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杂著
杂著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0H 页
读书谩录
一日有友人谓余曰。我每到见子。辄开卷而坐。抑眼前都无一个冗务。胸中只有千古玩赏耶。余辴然应之曰。余非入定老禅。那得无一个冗忧。夫玩乐千古之意。虽常存于心。而亦不得其专。收拾之时少。废辍之时多矣。因拈出朱子大全答刘平甫一书以示之。其书曰新年人事几日而定。定后进业恐不可废。大抵家务冗干既多。此不可已者。若于其馀时。又以不急杂务虚费光阴。则是终无时读书也。讲学干蛊之外。挽弓鸣琴。抄书雠校之类。皆可且罢。此等不惟废读书。亦妨干也云云。友人前而读之讫。余曰若使人人子弟佩服此书之训。存心不忘。则自可进业矣。世人每以家务丛脞。无暇看书。例作话头。年甫当室。便抛却书册。凉轩燠突。只事昼寝夜饮。或弹琴赌博。以消了好个光阴。如是而自托于家务者。吾不信也。友人乃唯唯而曰。吾得君言。始知读书之方。余复以朱子说告之曰。读书别无他法。只要耐烦子细。是第一义也。
一日有友人谓余曰。我每到见子。辄开卷而坐。抑眼前都无一个冗务。胸中只有千古玩赏耶。余辴然应之曰。余非入定老禅。那得无一个冗忧。夫玩乐千古之意。虽常存于心。而亦不得其专。收拾之时少。废辍之时多矣。因拈出朱子大全答刘平甫一书以示之。其书曰新年人事几日而定。定后进业恐不可废。大抵家务冗干既多。此不可已者。若于其馀时。又以不急杂务虚费光阴。则是终无时读书也。讲学干蛊之外。挽弓鸣琴。抄书雠校之类。皆可且罢。此等不惟废读书。亦妨干也云云。友人前而读之讫。余曰若使人人子弟佩服此书之训。存心不忘。则自可进业矣。世人每以家务丛脞。无暇看书。例作话头。年甫当室。便抛却书册。凉轩燠突。只事昼寝夜饮。或弹琴赌博。以消了好个光阴。如是而自托于家务者。吾不信也。友人乃唯唯而曰。吾得君言。始知读书之方。余复以朱子说告之曰。读书别无他法。只要耐烦子细。是第一义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0L 页
余尝以看书辄忘为大病。不知所以医治。一日阅朱先生书。有曰读书遗忘。此士友之通患。无药可医。只有少读深思。令其意味浃洽。当稍见功。先生此语。便是良剂。当为平生受用之方。
吴伯丰问于朱子曰。孟子集解序说。引史记列传。以为孟子之书。孟子自作。韩子曰。轲之书非自著。先生谓二说不同。史记近是。而滕文公首章注。则曰门人不能尽记其词。又于第四章注曰记者之误。不知如何。答曰。前说是。后两处失之。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所就也。论语便是记录缀缉所为。非一笔文字矣。先生此说。读论孟者不可不知也。
刘静春尝编曾子书七篇。而朱子题其跋。今何不传于世也。此编若出于程朱两夫子之手。则必与四书近思同传也。
吕东莱少时性气粗㬥。嫌饮食不如意。便打破家事。后因久病。只将一册论语。早晚閒看。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处。遂悔过回心。终身无㬥怒。朱子尝说此可为变化气质之法。窃观东莱之悔过回心处。学者用功则可几及。而其终身无㬥怒处。非笃学不能也。陈了翁所谓气质之用狭。道学之功大者。可符验于此
吴伯丰问于朱子曰。孟子集解序说。引史记列传。以为孟子之书。孟子自作。韩子曰。轲之书非自著。先生谓二说不同。史记近是。而滕文公首章注。则曰门人不能尽记其词。又于第四章注曰记者之误。不知如何。答曰。前说是。后两处失之。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所就也。论语便是记录缀缉所为。非一笔文字矣。先生此说。读论孟者不可不知也。
刘静春尝编曾子书七篇。而朱子题其跋。今何不传于世也。此编若出于程朱两夫子之手。则必与四书近思同传也。
吕东莱少时性气粗㬥。嫌饮食不如意。便打破家事。后因久病。只将一册论语。早晚閒看。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处。遂悔过回心。终身无㬥怒。朱子尝说此可为变化气质之法。窃观东莱之悔过回心处。学者用功则可几及。而其终身无㬥怒处。非笃学不能也。陈了翁所谓气质之用狭。道学之功大者。可符验于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1H 页
矣。
或问于余曰。子之一生警省在何。曰悠悠二字。最所自戒也。吾先子尝问于门人曰。近来作何工夫。对曰。悠悠度日四字外。无辞仰达也。先子曰。悠悠二字。果为大病。学者之有始无终。却步退转者。皆自悠悠中出来。岂不大可惧哉。若余不肖佩服此训。常欲警省焉。而犹未免十寒一曝。可胜愧恧。问者乃云我亦有此病。始得顶门上一针。
余读韩昌黎文。至谏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逸之为乐哉。诚畏天命。悲人穷也之语。辄掩卷叹曰。惜哉斯公之病于文辞也。盖墨子是贼天理害人心于几微之间。使人陷溺而不自知也。故孟子推言其祸。以为无父无君而陷于禽兽。辞而辟之。无少假借。韩公乃曰一贤而并引于禹孔二圣之行何也。学为仁而流于兼爱。故其可曰贤耶。夫贤云者。圣之次也。以杨墨而贤。则谓佛以贤亦可乎。噫。韩公排佛氏而不知距杨墨。宜乎列孟子于荀扬之徒也。
朱子曰。退之原道诸篇则于道之大原。若有非荀扬仲淹之所及者。然考其平生意乡之所在。终不免于文士浮华放浪之习。时俗富贵利达之求。(见大全王氏续经说。)
或问于余曰。子之一生警省在何。曰悠悠二字。最所自戒也。吾先子尝问于门人曰。近来作何工夫。对曰。悠悠度日四字外。无辞仰达也。先子曰。悠悠二字。果为大病。学者之有始无终。却步退转者。皆自悠悠中出来。岂不大可惧哉。若余不肖佩服此训。常欲警省焉。而犹未免十寒一曝。可胜愧恧。问者乃云我亦有此病。始得顶门上一针。
余读韩昌黎文。至谏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逸之为乐哉。诚畏天命。悲人穷也之语。辄掩卷叹曰。惜哉斯公之病于文辞也。盖墨子是贼天理害人心于几微之间。使人陷溺而不自知也。故孟子推言其祸。以为无父无君而陷于禽兽。辞而辟之。无少假借。韩公乃曰一贤而并引于禹孔二圣之行何也。学为仁而流于兼爱。故其可曰贤耶。夫贤云者。圣之次也。以杨墨而贤。则谓佛以贤亦可乎。噫。韩公排佛氏而不知距杨墨。宜乎列孟子于荀扬之徒也。
朱子曰。退之原道诸篇则于道之大原。若有非荀扬仲淹之所及者。然考其平生意乡之所在。终不免于文士浮华放浪之习。时俗富贵利达之求。(见大全王氏续经说。)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1L 页
愚按富贵利达之求者。正谓光范三书之类也。此三书恐不可使士大夫家子弟受而读之以求其趣也。若受读而求其趣。则必有贪位干进之私。出于胸中而发于口端。亦将效斯人之为矣。可不戒哉。惟此书也。公二十八岁时所作。初年之事。人虽有不深责。而至于出处语默之关于义理者。岂可以不审也。是以朱子尝说士大夫之辞受出处。非独其身之事而已。其所处之得失。乃关风俗之盛衰也。
徐居甫问于朱子曰。寓所见乡里有一人家兄弟二人。其兄早亡无后。遂立异姓为后。后来弟却有子。及举行祭礼。异姓子既为嫡主。与凡题主及祝板。皆用其名。寓意欲以从弟之长者。共主其祭事。亦同著名行礼。庶几祖先之灵。或歆享之。不知可以义起否。答曰。立异姓为后。此固今人之失。今亦难以追正。但预祭之时。尽吾孝敬之诚心可也。此与答汪尚书书。非族之祀。于理既未安。而势不及其子孙。则曷若访其族亲为之置后。使之以时奉祀之意。大有异焉。可疑。愚意则告由追正。以从子之为后者之名旁题。而主祀之使异姓子预祭而已。则似得于礼。而先生以难以追正为答。诚不敢知也。是或初年之论耶。(先生论说。有早
徐居甫问于朱子曰。寓所见乡里有一人家兄弟二人。其兄早亡无后。遂立异姓为后。后来弟却有子。及举行祭礼。异姓子既为嫡主。与凡题主及祝板。皆用其名。寓意欲以从弟之长者。共主其祭事。亦同著名行礼。庶几祖先之灵。或歆享之。不知可以义起否。答曰。立异姓为后。此固今人之失。今亦难以追正。但预祭之时。尽吾孝敬之诚心可也。此与答汪尚书书。非族之祀。于理既未安。而势不及其子孙。则曷若访其族亲为之置后。使之以时奉祀之意。大有异焉。可疑。愚意则告由追正。以从子之为后者之名旁题。而主祀之使异姓子预祭而已。则似得于礼。而先生以难以追正为答。诚不敢知也。是或初年之论耶。(先生论说。有早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2H 页
晚年异同故云。)盖宋时立异姓为后者。乃袭柴世宗之事也。群贤辈出。犹未尽变其俗。夷狄乱华。其害弥远。此可见也。
朱子以世学不明异端蜂起为深忧。每说到于书疏间。愚窃观近世此忧有百倍于朱子之时。而所谓西学者。其祸为尤甚。称以事天。废其祖祀。交通货色。不难生死。贼天理陷人心者。万古所未有之邪术也。渐炽四方。迷乱一世。若自 上重法令以薙狝。则庶几无种下种生之患。而或潜形匿迹者。亦可以消灭矣。如其不然则一天之下。骎骎然入于彼。混为夷狄禽兽之域。忧叹曷极。然吾道虽有一盛一衰。而必无终晦不明之理。惟当反经自修而已。
考欧阳公事迹云蔡州妖尼于惠普。托佛言人祸福。朝中士大夫多往问之。所言时有验。于是翕然共称为神尼。公既自少力排释氏。故独以为妖。尝有一名公于广座中。称尼灵异云。尝有牵二牛过尼前者。指示人曰二牛前世皆人也。前者是一官人。后者是一医人。官人尝失入人死罪。医人药误杀人。故皆罚为牛。因各呼其前世姓名。二牛皆应。一座闻之。皆叹其异。公独折之曰。万物之最灵。其尤者为聪明圣智。皆
朱子以世学不明异端蜂起为深忧。每说到于书疏间。愚窃观近世此忧有百倍于朱子之时。而所谓西学者。其祸为尤甚。称以事天。废其祖祀。交通货色。不难生死。贼天理陷人心者。万古所未有之邪术也。渐炽四方。迷乱一世。若自 上重法令以薙狝。则庶几无种下种生之患。而或潜形匿迹者。亦可以消灭矣。如其不然则一天之下。骎骎然入于彼。混为夷狄禽兽之域。忧叹曷极。然吾道虽有一盛一衰。而必无终晦不明之理。惟当反经自修而已。
