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釋氏稽古略卷四
烏程職里寶相比丘釋覺岸寶洲(編集再治)
*宋
趙姓。以土德王。都汴。今汴梁路。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欽宗
*高宗(南渡)
*孝宗
*光宗
*寧宗
*理宗
*度宗
*幼主
**太祖
諱玄朗。初名光胤。曰匡胤。西京洛陽人。趙
姓。仕周至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簡。受周
禪。年三十四歲。即皇帝位。以二月十六日為
長春節。在位十六年。壽終五十歲。帝屢造佛
寺。每歲度僧八千人(繫年錄)。繫年錄者(上天竺寺講經首座慧鑒
之所編也)建隆(三)乾德(五)開寶(八)。
公元960年
庚申建隆元年大遼應曆十年遷鄭王(周帝也)
公元973年
居西京(洛陽也)。開寶六年正月殂於房州。諡曰恭
帝。
公元960年
|趙|北漢劉鈞天會四年||鳳翔|吳越||
公元744年
||荊南高氏保勗立|唐||蜀廣政|漢鋹天寶三年||
九月帝征李重進於淮南。十二月詔於廣陵
(今揚州)戰地造寺。額曰建隆。賜田四頃。拔薦戰
亡軍士。命沙門道暉主之(繫年錄)。
公元962年
辛酉建隆三年大遼應曆十一年。
|趙|北漢承鈞||鳳翔|吳越||
公元745年
||荊南高氏|唐炬立||蜀|南漢天寶四年||
春二月十六日聖誕。罷三教論講。始自開寶
已後。乃召三學僧入殿庭試義。凡自京師普
天之下歲遇聖誕節。則命僧陞座說法祝聖。
遞代傳流之實本於試義也(宋僧史略容齋三筆)。
壬戌建隆三年大遼應曆十二年。
|趙|北漢||鳳翔|吳越||
公元746年
||荊南高氏兄子繼冲立|唐||蜀|南漢天寶五年||
詔僧門童行。每歲經本州考試入京師。執政
重監試。所業其妙法蓮華經七卷。通者奏名
下祠部給牒披剃。若特詔疏恩。如建隆太平
興國普度僧尼。不限此例也(繫年錄)。
公元963年
癸亥乾德元年大遼應曆十三年。荊南高
繼冲奉表納土歸宋。合五十七年國除。
|趙|北漢劉氏承鈞||鳳翔|吳越||
公元747年
||荊南國除|唐||蜀孟昶|南漢鋹天寶六年||
公元964年
甲子乾德二年大遼應曆十四年。
|趙|北漢|||吳越||
公元748年
||唐||蜀|南漢天寶七年||
公元965年
乙丑乾德三年大遼應曆十五年。
|趙|北漢|||吳越||
公元749年
||唐||蜀滅|南漢天寶八年||
公元966年
丙寅乾德四年大遼應曆十六年。
||北漢|||吳越||
公元750年
||唐|||南漢天寶九年||
詔。秦凉既通。遣僧百人往西域。求佛經法
(宋僧史略)。
公元967年
丁卯乾德五年大遼穆宗應曆十七年。
||北漢承鈞|||吳越||
公元751年
||唐|||南漢天寶十年||
公元968年
戊辰十一月改開寶元年大遼穆宗被弑。景
公元969年
宗立保寧元年。
公元586年
||北漢繼元立廣運元年|吳越|唐|南漢十一年|
公元927年
九月二十七日詔成都府造金銀字佛經各
一藏。勅兵部侍郎劉熙古監視。冬十一月郊
祀畢。肆赦改元。
***北漢
秋七月。承鈞寢疾。召平章事郭無為。執繼
恩手付以後事。繼恩嗣位。謐承鈞曰孝和
皇帝。經六十餘日。九月侯霸榮郭無為弑
公元974年
繼恩迎繼元而立之。改元廣運。初漢主劉
旻壻曰薛釗。甚賢生子曰繼恩。而釗卒。其
婦再適何氏生子曰繼元。何氏夫婦卒。定
王承鈞無子。旻以二子命承鈞養之。至是
弑繼恩而立繼元(紀載)。
***大遼
穆宗末年殘忌猜忍。人人屏息虞禍。會醉
索食不得。欲斬庖人。掌饍者恐禍及。因捧
食以進。挾刃弑帝於黑山下。九月也。諡曰
公元969年
天順皇帝。廟號穆宗。景宗立。諱明記。
更名賢。世宗元欲子也。初世宗被弑之時。
帝年九歲。御厨尚食劉解里以氈束之藏
於積薪中得免。至是即位。嬰風疾多不視
公元977年
朝。壬午乾亨九年十二月崩。諡孝成皇帝。
廟號景宗。
公元969年
己巳開寶二年遼景宗保寧二年。
公元1035年
||北漢繼元廣運二年|吳越|唐|南漢|
公元969年
春二月十六日。帝長春節。詔許四海僧上表
入殿庭比試三學。下開封府功德使差僧證經
律論義十條。全通者賜紫衣。號手表僧。至
公元972年
太宗大平興國四年。功德使奏。天下一家不
須手表。自此皇帝誕日宰輔親王監司刺史
各薦所知三學僧。惟兩街僧錄所薦者。是日
入內授門下牒。謂之簾前師號。仍給紫衣。
謂之簾前紫衣。分賜訖便同賜齋。自餘王侯
薦者。間日方出。節制廉問。牧守則又轉降而
賜焉(僧史略)。
公元969年
庚午開寶三年遼保寧三年。
公元976年
||北漢廣運三年|吳越|唐|南漢鋹降|
南漢嶺南廣也。劉鋹舉國降宋。鋹鋹恩赦
侯合六十七年國除。是歲勅修京師舊封禪
寺為開寶寺。前臨官街。北鎮五丈河。屋數千
間。連數坊之地極於鉅麗(李燾長編皇朝事實)。
公元971年
辛未開寶四年遼保寧四年。
公元977年
||北漢廣運四年|吳越|唐||
六月十一日勅成都再造金字佛經一藏(宋僧史略
并繫年錄)。
壬申開寶五年遼保寧五年。
公元978年
||北漢廣運五年|吳越|唐||
帝自用兵平列國。前後凡造金銀字佛經數
藏。今年勅雕佛經印一藏。計一十三萬版
(北山錄外信篇)。
公元973年
癸酉開寶六年正月周遼恭帝殂保寧六
年。
公元979年
||北漢繼元廣運六年|吳越|南唐李氏||
公元974年
甲戌開寶七年遼乾亨元年。
公元980年
||北漢廣運七年|吳越|唐||
帝命曹彬與潘美曹翰征江南(南唐也)。十一月
公元981年
濟師。彬甞面奉帝旨毋殺人。明年冬攻之垂
克。彬稱疾不視師。潘美帥諸將省之。彬曰。予
病非藥石能治。須諸公共誓。城破不殺人則
自愈矣。諸將諾。共焚香為誓。是日拔金陵
(建康也)。李氏降。城中按堵。彬位至使相。父子配
食清廟。貴盛累世。實不殺之報應也(李燾長編東都曹彬
本傳)。
公元980年
乙亥開寶八年遼乾亨二年三月往聘宋。
宋乃初通使於遼。
||北漢廣運八年|吳越|南唐李𤇅降宋封違命侯合三十九年而國除|
公元976年
丙子年夏四月。上幸西京。有事於南郊。是歲
十二月二十二日。改為太平興國元年(容齋續筆)。
**太宗
諱炅。太祖母弟。封晉王。開寶九年太祖崩。帝
公元997年
即位。年三十八。偃武修文。改講武殿為崇政
殿。選用賢良謹擇刺史。謂刺史最為親民。苟
非其人民受其禍。求言納諫。風俗醇厚。在位
公元1017年
二十一年。壽五十九歲。崩以十月十七日。為
乾明節太平興國(八)雍熙(四)端拱(二)渟化(五)至
道(三)。
公元976年
丙子十二月改太平興國元年遼乾亨三年。
公元1005年
||北漢廣運九年|吳越|
公元976年
丁丑太平興國二年遼乾亨四年。
公元1006年
||北漢廣運十年|吳越|
京師舊龍興寺。周世宗廢之為龍興倉。至是
主僧擊登聞鼓訴復寺。帝感嘆詔復之。賜名
太平興國寺仍為營葺。極宏壯之制(皇明事苑)。
公元976年
戊寅太平興國三年遼乾亨五年。
公元1007年
||北漢廣運十一年|吳越奉表入朝納土|
公元976年
三月。吳越忠懿王錢俶上表歸宋入朝。盡獻
十三州之地。
四月。陳洪進奉表獻漳泉兩郡。秋八月十三
日翰林學士知制誥李昉(妃兩反)中書舍人扈蒙
直史館李穆宋白鄭隣幾徐鉉奉勅表進太
平廣記。帙成五百卷。錄佛法者列三十卷。
沙門贊寧隨吳越王入朝。帝賜號通慧大師。
公元977年
勅住左街天壽寺。命修僧史。明年詔寧乘驛。
進明州阿育王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入禁
中供養。得舍利一顆。因之以開寶寺西北闕
地造浮圖十一級。下作天宮以葬之(皇朝事苑)。太平
公元1003年
興國七年十月。勅寧編修大宋高僧傳。聽歸
公元519年
浙東秉筆。初梁武帝天監十八年。嘉祥寺沙
公元67年
門慧皎作高僧傳。始後漢明帝永平十年至
公元645年
天監成十四卷。唐太宗貞觀十九年。終南
山西明寺道宣律師作續高僧傳。始天監之
來迄貞觀成三十卷。寧作始自唐貞觀二十
公元988年
年至此端拱元年成三十卷。用梁唐義例開
十科。一譯經科。二慧解科。三禪定科。四戒
律科。五護法科。大感通科。七遺身科。八讀
誦科。九興福科。十雜科聲德。正傳者五百三
十三人。附見者一百三十人。端拱元年冬十
月。遣弟子顯忠智輪詣闕上表以進。璽書賜
帛獎諭。勅入大藏流通。十一月詔寧赴闕。淳
公元997年
化元年奉旨著鷲嶺聖賢錄一百卷。淳化二
公元996年
年。詔寧充史館編修(帝王年運詮要)。至道二年。詔除寧
公元998年
掌洛京教門事(宋僧傳後序)。戊戌真宗咸平元年。詔
公元997年
擢寧汴京右街僧錄。主管教門公事。次年進
公元999年
左街。己亥咸平二年春二月。東京左街僧
錄史館編修主管教門公事通慧大師贊寧歸
寂。壽八十二。三月葬全身於天壽寺。己巳仁
公元1029年
宗天聖七年。寧曾孫宗盛啟塔荼毘之。收遺
骸舍利。歸葬錢塘故里。寧生杭州臨安縣。後
唐明宗天成中出家杭州祥符寺。潞王清泰
初入天台具探律部。博通三藏。吳越忠懿王
補寧兩街僧統。號明義宗文大師。所作僧史
僧傳並行於世(錢塘塔記)。
公元979年
己卯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六年。
公元997年
||北漢五月太原劉繼元降宋封彭城公合二十九年國除|
公元980年
庚辰太平興國五年遼乾亨六年。
譯經河中府傳顯密教沙門法進。請西域
法天三藏譯經於蒲津。詔入京師。初興譯
事。詔童子五十人習梵學(譯經總錄)。
公元981年
辛巳太平興國六年遼乾亨八年。
詔立右街副僧錄。詔致祭建康鍾山寶誌大
士。賜號道林真覺菩薩(大士碑記)。
公元982年
壬午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九年。十二月
帝崩。治十五年。諡孝成皇帝廟號景宗。
詔立譯經傳法院於東京太平興國寺之西。
如唐故事。以宰輔為譯經潤文使。設官分職。
西天中印度惹蘭陀羅國密林寺天息災三
藏。與法天施護等譯大乘莊嚴寶王經帝製
大宋新譯三藏聖教序。詔普度天下童行為
公元976年
僧。不限有司常例。自太平興國元年至八年
度僧一十七萬餘人(僧史略)。
***大遼
公元982年
