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浑斋集卷之二
浑斋集卷之二 第 x 页
浑斋集卷之二
 书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2H 页
答田子明(愚○丁亥)
自致人上候。日日想仰。如饥如渴。际伏承两度下答书。冠带伏读。久不忍释手。而警觉甚多。僻寂中一大喜庆也。伏惟大来。慎节回泰。为道益新否。教翼客冬仲月。再入山中。触寒成疾。几至死境者。二十馀日。今幸衣冠起坐。但全失食味。少无生底气。未知命物处分。何日覆之尽耶。徒生徒死。甚自怜耳。录中所言有损于师。不可示人之教闻命矣。如不仰质。终身不知师生之义矣。今幸得闻。岂不比无知者。大幸也。所谓辨录。即日火之。惟尊奉书其后之教辞。拟为未死前自警之资。又于来教有所深感者。所云年逾六旬。精神气魄。恐不无有损。不必博涉诸书为功。惟以四子心近等书为主。而又专务敬静涵养。以为晚暮进道之基本焉者。诚忖度之知见。爱人以德之仁也。敢不拜服。教翼本来质驳气浊。记性万不及人。又自戕性甚多。所以穷庐之叹。到老顿切。虽欲博文而强记。如漏船破釜者。奚能停蓄。玆以䌷绎平生所为。则幼不能从事于小学之罪大矣。自去年以来。拟欲专看小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2L 页
学。用务为质行之资。然欬喘也。头膝肩背之冷證。交相寻侵。精神昏昏。不能坐久。往往昏到。亦不得专力于质行小学之功亦左矣。前后行迹如此。致知之功。岂不全昧乎。是故疑事日蓄。虽欲妄行。自有忌惮。心甚闵沓。逢人即问。犹恐未尽。又以卑下问目。仰烦于君子门下。使不得静心息虑。还觉愧悚万万。至于大全诗句之疑义。非欲记问计也。平生未得见朱子全书。今至垂死。始得借看人册。閒閒从头披阅。而眼目甚短。节节有疑。疑必心郁。故随疑有问矣。今承勿博涉之教。深知此皆玩丧之具。而庶可以安心省事。以终馀日矣。且鄙称下生二字。责之以虚文者。尤令人感服其谦德之美矣。顾自有崇慕之诚而不能自已者。非以地之尊卑。非以分之贵贱。亦非慕多才多能多闻见而然也。如伯棠者智足以知贤否。而亟称执事之进德由范。且曰师门言行。未尝见其为气所使。此两人。教翼之信友也。自闻是说。兴感益深。无意于自卑而自然自下。无意于尊人而自然尊贤。故以下生二字自称矣。今既承不自居之恭让。敢不顺美也。窃拟无时凭便。预作此书。未知何月日登彻否。馀万姑漏。惟冀进德不已。以慰相思。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3H 页
与田子明
伏惟肇夏。为道若何。深源讲席。或已撤还否。教翼旧疾虽快差。但徒食不下。甚为闵迫。洪原虽称多鱼之乡。然六十平生。无鱼肉之欲。而糟糠菜根。未不甘适。自去冬大病之后。有此不饱之證。无乃义理悦心之味有乏而然欤。只堪自笑耳。今去金玄淳从贱身游。为六年也。当初渠执贽请业。贱身愧不敢当而不受。渠却食而垂泪。不得已而许与共讲。贱身则虽有愧。于渠足见诚心也。且渠有行人所难行者二焉。再昨荐饥。渠有老母而菽水难供。渠族人行商者。给钱几百镪。使贸元港倭米以来。渠发去后贱身闻之。有大不满之心。以不相为谋之言传送矣。渠来而负楚挞谢罪。因辞却其米而几饥死仅生。又渠以庆州金氏。只有老母。而年至三十。未有室家也。其母渴求定昏于金海金氏。而姑不行纳采。渠以其事质问于贱身曰。不取同姓。是同本同姓之谓欤。贱身答曰。贯异而姓同。故疑后人之或娶。而戒之曰不娶同姓。若贯同同姓则人人皆知不相娶也。渠即罢昏而不娶。誓宁无妻而死。是皆他人所难也。北俗同姓昏娶。是茶饭事。而至于金与金相昏。尤不少嫌。渠能如此。不可不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3L 页
谓之特立之士也。自其外闻义即服。是渠能事。渠看文字少。而往往为直气所使者。是为欠也。渠于近日。谓为师受诬。而有告绝书于金敬熙。被其欧打。几至死境而幸生。直欲相报。为由范所劝。即赴四百里之地而访贱身于山中。故贱身大责之。举宽裕以教不报无道八字以晓谕。则渠未甚信受而谓进门下质疑。故贱身亦劝送。愿谆谆教谕。使变气质焉。渠之为师受辱。鉴渠日记则可想矣。亦据理教之。毋使生乱。千万千万。
答田子明(壬辰)
柳省斋稚程虽无面分。闻其有有德者气像则久矣。今闻其果能自觉其心理师说之非。快哉快哉。有德者必有言。信如此也。至知以其师说之误。持而改见。执以为倍师之目。则又何太甚哉。昔曹立之以陆子静门人。知其师说之非而就正于朱子。故朱子亟称其气质之佳。又于曹表。发明其归正。然则朱子称道。其倍师者耶。师存道存。所以师者。师道非师人也。如或误投于大本亏差之师。而觉今昨非。则乌可谓误投矣。何敢更就有道而正焉云尔乎。但就正后反攻斥其旧师。则是乱贼也。君师父一体。而臣之于君。生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4H 页
于师。其情义犹子之于父也。子本无绝父之理。而亦不可不顺于父母也。故父之所为。或不顺于天理。则子不可以不谏。而谏必期于顺理。是孝子之大节也。若父终无道而殁。则子亦不忍改父之无道。而紧守其非道可乎。所以曰如其非道。何待三年。在父犹然。而况求师者所以求道也。求道而非道之地。岂不改正乎。噫。以曹表之故。而陆氏之门人。反激大噪。使两门所学。益著其天理人欲之分。于千载之下。只可见斯文之当幸。而一边之益不幸而已。幸矣曹立去彼取此。真可谓百世师也。
与金体一(万寿○丙申)
国母遇祸。 主上毁发。至痛何言何言。华夷之分。重于君臣之义。而惟儒者世守不变。此尤翁之言也。今当其时。则知者处变之义。将如何耶。妄意则以为守死不动。是经也。适齐入河。是权也。未知老兄欲何处乎。因便示破。
与金体一
金圣心在甲申变令之时。引夫子之言曰微管仲吾其为被发左衽矣。此夫子在今则亦当变服之谓也。且知鼓山与嘉陵以理气之辨大相矛盾之事。而故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4L 页
先纳贽于嘉陵。而定分义而信从。斥梅门之檗论。翻向鼓门。执贽右檗论。以触先生之怒。乃欲还贽。幸而艮斋谏止而归来。云不从师门义理者。惟我一人。此曾从亡友常斋而厌闻之。未知或然否。愿老兄从容问之于圣心也。若果如此。则异吾所闻之笃信好学之善道也。为善之事。彼此如是睽离。而何可与之同善耶。且曾与教翼论理气。教翼则依往哲说而言未有天地先。元有理气。而理气俱有。无先后之别。彼刱新说曰。理气微有先后差别。以此争辨往复尽多。弥多弥激。先自教翼绝不往复。千万匪意。年前渠先以书问寒暄。故教翼裁答曰。曾以理气不合。相绝书矣。今既有书。而何不及理气云。则其答曰子不生其时则安知不有先后。我不生其时则安知其无先后耶。理气有先后与无先后。姑且勿论。此岂与士友閒明辨之际。可当之语法耶。既曰渠我俱不生理气之始。而诘我曰安知不有先后云。则渠亦不生其时者。何由而知其有先后耶。既曰渠我俱不生其时。而谓我安知不有先后。而渠亦不知其无先后云。则是有疑也。有疑则当阙疑而俟可信之识者可也。孔孟周程后可信之识者。又谁如朱子者耶。朱子曰理象一原。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5H 页
自理而观之。象在理中。自象而观之。理在象中。又曰自著(著是象。即气也。)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太极理也。)无不在焉。自其微(微者理也。即太极也。)者而观之。则冲漠无眹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朱子说止此。)其曰理象一原。自理而观之。象在理中。此理即气之谓也。自象而观之。理在象中。此气即理之谓也。故朱子咏太极诗曰始知太极蕴。要妙难名论。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玆酬酢处。特达见本根。万化从此流。千圣同玆原。原即理。象一原之原。理本无形。无独立而气之所以为气者即理。故朱子前后论理。舍气字不得。而曰著曰微。每每兼理气也。理气之始。若有先后之次第。何以曰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也云乎。合者以此并彼之谓也。其始不合而为理气。则恶可曰微有先后次第乎。盖气之所以为气者。只是理之所以然而已。则理气元来浑融无间底一物。而指气之所以为气之本然者曰理。故一物而有二名。所以曰一而二二而一也。若曰理气少有先后。则是理之一物。先生于气未生前。而少间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5L 页
