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x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6H 页
黄江亭重修记
黄芚江源出德裕山。南流为葛川。过渭川为瀯川为黄溪。过澄心渊东流。为犬迁为黄芚津。至玄仓。与洛东江会。至歧江与晋江会。洛之上流曰濯缨潭。其上有岩栖轩。歧之上流曰晋江。溯其源则德川。德川有山天斋。并为东方名胜之区。黄芚津下流苍厓。有亭曰黄江亭。黄江李先生读书讲道之所也。退陶先生所谓辞官高卧者。指玆亭之栖留也。山海先生诗中山云恣意生者。指玆亭之物色也。是以东南冠盖之过洛江歧江者。无不指点玆亭而嗟赏之。诵退陶之书而认先生之学。出可以成 圣朝之美。诵山海之碣而叹先生笃善勤物之心。有以能援而止通而知也。噫玆亭也。处岩栖山天之间。道里虽隔远。云烟虽异态。士皆知先生之见重于二先正。而以二先正之心视玆亭如岩栖山天。历三百馀年而羹墙焉。今日重新之役不容已也。谨按 明庙壬子。庆尚观察使李梦亮荐目曰。希颜才行卓异。孝友兼笃。母丧三年。一不到家。不脱衰绖。 中宗朝荐举授职。谢恩还乡。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6L 页
不求闻达。足绝官门。非义不取。一乡钦服。宋颐庵曰宜为万乘器。慕斋曰志气学行肖两兄。松溪曰黄江有施设底大手。儒先录曰有大志有操行。李相彦迪为吏判。荐为参奉。于是而见先生之平生。然遗文失于火。人不得觌其论道之实。故于玆亭而尤拳拳焉。登玆亭而荐斝也。有以想像乎辞官高卧之日。援止通知之术。则庶几灼见先生之心。凡为章逢之流。曷不高景于玆亭也哉。亭中长贰谓相稷尝忝亭任。请为记。不敢辞。至如江山之胜。弦诵之规。登玆亭者。当目击矣。
左松记
万年松之入永嘉。在 赠户参李公讳祯莅一善之日。老松亭之建于宣城。在 端庙甲戌。历十五年而松斋先生生。又二十七年而温溪先生生。又五年而退陶夫子岳降。自是万年之松。名于左海。而岭之左尤得邹鲁之称。猗欤盛矣。吾友麟镐氏生于玆亭之左。有磊落之气。兼赡博之识。夫子庆流亭诗中积善由来福庆滋。几传仁厚衍宗支者。愈久而愈验也。千载之松。尚有兔丝茯苓琥珀之珍。玆亭之松。既以万年为名。宜其笃生夫子。为东方道学之宗祖也。斯文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7H 页
以夫子之裔。生夫子之里。所擩染所讲习者。皆夫子之道。而不喜占据其右。特以左榜书室。自道之意亦贤矣。然江海长于百川而其居左也。车上贵左以拟神也。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小雅之辞也。人其可以左而小之哉。其将松与相依。吸沆瀣之气。受日月之光。拔地千丈。势凌重雰。柱明堂而栋大厦者。持杖引而争来矣。虽然斯文之志。独爱其不改柯不易叶。而与之守岁寒之盟于明堂大厦之左矣。于是而知斯文之松。不愿为时人之所右也。
陶云记
何山无云。独爱陶山之云。其故何也。李子之所尝爱也。入陇云而怡悦。登天云而徘徊。东翠之云。变斯须而成雨。西翠之云。任万古而青浮。皆后学之所不能忘也。物之无情者尚然。况气脉之传典型之遗而为陶山之云仍者乎。李斯文中辅氏。生世禄之庭。联论学之床。蔚然为吾党之望焉。今年夏。邂逅于车中。一见知为儒门老德。未几过余屯山楸舍。甚相欢。如坐陇云天云之间。至秋余归芦山。独倚云叶楼。搴芝一朵云。时时往来于胸中。遂书之为陶云记。
洛湖斋重修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7L 页
水从黄池出者皆洛也。从诸郡出。将入洛者皆湖也。奚独于咸州而遇赵公然后有此扁也哉。公涧松先生闻孙也。先生尝就两水相合之地而筑合江亭。公居亭傍。每閒暇临江指水而思曰洛之上流。退陶先生居焉。湖之上流。山海先生居焉。两先生生并一世。倡明道学。使山南一区。蔚然为邹鲁。道同而德齐。嘉惠之泽亦均。但地分南北。作神交而止。然惟两流至此而交其波。正所谓分时异而合处同者也。斋成而公有诗曰东洛源盘陀。南湖始德川。平生追溯意。爰处合流边。此洛湖之所以扁也。权江左,辛一庵二先生见而叹曰托意高远。取号切近。尽知言也。公于水而审本源。故其行皆务本。伸早孤不省亲颜之痛则设神轴而出告反面。殚膂以敦尊祖之事则倡松汀之院。修合江之亭。奋身拟赴戊申之役。则毁农器而铸戈戟。椎农牛而饷士卒。孝子顺孙忠臣之义也。斋在长圃。隔合江一峙。岁久而圮。后孙泰奎重新之。属余记其事。余诵退溪先生盘陀石诗。南冥先生德山诗。敷公追溯之意曰可怜如许奔冲里。千古盘陀不转倾。舍天渊缨潭而特取盘陀者。取其不转倾也。白手归来何物食。银河十里吃犹馀。于是而见冥爷气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8H 页
像。公之志爱银河之洁也。矧涧松先生不赴辛亥疏会。而引庾尹之所事。又尝拟作冥爷粹言。公所以于洛湖而追溯之者。亦所以述松爷之志也。入此室者不可不知。
听埙亭记