聖宗立。諱隆緒。景宗長子。年十二即位。改
元統和。尊母蕭氏為承天太后。臨朝種制
公元1012年
凡二十七年。乃歸政于帝。癸丑改元開泰。
公元1030年
復國號大契(音乞)丹。太平十年六月三日崩
於上京。諡曰天輔皇帝。治四十九年。
癸未太平興國八年遼聖宗立。統和元年。
御贊舍利初太祖迎洛陽。唐高宗顯慶年
間。大沙門宣律師天王太子所獻佛牙舍利。
於東京相國寺灌頂院安奉。至是帝親以烈
火煅試。晶明堅固光彩五色照人。帝製贊曰。
功成積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宣律師本傳)得恐難。眼
覩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煉時百火
精神透。藏處千年瑩彩完。定果熏修真祕密。
正心莫作等閑看。改灌頂院為法華院。建重
閣。以智照大師慧溫主香火(南山舍利碑)。
公元984年
甲申雍熙元年遼統和二年。
春三月日本國僧奝然入朝。因言其國傳世
八十。歷年三千二百矣。帝謂輔臣曰。中國
自唐末五代分裂。不但其君朝成夕敗。臣亦
誅死相尋。朕兢兢求治。冀上穹鑒祐為子孫
長久計。卿等亦保世祿(出十三朝聖政錄)。詔修泗州僧
伽塔。加諡大聖二字。寺曰照普(本傳)。
十月詔隱士陳摶入見。賜號希夷先生。尋請
歸華山。
公元985年
乙酉雍熙二年遼統和三年。
公元986年
丙戌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
公元983年
秋八月二十五日。秀水高僧晤恩端坐面西
公元782年
而逝。初天台宗。元自唐德宗建中三年荊溪
尊者滅後五傳而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羲
寂。曰志因。寂以教觀正脈傳義通。通傳知
禮(四明尊者)遵式(下竺懺主)。源源授受。志因傳晤恩。恩名
著僧史。恩傳洪敏源清。清傳智圓(孤山法師)慶昭。
昭傳繼齊咸潤。境觀解行各師其說。四明知
禮辭而闢之。衡嶽家世斥之為山外宗(天台教部)。
公元983年
丁亥雍熙四年遼統和五年。
十月。天台教荊溪尊者下六世螺溪傳教定
慧院淨光法師羲寂入寂。義通嗣之(本傳)。
四川西路益州(成都路也)香林院禪師名澄遠。二
月入滅。師生西川漢州綿竹上官氏。嗣雲門
偃禪師(傳燈)。
戊子端拱元年遼統和六年。
義通法師傳天台教。是年十月十八日入
寂於明州寶雲院。通本高麗王種。初出家傳
華嚴起信有聲。石晉天福中渡海來謁螺溪
羲寂。頓悟開顯十法界圓融之旨。嗣法流通。
逾二紀得知禮遵式高弟。益大其傳(塔記)。
己丑端拱帝建開二年寶寺成遼統和七年
庚寅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
詔參知政事蘇易簡。撰三教聖賢事跡。易簡
奏。天壽寺通慧大師贊寧。大乙官道士韓德
純分領其事。通慧贊寧著鷲嶺聖賢錄一百
卷。
辛卯淳化二年遼統和九年。
壬辰淳化三年遼統和十年。
癸巳淳化四年遼統和十一年。
首山汝州首山禪師。名省念。萊州狄氏子。
受業本郡南禪寺。纔具戒遍遊叢席。常密誦
法華經。眾目之曰念法華。受風穴沼禪師記
莂。開法首山為第一世。次住汝州葉縣廣教
公元992年
及寶應。於昨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時上
堂說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
公元984年
年却記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今年十
公元983年
二月四日辭眾上堂。仍說偈曰。白銀世界金
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
輪午後示全身。言訖泊然而逝。荼毘收舍利
建塔。師嗣風穴延沼。沼嗣南院慧顒。顒嗣興
化存獎。獎嗣臨濟義玄禪師。其嗣師之法道
者。汾陽善昭葉縣歸省神鼎洪諲谷隱蘊聰廣
慧元璉丞相王隨公等凡一十二人。省傳浮
山法遠。遠傳淨因道臻等。法道昌盛於後(僧傳)。
甲午淳化五年遼統和十二年。
乙未至道元年遼統和十三年。
御製祕藏詮二十卷。緣識五卷。逍遙詠十
卷。命兩街僧箋註。入釋氏大藏頒行(大藏目錄)。
丙申至道二年遼統和十四年。
丁酉至道三年三月帝崩遼統和十五年。
**真宗
太宗第三子。諱恒。二十九歲即位。務從簡易。
作文武七條以賜臣僚。轉運知州並帶勸農
事。東封泰山。西祀汾陰。以文理太平治二
公元997年
十五年。壽五十四歲。以十二月二日為承天
節咸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天禧(五)乾興(一)。
公元998年
戊戌咸平元年遼統和十六年。
公元999年
己亥咸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
公元1000年
庚子咸平三年遼統和十八年。
夏大旱。浙東天台講宗知禮(四明尊者)遵式(下竺懺主)同
修護國金光明三昧懺三日乃雨。明州太守
蘇為以碑頌其德(懺主行業記。四明教行錄)。浙西自春涉夏
亦不雨。給事中知杭州張去華率僚屬具旛蓋
鼓吹。迎天竺圓通大士禱於梵天寺。繼時雨
霔四境沛足。此觀世音菩薩出應民望慈悲
靈感之始也(上竺紀實靈感傳)。
公元1001年
辛丑咸平四年遼統和十九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
進新譯經帝製序(大藏經驅字函)。
公元1002年
壬寅咸平五年遼統和二十年。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施護譯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請帝製繼
聖教序(天竺教藏薦字函)。
公元1003年
癸卯咸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
帝勅右街僧錄。備儀仗音樂華旛。迎大相國
寺佛牙舍利。供養於開寶寺塔。下帝製讚
曰。西方有聖釋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
進修增勝果。庶期饒益富黎元(三朝御讚舍利序)。
公元1004年
甲辰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
傳燈錄吳僧道原集釋迦世尊初祖迦葉以
至東土禪宗傳嗣諸祖機緣。為景德傳燈錄
三十卷進呈。帝覽之嘉賞。勅翰林學士楊億
等刊正。撰序頒入大藏。天下流行(經目)。
日本國僧寂照。齎本國禪師源信所陳經論
義目二十七條。問疑於四明法師知禮。受教
歸國(教行錄)。
四明大法師知禮著十不二門指要二卷。開
明南嶽天台所證一心三觀之妙(教行錄)。
公元1005年
乙巳景德二年遼統和二十三年。
公元1006年
丙午景德三年遼統和二十四年。
公元1007年
丁未景德四年遼統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8年
戊申大中祥符元年遼統和二十六年。
公元997年
冬十月帝東封泰山祀上帝。十一月朔幸曲
阜祭孔子。加諡曰玄聖文宣王。追諡齊太公
曰昭烈武成王。周文王曰文憲王。各立廟。尋
公元1009年
以聖祖諱改玄聖為至聖。己酉年二月詔許
曲阜先聖廟立學(帝紀)。
己酉大中祥符二年遼統和二十七年。
禪師名遇賢。姑蘇長洲林氏子。七歲出家依
嘉興永安可依大德。年三十剃落圓具。往參
龍華球禪師。發明心印。回居明覺院。唯事
飲酒。醉則成歌警世道俗。號之酒僊。歌曰。
揚子江頭浪最深。行人到此盡沈。吟。他時若
到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曰。金斚又聞泛。
王山還報頹。莫教更漏捉。趁取月明回。曰。
一六二六其事已定。一九二九我要喫酒。長
伸兩脚眠一寤(音忽)。起來天地還依舊。曰。門
前綠樹無啼鳥。庭下蒼苔有落花。聊與東風
論箇事。十分春色屬誰家。曰。秋至山寒水
冷。春來柳綠花紅。一點動隨萬變。江村煙雨
濛濛。有不有空不空。笟籬撈取西北風。曰。
生在閻浮世界。人情幾多愛惡。秖要喫些酒
子。所以倒街臥路。死後却產娑婆。不願超
生淨土。何以故。西方淨土且無酒酤。至是
公元1101年
祥符二年上元日。師凌晨索浴罷就室。握拳
以右舉左張其口而化(平江域東禪院)。師嗣龍華彥球。
球嗣長慶稜。稜嗣雪峯存禪師。存嗣德山鑒
禪師(五燈錄)。詔諸州路置天慶觀(帝紀)。
申國長公主。太宗第七女。生不茹葷。至是
懇求為僧。進封吳國。賜名清裕。號報慈正覺
大師。都城西為建崇真資聖禪院。嬪御三十
人。詔兩禁送之入寺。賜齋申國。俗壽三十八。
公元1009年
尼夏十六而入滅(皇朝事苑)。
庚戌大中祥符三年遼統和二十八年。
冬十月。有旨改明州保恩院為延慶院。勅改
華亭陸機別業大明寺額曰普照。勅改義興
函亭鄉禪林院。額曰聖感禪寺。傳十方住持。
奉祠山祀典神祇(寺記碑文)。
辛亥大中祥符四年遼統和二十九年。
詔譯經潤文使參知政事趙安仁翰林學士楊
億撰大藏目錄(皇朝類苑)。
壬子大中祥符五年遼統和三十年。
天竺酤蘭古國剎帝利種沙門覺稱至京師館
于譯院。年始四十許通四十餘本。經論潤文
使丁晉公(名謂)嘉其敏慧。遣譯者導之見。楊翰
林億(名也)設茗果與之語。覺稱曰。願至五臺山
拜文殊即還本土。入此國見屠殺猪羊市肆
懸肉。痛不忍觀。西竺舉國不食肉。他日晉公
問。數萬里遠來更何所為。曰併欲禮宣律師
塔耳(皇朝類苑若楊文公談苑)。
癸丑大中祥符六年大契丹開泰元年。
春三月帝賜御製法音集。付傳法院箋註(藏經
目錄)。
帝賜譯經院修心偈曰。初祖安心在少林。不
傳經教但傳心。從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來
妙理深(明教正宗記第十二卷)。
大遼復號大契丹。以幽州為析津府。改元曰
公元1066年
開泰。至丙午咸雍二年。復稱大遼。
公元1014年
