫
如蓋
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
皆默然。
忍大師曰。
莫是和上他後橫出
佛法否。
師曰善。
貞觀末太宗師道
欲瞻風彩
詔赴京師上表遜謝
前後
返竟以疾辭。
四度使者曰。
如果不起
即取首來。
使至山諭旨
師乃引頸就刃神
色怡然。
使異之。
回以狀聞
帝彌加歎慕
賜珍繒以遂其志。
及是忽垂誡門人曰。
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流化
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
塔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
塔戶無故自開。
儀相如生
爾後門人不敢復閉。
代宗謚大醫禪師云
公元647年
(三壬子)雁塔成。
太宗二十二年
上在春宮日。
陰掌疼問及左右對曰。
應是太子洞玄下
處于是思報昊天追崇福業
有司
地為母文德順聖皇后慈恩寺
凡十餘
院。
一千八百九十七間。
度僧三百員。
勅奘
三藏上座
盛事如碑所載。
至今永徽三
年。
用七宮亡者衣物財帛而建此塔於
慈恩寺
其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
西域
制度而有五級
象輪露盤高一百八十
尺。
層層中心皆葬舍利
不啻萬顆
上層
以石為室。
南面立碑
二聖所製三藏
教序記。
尚書右僕射河南公褚遂良
也○西域之制以塔為方墳
有四類。
一級
聲聞四級
獨覺十二級。
菩薩如來
十三級。
各有所表也。
公元652年
(四癸丑)四年禪師惠寬卒。
生楊氏
父為道士
三洞先生
信相生而知道
終日凝然
寂。
寬五六歲日信相譚論
非世事。
世奉道寬獨不喜
詬厲使拜天尊
寬不
得已跪之。
鐵像蹶然崩壞
舉族驚異
因錄
每與信相論言句。
先是龍懷寺禪師
臨終
弟子會曰。
吾報緣當生廣漢綿
峰頂楊氏家。
後七年汝來見吾。
言訖
逝。
其後會頗忘之。
一昔夢相責以負約
驚寤遂造峯頂而扣其扉。
寬曰。
扣扉者誰。
會遽曰。
弟子會也。
寬笑曰。
何以知吾而
稱子。
會曰。
得師聲猶昔日聲也。
相見
其父出所錄每與信相譚論示之。
蓋大莊
嚴等論。
會即奉寬再歸龍懷寺落髮
由是
神異日顯。
俗呼聖和上
其姊信相亦隨出
家。
甞因淨惠寺異僧入定
滿寺紅焰亘然。
而人未識之。
信相曰。
火聚尊者火光
三昧耳。
因入其寺。
水觀一室湛然
唯水
不見其形。
異僧欽歎以為得果
時亦號聖
尼。
十世大僧
今十生記存焉。
累朝
謚不一
公元766年
(五甲寅)五年中天竺摩訶菩提寺
遣僧致法師
玄奘書。
并獻方物
其辭曰。
微妙吉祥世尊
金剛座摩訶菩提寺諸多聞眾所共圍繞
上座惠天。
致書摩訶支那國於無量經律
論妙盡精微木叉阿遮利耶。
敬問無量
病少惱。
我惠天苾芻今造佛大神讚頌
及諸經論比量智等。
今附苾芻法長將往。
無量多聞長老大德阿遮利耶。
智光
同前致問。
鄔波索迦日授稽首和南
今共
白㲲一雙示不空心
路遠莫怪其少。
領。
彼須經論錄名附來。
當為抄送
木叉阿
遮利耶願知。
及法長辭還。
奘答長老
光書。
其略曰。
往年使還承正法藏大師
常。
奉問摧割不能已已
嗚呼苦海沈人
天眼滅。
遷奪之痛何可述歟。
大覺潛輝
迦葉紹宗洪業
商那遷逝
鞠多闡其嘉猷
法將歸真
法師次任其事。
願清辭妙
辨。
四海而弘流。
福智莊嚴
五山而永
久。
玄奘所將經論已翻瑜伽師地論等大
小三十餘部。
即日大唐天子聖躬萬福
安民
輪王之慈。
法王之化。
所出
論並蒙神筆製序。
所司抄寫國內流行
爰及隣邦亦俱遵奉
雖居像季之末。
而教
光榮邕邕穆穆
不異室羅筏逝多林
之化也。
伏願照知
信度河失經一馱
錄名于後。
有便請為附來。
并有片物供養
願垂納受
是歲特旨沙彌窺基大僧
大慈恩寺譯經正義
姓尉遲代郡
人(鄂國公敬德之姪。
右金吾衛將軍敬宗之子)母裴夢掌月輪吞之
而孕。
誕夕神光盈室
六歲著書
初法
師奘公於西域得一童子
敏悟絕倫
因携
之詣宗。
宗呼基出拜。
奘使誦所著兵書
千言
數目童子
及基誦畢。
奘紿之
曰。
古書耳。
宗未之信。
奘令西域童子
誦之。
不差一字
大怒
以基竊古書罔已
將殺之。
奘就丐出家
基曰。
聽我御葷色晚
膳即從出家
不然伏劍不為餓死。
愛其俊而許之。
遂從入道
每覽疏記過目
成誦
義亦頓解
大小乘。
既參譯經
從奘
瑜伽唯識宗旨
著論凡百部。
時號百本
論師
然性豪侈
每出治三車。
亦號三車
法師
(六乙卯)六年五月。
法師玄奘因明論
沙門
泰等各造義疏釋之。
法師栖玄者。
以其論
尚藥奉御呂才
藝之士也。
頗毀其
文。
因明注解破義圖。
輕薄聽信之。
七月經法師惠立致書左僕射于志寧
斥其謬。
辭曰。
聞諸佛之立教
文言遠旨
幽深
等圓穹之寥廓
滄波之浩澣。
真如性相
十地而尚迷。
小草之因
緣。
無生而猶昧。
況有縈纏八邪之網。
四倒之流
欲窺宗因辨彰其理者。
無乃惑哉。
切見大慈恩寺經法師惠基。
早樹智力夙成行潔
珪璋操逾遂能
游聖域詢稟微言
三藏胸懷
苞四
含於掌握
清徽曩哲
遺範當今
季俗舟航
緇林龜鑑者也。
所翻
聖教已三百餘軸。
中有小論
題曰因明
論難之旨歸。
序催邪之軌式
雖未為玄門
要妙
亦非造次所知
近聞尚藥呂奉
御。
常人之資。
竊眾師之說。
造因明圖釋
宗因義。
不能精悟好起異端
苟覓聲譽
穿鑿
排眾德之正說
我慢之[懨-猒+扁]心。
媒衒公卿之前
囂諠閭巷之側不慚顏厚
靡勌神勞。
數易炎涼心猶未已
奉御
俗事少間
遂謂真宗可了。
何異鼷鼠見釜
竈之堪陟。
乃言崑閬之不難。
蛛螫棘林
之易羅。
遂謂扶桑之可網。
不量涯分無以
異斯。
大音希聲大辯若訥
所以淨名
杜口毘耶
尼父德高恂恂鄉黨
未聞誇
自媒而獲縉紳推仰也。
立致書其事
稍息
冬十月丁酉。
太常博士柳宣
以其事寢。
歸敬書并偈。
譯經大德
求畢其說。
於是
法師明𤀹。
答還述頌并書。
極大尊嚴
而訓
呂才妄舉。
柳宣得書即劾呂才
列奏其事。
有旨集公卿學士
慈恩寺
法師
受辭悔謝而退。
(七丙辰)改顯慶正月丙寅。
代王弘皇太子
是日慈恩寺齋僧五千員。
黃門侍郎
薛元超主其事。
因問法師玄奘前代翻經
之式。
對曰。
漢魏既遠未可詳論
晉宋已來
翻經皆有監閱詳緝之官
故符堅時曇摩
譯經
黃門趙整執筆
姚興時羅什譯經
姚嵩執筆
後魏菩提流支譯經
侍中
崔光筆授。
以至陳周隋之代。
並亦如之。
貞觀初年波頗羅譯經
先帝趙郡
詹事杜正倫監護
今特闕如
又大慈恩
莊麗輪奐今古罕儔
尚未建碑
貧道
二寺
願聞之於上也。
元超奏其語制可。
(八)是月壬申朝中書令崔敦禮宣勅曰。
大慈恩寺法師
玄奘新翻經論文義須精。
宜令左僕射于志寧
吏部尚書來濟
禮部
尚書許敬宗
黃門侍郎薛元超
中書侍郎
李義府杜正倫
時為看閱。
不穩隨事
潤色
罷遣內給事君德
報法師曰。
須友人助翻經
已為處分于志寧等。
其慈
寺碑
朕望自作。
