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a 页 WYG0139-035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一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四
观象授时
蕙田案尧命羲和舜察玑衡纪数之书观象
之器法斯大显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
岁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序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一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四
观象授时
蕙田案尧命羲和舜察玑衡纪数之书观象
之器法斯大显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
岁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序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b 页 WYG0139-0352b.png
事以会天位盖敬天授时固宗伯职也月会
于辰而成月日纪于星而成岁冯相所掌即
唐虞日月星辰之事明矣夫寅宾之类以测
象日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朔方即后世里
差之法星鸟之类以测象星即后世岁差之
法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
岁以测象月即后世岁实及置闰之法圣王
观象授时皆随时测验以合大易取象于革
于辰而成月日纪于星而成岁冯相所掌即
唐虞日月星辰之事明矣夫寅宾之类以测
象日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朔方即后世里
差之法星鸟之类以测象星即后世岁差之
法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
岁以测象月即后世岁实及置闰之法圣王
观象授时皆随时测验以合大易取象于革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a 页 WYG0139-0353a.png
之义厥后春秋时置闰无法食或违朔两纪
日南至先天者二三日梓慎裨灶史墨之徒
长于禨祥短于推步汉初犹踵前弊东汉末
迄隋唐渐有改更减斗分始于刘洪觉岁差
始于虞喜知日月之不平行始于张子信去
平朔用定朔始于李淳风僧一行大衍推往
古合朔上符仲康时季秋月朔辰弗集房之
文较诸家得之为多元之授时成于郭守敬
日南至先天者二三日梓慎裨灶史墨之徒
长于禨祥短于推步汉初犹踵前弊东汉末
迄隋唐渐有改更减斗分始于刘洪觉岁差
始于虞喜知日月之不平行始于张子信去
平朔用定朔始于李淳风僧一行大衍推往
古合朔上符仲康时季秋月朔辰弗集房之
文较诸家得之为多元之授时成于郭守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b 页 WYG0139-0353b.png
许衡王恂革去术元日分不用惟恃制器测景
顺天求合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事超轶诸家
明之大统袭用授时迄其末季推步渐差交食
无效时西法适来讲求虽切终未施行惟我
圣祖仁皇帝生知天纵达象纬之理探河洛之精定
法著书正百代之旧章贻万世之成宪唐虞
典谟莫能尚也兹推本六经以著其原递考
累代以穷其变会归
顺天求合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事超轶诸家
明之大统袭用授时迄其末季推步渐差交食
无效时西法适来讲求虽切终未施行惟我
圣祖仁皇帝生知天纵达象纬之理探河洛之精定
法著书正百代之旧章贻万世之成宪唐虞
典谟莫能尚也兹推本六经以著其原递考
累代以穷其变会归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a 页 WYG0139-0353c.png
本朝以集其成凡日月之缠离交食五星之迟疾
伏见恒星之行而渐差及受六曜之凌犯皆
有精算密合惟太阴之本轮均轮由大而渐
小黄赤二道距度由阔而渐狭斯则天行之
革当随时测验焉观象者可以审所从事矣
易乾卦象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疏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
(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
(程子易傅乾道覆有之象甚大非圣人莫能体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见天道)
伏见恒星之行而渐差及受六曜之凌犯皆
有精算密合惟太阴之本轮均轮由大而渐
小黄赤二道距度由阔而渐狭斯则天行之
革当随时测验焉观象者可以审所从事矣
易乾卦象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疏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
(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
(程子易傅乾道覆有之象甚大非圣人莫能体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见天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b 页 WYG0139-0353d.png
(也/)
(朱子本义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非至健不能也)
(语类天运不息非特四时为然虽一/日一时顷刻之间其运未尝息也)
(李氏光地曰重乾之卦象天道之流行而不已也以/形言之则日日而周以气言之则岁岁而运以其命)
(言之则于穆不已者是已傅取天行/之显为言则气与命皆在其中矣)
蕙田案自地而上皆天也地为至静之体以
居人物由是上之愈远则旋转愈速日月星
丽乎天终古旋转不已者天行至健使之然
(朱子本义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非至健不能也)
(语类天运不息非特四时为然虽一/日一时顷刻之间其运未尝息也)
(李氏光地曰重乾之卦象天道之流行而不已也以/形言之则日日而周以气言之则岁岁而运以其命)
(言之则于穆不已者是已傅取天行/之显为言则气与命皆在其中矣)
蕙田案自地而上皆天也地为至静之体以
居人物由是上之愈远则旋转愈速日月星
丽乎天终古旋转不已者天行至健使之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a 页 WYG0139-0354a.png
也昔人皆指恒星为天今西域言推步者以
为恒星之上别有宗动天据中庸云日月星
辰系焉是恒星亦系于天之象而不可专目
之为天至健者乃天也日月星之行皆天行
至健使之旋转不息似不必更别为之名矣
附论天体广袤里数
(淮南子天文训天/去地五亿万里)
(张衡灵宪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
为恒星之上别有宗动天据中庸云日月星
辰系焉是恒星亦系于天之象而不可专目
之为天至健者乃天也日月星之行皆天行
至健使之旋转不息似不必更别为之名矣
附论天体广袤里数
(淮南子天文训天/去地五亿万里)
(张衡灵宪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b 页 WYG0139-0354b.png
(则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则是浑已将覆其数用/重句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义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
(之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王充论衡天行三百六十五度积凡七十三万里也/其行甚疾无以为验当与陶钧之运弩矢之流相类)
(似乎天行已疾去人高远视之若迟/盖望远物者动若不动行若不行)
(后汉郡国志注帝王世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周天积百七万)
(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
(广雅天圜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周六亿十万七百里二十五步从地至)
(天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七/里半下度地之厚与天高等)
(之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王充论衡天行三百六十五度积凡七十三万里也/其行甚疾无以为验当与陶钧之运弩矢之流相类)
(似乎天行已疾去人高远视之若迟/盖望远物者动若不动行若不行)
(后汉郡国志注帝王世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周天积百七万)
(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
(广雅天圜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周六亿十万七百里二十五步从地至)
(天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七/里半下度地之厚与天高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5a 页 WYG0139-0354c.png
(晋书天文志洛书甄曜度春秋考异邮皆云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
(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陆续云天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此言周三)
(径一也考之径一不啻周三率周百四十二而径四/十五则天径三十二万九千四百一里一百二十二)
(步二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十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众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
(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也郑玄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则天径之半也)
(体圆如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则日春秋冬/夏昏明昼夜去阳城皆等无盈缩矣以句股求弦法)
(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天径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数也倍之得十六万二千)
(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陆续云天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此言周三)
(径一也考之径一不啻周三率周百四十二而径四/十五则天径三十二万九千四百一里一百二十二)
(步二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十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众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
(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也郑玄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则天径之半也)
(体圆如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则日春秋冬/夏昏明昼夜去阳城皆等无盈缩矣以句股求弦法)
(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天径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数也倍之得十六万二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5b 页 WYG0139-0354d.png
(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天径之数/也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
(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数也一度/凡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十万七千五百)
(六十五分分之/万九千四十九)
(王氏应麟困学纪闻三五历纪天去地九万里春秋/元命包阳极于九周天八十一万里孝经援神契周)
(天七衡六閒相去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万九千里从内衡以至中衡中衡以至外)
