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 -*- mode: mandoku-view; -*-
#+TITLE: 五礼通考
#+DATE: 2015-08-24 22:12:04.495825
#+PROPERTY: ID KR1d0087
#+PROPERTY: BASEEDITION WYG
#+PROPERTY: JUAN 卷一百七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九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二
巡狩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
山过回中焉赐爵一级治驰道(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若今之中道然)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遂上泰山立
石禅梁父刻所立石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
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
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颂
德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
之不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南郡浮江至湘山祠自南
郡由武关归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登之罘刻石之琅
琊道上党入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巡北
边从上郡入 三十七年始皇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
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
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
于南海而立石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
琅琊自琅琊北至荣成山至之罘并海西至平原津
二世元年东行郡县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尽刻始皇
所立刻石遂至辽东而还
右秦
汉书高祖本纪高祖二年冬十月如陜镇抚关外父老
文帝本纪三年夏五月上幸甘泉自甘泉之高奴因幸
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复晋
阳中都民三岁租留游太原十馀日秋七月上自太原
至长安 十年冬行幸甘泉 十一年冬十一月行幸
代春正月上自代还 十五年夏四月上幸雍
景帝本纪景帝中六年冬十月行幸雍
武帝本纪武帝元光二年冬十月行幸雍 六年夏六
月行幸雍
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
元鼎四年冬十月行幸雍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行自夏阳东幸汾阴十一月行幸荥阳还至洛阳 五
年冬十月行幸雍遂踰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
元封元年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
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
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
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
馀里威振匈奴还祀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春正月行
幸缑氏遂东巡海上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泰山降坐
明堂诏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民田租逋赋
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四县无出今年
算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行自泰山复东巡
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 二年冬
十月行幸雍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至瓠子临
决河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赦
所过徒赐孤独高年米人四石 四年冬十月行幸雍
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
春三月诏赦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赐三县及杨氏
皆无出今年租赋 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登灊
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𫉬之舳舻千里薄枞
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遂北至琅琊并海所过礼祠
其名山大川春三月还至泰山增封因朝诸侯王列侯
受郡国计夏四月诏赦天下所幸县毋出今年租赋赐
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还幸甘泉 六年冬行幸回中
春作首山宫三月行幸河东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二月䄠高里东临勃海
望祀蓬莱春还受计于甘泉 三年春正月行东巡海上
天汉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三月行幸河东 二年春
行幸东海还幸回中 三年春三月行幸泰山还幸北
地夏四月赦天下行所过毋出田租
太始二年春正月行幸回中 三年春正月行幸甘泉
宫享外国客二月令天下大酺五日行幸东海𫉬赤雁
作朱雁之歌幸琅琊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
岁冬赐行所过户五千钱鳏寡孤独帛人一匹 四年
春三月行幸泰山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若
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五月还幸建章宫大置酒赦
天下十二月行幸雍西至安定北地
征和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 四年春正月
行幸东莱临大海三月上耕钜定还幸泰山夏六月还
幸甘泉
后元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遂幸安定
宣帝本纪神爵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三月行幸河东
元帝本纪永光五年冬上幸长杨射熊馆
成帝本纪永始四年春正月行幸甘泉三月行幸河东
蕙田案王莽傅载天凤元年莽巡狩事今削
不录
右汉
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三年冬十月壬申幸舂陵置酒
旧宅大会故人父老十一月乙未至自舂陵 四年夏
四月丁巳幸邺己巳进幸临平五月进幸元氏辛巳进
幸卢奴六月辛亥车驾还宫七月丁亥幸谯八月戊午
进幸寿春冬十月甲寅车驾还宫十一月丙申幸宛十
二月丙寅进幸黎丘 九年夏六月丙戌幸缑氏登轘
辕 十七年夏四月乙卯南巡狩皇太子及右翊公辅
楚公英东海公阳济南公康东平公苍从幸颍川进幸
叶章陵五月乙卯车驾还宫 十八年春二月甲寅西
巡狩幸长安 十九年秋九月南巡狩壬申幸南阳进
幸汝南南顿县舍置酒会赐吏人复南顿田租岁父老
前叩头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辄加厚
恩愿赐复十年帝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
敢远期十岁乎吏人又言陛下实惜之何言谦也帝大
笑复增一岁进幸淮阳梁沛 二十年春二月戊子车
