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1292-034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高子遗书卷三     明 高攀龙 撰
  经解类
   古本大学题词
谓大学有错简者疑诚意章引淇澳而下也谓大学有
缺传者疑首章此谓知本二语也夫此谓知本必从脩
身为本明矣有脩身为本之揭则有此谓知本之结有
此谓知至之结则知其为格物致知之释文理不辨而
卷三 第 1b 页 WYG1292-0349b.png
明也独诚意章引淇澳而下则曲解不可得而通明道
先生之易古本以此也伊川先生再易之晦庵先生三
易之未定也以三先生之信古而卒不能信于斯简以
天下后世之信三先生而卒不能信其所易则心之同
然者不可强也愚盖往来胸中结疑不化有年矣一日
读崔后渠先生集有曰大学当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
之诚意章前格物致知之义明矣乃始沛然如江河之
决不觉手舞足蹈而不能巳也吾何以决之吾决之于
卷三 第 2a 页 WYG1292-0350a.png
此谓知本此谓知至之二语也此二语者以为不释格
致则自天子以下两条亦属无谓以为果释格致则自
天子以下两条似未明备固知其旁引曲畅有如淇澳
诸条所云也此诸条也以为不释知本则不宜结以知
本以为果释知本则不宜别附他章固知其前后起结
必随于此谓知至之后也夫以三先生不能定敢谓定
于今日乎然而天下万世之心目固有渐推而愈明论
久而后定自三先生表章大学之后越三百年而崔先
卷三 第 2b 页 WYG1292-0350b.png
生之说益近自然故敢申明之以俟后之君子观夫同
然之心果何如也若夫割裂推移人人自为大学则何
所底极之有嗟乎圣人之学未有不本诸身者六经无
二义也大学之道知止而已知止之道知本而已易简
而天下之理得盖沛然无疑于日用非独以残编之似
缺而复完已也
   大学首章约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吾之/明德也)在亲民(明民之/明德也)在止于至
卷三 第 3a 页 WYG1292-0350c.png
(明德之/极处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申言止/之为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教以知/止之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谓知/所先后)自天子以至于
卷三 第 3b 页 WYG1292-0350d.png
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物有本末/本在此也)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非物格知/至者乌能)
(知/之)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本在此止/在此也)诗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
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
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
忘也(民之不能忘本于盛/德至善可以知本矣)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
卷三 第 4a 页 WYG1292-0351a.png
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
(民之所以不/能忘者以此)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明者自明/也知本也)汤之盘铭曰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
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新者自新/也知本也)诗云邦畿
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
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
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卷三 第 4b 页 WYG1292-0351b.png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者随身所在而止/于至善也知本也)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
畏民志此谓知本(所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以脩/身为本非物格知至者孰能知之)
   大学首章广义
或问曰大学并列三纲而归重知止何也曰三纲非三
事一明明德而已明明德者明吾之明德也新民者明
民之明德也止至善者明德之极至处也然不知止德
不可得而明民不可得而新何者善即天理至善即天
卷三 第 5a 页 WYG1292-0351c.png
理之至精至粹无纤芥夹杂处也不见天理之至便有
人欲之混明德新民总无是处故要在知止也
曰物有本末一莭何谓也曰此正教人知止之法也人
心所以不止只缘不知本千驰万骛无所归宿大学当
下便判本末始终下文详数事物使人先于格物而知
本也
曰何谓本末明其非二物也譬之于木有本末而已何
谓终始曰欲图其终必慎其始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
卷三 第 5b 页 WYG1292-0351d.png
此终事也而必始于脩身有到头事必寻起头处也
曰大学平分八目而归本脩身何也曰无身则无心意
知物无身则无国家天下而身其管括也格致诚正为
身而设齐治平自身而推故八目只是一本
曰何谓格物曰程朱之言至矣所谓穷至事物之理者
穷究到极处即本之所在也即至善之所在也曰若是
则于古本无悖与曰无悖也天下之理未有不本诸身
者但格物不到物之至处不知物之本处故脩身为本
卷三 第 6a 页 WYG1292-0352a.png
是一句眼前极平常话却不是物理十分透彻者信不
过格物是直穷到底断知天下之物无有本乱而末治
者无有薄其身反能厚于国家天下者知到本处便是
知到至处故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曰淇澳以下何谓也曰皆释知本也本末不过明新故
释知本以明德新民止至善也淇澳之诗是合言明新
止以释知本见民之不忘本于盛德至善也烈文之诗
又申言民之所以不能忘者如此康诰以下是分言明
卷三 第 6b 页 WYG1292-0352b.png
新止以释知本见明者自明新者自新止者自止全不
向末上起一念也至于使民无讼而知本之义益了然
矣曰大学无经传乎曰大学一篇本六段文字每段必
杂引经传以咏叹而推明之使章内之旨快然无遗而
言外之旨悠然无尽此篇法也首段三纲八目之下即
释格致而格物即在格知本末本末即是明德新民知
本即是知至知至即是知止原与三纲通为一义故通
为一段其次即历释诚意以下初无传经之别也
卷三 第 7a 页 WYG1292-0352c.png
曰诚意以下必以所谓发端以此谓结之释格致不然
何也曰物有本末则脩身为本之发端此谓知本则脩
身为本之结语历引诗书再以此谓知本结之文理本
自显然且正心以下俱双关释如释正心必曰所谓脩
身在正其心至诚意则单提释不曰所谓正心在诚意
原无定文至格致则总括释不曰所谓诚意在致知者
以知本括始括终诚正脩齐治平无不贯也
曰释格物而不见格物字何也曰格物即致知也书不
