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a 页 WYG0139-037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二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五
   观象授时
易系辞傅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吴氏澄曰离为日坎为月艮山在西北严凝之方为/寒兑泽在东南温热之方为暑左离次以兑者日之)
 (运行而为暑也右坎次以/艮者月之运行而为寒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b 页 WYG0139-0376b.png
 (邵子曰日为暑月为寒书/曰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
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傅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日月之行则
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注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疏正义)
(曰张衡蔡邕王蕃等说浑天者皆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体圆如弹丸北高南下北极出地上)
(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极去南极直径一/百八十二度弱其依天体隆曲南极去北极一百八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a 页 WYG0139-0377a.png
(二度彊正当天之中央南北二极中等之处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春分日行赤道从此渐北夏至)
(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极六十七度去南极一百一/十五度日行黑道从夏至以后日渐南至秋分还行赤)
(道与春分同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极六十/七度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其日之行处谓之黄道又)
(有月行之道与日道相近交路而过半在日道之里半/在日道之表其当交则两道相合交去极远处两道相)
(去六度此其日月行道之大略也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郑玄引春秋纬云月离于箕则风扬沙)
 (李氏光地曰日行月行俱经列宿而独云月之从星/何哉所谓月之从星云者不独谓风雨阴类月实主)
 (之盖其行度一日而离一宿故以二十八日/遍阅周天二十八舍此则月从星之义也)
    蕙田案洪范所云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b 页 WYG0139-0377b.png
    之从星则以风雨者有冬有夏因乎日月之
    行以风以雨因乎月之从星二语一贯冬夏
    有常故曰有风雨不常故曰以易系辞傅曰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亦谓一寒一暑之迭为
    循环由日月运行则然与洪范义正同日月
    之行有常故冬夏寒暑有常自注疏以有冬
    有夏为有冬行之道有夏行之道是冬夏二
    字仅当南此二字况南北道已包在日月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a 页 WYG0139-0377c.png
    行一句中下句乃所以明天行之妙寒暑进
    退成变化而生万物悉由于日月之行也若
    日行有盈缩月行有迟疾术家或以有冬有
    夏当之亦非洪范之义月行每月一南北借
    冬夏二字言南北尤于辞义未莹
    又案日道有发敛是以有冬有夏何以兼言
    月月实寒体故也日往则寒日来则暑寒得
    月益甚暑得月稍平暑属日寒属月也月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b 页 WYG0139-0377d.png
    寒体又去地近故寒气至盛然卒不胜日日
    来则寒解矣日去则寒至矣有冬有夏所以
    必兼日月言也
周髀算经凡为日月运行之圆周七衡周而六间以当六
月节六月为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故日夏至在东井
极内衡日冬至在牵牛极外衡也(注东井牵牛为长短/之限内外之极也)
复更终冬至故曰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岁
一内极一外极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月一外极一内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a 页 WYG0139-0378a.png
 汉赵君卿七衡图注第一夏至日道也出第四春秋
 分日道也外第七冬至日道也皆随黄道冬至从南
 而北夏至从北而南终而复始也
 (戴氏震曰古未有黄赤道之名但谓之衡虞书之璿/玑既为黄极则玉衡以界黄道而定节气黄道必别)
 (为侧络之衡准黄极取正赤道准赤极取正也此七/衡皆准赤极取正以侧剖黄道为六间虞书不必定)
 (有七衡而衡之名出于古无疑日在内一衡夏至右/旋发南交于次二衡大暑交于次三衡处暑交于次)
 (四衡秋分交于次五衡霜降交于次六衡小雪终次/七衡冬至右旋敛北交于次六衡大寒交于次五衡)
 (雨水交于次四衡春分交于次三衡谷雨交于次二/衡小满复至内一衡夏至七衡者十二中气日所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b 页 WYG0139-0378b.png
 (黄极昼夜左旋而成之规画也黄道者日右旋发敛/之本也七衡日所至是谓定气与土圭测景相应然)
 (则定气自古用之矣至若月道南北之距或极七衡/之外或仅当内外衡或在内外衡之内非七衡加之)
 (而九日有七衡六间月有九道八行汉唐志各自为/说必有所受据九道八行乃就黄道上均分四正四)
 (维故八并黄道而九盖当交在黄道去交则各循其/道以八行辨月道出入明交终所差验食限有无犹)
 (振衣之举其领治丝之寻其端至简易也律家未能/尽九道之用诚因其术久废后汉志言之矣沈存中)
 (乃以九道为月行迟速之段目岂其然哉冬至日在/牵牛夏至在东井特周时为然第四衡曰中衡即赤)
 (道/)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a 页 WYG0139-0378c.png
 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
 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
 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
 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
 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
 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
 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
 知日之南北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b 页 WYG0139-0378d.png
    蕙田案列宿有岁差之移晷景有南北之别
    此所举牵牛东井娄角及景长短据一时一
    方言之耳
 晋书天文志王蕃曰赤道带天之纮去两极各九十
 一度少彊黄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
 内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西交于奎十四少彊其
 出赤道外极远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
 也其入赤道内极远者亦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a 页 WYG0139-0379a.png
 也日南至在斗二十一度去极北一十五度少彊是
 也日最南去极最远故景最长黄道斗二十一度出
 辰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日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
 彊故日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长自
 南至之后日去极稍近故景稍短日昼行地上度稍
 多故日稍长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
 稍北故日稍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极
 六十七度稍彊是日最北去极最近景最短黄道井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b 页 WYG0139-0379b.png
 二十五度出寅入戌故日亦出寅入戌日昼行地上
 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日长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
 彊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去极稍远故景稍长日昼
 行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夜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
 长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稍南以至于南至而复初
 焉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应四十八度春分日
 在奎十四少彊秋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
 交中也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彊南北处斗二十一井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a 页 WYG0139-0379c.png
 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
 卯入酉故日亦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
 百八十二度半彊故日见之漏五十刻不见之漏五
 十刻谓之昼夜同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
 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
 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分漏昼五十五
 刻
    蕙田案春分交于奎十四度少彊秋分交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b 页 WYG0139-0379d.png
    角五度少弱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冬至日
    在斗二十一度特据汉时为然其黄道去赤
    道二十四度之距今谓之黄赤距纬古阔而
    今渐狭赤道即周髀之中衡出赤道外二十
    四度即外衡入赤道内二十四度即内衡
 元史志黄道出入赤道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二
 十一分七十三秒夏至去极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
 十三秒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8a 页 WYG0139-0380a.png
    蕙田案冬至去极度分内减夏至去极度分
    得内外衡相距四十七度八十分六十秒半
    之即黄赤距纬二十三度九十分三十秒