埙土为之。大如鹅子六孔。篪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七孔。一孔上出。凡八孔。横吹之。其窍尽合则为黄钟。尽开则为应钟。盖相应和也。篪之窍虽加于埙。非埙无以谐八音。人之有兄。如乐器之有埙。不听于兄。为不弟焉。杨氏之津。司马氏之君实。皆听于兄者也。近故处士李公钟轩。寝郎钟辅之弟。榜其燕居之室曰听埙亭。盖罗汉温公之伦也。公始贫乏。让兄课读。躬耕钓供亲。及稍置田园。拣土田之最沃腴者献伯氏。先作伯氏书室。名曰景棣。被子侄苦要有是筑。听埙二字。寔寝郎公所赐也。公之行多可识。然惟事兄一事。即公六十九年实心做去者。略书之。示天下之为人弟者。公幼而在书所。伯公被夏楚则抱而泣。若痛在己。手捆屦有瀡滫馀剩。必备伯公文房之用。客有与伯公情密者至里邻。具鸡黍以待之。亲殁事伯公如父。躬吃疏粝而伯公极甘腝。躬衣垢弊而伯公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8L 页
极完洁。伯公应试入京。则必陪往定舍馆。安寝食而先归。遇时物必侦便以寄伯公旅次而后尝之。闻伯公归期则中途迎候。伯公久患风痹。则亲授匙箸。亲涤厕牏。竭诚祷祀。身有疾不许药饵之进曰兄疾不瘳。何暇治私。临化屡呼兄哽咽。此听埙之始终也。弟在锋镝中。冒死恳辞而解之。亦听埙之推也。守此室者。世世不忘听埙之义。羽溪敦友之风。将无穷矣。公有二子。长曰润蓍字景龟。三十三岁夭。朋友服其仁孝而笃学。次曰润章。以公之事景棣公者而奉景龟。事存事亡如一日。听埙之楣。尤有光矣。
伴鸥亭重修记
海上有鸟。脚尺馀喙三寸。顶毛十数枝。人有机心者不相亲。斗岩先生赵公能伴之。公其忘机者欤。公在壬辰举义。鼎津歧江之间。斩获无算。是时也公自公鸥自鸥。何尝以片翮跬步而相近哉。及至辞功归田之日。机心渐消。从寒旅两先正同泛龙华之际。稍与鸥惯颜。竟卜斗岩名区。筑亭自娱。而得与鸥相忘。伴鸥之扁。人无得以议焉。先师文宪公记曰高于人一等。又曰见危则为国奋忠。事定则敛迹尚志者。定以是也。霞溪李公撰行状曰常玩索圣学十图。又曰著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9H 页
忠孝宝鉴六篇家训八箴。余窃惟之。以是而亭益著而家教久而愈菀。登斯亭者。不可不知。亭旧在上浦。与忘忧亭相望。置小舠往来讲劘。盖火王军谋。公实协赞。一江南北。起止相接。一则忘忧。一则忘机。益见声气之始而终也。今所以重新者。在寒旅旧游之地。而从子涧松翁合江之榭。同一丘壑。十世相守云。主其役者。九世孙珩植也。谒余记者胄孙镛德也。
岩溪张公 旌闾重修记
吾州有九书院。高冈居其一。张岩溪,清溪父子以乡先生与焉。又有三十六旌闾。岩溪之闾在高岩坊。其成在 元孝王丙戌。从观察使李公野 启请也。今重新之。慈孙之孝也。盖公事亲之实。县志有载。院中文书详焉。公尝侨居金陵。故金陵志又班班。无庸赘记。然旧板字刓。式于玆者不堪读。后孙世杓一昊属相稷更书颠趾。公讳是行字德源。 仁庙戊辰生。六十一岁终。 赠义禁府都事。尝受学于默庵金公廷哲。德宇天成。见识夙就。地主郑公道应。愚伏先生冢孙。而以学问著见。公悦服致书邀之。终不往谢。父有疾察證进剂。设以身试之。父殁庐于墓侧。毁不能坐起。而哀至则匍匐哭于墓。母殁殡厅失火。冒焰攀柩。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89L 页
遍体焦烂。遂风反火息。身与柩获全。闻于朝给复。及卒 赠爵旌闾。此大略也。又其所以锡类者则出系孙曰涑断指。曰满十七岁庐墓。兄弟并给复。涑之子曰汉辅断指。满之子曰汉弼十八岁庐墓。盛矣哉。并书之。以示一方之为人子者。
吾守亭重修记
天下之患。皆出于不守吾所当守也。吾所当守者。天所赋之性也。仁义礼智其纲也。失其纲则在上者失其国。仕于国者失其宗庙。穷而在下者失其家。甚者失其身。苟欲不失其身。当先守其心也。吾之心在吾腔子里。人谁能盗之哉。彼失其心者。渠自不守故也。以余观之吾守堂朴公。其善于自守者乎。道州之七谷有洞曰吾守洞。洞有泉曰吾守泉。泉上有亭曰吾守亭。即公讲学之所也。洞是众所栖。泉是众所饮。公独曰吾守者何也。仁义礼智众所赋。而惟全其赋者作为吾有也。噫公岂独欲自有而谓吾守哉。洞有土可耕而四邻之耒共操。泉有脉蓄云而人间之雨施普。于是而公守之之义广矣。况生而授徒于亭中。讲明守心之术。殁而遗之于子姓。世世为课读之所。而所守之理弥著。于是而守之之道久远矣。亭岁久倾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0H 页
圮。五世孙龙汉氏议诸宗而新之。遣其子要余记其事。窃闻公所著多天人性命之说。此公守之之妙诠也。乡省诸君子。为公设契。而岁一会于玆亭。其必有约束于守公守之方矣。
龟龙亭记
上隆象天。下平象地。转运应四时。两睛象日月。背负赤文朱字者。岂凡甲耶。泉潜而天飞。嘘云而成风。抑骄而泽枯。能小能大。能幽能明者。岂凡鳞耶。左图右书。铭盘盂而戒几杖。风不出雨不出。坐如塑而肩背竦直者。岂凡儒耶。之三者。虽各占一界。尚可为名区。一亭子尽得之。何其伟哉。山从净水来者。至亭而如伏龟举头。山从铁岭来者。至亭而如游龙蟠尾。栖于其中者。近故处士耐庵郑公也。处士生诗礼世家。早断外慕。劬神经史。尝肥遁于宝贤山中。岁庚申。就郡北华山而家焉。东近临皋。南接白鹤道岑。圃隐,退陶,芝山三先生昔日俎豆之所也。朝夕瞻望。寓羹墙之思。出门辄与龟龙相对。想尧之沉璧。禹之叙畴。暇又逍遥于松径栎迁。归而坐亭中。酬远方学者。俯槛观泉。究果行育德之义。俱可乐也。两室之扁。观善养正。亦以此也。余与处士托道义。约以岁寒。癸亥兰报至。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0L 页
诗以悼之。丙寅冬。哲嗣道荣君访芦山。余久疾滨死。君泣而言曰先人之捐书帷已四载。而亭未有记待吾子。适侍者奔走药垆。未敢言。余抗衾语曰不死当试之。使两家子孙。知两人心。今疾少瘳。略草之。贺龟龙之与处士相遭也。
临海亭记
