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岱史第九卷靈宇紀
叙曰靈宇者何神明之所宅也紀首岱廟者
何望秩之定制也有司奉制命而嵗祀焉禮
也岱廟上中下凡三而惟下廟最鉅麗在州
城内正北盖
歷代勅建望祀之所朱堞金扉龍楹螭殿罘
罳象魏儼然帝居漢栢唐槐虬蟠雲覆御碑
古碣林立森森以斯知其從來遠矣玉帝觀
青帝觀后土殿則以居天神地祇也巔麓俱
有焉謂天地鍾靈於兹神必依之也碧霞靈
應宫則以居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袤滿巓
麓而巓以勅建獨閎偉謂其神靈感召安民
裕國也孔子人中之泰山魯兩先生一方之
師表則其祠於此也固宜其他佛老之宫群
靈之府倚巖縁谷比比而是大都肇搆於隋
唐宋元間今其存者不及十半然亦傾頽甚
矣惟岳巔諸宫觀當世嚴奉不廢乃絶無翼
室以居黄冠黄冠固甚貧率散處麓下覓食
則神明香火之謂何即居守安所籍也旋葺
旋頽職此之由哉余謂岳巔諸宫觀宜各因
其隙地有司以香稅餘錢搆爲翼室以居黄
冠之有戒行者仍籍名於官責以焚脩掃除
則宫觀不致旋頽可歲省修葺之費恤民事
神庶幾兩得云
東嶽廟在州城西北隅風俗通曰岱宗廟在
愽縣西北三十里山虞長守之按岱嶽觀
至元碑云嶽廟在嶽之南麓岱嶽升元二
觀前當爲漢址唐武則天篡唐時改今地
或云宋改今地其後歷代廢興修葺詳其
諸記石廟制堞城高二丈週三里城門有
八南闢者五而正中曰嶽廟門東偏曰仰
高門西偏曰見大門東闢者一曰東華門
西闢者一曰西華門後闢者一曰後宰門
凢門各有樓而角樓亦四東南曰巽樓東
北曰艮樓西北曰乾樓西南曰坤樓由岱
廟門而上重門爲配天次爲仁安再上爲
仁安殿露臺高下聯屬者二殿前兩廡之
中爲鍾皷樓樓之後各爲齋房殿後爲寢
宫宫左右爲配寢其規模宏侈儼如王者
居配天門左爲三靈祠右爲太尉祠祠前
東廡别殿曰炳靈西曰延禧碑亭三其一
當岱嶽配天二門之間其二對峙於鍾鼓
樓側三亭皆爲 國朝御製碑建殿前古
松數十株蟠結偃盖非他境所有炳靈殿
前則漢栢延禧殿前則唐槐皆特異雖良
繪莫能狀銀杏大者圍三仞火空其中陰
符經曰火生於樹信夫奇石玲瓏者九其
上有古題刻知自遠方來奠獻者碑石林
立其可爲書法者張侍制漴書宣和廟記
喬冢宰宇篆御祝文廟前有亭曰遥叅亭
前爲遥參門門之前爲御街宋東封警蹕
之地而實爲廟之第一門也舊榜曰草叅
門門中有臺臺上有亭亭重簷四面十有
六角崚嶒綺麗昔凢有事於嶽者先拜於
亭而後入廟故曰草叅今有司遇當祝釐
於廟罷則儀從由亭門而出猶古之制也
亭今列屏鑒方圓各一高六尺許鑒前雕
座置元君像四方來謁頂廟者亦先拜焉
故又曰遥叅亭云
宋學士宇文粹中重修嶽廟記略
公元1122年
宣和四年九月有司以泰嶽宫廟完成奏
功制詔學士承㫖臣宇文粹中記其嵗月
臣粹中再拜稽首而言曰臣聞自昔受命
而帝者咸有顯德著在天庭合四海九州
之歡心以爲天地社稷百神之主故有壇
場圭幣以象其物有宫室祠宇以奠其居
有牲牢酒體以薦其潔有祝册號嘏以導
其誠其漠然而意可求僾然而誠可格殆
與人情無以異是以黄帝建萬國而神靈
之封七千虞夏商周文質迭救雖所尚不
同而事神以保民其歸一揆必以岱宗爲
首而神靈烜赫光景震耀載在書史接於
耳目者奕奕相屬也宋受夫命建都於汴
東倚神嶽遠不十驛章聖皇帝肇脩封祀
蓋嘗躬款祠下欽惟神靈饗答之異念唐
開元始封王爵禮加三公一等未足以對
揚休應遂偕五嶽咸陞帝號自是宫廟加
脩薦獻加厚四方萬里士民奔凑奠享祈
報者盖日益而歲新也皇帝聰明仁孝光
於上下神動天隨德施周溥既己躋斯民
於富壽廼申勅中外凡所以禮神祇崇顯
祀盡志備物畢用其至歲在辛已迄於壬
寅詔命屢降增治宫宇繚墻外周罘罳分
翼巋然如青都紫極望之者知其爲神靈
所宅凢爲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
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財不取於賦調役不
假於追呼而屹然崇成若天造地設靈祗
燕豫福應如響嗚呼眞聖德之事也觀是
宫廟土木文采輪奂崇麗則知郡邑之富
庶帷帳熒煌兖冕璀璨則知絲枲之盈溢
牲牷充庭醪醴日御則知耕牧之登衍簫
鼓塡衢歌呼滿道則知風俗之和平神之
聽之廼祗陳於上帝用降鑒錫兹祉福則
社稷之安固曆數之綿遠蓋方興而未艾
也哉
明李賢廟記略
書稱岱宗蓋以東方屬春萬物交代故曰
岱爲群嶽之長故曰宗然而祭之者何也
記曰能出雲爲風雨又曰民所取財用也
三代以前不過爲壇而祭之如周制四坎
壇祭山林丘陵於壇是也秦漢以來有神
仙封禪之事於是有祠廟之設古者五嶽
視三公謂視其饔餼牢醴之多寡以爲牲
器之數也非以三公之爵封之也後世遂
封五嶽之神爲王爲帝垂旒端冕儼若人
鬼矣洪惟我 聖祖高皇帝聰明睿智卓
冠千古即位之初詔示天下有曰嶽鎭海
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於今英
靈之氣萃而爲神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
今依古定制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於東嶽
稱曰東嶽泰山之神鳴呼是舉也裁革瀆
禮不經之失所謂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