新法算书黄赤二道位置不等其各两极不等二经二
纬纵横不等交互不等故令星行不等其差亦不等有
名为有差而绝不可谓差者黄道之经度是也恒星依
黄道东行如载籍相傅尧时冬至日躔约在虚七度今
躔箕四度四千年间而日退行若干度者即星之进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8b 页 WYG0139-0380b.png
若干度也古法谓之岁差各立年率郭守敬以为六十
六年有奇而差一度今者斟酌异同辨析微眇定为每
岁东行一分四十三秒七十三微二十六纤六十九年
一百九十一日七十三刻而行一度凡二万五千二百
○二年九十一日二十五刻而行天一周终古恒然也
此立名为差而实有定法不可谓差者也有行度不爽
而两道参差致生违异者赤道之经度是也星依黄道
行与赤道诸纬皆以斜角相遇两经相较是生广狭因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9a 页 WYG0139-0380c.png
其广狭是生疾迟又因其斜迤而从赤极分经古今各
测复生参错其南北东西亟舒宽迮互有乘除一再回
易即还故处此则星经不异而以交道为异者也有星
本平行而两距变易致成升降者赤道之纬度是也黄
赤两至之距为二十三度八十六分有奇星从南至行
北距如是既迄象限与赤同行迨于半周则其距南亦
复乃尔计行半周而南北距差四十七度七十二分有
奇尽一周而复是其星行不异而以距度为异者也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9b 页 WYG0139-0380d.png
若黄赤二道两至之距古来皆称二十四度今测定为
二十三度八十六分七十六秒考之西史所载周显王
时一测西汉景帝时一测东汉顺帝时一测三史折衷
为二十四度一十八分三十秒以较今测差三十一分
五十四秒此为二道之两至距度二千年间昔远今近
渐次移易之数也故有不系星行不关经度而躔道自
为近就者黄道之纬度是也惟黄纬一差不知远于何
始不知近于何终远极或当先近不知改于何年近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0a 页 WYG0139-0381a.png
或当返远不知转于何日此则非理数所能穷非思路
所能及也
    蕙田案黄赤距度古今不同后汉张衡灵宪
    称黄道出入赤道二十四度元郭守敬测为
    二十三度九十分三十秒以今度法约之为
    二十三度三十三分三十二秒西人第谷所
    测为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刻白尔改
    为二十三度三十分后利酌理噶西尼又改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0b 页 WYG0139-0381b.png
    为二十三度二十九分其渐次移易之故非
    巧算所能及惟在随时密测以合天行而已
    又案黄赤距纬度分即黄赤二极相去度分
    倍之为内外衡相距之数即黄极环绕赤极
    而成规之径然则纽星渐远赤极亦由黄赤
    极渐近也
          右黄赤道(附黄赤距纬/)
汉书天文志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1a 页 WYG0139-0381c.png
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东从青道立
秋秋分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
赤道
唐书天文志凡月合朔所交冬在阴律夏在阳律月行
青道(冬至夏至后青道半交在春分之宿当黄道东立冬/立夏后青道半交在立春之宿当黄道东南至所冲)
(之宿亦/如之)冬在阳律夏在阴律月行白道(冬至夏至后白/道半交在秋分)
(之宿当黄道西立冬立夏后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当黄道西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阳律
秋在阴律月行朱道(春分秋分后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当黄道南立春立秋后朱道半)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1b 页 WYG0139-0381d.png
(交在立夏之宿当黄道西/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阴律秋在阳律月行黑
(春分秋分后黑道半交在冬至之宿当黄道北立春/立秋后黑道半交在立冬之宿当黄道东北至所冲)
(之宿亦/如之)四序离伪八节至阴阳之所交行与黄道会故
月有九行各视月交所入七十二候距交初中黄道日
(蕙田案初交中交/黄道之日度也)每五度为限亦初数十二每限减
一数终于四乃一度彊依平更从四起每限增一终于
十二而至半交其去黄道六度又自十二每限减一数
终于四亦一度彊依平更从四起每限增一终于十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2a 页 WYG0139-0382a.png
复与日轨相会凡日以赤道内为阴外为阳月以黄道
内为阴外为阳故月行宿度入春分交后行阴律秋分
交后行阳律皆为同名若入春分交后行阳律秋分交
后行阴律皆为异名
大衍术议曰推阴阳律交在冬至夏至则月行青道白
道所交则同而出入之行异故青道至春分之宿及其
所冲皆在黄道正东白道至秋分之宿及其所冲皆在
黄道正西若阴阳律交在立春立秋则月循朱道黑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2b 页 WYG0139-0382b.png
所交则同而出入之行异故朱道至立夏之宿及其所
冲皆在黄道西南黑道至立冬之宿及其所冲皆在黄
道东北若阴阳律交在春分秋分之宿则月行朱道黑
道所交则同而出入之行异故朱道至夏至之宿及其
所冲皆在黄道正南黑道至冬至之宿及其所冲皆在
黄道正北若阴阳律交在立夏立冬则月循青道白道
所交则同而出入之行异故青道至立春之宿及其所
冲皆在黄道东南白道至立秋之宿及其所冲皆在黄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3a 页 WYG0139-0382c.png
道西北其大纪皆兼二道而实分主八节合于四正四
维案阴阳律中终之所交则月行正当黄道去交七日
其行九十一度齐于一象之率而得八行之中八行与
中道而九是谓九道凡八行正于春秋其去黄道六度
则交在冬夏正于冬夏其去黄道六度则交在春秋日
出入赤道二十四度月出入黄道六度凡月交一终退
前所交一度及馀八万九千七百七十三分度之四万
二千五百三少半积二百二十一月及分七千七百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3b 页 WYG0139-0382d.png
十三而交道周天矣因而半之将九年而九道终以四
象考之各据合朔所交入七十二候则其八道之行也
以朔交为交初望交为交中若交初在冬至初候而入
阴律则行青道又十三日七十六分日之四十六至交
中得所冲之宿变入阳律亦行青道若交初入阳律则
白道也故考交初所入而周天之度可知若望交在冬
至初候则减十三日四十六分视大雪初候阴阳律而
正其行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4a 页 WYG0139-0383a.png
    蕙田案月道出入黄道当其出入过度谓之
    初交中交乃两道相交之处也其初交自黄
    道外而入内其中交在对冲之处必自内而
    出外其初交自黄道内而出外其中交在对
    冲之处必自外而入内入曰行阴律出曰行
    阳律盖月道斜络黄道犹黄道之斜络赤道
    月之交犹日之有春秋分也月道出入黄道
    内外自初交而至中交由中交而至初交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4b 页 WYG0139-0383b.png
    距皆一百八十度其行一象限九十度处为
    两交之半皆名为半交距黄道六度自初交
    至半交距度则自近而远自半交而至中交
    则自远而近自中交至半交初交亦然唐志
    所云每五度为限而增减之也大衍术议交
    在冬至夏至则月行青道白道所交则同而
    出入之行异者指当交而言也青道至春分
    之宿及其所冲皆在黄道正东白道至秋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5a 页 WYG0139-0383c.png
    之宿及其所冲皆在黄道正西者指半交而
    言也馀交并同盖月行二十七日有奇而一
    周天每周则必有初交中交之两候一周则
    退前所交一度半弱是离原交处无定所故
    各据合朔所交七十二候准之以阳律阴律
    而八道可分其青朱白黑特以其在黄道四
    正四维而别其名耳若推算则皆以冬至初
    候为率也宋志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5b 页 WYG0139-0383d.png
元史志当二极南北之中横络天体以纪宿度者赤道
也出入赤道为日行之轨者黄道也所谓白道与黄道
交贯月行之所由也古人随方立名分为八行与黄道
而九究而言之其实一也惟其随交迁徙变动不居故
强以方色名之月道出入日道两相交值当朔则日为
月所掩当望则月为日所冲故皆有食然涉交有远近
食分有深浅皆可以数推之所谓交周者月道出入日
道一周之日也日道距赤道之远为度二十有四月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6a 页 WYG0139-0384a.png
出入日道不踰六度其距赤道也远不过三十度近不
下十八度出黄道外为阳入黄道内为阴阴阳一周分
为四象月当黄道为正交出黄道外六度为半交复当
黄道为中交入黄道内六度为半交是为四象象别七
日各行九十一度四象周遍是谓一交之终以日计之
得二十七日二十一刻二十二分二十四秒每一交退
天一度二百分度之九十三凡二百四十九交退天一
周有奇终而复始正交在春正半交出黄道外六度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6b 页 WYG0139-0384b.png
赤道内十八度正交在秋正半交出黄道外六度在赤
道外三十度中交在春正半交入黄道内六度在赤道
内三十度中交在秋正半交入黄道内六度在赤道外
十八度月道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宿
度东西不及十四度三分度之二夏至在阴律内冬至
在阳律外月道与赤道所差者多夏至在阳律外冬至
在阴律内月道与赤道所差者少盖白道二交有斜有
直阴阳二律有内有外直者密而狭斜者疏而阔其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7a 页 WYG0139-0384c.png
亦从而异今立象置法求之差数多者不过三度五十
分少者不下一度三十分是为月道与赤道多少之差
新法算书正中交者黄白二道之两交也正交亦曰罗
㬋亦曰天首西法谓之龙头中交亦曰计都亦曰天尾
西法谓之龙尾月行及于黄道曰交月本圈之自行度
曰转而转终分多于交终分故转满一周交终未及恒
居其后交不及转之度即两交退行之度故谓两交为
逆行也月平行一日一十三度一十三分四十六秒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7b 页 WYG0139-0384d.png
为月行距交之度以交为界(顺/行)月平行一日十三度一
十分三十五秒奇是为月行距宫次之度以宫次为界
(亦顺/行)两数之较得三分一十一秒是则两交一日逆行
之数所谓罗计行度也交有平行又有自行与日月相
似自行有迟有疾黄白二道之相距亦时多时少古来
未觉有此第谷累年密测得交行惟朔望时无加减(与/日)
(在最高最/高冲同理)恒得五度弱过此渐加至两弦而极自行恒
半月满一周(与太阴次轮/行度同理)朔望时两交之大距为四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8a 页 WYG0139-0385a.png
五十八分三十秒两弦时两交之大距为五度一十七
分三十秒
    蕙田案西法以白道入黄道北为正交出黄
    道南为中交与古法正相反然名殊而理不
    殊也古测黄白大距六度以今度法约之则
    为五度五十五分强于西术
新法算引月道惟一古谓月行九道者乃白道正交行
及四正阴阳二限各异命之因有八名加以公名共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8b 页 WYG0139-0385b.png
九耳非真有九道也白道两交黄道论最远之距谓为
五度此系二限未甚大差之数新法测得凡朔望外相
距皆过五度上下二弦则为五度一十七分三十秒推
知二道相交之角非定而不动者要其广狭之行恒以
十五日为限也
 续文献通考案尚书洪范云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蔡傅本于汉志其言日行四时所至亦据汉书而言
 后此则宿度渐差然其为有冬有夏则一也至于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9a 页 WYG0139-0385c.png
 行有冬夏则周礼致月周髀七衡之说义甚简明汉
 志转与经义相远周礼冯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
