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x 页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一卷○丧礼四笺(卷十一)
 丧期别(四)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1H 页
承重一(适孙。为祖父三年。)
  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丧服传。不杖期章。)
 徐曰。此适孙承重也。仪礼丧服篇。不载此条。子夏作传于不杖期章。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下发之。勉斋黄氏。取以补丧服正条。今据以为承重之制。
 
《通典》刘宝以为孙为祖不三年。(谓本无承重之法。)丧服云。孙为祖周。案小记为祖后者。为祖母三年。二文不同。何以为正。(设为问。)答曰。经无孙为祖三年之文。(谓斩衰章无此文。)小记所云。为祖母三年。自谓无后。养人子以为孙者尔。(为人后者。无复父祖之差。同三年也。)丧服传。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斩。此祖后谓父之长子。祖之适孙也。以上厌于父。父亡然后乃下为长子斩。非孙上为祖斩也。(谓本无承重之法。)〇王敞难曰。小记祖父卒。为祖母后者三年。此谓孙为祖后也。为祖母三年。祖父可知也。若如论意。当言父卒然后为子三年。不得言祖父卒而为祖母后者三年。〇吴商曰。绝属之宗。来为人后者。服之如父。今适孙为后。而欲使为祖服周。与众孙无异。既非受重之义。岂合称情之制也。(且孙为祖正服周。祖为孙正服九月。适孙为后。则祖为加服周。孙亦当加祖三年。此经之明据也。今欲使祖以适加孙。孙以庶服报祖。岂经意耶。)〇成洽曰。适孙传重。不服斩也。服父三年服。祖宜周。若其必然。越于常例。宜见斩衰之经。不应阙而不记也。(且子为父三年。父为长子亦三年。若适孙为祖如子则祖为适孙。亦当如父为长子。不得为之周也。)〇吴商曰。(又申前说。今删之。)经云。臣为君祖父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1L 页
母服周。从服例降一等。则君为祖服斩矣。此非经义邪。何责阙而不记也。(如论之意。欲使祖加孙二等。而孙加祖一等。此岂经例乎。)〇杜佑曰。以情求理。博士吴商议之当矣。〇镛案丧服传。本明君为祖服斩之义。君先服斩。然后臣得从期。故明其义也。刘宝之说。不亦谬乎。(若如刘说为字之上。更加为字。方可成文。)且祖方卒时。子与孙俱在。则子为父后。安得孙为祖后乎。后者。主祭之名。父方主祭。而号其子曰。祖后有是理乎。祖卒孙斩。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经文赫然。敢欲罔诬。刘宝成洽。其可谓妄人也已。
承重二(士庶人无封爵者。亦承重。)
 《通典》晋侍中庾纯云。古者所以重宗。诸侯世爵。士大夫世禄。防其争竞。故明其宗。今无国土世禄者。防无所施。今则诸侯无爵邑者。适子卒则其次长。摄家主祭。以长幼齿。无复殊制。今王侯有爵土者。其所防。与古无异。重适之制。不得不同。至于大夫以下。既与古礼异矣。吉不统家。凶则统丧。考之情礼。俱亦有违。案律。无适孙先诸父承财之文。宜无承重之制。〇刘智曰。此说非从古制也。魏晋二代。亦自行之。(谓行承重之法。)〇杜佑曰。夫人伦之道。有本焉。重本。所以重正也。重正。所以明尊祖也。尊祖。所以统宗庙也。岂独争竞之防乎。是以宗绝而继之。使其正宗。百代不失也。其继宗者。是曰受重。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若不三年。岂为尊重正祖者邪。(宗绝则适孙。无孙则支子承重。其所承重。皆三年也。)议者或云适子卒。不以孙继。以其次长摄主祭者。则昭穆乱矣。〇镛案礼家言传重承重受重持重。而重之为何物。未有明解。故庾侍中谬以爵土为重也。重者何。祖祢之正统也。祖祢者何。大夫三庙。适士二庙。官师一庙。有庙则有祭。有祭则有主祭者。主祭曰承统。主祭曰受重。主祭者死。立其长子。无则立其适孙。无则立其次子。使之主祭。是之谓承重。是之谓持重也。爵土有无。古今虽殊。适庶轻重。上下攸均。适孙承统之法。岂得有改。草木之微而正干旁枝。有直有斜。以相承继。况于人乎。虽匹庶之贱。此义。不可蔑也。
 《魏书礼志》永平四年。员外将军陈终德。有祖母之丧。欲服齐衰三年。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2H 页
以无世爵之重。不可陵诸父。若下同众孙。恐违后祖之义。请求详正。〇国子博士孙景邕等议。适孙后祖。持重三年。终德宜先诸父。〇太常卿刘芳议。案丧服乃士之正礼。其中时复下同庶人者。皆别标显。至如传重。自士以上。又士以上。乃有宗庙。世儒多云适孙传重。下通庶人。庶人无庙。岂得通也。今世不复为长子服斩。且终德资阶。方之于古。未登下士。庶人在官。复无斯礼。诸叔见存。丧主有寄。宜依诸孙服期为允。〇景邕等。又议云。丧服虽以士为主。必下包庶人。大夫以下每条标别。逮于庶人。含而不述也。丧服经。有祖为适孙者。岂祖以适服己。己与庶孙同服乎。(又议太康中令史殷。遂以父朔不及所继。求还为祖母三年。时政以礼。无代父追服之文。亦无不许三年之制。此即晋世之成规也。)诏如国子所议。〇镛案礼不下庶人。然丧服传曰。都邑之士。知尊祢矣。(贾云。在城郭士民知礼者。总谓之士。)大夫及学士。知尊祖矣。(贾云。学士。谓乡庠序及大学小学之士。)丧服不但朝士之礼也。尊祢则为长子三年。尊祖则为祖父承重。刘芳之说。遏人情而背圣经。谬之甚矣。
承重三(宋人承重之法。)
 《宋史》苏颂议承重疏曰。(神宗时。)近代仕不世爵。宗庙不立。而世俗之论。乃以三年之丧。为承重。广历(庆历)末。石祖仁先已服期。礼官谓宜别制斩衰。嘉祐中。刘煇祖母卒。虽有诸父。亦乞解官行服。礼官议。煇是长孙。自当承重。(臣)窃谓祖仁。世荷赏延。有重可承。煇乃庶官。有诸父在。而令承重非也。故熙宁八年六月诏书。适子死无众子者。然后适孙承重。(谓士庶。)袭封爵者。虽有众子。犹承重。(谓王公。)此明宗子传重。正合古礼。乞诏礼官。无封爵者。别立服制。庶人与士大夫。不当同用一律。〇镛案宋人。本无宗法。故石祖仁刘煇。皆以适孙。不得承重。宋俗概可知也。苏子容乃云。古礼本来如此。恐不然也。丧服者。士礼也。故大夫之礼。皆别言大夫。其为士礼明矣。然丧服为长子斩。为适孙期。曰长曰适。名法森严。乌得云无封爵者。无承重之服乎。适孙为祖三年。故祖为之加服。不可诬也。惟立后之法。最重最严。惟大宗无后。方得立后。继祢小宗。无后当绝也。唯(一作惟)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2L 页
夫无子。方得寘后。(杂记文。)庶人无后。当绝也。苏子取立后之义。移之传重。非所以定民志而绝乱本也。
 《宋史礼志》元丰三年诏下。礼官立法。自今承重者。适子死无诸子。即适孙承重。无适孙。同母弟承重。无母第。庶孙长者承重。曾孙以下。准此。〇吕坤曰。无适子。则适孙承之。无适孙则适次孙承之。无适则以庶长承之。〇镛案元丰此法。其来已久。非元丰之所创也。然适子死。先求适孙。若无适孙。不得已而立次子。古之道也。今云适子死。先立诸子。非乱本乎。同气之间。觊觎匪望。倖灾乐祸。伤天彝而败民俗。未必非此法为之也。今吾东之俗。凡适统天(一作夭)绝。无不立后。宁使族人之子来享财禄。而次子次孙。必不敢乘时接统。此亦非先圣遗法。溯考古道。吕氏之说。颇觉精微。
 《二程全书》伊川将属纩。顾谓端中曰立子。盖指其适子端彦也。语绝而殁。既除丧。明道之长孙昂。自以当立。侯师圣不可。昂曰。明道不得入庙耶。师圣曰。我不敢容私。明道先太中而卒。继太中主祭者。伊川也。今继伊川。非端彦而何。议始定。(或谓师圣曰。明道既死。其长子不当立乎。曰立庙自伊川始。又明道长子死已久。况古者。有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之说。可以义起矣。)〇尹和靖云。此一段差误。(问伊川夺嫡之说。不合礼经。是当时有遗命耶。朱子曰。亦不见得如何。只侯师圣如此说。问此说是否。曰亦不见得是如何。)〇沙溪曰。明道殁后。伊川主太中之祀。亦时王之制。而不合于礼也。〇镛案先儒称周人立孙。殷人立弟。然外丙之统。还传于太甲。(叔父传统于宗子。)穆公之统。还传于与夷。(亦叔父传于宗子)殷人未尝不立孙也。檀弓免子游衰。奚但为周人之礼哉。明道以正嫡之子。其死也。有子有孙。太中心(一作必)为之斩衰三年矣。太中之统。不传于昂。而将何传矣。盖自魏晋以来。适孙之不重于天下久矣。唐宋之法。因循敝俗。父亡祖卒者。苟有叔父。不得承重。至宋仁宗之时。因宋敏求之议。复适孙承重之法。著为定式。(见下条。)则太中之丧。昂也法当斩衰。安得云时王之制乎。违于古典。违于时制。使明道之主。不得入庙。昂也恶得无深悲乎。尹和靖朱夫子。皆于此事。显示微意。学者之所宜知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3H 页
《二程全书》鄠州从事既孤。而遭祖母丧。身为嫡孙。未果承重。先生推典告之。天下始习为常。(游定夫书明道行状后。)沙溪曰。明道既行古法。而伊川家不行之。亦不能无疑焉。岂太中公因国制。遗命伊川。使主之耶。〇镛案皇祐以后。适孙承重。此非时王之制也。苟有太中遗命。侯师圣当据之为义。岂曰义起。其无遗命可知。
承重四(嫡孙亡无后。次孙为祖持重。)
