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a 页 WYG0140-008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二百四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七十七
   体国经野
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
 锥指传曰三山皆在雍州河谓梁山龙门西河正义
 曰地理志云吴岳在扶风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岐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b 页 WYG0140-0087b.png
 山在美阳县西北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苏氏曰逾者
 禹自荆山而过于河也孔氏以为荆山之胍逾河而为
 壶口雷首者非是渭案导者循行之谓导山犹云随山
 苏氏云自此以下至敷浅原皆随山之事是也导山时
 尚未施功先儒皆以此为通水曰导山之涧谷而纳之
 川殊失经旨汧县今为凤阳府之陇州州南三里有汧
 县故城岍岐荆并在河西渭北禹首导此三山而逾河
 以抵壶口则冀州之所先治者其规画早定于胸中矣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a 页 WYG0140-0088a.png
  岍一作汧(说文有汧字/而无岍字)汧县唐为汧源县陇州治明
 省县入焉周礼雍州山镇曰岳山汉志以吴山为雍州
 山是吴山即岳山也尔雅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
 恒朱长孺云商周之世疑以岍为西岳故尔雅职方皆
 名岳山吴山汉志虽云在县西而冈峦绵亘延及其
 南与岳山只是一山自周尊岍山曰岳山俗又谓之吴
 山或又合称吴岳史记遂析岳山与吴岳为二山而岍
 山之名遂隐其实此二山者周礼总谓之岳山禹贡总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b 页 WYG0140-0088b.png
 谓之岍山当以汉志为正苏传引晁氏说又谓今陇山
 天井金门秦岭皆古之岍山不知何据 汉志美阳县
 下云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诗曰率西
 水浒至于岐下又曰彼徂矣岐有夷之行是也水经注
 岐水径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
 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所称矣又历周原下北
 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今案
 岐山一名天柱山其峰高峻状若柱然国语周之兴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a 页 WYG0140-0088c.png
 也鸑鷟鸣于岐山故俗呼为凤凰堆山之南周原在
 焉诗所称周原膴膴者也东西横亘肥美宽平在今
 岐山县东北四十里 荆山有三一在雍域怀德北
 条之荆大禹铸鼎处也一为荆豫界临沮南条之荆
 卞和得玉处也一在豫域与禹贡无涉汉郊祀志公
 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案唐志虢州
 湖城县有覆釜山一名荆山元和志山在县南即黄
 帝铸鼎处晋灼以为在冯翊怀德县非也湖城元省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b 页 WYG0140-0088d.png
 入阌乡县山今在县南二十五里(县属河南/府陜州)韩愈诗
 云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李商隐诗云
 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即此山也苏传
 以此为北条之荆因晋灼而误
壶口雷首至于太岳
 锥指传曰三山在冀州太岳上党西正义曰地理志
 云壶口在河东北屈县东南雷首在河东蒲坂县南
 太岳在河东彘县东是三山在冀州以太岳东近上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4a 页 WYG0140-0089a.png
 党故云在上党西也渭案汉上党郡今山西潞安府
 是蒲坂今为平阳府之蒲州其故城在州东南汉县
 舜所都也馀见冀州
 胡氏渭曰雷首山在今蒲州南一名首阳山诗唐风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马融曰首阳山在蒲坂河曲之中寰宇记云首阳即
 雷首之南阜也或称首山汉地理志蒲反有首山祠
 郊祀志黄帝采首山铜即此亦称独头山阚骃曰首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4b 页 WYG0140-0089b.png
 阳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又名襄山穆天子传
 云东巡自河首襄山又名薄山穆天子传云登薄山
 寘軨之隥史记封禅书云薄山者襄山也又名尧山
 汉地理志蒲反有尧山水经注云雷首山临大河北
 去蒲坂三十里俗亦谓之尧山也又名中条山元和
 志云雷首一名中条在河东县南十五里永乐县北
 三十里寰宇记云中条山在芮城县北十五里亦曰
 薄山也又名陑山寰宇记云尧山在河东县南二十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5a 页 WYG0140-0089c.png
 八里即雷首山山有九名亦即陑山汤伐桀升自陑
 注在河曲之南即此也括地志云此山西起雷首东
 至吴坂长数百里随地异名通典云雷首在今河东
 县此山凡有八名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
 条山渠猪山独头山也蒲州新志首阳山在州南四
 十五里又中条山在州东南十五里山狭而长西起
 雷首迤逦而东直接太行南跨芮城平陆北跨临晋
 解州安邑夏县闻喜垣曲诸境凡数百里中条之北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5b 页 WYG0140-0089d.png
 有数峰攒立拱对州城在州南十五里中高旁下俗
 名为笔架山又南五里为八盘山又南十里为麻谷
 山又南为凤凰山去州七十里与潼关相对为中条