卷三 第 7b 页 WYG1292-0352d.png
云乎格知天命格即知也格训至致训推极格即致也
大学格物即是致知故释知至不必释物格大学知至
即是知本故释知本不必释知至也
曰知本之为知至是矣知至之为知止何也曰大学脩
身为本之本即中庸天下大本之本无二本也故脩字
不是轻易说是格至诚正著实处本字不是轻易说是
心意知物著实处本在此止在此矣明德者此新民者
此至善者此无二物也
卷三 第 8a 页 WYG1292-0353a.png
曰阳明先生之复古本是矣其说果与古本合邪曰王
先生之致良知则明明德之谓也然以明明德言则格
致诚正皆其工夫故纲正而目备今以目作纲而于明
明德则曰明德必在于亲民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夫
齐治平非亲民乎格致诚正非明明德乎大学明言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自明其明德矣初不以亲
民为明德也至于说格物曰极力致其良知于事事物
物之间使事事物物各得其正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卷三 第 8b 页 WYG1292-0353b.png
夫事物各得其正乃物格而非格物也为善去恶乃诚
意而非格物也又以诚意为主意格致为工夫大学固
以三纲为主意八目为工夫矣试举王先生古本序一
绎之其于文义合邪否邪
曰朱子自言某一生只看得大学透见得前贤所未到
子之愿学朱子笃矣于大学反异其指何邪曰朱子格
物规模极大条理极密无所不有知本之义已在其中
所争者此谓知本二语本相粘而离之以下句之上有
卷三 第 9a 页 WYG1292-0353c.png
缺文以上句接听讼为衍文尔若实做朱子格物工夫
自与知本无二实做知本工夫自与朱子格物无二非
今日之古本与朱子无异指乃朱子格物原与古本无
二指也
曰李见罗先生之揭知本何若曰阳明先生复大学古
本而于知本之义未之及也李先生彻悟知本而于知
至之义未之及也其曰止为主意脩为工夫格致诚正
不过就其缺漏处检点提撕云尔似于知本知至相粘
卷三 第 9b 页 WYG1292-0353d.png
处却看轻格物也大学以知本为知至正以物格而知
本此开关启钥最先下手处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明新言则明德为先就明德言则格物为先此处错
过必无入门此处受病必有异症虞廷之精一孔门之
博约千圣传心一脉递授大学之本文自明也
   附录先儒复大学古本及论格致未尝缺传
方氏希古题大学篆书正文后曰大学致知格物传之
阙朱子虽尝补之读者犹以不见古全书为憾董文靖
卷三 第 10a 页 WYG1292-0354a.png
公槐叶丞相梦鼎王文宪公柏皆谓传未尝缺特编简
错乱而考定者失其序遂归经文知止以下至则近道
矣以上四十二字于听讼吾犹人也之右为传第四章
以释致知格物车先生清臣尝为书以辨其说之可信
太史金华宋公欲取朱子之意补第四章章句而未果
浦阳郑君济仲辨受学太史公预闻其说而雅善篆书
某因请以更定次序书之将刻以示后世旧说以听讼
释本末律以前后之例为不类合为一章而观之与孟
卷三 第 10b 页 WYG1292-0354b.png
子尧舜之智不遍物之言正相发明其为致知格物之
传何惑焉
蔡氏虚斋曰窃谓董叶诸公所定亦未安看来当先以
物有本末一条续以知止一条续以听讼一条终以此
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如此则繇粗以及精先自治而
后治人亦古人为学次第也
王氏阳明疑朱子大学非是遂断以戴记本为孔门古
本而曰大学止为一篇原无经传之分格致本于诚意
卷三 第 11a 页 WYG1292-0354c.png
原无缺传可补
湛氏甘泉谓大学古本自天子至于庶人两条后有此
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二句盖以脩身申格物见格物
乃以身至之义而非闻见之知也
魏氏庄渠谓大学格物传虽亡而实不亡知本云者正
教学者第一步工夫优入圣域发足在兹
王氏心斋谓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至善格
物却正是止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数句是释格物
卷三 第 11b 页 WYG1292-0354d.png
致知之义
蒋氏道林谓大学之道必先知止而其功则始于格物
格物也者格知身家国天下之浑乎一物也格知身之
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也格知自天子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脩身为本也
罗氏念庵谓莫非物也而身为本莫非事也而脩身为
始知所先后而后所止不疑吾与天下感动交涉通为
一体而无有乎间隔则物格知至得所止矣知本故也
卷三 第 12a 页 WYG1292-0355a.png
罗氏近溪谓大学原是一章书
李氏见罗谓大学一经论主意只是教人止于至善论
工夫只是脩身为本淇澳烈文二条皆明知本义也教
人以知止之法也听讼一条正释知本义也示人以止
之归宿也故次止于信下
顾氏泾阳谓大学原不分经传董蔡诸君子表章格物
传最为有见但自天子以下二条正发物有本末之义
不合遗却知止一条明系止至善又不合混入
卷三 第 12b 页 WYG1292-0355b.png
 愚按大学自程朱考订而后百有馀年先儒䌷绎所
 及亦既知古本之为是矣亦既知经传之不分矣亦
 既知知本之释格致矣顾仍原本则费解说正错简
 则涉安排仍原本者不知淇澳诸条附诚意之后文
 义截然强之而不可合也正错简者不知淇澳诸条
 移知本之前旨趣跃然味之不可穷也两简互易残
 经遂完千古尘埋一朝光复崔先生见及此天启之矣
   附录洹词
卷三 第 13a 页 WYG1292-0355c.png
崔氏后渠(名/铣)曰大学其作圣之的乎莫先于本末之知
莫急于诚欺之辨是故知本之当先故推平天下者必
原于格物知末之当后故充格物者斯极于平天下约
之皆脩身也淇澳烈文格物之序也仁敬孝慈信格物之
目也康诰诸文徵诸古以列其次也新民而明明德之
体全矣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诚意章之前格物致
知之义涣然矣实乎此者诚也歧乎此者欺也
 愚按崔氏所云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诚意章之
卷三 第 13b 页 WYG1292-0355d.png
 前格物致知之义涣然矣此不易之说也其他释义
 似未自然越一年又见高氏中玄问辨录所正大学
 古本与崔氏同其释义更直截明快千古人心同然
 于是乎在
  说类
   困学记
吾年二十有五闻令公李元冲(名复/阳)与顾泾阳先生讲
学始志于学以为圣人所以为圣人者必有做处未知
卷三 第 14a 页 WYG1292-0356a.png
其方看大学或问见朱子说入道之要莫如敬故专用
力于肃恭收敛持心方寸间但觉气郁身拘大不自在
及放下又散漫如故无可奈何久之忽思程子谓心要
在腔子里不知腔子何所指果在方寸间否耶觅注释
不得忽于小学中见其解曰腔子犹言身子耳大喜以
为心不专在方寸浑身是心也顿自轻松快活适江右
罗止庵(名懋/忠)来讲李见罗脩身为本之学正合于余所
持循者益大喜不疑是时只作知本工夫使身心相得
卷三 第 14b 页 WYG1292-0356b.png
言动无谬己丑第后益觉此意津津忧中读礼读易壬
辰谒选平生耻心最重筮仕自盟曰吾于道未有所见
但依吾独知而行是非好恶无所为而发者天启之矣
验之颇近于此略见本心妄自担负期于见义必为冬
至朝天宫习仪僧房静坐自觅本体忽思闲邪存诚句
觉得当下无邪浑然是诚更不须觅诚一时快然如脱
缠缚癸巳以言事谪官颇不为念归尝世态便多动心
甲午秋赴揭扬自省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帖在武林
卷三 第 15a 页 WYG1292-0356c.png
