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x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5H 页
烟江世居记
烟江世居者。醉愚先生李公旧居。八世嗣孙哲宇氏之所葺治也。公以雪翁高弟。生文正先生舞勺之明年。老而结媾。契道义益密。记言中与公书十三。与公同游而为记者七跋文一。无一篇不及于烟江风物。读记言者殆若身至烟江。见公高躅也。烟江之胜。盖喧翥于东方。而公所以好礼法慕直节。方刚自守。不肯媚世之实。与烟江而弥著。是以人无不高景而想慕。然犹未识其子姓之守与不守。今闻江上新亭。突兀霞表而楣间旧篆。煌煌众目。始知烟江一区。长作李氏毡物而能世其居也。噫古今天下。园林何限。而能不为夺乎有力。换与他人者鲜矣。陇右语鸟日南名花。未必终为平泉之有。前堂钟鼓后房妇女。安得不遭汉帝之怒。是皆以势利而得之。故李田之家。未闻有嗣守者。惟公之居。天所饷也。其石龙蛇草木之文。其鹤归下殡门。哀鸣不去。其岩鸬鹚。其峰芙蓉。其赏沙明而水远也。其伴耆渔而艾樵也。何尝有一毫干索而致之哉。公之弃烟江。今二百四十四年。而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5L 页
江上下目所及者。皆不变焉。故复尽为堂之有也。哲宇氏其领矣哉。领之有术。好公之好慕公之慕守公之守。天必以饷公者饷之矣。又有能绍述者。虽复过八世。江流不穷。堂色益增矣。堂在涟川之内里。与文正先生恩居为邻。子姓相好。如两先生时云。
未息斋重修记
余尝慕节度使慎翁柳公恬退之风。望蒜台德浦之间而知其有物外高蹈之节。过菊溪之阡而知其能轻爵禄而敦孝思省扫之节。千里不懈也。至拱北之洞。益叹其忠爱之志。进退恒切也。洞故有亭。盖公恋阙倚斗之所。而今草树芜没。无复寻其典型。只见一条水出自洞里。滚滚不绝。噫轩榭之成毁固无常。而溪涧之不变有如是矣。哑人讳邦植。公之闻孙也。慨先迹泯晦。入其洞辄徘徊悽怅。偶得老石所镌未息溪三字。虽未的知为公所手刓。而窃自念一壑上下。皆公杖屦所过则亦安知非公所以爱自彊之义而留示子孙。勉业未息者耶。乃属其从子兴龟。临溪筑斋。扁以未息。因地识异。命名之义虽殊。感昔肯构。瞻敬之寓惟均。遂世作课学之所。欲使学者。体念其不舍之工而冀有以盈科也。相稷尝造其室。室中所储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6H 页
皆圣贤方册。升堂从业者。彬彬有诗礼旧范。户外列茂林佳木。喜习礼宽凉。循除㶁㶁而时出之者。即所谓未息溪也。后十年复到溪上。溪之流固自如而斋已厄于重离矣。岁乙未。公之祀孙致永慨然语宗族曰。斋是亭之遗。而今并与斋为墟。先祖拱北之悃。无以诏来后。况洞里乏塾舍。是教子弟放逸也。遂敦议而重新之。将落其成。遣其弟海永。访余锦水之滨而请一言志之。余惟溪之源。远故能未息。未息将达于海也。人之行。以孝为源。居此室者。宜于菊溪之阡而先求慎翁所以报本之道。则自当体得其拱北之义云尔。
晚归亭记
古之人必四十始仕者。盖以志气坚定。不夺于利害。不怵于祸福。故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少伯淡成之退。皆在强仕之日而人不以为早也。彼汲汲为利禄诱而眷眷轩冕印韨之间。钟鸣漏尽而不能归者。固何足道哉。或归矣而酣豢之馀。厌苦淡泊。顾慕畴昔。不能忘情者。亦种种矣。噫志不定。奚以知仕之义。不知仕之义。尤奚以知所止哉。凝川李大夫是哲氏。故翰林月渊先生十世孙也。月渊以恬退著。子姓述其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6L 页
志。不喜爵禄。至中世尚孙吴术。为时用大夫。承家业从宦。既而擢银台。辄卸直曰靺韦而 侍迩列足矣。请暇归琴川田墅。就慈氏山下德城之里。水石佳处起新亭。要宗族故旧。吟哢适意。命四子迭侍。听书声玩写法。有时诵渊明归去来赋。甚自乐也。扁其楣曰晚归亭。遣第二男钟珣告余以名亭之义。余窃思之。大夫遭值 圣时。超跻显秩。有服从之道。无可去之义。有不可徒据少伯淡成之年而遽学其退。则大夫之归早矣。晚之一字。不敢闻命。然吾知大夫克有意于绍述先休。宁不知所止哉。抑其归也有微意。不欲轻以说人。故姑托之田园之乐。而叹其归之迟迟。示无厌苦顾慕之情者欤。虽然善事君者。不以夷险而有异。以大夫利器而不试盘错可乎。海山庄中潭与岩。非寻常以获嘉锡者。水可以作雨。杖可以扶颠。岂独涤罗代佛塔之累。树毕翁旧院之风。而终作玆山长物而已哉。吾将以是而卜大夫之出处云尔。
景山亭记
灵鹫一支。东驰而最钜者曰德岩山。山下旧有书院。祀德岩,畏斋,复斋三先生。盖三先生尝藏修于玆。玆区之一邱一石。无不剩被精彩。历三百年尚奕奕。诸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7H 页
子孙视之犹羹墙焉。院之左曰大谷。世远无文献。虽不记杖屦所过。要之乃婺源之韦井朱塘也。今李斯文昌和氏筑亭于大谷者。其欲寻贤祖遗躅欤。亭既成。扁以景山。遣其子管理郎愚直。请演其名亭之义。余惟釜之上下。茂林长堤。有可以妆点者不一。而斯文之亭。必于此者。取谷之大也。谷大故其山亦大。释诂曰景大也。诗集传曰景山大山也。无乃斯文之意。实以德山为瞻依。然作为己有则有不敢者。因谷之名而寓之山。仰其高而思所以无忝。期欲就夫景行而行之者乎。亭置田计赡学也。斯文有佳子方懋业。朋友至。辄使之资与课读。此亦行景行之一端也。德岩戒子弟曰不学礼。无以立。畏斋复斋斋居。用月朔考讲法。为斯文子孙者。苟能世世习礼于斯。讲学于斯。居可以适景风之乡。出可以遇景星之时。不惟有光于先烈。方可谓善继翁志矣。或云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又云景衣也。制如明衣。加之以御尘。以远溆之照旷野之临而知斯文之境之宽。以溪壑之邃城市之阻而知斯文之御有术。景之义广矣。法当并书。
慕隐台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7L 页