见气之生而理与气合。是岂朱子未见其始之合之意也欤。且夫无形无声无臭之理。何独先有而自立乎。且夫程先生何以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而不言理乎。盖曰所以动静所以阴阳者只是理。故理为阴阳动静之实体。非为阴阳动静之端始也。若理为端始。而阴阳动静继端始而起焉。则果是理先于气始也。岂有是理乎。彼圣心自立己见。每欲厌却他人之说。如厌却教翼之自刱意见之说则可矣。教翼何敢刱造臆说耶。教翼之意。只欲讲明程朱所行所言之义理。以之拟为治心养性万一之资。而或闻朋友之言论。有违于程朱者。则不免苦口力辨与欲同。不外于程朱法门。故有此理气程朱已言之辨。而不见是于圣心。无乃教翼误看程朱说话而然耶。彼是则此非。此是则彼非。岂有是非混含而与之同善者耶。大抵学者学道也。道本于心。心本于性。性即理。心即气。学者于理气之原。毫釐有差。则害流于生民。祸及于后世矣。所以圣贤汲汲于理气之辨者。自古邪说暴行之横恣。其初则起于理气之分毫釐之差。而诐淫邪遁意必固我之锢疾。皆为气所使也。岂不大惧也哉。彼圣心之所自广而狭人者。只管理气之说。而其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6H 页
言虽若推重于理反为气之使令。故自做不逊。以愚计之。宜与夫惟学逊志之训。似相反也。学不逊志。何事能顺。故尚书说命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玆。道积于厥躬。盖学不如是。何可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云尔耶。
与金希圣(在学○甲申)
聚散馀怀。尚不能忘。比日隆寒。侍馀为道更何似。教翼寒證复作。咳喘尤甚。苦闷难状。向来所辨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云云。内则本注曰惟丧祭二事。乃得以器相授受者。以祭为严肃之地。丧当急遽之时。乃无他嫌也。非此二者则女必执篚。使授者置之篚中也。此与希圣所主之说同者也。小学注正误曰男女授受不亲。惟丧祭得以器相授。祭严丧遽。不嫌也。于丧祭之时。男以器授女。则女以篚受其器云云。此则鄙人所从之说。而希圣之所斥者也。希圣所斥。固不无据。鄙人所从。亦不无意也。大抵男女授受不相亲。礼之经也。惟丧祭严遽不嫌之时。得以器相授。礼之权也。吾辈既非圣人。则惟当固守经正足矣。若更欲于所谓权者变通而行之。则不至于狼狈者几希。然则虽丧祭之时。求所以不相授器之道。而不相受器为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6L 页
可。而经言丧祭时使相授器者。亦非得已也。故虽许丧祭时得相授器。又虑其有嫌于非丧非祭。或相授器。故曰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此犹言惟丧祭。得相授器。然犹以篚受之之谓也。故正误之说。改正旧注之误也。何可不从也。愿希圣勿惮改见。以振无别无义之俗也。教翼之衰朽。无所有得。然自知闻见孤陋。不敢有好胜之心。至于男女之别。甚惩野俗之太浑殽。虽无前修之立言者。自不敢循情于事势之有拘。而况正误之说。出于加人一等之别于男女之礼。而不失经意者。何可不从耶。至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之意。而属面带于子之身者。以曲礼注视国君者目不得平看于面。当视其面之下袷之上云云之说推之。则面带之属父无疑也。未知如何。馀不备。惟冀益笃自珍。振起后学。
与张汝经(锡轸○丁亥)
断指之辨。正与鄙见相符。非由喜同而喜也。喜其理同之验也。愚尝曰断指之孝。未知肇之于何人。然其始为者。则必无所为而为之。而岂其指血为药而续可死之命也。必其诚感之应而已也。周公之金縢。黔娄之祈天。皆是感应之验。则不可曰无是理而不为。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7H 页
然无二公之诚而为其无于礼之非常之行。则徒取沽名毁体之累也。而况已绝生亲之人伦而出后于人者。何敢毁其支体。移养其本生之亲耶。某人之事。大有关于人伦上。故不得不辨也。
犬羊之混中国。天下之大变怪。而中国之化夷狄。天民之大羞耻也。当此之时。益当光复者。惟吾心本然之中国也。益当修攘者。惟吾心所侵之夷狄也。贤者之于此事。先于我得之者。不啻三十里。则何必勖之。但自家所愿。不敢不告而已。一毫有自多之心。即夷狄之道也。一毫有计较之心。亦夷狄之道也。夷狄亦人也。但纯人欲。故为夷狄而已。虽夷狄知有天理。则岂不能化为中国耶。此有先儒说。故乐相告及。而如有自多较计之心。则是皆人欲。故愚妄曰夷狄也。
与林伯棠(奭荣○甲申)
前月念日。海月亭旅舍所出惠覆。时披敬玩。无异参对承晤。而况规戒之言。婉顺理直。读之不觉亹亹而聪明顿增。敢不拜受。未知其时几日归侍。侍奉馀力学文。方在何篇。而迈征之规。不以怡怡而徒循情也否。一阳来复。岁已改端。感时兴怀。远迩朋思。尤异他时。而惟于伯棠。益难忘怀者岂徒然。北有希圣。南有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7L 页
伯棠。其间同志之稍欲修饬者。其将赖谁而不颓靡耶。同志录中多少学徒。岂皆望一一礭然树立。成就得大贤地位。惟望其或不为异论所挠。则岂不为邪世之幸哉。间见金圣心答书。则心理之说。稍改前见。若以自得而有自矜底意。苟自矜。虽见得分明。亦何足贵哉。且况曾日汝经,希圣皆言圣心论心谓理而得誉于嘉陵。今其书中所说如此。想于士友之正论。熟闻而觉得昨非也。然则当告其如此之故于士友间。是可谓明善诚意之功。而其所谓学者方有基址也。
答林伯棠
此地同志作辍无常。无足可观。而其中不无操守之奇特。亦皆为贫穷所因。汩没无暇。虽聪明过人者。不能无损。况才性推究。俱无可畏者欤。所以仰高明之可作吾党指南。而犹惧或聪明所使也。教翼倍师题目。出于一边人手。而传诵致广而是彼者众。是此者孤。自处道理。岂有愠于是彼而非我。亦岂幸是我而非彼。只合杜门自闭。惟求天知而以终馀年耳。近日阅易至同人卦。见得大同至公之心。合私昵近之情于程传中。而自信益固。将不无辞于归拜两先生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8H 页
日也。
答林伯棠(丙戌)
示中谬奖加重云云之谦德。尤叹其进德有基也。在高明尽高明之实道。在鄙人尽鄙人之实道而已。岂可以鄙人推奖。少沮高明之进德耶。如好承奉而增意气之类。则愚虽不似。岂可虚推而阳尊也。教翼近日渐渐自觉。则凡百知行。无一及人者。是故见行己之稍高者。则虽童蒙敬若严师。遇闻见之稍博者。则虽后生畏若先进。此只教翼秉彝罔坠之验也。而每于高明。自有畏敬之心。而不敢以年长自居者。实为高明之学博而德行将进不已也。愿高明既以人尊己有不安之心。因其不安之心。益存其戒慎恐惧之心。专务进德之功也。进德者虽废读书不得。然其妙处则实于文字外而别有。高明岂不识此。而困于所长。不知所以自反。如朱先生所云也。
答林伯棠,洪由范。(戊子)
希圣云亡。卫道者益孤。念之痛惜。由范想必于气质变化工夫。十分用力矣。近日见效如何。渠实艰难而些有铺摊多饭底意思。每见其文字。头绪太多。规模虚广。此实不免为人之学也。若只如此则诚不如着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8L 页