不知師意如何
且令相
報。
奉旨
率眾詣闕抗表陳請
未幾
高宗親製大慈恩寺文成
長孫無忌
遍示群公
其辭曰蓋聞乾坤締構之初。
權輿之始。
莫不載形厚土藉覆穹蒼
二曜輝天靡測。
盈虛之像四溟紀地。
波瀾之極。
況乎法門虛寂
出生不滅之
前。
聖教牢籠
有無形之外。
故以道光
化洽生靈
緬惟王宮發迹
蓮披起步
花。
神沼騰光
樹曲高堤之𠏉。
德音於鹿
苑。
多士龍宮
福已罪之群生
興將滅
人代
能使下愚抱道
骨碎寒林之野。
欽風
身沒雪山之偈。
絲流法雨
火宅
以辭炎。
輪昇惠日
重冥而歸晝。
朕逖覽
緗史詳觀道義
永劫者。
其唯釋教歟。
皇太后憑柯瓊樹疏派泉源
德照塗山
道光媯汭
流芬彤管
彰懿則於八紘
垂訓
紫宮
徽猷萬古
遽而乾精掩月永戢
貞輝
坤維絕紐長淪茂毓。
奩鏡增感
陟屺以何追。
仲由興歎千鍾
虞丘
哀於三失
朕之罔極
實有切於終身
故載
懷興緝剏斯金地
却背邠郊點千莊之樹
前臨終嶽。
百仞之峯蓮。
左面八川
池光分鏡
右隣九達
飛羽蓋以連雲
天府奧區
上京勝地
迹其彫軒架
綺閣凌虛
丹空曉烏。
日宮之泛麗。
天初兔。
月殿澄輝
薰徑秋蘭
疎亭佩
紫。
芳岩冬桂
蜜戶叢丹。
燈皎繁花
焰轉
心中之鶴幡標逈剎。
綵縈天外之虹。
飛陛
參差
含文露而栖玉。
輕簾舒卷
網靨面
編珠
霞班低岫之紅。
池漠泛烟之翠。
珮與宵鍾合韻
和風晨梵分音
豈直
天宮遠慚輪奐
閬風仙闕遙愧彫華而
已哉。
玄奘法師者。
真如冠冕也。
凝邃清風之肅長松
縟思繁蔚
如綺
霞之輝逈漢
騰今照古之智。
挺自生知
懷真之誠。
發乎齠齓
孤標一代邁生。
遠以照前。
逈秀千齡
澄什光後
淳風替古澆俗移今。
悲巨夜之長昏。
微言之永翳。
投迹異域廣飡祕教
乘杯
雲漢之外。
振錫烟霞之表。
滔天巨海
浸驚
浪而羈游
亘地嚴霜
犯悽氛而獨逝
平郊
散敘。
衣單雪嶺之風。
曠野低輪
肌弊流
沙之日。
遐征月路
影對宵而暫雙。
遠邁
峯。
臨朝而永隻。
窮妙探賾至真
玄津研幾祕術
通昔賢之所不達。
悟先
典之所未聞。
得金東流
續將絕之教。
寶偈西徙補已闕之文。
時睠靈基栖心
地。
弘宣奧旨
葉重翠於祇林
遠闢幽關
波再清於定水
朕之虔心八正肅志雙林
冀延景福式資冥助
奉願皇太后逍遙
度。
神游丹闕之前
偃息四洲
魂升紫極
境。
悲夫
玉燭易往。
四序炎涼
金箭
難留。
六龍晷漏
波遷樹在。
移溟
海以變桑田
地是勢非。
高岸而為幽谷
於是敬刻貞石式旌真境
不錄
三月庚申
百僚奉表美揚聖製
別詔禮部
尚書許敬宗碑文示法師玄奘
甲子
率徒詣闕
奉表謝曰。
造化之功。
播物
成教
聖人之道。
亦因辭而見情
然則畫卦
垂文
空談形於器宇
爻分象。
實未越於
寰域
羲皇之德。
見稱前古
姬后之風。
亦獨高於後代
豈若開物成務
八正
摛章
道立言。
三明而導俗。
理窮天地
之表。
情該日月之外。
校其優劣
斯為盛矣。
共惟陛下金輪在運玉曆乘時
化洽四洲
仁覃九有
道苞前聖功茂乃神。
多能
生知
率由天至
始悲奩鏡即剏招提
俄樹勝幢敷文律。
若乃天華欵發睿藻
波騰
吞筆海而孕龍宮
詞林而苞鶴樹
內該八藏
外覈六經
奧而能典。
而且密。
使祇園遺迹
寶思而彌高。
奈苑餘芳。
瓊章不朽
豈直抑揚夢境昭晰迷途
鎔範四天牢籠三界者矣。
奘以其文宜
得聖筆自寫。
抗表勸請制不許
再表遂
許之。
四月八日
奘率京城僧尼
幢旙寶輦
花梵儀扣芳林門迎御製碑。
太常九部
樂并長安萬年二縣樂戲戚里侯王耆耋
送之是日以雨不克
十四日遂迎之。
舊史
本紀云。
帝御安福門樓觀。
法師玄奘迎御
大慈恩寺導從
天竺法儀
其徒甚
盛。
帝望之大悅
(九)五月法師玄奘寢疾
尚藥奉御蔣孝
章針醫上官琮專視病。
又遣北門使者
氣候遞報消息
奘因陳先朝釋氏名位
道流之下。
先帝晚年許為改正
又永徽
初勅僧尼罪犯情難知者
同俗推鞠
疾病委頓永隔天顏
內使以聞。
即日
勅使報曰。
所陳但佛道名位先朝處分
平章
同俗勅即為除落
師宜安意
息。
奘疾尋愈。
十一月天后難月。
入宮祈福
及分難
神光滿宮。
自庭燭天因號佛光王(即中宗)初帝
甞謂奘曰。
若生男子即聽出家
至是奘奉
表請許。
光王出家紹隆三寶
制可。
公元657年
(十丁巳)二月洛陽
詔奘陪駕。
五月奘辭還陳
留。
改葬父母
勅有司給葬具。
六月
法師惠立道士張惠
先辨二教
先後
大臣臨證先義負。
(十一)金陵牛頭山法融禪師者。
潤州陵人
也。
姓韋氏
年十九學通經史。
尋閱大部
曉達真空
一日歎曰。
儒道世典究竟
法。
般若正觀出世舟航
遂隱茅山投師
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石室
有百
鳥銜花之異。
唐貞觀中
四祖遙觀氣象
彼山有奇異之人。
躬自尋訪
寺僧
有道人否。
出家兒那箇不是道人
曰。
阿那箇是道人
無對
別僧云。
此去山
十里許有一懶融。
見人不起亦不合掌
道人
祖遂入山
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
顧。
祖問曰。
在此作什麼
師曰。
觀心
祖曰。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無對
起曰。
師自何
來。
甞識道信大師否。
曰即貧道是也融再
拜請心法
祖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在心源。
一切戒定慧門神通變
化悉自具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本自
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幻夢
三界可出。
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
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
更無欠少與
何殊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息
心。
莫起貪嗔
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
橫。
不作善不眾惡
行住坐臥觸目
緣。
皆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
名為道
曰。
心既具足復誰是佛。
又誰為心。
祖曰。
不問佛。
問佛非不心。
融曰。
不許作觀
行。
於境起時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心若強名
妄情何由起。
情既不起
真心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