 郑氏注曰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三尺夏至日在东井
 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贾公彦疏曰春分日在娄月
 上弦于东井望于角下弦于牵牛秋分日在角月上
 弦于牵牛望于娄下弦于东井周髀曰凡为日月运
 行之圜周七衡周而六间以当六月节日夏至在东
 井极内衡冬至在牵牛极外衡故日三百六十五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19b 页 WYG0139-0385d.png
 四分日之一一岁一外极一内极三十日十六分日
 之七月一外极一内极盖黄道与赤道斜交出入赤
 道南北二十四度(今测为二/十三度半)日行黄道一岁一周天
 春秋分正当赤道夏至入赤道北冬至出赤道南周
 礼言冬夏致日周髀言日一岁一内极一外极皆一
 义也七衡六间云者内一衡为夏至之日道次二衡
 为小满大暑之日道次三衡为谷雨处暑之日道次
 四衡为春分秋分之日道次五衡为雨水霜降之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0a 页 WYG0139-0386a.png
 道次六衡为大寒小雪之日道次七衡为冬至之日
 道即随天西转之日轨也月道与日道斜交出入黄
 道南北六度(今测为/五度半)两交正当黄道出黄道南为阳
 律为正交入黄道北为阴律为中交距交一象限去
 黄道六度为半交月行二十七日有奇而交一终每
 交退天一度半弱十八年有奇而退天一周朔当交
 则日食望当交则月食日行一岁惟两次值交而月
 行一月必与日一会如朔在春分交在二至则月上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0b 页 WYG0139-0386b.png
 弦行夏至道下弦行冬至道朔在秋分交在二至则
 月上弦行冬至道下弦行夏至道此月行冬极外衡
 夏极内衡之正轨也又如朔在春分入阳律望在秋
 分入阴律则月上弦行夏至南六度下弦行冬至北
 六度朔在秋分入阴律望在春分入阳律则月上弦
 行冬至北六度下弦行夏至南六度此月行冬不及
 外衡夏不及内衡之极致也又如朔在春分入阴律
 望在秋分入阳律则月上弦行夏至北六度下弦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1a 页 WYG0139-0386c.png
 冬至南六度朔在秋分入阳律望在春分入阴律则
 月上弦行冬至南六度下弦行夏至北六度此月行
 冬过外衡夏过内衡之极致也然月行虽有过不及
 之殊而其为有冬夏则一每月亦皆有冬夏但不能
 皆在午中故月行一月之间有冬有夏与日行一岁
 同而惟春秋得以两见周礼言春秋致月周髀言月
 一月一内极一外极亦一义也洪范傅云月有九行
 若以过内衡外衡而言则内衡之北外衡之南各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1b 页 WYG0139-0386d.png
 一道并七衡而为九即随天西转之月轨也前汉天
 文志云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此赤道/非天之)
 (赤道唐宋志/别名曰朱道)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
 春春分东从青道立秋秋分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
 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一似一岁始行交一终
 又似一岁已遍阅九道读者多不可晓今以唐宋志
 考之月道以朔交为交初望交为交中入黄道内为
 阴出黄道外为阳(内则北外即南因月道/有方色故以内外别之)交初在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2a 页 WYG0139-0387a.png
 至入阴则月行青道入阳则月行白道盖冬至之朔
 日月同在北方之宿自北而西入黄道内则必在黄
 道东故为青道出黄道外则必在黄道西故为白道
 凡月行一道必匝天一周交初在冬至之宿交中必
 在夏至之宿而交初后半交则在春分之宿交中后
 半交则在秋分之宿以其出黄道东而为青道故专
 举春分之宿而言其实一周皆青道也以其出黄道
 西而为白道故专举秋分之宿而言其实一周皆白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2b 页 WYG0139-0387b.png
 道也八行皆仿此例至于合宿虽每年一周天而月
 道之交每年仅退天二十度弱(月行二十七日有奇/而交一终每年行十)
 (三交有奇每交退天一度半/弱每年约退天二十度弱)计四年半有奇交行退
 天九十度而月道始移一方(自立春之宿出黄道东/南为青道行四十五度)
 (至春分之宿出黄道正东仍为青道行四十五度至/立夏之宿始为朱道故至四年半交行退天九十度)
 (而月道始/移一方也)故率以四年半行二青道四年半行二朱
 道四年半行二白道四年半行二黑道计十八年有
 奇而九道一周然则青朱白黑特以方色为名春夏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3a 页 WYG0139-0387c.png
 秋冬亦各随方而举究之九道实一道耳是故唐宋
 以来以九道为月道之总名而推算之法则一元授
 时则直以月道为白道明大统及西法皆与授时同
 以推月行经纬悉无违失至于测月轨之高下则必
 兼论黄道与周礼周髀相合后汉志云九道术久废
 永元中复命史官以九道法候弦望验无有差亦与
 周礼郑注近似马端临考载沈括云月行有迟有速
 难可以一术御故分为数段每段以一色名之以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3b 页 WYG0139-0387d.png
 算位而已天官家不知其意遂以为实有九道甚可
 嗤也虽未能明言其故而已心议其非岂史志九道
 皆失洪范本义而周礼周髀独存古遗法欤
    蕙田案月行之出入黄道犹日行之出入赤
    道也赤道正而黄道斜络之一岁之中冬至
    极南二十四度夏至极北二十四度春秋分
    则交赤道合二至二分而日道周焉黄道斜
    而月行环绕之一月一周朔交为交初望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4a 页 WYG0139-0388a.png
    为交中初交中交之半为半交内外皆距黄
    道六度交一终而左旋退一度半弱至十八
    年有奇而月道周焉交无定处而行度有常
    古人统之以八节而交候之大纲举矣交有
    出入而行有定位统之以四正四维而交道
    之定轨彰矣自汉迄宋皆以九道求之所以
    表其分也元以后则以赤道距度求之而概
    名曰白道所以著其合也一道原有九行九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4b 页 WYG0139-0388b.png
    道实则一道分而合合而分者也通考又以
    七衡准之意欲明月道之不离黄道虽与古
    法异名其实亦无二指而洪范周礼经义则
    尤见发明矣至月道有交行而交行又有迟
    疾及距赤纬之不等其故皆由于月道极环
    绕黄极也别详于后
          右月道
后汉书志在天成度在律成日律数之生也乃立仪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5a 页 WYG0139-0388c.png
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
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
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
岁之日数日日行一度亦为天度
 (戴氏震曰古书度法以日一昼夜之行为一度周髀/算经及四分术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即为岁实而汉太初法岁馀一千五百三十九分日/之三百八十五以是为周天犹强于四分矣太初冬)
 (至日起牵牛其后渐觉在斗故归馀分于斗谓之斗/分后汉刘洪作乾象术谓四分于天疏阔由斗分太)
 (多始减斗分则整度之外馀分不及四之一韩翊以/乾象减斗分太过复增其数然亦不满四之一也东)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5b 页 WYG0139-0388d.png
 (晋虞喜始立岁差刘焯皇极术因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自是天度复过四之一岁馀不及四之一由汉)
 (太初迄今一术辄更一天周度下馀分奇零不齐且/屡更之后无所适从故举天度者但以四分为言要)
 (其无当于天已久矣况岁周不及天周其说非也日/行黄道一周然后发敛终而成岁使有不及则发敛)
 (未终未成岁矣是岁周与天周不当分而为二日行/无有不及故也一岁之终星回于天不能复其原处)
 (昔人谓之岁差者星自移而东耳当分星自为星不/当并星移之度统谓之天周而以为日行不及由是)
 (言之自有岁差之说而天与岁分明乎岁差非日行/不及而天与岁复合天与岁合则在天成度在律成)
 (日其法固因乎天之本然推日躔为一度法以恒岁/实为之可也推月离为一度法以经朔为之可也二)
 (者相乘以通之为/周天之小分可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6a 页 WYG0139-0389a.png
邵子皇极经世圜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
百六十矣冬至之子中阴之极春分之卯中阳之中夏
至之午中阳之极秋分之酉中阴之中凡三百六十中
分之则一百八十此二分二至相去之数也
 邵伯温曰皇极经世其法皆以十二三十相乘十二
 三十日月之数也
 蔡氏元定曰阳数以三十起者一月有三十日一世
 有三十年也阴数以十二起者一日有十二辰一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6b 页 WYG0139-0389b.png
 有十二月也或曰气盈于三百六十六朔虚于三百
 五十四今经世之数概以三百六十为率何也曰所
 以藏诸用也消息盈虚之法在其间矣
    蕙田案象数之兴其起于甲子乎十日十二
    子数穷六十因而六之则三百六十矣易乾
    坤之策合之亦三百六十日之数十因而三
    之则三十以十二三十相乘亦三百六十周
    天分十二次以日月十二会而成岁也故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7a 页 WYG0139-0389c.png
    二子谓之十二辰合乎天位每一次以三十
    均分之则周天三百六十度矣一岁之日周
    乎三百六十之间故易曰凡三百有六十当
    期之日此古人部分天位之定法非截去奇
    数不言也周礼十日十有二辰会合为候谓
    之天位六其六十以极天位之数由来久矣
    汉后诸家但以此考气盈朔虚每月过三十
    为气盈不满三十为朔虚至邵子书乃悉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7b 页 WYG0139-0389d.png
    十二三十相乘为用蔡氏谓藏诸用者得其
    故矣消息盈虚在其间是则以整御零之大
    用也唐时有西域九执法元有济噜玛丹万
    年法明初有西域默德纳国王玛哈穆特回回
    法考回回日元用隋开皇已未盖在九执法
    之先九执即其法明崇祯中议用西洋欧逻
    巴之法其法亦本于回回杨光先言欧逻巴
    以重资从回回得其法此客与宋人买不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8a 页 WYG0139-0390a.png
    手之方者也西域诸法并用三百六十整度
    合乎邵子藏诸用之道数之自然推而放诸
    四海而准有日行之度为体有整度为用二
    者并行而不相悖也
    观承案数术大抵古疏而今密独三百六十
    度之法今反以疏而胜古之密盖观象授时
    总以定日躔为主日躔定而置闰岁差皆可
    坐而致矣旧惟以恒星为天体于是天一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8b 页 WYG0139-0390b.png
    一周而又过一度者日则一日一周恰好而
    在天为不及一度则奇零参差之数愈析愈
    多而难以齐同不知太虚天体本无度可纪
    恒星乃自行而非天体也故惟以日行为定
    而以周天三百整度准之则上推而知恒星
    之东西差南北差而岁差可见下推而知月
    之为气盈为朔虚而置闰可得是为以整驭
    零以简治繁之妙法似疏而反胜于密者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9a 页 WYG0139-0390c.png
    宋邵子读易有得而定为此数今法乃循而
    用之不得以西域九执回回日元似之而反
    客为主焉可耳
 朱子曰推步法蔡季通说当先论天行次及七政此
 亦未善要当先论太虚以见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一一定位然后论天行以见天度加损虚度之
