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a 页 WYG0139-043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四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七
   观象授时
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𤾉谷(傅东表之地称嵎夷/𤾉明也 疏禹贡青)
(州曰嵎夷既略青州在东界外之/畔为表故云东表之地称嵎夷也)寅宾出日(傅寅敬/宾导也)
秩东作(傅秩/序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b 页 WYG0139-0436d.png
 朱子曰宅嵎夷之类恐只是四方度其日景如唐时
 尚使人去四方观望
 又曰宅字古与度字通见周礼注等书者非一宅嵎
 夷之属皆谓度日景于此
 (胡氏渭曰案后汉书来夷有九种曰畎夷干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元夷风夷阳夷赞曰宅是嵎夷曰乃𤾉谷巢山)
 (潜海厥区九族是以九夷为嵎夷也说文𤾉山在辽西一/曰嵎铁𤾉谷也既在辽西则冀域而非青域不可以当禹)
 (贡之嵎夷薛士龙云嵎夷今登州齐乘因以宁海州为嵎/夷近世皆宗其说余案封禅书秦始皇东游海上祠齐之)
 (八神其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韦昭曰成山在东莱不夜县今文登县东北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a 页 WYG0139-0437a.png
 (百八十里有成山是也谓羲仲之所宅在此颇近理然文/登与莱州接壤禹既略嵎夷不应越莱夷而西治潍淄是)
 (则可疑耳且朝鲜更在成山之东寅宾出日尤为得宜范/史以东夷九种为嵎夷必有根据杜氏通典亦用其说通)
 (鉴唐高宗显庆五年命苏定方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是亦以东夷为嵎夷也元史天文志言)
 (郭守敬为太史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踰朱崖北尽铁勒皆古人之所未及案高丽即古)
 (朝鲜北极出地三十八度与登州同后世朝鲜为外国测/景但可在登州尧时嵎夷为青域测景自当在朝鲜也)
申命义叔宅南交平秩南讹(傅申重也南交言夏与春/交讹化也 疏郑云夏不)
(言曰明都三字摩灭也伏生所诵与壁中旧本并无此/字非摩灭也王肃以夏无明都避敬致然即幽足见明)
(阙文相避如肃/之言义可通矣)敬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b 页 WYG0139-0437b.png
 (司马氏贞曰孔注未是然则冬与秋交何故下无其/文且东嵎夷西昧谷北幽都三方皆言地而夏独不)
 (言地乃云与春交斯不例之甚也然南方地有名交/趾者或古文略举一字名地南交即是交趾不疑也)
 (林氏之奇曰周官冬夏致日左氏曰日/官居卿以底日则敬致者致日之谓也)
 (朱子曰致日考日中之景如周礼土圭之法圭只是/量表景底尺长一尺五寸以玉为之夏至立表视表)
 (景长短以/玉圭量之)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傅昩冥也/饯送也)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疏释训朔北方也/李巡云万物尽于)
(北方苏而复生/释诂在察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3a 页 WYG0139-0437c.png
 (吕氏祖谦曰北方终其阴而后始其阳故曰朔方既/承今岁之终又虑来岁之始故曰朔易始而终终而)
 (始此天地生/生不穷之道)
 (黄氏度曰禹贡西被流沙自流沙以西皆夷界山川/不纪于职方故称西以见境域之不止此也朔则北)
 (限沙漠荒茫悠远山川不可见故称朔方以为大界/或曰山海经北荒有幽都山乐史寰宇记幽州有幽)
 (都山皆/为附会)
 梅氏文鼎曰日月星辰之行度不变而人所居有东
 南西北正视侧视之殊则所见各异谓之里差亦曰
 视差自汉及晋未有知之者也北齐张子信始测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3b 页 WYG0139-0437d.png
 道有表里此方不见食者人在月外必反见食宣明
 本之为气刻时三差而大衍有九服测食定晷漏法
 元人四海测验二十七所而近世欧逻巴航海数万
 里以身所经山海之程测北极为南北差测月食为
 东西差里差之说至是而确是盖合数千年之积测
 以定岁差合数万里之实验以定里差距数逾远差
 积逾多而晓然易辨且其为法既推之数千年数万
 里而准则施之近用可以无惑法至今日屡变益精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4a 页 WYG0139-0438a.png
 以此然余亦谓定于唐虞之时何也不能预知者差
 之数万世不易者求差之法古之圣人以日之所在
 不可以目视而器窥也故为之中星以纪之鸟火虚
 昴此万世求岁差之根数也又以日之出入发敛不
 可以一方之所见为定也故为之嵎夷昧谷南交朔
 方之宅以分候之此万世求里差之定法也
 又曰周髀所言东方日中西方夜半云云者皆相距
 六时其相去之地皆一百八十度(地与天应其周度/皆三百六十则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4b 页 WYG0139-0438b.png
 (相对必一/百八十)此东西差之极大者也细考之则日在极
 东而东方为日中午时则其地在极南者必见日初
 出地而为卯时在极北者必见日初入地而为酉时
 故又云此四方者昼夜易处加四时相及(自南方卯/至东方午)
