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x 页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杂著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68H 页
生道说
天理民彝者。生道也。反是而生者。幸而免耳。故生不异于死。存不异于亡。易曰。贞疾恒不死。此之谓也。然亦终于死亡而已矣。昔者。伏羲,神农,黄帝氏。继天而作。所以立极于天下者。无非斯道之流行也。但圣人未尝先天以开人。惟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而上古世醇民质。制作无多。政令无烦。而天下治。此斯道流行之始也。故曰三皇如春。春也者。生物之始也。三皇既殁。五帝氏作。风气渐开。政教寖备。而至于尧舜。则所以开物成务者。益悉且盛矣。观于典谟可知矣。故曰五帝如夏。夏也者。生物之长也。五帝既殁。夏后商周氏作。风气益开。而民伪以滋。则随时有作。不能不益繁于前矣。三王。于是劳身焦思。昧爽待朝。日昃不食。夙夜祇惧。然后庶绩凝而五典叙。至于周公制作。观于三代。尤所谓集大成者矣。故曰三王如秋。秋也者。生物之遂也。三王既没。随时有作者。不复闻于天下。而斯道晦矣。斯道晦则生于其心。发于事功者。皆出于利欲之私矣。此五伯所以为三王之罪人也。故曰五伯如冬。冬也者。生物之藏也。言斯道至是而闭藏也。五伯之于三王。诚为罪人矣。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68L 页
然其利欲。皆能假天理借民彝。以济之也。知所以假之。则斯道之全体。虽壅阏不行。而名义之大。支节之细。犹幸因事而粗存。中国赖之以少尊。生民赖之而少康。故君子之序列也。得与帝王并焉。下此而不知假者。虽在中国。亦近于夷狄矣。故夷狄亦以类至。而中国遂没于腥膻。晋唐宋明之末。言之痛心也。盖晋,唐,宋, 明。亦伯世也。伯一变则为夷狄。其势然也。虽然。夷狄。亦人类也。故其俗习。虽与禽兽不能以寸。而其知觉之发见。往往亦有人道之依俙影子。如魏文帝稍欲用夏变夷。及金之所谓太宗。元之所谓仁宗。清之所谓康熙帝。稍能致生民于小康。即其验也。故朱子于此。不欲直谓之禽兽。而但曰人与禽兽间一物。此称停之至也。下此而如西海杂种及日本之与彼打成一片者。禽兽而已矣。复有何说。若曰有人之形。则猩猩不离于兽。鲛人不离于鱼。何也。噫。夷狄且不可与同群。而况于禽兽乎。舜命皋陶。惟蛮夷猾夏是忧。所以预防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惫而不辞。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宣王之中兴。在内修政事。而外攘夷狄。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而春秋之义。莫大于尊王而攘夷。陈相之师事许行。闾巷一夫之细故也。孟子恶其变于夷。极言痛排。不以少贷。朱子当宋室南渡之时。平生惓惓。在于修攘大义春秋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69H 页
大法。尤斋宋文正公。 明末之大老。而我东西人之所宗师者也。当 帝室屋社。北虏入据。我以金珠皮币。岁修藩屏之职也。其所以痛愤怨疾。为如何。其遭逢 宁陵。谟猷密勿。以雪耻正义自任者。为如何。及 仙驭上宾。事皆瓦解。然且上告下喻。至死不已者。为如何。所谓恭惟千载心。秋月照寒水者也。何曾恃为朋友之邦。结为兄弟之好。杂处同谋。学其技艺而受其教导乎。惟唐之太宗。歆慕流涎。甘为天可汗。夸道胡越一家。其因袭之害。遂使夷夏无防。尊卑不严。卒以此致败亡。此与前圣之事。效验同异。为如何也。然太宗君臣智术。足以制之。故免当代之祸。不然。怀,悯之辱。徽,钦之祸。足以寒心矣。夷狄。人类也。近之则生𥚁。今万里之外。禽兽之群。无毫分人理。而欺天罔人。逞溪壑之欲者。何恃而谓朋友兄弟也。是犹杂取豺儿狼子蜈蚣蛇虿之属。畜之厩枥之内房室之中。与之出入卧起。而恃以为安也。然则如之何其可也。曰。反经而已矣。反经者。何谓也。孟子曰。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今偏邦之势。积衰之馀。固不敢大言。然苟上下一心。以文王为法。则政教纯而斯道得矣。斯道得则内伥息矣。内伥息则外虎远矣。即此 祖宗彊土。保礼义之区。而享磐石之安。则绰乎其有馀地矣。此所以承伯冬之藏。而为贞复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69L 页
之元者也。盖虽云天缥缈。芹曝之诚。无由以自通。而行吟泽畔。冀幸于万一者。则鬼神质之在傍云。
节义说
华阳宋夫子。因群士排诋节义之事。进言于 肃庙。有曰。圣人之修道立教。不过曰五常也。三纲也。节义者。所以扶植此物者也。又言时辈道学节义分为两事之非曰。臣未闻舍节义而为道学者也。因又历举孔子朱子惓惓于节义者。以启牖 宸衷。而警励当世。余少而读之。循例以为好语而已。比其老也。功夫少进。知节义之与道学准。然后深知其言之不我欺也。何谓节义与道学准。古之学者为己。故其所谓戒谨恐惧者。动静相须。幽显无间。夷险一致。细大精粗。无处不然。必也艰难辛苦。铢累寸积而至。今且以小学书所载言之。其治心修身。自立教篇所言幼子常视毋诳。正立不倾听以下。至敬身全篇之所列者。一事有惮劳之念。而有所疏忽。则即此一事之疏忽。便是失节而害于义也。其事君。自宿齐戒居外寝以下。至诸章许多所列。一事有怀居以私而有解弛。则即此一事之解弛。便是失节而害于义也。推此以求。无不皆然。故中庸。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之目。而继之以五不措之说焉。使之难难辛苦。铢累寸积。而不敢有适己自便之萌。此之谓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0H 页
节义与道学准。而能扶植乎三纲五常之全也。非必临难遭变。子死于父。臣死于君。然后为得节义也。非必畏死偷生。子忘其父。臣忘其君。然后为失节义也。知此然后知宋子之言。果不我欺。而欲全其节义者。于戒谨恐惧。不可有瞬息之间断。丝毫之渗漏也。若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为孔朱之所惓惓者。则又因人品之高下。事变之大小。而君子之论。不能无轩轾于其间。然其所以能扶植此物。则其归一也。如比干之剖心。伯夷之饿死。宋子之北谪南迁。幽囚于海岛。而至受 后命于楚山。则本皆大贤之德。业其节义。盖庶几有以扶植此物之全。末终之成仁取义。特因所值之不幸而节义之一端耳。其次平日节义。未足以扶植其全。下此又无它行之可称。而临事。能以一节成名者。则天下古今载籍所传。不可以胜数。而圣贤亦皆爱惜而表章之。如鲁汪踦。童子也。孔子命勿殇焉。东汉党人。明是过涉灭顶者也。朱子贤之。至曰使某当之。必陷于范滂阳球之𥚁矣。至于唐卫士五台僧,李士龙,姜孝元之流。微乎微矣。而朱子,宋子称述如不及。宋之陈少阳。我国之宋石谷辈人。皆以布衣守 阙。言事而死。则诚有出位犯分之疑矣。然事有大关系。则馆职学官而下。有出言之义。有所因有次第。则白身韦布之徒。有出言之义。人生于三事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0L 页