甲寅大中祥符七年大契丹開泰二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法天
公元1066年
譯金剛大教寶王經。冬十一月。京師建王
公元1009年
清昭應宮成。起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至是
年十一月畢工。總二千六百一十區。丁晉公
(名謂)為修宮使。土木金石丹漆之用搜材選勝
於天下。沈存中筆談曰。溫州鴈宕山諾矩羅
尊者所居。前世人所不見。因昭應採木。此境
始露(洪邁容齋三筆)。
公元1066年
乙卯大中祥符八年大契丹開泰三年。
公元1111年
大法師遵式。講于天台東掖山十有二年矣。
至是始西渡居杭州古靈山寺(今下天竺)。初西晉天
竺慧理法師居焉。隋高僧真觀講法華之地。
唐道標繼成之。至僖宗時為寇所毀。西巖有
檜枯株。存於焚敗之餘。法師以水灑而祝之。
枝葉重榮。力行四種三昧。建金光明懺堂。
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呪七遍。殿宇全備。奏蒙
朝廷賜天竺靈山寺額傳天台教觀(懺主衍業記)。
公元1066年
丙辰大中祥符九年大契丹開泰四年。
丁巳天禧元年大契丹開泰五年。
詔天下立放生池。明州大法師知禮。自丙
公元1102年
辰春偕十僧。誓修法華三昧。三年滿。如藥王
故事燒身供養妙法蓮華經以生淨土。翰林
學士楊億聞知。郵置長書堅請住世。仍委郡
公元1020年
守李夷庚保護。天禧四年宰相𡨥。準翰林楊
億以知禮行業及遺身事奏聞。帝曰。但傳朕
意請留住世。特賜師號法智大師(教行錄)。
秋七月太尉文正公王且薨。公在政府十八
年。病革。囑翰林學士楊億曰。吾深厭煩惱。願
未來世為苾芻林間宴坐。觀心為樂。至易簀
時。君為我剃鬚髮。著壞色三衣。用火葬禮。
營骨塔於先塋之側。億曰。公三公也。斂贈
公衮豈可加於僧體乎。與諸孤議。但以三衣
置柩中。不藏寶玉而已(文瑩湘山錄)。
公元1066年
戊午天禧二年大契丹開泰六年。
己未天禧三年大契丹開泰七年。
庚申天禧四年大契丹開泰八年。
辛酉天禧五年大契丹開泰九年。
詔殿頭俞源清。往明州延慶院為國修懺三
晝夜。法智大師知禮著修懺要旨一卷(教行錄)。
壬戌乾興元年。二月帝崩大契丹太平元
年。
帝特賜杭州天竺寺法師遵式號慈雲大師。
章獻明肅皇后劉氏遺使至天竺為國修懺。
法師著護國金光明三昧儀一卷上進(懺記)。
春二月。杭州西湖孤山法慧法師智圓號中
庸子。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詩。十九日入滅。圓
撰通經十疏。處士林逋和靖為隣。天竺法師
遵式為友。壽四十七歲。臘三十九。葬以陶
公元1036年
器(缶也)。仁宗景祐三年。因積雨山頹啟其封。
全體如生爪髮俱長。唇紅微開齒如珂雪。為
襲新衣散眾名香瘞之。高宗紹興中。孤山建
四聖觀。遷師塔于北山瑪瑙坡(孤山閑居編懺主行業記)。
**仁宗
禎。真宗第六子。年十三即帝位。帝務仁厚。
裁抑僥倖。委任賢良。專置諫官六員。納諫不
倦。置學校創廣惠院以處窮民。自奉甚薄利
澤施民。號為極治。以四月十四日為乾元節
行崇天曆。在位四十一年。壽五十五歲天
聖(九)明道(二)景祐(四)寶元(二)康定(一)慶曆(八)皇祐
(五)至和(二)嘉祐(八)。
公元1023年
癸亥天聖元年。行崇天曆大契丹太平二
年。
公元1024年
甲子天聖二年大契丹太平三年。
臨濟下五世汾陽太子院禪師。名善昭。太原
俞氏子。剃髮受具。杖策遊方。所至少留隨
機叩發。歷參知識七十一員。後見首山念禪
師。契悟玄旨。遊衡湘及襄沔間。每為郡守以
名剎致師。凡歷八請。師皆不赴。洎首山沒。西
河道俗遣僧契聰迎請住持。師閉關高臥。聰
排闥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節。先師
棄世今何時而欲安眠哉。師曰。非公不聞此
語乃赴其請。至是天聖二年。龍德府尹李侯
致師住承天。价三返不起。价再至辟函。師曰。
老病業已不出山。借往當先後之。价曰。唯師
所擇。師令具饌且趣裝曰。吾先行矣。停筯
而化。闍維收舍利建塔。師嗣首山念禪師。有
曰十智同真者。師之語也(本傳)。
公元1025年
乙丑天聖三年大契丹太平四年。
公元1026年
丙寅天聖四年大契丹太平五年。
詔天台教部入大藏流行。初天竺寺僧思悟
公元1085年
求教藏流行。自乙丑春禱於大悲觀音。至是
行願克遂。乃焚身于日觀庵前。用報佛恩
(天竺別集)。
公元1027年
丁卯天聖五年大契丹太平六年。
九月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文元公晁逈撰法藏
碎金十卷。皆理性自得之學也。
公元1028年
戊辰天聖六年大契丹太平七年。
公元1036年
春正月五日明州法智尊者知禮趺坐集眾
而言曰。吾建延慶道場。誓在流通法華三昧。
爾等莫作最後斷佛種人。生必有死猶旦暮
然。精修無間世世生生相逢有在。語畢驟稱
阿彌陀佛而寂。露龕二七日。爪髮俱長。儀容
如生。闍維(火北也)舌根不壞。舍利五色莫知數。
資政殿大學士兼太子少保清獻公趙抃著法
師行業碑(教行錄)。
己巳天聖七年大契丹太平八年。
禪宗廣燈錄附馬都尉李遵勗撰三十卷。帝
製序賜之。都尉薨附見慈明圓禪師章下。
庚午天聖八年大契丹太平九年。
楞嚴經疏嘉興(秀州也)長水法師。名子璿。秀
州人。初依本州洪敏法師學楞嚴經。至動靜
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聞滁州瑯琊山覺禪師
道望。趨往參見。及門值其陞座。遂問曰。清淨
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厲聲曰。清淨本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璿當下豁然大悟。擬
稟嗣之。覺禪師謂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
志扶持以報佛恩。璿如教。後住長水。眾幾一
千。以賢首宗教疏楞嚴經十卷。御史中丞王
隨序之行于世(長水疏記)。瑯琊山廣照禪師。名慧
覺。嗣汾陽昭禪師。
辛未天聖九年大契丹太平十年六月三
日帝崩。諡曰天輔皇帝。廟號聖宗。在位四十
九年。
夏四月。詔迎韶州曹溪南華禪寺六祖大鑑
禪師衣鉢。入禁中清淨堂供養。八月十五日。
遣使送還賜南華長老普遂號智度大師(續燈錄)。
大契丹興宗即帝位。諱宗真。番名木不孤。順
聖元妃所生。聖宗第八子也。在位二十五年
崩。
壬申明道元年天契丹興宗景福元年。
章獻明肅太后劉。氏修京師景德寺成(通鑑長編)。
西夏趙元昊封西平王。
冬十月八日。杭州天竺靈山寺慈雲靈應尊
者遵式入寂。遺命臥全身于還遐榻。葬寺東
月桂峯下。嗣法明智大師祖韶。韶有二弟子。
曰慧辯即海月禪師也。曰元淨。即辯才法師
也。海月華亭人。受業普照寺元淨。字無象。生
公元1083年
杭州於潛徐氏。賜紫衣。號辯才。元豐六年入
寂(本傳碑記)。
公元1033年
癸酉明道二年大契丹重熙元年。
公元1034年
甲戌景祐元年大契丹重熙二年。
勅試經通者度為僧。宋宣獻公綬夏英公。竦
在政府。同試童行。有行者誦法華經不通。問
其習學幾年。曰十年。二公笑且憫之。各取法
華經七軸誦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遺一
字。人性相遠也如此(歐陽脩歸田錄)。
公元1035年
乙亥景祐二年大契丹重熙三年。
公元1036年
丙子景祐三年大契丹重熙四年。
公元1037年
丁丑景祐四年大契丹重熙五年。
公元1038年
|戊寅寶元元年|大契丹重熙六年|西夏僣帝號大慶元年|
***西夏
公元629年
初唐太宗貞觀三年冬閏十二月乙丑。黨
項酋長細封步賴并別部拓拔氏等來降。
公元881年
僖宗中和元年夏四月。拓跋思恭以兵赴
國難。戰黃巢有功。帝命思恭權知夏綏節
度使。八月陞思恭為夏綏節度使。賜姓李
公元895年
氏。昭宗乾寧二年八月癸巳。思恭弟保大
節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園寨有功。癸
卯以保大節度使李思孝為北面招討使。
定難節度使李思諫為東面招討使。至是
公元982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壬午歲十月。李繼
捧來朝。獻州四夏銀綏宥縣八。其西夏自
天福(石晉年號)以來未甞入覲。繼捧來。太宗嘉
之。繼捧且自陳語兄弟多相怨懟。願留京
師。詔授彰德軍節度。留京師奉朝請。賜
姓趙氏名保忠。錫夏綏銀宥密五州使。淳
化元年(庚寅歲)夏四月。李繼遷寇邊。命將出
公元991年
師敗繼遷於夏州。淳化二年秋七月繼遷
降。賜姓趙氏名保吉。授銀州觀察使。保
忠陰與保吉為唇齒。雖外示歸順。而潛結
羌戎侵寇不止。先是趙保忠奏繼遷誘蕃
戎入寇乞師。帝命翟守義帥師屯夏州。繼
公元994年
遷恐乃奉表歸順。淳化五年(甲午歲)春正月。李
繼捧與李繼遷叛。帝遣李繼隆率兵討之。
進攻夏州。李繼捧狼狽出降就擒。繼捧以
歸。帝詰責數四。詔釋之留京師。繼遷終反
公元995年
覆不臣卒為國釁。至道元年(己未歲)九月。李繼
公元996年
遷犯邊寇靈州。至道二年(丙申歲)九月。帝復命
公元997年
李繼隆。分五路討李繼遷。丁酉年二月。
繼遷遁去。十二月繼遷遣使修貢。求備邊
任。時真宗初登位。方在諒陰。姑從其請。加
繼遷定難節度。封以夏綏銀宥靜五州。咸
公元1000年
平四年(辛丑歲)九月。繼遷陷清遠軍。詔討之。壬
公元1003年
寅年三月。李繼遷陷靈州。咸平六年十二
月。李繼遷陷西涼府。潘羅支邀擊之。繼遷
公元1017年
中流矢死。子德明襲位。天禧元年(丁巳)趙德
明以民饑上表乞糧數百萬。詔許之。丁卯
公元1027年
仁宗天聖五年也。五月趙德明寇邊。明道
公元1038年
元年封趙元昊(德明子也)西平王。至是寶元元年
公元1027年
十二月。趙元昊僣號。先是元昊欲南侵。恐
唃廝羅制其後。復舉兵攻蘭州諸羌至馬
衘山。遂築瓦川會城。元昊既悉有夏銀綏
靜宥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之地。仍居興
