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華西先生文集卷之十
 書
  
答朴善卿
 公冶長三思章。
○葢思。
貴周詳密
不待再思而後審。
然若一思而止。
則涉於輕忽浮躁
非聖周詳縝密之意。
必須從其已思已得而更下商量
可則行之。
不俟終日
否則止之。
此乃處事之要法。
君子之所貴也。
若或更思其已思已得。
已辨可否者。
更加翻覆
所思不過得失利害死生禍福之事。
千方百計
一出於謀避取奪
而其能不私意之所惑者。
蓋或無之
程子曰。
至於再思則已審也。
已審二字爲戒三思者。
明且切也歟
中庸曰。
有不思。
思之不得
不措也。
又曰。
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然則思而未得之時。
雖千思萬思可也。
思而旣得之
再審而察其所思者果合於理否。
所謂再斯可矣。
再思而審其無差則力行而已矣。
中庸思辨之下。
繼以篤行
周公思而幸得
而待朝者此也。
三思之弊。
盖已得之矣。
 寗武子章。
妄想此章知愚。
假借之辭而非謂
眞知眞愚者也。
武子之仕於衛也。
當其有道之朝。
而無一事可見
則直不過常人恒調而已
何足以稱之以知哉。
比諸昏塞底人。
僨事張皇有似乎知矣。
故曰其知可及也。
及當無道之時。
盡心竭力
不避艱險
則决非愚昧不識者所可辦得也
不可以謂愚。
而比諸所謂智巧之輩深避不肯爲則有似乎愚也。
故曰其愚不可及也。
然則知愚二字
本非武子之著題。
而從他人得名者歟。
此章知愚字。
出處言也。
所謂知者
謂邦有道則仕。
無道則隱也。
所謂愚者。
有道能仕
無道不能隱也。
寗武子有道之時。
嘗仕矣則可謂知矣。
至於無道之時。
則當去而不去。
可謂愚矣。
然其仕於有道之時。
無事可稱。
故其知可及也。
其不去於無道之時。
大有事功可稱者。
故其愚不可及也。
 寗武子章註。
亦有不當愚者。
比干是也云云
程子所謂比干不當愚者。
比干之亡也。
雖欲如寗武子沉晦免患
以濟其君。
不可得也
故止得爲比干所爲而已
所謂不當愚者。
不當武子也。
非論其高優劣也。
其時而已
 語類曰。
孟之反不伐
是他自占便宜處。
便如老氏
所謂不爲天下先底意思
敢問孟之反不伐
果是占便宜處。
夫子何故以是稱之。
不有己功者。
遽以歸之於老氏不爲天下先。
無害於義耶。
孟之反不伐其功。
在所當取。
孔子稱之。
然所取而稱之者
不伐而已也。
以是稱爲聖人大中至正之道。
則與以仁稱子文,文子
何以異哉。
 乞醯章云云
是人家恒有之物。
亦非倉卒緩急之需也。
人來乞我時。
有則曰有。
無則曰無。
自是平正常行直道也。
至於乞鄰
必副其求則害於直也。
若事係重大
避嫌之義。
還小且輕。
則何可顧小嫌不念人致敗耶。
臨時裁度
推其輕重
使合於義。
是乃直道也。
 語類季路之所志者。
不過朋友而已
顔子之志則又廣矣。
○或以爲子路
但及朋友
不及他人
所以較小。
朱子曰。
朋友通財之義。
如此說。
那行道之人。
不成無故解衣而衣之。
所以淺小者。
他能舍得車馬輕裘
未必舍得勞善也。
今則曰季路之所志者不過朋友而已
顔子之志則又廣矣。
味其語意
畢竟子路之小於顔子者。
在於但及朋
友而不及他人者也。
當從何說爲得耶。
二說並存參觀
其義始盡。
 夫子爲衛君。
或問中子可立則二子將奈何
朱子曰。
縱二子不立。
宗社賢子弟立之可也。
又以使無中子
則不成委先君之國而棄之。
有當立者爲問焉。
曰若國有大夫
則必聽於天子而立之。
不問伯夷情願矣。
(朱子說止此。
)據前說則寧以先之國
付之宗社之賢。
兄弟相讓
不可已。
後說伯夷之讓。
猶可已之。
承天子之命而立之也。
兩段說。
得無窒碍通否
伯夷以父命爲重。
叔齊天倫爲重。
其國大臣立子承國爲重。
天子繼絶存亡爲重。
凡此義理隨處各足。
都無窒礙
須先明其所處當否爲宜。
答朴善卿
 君子不繼富。
○旣曰君子不繼富。
則雖釜庾
何爲而與之也。
與人取人不同
聖人寬容
不直拒冉有之請益
而許其小而責其多者。
所以示不繼之義也。
然若取於人者。
何可有一毫推遷於本定之外哉。
可見聖人之心。
與其失於薄也。
寧失於厚也歟
取於人與與人
面勢不同
物之小者與物之大者義理亦異。
聖人處事當其可而已。
玩索
 小註朱子曰。
聖人寬弘
可以與。
可以無與
與之亦無害。
不使傷惠。
○竊疑可以可以無與與傷惠。
已有孟子明訓
朱子猶以但不傷惠爲說者何也。
朱子可以可以無與
與之亦無害。
不使傷惠之語極精
可以與。
冉有之見也。
可以無與與之。
夫子與之釜庾之意也。
不使傷惠。
夫子貴與多之意也。
仔細玩味
 
子謂仲弓
○以人之私意觀之。
則父賤則子賤棄之矣。
以天之公理論之。
則父雖惡而子之善。
亦當見用於世也。
聖人言此。
以明公理必勝私欲云云
命德討罪
父子相蒙
而且善善長而惡惡短。
故有世祿無嗣罰。
聖賢之心皆如此
 汶上小註
朱子曰。
仕於大夫家爲僕。
不與大夫齒。
上等自是不肯做。
閔子不肯爲宰。
非惡其爲宰也。
惡其爲季氏宰也。
若如大夫之宰。
如之何不肯耶。
然則今此朱子之說。
何不曰爲
宰與不爲宰。
惟觀其大夫之贒與不賢
而只曰那上等自是不肯做。
而當此諸侯皆用世臣
自是無官可做之時。
一切以不自潔
第一義耶。
一向如此
則恐或無隘而不弘之弊歟。
宰與大夫相通
春秋時末失也。
上等人固難做。
 朱子曰。
不是專樂箇貧。
○旣曰不專樂箇貧。
則猶有略樂箇貧之意。
隱映言外
然則顔子果是樂貧者耶。
程子曰非樂簞瓢陋巷
朱子又曰簞瓢陋巷
實非可樂之事。
顔子不幸遭之。
以此準之則前後之說。
恐有不合何如
謂之樂貧則不可。
無私欲時。
貧亦可樂。
一毫厭貧之心則亦自不樂。
 君子儒小人儒云云
義理務要平正
意思務要寬廣
盛論每每推入尖上窄處。
推廣放下看。
 罔之生也。
幸而免。
○直而生者。
理之當然也。
罔而生者。
氣之變也。
此正著眼處。
若罔者必不得生
則人豈爲不直哉
由其幸而生也。
無所忌憚而自作罔私矣。
幸之一字誤人多矣。
雖然幸免
豈是眞免耶。
顔夭蹠壽。
雖有乖舛一時
通觀萬古
顔子之壽。
人莫與爭。
豈可恃哉。
罔生之生。
譬如朽心之木。
雖有生氣未盡滅息處。
一枝一葉憔悴寄存
然較看全生物則生死已判矣。
 小註程子曰。
可以兼知。
不可以兼仁。
須先理會仁爲長人之義。
體認充養去。
程子又曰滿腔子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滿腔子
疾痛疴癢
寧有不覺之理。
此處㝡好玩味
 井有人云云
往求井中之人仁也。
陷於井。
仁而無所蔽故也。
宰我之病。
只在仁不篤。
不在義未精。
公元1848年
答朴善卿(戊申正月)
善惡陰陽之象也。
葢陰陽雖曰兩物。
其實一氣而已
故陽統陰而陰不能統陽。