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吾受璨
大師宗法門。
今以付汝。
汝諦受吾言可
止此山。
當有五大士紹汝玄化
付法
歸于雙峯
師至顯慶二年閏正月二十三
日。
終於建初寺
壽六十四。
臈四十一。
窆于
雞籠山
會送萬餘人
廣如傳燈具載
公元658年
(十二戊午)夏四月
僧道二七人入宮論議
李榮以本際立義
法師義褒徵曰。
既標
本際。
為道本於際耶。
際本於道耶。
曰。
得。
褒曰。
道本於際際為道本。
則亦可際
本於道道為際源。
榮曰。
亦通耳。
褒曰。
若本
際與道互得相返
則亦可自然與道互相
法也。
榮曰。
道法自然
自然法道
褒曰。
若爾道本於際。
本際不本於道矣。
榮意
前言之失不復主義
以他語嘲褒。
正色
曰。
萬乘之前立論
申明邪正簡帝心。
豈以他辭塵瀆天聽
慚服
嘉之令引
榮退席。
揖黃頤對褒談論。
極莫而罷。
(十三)是歲法師玄奘抗表
辭入嵩山少林寺
專意譯經
御札報曰。
省表知欲晦迹
泉。
追遁遠而架往。
託慮神寂。
澄什以標
今。
仰揖風規所欽尚。
業空學寡靡究
高深
然以淺識薄聞未見其可。
法師津梁三
汲引四生
智皎心燈凝意水。
情塵
之所翳。
識浪之能驚。
道德可居
何必
疊嶺
空寂可舍豈獨少室重巒
幸戢來
言勿復重請。
市朝大隱
不獨貴於前賢
見聞弘益
更可珍於即代
奘進啟奉謝。
曰。
昔季重蒙魏君之禮。
唯敘睽離
惠遠
晉后之書。
才令給米。
未覩辭兼空寂可舍
之旨。
誨示大隱市朝之情。
故知人主之懷
窮真罄俗。
綜有該無。
超羲軒而更高。
駕曹
馬而逾遠者矣。
時奘公道震天下
謀欲禁
舊經弘新典。
有禪師法冲者。
楞伽
宗旨
雅為房梁公所重。
因見奘而諫之曰。
聞君將廢罷舊經不許弘宣。
未可也。
師頃依舊經入道。
今若棄舊崇新
則法師
亦當返初復依新經出家可乎。
奘悟而止。
公元630年
(十四己未)四年帝在合璧宮。
僧道論義
師會
隱立五蘊義。
法師神泰立九斷知義
道士
李榮黃壽不知名義
茫如夢海。
雖事往返
廓落無歸
遂勅道士立義
於是李榮
道生萬物義。
法師惠立問曰。
先生立道生
萬物
未審此道是有知耶是無知耶。
榮曰。
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既為天地之法。
無知
立曰。
必若有知則合唯生於善。
故亦生於惡。
善惡升沈叢雜混生則無知
矣。
請試劇陳之。
如上古未開闢時。
何不
今日聖明子育黔黎與之榮樂
乃先誕
共工蚩尤桀紂幽厲之徒而殘賊斯民耶。
臣之中。
何不唯生稷契夔龍之輩。
而使飛
惡來靳尚新莽之儔諛諂其君致邦國
傾亂耶。
羽族之中。
何不唯生鸞鳳嘉禽
更生梟鏡惡鳥乎。
毛群之中。
何不唯生
麒麟驊騮
復生豺狼豪蝟乎。
以至草木
等類美惡不同
混糅俱生不別善惡
無知不能生物
云何得稱天地取法
萬物乎。
據佛世尊窮理盡性之教則天
萬物是業。
眾生業力故所感不同
善業勝者。
琉璃為地
黃金為道
瓊樹
陌。
玉葉垂亭。
甘露充飡。
綺衣為座。
惡業
者。
沙壤為地
瓦礫為衢。
稗飯充飢
麻衣
體。
泥行雨宿
霜穫暑耕。
自業所感無
人使之。
吾子心迷不識
妄言道生。
一何
可憫
愕然不知所對。
惠立乘機拂弄。
榮亦杜默赧然下座。
黃壽前席
名義
法師會隱老子國家先宗。
既難
其名恐有觸犯
即奏曰。
黃壽身預黃冠
諱忌
城狐社鼠猶事依憑
國家遠承龍
之後
陛下老氏子孫
豈有對人子孫
公談祖諱。
至如五千言中大有好義。
壽不
能標列而說聖人之名。
計罪論刑死有餘
及。
肯首曰。
固當別立義
壽既遭沮挫
慚汗失圖
雖事言對次序乖越
及罷。
曰。
朕觀二家之論。
宗旨竟未分明
法師
立驟對曰。
二家之論宗旨未明。
實如明詔
何則僧立義道士不識其源。
既恥無辭
遂讜𧬈謾語
至如會隱五蘊義。
黃頤以
蔭名來難。
且蔭以覆蓋為宗。
蘊以積聚
義。
如色有十一。
聚在色名之下
識有八種
積在一名之中
舉統以收稱為蘊義。
若以
蔭名見難義理全乖。
又神泰立九斷知義
道士生來
未聞此名。
論座雖登不知發問
之處。
無以遮慚遂浪作餘語。
由是宗旨
明光天聽
過在道士
然佛法大宗因緣
為最。
故云。
未甞一法不從因緣生。
且如
目見殿柱須具五緣。
識心不亂。
眼根
不壞。
藉以光明
四有境現前
五中間無
障。
必具此緣方得見柱。
曦光已沒龍燭
未明。
縱有朱楹何由可見
又如嘉穀陽和
之月。
水土人工則能萌芽
夏盛甕中
地陷
不具畢竟不生。
而人亦然
內則業感為因
外則父母為緣。
身方得
生。
父母乖違無生理
乃至羽毛萬彙
悉亦如之。
故經云。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佛智慧窮法實相
是稱無上正覺為人
師。
外道之輩則不如是
或計諸法自然
同此方莊老
或言無因
云宿作。
並是邪
不明法本
又對御說依他遍計圓成
性之義。
辭出宮。
少選內給事君德
傳宣曰。
等因緣義甚好。
何不早論。
詣道
李榮等傳勅曰。
何不學佛經。
於是榮等
羞縮
為之氣塞
是歲帝勅奘三藏玉華宮般若經。
公元663年
龍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纔畢
凡六百
進上
嘉歎曰。
朕以軍國務殷不及
讀。
今觀佛經之大。
若其瞻天望海莫測高
深。
儒道九流方之。
如河瀅之類溟渤也。
而世云三教齊致者是妄談耳。
(十五庚申)屈僧拜俗詔。
帝初崇三寶
後復憍慢
四月十五日下詔
沙門致敬君親
恐爽
恒請。
至十六日勅付有司詳議
是月二
十一日大莊嚴寺威秀等上不拜表
至二
十五日沙門道宣等上雍州王倫不拜
表。
二十七日等又上榮國夫人楊氏
拜俗啟及上敘佛教隆替事狀
大意是前
朝代興替
然後引經不拜俗文。
梵網經云。
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六親不敬
鬼神不禮
涅槃第六卷云
家人不禮在家人
四分律云。
佛令諸比
相次禮拜
不應禮拜一切白衣
本行
五十三卷云。
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
次第禮佛足已
佛言。
王今可禮優波璃并
比丘足。
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
比丘足。
出家次第而禮。
薩遮尼乾
經云。
謗聲辟支佛法及大乘毀訾
留難者犯根本罪。
僧道宣尋白朝宰群公
伏見詔書令僧致敬君父
事理深遠非淺
情能測。
夫以出家之迹列聖齊規
真俗
百王同軌
干木在魏。
高抗而謁文侯
陵居漢。
長揖而尋光武
彼稱小道尚懷高
蹈之門。
豈此沙門不垂閑放美者矣。
沙門威秀等謹錄佛經
沙門不合跪拜
母。
有損無益
其文如左。
梵網如前。
正理
云。
國君不求比丘禮拜。
略曰。
玄教東漸
百餘載。
上代皇王無不依經敬仰也。
僧威
秀等言。
竊聞。
真俗異區。
桑門割有生之戀。
幽顯殊服
田衣拜首之容。
理同越情
仍舛物。