楼阁亭台之设。为观风也。为宴宾也。而时之盛衰。亦可见也。黄帝作十二楼而求神明之人。文王经灵台而庶民子来。楚筑章华而诸侯莫至。吴筑姑苏而遽见麋鹿之游。在东土则三百间之清流阁。五百丈之纥山亭。俱喧翥一时。而盛衰之候则存焉。新罗之治淳厖。故不以营建为意。然鲍石亭之流觞曲水。金鳌山之九圣台。杰然为昭代胜区。而残花茂草。空令游子徊徨而已。朴侯光烈莅东都八载。绩成惠孚。又能修举废坠。前年修集庆殿。不忘先王之义盛矣。时旧京胜迹多发现。一代公侯四海豪杰。车轮络绎。每暑月止宿。传舍湫隘。殆无以导滞宣郁。侯病之。就雁鸭池上临海殿旧墟之傍而亭焉。盖殿之成。在罗代中兴之际。泉男产竖白幡乌儒退白城。朝廷和于上。民物安于下。自有东土以来。未有盛于是时也。苟欲观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1H 页
东土胜迹。舍是殿奚以哉。亭之扁临海。有以识罗代之盛也。珍禽异花之蓄。虽不及古昔。十二峰之清流无尽。凭栏俯眺。便如置身于巫山洞庭之间。而佛国芬皇境界相接。玉笛金尺灵异如见。落雁浮石。松笋倒沙。指点而入望焉。矧询于众而合金。不劳民而攻木。荏苒之顷。突兀在前。侯之意勤矣。侯以书属相稷为记。余与侯虽未相接。在眉星顺庐之门。趋向相类。余宁终辞。噫东都吾岭之眉目也。上焉而三姓相传。成一千年基业之巩。下焉而弘儒,文昌,益斋,晦斋诸先生。以道德文章而牖后人。请登亭之日。望西岳,龟江,玉山而羹墙焉。得与乡中襟绅。图所以讲述绪馀。亦可以卜斯文之盛矣。
沧浪亭重修记
芦溪安先生。以晦轩夫子为祖。胚胎前光。以佔毕先生为师。承受旨诀。以暄蠹诸爷为友。磋劘道义。论理气则朱溪与偕。举纯孝则秋江有录。行入贤良之剡而薄试民牧。名出己卯之籍而蔚有节操。多士尸祝而祀之。百代表准而仰之。此所以沧浪亭之废而复兴也。噫先生之学。不但资之师友。早占玆邱。得萧旷孤绝之趣。未尝有一点尘杂之气。交于目而上于心。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1L 页
故凝之船亭水月。浑然与先生为一而气像自露。岂独当时诸先辈之所叹慕哉。值水月澄涵之夕。而想像先生静居之时。则便如先生在座。法语谆谆。于是而亭为羹墙矣。后孙埈浩属相稷书其事。眇末后生。有不堪为役。然念伯祖墨斋。同师友同荐剡而同俎豆。事同一室。不敢为辞。且以托名于先贤藏修之室为荣。谨书而送之。亭在八溪之黄芚江上。凭栏而俯瞰焉。则秋水一碧。隐隐有濯缨歌曲入耳。咸曰先生之风不湮云。
遁翁亭记
恭僖王己卯。北门祸作。一时贤类。多被戕害。士气沮丧。闾阎之弦诵顿绝。陜川李公经善时年十八。惕然曰无可以进取。遂尽弃应举之具。自安阴之姜川。卜地于八溪之云峰深峡所礼之里。因树为屋。闭户读书三十年。朝廷闻其名。授箕子殿参奉不就。自号遁翁。子孙守翁志不求褒显。是以文献无徵。然世谱以天性孝友。好学不倦。勇于为善。劫于名利载之。又有遁世盟谈二诗及三公不换此江山赋。足以见其高尚之志也。后孙在烈痛先徽泯湮。就游赏旧址。构五架屋。像公平日起止。扁之曰遁翁亭。于是而乡人士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2H 页
始知所礼烟霞。为公肥遁之所也。在烈堂兄承烈问记于相稷。噫公早自避地。晚而辞官。其心即己卯诸贤之心也。其迹乃易象所谓远小人也。登玆亭者。以公之心为心。以易之象为勉。庶可为叔世自守之方也。其所以寓目者。则巢鹤之峰耸立而入帘。洛江之流横带而如镜。公所谓三公不换者也。即其地而读其赋。方可以知公矣。公之墓在夏城之牛山。隔江而相望。可以供蘋藻于斯。诸宾客轮蹄相续。可以具鸡黍于斯。诸子孙次第成长。可以课诗礼于斯。此三者则亭之规也。
月村亭记
夏山之学。自寒冈先生八书斋而大兴焉。高岩之月未里。有冠山斋。乃八斋之一也。我十世祖沃村先生受之。聚乡里秀才而导迪之。寒爷殁。倡多士建书院于斋下而祀之。沃村殁。叔祖月村先生继守书斋。又主席于书院。用父师旧规而奖诸生焉。月翁之殁今已二百六十有馀祀。而东山俎豆之撤。亦一周甲也。九世孙炳钟痛先徽沉湮。就平日栖息之所。筑精舍数椽。远近士类出货以助之。役既讫。名西楣曰真实轩。盖寒爷许之以真实之工也。名东楣曰事斯室。取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2L 页
俭庵孙公所撰碣文中处寒冈门下。请事斯语书诸绅之语也。合而扁之曰月村亭。于是而月翁如在座也。噫先生早游泗上。读心经发挥而悦之。一言一动。皆法师训。冠婚丧祭。一遵师说。晚而兴居于斋则几案图书。皆父师手泽之遗也。时复为礼于院则与之揖让而升降者。皆父师之遗徒也。今斋如古而院为堂。俱密迩于亭。登玆亭者。不但如见先生。亦可以羹墙于斋堂而追思寒爷沃翁授受之际。与夫月翁所以周旋于斋院之间者。则安得不感发而兴起哉。谨书之。兼作冠山古事一条云尔。
启功郎景福宫提举司提控朴公 旌孝阁重修记
万历庚辰。寒冈郑先生宰昌宁。修缮境内孝烈之阁。孝子进士朴公其一也。公讳近仁密城人。忠靖公杏山讳世均曾孙。文节公桃隐讳文彬孙。吏判讳臣辅子。迂拙斋朴先生其从子也。按昌宁志及舆地胜览。朴某进士。庐墓三年。永乐年间 旌闾。寒冈所撰碣文曰公为父母庐墓三年。事 闻旌闾。盖实录也。又按碣面书孝子启功郎景福宫提举司提控。抑以进士蒙 旌而其后荐授提控欤。碣文又曰逑来守县。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3H 页