驾还宫冬十月东巡狩甲午幸鲁进幸东海楚沛国十
二月壬寅车驾还宫复济阳县徭役六岁 三十年春
二月东巡狩甲子幸鲁进幸济南闰月癸丑车驾还宫
秋七月丁酉幸鲁国复济阳县是年徭役冬十一月丁
酉至自鲁
中元元年春正月丁卯东巡狩二月己卯幸鲁进幸泰
山北海王兴齐王石朝于东岳夏四月癸酉车驾还宫
己卯改年为中元行幸长安戊子祀长陵五月乙丑至
自长安
明帝本纪永平二年冬十月甲子西巡狩幸长安历览
馆邑会郡县吏劳赐作乐十一月进幸河东所过赐二
千石令长以下至于掾史各有差癸卯车驾还宫 五
年冬十月行幸邺与赵王栩会邺 六年冬十月行幸
鲁会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东平王苍淮南王延琅
邪王京东海王政十二月还幸阳城壬午车驾还宫
十年夏闰四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阳日北至又祠旧宅
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
娱嘉宾还幸南顿劳享三老官属冬十月徵淮阳王延
会平舆徵沛王辅会睢阳十二月甲午车驾还宫 十
三年夏四月辛巳行幸荥阳巡幸河渠乙酉诏曰今五
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
其利因遂渡河登太行进幸上党壬寅车驾还宫 十
五年春二月庚子东巡狩辛丑幸偃师徵沛王辅会睢
阳进幸彭城癸亥帝耕于下邳三月徵琅邪王京会良
城徵东平王苍会阳都又徵广陵侯及其三弟会鲁还
幸孔子宅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又幸东平辛
卯途幸大梁至定陶夏四月庚子车驾还宫
章帝本纪建初七年秋九月甲戌幸偃师东涉卷津至
河内下诏曰车驾行秋稼观收穫因涉郡界皆精骑轻
行无它辎重不得辄修桥道远离城郭遣吏逢迎刺探
起居出入前后以为烦扰动务省约但患不能脱粟瓢
饮耳所过欲令贫弱有利无违诏书遂览淇园己酉进
幸邺劳享魏郡守令以下至于三老门阑走卒赐钱各
<pb:KR1d0087_WYG_189-9a>
有差劳赐常山赵国吏人复元氏租赋三岁辛卯车驾
还宫冬十月癸丑西巡狩幸长安进幸槐里岐山得铜
器形似酒樽献之又𫉬白鹿帝曰上无明天子下无贤
方伯人之无良相怨一方斯器亦曷为来哉又幸长平
御池阳宫东至高陵造舟于泾而还每所到幸辄会郡
县吏人劳赐作乐十一月诏劳赐河东守令掾以下十
二月丁亥车驾还宫 八年冬十二月甲午东巡狩幸
陈留梁国淮阳颍阳戊申车驾还宫
元和元年秋八月丁酉南巡狩诏所经道上郡县无得
设储偫命司空自将徒支柱桥梁有遣使奉迎探知起
居二千石当坐其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九月辛丑幸章陵祠旧宅园庙见宗室故人赏赐各有
差冬十月己未进幸江陵还幸宛十一月己丑车驾还
宫赐从者各有差 二年春二月丙辰东巡狩乙丑帝
耕于定陶诏曰三老尊年也孝悌淑行也力田勤劳也
国家甚休之其赐帛人一匹勉率农功辛未幸太山进
幸奉高癸酉大会内外群臣丙子诏大赦天下诸犯罪
不当得赦者皆除之复博奉高嬴无出今年田租刍槁
戊寅进幸济南三月己丑进幸鲁壬辰进幸东平乙未
幸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夏四月乙卯车驾还宫
张酺傅显宗置五经师酺以尚书教授数讲于御前
遂令入授皇太子及肃宗即位数月出为东郡太守
元和二年东巡狩幸东郡引酺及门生并郡县掾吏
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
修君臣之礼赏赐殊特莫不沾洽
章帝本纪元和三年春正月丙申北巡狩济南王康中
山王焉西平王羡六安王恭乐成王党淮阳王炳任城
王尚沛王定皆从辛丑帝耕于怀二月壬寅告常山魏
郡清河钜鹿平原东平郡太守相曰朕惟巡狩之制以
宣声教考同遐迩解释结冤也今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驾言出游欲亲知其剧易前祠园陵遂望祀华霍东柴
岱宗为人祈福今将礼常山遂徂北土历魏郡经平原
升践堤防询访耆老咸曰往者汴门未作深者成渊浅
则泥涂追惟先帝勤人之德底绩远图复禹宏业圣迹
滂流至于海表不克堂构朕甚惭焉月令孟春善相丘
陵土地所宜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
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所过县邑听半入今年田
租以劝农夫之劳乙丑敕侍御史司空曰方春所过无
得有所伐杀车可以引避引避之騑马可辍解辍解之
诗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礼人君伐一草木不时谓
之不孝俗知顺人莫知顺天其明称朕意戊辰进幸中
山出长城癸酉还幸元氏三月丙子诏复元氏七年徭
役己卯进幸赵辛卯车驾还宫赐从行者各有差八月
乙丑幸安邑观盐池九月至自安邑
章和元年秋八月癸酉南巡狩甲申徵任城王尚会睢
阳戊子幸梁乙未幸沛徵会东海王政九月庚子幸彭
城东海王政沛王定任城王尚皆从辛亥幸寿春己未
幸汝阴冬十月丙子车驾还宫
和帝本纪永元三年冬十月癸未行幸长安 十五年
九月壬午南巡狩清河王庆济北王寿河间王开并从
赐所过二千石长吏以下三老官属及民百年者钱布
各有差冬十月戊申幸章陵癸丑会宗室于旧庐劳赐
作乐戊午进幸云梦临汉水而还十一月甲申车驾还
宫赐从臣及留者公卿以下钱布各有差
张禹傅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
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
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
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十六年十一月己丑行幸缑氏登百岯山赐百官从臣
布各有差
安帝本纪延光三年春二月丙子东巡狩辛卯幸泰山
齐王无忌北海王普乐安王延来朝癸巳劳赐郡县作
乐三月戊辰还幸东平至东郡历魏郡河内壬戌车驾
还京师冬十月行幸长安丁亥会三辅守令掾吏于长
安作乐闰月乙未历观上林昆明池十一月乙丑至自
长安 四年春二月甲辰南巡狩
顺帝本纪永和二年冬十月甲申行幸长安所过鳏寡
孤独贫不能自存者赐粟人五斛庚子幸未央宫会三
辅郡守都尉及官属劳赐作乐十二月乙亥至自长安
桓帝本纪延熹二年冬十月壬申行幸长安乙酉幸未
央宫十二月己巳至自长安赐长安民粟人十斛行所
过县三斛 七年冬十月壬寅南巡狩庚申幸章陵赐
守令以下各有差戊辰幸云梦临汉水还幸新野十二
月辛丑车驾还宫
灵帝本纪光和五年冬十月校猎上林苑历函谷关遂
巡狩于广成苑
右后汉
三国魏志文帝本纪黄初二年冬十二月行东巡 三
年春正月庚午行幸许昌宫三月甲午行幸襄邑夏四
月癸亥行还许昌宫冬十一月辛丑幸宛 四年春正
b:KR1d0087_WYG_189-14
a>月筑南巡台于宛三月丙申行自宛还洛阳宫秋八月
辛未东巡九月甲辰行幸许昌宫
晋书礼志黄初四年七月帝将东巡以大军当出便
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
五年秋七月行东巡幸许昌宫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
循蔡颖浮淮幸寿春扬州界将吏士民犯五岁刑以下
皆原除之九月遂至广陵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冬
十月乙卯行还许昌宫 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许
b:KR1d0087_WYG_189-14
b>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三月行幸召
陵通讨虏渠乙巳还许昌宫辛未帝为舟师东征五月
戊申幸谯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
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
卒千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
乃引还十二月行自谯过梁
明帝本纪太和四年八月辛巳行东巡乙未幸许昌宫
十月乙卯行还洛阳宫
<pb:KR1d0087_WYG_189-15a>
晋书礼志魏明帝凡三东巡狩所过存问高年恤疾苦
或赐谷帛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县赐高年力田各有
差
右魏
晋书武帝本纪泰始四年六月甲申朔诏曰郡国守相
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宣风展义
也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
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无有远
近便若朕亲临之
通志晋初新礼巡狩方岳柴望告设壝宫如礼诸侯之
觐者宾及执贽皆如朝仪而不建旗挚虞以觐礼诸侯