 《通典》晋万蒋问嫡孙亡无后。次子之后。可得传祖重不。范宣答曰。礼为祖后者三年。不言嫡庶则通之矣。无后犹取继。况见有孙而不承之邪(一作耶)。庶孙之异于嫡者。但父不为之三年。祖不为之周。而孙服父祖。不得殊也。〇镛案此一条。乃人伦之大义。宗统之大法。不可以不讲也。礼凡有适子者。无适孙。(丧服文。)则范宣所谓适孙者。父亡而祖在者也。今俗轻于立后。适子之死而无子者。无不立后。适孙之死而无子者。无不立后。故一见范宣之议。无不瞠然。然古者立后之礼。必不得已而后行之。适子死而无子。则当立次子。适孙死而无子。则当立适孙之弟。若又无弟。当上立次子。若次子既亡。当立次子之子。范宣所谓庶孙承重。此之谓也。此法本出于天子诸侯之家。三代以来。未之或改。合于天经。协于人纪。不可以变易者也。若父既死。而适子继亡。或祖既死。而适孙继亡者。不得不立后。何者。重之既传。统焉斯在。有敢干者。名之曰夺宗。此又名义之大防也。庾蔚之言。明确中理。见下条。
承重五(适孙持重。在丧而亡。庶孙摄主。不服三年。)
 《通典》或问徐邈。适孙承重。在丧中亡。其从弟己孤。又未有子侄相继。疑于祭祀。邈答。今见有诸孙。而祖无后。甚非礼意。礼宗子在外。则庶子摄祭。可依此。使一孙摄主。摄主则本服如故。礼大功者。主人之丧。犹为之练祥再祭。况诸孙邪(一作耶)。若周既除。当以素服临祭。依心丧以终三年。〇宋江氏问。甲适孙传重。未及中祥。适孙又亡。有次孙。今当应服三年不。何承天答曰。甲既有孙。不得无服三年者。谓次孙宜持重也。(但此孙先己制齐衰。今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3L 页
得便易服。当须中祥。乃服练居垩室。)昔有问范宣云。人有二儿。大儿无子。小儿有子。疑于传重。宣答。小儿之子。应承三年。亦粗可依。〇裴松之曰。礼适不传重。传重非适。皆不加服。明适不可二也。范宣所云。次孙本无三年之道。若应为祖后。次孙宜为丧主。终竟三年。而不得服三年之服也。〇司马操曰。有孙见存。而以疏亲为后。则不通。既不得立疏。岂可遂无持重者。此孙岂不得服三年邪(一作耶)。〇庾蔚之曰。适孙亡。无为后者。今祖有众孙。不可传重无主。次子之子。居然为传重。范宣议是也。适孙已服祖三年。未竟而亡。此重议已立。正是不得卒其服尔。犹父为适。居丧而亡。孙不传重也次孙摄祭。宜如徐邈所答。接服三年。未见其据。〇镛案徐邈摄主之说。虽若无弊。然其家宗统。遂无处置。此未了之论也。适孙亡者。既无子侄。是无后者也。律以儒说。非继别大宗本。不立后此孙。无后当绝。其从弟己孤者。不唯摄主。仍当承统。至于先王之礼。大有不同。继祖之宗。无不立后。(详见立后条。)奚独此孙。遂绝其嗣。其从弟他日产子。当以次子。后此适孙。既当如此。一孙摄主。本服如故。当如徐说。但心丧三年。义甚暧昧。未敢知也。大抵心丧三年。本是师弟之特例。一巾一带。本无制度。晋宋儒者。忽以心丧三年为疑服。措处之妙方。不揆义理。轻以许之。脂韦依违。不可摹捉。咎之以重。则曰我不三年。罪之以轻。则曰我亦三年。苟逭诮讪。阴坏礼法。未有甚于此者。而大同成俗。认作先王之经礼。今末如之何也。试论徐邈之说。一孙摄主者。既不承统。自无三年。素服临祭。己协情礼。又何为心丧三年。使家人亲戚。疑于承统哉。礼者。所以别嫌而明微也。若嫌者益惑。微者益晦。又安用礼。〇又按流万世无穷之弊。作礼家难拨之蔀者。何承天司马操之说也。凡服丧之义。哀发衣服。以制(一作别)亲疏。非以是为死者之仪卫。如旌翣之树前也。虽匹夫贱人。苟其多子。则三年者。众虽贵族大官。苟其无子。则三年者亡。何氏乃曰。甲既有孙。不得无服三年者。是以适子适孙。视为执旌操翣之人。先者有病。后者可代也。岂先王制服之义哉。服术有二。一曰亲亲。二曰尊尊。甲之次孙。若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4H 页
以亲亲。孙为祖期。若以尊尊。非适不斩。何得为之三年也。甲之宗统。既传至孙。所谓次孙。攘宗子己受之重。冒先王不制之服。以篡其先祖之祀。则乱之首也。若云重则何敢。吾悲夫吾祖之有诸孙而无三年。吾聊为之斩衰苴杖。以为吾祖荣。此又野人之杂言。非圣人立制立文之意也。〇又按庾蔚之说。盖谓祖父生时。适孙无子而死。则次子之子。不但摄祭。仍宜承统。(居然为传重。)若祖父死后。适孙受重而死。则次子之子。虽为摄主。不当服斩也。(非承重。不为祖三年。)其说。于此讼之案。最精最确。深中先王之至理。可作昭代之令典。凡遇此事。宜以庾蔚此说。奉为关石。诸说纷纷。皆不及也。奚但适孙。虽适子。若于生父(父生)之时。死而无子。则次子承统。古之道也。
承重六(父在丧而亡。适孙无代服之礼。)
 《通典》宋孟氏问曰。(孟氏者。嗣子之族人。)嗣子今为孟使君持重。(服其父。)光禄丧庭无复主位。(嗣子之祖也先亡。)于礼云何。〇周续之答曰。礼无晓然之文。然意谓嗣子宜兼持重。(谓当兼服祖。)正位之丧。(非旁亲。)岂可阙三年正主耶。〇又问曰。若嗣子兼持重。光禄丧次。新有庐耶。答曰。礼之倚庐。是寝苫枕块之处。非接宾位也。今代皆以庐为接宾之位。则从礼之变。亦宜两设。(又问。葬奠之礼。何先何后。答云。葬先轻后重。)〇镛案此祖丧未葬而父亡者也。丧必三年者主之乎。周说谬矣。然且此子新服斩衰。设如周说。尊持祖重。率之以古法。必无别制衰服之理。何者。两服俱斩。无缘两制也。
 庾蔚之曰。父为适居丧而亡。孙不传重。(全文见上条。)〇沙溪曰。庾蔚之云。犹父为适居丧而亡。孙不传重。分明是引古證今之语而未详其来历。可疑。丧服图式所论。与庾说不同。以此遵行恐宜。〇镛案庾说引重如圣经。必当时名儒之定论也。后世代服之谬义。己经前人辟破。惜无全文传世者也。
 《魏书礼志》国子博士孙景邕等议云。晋太康中令史殷遂。求还为祖母三年。(父新亡。)议者曰。礼无代父追服之文。(全文见上条。)〇镛案殷遂之父。居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4L 页
母丧未毕而亡。故遂欲代父追服。而朝廷不许也。当时正论。必有可观。而吉光片羽。犹有烨然如此者矣。
 《通解》宋敏求议曰。子在父丧而亡。嫡孙承重。礼令无文。大凡外襄终事。内奉灵席。为练祥禫祭。可无主之者乎。当因其葬而再制斩衰服三年。诏从之。(宋史云。仁宗皇祐元年。大理评事石祖仁奏叔从简。为祖父中立服。后四十日亡。乞下礼院。定承祖父重服。礼官宋敏求议曰。自开元礼以前。适孙卒则次孙承重。况从简为中子已卒。而祖仁为适孙乎。或谓己服期。不当改服斩。案仪礼子嫁反在父之室。为父三年。郑氏注谓。遭丧而出者。始服齐衰期出而虞。则受以三年之丧。是服可再制明矣。今祖仁宜解官。因其葬而制斩衰三年。有如其类而已。葬者用再制丧服。遂著为定式。〇宋敏求议。又引徐邈、何承天、裴松之、司马操诸说云。祖仁名适孙。不承其重。而乃曰从简己当之。可乎。况徐邈裴松之说。己为操驳之。是服可再制明矣。〇又云。女子嫁反之注。杜佑引其义。)〇通解又曰。今服制令。嫡子未终丧而亡。嫡孙承重。亡在小祥前者。则于小祥受服。在小祥后者。则申心丧。并通三年而除。(嫡孙为祖母及曾高祖后者。为曾高祖母准此。)〇唐顺之曰。承重者。礼所谓受重也。何谓之重。谓祭统也。礼曰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为人后者。以旁枝后其大宗。为祖后者。以适孙后其祖父。虽其疏戚不同。其所以必为之三年者。则皆以为后之故。为后者。受重之谓也。礼固有为曾祖后者。为高祖后者。若以代父为说。是父之所期。吾代为之斩。父之所五月。吾代为之斩。比其本末倒寘甚矣。代父之说。又何施乎。此其鄙野舛驳。绝不可准于经典。然耆儒先生。亦往往以此为说。竟不知何所起也。(答汪生书。)沙溪曰。通解之说可据。但亡在练后。则只伸心丧云者。未知恰当。(宋浚吉问。祖丧未葬。又遭父丧。则长孙当追服其祖三年否。答曰云云。)〇又曰。丧服父卒则为母疏。父卒三年之内而母卒。仍服期。要父服除而母死。乃得申三年。此盖三年之中。人子不忍死其亲之义。为母为祖。宜无异同。而一则再制斩衰。一则仍服期。经传通解。皆录而并存之。当何适从。此是大节目。不敢轻议。姑附其说。以备参考。〇镛案定大议决大讼。当据圣经。经曰。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丧服传。)此谓父卒然后祖卒。则为祖后而服斩也。今明明祖卒然后父卒。父为祖后。我为父后。犹云服祖三年。是显与经背。不容再言。大凡为祖父三年。止有一法。为祖后者三年。不为祖后者无三年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5H 页
也。方其祖父之死。既属纩。其父已立为丧主矣。其讣于君。其父已拜送于西阶矣。宾至。其父已拜宾矣。君使人吊。其父已迎于寝门之外。入而进中庭。拜稽颡成踊矣。君使人襚。其父已拜宾如初矣。其饭含也。其父已扱米实贝矣。既小敛。其父已即位阼阶之下。而带绖成踊矣。既殡。其父又即位阼阶之下而成踊矣。顾其父不为祖后乎。父既为后。受重持重。践其位行其礼。不幸旬日之间。父又继卒。我之立为丧主。命讣拜宾受襚实含而成踊于阼阶之位。一如其父之于乃祖。则我者父之后也。我为父后而服祖三年。天下有此法乎。废严父已受之重。冒先王不制之服。犹得云中礼乎。为祖三年与为父三年。其术大异。为祖三年者。受重之服也。祖父之重。业已传子。又有何重。可以授孙。无重可授而谓之承重。是亦不知重而已矣。先儒言礼每到难解处。辄云不忍死其亲。今父既服斩。不幸中殂。乃其子掠而据之曰。我承祖重。胡独非死其亲乎。谓之承重。终不能安于心。于是乎代服之说作。嗟乎服其可代之乎。服者。生者之所以饰其哀。非为死者服也。今为代服之说者曰。尊者之丧。岂可无主。嗟乎丧必三年者为主乎。徐邈之说。犹可据也。今为父代服。已成礼典。非有朝廷令甲。不可动也。窃谓私门无即位之礼。小敛即阼。乃即位也。今拟祖亡。既小敛。父即阼阶之位而继亡者。勿许代服。祖亡未小敛。父未即阼阶之位而继亡者。子得为祖父三年。著为令甲。以明受重之义。庶云有补于阙典也。虽然。古者兼服之法。必其斩齐期功升数不同而后。两制其服。各适其殡。今为父为祖均为斩衰。不应无故两制以违经法也。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曾子问。)同服之不两制。亦其明验也。〇又按宋敏求之议。本是有激而发。不可据也。宋人本无宗法。虽名公大贤之家。详验家法。多违常理。石祖仁其一也。石祖仁本是适孙。虽非荐丧。原可承重。故敏求之议。顺理合情。得著为式。而荐丧代服之法。因亦依附而得立也。前论虽正。后谬难恕。勉斋以下诸先生。宜深究先王之至(一作正)理。以垂来世之令典。顾乃以宋敏求之议。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5L 页
