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66-016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古文疏證卷二  山阳 阎若璩 撰
  第十七
安国古文之学其传有四一传于都尉朝朝传庸谭谭
传胡常常传徐敖敖传王璜涂恽恽传桑钦王莽时立
于学官璜恽皆贵显恽又传贾徽徽传子逵逵数为肃
宗言古文尚书诏选高才生从逵学由是古文遂行一
传于儿宽一传于其家孔僖传所谓自安国以下世传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6-0160b.png
古文尚书是也一传于司马迁迁书所载多古文说是
也东汉杜林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
后归京师出以示卫宏徐巡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
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
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
重之林同郡贾达为之作训马融作传康成注解古文
之说大备康成虽云受之张恭祖然其书赞曰我先师
棘子下生安国亦好此学则其渊源于安国明矣东晋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6-0161a.png
元帝时汝南梅赜奏上古文尚书乃安国所传其篇章
之离合名目之存亡绝与两汉不合赜自以得之臧曹
曹得之梁柳皇甫谧亦从柳得之而载于帝王世纪柳
得之苏愉愉得之郑冲郑冲以上则无闻焉呜呼其果
安国之旧耶抑魏晋之间假托者耶愚尝以梅氏晚出
书自东晋迄今岁次壬子一千三百五十六年而屹与
圣经贤传并立学官家传人诵莫能以易焉者其故盖
有三焉皇甫谧高名宿学左思三都经其片语遂竞相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6-0161b.png
赞述况渠实得孔书载于世纪有不因之而重者乎是
使此书首信于世者皇甫谧之过也赜虽奏上得立于
学官然南北两朝犹递相盛衰或孔行而郑微或郑行
而孔微或孔郑并行至唐初贞观始依孔为之疏而两
汉专门之学顿以废绝是使此书更信于世者孔颖达
之过也天祐斯文笃生徽国孔子之后所可取信者一
人而已分经与序为二以存古制一则曰安国伪书再
则曰安国伪书而为之弟子者正当信以传信疑以传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6-0161c.png
疑乃明背师承仍遵旧说是使此书终信于世者蔡沈
之过也经此三信虽有卓识定力不拘牵世俗趋舍之
大儒如临川吴文正公尚书叙录实有以成朱子未成
之志者而世亦莫能崇信之盖可叹也夫可叹也夫或
问曰子于尚书之学信汉而疑晋疑唐犹之可也乃信
史信传而疑经其可乎哉余曰何经何史何传亦唯其
真者而已经真而史传伪则据经以正史传可也史传
真而经伪犹不可据史传以正经乎或又曰晚出之书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6-0161d.png
其文辞格制诚与伏生不类兼多脱漏亦复可疑然其
理则粹然一出于正无复有驳杂之讥子何不过而存
之乎余曰似是而非者孔子之所恶也弥近理而大乱
真者朱子之所恶也余之恶夫伪古文也亦犹孔子朱
子之志也今有人焉循循然无疵也且斌斌然敦诗书
也说礼乐也而冒吾之姓以为宗党其不足以辱吾之
族也明矣然而有识者之恶之尤甚于吾族之有败类
何也吾族之有败类犹吾之一脉也乃若斯人固循循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6-0162a.png
然固斌斌然而终非吾之族类也吾恐吾祖宗之不血
食也伪古文何以异此善夫欧阳永叔之言曰自孔子
没至今二千年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愚亦谓
自东晋至今一千三百五十六年有一阎若璩者为是
说矣况乎若璩之前有文正朱子焉朱子之前已有吴
氏棫焉文正之后又有归氏有光诸人焉其可援之以
为證者不为不众矣呜呼先儒先正之绪言具在其尚
取而深思之哉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6-0162b.png
 按孔子世家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
 司马迁亲与安国游记其蚤卒应不误然考之汉书
 又煞有可疑者儿宽传宽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
 安国补廷尉文学卒史时张汤为廷尉案汤为廷尉
 在武帝元朔三年乙卯楚元王传天汉后孔安国献
 古文书遭巫蛊之难未施行案巫蛊难在武帝征和
 元年己丑二年庚寅相距凡三十五六年汉制择民
 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则为之师者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6-0162c.png
 年又长于弟子安国为博士时年最少如贾谊亦应
 二十馀岁矣以二十馀岁之博士越三十五六年始
 献书即甫献书而即死其年已五十七八且望六矣
 安得为蚤卒乎况孔氏子孙都无高寿者不过四十
 五十耳四十五十俱不谓之蚤卒何独于安国而夭
 之乎颇不可解又安国大序谓得壁中书悉上送官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采摭
 以立训传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用不复以闻是献书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6-0162d.png
 者一时作传毕而欲献者又一时也作传毕而欲献
 会国有巫蛊则初献书时未有巫蛊何不即立于学
 官而乃云以巫蛊遂不及施行邪盖伪作此书者知
 两汉秘府有古文而无训传今又并出训传不得不
 迁就傅会其说以售其欺耳
 又按史记汉书儒林传似孔安国在当时实兼今文
 古文尚书而通之其为博士时自当授弟子以今文
 所谓盖禄利之路然也至别有好古之士如马迁都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6-0163a.png
 尉朝方从安国问古文所谓古文颇不合时务是也
 儿宽初事欧阳生治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
 业受业孔安国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此非经学既明
 而得禄之验乎本不当系宽于安国古文之下但近
 代有汉儒授经图于欧阳生今文及安国古文下俱
 各系以儿宽余偶因之未暇改正云
 又按吴文正公尚书叙录信可为不刋之典矣然其
 误亦有六一谓孔壁真古文书不传不知传至西晋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6-0163b.png
 永嘉时始亡失也一谓舜典汨作九共等篇为张霸
 伪作不知此乃孔颖达之妄说也一谓汉志古经十
 六卷即张霸伪古文书不知汉志乃四十六卷非十
 六卷且即真孔壁书非伪书也一谓梅赜书并书序
 一篇为五十九不知定著仍五十八篇序已各冠其
 篇首不复为一篇也一谓唐撰正义自是以后汉欧
 阳大小夏侯氏所传者废不复行不知欧阳大小夏
 侯氏学自晋永嘉时已亡不待唐也一谓汉魏四百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6-0163c.png
 年间诸儒所治不过二十八篇耳不知此外仍有治
 古文尚书者也以文正之博考精识其于是经可谓
 专且勤矣犹不免此谬误然则经学可易言与
 又按予尝疑安国献书遭巫蛊之难计其年必高与
 马迁所云蚤卒者不合信史记蚤卒则汉书之献书
 必非安国信汉书献书则史记之安国必非蚤卒然
 马迁亲从安国游者也记其生卒必不误者也窃意
 天汉后安国死已久或其家子孙献之非必其身而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6-0163d.png
 苦无明證越数载读荀悦汉纪成帝纪云鲁恭王坏
 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武帝时孔安国家献
 之会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于安国下增一家字足补
 汉书之漏益自信此心此理之同而大序所谓作传
 毕会国有巫蛊出于安国口中其伪不待辩矣
 又按郑康成书赞曰我先师棘子下生安国亦好此
 学见孔颖达疏先师棘子字颇不可解遍检南北监
 本及近刻常熟毛氏本俱然询诸四方同人亦无从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6-0164a.png
 辩析越数载读水经注淄水引郑志曰张逸问赞云
 我先师棘下生何时人郑康成答云齐田氏时善学
 者所会处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始悟是我先
 师棘下生子安国子字读属安国然不曰孔而曰子
 者何也隐十一年公羊传子沈子曰注云沈子称子
 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冠以子者他师也康成自
 以渊源于安国故冠子于安国之上其不曰子孔子
 者又所以别于孔子也此正康成经学之典且精也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6-0164b.png
 又按史记儒林传叙伏生今文末云自此之后鲁周
 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此指安国通今
 文下另叙孔氏有古文起自安国颇为明白班固于
 周霸三人省去孔安国专归古文则安国非伏生一
 派而史及之为赘甚失却迁之意此亦论班马异同
 之所当知者
 又按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
 八百石儒林传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古文盖初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6-0164c.png
 置此官而安国即为之何者元狩五年癸亥上距博
 士时乙卯凡九年后又几年至临淮太守遂卒此安
 国生平之历宦也向云安国为博士年二十馀则谏
 大夫时年三十外卒于郡太守应亦不满四十与孔
 氏他子孙异故曰蚤卒此安国之寿命也博士秩比
 六百石郡守秩二千石由比六百石迁比八百石由
 比八百石迁二千石此安国之禄秩也史传易多牴
 牾独此事考之无不协亦一快云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6-0164d.png
 又按尚书叙录云考传记所引古书见二十五篇内
 者如郑康成赵歧韦昭王肃杜预并指为逸书则是
 二十五篇前此诸儒俱未见窃以康成则必指所注
 礼记也歧孟子也昭国语也预左氏也若肃所注宋
 艺文志仅周易传十一卷馀不传文正曷由知其以
 何者为逸书哉此又当为一误读晁公武读书志论
 先儒未见古文及郑赵韦杜而不及王肃其指精矣
 又按余尝著孔氏二冤辩兹以上既发明安国事连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6-0165a.png
 类录于此其略曰世传孔氏三世出妻子思有兄必
 非适子此二冤也三世出妻说皆缘于檀弓昔者子
 之先君子丧出母乎伯鱼之母死则孔子出妻也子
 上之母死而不丧则子思出妻也子思之母死于卫
 赴于子思则伯鱼妻嫁亦为出也今姑就伯鱼之妻
 辩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此人所知者妻少十岁当
 亦四十容貌改前矣况历三年丧又四十有二三距
 孔子梦奠两楹之夕仅隔岁尔纵未殁亦垂白在堂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6-0165b.png
 何忍舍之而去且远嫁卫国虽鲁委巷之妇未至是
 而谓孔门之冢妇名贤之嫡母为之耶害礼诲淫污
 蔑实甚此事既冤则孔子之妻与子思之妻之被出
 也抑又可知矣子思有兄必非适子说亦缘于檀弓
 而成于郑小同所撰郑志志久失传散见此条礼记疏
 中予考孔子世家自伯鱼至子慎凡七世悉单传无
 有兄若弟者岂惟史记世本亦然岂惟世本汉书孔
 光传依孔氏谱谍次其世系亦只七世一子则子思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6-0165c.png
 之无兄决矣子思有兄生于子思有嫂子思有嫂生
 于檀弓误解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康成以
 子思即孔伋皇氏以为原宪字子思皇氏说是盖仲
 尼弟子列传原宪字子思子思问耻子思曰克伐怨
 欲不行焉又弟子燕伋字思家语作子思当时固有
 三子思矣奈何必取我乃无兄之子思坐以哭嫂哉
 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礼
 父卒子为父后上继至尊不敢私为嫁母服所以柳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6-0165d.png
 若恐子思失礼戒以慎诸是子思既后伯鱼直后孔