之如一。则为师致死之地。有出言之义。此皆朱子所以权其轻重。度其长短。而备见于大全语类。小学之编。论语之注。与孔子所谓思不出位。孟子所谓位卑言高为罪。与夫身不出则言不出。未嫁处子。不干夫家事之云。彼此一时并行而不相悖者也。若执一而槩之。则为子莫矣。故朱,宋之于少阳,石谷。有褒语而无贬辞。必如召忽,荀息,子路,荆卿,田横,余阙之流。然后方谓之伤勇。诚以始之所执。不合于正理。故终之陨躯。适所以遂非。而区区之苦节。不得谓之义也。据此权度之。则今之党人。当西洋滔天之会。以布衣抱疏伏 阙。推明阴阳之所以消长。世道之所以污隆。国家之所以存亡。使夫人者知圣贤之教不可舍。生人之道不可弃。夷狄之诱不可从。禽兽之秽不可学。以牖 宸衷。以斡朝意。以救民国。必至之祸。以当天下不食之果。以为七日来复之本。以著 祖宗先正培养士气之实于天下万世。犯桁杨蹈斧钺而不悔者。当在所褒乎。当在所贬乎。当列之于少阳之伦乎。当列之于召忽之伦乎。此不待两言而决矣。况少阳之成仁取义。在天下陷于夷狄之日。辛巳人之成仁取义。在天下沦为禽兽之日。其事变之大小甚否。又有不同。则同扶此物之中。后人之为功。有反复胜者矣。彼与寇贼为兄弟。惟令是从而忘反者。固不足言。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1H 页
其或山野之间。以儒自名者。工诃节义。闭户前却。以遂怀居之私。而自处以中行者有之。藉日其设心。不至于大可畏。而以退之所谓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朱子所谓已不攻讨而倡为不必攻讨之说者。其为邪说之徒。乱贼之党可知者。准之。则不得为无罪矣。噫。仲尼,朱,宋之爱惜节义。如此其至。惟近世困斋之郑。酉峰之尹。或著说以排节义。被 穆庙所震怒。至于榜示学宫。或挤权金两公之江都殉节。谓无必死之义。被宋子所痛排。至于上疏陈辨。识者为之寒心。今托名为儒。口谈道学。而仲尼,朱,宋之传授心法。付之忘域。惟二氏之馀论是袭。吾惧诐淫邪遁之为害。益有甚于洪水猛兽。非招寇纳国。闾巷夫妇。皆议其罪者之比也。是以。作节义说。以谂于同志之士。呜呼。白首血衷。尚亦有以深谅也哉。
阴阳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盖天盖地。亘古亘今。惟此两端。两端之外。更无物事。天阳而地阴。日阳而月阴。春阳而秋阴。昼阳而宵阴。前阳而后阴。左阳而右阴。动阳而静阴。生阳而死阴。神阳而鬼阴。父阳而子阴。兄阳而弟阴。君阳而臣阴。将阳而卒阴。贤阳而愚阴。男阳而女阴。雄牡阳而雌牝阴。元亨阳而利贞阴。仁义阳而礼智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1L 页
阴。道心阳而人心阴。君子(士)阳而小人(农工商贾)阴。中国阳而外夷阴。人类阳而禽兽虫鱼百物阴。推此以往。无不皆然。是皆阴阳之正对也。然此其大分而然耳。阳中又自有阴阳。阴中又自有阴阳。愈分愈然而至于不可穷。此天道之自然而交互相资。不容相无者也。虽然。阴阳本一气。而伸则为阳。屈则为阴耳。故阳一而阴二。阳全而阴半。阳饶而阴乏。阳实而阴虚。阳大而阴小。阳舒而阴惨。阳刚而阴柔。阳主生而阴主杀。故阳尊而阴卑。阳贵而阴贱。阳必唱而阴必和。阳心统阴而阴必从阳。此阴阳之得其正者也。反是而以阴逆阳。以阴抗阳。以阴胜阳。则是之谓阴疑于阳。阴阳之失其正者也。失其正则为反对而不可以听命。如地抗于天而为之震。月掩乎日而为之食。秋温而行春之令。前后左右易其方。动静失其宜。鬼神失其序。子弟背父兄。臣下凌君上。卒伍制将帅。不肖不肯事贤。小人妨其君子。妾妇乘其家长。夷狄为主而华夏为之听令。禽兽肆志而人类从而慕效之类。皆是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号称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而事事物物。一任其然而不之恤。则天下之𥚁乱。岂有虚日。而人消物尽之惨。又岂有彼此之异哉。是故。古今圣贤。忧患于未然之前。哀伤于已然之时。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而不敢自暇逸焉。若包牺之画卦。文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2H 页
王之系彖。周公之系象。孔子之作翼。邵子之陈牺画。程子之演周经。朱子之述五赞启蒙,本义。大指。皆所以扶阳抑阴。而使之不失其正者也。孔子感麟而作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皆扶阳抑阴之事也。删诗书定礼乐。其义亦然。小大学中庸周程张朱之书。一言一句。无非此义。近世尤翁夫子。当剥上之地。明目张胆。以身殉之而不悔者。此也。华西先师。当坤上之会。上告下喻。而死不能瞑目者。亦此也。其要则朱子所言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是又千古相传。一串贯来者也。呜呼。肫肫乎仁矣哉。是故。君子之学。须要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居仁由义。而驯致乎大人之德。周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而后和。如此然后为大人之成德。阴阳无一不正。君相能此。则董子所谓四方一于正。无有邪气奸其间。阴阳调而风雨时。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者。乃尧舜三王已然之迹而不可诬也。匹夫而能此。则朱子所言天下虽乱。而吾身之天地万物。自不害为安泰者。又孔孟程朱已然之迹而不可掩也。学者。立志之初。不可以不熟讲而铭心焉。
科学说上
南海之客。问于智岛累人曰。科举之学。程,朱,退,栗所以出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2L 页
身。而不能禁于门人后生者也。今吾子之自为而为人。则异于是。至与异端同科。如斩钉截铁焉。其故可得闻乎。累人曰。科举之设。语其学则朱子所谓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者也。自非程朱退栗之资。则所谓自小学涵养本源。以进于大学明德新民之事者。不免于夺志矣。志既夺矣。则溺于彼而忘反矣。溺于彼而忘反。则平生墙面狼狈之道也。其为不可。一也。语其出处。则天先乎地。君先乎臣。男先乎女。不易之大义也。今夫科举之教。则地先于天也。臣先于君也。女先于男也。女子之嫁。聘则贵之而为妻。奔则贱之而为妾。士失自重之义。而落下自赴之陋。则譬之婚嫁。其犹聘之欤。奔之欤。贵而为妻之道欤。贱而为妾之道欤。士君子出身之初。已为君大夫之所轻贱。而能行其志者寡矣。故虽程朱之出身。栗谷先生。片言断之。以为成德以前之事。而朱子之所自言。亦曰若是第一等人。定不为此。其为不可。二也。虽然。程朱出身之时。退栗应举之辰。人心犹正。纪纲犹立。有司犹公明。程式之文。苟能成样。则应举者。无欺君犯法之事。而自可以拔擢矣。今也不然。士子不从众徇俗。欺君而犯法。则不但拔擢无望。自赴试之初。固已触处窒碍而不可遂矣。至是程朱退栗。其肯随俗而不为之停身。以及于门人后生乎。其为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3H 页
不可。三也。幼而不习小学之事。长而不闻大学之道。沉溺于无用之学。旁蹊曲径。忘廉害义以求之。而命之所在。不可必得。幸而得之。义理之正。不养于平昔。而利害之私。常劫于日用。则其不为鄙夫之无所不至而为天下国家之害。几希矣。此岂父兄师友教导之道哉。其为不可。四也。此所以不顾傍人是非。自己得失。明目张胆以拒之者然也。客曰。子路之讥荷筱丈人。岂不曰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矣乎。今欲充吾子之操。则是率天下而无君臣之伦也。于此亦有说乎。曰。否。子路之言。非是之谓也。荷筱丈人。天下无道而隐可也。惟其方寸冷薄。不知圣人至仁之心。不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则是其规模心法。不过如老氏之自私自利矣。观孟子斥杨朱之为我。谓其弊必至于无君。则子路所言之意。可知矣。今也欲以大学之道事君。而不欲为俗学无用之习。以误其君。欲以自重之道事君。而不欲闭尊德乐道之心。以误其君。欲以程朱成德后第一义为准以事君。而不欲以成德前第二义事君。欲以守法不欺之道事君。而不欲以欺罔乱法之行事君者。正欲其藏器待时。以尽夫君臣之伦者也。如是而终于不遇。则其责非在我者。岂可与荷筱之废伦。同年而语乎。诚如子言。则是天下古今隐求不遇之君子。皆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3L 页