 南麓尽处今据雷首之脉为中条东尽于垣曲王屋
 在焉禹至此顾不东行而北抵太岳盖以帝都为急
 也 太岳即霍山又名霍太山在平阳府霍州东三
 十里及岳阳县西北九十里赵城县东北四十五里
 周礼冀州山镇曰霍山汉志河东彘县有霍太山在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6a 页 WYG0140-0090a.png
 东冀州山是也尔雅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亦
 称景霍晋语宰孔曰景霍以为城韦注云景大也大
 霍晋山名今在河东彘史记周武王灭殷飞廉先为
 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为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水
 经注汾水南过永安县西故彘县也又东与彘水合
 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即霍太山矣山有
 岳庙甚灵汾水又南径霍城东故霍国也又径赵城
 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元和志霍山一名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6b 页 WYG0140-0090b.png
 太岳在霍邑东三十里今州治即霍邑故城也新志
 云山高百馀丈长八十里周二百馀里南接赵城岳
 阳北跨灵石今谓之中镇渭案隋开皇十四年诏以
 霍山为冀州镇历代因之号曰中镇盖即古之中岳
 也降而为镇为嵩高所压耳阎百诗曰崧高维岳谓
 崧然而高者维是四岳之山非以太室山为岳名曰
 崧高也尔雅撰于三百篇后缘此遂实指嵩高为中
 岳太史公又出尔雅后并补注尧典曰中岳嵩高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7a 页 WYG0140-0090c.png
 是殆忘却禹贡之太岳矣将尧有二中岳邪汉武登
 礼太室易曰崇高中岳名益显皆为尔雅所误者或
 曰然则周竟无中岳乎予曰周仍以唐虞时太岳为
 中岳矣观职方河内曰冀州镇曰霍山可知盖自有
 宇宙便有此山黄帝正名百物蚤已定五岳之称禹
 主名山川又从而奠之下迄周秦悉不敢移岂有如
 武帝以衡山远移南岳之祀于灊霍山者乎予最爱
 郑康成注大司乐四镇五岳取诸职方九州之山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7b 页 WYG0140-0090d.png
 遍足少嫌其以岳山为西岳而不以霍山为中岳又
 嫌其大宗伯注乃袭尔雅杂以嵩高忘却大司乐注
 殆由未善读崧高之诗也哉
    蕙田案阎氏以太岳即古之中岳其说甚辨
底柱析城至于王屋
 锥指传曰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东行正义曰地
 理志云析城在河东濩泽县西王屋在河东垣县东
 北地理志不载底柱底柱在大阳关东析城之西渭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8a 页 WYG0140-0091a.png
 案濩泽今为山西泽州之阳城县其故城在县西三
 十里垣县今为平阳府绛州之垣曲县其故城在县
 西四十里大阳今为解州之平陆县其故城在县东
 北皆汉县也大阳关在今河南府陜州东王屋山在
 今怀庆府济源县西北唐王屋县地西与垣曲接界
 地理今释底柱山在今河南河南府陜州东四十里
 大河中西北去山西平阳府平陆县五十里析城山
 在今山西泽州阳城县西南七十里王屋山在今河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8b 页 WYG0140-0091b.png
 南怀庆府济源县西北九十里接山西平阳府垣曲
 县及泽州阳城县界山有三重其状如屋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锥指传曰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正义
 曰地理志云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恒山在常
 山上曲阳县西北太行去恒山太远恒山去碣石又
 远故云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也渭案
 山阳今为河南怀庆府之修武县其故城在县西北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9a 页 WYG0140-0091c.png
 上曲阳今为直𨽻真定府定州之曲阳县其故城在
 县西地理志河内壄王县西北有太行山山阳县北
 有东太行山壄王今为河内县其故城即今怀庆府
 治孔疏引山阳而遗壄王非也恒山北岳在今曲阳
 县西北碣石见冀州海在碣石之东逾河为禹渡河
 则入海亦禹涉海也
 地理今释太行山延袤千馀里起于河南怀庆府济
 源县迤而东北跨山西河南直𨽻界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9b 页 WYG0140-0091d.png
 胡氏渭曰太行列子作太形则行读如字亦可故陆
 氏兼存之太行一名五行山淮南子武王欲筑宫于
 五行之山高诱注云太行山也河图括地象曰太行
 天下之脊汉志以在壄王者为太行而在山阳者为
 东太行其太行之支峰乎又案金史地理志云济源
 县有太行山以沁水为界西为王屋东为太行则此
 山实起于济源盖自河南怀庆府入山西泽州迤而
 东北跨陵川壶关平顺潞城黎城武乡辽州和顺平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0a 页 WYG0140-0092a.png
 定乐平以及河南之辉县武安直𨽻之井陉获鹿诸
 州县界中皆有太行山延袤千馀里焉林少颖曰太
 行在今怀州之北连亘数州为河北脊以接恒岳程
 子谓太行千里片石众山皆石上起尔朱子语录曰
 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
 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 舜典
 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传云北岳恒山周礼正
 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注云在上曲阳尔雅恒山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0b 页 WYG0140-0092b.png