访公遗迹。则子孙贫寒。邱原茂没。封茔表碣。太守职也。其不能尽居敬养乐之详。以为后人矜式则惜也。万历之距永乐。不过百六十年。而郑先生惜其不能详。况庚辰之于今日。为三百三十一年矣。何能举其事实而求所以劝乡里乎。虽然至行不泯。百代如隔晨。以郑先生之所慕而慕之。拜公之闾。公仪如见也。闾在昌宁昌乐面兔川。土人尚称其地曰孝子门。往在 纯庙壬午。以旧闾倾圮。申县府移建于咸安之庚岩。子姓所居也。岁乙丑复重新之。后孙乃赫相然请识其颠末。相稷昌人也。自有识知以来。读县志而服公之孝。虽无文不能无一言。乃书之曰千秋在前。昌人之所高景也。千秋在后。咸人之所观感也。前焉而迂拙爷之五马莅于昌。光辉动闾。后焉而迂拙爷之墟碑相望。英灵必共与陟降矣。噫昔文节公蒙赐广孝二字于丽朝。公之孝有所来矣。迂拙爷之忠。其亦孝之推也欤。
旺南斋记
金君㻐永起精舍于昌山之树介里。工未就而卒。胤子成斗与从兄炳斗踵而成。扁之曰旺南斋。要余记其事。余问命扁之义。曰父志也先号也。余曰子之先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3L 页
有府使唤醒公,参奉琴囱公。独于旺何也。曰我七世祖孝子公讳重国。生于玆土。以旺之为县之镇山而所居之里在县之南境。故自号旺南也。余曰尝见灵川乡案。知讳克建之为孝子公王考。昌之卜在其后耶。曰吾家之为昌人。自孝子公大人始也。噫子之家之家于昌既久。斋之得佳号亦久。而斋之成昉于今日。其有待也欤。树介之里在大江上。𤱶亩腴而鱼虾饶。真孝子供旨之所也。尝闻孝子公吁天而獐至。守墓而虎护。纯孝无终泯之理。因斋之成而潜光稍显。尚足以风励百代也。且能具鸡黍于此。宾朋留行。贮经史于此。子孙课学。孝子之世。于是而兴矣。更窃惟之。留宾朋课子孙。犹是人家疏节。已足食而使宗族未炊。乐田园而乏事业于儒苑。有非孝子公慈善之素心也。君其勉之。使斯斋增色。尤可慰孝子公之灵也。
追远斋记
追远斋者。我通德,宣务,佥正,主簿两世四府君墓下齐庐也。在昌宁之屯智山。子孙居江左右。每岁正齐集省扫。退斋舍讲睦。季秋之望又齐集。定固城,咸安祭祀员。使之前往而备祭品。俟咸固祀员之还。以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4H 页
月五日。定四府君奠献之期。前一日众子孙具齐服至。写祝赍香。爬献官祝诸执事。有司执单子检各位物品而监熟。定祭之日晨起。奉诸位需。恭人河氏之墓在玉泉山。山奴来待。舆祭需而行。通德公第二男忠顺之墓在釜谷。山奴亦如之。俟诸里族人未及齐宿者来到。行事于通德以下诸位馂讫。门长谕于众曰我宣务公四昆季。自八溪互相往来而侍考妣墓。仍遣佥正家于昌。以便守护。佥正每恨兄弟分离。约死后同陇。主簿先逝乃窆焉。宣务次焉。佥正为第三位。惟忠顺别为葬。抑卒在约前耶。抑所后家主张窆仪耶。俱未可知。然供以同厨。奠以同日。实出于同陇之先志也。吾等每临祭。常如兄弟时。愿世世勿忘临祭时。长少俯首而对曰谨闻命。是以入此室。虽屡月群居。怡怡之色不渝。谁无坟庵相处之道。恐无如玆陇玆斋也。斋岂但奉祭而已耶。藏屡世宗案宗系案。锓先集必于斯。课子弟必于斯。习礼仪必于斯。子孙登科榜荣宴于斯。子孙有过失警于斯。斯斋之重于吾家。夫如是矣。斋之成古矣而斋无记。盖古俗质朴而然矣。岁庚午。印第五谱。诸宗咸集。有曰浮海,灵云,远慕,江林及以下十数所。无不有记。此独阙之乎。属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4L 页
相稷识之。相稷曰先代之所不为。余敢为之。虽然吾家诸坟庵规条。皆出于斯斋。而斋无所录置者。先代美制。虑或久而沉湮。遂书之以示后人。特书门长谕众之说。为百代相守之准云尔。
秋坡亭记
密之西田有精舍曰秋坡亭。全氏诸君子尝为其先祖秋坡公杖屦之躅而筑之。以像其起居。其上大麓。即公衣履所藏。每岁时供蘋藻于斯。聚宗族长幼。齐宿其中。祭讫设席亭上而讲亲爱之道。仍令子弟课读。门有事皆于是而会议。客至办鸡黍于亭之寮而供之。乡里称诵其家法。而益叹公遗教不衰也。公以处士讳友仁为祢。以孙聱汉,安五休为道义交。徵随于党闾。认有一时儒望之推。而文献散失。人无以悉其行治。然推其所以證影响者。则壬辰兵燹后。乡案之修在辛丑。而公之名在金襄武公太虚,孙聱汉起阳,朴慕轩阳春之次。至天启甲子。修正前案先生之时。聱汉居首。五休次之。公居第三。扶乡纪整乡籍之功。想与诸贤相侔矣。其不为一家型范哉。守玆亭不懈者。所以继公志而述公事也。门长老遣启浩要追记亭之事实。以示亭中游息之人。余复之曰增亭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5H 页
制。加亭之贮苟美矣。犹末耳。人人胸中。须各起一亭。临祭而虑一息忘爱悫之悃则如不祭。处族而虑一事不从敦睦中做去则是吾之过。教子弟而虑一人失孝悌之道则是吾之耻。接宾朋而虑一为有欠敬谨之节则是吾之慢。方是为贤祖之孙。而于玆亭弥有光矣。盍相与勉之哉。
道冈斋记
西原宋祺默氏长于余一年。童丱时相与治业于龙凤斋。后为余从姨母之夫。不敢以朋游处之。然相视之。旧契辄先焉。闻前年筑精舍。思欲一至其室。问斋居节度。兼观其丘壑之专烟霞之胜而病未能焉。今其胤子守学。以书告曰金陵之道冈。先祖丝川公之所妆点。而又是丝川祠庙旧址。其上有守学高曾祖妣两世及本生祖妣坟墓。家君亦尝悬弧于此。中年虽家于屏洞。今又移卜达城。然家君瞻依之私。常在于此。乃令守学拓地构栋。因地为扁。堂室适凉燠。厨库门湢毕备。置洁田数十亩。每岁时家君率诸子弟祭于五墓。馂讫讲孝睦。巡旧巷敬桑梓。指点某水邱说童年游钓。值花朝月夕。邀宾朋觞咏。期馀年藏修。乞有以敷其说。俾来者知家君所以为此者。余复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5L 页
