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有心斋集卷之二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x 页
有心斋集卷之二
 书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2H 页
答苕村金公(时粲)(癸酉)
伏承下帖。恭审巡宣震艮有常。无任仰慰。第难治之教。以閤下而岂为是哉。湖西自是先贤辈出之乡。且在王化不远之地。承流宣化之易。非如遐方下邑之难。子游生于句吴。北学于中国。得一小邑。能用弦歌之治。圣师莞尔而深喜之。今閤下以诗礼云仍。脊梁担负。已非寻常。朝野期望。又不草草。当此一路湖西。似必以平日所抱者。试其致治之端。而致治之要。莫先于兴学校尚风化二者。而二者之本。则又在于自家立志之定否。苟能不为流俗所沮。不为私意所乱。奋然兴起。直前担当。行一事而有一事之效。行一日而有一日之效。则大学所谓平天下。中庸所谓天下平。虽有大小之殊。而其理则一也。源翁陟降之灵。亦必莞尔于冥冥之中。而岂不曰吾有孙耶。况今三纲既沦。九法亦斁。有识寒心。而岁又频俭。赋重民饥。亿万生灵。同载漏船。若缓其操柂之术。衣袽之备。而坐视覆沉。则岂仁人君子之心。而受任方面之道哉。今日之学校风化。政漏船之柂袽。而尤不可一日缓者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2L 页
也。岂可徒恃仓廪之积。府库之充而已。此圣人去食存信之意也。流来俗吏。只务刀笔筐箧。而全昧此等道理。下稍都归于营身肥己。岂非可戒之甚者耶。平昔所学于师友者。不过如此。故每对人说话。与人往复之际。亦不过以此所学告之。如欲外此。则实无以为言矣。故今亦不过以此所学告之。未知盛意以为如何。或以为不可则斥教之。深所望也。馀不备。
答梦梧金公(钟秀)(己亥)
往岁临贲。留与云烟谷鸟而生光。惟以乔木衡茅。声迹本疏。伊后十载。无路更奉。况于云山连业之日。向风驰神。实非寻常。而病伏穷山。终未得一造从容。以偿道义相友之乐。中心蕴结。何日忘之。非意辱问远及穷庐。兼承笔烛之贶。伏审巡宣动止对时增卫。无任攒贺之至。西藩是箕圣八条之旧方。其遗风古制。犹有存者耶。方今 圣明在上。新化丕彰。环东土数千里生灵。莫不延颈于于变之化。而閤下以法门贤弟。既内任辅佐之责。又外宣政教于此地。唯望益殚心力。无负我 圣上倚毗之重。使累十州西土之民。咸囿于 圣化之中也。和甫一病累岁。近寻阳界。而顾今齿发如许。精力已耗。温理旧习。亦久担阁。前日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3H 页
师友之责。无以仰副。中夜思之。只切愧惧而已。承问之日。病适沉笃。未即修谢。今始报敬。而兼陈区区。极知僭越。而不以人废言。则受赐大矣。
答赵监司(明鼎)(甲戌)
猥进礼会。仰觌旧仪。续拜盛问。辞意勤挚。礼下之意。何其盛哉。然来教不谓閤下既诺于多士。复为流循㥘懒底意也。盖圣人制为礼法。既于身亲行之。又笔之书。垂教来裔。其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千载之下。礼法废坏。无人践履。志士之兴叹。斑斑可考。閤下轻不赀之财。速远迩之士。举行乡饮。其生今而慕古。贵礼而贱财。可谓盛矣。虽其铺席立斑。多有纰缪。毕竟又未准礼。此则诸执事之责。而閤下未暇于釐正者也。然三代雍熙之象。洋洋于琴歌笙磬之声。内睦外顺之意。蔼然于樽俎揖逊之容。回顾四面。真如堵墙。而皆莫不有引领而感发。传所谓兴孝兴悌之实。可验于此。而人心之所同然云者。亦终非诬我之说也。盍亦因是而鼓舞之哉。閤下任一方之治责。操鼓舞之机权。鼓舞之则鼓舞。振作之则振作。草上之风。安得不必偃也哉。最是鼓舞之道。莫如校院之间。各各立师设教。无校院处。则别立书社。一依先贤读书次第。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3L 页
先小学后七书。而严课责效。令读者一字一句。无不反之于身。俾免于书自书我自我之病。则一日有一日之效。一月有一月之效。而閤下又时或临教。如程子作晋城时事。则一路弦歌。八方鼓舞。此虽未易期。而岂无其理哉。或者如谓此非今世所可为。又非一时方伯所能为。则是流俗之谈。非圣人之意也。孔子席不暇煖。至厄于陈蔡宋卫之间。而未尝一日而忘天下。盖以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亦无不可化之人故也。孟子之于齐,梁。程,朱之于宋朝。亦如是矣。若以孔,孟,程,朱。谓非圣贤。则无辞可言。若以为圣贤。则岂信听于流俗而不法乎圣贤乎。礼罢之夜。略陈一转语。而閤下因此而遽与多士议立条约。归而如得。殆将喜而不寐。今承教语。专事退托。不胜愕然。道固非一蹴可到。而事亦有渐磨而进者。伏乞勿挠于流俗。毋惮于畏难。一朝奋然。如举行乡饮之易。则大有补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而所行乡饮者。亦不徒归于繁文之末耳。窃闻刍荛一得。如不以人废言。则顾此岩穴滨死之人。庶或陶铸于炉鞴中耳。有怀仰布。极涉僭越。知罪知罪。