 为北岳管子曰恒山北临代南俯赵汉书恒山北岳
 在常山郡上曲阳县西北有祠并州山张晏曰恒山
 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 大同府浑源州南二
 十里亦有恒山水经注云崞县南面元岳即此山也
 (州本汉雁门郡/繁峙崞二县)古北岳恒山历代史志皆云在上曲
 阳并无异论自宋世以恒山没于辽从曲阳望祀之
 因废曲阳之恒山而指此为禹迹近志谓与在曲阳
 西北者实一山然州距大茂约三百馀里虽或峰峦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1a 页 WYG0140-0092c.png
 相接未可强合为一也北岳在曲阳又何疑焉阎百
 诗云后之建都于燕者以为曲阳在南浑源少北于
 方位宜余案孔氏诗崧高疏曰若必据所都以定方
 位则五岳之名无代不改何则轩居上谷处恒山之
 西舜居蒲阪在华阴之北岂当据已所在改岳祠乎
 此名儒之言也金世宗大定间或言今既都燕当别
 议五岳名不得仍前代太常卿范洪辄援崧高疏数
 语以对事遂寝明弘治六年兵部尚书马文升建言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1b 页 WYG0140-0092d.png
 北岳当改祠浑源下礼部议侍郎倪岳持不可乃止
 修浑源州旧庙而祭祀仍在曲阳神宗十六年大同
 巡抚胡来贡疏请改北岳沈文端鲤为宗伯覆疏详
 驳议者口塞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锥指传曰西倾朱圉鸟鼠三者雍州之南山至于太
 华相首尾而东正义曰地理志云朱圉在天水冀县
 南鸟鼠东望太华大远故传云相首尾而东也曾氏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2a 页 WYG0140-0093a.png
 曰岍与西倾皆北条山故西倾不言导其文蒙于导
 岍渭案今巩昌府伏羌县南有冀县故城即汉县也
 西倾鸟鼠太华并见前西倾在鸟鼠之西南鸟鼠渭
 水所出朱圉太华皆在渭水之南
 地理今释朱圉山在今陜西巩昌府伏羌县西南三
 十里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锥指传曰四山相连东南在豫州界正义曰地理志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2b 页 WYG0140-0093b.png
 云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嵩高山在颖川崇高县
 古文以为外方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横尾山
 在江夏安陆县东北古文以为陪尾是四山接华山
 而相连东南皆在豫州界也朱氏鹤龄曰凡言至于
 者以相去之远也太华去鸟鼠远故曰至于则陪尾
 亦应远观经文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其为徐州
 之陪尾明矣渭案卢氏今属河南府崇高今为登封
 县地平氏今为南阳府桐柏县其故城在县西北四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3a 页 WYG0140-0093c.png
 十里安陆今属湖广德安府泗水今属山东兖州府
 本汉鲁国卞县陪尾山在县东也
 地理今释熊耳山在今河南府卢氏县西南五十里
 接陜西西安府商州(晋上/洛县)界熊耳虽有东西异名其
 实一山故郭璞云在上洛班固云在卢氏蔡传以班
 固为非非也外方今中岳嵩山在河南河南府登封
 县北十里西接洛阳县北接巩县东接开封府密县
 界绵亘一百五十里桐柏山在今河南南阳府桐柏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3b 页 WYG0140-0093d.png
 县东一里东南接湖广德安府随州西接襄阳府襄
 阳县界陪尾山在今山东兖州府泗水县东五十里
 案孔传云淮出桐柏经陪尾今德安府安陆县北有
 横山汉志所谓横尾山古文以为陪尾者也淮水不
 经此山下吴澄书纂言曰唐志泗水县有陪尾山泗
 水出焉盖此是也以横尾为陪尾者非是
 胡氏渭曰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登礼嵩高置奉邑
 名曰崇高地理志颖川崇高县武帝置以奉太室山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4a 页 WYG0140-0094a.png
 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
 也左传昭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城太室太室
 即嵩高也于四岳外别言之亦可见嵩高时不为岳
 矣尔雅嵩高为中岳盖后人所附益耳后汉书熹平
 五年复崇高为嵩高韦昭曰嵩高有太室少室之山
 山有石室故名戴延之西征记曰东曰太室西曰少
 室相去十五里嵩高其总名也元和志云嵩高山在
 告成县西北二十三里(唐改阳城县曰告成其故城/在今登封县东南四十里)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4b 页 WYG0140-0094b.png
 登封县北八里高二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
 告成县西北五十里登封县西十里高六十里周三
 十里渭案古时皆指嵩高为太室而韦昭戴延之则
 兼二室并称然前贤题咏犹以太室称嵩山而少室
 则仍其本名故有嵩少之目其山东跨密县西跨洛
 阳北跨巩县绵亘百五十里太室中为峻极峰左右
 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少室峰三十六先儒皆以嵩
 高为外方金吉甫曰嵩高世名中岳安得与江夏内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5a 页 WYG0140-0094c.png
 方相为内外哉据唐志陆浑山一名方山盖古外方
 云此说非是嵩高当禹时未为中岳即为中岳而仍
 名外方与东岱西华南衡北恒一例理无可疑且陆
 浑方山亦何以知其为外方乎 诗大雅崧高维岳
 峻极于天兼五岳言之尔雅释山曰山大而高崧郭
 璞注云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邢炳疏云李巡曰
 高大曰崧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今之