以俟聖人而不惑者矣濟南太守陳君銓
走書京師告予曰東嶽泰山神廟傾頽上
請得 㫖重脩廵撫都憲賈公銓與三司
官僚合謀經營若按察使王公鉞尤留意
公元1460年
焉屬銓綜理其事經始於天順四年八月
二十六日落成於五年九月初一日内外
煥然一新俾是方之人依而敬之有加於
前僉曰不可無紀敢乞爲記刻之用示久
遠予惟泰山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天下功德固廣大矣要之是方之人沾其
惠澤尤多况又取其財用者乎雖曰朝廷
祀典所載而是方尤所當敬也今巡撫方
面風憲重臣同心恊慮重役神廟又得郡
守克承委任用體 朝廷之意以表民之
所敬眞可謂民之父母矣彼慢神虐民者
視此於心不亦恧乎
明薛瑄廟記略
東嶽泰山之神故有廟在山之陽 朝廷
有大典禮大政務則遣使告焉廟屋既久
多圯漏弗治先是守臣嘗奏請脩建而未
公元1459年
克底完天順己卯泰安州守以其事達之
濟南府因以上請 詔允脩葺於時都憲
年公富方議興役而去左副都御史賈公
銓繼來乃洎巡按籓臬恊議既擇有幹幕
職以董其役復俾濟南府知府陳銓月一
徃以綜理焉銓始至泰安謂脩葺嶽廟固
所以祗若 朝命致謹大神然尤當以省
民財重民力爲本財匱民勞事亦非可因
詢及守廟者具言數十年所積禮神之物
甚當遂遺人持巿木之巨細與其他脩屋
之不可缺者及既合而匠役皆在官之人
而農民不知有役銓既綜理有法不急不
公元1460年
徐始事於天順庚辰秋七月辛巳夏五月
訖工殿宇周廊門觀繚垣悉皆完治咸願
刻石以紀其事山西按察使王允濟南人
也以書來求文於瑄余惟東嶽泰山之神
爲諸嶽冠聖朝既正其名秩其祀而廟弗
治又俾所司以時修葺而巡撫憲臣洎籓
臬得綜理其役如銓者不竭民之財力而
克底完新皆可謂祗若朝廷丕顯休命而
致謹於人神者矣遂序其事而銘之曰一
理宰幹二氣互根清浮無際濁墜斯存柔
行剛峙川洪嶽尊惟此泰山造化鍾萃龍
蹤太虛磅礴厚地匪魯邦瞻實衆嶽最其
蓄罔測其施靡量玄雲寸石甘雨八荒功
既載溥厥報宜彰有廟在陽奉命新葺重
臣是承守臣是職民不匱勞事底完集殿
宇廊觀聳卓縈廻高下中度不騫不卑神
氣欝欝流通在兹昔古山川明祀有體夫
何前季封號薦起躋嶽於天紊三公禮逮
我 聖世道復古隆斥絶僣誕率由大中
嶽鎭海瀆悉正其名惟岱宗神神稱允格
迄兹有役咸願石刻述理繼辭以示無極
李欽脩東嶽廟託略
公元1547年
嘉靖丁未冬嶽廟灾殿宇廊廡以及賓館
齋居門闥樓觀蕩然一空其僅存者後寢
三殿與炳靈延禧二宫而已時守臣以狀
聞 上震異者久之既俾治有司不戒之
辜而遂勅以亟脩之議然嵗值累歉未克
公元1561年
興事者垂十年餘辛酉秋八月 皇上萬
壽爰 命太常緘祝函帛恭詣嶽神虔脩
醮典有司布席將事惟時巡撫都御史鎭
山朱公承 命主祀大懼簡陋罔罄明禋
乃謀諸籓臬庶正展力亟圖而特委濟南
府同知翟公濤專董其役蓋選能也公乃
檄請當道材木瓴甓金石之類以至匠傭
役廪皆取給香帛而秋毫不以煩民經始
公元1562年
於壬戌春迄癸亥夏廟工告成自殿堂而
下毁者以舉傾者以易圮者以完漫漶者
以鮮以潔丹艧塗垔輝光掩映巡撫都御
史石洲張公祭告祠下樂觀厥成是日也
淑氣洋溢靈光下矚泰嶽明神既尊且安
自是而徃陰祐顯相雨暘時若而豐年應
灾病殄而民氣和以永保我 國家無疆
之慶則神之功當與天地並而君子謂翟
公之有功於神也其亦偉矣哉
叅政許天贈重修岱廟記略
泰山之麓故有廟其名曰岱宗廟在嶽之
南麓宋改今址其制有堞城爲門者八四
角有樓前有殿後有寢兩傍有廡儼如王
者居我 朝因勝國舊天順以來屢奉
㫖脩葺碑石具在 孝廟親爲記 宸章
赫奕萬代瞻仰邇者脩葺止取裁兩院以
香稅所積自可充脩廟費毋用厪 明㫖
公元1584年
動内帑爲也萬曆甲申廟漸圯於是左叅
政屠公請於兩院得可委濟南府通判張
世臣董工作之役泰安州吏目蘇天壽佐
公元1585年
之余至督視益勤閱乙酉秋八月告成凡
費金九百餘不動民財不勞民力而大工
就緒余聞之祀禮也國之大祀必以禮聖
人制禮尊五嶽配天其祭以壇不以屋其
神設主不以像通諸天下凡司府州縣歲
時祭境内山川率由斯道復古制祛民惑
也斯廟有先代故事廟及像率無所更易
豈 天造草昧偶未之及也抑别深意寓
其中者耶弘治間至厪玉音若以此爲訓
然者愚以是知 聖人敬神導民至意使
人有所敬畏啓爲善之心遏從惡之念更
相告戒以若於治所謂無害於治者 聖
人不與民變革也今廟貌巍然神威赫然
若有臨之在上然者四方祈福受罪之士
女入廟瞻拜肅然起敬罔或不虔則於聖
化或可助萬分一哉若佛老家言神若王
者操福禍之權握生死之柄爲善惡果報
則其不經見故儒者缺之勿論
李欽重脩嶽廟古井記
欽垂老林泉自愧無益於世每月一集鄕
民老幼百餘於嶽廟宣揚 聖諭僣爲講
解期以化民成俗挽廻魯道之舊民有李
進盧士卿者再拜告余曰廟有古井水甚
清洌祀事之濯溉餴饎咸賴焉曩以日久
灘淤盡爲泥土泂取廟外之水以奉祀恐
涉不潔吾輩出貲掘而甃之重加淘汰水
復清冽如故請翁識甚歳月於石余曰是
可以觀今日鄕約之意矣善者人心之固
有非假於外也私欲蔽之則失其初譬之
井焉壅於泥土則泉不能達然清冽之源
固在也一淘汰之遂復其舊然則吾民之
蔽於私欲而喪失其本心者可無以導之
乎鄉約之設固所以去吾民之泥土而達
其固有之良心也况泰山五嶽之宗此水
得山下正脉將享神明其用貴且重矣吾
民生於魯域自古爲聖賢鄉人人人誠知
所以自新一變可至道也若其溺於私欲
而自棄其貴且重焉其無靦顏矣乎是用
記之以儆於有衆