衣吃饭。无所用心者之省事也。伯棠真一星之孤明。而由范,德吾所资而益者不细。故缕缕并烦。然其少不免作文求奇之癖者。窃恐却与流俗诡异之学。或无以异也。幸勿以言者之轻轻听也。文胜道微之时。无意古道则已。如有一分有意于古人为己之学。则所当汲汲务去者。尚文辞一事也。如尚文辞则于正理精微处自疏脱。而日用所当然之职事。恐亦或不免排脱去之弊矣。是岂小病哉。且如骄文矜高之习。皆从尚文中生出来。岂不大惧者耶。非谓伯棠真如此也。语其弊则然也。恕之否耶。
答林伯棠(己丑)
所示范石洞水石之佳。令人感怅。至于泪落也。昔鄙人与松墅亡友及张叔文诸人。同读书于隐寂寺。而春入秋出。其后又陪晚柏先师。每于春夏秋去留此寺。而往来范洞。贪其水石。于合涨浦桥头。每设小酌。而膏肓痼疾之兴。不忍移发。今身虽北山。每神往心驰。与儿辈往往说此。而痛伤前辈之难追矣。今闻伯棠之言。怀旧之感。自不得镇定此心。何以则更踏此洞地。而卧听隐寂晨钟耶。此心此怀。无人会得。而惟伯棠想庶几矣。待春载阳。欲加冠家儿观镐子之首。而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9H 页
窃望吾伯棠之临教。但路太远。势难戒宿。惟冀伯棠之得垂记。或令遂此愿也否。专恃莫逆之情。故发此恳耳。
答林伯棠别纸
盖朱子注释。即注释之经文也。不可改易也。旧疏亦可备一说。而以风雨如晦喻乱世。以鸡鸣不已喻君子不改度者。虽失诗人即景之意。亦不害为沧浪取譬之意。而彼王伯安。慨世之君子也。既非创意改注。而但證古断取。以寓其志者。恐不可激讦而谓之轻朱子注疏也。或说尊朱子则极可敬服。斥王伯安则似涉臆逆也。孟子深斥仲子之廉。而靖节则推扬。岂有意于贬孟而然耶。且青衿是士子之美服也。彼淫奔者称其所私者曰青青子衿。则服士子之美服而行不美者。可谓不称其服而已。青衿二字。初非有累。则朱子用二字以当士子者。恐是实事也。未知如何。
与洪由范(畴厚○甲申)
伎俩愈精。心术愈坏。非但科文之习为然。近日学者之习。尤甚于彼。岂不寒心哉。朱子曰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盖仁能守之而私智不能萌故也。然欲仁者不用敬。何以为仁。大抵敬以
浑斋集卷之二 第 19L 页
直内义以方外两言。第一为做人底八字符也。愿贤者深留意也。
与洪由范(庚寅)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不知由范或不废愚说也否。吾知由范可以为后生之师表而实心爱敬。虽千里形隔。一心常通。顷刻难忘者。实想其言语真纯。容颜婉娩。有若寅畏洞属底时气象而然也。若不然而或见其暴发厉色。逞气强说。不究人言之气象。则吾虽至愚。有何所感于吾君而长时难忘耶。凡讼本缘曲者害直。直者不得已而起讼也。未闻不见曲者侵直而直者先起讼也。讼卦程传曰讼者求辨曲直。又曰讼非和平之事。当择安地而处。吾以为安地者。无讼之地也。夫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岂非和平安乐之地也耶。朱先生答程正思书曰。葬地之讼。想已得直。凡百更宜审处。与其得直于有司。不若两平于乡曲之为愈也。圣贤之不贵争讼也。若是昭明也。而闻贤者不待曲只横侵之闹。先自起讼。以致纷纷。不信朋友之规。太快自信。使见闻者但称苦苦。何与平日吾所信感之气象。大相径庭耶。闻不胜骇耻。若己挞市。未知由范何为而然欤。近来会讲。取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0H 页
人规而攻吾阙者何事耶。以由范故。甚言及之。或能虚受。而以不迁怒不贰过。为毕生事业也否。横起猜疑。自立界限。则自然不能向上进步。愿由范深戒深戒。
答洪由范(乙未)
先师文集刊板之务。在门人子侄。实是汲汲之事。但不量财力之如何。而强聒要索其钱物于东西南北志不同不信从之多少人员处者。亦是于由范不免虚内事外之大弊也。朱先生所怪头绪多而眼目少。规模广而意味不长者。不幸于由范近之矣。恐亦当自反而改之。而其遗稿既是校正。则自我而正写二本。藏之为传家之宗器。而或有有志来学者。开示而使知我先先生之为之先倡斯文要道。以趋圣贤之域而不迷其所向。则先生德业。自然广被而不泯矣。
答廉秀民别纸(俊贤○庚寅)
高明初访不肖者于丰湖。不知今其几十年也。其时教翼初不知何如是学问而虚得学者之名。辱致吾秀民之误闻而远役也。至今追想。愧不可言喻。但有感于秀民气象者。至于今尽多矣。盖秀民自少有老成底气象。故如教翼之愚者所感。若是甚深。至于今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0L 页
益难忘也。苦相居稍远。老病沉绵。不能从游而审察蕴奥。故每逢往来士友而辄问言行之如何。则无人有毁之者矣。中间或有周旋人情之说及。教翼闻来不甚信之。而乃自思曰浑厚气象。或有失厚之事而有此说否。然疑难决。今见来书。一圆字为冠于行为之间云云。此虽一时谦德之言。亦不免自信前闻之惑也。如或果然有圆字之失。则虽曰独觉而人不及知者。实是大不佳之根柢也。以高明之积学功力。但见天理。不见人情。则快刀两段。何难其去邪存正也。朱先生答杨子直书曰。世间喻于义者则为君子。喻于利者即是小人。而近年一种议论。乃欲周旋于二者之间。互回委曲。费尽心机。卒既亦不得为君子。而其为小人。亦不索性。可谓误用其心。(朱子说止此。)愚谓所谓利者非直以利之为利之利也。如辨之不早。察之不精。而似义非义者皆利也。若如为素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者。或为师友之穷困。乞请以赈求者。至若恐乖乡众。袖致望单而劝人包羞之类。皆浅浅小人之为也。虽愚夫愚妇。举知其鄙下也。此则初不在似义非义之类也。岂明者所议到处耶。吾辈之所当审慎而克去之者。只是隐微之恶而已。未知高明以为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1H 页
如何耶。如曰以为然。则彼此继此而实心往复。互相扶辅。毋负朋友之信。毋忝所生之全。至可至可。
答金元章(启焕)
远迩无秋之声。嗷嗷不忍闻。未知天心欲使众生将靡有孑遗而然欤。天地之大德曰生。既生矣。又岂尽杀耶。天道之常。福善祸淫也。或善者生之而淫者杀之也欤。然今气数有变。善者尽贱而贫穷。淫者举贵而富饶。据此则凶邪之灾祸。必将独及于介然离俗枯死嵁岩者之门也。虽然尽其道而死则死犹不死也。如伯夷叔齐其生气凛凛乎尚存者是也。若违道干誉而生则生犹不生也。如五代冯道之类。岂不自谓生也。其生也。即夫子所谓罔之生也。岂可谓之生也耶。(如熙宁中邓绾所谓笑骂从他笑骂。好官我须为之。此亦冯道之类也。此类不必求之于负乘之徒。只是乡中多此。)如此之辈。初不足道也。至如吾辈者。犹诵法孔子而欲寡过。则于心胸之间。如或以双行之意。少容着其心之累。岂不甚于冯邓之类。宁自暴弃之。甘为狗彘之行者欤。今因来谕克私之叹。敢以所欲居心而用力之愿。乐此告及。未知云何。
与李元礼(燮膺○乙未)
示中礼有三日戒七日齐。无二日明文云云。此因不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1L 页
肖亲忌行素之说而俯教者也。教翼诚至不肖至不孝。不能尽哀敬于已没之亲者。类多如此也。教翼按沙溪论曰按开元礼齐戒条注。凡大祀散齐四日。中祀三日。小祀二日。致齐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小祀一日。以此观之。祭之大小而齐戒之日。亦随而异也。要诀曰时祭时。散齐四日。致齐三日。忌祭则散齐二日。致齐一日。参礼则齐宿一日。今以栗谷要诀之说观之。则忌祭为小祀。故为此散齐二日致齐一日之说也。或问于尤庵先生曰。古人所谓散齐七日。致齐三日。不必从耶。先生曰。若是贤孝君子。依古礼行之。则不亦善乎。第虑今人十日拘忌。似必甚难。故家礼之文如是耶。先生此答。是论时祭之齐戒者也。盖齐戒之事。无论时祭忌祭与散齐致齐。而齐之日。只曰饮酒不得至乱。(朱子曰。饮酒非也。但礼中有饮不至醉之说。)食肉不得茹荤。(葱蒜及一切臭菜也。)而无不饮酒不食肉之说。至于忌祭三献阖启门辞神纳主后。曰是日不饮酒不食肉不听乐。黪巾素服素带以居。夕寝于外。据此则食素只是一日而已。然所谓齐者。湛然纯一之谓。所谓戒者。肃然警惕之谓。而若于忌祭祀致齐日。或饮通欢之酒杯。或食厚味之鱼肉。则似或为蔽累于湛然纯一肃然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2H 页