与陆古樵(名粹明广东新会人潜/心白沙先生主静之学)吴子往(名志/远)谈论数
日一日古樵忽问曰本体何如余言下茫然虽答曰无
声无臭实出口耳非由真见将过江头是夜明月如洗
坐六和塔畔江山明媚知己劝酬为最适意时然余忽
忽不乐如有所束勉自鼓兴而神不偕来夜阑别去余
便登舟猛省曰今日风景如彼而余之情景如此何也
穷自根究乃知于道全未有见身心总无受用遂大发
愤曰此行不彻此事此生真负此身矣明日于舟中厚
卷三 第 15b 页 WYG1292-0356d.png
设蓐席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
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参求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
乐未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立坐食息念
念不舍夜不解衣倦极而睡睡觉复坐于前诸法反覆
更互心气清澄时便有塞乎天地气象第不能常在路
二月幸无人事而山水清美主仆相依寂寂静静晚间
命酒数行停舟青山徘徊碧涧时坐磐石溪声鸟韵茂
树脩篁种种悦心而心不著境过汀州陆行至一旅舍
卷三 第 16a 页 WYG1292-0357a.png
舍有小楼前对山后临涧登楼甚乐手持二程书偶见
明道先生曰百官万务兵革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
其中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猛省曰原来如此实无
一事也一念缠绵斩然遂绝忽如百觔担子顿尔落地
又如电光一闪透体通明遂与大化融合无际更无天
人内外之隔至此见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
其本位神而明之总无方所可言也平日深鄙学者张
皇说悟此时只看作平常自知从此方好下工夫耳乙
卷三 第 16b 页 WYG1292-0357b.png
未春自揭扬归取释老二家参之释氏与圣人所争毫
发其精微处吾儒具有之总不出无极二字弊病处先
儒具言之总不出无理二字观二氏而益知圣道之尊
若无圣人之道便无生民之类即二氏亦饮食衣被其
中而不觉也戊戌作水居为静坐读书计然自丙申后
数年丧本生父母徙居婚嫁岁无宁息只于动中炼习
但觉气质难变甲辰顾泾阳先生始作东林精舍大得
朋友讲习之功徐而验之终不可无端居静定之力盖
卷三 第 17a 页 WYG1292-0357c.png
各人病痛不同大圣贤必有大精神其主静只在寻常
日用中学者神短气浮便须数十年静力方得厚聚深
培而最受病处在自幼无小学之教浸染世俗故俗根
难拔必埋头读书使义理浃洽变易其俗肠俗骨澄神
默坐使尘妄消散坚凝其正心正气乃可耳余以最劣
之资即有豁然之见而缺此一大段工夫其何济焉所
幸呈露面目以来才一提策便是原物丙午方实信孟
子性善之旨此性无古无今无圣无凡天地人只是一
卷三 第 17b 页 WYG1292-0357d.png
个惟最上根洁清无蔽便能信入其次全在学力稍隔
一尘顿遥万里孟子所以示暝眩之药也丁未方实信
程子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之旨谓之性者色色天然
非由人力鸢飞鱼跃谁则使之勿忘勿助犹为学者戒
勉若真机流行㳽漫布濩亘古亘今间不容息于何而
忘于何而助所以必有事者如植榖然根苗花实虽其
自然变化而栽培灌溉全在勉强问学苟漫说自然都
无一事即不成变化亦无自然矣辛亥方实信大学知
卷三 第 18a 页 WYG1292-0358a.png
本之旨具别刻中壬子方实信中庸之旨此道绝非名
言可形程子名之曰天地阳明名之曰良知总不若中
庸二字为尽中者停停当当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
作便不停当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本体如是工夫如
是天地圣人不能究竞况于吾人岂有涯际勤物敦伦
谨言敏行兢兢业业毙而后已云尔困而学之年积月
累厥惟艰哉而不足以当智者一笑也同病相怜或有
取焉(甲寅孟秋记/)
卷三 第 18b 页 WYG1292-0358b.png
   山居课程
五鼓拥衾起坐叩齿凝神澹然自摄天甫明小憩即起
盥漱毕活火焚香默坐玩易晨食后徐行百步课儿童
灌花木即入室静意读书午食后散步舒啸觉有昏气
瞑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昃而
止趺坐尽线香一炷落日衔山出望云物课园丁秇植
晚食淡素酒取陶然篝灯随意涉猎兴尽而止就榻趺
坐俟睡思欲酣乃寝
卷三 第 19a 页 WYG1292-0358c.png
   复七规
复七规取大易七日来复之义也凡应物稍疲即当静
定七日以济之所以休养气体精明志意使原本不匮
者也先一日放意缓形欲睡即睡务令畅悦昏倦刷濯
然后入室炷香趺坐凡静坐之法唤醒此心卓然常明
志无所适而已志无所适精神自然凝复不待安排勿
著方所勿思效验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惟体贴圣
贤切要之言自有入处静至三日必臻妙境四五日后
卷三 第 19b 页 WYG1292-0358d.png
尤宜警策勿令懒散饭后必徐行百步不可多食酒肉
致滋昏浊卧不得解衣欲睡则卧乍醒即起至七日则
精神充溢诸疾不作矣食芹而美敢告同志
  龙正谨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此千古神奇语亦
  千古疑难事若平平看破只须曰原非有一一复
  何归哑然而一笑耳禅家参话头千蹊万径不出
  此类彼原谓以妄息妄但知参之者为妄用不知
  所参者原属妄设也终日终年参无理之话真是
卷三 第 20a 页 WYG1292-0359a.png
  劳而无功故程子谓天下莫忙如禅客先生反其
  意而用之使人且于静中体贴圣贤切要之言可
  谓开百世之群蒙矣大抵释氏立静坐一法与孟
  夫子平旦之气一段话头意思尽觉相近吾儒不
  废其所长往往用以入门程子叹善学阳明补小
  学皆借用先生体贴要言是反用
   静坐说
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
卷三 第 20b 页 WYG1292-0359b.png
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即性体也以其清净不容一物
故谓之平常画前之易如此人生而静以上如此喜怒
哀乐未发如此乃天理之自然须在人各各自体贴出
方是自得静中妄念强除不得真体既显妄念自息昏
气亦强除不得妄念既净昏气自清只体认本性原来
本色还他湛然而已大抵著一毫意不得著一毫见不
得才添一念便失本色由静而动亦只平平常常湛然
动去静时与动时一色动时与静时一色所以一色者
卷三 第 21a 页 WYG1292-0359c.png
只是一个平常也故曰无动无静学者不过借静坐中
认此无动无静之体云尔静中得力方是动中真得力
动中得力方是静中真得力所谓敬者此也所谓仁者
此也所谓诚者此也是复性之道也
   书静坐说后
 万历癸丑秋静坐武林韬光山中作静坐说越二年
 观之说殆未备也夫静坐之法入门者藉以涵养初
 学者藉以入门彼夫初入之心妄念胶结何从而见
卷三 第 21b 页 WYG1292-0359d.png
 平常之体乎平常则散漫去矣故必收敛身心以主
 于一一即平常之体也主则有意存焉此意亦非著
 意盖心中无事之谓一著意则非一也不著意而谓
 之意者但从衣冠瞻视间整齐严肃则心自一渐久
 渐熟渐平常矣故主一者学之成始成终者也(乙卯/)
 (孟冬志/)
   示学者
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时湛然太虚此即天也心性天
卷三 第 22a 页 WYG1292-0360a.png
