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0064-000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考异卷一
明 梅鷟 撰
史记儒林传
伏生者济南人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欲求能治尚书者
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
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
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
尚书考异卷一
明 梅鷟 撰
史记儒林传
伏生者济南人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欲求能治尚书者
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
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
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
卷一 第 1b 页 WYG0064-0004d.png
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
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
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
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儿宽贫无
资用常为弟子都养以试第次补廷尉史张汤以为奏
谳掾后为御史大夫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
书徵不能明也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
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
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
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
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儿宽贫无
资用常为弟子都养以试第次补廷尉史张汤以为奏
谳掾后为御史大夫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
书徵不能明也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
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
卷一 第 2a 页 WYG0064-0005a.png
以起其家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滋多于此矣 今按
太史公当汉武帝时伪说未滋故其言多可信如云伏
生书出于壁藏独得二十九篇又云即以教于齐鲁之
间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历历皆可信然则汉文
帝时非无尚书也求能治尚书者耳山东诸大师匪无
治尚书皆伏生弟子而推隆于宗师云耳晋人不知遂
创为失其夲经口以传授其诞妄不足信可知矣今伏
生书见在古今所引者皆如此昭然日星之明失其本
太史公当汉武帝时伪说未滋故其言多可信如云伏
生书出于壁藏独得二十九篇又云即以教于齐鲁之
间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历历皆可信然则汉文
帝时非无尚书也求能治尚书者耳山东诸大师匪无
治尚书皆伏生弟子而推隆于宗师云耳晋人不知遂
创为失其夲经口以传授其诞妄不足信可知矣今伏
生书见在古今所引者皆如此昭然日星之明失其本
卷一 第 2b 页 WYG0064-0005b.png
经者何篇以意属读者何章何句也邪又太史公未尝
言安国古文出于壁藏既曰颇能言又曰盖尚书滋多
于此矣其言容有抑扬哉
汉书艺文志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书之所起远矣至
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
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
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
言安国古文出于壁藏既曰颇能言又曰盖尚书滋多
于此矣其言容有抑扬哉
汉书艺文志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书之所起远矣至
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
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
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
卷一 第 3a 页 WYG0064-0005c.png
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
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官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
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
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
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
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
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
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
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官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
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
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
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
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
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
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
卷一 第 3b 页 WYG0064-0005d.png
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
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今按汉书与史记异者数处古文经四十六卷史记
无此句孔子纂书凡百篇而为之序史记无此句鲁共
王坏宅以书还孔氏事史记不载孔安国得古文尚书
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史记不载
二十九卷史记作二十九篇盖一篇为一卷也汉书与
史记不同者若此宜从史记为当然百篇之序史记班
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今按汉书与史记异者数处古文经四十六卷史记
无此句孔子纂书凡百篇而为之序史记无此句鲁共
王坏宅以书还孔氏事史记不载孔安国得古文尚书
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史记不载
二十九卷史记作二十九篇盖一篇为一卷也汉书与
史记不同者若此宜从史记为当然百篇之序史记班
卷一 第 4a 页 WYG0064-0006a.png
班可见但孟坚以为孔子为之晦翁不可也
后汉书儒林传
前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
欧阳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
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
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
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
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譂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
后汉书儒林传
前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
欧阳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
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
