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全晋文 卷一百五十三 (自动笺注)
卷一百五十三後秦
姚弋仲
公元351年
弋仲南安赤亭羌人。
永嘉中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
刘曜僭位以为平西将军封襄平公
亡,石勒以为安西将军六夷左都督石弘僭位,拜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襄平县公
石虎僭位,迁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以平梁功封西平郡公石祗僭位,拜右丞相
晋永和七年遣使来降,拜使持节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封高陵郡公
明年卒,姚苌僭位追谥曰景元皇帝庙号始祖
石勒疏谏宠祖约
  祖约残贼晋朝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陛下宠之。
臣恐奸乱之萌,此其始矣。
(晋书·载纪·姚弋仲传,豫州刺史祖约奔于礼待之,弋仲上疏云云,又十六国春秋五十三。)
姚苌
公元386年
字景茂弋仲第二十四子。
苻坚以为扬武将军,历左卫将军陇东汲郡河东武都武威巴西扶风太守、宁幽兖三州刺史,复为阳武将军步兵校尉封益都侯
寇晋,以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败,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元白雀
晋太元十一年僭即皇帝位长安改元建初国号大秦
在位八年谥曰武昭皇帝庙号大祖
下书禁复私仇
  有复私仇皆诛之,将吏亡灭者。
各随所亲立後,振给长育之。
(晋书·载纪·姚苌传,又十六国春秋五十五。)
下书学官
  留台诸镇各置学官勿有所废,考试优劣,随才擢叙
(晋书·载纪·姚苌传,又十六国春秋五十五。)
下书从征兵吏
  兵吏从征伐户在大营者,世世复其家,无所豫。
(晋书·载纪·姚苌传,又十六国春秋五十五。)
苻坚神主请词
  往年新平之祸,非苌之祸。
臣兄襄,从陕北渡,假路求西,狐死首丘,欲暂见乡里
陛下与苻眉要路距击不遂而没。
襄敕臣行杀,非臣之罪。
苻登陛下未族,尚欲复雠,臣为兄报耻,于情理何负!
陛下假臣龙骧之号,谓臣曰:朕以龙骧建业,卿其勉之
明诏昭然言犹在耳
陛下过世为神,岂假手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
今为陛下神象可归于此,勿计臣过,听臣至诚
(晋书·载纪·苻登传,又十六国春秋五十五。)
姚兴
公元394年
字子略,苌长子,仕苻坚太子舍人
僭号,立为皇太子,以晋太元十九年僭即皇帝位槐里至义熙十二年死,在位二十二年,改元二,皇初弘始谥曰文桓皇帝庙号高祖
关尉
  诸生咨访道艺修己黜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
(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一。)
班命
  郡国百姓,因荒自卖为奴婢者,悉免为良人
(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又十六国春秋五十六。)
下书恤战亡士卒
  士卒战亡者,守宰所在埋藏之,求其近亲,为之立後
(同上。)
下书定遭丧制
  将帅大丧,非在疆场险要之所,皆听奔赴及期从王役,临戎遭丧,听假百日
若身为边将,家有大变交代未至,敢辄去者,以擅去官罪罪之。
(同上。)
下书赠战没军士
  军士战没者,皆厚加褒赠
(同上。)
下书僧等
  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巳多,应须网领,宣授远规,以济颓绪。
僧法,师学早年德芳暮齿,可为国内僧主
僧迁法师禅慧兼修,即为悦众,法钦慧斌,共掌僧录,给车舆吏力
资侍中秩,传诏羊车二人
(高僧传六,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下书道恒道标
  卿等乐道体闲,服膺法门皎然之操,实在可嘉
但朕君临四海,治急须才,方欲招肥遁山林,搜陆沈屠肆,况卿等周旋笃旧,朕所知尽,各挹翰时之能,而潜独善之地。
此岂朕求贤至情,卿等兼弘之深趣邪?