爲實陰爲虛。
陽主生而陰主消。
每每相對相反之中。
未嘗不致一也。
所謂善惡之象。
以此意求之。
則其相反之中。
惟其致一於善。
故善爲主耳。
答朴善卿(戊申七月)
從叔丈以若門望德學。
薄試割鷄
遽奪年。
儒賢大家
主鬯虛席
事係悲絶。
林同唏。
惟賢冲年弱質
擔荷兩家門戶之責。
憂勞成悴。
安得不爾
令人
代悶。
愚慮所在
尤有大焉
盖天下之事。
莫問大小險夷
皆有道焉。
處之不失其道。
無非動心忍性明理驗力之地也。
講理未及精熟
心地未及堅確
而乃先試之於創遽紛膠之境。
則鮮不喪志失道
茫然未始學者
無以異矣。
竊觀賢友篤於孝友
明於見解
非所慮。
而亦不能無過計之憂矣。
承此方寸擾亂之示。
見賢篤學勵志
隨事省察之驗。
卽此覺察此病之時。
已是攻治此病之藥。
但此心間斷而不接續
則亦不濟事也。
承讀左國甚善。
朱子春秋之學。
只欲爲塲屋計則無妨
而若眞實爲學
則不若卽他書之易知者而求之。
庶明白而不差也。
(朱子說止此。
)以此推之則來示所謂掩篇輒亂者。
無恠其如是也
何不四書中用潛究耶。
忙爲祟耶。
答朴善卿(戊申七月)
來諭善惡說。
深感好問
不憚竭愚
尙有以恕之。
理之全體純善無惡
爲善必福。
爲惡必禍。
自然之勢也。
顯之跡也。
苟非喪心狂易者。
孰肯背善而趨惡。
樂禍而厭福。
究其善惡所由以分。
尋常微細
老師宿儒
亦或迷於幾會
於向背。
豈可恃此一點霎時意見
以爲安哉
葢理雖本善。
而其差而反者。
名爲惡
則凡善之所在
惡亦隨之。
天下事物
勿揀大小遠近
莫不有此兩面
其幾則在隱微幽獨之中。
其事則無見聞指斥之跡。
已難逐項覺察
况又形氣情欲之萌牽之於內。
風俗利害之誘驅之於外。
浸淫掩蝕。
飄散銷刻
向時所謂善惡空見
尙安有復恃者哉。
是以古之聖人有見於此
爲之敎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觀此則爲善爲惡。
由於理氣之分。
而其體則統於一心可知也。
又曰。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觀此則爲善去惡之工。
只在精以察之。
一以守之而已。
今日所學言之。
講明道義
惟精之謂也。
涵養心地
惟一之謂也。
只此二事內外夾持
左右雙進。
一日二日
循而勿失
則庶不爲空見虛言之歸而自有所至之地矣。
以此用功如何
與朴善卿(戊申七月二十四日)
昨諭善惡說。
信手報去。
其於根原要切處。
尙欠一轉語分明說破
致使人錯會。
追思悚然
善惡禍福根本
禍福善惡効應
只是一物特有上截下截之異耳。
不可誣也。
但以人心立本發用之幾言之。
則有從這上截邊喩去者。
有從那下截邊喩去者。
此則天理人欲之幾也。
好善惡惡
天理上事也。
徼福避禍
人欲上事也。
只此二事同出一心
其所分之幾則不毫髮
而要其歸則不翅千萬里之遠矣。
存心講理說則前書畧盡
與此參考
如有所疑。
更賜反覆如何
答朴善卿(戊申)
 婦人服制
無明文。
所謂大袖長裙之制。
辟領帶下衰袵有無
未有定論
故謹依宋子婦人亦用深衣之說及先生所定圖式
已爲造出。
而緣與帶則亦以麤布爲之。
而帶亦有緣。
他大帶同否。
絛帶亦當用之否。
旣用腰絰大帶絛帶。
不可用之否。
婦人服制
遵用宋子深衣之說甚善。
布帶恐當用絞帶之制。
備要小斂絰帶之具註可考。
又當用腰絰
帶緣與絛帶不須論。
 簪則當與冠同色。
榛木
亦當隨其內外艱否。
古禮婦人惡笄終喪
卒哭而歸夫家則折吉笄之首。
據此卒哭前用惡笄可知
惡笄者。
父喪則用
母喪則用榛木
所謂吉笄者。
象骨爲之也。
爲其太餙。
故折去其首也。
依此用之如何。
 
屨則當用麻鞋耶。
屨禮無明文。
備要謂與男子同。
杖期以下用布。
五禮儀。
五服並以白綿布爲之。
依此用之則不無據矣。
 婦人受吊時拜揖與否。
尤菴曰受吊如儀
則朱子時有明文。
而今不可考。
男女相向跪哭無妨云云
如此則今俗通禮
妄意受吊則男女無少異也。
不用迎賓之節。
拜揖禮則如之何其廢之。
人之吊而晏然無事
於己心其可安乎。
昔日先妣先人喪中受吊時。
似有拜揖之禮。
兒時迷見
不可詳記。
然今欲依此行之。
未知何如
位次當用男東女西否。
受吊。
禮云婦人迎送不下堂
據此婦人受吊可知也。
尤菴曰受吊如儀
則儀卽男子受吊之儀也。
不下堂爲異耳。
 成服虛位何如
位次亦當何處耶。
鄙家廳事廟前
則恐不可於此成服
而當於庭下耶。
當於房中耶。
坐向當用北面否。
成服位次
禮云哭妻之黨於寢。
又云妻之昆弟爲父後者死。
之適室。
據此則當設位於寢。
如今
家則廳事廟前
不當用。
不下堂之文推之。
則庭亦不可用。
房中之示。
恐似得之
 除服之前朔望
虛位望哭。
婦人私親之喪。
不可廢之。
位次當依成服時耶。
朔望虛位
當依成服
 舅家時忌祀及朔望服色何如耶。
家祭時服色。
男子墨衰行祀之禮推之則稍變無疑
但忙未考出。
深衣吉㐫通用之服。
用之或無妨耶。
公元1849年
與朴善卿(己酉二月十八日)
華玉辛丈後事
未及結局
寤寐憧憧矣。
今得其宗黨書。
謂於近親昭穆相當
方舞
行當擬系。
埋沒遐荒
敎養失時
則均之爲隕墜家聲
以是爲懼。
遣人來謀於愚。
愚先誦賢友向日卛養訓廸
期必成立之語道之曰。
此友妙齡也。
不過爲麓湖彌甥也。
仁之深謀之遠如此
親黨老成人乎。
者莫大悅
所謂君子其室
出其言善。
千里外應之者
果不虛也。
約以從速挈來。
早晩當至。
向後凡百
茫無頭緖
且光老老而拙矣。
不足以善其身矣。
况盡於先生長者事乎。
設令日月不足
力量不及
賢友
恃。
幸與吾兒愜心合力
期使華玉神主不餒空壁
是光老闔目之日也。
座下之贒。
可以告此。
如是諒之也。
答朴善卿(己酉)
 乾元
程傳天專言之則道也。
天且不違是也
朱子嘗答或問
則曰程子此說。
某亦不敢以爲然。
天且不違
只是上天也。
及論程子解經
則曰天專言之則道也。
天且不違等說。
極有好意思也。
敢問旣以未然
而又以爲好意思
抑何耶。
朱子所謂極好者。
言分言之精也。
所疑者。
天且不違天字
未必以專言之道言也。
 地勢坤。
程傳曰。
地厚而其勢順傾。
程傳順傾之義。
地之體包在天裏面
而上八方
漸漸圓殺。
不見其欹昗之勢。
故謂之順傾。
 堅冰至。
本義扶陽抑陰。
○昨承扶陽抑陰。
不惟聖人所以贊化育之妙用也。
卽是天地本情
好陽而惡陰之敎。
而以物象推之。
向陽避陰。
面南背北
隩。
晝作夜息之類。
皆是好惡之象也。
且夫天地本情
若不如是
聖人之作易也。
強爲扶抑則無其理也。
於此益見其信然
然或有非之
者曰。
天地本無好惡
聖人則有之。
是以朱子扶陽抑陰者。
聖人所以贊化育者也。
爲其在天地則無其跡。
聖人
方有其事故也。
未知此說何如
天地無心
人心有覺故不同
然其理則而已
 黃裳元吉
○他卦則以陰居尊。
必有貶辭
如程傳所云。