警惕之心。故以教翼之自意自行致齐日之食素。而并不敢违是日不饮酒不食肉之文。老兄之斥以失礼者宜矣。至于老兄之欲依申屠蟠。三日行素者。是诚尤翁所谓贤孝君子依古行之也。教翼何敢企及也。教翼则只欲从家礼要诀之说。但于亲忌前一日致齐则亦不敢食肉伏计耳。至于见客不见客一节。先儒之论有二端。尤庵则曰忌日客至。主人辞以实状而馆客于外。且谢曰姑待明日而就见云。似乎宛转而得宜矣。沙溪则曰客至不见。人固有行之者。鄙人则不能行之。无乃未安乎。同春则曰温公谓忌日旧仪不见客。于礼无之。今不取云。且丧中人客来。亦无不见之礼。忌日虽曰终身之丧。何至过于丧时耶。愚意则尤翁之说甚合情礼。而同春之说则恐不免甚启不肖子孙之于丧馀日宴宾戏谐之弊也。甚惧甚惧也。至以丧中客来无不见之礼。援之者亦恐欠了理也。丧中客来。必为吊而来。且使以俗例言之。如于小祥大祥祭前一日来客。为丧主者岂有与客对坐而供閒说话者耶。祭义曰。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云云。致此四思之日。与客谈话。岂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2L 页
非悖礼不情之甚者乎。朱先生无后叔祖忌祭未祭之前。不见客。无后房亲忌祭前日。犹不见客。而况父祖先之忌乎。此所以教翼之于尤翁馆客于外之说。深有感焉而素欲遵行也。未知老兄以为如何。馀神昏倩写。不备。
答李元礼(丙申)
君雠未快复。逆魁未尽歼。天地神祗甚怒而未豫。山川草木带愁而罔采。虽如教翼之草莽中老死者。食自不甘。寝自不安。奈何奈何。惠好同归之谕。教翼未知适归。何以相济耶。前于春正。送孙儿于慈城中江而来。适义声四振。蓄憾积怨之际。秉彝奋涌。纵不能脩戈偕作。更不萌隐避浮海之念。逢人辄诵无衣之诗。侧耳要听凯旋之鼓。一以忧一以喜。喜动则兴致滔滔。忧至则四体馁馁。而有时自笑曰正大之人。岂如是乎。尽觉平生枉费之工夫。终是成就得一个小人而已。自愧自愧。
与洪由博(约厚○戊子)
共讲数年。遽成南北。回想往事。悠然增怅。伏惟至寒。师夫人气体康宁。侍馀为学。克遵先训否。先师于义理之参差。极力救诤。其言论之严截。虽严于斧钺。然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3H 页
其欲同善之诚。本于满腔恻隐中流出来。故诚未尝有怨尤于一人。且平生以救解斗争辨曲归直为务。贤者亦必想此矣。吾州素荒僻。而幸有二三先生挺崛翱翔。浑沦自玆有开辟之渐矣。顾玆无状至不肖。以致同室之斗。分门裂户而角成楚越。诚为闾里之耻而识者之哀也。噫。我希友若在。则必成条理。使之不紊也。而其门人辈。将综顺之丝。反欲纷之而不理。学者之所以讲求修齐治平之义安在哉。使学者辈若是纷乱不和。则思传何以曰致中和。鲁论何以曰礼之用和为贵也耶。学者若不和。则又何称三代之人无不学也耶。愚当以闻于人著于文字者。从头辨论矣。贤者试听思之也。希门人之与金德吾相持者。不过是德吾之质希友门外斗之说于艮门故也。希友既非生知之圣。则于义微奥处。不能自决者或有之。是不为学者之累也。学者学得不知之义而知之之谓也。若无所不通。则当曰圣人。何以曰学者乎。彼未尽之义。使德吾质问于先觉。得精义而来。则于偏方学者。实为大幸也。如欲诬诡一世者之外。孰不欲拜受其昌言也。且闻希友见艮斋书。而曰我守丧不言之道。故姑不言。此则希因艮书而觉悟。虽丧中有不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3L 页
得不言之义而将欲言之之言也。此于希友为舍己从人之高处也。为希门弟子者。有何可耻之事。喙喙争鸣耶。吾且以吾先师之事明之矣。先师之所特高者。大本正直。至于许多义理。未得尽知。故初事梅翁。又事肃全两先生。至老白首。千里负笈。质问义理而来。使吾辈粗闻馀绪。则吾辈有何可耻。而先师有何损德耶。师有高下。有圣师焉。有贤师焉。有学者师焉。学有先后。后学者先师焉。而为人师者亦有师焉。亦有相师之道。我所不知。问彼而知之则彼为我师也。彼所不知。问我而知之则我为彼师也。故书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盖学者期明义理而已。有何常师也。然其定分义之师。则非无常而如父子之一定不可前后也。故师虽有误。只当质问而谏诤云尔。不可向人言我师无知我师有过。此天理之自然也。然虽不可言师之无知师之有过。而已师之无知而我不可知者。何以不问于他师耶。且我不言我师之短处云尔。他人之为公论者。何可防口耶。以近世之事言之。则梅翁之道德学问。为尤翁之嫡传。然偶然当有改见之事。石蓝先生作辨说以布张之于多士。此实公论也。肃斋先生欲与异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4H 页
则鳌谷丈甚言肃翁之异持。曰其言公言。何可异持。肃翁韪鳌丈言。而与守宗先生相面而笑破。此丁巳秋事。愚所耳闻而目见之。且前年阅鼓翁集。见鼓翁有往复于守宗书札。则鼓翁亦无嫌疑也。鼓肃两翁梅山恩义兼全之法门也。鳌丈梅山仁孝之嗣子也。若废公论而尊父师之道。则三君子何以不先为之耶。以梅翁之大贤。有改见之义。则希斋姑不言之者。有何为累耶。以守宗之儒贤。辨先进之事者为公论。则德吾之质疑于艮门者。何必罪之耶。闻贤者韪浩然辈而右袒云。贤者以父师之未尝有怨尤于一人。而有仇必解之事。以为如何。而今日处义如是耶。且浩然与贤者绝书。亦何意耶。于我亦有怨尤邪。贤者于此近地。累次有书。而独阙于我。故知君之绝我也。君与我讲明道义之久姑舍。但以昏亲戚谊之世世厚情言之。非有不共天之大义。则可以绝问安二字耶。如有可闻之义。当因便说及也。
答洪由博(己丑)
得书谨悉雅意。虽然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荡荡平平。以达乎公平广大之理。使人欲消尽。天理流行。则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怨尤之私。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4L 页
自不萌芽矣。十分自爱也。老拙亦欲以此自期。已矣。荡平之说。出于洪范五皇极。愿由博去阅书传洪范中无偏无陂云云之一大文及其蔡传。表写出之。坐置案上。行执手中。日三风咏。则可以当古之歌舞。心气和平。可以变盆盎之浅狭。以致河海之深广矣。愿由博勿以人废言也。顾此愚不肖者。常患量狭。伤物之害甚多。故近将洪范中此语而每风咏。胸滓似有消融底意味。愿与由博共之也。
与洪由博
理必循环。一阳又生。绵绵善端。可觉而善察。以尽闲邪育德之道。尤于此兆之也。未知此时。存心益贞固。行己益廉洁。仰以顺慈堂心志之乐。俯以导妻子伦理之笃。而于中庸推致之功位育之妙。或有可期之渐也欤。人若无志。则便同草木。已无可言。吾辈既稍有志。志之发源。源于父师心肠之教。则善继善述。无忝所生。岂非吾辈全归之道也耶。此不可以言语文字安排布置者。所可能得者也。惟君深思而实体之也。大抵吾辈之学。必于箪食豆羹。绝去其大欲。庶可以语上矣。不然虽让千乘。只是饰诈行伪也。岂不太惧也哉。吾辈之所当相望而相问者。惟义理而已。故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5H 页
不暇及他。而惟望克己而已。
答洪由博(癸巳)
家礼祠堂章有事则告条。主人生嫡长子则满月而见。告辞曰以某月某日。生子名某敢见。曲礼君子已孤不更名陈注。名者生三月。父所命也。父没改之。孝子不忍。以此推之则儿时命名。与长时似无异同。