总是一个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

凡人之所谓心者念耳人心日夜系缚在念上故本体
不现须一切放下令心与念离便可见性放之念亦念
也如何得心与念离放退杂念只是一念所谓主一也
习之久自当一旦豁然学者不识痛痒便谓自家已是
了何不从静中体认已湛然虚否无昏无散否动中体
察已斩然直否无将无迎否若犹未也岂可不大愧耻
卷三 第 22b 页 WYG1292-0360b.png
大发奋迅忍自瞒昧虚过一生乎
古人何故最重名莭只为自家本色原来冰清玉洁着
不得些子污秽才著些子污秽自家便不安此不安之心
正是原来本色所谓道也今人却将道做一件物事安
顿了自家以外一切不管反把本色真性弄得顽钝了
不知这个道是甚么道
古人何故最重读书书是古人所经历欲后人享现成
昧者以之明疑者以之决怯者以之勇躁者以之和残
卷三 第 23a 页 WYG1292-0360c.png
者以之宽局者以之宏竞者以之恬贪者以之廉慢者
以之庄忮者以之公惰者以之励正如跛者之杖盲者
之相病者之药自姚江因俗学流弊看差了紫阳穷理
立论偏重遂使学者谓读书是徇外少小精力虚抛閒
过文士不穷探经史布衣只道听涂说空疏杜撰一无
实学经济不本于经术实脩不得其实据良可痛也
   读书法示揭阳诸友
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
卷三 第 23b 页 WYG1292-0360d.png
下万世做人的方法今人都不曾依那书上做得一句
所以书自书我自我都不相关都无意味学者读书须
要句句反到自己身上来看如看大学便思如何为明
德在自己身上体认明德如何模样我又如何明之如
何能新民如何为至善我又如何止之都要在身上认
得亲切若见未真行住坐卧放在心里思量又如日用
之间圣人分明说入则孝便思量去尽孝道说出则弟
便思量去尽悌道说言忠信便说话要忠信说行笃敬
卷三 第 24a 页 WYG1292-0361a.png
便行要笃敬但依那书上勉强做得一两句便渐渐我
与书相交涉意味渐渐浃洽一面思索体认一面反躬
实践这才是读书今人终年看书不曾记得一句明年
又重看到老亦只如此其实不曾有一句透彻一句受
用若依此法去看只须看得一书其他便迎刃而解终
身不忘更是人人做得个人品如今第一要紧的是这
一个心乃万理统会万事根本今人终日营营閒思妄
想此心不知放在何处如此岂有与圣贤之书相入之
卷三 第 24b 页 WYG1292-0361b.png
理诸友若肯相信今日回去便扫一室闭门静坐看自
己身心如何初间必是恍惚飘荡坐亦不定须要勉强
坐定令浮气稍宁只收敛此心向腔子里来若奈何这
浮思邪虑不下只向书中求圣贤所以治心之法孟子
说求其放心存其心养其性操则存舍则亡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孔子又都不说心只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于此数者寻
个入头若更不得再于性理中周程张朱所论存养处
卷三 第 25a 页 WYG1292-0361c.png
讨个方法便依法力行如此自然有所得只旬日之间
便见功效果能存得这个心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明
何事不可行至于文词不过写其胸中所自得若心定
理明自然不待用力而能不待求其缋饰而工矣天下
万事皆有个本源从其本而求之则虽难而实易从其
枝叶而求之则虽易而实难义理无穷学问亦无穷此
是言其读书入头处诸友若诚实用力则旬日之间便
各有所疑学以能疑而进有疑而师友决之便沛然矣
卷三 第 25b 页 WYG1292-0361d.png
   格言(三月十五日/)
朱文公先生曰惟心粗一事乃学者之通病横渠说颜
子未至圣人犹是心粗一息不存即是粗病要在精思
明辨使理明义精而操存涵养无须臾离无毫发间则
天理常存人欲消去其庶几矣哉
   好学说
尝思圣人自视无知无能下至不为酒困亦不自居其
所自居者忠信好学而已千古以下想见圣人不过一
卷三 第 26a 页 WYG1292-0362a.png
个朴实头孳孳学问人也然不知其如何好学及观自言
其为人忘食忘忧忘老圣人于学直是滋味如此然不知
其所好何学及观若圣与仁章然后知圣人所学圣与仁
而已一部论语其自为的不过圣与仁诲人的不过圣与
仁人但见其日用常行随人问答不知其皆圣与仁也故
圣人须自说破然则圣与仁与忠信是一是二曰此正见
学之可好矣忠信只是人的真心此一点真心盖天盖
地亘古亘今只看人学问何如若学之不已此一点真
卷三 第 26b 页 WYG1292-0362b.png
心愈广大愈肫切这便是仁学之不已此一点真心愈
微妙愈通明这便是圣此中境界无穷阶级无穷滋味
无穷非实修实證者不知圣人所以愤而乐乐而不知
老之至也圣人于乾卦言之矣曰忠信所以进德脩词
立诚所以居业进德脩业直上达天德不过这个忠信
   为善说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是吾人终身进德脩业事也然为
善必须明善乃为行著习察何谓明善善者性也性者
卷三 第 27a 页 WYG1292-0362c.png
人生而静是也人生而静时胸中何曾有一物来其营
营扰扰者皆有知识以后日添出来非其本然也既是
添来今宜减去减之又减以至于减无可减方始是性
方始是善何者人心湛然无一物时乃是仁义礼智也
为善者乃是仁义礼智之事也明此之谓明善为此之
谓为善明之以立其体为之以致其用感而遂通者原
是寂然不动本无一物也以此复性以此尽性故曰易
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卷三 第 27b 页 WYG1292-0362d.png
   知天说
人莫要于知天知天则知感应之必然今人所谓天以
为苍苍在上者云尔不知九天而上九地而下自吾之
皮毛骨髓以及六合内外皆天也然则吾动一善念而
天必知之动一不善念而天必知之而天又非屑屑焉
知其善而报之善知其不善而报之不善也凡感应者
如形影然一善感而善应随之一不善感而不善应随
之自感自应也夫曰自感自应而何以谓之天何以谓
卷三 第 28a 页 WYG1292-0363a.png
天必知之也曰自感自应所以为天也所以为其物不
贰也若曰有感之者又有应之者是贰之矣惟不贰所
以不爽也然则人之为善乃自求福为不善乃自求祸
故曰祸福无不自已求之知此则为善去恶之意必诚
恶净而善纯人乃天矣
 余观圣人之教最先格物格物者格至善而已至善
 者天而已一彻永彻一迷永迷此吾人圣狂界口生
 死关头
卷三 第 28b 页 WYG1292-0363b.png
   身心说
明道程先生曰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
一个身心却不要好到得外面物事事好时自家身心
蚤已不好了也所谓外物奉身者如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饮食衣服器用玩好皆是欲一事好时费多少精神
若事事要好自家全副精神都到那边去了终日营营
扰扰一个身心弄得猥琐龌龊不觉醉生梦死过了一
生岂不可哀若能移这精神归向学问探讨自性自命
卷三 第 29a 页 WYG1292-0363c.png
当知吾性自有尊爵吾性自有安宅吾性自有膏粱吾
性自有文绣尽风光尽受用得此滋味回视一切外物
直是性命斧斤身心寇贼不但有所鄙而不屑为抑亦
有畏而不敢为耻而不忍为者矣
   洗心说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作居食想彼以富吾以仁彼以
爵吾以义不作富贵想不怨天不尤人不作怨尤想用
则行舍则藏不作用舍想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
卷三 第 29b 页 WYG1292-0363d.png
不为有甚动得我知之嚣嚣不知亦嚣嚣有甚苦得我
非仁无为非礼无行有甚恐得我江汉濯之秋阳暴之
有甚染得我鸢则于天鱼则于渊有甚局得我既唤做
个人须是两手顶天两脚拄地巍巍皓皓还他本来面
目一洗世界万里无尘此之谓洗心
   中说
儒者须守十六字宗传以中为本人心人之心也有此