大明洪武八年。北元使至高丽。李仁任欲迎之。右司议大夫圃隐郑先生上书争之。流彦阳县。县之盘龟台。乃游憩所也。后人建书院于其地。称其台曰圃隐台。院既毁。乡士宋璨奎氏慨芳躅泯湮。立石台上而识之。并刻先生九日诗。因种菊以表诗意。复就县南酌挂川。喜其水石之类盘龟。心窃叹之曰盘距县三堠先生犹赏之。川于县五里而近。当日杖屦必频至。况玉版铺地如杯酌。良辰一醉。固其所也。手折黄花。岂特盘龟而已哉。吾当以慕盘龟者慕此。因筑台于玉版之滨。镌之曰慕隐台。呜呼。先生谪玆县二载而归京。又十六载而有善竹桥之祸。高丽亡今五百十五年。先生之道犹不亡。盖横竖当理。理学宗于东方。璨奎氏之所以慕者在玆。故遇所过山川而拳拳不已如此。亦将有以求先生之所以至玆县者而讲得尊周攘夷之大义矣。璨奎氏有孙曰璟泽。持慕隐台诗什而来。属余记之。
小南草庐记
顷年余过阳良部曲。爱苍澜茂树。立马堤上而不能去。堤北乃华岳东支。皆崒𡷏盘据。中心起者差小而最丽。意其为隐者栖寄之所。堤以内皆原野。居人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8H 页
闾如棋置。临池有新巢未完。而名花佳木已成列。室有人峨冠危坐。听著膝者伊吾。意其为闇修自好之俦。阅岁年而人与地犹在眼。丁未冬。有少年生权泰位者擎一书而至。问其住乃阳良。坼其书衔曰友中氏。审其辞不问知为顷时危坐之人。而著膝者方胜冠。以余为乡里父老之列而使之候谒而请业。兼欲以所居草庐而问其记。庐是池上新巢。以其在小山之南。故扁之以小南。盖中心最丽者。其名为小山也。噫凝北之山。华岳为最钜。自馀簇簇者皆小山。此独以小获名。以最丽也。人苟能澡洁其身。无一点尘杂之污。虽置之众中。其名必著。吾因是而知主翁之自修而信顷时所见之不虚也。但不识翁所以取于山者。不以崒嵂而以差小也。无乃恶世之妄自大者而欲小心以成其德也耶。矧念山之始起。不以微尘而小之。道之所造。不以善小而不为。益知其托意之深而用工之切也。易系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主翁其庶几哉。拟异日复至堤上。登宛在之亭而慰翁羹墙之思。临一鉴之台而谅翁观书之感。夫然后共入草庐。检花木经史之增加。验积小成大之迹矣。
兼山斋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8L 页
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及富贵贫贱之素。皆其所安也。孔君锡圭有见于此。入而得父兄宗族之心。出而事贤师交益友曰吾所也。父殁托弟干蛊。专心诗礼曰吾所也。既而追先志筑室巷首。要闾里秀才。日相讲习于其中。友人曹仲谨许其能安其所止。嘉其室之在两山之间而名之曰兼山斋。兼山者重山也。其象曰艮。艮之义止也。君常目而服膺之。复思所以敷其说。问记于余。噫彼并立而不相往来者。非身之止耶。寂然不动而罔敢侵越者。非心之止耶。身与心既得其止则腓不患随动。夤不患裂绝。趾可以无咎。辅可以有序。而自无踰分非据之端。君之居可谓得其所矣。然而天下之事。惟终守之为难。或移于晚。或废于久。此志士之所同患也。惟刚健笃实者厚于终。故曰敦艮吉。君其勉之。斋在夏城之占仪里。里乃君先人所卜。余尝造其闾。两山冥雨。四牖万木。彷佛乎兼山之阁。与之游赏而相乐也。仍知其拟建精舍。为哲嗣居业。今屋就扁符。遗经有属。而独不见昔日主翁。为之怅然。
永守堂记
凡物各有守者。故能永存。山林之木。泽之萑蒲。薮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9H 页
薪蒸。海之蜃蛤。日取之而不穷者。以有衡鹿舟鲛虞候祈望之能尽其职也。厥考作室既底法。而厥子乃不肯堂构。是视考室不若木萑蒸蜃。而干考蛊不若衡鹿辈之守其守也。贤者不然。思厥考之勤垣墉而涂塈茨不懈。思厥考之勤朴斲而涂丹雘以时。垂之永永。无或废坠。此古人所谓有俟于守者也。金陵安斯文曾锡,宗锡,圭锡诸昆弟与兄子教凤。竭蹶敦工。筑室侍郎山下。于以供办墓祭。于以止宿朋友。别为屋课子孙。曰述先曰迎宾曰养蒙其诸扁。而总而榜之者。永守堂也。圭锡氏以书告相稷曰。何修将永其守。吾子其教之。辞不获。乃复之曰于述先迎宾养蒙而守之之具已具矣。怵霜惕露而祀事勤。杀鸡为黍而礼意厚。延师蓄经而早教谕。世世守此三事。于守堂乎何有。况晦爷崇学。茅翁殉义。斯文之所宜述也。荷溪之岸。轮蹄不绝。斯文之所常迎也。昆弟之子十七成列。斯文之所方养也。斯文之家之卜于玆才四世。而宾客之归。子孙之盛如此。先斯文而世其家者。知已有以造福履而遗后人也。况斯堂之作。自先公而经之。彼邱原森森之落落成材者。实先公守之也。今哙哙哕哕而成渠渠者。乃斯文之昆弟述之也。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49L 页
斯文昆弟之子孙者。盍思所以述今日之事而守先公之所守乎。孟子曰守孰为大。守身为大。系辞曰何以守位曰仁。皇极内篇曰守居正吉。苟欲守吾身。宜先守仁。守吾仁正而吉。吉然后永有俟。吾既为斯文而贺其成。复为斯文昆弟之子孙而勉其守。奉书来者教泰,教仁。斯文之子若从子也。谨操履娴文辞。知其能善守也。
玉川精舍记
金君容根以平邱丞。弃绂归桧山乡里。得玉女峰下双川合流之岸。而喜其有契乎朱先生武夷二曲临水之语。筑室岸上。扁之曰玉川精舍。盖欲搅却荒台之梦而求奇玩于前山重翠也。昨非既觉。窃自慕于渊明。榜常所栖留之所曰归来轩。实精舍之东架也。又揭其西架曰会辅堂。君所雅言者文史。论文不可无良友。友至足以辅仁术也。门曰兴入。亦用朱先生二曲诗语。而拟能入乎此则将不复出乎彼也。台曰濯清。清吾缨则山外浊流非所污也。岩曰新止。期自新而知止也。君乃尽弃昔所悦者。携书入其中。夙夜矻矻以自乐。有时酬讲说之客。讲讫辄逍遥川上。归而灌花砌锄蔬圃。仍朗诵田园之赋。东南行旅无不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0H 页