知生而不知死则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则伤而不吊。礼文如此。而今于知死不知生。远莫致伤则恐不致谚状。于亡者信义亲密则似不拘于常例也。只看所亲之如何而致谚。然兼以别告其与先府君亲义深重之意恐当。未知如何。
答洪由博(甲午)
 支子遭长子丧。斩衰三年耶。期年耶。便览不杖期注云长子不当斩者若期年。则众子大功耶。若不计长支。通服期年。则似无长支之别。出入服制以漆笠素道袍素带耶。
支子不为父祖之后。故为其长子而只服期年者。不传父祖之重于己之长子故也。然则为长子斩衰三年者。为传父祖之重于长子也。非为别于众子而服长子三年也。乌可曰以服长子期年之故。而无长支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5L 页
之别云也欤。(为适子斩衰三年。在加服条。则为子本服。无论长众。只服期年而已。)尤庵曰。期服常居。丧次时当用丧服。又论出入之服曰。黑笠布带。岂合于礼者。不过时俗然也。好礼之家则必着布笠黪色者。略与黑笠有异矣。旅轩曰。重服黑笠白缨。似骇人见。淡黑之如何。据此数条。则为子服期者。出入之服。自有依据。而愚意则新漆笠似近于吉冠。虽不具黪布笠。当着漆色飞去之旧冠而缨则淡黑之。而素衣布带似合情礼。未知如何。
 支子移居他乡。适有事故。未及小大祥及忌祭参祀。则所居处行祀时祝辞如何。若有祝辞则只降神告由。而单献无祝耶。伏未知如何。
支子移居他乡。而于其父母小大祥祭。未得奔参。则设祭于所在处与否。姑未见明文。然有可以旁照者矣。尤庵先生曰。朱先生许支子相去远者。于时祭以纸榜标记。逐位祭毕焚之。时祭尚然。则况忌日事体尤轻。尤无所嫌矣。以此推之。则小大祥祭与忌祭似无异同。而若有祝备礼则既有长子主祭之地。何敢为之。只当单献无祝。而既设纸榜则于降神时昧然无所以设奠之告辞。恐欠节目。未知如何。慎独斋答人父在母丧。练祭父系官未参之问。曰尊大人则设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6H 页
虚位而祭之。几筵祝则尊大人使子某昭告于云云可也。此亦可以为祭于几筵。而又别设奠于未参祭支子所在所之一證也。
 丧人小祥后出他。数年后还家。而其间灵座已撤于大期矣。若丧人不除服而来。则至墓所哭而除之耶。抑行祀除之耶。
既小祥后出他。而数年未还者。何不于大祥日望哭而除服耶。今既不脱服而还家。则不得不依先之墓哭拜而变服于墓前之例。而除服于墓前恐当。除服时行祀与否。未见已例。然以仪节随俗具酒馔以奠献亦可之说旁照。则具酒馔以奠献。亦或无妨也欤。
 子妇神主。或云亡子妇。或云亡妇。何所适从。而小大祥及忌祭祝。伏未知如何措辞。
遂庵答子妇丧题主之问。曰子妇某氏云。则似无相混之嫌。遂翁之说。恐不可违也。若曰亡子妇云。则亡子二字有嫌。若曰亡妇云。则妇字有夫妇妇字之嫌。故遂翁只称子妇云也。未知如何。
子妇祝文。未见于礼经。未知何以措语则可乎。按先儒用慰状答辞于妻祝及祖先亡父后亡而未敢代重之祖祝。则今于子妇祝。亦欲用慰状答辞。然于慰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6L 页
状。亦无慰子妇之状辞。诚难杜撰也。吾遭第二儿妇之丧。自虞至祥。祝辞措语极难。故乃仿慰状答辞中子侄孙改悲悼为悲念之语。奄及小大祥之下。直接以不胜悲念。未知知礼之人将谓如何耶。
 为人后者生父母讳辰。不能参祀。则所后父母劝行茶礼。纸榜何以题之。
本生父母。自程朱以来。皆以伯叔父母称之。则虽有生育之恩。便是旁亲也。行旁亲之茶礼于所后家中。恐是礼所未当。不如勿为之为愈。而愚意则但晨起望哭伸哀。而素服素带以终其日。则恐合情礼也。未知如何。如或所后父母生存。令行茶礼而伸哀。则避正寝而设纸榜行单献之奠。如出嫁女纸榜奠献之俗例。亦或情有所不可已者。而纸榜当依沙溪所云当依程子朱子之言。以显伯叔父母称之。而自称从子之说。而书之曰显伯父或显叔父恐当。未知如何。
答洪由博
顾此狂妄。老益狂妄。每事不能谨始。故终必有睽。悔无所及。只堪自笑。至于乡约。不量世情。轻许同约者。亦是妄行也。然既与之同约。而见今以乡约之故。反生民间钜弊之事。岂可计较彼可与言不可与言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7H 页
曲折而不言耶。所以书之言之。以至于待罪之境。所以待罪者。只欲同约事归正之意而已。恐非为身累之耻也。至与长津书辞。在鄙人妄意。亦自有义理曲折也。盖长津一邑都执宪也。鄙人以一社乡约讲长。兼总裁一社乡约之事。而许编姓名于一邑都籍。则与一邑都约所。相为表里。而德业过失。互劝规者也。既无远虑。而率尔以一时妄意。与人立约如此。则虽于同约人自己上。有小小过失。义当从容规戒。况此无事中生事。巨弊之害。及于社民。势将至于废农。则虽欲不言。安得不言乎。是以于乡约会集之日。极言不可刱设约堂。伤民财力之意。而幸免鄙社运材之钜弊。又虑东斋赴役之不均。故以赴役平均毋致民怨之意。与书长津。而彼有不悦之说。则彼不过不知我之真情者而已。恐不为鄙人之身累也。所谓身累者。恐是如面是背非。好议论人长短。毁誉人行事。以言餂以不言餂之类。皆来书所云。适足为身累之戒者也。栗翁曰。义理无穷。不可槩以一律。须曲尽其趣可也。此言有味。故今妄诵及之耳。来书曰吾人驱于生涯。离亲戚弃坟墓。入此穷发之乡。草衣木食。与麋鹿游。苟度此岁月。日夜孜孜于参天地间大族谱。继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7L 页
往开来而已。此言真实的当。岂不欲感佩耶。从今以后。即当杜门却扫。紧守括囊之戒矣。愿君种种警之也。
与洪由博(乙未)
闻自京中驱迫而薙发。未知由博将如何处变耶。愚意则守死善道之外。无他巧术。但保身之宜。亦不可不顾。而一言蔽之。曰义之与比而已。闻由博以由范之去南。甚以为忧。人情安得不然。然又安知由范之不以此地为忧耶。今人人当忧患地头也。知戒所僻焉而心不失其正者。非吾辈耶。愿益加警惕。互相辅仁。以为得正而终命之资也。
答洪由博
世入溷浊。同志朋思。倍百于他时。际承手札。从审满腔恻隐。无限痛冤。同情含忍。奈何奈何。程子曰。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此困之象。致命遂志之传也。朱子曰。致命犹言授命。言持以与人而不之有也。能如是则虽困而亨矣。吾辈之于穷塞祸患。不动其心。惟行吾义而已。可以身安而心静矣。然防虑之道。不可不尽。故方有所区区之谋虑。未知将如何耶。当此险难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8H 页
世。何但君欲从我。我亦从君。是其秉彝本心。但索居落落。不得与朝暮共讲而同作。是甚不细之忧也。
与洪由博
彼中消息。别无可闻。所谓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云者。固如是也夫。春川湖南等义兵。似是的实矣。虽举国臣民。没死于锋镝之下。其伸义而死者。亦足快哉。寻常夏夷之分。犹是天经地义。况又倭虏之于我 国。有 二陵之雠。可以万世臣子必报而不忘之大故。而甚至于 国母被弑。 圣上见削。其雠益雠报益急。共忿同痛之天理民情。当如何哉。雠倭丑虏之不可与同天姑舍。以我五百年来 列圣朝世臣旧民之子孙。从倭而作乱者。尤是怨雠之腹心。盗贼之手足也。先除夫此等狗彘之行事者。然后诛彼倭虏。必如破竹之势矣。今闻甲州义民辈出。为王敌忾。痛快痛快。既见如此仗义之事则死无馀恨也。
与洪由博
磻溪随录曰酒食为国俗莫大之弊。切不可更启其端。推此反求则国俗犹远。而自家莫大之弊。职由于酒食。设或有不饮而致死之端。宁不饮而死。是死安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8L 页