考欧阳公事迹云蔡州妖尼于惠普。托佛言人祸福。朝中士大夫多往问之。所言时有验。于是翕然共称为神尼。公既自少力排释氏。故独以为妖。尝有一名公于广座中。称尼灵异云。尝有牵二牛过尼前者。指示人曰二牛前世皆人也。前者是一官人。后者是一医人。官人尝失入人死罪。医人药误杀人。故皆罚为牛。因各呼其前世姓名。二牛皆应。一座闻之。皆叹其异。公独折之曰。万物之最灵。其尤者为聪明圣智。皆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2L 页
不能自知其前世。而有罪被罚之牛。乃能自知乎。于是座人皆屈服。愚窃以为神怪之说。只是惑世诳人而已。而世人犹陷溺不自省悟。苟非察理明见道正之人。则不能洞析以破众惑也。于此亦可见欧阳公之学。不失儒者之旧也。
邻里有疠疫。如在火汤中。有人谓余可出避于他所。余应曰。身虽可避。柰家人何。大抵此疾之染与不染。只在自家之气数。子不见朱子之说乎。尝曰俚俗相传疫疾能传染。人有病此者。邻里断绝。不通讯问。甚者虽骨肉至亲。亦或委之而去。伤俗害理。莫此为甚。或者恶其如此。遂著书以晓之谓疫无传染。不须畏避。其意善矣。然其实不然。是以闻者莫之信也。予尝以为诬之以无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虽有染而不当避也。盖曰无染而不须避者。以利害言也。不当避者。以恩义言也。抑染与不染。似亦系乎人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槩论也。吾外大父祝公少时。邻里有全家病疫者。人莫敢亲。公为煮粥药。日走其家。遍饮病者而后归。刘宾之官永嘉时。郡中大疫。宾之日遍走视。亲为诊脉。候其寒温。又与药饵。讫事而去。不复盥手。人以为难。皆无恙云。(朱子说止此。祝公名确。)且以
邻里有疠疫。如在火汤中。有人谓余可出避于他所。余应曰。身虽可避。柰家人何。大抵此疾之染与不染。只在自家之气数。子不见朱子之说乎。尝曰俚俗相传疫疾能传染。人有病此者。邻里断绝。不通讯问。甚者虽骨肉至亲。亦或委之而去。伤俗害理。莫此为甚。或者恶其如此。遂著书以晓之谓疫无传染。不须畏避。其意善矣。然其实不然。是以闻者莫之信也。予尝以为诬之以无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虽有染而不当避也。盖曰无染而不须避者。以利害言也。不当避者。以恩义言也。抑染与不染。似亦系乎人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槩论也。吾外大父祝公少时。邻里有全家病疫者。人莫敢亲。公为煮粥药。日走其家。遍饮病者而后归。刘宾之官永嘉时。郡中大疫。宾之日遍走视。亲为诊脉。候其寒温。又与药饵。讫事而去。不复盥手。人以为难。皆无恙云。(朱子说止此。祝公名确。)且以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3H 页
庾衮事观之。其传染与否。除是系人之心气也明矣。
朱子答汪尚书书。论东坡曰使其得志。则蔡京之所为。未必不身为之。又跋东坡竹石图。以英秀后凋坚确不移称之。先儒以为前说论其学术本源之不正也。后说言其气节风致之可尚也。所指而论者不同。故其衮钺之所施亦不同。是说甚明。读朱子书者。于此等处。亦可理会也。
或问无可不可。是圣人事。而朱子于聚星亭赞用之何也。余答曰。吾先子亦尝疑之。则愚何敢知也。然此所谓可不可。煞与梁丘据之可否义同。恐非拟圣人事而言也。(梁丘据见左传。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或问朱子于经文注说。讳慎字。改以谨字。不亦近于临文而讳乎。余答云孔子修鲁史。庄公名同而书同盟。僖公名申而书戊申。定公名宋而书宋人。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朱子之讳慎字。与此不同。然臣子讳名之法。有古今之异故耳。此不当疑也。
朱子答林择之书。举满腔子是恻隐之心一句曰。不知腔子外是甚底。请择之下一语。余读此书至此段。辄若与先生对坐者然。妄有一语曰腔子外亦只是恻隐之理也。后数日。偶阅先生答张钦夫书。有曰满
朱子答汪尚书书。论东坡曰使其得志。则蔡京之所为。未必不身为之。又跋东坡竹石图。以英秀后凋坚确不移称之。先儒以为前说论其学术本源之不正也。后说言其气节风致之可尚也。所指而论者不同。故其衮钺之所施亦不同。是说甚明。读朱子书者。于此等处。亦可理会也。
或问无可不可。是圣人事。而朱子于聚星亭赞用之何也。余答曰。吾先子亦尝疑之。则愚何敢知也。然此所谓可不可。煞与梁丘据之可否义同。恐非拟圣人事而言也。(梁丘据见左传。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或问朱子于经文注说。讳慎字。改以谨字。不亦近于临文而讳乎。余答云孔子修鲁史。庄公名同而书同盟。僖公名申而书戊申。定公名宋而书宋人。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朱子之讳慎字。与此不同。然臣子讳名之法。有古今之异故耳。此不当疑也。
朱子答林择之书。举满腔子是恻隐之心一句曰。不知腔子外是甚底。请择之下一语。余读此书至此段。辄若与先生对坐者然。妄有一语曰腔子外亦只是恻隐之理也。后数日。偶阅先生答张钦夫书。有曰满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3L 页
腔子是恻隐之心。此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处。最为亲切。若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若见不得。却去腔子外寻觅。即莽莽荡荡。无交涉矣。观此窃自幸向日一得之愚。不悖于古训也。
张子云卫地土薄。故其人气轻浮。其地平下。故其人质柔弱。以此观之。人之禀气质好否。盖关居地之美恶矣。
或问展亲墓时必哭拜。未知何如。余曰。子欲学郑松江耶。吾先子尝曰昔岁慎独斋撰松江行状时。以每上父母墓必哭一款为难处。诸议以为此非礼也。不录为当。余谓此虽非礼之礼。既出于至情。则录之似可。且松江所为。岂一一无过中之事哉。虽曰过礼。其所为若如此。岂不好也。然慎斋竟不录。后见南轩语自谓每上墓必哭。然后始知先贤之亦为此矣。吾先子所论既如是。又有先辈所行。其上墓时。至情油然而发。则哭而展拜。亦可为孝之一事而礼之不悖也。
或问礼所云质明是何时。余答曰。礼记疏质正也。正明也。曰世人或谓鸡鸣后则神道消散。不若行事于夜。未知如何。余答曰。此无识之说也。凡祭必致齐。齐者湛然纯一。专以诚敬交于神明也。此乃诚至而神
张子云卫地土薄。故其人气轻浮。其地平下。故其人质柔弱。以此观之。人之禀气质好否。盖关居地之美恶矣。
或问展亲墓时必哭拜。未知何如。余曰。子欲学郑松江耶。吾先子尝曰昔岁慎独斋撰松江行状时。以每上父母墓必哭一款为难处。诸议以为此非礼也。不录为当。余谓此虽非礼之礼。既出于至情。则录之似可。且松江所为。岂一一无过中之事哉。虽曰过礼。其所为若如此。岂不好也。然慎斋竟不录。后见南轩语自谓每上墓必哭。然后始知先贤之亦为此矣。吾先子所论既如是。又有先辈所行。其上墓时。至情油然而发。则哭而展拜。亦可为孝之一事而礼之不悖也。
或问礼所云质明是何时。余答曰。礼记疏质正也。正明也。曰世人或谓鸡鸣后则神道消散。不若行事于夜。未知如何。余答曰。此无识之说也。凡祭必致齐。齐者湛然纯一。专以诚敬交于神明也。此乃诚至而神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4H 页
享也。神道之散不散。只在自家致齐之诚不诚。何关于鸡之鸣不鸣耶。先贤以五更而祭为非礼。岂可以非礼享其祖先乎。吾先子尝曰行祭太早不可。太晚亦不可。惟当以质明。此可见礼意也。
己巳三月十日文正先祖致侑时。进谒叔父先生。禀问先妣甲日隔近。奠礼当行于墓。而墓所既远。凡节多碍。欲设行于庙。祔位并设。不为烦渎否。答曰既无压尊之嫌。则两位设行。似于情礼俱得。而卑位并行。果为烦渎。然既行于家庙。则只依朔望参礼行之。似无不可矣。
又禀问今世士夫家遭其妻丧者。不待期年而有葬后辄行再娶。甚者才过成服。即有卜姓。此不但大悖于礼经。实关风化矣。先生答曰。汝见甚明可喜。然据古礼则妻亡。必须三年而再娶。期年而为者。亦非正也。特以国典四十无子者。许期年后再娶。故世人皆据此行之。是犹可说也。彼贸贸者之葬后再娶。坏败礼俗甚矣。与乘丧嫁娶何异。伯兄主平日之论。亦如是矣。因搜出大全中代子呈礼曹文。以教曰此时家无主馈。以俗人观之。期年后常行再娶。而犹违古礼。故呈单后行之。吾家世称礼法之门。良以是也。尝闻
己巳三月十日文正先祖致侑时。进谒叔父先生。禀问先妣甲日隔近。奠礼当行于墓。而墓所既远。凡节多碍。欲设行于庙。祔位并设。不为烦渎否。答曰既无压尊之嫌。则两位设行。似于情礼俱得。而卑位并行。果为烦渎。然既行于家庙。则只依朔望参礼行之。似无不可矣。
又禀问今世士夫家遭其妻丧者。不待期年而有葬后辄行再娶。甚者才过成服。即有卜姓。此不但大悖于礼经。实关风化矣。先生答曰。汝见甚明可喜。然据古礼则妻亡。必须三年而再娶。期年而为者。亦非正也。特以国典四十无子者。许期年后再娶。故世人皆据此行之。是犹可说也。彼贸贸者之葬后再娶。坏败礼俗甚矣。与乘丧嫁娶何异。伯兄主平日之论。亦如是矣。因搜出大全中代子呈礼曹文。以教曰此时家无主馈。以俗人观之。期年后常行再娶。而犹违古礼。故呈单后行之。吾家世称礼法之门。良以是也。尝闻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4L 页
安义公丧配。行练后再娶。门内皆以违礼责之。今则或有葬后行之者。谓以用权冒从渝俗。岂不寒心哉。
乙未冬十月。进谒叔父先生。先生问曰今秋所穫何如。对曰比昨年乱中所作。稍有胜矣。先生曰是可幸也。吾家世守清贫。至于仲兄主。尤有甚焉。而忧未尝见于色。非但人有所不知。弟兄间亦有不知焉。此乃仲兄主平日安贫守操之工也。今汝辈苟知得父兄固穷读书之规而能不坠。则喜孰大焉。
读先子大全说
崇祯后五辛未秋七月。山谷族叔致文甫过余曰。以病废看书有日。而虽欲对卷。无与商确者。君可与之乎。余欣然而应曰斯言也绝闻于亲知久矣。叔乃提撕缱绻。耸动懒散。受赐大矣。可读何等好书。曰顷年已读了朱子书。则今以尤翁书次之可也。余于是窃有所感。愀然而跪曰见今义理晦湮。礼俗坏败。撤 皇庙未几。玆洙泗洛闽群圣贤暨我东诸先生之祠位俱被毁埋。尝以宋时圣塑摧毁要膂断绝。为万古之变。不意今日见此境界。可胜痛哭哉。是月之朔。吾先子影本。自沧洲毁院所移奉于陋室。(几奉于壁龛。)以眇然后昆。获瞻典型。其为依仰。无异趍侍矣。况又讲其