東嶽上廟在嶽頂磨崖碑前元至元間提點
張志純嘗脩焉嘉靖間都御史曾銑重脩
布政使陳儒記
陳儒記曰
泰山爲五嶽之尊横亘齊魯跨引江淮矗
突雲霄輝映日月巍乎高哉其天下之奇
觀而獨秀者乎我 明天子御極望於山
川徧於群神曰用相我國家維兹嶽乃辛
丑北虜犯順乃申 勅封疆之臣曰其各
壯乃金湯峙乃砦𡹵用扞衛我國家予一
人以寧亦維兹嶽嗟乎嶽之時用大矣哉
維時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廣陵曾公銑寔
承 簡命保釐東土比至時且告饑公約
已裕民發棠秩祀而凢爲我民徼福者靡
不備至是故䟽請于 朝得減京儲數萬
石減租亦數萬石間乃語諸藩臬庶正曰
泰山威靈皷動海内矧兹兵戎之調度顛
連之賑䘏以暨百官之匪頒罔弗賴之是
其庇我東山者乎聞今廟貌圮壞弗亟圖
之其何以祀乃夏五月謀諸監察御史關
西楊公本深僉同絲議曰其動乃官需毋
倦力毋違時乃底績已乃祗若成命移檄
諸司曰若布政使陳儒王鴻漸爾其經理
諸難曰若按察使余鋟爾其紏 御事乃
罔弗既厥心亦罔弗愼厥事曰知府劉璽
曰同知王景明爾其鳩工僝工曰知州馬
逢伯爾其率作興事乃罔弗奔走惟罔功
公元1602年
是懼於是群工畢興始於壬寅夏五月迄
公元1603年
於癸卯春三月東嶽殿之脩者四楹南向
碧霞坊之建者一亦南向泰嶽坊亦一西
向東官廳之建者六楹西官廳之建者四
楹各南向鍾皷樓對峙於元君之廟者各
東西向如其制工既訖而是嵗雨暘時若
東方底寧君子謂泰嶽於是乎有神僉乃
請勒石於泰山之顛公以記屬之儒乃拜
手稽首颺言曰嗟乎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嗜欲將至有開必先言神異也顧兹東嶽
孕秀鍾靈甲於天下則所以奠我民生翊
戴我國家者寧有涯哉
東嶽中廟在嶽之陽王母池之東昔名岱嶽
觀今土名老君堂僅存三清小殿按宋李
諤瑶池記云觀肇於軒黄即此地也廢址
中有古栢古松十餘株其枝幹如虬如龍
曾覽 國朝高誨記云漢武帝東封時植
盖即此也而後園洞中壁間一石碣題漢
栢二字相傳趙子昂書玩之近是古碑凢
三其二刻唐與僞周老氏之徒題記行楷
書俱有古法碑雙石並立覆以束蓋土人
稱鴛鴦碑眞奇製也其一刻元至元年間
泰安州禁約今録于後
至元碑刻禁約
泰安州准東嶽提點監脩官牒開稱東嶽
有上中下三廟本州城北岱嶽廟係中廟
唐時武則天將岱嶽廟改作道觀左側西
王母殿宇經毁不存上有巖巖亭廼遇封
禪 帝王歇體之所下有西王母池次有
吕翁洞猶存聖像池上臺石碑云該奉州
官台㫖禁約諸人無得於池上下作穢如
違决杖八十當職準此合行出榜曉諭禁
公元1292年
約至元二十九年九月日榜
玉帝觀即太清宫在嶽之絶頂蓋古登封臺
公元1483年
昔嘗圮廢成化十九年中使以内帑金資
重建隆慶間侍郞萬恭撤觀於巓北出巓
石而表之題曰表泰山之巔萬恭自爲之
記
侍郎萬恭表泰山之巓碑
公元1572年
隆慶壬申春黄河汎溢輸道梗湮天子憂
皇命恭若曰汝其治水踰夏河成灌輸悉
盡天子懌豫命恭若曰汝其東禋於時臣
恭以八月禋泰山報成績也八乃歷巉巖
踰險絶撫秦碑登日觀己乃陟山巔謁天
宫忽緇衣蹁躚目瞪足踐招余言曰是泰
山巔石也余異之眎其上室如錮也眎其
下砌如砬也而惡知夫泰山之巔而又惡
知夫泰山之巔之石余喟然嘆曰夫泰山
擅四嶽之尊而兹巔石又擅泰山之尊乃
從而屋之又從而夷之又從而踐履之令
尊貴不揚發靈異不表見余過也余過也
亟命濟倅王之綱撤太清宫徙於後方命
之曰第掘地而出巔毋刓方毋毁圓毋劉
天成返泰山之眞已矣倅乃撤土巓出之
巔石博十有一尺厚十四尺有奇聳三尺
戴活石焉東愽二尺五寸厚一尺三寸西
博一尺八寸長八尺有五寸夫約泰山而
東之巓己奇甚矣又摩頂而戴之石斯上
界之絶顱青帝之玄冠也余倚活石覽觀
萬里俯仰八荒遠眎則扶桑之日曜其東
崑崙之風吹其西近睇則泰碑若正笏叢
石如群圭而齊魯諸阜圓者似金直者似
木曲者似水銳者似火方者似土枕青揚
之絳闕俯元君之幽宫而六極之大觀備
矣彼巔石不表見幾千萬年矣今出之始
返泰山之眞而全其尊後來覽觀者尚毋
刓毋毁毋劉天成務萬世令返其眞而全
其尊以毋得罪於泰山之神其緇衣蹁躚
意乎緇衣余問何許人何所受而告余黙
而不答噫我知之矣盖緇衣受之碧霞碧
霞受之太君太君受之上清上清受之元
始元始受之寥冥之祖
玉皇廟在嶽之回馬嶺按察司陳察撰記廟
前晦許爲崖磴高三丈餘磴盡處爲昇仙
閣
陳察廟記略曰
察自浙臬之晋道經齊魯抵兹山歷險升
高雲巖風壑百折千迴行次山腰突見新
祠曼碩後有瑞仙巖左十峯嶺右九峰山
巉巖奇特祠據厥勝像設鏐沃冠裳儼如
鍾鼓有奕其主曰吴天玉皇上帝竊惟山
莫名於五嶽而泰尤稱雄蓋自崑崙一脉
迢迢馳發至於兹屹然鉅鎭固萬山第一
生處憶自結髮遊觀兩都暨江浙諸省歸
棲徧吴嶺十載再起望九嶷過衡陽觀於
䍧柯越隽歷蒙段氏墟抵金沙江望銅柱
渡河洛驅馳關陜跡徧三蜀閩粤岧嶢崒
嵂駭䠱不一然未有若兹山屹焉孤高峻
極太虚至使天下之人殫力恊誠齋肅襁
負駿奔對越者踵武無虚日精神會合焄
蒿悽愴若或臨之此豈偶然之故哉其必
有所以爲之者矣是則斯地也而有斯祠
也吾不能辯其可否獨念斯人徃徃數千
里趨攀抵兹厥亦勞止而斯祠適在谽谺
□嶒中有廡有庭有泉有茗勞者少息飢
渴者少慰籍沐風雨者得少爲避愚夫愚
婦踧踖匐伏心懷戰兢欲平躁釋蒙昧以
開而禱祈水旱疾疫胥此焉依豈天設此
以爲福民永命之一助也而可以輕擬議
哉
瀋王閣記略
惟泰山五嶽之長群壑之尊雄峙一方高
接天漢鍾靈秀之氣鬱造物之英眞天下