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诗称君子至止言观
其旗宜定新礼建旗如旧诏可然终晋代不行其礼武
帝泰始四年诏使使持节侍中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
行天下其万民之害为一书礼俗政事教理刑禁逆顺
为一书悖逆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札丧荒凶厄贫为
一书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
蕙田案此后世遣使代巡之始
右晋
宋书文帝本纪元嘉四年二月东巡狩至于丹徒三月
享会父老旧勋于行宫加赐衣裳币帛蠲租原刑战亡
之家及单孤并随宜隐恤 二十六年二月东巡幸至
京城会旧京故老万馀人享劳赉𤼵赦蠲徭役
孝武帝本纪大明七年春二月甲寅车驾巡南豫南兖
二州丁巳车驾校猎于历阳之乌江己未车驾登乌江
县六合山壬寅诏曰朕受天庆命十一年于兹矣凭七
庙之灵𫉬上帝之力礼横四海威震八荒方巡三湘而
奠衡岳次九河而检云岱今恢览功成省风畿表观民
六合蒐校长洲腾沙飞砾平岳荡海鼖晋合序铙钲协
节献鬯如礼馌兽倾郊敬举王公之觞广纳士民之寿
八风循通卿云丛聚尽天罄瑞率宇竭欢思散大极之
泉以福无方之外可大赦天下行幸所无出今岁租布
其逋租馀债勿复收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刺守
邑宰及民夫从蒐者普加洽赉又诏曰朕弱年操制出
牧司雍承政宣风荐历年纪国步中阻治戎江甸难夷
情义实系于怀今或练蒐训旅涉兹境闾故邑耆旧在
日罕存年世未远歼亡大半抚迹惟事倾慨兼著太宗
燕故晋阳洽恩世祖流仁济畿畅泽永言往猷思广前
赉可蠲历阳郡租输三年遣使巡慰问民疾苦鳏寡孤
老六疾不能自存者厚赐粟帛高年加以羊酒凡一介
之善随才铨贯前国名臣及府州佐吏量所沾锡人身
已往施及子孙壬申车驾还宫秋九月戊子诏曰昔周
王骥迹实穷四溟汉帝鸾轸夙遍五岳是皆所以上对
幽灵下理民土自天昌替驭临宫创图礼代天郁世贸
兴毁皇家造宋日月重光璇玑得序五星顺命而戎车
岁动陈诗义阙朕聿含五光奄一天下思尽宝戒之规
以塞谋危之路当沿时省方观察风俗外详考旧典以
副侧席之怀冬十月戊申车驾巡南豫州诏曰朕巡幸
所经先见百年者及孤寡老疾并赐粟帛狱系刑罪并
亲听讼其士庶或怨郁危滞受抑吏司或隐约洁立负
摈州里皆听进朕前面自陈诉若忠信孝义力田殖谷
一介之能一艺之美悉加旌赏虽秋泽频降而夏旱婴
弊可即开行仓并加赈赐癸丑行幸江宁县讯狱囚丙
寅诏曰赏庆刑威奄国彝轨黜幽升明辟宇恒宪故采
言聆风式观侈质贬爵加地于是乎在今类帝宜社亲
巡江甸因觐岳守躬求民瘼思宏明试之典以申考绩
之义行幸所经莅民之职功宣于听即加甄赏若废务
乱民随愆议罚主者详察以闻己巳车驾校猎于姑熟
十一月丙子曲赦南豫州殊死以下巡幸所经详减今
岁田租乙酉上于行所讯溧阳永世丹阳县囚癸巳车
驾习水军于梁山有白爵二集华盖有司奏改大明七
年为神爵元年诏不许乙未原放行狱徒系东诸郡大
狱壬寅遣使开仓贷恤听受杂物当租十二月丙午行
幸历阳甲寅大赦天下南豫州别署敕系长徒一切原
散其兵期考袭谪戍悉停历阳郡女子百户牛酒高年
孤疾赐帛十匹蠲郡租十年癸亥车驾至自历阳
魏书昭成帝本纪建国十二年西巡至河而还 十九
年二月帝西巡因而临河使人招喻阏头从命 二十
二年春帝东巡至于桑乾川夏四月还云中 二十五
年帝南巡至君子津冬十月行幸代
道武帝本纪登国二年冬十月癸卯幸濡源十一月遂
幸赤城十二月巡松漠还幸牛川 三年春二月帝东
巡夏四月幸东赤城六月渡弱落水班赏将士各有差
秋七月帝还赤城 七年秋八月行幸漠南仍筑巡台
八年春正月帝南巡二月幸羖羊原赴白楼夏六月
车驾北巡秋七月临幸新坛庚寅宴群臣仍讲武九月
还幸河南宫 九年春三月帝北巡夏五月田于河东
秋七月还幸河南宫
天兴元年春正月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
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诏郡县
赈恤之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乃
置行台以龙骧将军日南公和跋为尚书与左丞贾彝
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镇邺车驾自邺还中山所过存问
百姓诏大军所经州郡复赀租一年除山东民租赋之
半辛酉车驾𤼵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次于恒山之阳
二月车驾自中山幸繁峙宫 三年夏五月己巳车驾
东巡遂幸涿鹿西幸马邑观灅源秋七月壬子车驾还
宫 六年秋七月戊子车驾北巡筑离宫于豺山纵士
校猎东北踰罽岭出参合代谷九月行幸南平城规度
灅南面夏屋山背黄瓜堆将建新邑辛未车驾还宫
天赐三年春正月甲申车驾北巡幸豺山宫二月乙亥
幸代园山建五石亭三月庚子车驾还宫夏四月庚申
幸马城甲戌车驾还宫秋八月甲辰行幸豺山宫遂至
青牛山丙申西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
石漠九月甲戌朔幸漠南盐池壬午至漠中观天盐池
度漠北之吐盐池癸巳南还长川丙申临观长陂冬十
月庚申车驾还宫 四年夏五月北巡自参合陂东过
蟠羊山大雨暴水流辎重数百乘杀数百人遂东北踰
石漠至长川幸濡源西幸参合陂筑北宫垣三旬而罢
乃还宫
明元帝本纪永兴四年秋九月己巳朔东巡己卯大狝
于石会山戊子临去畿陂观渔庚寅至于濡源西巡幸
北部诸落赐以缯帛八月庚戌车驾还宫壬子幸西宫
临板殿大享群臣将吏以田猎所𫉬赐之冬十有二月
丁巳车驾北巡至长城而还 五年夏四月乙卯车驾
西巡五月乙亥行幸云中旧宫之大室六月西幸五原
校猎于骨罗山𫉬兽十万秋七月己巳还幸薄山帝登
观太祖游幸刻石颂德之处乃于其旁起石坛而荐享
焉赐从者大酺于山下丙戌车驾自大室西南巡诸部
落赐其渠帅缯帛有差遂南次定襄大落城东踰七岭
山田于善无川八月癸卯车驾还宫
神瑞二年夏四月己卯车驾北巡五月丁亥次于参合
东幸大宁丁未田于四岬山六月戊午幸去畿陂观渔
辛酉次于濡源筑立蚌台射白熊于颓牛山𫉬之丁卯
幸赤城亲见长老问民疾苦复租一年南次石亭幸上
谷问百年访贤俊复田租之半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
温泉至广宁登历山秋七月还宫复所过田租之半
泰常元年夏六月丁巳车驾北巡秋七月甲申帝自白
鹿陂西行大狝于牛川登釜山临殷繁水而南观于九
十九泉戊戌车驾还宫 二年夏五月车驾西巡至于
云中遂济河田于大漠冬十有二月庚申田于西山癸
亥车驾还宫 四年夏四月辛巳南巡幸雁门赐所过
无出今年租赋五月庚寅朔观渔于灅水己亥车驾还
宫复所过一年租赋秋八月辛未东巡遣使祭恒岳甲
申车驾还宫所过复一年田租冬十有二月癸亥西巡
至云中踰白道北猎野马于辱孤山至于黄河从君子
津西渡大狩于薛林山 七年春正月甲辰朔自云中
西行幸屋窦城赐从者大酺三日蕃渠帅缯帛各有差
二月丙戌车驾还宫赐从者布帛各有差秋七月乙巳
幸灅南宫遂如广宁辛酉幸桥山因东幸幽州见耆年
问其所苦赐爵号分遣使者循行州郡观风俗冬十月
甲戌车驾还宫复所过田租之半壬辰车驾南巡出自
天门关踰恒岭四方蕃附大人各率所部从者五万馀
人 八年春正月丙辰行幸邺存恤民俗三月乙巳帝
田于邺南韩陵山幸汲郡至于枋头乙卯济自灵昌津
幸陈留东郡乙丑济河而北西之河内造浮桥于冶坂
津夏四月丁卯幸成皋城观虎牢遂至洛阳观石经闰
月己未还幸河内北登太行幸高都辛酉还至晋阳班
赐从官王公以下逮于厮贱无不沾给五月丙寅还次
雁门皇太子率留台王公迎于句注之北庚寅车驾至
自北巡六月丙辰北巡至于参合陂游于蟠羊山秋七
月幸三会屋侯泉诏皇太子率百官以从八月幸马邑
观于灅源九月乙亥车驾还宫
太武帝本纪始光元年夏四月甲辰东巡幸大宁
<pb:KR1d0087_WYG_189-24a>
神麚元年夏四月壬子西巡戊午田于河西六月甲寅
行幸长川秋七月车驾还宫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
九月车驾还宫冬十月甲辰北巡壬子田于牛川 二
年冬十有一月西巡狩田于河西至祚山而还
文成帝本纪太安三年冬十月将东巡诏太宰常英起
行宫于辽西黄山 四年春正月乙卯行幸广宁温泉
宫遂东巡平州庚午至于辽西黄山宫游宴数日亲对
高年劳问疾苦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观沧海大享群臣
于山下班赏进爵各有差改碣石山为乐游山筑坛记
行于海滨戊寅南幸信都畋游于广川三月丁未观马
射于中山所过郡国赐复一年丙辰车驾还宫冬十月
甲戌北巡至阴山有故冢毁废诏曰昔姬文葬枯骨天
下归仁自今有穿毁坟垄者斩之辛卯车驾次于车轮
山累石记行
礼志和平元年正月帝东巡历桥山幸辽西遂缘海西
南幸冀州北至中山
孝文帝本纪延兴二年闰六月戊午行幸阴山秋七月
壬寅诏州郡县各遣二人才堪专对者赴九月讲武当
亲问风俗九月辛巳车驾还宫 三年冬十有一月癸
巳太上皇帝南巡至于怀州所过问民疾苦赐高年孝
悌力田布帛
太和五年春正月己卯车驾南巡丁亥至中山亲见高
年问民疾苦二月辛卯朔大赦天下赐孝悌力田孤贫
不能自存者谷帛有差免宫人年老者还其所亲丁酉
车驾幸信都存问如中山癸卯还中山己酉讲于唐水
之阳庚戌车驾还都三月辛酉朔车驾幸肆州癸亥讲
武于云水之阳所经考察守宰加以黜陟己巳车驾还
宫 十五年秋七月乙酉车驾巡省京邑听讼而还
十六年春二月壬辰巡省京邑听理冤讼三月丁卯巡