 子为孔氏之大宗矣尚得谓之非适乎哉今亦姑就
 康成解以辩疏云子思哭嫂是孔子之孙以兄先死
 故有嫂也郑志云或者兄若早死无继故称数世皆
 一子果若所云则孔氏之宗子不在子思在其兄兄
 死岂容无继且已有室而死死不为殇当时子思虽
 有一子白亦当自绝以后其兄或曰奈适子不得后
 大宗何予曰此出礼经经也愚所据乃汉石渠议权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6-0166a.png
 也而即经也大宗不可绝嫡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
 矣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圣人复起不废斯
 议盖当时孔子之兄子孔忠纵有数孙亦不得取以
 后大宗何者大宗者宗孔子非宗叔梁纥须取孔子
 血脉相传者子思一庶孙耳岂容自私其子今观檀
 弓白仍为伋之子伋令其不丧出母是无出继其兄
 之事也何以无出继子思原未尝有兄也谓有兄者
 冤也余因之又思兄先死故有嫂嫂又死子思妇为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6-0166b.png
 服小功固与孔氏从一而终者矣何前乎此孔氏之
 妇后乎此孔氏之妇俱有惭色乎噫亦太异矣善乎
 元行冲释疑有云宁道孔圣误讳言郑服非其亦世
 之信檀弓而不知辩者之谓夫
 又按汉书艺文志石渠议奏凡四家隋书经籍志俱
 散亡仅有石渠礼论四卷戴圣撰今通典所载汉石
 渠议似即圣撰者其全文曰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已
 有一嫡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戴圣亦云大宗不可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6-0166c.png
 绝嫡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矣族无庶子则当绝父
 以后大宗闻人通汉云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皇帝
 制曰圣议是也余欲以此条窜入适子不得后大宗
 疏中亦犹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疏引郑志诸侯
 父有废疾不任国政天子诸侯之丧皆斩之文贾公
 彦谓注与此志相兼乃具是也盖丧服传论宗法之
 常石渠议则宗法之变常变相济而后不穷故曰人
 道莫大于继绝又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6-0166d.png
 后疏云同宗乃同承别子之后一宗之内非别宗同
 姓者则余上论后孔子宁取子思之适子不取孔忠
 之庶孙非无徵矣昔朱子当孝宗丧上君臣服议时
 门人有疑者朱子未有以折后久之读仪礼疏备载
 郑志诸侯父有废疾云云方见父在而承国于祖之
 服得明白證验因叹礼经之文诚有阙略不无待于
 后人向使无郑康成则此事终未有断决不可直谓
 古经定制一字不可增损善哉言也愚于汉石渠议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6-0167a.png
 亦云
  第十八
古文尚书虽甚显于东汉然未立学官当时诸儒苟非
从师讲授则亦莫之见也如赵岐传称其少明经注称
其尝读周官不言其受古文尚书则亦不知古文为何
书也孟子帝使其子九男二女岐注曰尧典釐降二女
不见九男孟子时尚书凡百二十篇逸书有舜典之叙
亡失其文孟子诸所言舜事皆尧典及逸书所载则可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6-0167b.png
證其未尝见古文舜典矣盖古文舜典别自有一篇与
今安国书析尧典而为二者不同故孟子引二十有八
载放勋乃徂落为尧典不为舜典史记载慎徽五典至
四罪而天下咸服于尧本纪不于舜本纪孟子时典谟
完具篇次未乱固的然可信马迁亦亲从安国问古文
其言亦未为缪也余尝妄意舜往于田祇载见瞽瞍与
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等语安知非舜典之文乎又父
母使舜完廪一段文辞古崛不类孟子本文史记舜本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6-0167c.png
纪亦载其事而多所增窜不及原文远甚亦信文辞格
制各有时代不可强同孟子此一段其为舜典之文无
疑然要可为心知其意者道耳
 或问焚廪掩井程子谓其未必有是事金仁山谓瞽
 象之欲杀舜在其初年之间而尧之举舜则在其克
 谐之后史记反覆重出而莫之辨孟子当时亦不与
 万章辨其失者盖孟子不在于辨世俗传讹之迹而
 在于发明圣人处变之心苟得其心则其事迹之有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6-0167d.png
 无俱不必辨也子何复有取于是说与余曰朱子著
 孟子或问载林氏语颇异集注林氏引司马苏氏程
 子而历折之不具述只以帝使其子九男节有为不
 顺于父母语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节有不得乎亲语
 方尧之试舜舜尚在畎𤱔之中故曰后举而加诸上
 位然后如书所云慎徽五典为司徒之官纳于百揆
 为宰相之任也则舜当为都君时尚未离畎𤱔正号
 泣怨慕岂能即得其亲之心者盖久之久之而后瞽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6-0168a.png
 瞍厎豫故曰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尧之欲
 妻舜舜不告而娶以为告则不得娶是予不能得之
 于父也尧亦知告焉则不得妻是君并不能得之于
 臣也其顽至此则既娶之后犹复欲杀之而分其室
 史记之言固未为无据也不格奸者林氏谓但能使
 之不陷于刑戮唐孔氏谓此三人性实下愚动罹文
 网非舜养之久被刑戮舜以权谋自免厄难使瞽无
 杀子之愆象无害兄之罪不至于奸恶于此益验余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6-0168b.png
 亦谓不格奸与允若二字自有浅深之不同不格奸
 者在舜为庶人之时亦允若者在舜为天子往朝瞽
 瞍之日史记所载舜格亲次第正自不诬不然人诬
 瞽瞍以朝舜孟子则辨其必无诬舜以放象孟子则
 辨其未尝有凡于世俗传讹之迹未有不辨而明之
 以晓天下后世者岂有知其不然而故设言其理上
 以诬圣贤下以惑天下后世哉林氏之见卓且绝矣
 按郑康成注书后无复有言古文者惟王肃注书序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6-0168c.png
 于汨作九共九篇不曰已亡而曰古逸似肃曾见古
 文但未有注释耳或肃因马融郑康成之所逸者亦
 从而逸之不必见古文亦未可知独孔颖达谓肃始
 窃见梅氏之书其注尚书多是孔传疑肃见古文匿
 之而不言经典释文云王肃注今文而解大与古文
 相类或肃私见孔传而秘之乎则大可笑也王肃魏
 人孔传出于魏晋之间后于王肃传注相同者乃孔
 窃王非王窃孔也只以一事明之三年之丧二十五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6-0168d.png
 月而毕中月而禫郑康成以中月为间月则二十七
 月而后即吉王肃以中月为月中则二十六月即可
 即吉王肃以前未闻有是说也今孔传于太甲惟三
 祀十有二月朔释曰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
 六月三年服阕非用王肃之说而何凡此书出于魏
 晋间所假托者皆历有明验而世犹遵用之而不悟
 惑之不可解至矣
 又按余因此思伪作太甲者云唯三祀十有二月朔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6-0169a.png
 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非以是月为正朔乃以
 是月为服阕而即吉也服果阕于是月则太甲之元
 必改于汤崩之年丁未一年二君失终始之义此岂
 三代所宜有乎若踰年改元又不应至此月而后服
 阕反覆推究无一可者盖伪作此书者不能备知三
 代典礼既以崩年改元衰季不祥之事上加盛世又
 以祥禫共月后儒短丧之制上视古人盖至是而其
 伪愈不可掩矣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6-0169b.png
 又按旧唐书经籍志古文尚书十卷王肃注新唐书
 艺文志郑康成注古文尚书九卷然则汨作九共等
 篇至唐世犹传乎余曰否孔疏云贾逵马郑所注尚
 书皆题曰古文而篇数与伏生所传正同但经字多
 异如尧典宅嵎夷为宅嵎铁昧谷为柳谷之类是也
 愚意此王肃康成注亦即三家所同伏生二十九篇
 以古文字写之者故谓之古文尚书亦犹唐有今文
 尚书十三卷孔安国传夫既孔安国传何以谓之今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6-0169c.png
 文盖唐明皇不喜古文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
 今文而孔书亦复因之而一变矣尝思书藏屋壁之
 中纯是科斗古文及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始易以
 隶书然犹古隶并存孔颖达所谓存古为可慕以隶
 为可识故大序云隶古定是也至天宝三载始诏改
 定凡不合于开元文字者则谓之野书不特古文废
 绝即两汉来所传之隶书亦多寖失由是字既舛讹
 书复简陋久假不归积习成俗此又论古今经学者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6-0169d.png
 之所掩卷而三叹也
 又按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此则纯用象语不似五子之歌杂以叙事辞益验万
 章所引为古书为事之所有而无疑
 又按隋书经籍志已有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不始自唐唐又改从其开元文字所谓写以今字藏
 其旧本者是下传到今
  第十九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6-0170a.png
汉传论语有三家一鲁论一齐论一古论古论出自孔
子壁中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马融郑康成注皆本之
艺文志所云二十一篇有两子张是也魏何晏集解论
语中有孔子曰者即安国之辞余尝取孔注论语与孔
传尚书相对校之如予小子履敢用玄牡三句孔曰履
殷汤名此伐桀告天之文殷家尚白未变夏礼故用玄
牡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谓天帝也墨子引汤誓其辞
若此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四句孔曰无以万方万方不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6-0170b.png
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二句孔
曰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谓箕子微子
来则用之所重民食丧祭一句孔曰重民国之本也重
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与今安国
传汤诰泰誓武成语绝不类安国亲得古文二十五篇
中有汤诰泰誓武成岂有注论语时遇引及此三篇者
而不曰出逸书某篇者乎且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则
曰此易恒卦之辞南容三复白圭孔则曰诗云白圭之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6-0170c.png
玷尚可磨也云云凡论语所引易诗之文无不明其来
历何独至古文遂匿之而不言乎将安国竟未见古文
乎据古文则予小子履等语正汤诰之文也作论语者
亦引汤诰而孔不曰此出汤诰或曰与汤诰小异而乃
曰墨子引汤誓其辞若此何其自为乖刺至于如是其
极乎余是以知予小子履一段必非真古文汤诰之文
盖断断也又从来训故家于两书之辞相同者皆各为
诠释虽小有同异不至悬绝今安国于论语周亲仁人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6-0170d.png
之文则引管蔡微箕以释之而周之才不如商于尚书
周亲仁人之文则释曰周至也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
家之多仁人而商之才又不如周其相悬绝如是是岂
一人之手笔乎且安国纵善忘注论语时至此独不忆
及泰誓中篇有此文而其上下语势皆盛称周之才而
无贬辞乎安国于裨谌子产臧武仲齐桓公凡事涉左
传者无不覼缕陈之于注何独至古文泰誓而若为不
识其书者乎余是以知晚出古文泰誓必非当时安国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6-0171a.png
壁中之所得又断断也
 或问墨子引汤誓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