昔人有言国有骥而不乘,方惶惶更索,是之谓也。
今敕尚书令显便夺卿等二乘之福心,由卿清名之容室,赞时益世,岂不大哉
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
(弘明集十一,高僧传六,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省所奏,具意。
所以相屈者,时所须也。
不复相推本心以及于此
烦殷勤广自料理,吾之情趣,想卿等体之在素,不复烦言
便可奉承时命,勉菩萨之踪耳。
(弘明集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得重奏,一二具之。
情事具如前诏,但当开意以从时命,无复烦于郑重也。
(弘明集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致书鸠摩罗什僧
  别已数旬,每有倾想,渐暖。
比日何如
小虏远举,更无处分,正有愦然耳。
万事之殷,须才以理之,近诏道恒道标二人,令释罗汉之服。
大士之踪,想当盘桓耳。
然道无不在,法师等勖以论之。
苟废其寻道之心,亦何必须尔也?
致意上人别来何似不审统复何如?
多事不能一一为书
恒等亦可令诸上人劝其令造菩萨之行也。
(弘明集十一,高僧传六,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下书与僧等
  省疏所引,一二具之。
朕以独善之美,不如兼济之功,自守之节,未若拯物之大。
子陵颉颃光武君平傲岸于蜀肆,周党辞禄汉朝杜微称聋于诸葛,此皆偏尚耿介之士耳。
何足以阙默语之要,领高胜之趣哉!
九有未,黔黎荼蓼,朕以寡德独当其弊,思得群才,共康至治
法师等虽潜心法门,亦毗世宣教,纵不能物化时,勉人为治,而远美辞世之许由,高散发谢敷
九河横流,人尽为鱼法师等虽毗世宣教,亦安施乎?
道恒伏膺法训,为日久矣。
然其才用足以成务,故欲枉夺其志,以辅时政耳。
福报有徵,佛不虚言拯世急病之功,济时宁治之熏,功福在此而不在彼,可相诲论,时副所望
(弘明集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秃发辱檀书
  今遗尚书左仆射难讨勃,勃惧其西逸,故令弼等于河西邀之。
(晋书·载纪·秃发辱檀传,又十六国春秋八十九。)
与弟安成侯嵩佛义
  吾曾以己所怀疏条摩诃衍诸义,图与什公评集中,遂有哀故,不复能断理义
未久什公寻复致变,自尔丧戎相寻无复意事,遂忘弃之。
近以当遣使送像,欲与卿作疏,箱箧中忽得前所条本末,今送示卿,徐徐寻抚。
若干卿有所不足者,便可致难也。
见卿来日,并可以当言笑,吾前试通圣三达观以咨什公,公寻有答。
今并送往,诸此事皆是昔日之意,如今都无情怀,不知如何矣。
(广弘明集二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安成侯嵩难述佛义
  卿所难问,引喻兼富,理极致深,实非庸浅所能具答。
当为卿各以相酬耳。
引般若经云: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无上道
即经所言,未闻有凡流而得见光明者,如释迦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当斯之时,经不言群品而得见其怪,而异之者,皆是普明之徒。
以斯言之,定不为群小也。
卿若以众生为疑者,百亿菩萨岂非众生之谓邪?
然经复云,普明之诣释迦,皆与善男子善女人,持诸华香,来供养释迦,及致供养之徒,自应普蒙其润也。
光明之作,本不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得蒙馀波者,其犹蝇附骥尾,得至千里举耳
卿又引神变,令三恶众生得生人天,若在鹿为鹿,在马为马,而度脱之,岂非神变之谓邪?
华手思益法华诸经所言,若云放大光明自应大品无异也;若一一光明,以应适前物,此作非人天所通。
光明之与寂寞,此址发意参差,其揆一也。
引经言,施者授者,财物不可得,与不住不住般若未有异,二者直是始终之教也。
统而言之,俱是破著之语耳。
何者,罪不罪,施者授者及财物,都不可得。
若都不可得,复何所著,是劝无所著明矣。
卿又问明道之无为,为当同诸法之自空为妙空无以成极邪,又引论中二禘之间,言意所不及,道之无为所寄邪。
吾意以谓为道无为未详所以宗也。
何者
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皆著欲故也。
若欲止于心,即不复生死,既不生死潜神玄漠,与空合其体,是名涅槃耳。
既日涅槃,复何容有名其间哉?