答李生之(𡌴)(戊辰)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4H 页
前承辑要读至几遍。果已成诵未。山颓以后。吾党踽踽。无所依仰。而念如醇甫者。本自鲁下。且失师友鞭策。无所顾忌。日渐放懦。空吃世间人许多饭。蹉过了少壮时节。将至于无闻之年矣。向里收敛。固不足论。书册看读。亦多担阁。而执事笃信函丈平日之命。必欲不负于易箦之后。而熟读是书。栗翁一生精力。尽在此矣。先师之劝读是书。似以是矣。黄勉斋记朱子徽州之祠曰。思其人。不若遵其道。慕其迹。不若师其心。执事独能卓然以先师之心为师。善读是书。玩索而有得焉。则虽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答宋叔夏(煓)(壬辰)
所教改名事。既是先师所命。而当时已以此事质于师席。则教以无嫌。故到老不改者。盖不敢自信。而信其师之意也。且伊川于讲筵。不讳哲宗藩邸嫌名曰。人主之势。不患不尊。患臣下尊之过甚。而不可以不戒矣。朱子以此表章于年谱。为万世法程。而目今时议。不思义理。徒以包承为当然。而胶守 国家一二偶然之事。视同百世定制。而或曰时王之制。或曰便成令甲。类多移书劝改。而或引澹溪西山故事以證之。则其纷纭之状。推此可知矣。然弟答以非衬喻而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4L 页
因引伊川事以明之。近寂洛耗。未知其果以为何如也。最可骇叹者。平日自拟知己者。至有䝱驱以无君。若如此言。则慢游傲虐。岂可拟议于大舜者。而伯益戒以无若者。盖人臣事君守经之道。当如是也。今乃一向诿之于君上之事。而不恤义理。反指不为阿从者。而目以无君。则岂非惑之甚者。而古之进善之旌。敢谏之鼓。𥊍御之箴。皆为文具而设耶。平日吾兄直截不屈。故意谓此兄必不摇于时议。而今反下同流俗。教以宜改。此正君不知故人者耶。第恐义理无穷。而一己之见则有限。诸兄讲会之日。烂熳相讨。到得筑底。则是亦穷理之一端。而因风教示如何。承与成李二友欲为惠枉。弟虽贫甚。非乏一束生刍。而但诸兄白驹邈乎不可亲矣。竟能践言。则岂但慰此病怀。将欲承其绪馀。去此茅塞。并与山川草木而生辉。尤企尤企。
答宋叔夏书(丁酉)
请祠之教。贱见不无疑虑。昨冬再疏。疏 批实深惶蹙。而未过半岁。又欲陈吁。无或涉于渎挠耶。尤翁之于沙溪先生。其致隆之诚。岂异于颜,曾之于孔子也。然而尤翁屡止章甫请祠之疏议。末年始自并请于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5H 页
诸先生从祀之时。盖审机待时。有不得不然也。今日请祠。与彼从祀。其轻重的未知如何。而第其审机待时。则恐无差殊矣。朱子虽曰汲汲乎毋敢怠。而又曰。徐徐乎毋欲速。天下万事。多因忙后错了。今不量时机。而徒以欲速之心。率尔更举。终若 靳允。则非但无益。来头祈请。必将渐难矣。当其时节。谁复为谋。然弟之此言。非敢自是己见也。既有所疑则不敢自外。而因来献禀。盖欲求教耳。且念弟蛰在远僻。不闻山外一事。安知非今日政当时机。而吾反昧然。误为闲语。自陷于戏事之科也。
答宋叔夏成澹之(德朋),李公履(行祥)(戊戌)
先师遗集。已向就绪。而李道三诸兄尚留否。云山塾记。先师患候中手书以赐者也。似闻忌沮者已甚。此书独见删没。先生只字片言。犹当宝守。不可泯没。且天地之生万物。前圣后圣。所以相传者。不外于一直字。岂可任其私意。终于永删耶。窃念朱夫子七十后。勤励不息。有加于乾淳时节。慎斋八十。益加自强。尤翁常引而自警。吾辈年纪尚居六十。左右正当勉旃。冀收桑榆。只祝佥兄深念坠绪茫茫。益增积累。以慰瞻仰。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5L 页
答李道三(师炳)
年前惠书。忙手庄玩。如得百朋。而丘园相望。杳无涯限。念畴昔相从于函丈之间。悲今日离索于寂寞之滨者。实由老怀之自然。而矧方秋生郊野。懦气自消。悔惧油然。而蔀屋蝉声益清。晦翁所谓怀高风者。遥以举似。而尤令人兴思也。未审年来。典学日新。气体充然。闇然日章之实。自有不可遏之乐耶。今日吾侪无事可为。只有杜门读书。反身体行。无负师教而已。老兄以醇质俊才。早承庭训。且得依归。真积力久。老而不厌。先师南居数十年。只得老兄一士而止耳。目今世道乖败。必以此事为语。忌讳称泉门。至有向者以先师所撰 皇庙碑。诬为代斲之说。发于湖通。先师煞用精神于此文。东土千里。赖有辞于天下万世者也。彼今以平生大义理文字也。敢如此。噫。世间此等恶口小家。大段肆行。而如谦斋朴公凋丧已久。更无一人出气力。传扶师教。担当挽回。使彼说如太清掩翳。自消于朝日方升之际。未知天意果在何如耳。抑世道至此。吾徒之力。无如之何。只当闭户。任其诪张耶。环顾一世。无可与语此心者。窃想吾党中。独老兄必同此怀也。所教弟名事。既承先师无嫌勿改之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6H 页