伏惟陛下匡振遠猷提獎幽概。
已崇之於國。
亦以行之於家。
足使捨俗無
習俗之儀出家居家之敬。
護法斯在提福
莫先。
自然教有可甄人知自勉
不勝誠懇
之至。
奉表以聞。
于時上表者眾不煩
錄。
備如弘明集○至五月十五日
大集
百僚中臺
將議其事。
京邑沙門道宣
三百餘人陳狀啟。
紛諍不定
有司
表聞
一右司成令狐德業等五百三十
九人表請不合拜。
一右司平太常閻立
本等三百五十四人表請合拜。
帝覽已下
詔。
朕啇確群議沈研幽頤。
然箕頴之風
高尚其事。
遐想前代固亦有之。
今於君處
勿須致拜
父母慈育彌深。
祗伏斯曠
更將安設
自今已後即宜跪拜
主者施行
又至六月八日
京邑老人程士顒等上表
略曰。
高尚風人王猶抗禮
豈惟
下。
及受跪拜之儀。
俯仰撫循無由啟處
願國無兩敬。
大開方外之迹。
僧奉內教便
立身行道
不任私懷之至。
奉表以聞。
拜俗之條從茲泯定矣。
(辛酉)改龍翔
(癸亥)帝苦風疾
委政武后
(甲子五六)改麟德武后專恣
(十六)二月初五日
法師玄奘寢疾
弟子
乘光錄所譯經論。
凡一千三百三十有五
卷。
彌勒像十俱胝。
疾革口誦色蘊不
可得。
受想行識不可得。
眼界不可得。
乃至
意識不可得。
無明不可得。
乃至菩提
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左右同聲
唱。
南謨慈氏如來正等覺。
願與含識
慈顏
南謨慈氏如來所居內院
捨壽
必生其中
右脇安臥而逝。
春秋六十有
三。
是夕白虹四道北亘南。
井宿直慈
寺塔
計聞于朝。
帝哭之甚哀。
左右曰。
失國寶矣。
輟朝三日
自終及葬五降
札。
裒錄遺典勤恤喪事
異僧旃檀
香至。
請依天竺法用塗法師之體。
大乘
等以掩龕日久不欲開。
其僧曰。
奉進旨。
倘見拒即具奏
遂啟龕而顏色如生
香氣
馥郁
其僧塗畢恍然不見
識者以為兜率
內院人也。
夏四月勅準世尊故事
斂以
金棺銀槨。
塔于滻東門
弟子神泰栖玄會
惠立明𤀹義褒大乘光等。
法門龍象
焉。
公元784年
(十七)道造偽經
天皇甲子
西京諸觀道士
行真等東明李榮義玄劉道合會聖
田仁惠郭蓋宗等。
隱沒道書重更修改
私竊佛經改換文句
法名數三界六道
五蔭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品大小法門
並偷安道經。
并改長安經。
太上靈寶
陽經
改餘佛經別號勝牟尼經
或云太平
經等。
及改酒脯祭祀
用乾香水
以惑後
人妖妄作矣。
沙門道世表聞以辯真偽
略曰。
竊聞白馬東遊
三藏創茲而起。
青牛
西逝
二篇自此而興。
或闡玄玄化民
空空救物
檢之圖牒指掌可知
所以
發唱顯宗終乎此世。
釋教翻譯時代炳然
文史備彰黎民不惑
至如道家玄籍
斯則
不然
老子二篇李聃親闡。
自餘經制
凡情
何者前漢王褒造洞玄經
後漢
陵造靈寶經及章醮二十四卷
吳葛
先造上清經。
晉世王浮造化胡經。
又鮑靖
三皇經。
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
經。
梁陶弘景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
張賓焦子順馬翼李運
挑攬佛經
千餘卷
隋輔惠祥涅槃經為長安經。
道論曰。
道家妄註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
經。
又按漢明帝時
褚善信等總將道經
子書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晉葛洪
神仙傳云。
老教所有度世消災之法凡九
公元471年
百三十卷
符書七十卷
宋太始七年。
修靜答明帝云。
道家經書藥方符圖
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
一千九十卷已行
於世。
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
又檢玄都
目錄
妄取藝文志書名
矯注八百八十四
為道經。
玄都經目云。
依宋陸氏所
上之目。
乃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云。
二千
四十卷見有其本。
四千三百二十三卷
未見。
據此前數有無不同虛妄明矣。
加卷目添足篇章
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名山唱出。
或云仙洞飛來。
何乃黃領
英賢不覩。
書史無聞典籍不記。
問道
後世之經。
為是老子別陳。
為是天尊
說。
縱其說也應有時方師資說處。
代年邦
月復是如何
如其有據容不㳅行。
若也妄
理須焚剪。
伏願當今明朝(云云)。
由是郭行
真等捨邪歸正
啟願文具佛道論。
(丙寅)改乾封○尊老君玄元皇帝○米斗五
錢。
(丁卯)大教東被六百年矣○用麟德曆
(十八)南山律師道宣卒。
京兆錢氏
吏部
尚書申。
夢月輪貫懷而孕。
又夢梵僧
之曰。
所孕者僧祐律師也。
處胎彌十二
月而生。
九歲遍覽群書
十二善習文墨
五師日嚴頵公。
十六誦法兩旬而徹。
落髮
二十依首師進具戒。
三衣布常
公元621年
一食
武德四年再依首師學律。
性好禪
那期修正定
頵曰。
戒淨定明慧方有據。
公元624年
聽未閒持犯焉識。
七年徙居終南紵麻
公元630年
若。
製行事鈔。
正觀四年般若三昧
清宮精舍
經九十日。
龍化人形體覲聽法
沙彌染心顧盻其女。
龍怒欲害之。
師教
頓息惡心
攝毒吐井。
白師勿飲此水。
往視之其井涌沸
又於雲際寺行此三昧
前後二十會。
常感天童為之給侍
十九年
偕奘公翻經弘福。
筆受潤文推為上首
公元649年
元年復居紵麻
乾封二年春
天人告師
公元667年
曰。
師報緣將盡。
當生彌勒內宮
十月三十
日。
眾見空中
旙華交列。
異香天樂
天人
聲。
師歸彌勒
上聞之。
天下寺院
奉祀
穆宗製讚曰。
代有覺人為如來使。
龍鬼歸降天神奉事
聲飛五天辭驚萬里
金烏西沈佛日東舉
稽首歸依律宗主。
懿宗謚澄照
師所撰刪定僧戒本(一卷今所盛行)
 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注僧戒本(三卷)戒疏(四卷)注
羯磨經(二卷)羯磨疏(四卷)行事鈔(二卷)比丘尼鈔(三卷)
 拾毘尼義鈔(三卷)亡物輕重儀章服儀歸敬
正行懺悔新學教誡儀(各一卷)法華義苑(三十
卷亡本)釋迦方誌(二卷)佛道論衡(四卷)續高僧傳(三十卷)
 後續僧傳(十卷)廣弘明集(三十卷)三寶感通記(三卷)天
感通傳(一卷)大唐內典錄(十卷)。
(十九戊辰)改總章○詔僧道會于百福殿。
定奪
胡經真偽
百官臨證。
僧法明預選入。
三教首座議論紛紜
明察非是
即排眾
出曰。
老子化胡成佛之際。
為作華言化之
耶。
為作胡語誘之。
若作華言胡人未善
必作胡語
既傳此土須假翻譯
未審道流
所謂化胡經者。