诵君之贤。而玉女峰下川原草树。俱入指点之中。始知天之所以悭秘者。赖君而发之矣。君于是而须加勉焉。思有以不负名区。则将见峰增高而川增深矣。噫千仞之峰。起于微尘。以其能积累也。不然邱垤而已。万里之流。始于一勺。以其能不息也。不然涓涔而已。君起田闾。仕于朝既荣矣。而犹不屑。退而卜净栖。日衬经卷又美矣。然若遽自慊足。低回不进。邱垤也涓涔也。苟能深信圣贤之言。矫治不美之质。实下百千之工。终无退转之时。则大道在前。何往不至。玉女之极于天。双川之宗于海。皆此术也。仰而体之。俯而验之。方能透出重翠。洞见别天。归来之乐会辅之效。宁有加于此者乎。矧复闻之。武夷之雄镇曰天柱。而一支为玉女。桧山之最秀曰天柱。而西驰为玉女。其名既相符。祖于天柱又相似。天所以付于君者。不寻常焉。君其欲识玉峰特立之义。盍先为准于天柱之屹然哉。朱先生之诗曰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祇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余乃为君而诵之。俾君知所勉励云尔。
仞斋记
积发程分寸曰尺。尺之八曰仞。仞而至于千则万亿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0L 页
兆京皆可到也。士之为学类此。勤洒扫应对而能格致诚正则可以修身。身既修则家国天下皆其推也。若至仞而曰已高矣。至修而曰已进矣。高者渐卑进者渐退。乌在其积发程勤洒扫之初心哉。有鸟于此。出自丹穴。远枳棘遥缯缴。或止于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高冈。竟乃翩翩凌霄。啄琼枝之实。饮玉池之津。頫视丹穴。有难以仞而计。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进进不已可如此。何必鸿前麟后。龙文龟背。头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挟礼而后能凌霄哉。苟能以天所赋而全之则非凤而凤也。李君铉燮从余游已久。余爱其志笃业专。然其性拙。稍欠振发。可忧也。冀有以浴沂风雩而效点也之千仞气像也。名其所居之室曰仞斋。斋在昌原之凤谷。
慕岩斋记
人少则慕父母。此秉彝心也。苟能不渝此心。彼少艾妻子爵禄。不足以动其所慕而其慕也益笃。慕之如何。为善必果。慕令名也。三年无改。慕其道也。居处庄朋友信。行遗体而慕也。恶言不出口。忿言不反身。出言而慕也。慕也者思也。子之于亲。实不忍须臾不思也。柏府郎尹公滋学葬其亲于道州之孔岩阡。筑室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1H 页
隧道之下而榜之以慕岩斋曰。枕几杖屦卮匜。不敢不敬。况体魄之所妥乎。吾父母老于孔岩。葬于孔岩。吾所慕者岩也。遂日处其中。负范训之土而布为囊。植许孜之松而鹿不触。泣王裒之柏而枝为枯。买原平之田而人不慢。乃于濡露凄霜之际。悽怆怵惕而齐于斯。以思其笑语志意而祭之。盖善慕者也。况贫而不苟求。施而得众心。教成于家。信孚于乡。盖亦源于善慕也。斋凡六架。东曰思成之斋。取商颂那诗之语也。曲有楼曰瞻望。视楼如岵屺也。门曰如见。感岁序而如将见也。又为阁而藏书。为塘而种莲。为园而栽树木花卉。僎风介月。优游自适。年今七十五而尚无恙云。余尝过孔岩。路出石壁间。如门可数百步。其下巨川。川之东岸曰曲川台。郭先生之遗墟也。又有曰孔川书社者。崔处士之藏修也。岸以西石室鳞鳞。巷木方列。室之后精舍。舍萧洒无尘气。中有人凭几看书。望之如仙人。今乃知其为公也。噫地胜矣。人贤矣。斋苟完矣。所慕之意。出于彝心矣。苟以是心而遗之子孙。岂特斋之善守而已哉。将见有广其慕者矣。
黄山斋记
族叔应瓒氏葬其大人溪隐公于江阳之黄牛山。因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1L 页
筑室其下。为齐宿之所。倩其堂兄应汉氏请定其轩室门斋之名于相稷。非谓相稷能言也。以相稷居门党之列而尝见公居处。识公志意。有可以象之于此而助为思于将事之际也。相稷复之曰斋之设。为其有坟墓。而坟墓之所在。乃黄山也。斋自是黄山之有。曷不曰黄山斋乎。况黄溪黄海。江阳之胜而斋与之密迩。黄芚之江。乃黄溪黄海之下流。而公所生长其咫尺也。黄者正色。公之于正色。盖生死而不离也。余尝拜公于柳下书室。案有小学家礼两部书。实公所手写而出入为袖珍者也。于是而叹公之能用力于明伦敬身。而有以自立于天理人事之正也。且闻公临化。以敬以持身四字贻其子。于是而知公之所以身先直内而因以为垂裕之良诠也。入此室而为齐者。苟欲思公之平生。不于小学家礼持敬三个而求之。将安所如见乎。室曰小学。轩曰家礼。门曰持敬则公虽云亡而如在焉。有不待霜露之履而恒若侍其几屦也。人或曰轩室之扁。得无泰乎。相稷曰要以志其所嗜也。智异之山有家礼岩。土人之怀韩录事也。冶炉之县有小学堂。后学之慕金文敬先生也。况子之于亲。盍以其所嗜而羹墙之乎。噫为斋为室为轩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2H 页
为门而思其居处。思其志意者固至矣。然不若于小学家礼而不渝其手泽。又从以直其内正其色而不亏其典型也。且窃惟之。昔松川先生取司马温公居家杂仪。令学徒讲诵。其教仿小学。编有家常体。参考同异。其源出家礼。公之以二书为终身常目之资者。实不忘乎祖训也。齐于斯者。亦不可不知。
赤布斋记
我梅竹窝先生之墓。在草溪之赤布原。下有齐庐曰赤布斋。子孙供岁事于玆。十世不懈。盖报本之至意也。至如阐扬尊仰之节。有不待子孙焉。朝家录其孝。直长之命是也。乡里慕其贤。松原之祀是也。多士庄诵其著述。世稿之编是也。噫先生以东岳为高王父。墨斋为伯曾祖。和庵为父。有所受于家庭也。请业洛川之门。娶聘新庵之馆。舅氏而有濯溪。友朋而有畏斋,磊谷,雪壑,弦窝,静谷。学之所以成就也。斋于斯者。苟能以先生所受而思有以无忝。以先生所成就而思所以绍述。方可谓能于报本也。说卦曰乾为赤坤为布。说文曰赤南方色。释名曰布太古衣。齐于斯者。又能读先生之书讲先生之道。保守古色。赤布一区。自作别一乾坤。而先生孝友问学之实。其将衣被南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2L 页