乙未冬十月。进谒叔父先生。先生问曰今秋所穫何如。对曰比昨年乱中所作。稍有胜矣。先生曰是可幸也。吾家世守清贫。至于仲兄主。尤有甚焉。而忧未尝见于色。非但人有所不知。弟兄间亦有不知焉。此乃仲兄主平日安贫守操之工也。今汝辈苟知得父兄固穷读书之规而能不坠。则喜孰大焉。
读先子大全说
崇祯后五辛未秋七月。山谷族叔致文甫过余曰。以病废看书有日。而虽欲对卷。无与商确者。君可与之乎。余欣然而应曰斯言也绝闻于亲知久矣。叔乃提撕缱绻。耸动懒散。受赐大矣。可读何等好书。曰顷年已读了朱子书。则今以尤翁书次之可也。余于是窃有所感。愀然而跪曰见今义理晦湮。礼俗坏败。撤 皇庙未几。玆洙泗洛闽群圣贤暨我东诸先生之祠位俱被毁埋。尝以宋时圣塑摧毁要膂断绝。为万古之变。不意今日见此境界。可胜痛哭哉。是月之朔。吾先子影本。自沧洲毁院所移奉于陋室。(几奉于壁龛。)以眇然后昆。获瞻典型。其为依仰。无异趍侍矣。况又讲其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5H 页
书于此。则怡然若亲承提耳之训。岂非不幸中幸事乎。惟先子书。广大精微。万理毕具。初学者种种有难解处。以随劄参考深辞奥旨。庶几有一斑窥得矣。然编帙浩穰。至于百二。欲熟读则积之以年岁工夫。可得卒业。无已则不如选出几卷。熟讲详味。以为毕生受用之方也。叔曰子言固矣。遂日出而对读。日入而归诵。如曩读朱子书时。而恨不与圣礼资益也。适见苏亭李公(周冕)抵我书。曰老先生大全节选之役。初欲以节要例为之。及其下手。嘉言善行。不无遗珠之叹。俱收并蓄。更定以节酌例。李公之节选此书。于今日亦可见寓慕之深。而其所谓遗珠之叹。岂有甚于吾人也哉。然愚窃以为吾先子之学。以尊周攘夷明天理正人心。为苦心血诚。后之读其书者。宜先究其大义于此。而与朱子书参互考读则可以该明也。猥以此告诸同志。谩笔记之。
气质形质辨
或有言曰气质之质。便是形质之质。李君圣器以为不然。曰气质与形质有异。气质之质。即非形质也。气质可变化。而形质亦可变化乎。余闻之曰。质者气之所聚。形之所具也。气与形虽有别而质则一也。气质
气质形质辨
或有言曰气质之质。便是形质之质。李君圣器以为不然。曰气质与形质有异。气质之质。即非形质也。气质可变化。而形质亦可变化乎。余闻之曰。质者气之所聚。形之所具也。气与形虽有别而质则一也。气质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5L 页
若变化则形亦随之。譬如动化与推去也。圣器终不以为然。后来偶阅先子答沈明仲书。曰自阴阳而言则曰气以成形。而既成其形则其形之中。又自有气质之分。盖气阳而质阴也。然气之中亦有阴阳。故气有清浊。质之中亦有阴阳。故质有粹驳。不可谓气清则质亦粹也。又曰阴阳五行。有气有质。人不独禀其气而为气。亦禀其质而为质。故中庸注虽曰气以成形。而其实兼质而言也。其气与质。各有美恶。其气仁柔而其质刚果者。是气得木气之多而质得金质之多者也。如此推之。馀皆可知也。又按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详此诸说则就其形而论气质也明矣。以水言之。波便是形也。外暗内明。即气质也。以火言之。炎便是形也。外明内暗。即气质也。(按语类。阴以阳为质。阳以阴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横渠曰。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大抵气非形质则无所依据。形质非气则无所资成。其可曰气质之外。别有形质之质乎。盖圣器所谓形质不可变化者。据要诀人之容貌不可变丑为妍。身体不可变短为长而言也。然妍丑长短。即是一定之分。要诀只举大体而论尔。亦非更推不去也。其变偏为直。变邪为正者则有之。九容工夫。虽出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6H 页
于天君之唤醒。而形质不听命则其可得乎。以此论之。不可谓但变气质而不移容貌也。曾传所谓润身体胖。孟子所谓睟面盎背及养移体。皆非可證者耶。盖变化气质云者。至善之性虽具乎中。而气质之禀常拘于外。故学者必矫揉气质之偏而善反之也。气质才矫。容貌随之。无非拨转来样子而表里交正。罔有差殊。始可曰变化也。若以一定之分言之。不但有容貌之不能变。气质亦有不能矫者。圣人所谓下愚不移是也。(按论语集注曰。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然则恐不可只靠一边。硬作断案矣。后又阅鲁论性相近章小注朱子曰。质并气而言则是形质之质。若生质则是资质之质。此正是八字打开也。遂洞然于心。并前所辨说以记之。
辨饶氏说
大学诚意章小注双峰饶氏曰。致知属知。诚意属行。知行毕竟是二事。近有一学者谬引此说。以为诚意不干于格致。此不但失饶说之本义。反晦经旨也。饶氏既先言知至意诚固相因。则是果不相干之义欤。学者之不察本义。摘句立论。固为大病痛。可胜叹哉。盖诚意工夫。心身上关键也。欲正心修己。非诚其意
辨饶氏说
大学诚意章小注双峰饶氏曰。致知属知。诚意属行。知行毕竟是二事。近有一学者谬引此说。以为诚意不干于格致。此不但失饶说之本义。反晦经旨也。饶氏既先言知至意诚固相因。则是果不相干之义欤。学者之不察本义。摘句立论。固为大病痛。可胜叹哉。盖诚意工夫。心身上关键也。欲正心修己。非诚其意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6L 页
者。不能也。意不能以自诚。故必以致知为先。理明心开然后。意方得诚矣。论为学之序则致知为诚意之阶级。论进德之基则诚意为修身之根极。然则知不至则意无以诚。意不诚则知无以行。岂可曰诚意不干于格致乎。窃念朱子章句曰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又曰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夫诚意为行之所属也明矣。然若徒曰诚意即是行也。而不从事于正修。则便如无星之秤无寸之尺。将何据而见其下手处耶。语类云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其要归在始字。如此说到。方为八字著脚矣。饶氏乃不究其用力之如何。而立说却失分晓。然实非以致知诚意为不相干也。但所谓知行毕竟是二事。似有太分析之病。盖知行如鸟两翼车两轮。废其一则不能飞不能行。岂可判作二事看。而不与之相须耶。若判作二事看。则知而不行。亦无害矣。毕竟济得甚事。
辨猥笔说
奇芦沙门徒言猥笔。即尊慕栗谷而作。此乃以毁夫子之武叔。反为尊慕夫子也。窃不胜駴叹。为此辨以示同志。
辨猥笔说
奇芦沙门徒言猥笔。即尊慕栗谷而作。此乃以毁夫子之武叔。反为尊慕夫子也。窃不胜駴叹。为此辨以示同志。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7H 页
栗谷先生答牛溪先生书曰。气发而理乘者何谓也。阴静阳动。机自尔也。非有使之者也。阳之动则理乘于动。非理动也。阴之静则理乘于静。非理静也。故朱子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阴静阳动。其机自尔。而其所以阴静阳动者理也。
奇芦沙猥笔曰阴静阳动。骤看皮面。果似自行自止。若深原其实则一是天命使之然也。天命然也。故不得不然。此之谓所以然。非天命之外。别有所以然也。今曰其机自尔。自尔虽不俟勉强之谓。而已含由己不由他之意。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日无阴阳则天命无所施。不诚无物。天命一日或息则无阴阳矣。皮之不存。何物可以动静也。非有使之一句内。天命既息矣。天命息而阴阳因旧。实所未闻。天命为万事本领。今有自行自止。不关由天命者。则天命之外。又一本领也。两个本领。各自枢纽。则造化必无此事。又理弱气强。吾惧夫气夺理位也。(此为猥笔之大拍头。)
愚按朱子太极注解曰。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观此训。可晓其天命之流行。即
奇芦沙猥笔曰阴静阳动。骤看皮面。果似自行自止。若深原其实则一是天命使之然也。天命然也。故不得不然。此之谓所以然。非天命之外。别有所以然也。今曰其机自尔。自尔虽不俟勉强之谓。而已含由己不由他之意。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日无阴阳则天命无所施。不诚无物。天命一日或息则无阴阳矣。皮之不存。何物可以动静也。非有使之一句内。天命既息矣。天命息而阴阳因旧。实所未闻。天命为万事本领。今有自行自止。不关由天命者。则天命之外。又一本领也。两个本领。各自枢纽。则造化必无此事。又理弱气强。吾惧夫气夺理位也。(此为猥笔之大拍头。)
愚按朱子太极注解曰。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观此训。可晓其天命之流行。即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7L 页
存乎太极之动静也。更有何物使之然耶。若如芦沙说。则太极动静之外。别有一太极也。朱子曰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曰一动一静。循环无端。无静不成动。无动不成静。譬如鼻息。无时不嘘。无时不吸。嘘尽则生吸。吸尽则生嘘。理自如此。(理自如此者。谓常理之如此也。)栗翁机自尔之指。实原于此矣。所谓机者。即动静所乘之机也。既言自尔。又言非有使之者。盖深明理气之流行。固自然而然。非他个物所使也。(气发之中。初不可离理看。理乘之中。亦不可舍气看。盖理气自相依附而行。即非他物所使者也。)语其本原则理气天地之父母也。天地万物之父母也。非理气则天地之化。万物之生皆灭矣。栗翁乃推本穷源。反复丁宁。使人易晓。故又剔说所以阴静阳动者理也。(上段阳之动则理乘于动。阴之静则理乘于静者。即以所乘之机而言也。下段加所以二字于阴静阳动者。即推本然之妙而言也。)此理字即指太极本然之妙也。本然之妙外。复有何所以然耶。彼所谓皮之不存。何物可以动静者。未满一噱。无足多辨。以非有使之一句。为天命之既息者。极可駴叹。何不察太极之动静。即天命之流行。天命之流行。即理气之关由。而乃发矛盾杭隉之论耶。若无流行云尔。则如是驳之或可也。而既不然则其论只妄乖而已。又两个本领云者。栗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8H 页