 (为四时自东方日中午至北方酉亦四时故每/加四时则相及矣若以度计之实相距九十)又细
 分之则东西相距三十度必早晚差一时(如日在极/南为午时)
 (其西距三十度之地必见其为巳时而其东距三/十度之地必见为未时其馀地准此推之并同)
 距十五度必相差四刻尧分命羲仲寅宾出日和仲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5a 页 WYG0139-0438c.png
 寅饯内日者测此东西里差也(寅宾寅饯互文见意/非义仲但朝测和仲)
 (但暮/测也)又周髀所言北极下半年为昼中衡下五谷一
 岁再熟云云者其距纬皆相去九十度乃南北差之
 极大者也细考之北极高一度则地面差数百十里
 (屡代所测微有不同/今定为二百五十里)而寒暑密移昼夜之长短各异
 和叔羲叔分处南北以测此南北里差也
    蕙田案宅嵎夷宅西所以测最东最西日出
    入相差时刻也东方见日早西方见日晚如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5b 页 WYG0139-0438d.png
    今云南寅初朝鲜己寅末朝鲜酉末云南方
    酉初是以节朔及月食几差一时然则东西
    里差者推节朔及月食所必用也宅南交宅
    朔方所以测最南最北日永短相差并验其
    气候之有不齐也如冬至广东之昼短山西
    较之益短有差不啻半时夏至广东之昼长
    山西较之益长其差亦不啻半时且不但此
    也自中土而南寒渐平其冬或如春秋焉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6a 页 WYG0139-0439a.png
    一岁两夏者有矣(赤道/之下)自中土而北寒愈甚
    其夏或如春秋焉而春秋已同乎中土之冬
    矣(赤道北四/十馀度)然则南北里差者验昼夜节候
    之所参稽也既分测于南北东西最远之地
    自远而近亦当以递及焉然后相校以得其
    率而法可起矣致日之义别详后
周礼地官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6b 页 WYG0139-0439b.png
日西则景朝多阴(注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景也郑/司农云测土深谓南北东西之深也)
(玄谓昼漏半而置土圭表阴阳审其南北景短于土圭/谓之日南是地于日为近南也景长于土圭谓之日北)
(是地于日为近北也东于土圭谓之日东是地于日为/近东也西于土圭谓之日西是地于日为近西也如是)
(则寒暑阴阳偏而不和是未得其所求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疏案玉人职云土圭尺有五寸度土之)
(深深谓日景长短之深也正日景者夏日至昼半表北/得尺五寸景正与土圭等即地中故云正日景以求地)
(中也中表景得正时东表日已跌矣昼漏半已得夕景/故云景夕中表景得正时西表日未中仍得朝时之景)
(故云/景朝)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
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7a 页 WYG0139-0439c.png
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注郑司农/云土圭之)
(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隋书天文志刘焯云周官夏至日影尺有五寸张衡
 郑玄王蕃陆绩先儒等皆以为影千里差一寸言南
 戴日下万五千里表影正同天高乃异考之算法必
 为不可寸差千里亦无典说明为意断事不可依今
 交爱之州表北无影计无万里南过戴日是千里一
 寸非其实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7b 页 WYG0139-0439d.png
 旧唐书天文志案贞观中史官所载铁勒回纥部在
 薛延陁之北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又有骨利干居回
 纥北方瀚海之北北距大海昼长而夕短既日没后
 天色正曛煮一羊胛才熟而东方已曙开元十二年
 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以水准绳树八尺之表
 而以引度之始自滑州白马县北至之晷尺有五寸
 七分自滑州台表南行一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
 得汴州浚仪古台表夏至影长一尺五寸微强又自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8a 页 WYG0139-0440a.png
 浚仪而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许州扶沟
 县表夏至影长一尺四寸四分又自扶沟而南一百
 六十里百一十步至豫州上蔡武津表夏至影长一
 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影
 差二寸有馀而先儒以为王畿千里影移一寸乖舛
 而不同矣
 (李氏光地曰土圭条所谓地中及东西南北之偏就/九州以内言之耳如今南方多热北方多寒近海处)
 (多风近山处多阴故惟中州气候为得其正而其日/景则夏至之日适与土圭齐故取以为准是日景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8b 页 WYG0139-0440b.png
 (土中而定非上中因日景而得也经云正景以求地/中所谓求者犹标识之义耳景短多暑言景短时多)
 (暑也景长多寒言景长时多寒也景夕多风言景夕/时多风也景朝多阴言景朝时多阴也景短谓夏景)
 (长谓冬景夕谓午/后景朝谓午前)