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
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
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譂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
卷一 第 4b 页 WYG0064-0006b.png
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 牟长习欧
阳尚书著尚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
宋登传欧阳尚书 张驯传大夏侯尚书 尹敏初
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周防师事盖豫受古文尚书
孔僖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 杨伦
师事司徒丁鸿习古文尚书北海牟融习大夏侯尚书
东海王良习小夏侯尚书 沛国桓荣习欧阳尚书
荣世习相传授东京最盛 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
阳尚书著尚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
宋登传欧阳尚书 张驯传大夏侯尚书 尹敏初
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周防师事盖豫受古文尚书
孔僖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 杨伦
师事司徒丁鸿习古文尚书北海牟融习大夏侯尚书
东海王良习小夏侯尚书 沛国桓荣习欧阳尚书
荣世习相传授东京最盛 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
卷一 第 5a 页 WYG0064-0006c.png
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
书遂显于世 今按范蔚宗历述伏生今文书及安国
古文书传授颠末较然可寻遂尽除去诞妄不经之说
使人得有所考有以知晋人古文二十五篇决非安国
所传之本何其精详而简当也哉班孟坚于是乎有愧
矣何者伏生书传之三家皆得立世固无疑安国书独
不得立世遂以为流落人间直至东晋始显今观安国
传之数世至孔僖世传古文尚书则其子孙之传者也
书遂显于世 今按范蔚宗历述伏生今文书及安国
古文书传授颠末较然可寻遂尽除去诞妄不经之说
使人得有所考有以知晋人古文二十五篇决非安国
所传之本何其精详而简当也哉班孟坚于是乎有愧
矣何者伏生书传之三家皆得立世固无疑安国书独
不得立世遂以为流落人间直至东晋始显今观安国
传之数世至孔僖世传古文尚书则其子孙之传者也
卷一 第 5b 页 WYG0064-0006d.png
都尉朝庸譂尹敏盖豫周防丁鸿杨伦杜林贾逵马融
郑玄则其弟子之相传者也虽不得立之学官而其家
传及弟子之相传正为先汉之伪古文而非晋人始出
之古文明矣
隋经籍志
汉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
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
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之子世世
郑玄则其弟子之相传者也虽不得立之学官而其家
传及弟子之相传正为先汉之伪古文而非晋人始出
之古文明矣
隋经籍志
汉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
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
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之子世世
卷一 第 6a 页 WYG0064-0007a.png
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
尉受业于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
侯之学胜传从兄子建别为小夏侯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
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
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
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泰誓与河内女
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
文开其篇第以𨽻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馀篇简
尉受业于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
侯之学胜传从兄子建别为小夏侯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
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
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
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泰誓与河内女
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
文开其篇第以𨽻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馀篇简
卷一 第 6b 页 WYG0064-0007b.png
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
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
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
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
注然其所传惟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
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
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
传惟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
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
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
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
注然其所传惟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
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
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
传惟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
卷一 第 7a 页 WYG0064-0007c.png
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
一篇齐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航头得其书奏上比马
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
二家齐代惟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馀
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考其篇目
似孔氏壁中书之残阙者故附尚书之末 今按隋志
虽约史记两汉书而为之然其言时与史汉书乖戻者
多首以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
一篇齐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航头得其书奏上比马
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
二家齐代惟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馀
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考其篇目
似孔氏壁中书之残阙者故附尚书之末 今按隋志
虽约史记两汉书而为之然其言时与史汉书乖戻者
多首以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
卷一 第 7b 页 WYG0064-0007d.png
盖以泰誓足二十九篇之数遂使后人承讹踵误其失
一也不志儿宽诣博士受业孔安国其失二也不书尹
敏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周防师事盖豫受古文尚
书其失三也不书孔僖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