陷于废伦之诛。而末世之场屋举子。独得君臣之义也。乌有是理哉。
科学说中
客曰。朱子既言第一等人。定不为应举之事。而又有言孔子在今。须做及第。两言相反。何也。曰。第一等人不应举者。圣贤出处之正法也。孔子在今。亦做及第者。圣人猎较之义也。客曰。既曰猎较之义。则程朱之出身。宜亦无以异矣。而栗谷。断之为成德前事。何也。曰。程朱之出身。皆最少时事。故不敢便拟于圣人之无可无不可。然程朱。亚圣之姿。当时赴举。又安知不出于此也。今且阙疑焉。可也。客曰。张子不曰以众人望人乎。君子之立义。恐不当如吾子之突兀也。日。否。张子之言。非是之谓也。众人之能知能行。道体之流行也。故以此而望之云尔。若如吾子之所云。则是君子之望人者。不过徇俗合污。不义苟得之事耳。岂圣贤立教之意哉。呜呼。自三物之废而科学之兴也。天下之人。有免于醉生梦死之日乎。虽两汉唐宋 皇明之治日。其视坏乱颠覆之时。则为少康而已。上下贸贸。不知道术之为何物则一也。故驯致之。至夷狄禽兽之祸。代不乏书。而 崇祯以后则无说矣。以我东言之。虽我 朝之文明。仔细乘除。则仅足以比隆于 皇明。至于今日。则没入于羽毛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4H 页
魈▼(鬼*麻)之薮。而茫然不自省觉矣。此其祸宁可以不知所自耶。于此匹夫之力。纵无以救之。其为一身一家朋友后进之地。忍欲蹈千载之覆辙乎。区区所以讲之于坎窞之中。而著之于册书之间者。又不足以当夫积阴之下一分之阳乎。呜呼。此惟知道者知而悲之。殆难与馀人言也。
科学说下
客问。科学之为害。诚如吾子之所执矣。但四经之义。四书之疑。似不可废。如何。曰。学校之政既修矣。三物之教既兴矣。则士知所以讲学矣。讲学之功至。则经书之旨明矣。然后不拘程文之体。写出胸中之见。大学之师。萃而试之。可也。不然而因仍今日之习。则所以异于诗赋者。何也。昔有监试考官。以后来其苏为义题。则一试卷起头云病于夏。起予者商也。考官击案叫奇。而擢为壮元。似此经义。何所用之。余弱冠。习疑于邻塾也。有老师出题云。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心与性。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少辈称为巨擘者。甲则云心先。乙则云性先。各缀文以对。老师考之。取性先之说。而甲乙各执己见。至于血争。余则所对大意以为心也者。性之郛郭。性也者。心之实体。初无离合。岂有先后。但以工夫言之。则须先知性。方能尽心。大学言物格而后知至。是也云云。则一座老少。骇然而斥之。又考场屋。物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4L 页
情。则如陶潭四七人心道心。格物物格之异同。湖洛未发人物五常之争。遇题。则必侦探考官之向背而左右之。似此学问。何所用之。客问表策如何。曰。表笺者。献谀之文也。而四六骈俪。又文之最下者也。圣王治天下。直须禁之。但王者不作。而侯邦入。用于事大交邻。则不可径情而全废之。当别立一官也。策文。用之于敷纳以言之时。可也。然上之所问。下之所对。略如汉之贤良策。我 朝己卯荐科时文式。为近之。如近来文字。动必对偶。张皇夸多。斗靡以相尚则不可以不痛革也。
心说困得始末
余少业四书疑。以应举得题。只据注说以对。而实未知心性理气为甚样物事也。年二十四。始从鹭江,檗山两门。得闻其一二。而其中所言道心本心良心明德之类。两门所执。不能无参差。盖江门则以气之一本当之。山门则以理之总脑当之。各有證援。不可同归。山门则谓江说因近古前辈之说。微言有未析者。仍袭辗转。其差如此。江门则直斥山说谓与释氏之本心。王氏之说致良知无异。其言殊少称停。余本钝根。其于江门。又为晚进。梅翁。又以卲龄。寝疾床第时。又名位隆重。居京 辇至近之地。四方舟车之会。其接应为浩繁。虽朝夕函丈。而不得仔细反复。故所闻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5H 页
梗槩。常如隔靴爬痒。山门则华翁不至卲龄。其时名位卑微。林樊深密。人事不烦。得以执策请业。专意问难。而华翁又性耐咀嚼。曲折反复。细入秋毫。胸怀坦夷。少无涯岸。后生得以自尽。故山说不免于先入。江门先进。如赵肃斋,洪鳌谷,韩立轩,任鼓山诸公。谆复警牖而不能回。然当时非真有所见而然。栗翁所谓闻人言而知之者也。以故梅翁既启手足。华翁移居洪川。余奉老僦食于春川山中。离群索居。独钻故纸。遂不免廊柱再数之疑。平日学问。甚觉可笑。而一个方寸。无适无莫之私。则亦幸自许矣。于是。考出朱子诸说及朱门诸子。元 明诸儒。我东先辈之说若可为江说之證者。悉为问目。送之洪川。乞赐逐条注。解使可破惑。则华翁疑其出于强辨求胜。而只述大槩以答之。所请既不效。则如物在喉。不能放下。姑引车驾称君。四簋称食之说。以为心只是气之本然湛一者。特缘所具者是性。故混沦看下。不妨以理言云云。以此被山门士友所斥者。又几十年。其间鼓山有书云。闻之士友。老兄近改心说云。是鬼神告之欤。心灵自悟欤。愿闻其详。余以前见果未能尽守。而本心以理言之说。依旧未改之意答之。而因及车驾四簋之譬。此时不免于两边被斥矣。年四十八。自华岳而南。移居檗山之东大谷之山。悉取华翁手稿。仔细梳栉。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5L 页
则前人所言。凡所以为江门之證者。盖已发明殆尽。而无事于叠床架屋矣。自此吻然心契。不复致疑。断然以为华翁之有功于朱门。于是为大。共与省斋柳公稚程。编辑雅言。未尝不着眼搜入。极意表著。以俟后之君子焉。盖缘自初设心于彼此之同异得失。不敢有爱憎之私。炎凉之习。而艰难辛苦。费了许多岁月。公听并观。积此工夫。仅得真面目。而苍颜白发。已迫迟暮矣。然当初不以华翁为归。则亦不免与人同耳。今人。方寸合下未保其无爱憎炎凉。得一说则一适一莫。断断自恃。不曾虚心公听。下辛苦工夫。所以诋侮前辈。喝骂朋友。虽甚容易。而自家所隔一重膜子。终无脱落之日矣。良可惜也。
人心道心考
性命。竖说则命是天所赋。性是人所受。横说则性是实理。命是主宰。其知觉发见处。名之曰道心。○形气。耳目口鼻四支百体之总名。其知觉发见处。名之曰人心。○形是总言一身百体之形。则才说形时。心之方寸血肉。无不包之理。气是总言一身百体之气。则才说气时。心之湛一精爽。无不包之理。此理甚明。在人仔细看。然则心之气。形气之气。判然为二气。恐亦未莹之论也。○知觉。固气之灵处。其所以能知能觉。则乃理之妙处也。故语类云。所觉者。心之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6H 页