夫道以无寄为宗,若求寄所在,恐乃惑之大者也。
吾所明无为不可为有者,意事如隐。
寻求或当小难,今更重伸前义,卿所引中论,即吾义宗诸法,若不空则无二槃。
若不有亦无二槃,此定明有无相离何者
定言有,则无以拔高士,若定明无,则无以常流
是以圣人有无兼抱而不舍者,此之谓也。
诸家第一义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殊大迳廷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也。
(广明集二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重答安成侯嵩
  得表具一二,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为复以卿好乐玄法。
是以聊复孟浪以言之耳,而来谕过美,益以不安。
(广弘明集二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僧朗
  皇帝敬问泰山朗和尚,勤神履道飞声映世,休闻远振,常无已已。
京西思济大猷,今关中未平,事惟左右,已命元戎克宁伊洛,冀因斯会,东封巡狩
灵仗威,须见指授
今遣使者送金浮图三级,经一部宝台一区庶望玄鉴,照朕意焉。
(广弘明集三十五,又十六国春秋四十二。)
释慧远
  大智度论新译讫,此既龙树所作,又是方等旨归,宜为一序,以伸作者之意。
然此诸道士相推谢,无敢动手法师可为作序,以贻後之学者
(释藏辇九,又百五。)
通三世论鸠摩罗什
  曾问诸法师,明三世或有或无,莫适所定,此亦是大法中一处所
有无不判,情每慨之。
是以疏野怀,聊复孟浪言之。
诚知孟浪之言,不足会理
胸襟之中,欲有少许意,了不能默己。
疏条相呈,匠者可为折衷
以为三世一统循环为用,过去虽灭,其理常在所以在者,非如阿毗昙注言五阴块然喻。
若足之履地,真足虽往,厥迹犹存常来;如火之在木,木中欲言有火邪,视之可见,欲言无火邪?
缘木而出。
经又云:圣人三世若其无也,圣无所见,若言有邪?
则犯常嫌,过去未来,虽无眼对,理恒相因,苟因理不绝,圣见三世无所疑矣。
(广弘明集二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不住法住般若
  众生所以不阶道者,有著故也。
是以圣人之教,恒以去为事,故言以般若虽复大圣元鉴,应照无际,亦不可著,著亦成患。
欲使行人彼我,遗所寄,泛若不系之舟,无所倚薄,则当于理矣。
(广弘明集二十一)
通圣人教放大光普照
  圣人之教,玄通无涯,致感多方不可作一途求,不可一理推。
故应粗以粗应,细以细应,理固然矣。
所以放大光明,现诸神变者,此应十方诸大菩萨将绍尊位者耳。
若处俗接粗,复容此事邪?
含经云:释氏之处天竺,四十馀载,衣服饮食,受诸患痛,与人不别。
经又云:圣人亦入鹿马度脱之,当在鹿马,岂异于鹿马哉?
若不鹿马应世常流不待神变明矣。
每事自同前物然後得行其化耳。
(广弘明集二十一)
三世
  众生历涉三世,其犹循环过去未来,虽无眼对,其理常在
是以圣人寻往以知往逆数知来
通一切诸法空
  大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邪?