 皇皇后帝国语内史过引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
 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则论语予小子履一段其
 为古汤誓之辞无疑矣然今文汤誓实无斯语此何
 以解焉余曰伐桀大事汤之誓告必不一而足如武
 王有泰誓三篇又有牧誓一篇皆所以重言以申明
 者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此为告民伐桀之辞曰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6-0171b.png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此为告天伐桀之辞各不相蒙
 虽小序无汤誓二篇之说然此一篇安知不更在百
 篇之外乎即以尧曰咨尔舜一段为尧命舜而禅以
 帝位之辞今文尧典并无斯语岂可以尧典所无而
 遂疑论语为非帝尧之言乎观于此亦可以知论语
 之为汤誓矣然则子何以知其必出于汤誓而不出
 于汤诰邪余曰墨子生孔子之后书未焚也内史过
 又生孔子之前书尚未删也而所引之书辞同于论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6-0171c.png
 语者皆以为汤誓此所以信其必出于汤誓也班固
 当东汉初校理秘典得见古文尚书而所著白虎通
 两引予小子履皆以为伐桀告天之辞而不以为汤
 诰此所以信其必不出于汤诰也且尤可笑者国语
 单襄公决陈必亡一篇有引先王之令曰天道赏善
 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惂淫各守尔典
 以承天休今陈侯不念云云是又犯先王之令也解
 曰先王之令文武之教也夫单襄公周臣也以周臣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6-0171d.png
 而对周天子而述周令其为凿然可信无疑而伪作
 古文者乃窜入汤诰中径以为商先王之令将单襄
 公为眯目梦语之人乎只此之不足信亦可类推矣
 然则伪汤诰既不足信矣而真古文汤诰亦可得而
 闻乎余曰司马迁亲从安国问古文故撰殷本纪曰
 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
 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
 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66-0172a.png
 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
 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
 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
 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凡一百二十
 六字女毋我怨下有以令诸侯四字详其语意殆为
 论功定罪诰戒诸侯而作初不必追述其告天伐桀
 之事也盖作誓者一时作诰者又一时也马迁时张
 霸之徒伪古文未出而所见必孔氏壁中物其为真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66-0172b.png
 古文汤诰似可无疑余故备录之以俟博雅君子云
 按墨子兼爱篇引予小子履一段凡十三句为汤说
 未云汤誓恐孔安国因上文有泰誓禹誓之名亦从
 而誓之不必确然内史过远在墨子之前业已称为
 汤誓矣解曰汤誓伐桀之誓也意安国注论语时亦
 以国语为据后四句既为汤誓则前三句亦为汤誓
 可知故曰墨子引汤誓其辞若此非因上文而槩称
 之也原墨子之意不称为汤誓而易为汤说者盖亦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66-0172c.png
 有故论语所引是自予小子履起至罪在朕躬止凡
 十句玩其辞语孰不以为告天伐桀之誓者乎唯墨
 子所引于告于后帝下增多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
 未知得罪于上下三句不得不以为祷祠之说矣不
 知此三句实衍文也何以明之汤之大旱为桀之馀
 烈在革夏命改正朔后今方用玄牡未变夏服色岂
 桑林自祷之时乎且墨子引书多好自增窜如甘誓
 易为禹誓又增多有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66-0172d.png
 之命四句岂非俱衍文邪古人读书精审安国注论
 语即以论语所引为正文而墨子所增多者自不足
 信又以国语所引为正名而墨子所改窜者自不足
 信此虽引墨子而不纯从乎墨子者盖以经传为之
 据也噫信可谓读书精审者矣
 又按汤之伐桀以七八月往所谓舍我穑事而割正
 夏者至次年三月复归于亳其往反凡八九月武王
 伐纣以殷十一月戊子师初发后三日得周正月辛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66-0173a.png
 卯朔癸巳武王始𤼵是岁闰二月至四月中复归于
 丰其往反虽名为六月实则五月盖武王一战而纣
 灭汤与桀战于鸣条而胜桀东入山出太行东南涉
 河汤缓追之不迫遂奔南巢未免劳师远逐此归之
 所以有迟速不同也南轩纲目前编于成汤十八年
 乙未书王誓师伐夏又书王至东郊夫汤以秋往以
 春归一年之间岂有先秋而后春者乎当分作两年
 书之方是郑晓古言谓商伐夏秋收时周伐商春耕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66-0173b.png
 时不知非春耕时也周之春今之冬也读伶州鸠之
 言而知之矣
 又按余尝以汤誓或有二篇颇足骇人听闻及复阅
 墨子见其尚贤中篇有引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
 力同心以治天下其语不见于今文汤誓中岂非别
 有一汤誓之明验乎孟子引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
 女偕亡为今文汤誓故赵岐知之注曰汤誓尚书篇
 名也国语引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66-0173c.png
 罪在余一人为别一汤誓故韦昭不知之解曰汤誓
 商书伐桀之誓也今汤誓无此言则已散亡矣不知
 非散亡也今文汤誓一百四十四字首尾完好文义
 连属绝无讹阙可疑安得有予小子履一段及聿求
 元圣等语为其所遗落乎此必别自为一篇似可无
 疑古人书籍繁富当秦未燔书之前必不如今所见
 之寥寥者即如墨子又引禹之总德之言曰允不著
 唯天民不而葆既防凶心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66-0173d.png
 焉葆今百篇书序并总德之名无之岂可以书序所
 无而遂疑为墨子所伪撰哉
 又按梅氏鷟亦谓何晏集解论语与郑冲同上冲号
 为授古文者其古文必熟习于书云孝乎惟孝不应
 引包曰截为句而当据君陈以正之于予小子履不
 应依墨子为汤誓而当曰此在汤诰篇今不然者知
 冲未授古文也授古文者诬冲之辞也借冲之声力
 以重其书也冲不可以被诬某不可以不辨论亦愈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66-0174a.png
 出愈奇故采入焉
 又按梅氏之论如此余复考之正义引晋书晋太保
 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字休预似授书在其暮
 年与上论语时不同上论语为魏光禄大夫在正始
 中魏尚盛此书出于魏晋之间安得预见之而载之
 集解未可以是为冲诬然则此书实始授自冲云
  第二十
传孝经者有二一今文十八章汉兴长孙氏四家张禹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66-0174b.png
传之一古文二十二章出自孔氏壁中安国传之艺文
志曰今文皆同唯古文字读多异桓谭新论曰古孝经
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孔氏本亡于梁而
复出于隋当时儒者固已諠传为刘炫作校之今文仅
多闺门一章分庶人章为二曾子敢问章为三以合二
十二章之数而已无所为异也宋儒司马光从而尊信
朱子为之刋误亦未能尽去古文独草庐吴氏其论始
定曰以桓谭新论所言考證古文皆不合参诸邢氏疏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66-0174c.png
说则其伪也决矣愚谓桓谭新论足以證今古文孝经
之伪岂不足以證古古文尚书之真哉新论又曰古文
尚书旧有四十五(五当/作六)卷为十(十上/脱五)八篇古佚礼记有
五十六卷古论语有二十一卷盖嘉论之林薮文义之
渊海所云卷数篇数章数皆与汉志合其小有不合则
传写之讹如汉志与讹为学十七讹为七十之类世有
刘敞自能正之予尤爱桓谭作于建武以前武成篇尚
存故不曰五十七曰五十八亦足见事之真者无往而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66-0174d.png
不得其贯通事之赝者无往而不多所牴牾也
 按隋代所出古文孝经亦从刘向之说来向云古文
 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
 凡二十二章但其多闺门一章文句凡鄙不类圣言
 且与今文增减异同率不过一二字无所为四百馀
 者故草庐氏以證其伪汉志注引新论或作七十一
 字检太平御览邢炳孝经疏并是二字余谓三人占
 则从二人之言焉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66-0175a.png
 又按朱子谓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
 文意齐鲁间儒纂取左氏诸书以为之者或问安知
 非左氏诸书取孝经耶朱子曰不然三才章自章首
 以至因地之义为子太叔述子产及赵简子赞之之
 言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一段为季文子之言君子则
 不然以下又杂以北宫文子言在左传中自有首尾
 载入孝经都不接续又无意思则知此袭彼非彼取
 此可无疑也愚谓朱子此等识见高明迥出千古若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66-0175b.png
 取以读古文尚书亦当思过半矣
  第二十一
汉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孔壁出多三十九篇谓之逸
礼平帝时王莽立之旋废犹相传至东汉然无师说不
比古文尚书之多训释者郑康成注三礼曾引用之周
礼注有天子巡守礼中霤礼烝尝礼军礼仪礼注有朝
贡礼禘于太庙礼礼记注有中霤礼王居明堂礼别有
奔丧礼皆逸篇之文愚尝叹息谓礼与尚书同一古文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66-0175c.png
同一为郑氏学同一见引于经注中而在礼者虽篇目
仅存单辞断语奕代犹知宝之欲辑为经而在尚书者
虽卷篇次第确有源委甚至明指某句出某篇如载孚
在亳征是三朡厥篚玄黄昭我周王皆以为是伪书则
以礼未为诸儒所乱而书则为晚出之孔传所屈厌也
岂不重为此经之不幸哉
 按艺文志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篇
 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氏曰孔氏即安国所得壁中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66-0175d.png
 书也学七十当作与十七五十六篇除十七正多三
 十九也其说是矣而孔颖达礼记疏载康成云汉志
 始于鲁淹中得古礼五十七篇其十七篇与今仪礼
 同其馀四十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又六艺论亦以
 孔壁得古文礼五十七篇皆与今汉志数不合未知
 何说附此以广异闻
 又按天子巡守礼云制币丈八尺纯四𦐖中霤礼云
 以功布为道布属于几烝尝礼云射豕者军礼云无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66-0176a.png
 干车无自后射朝贡礼云纯四只制丈八尺禘于太
 庙礼云日用丁亥不得丁亥则己亥辛亥亦用之无
 则苟有亥焉可也又中霤礼云凡祭五祀于庙用特
 牲有主有尸皆先设席于奥祀户之礼南面设主于
 户内之西乃制脾及肾为俎奠于主北又设盛于俎
 西祭黍稷祭肉祭醴皆三祭肉脾一肾再既祭彻之
 更陈鼎俎设馔于筵前迎尸略于祭宗庙之仪王居
 明堂礼云出五十里迎岁又云带以弓韣礼之禖下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66-0176b.png
 其子必得天材又云季春出疫于郊以攘春气又中
 霤礼云祀灶之礼先席于门之奥东面设主于灶陉
 乃制肺及心肝为俎奠于主西又设盛于俎南亦祭
 黍三祭肺心肝各一祭醴二亦既祭彻之更陈鼎俎
 设馔于筵前迎尸如祀户之礼又王居明堂礼云毋
 宿于国又中霤礼云祀中霤之礼设主于牖下乃制
 心及肺肝为俎其祭肉心肺肝各一他皆如祀户之
 礼又云祀门之礼北面设主于门左枢乃制肝及肺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66-0176c.png