 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无正文故云盖以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5b 页 WYG0140-0094d.png
 疑之是亦不以诗之崧高为中岳也自刘熙释名云
 嵩字或为崧则二字通作一字世遂以降神生甫专
 归之中岳文士错解贻误至今间有能正之者反以
 为非也
导嶓冢至于荆山
 锥指传曰漾水出嶓冢在梁州经荆山荆山在荆州
 正义曰梁州云岷嶓既艺是嶓冢在梁州也渭案后
 魏地形志华阳郡嶓冢县有嶓冢山汉水出焉唐六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6a 页 WYG0140-0095a.png
 典山南道名山曰嶓冢嶓冢县故城在今陜西汉中
 府沔县西南四十里西南接宁羌州界山今在州北
 九十里荆山在今湖广襄阳府南漳县西通典云南
 漳汉临沮地有荆山也 嶓冢山孔传不言所在之
 郡县而正义引地理志以实之曰陇西郡西县嶓冢
 山西汉水所出夫此水即嘉陵水之上源非禹贡之
 所谓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者也而班固以西县之嶓
 冢为禹贡之嶓冢谬矣自是以后言嶓冢者率依班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6b 页 WYG0140-0095b.png
 氏如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太一连冈乎嶓冢潘岳西
 征赋云面终南而背云阳跨平原而连嶓冢玩其辞
 意皆主陇西而言司马彪郡国志亦云汉阳郡西县
 有嶓冢山无异议也自后魏正始中析沔阳地置嶓
 冢县以表其山而名始著郦道元卒于孝昌二年上
 距正始置县之时凡二十馀岁本朝典故生所亲见
 而注水经不言岂事在成书之后不及追改抑亦因
 其晚出而疑之乎然漾水注引汉中记曰嶓冢以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7a 页 WYG0140-0095c.png
 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冢为分水
 岭作者亦似知班志之谬而以禹贡嶓冢为当在汉
 中也者不然于汉中记奚为详及陇西之山邪由此
 观之则魏收以前已有知嶓冢在汉中者不待地形
 志出而后知也颖达岂未之考乎然班志虽以西县
 嶓冢为禹贡之山而养水则自系氐道之下不言出
 某山(养与漾通/或作瀁)自水经云漾水出氐道县嶓冢山而
 氐道亦有嶓冢矣常璩华阳国志云东源出武都氐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7b 页 WYG0140-0095d.png
 道县漾山为漾水而氐道之嶓冢且有漾山之目矣
 郭璞注山海经云嶓冢今在武都氐道县南郦道元
 注水经云东西两源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则似一
 山跨二县之境而在西县者为西源在氐道者为东
 源矣辗转迷惑愈久愈讹说经者不能出其窠臼而
 禹贡之嶓冢几不可问矣西县故城在今秦州西南
 氐道今不知所在盖自晋永嘉之乱陇西没于氐羌
 郡县荒废常璩郭璞皆云氐道属武都而晋志武都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8a 页 WYG0140-0096a.png
 郡无之则此县之不可考久矣要之二县在陇西皆
 古雍州域也而禹贡嶓冢乃梁州之山不应阑入雍
 域故唯魏收所言为得其实(秦州之嶓冢与宁羌之/嶓冢南北相距五六百)
 (里/)
 地理今释荆山在今湖广襄阳府南漳县西少北八
 十里昭四年左传荆山九州之险指此
内方至于大别
 锥指传曰内方大别二山名在荆州汉所经正义曰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8b 页 WYG0140-0096b.png
 地理志云章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古文以为内方
 山也地理志无大别郑玄云大别在庐江安丰县杜
 预解春秋云大别阙不知何处或曰大别在安丰县
 西南左传云吴既与楚夹汉然后楚乃济汉而陈自
 小别至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之名无缘得在安丰
 如预所言虽不知其处要与内方相接汉水所经必
 在荆州界也苏氏曰二别山皆在汉上蔡氏曰内方
 在今荆门军长林县大别在今汉阳军汉阳县渭案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9a 页 WYG0140-0096c.png
 地理志六安国安丰县下云禹贡大别山在西南郑
 杜说所自出正义谓志无大别何也安丰后汉属庐
 江郡其故城在今江南庐州府霍丘县西北竟陵故
 城在今湖广安陆府钟祥县南长林故城在今荆门
 州东汉阳县即今汉阳府治大别山在其东北水经
 注所谓翼际山也 左传定四年自小别至于大别
 杜预云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
 夏界水经注云江水东经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元和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19b 页 WYG0140-0096d.png
 志鲁山一名大别山
 地理今释内方山在今湖广安陆府钟祥县西周回
 百馀里接荆门州界大别山一名鲁山在今湖广汉
 阳府汉阳县东北半里汉水西岸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
 锥指传曰岷山江所出在梁州正义曰梁州云岷嶓
 既艺是岷山在梁州也地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
 县东南曾氏曰岷嶓皆南条山故岷山不言导其文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0a 页 WYG0140-0097a.png
 蒙于导嶓冢也吴氏曰蜀以西近江源者皆为岷山
 连峰接岫青城天彭诸山之所环绕皆岷也岷山之
 阳其山非一衡山南岳也在衡州衡阳县北七十里
 南一峰曰岣嵝山自县西北以至湘南县东南皆衡
 山也渭案岷山地理志云在蜀郡湔氐道徼外湔氐
 道今为四川松潘卫山在卫西北衡山县本汉湘南
 县今属湖广衡州府唐志衡山县有南岳祠元和志
 云岳庙在县西三十里衡阳今府治也 古今言岷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0b 页 WYG0140-0097b.png