土也。先生闻孙曰松阴。尝配食松原。衣履之藏又祔焉。岁事蠲饎。亦宜讲定也。族兄秀旼氏遣族弟秀麟宗君康容问著存之要。相稷瞢昧无以对。然犹能略识家世事。谨书数语。要与共勉。
赠教官李孝子碑阁记
黄香九岁失母。思慕憔悴。王延亦九岁失母。几至灭性。乡人称其孝。方是时。孰料香之将扇枕温被。延之将冬得尺鱼哉。所许者纯诚而已。 赠教官永慕堂李公。当其少黄王一岁而其行加焉。伏哭母圹。不欲独生。此纯诚也。其本已立焉。指有血足以延父寿。哭于墓足以消丈雪。环墓而号。狂澜自退。守庐之日。庐有光而虎常护。公所以行之终身者及天所以次第下瑞者。盖兆于哭母圹之日也。谈公之孝者。宜以公八岁事为头脑焉。及至公七十九岁。府宰郑公存中率子弟至公家。馈米肉食物。嗟叹而去。公殁后十六年癸丑。郑公按本省上其事。明年我 正庙令庙堂饬京外旌赠。公之名在录中。 纯庙己巳。始蒙赠典。圣代褒善之义极郑重焉。六世孙荣业拟竖闾表之碑。族窭不能行。先立小阁。揭之曰闾表阁。将覆碑也。问记于相稷。相稷跪而言曰 正纯两庙。我东之贤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3H 页
圣王也。 正庙记其名。 纯庙赠以爵。有不待乌头赤脚而公之孝已表表矣。安用阁为。虽然泽已斩而迹渐湮。不可不令一家子弟知祖先事亲之实也。世愈降而俗益坏。不可不令闾里之人。资为观感也。况公平日废举懋学。授徒劬经之盛。州志之所载也。州士之所诵也。岂但以黄王之类而慕其纯诚而已哉。谈公之孝。尤有所可敬者。公之妇之不处温突。公之女之斫手自弃。盖公之孝之所以锡类也。生公之家者。苟能将己之躯而思若处之雪消澜退之侧。锡类之效。岂以世远而差殊哉。孝子讳元辅字邦彦。陜川人。县监彭世五世孙。不处温突者成氏。贞节公思齐之后。继昌其大人也。斫手自弃者。未记其所适也。
永慕斋记
孙之于祖。尊奉之道。固未尝以世代远近。有所隆杀。然庙止四世而犹于始祖有冬至之祭。盖不忘血脉之所由始也。矧墓之祭。不拘世代。追感之情。宜有加于始祖也。昌原黄氏始祖侍中公忠俊之墓。在马山南岸赤岘之原。姓孙实不亿。而名公巨卿嵬勋硕德。前后相望。此公之所以积德累仁而流光之盛无穷也。诸后孙尊奉之意。岂特血脉之始而已哉。茔内睾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3L 页
如者凡七所。虽未的知第几封之藏公冠剑。然槩是黄氏阡也。药泉南相国竖碑而书之曰昌原黄氏世葬。近岁公之闻孙尚书耆渊氏倡宗人。增隧卫定祀仪。仍树石以表楸柏之界。追远之义至矣。旧有齐宿之庐曰永慕斋。丁巳冬。相稷为刻下庐先生文集。来留斋中。先生乃侍中公之裔也。黄氏诸君子。迭相敦工。明年三月释菜而告其成礼讫。黄氏诸君子语相稷曰有书充栋。有儒盈席。于斋有光。请记于斋。使齐于斯者。有以知先祖遗韵愈久而愈振焉。则五思之际。添得一思。不亦存乎。不亦著乎。相稷曰善哉。黄氏之为思也。甄亭不云乎。目之所视而思从之。拜于墓思体魄之安。松树亘四壑。思春雨之润。祭田连阡陌。思吉蠲之饎。齐宿焉思如见。临祀焉思为敬。及夫馂讫而退。花树交辉。讲睦有暇。展读所藏之书。必思所以模范焉。凡所视者既无可戒之恶。而别有为劝之美。此则甄氏思之所未有也。彼思为材思为薪。思发其所藏者。闻斯斋之所为思。则必不止流涕以泣也。
毅斋记
吾未见自怠而有必为之志者也。又未见无必为之志而有能仁以为己任者也。苟欲志于仁。盍以曾子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4H 页
所云士不可以不弘毅句语而求所以执守负荷之方乎。吾友沈鹤焕应章扁其读书之室曰毅斋。其仁以为己任者乎。余尝拜晚醒朴先生于丽泽堂。壁有书戒诸生。应章得弘毅自持四字。于是而揣其质之强忍焉。仍见其次朱子远游诗韵。认其有坚车躐险之志焉。又闻其娶聘于后山翁之门。贺其能问舍于星亭焉。应章时年才舞象。而师席之许。气像之著。策励之助如许。人无不期其远到。未几声称蔼然于四方。今乃卜其藏修之所。而其扁也不忘所受。足验其执守之坚负荷之久。而知将临太行而超八荒。又将指山河以为盟。与直卿而偕造也。虽然任重矣道远矣。应章之肩。容可息乎。手握千斤之弩而誇矜于一车之负。终无以扛九鼎也。历画长亭而用力如一步之始。万里可抵也。矧仁术至大。人生无限。始于孝悌而为尧为舜。守一处和而千二百岁。九鼎万里。实不足以为喻也。仁而未至尧舜。半道也。寿或延之千百。其道弥远也。应章之肩容可息乎。天之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其远则百十万一千里也。其重则日月星辰之系也。犹一度不差。四时有序者。其行健故也。君子以能自强不息。敢以健字特书而赠之。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4L 页
为应章体仁之诠。并要示来学者。知所以自持而为鉥怠之方。则应章毅之之术。不其弥广矣乎。
九龙斋记
火王东峡最深处曰九龙谷。上有四尺睾如。薇山文公时宪衣履之藏也。其上下左右。邱垄又成列。文氏世葬也。自九龙望之。原野平衍屋庐栉比者。美谷文氏之庄也。余尝屡过其地。道南之斋弦歌不绝。以是而知文氏之所尚也。且尝与其父老而交之。许其能世守儒业也。文氏子姓渐蕃。斋既不能容。又以为九龙之谷不可阙著存之所。乃筑室三架。以时供岁事。以暇日集子弟而课读之。名之曰九龙斋。斋在美谷而揭九龙者。实羹墙于九龙阡也。又欲令读于此者。知所以瞻敬而思有以无忝焉。后孙钟焕问记于余。余敛衽而叹曰善乎子之为扁也。仰而瞻九龙之秀则乔松老桧。无不为怵露悽霜之助。而所为齐者如见也。俯而思九龙之义则期有以在田在渊。而庄子所谓蝼蚁所制。公孙所谓鱼鳖为伍者。不足为忧。斋虽一而追先裕后之义备矣。文氏忠宣公之裔也。忠宣得木绵种以利东土。中世有军资监正讳兰宜。自罗州举义。至火王城。因家于玆矣。齐之日。能并思两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5H 页
公志意。读之日。又并思其泽民捍敌之术。则九龙之谷虽在深峡。九龙之斋将著于境中。诸君所以建筑斯斋者。岂不为扶树家声之良方也哉。
鲤出池记