 心为俎奠于主南又设盛于俎东其他皆如祭灶之
 礼又王居明堂礼云仲秋九门磔攘以发陈气禦止
 疾疫又云仲秋农隙民毕入于室曰时杀将至毋罹
 其灾又云季秋除道致梁以利农也又中霤礼云祀
 行之礼北面设主于軷上乃制肾及脾为俎奠于主
 南又设盛于俎东祭肉肾一脾再其他皆如祀门之
 礼又王居明堂礼云孟冬之月命农毕积聚系收牛
 马又云季冬命国为酒以合三族君子说小人乐又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66-0176d.png
 云仲秋乃命国醵逸奔丧礼云不及殡日于又哭犹
 括发即位不袒告事毕者五哭而不复哭也又云哭
 父族与母党于庙妻之党于寝朋友于寝门外壹哭
 而已不踊又云凡拜吉丧皆尚左手又云无服袒免
 为位者唯嫂与叔凡为其男子服其妇人降而无服
 者麻凡二十五条为篇名者八吴草庐逸经八篇仅
 及其三王伯厚博矣却误以大戴记朝事仪为逸经
 亦遗却禘于太庙逸奔丧及军礼伯厚谓如断圭碎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66-0177a.png
 璧犹可宝草庐谓虽片言只字亦收拾而不敢遗乃
 我爱其礼之意余独惜其读郑注未到尔
 又按礼仪三百朱子从汉书臣瓒注指为仪礼良是
 此即礼器经礼三百也汉人称仪礼为礼经以别于
 七十子后学者所录之记当周公时号文盛篇凡三
 百汉志云自孔子时而不具康成云周后世衰幽厉
 尤甚礼乐之书稍稍废弃孔子时在者已重复杂乱
 又恶能存其亡者乎说亦相表里以臆度之当或百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66-0177b.png
 篇何则以尚书百篇藏壁中出时才五十八篇则礼
 经出时五十六篇推其藏当亦不减百篇盖古书竹
 简未有久置于屋壁不错乱摩灭者又其篇首标出
 士冠礼昏礼之类所以奔丧投壶康成亲见其在逸
 礼内者亦标首曰奔丧之礼投壶之礼则三百篇居
 然可知亦犹周官经五篇皆以惟王建国发端耳
 又按仪礼云者古行礼者之仪注也朱子欲分为章
 段俾其数可知可知而后可陈记临文不讳何胤曰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66-0177c.png
 临文谓礼执文行事时可见古人行礼皆执本于前
 按而行之以防有遗忘及疏忽之处周官太史祭之
 日执书以次位常诸侯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贾疏
 曰书即上文礼书若今仪注诏之使不错误即其事
 也在周公仅为仪注孔子则尊为经在当时虽祝史
 有司之属皆所通晓所能行而昌黎且以奇辞奥旨
 苦其难读古今不同如此余尝谓仪礼直隋志中之
 仪注篇周礼直隋志中之职官篇耳或问三百固属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66-0177d.png
 篇名三千亦将为篇名乎余曰此则指微文小节非
 篇名然亦有在仪礼内者如冠礼之始加再加三加
 之类有不在仪礼内则若今曲礼少仪内则玉藻弟
 子职篇所记计当时亦必有成书而不复得见矣
 又按禘于大庙礼王肃圣證论引用有昭尸穆尸有
 孝子孝孙有皆升合于其祖之文王居明堂礼蔡邕
 明堂月令论引用云别阴阳门东南称门西北称闱
 虽非当日本辞亦所谓断圭碎璧者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66-0178a.png
  第二十二
诗有四家鲁齐韩毛三家皆立于学官而毛诗颇晚出
且微自苌以下四传皆一人王莽立之旋废及中兴后
始大显讲受训故日以加备殆与古文尚书等史称安
国为申公弟子则所受盖鲁诗也今尚书传如以悦使
民民忘其劳在心为志宝贤任能皆诗序之文尧典昊
天言元气广大大禹谟仁覆悯下谓之旻天益稷刋槎
其木赓续也禹贡九州之泽已陂障伊训汤有功烈之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66-0178b.png
祖故称焉泰誓上中二篇泽障曰陂冢土社也周至也
牧誓肆陈也文侯之命彤弓以讲德习射皆毛传之文
尝考西京诸儒非无兼通五经者而独于一经之内分
门颛家莫肯他从如刘向受谷梁子歆以左氏难向向
不能非閒也然犹自持其榖梁义歆欲建左氏等于学
官与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盖唯恐歆破
之其墨守如此故当时董仲舒治公羊其对策云春秋
大一统即公羊说也梅福治谷梁其上书云春秋宋杀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66-0178c.png
其大夫即又引谷梁说也以至关雎之诗一谓佩玉晏
鸣叹康王之后者杜钦说也闻者可知其为鲁谓后夫
人之行侔乎天地者匡衡说也闻者可知其为齐商颂
不谓作于商而谓美襄公之世司马迁说也闻者可知
其为韩鲁颂不谓作于史克而谓公子奚斯作扬雄说
也闻者可亦知其韩其各有流派号为家法如此今安
国舍鲁而从毛其不循家法者耶抑魏晋间鲁诗已寖
微而毛诗方大显于世遂不觉出此耶叶梦得谓汉代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66-0178d.png
文章无引诗序惟黄初四年有共公远君子近小人之
说盖魏后于汉卫宏诗序至是始行此亦一切證云
 按毛诗东汉未立范书儒林传序自相矛盾前云光
 武立五经博士凡十四易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
 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毛礼大小戴春秋严颜细数之
 却十五疑有衍文后云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
 秋不立学官则所衍者盖毛诗参以百官志博士果
 十四人诗三鲁齐韩氏应劭汉官仪并同益决为衍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66-0179a.png
 文以知孔僖传云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
 毛亦衍文何则安国未闻受毛诗疑鲁诗之讹不然
 孔僖以上有别受毛诗因传安国古文尚书遂连类
 及之亦古人文字之常
 又按叟者蜀夷别名后汉中始见故邛都夷传苏祈
 叟二百馀人董卓传吕布军有叟兵刘焉传遣叟兵
 五千刘璋传送叟兵三百人李恢传赋出叟濮张嶷
 传叟夷数反武侯出师表賨叟青羌遍检史汉西南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66-0179b.png
 夷传并无叟字盖出于明章以后今安国传于牧誓
 庸蜀羌髳下曰西蜀叟也岂果武帝时有此称乎禹
 贡河入海在碣石武帝元光三年己酉始更注勃海
 计相去五百馀里史迁多疏略每以后代地名叙前
 代事故于九河之入海也亦然盖其书下讫麟止为
 太始二年上距河徒时将四十年不比安国为博士
 于元朔仅隔六七年安国盖所见者也史迁则所闻
 者也所见不容有误今传禹贡曰同为一大河入于
卷二 第 39a 页 WYG0066-0179c.png
 渤海得毋反承袭史记之误乎上世及三代衰皆戎
 夏错居秦始皇兵威天下始攘走于外当时中国无
 复四夷见江统徙戎论盖西晋时先识远量者特阐
 明其事两汉人未之及仅班书西域传序一及未详
 今安国传淮夷徐戎也却同得毋魏晋间有是议论
 乎凡此传之为魏晋人所假托皆历有明徵又不独
 前所论三年丧用王肃说及此用毛传文而已也
 又按所谓诗序之文毛传之文皆本孔氏疏虽说以
卷二 第 39b 页 WYG0066-0179d.png
 先民民忘其劳易兑卦彖传有其文亦不削去者特
 仍其旧尔
 又按鲁诗亡于西晋近代复出申公培诗说已未在
 京师一徵君著诗论多所采𫉬予为證明之曰班书
 杜钦传关雎为叹康王之后臣瓒曰此鲁诗谷永传
 阎妻骄扇注以为鲁诗言厉王无道内宠炽盛也礼
 坊记先君之思以畜寡人郑康成注记时尚未得毛
 传故用鲁诗曰此卫夫人定姜之诗也刘向列女传
卷二 第 40a 页 WYG0066-0180a.png
 正同盖向家世鲁诗故今说关雎仍属太姒燕燕仍
 庄姜十月之交仍幽王皆与毛诗合分明是后人袭
 用毛诗脱误如此不待细攻又一徵君自誇家有世
 本未携至京师予曰世本朱子时已失传据班志凡
 十五篇见周礼礼记注疏者有作篇左传疏者有氏
 姓篇史记注者有居篇君家本如是否曰否然则其
 伪又不待辨扬子法言有言夫欲售伪者必假真真
 之不假伪将安售吾知其立败尔矣
卷二 第 40b 页 WYG0066-0180b.png
 又按郑氏笺毛诗东门之池序引孔安国云停水曰
 池不知何从得此训安国生平止传论语孝经二书
 无池字意是别有训说流东汉郑得之载于此古文
 泰誓上有陂池作传者于陂字既用毛传泽障曰陂
 又于池字用郑笺停水曰池若以自实其语且反见
 康成之笺原本于此心诚苦学诚博矣殊胜撰世本
 鲁诗说者手段
  第二十三
卷二 第 41a 页 WYG0066-0180c.png
古文传自孔氏后唯郑康成所注者得其真今文传自
伏生后唯蔡邕石经所勒者得其正今晚出孔书宅嵎
夷郑曰宅嵎铁昧谷郑曰柳谷心腹肾肠郑曰忧肾阳
劓刵斀黥郑曰膑宫劓割头庶黥其与真古文不同有
如此者不同于古文宜同于今文矣而石经久失传然
残碑遗字犹颇收于宋洪适隶释中盘庚百七十二字
高宗肜日十五字牧誓二十四字洪范百八字多士四
十四字无逸百三字君奭十一字多方五字立政五十
卷二 第 41b 页 WYG0066-0180d.png
六字顾命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洪氏以今孔书校
之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
通用者十一字孔叙三宗以年多少为先后碑则以传
序为次碑又云高宗之飨国百年亦与五十有九年异
其与今文不同又有如此者余然后知此晚出于魏晋
间之书盖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欲别为一家之学者
也呜呼悠悠千年学者如林乃复曾无一人焉为之考
辨及此京山郝氏尝发愤叹息谓千载少读书人诚怪
卷二 第 42a 页 WYG0066-0181a.png
其言之太过由今思之抑岂可尽非也乎
 或谓余古人经传或是口授或是笔录师既不同字
 读亦异其小小异同诚有不能免者安在遂据以为
 说邪余曰不然石经论语残碑载洪氏隶释中者九
 百七十一字洪氏以今板本校之不至甚异视尚书
 迥别安在不足以为说耶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
 小夏侯三家经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刘陶
 推三家尚书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馀事名曰中文
卷二 第 42b 页 WYG0066-0181b.png
 尚书班范各著其说于史以为今古文之别岂无故
 哉
 按宅嵎夷四条见孔疏云出夏侯等书是今文也而
 以孔书当之者以与孔书合但微异斀黥为黥然音
 义亦不相远云
 又按洪氏总计尚书论语字数颇误当云尚书五百
 五十五字论语九百七十三字又无逸篇百二字二
 误为三
卷二 第 43a 页 WYG0066-0181c.png
 又按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曰史记文与古文尚书
 同者则取孔传注之与伏生书同者则用马郑王肃
 三家愚谓三家皆注真古文书不特与今文不同抑
 与今孔书互异安得取三家以当伏生乎守节唐代
 人已不能致辨于此矣
 又按杨升庵有石经考说多错余为刋正之曰汉灵
 帝熹平四年蔡邕书六经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
 门外此所谓一字石经也魏邵陵厉公正始中邯郸
卷二 第 43b 页 WYG0066-0181d.png
 淳书石经亦立于太学此所谓三字石经也晋裴頠
 为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经是为晋石经后魏孝明
 帝神龟元年祭酒崔光请补汉所立三字石经之残
 缺此魏立也非汉唐文宗开成二年国子监九经石
 壁成从宰相领祭酒郑覃之请也今尚在孟蜀广政
 十四年镌周易至宗仁宗皇祐元年公羊传工毕是
 为石室十三经仁宗庆历初命刻篆隶二体石经后
 仅孝经尚书论语毕工是为嘉祐石经高宗绍兴间
卷二 第 44a 页 WYG0066-0182a.png
 亲书易书诗左氏传论语孟子及礼记五篇刋石孝
 宗淳熙四年诏建阁以覆之是为绍兴御书石经盖
 古来凡七刻矣为附其说于此
  第二十四
其不同于古文不特如前所列而已也汉书儒林传安
国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
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余尝取迁书所载诸
篇读之虽文有增损字有通假义有补缀及或随笔窜
卷二 第 44b 页 WYG0066-0182b.png
易以就成己一家言而要班固曰多古文说则必出于
古文而非后托名古文者所可并也余故备录之以俟
好古者择焉五帝本纪云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
睦便(今文作辩按今文久/失传此录从史记注)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
仲居郁夷曰𤾉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
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