(广弘明集二十一)
姚泓
公元416年
字元子兴长子,以晋义熙十二年僭即皇帝位改元永和
在位二年刘裕擒送建康市斩之。
下书死事士卒
  士卒王事者,赠以爵位,永复其家。
(晋书·载纪·姚泓传,又十六国春秋五十九。)
姚
字景嶷,仕姚苌,为辅国将军宗正卿司隶校尉尚书令封赵公,拜太尉姚兴时太傅
上疏谏去帝号
  伏惟陛下熏格皇天功济四海威灵振于殊域声教暨于遐方
成汤之隆殷基武王之崇周业,未足比谕。
方当靖江吴,告成中岳,岂宜过垂冲损,违皇天眷命乎。
(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十六国春秋五十六,太尉赵公、等五十三人上疏谏。)
姚嵩
,兴弟,为镇西将军秦州刺史封安成侯,进司空,镇上邦,泓嗣位,以讨仇池杨盛战死。
谢赐皇后所遗佛像
  臣言:奉珠像,承是皇后遗嘱所建。
礼觐之日,永慕罔极
伏惟感往增怀。
臣言,先承陛下亲营像事,每注心延望,迟冀暂一礼敬不悟圣恩垂及,乃复与臣供养,此像既功宝并重
且于制作之理,拟若神造中来,所有珠像诚当奇妙
然方之于此,信复有间瞻奉踊跃实在无量
夫受乾施者无报,蒙恩隆无谢
虽欲仰陈愚诚亦复莫知所尽,臣言。
(广弘明集二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上述佛义
  臣言:奉陛下所通诸义,理味渊玄词致清胜,间诣逾于二篇,妙尽侔乎中观,咏之习之,纸已致劳,而心犹无厌真可当时高唱累劫宗范也。
但臣顽暗,思不参玄,然披寻之日,真复咏歌弗暇,不悟弘慈善诱,乃欲令参致问难
敢忘愚钝,辄位叙所怀,岂日存难,直欲咨所未悟耳。
  臣言:上通三世,甚有深致既已远契圣心,兼复抑正众说,宗途亹亹超绝常境欣悟之至,益令赏味增深。
为什研核该备,实非愚臣能称尽,正当铭之怀抱以为心要耳。
臣言:上通不住法住般若义云众生所以不阶道者,有著故也。
是以圣人之教,恒以去为事,故言以不住般若虽复大圣玄鉴,应照无际,亦不可著,著亦成患,欲使行人彼我,遗所寄,泛若不系之舟,无所倚薄,则当于理矣。
圣心玄诣,诚无不尽。
至乎标位六度,而以无著为宗,取之于心,诚如明诲,即之于事,脱有未极
夫无著虽妙,似若有不即真两冥,有不即真两冥,恐是心忘之谓耳。
窃寻玄教,如更有以谨牒成言,以据愚见,故经云施者授者财物不可得,以无所舍法,具足波罗蜜
以此三事不可得故,三者既冥,有无无当无当之理,即同幻化
以此而推,恐不住之致,非真忘彼我,遗所寄而巳。
  诏:放大光明诸神变者,此自应十方诸大菩萨将绍尊位者,斯理之玄,固非庸近所参。
然不巳之情,犹欲言所未达
万有不齐精粗亦异,应彼虽殊,而圣心恒一。
恒一故圆以应之,不同故权以济之。
鹿马未始乖其大,虽现神变未始遗其细,故净名如来或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寂寞而作佛事显默虽异,而终致不二
然则小大之间,恐是时互说耳。
华手经初佛为德藏放大光明,今诸众生普蒙其润,又思经中罔明所问如来三十三种光明一切遇者,皆得利
法华:佛放眉间相光,亦使四众人部,咸皆生疑
:处暗众生,各得相见,苟有其缘,虽小必,苟无其因,虽大或乖。
般若:若有众生遇所光者,必得无上道
又以神变,令三恶众生,皆生天上。
以此而言,至于光明神变之事,似存平等,敢缘慈念,辄竭愚思。
若复哀矜,重开导者,岂直微臣独受其赐。
  诏:大道者无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为邪?
至理渊谈,诚不容言。
然处在涉求之地,不得不寻本以致悟,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何为体。
若以妙为宗者,虽在帝先而非极;若以无有为妙者,必当有不无之因。
因称俱未冥,讵是不二之道乎?