 岁分岁分既定然后七政乃可齐耳
 (戴氏震曰朱子谓先论太虚以见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一定位者此欲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29b 页 WYG0139-0390d.png
 (度之一为太虚之度使之定而有常也所谓然后论/天行以见天度加损虚度之岁分者此以日行一周)
 (天之岁馀较之天度不等加岁分若干而与天度等/或损虚度若干而与岁馀等是亦分天自为天岁自)
 (为岁矣然与岁差之说分之以明其差者所见不同/此欲定太虚之位然后验一岁日行周此太虚其岁)
 (实分数必有天度然后能考较之岁实满天度而一/必不及一日天度满岁实而一必过乎一度在天一)
 (度既与日一昼夜之行不齐犹用此/奇零之度则因前人旧法言之耳)
明史天文志回回法天周度三百六十(每度六十分每/分六十秒微纤)
(以下俱/准此)宫十二(每宫三/十度)
    蕙田案唐志云九执术者出于西域周天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0a 页 WYG0139-0391a.png
    百六十度无馀分又言其名数诡异不著其
    详要之回回法在其前矣又有欧逻巴法出
    于回回度分并同无有更易整度必用三百
    六十者以其与一岁之日相近每日不及一
    度成加损之法其实生于零度者也
          右古今度法
 梅氏文鼎曰问古法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而今
 定为三百六十何也岂天度亦可增损与曰天度何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0b 页 WYG0139-0391b.png
 可增减盖亦人所命耳有布帛于此以周尺度之则
 于度有馀以汉尺度之则适足尺有长短耳于布帛
 岂有增损哉曰天无度以日所行为度每岁之日既
 三百六十五日又四之一矣古法据此以纪天度宜
 为不易奈何改之曰古法以太阳一日所行命之为
 度然所谓四之一者讫无定率故古今公论以四分
 术最为疏阔而累代斗分诸家互异至授时而有减
 岁馀增天周之法则日行与天度较然分矣又况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1a 页 WYG0139-0391c.png
 冬盈夏缩之异终岁之间固未有数日平行者哉故
 与其为畸零之度而初不能合于日行即不如以天
 为整度而用为起数之宗固推步善法矣(周天者数/从所起而)
 (先有畸零故析之而为半周天为象限为十二宫为/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莫不先有畸零而日行之盈缩)
 (不与焉故推步稍难今以周天为整数/而但求盈缩是以整御零为法倍易)且所谓度生
 于日者经度耳而术家所难尤在纬度今以三百六
 十命度则经纬通为一法故黄赤虽有正斜而度分
 可以互求七曜之天虽有内外大小而比例可以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1b 页 WYG0139-0391d.png
 较以其为三百六十者同也半之则一百八十四分
 之则九十而八线之法缘之以生故以制测器则度
 数易分以测七曜则度分易得以算三角则理法易
 明吾取其适于用而已矣(三百六十立算实本回回/至欧逻巴乃发明之耳)
 况七曜之顺逆诸行进退损益全在小轮为推步之
 要𦕈然而小轮之与大轮比例悬殊若镒与铢而黍
 累不失者以其度皆三百六十也以至太阴之会望
 转交五星之岁轮无一不以三百六十为法而地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2a 页 WYG0139-0392a.png
 亦然故以日躔纪度但可施于黄道之经而整度之
 用该括万殊斜侧纵横周通环应可谓执简御棼法
 之最善者矣
 问古者但言北辰浑天家则因北极而推其有南极
 今西法乃复立黄道之南北极一天而有四极何也
 曰求经纬之度不得不然也盖古人言天以赤道为
 主而黄道从之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皆从赤道分
 其度一一与赤道十字相交引而长之以会于两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2b 页 WYG0139-0392b.png
 若黄道之度虽亦匀分周天(三百六/十五)而有经度无纬
 度则所分者只黄道之一线初不据以分宫故授时
 十二宫惟赤道匀分各得三十度奇黄道则近二至
 者一宫或只二十八度近二分者一宫多至三十二
 度(皆约/整数)若是其阔狭悬殊者何哉过宫虽在黄道而
 分宫仍依赤道赤道之匀度抵黄道而成斜交势有
 横斜遂生阔狭故曰以赤道为主而黄道从之也向
 使术家只步日躔此法已足无如月五星皆依黄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3a 页 WYG0139-0392c.png
 行而又有出入其行度之舒亟转变为法多端皆以
 所当黄道及其距黄之远近内外为根故必先求黄
 道之经纬西法一切以黄道为主其法匀分黄道周
 天度为十二宫其分宫分度之经度线皆一一与黄
 道十字相交自此引之各成经度大圈以周于天体
 则其各圈相交以为各度辏心之处者不在赤道南
 北极而别有其心是为黄道之南北极自黄道两极
 出线至黄道其纬各得九十度而均(极距黄道四面/皆均故分宫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3b 页 WYG0139-0392d.png
 (度线上之/纬度皆均)以此各线之纬联为圈线皆与黄道平行
 自黄道上相离一度起逐度作圈但其圈渐小以至
 九十度则成一点而会于黄极是为纬圈(一名距/等圈)
 黄道既有经纬则必有所宗之极测算所需固已然
 则为测算家所立欤抑真有是以为运转之枢耶曰
 以恒星东移言之则真有是矣何则古法岁差亦只
 在黄道之一线今以恒星东移则普天星斗尽有古
 今之差惟黄道极终古不动岂非真有黄极以为运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4a 页 WYG0139-0393a.png
 转之枢哉曰然则北辰非黄极也今曰惟黄极不动
 岂北辰亦动欤曰以每日之周转言则周天星度皆
 东升西没惟北辰不动以恒星东移之差言则虽北
 辰亦有动移而惟黄极不动盖动天西旋以赤道之
 极为枢而恒星东移以黄道之极为枢皆本实测各
 有至理也
 问黄道有极以分经纬然则经纬之度惟黄道有之
 乎曰天地之间盖无在无经纬耳约略言之则有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4b 页 WYG0139-0393b.png
 形之经纬有无形之经纬而又各分两条曷言乎无
 形之经纬凡经纬之与地相应者其位置虽在地而
 实在无形之天朱子所谓先论太虚一一定位者此
 也曷言乎有形之经纬凡经纬之在天者虽去人甚
 远而有象可徵即黄赤道也是故黄道有经纬赤道
 亦有经纬两道之经度皆与本道十字相交引而成
 大圈(经度皆三百六十两度相对者连/而成大圈故大圈皆一百八十)其圈相会相
 交必皆会于其极两道之纬圈皆与本道平行而逐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5a 页 WYG0139-0393c.png
 度渐小以至于本极而成一点此经纬之度两道同
 法也然而两道之相差二十三度半故其极亦相差
 二十三度半而两道纬圈之差数如之矣(以黄纬为/主则赤纬)
 (之斜二十三度半以赤纬为/主而观黄纬则其差亦然)若其经度则两道之相
 同者惟有一圈(惟磨蝎巨蟹之初度初分联而/为一圈此圈能过黄赤两极)其馀
 则皆有相差之度而其差又不等(惟一圈能过两极/则黄赤两经圈合)
 (而为一圈以黄赤两极同居磨蝎巨蟹之初也此外/则黄道经圈只能过黄极而不过赤极赤道经圈亦)
 (只过赤极而不过黄极离磨蝎巨蟹初度/益远其势并斜其差益多故逐度不等)此其势如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5b 页 WYG0139-0393d.png
 以两重罾网冒于圆球则网目交加纵横错午而各
 循其顶以求之条理井然至赜而不可乱故曰在天
 之经纬有形而又分黄赤两条也
 问经纬之与地相应者一而已矣何以亦分两条曰
 黄赤之分两条者有斜有正也地度之分两条者有
 横有立也今以地平分三百六十经度(三十度为一/宫共十二宫)
 (再剖之则/二十四向)四面八方皆与地平圈为十字而引长之
 成曲线以辏于天顶皆相遇成一点故天顶者地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6a 页 WYG0139-0394a.png
 经度之极也(其经度下达而/辏于地心亦然)又将此曲线各匀分九
 十纬度(即地平上高度/又谓之渐升度)而逐度联之作横圈与地面
 平行而渐高则渐小会于天顶则成一点即地平纬
 圈也(其地平下作纬圈至地心亦然如太阳朦影十/八度而尽太阴十二度而见之类皆用此度也)
 此地平经纬之度为测验所首重其实与太虚之定
 位相应者也然此特直立之经纬耳(其经纬以天顶/地心为两极是)
 (直立也其地平即腰围广处而纬圈与地/平平行渐小而至天顶亦成直上之形矣)又有横偃
 之经纬焉其法以卯酉圈均分三百六十度(亦三十/度为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6b 页 WYG0139-0394b.png
 (宫此圈上过天顶下过地心而正交地平于卯酉之/中即地平经圈之一也其三百六十度亦即经圈上)
 (所分纬度但今所用只圈上分度之/一点而不更作与地平平行之纬圈)从此度分作十
 字相交之线引而成大圈(其圈一百八十半在地平/之上半在其下其地平上)
 (半圈皆具半周天度势皆自正北趋正南穹隆之势/与天相际度间所容中阔而两末锐略如剖瓜其两)
 (锐在南北其/中阔在卯酉)大圈相遇相交皆会于正子午而正切
 地平即子午规与地平规相交之一点(在地平直立/经纬原用子)
 (午规卯酉规为经圈地平规为腰围之纬圈今则以/卯酉规为腰围而子午规与地平规则同为经度圈)
 此一点即为经度之极而经度宗焉(立象学安十二/宫用此度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7a 页 WYG0139-0394c.png
 又自卯酉规向南向北逐度各作半圈如虹桥状而
 皆与卯酉规平行(地平下半圈亦然/合之则各成全圈)但离卯酉规渐
 远亦即渐小以会于其极(即地平规之/正子午一点)是其纬圈也
 (测算家以立晷取倒/影定时用此度也)此一种经纬则为横偃之度(其/经)
 (纬以地平之子午为两极而以/卯酉规为其腰围是横偃之势)一直立一横偃其度
 皆与太虚之定位相应故曰无形之经纬亦分两条
 也不但此也凡此无形之经纬皆以人所居之地平
 起算所居相距不过二百五十里即差一度(此以南/北之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7b 页 WYG0139-0394d.png
 (数言也若东西则有不二百五十/里而差一度者矣何也地圆故也)而所当之天顶地
 平俱变矣地平移则高度改天顶易则方向殊跬步
 违离辗转异视殆千变而未有所穷故曰天地之间
 无在无经纬也
 凡经纬度之法其数皆相待而成有全则有分有正
 则有对即显见隐举一知三故可以经度求纬亦可
 以纬度求经有地平之经纬即可以求黄赤有黄赤
 之经纬亦可以知地平而且以黄之经求赤之经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8a 页 WYG0139-0395a.png
 可以黄之纬求赤之经以黄之纬求赤之纬亦可以
 黄之经求赤之纬用赤求黄亦复皆然宛转相求莫
 不吻合施于用从衡变化而不失其常求其源浑行
 无穷而莫得其隙夫是以布之于算而能穷差变笔
 之于图而能肖星躔制之于器而不违悬象也曰经
 纬之度既然以为十二宫则何如曰十二宫者经纬
 中之一法耳浑圆之体析之则为周天经纬之度周
 天之度合之成一浑圆而十二分之则十二宫矣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8b 页 WYG0139-0395b.png
 有直十二宫焉有衡十二宫焉有斜十二宫焉又有
 百游之十二宫焉以天顶为极依地平经度而分者
 直十二宫也其位自子至卯左旋周十二辰辨方正
 位于是焉用之以子午之在地平者为极而以地平
 子午二规为界界各三宫者衡十二宫也其位自东
 地平为第一宫起右旋至地心又至西地平而历午
 规以复于东立象安命于是乎取之赤道十二宫从
 赤道极而分极出地有高下而成斜立是斜十二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9a 页 WYG0139-0395c.png
 也加时之法于是乎取之则其定也西行之度于是
 乎纪之则其游也黄道十二宫从黄道极而分黄道
 极绕赤道之极而左旋而黄道之在地上者从之转
 侧不惟日异而且时移晷刻之间周流迁转正邪升
 降之度于是乎取之故曰百游十二宫也然亦有定
 有游定者分至之限游者恒星岁差之行也知此数
 种十二宫而俯仰之间缕如掌纹矣然犹经度也未
 及其纬故曰经纬中之一法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39b 页 WYG0139-0395d.png
 (戴氏震曰天本无度因日躔而有度故曰在天成度/在律成日此古法也自岁差之说谓日躔不及天度)
 (而分天周岁周然则天度与日躔既非一致犹设为/度之奇零者以合天其于天果合乎否也今细考之)