(衡各五万九千五里关令内傅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万里东卯西酉亦九千万里四隅空相去九千)
(万里天去地四十千万里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为脉周礼疏案考灵耀)
(从上临下八万里天以圆覆地以方载河图括地象/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极广)
(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数也一度/凡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十万七千五百)
(六十五分分之/万九千四十九)
(王氏应麟困学纪闻三五历纪天去地九万里春秋/元命包阳极于九周天八十一万里孝经援神契周)
(天七衡六閒相去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万九千里从内衡以至中衡中衡以至外)
(衡各五万九千五里关令内傅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万里东卯西酉亦九千万里四隅空相去九千)
(万里天去地四十千万里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为脉周礼疏案考灵耀)
(从上临下八万里天以圆覆地以方载河图括地象/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极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6a 页 WYG0139-0355a.png
(长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月令正义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
(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万一千/里是天圆周之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直径三十)
(五万七千里此二十八宿周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
(谓之四表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三十八万七千/里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
(地在于中是地去天之数也安定胡先生云南枢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枢出地上三十六度状如倚杵此)
(天形也一昼一夜之间凡行九十馀万里人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之间天行八十馀里人之一昼一)
(夜有一万三千六百馀息是故一昼一夜而天行九/十馀万里致堂胡氏谓天虽对地而名未易以智识)
(窥非地有方所/可议之比也)
(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万一千/里是天圆周之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直径三十)
(五万七千里此二十八宿周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
(谓之四表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三十八万七千/里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
(地在于中是地去天之数也安定胡先生云南枢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枢出地上三十六度状如倚杵此)
(天形也一昼一夜之间凡行九十馀万里人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之间天行八十馀里人之一昼一)
(夜有一万三千六百馀息是故一昼一夜而天行九/十馀万里致堂胡氏谓天虽对地而名未易以智识)
(窥非地有方所/可议之比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6b 页 WYG0139-0355b.png
(明史天文志日月五星各有一重天其天皆不与地/同心故其距地有高卑之不同其最高最卑之数皆)
(以地半径准之太阳最高距地为地半径者一千一/百八十二最卑一千一百零二太阴最高五十八最)
(卑五十二填星最高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二最卑九/千一百七十五岁星最高六千一百九十最卑五千)
(九百一十九荧惑最高二千九百九十八最卑二百/二十二太白最高一千九百八十五最卑三百辰星)
(最高一千六百五十九最卑六百二十五若欲得七/政去地之里数则以地半径一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里通/之)
(江氏永曰三角八线割圆之术因七政之行度比次/其高下而各重之天去地之数可得即恒星以上无)
(法可算者亦可想而知矣姑以太阳与土星两重天/言之西史第谷测太阳行度得其高卑之中处距地)
(以地半径准之太阳最高距地为地半径者一千一/百八十二最卑一千一百零二太阴最高五十八最)
(卑五十二填星最高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二最卑九/千一百七十五岁星最高六千一百九十最卑五千)
(九百一十九荧惑最高二千九百九十八最卑二百/二十二太白最高一千九百八十五最卑三百辰星)
(最高一千六百五十九最卑六百二十五若欲得七/政去地之里数则以地半径一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里通/之)
(江氏永曰三角八线割圆之术因七政之行度比次/其高下而各重之天去地之数可得即恒星以上无)
(法可算者亦可想而知矣姑以太阳与土星两重天/言之西史第谷测太阳行度得其高卑之中处距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7a 页 WYG0139-0355c.png
(一千一百五十地半径夫地半径一万四千一百三/十馀里以一一五乘之则日去地有一千六百二十)
(五万七千五百馀里又地周九万里亦以一一五乘/之则日天之周一万零三百五十万里可谓大矣而)
(犹未也火木土三星之天皆在日天之上而名星所/行之岁轮皆与日天等大因其行岁轮一象限九十)
(度视黄道上得几何度因以测其本轮均轮次轮之/半径而知此星之天去地视日天得若干倍火星不)
(及约半倍木星不及约五倍土星行岁轮九十度其/视度五度半有奇其切线一万零四百有奇夫轮之)
(半径十万而五度半有奇之切线一万零四百有奇/则不止十之一其视日天之高十倍有奇矣人设土)
(星行最高而当合伏其距地心一十一万六千一百/一十七有奇以太阳本天比例为十一倍人一三七)
(三二四地半径有一万二千八百零八弱则土星最/高而合伏距地盖一万八千零九十七万馀里矣此)
(五万七千五百馀里又地周九万里亦以一一五乘/之则日天之周一万零三百五十万里可谓大矣而)
(犹未也火木土三星之天皆在日天之上而名星所/行之岁轮皆与日天等大因其行岁轮一象限九十)
(度视黄道上得几何度因以测其本轮均轮次轮之/半径而知此星之天去地视日天得若干倍火星不)
(及约半倍木星不及约五倍土星行岁轮九十度其/视度五度半有奇其切线一万零四百有奇夫轮之)
(半径十万而五度半有奇之切线一万零四百有奇/则不止十之一其视日天之高十倍有奇矣人设土)
(星行最高而当合伏其距地心一十一万六千一百/一十七有奇以太阳本天比例为十一倍人一三七)
(三二四地半径有一万二千八百零八弱则土星最/高而合伏距地盖一万八千零九十七万馀里矣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7b 页 WYG0139-0355d.png
(以星行度实算得之非荒唐之比也土星之高已如/此矣而恒星之天又在土星之上虽无岁轮可测算)
(而以右旋之迟速约略计之日一岁而一周火星二/年弱一周高于日天半倍弱木星十二年弱一周高)
(于日天不及五倍土星二十九年半一周高于日天/不啻十倍恒星右旋二万五千馀年一周则高于日)
(天甚远/可知矣)
唐书天文志吴中常侍王蕃考先儒所傅以戴日下
万五千里为句股斜射阳城考周径之率以揆天度
当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馀今测日晷距阳城五
千里已在戴日之南则一度之广皆三分减二南北
(而以右旋之迟速约略计之日一岁而一周火星二/年弱一周高于日天半倍弱木星十二年弱一周高)
(于日天不及五倍土星二十九年半一周高于日天/不啻十倍恒星右旋二万五千馀年一周则高于日)
(天甚远/可知矣)
唐书天文志吴中常侍王蕃考先儒所傅以戴日下
万五千里为句股斜射阳城考周径之率以揆天度
当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馀今测日晷距阳城五
千里已在戴日之南则一度之广皆三分减二南北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8a 页 WYG0139-0356a.png
极相去八万里其径五万里宇宙之广岂若是乎然
则蕃之术以蠡测海者也古人所以恃句股术谓其
有證于近事顾未知目视不能及远远则微差其差
不已遂与术错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将以节宣
和气辅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所以重术数
之意将欲恭授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盖之是非
若乃述无稽之法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阙疑
而不议也王仲任葛稚川之徒区区于异同之辨何
则蕃之术以蠡测海者也古人所以恃句股术谓其
有證于近事顾未知目视不能及远远则微差其差
不已遂与术错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将以节宣
和气辅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所以重术数
之意将欲恭授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盖之是非
若乃述无稽之法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阙疑
而不议也王仲任葛稚川之徒区区于异同之辨何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8b 页 WYG0139-0356b.png
益人伦之化哉
续文献通考天度不可以里数论凡圜皆三百六十
度在地面一度为二百里在天则距地愈远而其度
愈阔月天最卑距地最近者为地半径五十倍有馀
则一度已为一万馀里马端临考引帝王世纪一度
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周天一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
其亦不足据矣
蕙田案中庸之言天也曰及其无穷无穷之
续文献通考天度不可以里数论凡圜皆三百六十
度在地面一度为二百里在天则距地愈远而其度
愈阔月天最卑距地最近者为地半径五十倍有馀
则一度已为一万馀里马端临考引帝王世纪一度
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周天一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
其亦不足据矣
蕙田案中庸之言天也曰及其无穷无穷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9a 页 WYG0139-0356c.png
云尽之矣日月星辰天之垂象也有象可睹
则有数可推列宿七曜之系乎天高下不同
而昔人之言天者或远或近专指日之天乎
抑合日月星辰共系一重天乎以今日实测
校之古人固甚悬殊然昔之众说纷然各有
里步尺寸之数推至微芒则亦各有测验折
算之法法有疏密是以不等总之无关理要
存而勿论可也孟子有曰天之高也星辰之
则有数可推列宿七曜之系乎天高下不同
而昔人之言天者或远或近专指日之天乎
抑合日月星辰共系一重天乎以今日实测
校之古人固甚悬殊然昔之众说纷然各有
里步尺寸之数推至微芒则亦各有测验折
算之法法有疏密是以不等总之无关理要
存而勿论可也孟子有曰天之高也星辰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9b 页 WYG0139-0356d.png
远也夫以至高至远而一日一周则速甚于
流矢飞炮以今法计日之行一息之间七八
千里又不止如胡氏所云八十馀里也此非
所谓天行健乎唐书天文志独持正论可以
为前后之折衷云
观承案天大无外原不可以道里计度数求
今所算者就日月星辰有形象处推测之耳
日月星辰皆天之文恒星固非天之体矣若
流矢飞炮以今法计日之行一息之间七八
千里又不止如胡氏所云八十馀里也此非
所谓天行健乎唐书天文志独持正论可以
为前后之折衷云
观承案天大无外原不可以道里计度数求
今所算者就日月星辰有形象处推测之耳
日月星辰皆天之文恒星固非天之体矣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0a 页 WYG0139-0357a.png
恒星之上无形无象浑然一天而已岂可复
以重数分乎新法过于求密又于其中分为
宗动天与静天为二亦太凿矣且圣人所以
观象授时者无非节宣和气辅相物宜以为
民生日用之常经耳其于视听所不及者岂
肯妄为论说以诬民哉唐志所论最为明确
盖出欧公之笔欧公持论每多正当不刋实
超出五行天官诸家之上也
以重数分乎新法过于求密又于其中分为
宗动天与静天为二亦太凿矣且圣人所以
观象授时者无非节宣和气辅相物宜以为
民生日用之常经耳其于视听所不及者岂
肯妄为论说以诬民哉唐志所论最为明确
盖出欧公之笔欧公持论每多正当不刋实