教。又有伊川临筵不讳之證。故当时虽略有辞说。而固守不改。已过半生矣。一自寝郎之后。举世哗然。务为逊语者。援谕入国问禁之义。徒事危言者。责以无君之罪。虑事深远者。忧切命名之地。由前二说。则虽不足动心。而由后一说。则不改之义反轻。量时之权最重矣。且念弟之大病。每在见事迟钝。若徒抱不决之疑。而因循持难之间。或事有未可知者。则此身祸福。固不可恤。而岂不果陷于反害夫子之罪耶。或人所谓当此时节。虽先师与伊川必命速改之说。政合识势之义。而来书利用安身之语。尤为吃紧理到之教矣。向已决改而以和易醇。只变其音。犹取其义。而不至于全没命名之义。老兄之意以为如何。然改之未久。闻京里已有一种议论。诋以改名求官之嫌。世间浮薄喜事之辈。当何时止息耶。屈指朋友。兄我生得并世。又适同年。而猥符声气。幸今俱存。诚朋友间难得之喜。而但相距夐绝。莫资丽泽。此为可慨耳。因风惠音。兼加勉诲。则在兄为忠告。在弟为弦韦。虽在半千之远。何异于合席偲切耶。至祝至祝。
答李道三书(乙未)
巍岩先生文集敬受。忙手奉玩。犹或约焯乎先生见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6L 页
得透。说得明。生晚穷乡。虽未及登门亲炙于当日。而高山景行之志。则益不胜憧憧也。教意谨悉。而似此颛蒙。何敢开喙于其间。第俟后日。小加潜绎。或有一斑之窥。则亦不敢为长者屈而废天下之公也。然才看数板。遽已目昏神眩。掩卷辄不复记。以此精神筋力。岂能望此。尤庵撰沙溪文字。小有溢语。慎斋严呵而命改之。弟每以此叹慕慎斋。无异于沙尤两先生矣。今来教。乃慎斋之意也。君子处心当如是矣。深用叹赏。季氏令委伻转致。兼有惠赐于家儿。俾供此老。虽知其有承于对案之际者。苟非自家器识素迈流俗。安能及老高义。乃如是眷眷耶。推是心以往。其治东州一邑。何难之有。称赏无已。
答李晦甫(晔)(乙酉)
弟于老兄。幸同声气。虽于山颓之后。必谓更续旧游。而岂料两相寂然至此之久耶。越瞻泉门。皋比已冷。回首广岩。主翁弃背。三四吾侪。落落殊方。顾今务学笃者何人。进道难者谁也。念旧时喜言忧色。而奉今日会究之谕。葬圣馀泪。安得不复洒也。若弟庸懒。既不能实用力于受教之际。又自星散以来。离索深峡。傍无求助。相别廿载。只是磨驴旧迹。而近自两三年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7H 页
来。衰病转深。其于存省进取。则初非拟议。而至若数卷残篇。视若笆篱。作一闲汉。虽时或思前内愧。略略佔毕。而便是严寒大冬。些小风和。岂足为损益也。素知老兄立心勤苦。虽不赖于师友。而自做必笃。凡经传几遍循复。而点检造诣。揭厉深浅。而果至几何境界。慨此世道崄𡾟。必以学问视为祸胎。其缩缩忌恶之状。无异于朋党伪学之时。曾以出入于泉门。而初欲循雅者。已多改头换面。而自谓内结父子之恩。外深师生之谊者。尤为忌讳。初若不知有泉门者然。噫噫。人心之坏败。一何至此。兄我怀绪。想必一般。皓皓秋阳之暴。复洒于何处。滔滔江汉之思。可泄于何时耶。环顾一世。无处开襟。无人说与。适因来书。布此缕缕。而相距夐绝。合并论怀。容非易事。只祝因风惠音。以替面稳。如何如何。书末所谕。真所谓非据之称。当仁不让于师。况于友乎。可笑可笑。然弟常以晦翁所谓洎失依归。加以岁月之久。汩没浸渍。兀然为庸人者。自省于己。而今以奉告于老兄。此政吾辈不可不却顾处耳。
答金平仲(时准)
承设饮开讲。以续泉上旧游。深喜。老兄终老临湍。尊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7L 页
尚师道宾席。则虽不敢当。切欲乐赴于旅酬之末。以助兴起颓废。而顾恨少时徒行湖峡。用尽筋力。荐罹丧祸。损割精神。自过五十。齿发遽已如许。似不作十年外人矣。归峡已过十馀岁。而四方之志。付与东流。癃癈已久。牢闭瓮牖。不出山外一步地者。亦数年矣。安有携筇纳履。趁赴期日之望乎。勤速不翅寻常。而若是未副。临纸徒切怅恨。吾党不幸。谦斋朴丈奄弃后学。此丈早被朱门老友之奖。衣书之托。几乎担负。而曾亦同与周旋于饮筵。今遽作古。不独此老为可痛惜。先师之道。将坠于地。无人扶持得一半分。仄闻京里。怪鬼杂出。诬悖罔极。虽有若而致讨之举。而亦安得极其罪也。不胜痛叹。兄闻之。必同此怀矣。
答金平仲书(丙申)
前承温习中庸。今犹不辍。读过几遍。透过几重深义耶。弟亦不废此书。不无霎时些少新知。大觉少日所读。都从皮肤。不免素餐。窃拟从今用心于到底。以收桑榆。而顾心力既衰。精神衰耗。略略新得。随觉旋忘。虽欲随疑劄记。以备不忘。而元来笔力艰涩。且甚习懦。因循未能。白首纷如之叹。似为究竟语耳。奈何。然惟望因风毋金玉尔音也。吾侪各在静处。未易相见。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8H 页
所事只在往复书札。道情素质疑义而已。今若积阻之馀。虽或通书。而只以修寒暄问起居而已。则必无时叙此襞积矣。如何如何。书末所示。真晦翁所谓非据之称。何为出此言也。