 (黄极在天环绕一岁而周四游无有不及黄道每昼/夜随极之左旋而俱左因人生回环逆溯之势太阳)
 (在其上自春分黄道赤道交点渐敛向北夏至在最/北由北渐发向南至秋分黄道赤道交点适半周天)
 (秋分后仍渐发向南冬至在最南由南又渐敛向北/而复于春分交点适一周天此日躔一岁之发敛亦)
 (无有不及也二者相应所以成寒暑往来有不及则/未成岁矣以是言之分天周岁周者未密也推其故)
 (由不知差在恒星不在太虚中之天周朱子所云当/先论太虚诚步算家之要言盖天自为天恒星自为)
 (恒星不可不辨至若太阳行天一周而成岁则天周/岁周本一致古人在天成度在律成日之意未始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0a 页 WYG0139-0396a.png
 (善而授时减岁馀增天周之法究与天违也今周天/用三百六十度无馀分唐时西域九执法已然昔废)
 (而今始显更逐度剖之为八线表施于经纬纵横以/尽互相推测之能事洵算家之至巧然古度法亦不)
 (可废古奇零之度准乎岁实之有奇零本法/也今之以整御零借法也兼而用之可也)
          右黄赤道经纬度(附地平/经纬度)
汉书志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太中大夫公孙
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纪律坏废宜改正朔遂诏
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律乃定东西
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以定朔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0b 页 WYG0139-0396b.png
分至躔离弦望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
箕十一东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
七营室十六壁九北九十八度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
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八十度井三十三鬼四柳
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百一十二度
    蕙田案周礼冯相氏掌二十八星之位则以
    二十八宿分天位其来久矣此汉初所定赤
    道宿度宿皆整度后汉志四分历北方斗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1a 页 WYG0139-0396c.png
    宿又有馀分四之一想前汉志北方七宿亦
    当有馀分或略而未载与
旧唐书志毕觜参及舆鬼四宿度数与古不同今并依
天以仪测定用为常数毕十七觜一参十鬼三
宋史志汉赤道宿度相承用之唐初李淳风造浑仪亦
无所改开元中一行作大衍术诏梁令瓒作黄道游仪
测知毕觜参及舆鬼四宿赤道宿度与旧不同自一行
之后因相沿袭下更五代无所增损至仁宗皇祐初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1b 页 WYG0139-0396d.png
有诏造黄道浑仪铸铜为之自后测验赤道宿度又一
十四宿与一行所测不同氐十六度心六度尾十九度
箕十度斗二十五度牛七度女十一度危十六度室十
七度胃十五度毕十八度井三十四度鬼二度柳十四
度盖古今之人以八尺圜器欲以尽天体决知其难矣
又况图本所指距星傅习有差故今赤道宿度与古不

    蕙田案觜参二宿与唐测同馀并同汉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2a 页 WYG0139-0397a.png
崇宁纪元术亢九少房五太心六少尾十九少箕十半
牛七少女十一少虚九少(秒七/十二)危十五半壁八太奎十
六半昴十一少毕十七少觜半参十半井三十三少鬼
二半柳十三太星六太张十七少翼十八太案诸法赤
道宿次就立全度颇失真数今依宋朝浑仪校测距度
分定太半少用为常数校之天道最为密近
    蕙田案南斗营室胃氐四宿与皇祐测同惟
    角娄轸三宿仍汉测之旧又有元丰所测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2b 页 WYG0139-0397b.png
    纪元之前房六度虚九度少强张十七翼十
    九箕同汉测毕同唐测馀并同皇祐宋天文
    志又言绍圣二年清台以赤道度数有差复
    命考正惟牛尾室柳四宿与旧法合盖宋人
    于宿度屡更而未有定如是
元史志列宿著于天为舍二十有八为度三百六十五
有奇非日躔无以校其度非列舍无以纪其度周天之
度因二者以得之天体浑圜当二极南北之中络以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3a 页 WYG0139-0397c.png
道日月五星之行常出入于此天左旋日月五星溯而
右转然列舍相距度数累代所测不同非微有动移则
前人所测或有未密古用窥管今新制浑仪测用二线
角十二度十分亢九度二十分氐十六度三十分房五
度六十分心六度五十分尾十九度十分箕十度四十
分东方七十九度二十分斗二十五度二十分牛七度
二十分女十一度三十五分虚八度九十五分太危十
五度四十分室十七度十分壁八度六十分北方九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3b 页 WYG0139-0397d.png
三度八十分太奎十六度六十分娄十一度八十分胃
十五度六十分昴十一度三十分毕十七度四十分觜
五分参十一度十分西方八十三度八十五分井三十
三度三十分鬼二度二十分柳十三度三十分星六度
三十分张十七度二十五分翼十八度七十五分轸十
七度三十分南方百八度四十分
明史天文志崇祯元年所测赤道宿度(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
角十一度四十四分亢九度十九分氐十六度四十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4a 页 WYG0139-0398a.png
分房五度二十八分心六度九分尾二十一度六分箕
八度四十六分斗二十四度二十四分牛六度五十分
女十一度七分虚八度四十一分危十四度五十三分
室十七度壁十度二十八分奎十四度三十分娄十二
度四分胃十五度四十五分昴十度二十四分毕十六
度三十四分参二十四分觜十一度二十四分井三十
二度四十九分鬼二度二十一分柳十二度四分星五
度四十八分张十七度十九分翼二十度二十八分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4b 页 WYG0139-0398b.png
十五度三十分
 (戴氏震曰列宿循黄道东移其去赤极渐差以赤极/为中而均分之向之平者今或转移而侧向之侧者)
 (今或转移而平平则所当度广侧则所当度狭非星/距之有变易也所当度随体势而殊观耳元史疑其)
 (微有动移以此夫既所差甚微则一经测验定其度/分与中星同法久而后不得不改未久亦不必改也)
续文献通考明史云觜宿距星唐测在参前三度(唐书/作二)
(度元史/作一度)元测在参前五分今测已侵入参宿者乃据赤
道而言盖参宿距星赤道之岁差少觜宿距星赤道之
岁差多故古测觜在参前今测则觜在参后然列宿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5a 页 WYG0139-0398c.png
天黄道皆有定次若据赤道而论非维觜能过参后鬼
亦能过柳后推之中外各官星凡二星经度相近者皆
将前后易位则欲以星纪度者反以度紊星乌所谓齐
七政而协五纪者乎故列宿之次当以黄道为主且各
宿距星惟人所指古今亦有不同唐书天文志曰奎误
距以西大星故壁损二度奎增二度今复距西南大星
即奎壁各得本度张中央四星为朱鸟嗉外二星为翼
比距以翼而不距以膺故张增二度半七星减二度半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5b 页 WYG0139-0398d.png
今复距以膺则七星张各得本度由是观之则宿之距
星古已有更易者矣至于觜参二宿其以何星作距古
无明文唐书云古以参右肩为距失之太远通考载宋
两朝天文志云觜三星距西南星参十星距中星西第
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参宿亦距中西一星今案觜
宿西南星在中上星前仅一分五十秒可以不计而西
南星小中上星大则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参宿以中
西一星作距星则觜宿黄道度已在参宿后用岁差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6a 页 WYG0139-0399a.png
其赤道度亦与古测不符惟以参宿中东一星作距星
则觜宿黄道恒在参宿前一度弱与古法先觜后参之
序合今已依次改正
    蕙田案以上赤道宿度
后汉书志贾逵论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
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与日月同于今法弦望
至差一日以上辄奏以为变至以为日却缩退行于黄
道日得行度不为变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6b 页 WYG0139-0399b.png
与待诏星象考校奏可臣谨案前对言冬至日去极一
百十五度夏至日去极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极九十
一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夏五纪论日月循黄道南
至牵牛北至东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
度七也今史官一以赤道为度不与日月行同其斗牵
牛舆鬼赤道得十五而黄道得十三度半行东壁奎娄
轸角亢赤道十度黄道八度或月行多而日月相去反
少谓之日却案黄道值牵牛出赤道南二十五度其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7a 页 WYG0139-0399c.png
东井舆鬼出赤道北五度赤道者为中天去极俱九十
度非日月道而以遥准度日月失其实行故也以今太
史官候注考元和二年九月已来月行牵牛东井四十
九事无行十一度者行娄角三十七事无行十五六度
者如安言问典星待诏姚崇井毕等十二人皆曰星图
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官无其器不知施行案甘露二
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以图仪度日月行考验天运
状日月行至牵牛东井日过度月行十五度至娄角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7b 页 WYG0139-0399d.png
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赤道使然此前世所共知也如言
黄道有验合天日无前却弦望不差一日比用赤道密
近宜施用上中多臣校案逵论永元四年也至十五年
七月甲辰诏书造太史黄道铜仪以角为十三度亢十
氐十六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斗二十四四分度之一
牵牛七须女十一虚十危十六营室十八东壁十奎十
七娄十二胃十五昴十二毕十六觜三参八东井三十
舆鬼四柳十四星七张十七翼十九轸十八凡三百六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8a 页 WYG0139-0400a.png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
宋史天文志黄道横络天体列宿躔度自随岁差而增
减中兴以来用统元纪元及乾道淳熙开禧统天会元
每一法更一黄道其多寡之异有不可胜载者而步占
家亦随各书之躔度焉
 (梅氏文鼎曰各宿黄道度皆生于赤道赤道三百六/十五度二五七五黄道亦三百六十五度二五七五)
 (而其各宿度数不同者则以二至二分所躔不同也/赤道近二至则其变黄道度也损而少赤道近二分)
 (则其变黄道度也益而多盖赤道平分天腹适当二/极之中所纪之度终古不易黄道不然其冬至则近)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8b 页 WYG0139-0400b.png
 (南极在赤道外二十三度九十分其夏至则近北极/在赤道内亦二十三度九十分其自南而北自赤道)
 (外而入于其内也则交于春分之宿其自北而南自/赤道内而出于其外也则交于秋分之宿交则斜以)
 (斜较平视赤道之度必多此处既多则/二至黄道视赤道之数必少理势然也)
    蕙田案汉以来皆用赤道变黄道又随岁差
    而移故一法辄更一黄道宿度皆非实测无
    足载也梅氏犹据旧说存之以见古术家黄
    道度之大略
明史天文志崇祯元年所测二十八宿黄赤度分皆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9a 页 WYG0139-0400c.png