也。每见今人以饮酒之故。而动踏非礼之地滔滔焉。且或有以礼动之者。而不能克绝干觅酒杯之几端。故反至忘礼而蔑礼者有焉。且或有心常戒酒。而当于酒场。戒心欲心相战而欲心常胜。不能使心洁而仪俨者有焉。彼为饮者。初不足道也。惟其中欲复礼而不能克己者。诚可哀也。朱子释尊德性之义曰。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大抵一为私意所蔽。则此心广大之体。已被窒塞了。欲随以累之。不复有生底人举措。此教翼平日常常经历。故今来永绝酒杯而方欲收拾身心。未知自此或寡过而得毙也欤。妄意由博或于酒杯上。恐欠温克强制之美。玆说及。未知以为如何。
答金景周(容濂○丙申)
徒心想望。承书甚喜。彼都人士。尚忍言哉。示中求助之言。非不当求之辞。然徒自贬损而例求人言。则或不免文具之累也。岂不可畏也。吾辈俱老矣。古人重晚节。人到晚节。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来书所谓人欲易迷而天理难复者是已。是知戒之言也。知戒而戒慎恐惧。用遏人欲则天理自存也。此外有何更加良箴者耶。孙善若既云以从游先进长德。讲明义理为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9H 页
急。而又曰何敢有意于是非之间云者。似不成说也。所以讲明义理。只是欲明是非邪正公私义利之判。决不欲并用双行而已。不然则何必从先进长德者游。昔陆子静与朱子辨太极之论。甚相不合。彼此未尝勉从。然未尝相绝。故子静之门曹立之者。于陆氏受学既久而若有得焉。然犹未敢以自足。欲学于张敬夫而敬夫没。故未得见之。又就朱子。得南轩遗文而叹曰。平生于学无所闻而不究其归者。而今而后。乃有定论而不疑矣。自是穷理益精。反躬益切。而于朋友讲习之际。亦必以其所得者告之。盖其书有曰学必于知道。而道非一闻可悟。一超可入也。循下学之则加穷理之工。由浅而深。由近而远。则庶乎其可矣。今必先期于一悟。而遂至于弃百事以趋之。则吾恐未悟之间。狼狈已甚。又况忽下趋高。未有幸而得之者也。此其晚岁用力之标的程度也。此即朱子于曹立之墓表。赞美之辞也。且曹立之始访朱子来时。朱子与书伯恭曰。子静之徒曹立之者来访。气质尽佳。亦似知其师说之误持云云。盖立之得见南轩遗文而自叹曰。平生于学无所闻以下云云之说。皆知其师说之误持者也。若以此谓之倍师。则朱先生何
浑斋集卷之二 第 29L 页
以赞扬其倍师之人。一至于此耶。我未尝绝壮亭者。而壮亭之绝我者。未知其何义理耶。其执言者。谓我倍师。我所倍师之目。于何得见耶。我斥写师碑者之无廉耻云者。是果为倍师之目耶。今见写碑者始终行事。果有廉耻耶。渠何敢更能操笔而作人家状文耶。既没廉耻而作人家状文。则只述当人之行迹可也。何必寓评他人过恶。而自作秉笔君子断案底㨾也邪。可笑可笑。今见某人致书。曰渠述藩浦洪氏状。而辱及鄙人。其凶巧之说。如篁如刃云。吾于藩浦洪氏。有何相关而若是云尔。尤见其小人狡恶之本情也。鄙人当初见斥于壮亭之所以者。只是力斥写碑者之小人之故而已。而今若有世雠者然。学问朋友。岂有如是之道耶。然其为弟子者。不问是非邪正与其师之结雠者。同约为守死善道者。于心为安。于义为顺乎。愿老兄此义说与孙雅。如欲同约。将此更质问于其师门。定其可否然后。以为之进退。乃是士君子光明正大。廓然至公之道也。陆氏与朱子所论。大相不同。而于曹立之丧。相与痛伤。若陆氏以其门人之就正于朱子为嫌。则当绝斥其门人而不必与朱子共伤也。且朱子之赞扬他人弟子之举其师说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0H 页
误而自叹者非道。则朱子何以为朱子耶。愿老兄与我守善契佥同志。一次会讲。而与孙善若讲磨此义也。此义于学问之道。实非寻常小小底义理也。何不讲明乎。
与金圣心(启运○甲申)
东山别后。以文相会则寥寥矣。幸于向日晚台下。暂相对讨。虽终不相足。此世此论。非不盛举。此人此性。岂不相同。同而异。异然后同。即吾儒之所治心危私。要归乎性一之训之美事也。讵可以彼此所见之为一时私心所蔽者。而小懈其相思之情也哉。归来陋巷。回想高义。仙洞峰岳。无一不往来于中也。洞门深寂。寒夜浸长。所以娱眼悦心者。在谁编耶。贱状年晚无闻。等木石已矣。而惟笃信朱子。故后贤之论。有合乎朱子义理者则知其是也。有拂乎朱子义理者则知其非也。是以曾闻高明之持心谓理云者。与朱子所谓心者气之精爽之训。大相径庭者。而心甚讶郁。向于讲席。妄欲分疏而扣之以说。则高明自云已有分疏文字。旋糊涂不明言而乃绝。始欲参之同志录之义。此可见不从朱子心气之训。而别欲自立一门户之意也。舜大知也而有时乎舍己从人。故所以为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0L 页
舜而不以为劣于人也。而况舍己之误。以从朱子之正。何等高明之事而惮为之乎。大抵如愚者本来阘茸无才智。故笃信朱子而不敢自立己见。如高明则才智过人。宜乎有妙解出人意思处。然朱子上头。更无去处。后之学者不欲学朱子则已。有一分欲学朱子之心。则岂可以欲突过朱子上头乎。窃尝闻之。盖心与理一而非一。而非一者亦有时乎一者也。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不踰矩者。是心与理一而浑然无私欲之间者也。如颜子之心三月不违仁。其馀之日月至焉者。心与理非一而有时乎一者。而惟颜子则几于不踰矩者也。今高明之认心是理者。无乃视圣人不踰矩处而指拟者欤。然圣人之心。其虚灵不昧之本然者。与理无间。妙合为一原。而心即理理即心。犹程子所谓性即气气即性之云。而动也自然。静也自然。故理不为气掩。而自然不踰矩而已矣。然则指圣人之心曰理似可矣。然朱子答人问仁人心也之说。曰孟子之言。非以仁训心也。盖以为心德也。仁字心字。亦须略有分别始得。以此推之则虽圣人不踰矩之心。直指曰单理。则非朱子之意也。而况心若单理而已。则帝舜何有人心惟危之训。孔子何有心于仁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1H 页
违与不违之言耶。且朱子曰人心不似我心。心若理。理岂有人我不相似之理乎。且心亦理性亦理。则岂有以理具理之理乎。未有天地之先。元有太极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浑然无形状无声臭。伊时虽若不可以所谓气者说着。然非气则太极无顿放处。心之所以具众理而在未发之前者。犹具太极而在天地先之气也。指此气曰理也云则其可乎。故朱子曰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又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又曰心者气之精爽。又曰灵处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朱子许多说话。无有以心为理者。而惟于启蒙。引邵子心为太极之说而明太极之不离乎阴阳而已。岂可以心为太极之说。而直指心谓理耶。
答金圣心
细读来书。始终辞意。自广之意太长。胜人之气太露。窃恐左右于礼端之本。照顾持守之功。或未至也欤。然至于论心之为物。明爽快活。深知从前心理云者。真传者之妄也。且所谕来谕以孔子从心不踰矩。颜子其心不违仁者。明所谓一而非一。则此以圣贤用心合理与不合者言。而非复朱子即夫心体说得一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1L 页