表章建立。使之钦遵。此后学之深恨也。〇又按宋令曰。适子亡。在小祥前者。适孙于小祥受服。在小祥后者。心丧三年。此又不可晓之义也。礼曰。未练而出则三年。既练而出则已。(小记文。)宋敏求所引郑玄之注。亦此演义也。然丧服变除。皆变粗为精。由恶入美。为如是然后。能顺于理也。女子既嫁。为其父母。服齐衰五升。(正齐衰。)牡麻绖带。礼也。女子未嫁。为其父母既练服。受衰七升。(与男子同也。)葛绖无带。(妇人不除首。)礼也。未练而出者。先服五升。后服七升。先戴麻绖。后戴葛侄(葛绖)。虽其名变齐而为斩。乃其物由恶而入美。未尝不顺于理也。今也受衰受葛之法。废而不行。犹复至练而再制。则变精为粗。改美为恶。岂先王制礼之意哉。日弥久则哀弥浅。哀弥浅则服弥美。理也。今也日弥久而哀弥浅。哀弥浅而服弥恶。亦可谓反于常者矣。先王制礼。外若庸常。细究内蕴。皆有精义至理。今以粗心浅见。轻改先王之典章。未有不乖于理者也。且所谓心丧之说。吾所未晓。女子被出。归服其父者。子为父也。子为其父。亦既练则已。未有心丧之说。今孙为其祖。必为心丧之法。抑何故也。况此适孙方服斩衰。身被斩衰之服。法有心丧之名。天下其有是乎。后儒不知义断。开口便说心丧。左许右与。都不爱惜。乃执斩衰之人。冒加心丧之名。其猥亵贸乱。岂复有加于是者乎。〇又按沙溪以亡在练后。只伸心丧。谓未恰当。然既非税服。何得无时制服。同春本以祖丧未葬。发疑设问。沙溪乃于祖丧既练。犹欲追服。盖以通解之文。信之太过也。〇又按沙溪后说。最要表章。祖卒三年之内而父卒。则必服祖三年。父卒三年之内而母卒。则必服母期年。揆诸理义。不公甚矣。于母则宜伸而犹压。于祖则既远而追攀。一则薄恩而伤孝也。一则凌尊而死亲也。彼此乖诡。两失其平。今宜表章沙溪之说。两正其谬。一归之于天理之当然。嗟乎。有能如是者乎。
承重七(父死未殡。而祖父死亦三年。)
 《通典》贺循曰。父死未殡而祖父死。服祖以期。既殡而祖父死。三年。(此谓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6H 页
适子。为父后者也。父未殡。服祖以期者。父尸尚在。人子之义。未可以代重也。)〇虞喜曰。若父死未殡。服祖但期。则祖无倚庐。传重在谁。假使祖为国君。己为适孙。祖之群服祖三年。而己则服期。虽云未忍。如大父何。〇庾蔚之曰。礼云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故父亡未殡。同之乎存。是父为传重正主。己摄行事。事无所阙。虞喜何谓无倚庐乎。若祖为国君五属皆斩。则孙无独期之理。贺循所记谓大夫士也。(又云。父丧内祖亡。则兼主二丧。立二庐。为父丧来吊。则往父庐。为祖丧来吊则往祖庐。)〇沙溪曰。愚以为只服期年。则是无祥禫。其可乎。然古人之言如此。不敢轻议。(李世弼云。当依沙溪之说。无论父之未殡己殡。适孙皆代父服重。)〇镛案为祖三年。但当一言而决己之受重于祖(一作父)乎。于祖乎。于父则不为祖父三年。于祖则三年已矣。父朝亡而祖夕死。犹之受重于祖父也。受重于祖而不为祖父三年。天下无此礼。乱圣人之礼制者。必贺循也。虽然。虞喜忧在倚庐。沙溪忧在祥禫。李氏谓宜代服。斯皆举其末而遗其本。察其细而忽其大者也。三年之术有二。一则亲亲。一则尊尊。子为父母者。亲亲也。为人后者。为所后者。尊尊也。何谓尊尊。礼曰。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丧服传为人后章。)凡为祖后而三年。为曾祖后而三年。为大宗之后而三年。殷王外丙为兄后而三年。鲁僖公为弟后而三年。无往而非此义也。我不受重。虽无倚庐。未为阙也。我不受重。虽无祥禫。未为戚也。我不受重。不可为父而代服也。受重者三年。不受重者不三年。不受重而三年者。庶子为父而已。此为尊尊。彼为亲亲。除此以外。无三年也。贺循之所以误。唯在于受重而不斩。其馀可无责己矣。
 《礼考》汪琬曰。礼殡而后成服。父既前卒。则先成父服。而后成祖服。当其成祖服之时。父尸已殡矣。夫何不敢服重之有。父卒尚不得以馀尊压母。(引卒事。反丧服。)安有适孙为祖。而不敢服重者哉。〇镛案殡与不殡。本非此讼之耍言也。父朝亡而祖夕卒。犹当为祖三年。
承重八(庶子之适孙。为祖父亦三年。)
 《通典》刘智曰。父以已当继祖。故重其服。(为长子三年。)则孙为祖后者。不得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6L 页
轻也。然则孙为祖后者皆三年。(问。庶子之长孙。既不继曾高祖。此孙为祖持重三年否。答曰云云。)〇杜琬曰。庶祖无适可传。非正体乎上也。凡祖是庶而父为长。宜服齐衰。〇王敞曰。庶子之子。为继祢之宗。则得为其子三年矣。父尊其祢。而子替祖服。不贵正体。而必云爵土。此非义矣。(又云。君为祖三年。谓受位于曾祖者也。祖不受国。无重可传而犹三年。斯皆正统贵体之义。不必以爵土传己也。)〇束晰曰。小宗之绪。主其祖父之祀。岂可自同众孙不服三年哉。(又君为祖三年之说。与王敞同。)〇庾蔚之曰。祖虽非适。是已所承执祭传统。岂得不以重服服之乎。已服祖以斩。故祖亦服己以周。〇镛案庶祖之名。非礼家之所有也。卫康叔于周为庶。非卫人之所敢庶也。仲庆父于鲁为庶。非孟孙之所敢庶也。下至士庶。皆有此义。视祖适庶。升降其服。天下其有是乎。杜琬之说。悖理甚矣。〇又按丧服。君为祖三年。郑注。有父祖废疾之说。王敞束晰。并引此注。尊为经典。然夏启以来。三四千年。天子诸侯之邦。都无此事。此郑玄之空言也。岂礼家之所可引乎。经所言者正指始封之君耳。天子诸侯始得位。皆立四亲庙。凡在四亲者。皆正统传重之本也。故君服三年。臣服期年。皆所谓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也。郑玄废疾之说。奇诡悖理。何足据乎。
承重九(父有废疾。孙为祖三年。)
 《丧服注》郑曰。其父若有废疾不立。(节)今君受国于曾祖。(期年章。)〇赵商问。已为诸侯。父有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而为其祖服。制度之宜。年月之断。云何。答云。父卒为祖后者。三年斩何疑。赵商又问。父在为祖如何。欲言三年则父在。欲言期则无主。斩杖之宜。主丧之制。未知所(一作何)定。答曰。天子诸侯之丧。皆斩衰无期。〇通解曰。父有废疾。孙为祖后。亦斩衰三年。黄干天子诸候(一作侯)正统旁期图说。〇杨复仪礼图说同。 〇徐曰。郑志虽专为天子诸侯而言。然臣庶之家。父有笃疾。不能执丧。而子代父执祖父母丧者。均宜用此礼。〇明斋曰。父有废疾。适孙承重。似非独为诸侯之礼。然郑康成问答。只据天子诸侯而言。士大夫家欲仿而行之。诚有虽言者。(答李橝之问。)〇镛案郑玄此礼。空言而已。夏启以降。三四千年。帝王之家。亦无此事。况私家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7H 页
之人。俨称父有废疾。斩衰苴杖。出而拜宾。有是法乎。经所不言。而郑玄之所推演者。皆此类也。
承重十(曾祖在。亦为祖承重。)
 《礼考》吴任臣曰。今有曾祖在而父卒。乃亡父之长子承重。则嫌于无曾祖。不承重则同于有父。礼无明文。议论不一。愚则曰承重者。所以受重于祖也。故曰有适子者。无适孙。今曾祖在。则重无所受也。虽然。祖亦有继祢。与庶祖之不同。夫祖无继祢之人。则异日曾祖死而曾孙为其后。假令今为承重之孙。后复为承重之曾孙。一人而两持重于曾祖祖父。殊与礼意相乖。若祖为曾祖。支子则异日自有为曾祖后者。而吾祖为小宗。又何忍恝然而不为服斩乎。则为后于庶祖。似未可以曾祖在而厌之也。〇镛案为父之服。祖在亦伸。故先儒谓之祖不厌孙。曾祖未亡而为祖父三年。何以异是。据丧服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者之祖父母若子。则方其出后之时。所后者之祖父母在矣。(敖继公亦云。)上有祖父而得为所后者三年。则上有曾祖而为祖父三年。又何疑乎。为父斩。亲亲也。为祖父斩。为所后者斩。皆尊尊也。祖在而为父斩。犹可云服术不同。祖在而为所后斩。服术无不同矣。虽圣人复起。又安得破此义乎。且吴说妄矣。重无远近。不必遥遥传来而后。方名为重。故庶子妾子之孙。皆得为祖父承重。但是我祖便可承重。曾祖之重。虽未传下。只一祖父。原自有重。何为而不斩乎。
 万斯大曰。或问祖亡于父后。而曾祖尚存。孙承重乎且否乎。曰以古礼言之。重谓先祖祭祀之重。曾祖而在。重犹在曾祖之身。然重有己传未传之别。古人七十曰老而传。八十齐丧之事不及。老而传重。则重在祖身。祖因得立。其长子以为适子长子而没。即立长孙。以为适孙。如是而祖亡。则祖身之重。孙即承之矣。其或曾祖未传重。则祖。在犹为曾之适子。祖无重可传。孙无重可承也。(又云。孙为祖后而服斩。乃代其父为丧主。非阙承重。)曰。祖而适子也。则曾祖主其丧矣。孙虽服斩。岂得主之乎。曰七十唯(一作惟)衰麻在身。饮酒食肉。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7L 页