曰丝川公值国家多事时。父殉于忠。兄事于义。独持守门户。使道冈一区。迄今为西原世庄。入此室当先思焉。又以丝川公之思为思。恭瞻松潭。叹院墟茂草。遥望火王。想旧垒军容。因思所以不坠先休。斋别有约束。奖学也振贫也。购经延师。使子孙读其中。增置田园。使宗族受其惠。不亦善乎。丝川公有灵。必曰尔能不弃我基。又能享尔祖而裕尔昆。西原未艾之业。其在斯欤。
本义斋记
宜春之本义谷。延安李氏世庄也。西距三十里锦山之洞。旧有祠享琴湖公。壬辰勤王勋也。琴湖之曾孙曰处士讳东根。墓在昌基之北麓。子孙岁祭焉。六世孙坤宁议诸族曰祭而无齐宿之所。非所以致爱悫也。伐邱木具杗桷。役子弟拓址塼瓦。数月而斋成。因地名扁之曰本义斋。又析本义之义。揭东壁曰不忘堂。西室曰以养庄。问记于相稷。相稷曰善哉斋之名也。义宜也。事物裁制。岂有不本于义而得其宜者乎。祭于斯宜有洁田。殖芬苾馀赀而救族之穷乏者则亦可曰义田也。馂讫集族中生徒而读其中。又能以救穷馀赀。延师购经。亦可曰义学也。报本养蒙。实斯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6H 页
斋之大节目也。夫如是则上既有以追远。下亦有以裕昆也。推而上之。十世百世可追也。岂但以处士公之祀。谓尽其义哉。齐之日。以处士公之思而思琴湖公则出可以尽忠也。以琴湖公之思而思府使公辞国婚之义。思秀才公谪南土之时。则轻爵禄行患难之义。可为法于百代矣。天所以悭秘一区荒谷。而授子以作祭先之室者。岂其偶然哉。
一心斋记
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欲见其所为齐者。苟欲见之。盍思其所为齐者之尝所持守乎。崔上舍鸿烈君就其先王考将作公奎淳墓下筑齐室。扁之曰一心斋。盖将作公之恒言曰人之生。最不可失者一心字是已。于是而叹君之所以深知祖心而善于为齐也。岂怵露悽霜。见位闻声而已哉。夫如是则将作公之老而慕救病兄。画祭田赡宗宅。置义庄建塾奖学等懿行。俱不敢须臾忘焉。将作公体魄虽在地中。其平日施为。诸子孙必体而行之。于是而叹将作公之令名无穷于人间也。噫崔氏和顺之世。东台文惠公以名节著。将作公之所不失者。乃东台之心也。将作公以是心而传之哲嗣。郭徵君服其乐善喜学。上舍又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6L 页
是心而名斯斋。后之人将战兢以守是心矣。是斋也其为崔氏传心之金型也欤。至若齐戒涤濯之节。釜鼎床席之藏。规条既井井矣。岂待余赘说哉。斋在居陀之士林峰下。丘壑树石。奕奕有精气云。
双树亭重修记
双树亭者。处士宋公必远藏修之所也。在嘉树之并木乡溪上。树之双无乃木之并者欤。公先世有双清堂先生。公所树是霁月之梧光风之柳。而思所以绍清韵者欤。抑亦爱族子存养先生之树清议而与之并树者欤。存养之胤松风公铭公之墓而叹其介直。于以见能有所树立也。公以 显庙戊申卒。今为二百六十馀祀而亭为墟。行过者指点而嗟叹焉。后孙早用宪斌老用慨遗躅寝湮。且谋奉护楸槚。就仓村茔下而移筑焉。入其室如陪巾几。出户瞻望如见陟降。于是而足以讲遗书。足以供岁祭也。噫公从无悯朴先生成儒业。敦孝友务宽厚。树风声于乡里。玆亭之修。岂但为慈孙追远之至意哉。游于斯。有以求公所以介直而所并树者何义。则玆亭也庶为晚生趋向之路也。
西冈精舍别庄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7H 页
西冈李斯文中厚。体其先君子希觉公遗志。设别庄于来济之里。与弟观厚,澈厚,凤厚共定约束。胤子元教就庄傍筑精舍。斯文坐堂上。指挥庄务。家中长少奔趋而听命焉。自是婚葬者不失时。村巷无未炊者。高年者受其养。读者无贫失学之患。相稷闻而叹曰希觉翁穷而志大。胸中有许多节目而斯文成之。不孝而能之乎。苏谱亭之规。范吴中之义。脍炙千古。然皆俸馀也。斯文以布衣而行之。不贤而能之乎。斯文承家学。又从师闻道。腔子里已蓄得为仁之术。发而施。安得不然。闻诸朋友。斯文不安于因循。不伤于急迫。余于是堂而验之矣。因循者无行德之勇。急迫者无久远之图。斯文捐巨券而无难色。定防限而示俭约。斯义也不废于斯堂。则斯堂也永为眉目于南州。且将有闻风而慕效者矣。夫然后知仁者之施。广于天下也。至如泉林之邃。经史之贮。课子孙奖诸生之节。登斯堂者必发之矣。姑书之为西冈精舍别庄记。
鹤梅亭重修记
南冥先生之讲道方丈也。一时真儒皆出其门。闻风游从者遍于江西。鹤谷先生崔公源其一也。灵川有文渊书院而享五君子。梅轩先生崔公汝契其一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7L 页
鹤谷以笃孝著而早闻敬义之方。梅轩以训迪后生为己任。国有大乱。举义勤王。盖贤父而肖子也。其居在灵之鹤洞。草木尚有精彩。闾阎尚被遗教。诸子孙尝筑一室。羹于鹤而墙于梅。岁久倾圮。戊辰秋重新之。制度增而起居适。便如两爷在座。慈孝之情油油。庶几默诱诸孙。以垂其绪业也。每岁时监熟蘋蘩于斋厨。奠两爷之茔。又别置洁田。祭司直公以下诸墓之在鹤洞者。司直乃崔氏入灵之祖也。斋又有约束。门有事议于斯。购经史贮于斯。子弟课读聚于斯。宾朋至止宿于斯。妄生非分之想者勿许入室。俱可书也。后孙洪锡访余屯山。请记其事。噫规条备矣。约束完矣。此可为述祖保斋之道矣。虽然守规条遵约束。在诸宗族之一其心。宗族之一其心。各自己心始。
宜东亭记