 (又曰日南则景短多暑谓从此中表而南之地则当/景短之时盛暑不堪若今广州夏时炎赫倍于他州)
 (盖景短即夏至非短于尺有五寸之谓也日北则景/长多寒者谓从此中表而北之地则当景长之时隆)
 (寒不堪若今塞外冬时凛栗亦倍盖景长即冬至非/长于尺有五寸之谓也日东则景夕多风者谓从中)
 (表而东之地则景夕之时多风盖东地多水多水则/多风若吾州午后即海风扬也风起于夕故以景夕)
 (言之日西则景朝多阴者谓从此中表而西之地则/景朝之时多阴盖西地多山多山则云气盛若柳子)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9a 页 WYG0139-0440c.png
 (厚所谓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是也阴霾于朝故以景/朝言之如此则寒暑阴风偏而不和是未得其所求)
 (天地之所合者地中与天中气合也合则四时交而/无多暑多寒之患合则风雨会而无多风合则阴阳)
 (和而无多阴何以定之以验寒暑阴风于五土而知/惟此为不偏也然则冲和所会无水旱昆虫之灾无)
 (凶饥妖孽之疾兆民之众含生之类莫不阜安是乃/王者之都也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者非谓)
 (必日景尺有五寸乃为地中是言地中/之处其景尺有五寸盖用以为标识也)
    蕙田案必求地中者王者处中以御天下即
    用是得各方定节气时刻之率也
    又案寒暑阴风之偏及四时天地交合阴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9b 页 WYG0139-0440d.png
    风雨和会一皆实验先验其偏后求之而得
    其中也求字之义甚实李安溪谓求犹标识
    初以其说为然细案之语意乃非也午后多
    风午前多阴之说亦未确大概东方多风西
    方多阴尔古人用土圭测黄赤二道犹今之
    测北极高下也寒暑进退昼夜永短因之而
    随地不同合尧典周礼观之古人测里差极
    详测非独夏至夏至日中景最短以最短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0a 页 WYG0139-0441a.png
    度及其长若干皆用是度之周髀有七衡以
    正十二中气必由于实测然后立为准的也
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注以致/四时日)
(月者度其景至不至冬夏以致日春秋以致月土地犹/度地也郑司农说以玉人职曰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
(以土地以求地中故谓之土圭又疏冬至立八尺之表/昼漏半度之表北得丈三尺景 大司徒云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是其景至也/若不依此或长或短则为不至也)
夏官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注致日景者夏至/景尺有五寸冬至)
(景丈三尺其间/则日有长短)以土地相宅而建国都鄙(注土地又度/地知东西南)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0b 页 WYG0139-0441b.png
(北之深而相其/可居者宅居也)
考工记玉人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注致日度/景至不夏)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冬日至之景丈有三尺土犹度也/建邦国以度其地而制其域 疏于地中立八尺之表)
(中漏半夏至日表北尺五寸景与土圭等冬至日丈/三尺为景至若不依此皆为不至故云度景至不也)
匠人建国(注立王国/若邦国者)水地以县(注于四角立植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
(乃为位而平地以疏植即柱也柱四畔县绳以正柱柱/正然后去柱远 水平之法遥望柱高下定即知地之)
(高下然后平高/就下地乃平也)置𣙗以县视以景(注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县正)
(之视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垂疏𣙗亦谓柱也欲取/柱之景先须柱正当以绳县而 之于柱之四角四中)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1a 页 WYG0139-0441c.png
(以八绳县之其绳皆/附柱则其柱正矣)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注/日)
(出日入之景其端则东西正也又为规以识之者为其/难审也自日出而画其景端以至日入既则为规测景)
(两端之内规之规之交乃审也度两交之间中屈之以/指臬则南北正 疏以绳规取景之两端一匝则景之)
(远近定远近定/则东西乃审)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
(注日中之景最短/者也极星谓北辰)
    蕙田案土圭尺有五寸合乎地中夏日至之
    景凡建邦土地悉用之者盖以是为法而度
    其方之日景短长过乎土圭则其地近北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1b 页 WYG0139-0441d.png
    及土圭则其地近南而南北气候不同可就
    土圭知之犹今之测北极高下也土圭所度
    即八尺𣙗之景也昼识景夜考极盖定南北
    西东及随时随地昏旦刻分故曰以正朝夕
    𣙗与土圭合而为用举其一则两者可见土
    圭知景短景长矣景朝景夕何以定注家但