省京邑 十七年八月壬寅车驾至肆州民年七十以
上赐爵一级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戊申
幸并州亲见高年问所疾苦九月庚午幸洛阳 十有
八年春正月癸亥车驾南巡诏相兖豫三州百年以上
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孤老
鳏寡不能自存者赐粟五石帛二匹孝悌廉义文武应
求者皆以名闻乙亥幸洛阳西宫二月己丑行幸河阴
壬寅车驾北巡闰月癸亥次句注陉南皇太子朝于蒲
池壬申至平城宫秋七月壬辰车驾北巡辛丑幸朔州
八月癸卯皇太子朝于行宫甲辰行幸阴山观云川丁
未幸阅武台临观讲武癸丑幸怀朔镇己未幸武川镇
辛酉幸抚冥镇甲子幸柔元镇乙丑南还所过皆亲见
高年问民疾苦贫窘孤老赐以粟帛丙寅诏六镇及禦
夷城人年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粟七
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又诏诸北城人年满七十
以上及废疾之徒校其元犯以准新律事当从坐者听
一身还乡又令一子扶养终命之后乃遣归边自馀之
处如此之犯年八十以上皆听还戊辰车驾次旋鸿池
辛未还平城宫冬十月辛亥车驾𤼵平城宫壬戌次于
中山之唐湖乙丑分遣侍臣巡问民所疾苦己巳幸信
都十有一月辛未朔诏冀定二州民百年以上假以县
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
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以谷帛孝义廉贞
文武应求者具以名闻丁丑车驾幸邺己丑车驾至洛
阳 二十有一年春正月乙巳车驾北巡二月壬戌次
于太原亲见高年问所不便乙丑诏并州士人年六十
以上假以郡守癸酉车驾至平城癸未行幸云中乙未
b:KR1d0087_WYG_189-27
b>车驾南巡己酉次离石诏汾州民百年以上假县令九
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
一级丙辰车驾次平阳夏四月庚申幸龙门癸亥行幸
蒲坂辛未行幸长安乙亥亲见高年问所疾苦丙子遣
侍臣分省县邑赈赐谷帛戊寅幸未央殿阿房宫遂幸
昆明池己丑车驾东旋汎渭入河庚寅诏雍州士人百
年以上假华郡太守九十以上假荒郡八十以上假华
县令七十以上假荒县庶老以年各减一等七十以上
赐爵三级其营船之夫赐爵一级孤寡鳏贫穷痾废疾
各赐帛二匹谷五斛其孝友德义文学才干悉仰贡举
六月庚申车驾至长安
孝庄帝本纪永安二年夏五月甲戌车驾北巡乙亥幸
河内戊寅诏上党百年以下九十以上板三品郡八十
以上四品郡七十以上五品郡秋七月庚午车驾入居
华林园升大夏门大赦天下
出帝本纪永熙二年冬十有二月丁巳车驾狩于嵩阳
己巳遂幸温汤丁丑车驾还宫
北齐书文宣帝本纪天保三年夏六月乙卯帝如晋阳
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
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馀里立三十六戍十二月壬
子帝还宫戊午帝如晋阳 四年九月壬午帝北巡冀
定幽安 五年冬十二月庚申帝北巡至达速岭览山
川险要将起长城 九年夏六月乙丑帝自晋阳北巡
己巳至祁连池戊寅还晋阳
北周书明帝本纪二年九月丁未幸同州过故邑赋诗
曰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
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冬
十月辛酉还宫
武帝本纪保定二年秋七月戊辰行幸原州丁丑幸津
门问百年赐以钱帛又赐高年板职各有差九月甲子
自原州登陇山丙戌幸同州冬十二月辛卯至自同州
天和元年冬十一月丙戌行幸武功等新城十二月庚
申还宫
建德六年夏六月甲子帝东巡秋七月丙戌行幸洛州
己丑诏山东诸州举有才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
四人赴行在所共论治政得失冬十月戊申行幸邺宫
十二月庚申行幸并州宫
宣政元年春正月壬午行幸邺宫辛卯行幸怀州癸巳
幸洛州二月丁巳帝至自东巡
宣帝本纪大象元年春正月甲辰东巡狩戊午行幸洛
阳二月乙亥行幸邺三月庚申至自东巡
右南北朝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元年三月诏曰听采舆讼谋及庶
民故能审刑政之得失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八月
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 二年三月庚午车驾𤼵江都
四月庚戌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东京御端门
大赦 三年三月辛亥车驾还京师四月景申车驾北
巡狩六月戊子次榆林郡丁酉启民可汗来朝八月壬
<pb:KR1d0087_WYG_189-30b>
午车驾𤼵榆林癸巳入楼烦关壬寅次太原九月己未
次济源己巳至东都 四年三月车驾幸五原因出塞
巡长城八月亲祭恒岳河北道郡守毕集 五年三月
车驾西巡河右四月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五月庚辰
入长宁谷壬午度星岭六月癸卯经大斗拔谷景午次
张掖戊午大赦天下行经之所给复二年九月癸未车
驾入长安十一月景子车驾幸东都 六年三月癸亥
幸江都宫 七年二月上自江都御龙舟入永济渠遂
幸于涿郡 八年三月车驾度辽九月上至东都 九
年四月车驾度辽九月车驾次上谷 十年三月行幸
涿郡四月车驾次北平七月车驾次怀远镇丁卯上至
东都己丑还京师十二月壬申上如东都 十一年五
月幸太原避暑汾阳宫八月巡北塞十月上至东都
十二年七月幸江都宫
右隋
唐书礼乐志天子将巡狩告于其方之州曰皇帝以某
月于某巡狩各修乃守考乃职事敢不敬戒国有常刑
将��告于圜丘前一日皇帝斋如郊祀告昊天上帝又
告于太庙社稷具大驾卤簿所过州县刺史令候于境
通事舍人承制问高年祭古帝王名臣烈士既至刺史
令皆先奉见将作筑告至圜坛于岳下四出陛设昊天
上帝配帝位天子至执事皆斋一日明日望于岳镇海
渎山川林泽丘陵坟衍原隰所司为坛设祭官次于东
壝门外道南北向设馔幔内壝东门外道北南向设宫
悬登歌为瘗塪祭官执事皆斋一日岳镇海渎山川林
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尊在坛上南陛之东北向设玉篚
及洗设神座坛上北方献官奠玉币及爵于岳神祝史
助奠镇海以下明日乃肆觐将作于行宫为壝三分壝
间之二在南为坛于北广九丈六尺高九尺四出陛设
宫悬坛南御座坛上之北解剑席南陛之西文武官次
门外东西刺史令次文官南蕃客次武官南列辇路坛
南文官九品位坛东南武官西南相向刺史令位坛南
三分庭一蕃客位于西又设门外位建牙旗于壝外黄
麾大仗屯门钑戟陈壝中吏部主客户部赞群官客使
就门外位刺史令赞其土之实锦绮缯布葛越皆五两
为束锦以黄帕常贡之物皆篚其属执列令后文武九
品先入就位皇帝乘舆入北壝门由北陛升坛即坐南
向刺史蕃客皆入壝门至位再拜奠贽兴执贽侍中降
于刺史东北皆拜宣已又拜蕃客以舍人称制如之户
部导贡物入刺史前龟首之金次之丹漆丝纩四海九
州之美物重行陈执者退就东西文武前侧立通事舍
人导刺史一人解剑脱舄执贽升前北向跪奏官封臣
姓名等敢献壤奠遂奠贽舍人跪举以东授所司刺史
剑舄复位初刺史升奠贽在庭者以次奠于位前皆再
拜户部尚书坛间北向跪请以贡物付所司侍中承制
曰可所司受贽出东门中书侍郎以州镇表方一案俟
于西门外给事中以瑞案俟于东门外乃就侍臣位初
刺史将入乃各引案分进东西陛下刺史将升中书令
黄门侍郎降立既升乃取表升尚书既请受贽中书令
乃前跪读黄门侍郎给事中进跪奏瑞侍郎给事中导
案退文武刺史国客皆再拜北向位者出就门外位皇
帝降北陛以入东西位者出设会如正至刺史蕃客入
门皆奏乐如上公会之明日考制度太常卿采诗陈之
以观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典礼者考时定日
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祗有不举为不恭宗
庙有不慎为不孝皆黜爵革制度衣服者为叛有讨有
功德于百姓者爵赏之
旧唐书高宗本纪武德三年春正月辛巳幸蒲州
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秋九月己卯如陇州壬午禁
刍牧于古明君贤臣烈士之墓者十月壬辰赦岐陇二
州免今岁租赋降咸阳始平武功死罪以下乙卯免武
功今岁租赋十一月甲子至自陇州 十一年春二月
甲子如洛阳宫乙丑给民百岁以上侍五人三月癸卯
降洛州囚见徒免一岁租调九月丁亥河溢坏陜州河
北县毁河阳中潬幸白司马坂观之赐频河遭水家粟
帛十一月辛卯如怀州丙午如洛阳宫 十二年二月
癸亥如河北县观底柱乙丑如陜州丁卯观盐池庚午
如蒲州甲戌如长春宫免朝邑今岁租赋降囚罪丙戌
至自长春宫
册府元龟贞观十五年正月如洛阳次温泉卫士崔卿
刁文懿惮于行役冀銮舆惊扰而停遂夜射行宫矢及
寝院者五皆以大逆论己丑诏从行士卒家贫亲老并
b:KR1d0087_WYG_189-35
a>放还二月癸丑宴从官及山东宗姓洛阳年高于贞观
殿三月戊辰如襄城宫庚午罢襄城宫分赐百姓十月
壬辰幸嵩阳辛丑还宫十一月壬申还京十二月戊子