超出五行天官诸家之上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0b 页 WYG0139-0357b.png
右天行
屈子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朱子曰离骚有九天之说注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
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
软在外面则渐硬想到第九重只成硬壳相似那里
转得又愈紧矣
明史天文志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
包地如卵裹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
屈子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朱子曰离骚有九天之说注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
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
软在外面则渐硬想到第九重只成硬壳相似那里
转得又愈紧矣
明史天文志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
包地如卵裹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1a 页 WYG0139-0357c.png
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故表出之其言九
重天也曰最上为宗动天无星辰每日带各重天自东
而西左旋一周次曰列宿天次曰填星天次曰岁星天
次曰荧惑天次曰太阳天次曰金星天次曰水星天最
下曰太阴天自恒星天以下八重天皆随宗动天左旋
然各天皆有右旋之度自西而东与蚁行磨上之喻相
符
新法算书周天诸曜位置有高庳包函有内外去人有
重天也曰最上为宗动天无星辰每日带各重天自东
而西左旋一周次曰列宿天次曰填星天次曰岁星天
次曰荧惑天次曰太阳天次曰金星天次曰水星天最
下曰太阴天自恒星天以下八重天皆随宗动天左旋
然各天皆有右旋之度自西而东与蚁行磨上之喻相
符
新法算书周天诸曜位置有高庳包函有内外去人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1b 页 WYG0139-0357d.png
远近第一最近为太阴太阴能食日能掩他星他星不
能掩太阴第二为水星第三为金星第四为太阳第五
为火星第六为木星第七为土星第八为恒星第九为
宗动天中世于恒星天上又增东西岁差一天南北岁
差一天共为十一重天(此歌白泥所定也近/第谷以来不复用之)恒星本天
在七曜天之上者其一纬星能掩恒星恒星不能掩纬
星其一纬星有地半径之差各去地有远近而差有多
寡恒星无地半径差以较纬星必为极远极高其视地
能掩太阴第二为水星第三为金星第四为太阳第五
为火星第六为木星第七为土星第八为恒星第九为
宗动天中世于恒星天上又增东西岁差一天南北岁
差一天共为十一重天(此歌白泥所定也近/第谷以来不复用之)恒星本天
在七曜天之上者其一纬星能掩恒星恒星不能掩纬
星其一纬星有地半径之差各去地有远近而差有多
寡恒星无地半径差以较纬星必为极远极高其视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2a 页 WYG0139-0358a.png
球正为一点也
梅氏文鼎疑问问傅言日月星辰系焉而今谓七政
各有一天何据曰屈子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则
古有其语矣七政运行各一其法此其说不始西人
也西人之说则谓日月五星各丽一天而有高下其
天动故日月五星动非七政之自动也且既各丽一
天则皆天也虽有高下而总一浑灏之体于中庸所
谓系焉者初无牴牾也然则何以知其有高下此亦
梅氏文鼎疑问问傅言日月星辰系焉而今谓七政
各有一天何据曰屈子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则
古有其语矣七政运行各一其法此其说不始西人
也西人之说则谓日月五星各丽一天而有高下其
天动故日月五星动非七政之自动也且既各丽一
天则皆天也虽有高下而总一浑灏之体于中庸所
谓系焉者初无牴牾也然则何以知其有高下此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2b 页 WYG0139-0358b.png
古所有但言之未详耳古今术家皆言月在太阳之
下故月体能蔽日光而日为之食是日高月下日远
月近之證也又步日食者以交道表里而论其食分
随地所见深浅各异考此方见食既者越数千里而
仅亏其半古人立法谓之东西南北差是则日之下
月之上相距甚远之證也又月与五星皆能掩食恒
星是恒星最在上而于地最远也月又能掩食五星
是月最在下而于地最近也五星又能互相掩是五
下故月体能蔽日光而日为之食是日高月下日远
月近之證也又步日食者以交道表里而论其食分
随地所见深浅各异考此方见食既者越数千里而
仅亏其半古人立法谓之东西南北差是则日之下
月之上相距甚远之證也又月与五星皆能掩食恒
星是恒星最在上而于地最远也月又能掩食五星
是月最在下而于地最近也五星又能互相掩是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3a 页 WYG0139-0358c.png
星在恒星之下月之上而其所居又各有高下于地
各有远近也向使七政同在一规而无高下之距则
相遇之时必相触击何以能相掩食而过乎是故居
七政之上最近大圜最远于地者为恒星恒星之下
次为土星又次为木星次为火星次为太阳为金为
水最近于地者为月以视差言之与人目远者视差
微近则视差大故恒星之视差最微以次渐增至月
而差极大也以行度言之近大圜者为动天所掣故
各有远近也向使七政同在一规而无高下之距则
相遇之时必相触击何以能相掩食而过乎是故居
七政之上最近大圜最远于地者为恒星恒星之下
次为土星又次为木星次为火星次为太阳为金为
水最近于地者为月以视差言之与人目远者视差
微近则视差大故恒星之视差最微以次渐增至月
而差极大也以行度言之近大圜者为动天所掣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3b 页 WYG0139-0358d.png
左旋速而右移之度反迟故左旋之势恒星最速以
次渐迟至月而为最迟也右移之度恒星最迟以次
渐速至月而反最速也是二者宛转相求其数巧合
高下之理可无复疑(梦溪笔谈以月盈亏明日月之/形如九可谓明悉而又以问者)
(之疑其如丸则相遇而相碍故辄漫应之曰日月气/也有形无质故相值而无碍此则未明视差之理为)
(智者千/虑之失)
蕙田案七政各有一天天动而七政随之各
有所行之道各有所行之道则各有一极故
次渐迟至月而为最迟也右移之度恒星最迟以次
渐速至月而反最速也是二者宛转相求其数巧合
高下之理可无复疑(梦溪笔谈以月盈亏明日月之/形如九可谓明悉而又以问者)
(之疑其如丸则相遇而相碍故辄漫应之曰日月气/也有形无质故相值而无碍此则未明视差之理为)
(智者千/虑之失)
蕙田案七政各有一天天动而七政随之各
有所行之道各有所行之道则各有一极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4a 页 WYG0139-0359a.png
七曜左旋非七曜自旋其极顺天左旋也至
于回环右转极未尝逆移其本天斜动则其
道侧溯而右也其迟速不等则因天有重数
之故古人定为九重天自为天太虚无穷一
也恒星二也镇星三也岁星四也荧惑五也
太阳六也太白七也辰星八也太阴九也皆
成大圜而其行有法故曰圜则九重则法也
朱子谓外第九重转得愈𦂳其理诚然惟在
于回环右转极未尝逆移其本天斜动则其
道侧溯而右也其迟速不等则因天有重数
之故古人定为九重天自为天太虚无穷一
也恒星二也镇星三也岁星四也荧惑五也
太阳六也太白七也辰星八也太阴九也皆
成大圜而其行有法故曰圜则九重则法也
朱子谓外第九重转得愈𦂳其理诚然惟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4b 页 WYG0139-0359b.png
外左旋势𦂳故在内各天左转之机渐近而
渐舒右转之势反渐疾皆重数使之然也
又案欧逻巴十二重天之说恒星七曜而外
曰东西岁差曰南北岁差曰宗动曰常静岁
差二重步算家不用梅勿庵亦尝疑其不足
据而信宗动常静为近理北极赤道系之宗
动天者也虽去岁差二重而显然可指数犹
十重何以古人但言九天盖太虚无穷十与
渐舒右转之势反渐疾皆重数使之然也
又案欧逻巴十二重天之说恒星七曜而外
曰东西岁差曰南北岁差曰宗动曰常静岁
差二重步算家不用梅勿庵亦尝疑其不足
据而信宗动常静为近理北极赤道系之宗
动天者也虽去岁差二重而显然可指数犹
十重何以古人但言九天盖太虚无穷十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5a 页 WYG0139-0359c.png
十二皆不足以尽之天数极于九恒星七曜
适有八重并其远而无所至极者为九乃至
健之天也至健运行以北辰为之枢纽以赤
道为之中纮既动而不息亦静而有常大易
所谓天行健鲁论所谓居其所其动静合一
之理乎
观承案天一而已安得有许多重数然以恒
星七政各行一重天而为八则并太虚天体
适有八重并其远而无所至极者为九乃至
健之天也至健运行以北辰为之枢纽以赤
道为之中纮既动而不息亦静而有常大易
所谓天行健鲁论所谓居其所其动静合一
之理乎
观承案天一而已安得有许多重数然以恒
星七政各行一重天而为八则并太虚天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5b 页 WYG0139-0359d.png
一重而为九古语圜则九重自然稳确西法
乃于太虚天中分静天与宗动为二重又于
恒星天上分出东西差南北差为二则有十
二重天矣欧逻巴之说岂非凿空已甚乎今
能一一为之析其中当为术家不刋之定论
也
右天九重
易说卦傅乾为天为圜(疏天动运转/故为圜也)坤为地
乃于太虚天中分静天与宗动为二重又于
恒星天上分出东西差南北差为二则有十
二重天矣欧逻巴之说岂非凿空已甚乎今
能一一为之析其中当为术家不刋之定论
也
右天九重
易说卦傅乾为天为圜(疏天动运转/故为圜也)坤为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6a 页 WYG0139-0360a.png
系辞傅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注天/尊地)
(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注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
(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注方有类/物有群则)
(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注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
(见/矣)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
日月
(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注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
(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注方有类/物有群则)
(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注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
(见/矣)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
日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6b 页 WYG0139-0360b.png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
夫一者也
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
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
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注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振犹收也)
大戴礼记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
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注人首圆足/方因系之天)
(地/)上首之谓员下首之谓方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
夫一者也
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
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
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注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振犹收也)
大戴礼记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
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注人首圆足/方因系之天)
(地/)上首之谓员下首之谓方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7a 页 WYG0139-0360c.png
圆地道曰方(道曰方圆/耳非形也)
素问黄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
之中也曰凭乎曰大气举之也
邵子观物篇曰天何依曰依地地何附曰附天曰天