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
卷二 第 45a 页 WYG0066-0182c.png
西土曰昧(徐广曰/一作柳)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
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
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尧曰
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尧又曰谁可者欢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
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卷二 第 45b 页 WYG0066-0182d.png
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
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
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
戚及疏远𨼆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
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
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
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
卷二 第 46a 页 WYG0066-0183a.png
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
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
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今文/作怡)正月
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太祖也于是帝尧老命
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
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辑五瑞
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
卷二 第 46b 页 WYG0066-0183b.png
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
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
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
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
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
钦哉钦哉惟刑之静(今文/作谧)哉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
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
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
卷二 第 47a 页 WYG0066-0183c.png
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
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
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尧立七
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
方莫举乐以思尧又云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
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
人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
卷二 第 47b 页 WYG0066-0183d.png
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
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
往矣舜曰弃黎民始(今文/作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
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
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
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
卷二 第 48a 页 WYG0066-0184a.png
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
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
夙夜唯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
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意
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
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
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
卷二 第 48b 页 WYG0066-0184b.png
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又云舜年二十以孝闻年
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
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
之野夏本纪云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
木定高山大川又云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
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
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
海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
卷二 第 49a 页 WYG0066-0184c.png
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
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浮于济漯通
于河海岱维青州嵎夷(今文作禺铁/铁古夷字)既略潍淄既道其
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
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丝浮
于汶通于济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
野既都东原底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
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
卷二 第 49b 页 WYG0066-0184d.png
蠙珠暨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淮海维扬州
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
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
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毛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
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
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
赋上下贡羽毛齿革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维箘
簬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菁茅其篚玄纁玑组九江入
卷二 第 50a 页 WYG0066-0185a.png
赐大龟浮于江沱涔于汉踰于雒至于南河荆河惟豫
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今文/作孟)
(诸/)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
篚纤絮锡贡磬错浮于雒达于河华阳黑水惟梁州汶
嶓既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其土青骊田下
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
因桓是来浮于潜踰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黑水西河惟
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
卷二 第 50b 页 WYG0066-0185b.png
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
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
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
戎即序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踰于河壶口雷首至
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
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
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于衡山
过九江至于敷浅原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
卷二 第 51a 页 WYG0066-0185c.png
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
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
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嶓冢道瀁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
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至于海汶山道
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
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
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
卷二 第 51b 页 WYG0066-0185d.png
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
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