而在坤之六五則以元吉言之何也。
程傳之釋看之。
則與他卦貶之之意同。
而存貶意於言外矣。
恐當如是釋之。
本義則乃以以陰居尊。
中順之德。
充內見外意釋之。
而反有褒之之意何也。
陽中吉㐫
陰中亦有吉㐫
不可只以陽吉陰㐫斷之也。
坤之六五。
陰中之吉也。
乾之九五。
陽中之吉也。
黃裳元吉
比諸飛龍之在天。
則其大小偏全之不同
亦可見矣。
 夬履貞厲。
○夬履雖是危道
然旣曰正則何危之有耶。
安有正而不戒於夬履之時。
以致危道者耶。
履夬故雖正亦危。
君子雖正。
當巽以行之。
 大象
財成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之宜。
道字宜字輕用也。
財成有餘
輔相不足
正是人之職分也。
大事小事莫不皆然。
請更仔細推究
 
否六三本義
小人志於傷善而未能也。
○六以陰居陽位
可謂之有傷善之志也。
然其未能之象。
何處看得耶。
九陽在三之上而無咎
故曰未能耶。
全卦之體觀之則可見
葢上乾下坤。
理順位正。
五得剛中
承順正。
時又傾否
故三雖不正不中
而亦不能成其害正傷善之惡。
只得內包羞愧之心。
此固小人常態也。
 彖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
○尊與卑以本義看之。
似若凡言謙者居位尊卑
王童溪以爲專以九三爻言也。
雲峯則曰三在下卦之上。
在上者尊而光。
在下卦之下。
在下者卑而不可踰也。
凡此數說
各自爲見。
雲峯之言。
恐似愈失。
未知何如
童溪說與本義不合
雲峯說亦可備一說
公元1850年
答朴善卿(庚戌二月二日)
隨衆習做公車文字
晦翁所謂本分事。
亦自無妨
箇中自有超然處之句。
不可不爲賢友誦之也。
今承畏癘鬼而欲停擧。
賢友之淡。
亦可知也。
若是一例水火不怕
彼癘鬼何足恤耶。
好呵。
答朴善卿(庚戌五月二十六日)
四郡之遊。
果無魔兒。
艤颿拔碇
如意溯風否。
大兒聞風而起
又伴抱友。
竊想蘭舸蠟屐
殊不寂寥
篋裏又儲朱書幾卷。
若至彼。
又得丹山彊輔。
一山間精籃。
補足雙溪未訖之役。
可謂平生準擬
畧成坯墣
然未知山靈呵除百魔
俾成此願否也。
抱友程書解。
亦幾垂成
幸亦大矣
適念昔年卧病丹崖作詩。
朱書擬輯東儒說靑史行刪北帝編之句。
又筮得朋盍簪之繇。
今日擔此書笈
兩三諸益。
萃于泉聲巖色之間。
亦可謂雖小事
自有前定也。
鹿血足以健人
但食者甚美。
逐者甚勞。
不可不知此意也。
答朴善卿(庚戌八月十四日)
鬼神疑義
承此剖示。
快似銛刀劈脆。
使人斂袵也。
咀嚼不厭熟複
故又贅一管
繩削是顒。
專心專力也。
外此無他路歧可知也。
民之義。
通賢貴賤而言。
所該至廣且悉。
所指至精且微。
不可捨此而別求捷徑也。
敬畏也。
慢侮褻瀆相反
鬼神者。
天地陰陽造化之迹也。
屈伸往來自有定數
非人謀人力所可抑強安排
推移前却者也。
遠之。
不敢狎近不敢役僕之謂也。
只此二句
民與神相對。
義與不義
對。
敬與遠相對
淺言衆人皆當如此
深言聖人極功
亦無別法。
平常只當如此
危急時又當如此
聖人之言一出口。
則爲天下萬世通用之準則也。
葢嘗思之。
人也神也。
只是一理也。
初無彼此爾吾之可間。
自我當爲者而言則屬之人。
自我所不當與者而言則屬之神。
善惡是非人也。
禍福死生神也。
各有所司
不可相能
善者必福。
惡者必禍。
是是生道
非是死道。
其實亦非二物也。
專心於此則彼自應焉。
徼幸於彼則與此相背
而彼亦不應
此理甚明。
非難知之事也。
氣數雜糅
知者寡而不知者衆。
故人或有迷溺而不反者。
葢事之當否理也。
無形而難明。
物之利害氣也。
有欲而易昏。
不能燭天地之性鬼神之情。
則心固昏昧
種種幻怪靈異之事。
眩惑耳目
何由隨手粉碎乎。
展轉蠱惑
怵禍徼福
想像危迫之際。
不遑他恤
而丐其所幻恠靈異之流
能補助吾智謀工力所不及而徼幸一時
此尤不思之甚者也。
所謂幻恠靈異者。
亦可知也。
人與神一也。
豈不正大光明
人亦容有邪妄猥屑乖戾苟賤之流
不過氣之亂處耳。
神之所乘者氣也。
其氣之亂。
與人何異焉。
妖人亂人相交
則有不蠱惑
心術醞釀禍階者乎。
事神亦何以異於此哉。
其說甚長。
不欲索言。
幸推此而益加玩索如何
伯五袖草經覽否。
此來葢欲子産余也。
張魏公家錄。
無他證佐。
不敢移動一字
就成文中
添刪之而而還之。
恐欠誠實
不可言
鄕黨宗族必有月朝
座下或有聞者。
密示爲宜。
疇昔
龜丈云或謂水魚幕雀。
後世何其太多也。
吾應之曰不然
病口思味
古之老人今之老人同然
煎迫至情
古之孝子今之孝子同然
感動靈應
古之神明今之神明同然
非但此類已多於旣往
亦必無窮將來
此眞長者之言也。
二說不可不並參互
高明以爲如何
偶爾思及故漫告耳。
與朴善卿(庚戌九月十二日)
每讀盛講說
大處濶略
細處轇轕
豈失之太精密耶。
細固不可放過
大尤不可不擧
讀書
必據其兩端
理會如何
如看孟子
曰仁曰義則子臣忠
曰利則遺親後君。
大處也。
乘千乘里數多寡註。
百里上脫三字之類。
是細處也。
沼上之對。
民則樂。
夏民則憂。
大處也。
鴻鹿大小
害曷同異
是細處也。
推此可三隅也。
晦翁所謂大胷襟細節目者。
當益玩味也。
家兒謀足鹿門文字
出山計。
還在講前。
而朱箚未足
廿四卷
百里者半九十里。
虛語也。
公元1851年
答朴善卿(辛亥正月二十七日)
公元1853年
情切文簡
雖蒙恕諒
昕夕勞爽。
承讀惠覆。
語未半而淚先淫矣。
延平先生曰。
事到至難堪處。
引古人以自况
可以得力
朱子初聞以爲何必如此
後來當事
始服其言有味
賢友亦用此法。
當亦有助於寬遣也。
人生脩短窮通
自有定命
不容人安排推遷人矣。
是以知命只管順受其來。
而我無與其間
至於善惡之幾義利之判。
人而不在於天。
不敢慥慥自勉也。
家務至繁。
世故至變。
何所不有
莫非分上當爲性分職分也。
但其立心之本。
則一於誠敬不以一毫私意妄念參錯係累其間
故雖當創遽急猝之時。
狼狽憂虞之事。
應之有序
處之有方
烱然方寸
自不錯亂
未始有事一般
賢友於此講之非不素矣。
不厭熟複
聊以奉誦。
葬地不可不擇
不可必得
此誠難處
如來敎矣。
所詢癸丑不用
朱子某山某水之不用者推之。
此等不必講耳。
堪輿說未聞。
所謂丑未辰戌。
地支四庫葬也。
癸丁乙辛
天干四庫葬也。
五行之氣。
終於此始於此
故㝡係緊要方位
四庫干支雙行則此爲死
龍。
其說大槩如此云耳
然明於葬法者。
不爲方位所局。
地形可否是視。
朱子所謂不可用者。
此類之謂也。
公元1851年
答朴善卿(辛亥十二月二十三日)
來示上一節字字歎嗟
一節字字激昂
未始爲學者而如此
則雖傷迫切
尙亦善矣。
高明志於學矣。
只合展拓胷襟
積累工力
默默勉進焉已矣
何筭顧後爲哉。
尙何畏難憚遠爲哉。
如是切切
不惟有妨進德
尤見不便調病。