而二之旨也云云者。且夫心之为物。其虚灵本体。将性在中。做馅子模㨾。为全体妙合。无圣凡之心一也。岂独圣人之心乎。若颜犹有违。是他克己而些有未化之私间之故矣。而人心不似我心。气质物欲有蔽之私心与本心。正犹冰炭之殊。不可为一地头。同说话也云云。而忽于该贮一边故未及致详云者。切中此疏略轻脱之病也。敢不敬服。既知中病则更何以分疏轻脱疏略之所以哉。然所以如是者。急于欲明心之为气而不为理。故虽以本体之虚灵。不拘于禀受者。易流于人心。危不安者。不知不觉。遗却全体妙合。无间圣凡一心之论矣。今因来谕。甚幸易言之戒也。至若妄云未有天地之先。元有太极之理者。借比此心未发之前。所谓性者浑然天理。无所偏依。此理虽在形气之中。实不拘形气之中。而犹若太极之理。在天地之先之谓也。顾此妄说。实似未安也。然朱子曰未发之前。太极之静而阴也。已发之后。太极之动而阳也。又曰自理而观。则理为体象为用。而理中有象。此二说。前说是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有似于天地先。有太极之说也。后说是论体用一源。而有似于言理则气在其中之意也。以此推之则喜怒哀乐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2H 页
未发之时。所谓仁义礼智之性者。只是一太极之不动而已。故此时说着心字不得。故只曰中。而不曰性。亦不曰心。则中便是单理而已。然所谓心者。岂是中空外实之物。而所谓理者。岂是独满在中空之中。而不偏不倚之一团物也耶。所以朱子有自理观则理中有象之说。此象字岂非指心而言。此理字岂非指性而言欤。既以理象之本源。谓之体用一源。则岂不以心性之本体。谓之体用一源耶。然则性体心用之浑合无间。寂然不动之时。虽只曰中。中之中。理中有象之意。何可以不理会耶。然则妄言所谓未有天地先之太极之理者。理不独先有。必与气俱有。而朱子所谓理中有象者。恐不可以不独用之于此际。故妄意所以借譬于人之心性寂然不动。体用一源之妙矣。今曰未有之时与未发之际。地头自别。不可杂援。所言固然。然未发之前。太极之静而阴者。既有朱子之训。则未发之前。太极之不系于形气者。援彼天地先太极之理而譬谕者。恐不是大为妄发也。曾子借学者之忠恕而喻圣人一贯之道者。不害其辞意也。恐不可以地头之有别有拘。而不敢言其可言之意也。且来谕曰天地未有之时。先有理。若别讨安顿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2L 页
气则未可曰先有理也。此处最难说。故朱子曰不可说今日有理。明日却有气。须有先后。此处最难说云者。诚如盛喻也。故朱先生既曰不可说今日有理。明日却有气也。又曰须有先后。从上句则须无先后。从下句则须有先后。此处诚难察其微意也。如将须有先后之说。而或知其真略有先后之别。则须失须有先后之微意。而真理与气判二物而已。一而二二而一之意安在哉。玆以窃陈我所见。以求左右之决择。愚意以为所以为气者理。而理为气主。理为体气为用。合体用一源而言之。则一源是体。一源之流行者是用。而一源处亦可言体用。流行处亦自有体用之分别。然后一而二二而一之意可见也。然则未有天地先。元有太极之太极。是体用一源。而理中有象之理也。象既非中空外实而盛理在内之物。则理亦非中空外实而抱象在内之物也。然而曰理中有象。象中有理云者。理气表里浑合无间。虽不相杂。亦不相离。自理而观则表里俱理而气在其中。自气而观则表里俱气而理在其中。而推其极本而言之。故曰先有理而后有气。而极本言理之时。指其含象之理不杂气者而言之曰先有理也。其实则先有理之时。已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3H 页
是理气俱有而俱静也。今先有理之际。使不敢更讨安顿之气。然则理独兀在于气外之云耶。愿更加商量。勿谓愚昧无见者之言而下视之。虚心详察。期使此理昭著。而彼此毋堕于人心惟危之边。至幸至幸。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可以为吾辈约礼之资。故妄诵及之。而更愿自此原原往复。深加切偲琢磨之功。不胜千万。
答金圣心(乙未)
曾以理气之分。每每辨难矣。今玆来书。一言无及。未知谓此不可终合而然欤。昔朱先生欲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为访张南轩于长沙。讲论三日夜。不能相合。其后先生卒更定其说。此先生中和旧见说。序中所谓闻张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则往从而问焉者也。且南轩辨吕与叔中庸说。自觉其病多。后来删去。此朱先生答吕士瞻书中所谓南轩云云。渠后来此意亦改。晚年说话。尽不干事。而其说亦未为非者也。然则二先生不无前后改见之理。而有得于朋友而能改己见者。是甚高处。非可羞之事也。此所以朱子之为朱子也。南轩之为南轩也。今高明虽甚高明。岂或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3L 页
无朱张二先生初见之少差也欤。高明每于理气之辨。谓少有先后之分。此其非曾日不甚相合者耶。未知近日之见。果如何欤。有感于先问。而于此终不相合则非相与之本意。玆更求诲耳。
答金圣心(丙申)
 至微之理。始无声臭。今门下之言无先后者。未必身亲去见原头之初而有此说也。浅见之有先后云者。亦未必身亲去见未有物之前也。不惟今。虽在古圣贤。亦非去见那底境而立言也。
其曰在古圣贤。亦非去见那底境而立言也云。而自刱圣贤不言之先后之说。则是自欲突过圣贤之上者也。何其与惟学逊志之训。大相悖逆耶。
 但揆之以本末则本必先于末。以根枝则根必先于枝。以源流则源必先于流。而理本气末。理源气流。
教翼似闻理无本末。气有本末。故理无不善。气或不善者。是末气之所为。非气之本然。栗谷所谓心之虚灵。不拘于禀受者是也。若使气只为理之末。而不可谓之有本。则朱子何以曰理象一原。自理而观之。象在理中。自象而观之。理在象中云尔耶。朱子又曰自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4H 页
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眹。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此亦象在理中之谓也。今曰揆之以本末。本必先于末。此分理气而以理为本。以气为末也。然则理独依何而先立。而待追后所起之气而相合耶。然则理气各体而相合耶。盖理者气之理也。气外无理。理外无气。故曰理气不相离。又曰理象一原。岂有气未生之先。理独体立之理耶。大抵气本于理。而载理能发用者气之末也。
盖揆之本末则本亦理气。末亦理气。而气有本末。理无本末者。气有清浊矣。气本清而末或激浊。是气有本末也。理是太极而气之本体。即一太极也。气之末流处。而太极亦在焉。太极无清浊之殊。而但末气浊时。为浊气所掩而已。故理无本末也。至于揆之根枝。根亦理气。枝亦理气。揆之源流。源亦理气。流亦理气。盖根之所以成根者理也。而根即气也。源之所以为源者理也。而源即气也。未有此根此源之前。元有此理气。此即未有天地之先。元有此理气。而气中所载之理曰太极。是探本之论也。谓之太极则气在其中。故曰太极动而生阳。动者非气而何。动前是静。静是阴气。静前是动。动是阳气。动前又静。静前又动。此所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4L 页
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皆程朱之立言也。若只据太极动之动字。而曰动为端阳为始。则动前之静。阳前之阴。将何以区处耶。所以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朱子曰若论本源则有理然后有气。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而具。故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若折去无是气则无是理之说。只执有理然后有气云之一句而误看。则必曰理先有而气后有矣。朱子以是而惧误后生。反覆论辨。而毕竟以无是气则无是理之说结之。若不逊志下气以仔细理会。则断取圣贤之说而误世者多矣。岂不大惧也哉。
 
易大传云太极生两仪。周子云无极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朱书答象山曰太极者具于三者(两仪四象八卦)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又曰无极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历选前圣之说来。理气之序似此云云。