名山之首古今祀典之崇者也其神主成
物之始故宇内群生壽夭休祥福徴祲𤯝
出入攸司罔弗欽戴恭惟我
太祖高皇帝用夏變夷章明憲典首重祀
禮嶽瀆之禋厥誠罔替累朝以來率由舊
典惟 皇建極德茂業熙群辟攸叙風行
公元1544年
海内俗化生成嘉靖甲辰秋稔泰安守臣
獻嘉禾瑞麥執政率九卿百職表賀淵哀
悅俞漢儒有曰和氣致祥斯實由我 聖
皇法 祖憲天克誠明祀之感豈非嶽神
公元1545年
效靈用徴厥瑞者耶明年乙巳春有僧明
清自斯山募縁於潞以回馬嶺玉皇殿一
楹嵗遠將圮乃增建五楹鐵瓦琉璃莊嚴
銅像廊廡續具復創門閣三楹時值今撫
晋中丞曾石塘先生建牙山左公務適臨
命名曰昇仙閣僧詣予請記予惟兩間之
氣造化曰神感而遂通誳信闔闢著乎隱
顯山載地靈宜莫重於岱嶽之巖巖與神
之穆穆而他莫及焉 聖天子功高德厚
以明厥報天地之誠擬於嶽者將無徃而
弗通以享無窮之祀不亦宜乎
會眞宫在州城東南隅舊名奉高宫宋眞宗
駐蹕改今額國朝重脩玉皇殿有吕洞賓
詩二首手書石刻並李太白詩四方碑刻
俱古雅可玩
任式記畧
會眞宫玉皇殿成當有碑刻以紀其嵗月
式齋沐拜手言曰一氣之分而輕清上浮
者謂之天主宰乎其間者謂之帝吾儒曰
吴天上帝彼道家者流尊其名曰吴天玉
皇上帝世之曰宫曰觀皆其奉香火之地
也會眞宫在泰山之陽其創建不可考觀
宋祥符間有頌二聖功德碑在宫之南百
步許朝覲碑在宫之南一里許傳者謂眞
宗封泰山駐蹕於此金大定間徙奉符縣
爲泰安州故宫居州城之巽隅興替靡常
所存者僅玉皇殿三間壖基卑下 上遣
中使進香帛於方嶽行瞻是祠從衆望並
以嶽頂昭眞祠上聞欲更新之 上可其
公元前1041年
奏即下命所司時歲在庚子也於是召公
輸於魯甸招石匠於郢郊採租徠之松新
公元前1040年
甫之栢是斷是度是尋是尺辛丑昭眞觀
公元前1039年
既作壬寅玉皇殿告厥成巍巍乎浩浩乎
松桷有梃旅楹有閑粉飾藻繪妍麗精華
金碧耀日月之光丹青奪乾坤之秀像設
穆穆赫爾厥靈誠以昭我 聖代敬天事
神之意無乎不在也若夫泰山徂徠相映
前後奇花吐而玉座芬芳白雲飛而瑤壇
空靜星冠羽衣舉手以加額者祝 聖天
子於萬壽也黄童白叟羅拜於左右者祈
斯世斯民於平康也嗚呼天不在於高高
而在於咫尺帝不在於冥冥而在吾昭灼
過之者寧不秉虔恭存敬畏以思無負於
對越也耶
后土殿在嶽南麓距州治三里許數松差類
嶽祠亦奇古可愛
青帝觀凢二其一在嶽巔其一在嶽之南麓
肇建俱不知何時宋眞宗加青帝懿號曰
廣生帝君在嶽巓者今巡撫都御史李
公元1586年
命官脩葺於萬曆丙戌年冬孟訖工在南
麓者眞宗御制御書賛刻今尚存 國朝
弘治正德間脩拓嘉靖間尚書朱衡復加
葺焉帝即漢唐所祀五帝之一按漢書及
宋天文志青帝天神也而東嶽屬焉此廟
祀之所由起也
宋加青帝懿號詔
勅中書門下名嶽配天乃衆山之推長盛
德在木實萬物之資生惟眞宰之斯存蓋
靈篇之攸紀青帝眞君職司煦育道叶冲
虛賛玄化於高明庇群生於溥率眞祠夙
建方志可徴屬嚴駕以時廵爰秘封之成
禮式瞻神館冀沐冥休祗舉典章載揚懿
美奉蕭薌而昭薦旌至德於無方用表欽
崇永綏福祉宜尊懿號曰青帝廣生帝君
觀宇特加脩餙故兹詔示懇宜知悉
廣生帝君讃 御製御書並篆額
若夫典治喬嶽表正靈祇司生發於東方
佐聰明於上帝宜乎名冠仙籍德被烝民
饗祀典於蕭薌鏤徽稱於金石者也屬以
虔脩封禮恭答神休薦顯號以致誠述斯
文而頌美讃曰節彼岱宗奠兹東土生育
之地靈仙之府爰有高眞允司明命至神
不測虔誠斯應茂實克昭儲祥是繄式奉
公元1008年
嘉名用伸精意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二十
七日御書院摹勒刻石
御祝文
維大中祥符元年嵗欠戊申十一月戊午
朔四日辛酉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謹
遣尚書兵部員外郎邵曄告於青帝廣生
帝君伏以峻功丕顯誕彰陰隲之仁神化
無方實主發生之宇惟高眞之攸館乃喬
嶽之靈區屬以祗奉元符躬陳大報仰繄
景貺克舉上儀式彰昭代之稱以表欽崇
之禮合伸致告用達虔誠謹告
三皇廟祀伏羲神農黄帝在嶽南麓距州
三里許
御祝
公元1503年
弘治十六年歲次癸亥十一月初一日皇
帝遣内官監太監齊玄謹以清酌庶羞之
奠致祭於三皇聖帝曰粤惟三皇建於有
極百草聿嘗藥石是資疾痛痾癢用賴以
瘳神聖功巧萬世永賴籩俎既精虔誠斯
達敬伸祭奠庶其歆格謹告
碧霞靈應宫在嶽絶頂西南下三里許舊名
昭眞觀宋眞宗東封時所建 國朝增拓
其制改署今額
累朝脩葺不廢近自 世宗朝遣工部郎陳
策齎宫施萬金重脩益鉅麗矣隆慶間撫
臺傅希摯按臺吴從憲又加葺焉其神曰
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四方謁欵祗禳者摩
肩接踵而至諸所捐施金帛珠玉馬羖之
公元1585年
類有司日監守而筦榷之萬曆乙酉按院
韓應庚侍御命官鳩工更新徃制其宫故
南向凢五間則欄其東一間題曰東寳庫
欄其西一間題曰西寳庫用以投儲諸所
捐施焉宫之後架殿三間題曰便殿宫之
右架亭一間題曰憩亭凢此皆創剙也宫
之前左翼曰子孫殿三間右翼曰眼光殿
三間其中爲露臺爲甬路而甬路之南大
門三間東皷樓西鍾樓而門外綽楔凡三
中曰勅建碧霞坊東曰安民坊西曰濟世
坊而碧霞坊之前臨火池之上有闕門焉
曰金闕凡此皆增飾其舊也繢椽藻櫨霞
駮雲蔚儼然神居非人世所有乃其形勝
袁拱宫東南則五花崖東北迤西則嶽頂
磨崖日觀諸峯蜿蜒峙列三面若屛扆前