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始大補偽官。創
十六司以統眾務。又置十八監軍司委酋
豪。分統其眾為鎮守。總十五萬人。又選
豪族善弓馬三千。迭直號六班直。元昊制
公元1036年
番書。改元大慶。卒用其黨楊守素之謀。築
壇受冊。號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
公元1037年
國稱大夏。改大慶二年曰天授。遣使來告
僣號。納旌節勅告上表。略曰。臣父德明
嗣奉世封。勉從朝命三十年。邊情善守五
千里。職貢常輸。臣偶因端閑輒生狂裴。制
小番之文字。改大漢之衣冠。不期歷運在
茲軍民同請。伏望皇帝陛下許以西郊之
禮。冊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朝
廷議討之。元昊從此猖獗寇陷軍州或順
公元1227年
或逆。至理宗寶慶三年國滅。
公元1039年
|己卯寶元二年|大契丹重熙七年|西夏大慶二年改曰天授|
公元1040年
|庚辰康定元年|大契丹重熙八年|西夏寇宋|
慈明潭州石霜山慈明禪師。名楚圓。全州
李氏子。少為書生。年二十依湘山隱靜寺出
家。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謁汾陽昭禪師。昭
默器之。經十年未許入室。每見必詬罵。或
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訢之
曰。至法席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歲
月飄流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竟。昭罵
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師擬
伸救。昭遽掩其口。師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
出常情。遂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禪師。嵩
謂師曰。楊大年內翰知見高入道穩實。子不
公元1227年
可不見。師乃往見大年。大年問曰。對面不
相識。千里却同風。師曰。近奉山門請。大年
曰。真箇脫空。師曰。前月離唐明。大年曰。適
來悔相問。師曰。作家。大年便喝。師曰。恰是。
大年復喝。師以手劃一劃。大年吐舌曰。真
是龍象。師曰。是何言歟。大年顧令別點茶
曰。元來是家裏人。師曰。也不消得。良久又
曰。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師曰切。大年曰。
作家作家。師曰放內翰二十柱杖。大年撫膝
曰。這裏是甚麼處所。師拍手曰。不得放過。
大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得因緣否。師曰。
唐明聞僧問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
畔水東流。大年曰。只如此語意如何。師曰。
水上掛燈毬。大年曰。與麼則辜負古人去。師
曰。內翰疑則別參。大年曰。三脚蝦䗫跳上天。
師曰。一任𨁝跳。大年乃又笑館干齋中。日夕
質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大年(諱億)
入朝。見附馬都尉李公(遵勗)曰。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獅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謁奈
何。大年默然歸語師曰。李公佛法中人。聞
道風遠至有願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
過從。師黎明謁李公。李公閱刺使童子問之
曰。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師曰。今日特來相
著。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當道種青松
師曰。不因今日節。餘日定難逢。童子又出
曰。都尉言與麼則與上座相見去也。師曰。脚
頭脚底。李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
金毛獅子是否。師曰。甚麼處得此消息。李公
便喝。師曰野犴鳴。李公又喝。師曰恰是。李
公大笑。既辭去問臨行一句。師曰。好將息。李
公曰。何異諸方。師曰。都尉又作麼生。曰放
上座二十柱杖。師曰。專為流通。李公又喝。師
曰瞎。李公曰好去。師曰諾諾。自是往來楊
李之門。以法為友。久之辭還河東。大年曰。有
一語寄唐明。師明月照見夜行人。大年曰。却
不相當。師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大
年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什麼汗出。師曰
知。大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為人句。師曰。重
疊關山路。大年曰。與麼則隨上座去也。師作
噓聲。大年曰。真獅子兒。師還唐明(唐明即太原路承天院三
交智嵩禪師也。嗣首山念)。李公遣兩僧訊師。師於書尾畫雙
足寫求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尾千里
餘。全槨示雙趺。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鬚胡。師
時以母老南歸至瑞州(今江西也)。首眾於洞山聰禪
師會中。依止三年。先是汾陽曰。我遍參雪門
兒孫。特以未見聰為恨。師故依止焉遊仰山。
袁州太守黃宗且請住南源山廣利寺。遷潭
州道吾。移住石霜山崇勝寺。遷南嶽莊嚴寺
公元1038年
移潭州興化寺。寶元元年附馬都尉李公遵
勗遣使邀師曰。海內法友惟師與楊大年耳。
公元1227年
大年棄我而先僕年來衰落忍死以一見。師
乃東下至京師。見李公月餘。公畫一圓相書
偈遺師曰。世界無依。山河匪礙。大海微塵。須
彌納芥。拈起幞頭。解下腰帶。若覓死生。問
取皮袋。師曰。如何是本來佛性。公曰。今日
熱如昨日隨聲便問師臨行一句作麼生。師
曰。本來無罣礙。隨處任方圓。公曰。晚來困
倦更不答話。師曰。無佛處作佛。公於是泊
然而逝。仁宗皇帝聞都尉之化與師問答。嘉
嘆久之。師臨壙而別。有旨賜師官舟南歸。至
公元1040年
是康定元年正月五日師人寂。世壽五十四
歲僧臘三十二夏。銘行實於興化寺。塔全身
於石霜山。師嗣汾陽昭。臨濟六世也。嗣師
者分宗。曰黃龍南楊岐會(續登錄僧寶傳)。
琅琊滁州琅琊山(今淮東道)廣照禪師。名慧覺。西
洛人也。弱冠扶父衡陽太守柩歸洛。過澧州
藥山古寺。宛若宿契。緣此出家。既得度遊
方參學。得法汾陽。應緣滁水。與明州雪竇顯
禪師(雲門宗派)同時唱道。四方謂之二甘露門。逮
今淮南遺化如在。師嗣汾陽昭禪師(續燈錄)。
|辛巳慶曆元年|大契丹重熙九年|西夏|
湖州淨覺法師仁岳撰楞嚴經集解十卷說
題一卷熏聞記五卷。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
胡宿序之曰。室中千燈。多光互入。堂下六
樂。正聲相宣。鼓吹妙經。藻火圓教。法施豈方
公元1064年
法哉。師英宗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入寂。
葬全身何山(本傳)。
公元1040年
|壬午慶曆二年|大契丹重熙十年|西夏|
|癸未慶曆三年|大契丹重熙十一年|西夏來宋請和|
西夏趙元昊。夏四月遣使來宋稱臣請和。又
復遣使稱男不稱臣。但稱臣於契丹(宋鑑)。
譯經院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惟淨見
執政裁省譯經之務。預自奏疏乞罷。帝曰。三
聖崇奉朕而敢罷。且琛貢所籍名件皆異域
文字。非鴻臚誰識不允。未幾御史中丞孔道
輔等果乞罷譯館。帝出淨疏示之。道輔之論
遂止(湘山錄)。
御讚佛牙夏旱損稼。六月詔迎相國寺佛
牙禱于禁中。隨時大雨。其佛牙舍利。祖宗
御封。帝手啟之。灌以海上薔薇水。得舍利
一顆。五色光發。帝貯以琉璃瓶。製讚曰三
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
稱至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只見空遺塚。
何處將身示後人。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
煉(太宗試以烈火)色長新。以七寶莊嚴金盠貯之。藉以
白㲲。覆以瓔珞龍鳳之衣。供養踰月。造金
殿四門以象天宮而歸之。詳見翰林知制誥
王珪三朝御讚佛牙舍利序(寺記)。
|甲申慶曆四年|大契丹重熙十二年|西夏宋冊趙元昊為國主|
十二月宋冊元昊為夏國主歲賜銀絹二十三
萬元昊更名囊霄(宋鑑)。
|乙酉慶曆五年|大契丹重熙十三年|西夏|
歐陽公修自諫院除河北都轉運使。左遷滁
州。遊廬山東林圓通寺。遇祖印禪師居訥。談
論大教。折中儒佛。與韓文公見大顛相類(歐陽外傳)。
|丙戌慶曆六年|大契丹重熙十四年|西夏|
楊歧袁州楊歧山禪師。名方會。郡之宜春
冷氏子。弱冠至瑞州九峯。恍若舊遊。遂投
師剃落。每閱經心融神會。參慈明圓禪師。圓
自南源遷道吾赴石霜。師皆佐之總院務。依
之雖久然未有省發。每咨參圓曰。庫司事繁
且去。他日又參。圓曰。監寺異時兒孫遍天下
在。何用忙為。圓適出雨忽作。師偵之小徑搊
住曰。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不說我便打。圓