於何朝代翻譯
筆授證義
當復為誰。
於是舉眾愕然無能應者。
公卿
列辟咸服其切當
忻躍而罷。
有勅搜聚天
下化胡經焚棄
不在道經之數。
既而洛京
道觀彥道奉表乞留。
詔曰。
三聖
元統敘。
豈忘老教偏意釋宗
朕志欵
還淳情存去偽。
理乖事舛者。
雖在親而亦
除。
義符名當者。
雖有冤而必錄。
自今道經
諸部有記及化胡事者。
並宜削除
有司
為罪制。
(庚午)改咸亨。
(癸酉)上稱天皇
后稱天后
是歲讓和上四月八日生。
白氣六道
天。
太史奏聞
有德之象當應空門
帝曰。
方位
史曰。
安康分野
有頃金州太守
偕具表奏聞。
帝曰。
道人之德國之善慶
偕親詣撫恤
兼厚賜養育之費。
一家蒙之。
後長出家
果傳六祖心印
住于南嶽光大
教門也。
(甲戌)改上元
(二十乙亥)是年五祖弘忍大師示寂
蘄州黃梅
周氏子。
生而岐嶷
兒時異僧歎曰。
是子
七種相。
不逮如來
後遇信大師得法
化於破頭山。
咸亨中盧居士者名惠能
自遠來參。
師問。
汝自何來。
嶺南
師曰。
欲求何事
曰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
性。
若為得佛
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豈然。
師知其異。
乃訶之曰。
著槽厰去。
能禮足而
退。
便入碓坊服勞杵臼之間。
經旬月祖
付法時至
遂告眾曰。
正法難解
不可
記吾言將為已任。
汝等各自隨意一偈
語意冥符衣法皆付。
時會七百餘眾。
居第一座
學通內外眾所推仰
秀亦自
無出其右者。
不復思惟
乃於廊壁間書
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
拂拭
莫遣惹塵埃。
祖因行次見偈。
心知
所為
因紿曰。
後代依此修行得道果。
眾聆此語人各諷誦
他日能在碓坊
聞偈
乃問同列
此誰為之。
同侶告以和上將欲
付法各令述偈。
此乃秀上所為
能曰。
美矣
了則未了
同侶共訶其謬妄
能至
莫命童子引至廊間。
自執燭令童子
秀偈側寫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一物
何假拂塵埃。
祖復見此默念
必能之所為
故為之語曰。
此誰作亦未
見性
眾以師弗許皆莫之顧。
於是夕潛
使人碓坊喚能至。
告曰。
佛出世為一
大事因緣
隨機大小而引化之。
遂有十地
三乘頓漸等法。
以為教門
然以微妙祕密
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迦葉
展轉
傳授二十八世。
菩提達磨大師于此
土得可祖。
承襲以至于吾。
吾今授汝。
并所
袈裟用以表信。
汝善護持勿令斷絕
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還生
無情
無種
無性亦無生。
能受畢乃曰。
法則既受。
衣付何人。
師曰。
達磨初至。
人未之信。
傳此衣以明得法
信心已熟。
衣乃爭端
止於汝身勿復傳也。
且當遠引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命懸絲
能曰。
當隱
所。
祖曰。
逢懷且止。
遇會即藏。
能禮足捧
衣而出。
通夕南邁
眾皆未知。
由是三日
上堂
眾疑之因致問。
祖曰。
吾道行矣。
問。
衣法誰傳。
祖曰。
能者傳之。
眾意盧居士
名能必此人也。
共力推尋已不在。
至有
相率物色之者
祖既付法已。
復經四
載而寂。
塔于東山
代宗謚大滿禪師法雨
之塔。
舊唐史云
後魏末有僧達磨者。
天竺
子。
讓國出家
得禪妙法云。
釋迦
傳有衣鉢為記世相傳授
達磨衣鉢
而來
初至梁國
武帝問以有為之事。
磨不悅。
乃之魏隱于嵩山少林寺
遇毒而
卒。
其年魏使於葱嶺回見之。
門徒發其墓。
但有隻履而已
達磨傳惠可。
可甞斷臂
求其法。
可傳僧璨
道信
信傳弘忍
姓周氏
黃梅人
與信並住東山寺
世謂其
法為東山法門
論曰。
舊史敘諸祖雖簡略
大要與寶
傳燈之說皆合。
至謂達磨遇毒而卒及
魏使復於葱嶺見之。
則毒與卒果有之乎。
世稱五祖前身栽松道者
往見四祖
付以衣法。
俄惜之曰。
汝耄矣。
雖嗣化能
幾何
再來可也。
五祖託質周氏
父而生。
母幾受禍僅死而免。
四祖忍死
以遲其來。
卑以大法
吾祖出入死生
游戲耳。
自非果位上聖
孰能與於此哉。
(丙子)改儀鳳
(二十一)北印度佛陀波利尊者
五臺清涼山
逢一叟問曰。
爾來何為
利曰。
求禮覲文
殊。
叟曰。
帶佛頂尊勝呪來否。
利曰。
未也。
叟曰。
此土眾生滋惡。
出家者犯四棄
多。
不持此呪隨行遠來奚益。
能回取之以
公元683年
流此土可乎。
波利作禮而返。
以開曜元年
取其呪至於長安
有旨命日照三藏翻譯
帝聞此呪靈驗特異
祕之禁掖
波利屢奏
請布中外
高宗不得已從之。
利即辭入五
臺。
後不知終。
南天竺菩提流志
習頭
陀行。
從耶舍瞿沙受道。
西域宗師名震
公元667年
中夏
聞風而悅之。
因使西域有詔敦請
(己卯)改調露。
(庚辰)改永隆
(辛巳)改開曜。
(壬午)改永淳
(二十二)是歲慈恩法師窺基卒。
世壽五十有一。
有詔傷悼御製畫像贊。
勅葬樊川北渠
奘公之塋。
基貌豐碩八尺
氣概萬夫
上有玉枕
十指紋皆盤折如印。
見者讋
伏。
心慈善誨人。
晚節生內院。
循戒彌
篤。
甞造玉文殊像。
及金寫大般若經。
皆瑞
應。
南山律師
以弘律名震五天
感天
供饌
每薄基三車之玩。
不為禮。
基甞
訪宣。
其日過午而天饌不至
及基辭去
乃降
宣責以後時。
天曰。
適見大乘菩薩
在此翊衛嚴甚。
故無自而入。
宣聞之大驚。
於是遐邇增敬焉。
先是奘公親授西域
賢師伽師地唯識宗。
而基盡領其妙恢
源流
天下後世
尊之目為三乘法相
理宗
謂之慈恩教。
隱士孫思邈卒。
年百餘。
莊老陰陽
醫藥之術。
尤重釋典
世稱孫真人焉
(癸未)改弘道
十一月上崩。
遺詔軍國大事
天后處分
太子即位
(二十三)法師玄惲卒。
惲字道世
云名道世
以避太宗偏諱故以字行。
三學洞貫
甞慨
教藏及古今圖史之博而學者難以備究
因撰法苑珠林凡一百卷
開門類。
識者
重其精博云。
公元683年
高帝於是年崩。
中宗即位數月。
天后廢為
廬陵王
幽于房州
天后臨朝稱制
是為則
公元668年
天。
明年七月沙門十輩詣闕上大雲經
則天當即宸極
則天大悅
賜十沙門
方袍銀龜袋。
頒經于天下郡國
各建大雲
寺。
九月則天革唐命改國號周。
自稱聖神
皇帝
(甲申)中宗顯改元嗣聖(二月文明
正月韋玄禎女為后
上謂我以天下與韋
禎。
何不可。
二月天后廢上為廬陵王
立其弟豫王旦為帝。
居於別殿
天后臨朝)。
公元684年
(二十四)則天武后曌改元光宅(一云
順聖并州文水人也。
武士
彠。
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
封應國公
天后甞為尼於感業寺。
時年十四。