 山者凡四处一在今四川松潘卫卫东南去布政司
 七百六十里史记作汶山封禅书云自华以西名山
 七有渎山蜀之汶山也汉书地理志云岷山在湔氐
 道西徼外江水所出蜀志秦宓曰蜀有汶阜之山江
 出其腹华阳国志云岷山一名沃焦山其跗曰羊膊
 江水所出任豫益州记云大江泉源始发羊膊岭下
 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水经注云岷
 山在蜀郡氐道县即渎山也又谓汶阜山在徼外江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1a 页 WYG0140-0097c.png
 水所导隋志汶山在汶山郡左封县(唐悉州治东至/翼州一百九十)
 (里今叠溪营/西有废翼州)此皆谓在松潘者也一在今成都府之
 茂州州本冉駹国汉以其地置汶山郡治汶江县晋
 改曰广阳隋又改曰汶山山海经注云岷山在广阳
 县水经注云汶水出汶江道徼外岷山玉轮坂下元
 和志云汶山县有汶山即岷山去青城山百里天色
 晴明望见成都即陇山之南首张栻西岳碑云岷山
 在茂州列鹅村其跗曰羊膊也舆地广记云岷山在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1b 页 WYG0140-0097d.png
 汶山县西北俗谓之铁豹岭王氏地理通释云大渡
 河一名羊山江源出铁豹岭岭即羊膊之异名也此
 皆谓在茂州者也一在成都府之灌县县本汉绵虒
 郫江原三县地周武帝分江原置青城县因山为名
 元和志云青城山在蜀州青城县西北三十二里杜
 光庭成都记云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灌县青城
 山乃其第一峰也县志云汶山在县北三十里盖即
 青城矣一在今陜西岷州卫卫本汉陇西郡地西魏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2a 页 WYG0140-0098a.png
 置溢乐县今卫治即其故城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
 溢乐县南连绵至蜀几二千里皆名岷山元和志云
 山在溢乐县南一里此皆谓在岷州卫者也然则岷
 山最大志家各就其所在言之陆游曰自蜀郡之西
 大山广谷谽谺起伏西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薛季
 宣曰今自岷洮松叠以南其大山峻岭班班可考者
 皆岷山之随地立名者耳此说是也观汉志云山在
 徼外则固不可以湔氐一县限之矣大抵岷山北起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2b 页 WYG0140-0098b.png
 于溢乐实跨古雍州之境而南则讫于青城绵地千
 馀里与太行伯仲或专指在松潘亦非笃论然大江
 所出则必直氐道西徼外者也 舜典五月南巡守
 至于南岳传云衡山也后汉志长沙郡湘南县下云
 衡山在东南刘昭曰郭璞云山别名岣嵝湘中记云
 遥望衡山如陈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水
 经注云湘水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
 紫盖一名容峰(此处恐有脱误盛弘之荆州记云衡/山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3a 页 WYG0140-0098c.png
 (芙/蓉)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
 若陈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醴泉流
 其右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
 祝融冢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七百
 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
 山上有飞泉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矣徐
 灵期南岳记云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
 足(岳麓在长沙故唐志/潭州湘潭县有衡山)长沙记云衡山轩翔耸拔九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3b 页 WYG0140-0098d.png
 千馀丈尊卑差次七十二峰最大者五芙蓉紫盖石
 廪天柱祝融祝融为最高韩退之曰五岳于中州衡
 山最远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数独衡为宗
 顾遴游衡山记云登祝融之颠俯视四极苍然一色
 山川杂陈琐细莫辨风自远来其力甚劲侯与地下
 绝殊比晓观日出海体象洞见近若疆中东馀游氛
 浩漫无际
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4a 页 WYG0140-0099a.png
 锥指传曰敷浅原一名傅阳山在扬州豫章界正义
 曰地理志豫章历陵县有傅阳山古文以为敷浅原
 渭案汉志傅易山傅读曰敷今注疏本作博字之误
 也晁以道云饶州鄱阳县界中有历陵故县及傅阳
 山其说盖近是 通典云江州浔阳县有蒲塘驿即
 汉历陵县也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敷阳山
 渭案唐武德八年于浔阳县置蒲塘驿后改为场五
 代时杨吴升为德安县今治故驿也杜佑以驿为汉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4b 页 WYG0140-0099b.png
 历陵县不知何据岂因王莽改历陵曰蒲亭而遂以
 蒲塘附会邪黄子鸿深疑之尝为之辨曰汉志豫章
 郡领历陵县晋志历陵与馀汗鄡阳俱割属鄱阳郡
 而柴桑则属武昌郡不应历陵反出柴桑之西也因
 谓晁氏云历陵在鄱阳者为是且曰吴志历陵有石
 印山即今饶州府之鄱阳山亦历陵在鄱阳之一證
 也今案鄱阳山在府治鄱阳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鄱
 阳湖中亦名石印山鄱阳县故城在今府城东六十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5a 页 WYG0140-0099c.png
 三里三国吴至隋皆为鄱阳郡治唐移于今所然则
 府城西当即为故历陵地敷浅原盖在鄱湖之西落
 星之畔也说文原高平之野人所登原固有山体故