宜之东鄙曰洛西。洛西以云谷著。云谷者碧珍李氏庄也。李氏有云谷斋。合族而奉先焉。近世有寝郎讳秉一。以好行德名于江西。是生七丈夫。门户列于巷闾。别筑七友亭。长枕大被。同处其中。一时文人韵士歌咏之。吾友泰仲七友之一也。仿古人帷幔隔障之义。私作书室于亭傍。扁之曰宜东亭。问记于相稷。相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8H 页
稷敛衽而告曰。子于宜其将为东道主人乎。省内士大夫入宜境。必问云谷。入云谷必问七友。白眉公之淳风厚谊。已足以悦服众情。而至子之室。更欢洽忘归。于是乎叹难兄而难弟也。抑世路多歧。人莫定其适从。或东而西。或南而北。纷纷中道。子其矜惕此辈而欲守主一之方者乎。亭之前洛江也。洛水出潢池。驰五百里而万折必东。子其观水而得其术乎。子之先有赞成先生。从师闻道。载列东儒之苑。子其于是亭而课子孙。不坠碧珍氏读书种子耶。泰仲曰所自愿则在玆。然余岂敢。窃自惟之。岭有七十一郡而宜独吾郡也。宜有四境而东独吾境也。吾自志吾居而已。后之人知余为宜东耕樵子足矣。余复之曰此安土守分之实也。诸子孙能遵是心而辑是亭。则宜之人必世世东首而诵子之风矣。遂书之示其诸子。诸子与余同出于成氏。而为同曾祖之亲也。
昭山亭记
尝闻李君重载之贤而恨交臂相失。及重载之阏。叹吾党寥寥。今闻其遗亭在来济旧里。觉得重载之不全死也。入其洞如闻书声浏湸。入其室如见生腰兀兀。昭明一区。精彩弥新。噫乡曲间操觚墨谈诗书。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8L 页
白首托名于逢掖之籍者何限。朝就木而夕湮晦。鲜记其遗躅。重载以二十八岁妙少之身而入地。则师门悼其死而有诔。墓草才宿而显诗入贞珉。未几年而遗草出于世。四方士咸识重载之为昭山。元仁君所以起此亭者。彝衷之所不能已也。游于亭者莫谓昭山之不在人间。而详味乎昭山所为性说识过自警诸篇及斋居条约。庶几灼见昭山为学之实。吾必曰昭山虽死。遗教衣被于后进云。要余为记者。昭山之弟明厚族侄元在两斯文。皆蔼然有儒范。如对昭山。
东篱记
陶渊明在田园。遇物辄乐。自无方所。种豆则曰南山。引清风则曰北囱。农有事则曰西畴。采菊则曰东篱。柴桑以内。凡流凡峙凡动凡植。无往非自家自遣之资。而虽尺地寸土。不保羲熙日月者。不令一絮出去。噫渊明之志。初岂肯局于柴桑哉。以所遇之不辰而然耳。族孙伯薰。与余同学于冷泉。暇日从搢绅大夫游。绰有汲引之路。竟失志而归。又遭值邦难。自庚戌以来。迹不出黄花洞外。偏有感于渊明之采菊。榜其楣曰东篱。盖因里名之偶相符。而亦欲摘露以写隆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9H 页
熙之史也。伯薰尝自言平生爱渊明为人。虽在应试时。喜读归去来辞。今而后觉其有前定也。虽然以伯薰四方之志。而乃托身于村东一篱。窃为世道而增慨也。
馀庵记
日读百卷书书有馀。日耕百亩田田有馀。不但书与田。日亦有馀。今日读且耕而有明日。今年读且耕而有明年。上自羲农唐虞之世而至今日。人人读之。人人耕之。书自如田自如而日亦自如。读祖先所读之书。耕祖先所耕之田。以其馀授子孙而均其职。往往有倍收其功者。其功虽倍而亦不患日力之不足。为善类此。千圣为之而有馀。万世则之而俱足。盖善端之发根于性。仁义礼智四者。智愚贤不肖之所共受于天者。朱先生所谓昔非不足。今岂有馀者。即此物也。吾友河士立生诗礼之世。事父母孝。处乡党称谨饬。以馀力读书。读而力又馀则耕田。又以馀日教子孙。绰绰有馀地。榜其书室曰馀庵。
聋窝记
听思聪。众人之常情也。盖男子一身。聪明为最。非徒众人。圣人尽其性者而亦以聪为先。曰明曰睿曰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299L 页
次之。非徒圣人。上天至仁而论天德。必曰聪明。其实自我民聪明也。后世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此则聪之病也。额痒穿穴而为三耳秀才。此则聪之怪也。有目览手答。口酬而耳行听受者。又有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而耳能听者。俱不相参差。同举无遗。此则才质之俱备也。惟夫子六十而耳顺。声入心通。万亿世兆兆人之宜愿学也。吾宗交河卢钟运舜元氏尝游京口。交贤大夫。家尚漆等郡。资益于一时士流。人无不许其聪智。而乃以聋扁其窝。余窃疑之。无乃自以为大家翁而故作痴聋耶。欲周知四方事而面壁称聋耶。其以廉自信而不自伤重听耶。将以德辅时而不闻人语耶。噫子之所以为聋者。吾知之矣。山河震荡。群咻聒耳。里绝弦诵之响。巷连咒呗之场。子虽欲不聋得乎。吾乡里有全聩者。相对辄画字。吾以手为口。彼以眼为耳。今与子言。吾以口为口。于是而知子之聋非真也。但吾病吃。不能吐出心内语。聊以手为口。写为聋窝记。付其子琪洙而藏之。使两家后承知吾两人同病之实云尔。
报本堂记
新安吾道宗之坊钟山东峰。有裴氏两封茔。其一有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0H 页
成化甲午碣曰司谏裴公闲妻和顺崔氏之墓。其一司谏之弟直提学公闰之墓。公之殁。夫人罗氏方年少。断发守坟。及卒夫党慕其烈。副同穴之意。有景泰庚午碣。里有旌表之碑。司谏尝在谏院。有诗曰院吏来传顶玉清。鸡埘牛巷便生明。家君舍弟曾经此。壁上题三父子名。盖父子三谏官。为世所诵也。旧有斋庐。己巳重新之。后孙报本之意。愈久而愈勤。堂之扁岂百代所能移易哉。堂凡四间。中为厅事。每将事遭雨雪则以纸牌祭于斯。左为室。有司执簿检奠品。熟之于斯。其扁曰蘋藻室也。右为轩。馂讫诸子孙序而坐。讲宗约。相勉以孝悌之道。不遵约束者惩之。其扁曰花树轩。于是而见裴氏谨祀事立家法之至意也。炳翼,炳翰,孝原以旧无记。无以示来人。要为一言。余复之曰裴氏人人肚里。各自有蘋藻之诚花树之情。此足为报本之要。安用以他辞示诸后哉。噫余尝读彝尊录舆地胜览等书。而服司谏直学昆季公之贤。式上三之闾而敬罗氏之烈。在人尚然。况子孙之列乎。又况入此室而齐宿之际乎。