合于古夫星既依黄道行而赤道与黄道斜交其度不
能无增减者势也而黄道度亦有增减者或推测有得
失抑恒星之行亦或各有迟速欤黄道宿度角十度三
十五分亢十度四十分氐十七度五十四分房四度四
十六分心七度三十三分尾十五度三十六分箕九度
二十分斗二十三度五十一分牛七度四十一分女十
一度三十九分虚九度五十九分危二十度零七分室
十五度四十一分壁十三度一十六分奎十一度二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49b 页 WYG0139-0400d.png
九分娄十三度胃十三度一分昴八度二十九分毕十
三度五十八分参一度二十一分觜十一度三十三分
井三十度二十五分鬼五度三十分柳十六度六分星
八度二十三分张十八度四分翼十七度轸十三度三

续文献通考案二十八宿距度古测皆以赤道为定前
汉未有黄道宿度后汉虽有黄道宿度而未知有岁差
无论矣隋以后知有岁差而宿距犹以赤道为定盖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0a 页 WYG0139-0401a.png
恒星为不动而节气西移则赤道宿度应古今皆同而
黄道宿度应岁有增减故惟测定赤道度而黄道度则
以比例求之隋志云赤道常定纮带天中仪极攸准是
也至于赤道宿度古今不同则自唐迄元皆未能知其
故由今考之恒星循黄道东行其东行之度各宿皆相
等则各宿之相距亦宜恒相等若赤道与黄道斜交其
岁差之度各宿皆不同则各宿之相距自亦古今不同
宋史云赤道古今不移星舍宜无盈缩元史云列宿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0b 页 WYG0139-0401b.png
距度数古今所测不同非微有动移则前人所测或有
未密是皆未知赤道度数之本应古今不同也盖天体
至大其行至速而其度有常其中微渺之差必积久而
始著故自唐虞至晋始觉岁之有差觉有差矣而岁之
差而西即天之差而东(日之节气属岁/星之次舍属天)则差之在岁与
在天已难辨且天带赤道左旋日星虽循黄道右旋而
亦随天西转则差之由黄道与由赤道更难知矣宋史
云自汉太初后至唐开元初八百年间悉无更易今虽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1a 页 WYG0139-0401c.png
测验与古不同亦岁月未久新法两备其数诚知其难
矣至以赤道度求黄道度用比例率其术甚疏则其黄
道宿度尤不足据宋史云天度不齐古人特持其大纲
后世渐极于精密理固然亦势使然也西法合古今之
测候始知恒星循黄道东行故宿距专以黄道为定黄
道宿度既定每年递加岁差五十一秒即得逐年黄道
宿度各宿之岁差皆同则各宿之相距亦同至以黄道
度求赤道度用弧线三角法推算视古为精而各宿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1b 页 WYG0139-0401d.png
差不等则各宿之相距亦自古今不等也明史云崇祯
元年所测各宿黄赤度分皆与古不合固其宜已然自
崇祯元年至今黄道宿度亦微有不合即新法内之各
表与指亦有互异盖当时甫经创修差有纤微积久始
著惟在随时精测顺天求合斯古今不易之良法耳
    蕙田案以上黄道宿度
          右黄赤道宿度
汉书志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星纪初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2a 页 WYG0139-0402a.png
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
于婺女七度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于夏/为十)
(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终于危十五度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
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曰雨水于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于奎四度
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曰/惊蛰)中娄四度春分(于夏为二月/商为三月周)
(为四/月)终于胃六度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昴八度
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毕十一度实沈初毕
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于夏为四月商为/五月周为六月)终于井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2b 页 WYG0139-0402b.png
五度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于夏/为五)
(月商为六月/周为七月)终于柳八度鹑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张三
度大暑(于夏为六月商为/七月周为八月)终于张十七度鹑尾初张十
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于夏为七月商为/八月周为九月)终于轸
十一度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于夏为/八月商)
(为九月周/为十月)终于氐四度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
霜降(于夏为九月商为/十月周为十一月)终于尾九度析木初尾十度立
冬中箕七度小雪(于夏为十月商为十/一月周为十二月)终于斗十一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3a 页 WYG0139-0402c.png
    蕙田案十二次之名见于春秋傅国语尔雅
    盖周时部分天位之法列宿相距广狭不等
    十二次则均分之而其名恒依星象秦汉间
    旧法一岁二十四气因系之十二次由不知
    列宿有岁差十二次渐移而东则节气渐退
    而西次名从乎列宿不从节气也汉初冬至
    日已在斗犹仍旧法以为起牵牛之初此一
    误也以牵牛初当星纪正中此又一误也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3b 页 WYG0139-0402d.png
    秋傅曰玄枵虚中也兹则虚非玄枵正中而
    危初乃当正中春秋傅婺女星纪之维首兹
    则婺女之半乃入星纪十二次名界盖与古
    相差五六度虽未甚悬殊不可据以为古
 蔡邕月令章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
 为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
 也每次三十度三十二分之十四日至其初为节至
 其中为中气自危十度至壁八度谓之豕韦之次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4a 页 WYG0139-0403a.png
 春雨水居之卫之分野自壁八度至胃一度谓之降娄之
 次惊蛰春分居之鲁之分野自胃一度至毕六度谓之大
 梁之次清明谷雨居之赵之分野自毕六度至井十度谓
 之实沈之次立夏小满居之晋之分野自井十度至柳三
 度谓之鹑首之次芒种夏至居之秦之分野自柳三度至
 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小暑大暑居之周之分野自张
 十二度至轸六度谓之鹑尾之次立秋处暑居之楚之分
 野自轸六度至亢八度谓之寿星之次白露秋分居之郑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4b 页 WYG0139-0403b.png
 之分野自亢八度至尾四度谓之大火之次寒露霜降
 居之宋之分野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立
 冬小雪居之燕之分野自斗六度至须女二度谓之星
 纪之次大雪冬至居之越之分野自须女二度至危十
 度谓之玄枵之次小寒大寒居之齐之分野
 皇甫谧帝王世纪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
 尚矣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也地东西九十万里南
 北八十五万里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5a 页 WYG0139-0403c.png
 推分星次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
 纪之次于辰在丑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
 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今齐分野自
 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
 亥今卫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
 在戌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
 于辰在酉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
 实沈之次于辰在申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5b 页 WYG0139-0403d.png
 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
 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今周分野自张十
 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今楚分野
 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今韩
 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今
 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
 木之次于辰在寅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
 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6a 页 WYG0139-0404a.png
 四七二十八宿合一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
 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
 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
 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
 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
 其七宿
    蕙田案后汉四分术冬至日在斗二十度奇
    以星纪中为冬至所居故前志三统术星纪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6b 页 WYG0139-0404b.png
    初斗十二度者月令章句用四分术退在斗
    六度十二次并退六七度其名界适与古相
    近盖偶合也皇甫谧复用三统分十二次特
    以其在前疑为出于古耳自周礼保章氏以
    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
    妖祥梓慎裨灶史墨之徒专以是为知天道
    分野之说固有所从来然谓之星土分星则
    星为主而不主节气明矣若十二次与节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7a 页 WYG0139-0404c.png
    推移分野不据分星乃随节气而异古无是
    法以是断之必不可以节气定十二次之名
    界也
宋书志祖冲之曰臣以为辰极居中而列曜贞观群象
殊体而阴阳区别故羽介咸陈则水火有位苍素齐设
则东西可准非以日之所在定其名号也何以明之夫
阳爻初九气始正北玄武七列虚当子位若圆仪辨方
以日为主冬至所舍当在玄枵而今之南极乃处东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7b 页 WYG0139-0404d.png