答李伯心(基敬)(甲申)
索居以来。邈然相阻。无异燕越。念旧日讲讨之乐。未尝不悒悒。望外华函远投穷山。而一般怅然。多说故事。感戢不容言喻。况审年来仕学安重者乎。承近任夙夜之职。可想其贤劳。而职在喉舌。其责可以言也。未知毕竟吐出几多格君好说话。以雪一世啽啊之习耶。读书之验。政要此等处见得耳。相爱之深。自犯出位之戒。而妄效一言。盖婺(一作嫠)妇之忧。亦有所不能已也。弟时燖旧学。到有疑惑。无处讲质。多作半间不界底工夫。奈何。
答李伯心书
春间。略温旧读。不无一分好意。入夏眩暑。俱作寻数担阁。日事呻喟。忧病相续。而日月奔驷。倏尔六十界矣。圣人自十五至六十。皆有次第进益。吾侪出入皋比。每以圣人为准的。而今界六十。弟则庸懒太甚。兼以病忧。自甘下流。而兄则有何积累可言耶。回顾茫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8L 页
然。辜负甚矣。朱子曰。少日幸蒙师友之训。得窥圣学门户。退与朋友讲之。闻而信者固多。然终始用力而不为中道之废者甚少。况年大官达。则其忽然忘之者。益以速矣。又曰。洎失所依归。而又加以岁月之久。汩没浸渍。今则兀然为庸人矣。以朱子之大贤。不觉其自贤。上恐负先师传付之旨。下忧为庸人。忧之于心。形诸往覆。其在后学。尤当何如用心。况在以学为讳之时。又当何如用心用力。而能不负吾师传付之旨耶。所教京乡往来形势难便者。是则然矣。然在乡则固好读书。在京则古人在狱中。犹能读书。锁直虽同樊笼。犹胜于犴狴。岂不好读书乎。学不只在读书。而第维持此心者书而已。张子所谓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者。政真经历亲切语也。近来吾兄亦可谓官达。而或不无汩没浸渍。而小弛于读书。则其末流之弊。或至于害德性。故敢并以朱张格言。弟之所常笃好者仰溷。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刍荛之言。圣人必择。伏乞勿以有违于时俗而废言。则岂不为吾党之大幸耶。至祝。
答李敬止(奎臣)
承近日看书。渐生疑晦之教。此真个好消息。朱子曰。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9H 页
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又其次节节有疑。过了此一番。然后疑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此政朱夫子真经历亲切语也。尊兄平曰。玩索之工。非不精切。而又此入山。明窗棐几。物累净尽。沉潜牛毛。日见其所未见。故有此疑晦之渐生。若能因此而节节生疑。又能过了此一番。而还复渐渐释去。则毕竟自至于融会贯通。都无可疑。如尊兄固可谓善读书矣。大抵吾辈第一读书之法。不患其不多读。惟患其不多疑。近日通患。每在于贪多务广。奔趍迫逐。才涉音读。便谓已通。而叩其中。则都是买椟还珠。知之明而后好之笃。好之笃而后行之力。由其不知疑。故终至于不知。由其不知。故终至于不好不行。今承来教。可想其真实用力。不胜钦仰之至。毋不敬思无邪。些有先后精粗之分。毋不敬。是正心诚意。先也粗也。思无邪。是心正意诚。后也精也。未知如何。复赐指教焉。
答李习之(灌)(甲申)
改名之教。兄不读讳辨乎。故人谓读书者。将以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读书而不能行之。则不几于书自书我自我耶。况弟名乃先师所命也。记昔立雪之时侍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29L 页
侧。遍说先辈讳字。先生呼弟曰。君名济字虽好。而不若醇字之为尤好。君之气质厚凝。醇字有厚凝之义。且君之气质虽谨严。而欠于和气。字以汝施。不若字以太和。康节太和汤。岂非醇乎。弟俯首恭听。定以醇字改之。今其金声玉色。永閟于泉下。虽不得追侍于申夭春风之侧。而不觉如听于无听。如视于无形矣。弟虽无状。不能奉承于至诚乐育。孤负平日期望之意。然粗免于小人禽兽之归。至有今日。莫非师恩也。计以醇字行世者。殆将四十年矣。而忽以嫌名之故。而一朝改之。则于心有所不忍矣。且曾有知旧中。亦如兄意而云云。弟即仰质于师席。则答以嫌名。无可改之义矣。弟于先师。仰之如父母。信之如神明。而山颓梁折。无处卒业。缅怀皋比讲道之乐。自不禁怆涕矣。顾于指导训诫之间。既不得一个半个遵守。而垂死之境。又不能保有锡名。则他日将何面目。归拜先师于地下乎。玆未承教。未知兄意以为如何。馀在面讨。
与李习之书(丁亥)
庶姑立慬事。闻列邑章甫相率而齐声于方伯。可见秉彝之同得而好是懿德者。真不我诬也。夫子之作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0H 页