处于内。亲丧且然。况子丧乎。故必孙为主无疑也。孙既为主。可以齐衰将事乎。故必服斩无疑也。〇镛案曲礼曰。七十老而传。郑注曰。传家事任子孙。是谓宗子之父。(孔云。知必为宗子父者。以经言。传者上受父祖。下传子孙。子孙所传祭祀为重。若非宗子。无由传之也。至若八十。祭亦不为。故王制云。八十齐丧之事不及。不齐则不祭也。)故万氏据之为义也。然古者大夫。致仕曰老。(春秋传)既老则得以爵邑。传于其子。有若帝王家之禫位者然。若是者。其传其受。有仪有节。界限分明。今也老而无力。使子摄祭。可云传重乎。其摄祭也。祝以祖名乎。抑以曾祖之名。而言其摄祭乎。其受传也。祧其远庙乎。抑如曾祖之旧而无所递迁乎。苟皆无变。安在其受重也。未及受重。则亦不能传重。苟必传重而后。得服三年。则曾祖未死。无三年矣。至于主丧之说。尤恐不然。曾祖既老。拜宾受吊。宜付其孙。吾不知讣于君。则以曾名乎。以孙名乎。祔于祖则(一作乎)以曾名乎。以孙名乎。苟以曾名。其主丧者。非孙也。万氏之说。不亦谬乎。然且主丧之人。未必斩衰。丧有无后。仍无无主。故功缌朋友。皆得主丧。今云主丧者必斩。又何礼也。虽微曾祖之重。只一祖父原自有重。为其孙者。便当斩衰。万说皆苟也。
承重十一(为曾祖后者三年。〇为高祖后者三年。)
 《通解》为曾祖后者斩衰三年。(据注疏。)〇徐曰。此乃勉斋黄氏所补。但注疏中。绝无为曾祖后者斩衰三年句。特因郑氏今君受国于曾祖语。有类于曾孙承重。故黄氏取以补之。今考曾孙承重。礼虽无文。而古实有其事。则不可不备其礼。(郑注。见丧服不杖期。为君之父母祖父母条。)〇镛案经曰。为人后者。斩衰三年。则为祖三年。为曾祖三年。皆包在其中矣。天子诸侯之家。有为兄后者。为弟后者。为昆弟之子之后者。皆在此例。以其天子诸侯之丧。本皆斩衰。故其义未显也。
 《戴德丧服记》为高祖后者。斩衰三年。〇镛案通解无此条。健庵始补之矣。
承重十二(为人后者。为后于曾高祖。亦三年。)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8H 页
《问解》申湜问曰。人有为后而承重曾高祖。则何以处之。杨注亦不补入。何耶。为人后者。为所后若子。则五服之亲。皆当同之耶。〇沙溪答曰。为人后者。既为其子。则虽不言曾高祖。推而上之。何疑之有。非徒曾祖。五服之亲。并当有服。〇镛案为后于曾高祖者。为所后者之昆弟。其服可疑。并详出后条。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一卷○丧礼四笺(卷十一)
 丧期别(五)
  
承重十三(祖卒而后父亡者。亦为祖母三年。)
  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丧服小记。)
 郑曰。祖父在则其服。如父在为母。〇孔曰。若祖卒时父在。己虽为祖期。今父没祖母亡时。己亦为祖母三年也。〇镛案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谓祖父卒时。父尚在。己未曾为祖父后。及祖父既卒之后。父又卒。己乃为祖母后也。此人未尝为祖父后。今但为祖母后。恐人疑于其服。(先儒每云。母服不可过于父服。所恐在是也。)故明著三年之制也。若父先祖而亡。则祖父在时。此人已为祖母之适孙矣。何以云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乎。〇又按通典刘宝之说。(刘云。小记所云为祖母三年。自谓无后。养人子以为孙者尔。)全与经背。不足多辨。(全文及王敞吴商之说。见第一条。)
 《通典》刘表曰。父亡在祖后。则不得为祖母三年。以为妇人之服不可踰。夫孙为祖服期。父亡之后。为祖母不得踰祖也。〇刘智曰。父卒则祖当为己服期。此则受重也。己虽不得受重于祖。然祖母今当服己期。不得不为祖母三年也。小记曰。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特为此发也。〇成粲曰。礼有适子。则无适孙。然已受重于父。不受重于祖。不得为祖母三年。(贺循又引小记自释云。为祖母后者。服之如母。不为祖父后。不得为祖母三年。未见其验。)〇崔凯曰。父早亡。受重于祖。故为祖母三年。今父后亡。则受重于父。不受重于祖。祖母当期。〇庾蔚之曰。刘景升成粲。可谓殊涂而同类矣。〇吴商曰。假使子为人后。为本父服期。而所后者更自有子。己即还家。而母后亡。当以不得踰父。不三年乎。又从祖祖父先亡。已为小功而己为从父后。(堂叔父。)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8L 页
先亡。祖母后亡。可复以不踰祖父。服五月乎。不得踰夫之说。经传无据。〇镛案小记之文。赫赫煌煌。无用纷纷然辨论也。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非是之谓乎。〇又按吴商之说。立意虽善。取譬崎艰。犹未快也。有人于此。伯父有稚子而卒。我服不杖期。后数年稚子夭而我为伯父后。乃遭伯母之丧。将不为之三年乎。伯母祖母。无以异也。
承重十四(父亡祖在。为祖母承重。)
 《小记注》郑曰。祖父在则其服如父在为母。〇镛案昔一友人曰。父亡。己为适孙。适孙之于祖母。犹子之于母。则杖期练禫。固其宜也。但此服不可名之曰承重。重者。自祖而来者也。祖父尚在。则重在祖父。顾安得夺而承之乎。义非承重。恩别劬劳。杖期而已。不当解官。不当有心丧三年。小记曰。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所以明此义也。明祖父未卒。不得有承重之名。(或曰。祖先亡父后亡者。不曾受重于祖而于其祖母之丧。犹为之承重。则祖母别自有重。祖父虽在。仍可承祖母之重也。友曰。不然。祖与父既亡。重己及身。故得为祖母承重。今祖父尚在。则重未及身。安得承重祖母之重。统于祖父。非别自有重也。)此说似亦精微。然未敢轻议。
 《朱子语类》祖在父亡。祖母死。亦承重。〇徐曰。朱子此语。即唐上元中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之制也。今江南士大夫家。仍依郑说。祖在为祖母承重服期。〇镛案亲母之服。厌而为期。宜有心丧。祖母之服。期则期之。既异腹我。似无心丧。但缘晋宋以来相沿已久。故唐宋增之为三年之格耳。如今但得从俗。勿敢违也。
承重十五(为祖父母持重。既葬而母亡。)
 《通典》晋雷孝清问曰。为祖父持重。既葬而母亡。服制云何。别开门更立庐。不句言称孤孙。为称孤子。〇范宣曰。按礼应服后丧之服。承嫡居诸父之上。一身为两丧之主。无缘更别开门立庐。以失居正之意。(至祖父练日。则变除居垩室事毕。反后丧之服。)礼无书疏称孤子孤孙之文。今代行之。合于人情。称孤孙。存传重之目。宜至祖母讫服。然后称孤子。〇宋庾蔚之曰。二丧共位庐垩杂处。恐非适时之礼。谓宜始有后丧。便别室为庐。兼主二丧。〇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9H 页
镛案范宣令服后丧之服者。谓既葬受服。升数较细也。若二丧之亡在数日之间。不应别制二衰。以违古典。〇又按一庐以居。则诸父诸弟。其将杂处乎。后世庐制。既与古殊。当从庾说。〇又按匹夫称孤。非礼也。士丧礼士虞礼。本主父丧之礼。而并称哀子。至如杂记明出法例曰。哀子哀孙。(上午一。)父丧母丧。本皆通称。晋儒谬从郑玄之说。俨然称孤。今人又以孤哀二字。分作阴阳奇偶之定名。父曰孤子。母曰哀子。已成不刊之典。而父母俱没。又连称孤哀。世有孤哀二字。可为称号者乎。虽违众。宜称哀子哀孙。为居丧之通称也。
承重十六(妾子之子。为其祖庶母。无承重。〇承祖重者。为祖庶母无服。)
 《通典》宋庾蔚之曰。所后父若承祖后。则己不得服祖庶母也。父不承重。己得为祖庶母一期。庶无传祭。故不三年也。(妾母不世祭。)〇镛案所后父者。妾子也。妾子无子。取人子以继其后。庾说盖指此人。然凡妾子之子。其父既亡。其父之所生母虽亡。本为承重之法。与此人同也。若妾子无子有孙而亡。则其孙承重。与他小宗之适孙同。
 《魏书张普惠传》广陵王恭、北海王颢。疑为所生祖母服期与三年。(二王皆魏主妾子之分封者。)诏群僚会议。普惠议曰。谨按二王祖母。皆受命先祖。为二国太妃。可谓受命于天子。为始封之母矣。宜三年。当时议者。亦有同异。〇宋史礼志。仁宗宝元二年。集贤校理薛绅言。祖母万寿县大(一作太)君王氏卒。是先臣所生母。服纪罔知所适。乞降条制。礼官言。五服年月敕曰。齐衰不杖期为祖父母。注云。父之所生。庶母亦同。唯(一作惟)为祖后者不同。又按通礼义纂。为祖后者。父所生庶母亡。不得伸私恩。且妾子父没为母。得伸三年。孙无由独屈。今薛绅不为祖后。受重于父。合伸三年之制。王洙言圣朝典法。并无为父所生庶母服三年之文。唯(一作惟)义纂者。是唐世萧嵩、王仲丘等撰集。未可据以决事。今薛绅。为映之孙。耀卿为别子始祖。绅继别为宗。所受至重。不可辄服三年。以废始祖之祭。唯(一作惟)其父以生己之故。为之三年。可也。诏众官参详。顷因籍田王氏。特许封邑。况绅被王氏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39L 页
鞠育之恩。体尊义重。合令解官。持齐衰三年之服。诏从之。〇咫闻录曰。(顾湄著)明臧应奎以祖庶母丧。求去例。不得持重。犹执私丧三年。以重所自出。〇镛案丧服小记曰。妾母不世祭。春秋传曰。于子祭。于孙止。(隐五年谷梁。)既不世祭。自无承重。无用崎岖然再论也。若是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而又何疑。若如张普惠之说。将广陵北海。奉其太妃。以为太祖凌天地之大义。坏圣贤之经传。不可言也。又如王洙之义。最近严正。然别子者。诸侯之庶子。薛耀卿。安得为别子乎。王氏虽受封爵。薛家之重。起于耀卿。安得耀卿之上。更有可承之重乎。此皆衰乱冒昧之礼。不足据也。《礼考》王廷相曰。庶孙不为祖后。则不得为祖父服斩。安得加斩于祖庶母乎。(明礼为母亦斩衰。)丧服传曰。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而除之。况庶孙为祖母承重乎。孝慈录云。庶子为所生母斩衰三年。孙为父所生庶母。齐衰不杖期。子服三年者。为生育之恩。与父均也。孙不杖期。守其本服。乃礼也。父没而比之承重之服。是乖礼而犯义矣。(答。左卫夫书。)〇姚翼云。庶子服生母斩。谓其生育之恩。与父均也。何为而及于生祖母乎。只守齐衰不杖期之本服。为是。〇柴绍炳曰。承重者。非谓父有三年之丧。未及持而死。则必令其子代终也。且古礼。庶子为后。不得服其母。今律。于所生。许终三年。始于孝慈录。岂可缘是而并责其孙。以代子持重耶。昔汉薄太后于景帝二年崩。帝率群臣为持重。晋安帝之丧。皇太后李亦然。是皆生祖母。然在当时。实过情之礼。如殷茂、庾蔚之辈。不能无骇议矣。然则生祖母。宜何服。余谓既称生祖母。则当以祖母之服服之。〇镛案王姚诸家。秉义虽正。析理未核。何者。重起于祖。有祖而后。有重也。妾子为祖。自立一宗。自祖以上。非我重也。故妾子之父。尊则尊矣。及其死也。妾子之子。虽孤而不斩。(凡庶子妾子。皆不承重。)是何故也。谓吾宗之所自出则可矣。谓吾宗之所为祖则未也。祖犹不斩。况于祖妾乎。妾系于祖。所以不斩。非尊嫡而卑妾也。我既妾出。安得卑之。谓母可卑者。非理之言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0H 页