古有善养鱼者。以六亩为池。聚石作九岛。求怀子鲤长五尺者纳池中。其术相传。惟不费一亩。不置一岛。不纳寸鱼而得鲤于方池者。于灵川之佳谷见之矣。竹轩金公。文忠公佔毕斋先生之裔也。公有至行。妣权氏疾作。思雉而雉自入厨。又思鲤鲤跃于庭前小池。党里人名其池曰鲤出池。之池也与杜孝之筒。王祥之冰。姜诗之泉。相为伯仲者乎。其不待西河人之叩陵桐柏生之渔水而甘旨自足也乎。天地生万物。以资人鲤之为物。其所以资孝子者乎。噫公之居距江湖隔远。不有此池。彼张颊植鬐洋洋乎千里者。孰能致之于笋盘橘卓之侧。而朝夕以适病亲之口乎。于是而知孝子之至诚。有以孚物类也。文忠公尝忧江湖先生患节。作吁天赋。赋为公家祈亲之良法。池之鲤实吁天而得之也。况持平公吮疽。燕閒公庐墓。俱公所以耳擩目染于父祖之为也。公之吁容可已乎。公有子曰敬福。斫指注血。以延亲年。公有孙曰致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5L 页
精。守墓而虎为导。此则池之有流也。为公之裔者。世世能临池思鲤。勉有以绍述焉。则长五尺而怀子者于牣于池。而将见三十六鳞当胁而为一行矣。
绳木斋记
福川天台之岸。有故都正金公(基容)藏修之所曰绳木斋。斋之前有木枝如绳垂。俗称绳木。公爱其名特扁之。公其勤于从正者欤。律历志曰规圆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以物之微而既得圆方之理。又能具平之之实。宜其生出乎正人之庐也。公甫上学。闻誉则泣。闻毁则喜。长而应试。以射之正己而矢之。老而为表率于乡闾。诘曲直者必质正于公。盖善从绳而又能善绳人之不正者也。每閒暇衣负绳之衣。危坐绳床。读惟木从绳之书。命从学者壅培绳木。壁揭李子十图。常目而养正焉。公殁斋又灾。诸子孙思慕之。乃重葺数栋。亦可谓绳其祖武也。福川游观之人。舍凝翠聚胜之胜而必于斋。非所以爱树木也。念公负米养亲。致醴供姊。燃松读书。立约扶俗者。俱足以观感故也。孙男东燮问记于相稷。相稷无文。然窃尝恶夫椲之屈栲之曲矣。见木之能从绳者而盍与之相悦哉。矧于是而有以见公所以养正者乎。但生晚不及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6H 页
获直谅之益。祇欲载名遗斋。木与相接。把笔怅然。以金氏诸裔而言之。仰而读祖书。俯而衬绳木。一言一事。法祖而孚木。从正之风。绳绳不绝。勉之哉。
午山斋记
贞节成先生冢曾孙曰通德郎讳轼。通德之冢子曰训导讳世琚。两世坟墓。在昌山之马首院江上。后孙琪镐,章镐。议嗣孙乐夏。筑齐庐于其下。从地名扁之曰午山斋。遣其族人耆德问记于相稷。相稷昌人也。识昌事详。又尝屡过其地。杉桧之茂。江湖之胜。瞭然在目。乌敢辞。成氏于昌山。门户最大。笃于奉先。坟墓十数所。斯斋之役容可已乎。矧公两世。入而守家庭自靖之谟。出而试导迪后进之任。又能垂裕于后昆。三世七人。皆登仕籍。而至有死于 王事。貤显秩而祀畏垒者。遗泽实不斩也。齐于斯者。岂但以履露为怵惕。蠲饎为尽诚哉。必须以两公之所以成教于家者。夙夜慥慥。方可谓无忝。亦可以开发后人也。追而上之。体念乎贞节先生万寿山中故事。而不为风潮所荡。两公之灵。必曰余有后也。
追慕斋记
玄仓一片江堧也。闾户才十数而四斋庐间焉。斋各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6L 页
有洁田。每岁时相聚而供祭。第一日齐于慕玄。祀双梅,县令,守梅三公及县令,守梅之子五位。第二日齐于追慕。祀处士讳必光,学光,协光三昆季公。第三日齐于甘勿。祀处士讳泽光,尚运,慕悦斋,挺灿,通政凑敬四世。第四日齐于沧江。祀处士讳尚正,镇宏,凑学三世。守梅之子讳尔晰。讳必光之兄讳泰光。乏祀祔享于慕玄,追慕。祀之仪盖井井焉。祀讫命子弟读其中。弦歌相和。行路无不指点而叹赏曰卢氏笃报本。自追远江林以下。派各有坟庵。而一闾四斋之列。惟玄为最云。日族弟相大以追慕斋未有记。属之相稷。噫吾家之入昌山十二世。虽只存得追江二斋。足以供境内坟墓之祭。然族盛不能容于两所。又恐饎未能均为吉蠲。诚未能均致著存。乃各依昭穆之庙而为斋于墓下。斋之所以增加也。以斋之增加而知其能用意于仪节。然以子孙继述之义而言之。志事为本。仪节抑末耳。齐之日。当思其所为齐者之志事而已。丧而戚祭而严。庙墓而立规条。州序而务增修。朔望而讲子弟者。非三昆季公迈征之所做耶。诚能以是服膺。思为垂裕之方。则于斋有光。而将见斋之又复增加。岂特一闾四斋而已。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7H 页
直照斋记
朱先生送林熙之。有诗曰古镜重磨要古方。又曰明明直照吾家路。盖镜以喻心。而谓古人所以治心者。除去己私然后。此心滢然直。能复其天所赋也。今人磨镜用今方。辄曰玄冥之素书可得。燕代之紫丸可求。何必区区以金烟而薰之。玉水而洗之哉。便犹今之所以治心者。学新语读新书。以求为许大事业。而不知不觉之顷。已使游骑不返。渺不省自家税驾处也。相稷为是之惧。每以李子所编古镜重磨方一书。劝朋友读之曰吾家路在此。日密城朴君相球,相俊。以其门长老之命而来告曰。球等所居要古里也。里近先垄。齐宿无其所。里无塾。子弟乏佔毕之室。今筑之。乞有以锡之名。余喜其里名。请扁之以直照。君曰如何得古方。如何知家路。余应之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夫子之言也。非礼勿视听言动。颜氏之所从事也。格致诚正。曾氏之所以修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子思之所以不措也。吾欲子要之者此方也。将见子照之者此路也。若别求其方。别寻其路。则虽日醮祝融。日接欧冶。固无以正须眉彻墙壁。而失路低徊。不知并州之非其故乡矣。不亦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7L 页
悲哉。噫方远乎哉。在吾方寸。路乌在。在吾足下方寸无累。古人所以为己者。皆为吾有也。足履当履之地。吾所以终身行之者皆家路也。以是心而尊奉祖先。以是路而引进子弟。吾必曰朴氏之镜善磨也。
景行斋记