以爲莫如胷中許多計較賭當安排等待
一傡打疊了。
一光明白平夷空盪盪就上
默默加工
勉勉着力
久則自然有進。
而亦自家所自知也。
以此加之意也。
至如治病之方。
愚嘗疑許多醫書都闕㝡大一節。
防閑人欲
不甚嚴截。
全仰刀圭
無異點水沃焦釜。
土隄决河。
何由得力
是以小病或可已。
大病則莫能治。
良可悶也。
程子以忘生徇欲爲深恥
氣血至老浸彊。
此非後人之所當法歟。
公元1852年
答朴善卿(壬子十二月十五日)
盛課溫習四子甚善。
晦翁嘗曰。
三經工夫多而得力少。
四子工夫少而得力多。
溫習舊學義理日益
暢。
意味日益弘長
非獨成就德性
亦足變化氣質
此愚所望賢友也。
說中所謂釋氏本心之說。
釋氏形而下之氣以爲心。
而以心爲本則其所本者氣而已
是以作用是性之說。
運水搬柴神通妙用之說。
種種皆認氣爲心而已
不復求堯舜道心之心。
孟子仁義之心之心爲何事也。
然則釋氏之失。
非心之罪。
乃認氣爲心故也。
蓋講疑惟務自家見得分明
人之信不信
猶爲第二事也。
如何如何
公元1853年
答朴善卿(癸丑元月二十四日)
示黜奇渥溫一欵。
自大舜惡夷猾夏
孔子書之春秋
朱子揭之綱目
尤菴筆之提綱
天下萬世
誰敢易其說。
大綱旣正。
小節目
亦自有照例
不甚難。
難得范文工夫耳。
友仁
但盡吾謀忠耳。
何暇其他
雪岳僧讀小學
依昔神興法塲
如來弟子
普說蓮花經。
此豈小學之過耶。
立脚旣差
回頭極重
可惜也。
向得書。
自稱小僧
喚我爲先生
余笑平生闢佛
今反爲小僧之師。
豈非學儒成佛耶。
石樵在座
相與呵呵矣。
問書齋諸益安否
約以春過
擬托剞劂晦翁所寫敬齋箴。
遍揭朋友座右矣。
答朴善卿(癸丑二月二十八日)
示先文敬公明德訓理之義。
敢不服膺
聖謨祖訓
炳若日月
反身體驗
實有所得
方是眞見。
雖曰明德是理。
而我心却氣拘欲蔽界分
亦與喚明德爲氣
何以異哉。
可懼恐此而不在彼也。
公元1854年
答朴善卿(甲寅十一月十四日)
科擧昔賢所不免。
從衆從下。
有自衡尺
則又何必視人厭悅。
曲爲之趨避也耶
應接事務
講究文字
同係格致一路
道術裂而分作兩歧。
此則後世弊源耳。
幸加隨時照檢。
區區之望。
畫師津遣得卒亡兒宿志
悲感哽塞
難爲心耳
家藏朱書附錄板刻眞像。
先生六十一歲自寫本也。
今屬移摸加彩。
恨不與座下諸贒參觀證正其同異耳。
若又移摹尤翁遺眞一本
同藏一櫃
尤爲全美
而聞鷺湖眞本
若屬金𥠧章帶畫手同往。
奉審移摸。
不過一時刻事耳。
今猝難合幷相商
甚悶。
城內知舊家或有藏本。
座下可以宣力移寫否。
若一本成
則不難分寫各藏矣。
答朴善卿(甲寅十一月)
胎示謹悉
窃念盛意專出於衛道悶俗而名正言順
不勝欽仰
愚意以爲尊賢衛道
自有緩急
近日
齗齗
由吾道之不明吾學之不誠。
若使尤翁之徒人人皆明其學而得其心。
使尤翁之燦然復明於世。
則其或有不知尤翁不悅尤翁者。
辨之亦可。
不辨亦可。
何也。
孟子之闢楊墨
豈不是麤拳大踢。
亦惟曰反經而已矣。
經正無邪慝。
朱子之斥老佛
豈不苦心血誠
亦惟曰得吾學之所安。
則其異於我者。
論亦可。
不論亦可。
此與內修外攻。
同一軌轍
若不汲汲專力自治
切切擐甲揮戈犯危構怨之事。
而唯戰伐是務。
則吾恐其適足以益蓄其怒。
來其侮。
而終不足以張吾之勢而弱彼之進也。
蓋尤翁之學。
炳如日星者。
大義數十
而擧其要則講明朱子第一義諦
幸須以此遍告同志之士。
熟讀其書。
精究其義。
深有所得
日引月益
此道復明庶或消融開廓
靑天白日
人得咸覩之日矣。
竊念同志羣賢
謂非劉豫州
不可以當曹操八十萬軍。
推賢友爲盟主
何以得此於梁楚之間也。
其意誠可感也。
愚爲座下不能無過計之憂。
座下年富力淺。
所急進學求志。
而遽先從事發揮
設使孔子俎豆習禮之日。
沐浴請討。
顔子陋巷簞瓢之時。
披髮纓冠
則恐失先後次第
座下讀經義。
豈不用九之吉乎。
此亦不可不思也。
愛之深故有此過慮
博取舍之極。
公元1855年
答朴善卿(乙卯二月十九日)
公元1854年
本官轉借甲寅懲討錄一通
備觀本末原委
無異一番對討也。
此事非一朝一夕之故。
關繫時運亨否。
不能不爲國家爲斯文
深長慮。
何但一人私計而已也耶
汲汲內修之責。
不可頃刻小緩。
愚言雖㥘。
理實如此
幸願高明之加之意也。
錄中多訛字
又闕致祭先正文。
京中必有完本
或可借示否。
崔贊謙誦禹貢入格
然否
念其自載寧公辛壬樹立
嘉陰老力排洋學
足以養得一箇吉士
逢時傍勸其勿以程子之一不幸爲榮。
須學退溪先生釋褐劬經。
如何如何
石樵試行
或相叙否。
昌黎大手
不合久困灞淚。
殊懸懸也。
公元1861年
答朴善卿(辛酉十二月二十五日)
杜門讀書刻苦用工之敎。
尤慰所望
然曾瞷左右誦聲剛高。
過費精力
此亦非持志養氣節度
幸須低聲潛讀。
玩索義理
自然淵永條暢之味。
亦不害於和平從容之氣。
以此著意加工
如何如何
𥠧程見解日進
將來有望耳。
惠曆受感。
上面二字不刊而自
隱。
是亦數也。
恨不使當日節義士見之也。
公元1862年
答朴善卿(壬戌三月二十六日)
滿紙諄諄
發揮濂溪太極圖說。
當此黑鬼子充滿中州之日。
此等註釋
豈非吾東昇平氣像耶。
令人忘却老之至而死之近也。
以爲太極天地底心也。
心者人底太極也。
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葢爲物於天地間者
莫不具此形氣神理四字
形屬陰氣屬陽。
神爲用理爲體。
陰陽器也。
體用道也。
若不具此四者。
則不得爲物矣。
何獨至於心而疑之。
物皆然。
心爲要何也。
心爲三才主宰
萬化根本
至虛至靈
具萬理而不遺。
萬變無窮故也。
其所舍則形也。
其所則氣也。
語其妙用則神也。
語其本體則理也。
此則人心全體自然如此
不容一毫安排也。
惟其理氣之界。
必加辨別惟恐其擇之未精。
必加克治惟恐其洗之未凈者
何故也。
聖賢千言萬語
只是發明兩界地頭
敎人不錯
後學明心受用
不在是乎。
理本無形
器各不通
故或難察或易蔽。
而由此由彼之機。
只在一心上。
所以辨之不可不明
克之不可不嚴也。
是以太極圖圖出理氣兩界地頭
而以理爲主
器爲其所該。
仔細熟複
可見矣。
朱子註脚分明灑落
無復可疑
但以與南軒中和第三書觀之。
則有初晩同異
不可不察也。
曰。
比覺舊說無甚綱領
因復體察
見得理須以心爲主而論之。
性情之德中和之妙。
皆有條而不紊矣。
此書與中庸序中怳然得其要領云云參觀
同異之跡可見
又用張子心統性情
胡子心妙性情之說。
爛熳發揮
此不難見矣。
愚有一說
抄出朱子同異去處
作一部。
注其年月於其下。
參互
自有歸宿
不至如此紛紜也。
與朴善卿(壬戌九月)
南八灘,李禮山西洋辨說
見其說源委不識太極萬物根柢樞要
却將有形有象。
認作造成天地
而以樂簡喜利之心。
割斷倫理
掉廢禮節
其原不過如而已
辨說中亦有言未盡處。