《问解》宋浚吉问曰。妾孙为祖后。则为其父所生母。虽无服。然亦应服承重三年者也。似当依妾子为母缌。而心丧之例。为心丧三年。如何。〇沙溪曰。妾母不世祭。则元无承重之义。应服三年云者。不然。然虽无服。岂可遽同于平常之人乎。依诸孙期服之制。而若心丧者。可也。〇镛案同春之意。欲心丧三年。沙溪之意。欲心丧期年。览者详之。〇又按以祖庶母为慈母者。虽于祖庶母。亦当三年。此系慈母之服。非承重也。不在承重论中。(详见慈母条。)
承重十七(夫承重妻从服。)
 《通典》晋贺循曰。其夫为祖、曾祖、高祖后者。妻从服。如舅姑。〇孔瑚问曰。假使玄孙为后。玄孙之妇从服期。(是时。舅姑亦服期。)曾孙之妇尚存。才缌麻。近轻远주-D001情。实有疑。虞喜答曰。有适子者。无适孙。又若为宗子母服。则不服宗子妇。(丧服传。)以此推之。玄孙为后。若其母尚存。玄孙之妇。犹为庶。不得传重。传重之服。理当在姑矣。〇庾蔚之曰。舅没则姑老。是授祭祀于子妇。至于祖服。自以姑为适。所谓有适妇。无适孙妇也。祖以适统惟一。故子妇尚存。其孙妇以下。未得为适。犹以庶服之孙妇及曾玄孙妇。自随其夫。服祖降一等为期也。〇横渠曰。宗子之母在。不为宗子之妻服。非也。宗子之妻。与宗子共事宗庙之祭者。岂可夫妇异服。故宗子虽母在。亦当为宗子之妻服也。东酌牺尊。西酌罍尊。须夫妇共事。岂可母子共事也。〇万斯大曰。世俗承重母在。则妻不从服。其误实始于虞喜。愚谓宗子母在。妇压于姑。承重妻从为丧内主。两者义别。各不相蒙。丧服传云。有适子者。无适孙。孙妇亦如之。亦如云者。言无适孙。亦无适孙妇也。虞喜之言。抑何据乎。(若如其言。是一孙妇主祭。则为适。服祖则为庶。义无一定。即玄孙为后。妻主姑存者。重在为主。不论远近。纵姑缌妇斩。只得其常。若如虞说。古礼无曾玄妇服。其夫服斩。而妻吉服。以为主可乎。故曰妇从夫。)〇退溪答郑道可曰。礼为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则服重服。妻不得承重。(又答云。承重曾高祖。其妻当从服其母。所谓舅没则姑老。疑若不当服。然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据此则其夫虽己死。其妻亦当服。盖传重至曾玄。其己上死不服者。与服同也。)又答金而精曰。丧者之妻。既服其母与祖母。似不当服。来谕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0L 页
引家礼。(家礼小功条云。为嫡孙若曾玄孙之当为后者之妻。其姑在则否。此必其姑当服。故不为其妇服。)来谕近是。疑其夫虽服。姑或祖母。以冢妇服。则妇可以不服。(又云。孙妻曾孙妻。俱在则孙妻服二妻。一在则在者服。)沙溪答姜硕期曰。横渠理窟。朱子家礼。与时王之制。皆云夫承重。则妻从服三年。无姑在则否之说。今何可舍朱、张已定之论。从诸家牵补之说耶。(罗万甲之妻。朴东尹之子之妻。皆以姑在不服三年。沙溪皆劝之。皆服三年。)至如玄孙承重。则其间孙妻曾孙妻服。诚亦可疑。退溪前后三说各异。莫可适从。或曰。其夫生时。既为祖父若曾祖父承重。其妻亦从服三年矣。其夫死后。其祖母若曾祖母死。则其妻以夫已死。委重于子若孙妇。渠只服本服而已。则是一人之身。齐斩之丧。前则重而后则轻。非徒人情。有所不忍。其夫虽亡。传重之义犹在。恐不当如是。(虽非前日从服之妇。若无继世传重之义。则中间代序。断而不续。其曾玄孙何自而陡为承重耶。其孙若曾孙。虽己死未服。犹服也。必孙妇若曾孙妇。皆服正统服。然后代序始继。而传重有本耳。)〇沙溪又曰。承重曾祖。其祖母自当为舅姑三年。其母虽传重于子。而其夫生时。既尝承重。则其夫虽没。恐亦当服。退溪云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小记文。)恐为的确之论。但其夫未及承重而早死者。又未知如何处之也。(出丧礼备耍。)〇镛案小记属从虽没也服之文。施之本服则可也。而承重者。加服也。且唯(一作惟)妻从夫三年。原非古制。只为夫方衰麻。妻不绮纨。增之为三年。(魏仁浦之议。)晋宋儒者。虽于期年之服。犹且重慎(慎重)。质问送难。今乃于斩衰极服。尤可不致慎乎。孙妇居间者。既非子妇。又非主丧者之妻。其夫既没。又无夫缞妻绮之嫌。而混为之三年。未见其合于理也。继世传重。不系妇服之轻重。顺理之丧。孙妇大功。曾妇缌麻。他日此妇当室主祭。荐豆献爵。不以其曾服缌功。而不得为适妇。何必三代妇人皆服斩衰。然后方可谓正统之服。而无断续之嫌乎。承重者。人家之不幸也。当斩者。不服。当轻者反重。其为断续无大于此。奚独妇人之斩。必欲连续而不断乎。凡居间者。只依本服。孙妇大功九月。曾妇缌麻三月。抑其宜也。小记曰。所从虽没也服。非是之谓乎。但夫生时。先己承重于祖父。共更三年之服。则今于祖母之丧。为之大功。不成义例。若是者。不得不三年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1H 页
横渠曰。妇为姑齐衰三年。适孙为曾祖高祖后者。其妻从服。亦如之。(见理窟。)〇家礼妇为舅斩衰三年。为姑齐衰三年。夫承重则从服。(大明律经国大典同。)〇政和礼。凡夫为祖曾祖高祖承重者。妻从夫斩。
承重十八(父承重。子服无变。)
 《通典》徐农人问曰。玄孙持高祖重。玄孙之子来孙。本都无服。父服三年。而子吉服。惧非差降之义。若来孙有服。则曾玄孙。宜以父承重而加也。〇殷仲堪答曰。祖父在而祖母没。则父服期。祖父亡后则父服三年。而孙之服。一定无变。是知孙之于祖。自有正服。不以父服为升降。又疑玄孙承重。来孙无变。案礼制子姓之服。缟冠玄武。非为无变矣。〇徐又曰。父在为母。虽服以期。断至练禫庐杖。大制无亏。故孙得遂其本服。若父出后。降祖在不杖期。则孙不得同父之服。明矣。若父还反重。又从父升。升降由父。不得恒自定也。未有斩服。不异至亲。而子正制三月之外。或都无服者也。〇殷答云。子有降而孙得遂。不随父升降。〇镛案丧服不言来孙之服。以理所不值也。苟其值之(一作也)。虽微父承重。庸得无服乎直吾祖也。经虽不言。齐衰三月。未可已也。仲堪必以缟冠玄武防此。来孙亦太拘矣。然父服升降。子服无变者。其言是也。彼为人后者。宗既易矣。举族男女。服制都变。岂所援譬哉。父虽承重。宗系不变。本属如旧。但当本服。岂得有加乎。父虽承重。于我曾祖已矣。父虽承重。于我高祖已矣。父若出后。昔之族祖父。今为祖父。昔之无服者。今为祖父。安得引彼而證此哉。
出后一(为人后者。斩衰三年。)
  斩衰三年者。(节)为人后者。(丧服。)
 马融曰。受人宗庙之重。故三年。〇刘宝曰为人后者。或为子或为孙。故经但称为人后。不列所后者名。所以通人无贵贱。为人后者。用此礼也。(若荀太尉无子。养兄孙以为孙。是小记所谓为祖后者也。)〇雷次宗曰。此文当云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阙此五字者。以其所后之人。或早卒。今所后其人不定。或后祖父。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1L 页
或后曾高祖。故阙之。见所后不定故也。〇贾曰。此所后。亦后大宗者也。〇镛案后者。死者之身后也。古者死而后立后。未有父生而后立者也。今人生而立后。名实俱舛矣。
  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
 贾曰。同宗谓同承别子之后。若别宗同姓。亦不可以其收族故也。支子可也者。适子自为小宗。不可后他。故取第二以下庶子也。(若言庶子妾子之称。是以变庶言支。支者。取支条之义。不限妾子而已。)适子不得后。人无后。亦当有立后之义也。〇敖曰。重谓宗庙之属。必支子者。以其不继祖祢也。〇镛案同宗者。包远近之名也。继祢之宗昆弟。其同宗也。继祖之宗从父昆弟。其同宗也。继曾祖之宗从祖昆弟。其同宗也。继高祖之宗族昆弟其同宗也。百世不迁之宗。凡为别子之血裔者。皆同宗也。五世而迁之。宗虽同。为五世祖之子孙。不得为同宗何也。祖迁于上。宗易于下。不得以血脉相连。而冒称同宗也。立宗之法。上自公子。下至大夫适士。无不有之。立宗之法既均。立后之礼宜同。先儒执拗。唯(一作惟)以公子公族。得有宗法。乃得立后。遂欲使庶姓之大夫士。漫无嫡庶。乱其本支。虽复殄宗绝祀。而勿敢立后。天下有如是法制乎。圣人制礼。皆顺天理而合人情。今也惟公子公族。是培是栽。继绝存亡。咸如其愿。非公族者。遏绝虔刘。毋俾永世。其可以布兆民而垂万世。行之无弊乎。大凡天下之事。不可防而防之。则其溃必猛。汉儒谬以继别者为大宗。尽防天下之人情。于是乎立后之法。横溃竖决。支子庶孙。咸用大宗之例。而圣经为空言矣。儒者释经。其关世道也如此。(贾疏谓小宗适子。亦当立后。此则是矣。但非大宗。不可取族人以立后也。)
出后二(大宗小宗之辨。〇已下十条。与丧期无涉。然立后一事。须通古今之变。故牵连编录。)