古文尚书其失四也于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
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下不书由是古
文尚书遂显于世其失五也其下遂变文云然其所传
惟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无师说其
一也不志儿宽诣博士受业孔安国其失二也不书尹
敏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周防师事盖豫受古文尚
书其失三也不书孔僖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
古文尚书其失四也于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
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下不书由是古
文尚书遂显于世其失五也其下遂变文云然其所传
惟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无师说其
卷一 第 8a 页 WYG0064-0008a.png
失六也又云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
传者其失七也又其后不书王肃得见安国古文尚书
及皇南谧梁柳郑冲等所传安国古文尚书次第其失
八也所以有此八失者盖不知二十九篇夲以序言而
非伪泰誓又不知都尉朝庸生儿宽尹敏盖豫周防孔
僖杜林贾逵马融郑玄所传古文同一张霸所作者遂
误以都尉朝庸生所传者为东晋梅赜所上而以杜贾
马郑所传者然后为张霸伪书故也夫隋志徒知都尉
传者其失七也又其后不书王肃得见安国古文尚书
及皇南谧梁柳郑冲等所传安国古文尚书次第其失
八也所以有此八失者盖不知二十九篇夲以序言而
非伪泰誓又不知都尉朝庸生儿宽尹敏盖豫周防孔
僖杜林贾逵马融郑玄所传古文同一张霸所作者遂
误以都尉朝庸生所传者为东晋梅赜所上而以杜贾
马郑所传者然后为张霸伪书故也夫隋志徒知都尉
卷一 第 8b 页 WYG0064-0008b.png
朝庸生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者为即梅赜所上而不
知孔僖绍孔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实即十六篇张
霸等所作之古文而非二十五篇之古文然则隋志之
失昭昭矣
伏生今文书二十九篇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
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
方多士立政无逸君奭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知孔僖绍孔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实即十六篇张
霸等所作之古文而非二十五篇之古文然则隋志之
失昭昭矣
伏生今文书二十九篇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
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
方多士立政无逸君奭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卷一 第 9a 页 WYG0064-0008c.png
凡二十八篇乃晁错所受伏生书以𨽻写之𨽻者当时
所行之字也故曰今文孔颖达曰泰誓本非伏生所传
武帝之世始出而得行史迁因以入于伏生所传之内
故云二十九篇也蔡沈曰伏生夲二十八篇今加泰誓
一篇故为二十九篇耳鷟曰孔氏蔡氏皆瞽说也史记
儒林传言秦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
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
之间则伏生壁藏之时初不止二十九篇其后亡数十
所行之字也故曰今文孔颖达曰泰誓本非伏生所传
武帝之世始出而得行史迁因以入于伏生所传之内
故云二十九篇也蔡沈曰伏生夲二十八篇今加泰誓
一篇故为二十九篇耳鷟曰孔氏蔡氏皆瞽说也史记
儒林传言秦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
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
之间则伏生壁藏之时初不止二十九篇其后亡数十
卷一 第 9b 页 WYG0064-0008d.png
篇独得此耳是二十九篇皆伏生壁藏者安得谓今加
泰誓一篇故为二十九篇哉且伏生于汉定兵熄之时
得二十九篇正高惠之间其后至文帝时始授晁错然
又更景帝至武帝末年张霸伪泰誓始出故马融云泰
誓后出郑玄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别录曰民有得泰
誓书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之数月皆起传以
教人伏生当漠初定之时即以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
间安得谓太史迁在武帝之世见泰誓出事得行入干
泰誓一篇故为二十九篇哉且伏生于汉定兵熄之时
得二十九篇正高惠之间其后至文帝时始授晁错然
又更景帝至武帝末年张霸伪泰誓始出故马融云泰
誓后出郑玄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别录曰民有得泰
誓书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之数月皆起传以
教人伏生当漠初定之时即以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
间安得谓太史迁在武帝之世见泰誓出事得行入干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64-0009a.png
伏生所传内故为史总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复曲别分
析云民间所得其实得时不与伏生所传同也哉汉艺
文志云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
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
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
今按艺文志所言所以疏史记儒林传之言也见百篇
之书共序为百一篇亡失者七十二篇止求得二十九
篇二十九篇之内二十八篇为尚书经而一篇为序其
析云民间所得其实得时不与伏生所传同也哉汉艺
文志云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
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
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
今按艺文志所言所以疏史记儒林传之言也见百篇
之书共序为百一篇亡失者七十二篇止求得二十九
篇二十九篇之内二十八篇为尚书经而一篇为序其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64-0009b.png
言明甚东晋时伪作孔安国尚书传序者亦知此意故
曰今所定者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
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
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可见
书序正在二十九篇之数内矣马融等所注二十九篇
者正谓此也尚何言哉试以史记考之则百篇之序散
见于夏殷周夲纪中虽不尽完备然颠末可考正可以
见伏生二十九篇之经乃并序言之而非以伪泰誓矣
曰今所定者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
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
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可见
书序正在二十九篇之数内矣马融等所注二十九篇
者正谓此也尚何言哉试以史记考之则百篇之序散
见于夏殷周夲纪中虽不尽完备然颠末可考正可以
见伏生二十九篇之经乃并序言之而非以伪泰誓矣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64-0009c.png
故曰孔氏蔡氏皆瞽说也
尚书大传三卷
崇文总目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注伏生本
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證云晁
氐曰胜孝文时年且百岁欧阳生张生从学焉音声犹
有讹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𨽻之殊不能无失胜终
之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已意弥缝其阙而别作章句又
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陈
尚书大传三卷
崇文总目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注伏生本
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證云晁
氐曰胜孝文时年且百岁欧阳生张生从学焉音声犹
有讹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𨽻之殊不能无失胜终