 谓之傅阳山犹彊梁原亦称华原山杜氏析山与原
 为二处非也 朱子九江彭蠡辨曰今之所谓敷浅
 原者为山甚小而庳不足以有所表见而其全体正
 脉遂起而为庐阜则甚高且大以尽乎大江彭蠡之
 交而所以识夫衡山东过一支之所极者唯是乃为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5b 页 WYG0140-0099d.png
 宜耳又答程泰之书曰详经文敷浅原是衡山东北
 一支尽处意即今庐山若如晁氏说以为江入海处
 所过之水又非特京口而已是其意以庐阜为敷浅
 原也然此山高峻似不可名之曰原金吉甫云敷古
 文作傅傅阳山在庐阜之西南则是敷浅原之阳也
 盖庐山虽高而其中原田连亘人民奠居所以有敷
 浅原之名是亦善解矣然原田连亘要不过山中高
 平之地耳若此者不一而足安得举体而名之曰原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6a 页 WYG0140-0100a.png
 王耕野云敷浅原恐非庐山高平曰原而又名敷浅
 则必平旷之地不为高山可知近朱长孺亦曰傅阳
 山汉志得之古文可据也朱子疑庳小不足表识绎
 敷浅之名正不当求之高大盖傅阳在古本高平之
 地后人名之为山耳导江汉之山至大别敷浅原而
 即止者以江汉至此合流赴海不烦殚力随刋况导
 水合举源流可以互见岂必求之山脉尽处邪此说
 是也今案水经注引孙放庐山赋曰浔阳郡南有庐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6b 页 WYG0140-0100b.png
 山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是庐山下固有平原也
 山今跨德化星子二县之境(南唐改寻阳县曰德化/今为九江府治宋升德)
 (化之星子镇为县今为南康府治县以落星石得名/水经注云庐山之南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馀步高)
 (五丈今在城南五里湖中梁书王/僧辩破侯景于落星湾即此地)星子旧以为汉鄡
 阳地然鄡阳故城在今鄱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鄱
 湖之东北则都昌为是星子似非其地窃疑星子地
 本历陵而敷浅原即孙放所谓平敞之原乃庐山东
 南之麓濒于彭蠡泽者盖柴桑故城在德化县南九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7a 页 WYG0140-0100c.png
 十里故蒲塘驿今为德安县在德化县西南一百五
 十里此必汉柴桑地西连武昌郡界故晋以柴桑属
 焉而历陵与鄡阳俱属鄱阳郡历陵在柴桑之东鄡
 阳之西则唯星子可以当之(历陵故治当在湖西今/星子县地其境则跨湖)
 (而东宋元嘉初废历陵盖举石印以东并入鄱/阳而其西则并入柴桑故星子镇属德化耳)庐山
 盘基广大其阳必有平敞之原但旷衍无奇选胜者
 所不道而志家又因仍旧说不能详考指言其状耳
 以此求之庶不失朱子之意而又不即以高山为平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7b 页 WYG0140-0100d.png
 原犯学者之所疑准诸地望揆诸经旨视晁氏为少
 优云
 地理今释敷浅原蔡传遵用师说指庐阜为敷浅原
 而复以无可考据为疑何也庐阜在今江西九江府
 德化县南山北𨽻南康府星子县
    蕙田案敷浅原汉志以为豫章历陵县之傅
    阳山水经亦云在历陵县西南后世求历陵
    者或于德安或于鄱阳皆无定论独朱子欲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8a 页 WYG0140-0101a.png
    以庐山当敷浅原蔡九峰书传主德安而兼
    存朱子之说盖疑而未决胡朏明锥指前后
    亦有两说然当以后说为长盖以星子当历
    陵既与汉志相合而孙放庐山赋亦云临彭
    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则敷浅原实当为匡庐
    之支陇朱子之说本非无据至德安之傅浅
    原出于后人附会而鄱阳则又无山可以当
    之皆不足信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8b 页 WYG0140-0101b.png
导弱水至于合黎
 锥指传曰合黎水名在流沙东正义曰顾氏云地说
 书合黎山名但此水出合黎因山为名也郑玄亦以
 为山名地理志张掖郡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
 此西至酒泉合黎又居延县有居延泽在东北古文
 以为流沙如志之言酒泉郡在张掖郡西居延属张
 掖合黎在酒泉则流沙在合黎之东与此传不合案
 经弱水西流水既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当如传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9a 页 WYG0140-0101c.png
 文合黎在流沙之东不得在其西也苏氏曰合黎山
 名易氏曰甘州即汉张掖郡弱水出删丹县南山下
 合黎山在张掖县西北二百里俗名要涂山薛氏曰
 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删丹西至合黎山与张
 掖河合渭案导亦循行之谓与导菏泽之导异禹治
 水或躬亲其事或遣官属往治之及九州功毕其水
 之大而切于利害者有九禹舟行从源至委核其治
 否故谓之导非疏瀹决排之谓先儒皆以导为治夫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29b 页 WYG0140-0101d.png
 治河先积石治江先岷山有是理乎经旨郁而不明
 可叹也张掖郡今为甘州卫陜西行都司治酒泉郡
 今为肃州卫删丹县即今山丹卫居延故城在甘州
 卫东北塞外其泽曰居延海弱水正流出合黎峡口
 而东北注之非经所谓流沙也
 地理今释合黎山亦名要涂山在今陜西甘州卫西
 北四十里绵延而西接高台镇彝二所界
馀波入于流沙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0a 页 WYG0140-0102a.png
 锥指传曰弱水馀波西溢入流沙颜氏曰流沙在燉
 煌西林氏曰弱水溢其馀波以被于流沙犹导菏泽
 被孟猪也薛氏曰流沙大碛也在沙州西八十里其
 沙随风流行故名陈氏曰弱水之正者入合黎其馀
 则入于流沙也金氏曰大抵西北之地多是沙碛史
 书所谓河沙诸国佛书所谓沙界恒河沙是也沙则
 水渗而下如沙州以西山北之地即连流沙弱水渗