若雙闕由宫門西下石磴三丈許南俯懸
崖下視城郭若畦圃自城郭望之則崖峯
森蔽不見宫宇此盖造化靈區眞天奇云
御祝文
公元1503年
維弘治十六年歲次癸亥正月朔初一日
己巳
皇帝遣御馬監太監苗逵致祭于碧霞元君
曰懿德含弘仁慈廣霈佑蒼生於壽域皷
群品以霑依兹因𦕈躬偶爽調攝敬祈聖
力求佑康寧特以香帛用伸告祭益彰靈
應福佑家邦謹告
公元1532年
維嘉靖十一年歲次壬辰二月庚辰朔十
三日壬辰 皇太后遣太子太保玉田伯
蔣塋致祭于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曰
公元1533年
皇帝臨御海宇十有二載 皇儲未建 國
本尚虚百神萬民無不仰望兹特遣官敬
詣祠下祗陳醮禮潔脩禋祀仰祈神貺默
運化機俾子孫發育早錫 元良實 宗
社無疆之慶無任懇悃之至謹告
高誨玉女考略
泰山玉女神顯靈于天下其來尚矣傳
爲東嶽女蓋謬說也人心崇尚習舛承訛
非特愚夫愚婦之不知雖愽雅君子亦未
聞有能考其實者按州志載嶽頂玉女池
馬端臨通考紀池側故有玉女石像泉源
壅濁宋眞宗東封先營頓置泉忽湧上升
山其流自廣清泚可鑑味甚甘美王欽若
請浚治之像頗摧折詔易以玉石既成上
與近臣臨觀復礱石爲龕奉置舊所祭焉
唐劉禹錫送東嶽張鍊師詩云久事元君
住紫微而李白游泰山詩亦云玉女四五
人飄颻下九垓及觀李諤瑶池記謂黄帝
建岱嶽觀嘗遣女七人雲冠羽衣脩泰香
火以迎西崑崙眞人由是考之則知玉女
必黄帝所遣七女中之脩而得仙者後世
因之祠于山而宋元間龕像建觀尤有徵
迨我朝拓新殿宇發應益著不然則泰山
喬嶽之上何縁有此據通考唐詩所載質
之諤記益信
劉定之記畧
泰山絶頂舊有祠祀碧霞元君以其最高
雲蒸雨降材木易朽飇風剛勁瓦多飄毁
祠不能久 今副都御史原傑廵撫山東
謁祠見其墮墜謀新之銅梁鐵瓦琉璃甎
甓之堅固丹艧青堊藻繪漆餙之輝煥高
廣深邃規制增舊其費取諸官而民不知
自昔登山捐施委諸巫祝妄費不可稽而
今紀理之皆有條法云
尹龍記畧
昭眞祠在泰山絶頂世傳謂天仙玉女碧
公元1536年
霞元君之祠 聖天子御極十有五年命
公元1537年
太監陳喜來脩祀事明年詔脩是祠即故
址增餙之祠殿爲間者五以奉元君左右
迴廊各三間則護從之神居焉神道有門
鍾皷有樓恐其凌空壁立易爲風雨所剥
蝕故陶土爲甎冶鐵爲瓦務爲堅確黝堊
丹漆金碧交輝視昔有加焉其肖像左石
右爲銅中以沉香雕龕石座霞帔鳳冠於
赫穆清而其所費一皆輸財於神貯之帑
藏以克其用而毫芒不取於民自經始以
來綱維其事者大叅文安刑表僉憲衛輝
劉璋下至義士耆宿罔不奔走事事所以
重上命敬神明也夫泰山雄鎭東方爲五
嶽之尊歷代有封禪之典維我 列聖每
遇登極必遣廷臣以祀方岳又時命中貴
有事於祠或金帛朋貝以將其誡或冠帔
旌幢以拂其像蓋神之靈貺感人實有以
致之嘗觀州志昔有猛虎爲害禱之而去
飛蝗爲灾禱之而死以至於民之旱澇祈
之歷有其驗故遠近衆庶拜瞻之頃靈風
颯然知者敦其誠愚者啓其敬忠者堅其
志奸者沮其謀善心以之生欲心以之窒
吁休矣哉其神之惠乎
徐溥記畧
公元1495年
弘治八年春正月廵撫山東都御史熊公
翀言泰山絶頂碧霞靈應宫燬于火宜治
事下户部議謂泰岳有生物功凡祠關祀
典者不宜不飭且神以靈故四方奔走士
女操金帛爲禱祈者歲所積甚夥宜令按
察憲臣籍之以爲工費詔可乃以屬僉事
陳君寬領其籍内帑賜銀百兩以屬副使
中司出納焉凢用銀以兩計者七千
三百有奇爲夫若干千而成熊公乃致書
京師請予記予聞泰山之勝稔矣顧職在
朝署無使命欲一登而不可得嘗觀泰安
州志備載其形勢祠宇知有所謂碧霞者
故閣老劉文安公之記在焉其爲辭固奇
偉巉聳與兹山兹景並勝使人讀之眞若
望扶桑窮日觀飄颻于剛風倒景之外粤
自有天地即有山川奇秀所結靈神所聚
邦君之所得祀擴而求之宜亦有不可無
者矧國家秩祀之所載所以萃人心而延
景命於此有資焉是其興廢起弊以貽不
墜抑豈非有司者之事哉記成系以詩曰
岱宗之巔巋一宫兮金碧絢出高巃嵸兮
承乾據坤秀氣鍾兮神名碧霞誰所封兮
雲冠霧裳廟貌隆兮月星光彩氷雪容兮
人世杳絶嗟難逢兮門集五驂隨兩驄兮
小大執事靡弗共兮國家明昌年穀豐兮
五岳效職兹其東兮刻石紀事垂無窮兮
崔文奎記略
太極判動靜生陰陽山鎭坤維體靜陰也
水生天一體動陽也岱岳摩空峰巒拔起
去地數千丈絶頂出泉流注石池清泚可
鑑盖陽根陰之象泉以玉女名必有所稽
地志失載記曰中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爲
風雨見怪物皆謂之神岱岳毓神上通乾
象降靈下土坤道成女天仙玉女之號意
以是與碧霞元君之稱則後世加封之典
神廟在兹揖日月之峯擁層巒之秀左則
岳頂之駿極右則天門之開朗歷選名勝
之所無踰此境之妙意者神或受 皇天
后土之命俾權輿造化之機於此不然何
威神顯赫如是之大殆不可以易而測也
歷代尊奉已久逮我 朝崇重之典尤盛
有寳香異品之頒有華冠錦袍之錫嵗時
遣官致祭以至奔走天下豪傑及士女商
賈之類皆齋心戒誓道路間關歲進香帛
者恒以億萬計金鏹緡錢川臻雲至溢于
公帑資嵗用賑歲饑皆於是乎取給孔子
以鬼神能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
公元1524年
祀其斯之謂與嘉靖甲申都憲王公堯封
奉 聖天子明命來撫東藩詣神祠展謁
顧瞻祠宇敝壞慨然興歎遂下營繕之令
公元1525年
經始於嘉靖乙酉十月己未落成于嘉靖
公元1527年