人即有此心自知诱物化以来皆为五官四体之欲攻
卷三 第 30a 页 WYG1292-0364a.png
取万端危孰甚焉道心心之道也有此心即有此道虽
根于仁义礼智之性而发于气拘物蔽之馀乍明乍晦
微孰甚焉精者精明不昏昧也一者纯一不散乱也惟
此心精明纯一则允复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人心
皆道心矣
   未发说
昔朱子初年以人自有生即有知识念念迁革初无顷
刻停息所谓未发者乃寂然之本体一日之间即万起
卷三 第 30b 页 WYG1292-0364b.png
万灭未尝不寂然也盖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未发者
即在常发中更无未发时也后乃知人心有寂有感不
可偏以已发为心中者心之所以为体寂然不动者也
性也和者心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也情也故章句
云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二语指出性情如指
掌矣王文成复以性体万古常发万古常不发以钟为
喻谓未扣时原自惊天动地已扣时原自寂天寞地此
与朱子初年之说相似而实不同盖朱子初年以人之
卷三 第 31a 页 WYG1292-0364c.png
情识逐念流转而无未发之时文成则以心之生机流
行不息而无未发之时文成之说微矣而非中庸之旨
也中庸所谓未发指喜怒哀乐言夫人岂有终日喜怒
哀乐者盖未发之时为多而喜怒哀乐可言未发不可
言不发文成所谓发而不发者以中而言中者天命之
性天命不已岂有未发之时盖万古流行而太极本然
之妙万古常寂也可言不发不可言未发中庸正指喜
怒哀乐未发时为天命本体而天命本体则常发而未
卷三 第 31b 页 WYG1292-0364d.png
发者也情之发性之用也不可见性之体故见之于未
发未发一语实圣门指示见性之诀静坐观未发气象
又程门指示初学者摄情归性之诀而以为无发时者
失其义矣
   心性说
心之与性谓之一则不可混谓之二又不可分心之用
可言心之体不可言性者心之体也可言者仁义礼智
耳仁义礼智之可言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耳皆心之
卷三 第 32a 页 WYG1292-0365a.png
用也佛氏之所谓性与圣人不同者于用处见之曾有
一禅者问余曰儒家言性与佛同否余曰不同曰性岂
有二耶余曰上人了悟人也又解儒书请以二则质颜
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其厚同列之意甚美夫子何以深
嗟重慨曰非我也夫二三子也禅家如此否曰否也子
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其尊师之意甚美夫子何以严
词切贬曰行诈曰欺天禅家如此否曰否也余曰儒家
之言性如此禅者不知所谓也圣人之学所以异于释
卷三 第 32b 页 WYG1292-0365b.png
氏者只一性字圣人言性所以异于释氏言性者只一
理字理者天理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条理也故曰天
序天秩天命天讨此处差不得针芒先圣后圣其揆一
也明道见得天理精故曰传灯录千七百人若有一人
悟道者临死须寻一尺布裹头而死必不肯抛头露面
而终此与曾子易箦意同了此便知厚葬为臣二则此
理在拈花一脉之上非穷理到至极处不易言也
   气心性说
卷三 第 33a 页 WYG1292-0365c.png
气也心也性也一也然而天下学术之岐则岐之于是
老氏气也佛氏心也圣人之学乃所谓性学老氏之所
谓心所谓性则气而已佛氏之所谓性则心而已非气
心性有二其习异也习之而气则气习之而心则心习
之而性则性矣性者何天理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
非人所为如五德五常之类生民欲须臾离之不可得
而二氏不知也外此以为气故气为老氏之气外此以
为心故心为佛氏之心圣人气则养其道义之气心则
卷三 第 33b 页 WYG1292-0365d.png
存其仁义之心气亦性心亦性也或者以二氏言虚无
遂讳言虚无非也虚之与实有之与无同义而异名至
虚乃至实至无乃至有二氏之异非异于此也性形而
上者也心与气形而下者也老氏之气极于不可名不
可道佛氏之心极于不可思不可议皆形而上者也二
氏之异又非异于道器也其端绪之异天理而已儒者
以佛氏外君亲然其教未尝不先忠孝吾独谓二氏足
以乱教者夷善恶是非而曰平等而恶分别彼固曰无
卷三 第 34a 页 WYG1292-0366a.png
分别心有分别性吾则曰有分别性亦无分别用天下
是非善恶而已圣人因物付物处之各当而我无与焉
所以经世宰物万物各得其所佛氏于蜎飞蠕动无不
慈爱顾使天下善恶是非颠倒错乱举一世糜烂蛊坏
之不顾而曰清净无为也呜呼其亦不仁而已矣此所
谓无理也或曰老氏长生其神长存儒者能乎曰无极
而太极之谓长生曰佛氏无生出离生死儒者能乎曰
太极本无极之谓无生夫佛氏斥断常二见先儒谓人
卷三 第 34b 页 WYG1292-0366b.png
死则灭反堕其断见何也张子曰大易不言有无言有
无诸子之陋也故曰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理义说
伊川先生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此二语关涉不小了
此即圣人艮止心法胡氏庐山辈以为心即理也舍心
而求诸物遗内而徇外舍本而逐末也呜呼天下岂有
心外之物哉当其寂也心为在物之理义之藏于无朕
也当其感也心为处物之义理之呈于各当也心为在
卷三 第 35a 页 WYG1292-0366c.png
物之理故万象森罗心皆与物为体心为处物之义故
一灵变化物皆与心为用体用一源不可得而二也物
显乎心心妙乎物妙物之心无物于心无物于心而后
能物物故君子不从心以为理但循物而为义不从心
为理者公也循物为义者顺也故曰廓然大公物来顺
应故曰圣人之喜怒在物不在已八元当举当举之理
在八元当举而举之义也四凶当罪当罪之理在四凶
当罪而罪之义也此之谓因物付物此之谓艮背行庭
卷三 第 35b 页 WYG1292-0366d.png
内外两忘澄然无事也彼徒知昭昭灵灵者为心而外
天下之物是心为无矩之心以应天下之物师心自用
而已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气质说
性者学之原也知性善而后可言学知气质而后可言
性故论性至程张而始定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天地间性有万殊者形而已矣以人物言之人形直而
灵兽形横而蠢以人言之形清而灵形浊而蠢匪直外
卷三 第 36a 页 WYG1292-0367a.png
有五官之形且内有五脏之形故吴王濞有反骨而高
祖先知其反安禄山有反骨而张九龄先知其反王莽
之鸱吻商臣之蜂目越椒熊虎之状伯石豺狼之声皆
形也形异而气亦异气异而性亦异非性异也弗虚弗
灵性弗著也夫子曰性相近也习染未深之时未始不
可为善故曰相近然而质美者习于善易习于恶难质
恶者习于恶易习于善难上智下愚则气质美恶之极
有必不肯习于善必不肯习于恶者也故有形以后皆
卷三 第 36b 页 WYG1292-0367b.png
气质之性也天地之性非学不复故曰学以变化气质
为主或疑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不可分性为二者非也
论性于成形之后犹论水于净垢器中道著性字只是
此性道著水字只是此水岂有二耶或又疑性自性气
质自气质不可混而一之者亦非也天地之道为物不
贰故性即是气气即成质恶人之性如垢器盛水清者
已垢垢者亦水也明乎气质之性而后知天下有自幼
不善者气质而非性也性善之说始定而变化气质之
卷三 第 37a 页 WYG1292-0367c.png
功始力所谓变化气质者正欲人知得性善虽恶人可