故论无于无者,必当有于有,有无之相譬,犹修短相形耳。
无理虽玄,将恐同彼断常,常犹不可况复断邪。
然则有无之津,乃是边见所存
中论:不破世帝故,则不破真帝。
又论:诸法若实,则无二帝。
诸法若空,则无罪福。
若无罪福凡圣无判。
苟无判,道何所
由臣暗昧,未悟宗极,惟愿仁慈,重加诲论。
(同上。)
上表
  臣言,奉赐还诏诲喻周备
伏寻之日,欣踊无量
陛下发德音,光阐幽极,拓道义之门,演如来之奥,冥宗隐而复彰,玄扉掩而再敝,文外之旨,可谓朗然幽烛矣。
夫理玄者不可言称,事妙者固非常词之所赞。
欲心口仰咏,亦罔知所尽,由臣愚钝,而猥蒙陛下褒饰之美,诚复欣戴殊眷,实增愧赧
比仰味微言研咏弥至,其为蒙悟,岂唯过半之益?
但臣仍充外役
无由亲承音旨望云遐慨实在罔极不胜延系,谨以申闻,臣嵩言。
(广弘明集二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尹纬
纬字景亮天水人,仕苻坚尚书令史败,拥立姚苌,历右司马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尚书左右仆射
姚兴嗣位封清河侯,卒赠司徒谥曰忠成侯
李嵩既葬素服朝议
  帝王丧制汉魏为准。
矫常越礼,愆于轨度,请付有司,以专擅论。
既葬即吉,乞依前议。
(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李嵩
姚兴,为尚书郎
上疏言既葬应素服临朝
  三王异制五帝殊礼孝治天下先王高事也。
遵圣性,以光道训,既葬之後,应素服临朝率先天下仁孝之举也。
(晋书·载纪·姚兴传,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行事
  有娶同堂姊子为妇,妇母亡,不制母服,犹制同堂姊服。
常谓三公之义不可得而无服多。
以内姊妹为妇,则绝其本服,服绝而情重,何嫌不减从姊之服月数作妇母之服也!
又以谢沈所言舅为外舅事访魏君思,难云:舅服缌麻,与外舅之服,自可得同。
然娶姑之女,姑亡岂可累降三月邪?
太常刘彦祖云:譬如父母服本斩齐至于改葬而制缌麻也。
近羊彭有叔父服,而改葬其父,更叔之服,而著改葬之服,此其以缌麻为轻也,盖礼所谓以轻为重者。
姑服虽重,而天下何可无妇之父母乎!
不可阙,行之何嫌。
但当计姑之本服,以心丧居之耳。
(通典九十五)
姜岌
天水人,仕姚兴官爵未详,造三纪甲子元历
浑天
  夫言天体者,盖非一家也。
世之所传,有浑天有盖天,说浑天者。
浑然而圆,地在其中盖天者,言天形车盖,地在其中下,二曜推移五星迭觌,见伏昏明,皆由远近运移丽天,不入于地,日之将没,去人弥远,明衰光减,故暗其明。
及其将出,去人弥近,光明炎炽,故极其照,扬雄以为浑天得之,难盖天曰:今于高山之上,设水平望日,则日出水平下。
天体常高,地体常卑,日无出下之理。
于是盖天无以对也。
浑天之说,天体包里,地在其中七曜离躔,道有常率,天体傍倚,故日道南高而北下运转之枢,南下北高二枢为毂,日道为输,周回运移,终则复始北极谓之北极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故天北际七十二度,常见不伏,南枢谓之地极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故天南际七十二度,常伏而不见也。
周髀云:日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奇,夏至之景,南北千里一寸周天百七万一千里,径三千五万七千里,表在其外万五千里,故天日四游于三万里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外降于天之中。
旁游之数,与天游同,日道星宿之外,亦万五千里,圆周之径,正与四表等,冬至之日,出辰入夏至之日,出寅入戍进退于六十度之中焉,非专四游之差,亦有地之升降冬至之後日转北移,非专是日移也。
亦由天地游而南。
故物有生而不死,夏至之後日转南移,非专日之移也。
亦由天地游而北。
故物有伏而不生,二分之日,出卯入酉,正与地土平,故半表之径,得天相去十九万里,然则地处天半而下也。