    云案漏特其一法耳今又能验诸月食于理
    尤确环地南北之度有北极高下为准而东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2a 页 WYG0139-0442a.png
    西之度即周礼所谓景朝景夕者非有法推
    之何以确凿言之若是乎周礼之法惜乎不
    傅宜以今日测验补之
宋史天文志沈括上景表议曰步景之法惟定南北为
难古法置𣙗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
中之景夜考之极星极星不当天中而候景之法取晨
夕景之最长者规之两表相去中折以参验最短之景
为日中然测景之地百里之间地之高下东西不能无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2b 页 WYG0139-0442b.png
偏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倘在人目之外则与浊氛
相杂莫能知其所蔽而浊氛又系其日之明晦风雨人
间烟气尘坌变作不常臣在本局候景入浊出浊之节
日日不同此又不足以考见出没之实则晨夕景之短
长未能得其极数参考旧闻别立新术候景之表三其
崇八尺博三寸三分杀一以为厚者圭首剡其南使偏
锐其趺方厚各二尺环趺刻渠受水以为准以铜为之
表四方志墨以为中刻之缀四绳垂以铜丸各当一方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3a 页 WYG0139-0442c.png
之墨先约定四方以三表南北相重令趺相切表别相
去二尺各使端直四绳皆附墨三表相去左右上下以
度量之令相重如一自日初出则量西景三表相去之
度又量三表之端景之所至各别记之至日欲入候东
景亦如之长短同相去之疏密又同则以东西景端随
表影规之半折以求最短之景五者皆合则半折最短
之景为北表南墨之下为南东西景端为东西五候一
有不合未足以为正既得四方则惟设一表方首表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3b 页 WYG0139-0442d.png
为石席以水平之植表于席之南端席广三尺长如九
服冬至之景自表趺刻以为分分积为寸寸积为尺为
密室以栖表当极为霤以下午景使当表端副表并趺
崇四寸趺博二寸厚五分方首剡其南以铜为之凡景
表景薄不可辨即以小表副之视景墨而易度
元史天文志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边五分为
水渠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画为圆
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遍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4a 页 WYG0139-0443a.png
周天度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高一
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凡欲正四方置案
平地注水于渠视平乃植臬于中自臬景西入外规即
识以墨影少移辄识之每规皆然至东出外规而止凡
出入一规之交皆度以线屈其半以为中即所识与臬
相当且其景最短则南北正矣复遍阅每规之识以审
定南北南北既正则东西从而正然二至前后日轨东
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规出入之景以为东西允得其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4b 页 WYG0139-0443b.png
当二分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
规出入之景或未可凭必取近内规景为定仍校以累
日则愈真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
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
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
乃以案侧立悬绳取正凡置仪象皆以此为准
圭表以石为之长一百二十八尺广四尺五寸厚一尺
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5a 页 WYG0139-0443c.png
二寸自表北一尺与表梁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
尺中心广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两
旁相去一寸为水渠深广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灌通
以取平表长五十尺广二十四寸厚减广之半植于圭
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
尺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檠横梁自梁心至表
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
水渠以取平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5b 页 WYG0139-0443d.png
长五寸系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案表短则分
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表