  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大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2H 页
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绝。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也。适子不得后大宗。(丧服传。不杖期章。)
 大宗者。继祖以上之宗也。小记大传。皆以继祢者为小宗。则继祖以上。固大宗也。(继祢者。以继祖者为大宗。继祖者。以继曾祖者为大宗。溯而上之。皆放此也。其俯视之。而谓之小宗亦然。)都邑之士。即都宗人家宗人之类。(王子弟所封曰都。诸侯子弟所封曰邑。)其位与笙师磬师之等。以一艺仕者同。祭法所谓官师一庙者也。学士者。自大学而升诸司马。任职居官。祭法(一作位)所谓适士二庙者也。适士。有上中下三士。官师唯(一作惟)有中士下士。 一庙则知尊祢者也。三庙二庙。知尊祖者也。太祖。始封之君。始祖若稷契是也。(郑氏云。)始祖之所自出。若殷周之帝喾也。及。谓禘祭及之也。(敖氏云。)尊统上。谓天子诸侯祭及于太祖始祖也。尊统下。谓大宗收族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郑云。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大夫学士。知尊祖则皆能收族。凡收族者。大宗也。收族之法。虽起于公族大宗。(百世不迁者。)庶姓学士之祭。止二庙者。皆有此责。特其所收。有远近耳。族人。谓同高祖之昆弟也。九族之法。上自高祖。五服之制。上及高祖。故未至五世。则祖不迁而宗不易。族人以其支子。后此大宗也。大宗虽重。不以适子为后者。均吾庶也。在彼则适。不毁人适以继吾也。大宗无子。当先取昆弟之子。不必远及族人。此云族人者。举远以(一作而)包近也。族人来后。则继别之宗及继高祖之宗也。
 郑曰。都邑之士。知尊祢近政化也。上犹近也。下犹远也。(贾云。始祖太祖并祭之。是尊统远也。大夫三庙。适士二庙。是尊统近也。〇敖云。尊统上。天子之始祖也。尊统下。诸侯之太祖也。)〇贾曰。小记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大宗。谓若鲁桓公生太子。后为君。次子庆父、叔牙、季友。此三子。谓之别子。以臣道事君。无兄弟相宗之法。与太子有别。又与后世为始。故称别子也。小宗有四。别子之子第二以下。为继祢小宗。(亲弟来宗之。)更一世。为继祖小宗。(从父昆弟来宗之。)更一世。为继曾祖小宗。(从祖昆弟来宗之。)更一世。为继高组(一作祖)小宗。(从曾祖昆弟来宗之。)更一世绝服不来。彼自事继高祖者也。何休云。小宗无后当绝。与此义同也。书仪(书传)云。宗子燕族人于堂。宗妇燕族人于房。序之以昭穆。是以不可绝也。父母何算者。不知分别父母尊卑也。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士。虽未有官爵。以其习四术。閒六艺。知祖义父仁之礼也。 镛案于仕私朝者。拔之闾巷。不由太学。故曰都邑之士。郑欲以京辇当之。则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2L 页
学士岂自山林来乎。(贾以学士为庠学无官之士。非也。然庠学之士。即元士之适子。其实与有官者同礼也。)其以上下谓之远近。亦全失经旨也。(敖说亦大谬。)〇又按贾氏。专以三桓为大宗。并其小宗之名。一归之于公族。则公族之外。无宗法矣。无宗法则亦无立后。即丧服一篇。但可为公族之礼。而庶姓无所用也。不亦妄乎。经文明明历举官师适士大夫之等。结之以尊统下。则宗法。非公族之所独有也。大宗有二。其一百世不迁。其一五世则迁。(即庶姓之宗。)小宗有二。其一公族庶姓之支孙。但继其祢者。春秋传所谓大夫有贰宗是也。(再传则不名小宗。)其一官师一庙。但祭其祢者。虽自适适相承。地卑族微。所奉唯(一作惟)祢。故昆弟之外。不相为宗。大传所谓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是也。此二小宗。无后当绝。不复立后。自继祖以往。得称大宗。死而无子。必为之立后也。大宗小宗之别。唯(一作惟)在于继祖继祢。(又以世数多少。差次名之以相呼。无定名也。)乃先儒过恭。惟以百世不迁者。谓之大宗。而谬据小记大传。以为铁案。今取二经。疏理如左。
 《小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〇郑曰。别子。诸侯之庶子。别与后世。为始祖也。(孔云。适子之弟。别于正适。故称别子也。)别子之长子。为其族人所宗。所谓百世不迁之宗。(释继别。)小宗有四。或继高祖。或继曾祖。或继祖。或继祢。皆至五世则迁。(孔云。小宗所继非一。独云继祢为小宗者。小宗虽四。初皆继祢为始也。)〇陈浩曰。别子有三。一是诸侯适子之弟。别于正适。二是异姓公子来自他国。别于本国不来者。三是庶姓之起于是邦。为卿大夫而别于不仕者。〇镛案继别为宗者。公族之宗也。继高为宗者。庶姓之宗及公族之贰宗也。庶宗贰宗。皆于其族。得为大宗也。继祢之为小宗。公族庶姓之通例也。宗之远促。唯(一作惟)视所戴之祖。或尊或卑。故经文双举为说。若如郑义。则直当云继祢者。五世而迁。不当别起一峰曰。有五世而迁之宗。静玩文理。其不以别子之支孙。为五世之宗。审矣。(别子支孙。亦五世而迁。但此所指者。乃庶姓之宗。)经云。继祢者。为小宗。郑必云。继祖者为小宗。经云。继高祖之宗。郑必云继高祖之小宗。不亦武乎。经云。尊祖故敬宗。若如郑说。唯(一作惟)别子始分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3H 页
者。才得为祖。为子孙所尊。而祭法所云王考皇考之等。皆不得为祖也。郑说。不与经背乎。〇又按别子者。公子之专名。谷梁传曰。燕周之分子。别子者。分子也。然晋之毕万。齐之陈完。亦必为祖于其族。百世不迁。(他国之公族。)经文。但举别子者。鲁儒之所记也。鲁人亲亲。唯(一作惟)公族得为大夫。故每论宗法。唯(一作惟)以别子为祖也。然注疏以来。又欲以庶姓之来仕者。通称别子。此大谬也。(曾巩公族议。天子之适子为天子。其别子为诸侯。诸侯之适子。为诸侯。其别子为卿大夫。)
 《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〇郑曰。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孔云。异姓始来在此国者。亦谓之别子。以其别于在本国不来者。)继高祖者。亦小宗也。小宗四。与大宗凡五。(孔云。定称在于继祢。此经继高祖者。无小宗之文。故郑以继高祖为小宗。)〇镛案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此大传之上文下文也。远者为祖。近者为祢。直上者为祖。直下者为祢。此大传之文例字例也。何尝以正统为祖。旁支为祢哉。所承尊而远者。继别之宗也。所承卑而短者。继祢之宗也。大传先举二者。以之明上下之等。别尊卑之级。于是又论祧迁之法。使知庶姓之宗。不敢同于公族。而其尊祖敬宗之义。上下大小之所同得伸。故合而言之曰尊祖。故敬宗何尝以支子之侧出者。名之为祢乎。古经文例字字森严。其以支子之侧出者。名之为祢。三礼之所未见也。若如郑说其所谓继高祖者。亦别子之子孙也。安得与百世不迁者。双举为说乎。王肃祭法解曰。大夫无祖考庙。唯(一作惟)别子为宗者。有祖考庙。然有祖考庙者。无皇考庙。王所谓有祖考庙者。即此百世不迁之宗也。其所谓有皇考庙者。即此五世。则迁之宗也。彼别子之支孙。固亦五世而迁。然苟唯(一作惟)所指在此。则当云继支子者五世而迁。不当以两个有字双立而对峙也。且经明云。继祢者。为小宗。今必云继祖者。为小宗。继高曾者。皆为小宗。可乎。〇又按只一公子。无百世不迁之义。百世不迁。以有出公庙也。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3L 页
鲁有周庙。郑有周庙。汉初诸侯之国。皆有汉庙。古之遗义也。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则周王可祭帝喾。诸侯祭其祖之所自出。则鲁君可祭文王。(鲁有文王庙。郑有厉王庙。)公族大夫祭其祖之所自出。则三桓可祭桓公。(三家有桓庙。)经所云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此之谓也。(之所自出四字。朱子曰衍文。)继别之宗。所以得百世不迁者。以其所戴者。先公也。然此出王之庙。各国皆有。故卫庄公之祷于祖曰。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见晋语。)明卫亦有文王庙矣。三家者以雍彻。先儒谓是出公之祭。则三家皆祭桓矣。孔悝反祏西圃。(卫大夫。)郑玄谓所出公之主。(哀十六。)则仕于异国者。犹立出公庙矣。(孔悝本姞姓南燕公族。)近世毛氏酷信注疏。乃谓别子之中。立一嫡。以为大宗。文王之昭。(蔡卫曹滕等。)以周公为大宗。桓公之胤。以季氏为大宗。郑之七穆。以罕氏为大宗。其馀昆弟。皆为小宗。不得立出王出公之庙。历引不当之文。以證无据之义。此又礼家之新蔀也。嗟乎。小记大传。众目所睹。焉敢诬之。一则曰继祢者为小宗。二则曰继祢者为小宗。丁宁申复。耳提面命。何尝以别子之庶出者。指之为小宗乎。丧服传曰。为人后者。持重大宗。故降其小宗。苟如郑说。孟叔之子。宜后季氏。驷国之子。宜后罕氏。经所云继别为宗。亦空言矣。而可为典乎。小宗者。继祢之名。继祖以上。皆大宗也。