 其下也郑氏晓曰弱水正派至于合黎过此无事疏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0b 页 WYG0140-0102b.png
 凿矣其馀波入于流沙听其流衍耳志合黎见其经
 流有所归志流沙见其支流有所泄渭案弱水入流
 沙而谓之馀波盖时遇衍溢则分泄于流沙不常入
 也其正流自合黎山峡口东北入居延泽故此云馀
 波
 地理今释流沙在今陜西嘉峪关外索科鄂模(即居/延泽)
 (汉志古文/以为流沙)以北东至贺兰山西至废沙州界几南北
 千馀里东西数百里其沙随风流行随处有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1a 页 WYG0140-0102c.png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锥指林氏曰三危距南海凡数千里禹导黑水至三
 危即得其故道遂从此以达南海盖其间数千里不
 加人功修治故经载此水至于三危即曰入于南海
 也薛氏曰黑水至沙州燉煌县经三危山流出徼外
 书谓南流入海其当时之所见邪夏之西境极于流
 沙而知黑水之所归则当时即叙之戎大略为可知
 也渭案黑水三危并见雍州梁之黑水别是一川非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1b 页 WYG0140-0102d.png
 界雍之西者黑水自三危以北杜氏谓今已堙涸自
 三危以南则水行徼外不可得详亦莫知其从何处
 入南海也南海自揭阳以西至象林皆是经所谓海
 尽东海也唯黑水所入为南海故言南以别之
 地理今释三危山在大河南今陜西岷州卫塞外古
 叠州西西蕃界中云南丽江府北河图括地象云三
 危在鸟鼠西南与汶山相接黑水出其南郑元云南
 当岷则在积石西南是也(案今云南大理府云龙州/西有三崇山一名三危澜)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2a 页 WYG0140-0103a.png
 (沧江经其麓有黑水祠或以为即古三/危也然其地太南似未为的姑存备考) 导川黑水
 即今云南之澜沧江其源发于西蕃诺莫浑五巴什
 山分支之西曰阿克必拉南流至你那山入云南界
 东岐一支为漾备江(即程大昌所/谓叶榆河)东南流分注大理
 府之西洱海经流入顺宁府境其正支南行绝云龙
 江而东南至云州(属顺/宁府)北之分水岭仍与漾备江合
 又南流至阿瓦国入南海 案金沙澜沧一为梁州
 之黑水一为导川之黑水然皆非四大水之黑水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2b 页 WYG0140-0103b.png
 昔人谓蕃名山川皆以形色西南夷地水色多黑故
 悉蒙黑名如打冲金沙澜沧俱得称黑水也而真黑
 水之源去澜沧之西三百馀里蕃名哈拉乌苏色禽
 经蒙蕃怒彝猓猓界由缅甸入南海即佛书所谓黑
 水出阿耨达山(即大昆崙山在/今达赖喇嘛界)东是也禹迹之所不
 至盖中国在阿耨达之东故名震旦所入大水唯黄
 河一支可见黑水出阿耨达之东实在中国之西南
 未尝流入内地故从古无人知其源委也 黑水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3a 页 WYG0140-0103c.png
 辨诸家纷如今考地图禹贡之黑水有三正不必强
 合水经注所谓黑水出张掖鸡山(今甘/州)至于燉煌(今/废)
 (沙/州)此雍州之黑水也汉书地理志犍为郡县南广注
 云汾关山符黑水所出(南广今/南溪县)北至僰道入江(今叙/州府)
 唐樊绰亦以丽江为古黑水云罗些城北有三危山
 (罗些城在今/丽江府北境)其水从山南行上出吐蕃界薛季宣谓
 泸水为黑水(今打/冲河)引郦道元说黑水亦曰泸水即若
 水出姚州徼外吐蕃界中山海经黑水之间有若水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3b 页 WYG0140-0103d.png
 是也以丽江之说为非不知打冲河至大姚县即合
 金沙江会流入岷江薛氏之说原与汉志相合此梁
 州之黑水也宋程大昌以澜沧江为黑水李元阳黑
 水辨亦云陇蜀无入南海之水唯滇之澜沧足以当
 之而元史载劝农官张立道使交趾并黑水以至其
 国吴任臣山海经注亦以澜沧为古黑水此导川之
 黑水也盖雍州之黑水其源在黄河之北梁州及导
 川之黑水其源皆在黄河之南有截然不相紊者第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4a 页 WYG0140-0104a.png
 以张掖燉煌尚在内地可以寻源而求而推其委而
 不得遂托为越河伏流之说夫昆崙为地轴其山根
 连延起顿包河南接秦陇直达长安为南山黑水自
 燉煌而南纵可越大河之伏流其不能越河以南之
 南山也明矣若狃于雍州三危既宅之说此是言雍
 州分域以内今终南鸟鼠皆在河之南而三危更在
 鸟鼠之南(书疏郑康成引地记云三危在鸟鼠之西/南当岷山要知禹贡导川之三危必在河)
 (之南非窜三/苗之三危也)其与雍州之黑水又何涉邪然主泸水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4b 页 WYG0140-0104b.png
 丽江澜沧之说者亦皆以意度未能确指水之分合
 不知泸水丽江源异而流同丽江澜沧源近而流别
 分合言之梁州之黑水有两支而与导川之黑水实
 出一地也而古未有及之者盖以二水僻在蕃界隔
 蔽南山阻奥从古未通中国即魏之法显唐之玄奘
 元世祖之南征邱处机之西游皆绕出昆崙以外历
 西域诸国至于滇南总未尝经其地但从入中国之
 支流以古今分域配之料约为某水某水而已今海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5a 页 WYG0140-0104c.png
 内一统西南徼外咸入版图爰遣使臣遍历其地究
 源讨委写图以志支派经络瞭如指掌诸家浮说有
 折衷矣
 李氏绂黑水考禹贡之水不趋东海者二弱水西行
 而黑水入南海也程氏论黑水三条未能得黑水之
 实其驳隋志扶州黑水是矣扶州黑水既合白水注
 嘉陵江以入岷江与禹贡入南海之文全异自不得
 指为禹贡之黑水也其驳孔氏颖达所引郦氏水经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5b 页 WYG0140-0104d.png
 注则实未审汉四郡之形势与黄河经行之地孔氏
 之说虽有可驳而所驳之者未中其窾则孔固失矣
 而程亦未为得也水经谓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
 燉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程氏谓其说虽出许
 慎而道元增益以入南海句入南海乃禹贡本文增
 无害也杜佑误合于南广之符黑水则佑自失耳郦
 不失也孔氏疑黑水不能越黄河而南谓自积石以