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前人欲
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
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
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为八尺之
表五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釐毫差易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6a 页 WYG0139-0444a.png
景符之制以铜叶博二寸长加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
芥然以方□为趺一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榰其一端
使其势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虚梁之中窍达日
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旧法以表端测晷所
得者日体上边之景今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
毫末之差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乙
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釐五毫至元十六年己卯
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6b 页 WYG0139-0444b.png
窥几之制长六尺广二尺高倍之下为趺广三寸厚二
寸上□广四寸厚如趺以板为面厚及寸四隅为定撑
以斜木务取正方面中开明窍长四尺广二寸近窍两
旁一寸分画为尺内三寸刻为细分下应圭面几面上
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为准窥限各各长二尺四寸广
二寸脊厚五分两刃斜杀取其于几面相符著限两端
厚广各存二寸衔入几□俟星月正中从几下仰望视
表梁南北以为识折取分寸中数用为真景又于远方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7a 页 WYG0139-0444c.png
同日窥测取景数以推星月高下也
明史天文志宣城梅文鼎曰极度晷影常相因知北极
出地之高即可知各节气午正之影测得各节气午正
之影亦可知北极之高然其术非易易也圭表之法表
短则分秒难明表长则影虚而淡郭守敬所以立四丈
之表用影符以取之也日体甚大竖表所测者日体上
边之影横表所测者日体下边之影皆非中心之数郭
守敬所以于表端架横梁以测之也其术可谓善矣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7b 页 WYG0139-0444d.png
其影符之制用铜片钻针芥之孔虽前低后仰以向太
阳但太阳之高低每日不同铜片之欹侧安能俱合不
合则光不透临时迁就而日已西移矣须易铜片以圆
木左右用两板架之如车轴然则转动甚易更易圆孔
以直缝而用始便也然影符止可去虚淡之弊而非其
本必须正其表焉平其圭焉均其度焉三者缺一不可
以得影三者得矣而人心有粗细目力有利钝任事有
诚伪不可不择也知乎此庶几晷影可得矣西洋之法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8a 页 WYG0139-0445a.png
又有进焉谓地半径居日天半径千馀分之一则地面
所测太阳之高必少于地心之实高于是有地半径差
之加近地有清蒙气能升卑为高则晷影所推太阳之
高或多于天上之实高于是又有清蒙差之减是二差
者皆近地多而渐高渐减以至于无地半径差至天顶
而无清蒙差至四十五度而无也
新法算书定南北线本法用地平经纬仪取最近北极
一星测其东西行所至两经度中分之即正北方也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8b 页 WYG0139-0445b.png
句陈大星西名小熊尾第一夏至子时在极东冬至子
时在极西用句陈第五星西名小熊尾第三冬至酉时
在极西卯时在极东(用此即定线/一夕可得)若无本器用两表之
法两表者一定表其体与地平为垂线一游表其直边
亦与地平为垂线先以二表与星相望参直成一线若
星渐移而东则迁游表随东至不复东而止移西亦如
之末从定表望两游表各以直线联之成三角形平分
其角作南此正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9a 页 WYG0139-0445c.png
西史第谷欲究极日躔行度之理造大浑仪测诸经纬
度分每浑仪所测之纬度高于所算太阳之纬度乃知
真高在视高之下因悟差高之缘盖清蒙之气所为也
清蒙之气者地中游气时时上腾入夜为多水上更多
其质轻微略似澄清之水其于物体不能隔碍人目使
之隐蔽却能映小为大升卑为高故日月出入人从地
平上望之比于中天则大星座出入人从地平上望之
比于中天则广此映小为大也定望日时地在日月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19b 页 WYG0139-0445d.png
间人在地平无两见之理而恒得两见或日未西没而
已见月食于东日已东出而尚见月食于西或高山之
上见日月出入以较算定时刻每先升后坠此升卑为
高也清蒙之气有厚薄有高下气盛则厚而高气减则
薄而下厚且高则映像愈大升像愈高薄且下则映像
不甚大升像亦不甚高其所繇厚且高者若海若江湖
水气多也或水少而土浮虚此气能令轻尘上升亦厚