太极说本出于孔子系辞传。而周子为图为说。以发明其理然后有多纷纭之说。而程子朱子为之明辨之说。甚分明矣。又有此今日之纷纭穿凿。诚不可晓也。朱子说甚多而不可尽录。只举一言證之。朱子曰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5H 页
周子康节说太极。是和阴阳衮说。易中便抬起说。周子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时便是阳之太极。静时便是阴之太极。盖太极只在阴阳里。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先从实理处说。若说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但言其次序。须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其理则一。虽然自见在事物而观之则阴阳函太极。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
按朱子前后说。或推理而为先。或推气而为先。毕竟则曰说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一言蔽之。曰理象一原云者。是朱夫子宗旨说也。理象一原地头。更何着先后等文字耶。但其曰有理后有气后。具于先蕴于内。在阴阳外行阴阳中云云等说。只是反覆论辨。以明理气不相离不相杂之义而已云尔。岂以理谓之先于气而独立。而气起于理之后而理往气来而相合为理气之云尔耶。
大抵理气二字。不可混杂看。亦不可分二看。何者。气之所以为气者理。而理即气气即理也。此不可分二看也。气为理之器。理为气之主。而理自理气自气也。此不可混杂看也。故以理气不相离而言之则理气一也。以理气不相杂而言之则理气二也。此即一而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5L 页
二二而一者也。
如欲寻理气设起之始。则诚无可寻之始也。故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何可以寻其始乎。只以物之终始言之。则曰元始反终而已。天地亦是一大物。物故有终始。前天地消瀜而后天地又生。此天地之终始。而太极阴阳之理气。常常依然自在。那有其始。那有其终耶。理气之所以然者。其不测之妙如此。则何可以妄邪之私意。遽谓之有先后耶。
答曹稚周(东焕○辛卯)
贤者既得学问指目。而每眷眷致意于无似之贱身者。是岂徒然哉。必为道义交勖而然也。则儒门相接之道。岂可或容谀辞相阿也。窃味来书则恐不是满腔恻隐中流出底意思。只胜誇多斗靡底浮习。恐贤者往日不曾大段用功于根本上故也。若只如此则贤者之言。不足以感我之心也。我之言。不能感贤者之心也。岂或有丽泽相滋之益也欤。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朱子曰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赤子之心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不失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充而能极其大。愿贤者痛刮浮华。以趋本实也。今年年事。无论山野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6H 页
而通同失秋。老稚沟壑。诚可怕诚可矜也。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则失恒心而苟生者。何足道也。程子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失我恒心。岂非失节事耶。吾辈均是贫穷者。富而守廉为易。贫而守廉为难。而先难后获。是非吾辈之所当交勉者耶。惟贤者十分加勉。克终令誉也。
答赵奭汝(相教○己丑)
吾辈相与之道。学问之外。更有甚事。然学仁义而差者。是为杨墨。则学问中亦多歧路。不可不明求其大路而行也。赋理偏三字。仰质于栗洞思山丈及他诸益许。则皆曰于理字不当下偏字。而如曰气偏而理随而偏之之说。亦多有之云矣。周子太极图说。发明出义理之本原。极尽无蕴。故程张朱以来。尊崇其说。句为之注解而不敢有异论。则哀座何不去看而熟读而体行之乎。
答裴汝敬(镇熙○乙未)
尊从祖伯父。(父之从兄也)以继祖宗子。无子而没。而远近族间。无可立后者。故座下以其季派之继祢子。权奉曾祖以下三世祀板。则诚不可用兄亡弟及之礼也。尤翁曰继祖之宗绝嗣则其祖神主。当祔继高祖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6L 页
宗。而高祖已祧则不得已埋安。又曰高祖祧迁于长房则祔位当埋安。祔位之兄弟及侄若在则虽有所不忍。而分则有限。无如之何矣。或于其忌日。以纸榜略伸其情似不妨。推此旁照则尊门继祖之亡。宗子绝嗣而无人继绝者。则亡者之祖父。当祔于亡者之高祖也。而继祖之宗。亦已毁无。而座下为宗子之子行。而于宗子之祖父之曾孙行之长房。则当以长房礼。奉祀其曾祖祀板。从祖与从伯父祀板。不得不埋安。而当其讳日。以纸榜略伸情礼。如尤翁说恐无妨。未知如何。
龛窄则祔位藏于别室而祭之。先儒说多如此矣。然据右尤翁说则尊宅龛中。必无伯仲祖从伯叔父之祔事也。更祥之如何。
与张允默(载中○乙未)
易之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系辞传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盖声气方物气也。气有阴阳善恶之分。故阳道盛则所以相应求类群。皆阳物也。阳物是善底人好底事。而三代之人。无不学焉者是也。三代之学阳道也。阴道盛则所以相应求类群。皆阴物也。阴物是恶底人乱底事。而五胡乱华。众技充塞者是也。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7H 页
胡技乱塞阴道也。今时即是。而彼都人士。何忍言哉。只当奉我帝衷。守我衣冠。木食涧饮。惟求进此道理。殉道以寄。殉道以归。是吾能事。而是即阳道也。苟有同气之声同群之类。其心向往。殆类火之就燥水之流湿。是天理自然之遏不得者也。近日先师肖侄洪由范,同门畏友金景周并辔远访。盛述执事之好学。又称源远而根深。窃想其九仞墙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人未得以窥见。然今棣鄂韡韡。日月迈征。鸾鹄鼎峙。日闻诗礼。若非积善久远之家。岂有如许馀庆乎。钦仰钦仰。教翼晚学孤陋。性又褊急。害事尽多。惧深忧切。无由得治。与两士讲论之际。伏闻执事气象。温厚和平。接人光辉。如春雨润物。真吾师也。若从而被薰。似或庶几消磨此粗厉猛起之心。而同归乎仁人君子之域也。故即欲赴往。恭纳再拜之礼。但贱齿今七十二岁也。气力日益耗损。精神日益昏乱。虽户庭至近之地。不能任意出入。不敢生意动躬。敢以文字猥通姓名。以求警策之端。伏未知吾执事以为如何。盖人生学问。只求变化气质而已。而自古学人气质之偏。只争个宽猛不中。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是为为学大纲。而不须友以相济。万无其理也。得闻师友
浑斋集卷之二 第 37L 页
者只此而已。故若是烦及。伏愿继此以后。频频赐书以警策。不胜景仰。适患痢倩写不备。伏乞崇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