丁亥九月丙子規模壯麗丹漆晃耀突出
煙霞之上巍乎岱岳之間斗柄之南一奇
觀也而神亦寧矣夫神寧於上人安於下
幽明恊賛和氣熏蒸雨暘時若是以庶草
蕃蕪百穀用成朝廷無東顧之憂未必
不自王公一念之誠有以感之哉
郭詔銅皷記畧
予寅長右轄熙臺潘先生政暇嘗登斯山
感獻遺之物而懼其殄也乃白諸廵撫大
中丞南臯王先生鑄銅皷四竅其心置橐
鑰焉以象四時皷萬物生長妝藏又爲之
鼎附之瓶以達絪緼之氣其知所謂皷之
舞之以盡神者與猶未也又欲顯諸道德
行各識以銘皷曰元氣皷萬物春嗟爾岱
神乎神 氣再皷麗宋夏品物亨乃神化
孰皷舞秋乃收物之府神之休 消而
息爾皷爾物歸根元資始 鼎曰大德曰
生瓣香維誠人在洪爐左右和平瓶曰不
平者情不私者平 神馮人哉人馮神哉
吁淵乎微矣可以幽賛於神明矣予故
爲之記示後世有考焉已矣
王之綱玉女傳
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時始見漢明帝
時再見焉按玉女考李諤瑶池記云黄帝
嘗建岱岳觀遣女七雲冠羽衣焚脩以迓
西崑眞人玉女蓋七女中之一其脩而得
道者玉女卷云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
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
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
性穎三嵗觧化倫七嵗輙聞法嘗禮西王
母十四嵗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
入天空山黄花洞脩焉天空盖泰山洞即
石屋處也三年丹就元精發而光顯遂依
於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山頂故有
池名玉女池傍爲玉女石像宋眞宗東封
先營至泉水忽瀑清泚可鑑味甘美王欽
若請濬之像偶折詔易以玉復礱石爲龕
構昭眞祠祀焉尹龍謂世傳天仙玉女碧
霞元君之祠始此 國朝成化間拓建改
爲宫弘治間更名靈應嘉靖間再更碧霞
碧霞宫之名始此 累朝增葺宫制滋闊
而神之靈益顯四方之贍禮者益爭奔走
焉其於
國家多庇護矣内史氏綱曰余聞之太史公
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
虞夏之文可知也余于玉女將何以徴焉
蓋天地一氣而已其在天爲星辰地爲河
嶽明而爲人一氣也玉女之化爲人人而
復爲神也何異哉故觀於考與□可稽也
若謂玉女爲東嶽金虹太乙定父所生而
化身爲觀音之在世豈理也哉至其神靈
顯於泰則又其所嘗住修之處而精神徃
來譬諸雲霧之在太虚有依依而不能去
者矧泰山位東土秉木德而玉女坤質爲
水象池固其所自來耳其依神于此以揚
靈異之休而助生成之德于不窮殆若天
命之者世乃謂玉女親受帝册爲女青眞
人永鎭泰山以主其祀豈不謬哉豈不謬
哉愚固表而出之俾夫昧者有所據而傳
也爲之傳云廵按御史方遠宜撰泰安州祝文
維神懋權化機駕御陰陽助天育人炳靈
洩光一釀玄功八埏震揚明德倪天昭回
七襄崧高維岳閟宫有侐仙馭式歸維此
棲宅國有禋祀民有珪帛揚靈拂和四海
來格兹惟守臣曰薦厥常俎豆莫莫鏞皷
鏜鏜維神降止鏐鏘琳琅風霆維車雲漢
維裳空歌欽欽焱舉肅肅庇貺斯人式登
百穀永奠邦基扶輿清穆祀禮弗愆維神
率育尚饗
廵撫都御史何起嗚宣諭
公元1580年
萬曆八年予觀風東兖泝泉源登泰山之
巓憩焉俄聞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輙
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然是曷故
哉以誠心所感也人能以此心事親則爲
孝以此心事君則爲忠以此心待同胞則
爲友以此心處朋友則爲信以此心教子
孫則爲慈以此心不奪他人之有則爲義
以此心不徼非分之獲則爲榮存此便得
進香善果存此便得朝山福田脫或不然
心一背馳將明有人非幽有鬼責曾謂泰
山而能私庇爾哉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
禱也言遠罪也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
浴則可以事上帝言遷善也可不畏歟遂
命州守袁䅮播諭四方香客以正人心云
廵撫都御史李輔祈雨告文
惟神受職皇穹陰握玄化蒸爲雲雨以澤
天下盖祈年而祈靈者日奔走乎宇内作
福而降祥者亦時合於諸夏矧兹東土固
神奄宅之區而精爽之所常遊又不啻如
枌榆之社也乃今四月不雨驕陽杲杲赤
地千里野無豐草致 天子之憂勞步桑
林而露禱輔撫兹東土民將安保日夕惕
焉憂心如擣惟省咎於厥躬甘待罪而蓆
藳惟神矜此元元少續旦夕之命而賜之
甘霖俾回枯而起稿則神貺之洋洋等
皇仁之浩浩矣輔謹率吏民齋心以叩於
神惟神鑒而聽之以彰顯道不勝待命之
至
升元觀在嶽之南麓酆都廟西石刻政和尚
書省勅牒尚存元張志純重建改曰朝元
觀學士徐世隆記
牒勑碑畧
尚書省牒準泰寧軍奉符縣升元觀又云
泰寧軍狀據兖州儀曹婁寅亮狀稱契勘
兖州奉符縣泰山之下名曰三宫空洞之
天載在圖經牒奉勅宜賜升元觀額牒至
准勅故牒
徐世隆記畧
朝元者何兩儀資生萬物居泰群臣之賀
正也故道家取象名其觀曰朝元古殿摧
仆掌教洞明眞人屬天倪子鳩工掄材雖