理。能觉者。心之灵。所觉。指所以能知能觉也。与能所能之所不同心之理。指心之妙处而言也。若以此所字。为能所能之所。以此理字。泛作事物当然之则。而以此知觉。偏属之气。则恐失之矣。何也。有气无理。盈天地亘古今。都无是物。何独于知觉疑之。况大全说。已曰知觉。智之事乎。此又大煞分别。○有言形气冥顽。故无知觉。心气精爽。故有知觉。是固然矣。但精爽属阳。冥顽属阴。阴阳一气。断无离了。冥顽兀然悬空。而为精爽之理矣。又有言心者。气之精爽。是朱子之训。是固然矣。但心为太极。心为性情之主。此类不一。亦朱子之训而不可诬也。何也。以实理主宰处言也。又此心为太极之心字。本与上句道为太极之道字。一般地头。求之文理。尤为分明。总而观之。人心道心之心。中庸章句序。虽剔出虚灵知觉处而言。其实形气性命四字。阙一不成心。又可知也。○形气性命。合而为心之全。(方寸。心之形。精英。心之气。实体。心之性。主宰。心之命。)故其知觉。(兼气之灵。与理之妙。)由性命全体而发。则曰道心。道是性。心是命。命是主宰底。由形气嗜好而发。则曰人心。人是形。(耳目口鼻四支百体。)心是气。(精英)气是能觉底。虽然。主宰者。形而上之道也。能觉者。形而下之器也。道器不相离。无一歧。无罅缝。故道心之所乘。未尝非能觉之气。人心之所载。未尝非主宰之理。所以朱子云心之虚灵知觉。一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6L 页
而已矣。特其所主而言者。有性命形气之分。于是乎有人心道心之名。理发气发之说耳。此宜虚心着眼。未可卤莽粗率。止做一场偏论也。○性之四德。(性之四德以下。誊本无题目。故因以类附。)偏言之则仁者。爱之理。义者。宜之理。礼者。敬之理。智者。知之理。各是性之一德。专言之则仁是包四者。而为心之全德。万化之主宰。义礼智亦然。故唤气不得。○能觉者。气之灵。运用此理者也。所觉者。心之理。主管此气者也。今于此。都不理会得及。但将气之灵一语。断然属气。而禁言理则不可说也。○德以本体言之。则此心之灵。以理应事者也。以功夫言之。则行此道理。有得于心者也。理者。事物之至当。不易之准则也。循其当然之则。而得之于心。则春风和气。固德也。雷霆霜雪。亦德也。华衮庆赏。固德也。铁钺刑辟。亦德也。唐虞之三杯揖逊。固德也。汤武之一局交争。亦德也。寻常日用喜怒哀乐。莫非德也。今人不问是非。不计邪正。接应人物。以雍容和平。不露圭角为德。一有锋铓稍露。激切稍加。便指以为病痛。是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况以巧言令色。务以悦人者。与吾所谓德。奚啻百千万里之远哉。孔子曰。恶乡愿之乱德也。朱子曰。世人称这人圆熟。熟。体识之类。无足观矣。○知觉。谓之理亦得。谓之气亦得。谓理气混沦说亦得。盖有是理。然后方有是气。气之所为。本理之所为也。故曰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7H 页
谓理亦得。理无声臭。气则有形迹。故曰谓气亦得。知觉。智之事。性之德也。气则其所乘之机也。故曰谓理气混沦说亦得。是故。知者。随其立文地头。言各有当。未可执一也。○知觉。智之事。这是仁义礼智之智。性之德而心之妙也。但以性言之。则只是知之理。以心言之。则包涵四德。(知恻隐知羞恶知辞让知是非)寂然不动而专一心。感而遂通而妙众情。所以聪明睿知能尽其性也。气则乃其形器也。
消长说
今日西洋之𥚁。怀襄于我东。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也。自初门阀为主。而贤才为宾。文艺为主。而德行为宾。科业为主而实学为宾。故内自国都。外至八路。家家而利诱。人人而利心。则小学收心养性之教。大学明德新民之术。付之笆篱而不知为何物。一有留心于此者。则群怪众骇。若远方珍异之物。名门右族。有此等人。则父兄亲属。目之谓弃人。子弟生而愚痴。则曰此无用之物。不如使之闭户跪坐。妆点学者样。以图 筵衔台官。乡曲之人。有儒名。则曰渠是地微族寒。故为此两班子弟。何事于此。又孰肯从游于彼。此等悖理之言。竞出于士大夫之口。以儒为名者。不可容身于世。向人开口矣。以故中外学宫。泯然一色。为利欲之场。辗转沉痼。无弊不有。书院之设。至因告朔之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7L 页
废。而并去饩羊之存矣。阴阳消长。无此理则已。如曰有之。则西洋之陆沉。又何足怪哉。此其大祸滔天之骨子。虽主张清议之士。未必探本溯源而知其所以然者也。天乎痛哉。
明德说
明德。以心言之则虚灵。其德也。以性言之则仁义礼智浑然在中。纯粹至善。其德也。以情言之则蔼然四端。随感而应。无不中节。其德也。以见于身者言之则耳之聪。目之明。手之恭。足之重。面之粹。背之盎。皆其德也。以施于四者言之则事亲之孝。事君之忠。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其德也。合而言之则心之德也。是其在人为统体之太极也。○中庸言聪明睿知。而朱子并下文宽裕温柔等者。为五者之德。何也。聪是耳之德。明是目之德。睿知是心之德也。宽裕温柔。是性之德也。约而言之则明德也。于此可容形而下为主宰否。又按耳目聪明之德。是朱子物则注语也。若要唤德作气。则至是不得不唤则作气矣。矛盾如此而无人检看。良可痛闷也。
大德小德说
德只是一个理也。由其统体。各具大小之别。竖说(体用)也如此。横说(心性)也如此。不可执此非彼。○如天命之谓性一节。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8H 页
命性相对时。命为大德敦化。性为小德川流。性道相对时。却是性大道小。道教相对时。却是道大教小。说尽心知性时。心大性小。说性理时。(朱子曰。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性大理小。此如移步换形。恐当随文异看。最忌执一而槩之硬。要以说此者说彼。此当与稚程道兄。一番面讲。以及于范五伯三。而第恐此生无出陆之日也。
劄疑
朱子大全答杜仁仲书云。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以出入。故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来谕却将神字。全作气看。则恐误耳。以神全作神看。杜仁仲之说也。谓神是理之发用。朱子之训也。今人信仁仲而不信朱子。何也。谓乘气出入。则合有以气言时固也。谓理之发用而乘气出入。则谓有以理言时。有何不可。朱子之训。明白如此。今以苦心血诚。驱率向气一边去。何也。吁。可怪也。○至诚如神之神。以气言。神妙万物之神。以理言。○功用谓之鬼神。以气言。妙用谓之神。以理言。○一太极上。枢纽以主宰言。根柢以实体言。渊翁以根柢。属第一圈。枢纽属第二圈。何也。是究说不得处。○十分地头。方是未发之中。若不到十分而止八九分。便是已发。便是偏倚。怎生道未发之中。渊翁此说。宜被 正庙所斥。○朱子谓虚灵不昧。说明德意已足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8L 页
者。为其心统性情。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故才说虚灵不昧。则这便是性情之全德故耳。三渊以虚灵不昧。为明德而以性情。为明德之所包。则是明德。为性情之外面皮壳。毫釐之际。同异得失。恐当审察。○丘琼山严于华夷之辨。夺胡元之僭据。不以中国帝王之正统予之。是天下万古不易之大法。孔朱复起。当无异辞矣。渊翁以丘氏为不公。何也。毕竟正见之一累。而为流俗之藉口者也。所以 正庙严辞而斥之。诚度越百王之 圣见也。○胡致堂管见。朱子无贬辞。纲目采入者。莫非格言至论。可为后世法者。此则渊翁之说。恐不可挥斥也。○南塘言理在气中。然后为性。若不在形质之中。则当谓之理。不当谓之性也。(塘说止此)塘翁平生差处。正在此一段。若如此说。则理果悬空独立之物耶。○朱子曰。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事非形质而何如。说天命。超形器而言。五常因气质而名。恐亦是一般病痛。○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是阳。成是阴。形而下之器也。善是命。性是性。形而上之道也。既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则说超时命性。皆可以超器言。说因时命性。皆可以因器言。○虚灵是理气之妙合也。从理而言则古今圣凡一也。从气而言则须有优劣等差。○湖中先辈。发后淑慝种子之说。就气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9H 页