翁曷尝有天命之外。又一本领之语。而乃斥之如是耶。抑以理与气对举为两本领。则合下不成说。朱子尝曰理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又曰天命谓性之命。是纯乎理言之。然天之所命。毕竟皆不离乎气。此说亦皆出于两本领耶。(以其对举。必谓之两本领。则天不可与地对举。父不可与母对举。是岂成说乎。)大抵芦沙以栗翁之说。为骤看皮面。以自家之见。为透了原头。然反暗于理气之元不相离。而斥之曰气夺理位何也。气发理乘者。先言气而后言理。故乃尔耶。中庸章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者。亦未免夺位之目欤。彼意盖曰凡天下物事运用造作。非气之为也。理自为之。而栗翁乃谓气有为而理无为故云尔耶。然栗翁此说。亦凿凿有据。语类曰理无形。又曰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盖理气之论。细备于朱子书。而栗翁每每受用。故其指义别无差异处。在后学或有所疑惑。则平心讲质于师友固可矣。而蓦以侮慢之意赘妄之说。恁地敷衍。则此岂尊畏先贤之道乎。
猥笔又曰贵人之出。非无车马驺从。而见之者但以为贵人出。未尝言其车马驺从出也。由此言之。
猥笔又曰贵人之出。非无车马驺从。而见之者但以为贵人出。未尝言其车马驺从出也。由此言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8L 页
太极动静。本是平坦语。而朱子之为后世虑周矣。注解中著所乘之机四字云云。今人(指栗谷也。或称学士。)看所乘字。有若太极漫无主张。忽见马疋当前。(以气发喻之也。)趫捷而腾上样。(以理乘喻之也。)然则是马也终是塞翁之得。非自家元来所乘腾上后事。又可知矣。势必之东之西。惟马首是瞻。呜呼危哉。又曰究厥端由。原于乘字失其本旨。骎骎致得理轻而气重。直至气夺理位。为万事本领而后已。一字之失其本旨。其祸乃至于此乎。(其文甚蔓。不能尽录。)
愚按语类问动静者所乘之机。答曰。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此所谓所乘之机也。(语类说止此。)栗翁气发理乘之乘字。实受朱子此意而言之也。尝自释曰气发理乘者。非气先于理也。气有为而理无为。则其言不得不尔也。此盖涣然无可疑矣。芦沙突然立异。先以车马驺从。讥朱子注解之乘字。后以骎骎致祸。斥栗翁受用之乘字。窃读栗翁之言。初无丝毫趫捷腾上底意。且绝未见乘字原头之失其本旨。彼乃敢
愚按语类问动静者所乘之机。答曰。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此所谓所乘之机也。(语类说止此。)栗翁气发理乘之乘字。实受朱子此意而言之也。尝自释曰气发理乘者。非气先于理也。气有为而理无为。则其言不得不尔也。此盖涣然无可疑矣。芦沙突然立异。先以车马驺从。讥朱子注解之乘字。后以骎骎致祸。斥栗翁受用之乘字。窃读栗翁之言。初无丝毫趫捷腾上底意。且绝未见乘字原头之失其本旨。彼乃敢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9H 页
诟斥之至于此耶。眼中非但无栗翁。亦无朱子乎。(究猥笔语脉。以所乘之机。为致祸之本。以气发理乘。为篡夺之弊。此非眼中无朱李两先生者乎。)
猥笔中许多横竖。可谓雄辩也。然其作于心而害于理者。不翅若莠之乱苗。紫之乱朱也。把理字作悬空独立之象。以气字为万古无用底物。使天下之人。都不检束其气。以复其气之本然。(栗翁尝曰圣贤千言万言。只使人检束其气。以复其气之本然。气之本然者。浩然之气也。)然则邹圣养气之论。为经传之衍文矣。其为害也。奚止充塞仁义哉。稍读圣贤之书者。可以辨得焉。故愚之浅见。不能条条剖破。而至若气夺理位。为万事本领。若是则天下更无诐淫邪遁矣。颠倒昌披。何事不有等语。呵叱先贤。无所顾忌矣。彼学得何样人理气。而背驰栗翁。若是其甚耶。呜呼噫矣。栗翁我东方夫子也。以东方夫子之说。归之诐淫邪遁。则其于洛闽嫡传何。又于自家异论何。吾先祖尤翁尝有诗云上为闽翁下栗翁。要除弊事罄愚衷。若使此等异论之弊。出于吾祖之时。则其严斥当何如哉。昔柳稷之徒诋诬栗翁。肆然以理气之论。乖悖逞说。吾先祖作辨诬疏以斥之。今猥笔不幸踵稷。而其所吓走。反有甚焉。及其篇乱。乃云所可质者。后贤而已。质之而吾所疑者妄则幸矣。苟或不妄。柰
猥笔中许多横竖。可谓雄辩也。然其作于心而害于理者。不翅若莠之乱苗。紫之乱朱也。把理字作悬空独立之象。以气字为万古无用底物。使天下之人。都不检束其气。以复其气之本然。(栗翁尝曰圣贤千言万言。只使人检束其气。以复其气之本然。气之本然者。浩然之气也。)然则邹圣养气之论。为经传之衍文矣。其为害也。奚止充塞仁义哉。稍读圣贤之书者。可以辨得焉。故愚之浅见。不能条条剖破。而至若气夺理位。为万事本领。若是则天下更无诐淫邪遁矣。颠倒昌披。何事不有等语。呵叱先贤。无所顾忌矣。彼学得何样人理气。而背驰栗翁。若是其甚耶。呜呼噫矣。栗翁我东方夫子也。以东方夫子之说。归之诐淫邪遁。则其于洛闽嫡传何。又于自家异论何。吾先祖尤翁尝有诗云上为闽翁下栗翁。要除弊事罄愚衷。若使此等异论之弊。出于吾祖之时。则其严斥当何如哉。昔柳稷之徒诋诬栗翁。肆然以理气之论。乖悖逞说。吾先祖作辨诬疏以斥之。今猥笔不幸踵稷。而其所吓走。反有甚焉。及其篇乱。乃云所可质者。后贤而已。质之而吾所疑者妄则幸矣。苟或不妄。柰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9L 页
东方理气何。于此益可见自家胸中。无一个尊信底先贤。而其为学。却是别立赤帜也。其墓碑铭。(勉庵崔台所作。)以理发气发曰湖曰洛。为天下道术之分裂者。顾以是欤。玄黓摄提格仲秋。心石病夫书于西岩山房。
或谓余曰。猥笔所云今人暨学士。抑非泛指时人学士耶。余应曰。子不思猥笔之题目乎。其意特以栗翁气发理乘之说。猥作贬论。故名曰猥笔也。历举太极注解乘字源头。斥去气发理乘之义。则其所指非栗翁而谁。上文今曰之曰。即今人之曰也。下文今人之人。即今曰之人也。上下文势语脉。昭著相接。虽欲掩讳得乎。理发二字。即栗翁之所尝深病。而与牛溪先生往复辨之者。不翅缕缕。则彼所谓为今日学士家一大禁避者。亦非指斥栗翁而发乎。(栗翁尝登第。故指称曰学士。今日云者。假托之辞也。彼说云我东方说理说气。何其滞也。其言大槩以混沦一块。无适莫没主张者为理。故理发二字。为今日学士家一大禁避语。而才见有段落行变化成条理者则曰气也。问孰主张是。则曰其机自尔。非有使之者。问所谓理者落在何方。则曰乘之矣。盖观于此则其指斥栗翁之意。有昭然难掩矣。)曰然则下段有曰凡此所言。干犯先贤。此先贤指谁耶。曰彼以理与气对举。为非圣人之言。巧作笔锋。张旺挥斥。既又思之。则自洛闽以来诸贤之论。并举理气者多矣。乃不得已而曰干犯先贤。极知不韪。是
或谓余曰。猥笔所云今人暨学士。抑非泛指时人学士耶。余应曰。子不思猥笔之题目乎。其意特以栗翁气发理乘之说。猥作贬论。故名曰猥笔也。历举太极注解乘字源头。斥去气发理乘之义。则其所指非栗翁而谁。上文今曰之曰。即今人之曰也。下文今人之人。即今曰之人也。上下文势语脉。昭著相接。虽欲掩讳得乎。理发二字。即栗翁之所尝深病。而与牛溪先生往复辨之者。不翅缕缕。则彼所谓为今日学士家一大禁避者。亦非指斥栗翁而发乎。(栗翁尝登第。故指称曰学士。今日云者。假托之辞也。彼说云我东方说理说气。何其滞也。其言大槩以混沦一块。无适莫没主张者为理。故理发二字。为今日学士家一大禁避语。而才见有段落行变化成条理者则曰气也。问孰主张是。则曰其机自尔。非有使之者。问所谓理者落在何方。则曰乘之矣。盖观于此则其指斥栗翁之意。有昭然难掩矣。)曰然则下段有曰凡此所言。干犯先贤。此先贤指谁耶。曰彼以理与气对举。为非圣人之言。巧作笔锋。张旺挥斥。既又思之。则自洛闽以来诸贤之论。并举理气者多矣。乃不得已而曰干犯先贤。极知不韪。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0H 页
岂但指斥栗翁而已哉。盖此段文势。偃然以自家之见。独得先圣垂世立教之旨。以洛闽以来理气对举之说。皆作双本领之履霜。(彼说云把气与理对举。唤作理气。始于何时。此必非圣人之言。理之尊无对。气何可与之对偶。说本原宜莫如孔子。孔子之说本原。宜莫如大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曰太极生两仪是也。十分停当。罔有渗漏。曷尝有一处对峙而双举者乎。今人才见理字。必觅气来作对偶。于是理之流行一大事。尽被气字带去作家计。所馀者只混沦也冲漠也。此双本领之履霜也。悲夫。○按大易形而上形而下。即是对举也。彼意都欲遮前掩后。凌跨古今。而乃谓理之流行一大事。尽被气字带去作家计者。郤是狂吓之言。不足争辨也。盖洛闽诸贤。实承孔子之指。著明理气。皆对举言之。则此所谓今人。亦非通指洛闽以来诸贤乎。)其突然立异。陵驾前贤。一至于此。具眼者孰不大骇而痛辨之。然究厥病根。实出于不分道器。固守己残也。亦何足哓哓然相较哉。是岁南至日再书。
说者多以栗翁书阴静阳动机自尔。专属之气。以阳之动则理乘于动阴之静则理乘于静。方属之理。然则以上下阴阳。作两截看。或有无理之阴阳。或有有理之阴阳者也。是岂栗翁所谓理气本合之义耶。盖机自尔之机。实动静所乘之机也。阳动阴静之时。气便载理而自然循环。故曰机自尔。非有使之者也。(栗翁又曰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原于未然而言也。动静所乘之机者。见其已然而言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则理气之流行。皆已然而已。安有未然之时乎。又天道策曰。阳速阴迟者气也。阳之所以速。阴之所