故曰出地上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谓之昼,入地下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三谓之夜。
昼则出地上而西,夜则入地下而东,周币百刻昏明十刻,分之日刻敷既均,天度又等,与极应规,谓之中绳
寒暑景之和,处迟疾之中,春分之後日行中绳之北,故昼长夜短,伏少而见多,景短温气甚,秋分之後日行中绳之南,故昼短夜长,伏多而见少景长寒气多。
易说冬至之景,得一三尺夏至之景,一尺四寸八分,并二至之景,得一四尺四寸八分春分之景,七尺四寸四分秋分之景,与春分等,并二分之景,亦得一四尺四寸八分
然则东西南北经纬均也。
大平时和七曜顺轨优游两仪之中,不内不外,汉之乾象,魏之景初,皆以二分之时,行黄仪之内,故南北门而东西狭,冬至去极百一十五度,景长一尺五寸,并度得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并景得一四尺五寸春分去极八十九度,景长尺二五分,并景得一四尺五寸春分去极八十九度,景长尺二五分秋分去极九十度,景长尺五寸,并度得百七十九度,并景得一七尺五寸五分东西少于南北三度,为东西九千里弱。
东西之景,短于南北之景三尺七寸五分,为里三万七千五百,东西之径定也。
度与景里则有殊
然则一度之里一寸之差,及四游之说,殆难明矣。
郑玄二至之景,一寸俱差千里夏至之日八尺之表,景得一尺五寸,日下之地南于嵩高一万五千里,冬至之日八尺之表,景得一三尺日下之地南于嵩高十三万里。
日高则景小,埤景差多,日无上下之说,而天地升降,安得千里一寸也。
东西之径,少于南北之径,以度言之,则九千里;以景言之,则三万七千五百里。
二分之日,南北千里,盖当景差四寸矣。
郑氏之言,理岂可哉!
天游四面,而日道四表等,不升不降,当与四表交转二分之日,道与二极应规,而天地四游之中,春分之後天地而下游,而南至夏至天游南表而止,故视日北而高。
(本注景差高之故。
)自此以後,而北至秋分,还与日道应规;秋分之後天地而上游,而北至于终至,则天游至北表而止,故视日埤而南。
(本注景差高之故。
)自此以後,而北至秋分,还兴日道应规,秋分之後
天地而上游,而北至冬至则天游至北表而止,故视日埤而南。
(本注景差多埤之故。
)计其进退南北不系于三万里之内,春分之後夏至差度二十四,除其钩弘之数,乃常南游六万馀里,此盖升降之度,里则小矣。
今置浑天于地,以衡望日,地浑上,则日去极远,地降浑下,则日去极近,远近之验,不必在于南北,亦由升降可知矣。
然则旁游升降十二度与天地游三万里相近矣。
日月丽天有亏有盈,有交有会,月行日出,以半周天为即,月道交错半入日道之内,并出日道之外,在外谓之行阳,在内谓之行阴,当交则会,会则有食。
蔡氏月令章句曰:天者,纯阳精刚转运无穷,其体浑而包地地上者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地下亦如之。
上中偏出地三十六度,谓之北极星是也
史官玉衡八寸孔径一寸,从下端望之,此星常见于孔端,无有移动是以知其为天中也。
下中南偏入地亦三十六度,谓之南极,从上端望之,当孔下端是也
此两中者,天之辐轴所在转运所由也。
左旋出地上而西,入地下而东,其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伏,图内赤小规是也
南极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图外赤天规是也
天地之中而察东西则天半见不见,图中赤规截娄角者是也
岌案此与张衡所说不殊,而云玉衡八寸,则似是古仪矣。
又云,据天地之中所云规数,据盖图缀星是也
(开元占经二,案,此篇馆本占经缺撰人名,且有误字,今据明写本校定。)
浑天答难
  浑天之说,天体包里,地在其中七曜躔丽,道有常率,天体旁倚,故日道南高而北下运转之极,南下北高二极为毂,日道为输,周回运移,终则复始
北枢谓之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故天北际七十二度,常见不伏
南枢谓之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故天南际七十二度,常伏而不见
或云,火阳也,故外照,金水阴也,故内景,日为阳精,故外照,月为阴之宗,应内景,而月复能外照,何也?