至自洛阳 十八年二月己酉幸零口村落偪侧问其
受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诏府州录尤少
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乙卯还宫十一月壬申至洛
阳宫壬午宴父老百九十人于仪銮殿班赐有差
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二十年八月如灵州庚辰次泾州
赐高年鳏寡粟帛丙戌踰陇山关次瓦亭观牧马九月
辛卯遣使巡察岭南十月丙戌至自灵州
高宗本纪永徽五年三月戊午如万年宫乙丑次凤泉
汤辛未赦岐州及所过徒罪以下八月己未诏免麟游
岐阳今岁课役岐州及供顿县半岁九月丁酉至自万
年宫
显庆二年闰正月壬寅如洛阳宫二月癸亥降洛州囚
罪徒以下原之免民一岁租调赐百岁以上毡衾粟帛
十一月戊戌如许州甲辰遣使虑所过州县囚乙巳赦
郑州免一岁租赋赐八十以上粟帛其尝事高祖任佐
史者以名闻十二月乙卯如洛阳宫丁卯以洛阳宫为
东都 四年闰十月戊寅如东都辛巳诏所过供顿免
今岁租赋之半赐民八十以上毡衾粟帛 五年正月
甲子如并州己巳次长平赐父老布帛二月丙戌赦并
州及所过州县义旗初尝任五品以上葬并者祭之加
佐命功臣食别封者子孙二阶大将军府僚佐存者一
阶民年八十以上版授刺史县令赐酺三日三月丙午
皇后宴亲族于朝堂会命妇于内殿赐从官五品以上
并州长史司马勋一转妇人八十以上版授郡君赐毡
衾布粟四月癸巳如东都
旧唐书高宗本纪龙朔元年三月壬戌幸合璧宫七月
癸卯车驾还东都八月丙戌令诸州举孝行尤著及累
叶义居可以励风俗者九月甲辰以河南县大女张年
百三岁亲幸其第天宫寺是高祖潜龙时旧宅上周历
殿宇感怆久之度僧二十人壬子敕中书门下五品已
上诸司长官尚书省侍郎并亲王三等以上并诣沛王
宅设宴礼奏九部乐礼毕赐帛杂䌽等各有差十月丁
卯狩于陆浑癸酉还宫
册府元龟咸亨元年九月丁丑京师久旱诏来年正月
幸东都在路供顿所须并令司稼自供不得令州县差
科所经道路修理开拓水可涉渡不烦造桥筑宫又拟
置御营之驿并不敢擅加修补在路不得妄有进献
唐书高宗本纪咸亨二年正月乙巳如东都二月辛未
遣使存问诸州十一月庚戌如许州遣使存问所过老
疾鳏寡虑囚十二月癸酉猎于昆阳丙戌如东都
仪凤元年二月丁亥如汝州温汤遣使虑免汝州轻系
三月甲辰如东都免汝州今岁半租赐民八十以上帛
四月戊申至自东都
册府元龟仪凤三年五月壬戌𤼵京师幸九成宫丙戌
至九成宫是日山中霖雨大寒从行兵士有冻死者各
<pb:KR1d0087_WYG_189-38a>
赐绢三匹给棺槥官为埋殡又九月丁巳车驾𤼵九成
宫辛酉至京师十月诏曰咸京天府地隘人繁百役所
归五方胥萃虽𫉬登秋之积犹亏荐岁之资眷言于此
思蠲徭赋夫以交风奥壤测景神州职贡所均水陆辐
辏今兹丰熟特倍常时事贵从宜实惟权道即以来年
正月幸东都关内百姓宜免一年庸调及租并地于税
草其当道诸县特免二年剑南陇右诸军每供进物一
二年且停
永淳元年四月丙寅如东都
旧唐书高宗本纪永淳元年四月丙寅幸东都上以谷
贵减扈从兵士庶从者多浮踣于路戊寅次渑池之紫
宫乙酉至东都
唐书高宗本纪弘道元年正月甲午幸奉天宫四月己
未如东都
册府元龟先天元年十一月睿宗命帝巡边诰曰先王
省方所以观风设教圣人顺动所以刑清氓服故协时
同律虞典之常道乔岳翕河周诗之盛德自王风不竞
兹礼遂亡两汉本朝有时于迈三国以降日不暇给我
皇家开元首出十代重光寰宇大宁车书无外文祖神
宗之德洽于人心考祥展义之规昭于国典皇帝天锡
英武神与聪明自陟元后实总朕师时政益明彝伦攸
叙而边氓遐阻藩服悠旷式慰来苏之怀实允卜征之
意加以顷年边将授任或乖师旅以亏军威不振今盛
德在水玄冥御辰天道成于积阴王制崇于大阅皇帝
宜顺时巡狩亲幸边陲掌图修考事之仪典乐具陈诗
之礼西泊河塞东踰燕朔望秩名山肆觐群后休农问
老誓师训率其有牧州典郡功施于人杖节拥旄隐若
敌国者当崇进律之赏加以分麾之命若郡政不举军
令莫修聚敛苛细侵削战士者宜明兹宪典肃以天诛
然后七萃腾装三军按节合符釜山之典览轩帝之馀
风勒骑单于之台践汉王之故事使阴山罢祲大漠无
尘其供帐所资储拟之费皆令有司支备不得烦人甲
午帝以北巡之故慎选良将乃以幽州防禦使幽州都
督宋璟为左军大总管和戎等军大使并州长史薛讷
为中军大总管兵部尚书郭元振为右军大总管既而
竟不行 二年八月癸卯制曰咸雒京师建都惟旧乃
眷时迈卜御斯在自中宗入关于今八载省方之典久
而莫修遂使水漕陆挽方春不息劳人夺农卒岁何望
关东嗟怨朕实闵焉思欲宁人而休转运馆谷而就敖
庾加以暑雨作害灾拂秦川岁星有福祥归豫野朕情
深救弊身岂怀安博考灵心审听舆语上奉天以为孝
下利人以为忠顺时而动从众之愿宜以今年十一月
行幸东都凡厥有司各恭乃事至于从行兵马供顿贮
积务在撙节勿使烦劳考使选人咸令都集东都宫殿
须理量加补葺不得烦人朕本为人而行非拟劳人自
奉所过州县无费黎元亦不得辄有差科旁求进献宣
布遐迩知朕意焉十月己亥幸新丰之温汤乙巳至自
温汤
开元二年九月戊申幸新丰之温汤十一月甲申敕曰
惟此新丰是出古之顺豫义兼巡省顷者观风数临兹
地以冤滞询于故老闾里欢康田畴垦辟况冬降积雪
春期有年且谚王游果符时迈千乘万骑咸给于主司
而累月再来颇勤于除扫且下复蠲之令慰其望幸之
心新丰县百姓免一年杂差科县官及温泉监官经两
度祗承者与一中上考 三年十月癸亥幸郿县之凤
泉汤甲戌制曰诗人赋田以备蒐狩之义王者顺时式
展畋游之礼顷者筑场神甸清道子来经上林之苑囿
指扶风之薮泽虽猎将提鼓虞人植旗仍悯冱寒之节
不行肃杀之命岂惟虞舜之典咸秩山川所冀周文之
风及于鸟兽繇是罢还士卒非重盘游养彼吏人致有
烦扰所谓行者幸也后来其苏宜申恩惠用符古昔所
经州县供承顿官百姓并告营幕桥道等事宜令所司
勘会奏闻其缘御路及顿场麦苗有损者亦令具实奏
闻十一月己卯至凤泉汤是月诏曰陈诗展义问俗观
风乃王者之所务也顷属农事皆隙岁功有成近历酆
镐左连岐雍见江山秀丽沟塍绮错长杨鄠杜之间竹
林园果之富相望于道家给人足谓之时迈颇慰予怀
思所以问耆老恤淹滞举逸人旌贤士庶协巡游之典
以符行在之恩驾所过之县见禁囚徒以下咸宜放免
流以上罪犯具状奏听进止古者亲问高年养存孤老
年九十以上并笃各赐物四段锦布各一匹 五年正
月辛亥幸东都庚申敕曰行幸所经州宜令紫微令黄
门平章事苏颋访察刺史上佐政术定作三等奏闻二
月甲戌至东都 六年七月辛酉诏曰观俗省方所以
爱人治国崇尊庙貌所以事神享亲钦若昔典此惟大
义朕祗膺鸿业积稔咸泰去岁欲幸洛京已𤼵成命旋
属重营太庙因将中止未即展軨效驾信弗可违终肆
觐于东方当载驰于西土流晷不驻通丧永毕象居始
成如在增慕朕之前志日夜匪遑故可以诗陈肃雍礼
极禋祀况神明之隩时惟雍州稼穑有年莫若关辅王
假用吉后来其苏实𫉬我心俾从人欲可以今年十月
取北路幸长安所司准式务在节省无得劳费甲寅复
诏曰两京来去乃是寻常缘顿所须皆用官物至于百
姓纵暂祗承处置有条不合辛苦其中侵扰莫非横干
或渔猎畜养以将进献徒使役以徇声名实由纲纪未
树教令不行去年从京向都尝亦处分蒲州刺史程行
谌同州刺史李朝隐陜州姜师度至其州界咸有进奉
惜其能善政故乃屈法收情忆至于今岂能无怪冬中
西幸不可踵前其有辄进送及饷遗从官并别有烦扰
者必科以法御史明加纠察随时奏闻九月辛卯以将
作大匠韦溱为东都留守十月甲寅还京十一月辛未
至自东都 九年九月甲戌诏曰王者观俗以赋政考
祥以省方必将协于人和而奉若天命朕祗承鸿业用
康黎庶思振德以惠物岂劳人以尊已顷年关辅之地
转输实烦重以河塞之役兵戎屡动千金有费九载未
储怀此劳轸以增旰昃且夫苟利于物可随方而变通
<pb:KR1d0087_WYG_189-44a>
将适于人故因时以巡幸卜洛万方之隩维嵩五岳之
中风雨之所交舟车之所会流通江汴之漕控引河淇
之运利俗阜财于是乎在今欲省其费务以实关中即彼
敖庾少留河邑乘岁阳之吉展游顺之仪岂惟龟筮不
违故亦询谋是协脩五礼问百年车舆动而不劳玉帛
会而胥悦所谓先天以宏道因人以为利也宜以明年
正月十五日幸东都
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年正月丁巳如东都二月丁丑
次望春顿赐从官帛
册府元龟开元十年正月丁巳幸东都二月戊寅至东
都八月壬子制曰朕顷自镐京省方于雒本以息转输
之费即河瀍之殷今属宗庙改修礼崇昭事永言配享
必在躬亲又眷彼晋阳是称重镇将陈诗以问俗式安
边而训武虽来往祗供颇有烦役而国之大事不可云
劳宜以明年正月三日𤼵雒幸并州取便路还京应须
支计所留准式缘顿祗承一事以上并用当处官物不
许科敛百姓其递运及从兵马官寮等务从减省所在
公私并不得辄有进献违者所由州县官及进献人各
量事贬罚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一年正月丁卯降东都囚罪杖
以下原之己巳如并州降囚罪徒以下原之赐侍老物
庚辰次潞州赦囚给复五年以故第为飞龙宫辛卯次
并州改并州为北都癸巳赦太原府给复一年下户三
年元从家五年版授侍老八十以上上县令妇人县君
九十以上上州长史妇人郡君百岁以上上州刺史妇
人郡夫人二月壬子如汾阴赐文武官阶勋爵帛三月
辛未至自汾阴免所过今岁税赦京城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二年十一月庚午幸东都至
华阴上制岳庙文勒之于石立于祠南之道戊寅至自
东都
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如兖州庚午次
濮州赐河南北五百里内父老帛十一月庚寅封于泰
山辛丑禅于社首壬辰大赦赐文武官阶勋爵致仕官
一季禄公主嗣王郡县一子官诸蕃酋长来会者一官
免所过一岁兖州二岁租赐天下酺七日丁酉赐徐曹