斋戒沐浴事上帝云尔故曰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
焉弗性气质之性则形色天性矣盖一明性善随他不
好气质当下点铁成金
   寅直说
虞廷十六字万古以为心学宗祖矣至夙夜惟寅直哉
惟清第谓秩宗交神明之道不知其为心学之要也夫
人心所以不清由不直所以不直由不寅寅直者敬以
卷三 第 37b 页 WYG1292-0367d.png
直内之谓也寅在一元则人物开辟在一年则三阳交
泰在一日则平旦清明万感未接一念未起湛然寂然
此真敬也敬则直矣直则清矣一有作意即非寅非直
非清故曰惟寅直惟清惟者惟此真体更无纤尘惟此
真色更无纤染此人心所以合天德也有诀焉伊尹称
汤昧爽丕显昧爽者寅也孟子亦曰平旦之气平旦者
昧爽也真心莫显于此于此悟入则作圣之基于此混
过则负天之牖圣人言寅直微矣哉因为箴曰天地之
卷三 第 38a 页 WYG1292-0368a.png
先惟斯一气万有大生人为至贵人生于寅是谓厥初
有如婴儿至静而虚其心之灵以气之直上际下蟠与
天无极故惟寅直乃性真体其性来复其心则洗是曰
惟清纤尘无滓人配天地配者在此勿谓一日异于一
元昧爽之际气反其原敬以直之不加毫毛旦昼勿梏
谓之曰操日新又新存存成性性性不已以至于命
   爱敬说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
卷三 第 38b 页 WYG1292-0368b.png
人君子存心只是仁礼仁礼只是爱敬所以期至于法
今传后之圣人斯二者而已矣斯二者何从来也从孩
提来也孩提知爱稍长知敬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
为良知良能是人之本心也圣人因之故曰因亲教爱
因严教敬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所因者本也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天子以此得
万国之欢心诸侯卿大夫士庶以此得一家之欢心是
以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和平道如此其大也故曰
卷三 第 39a 页 WYG1292-0368c.png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圣人所以治
天下如运之掌者得其本也世人致祸之道其事非一
而其大端皆由慢人恶人故心不和平灾害并至卒之
亏体辱亲成大不孝君子有终身之忧者忧不仁不礼
不爱不敬也有终身之忧则无一朝之患矣
   好恶说
近见世局纷纭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因而推其故原来
只在好恶两字不是这两字上差差在心上不是心上
卷三 第 39b 页 WYG1292-0368d.png
差差在仁不仁上世间那一个人是没好恶的但各人
等第不同一等人便是一等人的好恶二等人便是二
等人的好恶三等人便是三等人的好恶其等愈下其
人愈多其好恶相同愈多彼见其同便以为公好公恶
便自谓能好能恶不知圣人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若果如此世间何仁者之多也若是猛然自省我还是
仁者否仁至难言只把此篇圣人言仁处自家查对如
久处约而无滥久处乐而无淫志仁无恶欲富贵而不
卷三 第 40a 页 WYG1292-0369a.png
处非道恶贫贱而不去非道终食不违仁好仁而无以
尚恶不仁而不使加身诸如此类一一合否若是未合
未可自谓仁者自谓能好恶也或曰两边好恶必有一
边是的是的就是仁否曰也难说又有一勘法我这好
恶还从吾君吾民上起念否还只在自家意见上异同
躯壳上通碍交游上生熟起念否此亦勘得大槩要之
肯回头查勘惟恐自陷于不仁只此念已向仁路上来
不患其不能好恶矣若只卤莽灭裂去无论不是的一
卷三 第 40b 页 WYG1292-0369b.png
边即是的一边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乾坤说
凡了悟者皆乾也脩持者皆坤也人从迷中忽觉其非
此属乾知一觉之后遵道而行此属坤能皆乾坤之倪
而非其体乍悟复迷乍作复止未足据也必至用力之
久一旦豁然如大畜之上九畜极而通曰何天之衢乃
如是乎心境都忘宇宙始辟方是乾知知之既真故守
之必力细行克矜小物克谨视听言动防如关津镇如
卷三 第 41a 页 WYG1292-0369c.png
山岳方是坤能无乾知则无坤能无坤能亦无乾知譬
之于榖乾者阳发生耳根苗花实皆坤也盖乾知其始
坤成其终无坤不成物也故学者了悟在片时脩持在
毕世若曰悟矣一切冒嫌疑毁藩篱曰吾道甚大奈何
为此拘拘者则有生无成苗不秀秀不实惜哉
   乾彖说
圣人之彖乾而言元亨也继之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明言天道矣言利贞也终之曰首出
卷三 第 41b 页 WYG1292-0369d.png
庶物万国咸宁明言人道矣故朱子别之曰此为天道
之元亨利贞此为圣人之元亨利贞浑而言之今别而
言之读者不能无疑然非别言天人圣人彖文何以交
错如是也盖积疑久之一日恍然曰有是哉圣人自释
之矣曰乾元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
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此申言元亨利贞也曰大
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
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此中言大明首出
卷三 第 42a 页 WYG1292-0370a.png
以下语也六爻发挥六龙时乘非人乎天下平非万国
宁乎统之曰大哉乾乎皆乾道也其以人道而为乾道
也明甚则其以乾道而为人道也明甚所以交错其文
者盖四德有终始之义故六爻有时成之位非御天者
之云雨则元亨不能成利贞之功而万国不宁皆乾道
也皆人道也圣人正恐人二之也吾于是沛然于钱启
新先生象像之说而知其有功于易者大也象像之说
曰为乾为坤天地之象也上天下地则人之像也六十
卷三 第 42b 页 WYG1292-0370b.png
四卦其象卦也其像人也缺一非人像也夫圣人不云
乎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明言乾之为人
也柔顺利贞君子攸行明言坤之为人也岂独圣人有
之明言人人自有之也人人自有之而以归之天地归
之圣人归之易书者何也
   乾彖释
万物资始元也品物流行亨也各正性命利也保合太
和贞也此乾道之大明终始也有四德之终始故有六
卷三 第 43a 页 WYG1292-0370c.png
位之时成有六龙之时乘故有四德之终始乾元统天
而首出庶物六龙御天而万国咸宁矣
   大象
易者象也乾者天行之象也君子自强不息则乾之象
也以者非法其如此而如此之谓也六十四卦一易而
已生道者一易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得之
为人皆此也以此自强不息则谓之乾以此厚德载物
则谓之坤非此则更有何者而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
卷三 第 43b 页 WYG1292-0370d.png
物乎故易者象三才之为一像也
   三勿居说
客问高子曰何谓浩然之气高子曰性也曰性也安得
谓之气曰养成之性也性者生理也如草木焉惟有性
故忽而根荄忽而干叶忽而花实也实则成性而复生
或槁之或戕之则靡然萎矣人之于性也亦然养之畅
茂条达则其气浩然塞乎天地而性乃成浩然者人之
花而实者也今天下之于性人人能言之然自幼而壮
卷三 第 44a 页 WYG1292-0371a.png
而老不知性为何物何怪乎与年俱尽靡然为腐草朽
木也乎哉养之何如曰直而已矣直之谓集义直之谓
有事直之谓勿正勿忘勿助长也忠馀邹子以三勿名