春秋也。个个表章其节义。晦翁之出知南康也。先访节义而旌表之。此皆衰世之志。而顾今衰季。人道日漓。谁能法圣贤而崇节义哉。吾乡曾有蔡孝女出。而赵台时以邑宰。拔力登 闻。即旌其闾。此晦翁南康之事。而邑人至今颂其高义。此台之世称名卿者。以其乐善而好义也。今亦得闻则必复起前日之义。而无由转彻于耳边。兄能图之否。
答李习之书(庚寅)
闻方归山翻阅。其距龙乡。不过一息。与宋叔夏,成澹之,李公履诸友。或相往复耶。此友自童年。薰炙于函丈之间。老而益笃。其所得非弟辈之比。先师之所奖许。吾辈之所敬服。若使兄早讲于出处之际。弟则虽不能挽兄出山之脚。而此友则必援而止之而后已。岂有此悔吝之叹耶。兄天姿仁善。弟素钦仰。而但小喜闻之勇。舜之所以为大智者。不过乐取人以为善而已。惟望勿惮其往来之劳。续前日偲切之乐。则桑榆之所成。就必大矣。然则向时之穷厄。安知不为老兄玉成之地耶。弟言非耗。更乞留神焉。
答李习之书(壬辰)
来教所谓君上有所不安。而为臣者其敢顷刻因循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0L 页
而安于心乎云者。愚见则不然。君上若于不当不安处。虽有不安。而何可诿之以君上之不安。而奔走承顺乎。事事而如此。则不免于齐人之敬王。而从古事君守经。不为包承者。尽归于不安之科乎。至于无君二字。则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不料此言出于老兄之口也。今我 圣上合德天地。而适于疑似而无真实可嫌处。偶有嫌避。然朱子曰。议者欲守一时偶然之迹。一二以循之。以是为太上皇帝之本心。则是以事物有形之粗。语天地变化之神也。岂不误哉。今之议者。必欲胶守我 圣上一时一二偶然之事。视同百世定制。或曰时王之制。或曰便成令甲。未闻有卞析其似嫌而实无嫌之义。虽以老兄之高见。至谓之无君。此岂非误之甚者耶。来书又谓读书五十年。只成就得杨氏之学。杨氏之学。孟子斥以为我。而其弊果至于无君。今弟之固守不改者。政欲明天理正人心。使人人皆知义理之必可守。则其与拔一毫利天下而不为者。相去如何耶。朱子谓孟子一生。忍穷受饿。费尽心力。只破得枉尺直寻四字。今弟五十年穷饿读书。而费尽心力者。只在于破得杨氏之学。老兄乃反自许以辟异端。而目弟以成就。是何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1H 页
以异于指东为西。而所见之不同。何至于燕越耶。且礼既不讳嫌名。而又有前行。伊川当讲筵。不讳哲宗嫌名。朱子表章于年谱。作法于万世。则先师当日无嫌勿改之教。非特据礼。亦出前行。一从义理之可否而栽之。苟于义理不当改。则虽有甚于此时。岂怵于时势而有所从违哉。弟之不变。非创于愚见。显有所受。老兄执拗之教。其可谓至当耶。至于耻与为友之教。则尤不觉大惊而小怪。朱陆不啻如冰炭。而犹有鹅湖之会。今以一事之不合。而遽欲相绝。则吾辈之交契。何其浅浅耶。栗翁答牛翁书曰。至于朋友中亦有不相晓者。是亦命矣。弟之于老兄。同门一揆。情若同气。而盖底之方圆乃如此。岂非命耶。大抵来书。专出于见爱之过甚。而欲使必改。故话头自归如此。而第一两句下语。尤觉太重。然亦不可因此而隐情。故敢此吐露如此。而犹未释然。则自当各尊所知。各行所闻。我日斯迈而月斯征。而只叹吾道之益穷而已。复何望于归正。大病虽差。而见方困于多口。殆将不病而死。而况此大侵。调护极难。恐复闯发耳。
答李习之书(乙未)
名义。来教以讳名无义四字。为弟之言。弟之前后书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1L 页
中。虽费许多辞说。而初无此四字。但以讳嫌名为不可。若拔去嫌之一字。而直以讳名为无义。则天地间宁有是人。前后骨子。都在嫌名之嫌字。而今遣辞之际。骎骎然稍过一层。直曰讳名无义云。则元初事实。渐入䵝昧。后之论此事者。当以弟为何如耶。吾兄意见所入。必欲主张到底。故措语之间。有此不择。他不足辨也。然非徒兄教。知旧之前后往复。不啻十数。而弟之固守不改者。实以无可改之义故也。不幸近日之闻。尤有万万大不安者。其忧虑至及于命名之地云。不料世道之坏败而好事者之言转激酿成。至于如是之极也。初无是虑则幸矣。此言一出。举世哗然。则闾阎微细之事。虽无必然之理。而亦有未可知者。几何不为其庾斯之罪人耶。义理虽无古今之异。而时势自有古今之不同。人言既至于此。则在弟道理。岂敢一向太执。以失处义之得当耶。将未免卒从众议。而欲复初名。则意有不肯。又不忍全没命名之义。定欲以和易醇。和醇二字。不过易置于名与字之间而已。然行之半世。一朝改之。从前许多说。都归虚地。只自痛迫刺骨。最可恨者。兄辈不能遏绝于此言始发之初。而世多如兄之见。终至于不得保有锡名。思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2H 页
之至此。宁欲无言。赵寅瑞曾闻其身带剧务。往来道峰。不废讲学。搢绅间好学之笃。无如其人。常愿见而不可得。今闻遽已作故。伤叹不已。
答宋伯刚(集中)(壬戌)