说者多以栗翁书阴静阳动机自尔。专属之气。以阳之动则理乘于动阴之静则理乘于静。方属之理。然则以上下阴阳。作两截看。或有无理之阴阳。或有有理之阴阳者也。是岂栗翁所谓理气本合之义耶。盖机自尔之机。实动静所乘之机也。阳动阴静之时。气便载理而自然循环。故曰机自尔。非有使之者也。(栗翁又曰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原于未然而言也。动静所乘之机者。见其已然而言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则理气之流行。皆已然而已。安有未然之时乎。又天道策曰。阳速阴迟者气也。阳之所以速。阴之所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0L 页
以迟者理也。孰使之然也。不过曰自然而然尔。据此两说则机自尔之中。理已乘载。尤跃如矣。)又理乘于动。理乘于静云者。即承上句之义。以明阳动阴静之时。理虽乘载。而其动其静。是气之为也。故曰非理动非理静也。大抵气发理乘之义。当混合看了。不可以先后分界。才言气发而理便该载其中。二者初无相离也。是以栗翁尝说理气本合。欲二之者。非知道者也。若曰气发后理乘之。则固非气在此而理在彼者耶。如是看则亦与芦沙之见无异矣。芦沙以机自尔。专属气一边看。不与理关由。故所以发诋斥之论也。此不可不辨也。(盖芦沙之见。偏主理而求理于气外。故猥诋栗翁之指。)说者又云上段既言理乘于阳动阴静。而末段复言其所以阴静阳动者理也之义。此非架叠乎。余为之解曰。上段以所乘之机而言之。故曰乘于动乘于静。即就流行处论也。末段以本然之妙而言之。故加所以二字。即推本申明之意也。决无可疑。而芦沙乃断截文义。䵝昧语脉。以自尔字所以字之并用。比之魏延杨仪之乖张。其饰文巧妒道真。可谓无所不至矣。窃惧夫叔季晚学。谬中其毒也。
比见金重庵平默书猥笔后之说。极令人悸心骇目。不谓此老乃作此论也。其略曰微言大义。与洙泗濂
比见金重庵平默书猥笔后之说。极令人悸心骇目。不谓此老乃作此论也。其略曰微言大义。与洙泗濂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1H 页
闽吻然相合。我华西先生不约而相符。先生之为先生可知。后学于先正之失照管者。当讳之不宣。岂宜张皇于世。使人不开口乎。所谓尊畏先正者。乃㬥扬其过失于天下后世也。知此则尊先正者。莫如我奇李两先生云云。窃以愚见观之。芦沙以理与气对举。为非圣人之言。乃诋斥之曰双本领之履霜者。大有违于洙泗濂闽诸训之旨。盖大易所谓形而上形而下。濂翁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闽翁所谓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者。此皆对举也。芦沙之所聱牙。正如薰莸之不相入。而今谓吻然相合。即是自谩而谩人。欲掩其疵耳。然此非掩也。适所以彰之也。栗翁理气之辨。实阐明蕴奥。发前圣所未发者多矣。则乃其平生大论议也。今曰失照管。欲以此为过失于天下后世。何其言之妄悖也。抑亦阳尊阴斥之意耶。后学之于先正论议。或有所难晓则与师友讲质固可矣。而文之以无过中有过。㬥扬于天下后世者。是果尊先正之道乎。然则武臧纮继。皆真尊圣贤者也。此等立说。郤从心术隐微之大病中吐发矣。余曾以此老为一读书之儒。今日始知其渊源师授。乃出于开门人主理之宗旨也。宜乎不遵我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1L 页
栗翁之训。然亦岂敢如是开口乎。噫。扳援其师。骈置学术分裂之窠。而不自知其真为过失。亦可哀也已。
辨或人说
或有解栗翁阴静阳动机自尔之说曰。理气有自然能然之别。自然固不待乎能然而自然。能然又不借乎自然而能然。其本来体段。各自如此。窃以鄙见觑之。此论恐有理气二歧之病。盖理气本浑融无间。理不成独自理。气不成独自气。今曰理不待于气。则此非理徒悬空。不资乎气而自动自静者乎。又曰气不借于理。则此非气独作用。不关乎理而自行自止者乎。然则理气相对为二歧。或离或合也。此岂栗翁本旨哉。若以体段言之。则理无形而气有形。以功用言之。则理气固有自然能然之别。然自然之中。亦有能然之造。能然之中。亦有自然之妙。是以栗翁乃说阴静阳动。机自尔也。夫阴静阳动机自尔。即以理气流行处言也。气发之时理已乘载其机而自无先后。(程子曰。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又无离合。(朱子曰。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栗翁亦曰。理气本合。非有始合之时。)岂可以气发理乘之义。看作气发后理始乘载耶。(尤翁尝曰。太极所乘者气机也。非于动时始乘气机也。未动而乘者。静机而属之阴。将动而乘者。动机而属之阳矣。观此训。可晓然矣。)所谓机者。即气载理之关棙
辨或人说
或有解栗翁阴静阳动机自尔之说曰。理气有自然能然之别。自然固不待乎能然而自然。能然又不借乎自然而能然。其本来体段。各自如此。窃以鄙见觑之。此论恐有理气二歧之病。盖理气本浑融无间。理不成独自理。气不成独自气。今曰理不待于气。则此非理徒悬空。不资乎气而自动自静者乎。又曰气不借于理。则此非气独作用。不关乎理而自行自止者乎。然则理气相对为二歧。或离或合也。此岂栗翁本旨哉。若以体段言之。则理无形而气有形。以功用言之。则理气固有自然能然之别。然自然之中。亦有能然之造。能然之中。亦有自然之妙。是以栗翁乃说阴静阳动。机自尔也。夫阴静阳动机自尔。即以理气流行处言也。气发之时理已乘载其机而自无先后。(程子曰。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又无离合。(朱子曰。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栗翁亦曰。理气本合。非有始合之时。)岂可以气发理乘之义。看作气发后理始乘载耶。(尤翁尝曰。太极所乘者气机也。非于动时始乘气机也。未动而乘者。静机而属之阴。将动而乘者。动机而属之阳矣。观此训。可晓然矣。)所谓机者。即气载理之关棙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2H 页
也。自尔云者。与天道策孰使之然也。不过曰自然而然之义同耳。今谓气之发不借乎理之自然而独能然。则气发之前。是理搭在那边而乃乘于气发之时耶。栗翁所谓理者气之主宰也。气者理之所乘也。非理则气无所根柢。非气则理无所依著者。将作甚义看耶。愚窃谓气行则理亦行。其行其止者。气之所能也。其行之止之者。理之所以也。(此与栗翁所谓一动一静者气也动之静之者理也之意亦同。)而其所能所以。皆自然而已。大抵阴静阳动机自尔之义。即以理气之关棙合而言之。故既曰自尔。又曰非有使之者也。盖理气之上。复有何物使之然乎。栗翁理一分殊歌。有曰道非器外。理与物俱。孰尸其机。呜呼太极。夫太极理也。愚所谓理气之上。复有何物使之者。实非杜撰也。乃玆谩录。将就质于博雅之君子。
论曾南丰说
庚戌夏。心石老夫病于溽暑。颓乎山窗。披阅八大家。至曾子固答王深甫论扬雄书。辄掩卷太息曰。怪哉子固之论议。鄙哉子固之见识。盖箕子殷仁也。被夫子之衮褒。扬雄莽大夫也。见晦翁之笔诛。其界分之忠与不忠。如霄壤之悬绝。非禾莠之难辨。以子固而
论曾南丰说
庚戌夏。心石老夫病于溽暑。颓乎山窗。披阅八大家。至曾子固答王深甫论扬雄书。辄掩卷太息曰。怪哉子固之论议。鄙哉子固之见识。盖箕子殷仁也。被夫子之衮褒。扬雄莽大夫也。见晦翁之笔诛。其界分之忠与不忠。如霄壤之悬绝。非禾莠之难辨。以子固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2L 页
儱侗䵝昧。何如是之甚也。其文学之不正。推可槩矣。雄之仕莽。果合于箕圣之明夷也。则抑亦以新莽同归于周武耶。以法言一视于箕圣之洪范耶。以美新文比拟于元圣之洛诰耶。假使子固生于莽大夫之时。则吐文美新。必争先于雄。而与纪逡两唐。比肩于莽朝也无疑矣。噫嘻宋朝。文教之兴隆。人物之挺生。不可与汉唐同日语。而见义立论。往往有咈于春秋正一统之严。如帝魏贼汉之笔。王霸并用之论是也。固不免千古弹评。而又有此右袒莽臣之说。遂以雄之仕。比之孔子无不可之义。而末段仍曰巩自度学每有所进。则于雄书每有所得。又曰雄处莽之际。考之于经而不谬。质之于圣人而无疑。噫。于此尤可见尊信莽大夫。不下夫子之圣也。窃为子固。咄咄无已。子固若生出于朱子之后。得见纲目正例。则必不敢肆发这个论说。以贻万世清名之士所讥笑矣。宜乎吕申国告于神宗曰。巩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故不得大用也夫。
讨五贼文(乙巳十一月十五日)
粤自剖判以来。君臣分义。如天地之定位。不可踰越者也。其在微虫。尚或不昧。苟名为人。岂沦灭此义哉。
讨五贼文(乙巳十一月十五日)
粤自剖判以来。君臣分义。如天地之定位。不可踰越者也。其在微虫。尚或不昧。苟名为人。岂沦灭此义哉。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3H 页
此义沦灭则天地不得为天地。人不得为人。而微虫不若也。近见京城申报。所谓齐纯,址镕,重显,完用,根泽之五贼。实天地间沴气所钟也。呜呼。乱臣贼子虽曰何代无之。而宁有如今日此辈之大憝乎。渠以 宗室懿亲乔木世臣。宜图报 国家。同其休戚。乃背吾 君厚恩。甘逞媚于仇敌。卖 先王旧国。肆济私于伪约。引宵小而紊乱 朝廷。招外寇而胁迫 大内。盖君臣灭分之变。莫此其极矣。缓急叵测之祸。亦由是而起矣。五百年 宗社。危如缀旒。三千里生灵。将无完卵。言念及此。孰不饮泣而沫血。呜呼烈哉。赵闵二忠正之殉节。寔出于 主辱臣死之义。足以震耀宇宙。声动万国。我小中华彝伦常纲。幸赖而不坠矣。噫彼五贼。罪犹浮于靖康之六贼。即国人皆曰可杀。欲食其肉者也。尚此假息于覆载之间。怪哉皇天好生恶杀之德。何偏施于此等凶逆欤。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惟我士林。一国元气之所萃也。岂可挫于邪氛而不遵春秋之法乎。今若寂然嘿然。恬无忠愤之激。则便同五贼之心肠也。 列圣朝培养之风。吾平日讲习之义。固安在哉。乃玆通告于八域诸章甫。亟须齐声奋发。攻讨五贼。使之就戮。且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3L 页
声明于各公馆。缴破彼寇之胁约。巩固我 邦家之基本。则天下幸甚。万世幸甚。
见闻杂录
我东之以小中华见称于天下者。实由衣冠文物之盛也。不幸近年以来。兽蹄鸟迹。交接跳梁。礼俗坏败。所谓衣冠。只是袖窄周衣。指长矮笠而已。至于襦裤。仅仅贯臂而纳股。全不成制。便是服之妖也。妇女上衣甚宽伟。如昔日男子之制。此固阳衰阴盛之兆也欤。