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
朱子曰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
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天运不息
昼夜辊转故地榷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
素问黄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
之中也曰凭乎曰大气举之也
邵子观物篇曰天何依曰依地地何附曰附天曰天
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
朱子曰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
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天运不息
昼夜辊转故地榷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7b 页 WYG0139-0360d.png
陷下
周髀算经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
有日光(春秋分者昼夜等春分至秋/分日内近极故日光照及也)秋分之日夜分以
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秋分至春分日外远/极故日光照不及也)
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发犹往也/敛犹还也)故日运行
处极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
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
中东方夜半凡此四方者昼夜易处加四时相及然其
周髀算经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
有日光(春秋分者昼夜等春分至秋/分日内近极故日光照及也)秋分之日夜分以
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秋分至春分日外远/极故日光照不及也)
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发犹往也/敛犹还也)故日运行
处极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
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
中东方夜半凡此四方者昼夜易处加四时相及然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8a 页 WYG0139-0361a.png
阴阳所终冬至所极皆若一也天象盖笠地法覆槃(见/乃)
(谓之象形乃谓之法在上故准盖在下故拟槃象法义/同盖槃形等互文异器以别尊卑仰象俯法名号殊矣)
梅氏文鼎曰周髀算经虽未明言地圆而其理其算
已具其中矣试略举之周髀言北极之下以春分至
秋分为昼秋分至春分为夜盖惟地体浑圆故近赤
道则昼夜之长短渐平近北极则昼夜长短之差渐
大推而至北极之下遂能以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矣
若地为平面则南北昼夜皆同安得有长短之差随
(谓之象形乃谓之法在上故准盖在下故拟槃象法义/同盖槃形等互文异器以别尊卑仰象俯法名号殊矣)
梅氏文鼎曰周髀算经虽未明言地圆而其理其算
已具其中矣试略举之周髀言北极之下以春分至
秋分为昼秋分至春分为夜盖惟地体浑圆故近赤
道则昼夜之长短渐平近北极则昼夜长短之差渐
大推而至北极之下遂能以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矣
若地为平面则南北昼夜皆同安得有长短之差随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8b 页 WYG0139-0361b.png
北极高下而异乎一也周髀又言日行极北北方日
中南方夜半日行极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行极
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行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
半盖惟地体浑圆与天体相似太阳随天左旋绕地
环行各以其所到之方正照而为日中正午其对冲
之方在地影最深之处而即为夜半子时矣假令地
为平面东西一望皆平则日一出地而万国皆晓日
一入地而八表同昏安得有时刻先后之差而且有
中南方夜半日行极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行极
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行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
半盖惟地体浑圆与天体相似太阳随天左旋绕地
环行各以其所到之方正照而为日中正午其对冲
之方在地影最深之处而即为夜半子时矣假令地
为平面东西一望皆平则日一出地而万国皆晓日
一入地而八表同昏安得有时刻先后之差而且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9a 页 WYG0139-0361c.png
此方日中彼为夜半者乎二也周髀又言北极之下
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物有朝耕暮穫
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五谷一岁再熟盖惟与天
同为浑圆故易地殊观而寒暑迥别北极下地即以
北极为天顶而太阳周转近于地平阳光希微不能
解冻万物不生矣其左右犹能生物而以春分至秋
分为昼故朝耕而暮穫也若中衡左右在赤道下以
赤道为天顶春分时日在赤道其出正卯入正酉并
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物有朝耕暮穫
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五谷一岁再熟盖惟与天
同为浑圆故易地殊观而寒暑迥别北极下地即以
北极为天顶而太阳周转近于地平阳光希微不能
解冻万物不生矣其左右犹能生物而以春分至秋
分为昼故朝耕而暮穫也若中衡左右在赤道下以
赤道为天顶春分时日在赤道其出正卯入正酉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19b 页 WYG0139-0361d.png
同赤道正午时日在天顶其热如火即其方之夏春
分以后日轨渐离赤道而北至夏至而极其出入并
在正卯酉之北二十三度半有奇正午时亦离天顶
北二十三度半奇其热稍减而凉气以生为此方之
秋冬矣自此以后又渐向赤道行至秋分日复在赤
道出入正卯酉而正过天顶一如春分热之甚亦如
之则又为其方之夏矣秋分后渐离赤道而南直至
冬至又离赤道南二十三度半奇而出入在正卯酉
分以后日轨渐离赤道而北至夏至而极其出入并
在正卯酉之北二十三度半有奇正午时亦离天顶
北二十三度半奇其热稍减而凉气以生为此方之
秋冬矣自此以后又渐向赤道行至秋分日复在赤
道出入正卯酉而正过天顶一如春分热之甚亦如
之则又为其方之夏矣秋分后渐离赤道而南直至
冬至又离赤道南二十三度半奇而出入在正卯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0a 页 WYG0139-0362a.png
南正午亦离天顶南并二十三度半奇气候复得稍
凉又为秋冬是故冬有不死之草而五谷一岁再熟
也又其方日轨每日左旋之圈度并与赤道平行而
终岁昼夜皆平上条言地近赤道而昼夜之差渐平
以此故也赤道既在天顶则北极南极俱在地平可
见然但言北极不言南极者中土九州在赤道北圣
人观象祇据所见之北极出地而精其测算即南极
可以类推然又言北极下地高旁陀四隤而下即地
凉又为秋冬是故冬有不死之草而五谷一岁再熟
也又其方日轨每日左旋之圈度并与赤道平行而
终岁昼夜皆平上条言地近赤道而昼夜之差渐平
以此故也赤道既在天顶则北极南极俱在地平可
见然但言北极不言南极者中土九州在赤道北圣
人观象祇据所见之北极出地而精其测算即南极
可以类推然又言北极下地高旁陀四隤而下即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0b 页 WYG0139-0362b.png
圆之大致可见非不知地之圆也即如日月交蚀常
在朔望则日食时日月同度为月所掩亦易知之事
而春秋小雅但云日有食之古圣人祇举其可见者
为言皆如是也
李氏光地曰天圆地方之说盖以动静体性言之实
则形气浑沦相周古人卵中裹黄之喻是已术家又
以地平为说亦即目所察天在地之上下隐显各半
而名之尔夫至顺极厚非方非平高下相循浑沦旁
在朔望则日食时日月同度为月所掩亦易知之事
而春秋小雅但云日有食之古圣人祇举其可见者
为言皆如是也
李氏光地曰天圆地方之说盖以动静体性言之实
则形气浑沦相周古人卵中裹黄之喻是已术家又
以地平为说亦即目所察天在地之上下隐显各半
而名之尔夫至顺极厚非方非平高下相循浑沦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1a 页 WYG0139-0362c.png
薄者地之本体然也其南北两端以去日远近为寒
暑之差东西以见日早晚为昼夜之度东之夜乃西
之昼南之暑乃北之寒也如是则东西南北安有一
定之中南北或以极为中或以赤道为中者亦天之
中非地之中也此理周髀言之至悉而汉氏以下莫
有知者近新天文家侈为独得痛诋前说几数万言
惜乎无以髀盖之术告之者
观承案西法之与古合不独一二端也凡今
暑之差东西以见日早晚为昼夜之度东之夜乃西
之昼南之暑乃北之寒也如是则东西南北安有一
定之中南北或以极为中或以赤道为中者亦天之
中非地之中也此理周髀言之至悉而汉氏以下莫
有知者近新天文家侈为独得痛诋前说几数万言
惜乎无以髀盖之术告之者
观承案西法之与古合不独一二端也凡今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1b 页 WYG0139-0362d.png
西人所诧为独得者昔之圣人固知之而有
宋大儒亦已明言之矣如以地为浑体南北
东西随处改移者即程子地形有高下无适
而不为中之谓也又云日月五星各行一重
天即朱子天运行有许多重数之谓也其云
宗动天行有常度故恒星东移而为岁差之
根则朱子要当先论太虚天行之论已该之
矣其曰日月五星各有一轮亦即朱子大轮
宋大儒亦已明言之矣如以地为浑体南北
东西随处改移者即程子地形有高下无适
而不为中之谓也又云日月五星各行一重
天即朱子天运行有许多重数之谓也其云
宗动天行有常度故恒星东移而为岁差之
根则朱子要当先论太虚天行之论已该之
矣其曰日月五星各有一轮亦即朱子大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2a 页 WYG0139-0363a.png
小轮有急有慢之谓也又曰月与五星有本
轮又有次轮本轮以从天次轮以法日即邵
子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星月法天又法日
之谓也又如九执回回等书以整数三百六
十度纪周天之行而不用奇零其实邵子元
会运世之法已然盖本之大易凡三百有六
十当期之日而定为整数非预袭乎西法也
又曰金水与日同天而其两轮包日是即张
轮又有次轮本轮以从天次轮以法日即邵
子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星月法天又法日
之谓也又如九执回回等书以整数三百六
十度纪周天之行而不用奇零其实邵子元
会运世之法已然盖本之大易凡三百有六
十当期之日而定为整数非预袭乎西法也
又曰金水与日同天而其两轮包日是即张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2b 页 WYG0139-0363b.png
子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之谓也是知儒
者之学原无所不包盖理明则象数自该特
肤学或未之思耳
续文献通考地圆之说以古八寸之尺而言南行二百
五十里而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而北极高一
度若以今十寸之尺而论则二百里而差一度地全周
三百六十度为七万二千里全径为二万二千九百一
十八里又十分里之三半径为一万一千四百五十九
者之学原无所不包盖理明则象数自该特
肤学或未之思耳
续文献通考地圆之说以古八寸之尺而言南行二百
五十里而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而北极高一
度若以今十寸之尺而论则二百里而差一度地全周
三百六十度为七万二千里全径为二万二千九百一
十八里又十分里之三半径为一万一千四百五十九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3a 页 WYG0139-0363c.png
里又二十分里之三以圆三径一约略计之则地之全
径为二万四千里半径为一万二千里也又东西亦二
百五十里而差一度乃以赤道下地之大径而言若赤
道南北则其度渐狭至南北极之下则三百六十度止
一转丸而已
李氏光地曰里差之说具于周髀而其学不傅已数
千载郭太史分方测候二十七处其于里差详焉新
法以地为圆体南北东西随处转移故南北则望极
径为二万四千里半径为一万二千里也又东西亦二
百五十里而差一度乃以赤道下地之大径而言若赤
道南北则其度渐狭至南北极之下则三百六十度止
一转丸而已
李氏光地曰里差之说具于周髀而其学不傅已数
千载郭太史分方测候二十七处其于里差详焉新
法以地为圆体南北东西随处转移故南北则望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3b 页 WYG0139-0363d.png
有高下东西则见日有早莫望极有高下而节气之
寒暑因之矣见日有早莫而节气之先后因之矣推
之四海而外四方上下可以按度而得其算揆象而
周其变其说与周髀合
梅氏文鼎曰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南星多见一度而