亳许仙豫六州父老帛十二月己巳如东都
册府元龟开元十五年六月乙巳西京父老诣阙上表
请幸帝手诏许之甲寅制曰朕粤自镐酆省方瀍雒属
九服宁宴四时顺成殊徵庞殷景福纷委遂荷灵眷登
于介丘先天成功允答休祐盖敬天知命不敢以宁也
我来于东岁亦数稔而西土耆老徯予多怨况关辅之
地顷则有年宜叶卜征之祥式展时巡之义可以今年
闰九月十日取北路幸长安所司准式缘顿支供一事
以上并用当处官物不须科敛百姓其递运及行从官
寮等务从减省所在公私不得辄有进献宣布遐迩知
朕意焉八月己巳制曰朕君临区宇子育黎元每怀勤
恤不欲劳烦而镐京之地陵寝所在自展义河雒已历
岁年所以式尊卜征有事时迈抑惟尝典宁敢惮劳将
欲西巡元取北路今同州有暴水浸于邑居载怀忧惕
无忘鉴寐且从南路幸长安所司准式闰九月庚申𤼵
东都幸京师十月己卯至京师 十九年六月丁卯制
曰三秦九雒咸曰帝京五载一巡时维邦典上庾多饶
衍之美仍劳于转输中壤均舟车之凑颇闻于殷积朕
所以相时度宜期于利物者也况河汴频稔江淮屡登
二周驰望幸之诚三川勤徯予之请然犹未便顺动且
念人劳期以来年方议时迈而顷京辅近甸膏泽未均
陜雒之交稼穑亦盛固不可俟于今日庶用协乎光天
岂肆心于宴安期顺人而从幸两京供帐宿有储拟十
月涤场是因暇隙信可备法驾整勾陈清跸崤潼观风
河雒宜以今年十月四日幸东都所司准式十月丙申
幸东都敕供顿州县百姓所缘料及充木匠杂祗供人
等宜放今年地租自馀户等免今年地税半应定供顿
县官各与一中上考庚辰至东都
唐开元礼皇帝巡狩告圜丘(告社庙及归/格礼并附)
斋戒
将告前一日皇帝斋于太极殿如郊祀之仪凡应告之
官清斋于告所(告社斋于太社/告庙斋于庙所)近侍之官应从升者及
群官客使等各于本司及公馆各清斋一宿诸卫令其
属晡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壝门(社则社门/庙则庙门)与太
乐工人俱清斋一宿
陈设
前告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
向(社则宫西门/庙则庙东门)尚舍奉御铺御座卫尉(社则守宫/庙同社)设文
武侍次于大次之后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设告
官从驾群官次各于常所设陈馔幔于内壝东门之外
道南北向(社无馔幔/庙同社)前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壝
南(社则于坛/北庙于庭)设登歌及举麾位于坛上(庙于/殿上)并如常仪
(社自此则右校清扫内外/为瘗塪二于乐悬北如常)前一日右校扫除坛之内外
郊社令积柴于燎坛方一丈二尺开上南出户高四尺
(社无燎坛/庙同社)奉礼设御位于坛之东南西向(将告奉礼郎/一人守之在)
(位板西南五步所西向社设御位于北门/之内当社坛南向庙于东阶东南西向)设望燎位当
柴坛之北南向设告官及从驾群官板位于内外如常
仪郊社令(庙太/庙令)帅府史一人(社二/人)及斋郎以樽坫罍洗
篚羃及玉币之篚入设于位并如常仪(庙酒樽位于堂/上前楹间各于)
(室外之左北向每室春夏鸡彝一乌彝一犠樽二秋冬/斝彝一黄彝一著樽二皆如勺羃俱西上各有坫以置)
(瓒/)执樽罍篚羃者各位于樽罍篚羃之后告日未明十
五刻太史令郊社令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
向席以藁秸设神座于座首(庙太庙令整佛神幄又帅/府史斋郎以樽坫罍洗篚)
(羃入设/于位)告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銮刀烹牲于
厨(社告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人烹牲于厨牲用黑/牛二斋郎以豆取牲血如常未明四刻太史命郊社)
(令各服其服升设神座席/位如常庙每室各一犊)
銮驾出宫(社庙/同)
皇帝服衮冕之服乘玉辂备大驾及严鼓时奏请𤼵内
外器服皆如常仪
亲告(告社则荐玉帛及进熟/告庙则晨祼及馈食)
其日未明三刻诸告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酝令各帅
其属入实樽罍玉币(太庙实以汎齐凡樽皆二其元酒/各实于上樽礼神之玉以苍璧其)
(币以苍社太罍实以醴齐配座以象樽实亦如之明水/实于上樽玉两圭有邸太祝各以币置于篚币随牲色)
(各长大八尺晨祼鸡彝斝彝牺樽著樽之上实以/明水鸟彝黄彝实以郁鬯牺樽著樽实以醴齐)太官
令帅进馔者实笾豆簋簠入设于内壝东门外馔幔内
(社于/厨中)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太
祝以下入行扫除如常仪讫各引就位(庙又未明一刻/赞引引太庙令)
(太祝宫闱令入当阶间北面西上立定奉礼曰再拜赞/者承傅太庙令以下皆再拜升东阶入开塪室奉出献)
(祖以下九室神主各/置于座讫各就位)驾将至谒者赞引各引告官以下
及从告群官客使先置者俱就门外位驾至大次门外
回辂南向领千牛将军降立于辂右侍中进当銮驾
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降辂俛伏兴还侍位皇帝
降辂之大次协律太乐令帅工人各入就位(凡升坛/坐者皆)
(脱履于下降纳如常仪降辂之大次郊社以祝版进/署如常仪谒者赞引各引从驾群官俱就门外位奉)
(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及诸太祝与执樽/罍篚羃者入就位大乐令帅工人次入就位通事舍)
(人各引告官及从告群官客使次入就位升坛者脱/履如常仪太庙令以祝版进置通事舍人引从驾群)
(官就入/外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顷谒者赞引引从驾群官入
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门外当门北向侍
中板奏外办皇帝服大裘而冕出次华盖侍卫如常仪
(侍中负宝陪从如常社停大次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门外当门北向侍中板奏外办皇帝出次华盖)
(侍卫如常/告庙同)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凡太常卿前/导皆博士先)
(引/)至内壝门外(社社宫北门/外庙庙门外)殿中监进镇圭华盖仗卫
停于门外近侍者从入如常谒者引礼部尚书太常少
卿陪从如常(社无谒者引下/至如常庙同社)皇帝至板位西向立(每立/定太)
(常卿博士退立于左告/南北仪皇帝北面立)通事舍人各引从告官及诸王
介公酅公诸方客使以次入就位立定(社无通事舍人/各引下至此庙)
(同/社)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退复位皇帝再拜奉礼曰众
官再拜赞者承傅(凡奉礼下辞/赞者皆承傅)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其/先)
(拜者/不拜)太常卿前奏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协律郎跪
俛伏兴举麾(凡取物者皆跪伏而取以/兴奠物则奠讫俛伏后兴)鼓柷奏元和之
乐乃以圜钟之均作文舞之舞六成偃麾戛敔乐止(凡/乐)
(皆协律郎举麾工鼓柷而后作偃麾戛敔而后止社奏/顺和之乐以函钟之均乐八成庙奏永和之乐以黄钟)
(之均乐九成黄钟三奏/大吕太蔟应钟各再奏)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退复位
b:KR1d0087_WYG_189-52a>
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众官皆再拜(庙则晨祼
(诣罍洗太和之乐作乐止侍中跪取匜兴沃水侍中跪/取盘兴承水皇帝搢镇圭盥手黄门侍郎跪取巾于篚)
(兴进皇帝帨手讫黄门侍郎受巾跪奠于篚黄门侍郎/又取瓒于篚兴进皇帝受瓒侍中酌罍水又侍中奉盘)
(皇帝洗瓒黄门侍郎又授巾如初皇帝拭瓒讫侍中奠/盘匜黄门侍郎受巾奠于篚皆如常太常卿引皇帝乐)
(作升阶乐止侍中以下量人从升太常卿引皇帝诣献/祖樽罍所执樽者举羃侍中赞酌郁酒讫登歌作肃和)
(之乐以圜钟之均自后登歌皆歌圜钟太常卿引皇太/帝入诣献祖神座前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俛伏兴)
(常卿引皇帝出户北向再拜讫太常卿引皇帝诣懿祖/樽彝所执樽者举羃侍中取瓒于坫进皇帝受瓒侍中)
(赞酌郁酒讫太常卿引皇帝入诣懿祖神座前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俛伏兴大常卿引皇帝出户北向再拜)
(讫太常卿引皇帝次祼太祖次祼世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并如上仪讫登歌止太常卿引皇帝乐作皇)
(帝降自阼阶至版/位西向立乐止)诸太祝俱取玉币于篚各立于樽所
(庙无太祝取/玉帛至樽所)太常卿引皇帝太和之乐作(皇帝每行皆/作太和之乐)
皇帝诣坛升自南陛(社升北陛以下/升降皆北阶)近侍者从升如常
仪皇帝升坛北向立(社南/向立)乐止太祝加玉于币以授侍
中侍中奉玉币东向进(社西/向进)皇帝受玉帛登歌作肃和