且高也地势不等气势亦不等故受蒙者其势亦不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0a 页 WYG0139-0446a.png
欲定日躔月离五星列宿等之纬度宜先定本地之清
蒙差清蒙之本性能升物象令高于实在之所不能偏
左偏右故其差恒在纬度不在经度
凡七政之视差有二一为地半径差一为清蒙气差地
半径差月最大日金水次之火木土则渐远渐消恒星
天最远地居其中止于一点故绝无地半径差而独有
清蒙之差清蒙地气去人甚近故不论天体近远但以
高卑为限星去地平未远人目望之星为此气所蒙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0b 页 WYG0139-0446b.png
能直射人目必成折照乃能见之一经转折人之见星
必不在其实所即星体在地平之下人所目见乃在其
上也迨升度既高蒙气已绝则直射人目是为正照虽
星月之间微有湿气不能为差也试用一星于地平近
处测其去北极之度迨至子午圈上又测之即两测必
不合或用两星于地平近处测其距度逮至子午圈上
又测之即两测亦不必合此其證也此气晴明时有之
人目所不见而能曲折相照升卑为高故名清蒙若云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1a 页 WYG0139-0446c.png
雾等浊蒙直是难测不论视差矣
    观承案测景直推至清蒙气差比地半径差
    为更尽矣正唯如此则立表测量亦第能得
    其大分耳圭撮芒渺之间安能使之须眉毕
    现也哉故后世虽立法更密测望更精而天
    道幽元必非人力所能穷竟者观象者但当
    顺天以求合而不能为合以验天西法虽善
    千百年后安能保其无纤毫差谬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1b 页 WYG0139-0446d.png
 江氏永曰凡彻体之物如气如水如玻璃水晶皆能
 变物之形远可使近小可使大直可使曲深可使浅
 卑可使高远镜其显者也插篙于水置钱于盂无不
 可验是以日月出地与将入地视径加大蒙气映之
 故也不唯加大而已更能升之使高实未出地而已
 出地也虽已入地而犹未入也故日食于高卑南北
 东西三差之外更有清蒙气差清蒙径差此为带食
 言之也有此二差则旦暮日食以东西差加减之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2a 页 WYG0139-0447a.png
 当食者蒙气或升之而不食矣其不当食者或升之
 而见食矣视径加大则能变食限与加时早晚食分
 多少矣此非台官所能豫定必随方测候而后可知
 前史有书当食不食不当食而食者其故或由此与
    蕙田案隋书姜岌言地有游气故参伐在旁
    则其间疏在上则其间数日晨夕近地故色
    赤而大无游气则色白大不甚矣宋沈括言
    在本局候景入浊出浊之节日日不同盖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2b 页 WYG0139-0447b.png
    以近地之气能变易实体而谓之游气谓之
    浊氛日日有之且厚薄无常随地不等也西
    法辨别其间有清蒙浊蒙浊蒙则全无准清
    蒙尚可得其准差要之既为气差讵能一定
    随各地厚薄之常较验为法可也
          右测景之法
旧唐书天文志开元十二年诏太史交州测景夏至影
表南长三十三分测影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极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3a 页 WYG0139-0447c.png
出地二十馀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高老人
星下环星灿然其明大者甚众图所不载莫辨其名大
率去南极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见乃古浑天家以为常
没地中伏而不见之所也阳城北至之晷一尺四寸八
分弱冬至之晷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半春秋分其长五
尺四寸三分以覆矩斜视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四分(凡/度)
(分皆以十/分为法)自滑台表视之高三十五度三分(差阳城/九分)
浚仪表视之高三十四度八分(差阳城/九分)自武津表视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3b 页 WYG0139-0447d.png
高三十三度八分(差阳城/九分)虽秋分稍有盈缩难以目校
然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
五百三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枢极之远近不同则
黄道之轨景固随而迁变矣自此为率推之比岁朗州
测影夏至长七寸七分冬至长一丈五寸三分春秋分
四尺三寸七分半(以图测之定气长/四尺四寸七分)案图斜视北极出
地二十九度半(差阳城五/度二分)蔚州横野军测影夏至长二
尺二寸九分冬至长一丈五尺八寸九分春秋长六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4a 页 WYG0139-0448a.png
四寸四分半(以图测之六尺/六寸三分半)案图斜视北极出地四十
(差阳城五/度二分)凡两北之差十度半其径三千六百八十
里九十步(自阳城至朗州一千八百二十六里百九十/六步自阳城至朗州横野军一千八百六十)
(一里二百/一十四步)北至之晷差一尺五寸三分(自阳城至朗州/差七寸二分自)
(阳城至横野/军差八寸)南至之晷差五尺三寸六分(自阳城至朗/州差二尺一)
(寸八分自阳城至横野/军差三尺一寸八分)率夏至与南方差少冬至与北