岁寒斋记
天下多难。风潮翻荡。昨之读圣人者。今日沦于邪教。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0L 页
朝之业𤱶亩者。夕忽入声色之肆。甚者变形体执刀笔。忘雠而乐为役。生乎今之世而能不渝其所守者。不其为岁寒之松柏乎。柏山成氏。昌宁之大族也。子弟之盛田宅之利。最于党里。势若易乎从时。而尚未有一人放迹于田庐书帷之外。而耕者益熙熙。读者益孜孜。苟以是心而充之。未必遽让于古之所谓临利害当事变。不失所守之君子也。噫菊虽晚香。秋已落英。竹虽冬茜。性忌殊寒。菊与竹固齐名于松柏。及至大冬严雪之际。苍然而特立者。独有松柏而已。彼众花卉之争红妒绿。朝华而夕萎者。尤何足道哉。成氏读书之室曰岁寒斋。载奎,寿镐二公之所筑也。今距始筑为二十八载。而课讲之规不替。往往有知名儒苑者。盖二公教子弟之意。如嗜材者之养松柏。培以沃土。灌以甘泽。禁里灶之青煤。爱朝露之珠玑。期其根柢之深柯叶之达焉。读乎此者。勿以累丈而自高。拱把而自大。错龙鳞摐鹤翅。直待凌云。将见柱明堂支大厦者。日持绳墨。奔走乎柏山之下矣。
西溪亭重修记
铁城郡冷泉山下西溪之上。旧有萧洒一茅亭。室中贮经史。函间有数童子问业。囱外列植松竹。偃仰其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1H 页
中。或哦诗或宴宾或灌花。或携屐逍遥于山椒水曲者。故赠度支亚卿遁泉朴公(文实)其人也。公尝从事科举业有声称。辄弃之。亭之成在是时。公殁而亭毁。亭上下丘壑亦失守。孙男翼镇常嗟叹曰不肖之耻也。遂节衣缩食。厚购其地而还之。鸠材塼瓦。数阅月而工告讫。视旧制颇增大。惟室中之贮囱外之植。像公在时。相稷闻而叹曰善乎慈孙之心也。于是而能不改则公之一生猷为。复安有可改者乎。公遭艰盐粥三年。临祭亲视鼎俎。里行吕氏之约。家守朱子之训。自当为朴氏世范。夫如是则当于玆亭之世世辑治。而知朴氏子姓之能于继志也。访余请记者。翼镇之从叔基瑛也。为余言翼镇方守母制。歠粥如乃祖。此固不改之一段也。亭之上有公墓。祔翼镇先妣。岁祭供奠。将于玆亭。此亦亲视鼎俎之遗志也。
龟阳斋记
龟阳斋者。副护军卢公(仁复)坟庵也。公自八溪始家宜春。乐渔樵业书史以终老。其葬在龟龙山之阳。子姓世居其下。每岁时轮供蘋藻。齐戒于家。至日群聚而将事。十世不懈。一日慨然曰吾宗世笃报本。铁城有浮海亭。巴山有灵云斋。八溪,夏山,金陵之间。齐宿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1L 页
之庐隔巷相望。独宜春阙焉。釜鼎无常设。烹饪无常规。又无以齐其不齐。可耻也。乃誓共经纪。智者献其技。壮者效其力。屡阅月而功告讫。凡五架。中为室。左右为堂。命之曰龟阳斋。门长老正勋遣族子益容。问记于相稷。又问其所以扁乎堂室门牖者。余无以辞。窃伏念我十六世祖考府君以生员应荐。为宜宁县儒学训导。大兴儒教。居此土不敢忘祖业。松岩先生李公撰公祖妣墓志而有曰。卢君固贤矣。孝于亲友于兄弟。卢君指公先人。公所以承袭而启牖者孝友也。祭义曰入室僾然有见。出户肃然有闻。非所以存著者乎。易曰益之十朋之龟。非所以尽天人之助者乎。堂曰儒学。室曰孝友。门曰存著。牖曰十朋。对卷而思所以振儒学。恒居而思所以尽孝友。临祭而致爱致悫。夫然后龟山一区。百福日臻。岂特十朋而已哉。训导府君有二男。第二曰参判公。参判公之后县令,习读,进士三世也。进士公生处士讳大受。是为公大人。 长陵时有月华堂先生讳克复。以遗逸屡承 召命。于公为堂兄弟也。世德之盛如许而今日孱劣如此。盍相与勉励。期有以绍述先休哉。绍述之道。有不待儒学孝友之外。诸君子能不负堂室命名之义。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2H 页
斯斋之成。安知不为卢氏中兴之机乎。
逍遥亭记
黄几复云逍者消也。如阳动冰消。虽耗也不竭其本。遥者摇也。如舟行水虽动也。不伤其内。人之喜逍遥者。竭其本而伤其内。有不过游衍逸豫之徒也。岂仁人之所欲为哉。天下滔滔。稍有识者。博游海外。自以为丈夫生此世。劳劳田庐。死于牖下。与无生等。其志固不碌碌。然不知不觉之间。已竭其本而伤其内矣。宁不悲哉。金君璂英有见于此。迹不出户外一步地。亲在而晨夕焉。亲殁而葬祭以礼。教子弟有课。暇日速宾友。命酒赋诗以自娱。就屋后爽垲。筑数栋书室。为晚年藏修之计。屋成问名于乡斯文木讷子。木讷子以逍遥二字扁之。将有记。遭故而止。君悯登临者之昧其义。属相稷敷陈之。以黄几复之语而反覆之曰。子逍遥乎亭之上。则蹄轮续于巷。杯酌交错于座。然于己而持守之志不改。于子弟而讲习之规不渝。竭与伤不足忧也。
晚树堂记
吾友杨仲玉自桃洞移光山。傍老树为屋。扁之曰晚树堂。树是杨氏旧物。拙轩集中有五树亭诗。盖尝邀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2L 页
乡士讲艺于此。寒冈先生宰本县。设八书斋课诸生。至树下。与拙翁谈道义载县志。仲玉所以为堂者。慕拙翁与寒爷而视树如羹墙也。噫树以寻常巷木。为拙翁爱惜。因寒爷而添精彩。历三百年而能不朽。庇仲玉书广。仲玉宜加敬而瞻依也。树木尚然。况先正之遗教遍于吾林。贤祖之风韵。蔼然于家庭。仲玉必服膺之矣。仲玉之学将加进焉。寒爷有月朔通读之规。拙翁有亲仁学文之诗。仲玉苟于是堂而受乡里及宗族子弟之聪隽者。诱掖而开发之。则堂不为虚设而树为之增色。