其居而问说于龙谨以对客者对夫邹子之以是名居
是有志于性者也是不忍于自槁而自戕者也夫然请
自勿忘始勿忘而后知所谓有事所谓正助
   夕可说
潜江宜诸欧阳公既致其颍州兵使者而归奉朝命再
卷三 第 44b 页 WYG1292-0371b.png
辟坚卧不起乃得佳壤于豹湖之滨而穴之曰此予之
所归也筑室焉颜曰夕可杜门体道于中使友人问夕
可之说于某某曰噫嘻予未朝闻焉知夕可且予方有
疑于周元公也其说太极而以死生之说终何耶死生
之说在始终之故矣若何原若何反耶为之研味者累
月一夕梦有儒衣冠者以为元公也前而叩焉公曰夫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生死也一死一生者群生之动静
也此所谓易也恍然而寤于时明月在室万籁咸寂予
卷三 第 45a 页 WYG1292-0371c.png
乃整襟端居一灵炯然如月斯净众缘脱落如籁斯寂
久之而笑曰此物何动何静何生何死耶噫嘻我知之
矣死生道也譬之于沤起灭一水也寂然不动者也吾
欲复其寂然者岂遗弃世事务一念不起之谓哉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万象森罗常理不易吾与之时寂而寂
时感而感万感万寂而一也故万死万生而一也闻道
者非耳也至于今而后恍然知向所为道其为物乃如
此也吾未之闻而且由焉朝于斯夕于斯必有至也至
卷三 第 45b 页 WYG1292-0371d.png
之日则吾闻之日闻之日则吾可之日也谨以质之于
公以为可否
   辅仁说
夫子曰为仁由已而曾子曰以友辅仁何也仁人也仁
也者与人为体者也人也者与仁为用者也胥天下之
人而于仁之中也犹之胥天下之木而于春之中也春
不可见而见之于木仁不可见而见之于人仁之于人
无一膜之隔人之于仁若万里之阻何也各已其已也
卷三 第 46a 页 WYG1292-0372a.png
是故胥天下之谓仁执一人之谓己推己而人之则仁
执人而已之则不仁故为仁者莫妙于人己之间吾之
所不得而知也相观相摩相习相薰忽不觉其执者化
推者通而仁矣故曰辅仁辅仁者友也以者孰以之为
仁由己也马铭鞠诸君知于文中求友友中求仁为作
辅仁说
   观两先生所参春游记请益
若拈本体更无可说才涉言说尽属工夫观其会通非
卷三 第 46b 页 WYG1292-0372b.png
一非二邹先生意思多在本体上指点顾先生意思多
在工夫上防闲邹先生多说放下顾先生多说操存要
之真放下乃真操存真操存乃真放下若谓放下者非
操存操存者不放下则触语生碍矣要知伊川先生心
存诚敬乃真放下心存诚敬至于死生不动更有何物
不放下耶若谓心存诚敬胸中有诚敬则拳拳服膺胸
中有一善乎本体本无可拈圣人姑拈一善字工夫极
有多方圣人为括一敬字重本体者欲扫念头并扫善
卷三 第 47a 页 WYG1292-0372c.png
敬字面重工夫者欲显实理并扫虚寂字面两者之偏
虽小两者之害则殊又不可不察也若说本体了则立
地便了若说工夫休则无时可休至于本体有不透工
夫工夫有不透本体全在各人自病自知如靠言语孤
负两先生矣敢为两先生阐其大指并以请正
  龙正谨按非千休无一念所休者妄想也以妄想
  对诚敬则惟放下而后为操存若欲放下其戒慎
  恐惧之念即东坡所云打破敬字矣因打破故曰
卷三 第 47b 页 WYG1292-0372d.png
  敬敬又何打破之有则惟操存可以该放下古来
  遁逸高人固有放下世间一切而未知操存者两
  先生之说毕竟泾阳为密
  辨类
   阳明说辨一
君子于人之言也必有以得其人之心尽其人之说体
之于吾身真见其非而后明吾之是以正之务可以建
诸天地质诸鬼神以俟之后圣而后无愧其人若阳明
卷三 第 48a 页 WYG1292-0373a.png
之攻朱子也果为得朱子之心而有当于其说乎吾观
其答顾东桥之书曰朱子所谓格物云者是以吾心而
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
孝之理果在于吾之心耶抑在于亲之身耶假果在于
亲身而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与见孺子之入井
必有恻隐之心是恻隐之理果在孺子之身与抑在吾
心之良知与是可以见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果若斯
言也朱子可谓天下之至愚叛圣以乱天下者也夫臣
卷三 第 48b 页 WYG1292-0373b.png
之事君以忠也夫人知之而非知之至也孟子曰欲为
臣尽臣道法舜而已不以舜之所以事君事君不敬其
君者也夫不敬其君天下之大恶也苟不如舜之所以
事君则已陷于天下之大恶而不自知焉则所以去其
不如舜以就其如舜者当无不至也子之事亲而当孝
也夫人知之而非知之至也孟子曰事亲若曾子者可
也夫至于曾子之事亲而始曰可也不然犹为未能事
其亲矣则所以去其不如曾子以求其如曾子者又当
卷三 第 49a 页 WYG1292-0373c.png
何如也此人伦之至天理之极止之则也此为格物而
至于物则物理尽者也所谓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也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此何心也仁也格物者知皆扩而充之达之于
其所忍无不见吾不忍之真心焉一箪食一豆羹生死
随之而行道不受嘑尔乞人不屑蹴尔此何心也义也
格物者知皆扩而充之达于其所为无不见吾不为之
真心焉此之谓格物而致知故其心之神明表里精融
卷三 第 49b 页 WYG1292-0373d.png
通达无间而更无一毫人欲之私得藏于隐微之地以
为自欺之主故意之所发无不诚心之所存无不正也
吾所闻于程朱格物致知之说大略如此也未闻其格
孝于亲之身格忠于君之身格恻隐于孺子格不受不
屑于行道乞人也以是而辟前人之说譬如以病眼见
天而谓天之不明则眼病也于天何与是可百世以俟
圣人乎
   阳明说辨二
卷三 第 50a 页 WYG1292-0374a.png
君子非立言之难言而不得罪于圣人之为难夫圣人
之言顺性命之理而已后之求圣人之言者顺圣人之
言而已阳明之说大学也吾惑之大学曰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阳明曰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
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
事物各得其理矣事物各得其理格物也是格物在致
知知至而后物格也又曰物事也格正也但意念所在
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又曰格物者格其心之不正
卷三 第 50b 页 WYG1292-0374b.png
以归于正是格物在正心诚意意诚心正而后格物也
整庵罗氏所谓左笼右罩以重为诚意正心之累顾氏
所谓颠倒重复谓之阳明之大学可矣诗云无易由言
天下大矣万世而下不尚有人也夫
   阳明说辨三
凡人之言合者必二物也本离而合之之谓合本合则
不容言合也天下之物有万而理则一无体用无显微
无物我无内外一以贯之者也告子之义外不识性也
卷三 第 51a 页 WYG1292-0374c.png
故亦不识义而外之非求义于外也凡人之学谓之曰
务外遗内谓之曰玩物丧志者以其不反而求诸理也
求诸理又岂有内外之可言哉在心之理在物之理一
也天下无性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犹之器受日光在彼
在此日则一也不能析之而为二岂待合之而始一也
阳明亦曰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
未尝非内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诚是也则奈何驳朱
子曰以吾心求理于事物之中为析心与理为二也然
卷三 第 51b 页 WYG1292-0374d.png
则心自心理自理物自物匪独析而二且参而三矣是
阳明析而二之非朱子析而二之也阳明又曰若鄙人