之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已意弥缝其阙而别作章句又
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陈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64-0009d.png
氏曰凡八十三篇当是其徒欧阳张生之徒杂记所闻
未必当时本书也 今按伏生大传亦多虚辞滥说故
其后世多作伪书非伏生之为伪也后之为伪者由是
而出也卜子夏门人田子方流而为庄周况伏生乎然
大司农郑玄为之注必其书多有可采者故也年且百
岁乃授晁错之时今晁氏以为欧阳生张生当是时从
学焉则妄矣当汉定求书出其壁藏即以教于齐鲁之
间年何尝及百岁耶且百岁之翁音声讹误先后差舛
未必当时本书也 今按伏生大传亦多虚辞滥说故
其后世多作伪书非伏生之为伪也后之为伪者由是
而出也卜子夏门人田子方流而为庄周况伏生乎然
大司农郑玄为之注必其书多有可采者故也年且百
岁乃授晁错之时今晁氏以为欧阳生张生当是时从
学焉则妄矣当汉定求书出其壁藏即以教于齐鲁之
间年何尝及百岁耶且百岁之翁音声讹误先后差舛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64-0010a.png
又安能作传三篇都为三卷者哉又曰胜终之后数子
各论所闻以已意弥缝其阙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
因经属指名之曰传者凡皆无徵不信之辞也汉世之
郑玄以大儒而为之注异世之晁氏乃因晋人失其夲
经之言而遂架空臆说其亦无星之秤无寸之尺而欲
以称量事物岂不缪哉
古文二十五篇
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大甲三篇
各论所闻以已意弥缝其阙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
因经属指名之曰传者凡皆无徵不信之辞也汉世之
郑玄以大儒而为之注异世之晁氏乃因晋人失其夲
经之言而遂架空臆说其亦无星之秤无寸之尺而欲
以称量事物岂不缪哉
古文二十五篇
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大甲三篇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64-0010b.png
咸有一德说命三萹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周
官君陈毕命君牙囧命此二十五篇者云皆科斗书科
斗者仓颉所制之字也故曰古文吴氏曰伏生传于既
耄之后而安国为𨽻古又特定其所可知者而一篇之
中一简之内其不可知者盖不无矣乃欲以是尽求作
书之夲意与夫夲末先后之义其亦可谓难矣而安国
所增多之书今篇目具在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
佶曲聱牙至有不可读者夫四代之书作者不一乃至
官君陈毕命君牙囧命此二十五篇者云皆科斗书科
斗者仓颉所制之字也故曰古文吴氏曰伏生传于既
耄之后而安国为𨽻古又特定其所可知者而一篇之
中一简之内其不可知者盖不无矣乃欲以是尽求作
书之夲意与夫夲末先后之义其亦可谓难矣而安国
所增多之书今篇目具在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
佶曲聱牙至有不可读者夫四代之书作者不一乃至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64-0010c.png
二人之手而遂定为二体乎其亦难言矣朱子曰书凡
易读者皆古文岂有数百年壁藏之中不能损一字者
又曰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其所难而易者
全不能记也又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未见
可疑之甚又曰书序伏生时无之其文甚弱亦不是前
汉人文字只似后汉末人又曰小序决非孔门之旧安
国序亦非西汉文章又曰先汉文字重厚今大序格致
极轻又曰尚书孔安国传是魏晋间人作托安国为名
易读者皆古文岂有数百年壁藏之中不能损一字者
又曰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其所难而易者
全不能记也又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未见
可疑之甚又曰书序伏生时无之其文甚弱亦不是前
汉人文字只似后汉末人又曰小序决非孔门之旧安
国序亦非西汉文章又曰先汉文字重厚今大序格致
极轻又曰尚书孔安国传是魏晋间人作托安国为名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64-0010d.png
耳又曰孔传并序皆不类西京文字气象与孔丛子同
是一手伪书盖其言多相表里而训诂亦多出小尔雅
也临川吴先生曰汉儒所治不过伏生书及伪泰誓共
二十九篇张霸伪古文书二十四篇虽在而辞义兼鄙
不足取重于世以售其欺及梅赜二十五篇之书出则
凡传记所引书语注家指为逸书者收拾无遗既有證
验而其言率依于理比张霸伪书辽绝矣析伏氏书二
十八篇为三十三杂以新出之书通为五十八篇并书
是一手伪书盖其言多相表里而训诂亦多出小尔雅
也临川吴先生曰汉儒所治不过伏生书及伪泰誓共
二十九篇张霸伪古文书二十四篇虽在而辞义兼鄙
不足取重于世以售其欺及梅赜二十五篇之书出则
凡传记所引书语注家指为逸书者收拾无遗既有證
验而其言率依于理比张霸伪书辽绝矣析伏氏书二
十八篇为三十三杂以新出之书通为五十八篇并书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64-0011a.png
序一篇凡五十九有孔安国传及序世遂以为真孔壁
所藏也唐初诸儒从而为之疏义自是以后汉世大小
夏侯欧阳氏所传尚书止有二十九篇者废不复行惟
此孔壁传五十八篇孤行于世伏氏书既与梅赜所增
混淆谁复能辨窃尝读伏氏书虽难尽通然辞义古奥
其为上古之书无疑梅赜所增二十五篇体制如出一
手采辑补缀虽无一字无所本而平缓卑弱殊不类先
汉以前之文夫千年古书最晚乃出而字画略无脱误
所藏也唐初诸儒从而为之疏义自是以后汉世大小
夏侯欧阳氏所传尚书止有二十九篇者废不复行惟
此孔壁传五十八篇孤行于世伏氏书既与梅赜所增
混淆谁复能辨窃尝读伏氏书虽难尽通然辞义古奥
其为上古之书无疑梅赜所增二十五篇体制如出一
手采辑补缀虽无一字无所本而平缓卑弱殊不类先
汉以前之文夫千年古书最晚乃出而字画略无脱误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64-0011b.png
文势略无龃龉不亦大可疑乎夫以吴氏及朱子所疑
者如此顾澄何敢质斯疑而断断然不敢信此二十五
篇之为古书则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故今以此二
十五篇自为卷帙以别于伏氏之书而小序各冠篇首
者复合为一以寘其后孔氏序亦并附焉而因及其所
可疑非澄之私言也闻之先儒云尔鷟案吴氏朱子吴
先生三大儒之论如此凡皆迥出常情洞烛真伪无所
因袭之见此所以为豪杰圣贤也夫岂雷同附和并为
者如此顾澄何敢质斯疑而断断然不敢信此二十五
篇之为古书则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故今以此二
十五篇自为卷帙以别于伏氏之书而小序各冠篇首
者复合为一以寘其后孔氏序亦并附焉而因及其所
可疑非澄之私言也闻之先儒云尔鷟案吴氏朱子吴
先生三大儒之论如此凡皆迥出常情洞烛真伪无所
因袭之见此所以为豪杰圣贤也夫岂雷同附和并为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64-0011c.png
一谈牢不可破者可企而及之哉然则不内照于心求
其真是所在而往往首鼠两端又或噤喑不敢出一声
者正所谓昧其是非之夲心者也其不得罪于三先生
者几希矣吴先生文集中又尝有诗云先汉今文古后
晋古文今若乃伏生者遗像宜铸金其所以宝爱圣经
而掊击伪书者何其严哉
古文尚书十三卷
晁氏曰汉孔安国以𨽻古定五十九篇之书盖以𨽻写
其真是所在而往往首鼠两端又或噤喑不敢出一声
者正所谓昧其是非之夲心者也其不得罪于三先生
者几希矣吴先生文集中又尝有诗云先汉今文古后
晋古文今若乃伏生者遗像宜铸金其所以宝爱圣经
而掊击伪书者何其严哉
古文尚书十三卷
晁氏曰汉孔安国以𨽻古定五十九篇之书盖以𨽻写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64-0011d.png
籀故谓之𨽻古其书自汉迄唐行于学官明皇不喜古
文改从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一二子释文
而已皇朝吕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较陆氏
释文虽小有异同而大体相类观其作字奇古非字书
傅会穿凿者所能到学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夹
漈郑氏曰按易诗书春秋皆有古文自汉以来尽易以
今文惟孔安国得屋壁之书依古文而𨽻之安国授都
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郑玄为之注
文改从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一二子释文
而已皇朝吕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较陆氏
释文虽小有异同而大体相类观其作字奇古非字书
傅会穿凿者所能到学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夹
漈郑氏曰按易诗书春秋皆有古文自汉以来尽易以
今文惟孔安国得屋壁之书依古文而𨽻之安国授都
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郑玄为之注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64-0012a.png
亦不废古文使天下后世于此一书而得古意不幸遭
明皇更以今文其不合开元文字者谓之野书然易以
今文虽失古意但参之古书于理无碍亦足矣明皇之
时去𨽻书既远不通变古之义所用今文违于古义尤