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語未卒師大悟。即拜
於泥途。來日具威儀詣方丈禮謝。圓呵曰。未
在師自是契會。辭歸九峯。道俗迎居楊岐。至
公元1049年
是遷雲蓋示寂焉。皇祐元年建塔于本山。嗣
慈明(五燈會元)。
公元1047年
|丁亥慶曆七年|大契丹重熙十五年|西夏|
貝州王則反。則元隷宣殷軍小校。以妖術惑
眾。據貝州僣號東平王。國曰安陽。改年號曰
德勝。尋滅之(長編)。
公元1048年
|戊子慶曆八年|大契丹重熙十六年|西夏|
公元1049年
|己丑皇祐元年|大契丹重熙十七年|西夏|
汴京自周朝毀寺。太祖建隆間復興。兩街止
是南山律部慈恩賢首疏鈔義學而已。士大
夫聰明超軼者。皆厭聞名相因果。而天台止
觀達磨禪宗未行也。淳化(太宗年號)以來。四明尊者
知禮。天竺懺主遵式。行道東南。而觀心宗
眼照耿天下。翰林楊億晁逈首發明之。至是
內侍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區創興禪席。帝賜
額曰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
議。召有道者住持。歐陽公修陳公師孟奏請
廬山圓通寺居訥允寧。親自馳詔下江州。訥
稱目疾不起。常益敬重聽舉自代。訥乃以懷
璉應詔(僧寶傳)。
江西湖東道江州路廬山圓通禪寺禪師。名
居訥。梓州東川蹇氏子。生而英偉。讀書過
目成誦。年十一出家。十七試法華經。得度成
業講肆。會禪者南回勉其參請。於是遍歷荊
楚間迄無所得。至襄州榮禪師處。密契心要。
留止十年遊廬山。道望日重。南康守程師孟
請住歸宗遷圓通。至是淨因詔之不起。舉懷
璉以自代。天下賢訥為知人。既老休居寶積
公元1071年
巖。神宗熙寧四年二月八日無疾端坐而逝。
壽六十二。臘四十五。塔于巖塢。師禪坐。初
叉手自如。至中夜漸升至膺。侍僧每侯之
以待曉色。師嗣襄州子榮禪師。榮嗣智門祚。
祚嗣香林遠遠嗣雲門偃禪師(僧寶傳)。
|庚寅皇祐二年|大契丹重熙十八年|西夏|
大覺璉禪師。名懷璉。福建道漳州龍溪陳
氏子。齠齓出家。丱角圓頂。篤志學道即慕參
尋。造泐潭法席投機承印可。事之十餘年。遊
公元1049年
廬山掌訥禪師記室於圓通院。皇祐元年詔
圓通居訥禪師住持左街十方淨因禪院。訥
公元1050年
舉師代己。至是庚寅二月十九日。召對化城
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
齋畢傳宣。效南方禪林儀範開堂演法。又宣
左街副僧錄慈雲大師清滿。啟白偈曰。帝苑
春回。皇家會啟。萬乘既臨於舜殿。兩街獲
奉於堯眉。爰當和煦之辰。正是闡揚之日。宣
談祖道。上副宸衷。問答罷乃曰。古佛堂中
曾無異說。流通句內誠有多談。得之者妙用
無虧。失之者觸途成滯。所以谿山雲月處處
同風。水鳥樹林頭頭顯道。若向迦葉門下。直
得堯風浩蕩舜日高明。野老謳歌漁人鼓舞。
當此之時純樂無為之化。焉知有恁麼事。皇
情大悅。後遣中使問曰。才去竪拂。人立難
當。師即以頌回進曰。有節非于竹。三星遶月
宮。一人居日下。弗與眾人同。帝覽大悅。詔
入對便殿賜羅扇。御題元寂頌於上。帝與師
公元1055年
問答詩頌書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二年
三月。師乞老山居。進頌曰。六載都唱祖機。兩
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唯將
御頌歸。御和頌曰。佛祖明明了上機。機前
薦得始全威。青山般若如如體。御頌收將
甚處歸。仍遣使宣諭曰。山即如如體也。將
安歸乎。且住京國作興佛法。師再進頌謝曰。
中使傳宣出禁圍。再令臣住此禪扉。青山未
許藏千拙。白髮將何補萬機。霄露恩輝方湛
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堯仁況是如天闊。應
任孤雲自在飛。帝初閱投子山禪師語錄。僧
問如何是露地白牛投云叱叱。由此有契。乃
製釋與頌十四首。今以一賜師曰。若問主人
公。真寂合太空。三頭并六臂。臘月正春風。師
進和曰。若問主人公。澄澄類碧空。雲雷時
鼓動。天地盡和風。帝覽之宣賜龍腦鉢盂。師
謝恩罷。乃曰。佛法以壞色衣。以瓦鐵器。此
鉢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嘆訝久之。修撰
孫覺莘老以書問宗教。師答之。其略曰。妙道
之意。聖人甞寓之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
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迨我釋迦
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說為慈悲
以化眾生。亦所以趣時也自生民以來。淳
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
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
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
誥誓。後世學者有所難曉。彼當時人民聽之
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
也。則無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
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
之行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而聖
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
矣。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跡也道則一耳。
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漢至今
千有餘歲。風俗靡靡愈薄。聖人之教裂而鼎
立。互相詆訾不知所從。大道寥寥而莫知返。
良可歎也。師以禪寂自任持律嚴甚。於都
城之西搆精舍。舜老夫禪師。名曉舜。住廬
山棲賢。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依師而住。
師館之于正寢而自處偏室。執弟子禮甚恭。
王公貴人來候者怪之。師具以實對曰。吾少
甞問道於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
哉。帝知之賜舜再落髮。仍住棲賢寺。舜瑞
州人。住南康雲居。嗣洞山曉聰禪師。聰嗣文
殊應真。真嗣德山緣密。密嗣雲門偃禪師。舜
公元1065年
於璉昆季也。英宗治平二年。師上疏匃歸。帝
附以劄子曰。大覺禪師懷璉受先帝聖眷。累
錫宸章。屢貢欵誠。乞歸林下。今從所請。俾
遂閑心。凡經過小可庵院隨他住持。或十方
禪林不得逼抑堅請。師携之東歸。鮮有知者。
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四明郡守以阿育王
山廣利禪寺虛席迎之。九峯韶公作疏勸請。
師乃赴之(九峯鑒韶嗣泐潭澄)。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
閣。藏所賜御製詩頌。榜之曰宸奎。翰林學
士兼侍讀端明殿學士蘇軾為記。軾以書問
之曰。承意作宸奎閣碑。謹已撰成。衰朽廢學
不知堪上石否。見參寥說。禪師出京日。英
廟賜手詔。其略云。任性任持。不知果有否。
如有切請錄示全文。欲添入此一節。師終藏
而不出。逮委順後獲於篋笥。江西瑩仲溫羅
湖錄稱之曰。大覺之不暴耀。足以羞挾權恃
寵者之顏。若夫仁廟萬機之暇與璉唱醻。發
揮宗乘以資至治。所以宸奎閣所謂得佛心
法。古今一人而已。誠哉斯言也。大覺年八十
公元1090年
二歲。哲宗元祐五年無疾而化。師嗣泐潭澄。
澄嗣五祖戒。戒嗣雙泉寬。寬嗣雲門偃禪師
(五燈會元)。
浮山九帶禪師諱法遠。鄭州王氏子。年十
九遊并州(太原今冀寧路)。投三交嵩公出家。為沙彌侍
嵩有省。進具後謁汾陽昭葉縣省。皆蒙印可。
甞與達觀頴薛大頭七八輩遊蜀。幾遭橫逆。
師以智脫之。眾以師曉吏事故號遠錄公。住
舒州(今淮西安慶路)浮山。號圓鑒禪師。歐陽公修聞師
奇逸。造其室未有以異之。與客碁。師坐其
旁。文忠遽收局請因碁說法。師即令撾鼓陞
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碁相似何謂也。敵
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
始得有一般底。祇解閉門作活不能奪角衝
關。硬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後徒勞綽斡。所
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
心麁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
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
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文忠
嘉歎久之。從容謂同僚曰。修初疑禪語為虛
誕。今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
安能有此妙旨哉。范文正公請師開山。住持
平江路蘇州天平寺。暮年歸休會聖巖。敘佛
祖奧義作九帶。年七十餘而歸寂。自稱柴石
野人。師嗣汝州葉縣廣教院禪師歸省。省嗣
首山念。念嗣風穴沼。沼嗣南院顒。顒嗣興化