 西河多伏流故得越河入南海程氏诋其巧而驳其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6a 页 WYG0140-0105a.png
 误谓张掖者甘州而燉煌者沙州甘沙之水皆入积
 石河河流既东已非南向又河源出于阗南山之北
 是山冈麓东行南接秦陇直达长安几近万里何理
 可以越之而入南海至河之下流与甘沙对岸为秦
 河南地其大川为洮洮既北入于河纵有伏流不能
 逆行南上其说似辩而实非也考汉武所开四郡并
 在黄河之西惟武威为今凉州与黄河稍近由凉州
 西北行至甘州去黄河已一千四百馀里又西行四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6b 页 WYG0140-0105b.png
 百馀里为肃州则汉之酒泉也去黄河近二千里由
 肃州出嘉峪关西北行千三百馀里而后至哈密由
 哈密西北行八百里而至吐鲁番吐鲁番西二百馀
 里为玉门关又西二百馀里为阳关考汉书燉煌郡
 所属龙勒县阳关玉门关在其地杜林以燉煌为古
 瓜州地生美瓜则舜窜三苗之地所谓与允姓之戎
 同居瓜州者也瓜州之西为沙州唐书称沙州燉煌
 郡黑水所经之三危山在焉今方舆路程图河源当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7a 页 WYG0140-0105c.png
 西十九度而阳关当西二十六七度之间是黑水所
 经在河源昆崙西偏千六百里之远距黄河东北行
 之道已二三千里若洮河在陜西内地则相距六七
 千里矣盖黑水在甘州发源时已与黄河下流相远
 其流至三危则绕出河源昆崙之西河流已无庸度
 越况洮水与秦陇诸山又岂能限之也哉至谓甘沙
 之水并入积石河则甚不然沙州之水距黄河绝远
 固无入黄河之理即甘肃之水亦无入黄河者考古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7b 页 WYG0140-0105d.png
 地图甘凉之间惟浩亹水由湟水入河今方舆图所
 载惟凉州以南有大通河及庄浪河由苦水堡入于
 黄河而已若凉州以北则皆西北流无入黄河者况
 甘沙二州之水绝远者哉古今山川异名固难求其
 必合然方隅形势犹可寻也张掖鸡山之水汉唐诸
 史俱无其名以今方舆路程图考之甘州惟有一大
 川名曰黑河发源于马营墩堡山中西北行四百馀
 里至古城堡抱甘州城东北历黑泉诸堡西北行六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8a 页 WYG0140-0106a.png
 百馀里至金塔寺堡出长城外北行四百里至都昆
 崙河又百馀里入于索科鄂谟鄂谟者池泽之名疑
 即旧图所谓蒲昌海者其地在哈密之南瓜州之东
 甘州之水无大于此者既有黑河之名所历又以黑
 泉名堡岂即许慎所谓鸡山黑水者耶或疑其水既
 西北行又入于沙泽无入于南海之迹未敢遽指为
 禹贡之黑水然三危之山汉书唐书咸以为在燉煌
 燉煌为古瓜州地三苗所居实生美瓜今瓜之美无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8b 页 WYG0140-0106b.png
 出哈密右者盖哈密即古瓜州也其西有大鸣沙山
 至唐武德二年始分为沙州而以燉煌为之属县三
 苗三危既在其地则舍甘州黑河别无所谓禹贡之
 黑水矣其水虽入于沙泽无南行之迹然甘肃瓜州
 之地数千里皆沙也地稍低者即汇为泽而水入焉
 案旧舆图西番之西大流沙之南涌出一泽名曰嘉
 河南流为潞江至永昌腾越境内称为南金沙江由
 阿瓦缅甸入于南海其水盛大深黑人有称为黑水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9a 页 WYG0140-0106c.png
 河者以今方舆路程图考之则嘉湖即今西番大池
 名哈拉努尔色楞格者其水流为大川南行千九百
 里经鄂欺拉达巴罕名黑水江入怒彝境又南行六
 百里入云南境经怒山之西更名怒江又南行八百
 里经永昌府西境更名潞江又南行三百里至潞江
 安抚司其地当腾越州正东三百馀里皆云南内地
 土人称为南金沙江自腾越西南行三百里入阿瓦
 界经缅甸凡千馀里入于南海若以甘州黑河为黑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39b 页 WYG0140-0106d.png
 水之源此黑水江为黑水之委则北起雍州之西北
 南尽梁州之西南其为二州之界可无遗憾而三危
 三苗俱在瓜沙二州更无疑窦若疑甘州黑河既西
 北流其入沙之地当经度之四十一度而嘉湖当三
 十一二度中间相距近二千里入彼出此恐难确定
 然沇水逾河至溢为荥泽又出陶邱北东西相距六
 七百里其水无色可辨神禹尚能定其为沇水所溢
 况黑水与他水不同颜色深黑南北相望禹岂不能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40a 页 WYG0140-0107a.png
 确定其源流乎程氏大昌以叶榆水指为黑水谓榆
 叶渍水而黑固出臆揣数千里大川岂木叶所能黑
 滇池黑水祠去劳广诸水甚远考水经叶榆泽在汉
 益州郡叶榆县经不韦县入牂牁郡过交趾麋泠县
 入海自源竟委无一字及于黑水似难凭信不韦为
 古哀牢国以今方舆路程图考之盖即所谓澜沧江
 也其水发源西番阿克必拉疑即古之劳水南行千
 六百里始名澜沧江迤蒙番东境又南行千里入云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40b 页 WYG0140-0107b.png
 南小甸又南行八百里经永昌府西境则哀牢山在
 焉又南行千六百里经永顺威远二府至车里宣慰
 司名九龙江入阿瓦老挝二国境入于南海其水源
 委甚长似足以当黑水然自发源以至云南行三千
 馀里并无黑水之名至西洱河来会洱河之源始称
 黑水其源近出云南与雍州绝远中隔岷峨诸山亦
 无与甘州黑水相通之理必非禹贡之黑水程氏乃
 以为足界两州误亦甚矣程氏又谓叶榆在蜀正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41a 页 WYG0140-0107c.png
 东北距宕昌不远宕昌即三苗种类以为与三危之
 叙三苗相应则其误尤甚夫三危之在燉煌三苗之
 在瓜州自古讫今别无异说燉煌瓜州在雍州西北
 宕昌在雍州西南相去二千馀里妄指宕昌以为三
 苗又用三苗以影附三危岂有当哉禹贡谓黑水西
 河惟雍州西河者龙门之河以其在冀州之西也然
 西河仅足界雍州东面若以叶榆澜沧为黑水远在
 雍州西南境外是雍州西北南三面俱无疆界必不
五礼通考 卷二百四 第 41b 页 WYG0140-0107d.png
 然矣如以绝无黑水之名之澜沧江为足以当黑水
 又不如径指潞江为黑水其源流既与澜沧相等又
 实有黑水江之名尚略有依据也
         右禹贡随山浚川
 
 
 
 五礼通考卷二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