將經凶年亦勉力成之其費皆出會眞常
位岳頂香資及掌教所助凈財夫洞天三
十六福地七十二泰山其一也其興與廢
必有靈祇司之豈不爲神物所護持者哉
天書觀即乾元觀今榜曰碧霞元君行宫在
州城西里許宋大中祥符建史載天書降
于泰山西南之麓即其地也
長春觀在州城西北隅女道主廢絶久之禪
僧寄焉中統碑刻元和子爲女冠訾守愼
作記丘神仙牒刻成吉思皇帝勅㫖俱存
記稱祖師謂丘神仙妙眞則守愼之賜號
也
元和記畧
敎非道不立人非教不脩凡以道爲宗以
神爲教者莫不剖瞶抰瞽拯況照昏躋人
於長生之域嗚呼世或有聞而未悟者有
聞而悟者是旦暮一遇之幸也近代幸我
祖師設教七眞開天上智下愚咸使知之
男脩女學悉爲證矣夫全眞之道杳然難
言哉其教也微妙玄通廣大悉備在人賢
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其要絶資去欲
返樸還淳屈己從人懋功從德則爲遊藩
之漸若乃遊心於淡合氣於漠不以是非
好惡内傷其生可以採堂粤矣妙眞修學
無間然矣儻來不爲得去不爲失不悅生
不惡死冲而用之厥心不震雖天地晦冥
而朗日自照霰雪交集而陽春自舒此得
性之功也動與陽同波靜與陰同德寢無
夢覺無憂虚而待也其生乃全聽之於心
冲氣爲和息之以踵谷神不死此保命之
效也
龍泉觀又曰斗母宫在岳之小龍口嘉靖二
公元1583年
十一年德府重建濟南陳輈記石
風伯雨師廟在州治東按天文志風伯箕星
雨師畢星也先是廟廢止遺一石碣成化
丙午旱雩不雨或油然雨狀輒爲風散知
府蔡晟詣其所祭之風頓息大雨如注因
復立廟廟圮知州鄭豸易以壇
高眞院在岳之南麓曰金山青帝觀後俗曰
眼光殿
三官廟有三其一在岳之中道曰快活三其
一在治西關其一在治東關
公元1501年
酆都廟在岳之南麓升元觀東弘治十四年
建其神爲酆都大帝其左爲閻王廟嘉靖
公元1502年
壬戌年濟南府同知翟濤重修有記
李欽重脩鄷都廟記
岱宗南麓有廟曰酆都其神爲北陰酆都
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其東爲曜靈五閻王
而左右十司曹官列焉嘗稽道經所載酆
都者陰氣之主九地之樞機栲罰罪鬼死
魂之所也十王之中其七曰太山故陸机
太山吟有日蒿里亦有亭幽岑集萬鬼蓋
蒿里去泰山僅數百武耳白樂天詩亦曰
東嶽前後魂北邙新舊骨誠如是則酆都
之爲廟夫豈嶽麓之所可少者哉雖然俗
傳收捕追逮岀入死生之說固儒者所不
道也然昔者吴道子盡地獄變相於成都
民咸懼罪市之屠沾魚肉者不集而况崇
之以殿陛列之以余牘肖之以人鬼嚴之
以剉燒舂磨之刑使人入則肅然凛然出
則悚然將自知去惡以求免刑戌之弗遑
也其爲神道設教之意顧可漫善於此者
公元1501年
哉廟創始於太監李僅時弘治十四年也
至今歷歲既久風雨所侵剥棟宇榱桷蓋
瓦級磚與夫丹艧藻繪之飾未免傾圮漶
公元1562年
漫嘉靖壬戌春濟南二守安陽弘齋翟公
濤以兩臺專委來督嶽廟大工既獲底績
乃復以檄請爲重修酆都之舉兩臺亟爲
嘉允卜日興事貲費取給於香稅而於農
公元1563年
民秋毫無所于擾經始於癸亥秋七月訖
工於冬十月殿宇周廊門觀繚垣悉加完
治鬼神之像皆重爲涅塑煥然一新廟西
登嶽之路復建岱宗坊三楹自此以至嶽
頂地方凢人又皆立坊以表其名而各揭
聯以壯其景金碧煌煒映照山河由是泰
山之偉觀愈益增矣郡人士咸願刻石以
紀其事余惟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聖
人法天以政養民肅之以刑故曰父母之
於子鞠育而遂宇之仁也鞭朴而告戒之
亦仁也上之於民也政教以撫綏之仁也
刑罰以聳礪之亦仁也岱岳於方爲東於
時爲春興致雲雨發育萬物而北陰酆都
之府所司者秋殺之權也公來本以嶽廟
爲事而其餘力又有及於斯者無乃所以
警勸下愚而啓其遷善敏德之機
森羅殿左爲閻王廟在岳南三里蒿里社首
二山之間有七十五司及三曹對案之神
神各塑像俗傳爲地嶽云
徐世隆記畧
蒿里者古挽章之名田横之客傷横而作
者也漢李延年分爲二曲薤露送王公貴
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後世以爲人死精
魂歸於蒿里有神主之張華博物志陸机
泰山吟皆云人死其䰟拘於蒿里白樂天
詩曰東岳前後魂北邙新舊骨樊殿直廟
記亦言人生愛命於蒿里其卒歸於社首
蒿里祠距岳廟西南三里許社首壇之左
自唐至宋香火不絶禮之者入則肅然凛
然出則悚然豈非世人如見眞鬼神而然
□吴道子畫地獄变相于成都觀者咸懼
罪修福而巿屠沽魚肉者不集况入比詞
其不寒心而駭目者鮮矣
趙相公廟在社首之陽其神見搜神記及宋
人元豐記石
三靈侯廟在南天門祀周諫官唐宸葛周武
又附祠岳廟按通志三人墓在高苑縣
靈𣲖侯廟在州城西南渿河東涘其神舊名
曰渿河將軍後曰通泉侯宗眞宗東封拓
廟封靈派侯元重建教授王眞記
王眞記畧
泰山有三溪獨西溪雅秘莫測源來自上
方爲瀑布直注山趾洄洑龍湫而出高深
委□至郡城之西百峯武㞐民飲濯之而
呼曰渿渿之東滑地形若穹龜然廟其上
曰靈𣲖侯者宋眞宗有事泰山駐蹕於此
始患水泉涸絶俄而涌漲嘉其神異而封
建之也泰安監司噉撒縣尹孫公民獻同
謁祠下憫殿像摧壓蓄興修志已而廟壖
爲水奔齧祝之水復折而西二公耳神之
靈既熟而又目賭其驗遂更其廟而新之
以崇其祀屬僕爲記竊聞之山林州澤有
利於人者則秩而祀之唯岱爲鎭岳寔發
生之所膚寸興雲不崇朝而兩其流澤又
能滋於民物復及萬乘功用顯白神而祠