躁疾之忧。固学者通患。以朱子之大贤。南轩犹有伤急不容耐之语。则况于后生新学乎。然其所以救之者。别无他法。圣门工夫。唯有一个敬字。以敬为主。则涵养日熟。而志虑安静。究一理而得其趣。行一事而见其效。自无奔趍迫逐之患。日觉沉潜游泳之乐矣。到此境界。虽欲躁疾。亦不可得矣。然居敬之方。又在于先立其志。志不立则敬无所施。区区窃有为吾友忧之者。向闻兄颇用工于苏氏之文。苏氏之文。何为而取之。虽欲为文章。许多圣经贤传。无非文章本地。不必求之于彼。况兄既有意于吾儒事业。则没身于经传之间。日亦不足。惟彼苏氏之学。岂非吾门之背辙乎。晦翁常斥苏学之不正。以为其邪不在王氏之下。而学者求道。不必于苏氏之文。已有明训。兄之取彼。抑独何意。刘静春编班范。敏翁责以于己分有何所益。于世道有何所补。班范之史尚然。况苏学之邪乎。为学之所贵。莫先于养德性。而驰心于此。骎骎然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2L 页
乐。而不知其邪。则终必丧德性而后已。岂非大可惧者耶。此盖立志不固。役于物而丧其志者也。所谓躁疾二字。亦岂不由于此乎。顾今道术不明。俗学不振。而兄以清明恺悌之姿。幸得依归。闻道有早。又能有意于实地。吾党之所冀祝。殆不草草。常以为兄无他嗜好。必以圣门法程。为终身践履之资。一自闻此。实不胜怃然。玆敢不嫌不足之在己。妄效一得。幸望兄无以人微而废言。笃立其志。循蹈规矩。勿以此等杂书。枉费精力。而唯从事于斯。勿忘勿助。勉勉不已。则向前进就有不可量矣。弟言非耗。明者以为如何。
答崔叔固(祏)
来教南塘之说。何必多言。知者见之。谓之知。仁者见之。谓之仁。所见既异。则所言何同。朱子谓公之不能使我为公。犹我之不能使公为我也。古人谓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此皆为今日准备语也。高明每举鄙言。随加顶针。是则感幸。而第念前日相对。高明攻斥南塘。至谓过于逆鑴。故鄙言自朱,陆有鹅湖之会。转至于下堂迎之之说。然弟亦岂以南塘为是哉。窃愿平心易气。不以辞害义如何。大抵论罪之道。必刑罪相称。可以服其心。今以见理之失。而豫忧末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3H 页
流之弊。指谓甚于目下叛逆。则彼岂不冤乎。终非着题矣。只当各行所知而已。
答崔叔固书
所谕退陶,栗翁气像德业之同异。不待高见而明矣。然下段语。于退陶大有贬意。不料贤者之言如是之妄也。栗翁即后朱子。固不可跂及。而退陶安敢易言也。大抵栗翁如光风霁月。退陶如高山深水。故清明洒落。栗翁胜之。敦厚缜密。退陶似胜。观其器水之谕。图说之制进。明白通透。直指到底。犁然自合乎前圣之心诀。而其所以易见得者。姿禀然也。退陶虽主互发之论。此特胜于质悫。故反欠于聪悟。而为学纯正。得洛闽之正脉。开后来于无穷。则此果何等大贤也。虽以见于功化者言之。向使栗翁天假以年。得以见用。则可期一治之盛。吾东方亿万生灵。庶几涵囿于于变之中。而文纯退居一隅礼安。化成岭外。其遗风馀俗。至今有可观者。苟非大君子作为。则能如是乎。其见解言议之际。虽或有一二可疑者。而道成德立。则不害为大人君子。岂曾子鲁而不得为圣人耶。愚尝谓苟有天禀之美。则生知安行易。不然则困知勉行尤难。敢问如何。大抵尚论古人。亦致知中一事。先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3L 页
辈固亦有之。而到得这个地位。然后方可议此。而近世为学者。却于自己内行笃厚。不思自力。搜猎于古人馀吻上。有若自家真见得。以为售己衒人之资。妄论前贤。辄加断案。此何气像。此何道理。多见其不知量也。弟每于此。深恶而痛斥之。以此亦多见忤于人。自知其太阳證太过。而有不能自已者。本性然矣。世间甚㨾没义理好事辈。犹不当如此。况高明自任吾道。尊尚先辈。而立言之谬。乃如是。尤不觉大惊小怪。虽甚瞢愚。此等妄是非。不愿闻也。切愿深以为戒。从玆以往。不但于先辈。凡于方人长短。痛自禁抑。千万之幸。
答李达卿(德休)(癸未)
来教多小委折。不必条对。而第别纸所录示尤翁文字中。后圣承用则有所未安之句。弟曾所未记。弟每以伊川之不讳为准的。兄得此文字。以弟之义为落空。诚不胜怃然。且缕缕指教。参以精义。顿觉切实。非如世人之初不思义理。徒主时㨾之论也。弟于精义。自知懵然。亦何敢不遵舍己从人之训。而以一己独见。任自主张。抗十百峻锐之佥议也。况书末所谕。不但兄言如是。时议闻方纷纭。令人不胜惶怖。果如云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4H 页
云。则安知不陷于反害夫子之罪。而置此身于何地耶。仰思俯度。方此改之。而欲从初名。则亦非所肯。乃以和易醇。如此则虽异其音。而犹取其义。不背所命之义耳。追念当日。有此议论。而无嫌勿改之教。尚此在耳。而行之半生。一朝改易。于此一事。犹不能保守于毕竟。况于全体传授之事。尤安敢望不自失坠而成就也。痛叹。曾寓湖乡时。有李生敬儒者来学。南居三十年。只得一士而归。尚此一年一来。其论辨操履。大有可望。平日所恃。无如其人。向闻其已作古。屡日作恶痛惜。岂他人比也。非但渠为可惜。深叹吾道之益穷也。
  附原书
 