男子所著行縢。即礼服所属也。小学偪屦注。偪斜幅也。如今行縢。盖行縢自足至膝。所以缠束股衣。以整仪表者也。时人谓之衍服。多不著。骇俗莫甚。且居家。多有废冠露髻者。颇无庄束底意。田氓樵牧。犹可恕也。而所谓读书种子。是何貌样耶。夷虏之风。骎骎然坏了礼俗。无所不至。曷胜痛叹哉。昔者汉高祖使陆贾至南越。佗魋结箕踞而见之。(纲目注。魋音椎。结读曰髻。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贾曰。足下中国人。今反天性弃冠带耶。盖无冠而露其髻。即是夷俗也。今东表人士反其天性。类多如是。此岂非叔世运气之所关耶。
嘉庆戊午年间。我国使臣入中国。阁老奏请朝鲜变
见闻杂录
我东之以小中华见称于天下者。实由衣冠文物之盛也。不幸近年以来。兽蹄鸟迹。交接跳梁。礼俗坏败。所谓衣冠。只是袖窄周衣。指长矮笠而已。至于襦裤。仅仅贯臂而纳股。全不成制。便是服之妖也。妇女上衣甚宽伟。如昔日男子之制。此固阳衰阴盛之兆也欤。
男子所著行縢。即礼服所属也。小学偪屦注。偪斜幅也。如今行縢。盖行縢自足至膝。所以缠束股衣。以整仪表者也。时人谓之衍服。多不著。骇俗莫甚。且居家。多有废冠露髻者。颇无庄束底意。田氓樵牧。犹可恕也。而所谓读书种子。是何貌样耶。夷虏之风。骎骎然坏了礼俗。无所不至。曷胜痛叹哉。昔者汉高祖使陆贾至南越。佗魋结箕踞而见之。(纲目注。魋音椎。结读曰髻。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贾曰。足下中国人。今反天性弃冠带耶。盖无冠而露其髻。即是夷俗也。今东表人士反其天性。类多如是。此岂非叔世运气之所关耶。
嘉庆戊午年间。我国使臣入中国。阁老奏请朝鲜变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4H 页
服。清主答曰彼尽忠事我。无罪问罪。非王者之道也。且朝鲜自箕子以后。称礼义之邦。衣冠文物。模仿中华。我虽一统天下。犹未免为夷狄。以吾邦之人。著吾邦之衣服。事理当然。何以枉己而屈人乎。此等事勿为提达。清主此言。即渠祖创国之初意。而能不讳夷狄之名。谁不赞叹也哉。
按高丽四百年。未尝杀一谏官。论者以为享国之久以此也。此与宋朝二百年。不杀大臣。可谓并美。而谏官不死。尤为难事。
元之姚枢以华人而事夷。虽曰以道自任。终未免为失节之人。许衡师事伊人。故亦仕元而失其身。盖未得传授之正故也。若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隐居洁身。如晨星之孤明。此则得私淑于朱门者也。黄勉斋以朱门嫡传。传之何北山(基)。北山传之王鲁斋(柏)。鲁斋传之金仁山。仁山传之许白云。其学问渊源之正脉不如是。则同归许衡之窠必矣。
欧阳公曰。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此诚格论也。今人弁髦礼义。但好财利。是故世之士夫家子侄。多行市井商贩之事。少无赧色。力未能贩资本者。辄得异国人债钱。利上加利。必报偿而犹未了。则被困辱颇甚。
按高丽四百年。未尝杀一谏官。论者以为享国之久以此也。此与宋朝二百年。不杀大臣。可谓并美。而谏官不死。尤为难事。
元之姚枢以华人而事夷。虽曰以道自任。终未免为失节之人。许衡师事伊人。故亦仕元而失其身。盖未得传授之正故也。若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隐居洁身。如晨星之孤明。此则得私淑于朱门者也。黄勉斋以朱门嫡传。传之何北山(基)。北山传之王鲁斋(柏)。鲁斋传之金仁山。仁山传之许白云。其学问渊源之正脉不如是。则同归许衡之窠必矣。
欧阳公曰。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此诚格论也。今人弁髦礼义。但好财利。是故世之士夫家子侄。多行市井商贩之事。少无赧色。力未能贩资本者。辄得异国人债钱。利上加利。必报偿而犹未了。则被困辱颇甚。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4L 页
亡身败家者。不可数计。傍观者足以惩毖。更不与异国人交涉。而溺于贾利。茫不知戢。欧阳公所谓视其所好。可知其人者。于此尤可明验矣。若其所好。稍在仁义。则其心之陷溺。宁有是哉。使士夫家子弟之入学者。必先求义利之辨。以定其趍向然后。庶不染于市井之习。
今之人徇私欲而忘天理。全昧人兽之别。而自陷于无父无君之域。此岂非朱子所谓贼边人乎。
朱子答王近思书曰。君子事亲之诚。但能笃志力行。使人谓之君子之子。则其为亲荣也大矣。盖此训实为万世为人子者之劝励也。
朱子答刘君房(元城之孙)书曰。来谕以未有世其禄为忧。此则贤者虑之过矣。先德遗风。具在方册。有能诵其言行其行。不替其志节。则所以世其家。孰大于是。噫。若使我国乔木世家之后裔。皆得见是书而诵习之。则庶几稍知其守志节之为贵矣。然则安有叛逆之徒缔结成党。酿成今日 宗社颠覆之祸也。近世宰相。多不用读书人。惟以财货为治政。故其祸乃至于此耳。
闻一自合邦以后。前日执政诸大臣。废陛见之礼。仍
今之人徇私欲而忘天理。全昧人兽之别。而自陷于无父无君之域。此岂非朱子所谓贼边人乎。
朱子答王近思书曰。君子事亲之诚。但能笃志力行。使人谓之君子之子。则其为亲荣也大矣。盖此训实为万世为人子者之劝励也。
朱子答刘君房(元城之孙)书曰。来谕以未有世其禄为忧。此则贤者虑之过矣。先德遗风。具在方册。有能诵其言行其行。不替其志节。则所以世其家。孰大于是。噫。若使我国乔木世家之后裔。皆得见是书而诵习之。则庶几稍知其守志节之为贵矣。然则安有叛逆之徒缔结成党。酿成今日 宗社颠覆之祸也。近世宰相。多不用读书人。惟以财货为治政。故其祸乃至于此耳。
闻一自合邦以后。前日执政诸大臣。废陛见之礼。仍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5H 页
蔑君臣分义。称 当宁曰国长。或谓以大监。盖天地开辟以来。宁有如许怪变乎。所谓合邦之说。虽缘国小力弱。被岛夷之胁迫而然也。然八域之凡有彝性血气者。固皆含冤欲死无地。噫嘻痛矣。彼食禄世臣。甘心遗君。沦灭纲常。乃至此极。其可曰人类种子乎。蜂蚁之昆虫。犹知有君臣分义。如彼之类。岂非昆虫不若者乎。
锦山知郡洪范植。闻合邦之变。自缢于府后松林而死。在昔龙蛇之乱。殉节诸贤。战亡义士。多出是郡。而今于国破君亡之日。郡守之立彝扶纲又如此。其邑运之古今特异斯可知矣。益山居郑部将东植。亦闻变后放声痛哭。夜不就寝。燃烛达晓。手写讨逆文。遂发行入全州府。以讨逆文投示按使李斗璜。登拱北楼。正衣冠。北向四拜。结项陨命。府中吏民男女。皆奔走咨叹曰。忠哉此公。义哉此公。及其返柩之日。夹途而迎哭者。连衽成帷。盖郑部将尝尊慕圃隐先生贞忠大义。自号曰慕隐。竟能杀身成仁。文文山衣带赞所谓庶几无愧者非耶。
前秋合邦之让与敕谕。决非出于 上意也。苟究其由。非一朝一夕之故。而专出于伥鬼诸贼之手里者
锦山知郡洪范植。闻合邦之变。自缢于府后松林而死。在昔龙蛇之乱。殉节诸贤。战亡义士。多出是郡。而今于国破君亡之日。郡守之立彝扶纲又如此。其邑运之古今特异斯可知矣。益山居郑部将东植。亦闻变后放声痛哭。夜不就寝。燃烛达晓。手写讨逆文。遂发行入全州府。以讨逆文投示按使李斗璜。登拱北楼。正衣冠。北向四拜。结项陨命。府中吏民男女。皆奔走咨叹曰。忠哉此公。义哉此公。及其返柩之日。夹途而迎哭者。连衽成帷。盖郑部将尝尊慕圃隐先生贞忠大义。自号曰慕隐。竟能杀身成仁。文文山衣带赞所谓庶几无愧者非耶。
前秋合邦之让与敕谕。决非出于 上意也。苟究其由。非一朝一夕之故。而专出于伥鬼诸贼之手里者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5L 页
也。彼酋大乐之。设宴会于军中。又招集我郡国耆老。称以恩赐。各授货标。自警察署通函请余而终不往矣。日兵出来诘问曰一郡诸老。皆入署受标。而公独不来何也。答曰。非义之财。非吾所望也。是以不入去耳。日兵谢曰儒者之事似然矣。退归。其后连又换面出来。诘问不已。余以诗示之曰。财上分明是丈夫。无廉无耻岂人乎。惟吾老物知廉耻。匪义丝毫不近躯。日兵又谢而去。明日一伍忽又出来。加之以困辱曰终欲不受则可往警察署明言之。家儿在傍答之曰。吾老亲靡宁中难强出入。且虽入去。既备言所志。复有何言乎。彼竟欲胁迫驱之。儿子曰。吾当替行。振衣而出。彼遂追出。夜深后儿还而告之曰。警察署酋问以何故入来。答曰为老亲欲陈事情而来。彼署酋乃曰公为亲之诚。殊可钦叹。而公之老亲。不量时态。终持顽古之心。然则徒害无益矣。公归而善告。以为回悟。岂不美哉云云。余闻之辴然曰。彼以区区非义之物。岂能夺吾之志乎。近闻连山士人李学纯以不受货标事。被日兵之拘执。饿死于狱中。其志诚可尚矣。盖彼酋此举。勒取我国。而欲以货利甘诱我国之人。臣民所处之义。只牢却不受。而固其志洁其身。如金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6H 页
仁山,许白云可也。以立节之义言之。则办得于前秋合邦之初。为十分当然底事。故余于洪锦山,郑部将之死。深叹其忠烈而恨不作许远之鬼矣。
追识
昨秋七八月之间。自彼国询探我国之未嫁女。将欲结婚。讹言喧腾国内。无论班常贵贱。皆以嫁娶为急忧。不择材而定婚。不卜日而行礼。或有年纪未满十岁而成婚者。若无备仪之力。则暮夜徒行酌水之礼。人心大为骚动。潜相嫁娶者。亦自兵站所遣土倭调查。或有逢辱之弊。万古往牒。宁有如许时节耶。幸未几何而讹骚少熄。风浪始定矣。
昔我叔父立斋先生每岁除夕。挑烛端坐。诵庸学序及西铭敬斋箴等文。使家众肃然无諠哗之声。此乃家庭传来规范也。余亦习于耳目。每当腊晦。辄诵大学序古人箴铭等。以为饯岁滋况。至于庚戌之腊晦。神思飞越。无意作声诵读。而若过此岁。则即是鲁叟之年也。以余𩥫驳下愚之质。奚由得此。且值玆板荡时节。顾有何生世之乐乎。屈左徒长年度世之愿。尽诡妄矣。
闻前秋合邦之初。松江后孙郑正言在键伏剑而死。
追识
昨秋七八月之间。自彼国询探我国之未嫁女。将欲结婚。讹言喧腾国内。无论班常贵贱。皆以嫁娶为急忧。不择材而定婚。不卜日而行礼。或有年纪未满十岁而成婚者。若无备仪之力。则暮夜徒行酌水之礼。人心大为骚动。潜相嫁娶者。亦自兵站所遣土倭调查。或有逢辱之弊。万古往牒。宁有如许时节耶。幸未几何而讹骚少熄。风浪始定矣。