违体失中其义何附若南北以冬夏禀称则卯酉以生
杀定号岂得春躔义方秋丽仁域名舛理乖若此之反
哉因兹以言固知天以列宿分方而不在于四时景纬
环序日不独守故辙矣次随方名义合宿体分至虽迁
而厥位不改
    蕙田案此论极精覈汉初未知岁差故以节
    气系于十二次后汉贾逵知冬至日在斗不
    在牵牛犹未显然断为岁差也十二次名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8a 页 WYG0139-0405a.png
    转随冬至日所在而移岁差之说肇自晋虞
    喜而祖冲之尤言之详厥后十二次不随节
    气迁徙但变赤道十二次于黄道近二至度
    少近二分度多以势有横有斜而生广狭日
    躔某次为太阳过宫其十二次之界或据三
    统术或据月令章句损益其间均非定论无
    足载也
          右列宿十二次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8b 页 WYG0139-0405b.png
明史天文志十二宫之名见于尔雅大抵皆依星宿而
(如娄奎为降娄心为大火朱/鸟七宿为鹑首鹑尾之类)故宫有一定之宿宿有
常居之宫由来尚矣唐以后始用岁差然亦天自为天
岁自为岁宫与星仍旧不易西洋之法以中气过宫(如/日)
(躔冬至即为/星纪宫之类)而恒星既有岁进之差于是宫无定宿而
宿可以递居各宫此变古法之大端也兹以崇祯元年
各宿交宫之黄赤度分列于左方以志权舆云赤道交
宫宿度箕三度零七分入星纪斗二十四度二十一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9a 页 WYG0139-0405c.png
入玄枵危三度一十九分入娵訾壁一度二十六分入
降娄娄六度二十八分入大梁昴八度三十九分入实
沈觜一十一度一十七分入鹑首井二十九度五十三
分入鹑火张六度五十一分入鹑尾翼一十九度三十
二分入寿星亢一度五十分入大火心初度二十二分
入析木黄道交宫宿度箕四度一十七分入星纪牛一
度零六分入玄枵危一度四十七分入娵訾室一十一
度四十分入降娄娄一度一十四分入大梁昴五度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59b 页 WYG0139-0405d.png
十三分入实沈觜一十一度二十五分入鹑首井二十
九度五十二分入鹑火星七度五十一分入鹑尾翼一
十一度二十四分入寿星亢初度四十六分入大火房
二度一十二分入析木
 (戴氏震曰欧逻巴之法本之回回而回回法则本之/中土汉时故中法有二十八宿彼亦二十八中法分)
 (十二次彼亦十二其中气过宫者本汉人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气之法而互易之犹之午正以后为)
 (次日及经纬正交中交之名一一与古相反究之同/一实耳中法后用岁差节气不复系于星次是中法)
 (革而不用者彼犹仍之遂令十二次之名随岁差迁/徙名与实爽中法知有岁差则显革之彼因而暗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0a 页 WYG0139-0406a.png
 (其法于黄道中法即以节气中气为一岁之/界彼乃袭星次为界而不知其不可袭也)
 梅氏疑文补问旧法太阳过宫与中气不同今何以
 复合为一曰新法之测算精矣然其中不无可商当
 俟后来详定者则此其一端也何则天上有十二宫
 宫各三十度每岁太阳以一中气一节气共行三十
 度(如冬至小寒共行三十度大寒/立春又共行三十度其馀并同)满二十四气则十
 二宫行一周故术家恒言太阳一岁周天也然而实
 考其度则一岁日躔所行必稍有不足虽其所欠甚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0b 页 WYG0139-0406b.png
 微(约其差不过百/分度之一有半)积至年深遂差多度(六七十年差/一度六七百)
 (年即差/十度)是为岁差术家所以有天周岁周之名(天上/星辰)
 (匀分十二宫共三百六十度是为天周每岁太/阳十二中气共行三百六十度微弱是为岁周)汉人
 未知岁差误合为一故即以冬至日交星纪而定之
 于牵牛逮晋虞喜等始觉之五代宋何承天祖冲之
 隋刘焯等言之益详顾治书者株守成说不敢辄用
 岁差也至唐初傅仁均造戊寅元术始用岁差而朝
 论多不以为然故李淳风麟德术复去岁差不用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1a 页 WYG0139-0406c.png
 至玄宗开元某年僧一行作大衍术乃始博徵广證
 以大畅厥旨于是分天自为天(即周天十二次宫/度其度终古不变)
 自为岁(即周岁十二中气日躔所/行天度其度岁岁微移)累代遵用(所定岁/差年数)
 (微有不同而/大致无异)元世祖时用授时法郭守敬测定六十
 六年有八月而差一度回回泰西差法略同(今定为/七十年)
 (差一度数/亦非远)故冬至日一岁日躔之度已周尚不能复
 于星纪之元度必再行若干日时而至星纪(十二中/气皆同)
 (一/理)所以大阳过宫与中气必不同日其法原无错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1b 页 WYG0139-0406d.png
 其理亦甚易知徐李诸公深于数术岂反不明斯事
 乃复合为一真不可解推原厥故盖译西书时误仍
 回回法太阳年之十二月名耳
 问回回法亦知岁差何以误用宫名为月名曰回回
 法既以十二个月为太阴年而用之岁纪不用闰月
 然如是则四时之寒燠温凉错乱无纪因别立太阳
 年以周岁日躔匀分三百六十度又匀分为十二月
 以为耕敛之节而起算春分是亦事势之不得不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2a 页 WYG0139-0407a.png
 (尧典寅宾出日始于仲春即此/一事亦足徵西法之本于羲和)但彼以春分为太阳
 年之第一月第一日遂不得复用古人分至启闭之
 法及春夏秋冬正名(古者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立/分秋分冬至夏至为八节其四)
 (并在四孟月之首以为四时之节谓之启闭二分二/至并在四仲月之中居春夏秋冬各九十一日之半)
 (皆自然之序不可移易今回回之太阳年既以春分/为岁首则是以仲春之后半月为正旦而割其前半)
 (个月以益孟春共四十五日奇遂一并移之于岁终/而孟春之前半改为十一月之后半孟春之后半合)
 (仲春之前半共三十日改为十二月即春夏秋冬之/四时及分至启闭之八节孟仲季之月名无一与之)
 (相应名不正则言不顺/遂不复可得而用矣)故遂借白羊等十二宫以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2b 页 WYG0139-0407b.png
 其太阳年之月彼非不知天度有岁差白羊不能板
 定于春分然以其时春分正在白羊姑借名之以纪
 月数(即此而知回回初起/时其年代去今非远)欧逻巴之法因回回而加
 精大致并同回法故遂亦因之耳徐文定公译西书
 谓镕西洋之精算入大统之型模则此处宜为改定
 使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则岁差之理明而天上星辰
 宫度各正其位矣(如昼夜平即为二分昼极长即为/夏至不必问其日躔是何宫度是)
 (之谓岁自为岁也必太阳行至降娄始命为日躔降/娄之次太阳行至鹑首始命为日躔鹑首之次不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3a 页 WYG0139-0407c.png
 (问其为春分后几日夏至后/几日是之谓天自为天也)顾乃因仍回回之宫名
 而以中气日即为交宫之日则岁周与天周复混而
 为一于是岁差之理不明(知星纪之次常有定度而/冬至之日度渐移是生岁)
 (差若冬至日即躔星纪岁/岁相同安得复有岁差)而天上十二次宫度名实
 俱乱(天上十二宫各有定星定度若随/节气移动则名实俱左后篇详之)是故算法至
 今日推步之法已极详明而不无有待商酌以求尽
 善者此其一端也
 江氏永曰天上十二宫当分为二有黄道十二宫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3b 页 WYG0139-0407d.png
 列宿天十二宫黄道十二宫亦三百六十度太阳一
 岁周遍未尝稍有不足较之列宿天似微欠者非太
 阳之不能周天也恒星自移而东耳新法之误在去
 列宿十二宫专主黄道十二宫遂合两为一且并星
 次之名而冒之勿庵谓误仍回回太阳年之十二月
 名固是一说愚则谓别有其故太阳者众曜之主也
 黄道者诸道之宗也一岁寒暑进退皆由太阳行黄
 道使然则黄道上自有一定之宫不惟日与五星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4a 页 WYG0139-0408a.png
 泊其间虽普天星宿亦循黄道而行阅万馀年赤道
 外二十三度之星且移至赤道内二十三度则安得
 不以黄道为主星宿为客乎
 又曰论恒星之宗黄极循黄道则太阳为主恒星为
 客论七政之躔列宿则列宿又为主七政为客盖黄
 道之宫虚而列宿之次实也七政之天在下而恒星
 之天在上也则亦互为主客耳观一岁七政书不能
 虚纪宫度必以某宿某度记之则列宿岂不犹州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4b 页 WYG0139-0408b.png
 而七政岂不犹人之行程乎分列宿之宫犹分天下
 之省直也若列宿天之宫界虽若难辨而中法与西
 法皆以虚六度为子半当必有所傅盖虚宿十度六
 度正当其半以此为正北而各宫之界皆可定矣
 梅氏疑问补问天上十二宫亦人取名今随中气而
 移亦何不可之有曰十二宫名虽人所为然其来久
 矣今考宫名皆依天上星宿而定非漫设者如南方
 七宿为朱鸟之象(史记天官书柳为鸟注注即咮咮/者朱鸟之喙也七星颈为员官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5a 页 WYG0139-0408c.png
 (朱鸟颈也员官咙喉也张为素素即嗉/鸟受食之处也翼为羽翮朱鸟之翼)故名其宫曰
 鹑首鹑火鹑尾(鹑即朱鸟/乃凤也)东方七宿为苍龙(天官书/东宫苍)
 (龙房心心为明堂今案角二星象角故一名龙角氐/房心象龙身心即其当心之处故心为明堂尾宿即)
 (龙之/尾)故其宫曰寿星(封禅书武帝诏天下尊祀灵星/正义灵星即龙星也张晏曰龙)
 (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见而祀之)曰大火(心为/大火)曰析木(一名析木之/津以尾箕近)
 (天河/也)北方七宿为玄武(天官书北/宫玄武)其宫曰星纪(古以/斗牛)
 (为列宿之首故/星自此纪也)曰玄枵(枵者虚也即虚危也/又象龟蛇为玄武也)曰娵訾
 (一名娵訾之口以室壁二宿各二/星两两相对而形正方故象口也)西方七宿为白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5b 页 WYG0139-0408d.png
 (天官书奎曰封豕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
 宫曰降娄(以娄宿/得名也)曰大梁曰实沈由是以观十二宫
 名皆依星象而取非漫设也尧典日中星鸟以其时
 春分昏刻朱鸟七宿正在南方午地也日永星火以
 其时夏至初昏大火宫在正午也(火即/心宿)宵中星虚以
 其时秋分昏中者玄枵宫也即虚危也日短星昴以
 其时冬至昏中者昴宿也即大梁宫也术家以岁差
 考之尧甲辰至今已四千馀岁岁差之度已及二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6a 页 WYG0139-0409a.png
 (以西率七十年差一度/约之凡差六十馀度)然而天上二十八舍之星宿
 未尝变动故其十二宫亦终古不变也若夫二十四
 节气太阳躔度尽依岁差之度而移则岁岁不同七
 十年即差一度(亦据今西/术推之)安得以十二中气即过宫
 乎试以近事徵之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辛巳冬至度
 在箕十度至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冬至在箕三度
 其差盖已将七度而即以箕三度交星纪宫则是至
 元辛巳之冬至宿(箕十/度)已改为星纪宫之七度再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6b 页 WYG0139-0409b.png
 二百年则今己亥之冬至宿(箕三/度)为星纪宫之初度
 者又即为星纪宫之第三度而尾宿且浸入星纪矣
 积而久之必将析木之宫(尾/箕)尽变为星纪大火之宫
 (氐房/心)尽变为析木而十二宫之星宿皆差一宫(准上/论之)
 (角亢必为大火翼轸必为寿星柳星张必为鹑尾井/鬼必为鹑火而觜参为鹑首胃昴毕为实沈奎娄为)
 (大梁而娵訾为降娄虚危为娵訾/斗牛为玄枵二十八宿皆差 宫)即十二宫之名与
 其宿一一相左又安用此名乎再积而久之至数千
 年后东宫苍龙七宿悉变玄武(岁差至九十度时角/亢氐尾心房箕必尽)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7a 页 WYG0139-0409c.png
 (变为星纪玄枵/娵訾并仿此)南宫朱鸟七宿反为苍龙西宫白虎
 七宿反为朱鸟北宫玄武七宿反为白虎国家颁朔
 授时以钦若昊天而使天上宿度宫名颠倒错乱如
 此其可以不亟为釐定乎 又试以西术之十二宫
 言之夫西洋分黄道上星为十二象虽与羲和之旧
 不同然亦皆依星象而名非漫设者如彼以积尸气