多臣于是考今书之文无妨于义者从今有妨于义者
从古庶古今文义两不相违曰书考迨武成而未及终
编又有书辨讹七卷皆可见矣马端临曰按汉儒林传
言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唐艺文志有
明皇更以今文其不合开元文字者谓之野书然易以
今文虽失古意但参之古书于理无碍亦足矣明皇之
时去𨽻书既远不通变古之义所用今文违于古义尤
多臣于是考今书之文无妨于义者从今有妨于义者
从古庶古今文义两不相违曰书考迨武成而未及终
编又有书辨讹七卷皆可见矣马端临曰按汉儒林传
言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唐艺文志有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64-0012b.png
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玄宗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
从今文然则汉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𨽻书也
唐之所谓古文者𨽻书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𨽻
书秦汉间通行至唐则又变而为俗书矣何尚书犹存
古文乎盖安国所得孔壁之书虽为之传而未得立于
学官东京而后虽名儒亦未尝传习至隋唐间方显往
往人犹以僻书奥传视之缮写传授者少故所存者皆
古物尚是安国所定之𨽻书而未尝改以从俗字犹今
从今文然则汉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𨽻书也
唐之所谓古文者𨽻书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𨽻
书秦汉间通行至唐则又变而为俗书矣何尚书犹存
古文乎盖安国所得孔壁之书虽为之传而未得立于
学官东京而后虽名儒亦未尝传习至隋唐间方显往
往人犹以僻书奥传视之缮写传授者少故所存者皆
古物尚是安国所定之𨽻书而未尝改以从俗字犹今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64-0012c.png
士大夫蓄书之家有奇异之书世所罕见者必是旧本
且多古字是也噫百篇之书遭秦火而亡其半所存者
五十八篇而其间此二十五篇者书虽传而字复不谐
于俗传于汉者为科斗书传于唐者为𨽻书皆当时之
人所罕习者盖出自孔壁之后又复晦昧数百年而学
者始得以家传人诵也 今按郑夹漈云孔安国得屋
壁之书依古文而𨽻之以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
之尚书古文之学盖正指𨽻书为隋唐之古文未尝以
且多古字是也噫百篇之书遭秦火而亡其半所存者
五十八篇而其间此二十五篇者书虽传而字复不谐
于俗传于汉者为科斗书传于唐者为𨽻书皆当时之
人所罕习者盖出自孔壁之后又复晦昧数百年而学
者始得以家传人诵也 今按郑夹漈云孔安国得屋
壁之书依古文而𨽻之以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
之尚书古文之学盖正指𨽻书为隋唐之古文未尝以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64-0012d.png
科斗言也晁氏又云安国以𨽻写籀谓之𨽻古则知以
𨽻为古文者乃晋人假安国之自称已如此马端临不
知此意言虽明而徒为赘尔至其馀所言者则承讹踵
误全无考證皆妄说也夫朝乃安国弟子未曾授东晋
古文也僖乃安国数代曾孙亦未曾授东晋时古文也
儿宽以亲受学安国亦未曾授太史公以亲见安国皆
未曾见而云又复晦昧数百年则其未晦昧之前所见
者果何人耶所传者果何书耶学者亦可以自悟矣朱
𨽻为古文者乃晋人假安国之自称已如此马端临不
知此意言虽明而徒为赘尔至其馀所言者则承讹踵
误全无考證皆妄说也夫朝乃安国弟子未曾授东晋
古文也僖乃安国数代曾孙亦未曾授东晋时古文也
儿宽以亲受学安国亦未曾授太史公以亲见安国皆
未曾见而云又复晦昧数百年则其未晦昧之前所见
者果何人耶所传者果何书耶学者亦可以自悟矣朱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64-0013a.png
子曰孔书是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不曾见可疑之甚
迈特之见岂鼠肝蛙腹者所能及也耶
朱子语录
孔安国解经最乱道看得只是孔丛子等做出来因说
书云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如毛公诗如此高简大
段争事汉儒训释文字多是如此有疑则阙今此却尽
释之岂有千百年前人说底话收拾于灰烬屋壁中与
口传之馀更无一字讹舛理会不得如此可疑也兼小
迈特之见岂鼠肝蛙腹者所能及也耶
朱子语录
孔安国解经最乱道看得只是孔丛子等做出来因说
书云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如毛公诗如此高简大
段争事汉儒训释文字多是如此有疑则阙今此却尽
释之岂有千百年前人说底话收拾于灰烬屋壁中与
口传之馀更无一字讹舛理会不得如此可疑也兼小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64-0013b.png
序皆可疑尧典一篇自说尧一代为治之次序至让于
舜方止今却说是让于舜后方作舜典亦是见一代政
事之终始却说历试诸难是为要受让时作也至后诸
篇皆然况它先汉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极轻
却疑是晋宋间文章况孔书是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
不曾见可疑之甚 今按朱子之见诚为超迈朱子之
言诚为精当但犹颇有放失者愚请得而补之小序在
于二十九篇之数又史记班班可考孟坚以为孔子所
舜方止今却说是让于舜后方作舜典亦是见一代政
事之终始却说历试诸难是为要受让时作也至后诸
篇皆然况它先汉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极轻
却疑是晋宋间文章况孔书是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
不曾见可疑之甚 今按朱子之见诚为超迈朱子之
言诚为精当但犹颇有放失者愚请得而补之小序在
于二十九篇之数又史记班班可考孟坚以为孔子所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64-0013c.png
作则因其流传之久故也是则虽非孔子亲笔然先秦
战国时讲师所作无疑晋人假孔安国书东晋方出不
惟前此诸儒皆不曾见虽前此真孔安国亦不曾见盖
安国子孙孔臧孔僖递递相承安国诸弟子儿宽庸生
表表人望安国诸友董仲舒太史迁名世儒者曾无一
人一言及于二十五篇之内者则亦不必置疑而的然
可知其伪矣又况蒐窃补缀如泥中之斗兽踪迹形状
亦焉能廋哉朱子于先汉小序尽力排之不肯少恕于
战国时讲师所作无疑晋人假孔安国书东晋方出不
惟前此诸儒皆不曾见虽前此真孔安国亦不曾见盖
安国子孙孔臧孔僖递递相承安国诸弟子儿宽庸生
表表人望安国诸友董仲舒太史迁名世儒者曾无一
人一言及于二十五篇之内者则亦不必置疑而的然
可知其伪矣又况蒐窃补缀如泥中之斗兽踪迹形状
亦焉能廋哉朱子于先汉小序尽力排之不肯少恕于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64-0013d.png
东晋后出伪书虽云可疑之甚然不免表章尊显疑信
相半遂使蔡沈之徒从厥攸好违已所疑岂匪过于放
失而同染污俗之见也欤
孔安国尚书注十三卷
晁氏曰安国古文尚书至晋齐间始显详见总论唐孝
明不喜古文以今文易之又颇改其辞如旧无颇今改
无陂之类是也按安国既定古文会有巫蛊事不复以
闻藏于私家而已是以郑康成注礼记韦昭注国语杜
相半遂使蔡沈之徒从厥攸好违已所疑岂匪过于放
失而同染污俗之见也欤
孔安国尚书注十三卷
晁氏曰安国古文尚书至晋齐间始显详见总论唐孝
明不喜古文以今文易之又颇改其辞如旧无颇今改
无陂之类是也按安国既定古文会有巫蛊事不复以
闻藏于私家而已是以郑康成注礼记韦昭注国语杜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64-0014a.png
预注左氏赵岐注孟子遇引今尚书所有之文皆曰逸
书盖未尝见古文故也然尝以礼记较说命孟子较泰
誓大义虽不远而文不尽同意者安国以𨽻古定时失
之耳愚今按晁氏之言多未详悉盖考焉而不精故语
焉而不详也首言安国古文尚书至晋齐间始显是以
晋人伪安国之古文即为先汉真安国之古文也其言
谬甚论其义理则先汉之古文不如东晋之古文尤为
近理何者先汉之伪纰漏显然其失易见东晋之伪无
书盖未尝见古文故也然尝以礼记较说命孟子较泰
誓大义虽不远而文不尽同意者安国以𨽻古定时失
之耳愚今按晁氏之言多未详悉盖考焉而不精故语
焉而不详也首言安国古文尚书至晋齐间始显是以
晋人伪安国之古文即为先汉真安国之古文也其言
谬甚论其义理则先汉之古文不如东晋之古文尤为
近理何者先汉之伪纰漏显然其失易见东晋之伪无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64-0014b.png
一书不蒐葺无一字无所夲自非英才间世之大贤不
能以出于一手置其疑不能以平缓卑弱斥其非世之
陋儒其智如虱不出裈裆敝精神于尔雅虫鱼之蹇浅
而略无超然独得于牝牡骊黄之外之玄微则其奔走
服役之不暇而遂为膏肓沈痼之疾病不亦宜哉论其
时岁则先汉之古文实为安国之家传而东晋之古文
乃自皇甫谧而突出何者前乎谧而授之者曰郑冲曰
苏愉曰梁柳而他无所徵也冲又受之何人哉冲愉等
能以出于一手置其疑不能以平缓卑弱斥其非世之
陋儒其智如虱不出裈裆敝精神于尔雅虫鱼之蹇浅
而略无超然独得于牝牡骊黄之外之玄微则其奔走
服役之不暇而遂为膏肓沈痼之疾病不亦宜哉论其
时岁则先汉之古文实为安国之家传而东晋之古文
乃自皇甫谧而突出何者前乎谧而授之者曰郑冲曰
苏愉曰梁柳而他无所徵也冲又受之何人哉冲愉等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64-0014c.png
有片言只字可考证哉此可知其书之杜撰于谧而非
异人一也后乎谧而上之者曰梅赜而赜乃得之梁柳
柳即谧之外兄此亦可知谧之假手于柳以传而非异