(老兄。每以伊川事为法。罪德休以不法程朱。老兄平生言行。动法程朱。固吾党之素所敬服。而此则有不然者。近日得见尤庵先生文字。则有曰潜邸旧讳。虽程子之临文勿讳者。然至于后圣承用。则有所未安。尤翁岂以伊川为不可法而然哉。义理有不得不然也。伊川之不讳。以其只一容字之故也。若连读姓字。则未知何如。且以哲宗之嫌名。不讳于哲宗之讲筵也。若当哲宗为神宗讳之地。则未知伊川亦必不讳也。且临文与命名自异。今日老兄所处之地。虽伊川必讳之。尤翁与先师。必改之不俟终日矣。先师命名之时。无近日 处分故也。若于其时有如金学士之事。则先师必不命矣。况忧虑之端。闻益纷纭。老兄亦已熟闻矣。虽或过虑。事亦有未可知。则以老兄为先师之诚。果当何如。前辈凋落。今日吾党所仰望。惟在老兄一人。作事制行。皆为后生之所矜式。老兄之所自处果当。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4L 页
而为此经情过中之事。以示于人哉。)
答崔仲韶(凤应)
冠服骇俗之谕。愚亦知圣人章甫缝掖之义。则非欲为殊俗诡异之行也。自家情势。自有如是者。往在庚午。遭亲丧于客地。变疠情事。多有未伸。实为终身至痛。不欲自同于平人。故禫制白笠。代以蔽阳。因以戴此。盖我国笠制。初非如周冕麻冕之礼冠也。箕子隐忍。欲其不见日。而只为蔽阳。始有此制。因为国俗帽笠。则顾此所戴蔽阳亦足矣。况前辈多有着之者。且其价廉。最为穷士之易办。所以不脱者此也。至于长衣。则记深衣注曰。纯之以素曰长衣。长衣即深衣之制也。深衣非古圣人之法服乎。深衣之义。其取义深矣。自天地四时。以至规矩衡绳。无不取象。故虞舜之养老。必以深衣。而吉凶军宾。同一其用。上下男女。不嫌同服。则盖以取义深邃。不可不服之故也。呜呼。礼服残缺无传。而温公考据古制。制而服之。使古圣法服得而复传。而勉斋于朱夫子之状曰。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庙。以及先圣。退坐书室。然则朱夫子之所常服者。亦惟深衣也。朱子之时。亦岂无当世之时服。而必服深衣也。弟之服是者。固出于慕古之意。而但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5H 页
蔽阳与黑纯。冠服不称。故取义兼素。而亦不害为野人之服。若使飘缨结绶者。着弟之冠脉。则犹或可骇。山野自在之人。夫何可骇之有。来教所谓或人之说。尤未可晓。康节之不服。虽得于循时之义。而朱子则服之。又眷眷于颜鲁子。求以广布以不从康节者。谓之大段僭妄。则不从朱子者。当谓何等人耶。我国之士。虽异于白丁常汉。而无位者庶人也。岂以一閒人着一蔽阳。大有损于为文章表贵贱之制乎。顷年有陶山之行。欲瞻拜于先生祠版。则斋儒遏以贱品冠服服。则彼盖泛视以俗所谓周衣也。弟不得已晓以不然。诸儒即改容许之。弟深叹其闻义即服。犹有先生之遗风。今都下士大夫。反不如岭外遐乡之人。益知大君子陶镕之化。卓乎难及矣。大抵弟之冠服。一则情势。一则古道。而俱无害于义。程子虽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而苟无害于义。则从吾所好。亦岂不可耶。俗人俚语。无怪如彼。而兄出入函席。读书知义理。何其动于彼而垂悯之至此。幸望更究而斥教之也。
答朴圣中(大阳)
偏静之教。实是弟拔不得底病根。先师亦尝以是戒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5L 页
之。而气禀所拘。不能猝变。此岂设心必欲然哉。然虽欲强而动之。有何事可做者耶。此弟之所以杜门守静。厚招人谤。而致有兄眷眷而忧者也。第来教真所谓小小温平可口之剂。瞑眩而犹难效。况此可口之剂乎。惟愿兄随事切责。俾免大过。则其感当如何哉。
答蔡丈(膺祥)(戊辰)
和靖说。诚如所教。盖和靖之学。脚踏实地。专用力于内。故其言平易淳实。明白亲切。使后学读之。怡然有可乐。其所以易为功者。实非杨谢诸贤之比者。吕与叔解。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刚之训。而其言字字精切。朱子尝谓痛快。读之未尝不竦然警励。又曰自此为学。方有寸进。今执事之教。亦岂非有进于和靖之说欤。是可见执事真见得实体认之工。不胜景服。崔童使之进拜。其才则可爱。而似非坚固有成之器。久置门屏。教以谨厚。俾得实效如何。(有崔彭孙者。年十三来学。作感兴诗。上述唐虞。下逮濂洛。盛闻一时。蔡丈求见。故命送之。后五年而夭。)
答朴孺文(弼范)(壬申)
伏承今既传家。专意温故云。此可谓好消息。每见朋友间有志者。多为冗务所牵碍。未免中途而废。虽或不废。不得专意用工。迄无成就之望。此吾辈之通患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6H 页