质上别论可也。若夫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则此心寂然不动而万理咸备。程子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以工夫言则是戒惧致中之地。气质融化得尽。更无一点查滓时节。这里岂容说发后淑慝种子。○天之所以与我。即所谓元亨利贞也。我之所以为德。即所谓仁义礼智也。此天地之心。人之所得而为人者也。○明命是继善。明德是成性。○心以德言则曰神明。以气言则曰神明舍。不可混说。○虚灵不昧。神明之变文也。○神者。太极之妙用也。惟其乘气出入。故有以气言时。○皆自明小注。卢,许二氏说。于学者有力。然传文本意细看来。却恐不然。传文只是对新民说。盖谓克明德以下三节。皆是自明己德。非犯些民德上事。临川说。恐得之。○大学补传。彻首彻尾。心与理相对说下。无一句兀子。○补传效其文体而不成者。一是人之才禀不同。故文体亦不能强同。二是欲效传文之简古。则学者依旧未晓。须更有注释而后可也。岂不是多事。所以尝试而止。仍用自家文章。使粗解文理者读之便透。无事于费力耳。○鼓山书云。吾心众物。是形而下。全体大用。表里精粗。是形而上。此欲證明德之为气也。华翁谓这二句。以气看时。字字是气。以理看时。字字是理。此则以物外更讨表里精粗不得。心外更讨全体大用不得也。即此二公之说。熟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79L 页
玩其同异得失之归。则今日说心说德之案。自有勘断之路矣。○才说吾心之全体大用。则众物之表里精粗。便包在其中。此程子所以说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吾心。是器也。才说全体大用。则此心所指。即此理之统领主脑。而非指器而言也。众物。是器也。才说表里精粗。则此物所指。即此理之实体散殊。而非指器而言也。若泛言之则心是器也。全体大用。无独为理之理。物是器也。表里精粗。无独为理之理。故曰以理看时。字字是理。以气看时。字字是气。
中庸漫录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章句曰。道者。天下之达道。仁则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观于此则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也。仁则主于吾身之心也。今谓道即是理。而仁却是气则可乎。此等处。当仔细看。○章句说仁云。人身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说义云。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义就理上说。仁就心上说。何以知之。生理。理也。而恻怛慈爱之意则心也。以恻怛慈爱之意。为之主宰。便会分别此理。各有所宜则心也。故仁主于心。分别此理。使各有宜心也。而此理即事而在。随心所裁。自合于宜则。理之则也。故义主于理。此在深玩。○修身则道立一节。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0H 页
章句云。九经之效。胡云峰言。道立。是修身之效。以下。道立之效。愚谓既曰九经之效。则不惑。是尊贤之效。不怨。是亲亲之效。以下仿胡氏所谓以下皆道立之效。恐当别说。○惟天下至圣章句云。五者之德。按聪是耳之德。明是目之德。睿知是心之德。宽裕温柔以下四者。是性之德。合而言之则明德也。分而言之则睿知。天君之主宰也。聪明。天君之辅弼也。四德。天君之统领也。气则不问本末清浊。天君之乘舆也。分言亦然。乘舆非人君。乃人君之所乘。而史称人君。曰乘舆。曰车驾。至尊故不敢指斥而称其所乘也。今心之气。与心之睿知。虽有道器上下之分。然理气本不相离。无悬空独立而为理者。则指言是气。以名是理。亦不害于活看也。尤翁说。合而言之。恐无可疑。但后人就此错会。而便以君身为车舆。则毫釐之差。千里之谬也。(聪明睿知。天君辅相。一体也。故更不分别。只曰五者之德。)○惟天下至圣。至故曰配天。陈氏以尧舜当之。愚谓横说。则惟尧舜可以当之。竖说则惟仲尼可以当之。然横说止于一时。竖说亘乎万世。此子思所以于上章。必以仲尼说起也。○中庸。始言性命。中言费隐天道。终言不显笃恭。无声无臭。宜若高远玄妙。而不可跂及。观首章以戒惧慎独。示入教之方。其下十章之内。以智仁勇。为入道之门。费隐章。结之以造端乎夫妇。其下三章说忠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0L 页
恕。说所求乎子臣弟友。以事君亲兄长而先施于友。说庸行庸言。相顾慥慥。说素位不愿。行远自迩。二十章。申言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继之以亲亲尊贤知人知天达道达德三知三行三近明善诚身五不措。二十七章。说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更仔细。末章又申之以下学为己而驯致乎不显笃恭。又揭诚之一字。为彻始彻终用力之地。这是什么样吃紧为人。什么样切己工夫。故实心求道者。首下小学工夫。收其放心而养其德性。仍看大学语孟三书。切己理会。次及中庸。则宜无不达之理。患在初无此心。读书不循其序。对卷意绪。常若有奔追迫逐。才见皮肤影子便休。似此气象规模。猝遇此书。如何不望洋而骇。
看史杂录
陈寿谓武侯之不能成功。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以成败。论英雄也。若短于应变将略。以司马懿之枭雄。何故挫服如彼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以蜀之与魏大小强弱。势相县绝。一也。后主昏闇。时妨专意征伐。也二(二也)。粮运不继。志不得伸。三也。岂孔明之过乎。然屯田五丈。粮饷自此无忧。则当时大势。惟去一司马懿。则魏可灭矣。伊川言。孔明三年无死。懿必疽背死。斯言至当。若其径卒于军。则天也。○陈寿谓孔明。管,萧之亚匹。则是抑之太过。朱黻谓王佐之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1H 页
才。伊尹之俦。则是扬之太过。必如明道言。孔明有王佐之心。而道则未尽。晦翁言。孔明天民之未粹。方是称停得当。且如取刘璋。谓出于贪。则固不可。晦翁所谓行盗窃之计。则分明是着题语。伊尹肯为是否。孟子不曰行一不义。虽得天下不为乎。○何晏之徒。张皇虚无。荡弃名教。而郭钦江统之忠虑。如水投石。则中国之投于五胡。是沧浪自取也。此理甚明。○何晏等。崇好老庄。糟粕六经。足以致五胡之乱。今以经传付笆篱。程朱作弁髦。远夷邪术。当诗书礼乐。弃其四维。殄其五典者。独不足以致晋代之祸乎。○三辞而进。一揖而退。古之礼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圣人之教。虽所当受。贵让如此。以典谟考之。自舜让于德以下。内外诸官。济济相让。无一人王述。岂皆不堪而然哉。诚以辞让之礼废。则争夺之风兴。𥚁乱之所由以起也。然则述言既堪何让者。亦晋人弃六经毁四维之习也。坦之但云。克让为美事。而不能明言克让之所以为美。不让之所以为弊。则亦不学之过。而父子之胜负。不能以寸矣。○郭汾阳。果穷奢极欲。如史氏之言。则必为元载一流人矣。功名事业。乌能如彼其盛哉。胡氏之辨之是矣。然观其闻杨绾作相宴客。减声乐五分之四。及见宾客姬妾不离侧之事。则终是人品少俭约之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1L 页