天皇幸寺見而悅之。
選為昭儀
公元668年
進號宸妃
帝崩后攝政
立諸武為王。
甲辰大定
天后疾。
狄梁公仁傑等。
廬陵王登位
明年乙巳崩于
上陽
壽八十一。
附之乾陵
在位二十一年)。
公元745年
(乙酉)改垂拱○制母齊縗
古者母亡朞年
已。
喪服篇云。
天無二日
無二主。
國無
二君
無二尊。
以一制朞年禮也。
天皇
公元760年
上元元年
天后表請。
父在為母三年
下詔
依行
至今垂拱編入格。
公元746年
(二十五丙戌)歸政於帝。
固辭
后乃臨朝○始建
公元631年
明堂
貞觀五年欲建明堂
孔頴達等十
公元652年
人定議制度。
不成乃止。
天皇永徽三年
宣問式樣
群儒執議不定又止。
乾封
三年
下詔又令群儒取議。
不克定而止
公元686年
焉。
天后垂拱二年
又取議群儒創制
垂拱
公元630年
四年正月五日功畢。
其制凡高二百九十
四尺
東西南北各三百尺。
而有三層
四方
十二辰
上設二十四氣
鑄銕
槽。
二十四步為辟雍之水。
造舟為梁以通
道路
前代制度有別。
世室
殷曰垂
屋。
周曰明堂也。
(二十六)是年慶山始出。
五行志曰。
垂拱
公元628年
二年九月
雍州新豐縣大風雷電震吼
涌出一山
高二十丈。
有池周三百畝。
池有
龍鳳之形禾麥之異。
天后以為休應
故名
慶山
公元1169年
(己丑)改永昌
公元1170年
(庚寅)改天授○二月辛酉
后策貢士洛城
公元338年
殿。
殿試始此○九月改元建國
號曰周。
同日周正
公元1232年
(壬辰)改如意
又改長壽
公元1234年
(甲午)改延載。
公元1235年
(乙未)改證聖
九月又改。
天冊萬歲
(二十七)是歲則天加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七寶
復聞于闐國梵本華嚴大經
遣使
奉玉帛往求之。
并請彼國善梵學一人
隨經以來
於是于闐主以實叉難提(此云喜學)妙
華嚴宗旨遣赴命
則天見之大悅
詔入大
遍空寺。
三藏菩提流志法師神測玄景
復禮翻譯華嚴
則天時幸其寺。
親施供
公元699年
饌焉。
至聖曆二年十月八日功畢。
成八十
卷。
公元695年
(二十八)天冊萬歲元年
沙彌法藏太原
寺。
開示華嚴宗旨。
方緒經題感白光昱然
自口而出。
須臾成蓋
停空久之
萬眾歡呼
嘆異
講僧恒奏其事。
則天悅。
有旨命京
城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
賜號賢首
詔入
大遍空寺參譯經
(二十九)是歲詔嵩嶽惠安禪師
入禁問道
神秀禪師同被欽重
則天問安甲子
幾何
對曰不記。
何以不記。
曰。
生死
有若循環
無起盡焉用記為。
識心
流注無有間斷
見漚起者乃妄想耳。
從初
識至動相滅時。
只如此。
何年月而可記
乎。
則天嘆美久之
時安春秋百餘。
天下
人稱為老安國師
公元696年
(丙申)改萬歲登封
又改通天萬歲
公元697年
(丁酉)改神功
公元698年
(戊戌)改聖曆
中宗房陵
立為太子
姚玄
崇相。
公元695年
(三十)五月戊辰
淨義三藏西域還。
梵本
經論四百餘部。
金剛座真容舍利三百
餘粒則天降蹕上東門迎勞
安置授記
寺。
未幾詔入大遍空寺。
同實叉難提等譯
公元696年
證義
明年十月華嚴經成。
實叉難提
奉表奏上
則天親製序引
太極殿
百官
護法弘通無出天后之德矣。
師姓張。
齊州陽人
家世珪璋
十五有西
行志
三十七歲方遂雅懷
是年乃旋也。
(己亥)天后重眉八字慶山佛現。
勅建寺宇
○李白生
(庚子)改久視○十月復夏正。
(三十一)詔斂天下僧錢。
一文作大像於白
馬阪。
宰相狄仁傑上疏諫曰。
為政之本必
先人事。
陛下矜念群生迷謬弱喪無歸
像法兼行相生善。
然今之伽藍制過
宮室
窮奢極壯刻繪盡功。
寶技殫於綴嚴。
瓌材極於輪奐
工不役鬼
不天來。
既皆
出於民。
何以堪之。
且生之有時
之無
度。
編戶奉常若不充。
痛切肌膚不辭
楚。
游僧一說矯陳禍福
剪髮解衣仍漸其
少。
亦有離間骨肉事均路人
身自納妻謂
彼我
皆託佛法掛誤愚人
里陌動有經
坊。
闤闠尤多精舍
化誘諄切倍於官徵
供需逾制勅。
膏腴物業水磑庄園
有其多不知厭斁
逃丁辟罪駢集法門
一夫不耕猶受其弊。
浮食者眾又劫人財。
臣每念之實切悲痛
梁武簡文捨施
算。
及三維浪沸五嶺烟騰
列剎盈衢莫救
危亡之禍。
緇衣蔽路。
豈有勤主之功。
況北
風塵屢擾征役稍繁。
遽興此務力所未堪
伏惟功德無量
何必興建大像以勞費
名乎
雖斂僧錢百未及一。
尊容既廣不可
露居
覆以百層尚憂未遍。
臣今兼採眾議
以為如來設教慈悲為主
普濟群品
是其用心
豈以勞人而存虛飾哉。
疏奏
天不納。
論曰。
法師支遁曰。
沙門之於世也。
虛舟
之寄大壑耳。
其來不以事退亦乘閑
四海
之內竟自無宅。
邦亂則振錫孤游
道洽
忻然共萃。
蓋謂吾徒天下無事人也。
末法敗道之徒苟安衣食者。
狄梁公
之論。
不可得而諱焉。
嗚呼是豈真沙門
所為哉。
謂如設教普濟群品
心。
詎以勞人而存虛飾
不獨則天
失。
有以輔吾佛之正教也。
與夫後世
然排佛老以苟名者雲泥矣。
(辛丑)改大足
又改長安
則天將建大像。
御史張廷珪上疏諫曰。
夫佛者以覺知為義。
因心而成。
不可以諸
相見也。
經云。
若以色見我
音聲求我。
人行邪道
不能如來
真如之果。
不可
以外求也。
陛下信心歸依弘誓願。
壯其
塔廟廣其尊容
已遍於天下久矣。
有為
住相布施
非最上第希有之法。
何以
之。
經云。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
布施其福甚多
不如有人於此經中受持
句偈等為演說其福勝彼。
佛所說
陛下四海之財。
萬夫之力。
窮山之木
以為塔寺
極冶之金以為尊像
勞則多矣。
則甚矣。
其所獲福乃不若禪房匹夫
菩薩作福不應貪著。
有為之法不
足高也。
況此營建事因土木
開發盤礴
峻築基階
塞穴通轉採斫
碾壓虫螘
動盈巨億
豈佛標坐夏之義。
蠢動而不
忍害其生乎。
役鬼不可
惟人是營。
通計
工匠率多貧寠
朝歐莫役勞筋苦骨
簞食
飄飲晨炊星飯
飢渴所致疾疹交集
豈佛
徒行之義愍畜產不忍苦其力乎。
營築之役僧尼是稅。
展轉乞匃窮乏
多。
州縣徵輸星火逼迫
謀計靡所。
粥賣以充。
怨聲載路和氣不洽
豈佛標喜
捨之義愍愚蒙而不忍奪其產乎。
邊朔
未寧軍裝日急
天下虛竭海內勞弊
伏惟
陛下慎之重之。
菩薩之行。
為利一切
眾生
如是布施
則其福德若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虛空不可思量矣。
何必勤於住
相彫蒼生之業崇不急之務哉。
以時
言之。
則宜先邊境府庫養人力。
佛教
論之。
則宜救危苦諸相無為
伏惟
臣之言行佛之行。
務以理為尚。
無以人廢
言。
疏奏則天大悅
長生殿召見廷珪
金帛
(三十二)是歲詔賢首法師法藏
東都授記
寺講新華嚴經。
華藏世界大地震動
逾時乃息。
即日召對長生殿
帝網十重