也。诚能使外累不杂于方寸之间。日对圣贤之书。潜心玩索。今日见一理。明日见一理。则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会。得其味而不知老之将至矣。到此地头。虽欲为外累所夺。亦不可得矣。然晦翁有言曰。但恐密切地。不如外事之易谢绝。外事之谢绝。犹可易也。密切之地。如有一毫有所为而为。则其害甚于外事之交攻。岂非可惧者耶。况学非别件物事。日用事物。莫非为学。而只当物来顺应而已。若使本源用工处。未能痛究根极。则亦何必传家贻劳。徒使有为之年少者。反汩家务。不得长进耶。窃想尊兄必无此忧。而相爱之至。敢效愚见。不害为他山之石耶。
答朴孺文书(丙子)
八月相对时诸说。今承条教。深喜烂熳同归。而但持敬之工。未有所示。兄尚以为主一工夫。自有别般道理耶。或人所谓便向一事会意。又向一事会意。寻得路头。自然闲邪者。太多安排着底意思。然则程子所谓主一则不须言闲邪者非耶。程子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此意但涵养久之。天理自然明。自整齐严肃始者。真持敬路头也。程子曰。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又曰。心有主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6L 页
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朱子曰。敬则内欲不萌。外诱不入。自其内欲不萌而言则曰虚。自其外诱不入而言。故曰实。此二先生平生下工夫骨突已试之验也。大抵涵养时节。澹虚静一。其气像工夫。最难模象。故其所以指示后学者。如是明白切要。能从此境界。试下真工夫。则庶见其效。然后生少年。每每别生道理。以为自得之神验。甚可惜也。兄何不以是自勉而晓人耶。影堂事。心公眼明者。只有崔圣游一人而已。其馀戏事之辈。何足言也。
与李子仁(木)(乙亥)
左右以俊才。早闻道义于庭训。而治任以后。合并未易。一未从容于绪馀。未知其间所业何事。而长得几格耶。成立覆坠之畏。古人有戒。所当佩服不忘处也。不能自力。而敢以仰勉。自知不量。而一心向念。无异自己。有此缕缕。在我虽极妄率。而在左右不害为他山之石耳。大抵吾侪饮河者几数。而名利家计。懦弱自负。同归缺陷。坠绪茫茫。而殆不闻某某能守旧业而不退者。先生平日眷眷于来学之意。宁欲如是耶。念之慨然。
与李季亮(采)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7H 页
记昔以书猥勉于伯氏。满幅所答。都是撝谦逊让不敢承当之意矣。今思其人。其人不在。空有真迹留在旧箧。时一披玩。如奉真面。今足下。乃伯氏之难弟也。以其告于难兄者。告于难弟。自不容已。言虽殊而意则一。幸须省览焉。朱子曰。世之学者。稍有才气。便自不肯低心下意。做儒家事业圣学工夫。又见有此一种道理。不要十分是当。不碍诸般作为。便可立大功名。取大富贵。于是心以为利。争欲慕而为之。朱子此言。真个截铁插钉矣。可不惕然而省念耶。足下以先生之孙。多才多艺。冲年肄业于家庭者。不外乎圣经贤传之学。而人之所以期望者。岂他家子孙之比也。向闻已入禄仕。此虽外至。非己所可招麾。然于贱虑。不能无朱子之于刘平甫之戒矣。必于当官处事。却顾先范。固守法门涂辙。惟恐一朝违吾所学于家庭者。而如或一毫要做达官之志大。要做好人之志小。则可谓孤负所学。而犹未免于口谈圣贤而心犹流俗。况于先生介石逊荒之道。尤岂不万万相戾耶。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学并行相资。而其所谓学者。莫先于读书穷理。以致用于做措。则庶免于错谬耳。安有不读书而能免做错者耶。朱子常于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7L 页
李诚父。每致眷眷。必欲其不违于延平涂辙。观其答诚父书。班班可考。今此鄙说一般意思。必于职务之暇。亲近书册。无小间断。则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会。而手眼日高。凡于世俗荣辱祸福利害得丧。视同笆篱。身之所处。虽欲自违于先范涂辙。得乎。到此地位。先生在天之灵。岂不莞尔曰吾有孙耶。此等说话。不可人人而说与。惟于足下可以语。以故不嫌烦复。赤心倾倒。如不以人废言。则岂独为足下一身之幸。不无一分有补于世道耳。自勉扫如。而劝人如此。实是自家绝粒而劝人三饭。足下得无嘲骂以圣人躬自自厚而薄责人之戒耶。
答李季亮书
向者往复。便成山中故事。盖由年来。死病沉身。都废书尺相通而然。何尝不驰神兴思也。即此非意。惠墨远投于穷山寂寞之中。披玩慰喜。无异面讨多小。况承解官家食。还他本分。此政值读书好时节矣。意者天使玉成。传付家学于高明耶。此鄙拙之素所期望者也。若夫习懒无所事一句。似是撝谦。何乃肯作此等语说与人也。和甫病根犹在。旧业荒废。日觉年数之不足。而一息尚存。惟以不缓不急。毙而后已。拟为
有心斋集卷之二 第 438H 页
究竟法。然宁日常小。徒深灵芝之叹。只俟命物者处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