味。史氏因之。过其辞耳。孟子言食前方丈。侍妾数百。得志不为。孔明择妇。正得丑女。奉身调度。至不可堪。恁地洒落时。谁敢以此诬之。○德宗奉天时。对陆宣公。语及乱故。深自克责。此见困心衡虑。而良心发见也。宣公即席当云。果如圣教。因陈克己正心本源工夫。是大人格君之事。而今不能然。止罪群臣。姑以慰上意。则良心不得不复蔽。腼然面目。自居以无罪。而归咎于天命耳。退而沥血疏陈。理会枝叶者。岂复深入乎。此见宣公质美而未闻道处。
释疑
国太公浮海而西。清风子再窜海曲。明年具士正至曰。外人以先生为太公边。辨之当如何。清风子笑而应之曰。来世续春秋纲目者。自有断案之公。今何足呶呶。其或朋友讲道。不能无惑。则请且略言之。凡曰某边人者。为希觊者而言也。吾谢绝功令。而伏于嵁岩。四十年矣。吾虽不似。亦不至阳乐衡泌之饥。而阴怀墦间之乞矣。设有是心。太公私亲之尊。而当路之主也。我则东鄙穷族。名不入于朝籍。五世矣。其少从师友。诵法孔朱者。世俗所谓陈腐迂阔。而付之笆篱者矣。外此而可售者。内自省察。百无一存矣。设有附丽之心。初无攀援之梯。况其主柄之初。举世风靡。以为当然。而吾独忧叹于心。屋下私讲。有曰。为国者。当先知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2H 页
治体。何谓治体。人主恭己南面。而主治于上。大臣。得当世第一人。董正百僚。而辅治于左右。 经筵儒臣。辅养君德。台省谏院。任耳目之寄。自其外虽至贵且尊。不得出位而侵职。此之谓治体。是故。瞽瞍以大舜之父而未闻干虞之政。太公以高帝之父而未闻干汉之政。直统父子尚然。而况于私亲乎。朱子言中庸九经亲亲之目。不言任之以事者。为其不幸而不胜焉。治之则伤恩。不治则废法。是以富之贵之。亲之厚之。而不言任之以事者。所以亲爱而保全之也。我国自 光庙以后。宗班。不得与外朝之列者。 圣意盖出于此也。馀亲尚然。而况于所生之父有罪。而不得治之地乎。然且干政。非 国家之福也。又曰。私亲之当路。外戚之窃柄。妇寺之预政。皆祸乱之本也。而私亲之当路。其害尤大。以人君所生之尊。君臣上下。莫敢谁何。借使政善民安。享一时之福。非所以示法于后世也。吾友勉庵崔公所见略同。故癸酉之疏。说及此意。而太公遂失柄矣。崔公与我学同师友。既不无情迹之疑。而讹言又出。以为此疏。出于吾手。太公入其言。故愤怒不平之言。屡入山中。使人股栗身粟。而朝夕待诛矣。若是而谓之太公边人。岂不为识者之冷笑乎。惟太公释柄之后。臣邻无状。所谓治体者。不讲于 朝廷之上。致令 两宫伤恩。变故层生。至以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2L 页
劬劳顾复之亲。因势利倾轧之会。坐终始斥洋之辜。被煽动𥚁乱之名。诱而驱之。纳之于雪窖之中。虎口之内。则父子君臣之伦。天理民彝之大。扫地以尽。而小华臣民。无以立于天地之间矣。吾于是叹息痛恨。至于忘寝与食则有之矣。至若纳洋之事。则是又天翻地覆。人消物尽之会。而国母之遭变。私亲之被拘。乃初头之一大验也。吾于是痛哭流涕之不足。至欲效石室之结项。桐溪之剚腹。以遂无讹之愿则有之矣。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朱子于主边贼边。剖判之严。又如一剑两段。无复有依违因仍之意。华阳夫子。当神州陆沉。邪说横流之时。以孟朱之义自任。至以身殉之而不悔。圣贤之于斯世。其至诚恻怛。盖有不忍不如是者。而非自私自利之辈所及知也。吾以卤莽之学。虮虱之微。妄窃自附于斯义。而但韦布无所因。而忽然犯分。又朱夫子之所戒也。故只就松风萝月之下。稻塍菰畦之间。说与游从之士。庶几救拔得若干人物而已。丙子。洪在龟等五十人。相与伏 阖。则拟之于陈东之义。为之代制其疏。又于崔公。贻书而劝之力争。辛巳。李晚孙等一万馀人。起于岭南。而为陈东之举。则又与省斋诸公。贻书奖勉而激厉其馀。既而申㰔等。起于圻内。洪在鹤等起于关东。则又为之商确凡百于其间。此于三夫子。传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3H 页
授心法。可幸无罪焉。况此斥洋之义。我 正庙纯庙宪庙天讨之大典。金石之旧章。而太公不过奉行三圣之家法也。今之君子。以我为三夫子边人而诛之。为三圣人边人而诛之。则是摭实而定罪也。于我为老去光华。谨当舍笑以受之矣。若曰太公边人而诛之。则不但识者冷笑。抑亦五尺之童。无不冷笑矣。士正曰。是则然矣。外议有以崔公癸酉之疏。为启今日之祸者。如何。曰。不然。崔公之疏。其心忠矣。其义正矣。其所谓治体者。亦已及之矣。其言私亲之不可干政。亦非敢言之士。不能也。但不合孤引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之说。而不复就加咀嚼。使听者。言下晓然。如右所言者。此则命辞不娴之致。而亦由仓卒之间。无行人东里为之照管而然耳。若其治体不讲于 朝廷之上。止为夺此予彼。益煽祸乱之归。则岂崔公意虑之所及哉。
明伦说
舜之号泣昊天。负罪引慝。初无父母不是之心。毫分萌作。惟自讼其在己者。冥顽忒甚。不能奉承亲意。悦豫亲心。以至于此。而不知悛改耳。不见父母之不是。故怨亲之心不萌。惟讼在己之冥顽。故事亲之道益密。积此诚力。久久不懈。瞽瞍如何不允若也。故不以舜之所以事亲事亲。则是有父母不是之心者也。有父母不是之心者。君子谓之不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3L 页
子。何也。为其不成子道也。陈了翁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为人子而读此。可不悚然于心乎。郑庄公迁其母而绝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宋光宗与其后同恶。不朝重华宫。有疾而不省。遭丧而不服。岂二君独无天性之恩。良知之发哉。为不见在己之冥顽。常见父母之不是也。岂惟父子。君臣亦然。韩文公羑里之操。有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程子曰。退之此语。道得文王之心出来。程子之意。盖谓文王之心。惟自讼其不臣。知罪而勉勉于补过耳。初不见纣之不是也。退之之见。有以及此。所以称之也。豳诗言。公孙硕肤。周公之心亦如此。惟知责己自勉。不见成王之不是也。其后纣释文王之囚。赐弓矢鈇钺。使专征伐。成王追悟周公之勤劳王家。执金縢之书而泣焉。因即出郊而迎之。此不但以宜生之赂。风雷之变耳。亦文王周公至诚之感。有以凑合也。岂惟君臣。兄弟亦然。昔王阳明。作象祠记。以證舜尽友爱之道。而象亦感化。卒为善人。遗泽足以血食于其国。求之于理。合有是矣。缪肜之弟及诸妇。始欲分财异居。而数相斗争。肜掩户自挝。所以自罪其不能修己正家。以至于此。非专以弟及诸妇为不是也。及相悔罪。为敦睦之行。则亦由诚意积久之感。非一日之袭取也。岂惟兄弟。夫妇亦然。我 仁显王后之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4H 页