景行者大道也。古来圣贤豪杰之所共由也。由之如何。自洒扫应对而始之。以至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便犹大輗小軏。四牡六辔。范驱而无滞也。不由此则为老为佛为杨为墨而止。今人谓此为迂缓而不足行。别求捷速可造之径。其行又出于老佛杨墨之下。而三纲益沦。九法益斁。直与禽兽为伍。宁不悲哉。李斯文兑鲁议宗族。为书斋于宜春之景山。扁之曰景行。其有以拯人于禽兽之域。而使之引进于圣贤豪杰所共由之旧道者乎。斋有规。醵货而殖之。购孔孟程朱之书而庤于架。有能言孔孟程朱之道者。厚礼而聘为师。有能行孝弟忠信之人。供其食而要为徒。李氏子弟无从而窥邪径。不亦善乎。斯文遣其从子璋世,族子健世。请有以示诸生者。余复之曰景行行止。始不过诗人燕乐新昏之作。而吾夫子特取之。书于表记曰诗之好仁如此。又曰忘身之老。不知年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8H 页
之不足。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居此室者。服膺而勿失之。方能不负扁揭之义。彼谓之迂缓不足行者。非吾徒也。宜鸣鼓而攻之。
九山草庐记
李斯文义泽氏自来进乡。寓东峡之龟山。草庐萧洒。日读书其中。好礼集常变之释而成卷。笃于报本。筑坟庵立宗嗣。乡人皆贤之。余屡造其庐。座客惜其庐欠揭。余解之曰堂斋有名非古也。至唐宋而始之。然不以吕伯恭之无堂扁而损其令名。至近世而颇成俗。然九思堂之贤而堂名定于身后。斯文之无号为高。客曰子善说堂名之有无。苟欲有之。必俟子为言。余曰安用他为。为斯文之敌以下者。称斯文必曰龟山丈人。龟山为美。然杨先生已得之矣。请变龟为九。盖九与龟声相近。且斯文之居在七山之右第二峰下。固可谓九山也。斯文曰一山烟霞。分犹足矣。八以加之。不亦滥乎。余曰此则吾有说矣。在八卦艮为山。取安重坚实。戒踰分非据。此可以想斯文平生也。在六十四卦艮居外卦者八。斯文善御家。其有见于上下顺之蒙上九欤。斯文无意于闻达。其有见于高尚其事之蛊上九欤。斯文能守口。其有得于贲上九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8L 页
无咎欤。斯文得州里心。其有得于剥上九之得舆欤。斯文身虽隐。志欲行道。其有取于何天衢之大畜上九欤。斯文有三子克家。其有应于大有庆之颐上九欤。斯文耕于野。尽室赖以谷腹。其有孚于损上九之得志欤。斯文之守。不失于终。不废于久。其有法于艮上九之敦吉欤。以一卷石之起。兼有此八上九之象。山虽一其实九山也。斯文曰子善说山。请为我书其说。作我九仞之助也。遂编其言呈之。幸不以一篑而小之。吾必曰善为山也。
景报坛记
按大清一统志曰汉武帝元封四年。开朝鲜地。置玄菟郡。又置高句丽县。今辽东郡西盖马县等地皆其境也。又曰盛京自晋魏齐周至隋。属高句丽。今盛京省槩是玄菟句丽界也。新罗文武王七年戊辰。高句丽亡。粤一千二百四十三年庚戌。朝鲜为日本之所合并。(二字缺)不能自安于乡土。挈家渡马訾河。散处三省。惟盛京最多。相与耦耕于野曰此吾旧疆也。依茅屋祭昭王之义。拟祀高句丽祖王。又以为隋军一百三十万之到辽也。不有大臣之善察虚实。句丽社稷殆矣。唐太宗之亲征也。安市不守。卑沙河白岩非复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9H 页
为句丽之域矣。吾曹之能自生息于仳离之际者。未尝不依赖于乙支公及安市城主威灵之遗惠也。地近深河。如见柳下之将。风凄白门。宛接三士之灵。指点千家之庄。追思击孔之迹。有不忘林总兵之英风。此五大夫者。义重尊周。千载凛凛。毅魄必不死。见祖国遗民失所如此。认有以默骘而使之不至颠踬矣。丽焉而一体君臣。鲜焉而一体忠良。况丽鲜虽殊。疆域一也。以东民而祭东王。祭东王而并祭东之忠良。于义无伤。乃设坛于盛京省治之西丁香屯之东湖。奉纸牌于坛上。东明王为主位。以乙支大臣文德,安市城主,(或曰杨万春)金忠武公应河,洪忠正公翼汉,尹忠贞公集,吴忠烈公达济,林忠悯公庆业从享焉。名其坛曰景报。盖王之所以肇基。诸公之所以却兵守城抗义讨逆之实。有不敢不报也。安斯文和镇以坛祭常享祝及事实寄示。仍要为记。余复之曰诸公筑室而手凿管坏。为农而躬秉烈耒。其困苦劳恼何如。而能礼事前王。以及前人之有遗烈于辽者。不亦善乎。虽然所以为报者。自有加于祀者。临敌思应变之宜。集众思成城于心。矢死而靡他。仗义而不屈。脱身而发虑。事事必效所祀者。身虽寄于东明旧疆。亦将复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59L 页
为箕封中人。夫然后吾将曰能于景报也。
龙山亭记
朴君秀敏为其祖考司果公大起冢舍于龙山之颠。再至方斋。问记于相稷。其言曰先人早丧父。涕泣语诸弟曰吾等不天。使考不得寿。惟有奉母一事。别治净室而养之。既又曰事死当如事生。拟筑室考墓下。以像无恙时居处。因以供祀事于斯。尽著存之义。约诸弟相聚。讲修谨之规。未就而卒。秀敏窃自痛恨。乃欲遂遗志。告于诸父。诸父曰诺。乃画其役。始于庚申季春。经年而竣。余叹赏曰有是父以事死为至愿。有是子以继志为急务。善乎朴氏之世其孝也。矧念司果公家而敦伦。得宗族之欢心。出而欲效劳于王国。复退守田野而安其分。诸子孙之为善必果者。盖将贻其令名也。齐于斯宜惕然。曰一云一为。有或违反于先公。非所以为齐也。归而拜淑人之堂而以尽事生之道。子之先人之灵。必有以悦豫矣。龙山者。密州东峡之著也。其脉自云门来。盖太白,榆峙,白屏,高草,周方,普贤。又云门之所来也。其来也远。故其名益美。有似乎人之家。世有贤人则子孙有擩染之效也。朴氏东方大姓。在丽文翼,忠靖,文节最显。四美,安国岩,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0H 页
醒斋,慕轩诸贤趾其休于(二字缺)。入此室思山之所以继其脉。则于述先之义。思过半矣。秀敏先大人讳晋永内部参书。德永,志永,贻永其诸父也。皆忠厚无忝焉。亭之扁龙山。取山名也。斋曰著存。取致爱致悫之义也。室曰修谨。取缪肜四昆季相警敕之语也。
耕读室记