竊欲錄出迷見
一質於朋友
而病昏未及下手
悶悶
雅遠訪深慰。
聞新溪朱墨之暇。
出宋百篇
仕優則學。
今見其人。
甚可幸也。
公元1863年
答朴善卿(癸亥六月)
地球說。
承與朱子暗合之敎。
自幸瞽見不甚醜差也。
愚疑之端。
有由焉。
請畢陳之。
孔子曰。
一致百慮
同歸殊塗
蓋曰理一而分殊也。
但言其一而不究殊則膠㓒糊塗
不足窮天下之變化
但知其殊而不立其一則破碎分裂
不足以立天下主宰
二病雖異。
不足濟事則均矣。
釋氏惡理字之支離
故倡寂滅之說。
老氏苦理字之煩碎
故倡淸凈之說。
今夫西洋之人。
疑理字之固滯
故倡廣濶之說。
是皆各王其私見
而其爲亂害理則愈往愈甚矣。
何也。
天地之間。
往古來今
只有太極
爲之主張闔闢而已
一動一靜
雖若相反同出一理
一陰一陽
雖若相背同歸一理
相反相背也。
故分而爲萬。
同出同歸也。
故統之爲一。
譬如根枝皆木也。
易位則死。
飛潛皆蟲也。
地則死。
其故何也。
隱現殊質
燥濕異氣也。
小旣如此
大獨奚異。
天地雖大。
上下旣判。
陰陽已定
安得以相亂
隱現相須
剛柔互資。
安得以相無。
天體至大。
北極而已
地面甚廣。
尾閭而已
今以易見易知者證之。
北極出地三十六度。
南極入地三十六度。
過此以往陰陽不得分齊
晝夜不得平均
不毛之南。
窮髮之北。
百物不成
萬品不繁。
南北兩極
必以三十六度爲出入之限。
然後寒暑得其半。
人物遂其生矣。
春秋兩分之午。
立表取影。
察其影。
朝影夕影長影短之差。
則惟洛陽土中之地。
而過此則參互不齊
失其東西南北之中矣。
是皆有徵之迹。
有稽之文也。
十二辰爲量天量地之數。
而自卯至申六辰屬晝。
自酉至寅六辰屬夜。
然寅卯辰三辰
有可晝可夜之數。
申酉戌三辰
有可夜可晝之數。
正乎陽界而永無屬陰之限者。
巳午未三辰而已
配乎陰界而永無屬陽之限者。
子丑三辰而已
是以一定不易之名。
進退消長之限。
亦有自然之數也。
今有人於此
素昧方寸之神。
實爲萬形之主。
乃歷擧四肢百體五臟六腑魂魄耳目口鼻之屬而張皇震耀曰。
是皆一身體用也。
是豈方寸之神所能司。
無形理所能管乎哉
夫神雖無體而退藏於密
實爲百體之主。
理雖無形而發揮萬化
實爲萬化之樞。
孔子曰。
復其見天地之心。
程子曰。
天地生物爲心。
朱子曰心爲性情之主。
知此說然後。
天地如毬如卵。
論之不爲多。
不論不爲少矣。
座下以爲如何
答朴善卿(癸亥十月二十一日)
範數揲蓍布筭之法。
一覽便了
欽嘆欽歎
解說如戒寫呈。
逐一斤正也。
休祥㐫咎災悔八字
循序輪轉
平一居中不動。
一吉九㐫。
大綱大分也。
八休
二咎
吉㐫之實也。
三祥七災。
休咎之應也。
四吝六悔
吉㐫之幾也。
五平乃一數之宗也。
九數之內。
一三五七九陽數順行
八六四二陰數逆行
順行則一三向中而七九背中。
逆行則八六向中而四二背中。
向中故吉。
背中故凶。
一與九數始終也。
始吉而終凶。
吉生於休。
㐫生於咎。
故曰休咎吉凶之實也。
休積而生祥。
咎積而生災。
故曰祥灾休咎之應也。
吉祥之終。
必生盈逸怙慳之漸。
所以失其吉而招其凶。
凶灾之餘。
必萌警懼革遷之兆。
所以消其凶而還其吉。
故曰悔吝吉凶之幾也。
五則居中
無偏側傾倚之失。
損益財輔之妙。
所以中之所在
四正四隅
亭亭當當
均得其平而爲一數之宗也。
天理全體
本善故失然後爲惡。
吉故然後爲凶。
程子所謂是非
先是而後非者此也。
所謂二五得中
所謂建中執中
中庸所謂致中擇中
朱子所謂不偏不倚
過不及之名。
同一義諦也。
象數論道理則汎而不的
昧道理而說象數則溺而不通
爲病一也。
不可不講也。
讀書窮理
貴者專在反身體察
若無此本領
何貴於探賾也耶
事獻愚。
想不之異也。
公元1864年
答朴善卿(甲子三月二十五日)
賤名甄除。
天恩罔極
感祝何言。
義當粉糜圖報
空疎拙劣
本無其具。
衰敗凘綴。
實難自力
一息未泯之前
此心縮縮不安
負罪者然。
賢友知此眞境
當爲之悲也。
樵牧之社。
虛辱職名
尤爲未安。
幸卽合三呈旬。
得安心就盡。
如何如何
羣英彈冠
忠讜競勸
須臾無死
俟見德化之盛。
含血之類。
誰獨不然
只有嘿嘿祝天而已也。
新昌數日來晤語及仕與學互進交養之義。
盖仕是行所學之事也。
學是知所仕之理也。
仕而不學則或流於功利
學而不仕則或陷於空寂
此是兩病所由之源。
幸入思示破其得失如何
公元1865年
答朴善卿(乙丑三月九日)
老兒竭力引其生。
自家叫苦願其死。
此非可欲得之者。
皆惑之甚者也。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垂察焉。
朱子曰。
掀却卧房露地睡。
如何動得他。
又曰。
踏飜了船。
通身水中
方是聖賢
何故爲此危語
怕死人哉。
不如形容
無以萬化千變自有定命
不容人安排久矣。
但人自不省。
下面盤旋耳。
臨死之言。
必不相欺
熟講之。
公元1866年
答徐汝心(應淳○丙寅十月五日)
伏承審小春
體度萬安
伏慰。
俯示諸條。
執事眷愛
何以至此
感戢無窮
其中小小更禀者。
恒老今日之來。
初非有毫分智慮可以爲國獻策而來
只是國家危亂之日。
草野䟽賤
自合有奔問之義。
召命及此際。
不揆猥越。
冐昧出脚
隨分貢愚於辭免之章而已
則其進退去就
豈專以所言之行不行爲决哉。
高明恐責之太過矣。
愚意子思如某去。
君誰與守。
孟子有師命。
不可以請之意推之。
則今於冦退之前
遽已告歸
終有所未敢。
故姑且銓伏闕下。
過時日。
但賤疾時刻凜綴。
若遂溘然城裏
則於事體
又不知如何
方且次且未决
幸望與金尹兩兄商量再敎。
奉以周旋矣。
其餘所誨。
卛皆正當
葢愚本無定見
加之以老耄
倉卒應給
每患神思不貫
又或有商量而未得其中者。
故其顚倒昏緩。
乃至於此
宜乎不能感回宸聽也。
日昨䟽本。
已經覽否。
其有未當者。
準例批示
至望至望
旣已登徹。
雖難追改。
一縷未泯之前
得見至當之論。
區區之願也。
再拜上覆
○書成。
聞賊退之報。
吾行决矣。
凌晨戒發。
奉際未易
不勝悚悵。
公元1848年
答尹景章(求○戊申十一月)
 
大學小註
盧玉溪明德本心
尤菴先生曰。
以此心之靈。
具此理之實。
謂之明德云云。
明德二字
大學一篇宗旨也。
傳文及章句
已釋盡無餘。
如有未通處。
或問語類大全
仔細該備
願更博學詳玩之也。
至若盧玉溪明德本心之說。
先生引用聖學輯要之首。
單擧一句而其義已較著矣。
本心二字
本出孟子
孟子所謂本心仁義之心也。
或問格致章。
孟子所謂仁義心與上帝所降之衷。
烝民所秉之彜等九目同列
可考而知也。
尤菴先生此心之靈具此理之實之訓。
尤極縝密
明德之名。
合心性情之德而言之也。
古今言德同異
當各隨文貼解。
不可牽合混淪
然其指此心此理而言則未嘗不同也。
來說主理氣合理氣三者之疑。
竊想賢者非獨於明德本體上
有所疑晦
恐於朱子註脚