逊位也。上不怨所天。下不仇张嫔。夔夔恭畏。益勉贞静之德。甲戌之复位。亦由平日德行。孚于 上心。是以。奸邪谗佞。虽能螮蝀于一时。而因事洞属。如日月之更者。虽至奸。莫之能蔽也。岂惟夫妇。朋友亦然。赵清献之于周子。始则信谗。而终乃大悟曰。今日乃知周茂叔。重峰之于松江。始信李泼之言。而谓之无状小人。不欲与同事。卒与之保合。而反劝李泼兄弟。勿贰于松江。玄石之于尤翁。始因 太祖徽号异同。大相疑阻。终能解惑而尊向之。尤翁易箦。服丧三月。是皆反己自修而无怨。诚信足以孚感。终得遇雨之吉也。是故。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君子之于天下。无不皆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于此。不可不致其终身之力也。或问此则然矣。郑庄公悟颖封人之言。而母子之欢如初。宋之光宗。我国之光海。不能如此。而终于失位。此由臣下之用诚。不如颖氏乎。曰。在臣下则以是自责而自勉可也。若言其事实。则庄公天资稍贤于二君。故迁母之后。知所以悔之。而封人乘时而入矣。不然。区区舍肉。何足以得力也。曾谓光宗之赵子直诸公。光海之梧,汉,白沙诸贤。其忧国血忠。不能如颖考叔之委曲而近术也哉。问何谓近术。曰。君子之告君也。当积其诚意。反复乎母子天性之重。劬劳顾复之恩。而引大舜之孝以感之。然后为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4L 页
庶几也今不能然。使之掘地及泉。以践前日之悖。誓而相遇。是何举措也。其亦使人大惭耳。问宋英宗之于濮王。可谓父子乎。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人无二本。仁宗既为英宗之父。乌得以复父濮王也。程子为彭中承制疏。其义已明矣。朱子亦曰。既唤所后父为父。不唤所生父为父。此欧阳修,韩琦辈。所以得罪于名教者也。 嘉靖之张璁,桂萼。亦然矣。问然则与诸父无异乎。曰。是则不然也。私恩之不可绝。程子已言之矣。温公于濮王。恩数太薄。朱子又以讥之矣。盖以旁支。入承大统者正名。则所生固当曰伯叔父母。无疑也。以劬劳顾复昊天罔极之恩言之。则依旧是父母也。此理又不可以不深究也。问英宗之立也。濮王生存。专掘国柄。至于败乱天下。则处之如何。曰。国家之事。人君主之。大臣佐之。而百官各执其职。非私亲所得与也。(后妃外戚。亦不得干与。是皆出位犯分。)英宗即位之初。当明此义。以为金石之典。不待败乱天下而后处之也。不幸而至于误国。则大臣台谏。又当详言正色。劝令释柄。英宗当以和气婉容。喻之于道。不从则起敬起孝。反复曲尽。甚则号泣而随之。又甚则泣告太后。释位就藩。示不敢陷亲于不义。致天下于危亡。至诚感回。以致释柄而不伤天性之恩。不当设计攘夺。以予姻娅憸小。相为仇敌。而日往月来。如水益深。如火益烈。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5H 页
以致天下之怒。以召戎狄之患也。问小人交结敌国。诱执濮王。以罪关宗社执言。而拘幽于雪窖之中。坎窞之内。则英宗当如之何。曰。至是则濮王之有罪。不当言也。瞽瞍杀人而被执。则舜当窃负而逃矣。当是时。岂计吾亲之有罪无罪乎。况执拘吾亲者。非皋陶也。乃向所谓如水益深如火益烈者。为之谋而致之然耳。非尽濮王之罪也。此于英宗必报之雠也。盖人臣事君。公门可下也。路马可式也。况于君父所生之尊。而诱致他国而拘辱之。不小顾忌。则只此一事。已是无君之心。而霜冰之渐。不可长也。不幸而不能防之于未然。濮王一人窞窖。则为英宗者。当顿足叫苦。忘寝与食。忘死与生。图所以反亲而复雠。不可一日缓也。又何疑焉。问濮王被拘。则英宗君臣之得失如何。而为断案之正也。曰。英宗见父母之不是者也。见其不是。而无慕亲之心则无说矣。其在诸臣。则吾固曰公门可下也。路马可式也。况仁宗无子而老。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也。幸而濮王笃生英宗。以承艺祖之大统。其功何如也。设令罪关宗社。尽如彼言。周礼八议之说。将功绩(一作赎)罪之义。炳如日星。而顾乃挥之不省。敢行胸臆乎。是知视君父之所生。不如公门路马也。以此驯致。则虽北面之地。苟于已有关利害。将复何惮而不犯哉。孔子文言。戒辨之不早。其虑患深矣。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5L 页
呜呼。父子之伦。扫地无馀。而君臣之义。兀然独存。古今天下。有是理否乎。吁。可畏也。呜呼。学不讲而道不明。则人欲横流之𥚁。乃至于此极。吁。可畏也。
读三纲五常说志感
柳处士稚程三纲五常说。大有功于穷阴无阳之世。非胡忠简封事之比也。世有吴师古一流人。正当锓梓而布之四方也。仍有所感焉。佛氏之祸天下。至今千有馀年而不熄。非洪水猛兽为祸于一时之比也。其说心说性。精微之差可。且勿言。只如出家入山。遗君亲。弃兄弟。绝夫妇。去朋友。甚至丧母之偈。有忆曾寄宿此婆家之语。则是索性禽兽。无复人理。不待教而诛者也。虽然。亦未至于仇之也。今西洋之教。至有肉身仇父母仇君长仇之说。则不但非佛氏之比。虽禽兽。亦不至于此也。今白日大都。乐为伥鬼者。固不可言。其或以儒自名者。阳挤阴助。诋排节义。使一世之人。不得开口出气。则其罪上通于天矣。噫。才贼也。可捉也可恕。朱子谓之贼边人。况显排主人边人。欲以取媚于伥鬼者乎。有王者起。其制刑论辟。当如何也。又按孔子言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者。何谓也。三纲五常。天经地纬。生民之彝。殷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殷。虽穷天地亘万世。可因而不可革者也。其言所损益。不过制度文为。久而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6H 页
弊生。则损其过。益其不及。与时宜之使所因者。不坏耳。今仇视大伦。蹴踏名教。以为洋人地者。乃敢肆然以令于国中曰。孔子圣之时者也。使孔子生于今世。必主西教云尔。则天下之事。无所难矣。后贤宗师先圣。解释经训。一语不得圣人本意。程朱犹且病之。况白地矫诬先圣。布命于国人乎。己巳奸党。以讥侮孔子之语。为试士之题。而揭于圣殿之下。尤翁以为大故而痛斥。况以淫辞矫诬之乎。此辈尊奉洋教。沴灭圣道。既出于至诚。则其于孔子。尚复何惮。而为引重之资也。岂亦同于契丹人文宣王之戏也欤。不知天命而不畏。则侮圣人无所不至矣。吁。可痛也。
九容九思书赠金学卿
此九容九思。并四勿三省。宜揭之座侧。朝夕顾諟。实心服肤(一作膺)。少间。当见得力不浅也。因又有一言焉。在昔节孝徐先生。初见安定胡先生。退。头容少偏。安定厉声云头容直。徐因自思不独头容直。心亦要直也。自此不敢有邪心。此说。朱子取入小学外篇矣。盖头目手足之类。各是一体。直端恭重之类。各是一事。至于心。所以主宰此身。乃百体之总。万事之本也。心有不存而驰骛于邪径。则一身无主。百体不检。万事失当。其所系尤大。此节孝所以因此推彼。夙夜儆戒者也。于是。中有所主。非僻不干而德行聚矣。今之学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6L 页
者。先生长者。一有检责。包藏愠怒者。有之矣。周遮分疏者。有之矣。黾勉顺受。退则如故者。有之矣。能随闻而改之者。盖亦寡矣。谁能因此推彼。而得其要领。实下工夫。如节孝之为哉。此所谓虽从先生长者。而不见其进。终于乡里之愚氓而已。学卿既揭诸训于座侧矣。更以节孝为法而以今人为戒。则今日之谆谆。庶免强聒之归矣。
书赠具士正(中植)
今之学者。自强不息。如天行之健。未敢望。只一日之间。诵经训讲义理。点检身心之时多。漫出入閒说话。脱略拘检之时少。如此积习。使多者。日增而多。少者。日减而少。亦须有进。盖此边为主。彼边为宾。则日往月来。有好消息。反是而此边为宾。彼边为主。则到得老大。只是这样子。○学问进退。只争个诚伪。若先生长者检责时。黾勉做样子。才不照管时。还他是前日伎俩。恁地成习。更有何说。○厚重。主忠信。友胜己。过则勿惮改。四者。缺一不成为学。然四者之中。忠信为本。人不忠信。动皆虚伪。欲做三件工夫。犹北辕而适越。有甚可望。○学者许多病痛。虽皆可闷。若能实心向学。则义理进处。此病有渐次消除之理。惟是染俗深痼时。学问上事。都无实心。师友箴训。如水投石。不可相入。这样病痛。虽华扁。恐无下手处。○诚意。虽八条之一目。其实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7H 页