之致知格物是合心与理为一者也心与理本未尝不
一非阳明能合而一之也犹之乎其论知行矣夫知行
亦未尝不合一而圣人不必以合一言也故有时对而
言之则知及仁守是也有时互而言之则智愚贤不肖
之过不及而道之不行不明是也有时对而互言之则
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是也有时偏而言之则夫子叹知
卷三 第 52a 页 WYG1292-0375a.png
德之鲜孟子重始条理之智传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是也有时分而言之则知及而仁不能守有不知而作者
是也吾故曰圣人不必合一言之也而知行未尝不合
惟其未尝不合故专言知而行在专言行而知亦在大
学之先格物致知也以其求端用力言之然岂今日知
之明日行之之谓哉必欲以合一破先后之说也则大
学之言先者八言后者八皆为不可通之说矣凡若此
者总是强生事也
卷三 第 52b 页 WYG1292-0375b.png
   阳明说辨四
阳明以朱子之致知也为闻见之知故其为宗旨也曰
良知吾则以大学之致知本非不良之知非自阳明良
之也朱子为闻见之知与否与前乎吾者知之后乎吾
者知之吾则乌乎敢知虽然圣人之教不尔也夫子不
曰多闻从善多见而识乎不曰多闻阙疑而慎言其馀
多见阙殆而慎行其馀乎不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
德乎此为初学言之也知之次也夫圣人不任闻见不
卷三 第 53a 页 WYG1292-0375c.png
废闻见不任不废之间天下之至妙存焉舜闻一善言
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非闻见乎而闻
见云乎哉
   异端辨
 乙巳仲夏余游武林寓居西湖见彼中士人半从异
 教心窃忧之问其所从皆曰莲池问其教出所著书
 数种多抑儒扬释之语此僧原廪于学宫一旦叛入
 异教已为名教所不容而又操戈反攻不知圣人之
卷三 第 53b 页 WYG1292-0375d.png
 教何负于彼庠序之养育何负于彼而身自叛之又
 欲胥天下而叛之如此之亟也因摘取其言各剖破
 之又有竭力专诋朱夫子者另为一书尚未得也
   竹匆随笔内一条辨良知者曰(云云/)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孟子指出孩提爱敬是最初最真
处以是为妄何所不妄仁义智礼乐其实只事亲从兄
二者二者既妄五者皆伪人道尽灭矣几何而不胥为
禽兽也真常寂照将焉用之
卷三 第 54a 页 WYG1292-0376a.png
   正讹集内一条辨佛书多才人所作曰(云云/)
佛说多端约其大义只无声无臭四字足以蔽之圣人
在人伦庶物中物还其则而我无与焉终日酬酢万变
实无一事也畏天命悲人穷汲汲皇皇那有閒工夫在
深山浚谷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也谓孔孟为才人
谓佛经皆孔孟不及道其小视孔孟甚矣吾以为孔孟
道及处学佛者不能知其不肯道及处学佛者不能知
其不屑道及处学佛者不能知
卷三 第 54b 页 WYG1292-0376b.png
   又辨三教一家曰(云云/)
自有开辟以来圣帝明王相继为治地平天成民安物
阜不闻有所谓佛也不待有所谓佛也圣人之道不明
不行而后二氏乘隙而惑人昔之惑人也立于吾道之
外以似是而乱真今之惑人也据于吾道之中以真非
而灭是昔之为佛氏者尚援儒以重佛今之为儒者且
轩佛以轻儒其始为三教之说以为与吾道列而为三
幸矣其后为一家之说以为与吾道混而为一幸矣今
卷三 第 55a 页 WYG1292-0376c.png
且摈之为凡摈之为外而幼之而卑之而疏之然则天
下孰肯舍圣人而甘为凡夫舍尊长而甘为卑小舍亲
而就其疏也呜呼颠倒是非至此极矣斯言不出于乱
世而出于盛时不出于释氏之徒而出于圣人之徒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又辨三教同说一字曰(云云/)
此说鄙陋之极不必为剖吾且据其说佛者问之一者
何耶以为有物耶无物耶以为有物则不识一以为无
卷三 第 55b 页 WYG1292-0376d.png
物既无物矣又有何物超乎一之外乎所见如此而徒
为张大之说以诳惑后生罪可胜诛也耶
   与管东溟虞山精舍问答
翁语次深薄宋儒余曰先生必有所见其灼然处何居
翁曰只一性字宋儒便不识余曰何谓曰性者大觉宋
儒谓性即理也认做一件鹘突的黑影子余曰何以见
之曰彼以知觉为心谓理乃心所包之物岂非包著一
件不觉之物乎余曰理有何形因其心之发见知其有
卷三 第 56a 页 WYG1292-0377a.png
如是之条理故谓之理若谓以觉包理则理乃在外宜
乎今人以物理为外以格物之理为徇外矣翁曰此是
公为宋儒分疏吾自二十岁时已见宋儒骨髓余曰不
然是老先生有得后看宋儒故认得如此若攀龙者初
时一无所见从程朱夫子讨出工夫曲折一一依他做
并不见有如此痴学问也翁曰公近释正蒙且论太和
何如曰张子谓虚空即气故指气以见虚犹易指阴阳
以谓道也曰即此便不是谓气在虚空中则可岂可便
卷三 第 56b 页 WYG1292-0377b.png
以虚空为气余曰谓气在虚空中则是张子所谓以万
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虚是虚气是气虚与气不相资
入者矣翁但曰总不是总不是余亦不敢与长者屡辩
而止因思学问从入之途不同断无合并之理吾儒以
秩序命讨自然之天理为理其自然之条理毫发差池
不得处正是大觉彼徒以此心之精灵知觉为觉宜其
认理为鹘突为黑影端绪迥然安可以口舌争也
  圣贤论赞
卷三 第 57a 页 WYG1292-0377c.png
   先师
颜之仰钻瞻忽曾之江汉秋阳思之敦化川流孟之金
声玉振宰我谓贤于尧舜子贡有若谓自生民未有是
皆智足知圣未若夫子自言知我其天天不可知圣不
可知荡荡乎其孰能名之
   颜子
箪瓢陋巷是何胸次博文约礼是何脩持不迁不贰是
何力量是之谓不违仁识仁者当识颜子所以为仁
卷三 第 57b 页 WYG1292-0377d.png
   曾子
一贯者子之悟道也大学者子之传道也絜矩又何不
贯之有故格物者格知天下之为一物也物格而一以
贯之矣
   子思
非仲尼则尧舜之道不传非子思则仲尼之道不传所
传何道也中庸也非未发一语则中庸之道不传一语
为千古知性之窍知此之谓知性复此之谓复性尽此
卷三 第 58a 页 WYG1292-0378a.png
之谓尽性
   孟子
何以必道性善是人人本色也何以必称尧舜是性善
实證也试看不学良知不虑良能涂之人与尧舜有针
芒不合否非七篇昭揭则人人宝藏千古沉埋
   濂溪先生
先生三代以后之圣人乎无辙迹可寻无声臭可即无
极太极太极无极是之谓易妙于未画圣人洗心退藏
卷三 第 58b 页 WYG1292-0378b.png
于密以此
   明道先生
大学者圣学也中庸者圣心也匪由圣学宁识圣心发
二书之秘教万世无穷者先生也渊乎微乎非先生学
者不识天理为何物矣不识天理不识性为何物矣是
儒者至善极处是佛氏毫釐差处
   伊川先生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先生之道通于天地礼仪三百威
卷三 第 59a 页 WYG1292-0378c.png
仪三千先生之道备于一身释有普贤人知尊之儒有
伊川人思议之碍其欲也人欲肆而防之者礼学如先
生乃曰克己复礼
   横渠先生
洋洋乎盈眸而是者何物也易也子舆以浩然名气先
生以太和名易浩然者太和之充于四体太和者浩然
之塞乎天地匪是不为知道不为见易故曰周公才美
智不足称
卷三 第 59b 页 WYG1292-0378d.png
   晦庵先生
删述六经者孔子也传注六经者朱子也子以四教文
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孔子之学惟朱子为得其
宗传之万世而无弊孔子集群圣之大成朱子集诸儒
之大成圣人复起不易斯言
 
 
 高子遗书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