獎。獎嗣臨濟玄禪師(九帶全文見僧寶傳塔碑)。
夏五月十八日。台州東掖山神照法師本如
入寂。師從法智悟經王。而繼慈雲東掖三十
年。嗣子摣庵有嚴白蓮處咸神悟處謙(教行錄金圈集)。
心經李覯字泰伯。盱江人。時稱大儒。至是
公元1050年
皇祐二年。范文正公以表薦之。就門除一官。
復差充太學說書。未幾而卒。泰伯初甞著潛
書。又廣潛書。力於排佛。明教大師嵩公携
所著輔教編謁之辯明。泰伯方留意讀佛經。
乃悵然曰。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經。
佛道豈易知耶。其門下士黃漢傑者。以書詰
其然。泰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蓋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於世。必有以教導之。民之耳目
鼻口心知百體皆有所主。其異端何暇及哉。
後之儒者用於世。則無以教導之。民之耳目
鼻口心知百體皆無所主。舍浮圖何適哉(中溫文事)。
心經凡三譯皆行於世。今泰伯所稱者乃唐
太宗詔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之本。五十四句
二百六十七字。
公元1051年
|辛卯皇祐三年佛示寂二千年|大契丹重熙十九年|西夏|
公元1052年
|壬辰皇祐四年|大契丹重熙二十年|西夏|
儂智高陷雍州。即州建大南國。僣號仁惠皇
帝。改元啟曆。據南詔。南詔去蜀二千餘里
(宋鑑)。
雪竇明州雪竇山禪師。名重顯。字隱之。太
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遂寧府李氏。幼依
益州普安院仁銑上人出家。受具出蜀浮沈。
荊渚間。甞典賓大陽北遊至復州。北塔祚禪
師愛師精銳。留止五年盡得其道。將造錢塘。
值曾學士於淮南。曾以書薦師於靈隱珊禪
公元1054年
師。師至陸沈已三年。曾公奉使浙西訪師於靈
隱。堂僧千餘人無識之者。檢床曆物色得之。
曾問向所附書。師袖而納之。曾大笑。珊益以
奇之。師出世蘇州翠峯。遷明州雪竇。宗風大
公元1052年
振。至是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一作七月七日)沐浴。出杖
屨衣盂散及徒眾。攝衣北首而逝。壽七十三。
夏五十。全身塔于寺之西塢。賜號明覺大師。
得法上首。天衣懷禪師等。師暮年悲學者尋
流失源。作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早過。
靈臺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迴
頭爭奈何。其敷揚宗旨妙語偈頌。遍播叢林。
師嗣智門祚。祚嗣香林遠。遠嗣雲門偃禪師
(傳燈)。
|癸巳皇祐五年|大契丹重熙二十一年|西夏|
知制誥呂溱出知杭州。首請法智下第一世
實相法師梵臻。以天台教觀主天竺看經院
(上竺紀勝)。
|甲午至和元年|大契丹重熙二十二年|宋封孔愿曰衍聖公|
|乙未二年|大契丹二十三年八月改元清寧|西夏|
八月。契丹主崩。在位二十五年。壽四十一歲。
謚曰文成皇帝。廟號興宗。子洪基立。改重熙
公元1122年
二十三年為清寧元年。
公元1052年
|丙申嘉祐元年|大契丹清寧二年|西夏|
|丁酉嘉祐二年|大契丹清寧三年|西夏|
|戊戌嘉祐三年|大契丹清寧四年|西夏|
定祖圖明教大師契嵩。明道年間從龍興
西山歐陽氏昉(妃兩反)。借其家所藏之書。讀於奉
聖院。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著為原
教。是時歐陽文忠公修慕韓文公昌黎排佛。
盱江李泰伯亦其流。師乃携所業謁泰伯。
以論儒釋脗合。且抗其說。泰伯愛其文之
高。服其理之勝。因致書譽師於文忠公。既而
師居杭州靈隱。撰正宗記定祖圖。至是嘉祐
公元1054年
三年。齎往京師。經開封府。投狀府尹王公素
仲儀。以劄子進之曰。臣今有杭州靈隱寺僧
契嵩。經臣陳狀稱。禪門傳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門淺學各執傳記。古今多有爭競。故討論
大藏經。備得禪門祖宗所出本末。因刪繁撮
要。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并畫祖圖一
面。以正傳記謬誤。兼註輔教編四十篇。印
本一部三卷。上陛下書一封。並不干求恩澤。
乞臣繳進。臣於釋教粗曾留心。觀其筆削
註述。故非臆論頗亦精緻。陛下萬機之暇深
得法樂。願賜聖覽。如有可釆乞降中書看詳。
特與編入大藏目錄取進止。帝覽其書可其
奏。乃送中書。丞相韓魏公琦參政歐陽文忠
公修相與觀嘆。歐陽公曰。不意僧中有此
郎。探經考證既無訛謬。於是朝廷旌以明
教大師號。賜書入藏中。書劄子曰。權知開封
府王素奏。杭州靈隱寺僧契嵩撰成傳法正
宗記并輔教編三卷。宜令傳法院於藏經內
公元前979年
收附。劄付傳法院準此(出瑩仲溫羅湖文集。初見周昭王四年佛正宗記下)。
仲溫瑩公贊之曰。嵩之高丈至論。足以寄宣
大化。既經進獻獲收附於大藏。則維持法門
之功。日月不能老矣。嗟夫吾徒有終身不過
目者。豈知潛利陰益所自耶。
公元1059年
|己亥嘉祐四年二月弛茶禁|大契丹清寧五年|西夏|
歐陽公修宋公祁修唐書成。修又撰五代史
七十四卷。洪邁容齋三筆曰。舊唐書五代史
二書。關佛氏處。新書史刪盡矣。
四月帝以周恭帝子崇義公給田千頃令奉周
祀(帝紀)。
公元1060年
|庚子嘉祐五年|大契丹清寧六年|西夏|
達觀禪師。名曇頴。杭州錢塘丘氏子。年十
三依龍興寺為大僧。二十遊京師。師為人奇
公元1054年
逸。智識敏妙。書史無不觀。詞章尤雅麗。夏
文莊公竦王文康公曙歐陽文忠公脩節度使
李端慤端愿咸扣玄關。敬以師禮。殊相樂也。
時錄其語。目之曰登門集。師初謁大陽明安
禪師。次謁石門聰公。侍之日久。盡契玄奧。東
遊初住舒州(今安慶路)香爐峯。遷潤州(今鎮江路)因聖太
平之隱靜明州雪竇。再遷潤之金山。至是嘉
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書別揚州刁景純學
士曰。明旦當行不暇相見厚自愛。刁驚曰當
奈何。乃復書訣別。馳書吏至岸。師遽命擊鼓
陞座。敘出世本末勉眾勿怠。又曰吾化當以
賢監寺補次(金山懷賢禪師)。下座讀景純書畢歸方丈。
大眾擁隨之。跏趺良久乃化。壽七十二。夏
五十三。師嗣襄州谷隱山慈照禪師蘊聰。聰
嗣首山念。念嗣風穴沼。臨濟派也(續燈)。達觀
甞作性辯。其文曰。今古聖賢言性者只得
情也。脫能窮理不能盡性何也。不知三才萬
物皆性也。天性上。地性下。金利水濕木直
火熱土厚。此五行性也。統而論之。精而察
之。萬物之性皎然可見矣。就中最靈者人也。
陰陽交遘而生。變化而動者情也。約人情純
粹者也。其所以可上可下為賢為愚受性上
者君子也。外情不能惑性。雖混於小人猶金
玉之土石耳。至於堯舜禹湯垂名萬古。乃當
時保高位守常道。而察人情隨性立法也。桀
紂幽厲惑富貴失大寶。縱自性被情遷也。天
地雖無情。風雲四時易其候。山川萬物亂
其形。唯人居中。度天時隨地利而不失其節。
所以人為天地心也。情意識皆本乎性也。隨
物所顯故外有多名耳。餘不可備敘也。情者
心也牽於用。意者志也記於事。識者知也辯
於物。愛惡喜怒皆情也。夫為大聖人者性決
定也。不被外惑不為情牽。性制於情也。所以
我教謂之正覺者也。易唯知窮理盡性之說。
而未見乎出古入今之道者也(僧寶傳)。
越州天衣禪師名義懷。溫州樂清陳氏子。長
遊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天聖年間試經得
度。師七坐道場。晚年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
弟子杭州臨平山佛日禪師智才迎歸侍奉。
公元1060年
至是嘉祐五年。才往蘇州。師速其歸。才至。
師說偈曰。紅日照扶桑。寒雲封華嶽。三更過
鐵圍拶折驪龍角。才曰。卵塔既成如何是畢
竟事。師舉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塔全身
寺東之原。師嗣雪竇顯禪師。徽宗崇寧中謚
振宗禪師。
公元1054年
|辛丑嘉祐六年|大契丹清寧七年|西夏|
文潞公彥博。以使相鎮魏府(曰北京今大名路也)。文慧禪
師。名重元。居天鉢寺。一日言別。公曰師老
矣。復何往。師曰入滅去。公語其子友甫曰。元
公道韻深穩。言笑有味。非常僧也。往候之。
果已坐脫。方盛暑香風襲人。火化煙色白瑩
舍利無數。公執上所賜白琉璃瓶祝曰。舍利
可得乎。煙即入瓶中。舍利填滿。公愈信重。留
心內典。師生青州千乘孫氏。年十七出家。
冠歲圓具。遊方至天衣法席。頓悟玄旨。天
衣曰。此吾家千里駒也。師四易名藍。在處緇
白仰慕。嗣天衣懷禪師(傳燈錄)。
會正記堪律師所作。師名允堪。錢塘人。
幼從天台崇教大師慧思祝髮。學無不通。專
精律部。慶曆皇祐以來。依律建戒壇於杭之
大昭.慶蘇之開元.秀之精嚴。歲歲度僧祝延
聖壽。師著會正記等文十二部。講續南山宣
律師之律藏。自其後有靈芝律師元照。繼嗣
其宗焉。師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於昭
慶。移塔西湖菩提。號真悟智圓大律師(塔銘)。
|壬寅嘉祐七年|大契丹清寧八年|西夏|
雲峯禪師。名文悅。生隆興徐氏。七歲剃髮
於龍興寺。粹美有精識。年十九遍參江淮。意
詣荊州金鑾瑞州大愚。先至大愚見芝禪師。
屋老僧殘荒涼如傳舍。芝自提笠。日走市
井。暮歸閉關高枕欲去之。芝適上堂曰。大家
相聚喫莖虀。喚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下
座師駭焉。夜造丈室。芝曰。來何所求。曰求
佛心法。芝曰。我忍饑不暇。何暇為汝說法。
汝可為眾乞飯去。師即請行。未幾芝遷西山
翠巖。師從之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
耶。汝不念乍住。屋壁疎漏且寒雪。我忍寒不