之乐太常卿引皇帝进北向(社南/向)跪奠于天帝神座(社/太)
(社/座)俛伏兴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北向(社南/向)再拜讫登歌
<pb:KR1d0087_WYG_189-53a>
止乐作(社又太常卿引皇帝立于东方西向太祝以币/授侍中侍中奉币南面进皇帝进西向跪奠于)
(后土氏座兴太常卿引少退再拜讫登歌止皇帝降自/北陛乐作太常卿引皇帝诣太稷坛升奠玉币于太稷)
(氏升降如/太社坛)皇帝降自南陛还版位西向立乐作初群官
拜讫谒者引司徒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内壝
东门之外司徒奉天帝之俎皇帝既至位乐止太官令
引馔入俎入门雍和之乐作馔至阶乐止馔升于南陛
太祝迎引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笾豆盖羃/彻之如式)设讫谒者
引司徒以下降自东陛复位诸太祝各还樽所(社仪皇/帝奠玉)
(帛讫降还板位下有进熟篇皇帝既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西门外司徒奉太社之俎初皇)
(帝既至位乐止太官令引太社太稷之馔入自正门后/土后稷之馔入自左门俎初入门雍和之乐作馔至陛)
(乐止太社太稷之馔升自北陛后土后稷之馔升自西/陛诸祝迎引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庙仪于此有馈食)
(篇皇帝既升祼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外/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献祖之俎初皇帝既至)
(位乐止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俎初入门雍和之乐作/以无射之均自后接神皆奏无射馔至太陛诸太祝迎)
(引于陛上乐止各设于神座前设讫谒者引司徒以下/降复位诸祝各还尊所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乐作皇)
(帝至罍洗乐止盥手洗爵侍中黄门侍郎赞洗如晨祼/之仪太常卿引皇帝乐作升阼阶乐止诣献祖樽彝所)
(侍中赞酌醴齐寿和之乐作每酌献皆作寿和之乐太/常卿引皇帝入诣献祖神座前北面跪奠爵俛伏兴出)
(户北向立乐止太祝持板进于室户外之右东面跪读祝/文祝文临时制读讫兴皇帝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
(入奠祝板于神座兴出还樽所太常卿引皇帝诣懿祖/樽彝所酌献如初仪唯不盥洗讫太常卿引皇帝诣东)
(序西向/立乐止)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乐作皇帝至罍洗乐止
侍中跪取匜兴沃水又侍中跪取盘兴承水皇帝盥手
黄门侍郎跪取巾于篚兴进皇帝帨手讫受巾跪奠于
篚遂取匏爵于篚兴进皇帝受爵侍中酌罍又侍中奉
盘皇帝洗爵黄门侍郎又受巾皆如初皇帝拭爵讫侍
中奠盘匜黄门侍郎受巾奠于篚皆如常太常卿引皇
帝乐作皇帝诣坛升自南陛(社则升太/社北陛)乐止近侍者从
升如常谒者引司徒升自东陛(社则/西陛)立于樽所斋郎奉
俎从升立于司徒之后太常卿引皇帝诣天帝(社云太/社下仿)
(此/)酒樽所执樽者举羃侍中赞酌汎齐(社醴/齐)讫寿和之
乐作(皇帝每酌献及饮福/酒皆作寿和之乐)太常卿引皇帝进天帝神座
前北向跪(社南/面)奠爵俛伏兴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北面
立乐止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东面(社西/面)跪读祝文
(祝文临时/撰社庙同)讫兴皇帝再拜初读文讫乐作太祝进奠版
于神座还樽所(社皇帝拜讫乐止太常卿引皇帝诣后/土氏酒尊所酌献西向奠爵读祝文如)
(上仪讫太常卿引皇帝诣太/稷坛升降酌献如太社仪)太常卿引皇帝进天帝神
座前北面立乐作太祝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
持爵以授侍中侍中受爵西向进皇帝再拜受爵跪祭
酒啐酒奠爵俛伏兴(庙皇帝献将毕谒者引司徒自升/东阶立于前楹间北面诸祝各酌)
(福酒合置一爵侍/中赞祭啐如常仪)诸太祝各帅斋郎进俎太祝减神前
胙肉加于俎兴以胙肉共置一俎上授司徒司徒奉俎
西向进皇帝受以授左右(庙祝帅斋郎减胙肉又以笾/取黍稷饭肉共一笾先以饭)
(授司徒司徒奉进授皇/帝以授左右次受胙)皇帝再拜跪取爵遂饮卒爵侍
中进受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复于坫皇帝俛伏兴再
拜乐止太常卿引皇帝乐作皇帝降自南陛(社降北陛/太常卿引)
(诣太稷行事如太社/讫降陛庙降阼阶)还版位西向立乐止谒者引司徒
降复位太祝各进彻豆还樽(彻者笾豆各一少移于故/处庙司徒复位登歌作诸)
(祝入室彻/豆登歌止)奉礼曰赐胙赞者唱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
拜乐作太常卿前奏称再拜退复位皇帝再拜众官皆
再拜乐一成止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燎位(社则望瘗/下仿此)太
常卿引皇帝乐作皇帝至望燎位(社则就/望瘗位)南向立乐止
于群官将拜诸太祝各以篚进神座前取玉帛祝版斋
郎以俎载牲醴黍稷饭爵酒兴各自其陛降坛南行当
柴坛南东行自南陛登柴坛以玉帛馔物置于柴上讫
奉礼曰可燎东西面各四人炬燎火半柴(社则降坛南/当瘗塪西行)
(诸祝以玉帛馔物置于塪奉礼/曰可瘗塪东西面各四人实土)太常卿前奏礼毕(庙无/望燎)
(仪/)太常卿引皇帝出内壝门(社出宫门/庙出庙门)殿中监前受镇
圭华盖侍卫如常仪皇帝入次乐止谒者赞引各从告
官及从驾群臣诸方客使以次出赞引引御史以下俱
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
出工人以下以次出(社庙祝版/燎于斋所)
銮驾还宫
皇帝既还大次侍中版奏请解严(将士不得/辄离部伍)皇帝改服
通天冠绛纱袍乘金辂鼓吹振作奏请还宫如常仪
皇帝巡狩
銮驾出宫
将巡狩所司承制先颁告于东方诸州曰皇帝二月东
巡狩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驾
将𤼵告圜丘宗庙社稷皆如别仪皇帝出宫大备卤簿
皆如常仪軷于国门祭所过山川如亲征之礼所经州
县刺史县令先待于境通事舍人承制问百年古先帝
王名臣烈士皆州县致祭
燔柴告至
将告将作先于太山下修圆坛四出陛(若先有封禅祀/天坛即不须别)
(筑/)前告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其设/文武)
(侍臣次/陈馔位)设宫悬乐燎坛之制(一如圜/丘之仪)前一日皇帝清斋
于行宫应告之官皆于告所清斋一日近侍之官应从
升者及从告群官诸方使客皆于其所俱清斋一宿诸
卫令其属晡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壝门与大乐
工人俱清斋一宿奉礼设御位于坛之东南西向设告
官司徒执事者御史奉礼赞者协律郎太乐令望燎位
东方诸州刺史县令介公酅公文武九品以上者西方
北方蕃客等位并如上辛圜丘仪(其褒圣侯/等亦如之)设告官以
下门外位于东西壝门之外道南皆如设次之式郊社
令帅府史一人及斋郎以樽坫罍洗篚幂入设于位并
如常仪执樽罍篚幂者各位于樽罍篚幂之后告日未
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烹牲于厨(苍牲一/骍牲一)未明四刻
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坛上北
方南向席以藁秸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于东方西向
席以莞设神位各于座首未明三刻诸告官以下各服
其服郊社令良酝令各帅其属入实樽罍及玉(天帝太/樽二配)
(帝著樽二俱实以汎齐其明水各/实于上樽玉以苍璧币一文八尺)太祝以玉帛置于篚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豆簠簋等皆设于馔幔内未
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
入行扫除如常仪讫各就位皇帝服衮冕乘辂发行宫
奏请进发内外器服如常仪驾将至谒者赞引各引告
官通事舍人引从告群官东方刺史县令诸方客使俱
就门外位驾至大门外次回辂南向(其降辂之大次谒/者引告官及从告)
(群官入就位皇帝奠/玉帛等仪并如圜丘)初皇帝既升奠玉币太官令帅进
馔者(其奉馔奏乐之仪并如圜丘天帝之/馔升自南陛配帝之馔升自东陛)诸太祝迎引
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设讫谒者引司徒以下降自东
陛复位诸太祝各还樽所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乐作
(其盥洗酌献奏乐读祝之仪/并如圜丘其祝文临时撰)讫兴皇帝再拜初读祝文