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王制曰耰锄已藏。祈乐(新谷)已入。子年十五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年十八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傅农事。以是推之。上古之人。无不以耕与读为职也。是以贤人达士不以耕而废读。不以读而废耕。伊尹耕于莘野而所讲究者尧舜之道也。孔明之所讲定者佐汉之术。而尚躬耕于南阳也。今人不然。为士者羞执耒耟。为农者鲜用纸墨。耕与读判为二道。终身矻矻萤囱之间而妻孥不免寒饿。终身劳劳畎浍之中而所谭不出桑麻。虽或身入仕籍而禄不足以代耕。虽或厚其生路而耻常切于懵经。何以救其俗也。儿宽带经而锄。邵南朝耕而暮读。法此二人。方能尽其职也。吾党有金君熙渊者。文敬先生之裔碧桂公之孙也。君大人以所受于家庭者而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0L 页
授君焉。往年余宿求尼斋。君大人以昆季子孙五人见。皆治学不懈。乡里期其远到。今年春。君以书来。请记其耕读室。余惊叹曰此儿宽邵南之流乎。君既无所窘窒于供给奉养之须。而犹能分读之力而施之于耕。其志岂浅浅乎哉。人谁不知耕读之不可阙一。而犹未能者。狃于习俗故也。耕者曰我田家子。枷芟钱镈长物也。不遑从事于礼乐书数。读者曰我儒族也。岂忍舍章甫缝掖之美。而戴茅蒲衣袯襫。以从事于沟塍间乎。君一朝改其辙。榜于室而矢之。使人人效君。天下宁有不免寒饿者乎。宁有不免懵经之耻者乎。虽然力劣而务剧。或有所不逮。则秋无望而学亦无成矣。请于耕时用读法。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经。有馀力然后及诸书。此前哲之所训也。必须深耕一亩。使稂莠不生然后及他亩也。读时用耕法。察其四时。权节其用。及寒击果除田。以待时耕。及耕疾耰之。以待时雨。此说于传有之。明乎此则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工。井井有序矣。夫然后可以乐莘野之道。可以究南阳之术。而名与宽齐。行与董俦矣。
九峰斋记
三代以前。未有墓祭。吾夫子许望墓以时祭。至秦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1H 页
起寝于墓侧。汉因之。后世斋庐之设仿于此。盖既祭矣则当致如在之诚也。既欲如在矣则当三日为齐。以思其笑语志意也。既为齐矣则不可无齐宿之庐也。吾乡之俗谨祭祀。虽原野必殚诚。故十室之小而坟庵为八十馀所。孔氏之九峰斋其一也。孔氏之居智谷。自参奉讳希元始。参奉以诗礼起家。是生讳贵楠。丙子纠旅勤王。是生赠乐正讳得坚。是生处士讳泰敏,参议讳泰亨兄弟。老不分门。联床讲劘。枫林遗墟。尚奕奕有精辉。兄弟之子凡八人。设报本契。以祀四世五位。诸子孙至今奉遵而不替。四世之墓。或五里或十里而距。力劣不能各建斋庐。乃就里北之九峰山下。筑六栋之室。于是而办牲酒。供四世五位岁一之祭。或于伏腊集族中耆老而养之。宾朋至。又命酒赋诗而为娱。且蓄经于斯。延师于斯而许子弟来学。斋之成在庚寅。余尝一再登堂。叹其规条之备丘壑之胜。又与里中长少多相识。丙辰夏。锡圭君以其门长老之意而致书于余。仍遣钟永,祖永二君而问其记。余久病不堪为役。然孔氏圣人之裔。每与孔氏游。殆若身游圣府。望枫林而如坐孔林。入智谷而如听智水。顾安得而辞之。噫子之齐。能如见其所为齐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1L 页
者乎。能如见其所为齐则能不坠四世五公诗礼忠孝之迹乎。不然非所以为齐也。齐之日。追而上之精神气脉之所由始则圣人可如见也。天下万古兆兆之人。无不以学孔子为准。况身为圣裔。盍先力学乎圣祖也哉。苟能善学圣祖。吾必曰善为齐也。
无闻轩记
吾友李重可。希觉翁之肖男也。既闻诗闻礼矣。早从事于张四未先生之门。既闻道矣。所与友者。一时多闻之儒。所与闻亦多矣。乃以无闻榜书室。其意虽以年四十五十而自道。然以朋友之深知重可者而忖之。子路之犹恐有闻。其异辞而同伦也欤。重可勇于为学。闻一善辄迁焉。何尝有未之能改之忧。而以有闻谓无闻乎。有若无实若虚。颜子所以造道也。重可其学颜者欤。噫临深渊而自以为升高。过长亭而自以为行远。读数卷书而自以为多识者。今世滔滔。而重可平生闻所闻而体行之。常若无闻。其心必以千古之事为吾闻。四海之务入吾耳。然后曰吾有闻乎。余与重可早相识。且因四方朋游。日闻重可里中事。江上两岸。亭斋簇簇。图书秩秩。有口者皆说重可昆季之好善乐义。其声闻已如此。而以无闻为耻。其蘧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2H 页
伯玉六十化之亚类欤。抑又闻之。卫武公九十五作懿戒。重可之铭其轩者。无乃为朝夕箴儆之资者欤。
云山亭记
金金吾秉铉氏。与其族人泰铉,弼铉。为小斋于庆云山下仙池之里。附以祭田。藏以祭器。将致爱致悫于斯。其上盖有其先祖护军公讳丽珍,东莱公讳养曾之墓也。又有正郎公讳亿砠,通德公讳三省衣履之藏在三川之阡。杉楸相望。并于斋而供奠需。又并许诸裔孙之祔葬两阡者。各输其诚。而齐戒涤濯于斯。于是乎一门之内。拜扫之际。礼无碍而事不苟矣。乃扁之曰云山斋。问记于相稷。噫金氏家传儒素。族多穷约。而奉先之仪。次第修举。洵可敬也。退陶之言曰奉先主于诚敬而不贵于物侈。守业在于继述而每患于终怠。金氏子孙世世以今日数君子之心为心。斋可以增制。田可以增赡。器可以增备而愈爱而愈悫矣。曰爱曰悫。思而后庶几。思之如何。护军公肇家之迹。东莱公清白之风。正郎公浩归之义。通德公义方之教。思所以无忝乎如见之际。则闻韶之氏其复兴于金州乎。况玆山也。在壬辰为金氏福地。岩穴之邃。溪谷之奥。安知非承仕公讳侃避镝之所乎。孤城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2L 页
风雨。哭父而归。衰草荒原。依墓而栖。乃能获睹中兴。为闻韶传姓之祖。登玆山入此室者。宜并有以寓慕也哉。
桂山斋记