人二也至其作帝王世纪也凡尚书之言多创为一纪
以实之此其用心将以羽翼是书而使之可以传远则
其情状不可掩矣尚何疑哉然则贾逵郑康成所注正
安国的传之古文于礼记国语左传孟子所引尚书之
文悉皆不载故诸儒疑信相半辨駮纷然皇甫谧窥见
异人一也后乎谧而上之者曰梅赜而赜乃得之梁柳
柳即谧之外兄此亦可知谧之假手于柳以传而非异
人二也至其作帝王世纪也凡尚书之言多创为一纪
以实之此其用心将以羽翼是书而使之可以传远则
其情状不可掩矣尚何疑哉然则贾逵郑康成所注正
安国的传之古文于礼记国语左传孟子所引尚书之
文悉皆不载故诸儒疑信相半辨駮纷然皇甫谧窥见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64-0014d.png
此意故所杜撰特为用心然出于一手终不可盖平缓
卑弱终不可掩诸贤虽注先汉的传古文而未见东晋
后出之古文是以凡遇所引皆曰逸书盖以此也晁氏
乃曰会有巫蛊事不复以闻藏于私家而已是以康成
等未尝见古文诚为可笑之至也当是时岂犹有秦人
焚书之馀威乃以安国与张霸等所作之十六篇者而
递递相承以至于涂恽也耶天之历数在尔躬一节离
为三段而伪增其上予小子履一节离为二段而亦伪
卑弱终不可掩诸贤虽注先汉的传古文而未见东晋
后出之古文是以凡遇所引皆曰逸书盖以此也晁氏
乃曰会有巫蛊事不复以闻藏于私家而已是以康成
等未尝见古文诚为可笑之至也当是时岂犹有秦人
焚书之馀威乃以安国与张霸等所作之十六篇者而
递递相承以至于涂恽也耶天之历数在尔躬一节离
为三段而伪增其上予小子履一节离为二段而亦伪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64-0015a.png
增其上心劳日拙实允蹈之矣乃曰以礼记较说命孟
子较泰誓大义虽不远而文不尽同是则真所谓不能
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不知务甚矣哉
孔安国尚书序
今按此序皆依傍左传推寻汉志而为之惟其依傍左
传故其包罗略取以为二十五篇之经者皆此依傍之
故智也惟其推寻汉志故托壁藏之说𨽻古定之说四
十二卷之说巫蛊未上之说皆极推寻之周详也然三
子较泰誓大义虽不远而文不尽同是则真所谓不能
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不知务甚矣哉
孔安国尚书序
今按此序皆依傍左传推寻汉志而为之惟其依傍左
传故其包罗略取以为二十五篇之经者皆此依傍之
故智也惟其推寻汉志故托壁藏之说𨽻古定之说四
十二卷之说巫蛊未上之说皆极推寻之周详也然三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64-0015b.png
坟五典之说则用郑玄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郑
玄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贾逵亦云三坟三皇
之书五典五常之典八索九丘则用马融之说马融云
八索八卦九丘九州之数也既曰言大道言常道历代
宝之以为大训矣又曰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则于
言大道者尽见删去于言常道者亦去其三而于历代
所宝以为大训者亦为宝非其宝而不足以为训所可
宝训独二典耳岂夫子信而好古之意哉程子觉其言
玄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贾逵亦云三坟三皇
之书五典五常之典八索九丘则用马融之说马融云
八索八卦九丘九州之数也既曰言大道言常道历代
宝之以为大训矣又曰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则于
言大道者尽见删去于言常道者亦去其三而于历代
所宝以为大训者亦为宝非其宝而不足以为训所可
宝训独二典耳岂夫子信而好古之意哉程子觉其言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64-0015c.png
之失遂为之分疏曰所谓大道若性与天道之说圣人
岂得而去之哉若言阴阳四时七政五行之道亦必至
要之理非如后世之繁衍末术也固非常道圣人所以
不去也或者所谓羲农之书乃后人称述当时之事失
其义理如许行为神农之言及阴阳权变医方称黄帝
之说耳此圣人所以去之也五典既皆常道又去其三
盖上古虽已有文字而制立法度为治有迹得以记载
有史官以识其事自尧始耳审如程子之言则外史所
岂得而去之哉若言阴阳四时七政五行之道亦必至
要之理非如后世之繁衍末术也固非常道圣人所以
不去也或者所谓羲农之书乃后人称述当时之事失
其义理如许行为神农之言及阴阳权变医方称黄帝
之说耳此圣人所以去之也五典既皆常道又去其三
盖上古虽已有文字而制立法度为治有迹得以记载
有史官以识其事自尧始耳审如程子之言则外史所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64-0015d.png
掌玉石不分而倚相所读疏粺并蓄此又不通之论也
先儒又觉此言不足为之分疏则曰周礼外史掌三皇
五帝之书周公所录必非伪妄而春秋时三坟五典八
索九邱之书犹有存者若果全备孔子亦不应悉删去
之或其简编脱落不可通晓或是孔子亦见止自唐虞
以下不可知耳今亦不必深究其说也盖亦疑而不之
从矣殊不知吾夫子之赞易也虽穆姜之言亦在所取
况八卦之说岂忍尽刋诵诗也虽鸟兽草木之名亦贵
先儒又觉此言不足为之分疏则曰周礼外史掌三皇
五帝之书周公所录必非伪妄而春秋时三坟五典八
索九邱之书犹有存者若果全备孔子亦不应悉删去
之或其简编脱落不可通晓或是孔子亦见止自唐虞
以下不可知耳今亦不必深究其说也盖亦疑而不之
从矣殊不知吾夫子之赞易也虽穆姜之言亦在所取
况八卦之说岂忍尽刋诵诗也虽鸟兽草木之名亦贵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64-0016a.png
多识况九州之志岂忍尽除谁谓圣人之闻孙也而有
如此立论哉
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
经口以传授才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
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旁求二字本出楚语白公子张之言作古文者用此句
法盖屡矣汤诰曰聿求元圣与之勠力伊训曰敷求哲
人俾辅于尔后嗣太甲曰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咸有一
如此立论哉
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
经口以传授才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
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旁求二字本出楚语白公子张之言作古文者用此句
法盖屡矣汤诰曰聿求元圣与之勠力伊训曰敷求哲
人俾辅于尔后嗣太甲曰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咸有一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64-0016b.png
德曰眷求一德俾作神主说命曰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又曰旁招俊又列于庶位大猷二字见诗小雅匪大猷
是经彼注云猷道也大道即先王六籍是也济南伏生
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此数句特
为横逸全匪事实盖所以为致隆于其古文之地而已
矣既曰年九十矣而又云过者谓其老耄之至不无昏
昧遗忘者也岂若古文之出于安国壮年者乎既曰失
其本经矣而又曰口以传授者上句谓其倍文暗诵全
又曰旁招俊又列于庶位大猷二字见诗小雅匪大猷
是经彼注云猷道也大道即先王六籍是也济南伏生
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此数句特
为横逸全匪事实盖所以为致隆于其古文之地而已
矣既曰年九十矣而又云过者谓其老耄之至不无昏
昧遗忘者也岂若古文之出于安国壮年者乎既曰失
其本经矣而又曰口以传授者上句谓其倍文暗诵全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64-0016c.png
无本经可据不无断章缺句于其心也下句谓其唇舌
老梗方言异音不无三豕举烛于其口也岂若古文之
为壁藏完本者乎既曰二十馀篇矣而又加之以裁云
者可见不惟古文二十五篇者非老耄之翁心所能暗
记口所能传授而其馀错乱磨灭不可复知者决非老
耄之翁所能暗记传授者矣伏生岂知古文之犹有二
十五篇犹有错乱摩灭不可复知之馀者乎其言皆出
于卫宏而失之与史汉书乖迕不合卫宏定古文尚书
老梗方言异音不无三豕举烛于其口也岂若古文之
为壁藏完本者乎既曰二十馀篇矣而又加之以裁云
者可见不惟古文二十五篇者非老耄之翁心所能暗
记口所能传授而其馀错乱磨灭不可复知者决非老
耄之翁所能暗记传授者矣伏生岂知古文之犹有二
十五篇犹有错乱摩灭不可复知之馀者乎其言皆出
于卫宏而失之与史汉书乖迕不合卫宏定古文尚书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64-0016d.png
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齐
人语多与颖川异错所不知凡二十三略以其意属读
而已卫宏者正作伪之尤者也朱子辨诗经小序云或
以为出于卫宏或以首句出于夫子而卫宏特增广润
色之耳则其所由来久矣夫伏生授晁错时固已年过
九十矣方其当汉定求书之时正系子婴以组之际否
则还定三秦之日否则即位汜水之间何者高祖之始
入关也约法三章而已馀悉除秦苛法伏生果何惮而
人语多与颖川异错所不知凡二十三略以其意属读
而已卫宏者正作伪之尤者也朱子辨诗经小序云或
以为出于卫宏或以首句出于夫子而卫宏特增广润
色之耳则其所由来久矣夫伏生授晁错时固已年过
九十矣方其当汉定求书之时正系子婴以组之际否
则还定三秦之日否则即位汜水之间何者高祖之始
入关也约法三章而已馀悉除秦苛法伏生果何惮而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64-0017a.png
不即出其壁中之藏耶故史记汉书皆云即以教于齐