 《大传》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〇郑曰。公子有此三事也。公子。谓先君之子。今君昆弟。〇孔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谓君无适昆弟。遣庶兄弟一人为宗。领公子也。有大宗而无小宗者。君有适昆弟。使之为宗。以领公子。更不得立庶昆弟为宗也。有(一作惟)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唯(一作惟)一。无他公子来宗也。(陈浩从此义。)〇镛案小宗者。继祢之定名。郑既以小宗。为继祖之通名。孔又以大宗小宗。为嫡庶之分称。则考之三礼。考之春秋三传。都无證验。此武断之言也。所谓公子不问嫡庶。都是别子。故郑前以继别者为大宗。继高祖者为小宗。今也忽变其说。以嫡出者为大宗。妾出者为小宗。岂别子之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4H 页
妾出者。亦五世而迁乎。澒洞鹘突。幻转百出。宗法岂有定乎。孟孙叔孙。明是妾出。而皆得为继别之宗。未闻其五世而殄绝也。注疏之全失经旨。未有甚于此条。而近世如毛大可者。笃信敬戴。诋毁宋儒。不遗馀力。不亦难乎。若如孔说。唯(一作惟)公子之嫡出者。才得立后。古唯(一作惟)大宗得立后。 其馀孟孙叔孙之等。皆无后当绝。(何休云。小宗无后当绝。)仲婴齐叔孙豹。又何为纷纷然立后也。其说立破。无用罗缕然辨论也。〇余谓以小宗而无大宗者。官师之一庙者也。所尊唯(一作惟)祢。不许尊祖。虽嫡嫡相承。只成继祢之小宗。其昆弟宗之。其族人不以为大宗。此岂非小宗而无大宗者乎。以大宗而无小宗者。国君是已。国君绝族。(下文云。绝族无施服。盖指国君而言。)其昆弟诸族。不敢以公室为宗。(不敢以戚戚其君。)(一作惟)公。亦不得以昆弟诸族引之为同宗。虽其傍枝裔孙。列如藩屏。不名小宗。此岂非大宗而无小宗者乎。(诗所云大宗维翰。)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已。公子自为别子。将为人祖。上不敢以公室为宗。下未及有子姓成宗。虽其昆弟众多。又莫不别自为宗。不相统摄。此岂非无宗。亦莫之宗者乎。鲁之三桓为三族。郑之七穆为七族。(有罕氏、驷氏、国氏、良氏、游氏、丰氏、印氏。)其始也各一其祖。岂有宗乎。公子是也者。唯(一作惟)末一句。是释与上二句何干。大传一篇。通论圣王治民之大法。故其所论宗法。皆通上下而该贵贱。与丧服传野人学士一段。两相映发。今乃以公子一族。了当宗法。可乎不可乎。
 《大传》曰。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〇郑曰。公子不得宗君。君命适昆弟为之宗。使之宗之。〇孔曰。君为此公子士大夫庶者。宗士大夫适者。为立公子适者。(陈浩云。公子之适兄弟为君者。为其庶兄弟之为士大夫者立适。公子之为士大夫者为宗。此适是君之同母弟。)〇镛案说经无状。莫此若也。公子本名公子。今也忽然称之曰士大夫。抑何故也。郑必以适昆弟立之为大宗。若无适昆弟。谁其为宗。陈必以同母弟立之为大宗。若此。国君原是媵出。又将奈何。若是者虽振振公子盈庭满城。无以立宗。所谓宗法。时有时亡。不可为典。岂先王之大法哉。〇余谓此承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4L 页
上文也。公子无宗。莫与为宗。然犹有一事似宗道者。公子在私室。虽无所宗。其朝于公。(之公者。朝于公也。)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文王世子文。)臣有贵者。岂非士大夫之适者乎。与之序齿。非所谓宗之者乎。彼文继之曰。虽有三命。不踰父兄。又曰。公族朝乎(一作于)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此所云贵者谓公子)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两经参观。其义映发。盖此公族亲子曰公子。传世曰士大夫。其士大夫之适者。为群庶之所宗。体貌尊贵。故公子视彼群庶。尊其适者。此所谓公子之宗道也。公子之有宗道。只此一事。今乃曰立一大宗。以统诸族。使煌煌继别之宗。压之为小宗。天下其有是乎。其说有必不可通者。周既以周公为适子。立之为大宗。及至隐公之世。妾子承统。蔡卫曹滕。其肯尊之为大宗乎。鲁以季友为适子。立之为大宗。及至悼子之世。(季孙宿之庶子纥。)妾子承统。孟孙叔孙。其肯尊之为大宗乎。行有所跲者。圣人不以为法。岂若郑康成毛大可之不虑其敝。径立无义之法者哉。〇又按荀子曰。大夫士有常宗。不惟公族有宗法也。故天官太宰之臣。以五两。系邦国之民。其五曰宗。以族得民。宗法者。万民之所共有也。诚以尊祖敬宗。治天下之大法也。易曰。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孔子曰。其欲闻禘之说乎。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视诸掌。大传一篇。即所以明此义也。方欲以尊祖敬宗之法。布诸天下。公诸万民。偕臻至治之极。而郑欲以公子一族。了此宗法。其馀兆民。皆使之乱无纪统。生而嫡庶陵夷。死而宗祀殄绝。遏绝生民之大愿。禁抑人伦之常理。无敢与公族同道。率是以往。不旬日而乱天下矣。而可为法乎。大宗者。继祖者也。凡继祖之宗。皆可以立后。奚独继别者哉。
 《丧服传》(期年章。)妇人虽在外。必有归京(一作宗)曰小宗。故服期也。〇马融曰。昆弟之为父后者。曰小宗。(王肃云。嫌所宗者唯大宗故曰小宗。明各自宗其为父后者也。)〇镛案继祢曰小宗。此非确證乎。虽辩如仪、衍。必不能以归宗之小宗。为别子之支孙也。今详马融、王肃之说。则郑玄以前。不以别子之支孙。为小宗之定名也。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一卷○丧礼四笺(卷十一)
 丧期别(六)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5H 页
出后三(适子有时后大宗。)
 《汉石渠议》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己有一适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否。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适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〇闻人通汉云。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宣帝制曰。圣议是也。〇敖曰。适子不得后大宗。则大宗亦有时而绝矣。〇镛案大宗之名定而后。大宗之礼可议也。郑玄唯(一作惟)以继别者为大宗。而此议有若通庶姓而言者。是知先儒本以继祖继曾者。咸名大宗。不必继别者。专此名也。〇又按适子不得后大宗。经礼也。独子无兄弟者。后于大宗。不得已之变礼也。今庶子之无所继者。皆取人适子。以为己嗣。(死曰后。未死曰嗣。)虽有诸稚。弃之不顾。非古义也。
 《通典》晋范汪祭典云。废小宗。昭穆不乱。废大宗。昭穆乱矣。先王所以重大宗也。岂得不废小宗以继太宗乎。〇汪子宁曰。(即范宁。)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三千之罪。无后为重。夫立大宗。所以铨(一作诠)序昭穆。诚重矣。方之祖考。于斯为薄。若令舍重适轻。违亲就疏。则是生不敬养。没不敬享。生人之本不尽。孝子之事靡终。非所以通人子之情。为经代之典。夫适(一作嫡)子存则奉养有主。嫡子亡则烝尝靡寄。是以支子有出后之义。而无废嫡之文。故嫡子不得后大宗。但云以支子继大宗。则义己畅矣。不应复云嫡子不得继大宗。此乃小宗不可绝之明文也。若无大宗。唯(一作惟)不得收族耳。小宗之家。各统昭穆。何必乱乎。〇汪又曰。大宗者。人之本也。尊之统也。上理祖祢。尊尊之道(一作义)著矣。下理子孙。亲亲之义明矣。旁理昆弟。天伦之理达矣。存则合族以食。序以昭穆。没则禘祭太祖。陈其亲疏。殇与无服。莫不咸在此。则孝子之事终矣。立人之道竭矣。小宗之家。五代则迁。安知始祖之所从出。宗祀之所由来乎。〇镛案范氏父子异论。各有所据。然譬之草木。枝叶可剪。大干难伐。未有干亡而枝存者也。小宗虽绝。大宗宜继。若然。不唯(一作惟)继别者宜然。凡继祖继曾之宗。皆当绝小以续大。无差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5L 页
等也。〇又按范氏。亦以五世而迁者为小宗。其义非也。苟如是也。凡继祖继曾者。虽绝其祀。不得立后。安在其(一作知)尊祖敬宗也。
 《礼考》伊川曰。礼长子虽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为后。礼虽不言。可以义起。〇沙溪曰。仪礼国典。皆以支子为后。有一宰臣。引通典说陈诉。以其弟独子为后。因成规例焉。(答黄宗海之问。)
出后四(非同宗。不得立后。〇别子未成宗而死。不得立后。)