未甚仔細分解也。
葢曰理曰氣曰合理氣者。
同在一處
朱子則必一一分言。
上下相對說。
左右相對說。
惟恐其或相夾雜
此必有義。
請更詳玩也。
一番備員
草草說過
不干事
明德自家有底物事
卽今便須體認出來
現在眼前
眞見所謂虛靈不昧者是何事
衆理者是何事
萬事者是何事
所謂氣禀所拘者是何如
物欲所蔽者是何如
一一推究對勘
彼則克去。
此則充養
不作一塲說話便休。
如何如何
 格物物格
雖是一語作兩意看如何
格物解以我求物理
至於極處則是我到也。
物格解以物爲我格。
自到其極則是物到也云云
格物物格
一則工夫
一則功效
其間不翅千萬里。
可作一語看乎。
至於我到物到之疑。
尤翁看冊冊盡之喩已盡。
恐無更疑。
葢格之者心之靈也。
所格者理之實也。
此合內外之道也。
此至則彼至。
彼未盡則此未盡。
未到時雖若有彼此之間。
至於豁然貫通處。
則又無內彼此之可言矣。
以此玩索如何
公元1856年
朴公郁(文一丙辰正月)
理之麗氣而行。
譬如火之麗乎脂膏薪槱而行。
脂膏薪槱盡時火亦隱。
理中含具萬象也。
有主宰也。
收斂也。
發用是理之全體
心性情之象也。
公元1851年
李秀直(浩○辛亥四月二十九日)
承審珍衛躬稼勞劇
乃克劃定一之課。
用心可謂勤且苦矣。
良慰良慰。
一旬一讀
屬踈濶。
須用
時刻刻。
無論有事無事
頻頻提撕此心。
照檢此事。
勿令間斷走作
當得力耳。
伯夷不見惡色不聽惡聲
天性資禀而言。
顔子四勿
學問工夫而言。
生熟則顔不如
論偏全則不如顔。
然此非後學容易論斷也。
道路
制中車行
而男由右女由左。
陰陽有別之義也。
史云成聚成都
周禮考之。
井邑以上當爲聚。
縣都以上當爲都耳。
道以人所由者而言。
德以心所得者而言。
文以講學言。
友以輔益言。
固有先後疎密
以此推之可見耳。
詢覔追對矣。
不宣
公元1856年
答朴汝三(鼎輔丙辰)
公元1854年
伯之東。
巷無居人
朝逢肖麟。
問或收鴈。
珍簡自懷中矣。
忙審厲。
旅學淸勝
欣然若對討於永五歲間也。
來示擧淵翁句語
自文懶讀之過。
竊恐未然
觀葛驛雜詠
矻矻易於松棚之下。
未嘗以鄕無魯衣之故。
暫綴絶韋之課。
以此驗之。
贒友不會讀淵翁詩矣。
况今不識是非者。
乃可安坐讀書也。
好笑好笑
服人印昔而傳義同異。
尙未訖工
恨未奉煩塗乙也。
晦翁詩有曰好去山頭且堅坐。
等閒爭肯下山來。
此句爲賢友奉誦。
鳳頂雪光
當益滿天
璨。
馳神爽也。
卽寫此托入裭。
未知能免殷沉也。
不宣
公元1861年
答朴汝三(辛酉)
公元1854年
胤秀今授何書。
不能忘也。
以敬勳。
字以義甫
未知何如
聞人下工收功之實。
唯有主敬集義四字
故愚觀楓岳時。
刻此於九龍洞口。
於居山時。
錄出傳義同異。
以備疑問
賢友喜助筆硯之役。
心嘗不忘。
故今因盛索。
托意仰呈。
葢欲誌此也。
此義詳見坤卦六二文言
注釋論辨
盡在朱宋書。
熟讀可見也。
雖不敢望
不敢不望也。
拙狀歸卧舊廬
死▣無憂
不能了敬義二字公案
耿耿耳。
公元1857年
申伯殷(錫綏○丁巳人日)
歲新得寸紙。
知數百里消息
歷歷隔墻過從時。
非君讀書寫字之力。
若是乎。
履玆端元。
兩堂俱安。
兄弟無故
孟子所謂一樂者。
何如焉。
又承三餘旅食
熟讀孟子
令人湧氣也。
人家子弟頭角稍長。
責其不讀書
則皆曰貧無餘暇。
勞無餘力。
見其肌膚瘦悴
手足皸坼
無說可答
君獨不然
夏耘晝薪。
上以供甘旨
下以育十口
不汲假貸於人。
又不撤冬課夜誦
歲引月益
收功反浮於專力攻業之人。
不亦
乎哉
足以杜懶兒推托之口。
而振貧夫衰萎之氣矣。
漢之兒寬
唐之邵南
九原難作
而孰謂近於吾村。
斯人乎。
龍門以東。
亦有與君相伯仲者。
吾甚敬愛
忽聞人有以所毁季布者加之。
未知何以得此於梁楚之間也。
可惜也。
君旣熟讀孟子
孟子伊尹躬耕時事
以非其義也非其道也。
一芥不以諸人
一芥不以與人一段
第一義諦
伊尹後來許大事業
根本在於此。
君其勉勉
無或作表兩截人可也。
若曰白首讀書
成就甚箇而敎人爲。
則亦無說可答矣。
笑笑
手凍不究
申伯殷(丁巳)
來書文筆
稍成次第可喜
近見村秀終年讀書
不能寫出一句語。
尋常寒暄安否
顚倒訛誤
甚可悶也。
蓋口讀得入。
手寫得出
自是一項事。
須用兩面工夫
乃可收功
鹵莾咿唔
坐待發揮之日則無此理也。
幸於誦讀之暇。
拈出一句兩句
替換註釋
敷演義意
略成首尾
科文㨾。
得數十百段。
時或檢閱抹改。
自有小進。
如是用工如何
公元1846年
周元(冕○丙午)
 補亡章小註
玉溪盧氏曰表也粗也。
理之用也。
也裏也。
理之體也。
分體用之義。
可得聞歟。
表裏精粗
不可分體用。
 傳七章註。
用之所行。
不能不失其正。
妄意欲動情勝而用之得其正者。
未之有也。
今此一或字。
有未敢曉。
或字。
古域字通用
卽疆別彼此之義。
稀少罕有之謂也。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四者。
皆心之用也。
所不能無者也。
然則所謂於此四者。
有其一焉。
則不得其正者何也。
或四者之未發也。
體極其平。
而其發也。
省察焉。
則其用之所行。
得其正矣。
或四者之中有其一。
而體失其虛。
不能省察
則欲動情勝。
而其用之所行。
必失其正矣。
大意本自如此
不言得正一邊者。
傳無此言。
無事解釋也。
細察則可見
凡合言之下。
分說兩邊則下或字。
序文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
合言之也。
氣質之禀。
不能齊。
分言之也。
故下或字。
中庸序心之虛靈覺一而已矣。
合言之也。
或生於形氣之私。
或原於性命之正。
分言之也。
故下或字。
以此例之可見
 首章小註
爲人臣則敬。
便是出來爲人子則孝。
便是出來便是性。
乃情也。
何以謂之性也。
出來者情也。
出來底性也。
更思之。
 虛靈之說。
嘗竊妄意體上也自虛靈
用上也自虛靈
故於盧氏以寂感分虛靈之說。
不能無疑
近看先生之言。
有曰靈者心之知處。
雖未感物
固自若。
不可曰心之感也。
此與先生分體用亦無不可之敎。
終恐不同
奈何
所謂體用
有分動靜言者
亦有不分動靜言者
活看亦無妨。
非謂靜時有虛而無靈
動時有靈而無虛也。
玉溪以寂感言誠恐未安。
 知止而后有定。
章句曰志有定向
或問則曰事事物物
皆有定理
二說不同何也。
物有定理而知之。
故志定向
互相發明
何謂不同
 愼其獨。
小註
新安陳氏曰。
此獨字。
心所獨知而言。
非指身所獨居而言。
如是說則但知存心而不知檢其身也。
陳氏說莫無偏否。
心所獨知
並處衆處幽而言。
 大學章句
切磋琢磨曰。
治之有緖而益致其精。
論語集註則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