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而南
星少见一度若地非正圆何以能然至于水之为物
其性就下四面皆天则地居中央为最下水以海为
寒暑因之矣见日有早莫而节气之先后因之矣推
之四海而外四方上下可以按度而得其算揆象而
周其变其说与周髀合
梅氏文鼎曰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南星多见一度而
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而南
星少见一度若地非正圆何以能然至于水之为物
其性就下四面皆天则地居中央为最下水以海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4a 页 WYG0139-0364a.png
壑而海以地为根水之附地又何疑焉所疑者地既
浑圆则人居地上不能平立也然吾以近事徵之江
南北极高三十二度浙江高三十度相去二度则其
所戴之天顶即差二度(江南天顶去北极五十八度/浙江天顶去北极六十度)
各以所居之方为正则遥看异地皆成斜立又况京
师极高四十度琼海极高二十度(京师以去北极五/十度之星为天顶)
(琼海以去北极七/十度之星为天顶)若自京师而观琼海其人立处皆
当倾跌(琼海望京师/亦复相同)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
浑圆则人居地上不能平立也然吾以近事徵之江
南北极高三十二度浙江高三十度相去二度则其
所戴之天顶即差二度(江南天顶去北极五十八度/浙江天顶去北极六十度)
各以所居之方为正则遥看异地皆成斜立又况京
师极高四十度琼海极高二十度(京师以去北极五/十度之星为天顶)
(琼海以去北极七/十度之星为天顶)若自京师而观琼海其人立处皆
当倾跌(琼海望京师/亦复相同)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4b 页 WYG0139-0364b.png
皆地初无欹侧不忧环立欤然则南行而过赤道之
表北游而至戴极之下亦若是已矣
观承案西法实多创论为旧法所未及然有
言之太过处夫谓地体浑圆各以戴天为天
履地为地但就地之南北东西论其高下殊
观之势则可耳至谓四方上下各有国土人
居而连上下言之则荒诞之说也据其法亦
有北极之下不生草木之云可知不生草木
表北游而至戴极之下亦若是已矣
观承案西法实多创论为旧法所未及然有
言之太过处夫谓地体浑圆各以戴天为天
履地为地但就地之南北东西论其高下殊
观之势则可耳至谓四方上下各有国土人
居而连上下言之则荒诞之说也据其法亦
有北极之下不生草木之云可知不生草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5a 页 WYG0139-0364c.png
即不能有国土人居矣
江氏永曰地为圆形周围九万里南北则以二极之
低昂而知之(南北行二百五十/里极高下差一度)东西则以月食之蚤
晚而知之(地赤道经东西相距七千五/百里则月食先后差一时)此惟善测者
能信地之绵亘甚广其圆也以渐人虽绕地行一周
恒以足履地首戴天必无倒立之时水之附地而绕
亦犹是也今试汎舟于江湖登舟之高处望之水之
来不见其端水之去不见其尾但觉微有湾环之形
江氏永曰地为圆形周围九万里南北则以二极之
低昂而知之(南北行二百五十/里极高下差一度)东西则以月食之蚤
晚而知之(地赤道经东西相距七千五/百里则月食先后差一时)此惟善测者
能信地之绵亘甚广其圆也以渐人虽绕地行一周
恒以足履地首戴天必无倒立之时水之附地而绕
亦犹是也今试汎舟于江湖登舟之高处望之水之
来不见其端水之去不见其尾但觉微有湾环之形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5b 页 WYG0139-0364d.png
惟舟所到即是高处此何也人目能望数十里此数
十里即以渐而圆故也而地圆之最可见者如月食
于地景月之亏必作湾形由地景圆故也使地不圆
何以有此圆景乎易大傅曰坤至静而德方中庸曰
振河海而不泄皆地圆之證也方言其德则形体非
方可知矣水附于地而流地振之而不泄则地面四
周有水非是水载可知矣
蕙田案西域本法每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年
十里即以渐而圆故也而地圆之最可见者如月食
于地景月之亏必作湾形由地景圆故也使地不圆
何以有此圆景乎易大傅曰坤至静而德方中庸曰
振河海而不泄皆地圆之證也方言其德则形体非
方可知矣水附于地而流地振之而不泄则地面四
周有水非是水载可知矣
蕙田案西域本法每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6a 页 WYG0139-0365a.png
而闰一月即汉时四分术法周髀之经岁是
也其言地圆亦皆周髀之绪馀则其术之本
于中法明矣
右天地之体
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包)
(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朱子集注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
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也其言地圆亦皆周髀之绪馀则其术之本
于中法明矣
右天地之体
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包)
(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朱子集注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
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6b 页 WYG0139-0365b.png
语类北辰是那中间无星处这些子不动是天之枢
纽北辰无星缘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就其
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这是天之枢纽问极星动不
动曰也动只是近那辰虽动不觉 又曰未尝不动
而动于其所故注谓之不动
邵子曰天之无星处皆辰
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蕙田案北极天之至中谓之辰者无星而有
纽北辰无星缘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就其
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这是天之枢纽问极星动不
动曰也动只是近那辰虽动不觉 又曰未尝不动
而动于其所故注谓之不动
邵子曰天之无星处皆辰
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蕙田案北极天之至中谓之辰者无星而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7a 页 WYG0139-0365c.png
其位也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
今皆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四周皆平等日月
星八重之天循黄道而行各有所行之道南
北不定惟赤道为一定之界七曜各有一道
则各有一极其极皆动移而惟北极不动赤
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
不附丽而行也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
道之极云耳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
今皆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四周皆平等日月
星八重之天循黄道而行各有所行之道南
北不定惟赤道为一定之界七曜各有一道
则各有一极其极皆动移而惟北极不动赤
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
不附丽而行也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
道之极云耳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7b 页 WYG0139-0365d.png
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
辰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
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邕王蕃
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暅以仪准
候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馀
宋史天文志沈括议曰前世皆以极星为天中自祖
暅以玑衡窥考天极不动处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
有馀臣考验极星更三月而后知天中不动处远极
辰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
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邕王蕃
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暅以仪准
候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馀
宋史天文志沈括议曰前世皆以极星为天中自祖
暅以玑衡窥考天极不动处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
有馀臣考验极星更三月而后知天中不动处远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8a 页 WYG0139-0366a.png
星乃三度有馀
蕙田案极星离北辰远近自祖暅始考之祖
氏测离一度有馀者梅氏文鼎以为真度恐
未及一度宋沈氏测离三度有馀者梅氏以
为在二度左右皆言其所用仪器测有未确
元志郭守敬测极星离不动处三度若夫极
星所以动移由于恒星差言岁差者所当知
也
蕙田案极星离北辰远近自祖暅始考之祖
氏测离一度有馀者梅氏文鼎以为真度恐
未及一度宋沈氏测离三度有馀者梅氏以
为在二度左右皆言其所用仪器测有未确
元志郭守敬测极星离不动处三度若夫极
星所以动移由于恒星差言岁差者所当知
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8b 页 WYG0139-0366b.png
晋书天文志刘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
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
之南极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
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彊绕北极径七十二
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
谓之下规
(李氏光地曰上规下规之中相去一百馀度其最中/为天之纮带纮之内外三十度许为日月五星之行)
(谓之/中规)
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
之南极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
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彊绕北极径七十二
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
谓之下规
(李氏光地曰上规下规之中相去一百馀度其最中/为天之纮带纮之内外三十度许为日月五星之行)
(谓之/中规)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9a 页 WYG0139-0366c.png
(戴氏震曰上下规随地不同南行二百馀里北极差/低一度其上下规周围各减小一度北行二百馀里)
(北极差高一度其上下规周围增大一度凡增减一/度于径为二度唐以后测北极始详地体浑圜与天)
(相应此其/明徵也)
右北极
周髀算经欲知北极枢璿周四极(极中不动璿玑也言/北极璿玑周旋四至)
(极至/也)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游在枢南/之所至)冬至
夜半时北游所极(游在枢北/之所至)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
极(游在枢西/之所至)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游在枢东/之所至)此北极
(北极差高一度其上下规周围增大一度凡增减一/度于径为二度唐以后测北极始详地体浑圜与天)
(相应此其/明徵也)
右北极
周髀算经欲知北极枢璿周四极(极中不动璿玑也言/北极璿玑周旋四至)
(极至/也)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游在枢南/之所至)冬至
夜半时北游所极(游在枢北/之所至)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
极(游在枢西/之所至)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游在枢东/之所至)此北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29b 页 WYG0139-0366d.png