讫乐作太祝进奠版于神座还樽所(其酌献配帝奏乐/读祝之仪并如圜)
(丘/)皇帝拜讫乐止太常卿引皇帝进天帝神座前北向
立乐作太祝各以爵酌福酒(其饮福受胙奏乐皇帝/还版位之仪并如圜丘)谒
者引司徒降复位太祝各进彻豆还樽所奉礼曰赐胙
(其众官受胙皇帝望燎及太祝燎牲体玉币/皇帝还大次礼官二人次出等仪并如圜丘)
銮驾还行宫
皇帝既还大次侍中版奏请解严(将士不得/辄离部伍)皇帝改服
通天冠绛纱袍乘辂奏请还宫如常仪
望秩于山川
柴之明日望秩祀于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
隰将祭所司先为坛于祭所其神皆以尊卑为叙重行
南向前三日守宫设祭官以下次于东壝之外道南北
向以西为上设陈馔幔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北南向前
二日太乐令设宫县之乐于坛南设登歌于坛上皆如
常仪右校扫除坛内外又为瘗塪于坛北之壬地外壝
之内方深取足容物前一日诸祭官各清斋于祭所诸
卫令其属晡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壝门与太乐
工人俱清斋一宿奉礼设祭官位于内壝东门之内道
北执事位于道南俱西向北上设御史位于坛下一位
<pb:KR1d0087_WYG_189-60b>
于东南西向一位于西南东向令史各陪其后设奉礼
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协律郎位
于坛上在西陛之西东向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设
望瘗位于瘗塪之东西向设祭官以下门外位于外壝
东门之外道南每等异位北向西上设酒樽之位岳镇
海渎各山罍二山川林泽俱蜃樽二丘陵坟衍原隰俱
散樽二各于坛上南陛之东北向西上(其岳坛上加山/罍二罍置于山)
(樽东北向/皆加勺羃)设玉篚于樽坫之所设洗于坛南陛东南如
常执樽罍篚羃者各位于樽罍篚羃之后郊社令帅斋
郎以樽坫罍洗篚羃入设于位祭日未明十五刻太官
令帅宰人以銮刀割牲斋郎以豆取牲血置于馔所遂
烹牲未明二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入设神位各
于坛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莞设神位各于座首未明一
刻祭官以下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酝令入实樽罍及玉
(山罍实以醍齐蜃樽实以沈齐散樽及山罍皆实以清/酒齐加明水酒加元酒各实于上樽祭神之玉以两圭)
(有/邸)太祝以币置于篚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豆簠簋
等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太史执樽罍篚
羃者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再
拜赞者承傅御史以下皆再拜讫执樽罍篚羃者各就
位赞引引御史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令史祝史行
扫除于下讫引就位质明谒者引献官赞引引执事者
俱就东门外位太乐令帅工人次入就位谒者赞引各
引献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进献官之左白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协律郎
跪俛伏兴举麾鼓柷奏顺和之乐蕤宾之均(自后坛下/之乐皆奏)
(姑/洗)乐三成偃麾戛敔乐止奉礼曰再拜献官以下皆再
拜太祝取玉于篚立于樽所谒者引献官诣岳坛升自
南陛北向太祝以玉币东向授献官受登歌作肃和之
乐以函钟之均谒者引献官进北面跪奠于岳神之座
俛伏兴谒者引退北面再拜讫登歌止谒者引献官降
自南陛还本位初献官升奠玉币太官令帅进馔者奉
馔陈于东门外登歌止太官令引馔入俎初入门雍和
之乐作馔至陛乐止馔升南陛太祝迎引于坛上设于
岳神座前(笾豆盖羃/彻之如式)设讫太官令以下降自东陛以出
太祝还樽所其镇海以下之馔皆祝史迎于坛上设于
神座前相次而毕讫谒者引献官诣罍洗盥手讫洗爵
谒者引升自南陛诣酒樽所执樽者举羃献官酌醍齐
讫乐作谒者引诣岳神座北向跪奠爵兴谒者引献官
少退北向立乐止初献官进奠爵祝史各以爵酌奠镇
海以下还樽所太祝持版于神座之右东面跪读祝文
(祝文临/时撰)讫兴献官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奠版
于神座还樽所献官拜讫乐止太祝酌罍福酒进献官
之右西向立献官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兴太祝
帅斋郎进俎太祝减神前二牲胙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加于俎
西向授献官受以授斋郎献官跪取爵遂饮卒爵太祝
受爵复于坫献官兴再拜谒者引献官降复位诸祝各
彻豆如常讫还樽所奉礼曰赐胙赞者唱再拜在位者
皆再拜(献官/不拜)顺和之乐作奉礼又曰再拜献官以下皆
b:KR1d0087_WYG_189-63b>
再拜乐一
立于众官将拜诸太祝各执篚进神座前跪取玉币斋
郎以俎载毛血等各由其陛降坛诣瘗塪以物置于塪
讫奉礼曰可瘗塪东西各四人寘土半塪谒者进献官
之左白礼毕遂引出赞引引执事以次出又赞引引御
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
拜讫出赞引引工人以次出其祝板燔于斋所
肆觐东后
望秩之明日肆觐东后于告至之前刺史县令皆先奉
见如常将作先于行宫之南为宫壝方三百步面一门
为坛于壝内三分壝二在南坛方九丈六尺高四尺四
出陛(南面两陛馀/三面各一陛)前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坛南
如殿庭之仪前一日尚舍铺御座于上近北南向又设
解剑席于南陛之西南守宫于门外量设百官次文东
武西以北为上东方刺史县令次于文官之南蕃客次
于武官之南所司陈辇辂于坛南如常典仪设群官板
位文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坛东南每等异位重
行西面以北为上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坛西
南当文官每等异位重行东面以北为上东方刺史县
令于坛南三分庭一在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以西为
上若有蕃客则位于刺史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以
东为上设典仪位于南陛之东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
西向北上奉礼设门外位文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
于门东每等异位重行西面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
位于门西每等异位重行东面俱以北为上设东方刺
史县令位于文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面以北为上
蕃客位于武官之南每国异位重行东面以北为上其
日未明三刻诸卫各以其方器服量设牙旗于壝外四
面未明一刻诸卫各勒所部列黄麾大仗屯门及钑戟
陈于壝内如殿庭之仪群官及刺史以下集各就次服
其朝服蕃客集次各服其服侍中板奏请中严近仗陈
于行宫门外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宝郎奉宝俱
诣行宫门外奉迎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吏部兵部主
客户部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门外位
刺史县令俱执贽通事舍人引就门外位(贽各以其土/所有锦绮缯)
(布葛越之属俱五两为一/束而执之仍饰以黄帕)其馀当土常贡之物并盛以
篚其属执之列于县令位后通事舍人引文武官一品
以下九品以上先入就位侍中板奏外办皇帝将出仗
动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举麾工
鼓柷奏太和之乐皇帝服衮冕乘舆以出曲直华盖警
跸侍卫如常仪皇帝入自北壝门由北陛升坛即御座
乐止腰舆退其羽仪华盖仍侍于御侧通事舍人引东
方刺史以下入就位鸿胪引蕃客次入就位初刺史入
壝门悬下举麾舒和之乐作至位立定乐止典仪曰再
拜赞者承傅执贽者俱跪奠贽兴在位者皆再拜讫跪
取贽兴(凡拜奠贽/皆如之)侍中前承制降诣刺史东北西面立
称有制(蕃客则舍人/承旨宣敕)刺史以下皆再拜宣制讫又再拜
户部引诸州贡物两行各入于刺史位前东西陈之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