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于是九
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
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
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
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
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
卷二 第 52a 页 WYG0066-0186a.png
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
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
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
告成功于天下宋微子世家云微子乃问于太师少师
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沈湎于酒
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轨卿士
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𫉬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
卷二 第 52b 页 WYG0066-0186b.png
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
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
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
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祗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
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又云武王既克殷
访问箕子武王曰于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
知其常伦所序箕子对曰在昔鲧堙鸿水汨陈其五行
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
卷二 第 53a 页 WYG0066-0186c.png
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初一曰五行二曰五
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
八曰庶徵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五行一曰水二曰
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
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
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
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卷二 第 53b 页 WYG0066-0186d.png
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皇极
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维时其庶民于
女极锡女保极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维皇
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女则念之不协于极不
离于咎皇则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则锡之福
时人斯其维皇之极毋侮鳏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
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女不能使
卷二 第 54a 页 WYG0066-0187a.png
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毋好女虽锡之福其作
女用咎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
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
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王极之
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
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三德
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不友刚克
内友柔克沈渐刚克高明柔克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
卷二 第 54b 页 WYG0066-0187b.png
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
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稽疑择建
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
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贷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
从二人之言女则有大疑谋及女心谋及卿士谋及庶
人谋及卜筮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
大同而身其康彊而子孙其逢吉女则从龟从筮从卿
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庶民逆吉庶
卷二 第 55a 页 WYG0066-0187c.png
民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卿士逆吉女则从龟从筮逆卿
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
作凶庶徵曰雨曰旸曰奥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
以其序庶草繁庑一极备凶一极亡凶曰休徵曰肃时
雨若曰治时𤾉若曰知时奥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
若曰咎徵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奥若曰急
常寒若曰雾常风若王眚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岁
月日时毋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
卷二 第 55b 页 WYG0066-0187d.png
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
不宁庶民维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
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
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鲁周公世家云武王克殷
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
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
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大王王季文王史策
卷二 第 56a 页 WYG0066-0188a.png
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
责于天以旦代王𤼵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
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
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
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
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大王王季文王欲代
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
卷二 第 56b 页 WYG0066-0188b.png
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
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
藏其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其后武
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
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
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
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
我先王大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
卷二 第 57a 页 WYG0066-0188c.png
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又
云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
亦未敢训周公又云周公卒后秋未穫暴风雷雨禾尽
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
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
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
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
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
卷二 第 57b 页 WYG0066-0188d.png
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
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孰
 按人在而遽称以谥史记此类甚多左氏仅一处陈
 桓公方有宠于王是也两称成王皆系见在为迁所
 增窜不问可知以开金縢书为周公卒后亦是妄说
 非出古文何以明之郑康成受古文者果尔何以笺
 毛诗云成王既得金縢之书亲迎周公归乎先儒以
 秋大熟为即上文居东二年之秋情事最得余故曰
卷二 第 58a 页 WYG0066-0189a.png
 读迁书者择焉可也
 又按高宗享国百年亦见汉书五行志及刘向杜钦
 两传盖用今文书也成王葬周公而雷风著灾亦见
 梅福传颜师古注谓出尚书大传乃知迁书又杂用
 今文说余故曰非出古文
 又按汉地理志班固于县名下自注某山古文以为
 某某泽古文以为某凡十条古文者尚书古文禹贡
 之辞今取以对安国书并合虽汧作岍敦作惇倍作
卷二 第 58b 页 WYG0066-0189b.png
 陪傅作敷字画少异音读却同不足据以为辩仍附
 其说于此
 又按闽陈第季立有尚书评一篇谓太史公述尚书
 失尚书之意处曰尚书之文简短而深闳明雅而窔
 奥玩之愈渊行之愈切测之不可以为象卒然而置
 于前则令人惊怪不知何从而得之也诚宇宙间至
 文哉故自汉至今文士多矣然必以太史公为绝匠
 何者以奇胜也故当世人物一经序传班固兢兢录