昔我叔父立斋先生每岁除夕。挑烛端坐。诵庸学序及西铭敬斋箴等文。使家众肃然无諠哗之声。此乃家庭传来规范也。余亦习于耳目。每当腊晦。辄诵大学序古人箴铭等。以为饯岁滋况。至于庚戌之腊晦。神思飞越。无意作声诵读。而若过此岁。则即是鲁叟之年也。以余𩥫驳下愚之质。奚由得此。且值玆板荡时节。顾有何生世之乐乎。屈左徒长年度世之愿。尽诡妄矣。
闻前秋合邦之初。松江后孙郑正言在键伏剑而死。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6L 页
退溪后孙李承旨晚焘饿而死。其志节之卓异。尽无愧为古家后裔也。
彼酋又以爵帖攽馈我 朝文荫诸大官。金判书奭镇独不受而饮毒死之。卓哉方可谓乔木世臣也。辛亥元正。心石老夫书于西岩山房。
戒子侄书(壬辰冬)
唐柳玭有言曰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夫忠孝勤俭者。万善之源而成立之本也。顽率奢傲者。百恶之宗而覆坠之由也。是以为善之人。日趍于高明而天必报之以福。为恶之人。日沦于污下而天必报之以祸。然则人之所当勉者。果非善乎。人之所当戒者。果非恶乎。噫。人而不学。心地茅塞。识见茫昧。不知所当行之路。必须著力于学问上。矻矻孜孜。不废格致诚正之工。乃可以万善必成。百恶必去矣。汝等念之戒之。
书示族侄洛宪(庚戌)
人家子弟多失先范者。皆由于不能固穷以误一生。可不戒哉。此是文正府君赠丈岩郑先生语也。为法门后承者。固当拳拳佩服。
示子侄孙
文正府君尝有训曰儒术所向。只在孔孟程朱道德学问而已。世虽有升降污隆。儒者舍是而谁向哉。舍是则非儒者矣。见今夷狄乱华。禽兽齧人。儒者之道学。几乎亡矣。汝辈切勿以时俗动心。益思先训。不失旧规。即是不忝所生也。戒之勖之。毋怠毋忽。是望是望。壬子上元日。书于活山山斋。
彼酋又以爵帖攽馈我 朝文荫诸大官。金判书奭镇独不受而饮毒死之。卓哉方可谓乔木世臣也。辛亥元正。心石老夫书于西岩山房。
戒子侄书(壬辰冬)
唐柳玭有言曰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夫忠孝勤俭者。万善之源而成立之本也。顽率奢傲者。百恶之宗而覆坠之由也。是以为善之人。日趍于高明而天必报之以福。为恶之人。日沦于污下而天必报之以祸。然则人之所当勉者。果非善乎。人之所当戒者。果非恶乎。噫。人而不学。心地茅塞。识见茫昧。不知所当行之路。必须著力于学问上。矻矻孜孜。不废格致诚正之工。乃可以万善必成。百恶必去矣。汝等念之戒之。
书示族侄洛宪(庚戌)
人家子弟多失先范者。皆由于不能固穷以误一生。可不戒哉。此是文正府君赠丈岩郑先生语也。为法门后承者。固当拳拳佩服。
示子侄孙
文正府君尝有训曰儒术所向。只在孔孟程朱道德学问而已。世虽有升降污隆。儒者舍是而谁向哉。舍是则非儒者矣。见今夷狄乱华。禽兽齧人。儒者之道学。几乎亡矣。汝辈切勿以时俗动心。益思先训。不失旧规。即是不忝所生也。戒之勖之。毋怠毋忽。是望是望。壬子上元日。书于活山山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7H 页
溯源亭会讲条约
岁丙寅春。余与外从金圣礼及族叔致坚甫诸益。结茅栋于稽山之南马耳之北七瓦洞。会讲朱先生书。翌年春。移构于武夷峰下柳溪之浔。盖取山名之不偶也。读此书于此山。尽非乐事乎。遂扁其亭曰溯源。逐日会集。不可无饬躬砺志之规。依栗翁隐屏学规。立约如左。居是亭者。宜遵行毋违哉。
一。约中人。自开讲日。抱先生遗书。逐日会集。严立课程。会时相揖而迎。以齿序坐。务相和敬。讲讫而归。亦相揖而送。
一。揖迎定坐后。乃启方册。端拱肃容。如在严师之侧。循序轮读。各自专心致志。务穷义趣。毋得相顾笑
岁丙寅春。余与外从金圣礼及族叔致坚甫诸益。结茅栋于稽山之南马耳之北七瓦洞。会讲朱先生书。翌年春。移构于武夷峰下柳溪之浔。盖取山名之不偶也。读此书于此山。尽非乐事乎。遂扁其亭曰溯源。逐日会集。不可无饬躬砺志之规。依栗翁隐屏学规。立约如左。居是亭者。宜遵行毋违哉。
一。约中人。自开讲日。抱先生遗书。逐日会集。严立课程。会时相揖而迎。以齿序坐。务相和敬。讲讫而归。亦相揖而送。
一。揖迎定坐后。乃启方册。端拱肃容。如在严师之侧。循序轮读。各自专心致志。务穷义趣。毋得相顾笑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7L 页
谑。
一。疑义不有己见。必烂相商确。不能自解者。考诸劄疑。通而后已。且看到工夫上紧切处。必选写于册子。以备遗忘。
一。对卷时毋少放心。跛倚之态。怠慢之气。一切屏去。且于休息之顷。勿戏谑勿諠哗。只作文字义理有益之话。若荒杂怪神及市井鄙俚之说。不可出诸口端。至如妄论时政。方人长短。皆妨功隤心。亦切宜戒之。
一。几案书策笔砚之具。皆整置其所。毋或杂乱不齐。
一。早会暮散。不违规定。或风雨中阻之日。各在其家。勿为慢游。习诵旧讲之书。齐会后。各诵一篇。若有不通者。举白罚之。
一。起居造次之际。不失其仪。专务持敬。毋得以亵服自便。虽盛暑。衣冠袜履。亦不可释脱。
一。若有在会谨饬。归家惰慢。无所顾忌者。必相察规之。用尽责善之道。
一。午饭自约中轮具一箪食以来。众共疗饥。俾省各自来往之弊。惟以攻苦食淡为心。
一。若有宾朋之经过者。拜揖寒暄外。毋事閒谈。亦与
一。疑义不有己见。必烂相商确。不能自解者。考诸劄疑。通而后已。且看到工夫上紧切处。必选写于册子。以备遗忘。
一。对卷时毋少放心。跛倚之态。怠慢之气。一切屏去。且于休息之顷。勿戏谑勿諠哗。只作文字义理有益之话。若荒杂怪神及市井鄙俚之说。不可出诸口端。至如妄论时政。方人长短。皆妨功隤心。亦切宜戒之。
一。几案书策笔砚之具。皆整置其所。毋或杂乱不齐。
一。早会暮散。不违规定。或风雨中阻之日。各在其家。勿为慢游。习诵旧讲之书。齐会后。各诵一篇。若有不通者。举白罚之。
一。起居造次之际。不失其仪。专务持敬。毋得以亵服自便。虽盛暑。衣冠袜履。亦不可释脱。
一。若有在会谨饬。归家惰慢。无所顾忌者。必相察规之。用尽责善之道。
一。午饭自约中轮具一箪食以来。众共疗饥。俾省各自来往之弊。惟以攻苦食淡为心。
一。若有宾朋之经过者。拜揖寒暄外。毋事閒谈。亦与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8H 页
之讲磨。
阳南乡约节目(阳南。沃州之一面。)
凡乡之约有四。一曰德业相劝。二曰过失相规。三曰礼俗相交。四曰患难相恤。此本出蓝田吕氏。而朱夫子尝增损以行之。后来诸贤。亦多仿行。盖导人善俗之方。莫美于此。故遂酌古通今。以立条约。众推有德望文行者与有风力知事者。差定各任。(都约正,副约正,约有司各一人。直月,色掌各几人。各洞又有统长。)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德业可观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约有司掌之。(直月每月以德业可观者。过失可规者。告于约有司。书于籍。待会集日。乃告约正。)
一。孝事父母。敬事长上。友于兄弟。睦于亲戚。勤教子弟。务读圣经。择交朋友。必从善行事。
一。老少尊卑。各有序行。不踰名分。士农工贾。各守本业。勿失故常。若异教不经之事。一截勿犯事。
一。志守廉介。行勉忠义。畏法令。不失规度。谨奉公。勿愆租赋事。
一。书册农器。互相假借。使书农之穷乏者。不失其业事。
阳南乡约节目(阳南。沃州之一面。)
凡乡之约有四。一曰德业相劝。二曰过失相规。三曰礼俗相交。四曰患难相恤。此本出蓝田吕氏。而朱夫子尝增损以行之。后来诸贤。亦多仿行。盖导人善俗之方。莫美于此。故遂酌古通今。以立条约。众推有德望文行者与有风力知事者。差定各任。(都约正,副约正,约有司各一人。直月,色掌各几人。各洞又有统长。)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德业可观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约有司掌之。(直月每月以德业可观者。过失可规者。告于约有司。书于籍。待会集日。乃告约正。)
一。孝事父母。敬事长上。友于兄弟。睦于亲戚。勤教子弟。务读圣经。择交朋友。必从善行事。
一。老少尊卑。各有序行。不踰名分。士农工贾。各守本业。勿失故常。若异教不经之事。一截勿犯事。
一。志守廉介。行勉忠义。畏法令。不失规度。谨奉公。勿愆租赋事。
一。书册农器。互相假借。使书农之穷乏者。不失其业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8L 页
一。务广施惠。抚恤孤弱。为人谋事。为众集事。能尽诚恪。若非理非义之事。切勿干犯事。
右德业相劝之目。同约之人。各自笃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以记善籍。示于约正。相与推奖其能行者。以警励其不能行者。
一。酗酒赌技。构诬斗讼。并一截禁断事。(若有犯此三过者。直月告于约有司。书于籍。以为会集日论罚。)
一。或有陷于外诱。浸染异教者。自约中以义谕之。必使改革。若靳改则不待会集日。即告于约正。割名出约事。
一。行不恭逊。言有造讪者。自约中必规责。使之谨饬事。
一。游戏怠惰。不有职业者。自约中戒之诲之。不听则书于籍。待会集日。众规之事。
一。或有诱人子弟。构虚骗财者。齐声揭罚。即为出约事。
一。或以挟杂不正之事。多率成党。私自作弊者。别般施罚。即为出约。又禀官惩治事。
右过失相规之目。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若不听则会集之
右德业相劝之目。同约之人。各自笃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以记善籍。示于约正。相与推奖其能行者。以警励其不能行者。
一。酗酒赌技。构诬斗讼。并一截禁断事。(若有犯此三过者。直月告于约有司。书于籍。以为会集日论罚。)
一。或有陷于外诱。浸染异教者。自约中以义谕之。必使改革。若靳改则不待会集日。即告于约正。割名出约事。
一。行不恭逊。言有造讪者。自约中必规责。使之谨饬事。
一。游戏怠惰。不有职业者。自约中戒之诲之。不听则书于籍。待会集日。众规之事。
一。或有诱人子弟。构虚骗财者。齐声揭罚。即为出约事。
一。或以挟杂不正之事。多率成党。私自作弊者。别般施罚。即为出约。又禀官惩治事。