此則曰緖曰致。
而彼則曰精曰求。
其所以不同者。
伏乞詳敎。
大學切磋琢磨
始終頭尾無偏重。
論語切磋
琢磨
先以切琢爲精而已
始知磋磨之爲益精
故其註釋如是
朱子釋經之精密如此
公元1847年
(丁未十月)
 論語首章三亦字。
亦字有意味。
學習非爲說而爲之也。
然且可說也。
朋來非爲樂而致之也。
然且可樂也。
不知不慍
非欲爲君子如此也。
然且爲君子矣。
如此看則亦字之意可見。
 爲政首章范氏註。
不動不言無爲
貼德字看。
信成
貼政字看。
簡靜寡。
北辰居所
御煩制動服衆
衆星拱之
 聖人隱惡揚善
夫子微生高之小枉而掩其素有直名者。
毋或近於刻核乎。
隱惡揚善
好問之量。
微顯闡幽
明理之用。
二者並行不相悖也。
公元1863年
鄭季友(錫縞○癸亥)
細讀來敎
兩家家㨾。
頗多牴牾云云
病懷易弱。
不無過慮
力疾獻愚。
無以我耄而三思之也。
人有一身
必具五倫
五倫相接
其勢固齟齬
贒愚異禀
方圓不合
始於兆眹
終至仇隙
古今失性亂德。
顚覆狼狽
者。
歷歷可鑑也。
聖人憂之。
敎以人倫
葢因固有之德而行人當行之路而已
其所値者。
有難有易
遇其易者。
無漸積累之勞。
遇其難者。
有誠孚懇惻之實。
是故前古成德凝業者。
未有不始牴牾而終和平
大舜之耕歷山河濱雷澤
濬井蓋廩許多勞苦
尙矣勿說。
以我國耳目所逮者言之。
谷之事庶母也。
退溪之拜兄嫂也。
(一日十見則十拜。
)愼齋之敬內子也。
可以師法也。
不惟是也
閭巷編戶
不能善事父母
善事兄弟
而能保家保族者。
未之見也。
程子曰。
令與簿不和
只是私意
善則歸彼。
罪則歸己。
積此誠意
豈有不動得人
夫令與簿。
異家之人也。
猶有積誠感化之道。
一家之親乎。
一食
不思先納其口而必獻之。
一絲
不思先溫其體而必獻之。
事事物物如此
積此誠力
豈有不動得之人乎。
但人不知善與利輕重故耳。
左右垂察焉。
不敢忘先相信之厚。
有此縷縷
庶或諒之也。
答洪子華(在彬)
 孟子豫章
纔說底豫天下化。
則於化之一字
天下父子之定。
包在其中矣。
今又言父子定一句
無乃重複乎。
化謂天下之人。
薰染舜之孝而無不孝之人也。
定謂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而孝爲天下定理
不孝天下之大罪。
無可推諉稱托之地也。
葢天不孝之子
必其心見父母不是處
身陷不孝之惡。
瞽瞍底豫
天下豈有不是父母耶。
子之不孝
皆子之罪也。
化與定義不同
何謂重複
 孟子儲子之問曰。
堯舜與人同耳。
只言其同於人而不言其異於人者何也。
下齊人章。
通作一章
則意足語備。
集註不言
不敢質言
公元1847年
答崔伯亨(錫○丁未)
 如新受賜。
如更受賜。
新更二字
如何分看。
如新受賜。
謂新受於他人也。
如更受賜。
謂更受於父母也。
 冠三加祝云兄弟俱在。
以成厥德。
若於無兄弟者。
不用此句。
如何
兄弟遠近男女而言。
 伊川先生曰。
病卧於床。
委之庸醫
比之不慈不孝註。
陳氏曰。
子有疾而委之庸醫
比之不慈
有疾而委之庸醫
比之不孝
故泰錫亦以此意觀之矣。
金友穉章據程子全書病卧於床。
是已病也。
然則不以身病釋之。
而存此陳氏註何耶。
程子全書
果以身病言。
陳釋失之。
書時失照檢也。
 橫渠先生曰。
舜之事親第二節云務以悅親爲事
不可計家之有無
竊意如此可以順親之志。
恁地不計
將至家産蕩盡。
不惟賓客之供不繼。
且使父母不免凍餓
奈何
順親心重且大。
裕財之方輕且小。
不可輕小者。
失重大者也。
公元1848年
答崔伯亨(戊申)
 
家禮序兩病。
或畧或詳。
無所折衷
故有志好禮之士。
不能擧其要。
一病
或遺其本而務其末。
緩於實而急於文。
故困於貧窶者。
終不能及於禮。
一病也。
 小註劉氏曰。
伯叔則祔于曾祖之房一邊
伯叔母則祔曾祖母東邊
○尤翁曰。
祔位東西正位
考西故男亦西。
妣東故女亦東。
伯叔父與伯叔母皆死合櫝則當祔於曾祖之房。
伯叔生存伯叔母死則祔於曾祖母之房。
然則諸祔位當遵尤翁之說。
西女東。
而旣合櫝則祔于西乎。
祔位入廟位次
以大註觀之。
則不男女
皆祔于本位之東旁西向
以劉氏說觀之。
則男祔考西。
女祔妣東。
尤菴說觀之。
未合櫝者。
西女東。
旣合櫝者。
從夫祔西。
不敢質言
從大註祔東旁恐是。
 大時排定祔主位次
○竊以坐次如在廟時之文考之。
則祭時右丈夫婦女明矣。
大小分排之文觀之。
無論男女
尊居西幼居東明矣。
然若卑者皆男子而居西。
尊者婦女居東
則雖合於丈夫婦女之文。
不合於尊居西幼居東之義矣。
但以尊卑定排。
則雖合於尊卑右之義。
不合於男西女東之文。
然則祔主位次
無論男女尊卑
隨地頭。
或以男女爲序。
或以尊卑爲序耶。
所謂祭時坐次
如在廟時排定
指正位而言。
祔位右丈夫婦女
從正位考西妣東之例也。
就裏大云者。
以北爲上而序尊卑也。
無可疑。
 百世不遷
○愚以家禮考之。
今世所謂百世不遷時忌一如平日者。
宋世無此法。
而葢昉於我朝中葉以上者也。
然所言不一
大典云始爲功臣者。
代雖盡不遷
別立一室
沙溪曰。
四龕外又
特位則五龕也。
不可爲也。
四代祖雖未代盡。
而出安別室
尤菴曰。
不遷之主。
遷於墓所而不埋。
奉高祖於廟中
合於家禮
不違國法以待功臣之意也。
同春曰。
朱夫子於此十分斟酌
立定此制也。
何可捨之而出新制耶。
雲坪曰。
朱子通解則却嚴於宗廟制。
不可遷云云。
遂菴曰。
別廟以奉不遷位。
第二功臣並爲奉安無妨
然則先生之訓。
雖各不同
而細究其歸則不過立廟墓立廟宗家二義而已
二者之中。
安所從。
百世不遷之廟
三代以上常禮也。
天子太祖之廟而百世不遷
諸侯始封之君。
始祖之廟。
百世不遷
諸侯別子大夫始祖
百世不遷
後世立廟之制不講。
故程朱兩夫子參酌今古制。
士大夫家祠堂之制。
然與古立廟規模不同矣。
雖祭及高祖
一堂之中。
已非三廟二廟一廟之制。
則僭與不僭
不須論也。
朱子雖未得盡復古廟制度。
而其始祖不遷之義。
不可不講也。
始祖則代盡埋主之時。
就墓立廟藏主
使子孫歲一祭之。
不違親盡祧遷之俗制。
不泯始祖百世不遷古意
晦翁所以眷眷愛惜此禮者是也
至於我朝追遠逮下之恩。
曠絶
近古
特許懿親功勳道學忠義諸臣不祧之典。
則此當爲百世不遷之宗矣。
若從朱子遷墓藏主之制。
則安在其榮君恩(恩下恐有脫)贒祖之特禮也哉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世室不在此數之限。
臣民家特禮不遷
不在計世限祭之數矣
庶人亦得祭四世寢室
則此與三廟二廟之制。
不相碍。
今以君命特祭不祧之祖一堂之中者。
有何掣碍於廟數古禮耶。
此必合有商量恨不得禀質古昔也。
公元1857年
答崔伯亨(丁巳十一月)
所詢天地人物道同異分合之說。
旣非愚陋之所可窺測
亦非卒乍之所可究竟