能。何能為汝說法。佛法未到爛却。可為眾
營炭。師奉命及還。維那闕職。師造丈室。芝
曰。佛法不怕爛却。堂司一職今以煩汝。師
有難色欲棄去。自念勤勞日久何得中止。然
抑有恨於芝適後架。架上桶箍爆桶墮地。乃
大悟頓。見芝從前用處。亟著伽黎走至寢堂。
芝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汗
下。服勤八年而芝歿。師東遊三吳。所至叢林
改觀。雪竇顯禪師尤敬畏之。每集眾茶。必橫
設特榻示禮異之。南昌移文請住翠峯。又
遷雲峯。上堂曰。語不離窠臼。焉能出蓋纏。片
雲橫谷口。迷却幾人源。所以道言無展事語
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汝等諸人到
這裏憑何話。會良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
謗如來正法輪。上堂。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
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祇為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諸禪德會麼。
古佛與露柱相承。佛殿與燈籠鬪額。若也不
公元1062年
會單重交折。至是嘉祐七年七月八日。陞座
辭眾說偈曰。住世六十六年。為僧五十九夏。
禪流若問旨歸。鼻孔大頭向下。遂泊然而逝。
闍維五色舍利塔於禹溪北。師嗣大愚禪師
守芝。芝嗣汾陽善昭。昭嗣首山念禪師(僧寶傳)。
公元1054年
|癸卯嘉祐八年三月帝崩|大契丹清寧九年|西夏|
**英宗
公元1052年
諱曙。濮王子。太宗孫也。即位年三十三。在
位四年。壽三十七歲治平(四)。
公元1054年
|甲辰治平元年|大契丹清寧十年|西夏寇宋邊|
|乙巳治平二年三月行明大曆|大契丹咸雍元年|西夏|
秋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水泛漲水。詔求直言
(歸田錄)。宰相曾公亮。甞因敷陳知杭州沈文通奏。
天竺看經院(上竺寺也)觀世音菩薩。始自石晉至今
治平。福天下澤生民。前後靈跡甚著。蒙旨賜
曰天竺靈感觀音院。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
蔡襄繼守是邦。一新院宇用揭新額(上竺紀勝)。
|丙午治平三年|大遼咸雍二年契丹復號曰遼|西夏寇宋邊|
|丁未治平四年正月帝崩|咸雍三年|西夏|
公元1067年
正月。詔民間私造寺院屋宇及三十間者悉
存之。普賜額曰壽聖(朱繪年通詮要)。
**神宗
諱頊。英宗子。年二十即位。銳意求治卒于凋
弊。在位十八年。壽三十八歲。熙寧(十)元豐(八)
大教東被一千年矣。
|戊申熙寧元年|大遼咸雍四年|西夏|
|己酉熙寧二年|大遼咸雍五年|西夏宋冊秉常為夏國主|
隆興府黃龍禪師。名慧南。信州章氏子。依
泐潭澄禪師分別座接物。名振諸方。偶同雲
峯悟禪師遊西山。夜話雲門法道。峯曰。澄
公雖是雲門之後法道異矣。師詰其所以異。
峯曰。雲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藥永
銀徒可翫入煅則流去。師怒以枕投之。明日
峯謝過。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有
法授人者死語也。死語能活人乎。師曰。若
如是則誰可汝意。峯曰。石霜圓手段出諸方。
子宜見之。師即造焉。中途聞慈明不事事忽
叢林。遂登衡嶽謁福嚴賢。命師掌書記。俄
賢卒。郡守以慈明補席。入院貶剝諸方件件
數為邪解。師為之氣索遂造其室。明曰。書
記領徒遊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師哀懇
愈切。明曰。公學雲門禪必善其旨。如云放
洞山三十棒。是有喫棒分。是無喫棒分。師
曰。有喫棒分。明色莊曰。從朝至暮鵲噪鴉鳴
皆合喫棒。師遽炷香作禮。明端坐受之。復問
之曰。趙州道臺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且
那裏是他勘破婆子處。師汗下不能加答。次
日又詣。明詬罵不已。師曰。罵豈是慈悲法
施耶。明曰。爾作罵會那。師於言下大悟。作
頌曰。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有來由。而
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讎。呈慈明。明
頷之。後開法同安。初受請日。泐潭來僧審
提唱之語有曰。智海無性因覺妄而成凡。覺
妄元虛即凡心而見佛。便爾休去將謂同安
無折合。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舉
似澄澄不懌。師住黃龍。室中設三轉語。人
人有箇生緣。舉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垂足
曰。我脚何以驢脚。叢林目曰黃龍三關。遷
公元1069年
黃檗。師嗣慈明圓禪師。至是熙寧二年三月
公元1067年
十七日午刻饌客罷。起至寢室前。大眾肅侍
跏趺端坐而逝。闍維火化舍利五色。塔于前
山。謚普覺禪師。傳嗣弟子真淨克文東林常
總晦堂祖心等(普燈錄)。
佛印禪師。名了元。字覺老。饒州浮梁林氏
子。世業儒。幼歲出家寶積寺。禮沙門日用為
師。試法華經。受具遊廬山。謁開先暹禪師。暹
稱賞之。年十七謁圓通訥禪師。訥以書記懷
璉應詔虛其職。以師補之。年二十八住江州
承天。為開先之嗣。自承天遷淮之斗方.廬山
之開先.歸宗.潤之金山.焦山.江西袁州之大
仰。住雲居四十年間。德洽緇素。蘇翰林軾謫
黃州。師住廬山。歸宗與黃州對岸。相興酬
公元1098年
酢章句。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談話別眾。
一笑而化。世壽六十七歲。僧夏五十有二。師
嗣開先善暹。暹嗣德山遠。遠嗣雙泉郁。郁嗣
雲門偃禪師(續燈)。
|庚戌熙寧三年|大遼咸雍六年|西夏|
富鄭公弼。以使相鎮亳州。迎至頴州華嚴禪
院證悟禪師脩顒。諮決心法。及致仕居洛陽。
以頌寄蘇州圓照本禪師曰。曾見顒師悟入
深。因緣傳得老師心。東南謾說江山遠。目
對靈光與妙音。仍有書曰。弼留心祖道為日
已久。常恨不遇明眼人開發蒙陋。雖久聞盛
德而無由瞻謁。昨幸出守亳社。與頴州接境。
因里人張比部景山請得顒師。下訪相聚幾
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處。會結夏逼
日。四月初遽且歸頴。其於揩磨淘汰則殊未
有功。衰病相仍昏鈍難入。昔古靈師所謂不
期。臨老得聞極則事。見之於弼今日矣。天幸
天幸。弼雖得法於顒師。然本源由老和尚而
來。宗派甚的必須亦欲成持。更望垂慈攝受。
遠賜接引未至令至。則為南嶽下龐蘊百丈
下裴休也(雲臥紀談)。
趙清獻公抃平居以北京(今大名路)天鉢重元禪師
(嗣天衣懷)為方外友。而咨決心法。暨牧青州日。聞
雷有省。即說偈曰。退食公堂自凭几。不動不
搖心似水。霹靂一聲透頂門。驚起從前自家
底。舉頭蒼蒼喜復喜。剎剎塵塵無不是。中下
之人不得聞。妙用神通而已矣。已而答富鄭
公書。略曰。近者旋附節本傳燈三卷。當已
通呈。今承制宋威去餘七軸上納。抃伏思西
方聖人教外別傳之法。不為中下根機之所
設也。上智則頓悟而入。一得永得。愚者則迷
而不復千差萬別。唯佛與祖以心傳心。其利
生接物而不得已者。遂有棒喝拳指揚眉瞬
目拈椎竪拂語言文字種種方便。去聖逾遠。
諸方學徒忘本逐末。棄源隨波滔滔皆是。斯
公元1097年
所謂可憐憫者矣。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
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無欠無餘。古人為
安樂法門。信不誣也。比蒙太傅侍中俾求
禪錄。抃素出恩紀。聞之喜快不覺手舞而足
蹈之也。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德如是
之盛。福壽康寧如是之備。退休閑逸如是之
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
今茲又復於真性有所悟入。抃敢為賀於門
公元1079年
下也。清獻公至是元豐二年以太子少保致
政歸衢州。與里民不間位貌。築居曰高齋。有
偈見意曰。腰佩黃金已退藏。箇中消思也尋
常。時人要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又
誌其壽瑩曰。吾政已致。壽七十二。百歲之
後。歸此山地。彼真法身。不即不離。充藥大
千。普現悲智。不可得藏。不可得置。壽塋之
公元1084年
說。如是如是。公元豐七年秋八月薨(羅湖集錄)。
公元1098年
|辛亥熙寧四年|大遼咸雍七年|西夏十一月夏請和於宋|
夏六月。歐陽公脩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
致仕居頴州。公以文章道德為儒者宗。心雖
公元1060年
一貫言必排佛氏。仁宗嘉祐五年為樞密副
公元1070年
使。六年閏八月參知政事兼譯經潤文使。既
登二府。多病。甞夢至一所。十人冠冕環坐。一
人曰。參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門數
步。復往問之。君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乎。
曰然。因問世人飯僧造經果有益乎。曰安得
無。既寤病良已。自是深信佛法。丹陽葛勝仲
得此說於簡齋陳與義。與義得於公之孫恕
昭然也(吳充作歐公行狀。又韻語陽秋)。
|壬子熙寧五年|大遼咸雍八年|西夏|
實相法師梵臻。是歲居杭州南屏興教寺。通
守蘇軾敬之(教苑遺事)。
舒州(今安慶也)白雲禪師。名守端衡陽葛氏子。幼