之宜矣乃作迎送神之詞俾歌以侑詞曰
我侯兮何在山之麓兮水唯渿山幽兮水
鳴具我侯兮形聲侯之游兮委蛇風爲馭
兮雲爲旗坎坎兮擊皷水妃兮歌舞侯之
樂兮來止徒御雍雍兮赤舄几几我民承
事兮既多受祉侯之去兮悠哉忽𢡖兮陰
霾或來去兮叵測千萬歲兮愈欽靈德
淵濟公廟在岳頂西南白龍池上有司春秋
祀焉嵗旱雩禱自漢唐已然其淵濟神號
公元1082年
祠宇則肇於宋元豐壬戌邑人趙合撰白
龍殿記元邑人王天挺撰金帥劉瑀塡池
靈異記州倅李簡謝雨文州守路希尹撰
感澤記 國朝學正夏靖撰感雨記俱石
刻祠中
趙合記
泰岳西南隅有靈泉曰白龍池岸古石峻
淵然罔窮大頂巍然而作襟首大峪環然
而爲郛郭峩峩而蔚者懸刀秀於上湍湍
公元1563年
而鳴者百丈溢於中秋朝夏暮靄呈波面
而爲瑞靈草異花羅岸徑以爭香縈流天
轉涵漾峯旋乃一方雄勝之地登而蒞之
者無不嘉而駭焉自漢唐已來至於我宋
每嵗投金龍玉簡御香爲之禱矣蓋龍克
雲克雨浹洽萬彙豐成元元者哉近者春
夏不雨驕陽頗愆賢宰大夫揚鏐躬率縣
吏民庶祈雨于白龍之神幸龍之明德不
越夕而甘雨降應如影響稼穡以之而興
縣境自是而蘇焉邑民霍直等白于大夫
曰今衆庶感龍之惠願各持寳貨剙龍堂
一所以答神休仍選材飭工約而中度麗
而不奢經之營之不逾月而歡樂成矣大
夫特牒上司敷奏天廷乞賜喜號庶旌龍
之效耳
王天挺記
淵濟公之號始於宋其廟於兵亂間爲金
東莒公燕寧所毁不數月而寧卒嵗在丙
戌元帥萊蕪劉瑀權知泰安州事守天勝
以久旱禱雨於龍池之側時有小白蛇出
戲於香鼎上劉以爲神龍所變再拜祝之
曰三日之内有雨則我將爲神修廟卜之
吉一軍歡呼羅拜經數日無雨劉怒曰神
許我雨今既無雨則無神矣命諸隸卒揭
西崖之石塡其池池將滿雷雨暴至如傾
雹大如鷄卵衆惶怖驚走既晴視之其池
中所塡之石悉爲湍流衝去皆駭異拜謝
服罪即今廟貌劉帥爲創始此事土人徃
徃有親見之者權府張侯談之甚詳因併
爲之記
李簡謝雨文
公元1140年
庚申年二月己亥朔十九日丁巳泰安州
州倅李簡謹以剛鬛請的庶羞之奠再拜
稽首祭於淵濟公之神去歲之秋嚴侯不
以李簡愚𢣪不才俾倅此州時方苦旱人
畜疾疫已愆種麥之期而土脉焦枯耒耜
弗能入重九前一日禱雨於此是日雷震
雨作如響如答旱既久非霖雨莫能濟是
月望日約太守以下諸僚屬以荒唐不恭
之辭輙復致禱是夕雨降淋漓三晝夜東
原千里所在霑足既晴耕夫播種徧滿郊
埜不失金嵗來牟之望者神之惠也今春
復旱遂於上丁前一日太守弗藥之辰率
僚佐致禱於明神所明神閔人之不辜是
夕降甘雨二寸許越三日雷雨復大作萬
姓欣欣惟神之恩敢不明受其賜謹選吉
日躬齋潔奏音聲以獻以樂以謝神其鑒
之
路希尹感澤記
天下太平方千里之内生植齒類監郡太
守能存亡休戚之天下兵興方千里之内
能保黎庶能攘患難能致感通亦在監郡
與太守耳凡監郡太守若無文武才畧不
清廉肅下不明惠公直則致傷和氣一州
生類皆受其害今監郡住童暨太守路希
尹來守是邦兵革之餘井邑丘墟生人幾
公元1185年
盡詢問其故不覺涕下况歲乙巳值天久
旱民有憂色夏五月望日謹齋戒沐浴躬
率屬僚禱于岳麓淵濟公之神屢獲靈應
至十八日辛巳大雨飽足既不敢忘又從
而歌曰龍之爲神變化屈伸能大能小澤
及生民或潜或飛或幽或明雲行雨施品
物流形
夏靖記
公元1454年
景泰甲戌春三月徂夏不雨二麥萎悴東
作靡興民心將至於流移矣郡守楊公定
憫民之憂若己之病遂齋沐備禮延柴道
正於四月朔設壇草叅祈禱惟謹越五日
不雨耆老曰岱麓有淵濟公祠向守兹者
遇旱詣禱輙應益秉厥誠偕官僚耆宿拜
跣遂塗至祠爇香再拜祝曰惟神血食兹
土定與神陰陽表裏懇禱不雨其誰之咎
俾之嵗歉衣食不足民何以安粢盛不潔
神何以享爲神之靈鞭龍致雨夫何難哉
詞懇誠切恭禱禮畢至暮復達草叅維時
玄雲四布雷電交作甘雨如注夜二皷少
止翌日再雨不三日又雨公忻然顧余輩
曰此時雨也時者不先不後之謂使得雨
也先五日而至麥爲之忌後五日而至麥
奚以秀不秀焉實此雨所以爲時也由是
萎者以敷悴者以榮物意舒暢民心悅澤
以爲有年矣神之澤民如此合報祀焉謹
以牲醴大合樂盛報神恩屬余記之余開
有道之世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年穀順成
物無疵癘民不夭扎而太平之象見焉乃
者雨不違時二麥復蘇東作可興而有年
之望也斯民也遭逄上瑞懽忻皷舞而不
知誰之爲之者良由太守公集誠所感以
致然也公字在止西江忠節裔由科目擢
今職並書以爲記云
關王廟其一在高老橋其一在城内營裏街
其一在東關大石橋其一在州西南下張
集者尤靈異每遇大旱郡人輦之來州禱
辄雨
岱史第四冊神字號目録縣一
卷之十靈宇紀
孔子至聖殿(安神祝文常祀祝文岱巓脩建孔廟議)
魯兩先生祠(懐英記吴寬記)
卷之十一宫室志
觀海亭 挾僊宫 過化亭
仰止亭 東公署 乾坤樓
半山亭 五松亭 誠意門公署
巖巖亭(建榮記畧)飛雲閣 醴泉亭
更衣亭 且止亭 迎賓堂
誠明當 御香亭 泰山書院
泰陰亭(吴從憲記)環翠亭 萃美亭(徐琰記畧)
霞液亭 高山流水亭(萬恭石壁記)
環詠亭(表章韓范歐陽諸名賢遺蹟議)
白雲軒(廵撫都御史李載記)
卷之十二物產志
木 果 花
藥 穀 貨
茶 蔌 五金
鳥 獸 魚
氷
卷之十三香稅志
委官員額 委官期限
香稅事例 混施事例
會計事例
卷之十四災祥志
漢晉宋
東魏 後齊 隋
唐 宋 元
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