贯小大学工夫。盖不诚无物。古今天下。有以虚伪做些子物事者否。○天下之理。至实而无伪。故人之本心。亦至实而无伪。但本心易流。万理难穷。存得此心。而不令流放。明得此理而不令蔽障。是一线为人底路。子舍乎此。则前后左右。皆坑坎也。如何不夙夜敬畏。真实向前。故自尧舜。以至程朱。揭止万古一个敬字。○应事接物。只要合理。不要用智。用智则动不动是谲诈。怎生得诚。如此者。虽致九合一匡之功。为孔门尺童之所羞称。况徇俗用智所就者。岂是大小大事乎。此是心术大病。切宜猛省痛治。不可留些子根柢也。
具士正临发。又以七条馀意申赠。
学问。是人生大事。定不可悠泛疏脱。而儒俗之辨。最为切要。一个是君子路径。一个是小人路径。容貌辞气。出入动息之间。方寸之诚伪向背。已不可掩也。○程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言行容止之间。喜肖俗套。而内之心术。有不受病者乎。况乎见儒者。则无观善讲习之诚。见俗客则有追逐亲密之态。听儒者之言。则如风过耳。时或瞌睡。听俗客之言。则油然喜悦。酬酌如响。习以成性。则少间。全身化为流俗。岂不为君子之弃乎。○尤翁尝病尹美村。谓吉甫。学问义理则生。人情时态则熟。其流必为乡原矣。美村后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7L 页
来狼狈。只此为祟。可深戒也。○内而心术。外而容貌辞气。交游追逐。出谋措事。有儒者家规。有武弁家气习。有时辈家样子。有市井家样子。道不同。不可相混。不可通用。犹薰之与莸。冰之与炭。不可同器而藏也。○士夫律身。当以礼法拘检。岂宜从俗取便。平时犹不可摆脱。况今举世沦于洋俗之日。漫无拘检。姑取便宜。则几何不与之俱化也。○栗谷击蒙要诀。吃紧为人处。正在革旧习一章。旧习。不能周察而痛革之。动不动磨驴踏迹。更无可说。
书赠朴丱弘锡
长兴朴丱弘锡。学于同郡宋致承斯文。宋君访余智岛谪舍。留数日。相与讲其所闻。朴丱随行至岛。隅坐而听之。将别。宋君为之请赠言。朴丱之所受于师者。皆古昔圣贤之茶饭也。何待于老夫之架叠也。无已则有一言焉。吾闻宋君欲授丱以小学之书。而丱又手写击蒙要诀。盖闻朱子之训。则修身大法。小学之书备矣。为学之初。不先讲习于此。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址。至若击蒙要诀。又栗谷先生所著。以为小学之舆卫者也。噫。今世之士。孰不读圣贤之书也。惟其于小学之事。初不致力。是以无涵养本源。造成坏墣之实。而所学不过口耳之末流。征利之资斧。猝值蹄迹。一交混入。而无以自拔。可胜叹哉。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8H 页
今朴丱年及弱冠。多诵经史子集。博求前言往行则善矣。所恨者。失小学之序。无本而不能自达于其大者。为师者虽欲无忉忉得乎。朱子于大学或问。为失序之士。恳恳以追补为言。至于我东寒暄先生。服膺于此。年晚犹以小学童子自居。涵养纯熟。根本深固。然后循序以进乎其大。故一传而得静庵先生。以为道东之祖。石室先生虽非专功于性理之学者。然亦知士学之当以小学为本。故少而读之。至于五百遍。不啻如泥酱烂熟矣。所以治心立身。行之家族。施之当世者。悉出于此矣。及至天地翻覆之会。为能推明春秋扶植纲常。而为洪河之砥柱。则又其明效大验也。愿朴丱。依师长所教。俛首讲习。而参之以击蒙要诀。俟其实有得力。然后更就四书,近思,经,礼,史册。悉照其读书次第。用年岁之功。则所学皆为己之事。而庶乎免于凌节躐等卤莽畔道之归矣。
书赠廉文范
廉君文范。远入智洲。信宿晤语。风义笃厚。间问用心行己之要。余笑谓小学四子近思之书。其说详矣。子归而求之可矣。何用问人。又何用别立话头也。文范既去。追念有一言以蔽之者。孔子先圣也。朱子后圣也。宋子又朱子后一人也。其言定不我欺也。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8L 页
而免。朱子临箦而授门人。有曰。凡事审求其是。决去其非。积累日久。自然心与理一。少无邪曲。天地生万物。圣人应万事。直而已矣。宋子亦以此提示后进。不啻反复丁宁。今见于大全集。可考而知也。文范就此三夫子之训。对同勘合于小学四子近思之言。则实见其一揆而同符矣。因是以为毕生之家计。则用心行己。亦不异于古人矣。虽然。楚人證父之直。夫子恶之。而史鱼之如矢。亦不以君子之道许之。何也。为其无讲学之功。而任气质之用。则理有所不明。心有所不养。而所谓直者。反离于道矣。史鱼之贤。犹有所憾。况其下者乎。故朱子所谓审求决去。即合穷理实践两事而为言也。愿文范。主敬以存心。而于学问思辨之功。用平生之力。则庶乎其不差矣。
南迁记略
丙子通商洋倭之初。同社后辈。欲伏 阖而争之。禀于柳省斋稚程。柳公可之。时余在檗山。校新刊华西先生雅言。柳公走人通报。欲面商其可否。余见无异同。故便即还家。而汉浦诸子皆会。乃商定凡百。为之制疏。此洪在龟等五十人。伏 阖之初事也。发程之初。余抵书崔勉庵赞谦。劝之。言宋来根。袖以致崔公。公慨然而起。用禹易东,赵重峰故事。持斧伏 阙。此崔公再窜绝岛之所由也。于是。朝贵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9H 页
之訾谤萃余。而柳公则不誊于唇舌矣。崔公既窜。洪在龟等痛哭掇还。而余与柳公。入居加陵山中。密迩朝宗 皇坛。逍遥玉溪九曲。以为终焉计。而余又于客位。书揭不纳服洋人执策请业之意。则此说亦播。而唇舌益添矣。至辛巳。岭儒万人。沥血抗章。而岭之西人。无一人与者。识者寒心。而圻儒柳冀永,李行逵等。踵岭儒而起。嘉陵儒生当隶疏下。而盘缠计穷。邪说纷聒。以此迁延日子。会柳公与李晚读秀直至。晚读言。伏 阖。众心众力。归一然后可及。吾辈只合贻书于彼。褒其已然。勉其方来。如此则恐当为激厉四方之助也。柳公以为然。余云万一圻疏不成。只此亦贤于已也。明日。会柳信斋景茂之座。柳公又发此说。座中皆唯唯。以质于余。余曰。佥见同矣。吾何异焉。遂作书。具钱物。而柳公及在座若干人。着名于其下。明日晚读发行。少辈五六人从之入城。闻李晚孙承 批退归。而疏下。金祖荣等。继之被拘刑曹。李晚孙恶名又四出。少辈信之。持书与钱。径出城门而还。晚读止之不听。遂独诣刑曹。见金祖荣。道所以来之意。示袖中书稿。金与岭儒同座者。五十馀人。环读致谢。各自传写。于是。诸人之名遂匿。而布之京中。上自贵权。下及韦布。凡以西人为名者。莫不怒骂汹汹。若祸起朝夕矣。既而李晚孙。几死鞠庭。安置绝岛。盖李之恶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第 589L 页
名。本无事实。而出于时辈之捏造。要以解散疏下之人者也。观 批辞。既以斥邪卫正为教。而朝中噂沓。继有严鞫远窜之举。则时辈之情状。可知矣。余之厚受齽齘。不亦宜乎。既而李行逵之起。有往复商确之迹。申㰔之起亦然。而洪在鹤。又率关东之士。与圻湖诸生。齐进守 阙。则洪君又在龟之弟。平日从学之人。疏中所论。大槩出于寻常讲论之绪馀。不但至此商确凡百而已。故时辈怀欲杀之心。委官问其根柢于洪君。洪君一言不及。则莫可下手矣。及洪君刑死。则汲汲然嗾谏长李源逸等。执书中辞意。藏头含尾。勒成罪案。欲施极典。而赖 上恩德。止于窜殛。则又所谓伯寮如命何者也。仍记庚辰之荐。余与柳公。同入金辅铉之剡。至余就狱。金以误荐匪人。自讼于闵台镐之座。而不知何人。前此分疏柳公于闵曰投书。金某之事也。柳则初尝苦谏。金某怒。甚至欲相绝。故师事之地。不免黾勉着衔。而实非其志也。时辈信之。故至是。虽有呈状请同罪之举。而时议不怒。顾以为贤矣。故余既安置于此。柳公则升六品职。至内外台。而不料柳公实同罪状。又不料走入深山而不受命。终至陈情之疏。尽言不讳如彼耳。终始事状。恐久而䵝昧。故手录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