鲁之间然则槩谓其年过九十然后传授其言特为横
逸全非事实矣史汉书皆云伏生为秦博士以秦时禁
书伏生壁藏之汉定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
则今文二十九篇者正伏生壁藏之本经也然则反谓
亡其本经者其言又特为横逸全非事实矣史汉书谓
即以教于齐鲁之间者言即以其壁中所得二十九篇
教于齐鲁之间也所传授者本经所讲解发挥者出于
鲁之间然则槩谓其年过九十然后传授其言特为横
逸全非事实矣史汉书皆云伏生为秦博士以秦时禁
书伏生壁藏之汉定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
则今文二十九篇者正伏生壁藏之本经也然则反谓
亡其本经者其言又特为横逸全非事实矣史汉书谓
即以教于齐鲁之间者言即以其壁中所得二十九篇
教于齐鲁之间也所传授者本经所讲解发挥者出于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64-0017b.png
伏生之口可也岂有匿其壁出之本经而口以传授者
邪果如其言以为本经尽亡则其教于齐鲁之间数十
年之久独不能录出成帙以相授与者邪假使伏生不
能录出则齐鲁之间群弟子之众独不能依其暗诵之
口缮写成经者邪师既以口授弟子亦以口受泛泛乎
如飘风之过耳好音之供听果何为㦲不特此耳老师
宿儒之女能传二十九篇之言以教晁错又不能录出
父书校雠精详使其言人人可知然后授之以远别也
邪果如其言以为本经尽亡则其教于齐鲁之间数十
年之久独不能录出成帙以相授与者邪假使伏生不
能录出则齐鲁之间群弟子之众独不能依其暗诵之
口缮写成经者邪师既以口授弟子亦以口受泛泛乎
如飘风之过耳好音之供听果何为㦲不特此耳老师
宿儒之女能传二十九篇之言以教晁错又不能录出
父书校雠精详使其言人人可知然后授之以远别也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64-0017c.png
乃靳于一书而句句传言教错以自犯于内言不出梱
之诫何邪然则槩谓伏生口以传授者其言又特为横
逸全非事实矣隋经籍志谓伏生为尚书传四十一篇
以授同郡张生源远末分端绪较然此又何说㦲岂伏
生能作四十一篇之传而不能写二十九篇之经邪吾
意汉自惠帝除挟书之令孝文求遗书于天下则二十
九篇之经已有之矣特无治之者与无有同故孝文时
求能治尚书者闻伏生治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
之诫何邪然则槩谓伏生口以传授者其言又特为横
逸全非事实矣隋经籍志谓伏生为尚书传四十一篇
以授同郡张生源远末分端绪较然此又何说㦲岂伏
生能作四十一篇之传而不能写二十九篇之经邪吾
意汉自惠帝除挟书之令孝文求遗书于天下则二十
九篇之经已有之矣特无治之者与无有同故孝文时
求能治尚书者闻伏生治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64-0017d.png
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盖受其讲解之
说以治经耳馀皆卫宏及晋人附会之辞史汉书所不
载者不足据以为信也其所以必为此妄说者盖不媒
孽伏生传授之短则虽欲割伏生孟子之尧典以分为
舜典擅改伏生之真传以成其慝志人孰信之㦲虽欲
以平缓卑弱之辞气而参列雄浑古奥之圣经以牵掇
䋠缀之碎锦而侪辈纯粹无瑕之美玉人孰诵之哉皋
陶谟之割为益稷盘庚之割为三篇顾命之割为康王
说以治经耳馀皆卫宏及晋人附会之辞史汉书所不
载者不足据以为信也其所以必为此妄说者盖不媒
孽伏生传授之短则虽欲割伏生孟子之尧典以分为
舜典擅改伏生之真传以成其慝志人孰信之㦲虽欲
以平缓卑弱之辞气而参列雄浑古奥之圣经以牵掇
䋠缀之碎锦而侪辈纯粹无瑕之美玉人孰诵之哉皋
陶谟之割为益稷盘庚之割为三篇顾命之割为康王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64-0018a.png
之诰一则以示其古文壁藏之真一则以盖其寂寥短
章之失一则以张其太甲三篇说命三篇泰誓三篇之
本也其情状岂不昭昭乎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
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
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
上文曰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家语云孔腾字襄畏秦
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
章之失一则以张其太甲三篇说命三篇泰誓三篇之
本也其情状岂不昭昭乎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
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
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
上文曰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家语云孔腾字襄畏秦
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64-0018b.png
孔鲋所藏二说不同则未知其为孔襄者乎则未知其为
孔鲋者乎孔襄至安国不过四世孔鲋至安国不过五世
已不能保孔子旧宅共王虽贵良心犹存亦不知有圣人
旧宅之不当坏此岂近于人情又宅之坏不坏固不克保
数传之后遂不觉有先人壁藏之经此又岂近于人情其
曰王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又何其怪而
迂邪向为何声岂其鬼邪为此说者欲以神其事耳不知
怪神之事夫子所不道也毋怪乎伪泰誓之言曰白鱼入于
孔鲋者乎孔襄至安国不过四世孔鲋至安国不过五世
已不能保孔子旧宅共王虽贵良心犹存亦不知有圣人
旧宅之不当坏此岂近于人情又宅之坏不坏固不克保
数传之后遂不觉有先人壁藏之经此又岂近于人情其
曰王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又何其怪而
迂邪向为何声岂其鬼邪为此说者欲以神其事耳不知
怪神之事夫子所不道也毋怪乎伪泰誓之言曰白鱼入于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64-0018c.png
王舟有火飞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覼缕假之而
不已也秦自卢生入海求神仙持图谶以还曰亡秦者胡
也又有滈池之璧曰明年祖龙死又称夫子之言曰有一
男子升我堂颠倒我衣裳之说臣不知为矫诈径以诬乎
君孙不知为矫诈以诬乎祖于是援神契考灵耀等书显
行于世绵绵延延至于东汉目为圣书桓谭以非圣受责
矣其来也岂一朝一夕之故哉此盖张霸作伪经之时造
为斯事以示信于人而班固误信之然艺文志云鼓琴瑟
不已也秦自卢生入海求神仙持图谶以还曰亡秦者胡
也又有滈池之璧曰明年祖龙死又称夫子之言曰有一
男子升我堂颠倒我衣裳之说臣不知为矫诈径以诬乎
君孙不知为矫诈以诬乎祖于是援神契考灵耀等书显
行于世绵绵延延至于东汉目为圣书桓谭以非圣受责
矣其来也岂一朝一夕之故哉此盖张霸作伪经之时造
为斯事以示信于人而班固误信之然艺文志云鼓琴瑟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64-0018d.png
钟磬之音不过变易沛公欲屠鲁至城下闻弦诵之声为其
守礼义之国乃不屠鲁之意以为孔氏之人鼓之而共王感
焉云耳至作伪古文序者易其鼓字改作闻金石丝竹之音
始涉于怪耳不然太史公亲受业于孔安国何故独不载共
王坏宅与夫巫蛊事兴经术道塞之语而但云尚书滋多于
此矣可见史迁之前伪古文虽出而妄诞之辞犹未盛哉
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
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
守礼义之国乃不屠鲁之意以为孔氏之人鼓之而共王感
焉云耳至作伪古文序者易其鼓字改作闻金石丝竹之音
始涉于怪耳不然太史公亲受业于孔安国何故独不载共
王坏宅与夫巫蛊事兴经术道塞之语而但云尚书滋多于
此矣可见史迁之前伪古文虽出而妄诞之辞犹未盛哉
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
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64-0019a.png
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晋人以舜典合于尧典归咎伏生如此则何不先以二
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为尧典曰者归咎孟子乎又何
不先以有鳏在下以起下文使不可断放勋乃殂落以
承上文使不可截者归咎虞之史臣乎先汉孔安国之
古文曰弃稷东晋伪孔安国之古文曰益稷俱非也恐
人复效尤又将以于予击石拊石以下为后夔耳太甲
说命太誓古人所引者多矣蒐罗不尽将复有马融辈
晋人以舜典合于尧典归咎伏生如此则何不先以二
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为尧典曰者归咎孟子乎又何
不先以有鳏在下以起下文使不可断放勋乃殂落以
承上文使不可截者归咎虞之史臣乎先汉孔安国之
古文曰弃稷东晋伪孔安国之古文曰益稷俱非也恐
人复效尤又将以于予击石拊石以下为后夔耳太甲
说命太誓古人所引者多矣蒐罗不尽将复有马融辈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64-0019b.png
之辨首尾衡决将莫掩文理之不贯故不若分为三篇则
尽于蒐罗易于接续也不析盘庚为三篇恐人以今文
例之而觉其非类矣尧典大旨在禅舜故篇名尧典而
备载大舜之始末顾命大旨在立元子钊故篇名顾命
而备述康王之问答然后于篇末而结之曰王乃释冕
反丧服所以终顾命之意晋人不归咎周之史臣之元
作一篇而归咎伏生以康王之诰合于顾命何其桀骜
不道一至于此㦲离逖圣经僭妄矫诬后之儒者尚
尽于蒐罗易于接续也不析盘庚为三篇恐人以今文
例之而觉其非类矣尧典大旨在禅舜故篇名尧典而
备载大舜之始末顾命大旨在立元子钊故篇名顾命