卷二 第 59a 页 WYG0066-0189c.png
 之稍改句字一二适以显其益奇故后世论史或病
 其取与之谬或讥其稽考之疏此诚有之然至于文
 章之奇妙未有不叹赏而拱手推服之也观其于左
 国国策世本楚汉春秋诸书剪缀而运量之扬㩁而
 变化之纵其所至若波涛万里而不知其所归孰为
 太史公孰为非太史公若淄渑混合但见其沦涟浩
 渺而已不能以目辨之也盖得其意放其词伸缩自
 在行止由已想其致思运笔之趣若飘飘乎天马腾
卷二 第 59b 页 WYG0066-0189d.png
 空不自知其奇矣乃临当尚书之文眴然而目眩怵
 然而手拙故于尧舜禹汤武皆兢兢典谟誓诰录焉
 即有句字之改亦犹班固之于太史公也盖其意不
 足以包贯之词欲踊跃而驰骋可乎高宗肜日曰罔
 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今曰罔非天继常祀毋礼于
 弃道其义不可通也不宁惟是金縢一书破断为二
 前序册祝之意以及鸱鸮之贻末言周公卒后暴风
 雷雨王开金縢见书曰朕小子其迎夫既卒矣又何
卷二 第 60a 页 WYG0066-0190a.png
 迎乎此不无少舛也不宁惟是文侯之命平王命晋
 文侯仇作也今以为襄王命文公重耳之词盖见左
 传彤弓矢玈弓矢秬鬯一卣之赐同未及察其词之
 异也凡若此类皆如泾渭之合清浊判然欲新奇而
 弗得矣其惟孟子乎孟子述尧舜汤武不一而足犹
 然孟轲氏之文人不得而窥其间也意得也某尝谓
 孟子之文在太史公之上
  第二十五
卷二 第 60b 页 WYG0066-0190b.png
其不同于古文又不特如前所列而已也许慎说文解
字序云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
论语孝经皆古文也慎子冲上书安帝云臣父本从贾
逵受古学考之于逵作说文是说文所引书正东汉时
盛行之古文而非今古文可比余尝取之以相校除字
异而音同者不录录其俱异者于左引虞书方鸠僝功
方鸠为旁救一为旁逑孱功窜三苗为㝮三苗朋淫于
家朋为堋予乘四载下有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
卷二 第 61a 页 WYG0066-0190c.png
欙泽行乘輣四句教胄子为育子帝乃殂落帝为放勋
夏书浮于淮泗达于河河为渮东出于陶丘北为东至
于陶丘惟箘簬楛为枯商书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
诸野得诸傅岩营为夐无诸野二字下诸字亦为之祖
伊反为祖甲返周书在后之侗为在夏后之詷其丕能
諴于小民丕能为不能唯其涂丹雘涂为𢾖其在受德
暋为在受德忞罔不憝上有凡民二字一人冕执锐为
执鈗至于属妇为媰妇尽执拘以归于周为尽执抲爰
卷二 第 61b 页 WYG0066-0190d.png
始淫为劓刵椓黥为刖劓斀黥敷重□席敷为布民罔
不□伤心罔为妄峙乃糗粮为糇粻用劢相我国家为
邦家
 按说文所引书重在字多约其成文如重嵞字则约
 予创若时娶于涂山为予娶嵞山重□字则约有大
 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为我有□于西非
 真有是句他可𩔖推
 又按孟子引今文书六条三见于说文字句并合罔
卷二 第 62a 页 WYG0066-0191a.png
 不憝同有凡民帝乃殂落同为放勋唯杀三苗作㝮
 三苗然唯㝮字方讹为杀若窜则相远矣此许氏本
 之号近古者
 又按堋淫于家今本作朋安国传朋群也颖达疏言
 群聚妻妾恣意淫之无男女之别余谓丹朱之恶尚
 未至此盖古文本堋说文云堋丧葬下土也此如楚
 王戊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诏削其支郡之事亦与
 上文罔水行舟一例于义为长浮于淮泗达于渮今
卷二 第 62b 页 WYG0066-0191b.png
 本作河二孔无传疏止陆德明引说文作渮又未明
 其是余考之菏是也盖渮者泽名为济水所经又东
 至于菏者是在豫之东北即徐之西北舟则自淮而
 泗自泗而菏然后由菏入济以达于河此徐之贡道
 也或曰曷不详言之余曰以上文兖州浮于济漯达
 于河次青州便浮于汶达于济不复言达于河矣又
 次徐州浮于淮泗达于菏亦不复言达于济矣至扬
 州则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且不复言达于菏不复言
卷二 第 63a 页 WYG0066-0191c.png
 者蒙上文也一层脱卸一层虽由当日水道之自然
 而其叙法从变字法从简真属圣经之笔蔡氏徒执
 今本为河求其说而不得见说文有灉水入泗之文
 遂意由灉可以达河不知考之水经阴沟出蒗荡渠
 东南至下邳入淮阴沟即灉水入淮不入泗果尔当
 日止云浮于淮曷为复继以泗邪又见说文有泗受
 泲水之文遂谓由泲亦可达河果尔古文达于菏之
 说益合矣总之直言达于河不识其何途之从惟言
卷二 第 63b 页 WYG0066-0191d.png
 达于菏而水道历历然在人目前矣此一字之长有
 助于国史不小其亦昔人谓观书贵博證尤贵得古
 善本以为之證者与
 又按水经泗水南过方与县东菏水从西来注之菏
 与泗合在此方与在今鱼台县北前编亦从说文本
 菏但谓泗水上可以通菏下可以入淮泗通菏去发
 源处据水经已得泗水经过地之半岂得谓之上仁
 山于水道多不详颖达谓徐州北接青州既浮淮泗
卷二 第 64a 页 WYG0066-0192a.png
 当浮汶入济以达于河古汶泗不相连何由而达亦
 误又谓汉末有公孙度窃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越
 海收东莱诸郡是尧青州越海而有辽东余案三国
 志度为辽东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
 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无青州刺史之号所收仅诸县
 非诸郡只越海有辽东一语是耳因思尧末青州分
 越海东北之地辽东置营州汉末辽东即收越海西
 南之地东莱置营州亦足见两州本一州云
卷二 第 64b 页 WYG0066-0192b.png
 又按一人冕执鈗今本作锐安国传锐矛属颖达疏
 未知何所据余谓锐字说文止云芒也无兵器解意
 安国亦臆言之蔡传知其不安亦从说文本鈗鈗侍
 臣所执兵从金允声周书曰一人冕执鈗读若允因
 思左传成二年锐司徒免乎杜注锐司徒主锐兵者
 汉书高帝纪朕亲被坚执锐颜注被坚谓甲冑执锐
 谓利兵锐皆作虚字无兵器解亦一證或曰锐矛属
 康成盖有是说余曰康成亦多臆宁足信然则孔之
卷二 第 65a 页 WYG0066-0192c.png
 误又实沿于康成
 又按古今韵会举要菏字下亦云浮于淮泗达于河
 河盖后人传写之误不知从草例以禹贡上下文达
 于河为句改菏为河不如从许慎所见古文尚书河
 作菏为合不然古淮泗于河既无可达之理又焉得
 指后代所引入者蒙以禹之迹复引新安王氏济入
 河溢为荥会于河注于泗则河为菏益明矣之二说
 真先得我心
卷二 第 65b 页 WYG0066-0192d.png
  第二十六
理学之明肇自周程而朱子谓先此诸儒欧阳永叔刘
原父孙明复亦多有助盖运数将开义理渐欲复明于
世也此说是也书无逸称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
十年诗大雅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其所为受命之说
如是而已无称王改元事也自周书以文王受命九年
春在鄗而改元之说兴自太史公书以诗人道西伯盖
受命之年称王而称王之说兴由汉迄唐容有辩其不
卷二 第 66a 页 WYG0066-0193a.png
称王未有辩其不改元者欧阳永叔泰誓论出而文王
之冤始白礼记中庸称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乐记称
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无所为观兵更举之事自伪
泰誓三篇兴以观兵为上篇伐纣为中下二篇以合于
书序十一年伐殷一月戊午渡孟津之别太史公书悉
详载之由汉迄宋初未有敢辩其非者而伊川程子出
则谓武王无观兵而武王之冤始白是即张子所谓此
事间不容发一日之间天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命绝
卷二 第 66b 页 WYG0066-0193b.png
则为独夫之意也大哉言乎三代以下所未有也今试
平心易气取晚出武成篇读之我文考文王诞膺天命
以抚方夏惟九年大统未集非即受命改元之妄说乎
泰誓上篇曰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
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非即三年服毕观兵孟津之
说乎又曰惟受罔有悛心云云予小子夙夜祗惧以尔
有众底天之罚非即归居二年闻纣虐滋甚更遍告诸
侯东伐纣之说乎凡此书出于魏晋之间群言淆乱之
卷二 第 67a 页 WYG0066-0193c.png
日皆历有明徵而世之儒者必欲曲为文解以九年为
自专征始观政为非观兵若以此晚出诸篇为大有异
于伪泰誓者呜呼其亦未之思也已矣
 按朱子又谓欧公泰誓论历破史迁之说亦未见得
 史迁全非欧公全是盖武成有惟九年大统未集以
 文王享国五十年推之九年当从何数起且如武王
 初伐纣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此岂史臣于未即位
 前便书为王邪到这里总难理会不若只两存之余
卷二 第 67b 页 WYG0066-0193d.png
 谓朱子犹未确信梅氏书为伪撰若果信为伪撰则
 此等难理会处俱可不攻自破西伯不称王说已彰
 著武王称有道曾孙周王发则从未经拈出盖墨子
 兼爱中篇云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遂传曰泰山有道
 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𫉬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蛮夷
 丑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玩其
 文义乃是武王既定天下后望祀山川或初巡守岱
 宗祷神之辞非伐纣时事也伪作武成者移为伐纣
卷二 第 68a 页 WYG0066-0194a.png
 时事自难理会论语载虽有周亲四语于大赉后谨
 权量之前俱初定天下事亦自相类伪作泰誓者又
 割入中篇中更间隔以真泰誓反若墨子引古一似
 今人好集句为文章者矣
 又按西伯受命称王亦不始史记伏生尚书殷传已
 有之其远则自文王世子篇来武王对文王曰西方
 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郑氏注言君王则既受命
 之后不尔何以呼王余谓梦龄事之虚妄先儒具有
卷二 第 68b 页 WYG0066-0194b.png
 明辩独怪孔颖达疏尚书见孔传无称王字遂力以
 文王称王为无疏毛诗见郑笺有称王说遂力傅会
 称王当在六年伐崇后以至疏礼记亦然真所谓从
 孔则废郑从郑则废孔唐人义疏之学之拘知此
 又按史记楚世家楚武王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
 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左氏宣三
 年传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观兵于周疆问鼎之大
 小轻重焉观政观兵皆咄咄逼周同一无君举动以
卷二 第 69a 页 WYG0066-0194c.png
 儗武王非其伦矣
 又按国语先王耀德不观兵韦昭注观示也据此当
 读为贯非观视之观下文又有且观之兵义益见然
 史记东观兵至于盟津左传僖四年观兵于东夷宣
 十二年观兵以威诸侯皆读如字亦可惟蔡氏集传
 于西伯戡黎篇目下云史记尝载纣使胶鬲观兵胶
 鬲问之曰西伯曷为而来此观兵二字用得不妥且
 史记并无其事出吕氏春秋耳吕氏原文是殷使胶
卷二 第 69b 页 WYG0066-0194d.png
 鬲候周师候周师自胜观兵古人书籍岂容妄更之
 乎
 又按孟子集注引张子语下继曰诸侯不期而会者
 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哉分明不信殷周两本纪齐
 太公世家还师复归之事既不信胡得又袭用其上
 文不期会盟津云云余曰史记刘敬传说高帝曰武
 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
 矣遂灭殷朱子正本此岂若蔡传之荒略乎
卷二 第 70a 页 WYG0066-0195a.png
  第二十七
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此至言也战国策楼缓述
公甫文伯母之言以为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妇言之
是必不免为妒妇真可令人绝倒故愚尝以尔有嘉谋
嘉猷入告尔后于内等语出于臣工之相告诫则为爱
君出于君之告臣则为𨗳谀𨗳谀中主所不为而谓三
代令辟如成王为之乎盖成王之冤于是且千馀年矣
今亦未敢定著此语出何人但此语之所自来则孔子
卷二 第 70b 页 WYG0066-0195b.png
引入礼坊记者也试取今坊记读之子云善则称君过
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
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于乎是唯