璿玑四游正北极璿玑之中正北天之中
(戴氏震曰今人所谓赤极者即鲁论之北辰周髀之/北极枢也今所谓黄极者黄道之极即周髀之北极)
(璿玑也虞书察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盖设璿玑以拟/黄极故周髀即以璿玑为黄极之名或言古人不知)
(有黄极非也黄极赤极古通曰北极而已此云北极/南游则专指黄极为北极而赤极乃谓之正北极黄)
(极每昼夜环绕赤极一周而又过一度冬至夜半黄/极在赤极下正北之位是为北游所极卯时在赤极)
(左正东之位是为东游所极午时在赤极上正南之/位是为南游所极酉时在赤极右正西之位是为西)
(游所极此一日之四游所极也冬至夜半起于正北/一周而过一度虽每日之推移甚徵渐进而至四分)
(周之一则春分夜半实为东游所极故夏至夜半南/游所极秋分夜半乃西游所极此一岁之四游所极)
(戴氏震曰今人所谓赤极者即鲁论之北辰周髀之/北极枢也今所谓黄极者黄道之极即周髀之北极)
(璿玑也虞书察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盖设璿玑以拟/黄极故周髀即以璿玑为黄极之名或言古人不知)
(有黄极非也黄极赤极古通曰北极而已此云北极/南游则专指黄极为北极而赤极乃谓之正北极黄)
(极每昼夜环绕赤极一周而又过一度冬至夜半黄/极在赤极下正北之位是为北游所极卯时在赤极)
(左正东之位是为东游所极午时在赤极上正南之/位是为南游所极酉时在赤极右正西之位是为西)
(游所极此一日之四游所极也冬至夜半起于正北/一周而过一度虽每日之推移甚徵渐进而至四分)
(周之一则春分夜半实为东游所极故夏至夜半南/游所极秋分夜半乃西游所极此一岁之四游所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0a 页 WYG0139-0367a.png
(也古者冬夏致日但举二至则二分可知又错举冬/至卯酉则每日皆可知矣日月星随天左旋实由于)
(黄极环绕赤极为左旋之根周髀数言其虞书/之义疏乎璿玑玉衡之制可因是而推求矣)
蕙田案古人十二月建当因黄极之一岁而
周四游定名试以赤极为中子午卯酉正向
顺布均分十有二宫冬至夜半黄极在正北
子位是为建子每昼夜一周又过一度(古度/法)
小寒则过丑宫大寒正当丑位是为建丑立
春过寅宫雨水正当寅位是为建寅惊蛰过
(黄极环绕赤极为左旋之根周髀数言其虞书/之义疏乎璿玑玉衡之制可因是而推求矣)
蕙田案古人十二月建当因黄极之一岁而
周四游定名试以赤极为中子午卯酉正向
顺布均分十有二宫冬至夜半黄极在正北
子位是为建子每昼夜一周又过一度(古度/法)
小寒则过丑宫大寒正当丑位是为建丑立
春过寅宫雨水正当寅位是为建寅惊蛰过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0b 页 WYG0139-0367b.png
卯宫春分当正东卯位是为建卯清明过辰
宫谷雨正当辰位是为建辰立夏过已宫小
满正当已位是为建已芒种过午宫夏至当
正南午位是为建午小暑过未宫大暑正当
未位是为建未立秋过申宫处暑正当申位
是为建申白露过酉宫秋分当正西酉位是
为建酉寒露过戌宫霜降正当戌位是为建
戌立冬过亥宫小雪正当亥位是为建亥大
宫谷雨正当辰位是为建辰立夏过已宫小
满正当已位是为建已芒种过午宫夏至当
正南午位是为建午小暑过未宫大暑正当
未位是为建未立秋过申宫处暑正当申位
是为建申白露过酉宫秋分当正西酉位是
为建酉寒露过戌宫霜降正当戌位是为建
戌立冬过亥宫小雪正当亥位是为建亥大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1a 页 WYG0139-0367c.png
雪过子宫冬至复于建子如此终古不变非
若斗杓所指随岁差改移也
正极之所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
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致地而识之(颠首希仰致至也/识之者所望大星)
(表首及绳至地参/相直而识之也)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
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端其两端相去正东西(以绳至/地所谓)
(两端相直为/东西之正也)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所识两端之中与/表为南北之正)
加此时者皆以漏揆度之(冬至日加卯酉者北极之正/东西日不见矣以漏度之者)
若斗杓所指随岁差改移也
正极之所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
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致地而识之(颠首希仰致至也/识之者所望大星)
(表首及绳至地参/相直而识之也)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
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端其两端相去正东西(以绳至/地所谓)
(两端相直为/东西之正也)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所识两端之中与/表为南北之正)
加此时者皆以漏揆度之(冬至日加卯酉者北极之正/东西日不见矣以漏度之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1b 页 WYG0139-0367d.png
(一日一夜百刻从半夜至日中从日中至夜半无冬夏/常各五十刻中分之得二十五刻极加卯酉之时揆亦)
(度/也)
(戴氏震曰正极之所游者正犹定也准也近冬至前/后卯酉见星故于是时希望以定东西南北四向既)
(准即黄道之四游所极也其距赤极之度恒如黄道/距赤道最远之度二至太阳行黄道距赤道二十三)
(度奇步算家所谓/黄赤距纬者是)
(宋书天文志吴太常姚信造昕天论曰尝览汉书云/冬至日在牵牛去极远夏至日在东井去极近欲以)
(推日之长短信以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虽有远/近不能相倍今昕天之说以为冬至极低而天运近)
(南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夏至极起而天运近北/斗去人远日去人近极之起时日行地中浅故夜短)
(度/也)
(戴氏震曰正极之所游者正犹定也准也近冬至前/后卯酉见星故于是时希望以定东西南北四向既)
(准即黄道之四游所极也其距赤极之度恒如黄道/距赤道最远之度二至太阳行黄道距赤道二十三)
(度奇步算家所谓/黄赤距纬者是)
(宋书天文志吴太常姚信造昕天论曰尝览汉书云/冬至日在牵牛去极远夏至日在东井去极近欲以)
(推日之长短信以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虽有远/近不能相倍今昕天之说以为冬至极低而天运近)
(南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夏至极起而天运近北/斗去人远日去人近极之起时日行地中浅故夜短)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2a 页 WYG0139-0368a.png
(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
蕙田案汉书所谓去极远近者其极赤极也
姚信所谓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而有时
低有时起者其极黄极也冬至夜半黄极正
值子位在赤极下是为极低日去黄极四分
天周之一去赤极又加二十三度奇是以日
行近南夏至夜半黄极正值午位在赤极上
是为极起日去黄极四分天周之一去赤极
蕙田案汉书所谓去极远近者其极赤极也
姚信所谓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而有时
低有时起者其极黄极也冬至夜半黄极正
值子位在赤极下是为极低日去黄极四分
天周之一去赤极又加二十三度奇是以日
行近南夏至夜半黄极正值午位在赤极上
是为极起日去黄极四分天周之一去赤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2b 页 WYG0139-0368b.png
则减二十三度奇是以日行近北赤极所谓
北辰常不动者也黄极每昼夜环绕赤极而
又过一度则随四时而递改故冬夏至之夜
半或低或起不同日近北则行地中浅近南
则行地中深此中土地势然耳若赤道之下
四时之昼夜皆平盖南北地势昼夜不同寒
暑亦异系乎赤道之南北二极者也姚信昕
天论偶然得解未深究赤极黄极之分及赤
北辰常不动者也黄极每昼夜环绕赤极而
又过一度则随四时而递改故冬夏至之夜
半或低或起不同日近北则行地中浅近南
则行地中深此中土地势然耳若赤道之下
四时之昼夜皆平盖南北地势昼夜不同寒
暑亦异系乎赤道之南北二极者也姚信昕
天论偶然得解未深究赤极黄极之分及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3a 页 WYG0139-0368c.png
道黄道运旋之所以然当时槩以好奇目之
是以黄道之南北两极周髀而外鲜有能推
明者矣姑附其说论之
江氏永曰太阳若宗北极则恒行赤道无寒暑进退
何以能生万物有北极赤道又有黄极黄道所以能
成变化也盖北极体也黄极用也北极为心黄极绕
之而成圈则又未尝不宗北极也
右黄极
是以黄道之南北两极周髀而外鲜有能推
明者矣姑附其说论之
江氏永曰太阳若宗北极则恒行赤道无寒暑进退
何以能生万物有北极赤道又有黄极黄道所以能
成变化也盖北极体也黄极用也北极为心黄极绕
之而成圈则又未尝不宗北极也
右黄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3b 页 WYG0139-0368d.png
李氏光地曰西法有赤极又有黄极愚尝妄意不独
黄有极耳自恒星以至月天皆有极也盖枢纽长系
者惟宗动为然观极星之离枢渐远则恒星又有极
可知矣日月五星则其明著者也
江氏永曰七政各行一道即各有所宗之极北极为
心黄极环绕而成一圈月与五星之极皆以黄极为
心各环之而成小圈水星圈最大月次之金次之土
次之火次之木次之皆载于黄极圈之上各有条理
黄有极耳自恒星以至月天皆有极也盖枢纽长系
者惟宗动为然观极星之离枢渐远则恒星又有极
可知矣日月五星则其明著者也
江氏永曰七政各行一道即各有所宗之极北极为
心黄极环绕而成一圈月与五星之极皆以黄极为
心各环之而成小圈水星圈最大月次之金次之土
次之火次之木次之皆载于黄极圈之上各有条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4a 页 WYG0139-0369a.png
(小圈自内而外由近而远木火土金水似/顺五行相生之序月亦水类在金水之间)
观承案九重天内五星惟镇星最在上则从
上数下当为土木火金水今依江氏此说又
似镇星在火下故为木火土金水而顺五行
相生之序然则重数之次序原无一定可意
为之矣其然乎
右月五星恒星之极
后汉书志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
观承案九重天内五星惟镇星最在上则从
上数下当为土木火金水今依江氏此说又
似镇星在火下故为木火土金水而顺五行
相生之序然则重数之次序原无一定可意
为之矣其然乎
右月五星恒星之极
后汉书志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4b 页 WYG0139-0369b.png
日违天而东日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纪成日日月
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三
谓之弦相与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及舒光尽体
伏谓之晦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冬夏之间则有春有
秋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
谓之秋日道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
至焉日道敛北去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
焉二至之中道齐景正春秋分焉极建其中道营于外
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三
谓之弦相与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及舒光尽体
伏谓之晦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冬夏之间则有春有
秋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
谓之秋日道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
至焉日道敛北去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
焉二至之中道齐景正春秋分焉极建其中道营于外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5a 页 WYG0139-0369c.png
璇衡追日以察发敛光道生焉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
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日有九道月有九行九行
出入而交生焉朔会望衡邻于所交亏薄生焉
戴氏震曰日违天而东者寒暑发敛之所以然恒星
亦有东移之度但所差甚微几于不觉乃岁差之所
以然汉人未知岁差故云星从天而西耳若考其实
理则观于昼夜日月星皆从天而西宗北极也观于
发敛出入日月星皆违天而东宗黄极也
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日有九道月有九行九行
出入而交生焉朔会望衡邻于所交亏薄生焉
戴氏震曰日违天而东者寒暑发敛之所以然恒星
亦有东移之度但所差甚微几于不觉乃岁差之所
以然汉人未知岁差故云星从天而西耳若考其实