 为巨蟹第一星盖因鬼宿四星而中央白气有似蟹
 筐也所云天蝎者则以尾宿九星卷而曲其末二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7b 页 WYG0139-0409d.png
 相并如蝎尾之有岐也所云人马者谓其所图星象
 类人骑马上之形也其馀如宝瓶如双鱼如白羊如
 金牛如阴阳如师子如双女如天秤以彼之星图观
 之皆依稀彷佛有相似之象故因象立名今若因节
 气而每岁移其宫度积而久之宫名与星象相离俱
 非其旧而名实尽淆矣
 西法言岁差谓是黄道东行未尝不是如今日鬼宿
 已全入大暑日躔之东在中法岁差则是大暑日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8a 页 WYG0139-0410a.png
 退回鬼宿之西也在西法则是鬼宿随黄道东行而
 行过大暑日躔之东其理原非有二尾宿之行入小
 雪日躔东亦然夫既鬼宿已行过大暑东而犹以大
 暑日交鹑火之次则不得复为巨蟹之星而变为师
 子矣尾宿已行过小雪后而犹以小雪日交析木之
 次则尾宿不得为天蝎而变为人马宫星矣即询之
 西来知象之人有不哑然失笑者乎
 又曰周天列宿分十二宫古今之法各各迥异要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8b 页 WYG0139-0410b.png
 大端之改易有三自隋以前未用岁差故天之十二
 宫皆随气而定如冬至日躔度即为丑初之类一也
 唐一行始定用岁差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故冬至
 渐移而宫度不变以后术家遵用之所以明季言太
 阳过宫以雨水三朝过亥二也若今西法则未尝不
 用岁差而十二宫又复随节气而移三也三者之法
 未敢断其孰优然以平心论之则一行似胜何以言
 之盖既用岁差则节气之躔度年年不同故帝尧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9a 页 WYG0139-0410c.png
 至日在虚而今在箕已差五十馀度若再积其差冬
 至必且在尾在心在氐房在角亢顾犹以冬至之故
 而名之曰丑宫则东方七宿不得为苍龙而皆变玄
 武北方宿反为白虎西方宿反为朱鸟而南方朱鸟
 为苍龙名实尽乖即西法之金牛白羊诸宫皆将易
 位非命名取象之初旨即不如天自为天岁自为岁
 之为无弊矣故新法之推步实精而此等尚在可酌
 不无俟于后来之论定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69b 页 WYG0139-0410d.png
    蕙田案十二宫之古今三变推论其故皆为
    失之未用岁差以为日躔列宿天一岁而周
    十二次无有不足失在混宿次与黄道为一
    盖日躔黄道虽适一周而宿次则有推移每
    岁微差也既用岁差以为岁周不及天周太
    阳之行一岁犹有未满亦失在混宿次与黄
    道为一盖差不在黄道乃宿次渐离黄道元
    处也西人知岁差由列宿推移矣而又以中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0a 页 WYG0139-0411a.png
    气为太阳过宫袭列宿十二次之名以名黄
    道上十二宫失在名实相淆盖有宿次之名
    而不用其实有黄道十二宫之实而不能正
    其名也
 续文献通考案星纪至析木十二宫名皆以二十八
 宿取义是宫本因星而定者也西法以太阳中气过
 宫而恒星岁差有东行之度于是星行递进宫次递
 迁以致名义不符论者以为变古法之大端由今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0b 页 WYG0139-0411b.png
 之尔雅寿星角亢等名与北极北辰并列盖皆所以
 释星名与太阳节气过宫无涉也前汉志云星纪初
 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盖宫次固以星名而
 初中非有定度当其时大雪日躔斗十二度冬至日
 躔牛初度故即命斗十二度为星纪初牛初度为星
 纪中耳后汉志注月令章句云周天分为十二次日
 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气自斗六度至须女二度
 谓之星纪之次大雪冬至居之则是后汉之时星已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1a 页 WYG0139-0411c.png
 差东六度矣唐志日度议云古法日有常度天周为
 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其说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
 虞喜觉之使天为天岁为岁宋志云自汉太初至今
 已差一气有馀大约中气前后乃得本月宫次又云
 说者不知岁差之法以尧典校之月令逮于今日已
 不啻差一次求其说而不得遂以节气有初中之殊
 失之远矣由是观之自汉至宋已差一气有馀而自
 尧时至汉又不止差一气则是星纪初大雪中冬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1b 页 WYG0139-0411d.png
 云者乃前汉时之适然而前古与后今皆不得合者
 也后汉差度无几故减星度以就宫唐以后差度渐
 远节气与星次既不得合故以天自为天岁自为岁
 然日有盈缩而节气用平分星行黄道而纪宫以赤
 道则岁与天犹非其真元授时黄道十二次皆比前
 汉少数度其度不均明大统因之而弘治间日躔过
 宫乃在中气后三日至十二日不等盖日行有盈缩
 黄道有斜正故交宫之日度多寡不同若积之又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2a 页 WYG0139-0412a.png
 则交宫将过次月节而交宫之宿度又不可用则其
 黄道十二次亦未可为定率也西法之兴始于多禄
 某于中国为汉顺帝时其以中气过宫亦与汉之节
 气过宫正等盖当其时交宫已近中气故又移中气
 之星度以就宫而分至为黄赤起算之端则以中气
 过宫尤为整齐简要但当时中气所差之度未及一
 宿而至今则所差之宿已过一宫故论者每致辩于
 名义之不符然欲不以中气过宫而仍系宫于星则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2b 页 WYG0139-0412b.png
 又有不可者盖古法惟有宿度故交节与过宫两不
 相妨今法有经度又有宿度宫可以不系于宿而经
 度不可不系于官此其立法之不同而不可以强合
 者也今案天有九重宗动天以赤极为枢挈恒星以
 内八重天左旋一日一周恒星以内八重天又同以
 黄极为枢而各有右旋之度节气过宫太阳天也列
 宿岁差恒星天也日与恒星既各居一重天则日天
 与恒星天宜各有十二次合之则名义不符分之则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3a 页 WYG0139-0412c.png
 日星各正然则太阳冬至宜直曰入丑宫或曰初宫
 不必曰星纪之次大寒宜直曰入子宫或曰一宫不
 必曰玄枵之次十二气莫不皆然则节气在太阳天
 有常度而不紊于恒星是乃岁自为岁也其岁差之
 度不曰恒星东行而曰恒星天右旋盖以恒星为东
 行故宫有定而星无定且星惟当黄道者其东行为
 大圈若在黄道南北者其东行则皆距等圈凡日月
 星在天之行皆系大圈无有行距等圈之理隋天文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3b 页 WYG0139-0412d.png
 志葛洪云苟辰宿不丽于天天为无用便可言无何
 必复曰有之而不动今曰恒星天右旋则天行为大
 圈星与宫在恒星天皆有常位而不紊于节气是乃
 天自为天也至于列宿之在天前汉以斗十二度起
 星纪初最为近古其宿分亦适均惟以今之实测黄
 道宿度均布于十二宫而以今之律元冬至日躔不
 及斗十二度之差为星纪初距冬至之应与日躔宫
 度相减再减律元后之岁差即日天当恒星天之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4a 页 WYG0139-0413a.png
 也如此则日躔犹是宿度亦犹是而前古后今皆合
 论定者当有所折衷矣
    蕙田案列宿亦循黄道而宗黄极然列宿之
    天远太阳之天近远近分而行度遂殊盖黄
    极每昼夜环绕赤极一周而又过一度(古度/法)
    太阳与列宿并随极之左旋而俱左是每昼
    夜皆一周而过一度也然二者又有回环右
    转之机列宿远左旋势𦂳而右转甚缓其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4b 页 WYG0139-0413b.png
    几于不觉太阳近左旋势舒而右转少疾其
    差则及一度因差一度而昼夜由是成乃以
    太阳为中数故黄极为过一度也以是言之
    列宿左旋虽过于太阳而不及黄极故黄极
    每昼夜左旋过一度者至一岁而适足一周
    天列宿每昼夜左旋几过一度至一岁而未
    及一周天以成岁差太阳之每日右转则与
    黄极之左旋相应而相差一度故黄极左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5a 页 WYG0139-0413c.png
    周太阳则右一周适足此在天之实理太虚
    之度日躔适足列宿有差谓日躔稍有不足
    者非也唐一行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其云
    天者指列宿之天耳若太虚之天周日躔一
    岁适足岁与天本合为一当曰列宿自为列
    宿岁自为岁又曰天自为天列宿自为列宿
    如是则分合不致错误又并岁差之名改之
    曰列宿差(或曰恒/星差)然后考太阳过宫所过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5b 页 WYG0139-0413d.png
    太虚中之十二宫非列宿之十二次太阳过
    宫主乎黄道均分黄道为十二宫其宫逆布
    起冬至最南是为第一宫之初大寒过第二
    宫雨水过第三宫春分交于赤道是为第四
    宫之初谷雨过第五宫小满过第六宫夏至
    最北是为第七宫之初大暑过第八宫处暑
    过第九宫秋分交于赤道是为第十宫之初
    霜降过第十一宫小雪过第十二宫冬至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6a 页 WYG0139-0414a.png
    于一宫自冬至向夏至为敛自夏至向冬至
    为发二至发敛所极二分发敛之中寒往暑
    来悉准乎是终古不变者也故曰太虚之度
    日躔适足太虚中之十二宫既辨乃可考列
    宿差唐虞时虚宿冬至值黄道第一宫之初
    今则值第二宫之末唐虞时昴宿春分值黄
    道第四宫之初今则值第五宫之末而近胃
    昴诸星自赤道外渐移在赤道内矣唐虞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6b 页 WYG0139-0414b.png
    七星夏至值黄道第七宫之初今则值第八
    宫之末唐虞时氐宿秋分值第十宫之初今
    则值第十一宫之末而近氐房诸星自赤道
    内渐移至赤道外矣故曰太虚之度列宿有
    差祖冲之有云次随星名义合宿体分至虽
    迁而厥位不改西人误以星次之名用之于
    黄道十二宫于是冬至日在箕而曰星纪夏
    至日在参而曰鹑首使列宿离次名与实爽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7a 页 WYG0139-0414c.png
    梅氏欲为改定甚当盖西人虽袭十二次之
    名而实暗移之于黄道固不如各正其名使
    黄道自为黄道列宿自为列宿也
    又案列宿十二次古法用之黄道十二宫今
    法用之宿次仰观即睹易以明民而黄道之
    宫究隐而难显又左旋右转时刻变动欲言
    其宫度徒空言之曰某宫某度而已试问在
    天何所则已不能定指此古人所以不用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7b 页 WYG0139-0414d.png
    止用星次也况岁差之法每岁仅差七十分
    之一每日躔一宫仅差八百四十分之一是
    的指一宿度为分至及各节气日躔其所差
    固不多也若以入算更减所差之微则益密
    矣此今所以虽用黄道十二宫而不能不用
    宿度记日月五星所在也
    观承案十二宫次本以列宿之次得名今测
    得列宿东移则宫次渐离其所而名实混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8a 页 WYG0139-0415a.png
    不知列宿之行有移而太虚之天不改太虚
    之度难分而太阳之周适足故当直以十二
    辰名其宫则日天与太虚天自合而列宿之
    差见矣但太虚既已无形则其度不可得而
    纪故仍以宿度纪其日月五星之所在则名
    实既不相混而今昔之差数可分也此论可
    谓剖析微茫之至
    蕙田案以上论日躔交宫不当袭宿次之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第 78b 页 WYG0139-0415b.png
          右周天十二宫次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