对曰:月光者,日曜所生是故外景日照也,是故莹金澄水,得日之照,照物亦有景。
又曰:月无盈亏盈亏由人也,日月之形,体如圆丸,各径千里月体向日,常有光也。
月之初生日曜其西,人处其东,不见其光,故名曰魄。
三日之後,渐东而南,故明生焉。
八日正在南方半之故见弘也。
望则人处日月之间,故见其图也。
假使月初生时移人在日月之间,东向以视,则月光圆若望也。
夏至之日日入戌,月初生时,则西北近日有光,及出千寅,未尽三日以视月,则东北近日,光不尽也。
研之于也,验之于日,月体向日有光,而言圆矣。
难者又云:日曜星月,明乃生焉。
然则月望之日,夜并之时,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其间隔地,日光何由得照,月暗虚,安得常在日冲
对曰:日之曜也,不以幽而不至不以行而不及赫烈照于四极之中,而光曜焕乎宇宙之内,循天而曜星月,犹火之循突而升,乃其光曜无不周矣。
惟冲不照,名曰暗虚,举日及天体,犹满面贲鼓矣。
日之光炎在地之上,因碍地不得直照而散,故薄天而照则远,在地之上,散而直照则近。
以斯言之,则日光应曜星月有何碍哉?
易传曰:日夜食则星亡无日以曜之故也。
难云:地上不得直照而散,故薄天而照远,验先望一日,日未入地,而月已出,相去三十馀万里日光地上散,而直照不应及月,而使月明光者何也?
对曰:薄天而照则远,是言碍地广难耳。
水流湿,火就燥,类相从也。
月者星类也,日光直照,虽不及月,今然一烛在上一烛在下,灭下烛,使烟相当,则上烛之炎,循烟而下,然下烛矣,此类相从也。
难者又曰:日夜食则众星亡,验月体不大于地,今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地体大,尚不能掩日使不照月月体小于地,安能掩日使不照星也。
对曰:上元之初日月如叠璧,五星连珠,故曰重光重光者,日在上,月次之,星居下,地在宿内,故不掩日日光,循星月而曜之也,月在星宿之外,故掩日光,不得照星也。
(开元占经一)
  余以为阳言天阳下降日下热。
束皙言:天体存于目,则日大,颇近之矣。
浑天之体,圆周之径,详之于天度,验之于晷景,而纷然之说,由人目也。
参伐初出,在旁则其间疏,在上其间数,以浑验之度则均也,旁之与上,理无有殊也。
日者纯阳之精也,光明,以眩人目,故人视日如小。
及其初出,地有游气,以厌日光,不眩人目,即日赤而大也
游气,则色白,大不甚矣,地气不及天,故一日晨夕日色赤,而时日色白地气上升蒙蒙四合与天连者,虽中时亦赤矣。
日与火相类,火则体赤而焱黄,日赤宜矣。
日色赤者,犹火无炎也,光衰失常,则为异矣。
(隋书·天文志上列子曰:孔子东游,见两小辩日出日远近,阙子阳束皙以为云云,余以为。)
姜虬
抚军东曹属。
上疏广平公弼逆状
  广平公弼,怀好积年,谋祸有岁,倾陷群竖,为之画足,畔成逆著,取嗤基裔。
文王之化,刑于寡妻;今圣朝之乱,起自爱子。
虽欲含忍其瑕,掩蔽其罪,而逆党犹繁,煽惑不已
弼之乱心何由可革?
斥散凶徒,以绝祸端。
(晋书·载纪·姚兴传下,又十六国春秋五十八。)
阙名
李赵曲铜像
  秦建元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于长安寺中造十王慧韶佛泥曰达遇遗像是以赖身之馀,造铸神模。
诚感必应,使十方同福
(法苑珠林二十二,案,元二十,四年乃姚苌初三,年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