良显哉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誓曰予
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唯
予小子无良以取證大誓为人子之言则取證君陈亦
必为人臣之言例可知也假若文王告武王曰汝克纣
非汝武唯朕无罪可乎不可也伪作君陈篇者止见书
卷二 第 71a 页 WYG0066-0195c.png
序有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遂通篇
俱作成王语安知当日不更夹以臣语如顾命篇体例
耶呜呼自斯言一启君以正谏为要名臣以归美为盛
节而李斯分过之忠孔光削槁之敬遂为后世事君之
极则虽有贤者亦阴驱潜率以为容悦之徒而不自知
矣甚且臣以谏诤事付史官君怒之薄其恩礼晚年渐
不复闻天下失得其流弊有不可胜言者谁谓此书固
粹然正哉韩昌黎著争臣论以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
卷二 第 71b 页 WYG0066-0195d.png
知者为大臣宰相者之事非谏官之所宜行夫谏官犹
不可而谓君顾可以此为命乎成王免丧朝于庙述群
臣进戒之辞而作敬之诗又延访群臣而作小毖诗其
孜孜求言若此曾几何时而变为君陈此语邪果尔则
谓成王之失言也亦宜
 按二十五篇书以此人之语入彼人口中而不顾所
 处之地所值之时有不侔者不特君陈篇而已也孟
 子称舜舍己从人今入于舜口中以称尧当尧之时
卷二 第 72a 页 WYG0066-0196a.png
 引书曰洚水警余余字自属尧又入舜口中以属舜
 文王世子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
 以贞世子之谓也今入元良二语于伊尹口中以训
 长君孟子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向疑为初征自
 葛情事仅可仲虺用之以释汤惭今重出于伊尹口
 中以训太甲迂远不切殊属无聊填写汤誓曰今朕
 必往此自汤初兴师告谕亳众之言今亦入武王口
 中其时武王师已次河朔群后毕会何必为此言不
卷二 第 72b 页 WYG0066-0196b.png
 几眯目而道黑白者邪余故连类及之以俟观者思
 焉
 又按余辩君陈时尚未见京山郝氏尚书解后见之
 喜余固与郝氏不谋而合者故亦不忍削去
 又按姚际恒立方论咸有一德与上君陈论髣髴盖
 一以人一以朝并录于此曰详篇义疑史臣所纪当
 是尹与汤如虞之君臣作明良喜起歌相似故曰咸
 有一德但此不为歌为文耳诸经传记于伊尹并无
卷二 第 73a 页 WYG0066-0196c.png
 告归致仕之事作伪者见书序茫无可据遂凿空撰
 出伊尹复政一节以取配合周公复政之意将咸有
 一德篇本属尹在汤朝赞襄于汤者移入在太甲朝
 陈戒于太甲夫赞襄于汤而曰咸有一德似乎喜君
 臣同德之助庆明良交泰之休于义可也若陈戒于
 太甲而曰咸有一德是尹以已德告太甲则为矜功
 伐善非人臣对君之言矣且事其孙而追述与其祖
 为一德得无鞅鞅非少主臣乎此是非之至明而易
卷二 第 73b 页 WYG0066-0196d.png
 晓者司马贞反据此以史迁记于成汤朝为颠倒失
 序某尝谓其讹一经而讹及他经至此又知讹及诸
 史传志者更不少可慨也
  第二十八(阙/)
  第二十九(阙/)
  第三十(阙/)
  第三十一
二十五篇之书其最背理者在太甲稽首于伊尹其精
卷二 第 74a 页 WYG0066-0197a.png
密绝伦者在虞廷十六字今既證太甲稽首之不然而
不能灭虞廷十六字为乌有犹未足服信古文者之心
也余曰此盖纯袭用荀子而世举未之察也荀子解蔽
篇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云云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
之微危微之几唯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此篇前又有精
于道一于道之语遂檃括为四字复续以论语允执厥
中以成十六字伪古文盖如此或曰安知非荀子引用
大禹谟之文邪余曰合荀子前后篇读之引无有作好
卷二 第 74b 页 WYG0066-0197b.png
四句则冠以书曰引维齐非齐一句则冠以书曰以及
他所引书者十皆然甚至引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则
明冠以康诰引独夫纣则明冠以泰誓以及仲虺之诰
亦然岂独引大禹谟而辄改目为道经邪予是以知人
心之危道心之微必真出古道经而伪古文盖袭用初
非其能造语精密至此极也
 按荀子引今文古文书者十六惟一人有庆兆民赖
 之作传曰传疑书字之讹然孟子于传有之亦指书
卷二 第 75a 页 WYG0066-0197c.png
 言也
 又按仲虺之诰在荀子作中岿之言左传作仲虺之
 志史记殷本纪作中𤳹小司马注𤳹音垒盖虺有二
 音
 或难余曰虞廷十六字为万世心学之祖子之辞而
 辟之者不过以荀卿书所引偶易为道经而遂槩不
 之信吾见其且得罪于圣经而莫可逭也余曰唯唯
 否否尧曰咨尔舜允执其中传心之要尽于此矣岂
卷二 第 75b 页 WYG0066-0197d.png
 待虞廷演为十六字而后谓之无遗蕴与且余之不
 信而加辟之者亦自有说读两汉书见诸儒传经之
 嫡派既如此矣读注疏见古文卷篇名目之次第又
 如此矣然后持此以相二十五篇其字句之脱误愈
 攻愈有捃拾之繁博愈證愈见是以大放厥辞昌明
 其伪不然徒以道经二字而辄轻议历圣相传之道
 统则一病狂之人而已矣岂直得罪焉已哉且此十
 六字以上如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荀子君子
卷二 第 76a 页 WYG0066-0198a.png
 篇语也十六字以下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亦荀子正名篇语也其各各有依傍而初非能自撰
 出者或曰荀卿之造语却若是其精乎余曰语之尤
 精者荀子固自言为道经矣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
 明荀子纵不得儒之醇将不得为述者乎哉嗟乎人
 心之危道心之微此语不知创自何人而见之道经
 述之荀子至魏晋间窜入大禹谟中亦几沈埋者七
 八百年有宋程朱辈出始取而推明演绎日以加详
卷二 第 76b 页 WYG0066-0198b.png
 殆真以为上承尧统下启孔教者在此盖以其所据
 之地甚尊而所持之理原确也噫抑孰料其乃为伪
 也乎或曰朱子于古文尝窃疑之独至大禹谟及十
 六字则阐发之不遗力子与其疑也宁信余曰笋子
 固有言矣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余之疑伪古文也
 正以其信真圣经也不然大学一篇于记者千馀年
 而经两程子出始尊信表章迄今翕然无异议余岂
 独私有憾于二十五篇者而党同伐异哓哓然不置
卷二 第 77a 页 WYG0066-0198c.png
 若此哉
 又按老子书五千言名道德经则知此引道经必古
 来原有是书而非荀子所改题者
 又按余著此未匝月而从弟自旌德归授余以县志
 有县人梅鹗百一者正德丁丑进士未仕卒撰述颇
 夥亦疑今古文亦谓人心道心本出道经与余向辩
 君陈事相类
  第三十二
卷二 第 77b 页 WYG0066-0198d.png
人心道心本出荀子以窜入大禹谟遂尊为经久而忘
其所自来矣窃以古今若此类者颇多如谷神不死是
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列子引黄帝书也今见老子上篇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战国策引周书也亦见老子上篇
今孰不以为此老子语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出淮南子主术训而诸葛武侯引以戒其子今
遂为武侯语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亦出
卷二 第 78a 页 WYG0066-0199a.png
淮南子主术训而孙思邈引之而程子称之今遂为孙
思邈语不独此也文子引老子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害也云云河间献王作乐记采之今且
为经是即以子为经之證也荀子有礼论篇今自三年
之丧何也至古今之所一也一段载入礼记名曰三年
问是又即以荀子为经之證也而必以人心道心为无
本焉亦过矣
 按朱子云以曾子问言礼證之则老子述而不作信
卷二 第 78b 页 WYG0066-0199b.png
 而好古皆可见五千言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谷
 神不死章即黄帝书又云老子柱下史故见周书周
 书多权谋欲取姑与之类是也余因此忽悟人生而
 静安知非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而记礼者亦传之
 非必有取于老也何以故有以礼记是汉儒说非出
 孔门之徒者朱子述许顺之之言曰恐不然汉儒之
 纯者莫过董仲舒董仲舒文之纯者莫过三策如乐
 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等语董仲舒何曾道得来盖
卷二 第 79a 页 WYG0066-0199c.png
 必古来流传得这种文字如此卓哉见也因又笑近
 代杨慎辈苦欲贬剥考亭谓其诗传序首用人生而
 静为不知出于老子也者若知出老子肯以其异端
 语而用之乎不知朱子博极群书洞如观火岂不记
 及文子盖未尝以礼记为有取老子而袭用之也
 又按艺文志乐记二十三篇刘向校书得之王禹记
 二十四篇方属献王所作而禹献之二书各不同今
 之乐记乃二十三篇之十一篇合为一篇篇名有乐
卷二 第 79b 页 WYG0066-0199d.png
 本乐论之类见别录及孔颖达疏刘献以为公孙尼
 子作者是则上云河间献王所作大误特正于此
 又按今之乐记程子称其最近道朱子谓非圣人之
 书战国贤士为之说亦是独胡致堂谓是子贡作则
 非此书载魏文侯子夏问答文侯受子夏经艺为二
 十五年事见魏世家是年子夏已一百有八岁可为
 高寿子贡若存当又一百二十一岁况更不止此数
 事与理所无儒者之不核实如是
卷二 第 80a 页 WYG0066-0200a.png
 或问余人之论议先后容有互异子书尚未成何不
 举前说之误者而悉削之而必以示后人乎余曰此
 以著学问之无穷而人之不可以自是也近见世之
 君子矜其长而覆其短一闻有商略者辄同仇敌余
 用是数困于世昔王荆公注周礼赞牛耳云取其顺
 听有人引一牛来与荆公辩牛之听不以耳盖以鼻
 荆公遂易前注以荆公之执拗文过古人中无两犹
 不能不屈服于引牛者之言吾不知世之君子自视
卷二 第 80b 页 WYG0066-0200b.png
 于荆公何如也
 又按有明知为纬书而群以为圣人之言者吾志在
 春秋行在孝经是也此出孝经钩命诀缘何休注公
 羊载入序中迄今无异议亦以理近是尔
 又按春秋者鲁史记之名自宜称入圣人口中若孝
 经乃门弟子所为书所命名岂容自称善乎史通有
 云此之不实昭然可见
 又按德清胡渭生朏明告予子以行在孝经为不应
卷二 第 81a 页 WYG0066-0200c.png
 出夫子口中似矣窃考公羊传疏载此原文云孔子
 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未尝
 以二句为孔子自云盖何休序引而失之其失与晚
 出古文书将礼记引君陈曰入成王口中将左传引
 夏书曰连德乃降入大禹口中正相类视彼造纬书
 者又下一等矣凡著书引古须直溯其昆崙源不可
 从半路中钞袭倘钞袭鲜有不误子宜慎之斯言也
 殆吾之诤友哉
卷二 第 81b 页 WYG0066-0200d.png
 又按余尝有一疑义谨标出以俟后之君子者大学
 一书程子谓孔氏之遗书朱子谓正经意其或出于
 古昔先民之言又分有经有传洵是独谓传文成于
 曾氏门人之手则未敢以为决然也何也朱子意不
 过见诚意章有曾子曰三字以古弟子于师方称子
 如论语之于有子曾子实然者不知礼记四十九篇
 称曾子者一百一为曾申馀俱曾参析而数之檀弓
 二篇曾子四十三杂记二篇曾子五曾子问曾子四
卷二 第 82a 页 WYG0066-0201a.png
 十祭义曾子八可见曾子为记礼者之通称不必弟
 子谓其师若又以大学止一引曾子曰与他屡引者
 不同试问礼器亦只一引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内
 则亦只一引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云云岂此二篇
 亦曾氏门人作乎不唯此也孟子七篇轲所自著圣
 门高弟若颜渊或名之或字之或子之不似纯称曾
 子者二十二益验其为通称或曰朱子以大学之言
 多与中庸孟子者合故明其一脉相传不知先儒曾
卷二 第 82b 页 WYG0066-0201b.png
 言大学一书六经之名例也中庸一书六经之渊源
 也既谓之名例推诸群书自悉合矣奚啻庸孟或又
 曰世以礼记汉儒书然则大学竟成于汉儒之手乎
 余曰否尔雅始自周公释言以下或曰仲尼所增子
 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尔雅释训篇载及如
 切如磋道学也十二句班固谓记百三十一篇七十
 子后学者所记则知大学出于七十子之后叔孙通
 梁文以前必矣若必以为曾子门人记者吾无徵
卷二 第 83a 页 WYG0066-0201c.png
 
 
 
 
 
 
 
 
卷二 第 83b 页 WYG0066-0201d.png
 
 
 
 
 
 
 
 尚书古文疏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