而备述康王之问答然后于篇末而结之曰王乃释冕
反丧服所以终顾命之意晋人不归咎周之史臣之元
作一篇而归咎伏生以康王之诰合于顾命何其桀骜
不道一至于此㦲离逖圣经僭妄矫诬后之儒者尚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64-0019c.png
不觉寤岂不谬㦲复出此篇吾今修之曰复合此篇其
下文曰并序为五十九篇此一句见晋人识见犹高于
蔡沈孔颖达远矣盖小序之文班班见诸史记而班固
亦曰孔子为之序其作意正指小序为二十九篇之数
也孔颖达蔡沈不知此旨猥以伪泰誓当之其言出于
隋经籍志而不觉其与东晋伪孔安国序文悖而驰也
然则孔颖达蔡沈为东晋伪书区区将顺之忠臣者犹
有所未至也为四十六卷一句亦此人求合汉书以取
下文曰并序为五十九篇此一句见晋人识见犹高于
蔡沈孔颖达远矣盖小序之文班班见诸史记而班固
亦曰孔子为之序其作意正指小序为二十九篇之数
也孔颖达蔡沈不知此旨猥以伪泰誓当之其言出于
隋经籍志而不觉其与东晋伪孔安国序文悖而驰也
然则孔颖达蔡沈为东晋伪书区区将顺之忠臣者犹
有所未至也为四十六卷一句亦此人求合汉书以取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64-0019d.png
信后人之意
其馀错乱磨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
待能者
汨作九共九篇稿饫帝告釐沃汤征汝鸠汝方夏社疑
至臣扈典宝明居肆命徂后沃丁咸又四篇伊陟原命
仲丁河亶甲祖乙高宗之训分器旅巢命归禾嘉禾成
王政将蒲姑贿肃慎之命亳姑几四十一篇今亡谨案
周宣王时石鼓文磨灭不可读犹存一二若其鱼维鱮
其馀错乱磨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
待能者
汨作九共九篇稿饫帝告釐沃汤征汝鸠汝方夏社疑
至臣扈典宝明居肆命徂后沃丁咸又四篇伊陟原命
仲丁河亶甲祖乙高宗之训分器旅巢命归禾嘉禾成
王政将蒲姑贿肃慎之命亳姑几四十一篇今亡谨案
周宣王时石鼓文磨灭不可读犹存一二若其鱼维鱮
卷一 第 32a 页 WYG0064-0020a.png
何以贯之唯杨及柳云云者可考也四十一篇之书藏
之壁中未及二三十年遽尽不可读果何谓耶以今文考
定二十五篇字字句句无一脱误今于四十一篇之书
曾不能考定其片言半语以传后人又何故耶岂四十
一篇之文更古于二十五篇者不可以今文而考定之
耶又岂安国之疏略不能依其本真缮写副本遗之后
人而悉上送官意果何为㦲不惟安国之不能掇拾其
格言以传后人至于左传国语孟荀史记诸书皆为二
之壁中未及二三十年遽尽不可读果何谓耶以今文考
定二十五篇字字句句无一脱误今于四十一篇之书
曾不能考定其片言半语以传后人又何故耶岂四十
一篇之文更古于二十五篇者不可以今文而考定之
耶又岂安国之疏略不能依其本真缮写副本遗之后
人而悉上送官意果何为㦲不惟安国之不能掇拾其
格言以传后人至于左传国语孟荀史记诸书皆为二
卷一 第 32b 页 WYG0064-0020b.png
十五篇之中蒐寻殆尽此外不见遗珠又何故耶武帝
好古之君送官之后不见诏天下能治古文者想老而
衰耶盖尝考之二十五篇之书补缀碎锦叠穿屑玉不
遗馀力矣想亦气愦力竭不复能措辞者耶试举一二
大者言之如欲补汤征则孟子荀子诸书悉蒐入仲虺
之诰与汤诰矣此外更无可以援引扩充者亦可知也
如欲补贿肃慎之命则左传诸书悉蒐入旅獒矣此外
更无可以援引扩充者又可知也然则此数语俱为假
好古之君送官之后不见诏天下能治古文者想老而
衰耶盖尝考之二十五篇之书补缀碎锦叠穿屑玉不
遗馀力矣想亦气愦力竭不复能措辞者耶试举一二
大者言之如欲补汤征则孟子荀子诸书悉蒐入仲虺
之诰与汤诰矣此外更无可以援引扩充者亦可知也
如欲补贿肃慎之命则左传诸书悉蒐入旅獒矣此外
更无可以援引扩充者又可知也然则此数语俱为假
卷一 第 33a 页 WYG0064-0020c.png
设之辞全非事实其情状亦焉廋哉何者史传汉志皆
无此数语且前汉之末刘歆移书太常请建周官左传
古文尚书欲立博士而其言亦云古文尚书十六篇未
尝以为廿有五篇可见晋人皆妄说也能者非刘歆而
谁
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
以贻后代
史记言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
无此数语且前汉之末刘歆移书太常请建周官左传
古文尚书欲立博士而其言亦云古文尚书十六篇未
尝以为廿有五篇可见晋人皆妄说也能者非刘歆而
谁
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
以贻后代
史记言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
卷一 第 33b 页 WYG0064-0020d.png
其家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滋多于此而未尝言五十
九篇也至汉书始言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而未尝言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也至东晋伪序始云
悉上送官藏之书府又云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会巫
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此其
言将以取信于我后之人而不知其不可信者显然也
夫云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然已悉上送官藏之书府
即汉书所谓安国献之者是也故刘歆移书太常请立
九篇也至汉书始言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而未尝言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也至东晋伪序始云
悉上送官藏之书府又云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会巫
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此其
言将以取信于我后之人而不知其不可信者显然也
夫云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然已悉上送官藏之书府
即汉书所谓安国献之者是也故刘歆移书太常请立
卷一 第 34a 页 WYG0064-0021a.png
学官谆切不已但云古文尚书十六篇正与史记所载
逸书得十馀篇者合既未尝以为二十五篇亦未尝以
为五十九篇也由是观之谓安国五十九篇未列于学
官史迁刘歆所不载者此妄说也既云承诏为五十九
篇作传汉武虽暴未至有焚书禁学之令颁行天下安
国岂得废阁诏令书传成而不复以闻者㦲武帝雄才
大略表章经术伪泰誓之纰漏显然犹且立之学官谓
因巫蛊息经籍诬武帝甚矣且安国既不以闻矣其后
逸书得十馀篇者合既未尝以为二十五篇亦未尝以
为五十九篇也由是观之谓安国五十九篇未列于学
官史迁刘歆所不载者此妄说也既云承诏为五十九
篇作传汉武虽暴未至有焚书禁学之令颁行天下安
国岂得废阁诏令书传成而不复以闻者㦲武帝雄才
大略表章经术伪泰誓之纰漏显然犹且立之学官谓
因巫蛊息经籍诬武帝甚矣且安国既不以闻矣其后
卷一 第 34b 页 WYG0064-0021b.png
都尉朝安国之弟子也庸生辈受业于朝之弟子也亦
寂然未尝言有安国之传何也由是观之谓安国承诏
作传不复以闻者此妄说也先儒之说惟陈氏颇为存
疑陈氏曰考之儒林传安国以古文授都尉朝递递相
承以及涂恽桑钦至东都则贾逵作训马融郑玄作传
注解而逵父徽实受书于涂恽逵传父业虽曰远有源
流然而两汉名儒皆未尝实见孔氏古文也岂惟两汉
魏晋犹然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经传有援大禹谟五子
寂然未尝言有安国之传何也由是观之谓安国承诏
作传不复以闻者此妄说也先儒之说惟陈氏颇为存
疑陈氏曰考之儒林传安国以古文授都尉朝递递相
承以及涂恽桑钦至东都则贾逵作训马融郑玄作传
注解而逵父徽实受书于涂恽逵传父业虽曰远有源
流然而两汉名儒皆未尝实见孔氏古文也岂惟两汉
魏晋犹然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经传有援大禹谟五子
卷一 第 35a 页 WYG0064-0021c.png
之歌胤征诸篇皆曰逸书其援泰誓则云今泰誓无此
文盖伏生书亡泰誓泰誓后出或云武帝末民有献者
或云宣帝时河内女子得之所载白鱼火乌之神实伪
书也然则马郑所解岂真古文㦲故孔颖达谓贾马辈
惟传孔学三十三篇即伏生书也亦未得为孔学矣颖
达又云王肃注书始似窃见孔传故于乱其纪纲以为
太康时皇甫谧得古文尚书于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纪
往往载之盖自太保郑冲授苏愉愉授梁柳柳授臧曹
文盖伏生书亡泰誓泰誓后出或云武帝末民有献者
或云宣帝时河内女子得之所载白鱼火乌之神实伪
书也然则马郑所解岂真古文㦲故孔颖达谓贾马辈
惟传孔学三十三篇即伏生书也亦未得为孔学矣颖
达又云王肃注书始似窃见孔传故于乱其纪纲以为
太康时皇甫谧得古文尚书于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纪
往往载之盖自太保郑冲授苏愉愉授梁柳柳授臧曹
卷一 第 35b 页 WYG0064-0021d.png
曹授梅赜为豫章内史奏上其书时已亡舜典一篇至
齐明帝时有姚方兴者得于大航头而献之隋开皇中
搜索遗典始得其篇夫以孔注历汉末无传晋初犹得
存者虽不列学官而散在民间故耶然终有可疑者
今按陈氏之说犹有未明盖安国子孙递递相承者实
先汉之古文而非晋人之古文也由是观之谓以晋人
之古文以晋人之作传而传之安国之子孙以贻后代
者妄说也
齐明帝时有姚方兴者得于大航头而献之隋开皇中
搜索遗典始得其篇夫以孔注历汉末无传晋初犹得
存者虽不列学官而散在民间故耶然终有可疑者
今按陈氏之说犹有未明盖安国子孙递递相承者实
先汉之古文而非晋人之古文也由是观之谓以晋人
之古文以晋人之作传而传之安国之子孙以贻后代
者妄说也
卷一 第 36a 页 WYG0064-0022a.png
卷一 第 36b 页 WYG0064-0022b.png
尚书考异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