右过失相规之目。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若不听则会集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9H 页
日。直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谢过请改则使有司书于籍以俟之。若争辨不服者及终不能改者。割案出约。
一。冠昏丧祭。各从礼制。或有乘丧嫁娶。暮夜偷葬者。必纠察禁防事。
一。尊卑拜揖。不违礼节。每岁时。少幼必拜候尊长。或临事难决。则请告于长老夙望。听其可否事。
一。哀庆婚葬。随力相助。而或过时不婚。过时不葬者。自约中别加救助事。
一。有孝友异行者。别般施赏。又闻官褒奖事。
一。约中老人八十以上。折契物赠岁仪事。(契物有不赡。则虽一升米一斤肉。必具送。)
一。吉凶大事。器用仆使。皆有无相假事。
右礼俗相交之目。同约之人。互相纠正。毋少慢忽。则习俗可成美。直月,色掌迭察其勤慢。以告约有司。书于籍。为会集日赏罚之具。
一。若有患难之急。则同约之近者。先为赴救而告于约正。约正使直月色掌遍告约中。纠集而程督之。以为救恤事。(若遇火患则求聚家材。助其结构。若遇贼患则合力追踪。探觅失物。)
一。若有疾厄。则相问医药。以为济救事。
一。冠昏丧祭。各从礼制。或有乘丧嫁娶。暮夜偷葬者。必纠察禁防事。
一。尊卑拜揖。不违礼节。每岁时。少幼必拜候尊长。或临事难决。则请告于长老夙望。听其可否事。
一。哀庆婚葬。随力相助。而或过时不婚。过时不葬者。自约中别加救助事。
一。有孝友异行者。别般施赏。又闻官褒奖事。
一。约中老人八十以上。折契物赠岁仪事。(契物有不赡。则虽一升米一斤肉。必具送。)
一。吉凶大事。器用仆使。皆有无相假事。
右礼俗相交之目。同约之人。互相纠正。毋少慢忽。则习俗可成美。直月,色掌迭察其勤慢。以告约有司。书于籍。为会集日赏罚之具。
一。若有患难之急。则同约之近者。先为赴救而告于约正。约正使直月色掌遍告约中。纠集而程督之。以为救恤事。(若遇火患则求聚家材。助其结构。若遇贼患则合力追踪。探觅失物。)
一。若有疾厄。则相问医药。以为济救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9L 页
一。同约中或有劫略寇夺之患。出于不虞。则虽暮夜仓卒。闻警即赴。合力救免。如有无故不参之人。各其洞摘发削录事。
一。或被人诬枉。不能自伸者。自约中发明以救之。如有循私爽实之弊。则会集之日。当论罚事。
一。邻里或有缓急。虽非同约。而亦当救助事。
右患难相恤之目。同约之人。必一心合力。不犯违慢之过。凡如约者。有司皆书于籍。以告都约正。取次差任。
以上乡约凡二十二条也。每岁春三月秋九月朔。同约之人。待其约正指挥。皆会于书堂。(或择其宽閒处。)设先圣位(先圣至圣文宣王。)于堂上北壁下居中南向。设先师位于东西壁以配之。(先师兖国公颜氏东一西向。郕国公曾氏西一东向。沂国公孔氏东二西向。邹国公孟氏西二东向。濂溪周先生东三西向。明道程先生西三东向。伊川程先生东四西向。晦庵朱先生西四东向。)并用纸牌设位。约正以下皆降阶下再拜。约正从阼阶升堂焚香。降阶与在位者皆再拜讫。序齿分东西向立。行相揖礼。礼毕执事升堂。撤先圣先师所设位。焚纸牌。更设坐席。执事乃降。引约正自阼阶升堂。副正以下诸任随之。引约中年最尊者。自西阶升堂。次尊者及馀人皆随之。以齿序立。行拜礼于约
一。或被人诬枉。不能自伸者。自约中发明以救之。如有循私爽实之弊。则会集之日。当论罚事。
一。邻里或有缓急。虽非同约。而亦当救助事。
右患难相恤之目。同约之人。必一心合力。不犯违慢之过。凡如约者。有司皆书于籍。以告都约正。取次差任。
以上乡约凡二十二条也。每岁春三月秋九月朔。同约之人。待其约正指挥。皆会于书堂。(或择其宽閒处。)设先圣位(先圣至圣文宣王。)于堂上北壁下居中南向。设先师位于东西壁以配之。(先师兖国公颜氏东一西向。郕国公曾氏西一东向。沂国公孔氏东二西向。邹国公孟氏西二东向。濂溪周先生东三西向。明道程先生西三东向。伊川程先生东四西向。晦庵朱先生西四东向。)并用纸牌设位。约正以下皆降阶下再拜。约正从阼阶升堂焚香。降阶与在位者皆再拜讫。序齿分东西向立。行相揖礼。礼毕执事升堂。撤先圣先师所设位。焚纸牌。更设坐席。执事乃降。引约正自阼阶升堂。副正以下诸任随之。引约中年最尊者。自西阶升堂。次尊者及馀人皆随之。以齿序立。行拜礼于约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0H 页
正。约正答拜。又行拜礼于尊者。尊者答拜讫。各就坐。(约正坐堂东北壁下南向。年最尊者坐堂西北壁下南向。副正以下诸任。次约正之左南向。地陜则曲坐西向。次尊者坐最尊者之左南向。馀人曲坐东向。)直月抗声读约一过。副正推说其意。使约中诸人。晓解惯通。(约中小民有不文者。则用谚文翻誊以谕之。)有司以记善籍记过籍纳于约正。约正谛视之。询其实状于众。无异辞。乃命直月读记善籍一过。各随其善。称赏褒奖。又命直月以记过籍遍呈。在坐各默观一过。约正随其轻重。警责论罚。依约条施之。既毕乃食。食毕少休。复会于堂上。或讨论经史。或辨说义理。使约中子弟肄业者。讲诵圣经一篇。(二十岁以上讲四书。二十岁以下讲小学孝经。)至于世俗鄙俚淫亵怨怼神怪邪僻之言。则切勿出诸口。只务整肃雍容。若有违规者。直月辄纠之。至晡复行拜揖礼。乃退。
阳内阳南二坊。肇自甲午春。刱设乡约。定其节目。未及行而匪徒之乱蜂起。人心涣散。风俗坏败。地主(安东金奉圭。)又见递。约遂废弛。翌年秋。新侯金命洙纳其册子。见而嘉之。且序而奖之。仍使一乡之十坊皆遵行。以励颓俗。甚盛举也。噫。约之废兴。乃有数存者如是。盖此乡中此坊之刱设。实为河于海矣。是岁八月之十九日。约会始成于资风书堂。愿
阳内阳南二坊。肇自甲午春。刱设乡约。定其节目。未及行而匪徒之乱蜂起。人心涣散。风俗坏败。地主(安东金奉圭。)又见递。约遂废弛。翌年秋。新侯金命洙纳其册子。见而嘉之。且序而奖之。仍使一乡之十坊皆遵行。以励颓俗。甚盛举也。噫。约之废兴。乃有数存者如是。盖此乡中此坊之刱设。实为河于海矣。是岁八月之十九日。约会始成于资风书堂。愿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0L 页
入者众。皆书于籍。然阳内南之前合后分。亦从时宜也。惟我同约之人。苟以刱设之心。终无改易焉。则释回增美之化。亦将庶几矣。盍各勉旃哉。乙未约会日。宋秉珣识。
万东庙享祀节目
一。甲戌复设时。自 朝家降祀典。只令本道观察使差定道内守令为祭官。而士林不得主管。至于戊申。祀典不降。还付士林。故士论齐发。以立条约事。
一。祭享日字。以每年春秋季月上丁为定事。
一。凡祭需享仪节次。一遵遂庵先生已定之规事。
一。推士林中有重望者一人。为都有司。而 庙中凡事。禀问而行事。
一。择本道内公正解事者一人为庙司。又择明敏勤干者二人为掌议。又择二人为色掌。而 庙中凡事。实心奉行事。
一。春秋祭需所入。以四百两为定事。
一。享祀时供馈。惟祭官及任司人外。切勿许入文簿事。
一。各道择出道有司一人直月二人。专管该道指挥事。
万东庙享祀节目
一。甲戌复设时。自 朝家降祀典。只令本道观察使差定道内守令为祭官。而士林不得主管。至于戊申。祀典不降。还付士林。故士论齐发。以立条约事。
一。祭享日字。以每年春秋季月上丁为定事。
一。凡祭需享仪节次。一遵遂庵先生已定之规事。
一。推士林中有重望者一人。为都有司。而 庙中凡事。禀问而行事。
一。择本道内公正解事者一人为庙司。又择明敏勤干者二人为掌议。又择二人为色掌。而 庙中凡事。实心奉行事。
一。春秋祭需所入。以四百两为定事。
一。享祀时供馈。惟祭官及任司人外。切勿许入文簿事。
一。各道择出道有司一人直月二人。专管该道指挥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1H 页
一。每年春秋祭享时。各道择儒生二员。趁时起送事。
一。朔望焚香。虽非遂翁所定原规。而更定仪节。特为审察 庙内虔奉与否事。
一。祭享需所馀。置于监官所。以供每月焚香费事。
一。虽非祭享时。士林有欲奉审者。亦宜赞唱瞻拜事。
一。都有司无故不得擅改。馀外任司则每年改差。而著实勤干者。不必依例事。
一。本道助金。殖本于华阳所属诸洞。以三分利拮据事。
一。他道助金。该道任司人亦以三分利。著实拮捃。享祀时以二百两前期二十日输送。毋有渗漏之弊事。
一。皇庙享事所重自别。但受其自愿出义者。决不可强责。如有凭藉弄奸者。自 庙中论罚事。
一。出义者姓名。录成一册。置诸 庙中。以备他日考据事。
万东庙祭享事。轮告门中文。(己酉正月十日)
呜呼。神州陆沉。世不识帝王之统久矣。藩邦再造民。永忘 皇朝之恩可乎。剥卦以上九为兆。麟经以尊周为大。窃伏惟 万东庙。实两皇帝妥灵之所。而吾
一。朔望焚香。虽非遂翁所定原规。而更定仪节。特为审察 庙内虔奉与否事。
一。祭享需所馀。置于监官所。以供每月焚香费事。
一。虽非祭享时。士林有欲奉审者。亦宜赞唱瞻拜事。
一。都有司无故不得擅改。馀外任司则每年改差。而著实勤干者。不必依例事。
一。本道助金。殖本于华阳所属诸洞。以三分利拮据事。
一。他道助金。该道任司人亦以三分利。著实拮捃。享祀时以二百两前期二十日输送。毋有渗漏之弊事。
一。皇庙享事所重自别。但受其自愿出义者。决不可强责。如有凭藉弄奸者。自 庙中论罚事。
一。出义者姓名。录成一册。置诸 庙中。以备他日考据事。
万东庙祭享事。轮告门中文。(己酉正月十日)
呜呼。神州陆沉。世不识帝王之统久矣。藩邦再造民。永忘 皇朝之恩可乎。剥卦以上九为兆。麟经以尊周为大。窃伏惟 万东庙。实两皇帝妥灵之所。而吾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1L 页
先子苦心之刱。依制于茅屋之祭昭王。有光于桂郡之祀虞帝。岁荐精禋。庶报 帝德。不幸中撤。深慨众遗民之无寓慕。匪久复新。仰叹 大圣人之有弘度。笾豆秩秩。襟绅秋秋。礼义赖而不坠。仪文永其休明。柰之何蹄迹纵横于中国。竟焉使纲纪斁沦于小华。乃至于今。祀典不举。 朝令还付士林。旧章尚传。草野弥切风泉之思。庸赍腔血之忱。惟我尤翁云仍。先发峻议。凡玆东表衣冠。岂无共事。勿委托于世道而沁沁泄泄。幸顾諟于祖述而拳拳孜孜。阴邪自销于中。阳复可占于此。后承苟或无心。先灵应不瞑目。敢以粢盛之需。分排诸派。亟协多少之力。罔废缛仪。各须惕念。千万是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