方差多又以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四分北极高
二十度四分冬至影长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长/二尺九寸三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4b 页 WYG0139-0448b.png
差阳城十四度三分其径五千二十三里至林邑图日
在天顶北六度六分强北极之高十七度四分周圜三
十五度常见不隐影长六尺九寸其径六千一百一十
二里假令距阳城而北至铁勒之地亦十七度四分合
与林邑正等则五月日在天顶二十七度四分北极之
高五十二度周圜一百四度常见不隐北至之晷四尺
一寸三分南至之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定春秋分影/长九尺八寸)
(七/分)北方日没地才十五度馀昏伏于亥之正西晨见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5a 页 WYG0139-0448c.png
丑之正东以里数推之已在回纥之北又南距洛阳九
千八百一十六里则五月极长之日其夕常明然则骨
利干犹在其南矣一行因脩大衍图更为覆矩图林邑
图北极高十七度四分(冬至影在表北六尺九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八寸五分)
(夏至影表南/五寸七分)安南都护府北极高二十六度六分(冬至/影在)
(表北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朗州武陵县
北极高二十九度五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寸三分/定春秋分景在表北四寸七分)
(夏至影在表/北七寸七分)襄州(恒春分影在表/北四尺八寸)蔡州上蔡县武津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5b 页 WYG0139-0448d.png
北极高三十三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
(二寸八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三寸六分半)许州扶沟北极高三十四度三
(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五寸三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三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五尺四寸四分)
汴州浚仪太岳台北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
(八寸五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五寸三分)滑州白马北极高
三十五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三尺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三寸六分夏至影在表北)
(一尺五/寸七分)太原府(恒春秋分在/表北六尺)蔚州横野军北极高三十
(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尺八寸九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六尺六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6a 页 WYG0139-0449a.png
唐书天文志凡晷差冬夏不同南北亦异先儒一以里
数齐之遂失其实今更为覆矩图南自丹穴北暨幽都
每极移一度辄累其差可以稽日食之多少定昼夜之
长短而天下之晷皆协其数矣
元史天文志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
至滇池南踰朱崖北尽铁勒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
差忒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长一尺
一寸六分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衡岳北极出地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6b 页 WYG0139-0449b.png
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无景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
岳台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晷景长一尺四寸八分
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和林北极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晷
景长三尺二寸四分昼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铁勒北
极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景长五尺一分昼七十刻夜
三十刻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景长六尺七