听流亭记
愚溪非智者所欲栖。贪泉非廉者所欲饮。沧浪之水一也而濯缨者取其清。濯足者不厌浊。铁城介川之坊有理川。非通于理者。不能取也。密城朴君容夏,容万兄弟者。为其大人晴冈上舍藏修。为亭于理川之上。上舍临流而叹曰水哉水哉。不舍昼夜。其流可听。名其亭曰听流。其听于理者欤。理本不滞。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在水有溪涧滩泽之殊而脉理一也。尔雅水流通曰川。急水曰流。流通故不腐。急水故速于放海也。上舍在少壮时。为王考寿酒而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3H 页
愿借千丈之潭。今靡逮矣。欲作雨人间而愿得枕下之泉。今志已倦矣。无宁寄身于川声之中。使世间多少事。不入吾耳。而惟以水性就下而得继善之妙。以水德灵长而悟并用之才。登观鱼之台则见活泼泼之理。临风浴之坛则得凤千仞之理。此足以娱馀年也。噫天下贸贸。理之不讲明久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理。日益灭绝。惟玆川也保其名。而上舍作为己有。为上舍子孙者。世守而勿失焉。则将见世之求理者。于玆亭而讲明矣。至如丘壑水竹之胜。非短笔所能远摹。然窃尝闻亭之东有景星斋。上舍父祖读书之室也。听流之际。如听风韵之遗。不能不有绍述之思。矧浣川先生坛祭蠲饎之节奉付景星。馂讫而瞻溯焉。则可以慕家学源流之远而听于无声矣。
德山亭记
余寓凝州之明年。赴校宫乡饮。始与安寝郎钟范氏相遌。讲十世旧契。因相与周旋。知其为德器。游从既久。又知其进于德。及闻筑亭德山。心自语曰人地遭矣。复闻之。寝郎自道曰人与地众所弃。故偶与合。犹幸其交相不弃。何用标榜以求不弃于众目乎。余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3L 页
不然。凌虚不作。荒草野田而已。颜乐不成。巷榛井圮而已。虽周马之所不至。谢屐之所不及。柳牧之亭足以极万类。盖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之为道。最忌自弃。寝郎曾不自弃。故蒙而养而至于秀。秀而升而至为一命之士。何昔不自弃而今更求为人弃乎。子虽不锡名。亭自是德山之亭也。子自是德山主人也。子自亭中而度之。吾爱吾庐。无名不妨。自亭外言之。彼来来去去不绝于道者。无不遥指而点之曰室可以庤书容几耶。堂可以折旋为礼耶。曲为楼者鱼可数耶。列于坛者三友耶。坛以外稍稍葱菀者旧所茁耶。亭亭然齐于墙者新所培耶。静坐翻经。矻矻不懈者。主人翁耶。洋洋闻于道者。翁家子孙弦诵之声耶。此岂以亭构之胜丽而致然哉。以其人与地德之侔而美之也。寝郎之孙秉文请有以因名敷义。垂式后人者。余言轻无以副。乃以先哲所言三德六德九德。特书而赠之曰。正直刚克柔克也。知仁圣义中和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也。善读之。庶可以无忝翁德无负山名。
九皋亭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4H 页
漆之鹤洞。有九皋亭。金同枢在洪所筑也。同枢殁。遗孤奎舜重新之。属余为记。余窃惟之。泽曲曰皋。九折之泽曰九皋。朱子解小雅九皋曰喻深远也。同枢之为此亭者。以里之名而取深远之义者欤。尝闻诸漆人。同枢孝于亲。事诸兄谨。每岁时见人乏奠需者。必倾橐而资之。见父老过门者。必要致而止宿之。凡施之党里者皆此类。同枢居荒閒之滨而声闻已四驰。便犹鹤之鸣在深远之地而其声闻于天也。守此亭者。于处家应物之际而必以同枢之心为心。人必曰同枢虽没。同枢之模范不坠。易所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者。不其信欤。将见丘壑弥专。衿佩相寻。同枢蓄德之迹。永有辞于来人矣。
金孝子事迹碑阁记
夏之为县。可谓十室之小。而忠臣孝子烈妇之迹。不绝书于县籍。幼而著者。惟孝为多。朴云十四岁。其弟云山八岁。追虎保父尸。白娘子昆季。壬辰身蔽父母同死。岩溪张公十二岁居父忧。食素三年。其子佐郎公昆弟姊三人。共以指注血延父命。韩岳伊十二岁杀身救父。俱旌表门闾。乡人诵其事如目击。往往有仰遗风而兴起者。马首院近故孝子金海金在守字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304L 页
敬和号竹坡者其一也。孝子从师问业于外。心惊忽至父疾㞃。咋指刲股灌血。有姊在傍。亦以其指血注于口。父获稣。孝子十三岁。其姊长三岁。咸曰孝哉。父仍享天年。咸又曰孝子之诚也。状其行申于府部。按状父殁毁几灭性。及葬半月守墓。半月侍灵筵。君子以为得礼。幼所奉养。亦异于人。馀力为学。能公车业。又工于书。未成童入场屋。作写十三篇得隽声。十七岁坊人推其器局。委坊宪凡二十馀年。御猾吏纾穷蔀。赈谷俵灾惟均。值人有事。必平反使不相为仇。咸又曰孝之推也。其子炳一以未阐父行为忧。谒文镌石以竖。阁以覆之。阁成要余为记。噫以其年则溤行可臂血写疏救父之日也。以其事则濯缨先生之所以非韩对也。据以大明之典。质以先正之论。旌之无疑而既不能得矣。石以记迹容可已乎。余尝编辑夏城徵信录。谨当列书于朴韩之后。以證吾乡彝伦之弥著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