吾乡之俗。谨祭祀重儒术。家家有齐宿之庐。村村有读书之室。或力有所诎则齐与读兼行焉。又或兼为宾朋止宿之寮。如是者凡八十馀所。而河氏之桂山斋其一也。河氏文孝公敬斋先生之裔也。入玆土十馀世。世葬于桂山。近古持平讳锡洪。与诸宗族议。就山之趾平衍处。儗筑一室。以供祭而未及遂。岁辛丑。诸族乃相与鸠材。因其址而构为斋。斋五间。东西为室中为厅事。于是而致怵惕之思。于是而立课讲之规。于是而办鸡黍之资。族有事。又于是而会议焉。盖尝醵聚谷货而殖之。修屡世墓道之仪。收其剩购土券。皆付于斋。为祭田为学田。其规模条例。为乡里所许也。持平之孙德鲁及其族子益永。访余芦山。乞赐一言。使齐于斯者知所以为齐。读于斯者知所以善读。止宿于斯者。亦有以知斋之所由成也。相稷愀然曰有是哉。子之所以为斋也。古人云春雨润木。自叶流根。物以本滋苗。亦以苗滋本。子之先公。值干戈抢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3H 页
攘之际。能占定閒净地。俾子孙耕凿其中。是以本滋苗也。诸子孙世守儒模。使先徽益著。是以苗滋本也。幸各加勉。远而绍文孝德业之盛。近而述持平经术之美。则方可谓夫子所云听心听气之齐。而不饮酒不茹荤。不过为慈孙之疏节也。听之有术。读书以求古。交朋以观善而已。求古则不为今。观善则恶日祛。而将见河氏人人各具心斋于肚里。其不有光于斯斋乎。斋在高岩坊桂八里之川上。其所以锡扁者。取里名也。又揭之曰永慕斋。持平公之意。急于供祭。故屋未就而名先命者也。
观术亭记
前郡守甘君麒铉。与其从弟济铉。承其大人议官之命。筑斋庐于先祖节制公墓下。以公燕居之号而扁之曰观术亭。盖思其居处而欲如见于将事之际也。既思其居处则想已不忘乎公之志意也。敌至则奋身获捷。防守孤城。入敌国则正国书误。枭犯 陵贼。论时政则上八条疏。母老则力辞镇 除。弟病于义阵则斫指灌血。此 朝家所以录铁券也。多士所以奉俎豆也。况在子姓之列。而曷不欲尽其报本之仪乎。前年刻遗集竖牲石置洁田。又玆用意于坟庵。方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3L 页
可谓善于思者也。亭在合浦之盘龙山。其下公生长村也。凡其一树一石。迄今有精辉。而入其室。杖屦如临。又如闻望美击楫不如乌诸词。于是而叹公忠孝之根于天性也。见诸裔式好之至。而叹公友于之成教而不替也。齐于斯者。以忠孝友三字。知为公志意之要。则又可谓善于齐者也。
凤阳斋舍记
故赠参议安东金公廷寿之墓。在灵山县江亭山之飞嶝。嶝形似凤鸟抱卵。诸后孙儗作岁时齐宿之所而筑室其下。扁之曰凤阳斋舍。盖以地相鸟冀。其鸣之必于朝阳。使齐于斯者。有所自励也。噫安东金氏之丹穴也。丽之兴。太师见。至 圣朝掌令讳永铢,进士讳珣继世而览辉。万历间有忠义士讳麟祥。不避矰缴而成仁。其所绰楔。在灵之玄岩。余屡过其地而式之。楔有镌曰一发鹤驾山。万古青未了。鹤驾山在安东。安东人叹公所以脔身剥面骂贼不屈之志。而特以鹤驾喻之。山海经曰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九苞凤。吾知鹤驾飞嶝千里而同一脉也。齐于斯者岂但如见其所为齐者而已哉。必须瞻敬义闾。讲究仁术。追而上之太师之远而无忝其德辉。今日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4H 页
斋之义。大有力于继述之际也。继述之要在读书。必于奉礼之暇。招集子弟于室中。立课讲之规。检其勤慢。申之以孝悌之道。人人知所以务本焉。则吾必以玄岩而视之丹穴也。吾友昌显彩翮方成。不幸短命。把笔怅然。干玆役者秉显。于昌显为同胎兄。其志笃于述先。亦可谓凤之徒也。
华山斋记
朴氏于东国为大姓。而食采于密城者最多。是以南楼之岸。有大君坛。九明之洞。有大学墓。子孙尊奉焉。道州丰角县古密境。而县之华山。亦朴氏阡也。第一位判司宰讳膺。第二位校尉讳谦亨。两世夫人祔。每岁时。远迩骏奔。诚意虽勤。止宿靡适。不遑讲睦。相与愁叹者久矣。岁丙寅。承垠,承铎,芝秉,道远。倡诸宗。大起冢舍。与上舍敦秉,前承宣经远议定规条。遂扁之曰华山斋。问记于相稷。相稷尝为役于朴氏文献录。知朴氏门内事。又家于密。故密城之世尤详焉。噫判司宰校尉两公。上而绍密城,密山,大学,密川之绪。下而启浣川(德孙),司直(桨),忠简(彝叙),校理(篪),泌川(守真),桃谷(绅),含翠(星东),懒轩(台东),孝贞(长复),弦斋(孝正),文简(承辉)之贤。后承之所不能忘也。斯斋之筑。容可已乎。齐于斯。思两公所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4L 页
以绍而启者。则忠君孝亲敦诗礼之业。自是己分当为。朴氏未艾之庆。其在斯欤。
可谷堂重修记
君子论人。先观其家庭之所以教。师门之所以授。亦观其藏修之得其所也。进士可谷堂沈公。未弱冠随先上舍公至京。先公使之纳拜于静庵赵先生之门。此义方也。赵先生许其将成文锡之名。复虑其徒尚文词。申之以先质后文之诲。提省之至意也。其所以筮遁自靖之所。则江西十数郡几多名山胜水。而皆弃遗而不顾。特于防御山下一奥区。而卜其居以终身焉。盖取其谷之以可为名也。公自北门祸作。靡所仿仰。求有以可与相处者。既不能得。则无宁寄身于可谷而以全其求可之心也。况山可以樵。水可以渔。耕可以继饘粥。读可以贻谷于子孙。交赵无尽,安聚友,朴浣川三君子之贤。而可以资道义于乡井也。公天性狷介。心有所不可则不为。人有所不可则不饶。游太学而不肖者忌之。讽地主而寒饿者受惠。虽遭值儒厄之会。甘心乾没于草泽。然其直节高行。尚为乡里传诵。而畴昔祭社之仪所以举也。祠毁而亭犹存。重新者凡四。今有宜勋,止泽两君又不忍弃其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65H 页
议诸宗而敦其功。可谷一区。复焕然矣。宜勋之子光泽。要余记其颠趾。噫世降矣。可人益少。有能不负其父师者乎。有则吾愿见焉。可居之地。亦未易有。能安身守分。获免时潮浸逼之所乎。有则吾愿从焉。公可人也。得可谷为亭。而诸后承慕其可而守之。于是而觉得一可字为沈氏传家之宝诀也。游斯堂宁有一毫不可之意萌于胸肚哉。夫然则爱亲隆师之义。自已浃洽于肌髓。而户外之千歧万辙。何足为可忧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