理则观于昼夜日月星皆从天而西宗北极也观于
发敛出入日月星皆违天而东宗黄极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5b 页 WYG0139-0369d.png
蕙田案日月五星右旋汉以后算家并同
又案以上论日月星右旋
宋书天文志夏纪列宿日月皆西移列宿疾而日次之
月最迟故日与列星昏俱入西方后九十一日是宿在
北方又九十一日是宿在东方九十一日在南方此明
日行迟于列宿也月生三日日入而月见西方至十五
日日入而月见东方将晦日未出乃见东方以此明月
行之迟于日而皆西行也
又案以上论日月星右旋
宋书天文志夏纪列宿日月皆西移列宿疾而日次之
月最迟故日与列星昏俱入西方后九十一日是宿在
北方又九十一日是宿在东方九十一日在南方此明
日行迟于列宿也月生三日日入而月见西方至十五
日日入而月见东方将晦日未出乃见东方以此明月
行之迟于日而皆西行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6a 页 WYG0139-0370a.png
蕙田案列宿日月西移者昼夜之象也以昼
夜言日行速于月宋儒日月星并左旋之说
同此
(刘向五纪论洪范傅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朓疾/也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侧匿迟不敢进也星辰)
(西行史官谓之逆行此三说夏纪/皆违之迹其意好异者之作也)
(唐书大衍术议日月合度谓之朔无所取之取之蚀/也昔人考天事多不知定朔假蚀在二日而常朔之)
(晨月见东方食在晦日则常朔之夕月见西方理数/然也而或以为朓朒变行或以为算术疏阔遇常朔)
(朝见则增朔馀夕见则减朔馀此数法所以屡迁也/春秋日食不书朔者八公羊曰二日也谷梁曰晦也)
夜言日行速于月宋儒日月星并左旋之说
同此
(刘向五纪论洪范傅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朓疾/也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侧匿迟不敢进也星辰)
(西行史官谓之逆行此三说夏纪/皆违之迹其意好异者之作也)
(唐书大衍术议日月合度谓之朔无所取之取之蚀/也昔人考天事多不知定朔假蚀在二日而常朔之)
(晨月见东方食在晦日则常朔之夕月见西方理数/然也而或以为朓朒变行或以为算术疏阔遇常朔)
(朝见则增朔馀夕见则减朔馀此数法所以屡迁也/春秋日食不书朔者八公羊曰二日也谷梁曰晦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6b 页 WYG0139-0370b.png
(左氏曰官失之也刘孝孙推俱得朔日以丘明为是/乃与刘焯皆议定朔为有司所抑不得行傅仁均始)
(为定朔而曰晦不/东见朔不西朓)
(梅氏文鼎曰月之行有迟疾日之行有盈缩皆有一/定之数故可以小轮为法也而古惟平度于是占家)
(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朓则侯王其舒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仄慝仄慝则侯王其肃)
(戴氏震曰案夏纪云月生三日见西方即礼记所谓/三日而成魄扬雄所谓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是也本)
(不指晦为言夏纪云将晦日未出乃见东方即扬雄/所谓既望则终魄于东是也亦非指晦至若朓与侧)
(匿逆行之说则由不知日月五星有高下回环之行/以生迟疾留逆而误以为平行占家之妄也刘向所)
(举三事皆失理其致辨/夏纪者又非夏纪本意)
(为定朔而曰晦不/东见朔不西朓)
(梅氏文鼎曰月之行有迟疾日之行有盈缩皆有一/定之数故可以小轮为法也而古惟平度于是占家)
(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朓则侯王其舒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仄慝仄慝则侯王其肃)
(戴氏震曰案夏纪云月生三日见西方即礼记所谓/三日而成魄扬雄所谓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是也本)
(不指晦为言夏纪云将晦日未出乃见东方即扬雄/所谓既望则终魄于东是也亦非指晦至若朓与侧)
(匿逆行之说则由不知日月五星有高下回环之行/以生迟疾留逆而误以为平行占家之妄也刘向所)
(举三事皆失理其致辨/夏纪者又非夏纪本意)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7a 页 WYG0139-0370c.png
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
朱子语类问天道左旋自西而东日月右行则如何曰
横渠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
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
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
好比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为
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
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
朱子语类问天道左旋自西而东日月右行则如何曰
横渠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
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
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
好比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为
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
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7b 页 WYG0139-0370d.png
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十三度有奇进数为顺天
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
蕙田案步算家据列宿以考七政行度故指
列宿为天夏纪但言列宿不曰天最分明盖
一昼夜一周天而常过一度者列宿也天至
健不可以周计列宿七曜因天旋转犹舟浮
于水顺流而下舟行各有迟疾皆可里计水
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十三度有奇进数为顺天
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
蕙田案步算家据列宿以考七政行度故指
列宿为天夏纪但言列宿不曰天最分明盖
一昼夜一周天而常过一度者列宿也天至
健不可以周计列宿七曜因天旋转犹舟浮
于水顺流而下舟行各有迟疾皆可里计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8a 页 WYG0139-0371a.png
流之迟疾则无从里计者也月行不及十三
度奇者不及列宿也若论太虚中从起处起
而复于其处则一昼夜仅差十二度奇为不
及天周至列宿西移而过满一岁之日所进
过之度几及一周而微差此云所进过之度
恰周得本数者约举成数而言未计岁差故
也
问经星左旋纬星与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诸家皆如此
度奇者不及列宿也若论太虚中从起处起
而复于其处则一昼夜仅差十二度奇为不
及天周至列宿西移而过满一岁之日所进
过之度几及一周而微差此云所进过之度
恰周得本数者约举成数而言未计岁差故
也
问经星左旋纬星与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诸家皆如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8b 页 WYG0139-0371b.png
说横渠说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来横渠之说极是只
恐人不晓所以诗傅只载旧说或曰此亦易见如以一
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慢虽
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是右转曰然
又曰天道左旋日月星并左旋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
之气在上面下人看见星随天去耳
蕙田案朱子此条别天与列宿五星不使混
同然则谓天左旋一周而过一度者特仍步
恐人不晓所以诗傅只载旧说或曰此亦易见如以一
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慢虽
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是右转曰然
又曰天道左旋日月星并左旋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
之气在上面下人看见星随天去耳
蕙田案朱子此条别天与列宿五星不使混
同然则谓天左旋一周而过一度者特仍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9a 页 WYG0139-0371c.png
算家之旧耳
蔡氏沈曰天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
故日行一日亦绕地一周而在天为不及一度月丽
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明史天文志帝与群臣论天与七政之行皆以蔡氏/左旋之说对帝曰朕自起兵以来仰观乾象天左旋)
(七政右旋数家之论确然不易尔等犹/守蔡氏之说岂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乎)
蕙田案蔡氏说本之张子朱子明太祖以为
蔡氏沈曰天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
故日行一日亦绕地一周而在天为不及一度月丽
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明史天文志帝与群臣论天与七政之行皆以蔡氏/左旋之说对帝曰朕自起兵以来仰观乾象天左旋)
(七政右旋数家之论确然不易尔等犹/守蔡氏之说岂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乎)
蕙田案蔡氏说本之张子朱子明太祖以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39b 页 WYG0139-0371d.png
非在今日则左旋为儒者之说右旋为数家
之说夫日月五星附丽于天何至与天行相
反故以为顺天左旋况昼夜见之左旋不已
也此儒者所守之理及执策推数立表验晷
日有发敛月五星有内外出入不同一道不
宗一极逆溯者乃其实象初非以进为退取
便积算也故断然以为右旋此数家所守之
实今以黄极环绕明左旋之理以黄道侧溯
之说夫日月五星附丽于天何至与天行相
反故以为顺天左旋况昼夜见之左旋不已
也此儒者所守之理及执策推数立表验晷
日有发敛月五星有内外出入不同一道不
宗一极逆溯者乃其实象初非以进为退取
便积算也故断然以为右旋此数家所守之
实今以黄极环绕明左旋之理以黄道侧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0a 页 WYG0139-0372a.png
明右旋之实二说并行而不悖矣附此两条
以备参考
梅氏文鼎疑问问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中西两家
所同也自横渠张子有俱左旋之说而朱子蔡氏因
之近者临川揭氏建宁游氏又以槽丸盆水譬之此
孰是而孰非曰皆是也七曜右旋自是实测而所以
成此右旋之度则因其左旋而有动移耳何以言之
七曜在天每日皆有相差之度术家累计其每日差
以备参考
梅氏文鼎疑问问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中西两家
所同也自横渠张子有俱左旋之说而朱子蔡氏因
之近者临川揭氏建宁游氏又以槽丸盆水譬之此
孰是而孰非曰皆是也七曜右旋自是实测而所以
成此右旋之度则因其左旋而有动移耳何以言之
七曜在天每日皆有相差之度术家累计其每日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0b 页 WYG0139-0372b.png
度积成周天中西新旧之法莫不皆然夫此相差之
度实自西而东故可以名之右旋然七曜每日皆东
升西降故又可以名之左旋西法谓七曜皆有东西
两动而并出于一时盖以此也夫既云动矣动必有
所向而一时两动其势不能古人所以有蚁行磨上
之喻而近代诸家又有人行舟中之比也(七曜如人/天如舟舟)
(扬帆而西人在舟中向舟尾而东行岸/上望之则见人与舟并西行矣)又天之东升西没
自是赤道七曜之东移于天自是黄道两道相差南
度实自西而东故可以名之右旋然七曜每日皆东
升西降故又可以名之左旋西法谓七曜皆有东西
两动而并出于一时盖以此也夫既云动矣动必有
所向而一时两动其势不能古人所以有蚁行磨上
之喻而近代诸家又有人行舟中之比也(七曜如人/天如舟舟)
(扬帆而西人在舟中向舟尾而东行岸/上望之则见人与舟并西行矣)又天之东升西没
自是赤道七曜之东移于天自是黄道两道相差南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1a 页 WYG0139-0372c.png
北四十七度(自短规至长规/合之得此数)虽欲为槽丸盆水之喻
而平面之行与斜转之势终成疑义安可以遽废右
旋之实测而从左转之虚理哉然吾终谓朱子之言
不易者则以天有重数耳曰天有重数何以能断其
为左旋曰天虽有层次以居七曜而合之总一浑体
故同为西行也同为西行矣而仍有层次以生微差