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大都北极出地四十
度太强夏至晷景长二尺三寸六分昼六十二刻夜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7a 页 WYG0139-0449c.png
十八刻上都北极出地四十三度少北京北极出地四
十二度强益都北极出地三十七度少登州北极出地
三十八度少高丽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西京北极出
地四十度少太原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安西府北极
出地二十四度半强兴元北极出地三十三度半强成
都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强西凉州北极出地四十度
强东平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太大名北极出地三十六
度南京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强河南府阳城北极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7b 页 WYG0139-0449d.png
地三十四度太弱扬州北极出地三十三度鄂州北极
出地三十一度半吉州北极出地二十六度半雷州北
极出地二十度太琼州北极出地一十九度太
明史天文志地居天中其体浑圆与天度相应中国当
赤道之北故北极常现南极常隐南行二百五十里则
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以周天
度计之知地之全周为九万里也以周径密率求之得
地之全径为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又九分里之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8a 页 WYG0139-0450a.png
也凡北极出地之度同则四时寒暑靡不同崇祯初西
洋人测得京省北极出地度分北京四十度(周天三百/六十度度)
(六十分立/算下同)南京三十二度半山东三十七度山西三十
八度陜西三十六度河南三十五度浙江三十度江西
二十九度湖广三十一度四川二十九度广东二十三
度福建二十六度广西二十五度云南二十二度贵州
二十四度(以上极度惟两京江西广东四处/皆系实测其馀则据地图约计之)又以十二
度度六十分之表测京师各节气午正日影夏至三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8b 页 WYG0139-0450b.png
三十三分芒种小暑三度四十二分小满大暑四度十
五分立夏立秋五度六分榖雨处暑六度二十三分清
明白露八度六分春秋分十度四分惊蛰寒露十二度
二十六分雨水霜降十五度五分立春立冬十七度四
十七分大寒小雪二十度四十七分小寒大雪二十三
度三十分冬至二十四度四分
    蕙田案古人凭土圭测景知各方分至启闭
    之景则知北极出地高下而各方气候不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9a 页 WYG0139-0450c.png
    以土圭知之矣唐以后渐详于测北极与二
    十四气所得晷景互相参稽唐至元皆据古
    度法较今度所差不多也唐志言五百三十
    馀里差一度今径直计之定为二百五十里
    所用者八寸旧尺若十寸尺则二百里而差
    一度里数不同覈实则一
    又案以上北极高度即南北里差
明史天文志东西偏度以京师子午线为中而较各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29b 页 WYG0139-0450d.png
所偏之度凡节气之早晚日食之先后胥视此盖人各
以见日出入为东西为卯酉以日中为南为午而东方
见日早西方见日迟东西相距三十度则差一时(东方/之午)
(乃西方之巳西方之/午乃东方之未也)相距九十度则差三时(东方之午/乃西方之)
(卯西方之午乃/东方之酉也)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时刻俱反对
(东方之午乃/西方之子)西洋人汤若望曰天启三年九月十五
夜戌初初刻望月食京师初亏在酉初一刻十二分而
西洋意大里雅诸国望在昼不见推其初亏在巳正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30a 页 WYG0139-0451a.png
刻四分相差三时二刻八分以里差计之殆距京师之
西九十九度半也故欲定东西偏度必须两地同测一
月食较其时刻若早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西一度迟
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东一度(节气之迟/早亦同)今各省差数
未得测验据广舆图计里之方约略条列或不致甚舛
也南京应天府福建福州府并偏东一度山东济南府
偏东一度十五分山西太原府偏西六度湖广武昌府
河南开封府偏西三度四十五分陜西西安府广西桂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四 第 30b 页 WYG0139-0451b.png
林府偏西八度半浙江杭州府偏东三度江西南昌府
偏西二度半广东广州府偏西五度四川成都府偏西
十三度贵州贵阳府偏西九度牛云南云南府偏西十
七度(右偏度载崇祯新书未暇分测度/数实多未确存之以备考订云)
    蕙田案以上东西偏度即东西里差
          右测日景求地中以定里差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