前古聖賢
論之已明。
說之已詳。
在後仔細解析
眞實體驗而已
孔子曰。
同歸殊塗
一致百慮
朱子曰。
同中識其異。
異中識其同。
前後旨訣。
如是炳然
如以人所易知易見者驗之。
一人之身。
得一生理而生。
及其受形
目司其明。
耳司其聰。
手司其執。
足司其行。
心司其思。
各有所職
不相侵界。
一體受病則百不寧
其所禀之理同出一原
而無彼此之別故也。
推此而廣之則天人物一身也。
論其同則渾然全體
初無爾我彼此之別焉。
論其異則各有所司
各有所職
不相侵奪
不相踰越焉。
學者先從其物物各異之體。
求其當然之則而一一體驗
又求其物物所同之原。
玲瓏四通
無所滯碍
則向所謂曰同曰異者。
不止空言而始爲實見矣。
然此從致知上說耳。
涵養充擴之功又自別。
幸須循序用力
以待融釋之日如何
不然而騰之口舌而止。
則亦與我了無干涉也。
公元1852年
金德三(禹鉉○壬子)
 先生所著一鑑開基祝文
謂講先正兄弟同居圖。
建廟起塾。
列房左右
容諸男女同爨
夫耦婦蠶。
課經熟禮。
制度可得而聞乎。
若正畫模範
使人人各做張公之法門
此爲風化一助也。
伏願明敎
祠堂當用家禮
正堂五架四間
冠昏喪祭講會燕集通用
大門一間左右
東西塾。
百事庶務
正堂東西
列立四間屋。
各爲一房
異爨一房各饋一房
同爨一門合饋一門
餘當隨時潤色
公元1845年
答閔太始(致元○乙巳九月二十一日)
有事焉。
上文集義而言。
勿正承上文非義襲取而言。
下文耘苗。
有事焉之譬也。
揠苗
正之不得助長之譬也。
葢答公孫丑不動心之問。
而明夫孟子
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正相反
孟子理明而氣充。
不期不動而自然不動。
告子則必欲其不動而所謂動者
直是冥然無覺
悍然不顧而已
孟子之不動也。
大旨如此
養苗培壅
固是望其苗長之心也。
若乃切切責効計功而期其長於目前
非徒無益
乃反有害云耳
何嘗敎人去耰廢鎛而不耘苗耶。
答閔太始
 中庸二十章
○諺解口訣
皆爲師弟問答之辭。
不爲君臣問對之辭何也。
尤翁曰。
不作君臣問對之讀未安。
 
大學誠意章。
○特釋一條。
誠意一節
雖居八條
而實該本末始終
程子曰。
格物窮理
但立誠意以格之。
朱子曰。
於其始敎爲之小學
使之習於誠敬
則誠之包乎聖學之始者。
如此
又曰。
誠意者。
自修之首也。
又曰。
誠意章。
乃誠身之
所謂誠身者。
中庸語也。
中庸一篇
論誠始備。
有曰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推誠極功
必至配天而後已。
則誠之包乎聖學之終者。
如此
誠意一章
其先後之序。
則當在格致之後修之前。
極其功用之大。
則實貫乎八條之中。
故此章則
釋一條而與他傳凡例不同
公元1854年
洛汝(冀善○甲寅十月二十五日)
公元1847年
星回手帖
承審朔沍。
省侍百福
慰沃勞衷。
尊旣發身
通籍金閨
君山秋夜
掛劒讀書
其時也。
常以精忠報國四字
刻在骨髓
纘成尊門三武穆。
區區之祝。
舐犢之悲塡肚。
不敢作賀語。
心常耿耿矣。
書至。
不覺存諸心者自發於口。
尊其念之哉。
公元1854年
答成而強(近仁○甲寅至月二日)
盛敎提出一敬字。
亹亹反覆
可驗日用工夫見親切。
所以警發昏惰者多矣。
然而晦翁所訓。
則說敬。
又必說致知
而至其下工節度
則曰默識此心之靈而存之於端莊靜一之中。
又曰知有衆理之妙而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
如此用工然後
乃可以內外相資。
動靜交養
主敬致知之方。
兩得其宜矣。
今於當默處反詳而當講處還略。
無乃有所未盡者歟。
爲學之道。
只有心與而已
心爲體理爲用。
一則非學也。
主敬可以存心
致知可以明理
主敬工夫
只在自家默默加工而已
不容問人。
而亦他人所可輔助者也。
至若致知工夫則不自用
必須讀書講究
問人論辨而後可得者也。
此默彼語。
此靜彼
動。
事若相反而理實相通。
幸更益思而刻苦用工
如何如何
公元1855年
答成而強(乙卯)
 孟子朝王章。
孔子曰。
有道
危言危行
無道
危行言遜。
戰國之時。
無道極矣。
孟子言行俱危。
可疑
孟子賓師之位。
故其言如此
 好辯章。
作於其心。
(止)害於其政。
前篇曰生於其心。
害於其政云云
先政而後事也。
此篇曰作於其心。
害於其事云云
先事而後政也。
朱子曰。
先事而後政。
是自微而至著。
先政而後事。
自大綱而至節目
然則問知言處。
綱目爲序。
楊墨處。
以微著爲序何也。
浩然章。
卿相立言
先言後言事。
好辯章。
處士立言
先言事後言政。
在上而心不正
則失其政而萬事皆誤。
在下而心不正
則害於事而次第上及於政。
此則自然之勢也。
 忠恕違道不遠。
論語大學忠字註。
皆曰盡己之謂忠。
而此則盡己之下。
心字何也。
論語大學
只言忠恕忠信
不必言心字。
中庸則忠
恕與道字相對說。
故加心字
以明心與理之不同
 庶母諸妾之位次
未知有明可據
而獨谷立庶母主婦之前
立諸妾於諸婦女之前
龜峯牛溪書。
極論其非。
一家之內。
莫重於嫡妾之分。
谷之禮嫡庶
無復差等
如何
龜峯語其常。
谷處其變。
 龜峯曰。
庶母之有子者服緦。
無子者無服
谷曰。
父之婢妾則有子者有服
無子者無服矣。
主家之妾則乃貴妾也。
不論有子無子。
而其家長尙有服。
豈可以無子而無服乎。
同爨緦者。
著之禮文
不可目之以無服也。
二先生之說孰是。
谷說恐當從。
公元1852年
李友仁(尙休○壬子十二月十五日)
此來不能秀才
吾不知何故也。
秀才不能忘吾。
何故也。
細審惠幅。
誤以我爲眞有不可忘。
置之不忘之列。
故亦能使我不能秀才也。
楊慰洪賀之戱。
何其酉山老人相似也。
向聞此丈亦云云以爲蘭闍一例弘度耳。
秀才亦以我戱耶。
謹審三加筮期。
君子感愴孺慕之心。
油然而生。
成人立身之責。
於是乎重矣。
當仁行義之職。
於是乎備矣
秀才其亦勉之
哉。
字以尊名
賓之職也。
秀才徵之於我。
秀才講禮乎。
有問無對非恭也。
愚竊以爲五尙之中。
孟子尙志之訓。
尤切受用
所謂者何也。
孟子自釋曰仁而已矣。
告子食色之性及楊墨似仁似義之說可知也。
然欲講明其說。
辨析其疑。
則非尙友
不可得也
尙友如何
孔子云乎
居是邦也。
友其士之仁者
然則字以友仁
未知何如
未及叙其說以呈。
仁說在晦翁先生書。
與貴閈諸君參互對講
必得其說。
何待於余乎。
心與同異分合之說。
使人聽瑩
又讀元亨利貞說及答潘端叔問目
(在大全五十卷
)則庶幾得之矣。
得是說則秀才所問五尙
不外是矣。
秀才之問。
答不知裁
甚矣不訒也。
主臣主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