玄門海印三昧參合六相總別同異成壞
義。
敷宣有緒玄旨通貫
則天驟聞茫然
驚異
伸請再三
藏就指殿隅金師子為曉
譬之
能所一毛師子
百億毛頭師子
則天豁然領解
由是集其語。
目為師子
章。
雲華寺儼尊者
杜順華嚴宗旨。
執侍儼盡傳其教。
及儼去世藏以巾幘
法。
於是京城耆德連名抗表乞度為僧。
落髮受具則天特旨
又甞為則天
圓鏡八隅上下
使相向中佛像
燭照之。
鏡鏡現像互相攝入。
及觀之
交羅齊現。
以表剎海十界普容無盡
旨。
藏沒清涼國師澄觀宗其教。
天下學者
宗之。
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
謂之賢首教。
(壬寅)○初試武舉
(三十三)是年則天鑄像之費將具
納言李嶠
疏諫曰。
臣聞。
佛法慈愍菩薩護持
唯志利
群生非假修崇土木
伏聞。
造像稅非戶
口錢僧尼
非假州縣祗承不能濟辦
天下編戶貧弱者眾。
傭力客作以濟糇
糧。
或賣田貼舍以供王役。
造像錢數已
有一十七萬緡。
若以散施廣濟貧窮
人與
一千尚濟一十七萬戶。
飢寒之弊。
省勞
役之勤。
順諸佛慈悲之心。
人主停毒
意。
人神胥悅功德無量
則天不納。
是冬
像成。
百僚禮祀
(三十四乙巳)中宗神龍(高宗七子
母曰則天皇后
狄仁傑諫。
正月張柬之桓彥範
五王
兵誅姦臣而迎帝即位
則天上陽宮
崩。
二月復國號曰唐○老君玄元皇帝
景隆四年韋
安樂公主
於餅中進毒上崩。
壽五十五。
相王即位)。
(三十五)正月房融高州
夏四月
於廣
州遇梵僧般刺密諦齎楞嚴梵夾至。
刺史
請就制止道場宣譯
融筆授。
譯經十卷
畢。
般刺復携梵本歸于天竺
(三十六)是月中宗御札
曹溪六祖惠能
其辭曰。
請安二師宮中供養
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云。
南方
能禪師
密授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
內侍薛簡馳詔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以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
京城禪德
皆云。
欲得會道當須坐禪集定。
若不因禪
定而得解脫者。
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
如何
師曰。
由心悟。
在坐耶。
經云。
如來若坐若臥。
是行邪道
何則無所
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
如來清淨禪。
法空寂。
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
豈況
耶。
簡曰。
弟子回朝主上必問。
願師慈悲
指示心要令得見性明道
祖曰。
無明暗。
明暗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是有盡。
曰。
明喻智慧
暗況煩惱
學道人儻不以
慧照煩惱
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
若以智
慧照煩惱者。
此是二乘小兒羊車等機。
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
何謂大乘見解
曰。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
性。
實性者處凡愚不減
聖賢而不增。
煩惱而不亂。
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
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其內外。
不生不滅。
性相如如常住不遷
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
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
師曰。
外道將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無生
我說本自
不生今亦無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欲知心
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
體。
湛然常住妙用恒沙
簡禮辭歸闕。
表上
師語。
咨美久之
遣使袈裟瓶鉢等。
天子嚮慕之意。
(三十七丙午)大通禪師神秀入寂
中書令張說製碑
曰。
譔夫總四大者成乎身矣。
萬始者主
乎心矣。
身是虛哉。
即身見空始同妙用
非實也。
觀心若幻乃等真如
名數入焉妙
本乖。
言說出焉真宗隱。
如來有意傳要
道力至德
萬劫而遙付法印。
一念而頓
授佛身。
誰其弘之
大通禪師其人也。
師尊大通
諱神秀
本姓李
陳留尉氏人
也。
心洞九流懸解先覺身長八尺秀眉
耳。
應王霸之像。
聖賢之度。
為書生游
江表
老莊玄旨書易大義
三乘經論
律儀
說通訓詁音參吳晉
爛乎如襲孔
翠。
然如金玉
既獨鑒潛發多聞旁施
知天命之年。
自拔人間之世。
企聞蘄州
忍禪師
禪門之法胤也。
菩提達磨
東來
以法傳惠可。
可傳僧璨
道信
信傳弘忍
繼明重迹相承五光
乃不遠遐
翻飛謁詣。
虛受沃心懸會。
高悟與真
同轍
縷指忘識湛見本心
寂滅境行
無是處
有師而成。
然燈佛所。
無依而說
空王法門
服勤六年不捨晝夜
大師
曰。
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命之洗足引之並
座。
於是涕辭而去。
退藏於密
儀鳳中始隸
玉泉
名在僧錄
寺東七里地坦山雄。
目之
曰。
此正楞伽孤峯度門蘭若
藉草
將老焉。
雲從龍風從虎。
大道賢人
覩岐
陽之地就去成都
華陰之山學來如市。
云多也。
後進得以三有四禪
升堂
十。
味道三千。
不是過也。
爾其開法大略
忘念以息想。
極力攝心
其入也品均凡
聖。
其到也行無前後。
定之萬緣盡閉。
發慧之後一切皆如。
特奉楞伽遞為心要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久視中禪師春秋
矣。
詔請而來
趺坐覲君肩輿上殿
萬乘
稽首
九重宴居
傳聖道者北面
盛德者無臣禮
遂稱兩京法主三帝
師。
佛日再中
優曇之一現。
然處都
邑婉其祕旨
帝王分座后妃臨席。
鴛鷺
四匝龍象三繞
時熾炭待礦。
故對默而心
降。
時診飢投味。
故告約而義領。
一雨
霑於眾緣。
萬籟各吹於本分
非夫安住
應變無方者。
孰能至爾乎聖敬崇朝
恩代積。
當陽初會之所置寺曰度門。
尉氏
先人之宅置寺曰報恩