层次之高下各殊则所差之多寡亦异故七曜各有
东移之率也然使七曜所差只在东西顺逆迟速之
而平面之行与斜转之势终成疑义安可以遽废右
旋之实测而从左转之虚理哉然吾终谓朱子之言
不易者则以天有重数耳曰天有重数何以能断其
为左旋曰天虽有层次以居七曜而合之总一浑体
故同为西行也同为西行矣而仍有层次以生微差
层次之高下各殊则所差之多寡亦异故七曜各有
东移之率也然使七曜所差只在东西顺逆迟速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1b 页 WYG0139-0372d.png
间则槽丸盆水之譬亦已足矣无如七曜东移皆循
黄道而不由赤道则其与动天异行者不徒有东西
之相违而且有南北之异向以此推知七曜在各重
之天皆有定所而其各天又皆顺黄道之势以黄道
为其腰围中广而与赤道为斜交非仅如丸之在槽
沙之在水皆与其器平行而但生退逆也(丸在槽与/其盘为平)
(面沙在水与其器为平面故丸与盘同运而生退逆/水与沙并旋而生退逆其顺逆两象俱在一平面)
盖惟其天有重数故能动移惟其天之动移皆顺黄
黄道而不由赤道则其与动天异行者不徒有东西
之相违而且有南北之异向以此推知七曜在各重
之天皆有定所而其各天又皆顺黄道之势以黄道
为其腰围中广而与赤道为斜交非仅如丸之在槽
沙之在水皆与其器平行而但生退逆也(丸在槽与/其盘为平)
(面沙在水与其器为平面故丸与盘同运而生退逆/水与沙并旋而生退逆其顺逆两象俱在一平面)
盖惟其天有重数故能动移惟其天之动移皆顺黄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2a 页 WYG0139-0373a.png
道斯七曜东移皆在黄道矣是故左旋之理得重数
之说而益明曰谓右旋之度因左旋而成何也曰天
既有重数矣而惟恒星天最近动天故西行最速几
与动天相若(六七十年始/东移一度)自土星以内其动渐杀以
及于地球是为不动之处则是制动之权全在动天
而恒星以内皆随行也使非动天西行则且无动无
动即无差又何以成此右旋之算哉其势如陶家之
有钧盘运其边则全盘皆转又如运重者之用飞轮
之说而益明曰谓右旋之度因左旋而成何也曰天
既有重数矣而惟恒星天最近动天故西行最速几
与动天相若(六七十年始/东移一度)自土星以内其动渐杀以
及于地球是为不动之处则是制动之权全在动天
而恒星以内皆随行也使非动天西行则且无动无
动即无差又何以成此右旋之算哉其势如陶家之
有钧盘运其边则全盘皆转又如运重者之用飞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2b 页 WYG0139-0373b.png
其运动也亦以边制中假令有小盘小轮附于大钧
盘大飞轮之上而别为之枢则虽同为左旋而因其
制动者在大轮其小者附而随行必相差而成动移
以生逆度又因其枢之不同也虽有动移必与本枢
相应而成斜转之象焉(此之斜转亦在平面非正喻/其平斜但聊以明制动之势)
夫其退逆而右也因其两轮相叠其退转而斜行也
因于各有本枢而其所以能退逆而斜转者则以其
随大轮之行而生此动移也若使大者停而不行则
盘大飞轮之上而别为之枢则虽同为左旋而因其
制动者在大轮其小者附而随行必相差而成动移
以生逆度又因其枢之不同也虽有动移必与本枢
相应而成斜转之象焉(此之斜转亦在平面非正喻/其平斜但聊以明制动之势)
夫其退逆而右也因其两轮相叠其退转而斜行也
因于各有本枢而其所以能退逆而斜转者则以其
随大轮之行而生此动移也若使大者停而不行则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3a 页 WYG0139-0373c.png
小者之逆行亦止而斜转之势亦不可见矣朱子既
因旧说释诗又极取张子左旋之说盖右旋者巳然
之故而左旋者则所以然之理也西人知此则不必
言一时两动矣故揭氏以丸喻七曜只可施于平面
而朱子以轮载日月之喻兼可施诸黄赤与西说之
言层次者实相通贯理至者数不能违此心此理之
同洵不以东海西海而异也
问天有重数则在外者周径大而其度亦大故土木
因旧说释诗又极取张子左旋之说盖右旋者巳然
之故而左旋者则所以然之理也西人知此则不必
言一时两动矣故揭氏以丸喻七曜只可施于平面
而朱子以轮载日月之喻兼可施诸黄赤与西说之
言层次者实相通贯理至者数不能违此心此理之
同洵不以东海西海而异也
问天有重数则在外者周径大而其度亦大故土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3b 页 WYG0139-0373d.png
之行迟在内者周径小而其度亦小故金水月之行
速七政之行势略同特其度有大小而分迟速耳以
是为右旋之徵不亦可乎曰此必七政另为一物以
行于本天之上故可以度之大小为迟速也今七政
既与天同体而非另为一物则七政之东升西没即
其本天之东升西没也且使各天之行各自为政则
其性岂无缓急而自外至内舒亟之次如是其有等
乎盖惟七政之天虽有重数而总为一天制动之权
速七政之行势略同特其度有大小而分迟速耳以
是为右旋之徵不亦可乎曰此必七政另为一物以
行于本天之上故可以度之大小为迟速也今七政
既与天同体而非另为一物则七政之东升西没即
其本天之东升西没也且使各天之行各自为政则
其性岂无缓急而自外至内舒亟之次如是其有等
乎盖惟七政之天虽有重数而总为一天制动之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4a 页 WYG0139-0374a.png
全在动天故近动天者不得不速近地而远动天者
不得不迟固自然之理势也曰若是则周径大小可
勿论矣曰在外者为动天所掣而西行速故其东移
之差数迟又以其周径大而分度阔则其差又迟是
故恒星六七十年而始差一度近动天也然以周径
之大小准之此所差之一度以视月天将以周计矣
在内者远于动天而西行迟故其东移之差速又以
其周径小而分度狭则其差又速是故月天一日东
不得不迟固自然之理势也曰若是则周径大小可
勿论矣曰在外者为动天所掣而西行速故其东移
之差数迟又以其周径大而分度阔则其差又迟是
故恒星六七十年而始差一度近动天也然以周径
之大小准之此所差之一度以视月天将以周计矣
在内者远于动天而西行迟故其东移之差速又以
其周径小而分度狭则其差又速是故月天一日东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4b 页 WYG0139-0374b.png
移十三四度者近地而远动天也然以周径计之此
所差之十三四度以视日天尚不能成一度矣然则
周径之大小但可兼论以考其差而非所以迟速之
原也左旋之说可以无疑
(戴氏震曰案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汉以来步算家/之通说也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宋)
(儒张子朱子之创论也稽之于古夏历已有列宿日/月皆西移之言求之于今又得梅氏反覆申明其义)
(然执是以告步算家知其必不从试就赤道黄道论/之赤道正而黄道斜络之者也赤极不动而黄极每)
(昼夜必环绕之以成一圈者也黄极每昼夜环绕赤/极一周日在黄道上因之一周此之谓顺天左旋其)
所差之十三四度以视日天尚不能成一度矣然则
周径之大小但可兼论以考其差而非所以迟速之
原也左旋之说可以无疑
(戴氏震曰案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汉以来步算家/之通说也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宋)
(儒张子朱子之创论也稽之于古夏历已有列宿日/月皆西移之言求之于今又得梅氏反覆申明其义)
(然执是以告步算家知其必不从试就赤道黄道论/之赤道正而黄道斜络之者也赤极不动而黄极每)
(昼夜必环绕之以成一圈者也黄极每昼夜环绕赤/极一周日在黄道上因之一周此之谓顺天左旋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5a 页 WYG0139-0374c.png
(旋也宗赤极而不宗黄极黄极者黄道之枢枢既乘/动机左旋于中其道则成回环之势右转于外假使)
(黄道每昼夜斜行而左旋黄极居其所不动则日出/没非东西正位而列宿皆旋绕黄极矣何以东升西)
(没必正相对也列宿皆环绕赤极不绕黄极也以是/言之左旋者乃黄极而不可言日躔黄道为左旋明)
(矣又假使黄极既左旋日在黄道上又自为左旋两/者俱左势必愈速则黄极不及绕一周日所到已成)
(昼夜恒星既宗黄极何以能过之假使恒星亦自左/旋弥速于日则是黄极不及绕一周者列宿皆不及)
(一天周又自为转而竟过之不几恒星距赤极一昼/夜即觉其大差乎以是言之黄极昼夜左旋日躔黄)
(道未尝自为左旋明矣日躔黄道不自为左旋而假/使日竟不动则日终古止于其处无有发敛何以成)
(寒暑往来以是言之日躔黄道必有动移而其动移/也既不左旋则必移而右转明矣惟日躔黄道有回)
(黄道每昼夜斜行而左旋黄极居其所不动则日出/没非东西正位而列宿皆旋绕黄极矣何以东升西)
(没必正相对也列宿皆环绕赤极不绕黄极也以是/言之左旋者乃黄极而不可言日躔黄道为左旋明)
(矣又假使黄极既左旋日在黄道上又自为左旋两/者俱左势必愈速则黄极不及绕一周日所到已成)
(昼夜恒星既宗黄极何以能过之假使恒星亦自左/旋弥速于日则是黄极不及绕一周者列宿皆不及)
(一天周又自为转而竟过之不几恒星距赤极一昼/夜即觉其大差乎以是言之黄极昼夜左旋日躔黄)
(道未尝自为左旋明矣日躔黄道不自为左旋而假/使日竟不动则日终古止于其处无有发敛何以成)
(寒暑往来以是言之日躔黄道必有动移而其动移/也既不左旋则必移而右转明矣惟日躔黄道有回)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5b 页 WYG0139-0374d.png
(环右转之势则一左一右其势少迟日一周而成昼/夜黄极环绕一周而又过一度列宿皆左旋过日一)
(度恒星循黄道回环右转者甚微故其距赤极每昼/夜不觉差移也或曰列宿七曜既顺天左旋矣又回)
(环右转岂一时两动之谓乎曰非也左族者诸曜未/尝动也随黄极环绕而俱左耳右转者黄极未移也)
(诸曜在其中纮侧溯而右耳其左族也赤极居中赤/道正而黄道斜黄极与日月星皆环绕之其右旋也)
(黄极居中黄道正而月五星之天斜络之日每岁一/周而恒星每岁亦有分秒之推移盖左旋者天道本)
(然而右族者动机回环之势也朱子喻以两轮梅氏/推及不同枢学者犹疑于其言似日月星在天徒随)
(天左旋而有迟速无复右旋之实与实测不合愚则/以枢左旋甚速明东升西降之本以轮在外稍成回)
(环之势明右旋之因然后左旋右旋/皆实有测验不敢为空谈以断乎此)
(度恒星循黄道回环右转者甚微故其距赤极每昼/夜不觉差移也或曰列宿七曜既顺天左旋矣又回)
(环右转岂一时两动之谓乎曰非也左族者诸曜未/尝动也随黄极环绕而俱左耳右转者黄极未移也)
(诸曜在其中纮侧溯而右耳其左族也赤极居中赤/道正而黄道斜黄极与日月星皆环绕之其右旋也)
(黄极居中黄道正而月五星之天斜络之日每岁一/周而恒星每岁亦有分秒之推移盖左旋者天道本)
(然而右族者动机回环之势也朱子喻以两轮梅氏/推及不同枢学者犹疑于其言似日月星在天徒随)
(天左旋而有迟速无复右旋之实与实测不合愚则/以枢左旋甚速明东升西降之本以轮在外稍成回)
(环之势明右旋之因然后左旋右旋/皆实有测验不敢为空谈以断乎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6a 页 WYG0139-0375a.png
蕙田案天体左旋运行不息乾象傅提揭最
明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合
下便是乾体故其性纯阳而至健自东而西
西而复东旋转如轮昼夜不舍其所以必自
东而西者易说卦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
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
言乎艮东南阳方西北阴方自阳处动起盖
其性然也后之人因名曰左旋左右者本因
明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合
下便是乾体故其性纯阳而至健自东而西
西而复东旋转如轮昼夜不舍其所以必自
东而西者易说卦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
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
言乎艮东南阳方西北阴方自阳处动起盖
其性然也后之人因名曰左旋左右者本因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6b 页 WYG0139-0375b.png
人身之手而得名南北东西随其所向反复
出入更迭互用原无定体此所以名曰左者
万物负阴而抱阳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
而治天之运行恰自左而右故曰左旋凡日
月五星悉随而转故离彖傅曰日月丽乎天
中庸谓日月星辰系焉系也丽也明与天为
体而无异理礼记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
此阴阳之分顺逆之理也至若日月五星别
出入更迭互用原无定体此所以名曰左者
万物负阴而抱阳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
而治天之运行恰自左而右故曰左旋凡日
月五星悉随而转故离彖傅曰日月丽乎天
中庸谓日月星辰系焉系也丽也明与天为
体而无异理礼记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
此阴阳之分顺逆之理也至若日月五星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7a 页 WYG0139-0375c.png
有右转之度恒星有东移之差推原厥故实
由日月星不循赤道而循黄道有高下远近
疾迟之异不能不回环逆溯各自为势者西
法谓日月五星各有天而行皆有轮虽望之
丽天而实循轮而行其理如珠逐盘旋漩随
水去虽急转长逝而复自作回环之势此日
月五星所以盈缩迟疾虽左旋而有右转之
象也
由日月星不循赤道而循黄道有高下远近
疾迟之异不能不回环逆溯各自为势者西
法谓日月五星各有天而行皆有轮虽望之
丽天而实循轮而行其理如珠逐盘旋漩随
水去虽急转长逝而复自作回环之势此日
月五星所以盈缩迟疾虽左旋而有右转之
象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 第 47b 页 WYG0139-0375d.png
又案以上论日月星随天左旋
右左旋右旋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一
右左旋右旋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