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禪師披剃。往參楊歧。歧
一日忽問。受業師為誰。師曰茶陵郁和尚。歧
曰。吾聞伊過橋遭𨈀有省作偈能記否。師誦
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
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歧笑而。趨起。師愕然
通夜不寐。黎明咨詢之。適歲暮。歧曰。汝見
昨日打驅儺者麼。曰見。歧曰。汝一籌不及渠。
師復駭曰。意旨如何。歧曰。渠愛人笑汝怕
人笑。師大悟。巾侍久之辭遊廬山。圓通訥禪
師舉師住承天。聲名籍甚。又遜居圓通。次徙
法華龍門興化海會。所至眾如雲集。至是熙
寧五年入寂壽四十八歲。嗣楊岐會。會嗣慈
明圓禪師(僧寶錄)。
|癸丑熙寧六年|大遼咸雍九年|西夏三月夏寇秦州|
秋七月十七日。天竺靈山寺海月大師慧辯。
晨起盥潔謝眾趺坐而寂。杭州通守蘇軾弔
以三詩。序而贊之。辯之後慧淨大師思義。義
有四弟子。德賢仲元永湛慧日。皆相踵主法。
元之弟子曰慈明大師慧觀。又繼日師住持。
觀收慈雲懺主詩文。為靈苑金園天竺三集
(天竺事跡)。
|甲寅熙寧七年|大遼咸雍十年|西夏|
|乙卯熙寧八年○行奉元曆|大遼咸雍十一年|西夏|
|丙辰熙寧九年|大遼咸雍十二年|西夏|
|丁巳熙寧十年|大遼咸雍十三年|西夏|
荊國公王安石。臨川人。至是熙寧三年冬十
公元1071年
二月拜相。七年夏四月不雨。安石罷相。八
公元1073年
年二月再相(帝紀)。九年本用月安石罷政歸建
公元1074年
康。十年奏施建康舊第為禪寺。請克文住
持。帝賜額曰報寧。賜文號真淨禪師。文隆
興寶峯雲庵禪師也。名克文。生陜府鄭氏。參
黃龍南禪師。深得玄奧。嗣南禪師。至徽宗
公元1102年
崇寧元年十月十五日。出道具散諸徒。中夜
沐浴更衣趺坐而逝。煙焰五色所至皆舍利。
分骨葬渤潭新豐焉(碑記本傳)。荊公謂蔣山(建康)佛
慧泉禪師曰。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頃在翰
苑。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云。梵王
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華獻佛。請佛說法。
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
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分付迦業(梅溪集)。
佛慧禪師。名法泉。生隨州時氏(隨州隷峽州路荊湖北道)。幼
歲出家。群書博覽過目成誦。雅號泉萬卷。遍
參知識。玄機頴悟。應世住持。屢遷太剎。住
蔣山日(江東建康)因雪上堂。召大眾曰。還有過得
此色者麼。良久曰。文殊笑普賢瞋。眼裏無筋
一世貧。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
上堂。快人一言。快馬一鞭。若更眼睛。定動
未免。紙裏麻纏。脚下是地。頭上是天。不信
但看。八九月紛紛黃葉滿山川。晚年詔住京
城大相國智海禪寺。上堂問眾曰。赴智海留
蔣山如何即是眾莫知對。便歸方丈索筆書
偈曰。非佛非心徒擬議。得皮得髓謾商量。臨
行珍重諸禪侶。門外青山正夕陽。擲筆跏趺
而逝。使回奏。帝訝之。勅謚佛慧禪師。師嗣
雲居曉舜禪師(舜號堯夫)。舜嗣洞山聰。聰嗣文殊
真。真嗣德山密。密嗣雲門偃禪師(聯燈錄)。師甞
作北邙行(洛陽山名)。其文曰。前山後山高峨峨。喪
車轔轔日日過。哀歌幽怨滿巖谷。聞者潛悲
薤露歌。哀歌一聲千載別。孝子順孫徒泣血。
世間何物得堅牢。大海須彌竟磨滅。人生還
如露易晞。從來有會終別離。苦樂哀感不暫
輟。況復百年驚夢馳。去人悠悠不復至。今
人不會古人意。栽松起石駐墓門。欲為死者
長年計。魂魄悠揚形化土。五趣(天人鬼獄畜生)茫茫井
輪度。今人還葬古人墳。今墳古墳無定主。洛
陽城裏千萬人。終為北邙山下塵。沈迷不記
歸時路。為君孤坐長悲辛。昔日送人哭長道。
今為孤墳臥芳草。妖妖穿穴藏子孫。耕夫撥
骨尋珠寶。老木蕭蕭生野風。東西壤塚連晴
空。寒食已過誰享祀。塚畔餘花寂寞紅。日
月相催若流矢。貧富賢愚盡如此。安得同遊
常樂鄉。縱經劫火無生死(仲溫雲臥紀談)。
夏京輔大旱。帝齋禱甚力。夜夢。一僧馳馬
空中口吐雲霧。既而沛然雨足。帝大悅使以
像求之。得於京城相國寺山門閣五百羅漢
中第十三尊者也。宰相王珪賀以詩曰。良弼
為霖承空望。神僧作霧應精求。參政元絳曰。
仙驥乘雲穿仗下。佛花吹雨匝天流。人爭誦
之(東車筆錄)。
|戊午元豐元年|大遼咸雍十四年|西夏|
杭州南山法師。慧才解行。入四明法智尊者
之室。每持大悲呪。必百八遍而後止。甞夢觀
世音菩薩脫袈裟以衣之。至是春三月為靈
芝元照及道俗千人授菩薩大戒于雷峯。方
羯磨。觀音像放光明。初貫寶焰漸散。講堂燈
炬月光皆為映奪。淨慈法真禪師守一作證
戒光記。米芾書。龍井辨才法師元淨立石
(靈芝塔銘)。
|己未元豊二年|大遼咸雍十五年|西夏|
冬十月二十日。慈聖光獻太皇大后曹氏崩。
宣淨因禪師道臻。入慶壽宮陞座說法。僧問。
慈聖僊遊定歸何處。師曰。水流元在海。月落
不離天。宮庭無不加敬襧之曰善。帝悅賜與
甚厚。及神宗上僊。哲宗詔師福寧殿登高座
說法。詔曰。禪師道臻素有德行。可賜號淨照
禪師。
禪師名道臻。字伯祥。生福州古田戴氏。幼
公元1107年
不茹葷。十四歲出家上生院。又六年為大僧。
閱大小經論置之曰。此方便說耳。即持一鉢
走江淮。遍參知識。得旨於淨山遠禪師。遊
京師謁大覺璉禪師於淨因。璉使首眾僧於
座下。璉公歸吳。眾請師繼住淨因。開堂日。英
宗遣中使降香賜紫方袍徽號。京師四方穪
公元1093年
慶。至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沐浴更衣。
說偈已跏趺而化。壽八十歲。僧臘六十一。師
嗣浮山法遠禪師。遠嗣葉縣省。省嗣首山念。
念嗣風穴沼。沼嗣南院顒。顒嗣興化獎。獎嗣
臨濟玄禪師(東都事略并僧寶傳)。
|庚申元豐三年|大遼咸雍十六年|西夏|
譯經官制。自唐以來至是元豐。譯經僧官皆
授試光祿卿少卿試鴻臚卿少卿。今改賜試
卿曰三藏大法師。試少卿曰三藏法師(容齋三筆)。
文同。字與可。東州梓潼人。甞守洋州浙西
湖州歷館職。文行高潔。畫竹精妙。至是一夕
沐浴冠帶正坐而逝。館職崔公度聞之驚曰。
昨別與可於州南。意翛翛然曰。明日復來乎
與公畫。公度携賓往候觀其畫也。與可不答。
明日獨往。與可曰。與公話遂左右顧恐有聽
者。與可徐曰。吾聞人不妄語者舌可過鼻。即
吐舌引至眉間。三疊如餅狀。今言其死與可
信異人也(東都事略本傳)。
|辛酉元豊四年|大遼咸雍十七年|西夏|
蘇州(平江路也)瑞光寺禪師宗本。移住杭州淨慈。奔
走天下禪子道場甚盛。靈芝照律師送布三
衣(僧伽黎衣九條七條五條)瓦鉢。致書于師曰。佛制是物上
中下根悉令遵奉。事因時舉。道藉人弘。勉其
受持為後學勸。師受之終身。食用瓦鉢。陞座
說法。服此大布之衣(照律師行業記)。
丞相張無盡居士(諱商英)平居與廬山南林照覺
公元1081年
總禪師為方外侶。當是辛酉秋。以序送羽
士蹇。拱辰。字翊之。往參問於總曰。成都道
士蹇翊之來言於余曰。吾鄉羽衣之族。世相
與為婚姻。娶妻生子。與俗流無異。拱辰因觀
道藏神僊傳記。翻然覺悟。當吾血氣剛強視
聽聰明。喔咿哇鳴順吾耳。青黃赤白炫吾目。
甘脆膏腴爽吾口。馨香馥烈適吾鼻。滑澤纖
柔佚吾體。歡欣動蕩感吾意。此六冠者乘吾
瞀亂。晝夜與吾相親而未甞相釋也。一旦吾
之形耗而羸。氣耗而衰。精耗而萎。神耗而
疲。八風寒暑之所薄。百邪鬼崇之所欺。陰魄
欲沈。陽䰟欲飛。則六冠者曾莫吾代。而天
下之至苦。吾獨當之。房闥之戀莫如婦。血肉
之恩莫如女。拱辰於是悉囊中之所有。與之
而謝去。給以他事。出遊百里。遂泛涪江下濮
水。歷縉重出塗山。訪岑公之洞府。瞻神女
之祠覩。而達於渚宮也。將泛九江入廬山。結
茅於錦綉之谷。長嘯乎香爐之頂。撫陶石以
遙想。挹遠谿以濯足。蓋吾之術以炷為基。以
命為衣。始乎有作終乎無為。竊聞先生究離
微之旨。窮心迹之歸。奏無弦之由。駕鐵牛
之機。故不遠而來見先生也。當試為余言之。
余曰。壯哉子之志乎難行能行。難棄能棄。吾
弗及子矣。余適有口疾不能答子。吾有方外
之侶。曰常總居於東林。必能決子之疑。請持
吾之說而往問焉(見瑩伸溫雲臥紀談)。
公元1093年
|壬戌元豊五年|大遼咸雍十八年|西夏五月冠鄜延|
詔中使梁從政。闢汴京相國寺六十四院。為
公元1080年
二禪八律。起自元豐庚申成是壬戌之秋。以
東西序為慧林智海二巨禪剎。驛詔杭州淨
慈禪師宗本住慧林。江州廬山東林禪師常
總住智海。總辭之固。詔容之就賜號廣慧禪
師(僧寶傳)。
公元1093年
冬十月八日。溫州法師繼忠沐浴更衣結印
坐脫。紅光亘空而西去。忠得法於廣智尚
賢。述廣智傳法智十類之義成十卷扶宗記
一卷。嗣法二子。曰從義。有天台三大部補
註一十四卷。曰處元。有義例隨釋六卷輔贊
記三卷。元傳之道淵。淵傳道琛。即圓辯法師
是也(釋僧傳)。
東京慧林圓照禪師。名宗本(世稱大本)。生常州(浙西道)
無錫管氏。年十九依蘇州(平江也)承天永安道昇
公元1095年
禪師出家。巾侍十年剃度受具。又三年禮辭。
遊方至池陽。謁天衣懷禪師悟旨。漕使李公
復圭請師開法平江瑞光。法席日盛。杭州守
陳公襄以承天興教二剎命師擇居。蘇人擁
道遮留。又以淨慈為請移文諭道俗曰。借師
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至是元豐五
年。詔闢相國慧林禪剎召師為第一祖。既至
公元1093年
開法。翌日召對延和殿問道賜坐。師即跏趺。
帝悅賜茶。師舉盞長吸。蕩而撼之辭退。帝目
公元1084年
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元豐七年駕幸
相國慧林寺。詔長老宗本禪眾無煩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