軾閭名鄉表德
擬。
局厭諠輦長懷虛壑
乞還山既聽中
駐。
久矣衰憊無他患苦
魄散神全形遺力
公元706年
謝。
神龍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夜中顧命
公元625年
泊如化域
禪師武德八年受具天宮
公元646年
寺。
至是年丙午終于此寺。
蓋僧臘八
矣。
生於隋末百有餘歲。
未甞自言。
故人
審其數也。
三界火心四部氷背。
榱崩梁壞
雷動雨泣
凡諸寶身生是金口
故其喪也
公元706年
如執親焉。
詔使哀王侯歸賵。
三月二日
謚大通
飾終之義禮也。
時厥五日
闕塞及葬之期懷也。
宸駕臨訣至午
橋。
王公悲送至伊水
羽儀陳設山龕
既望還詔乃下。
帝諾先許冥遂夙心
常卿鼓吹導引城門郎監護喪葬
是日
子出龍門金櫬
登高駐蹕目盡迴輿
伊及江扶道哀侯
旛花百輦香雲千里
十月哉生魄
明即舊居後岡安神起塔
嚴飾賜逾百萬。
巨鍾蓋先帝所鑄。
群經
後皇所錫。
金榜御題花旛內造。
塔寺
重遠稱標絕。
初禪師形解東洛相見南荊
白霧積晦於禪山。
素蓮寄生坐樹
則雙
變色泗水逆流
至人違代同符異感。
日卒哭也。
龍華寺大會八千人度二十
七人
二祥練縞也。
成就西明道場數如前
會。
萬回菩薩乞施後宮
寶衣盈箱珍價敵
國。
親舉寵貴侑供巡香。
廣福博因存沒
如此
日月逾邁榮落相推
於戲法子永戀
宗極
痛慈舟之遽失。
恨涌塔之遲開。
石城
之歎也不孤
廬山之碑焉可作
竊比夫子
貢之論夫子也。
生於天地
不知天地之高
厚。
飲於河海
不知河海廣深
強名其迹
以慰其心。
銘曰。
額珠內隱
匪指莫効。
心鏡
外塵
匪磨莫照。
海藏安靜
風識牽樂。
不入
度門。
孰探法要
倬哉禪伯
獨立天下
功收
密詣。
解却名假。
無所得。
解亦都捨。
月影
空如。
現於悟者。
無量善眾。
為父為師。
露清
熱惱
光射昏疑。
冀將住世
萬壽無期
過隙
一朝去之。
嗟我門人
憂心斷續
瞻仰
退思付囑
不離定。
空非滅覺。
茲在茲。
敢告無學
岐王範徵君盧鴻
一。
皆勒碑製碣。
舊唐史有傳稱
沙門被王
禮敬
古未之有。
公元647年
(丁未)改景隆。
(三十八)神僧萬回入宮
賜號法雲公
舘于集
賢院。
二美奉事
未幾忽求閿鄉河水
左右倉皇莫能得。
又曰。
第穴堂前地可得
也。
得之
飲水湛然而逝。
賜號國公
圖形集賢院
初回幼能三千里致兄書。
暮歸
因號萬回
高宗聞其名詔入宮
沙門
則天在位
廷之禁中賜錦衣。
令宮
給侍
惠太子始生。
則天抱之示回。
曰。
西域樹精。
養之宜兄弟。
安樂公主
韋后謀逆
回遇之望塵唾曰。
血腥
可近。
未幾安樂果誅。
玄宗在蕃甞私謁回。
回拊其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
睿宗為相
王每將出
回必告市人曰。
天子來。
少頃
相王至。
神異類如此。
示寂長安醴泉
里。
壽七十四矣。
論曰。
法雲公甞有偈曰。
明暗兩忘開佛眼
不繫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
妙用
甞存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
寂光非照
圓通
熟味厥旨。
大乘了悟之言也。
法雲特以小乘神異顯化
至於菩薩
世宏正法眼
必涵光混世未始泄露密機
直至臨終方有付囑
然則法雲章章顯異
聖賢權與
公元706年
(三十九)是年七月庚辰下詔曰。
釋典玄宗
均迹異。
拯人化俗教別功齊
自今每緣法
聚集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齊行並集
太宗老子皇宗
升於釋氏之上。
至則
天朝
復在釋氏之下。
今此已往遂為永式
齊班並集云。
(四十)國師惠安卒。
誡其徒曰。
氣盡將尸置
林中恣野火焚之。
偶神僧萬回至。
與安握
言論
其徒側聆俱莫之省。
至八日合戶
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其徒奉命
尸林中。
野火闍維之。
舍利八十粒。
五粒最巨而紫紅色光焰奪目
詔留禁中
云。
(四十一)是歲再詔于闐國三藏實叉難提至。
降蹕迎勞
兩街法儀
旌幢鼓吹迓之。
青象安置薦福寺
難提風神宏曠儀韻
秀整
大小乘通華梵語。
(四十二戊申)泗洲大士僧伽入宮供養
度惠儼惠
岸木三人侍者
帝親書所居寺額
公元707年
光王
未幾遷止薦福寺
明年京畿旱。
旨命大士致雨。
僧伽瓶水散洒
即有濃
雲自所居而涌大雨傾注
明年二月
寂。
壽八十有三。
神釆如生
勅就薦福寺
建塔
穢氣滿城。
炷香祝之。
許送歸
淮。
言訖異香郁然
傾都歎異
遂奉全身
泗洲普光王建塔
帝甞問法雲公萬回
曰。
僧伽何如人。
對曰。
觀音大士化身耳。
事迹具如蔣頴叔著傳
大師西國
來。
唐高宗時長安洛陽行化
吳楚
手執楊枝混于緇流
或問
師何姓
答曰
我姓何。
又問。
師是何國人
師曰。
何國
人。
尋於泗上欲構伽藍
宿州民賀跋氏
所居
師曰。
此本為佛宇
令掘地果得
碑云。
香積寺
即齊李龍建所創。
又獲金像
眾謂然燈如來
師曰。
光王佛也。
以為
寺額云。
乾符中謚證聖大師
公元706年
(四十三己酉)是歲召律師道岸入宮
為妃主授歸
戒。
因留禁中
日帝至。
諸師皆辟席
逡巡長揖而已
帝高其量圖形林光宮。
御製讚曰。
戒珠皎潔惠流清淨
身局五篇
心融八定。
學妙真宗貫通實性。
維持法務
綱紀德政
律藏冀兮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
以為榮焉。
八月乙卯
高宗舊第興聖寺有柹樹天
中枯死至是忽重榮。
大赦天下
賜百
官封爵。
普度僧尼道士凡數萬。
(四十四)九月
三藏菩提流志
北苑白蓮
甘露亭譯大寶積經。
中書陸象先
郭元振宰相張說潤文
經成凡五十九
會。
一百二十卷
公元710年
(四十五庚戌)是年三月
東都留守韋安石
齎詔起
嵩山沙門一行赴闕
辭疾不赴。
遁入荊
州當陽山
舊唐史云
姓張氏
初名遂
國公公瑾之孫。
武功之子
聰敏
觀子史。
甞詣道士尹崇。
太玄經讀之。
而還
崇曰。
此經精微吾尋積年尚未曉。
子宜研究無忽也。
行曰。
已究其義。
因出所
撰太衍玄圖并義決。
崇覽之大驚。
因與談
淵奧
退謂人曰。
此後顏子也。
由此知
名於世。
武三思慕其學行就請結交
遁匿辟之。
出家遍歷天下訪求異術
天台國清寺
別院古松數十門有流水
行立門屏聞僧於庭中布算聲。
而語其徒
曰。
今日當有弟子自遠來求吾算法
已合
到門豈無人導引乎。
即除一算曰。
門前
西流
弟子亦至矣。
返顧溪水果已西
流。
遂承其言。
遽趨入再拜咨求其法。
授與之。
遂洞曆象陰陽推步之學。
回入
嵩山
普寂禪師參決禪門宗旨
及遁當
陽山
又從律師惠悟毘尼
經籍一覽
畢世不忘。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