 《礼考》丘浚曰。古人大宗无子。以族人之子后之。我朝亲藩。初封未有继别之子而国绝。则不为立后。盖古礼也。(节)今宜敕(一作敕)礼官定制。先求继祢小宗。次继祖之宗。次继曾祖之宗。次继高祖之宗。四宗俱无人。然后及疏远及同姓之人。〇镛案古礼。非同宗不得立后。故虽天子诸侯之别子。若无继别之子。则不得立后。是何故也。我为人祖。上无所继。虽昆弟之子。非我同宗。何以立后。据管蔡世家云。蔡叔既死。胡乃复封。管叔作乱诛。死无后。此其验也。先王之法。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故崇伯殛死。禹乃嗣兴。叔牙鸩死。戴伯承家。(又庆父缢死。立其子公孙敖。)何必管叔一人。用殄厥世。是盖无子而死。不得立后也。立后之法。继祢者。得以昆弟之子为后。继祖者。得以从父昆弟之子为后。溯而上之。皆如例。王子公子(一作孙)。虽极贵重。若无己子。其立后无路。何则。上无所继也。降及汉初。犹有此法。景帝之子。临江哀王阏于、临江闵王荣、胶西哀王端、清河哀王乘。皆无子而卒。不复立后。国随以除。终汉之世。若是者不可胜数。古之遗法也。琼山所记大明之制。乃周汉相传之大典。亲王若此。况于士庶之家乎。今支子之支子。上无所继。下无所传。而取人为后。视为天经。甚则远取遐族之子。以奉己祀。经所云同宗可也者。已空言无用矣。经所云同宗者何也。继祢者。以昆弟为同宗。继祖者。以从父昆弟为同宗。溯而上之。其例皆然。今人卤莽。以同姓为同宗。甚者。谱系不明。昭穆不辨。而取之为子。以奉先祀。春秋传所云。神不歆非其类者。亦空言无用矣。〇又按琼山之论。上不问所继。唯(一作惟)以亲属之远近。欲定所取之先后。此不覈之论也。百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6H 页
世不迁之宗。虽九十九世之族。可取为后。继祢之宗。非昆弟之子。不可取也。继祖之宗。非从父昆弟之子。不可取也。溯而上之。其例皆然。虽继别大宗。若于别子血裔。都无可取之子。则统绝家除。不得有继。岂可取别宗之子。以为吾后乎。此义明而后。斩于所后。降其本亲。方有伦理。不可不深究也。〇至若帝王之家。其礼有异。吴太伯宋太祖。皆以弟为后。故仲雍之孙。可后太伯。吴世家。武王克商。始使仲雍曾孙周章。继太伯为后。而别封周章之弟仲于虞。名虞仲。奉仲雍祀。此非士大夫之所得引也。
出后五(虽非继别之宗。士大夫皆得立后。)
  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不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杂记。)
 郑曰。置犹立也。〇孔曰。死者无子。则别置其后。即与大夫适子同。得行大夫之礼。此所置之后。谓暂为丧用。假用大夫之礼。若其大宗子则直为之立后。(毛奇龄云。置后者。谓借他大夫之子。暂为丧主。一若为之后者。而丧毕即撤。仍不立后谓之置后。若宗子则立后矣。他大夫之子。不拘同姓异姓。)〇镛案士之子。为大夫则非继别之公族也。庶姓大夫。既得立后。则适士二庙者。亦无不立之理。丧服传。双举大夫学士。并谓之知尊祖者。原以三庙二庙。皆得祭祖。均有立后之义也。庶姓立后。经證若此。只缘郑玄误注。大传误注。小记历代相承。坚云不继别者不立后。万口和附。牢不可破。欲使天下之人。斩其祀而殄其宗。从而号之曰。此圣人之法。圣人不冤乎。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方且继继承承。而欲使晋之狐赵。齐之国高。无后而绝。不敢立嗣。有是理乎。原同屏括。各有封邑。(赵衰之庶子。)叔肸鲍国。仕至大夫。(皆大夫次子。)若此之类。皆谓之不继别。而不许立后。有是理乎。匪防而防。恣所溃裂。庶人支子。争取远族之适子。皆儒者之失也。〇又按孔疏之说。是何言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括发偏袒。斩衰苴杖。斯岂窟櫑假面。时冒时脱之物乎。暂为丧用。假用大夫之礼。即奴隶下贱。耻为斯役。况使其族人为之乎。疏家奉注为经。凡其言之必不可通者。皆强辩而曲成之。何以中理。〇又按毛氏。欲借他大夫之子。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6L 页
拘同姓异姓。暂为丧主。天下其有是乎。悖理乱伦。狂言妄说。不足辩也。礼曰。丧有无后。无无主。立主而可名立后乎。不学人之语也。
出后六(父在长子无子而死。立次子不为长子立后。)
 《春秋传》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襄三十一年。)〇镛案古礼上自天子诸侯。下逮大夫适士。凡父在之时。长子无子而死。则本无立后之法。故伯邑考无子而死。文王不为之立后。子思之兄无子而死。孔子不为之立后。义可知也。檀弓之免。孔子谓宜立孙者。公仪仲子之子。本是有子而死者。故谓当立孙。若无子而死。则次子承统。无可讥也。按孔子世家。伯鱼生子思。子思生子上。子上生子家。以至孔鲋。则子思故承宗矣。子思哭嫂。则子思之兄。亦非殇死。特无子而死耳。凡父在之时。长子无子而死者。宜以孔子为法。(罗虞臣曰。昔子思兄死而使其子白。续伯父。以主祖及曾祖之祭。盖远嫌也〇案罗氏之说。本吴澄白撰也。绝无所据。详见出母第一条。)〇又按古礼长子无子而死。则舅姑为适妇小功。(丧服小记注。)明长子无子而死。则不为父后也。今人宜知此义。
 
《宋书礼志》有司奏侯伯世子丧无嗣。求进次息为世子。下礼官议。〇博士孙武曰。晋济北侯荀勖长子连卒。以次子辑拜世子。宜为今例。〇博士傅郁曰今胙土之君在。(谓父在。)而世子卒。厥嗣未育。(谓无孙。)愚以为次子有子。自宜绍为世孙。(谓宜为长子死者立后。)若其未也。(次子无见存之子。)无容远搜轻属。(谓不当取族人之子为长子立后。)承纲继体。(纲读作统。沈约撰宋书而讳昭明。)父在立子。允称情典。(谓当立次子。)曹郎诸葛雅之曰。案春秋传云。世子死。有母弟则弟。无则立长。今长子早卒无嗣。进立次息。以为世子。取诸左氏。理义无违。谓宜开许。以为永制。诏可。〇镛案三议皆是。但傅郁谓次子有子。当为长子立后。此乃后世之礼。非先王之法也。古礼父在长子死。亦无次子。则得为长子立后。故丧服传曰。为所后者之祖父母若子。明上有父祖。犹得为死者立后也。若有次子。则仍立次子。不为长子立后也。天伦至重。非甚不得已。岂可割此补彼。唯(一作惟)意所欲乎。长子父在。本不受重。故法曰有适子者。无适孙。(父在则子不得为适。)既非适孙。安得立后。(若父都无子孙。不得不为长子立后。此仍是我后。非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7H 页
但为长子后。故长子虽未受重。可以立后。与此不同。)凡遇此事。宜一从春秋之义。
 《礼考》田汝成曰。非大宗而立后者。古未有也。然必甚不得已而后。为之。假令身为继别之子死矣。有母弟存焉。即可以承大宗。不必取子于弟以续之而后。谓之继别也。身为继祢之子死矣。有母弟存焉。即可以承小宗。不必取子于弟以续之而后。谓之继祢也。身为同居死矣。其父俨然临之。有母弟存焉。则死者之主。自当祔祭。不必取子于弟以续之。令别为一庙也。〇又曰。若昆弟同居而无子。而有父母临之。又从而割昆弟之子以为子。则于礼无当矣。〇镛案谨详田论。田昆弟三人。汝成其仲也。伯夭而其子蘅生。其嫂临死曰。蘅乎汝必后我。汝成以告其父。父答书曰。在礼立后者。唯(一作惟)大宗有之。予非大宗也。适子不得后大宗。尔之子适子也。况蘅之母所诞唯(一作惟)蘅。抑本生之爱以后人。不仁。降适子以后小宗。非礼。且予俨然临之。而二子竞爽。不为无后。又何必割尔子。以鼎立为三也。礼凡丧。父在父为主。又何必以尔子为之丧主也。(今删录之。)其秉义至精至正。与古圣人之法毫发不爽。凡情与此同者。宜案此为法。若伯子不夭。其父先没。伯子受重而死。死而无后者。不在此例中论。(宜立后。)〇又按继别之子。既受重而死则得立后。未受重而死则立母弟。此古法也。田说不问其受重与否。审如是也。世复有立后之礼乎。此其误处。
 《续大典》长子死无后。更立他子奉祀。则长子之妇。毋得以冢妇论。〇镛案此据小记也。(舅姑服小功。)
 《问解》赵希逸问曰。父母未殁。两兄先死。后四年。先君即世。亲朋皆以孤哀主丧。神主题名。后三岁。祖妣继没。孤哀服丧。神主题名。今长嫂欲取孤哀之子。或舍弟之子为后。以奉大宗。当听从其言。以远嫌为重欤。〇沙溪答曰。古礼长孙承重。至赵宋。长子死则不用侄。用次子。非古礼也。明道没后。伊川主太中之祀。亦时王之制。而不合于礼也。我国专用古法。长子妻立后。则是无子而有子。当奉祀也。(又反思之。长子无子。已移宗于次子。到今立后。必有辨争之端。未知国典如何。)〇镛案此与田汝成家事一辙。特田嫂已死。而赵嫂尚生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7L 页
耳。赵父生时。赵兄先死。此小记注所谓适子无子而死。父不服斩者也。赵又承重于祖妣。此乃小记所谓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也。如是十年之后。无识寡妇。以其私欲。更欲承宗。赵既持重。何得远嫌。明道之卒。有子有孙。伊川夺嫡。与赵家之事。所差千里。恐不当引彼以论此也。(续大典云。长子死无后。更立他子奉祀。则长子之妇。母得以冢妇论。国典。亦相合矣。但沙溪之时。续大典未成。)
 《问解》黄宗海问曰。长子无后而死。不立后。次子死而有子。又季子生存。则谁当奉祀耶。沙溪答曰。次子之子当奉祀。〇镛案长子受重而死。则当以次子之子为长子立后。
出后七(有妾子则立之。不取他人之子。)
 《春秋左氏传》穆叔曰。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杜云。庶子则以年。)《公羊传》曰。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何休云子谓左右媵及侄娣之子。位有贵贱。又妨其同时而生。故以贵也。〇隐元年。)〇镛案先王之礼。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大夫士。无适子适孙者。立其妾子。未尝舍吾之子而取人子。以为后也。季武子无适子。(武子宿。)立其庶子纥。(季悼子。)叔孙豹无适子。立其庶子婼。(即昭子。)孟庄子无适子。(庄子速。)立其庶子羯。(即孝伯。)三桓者。继别之大宗也。而及其中世。皆妾子承统。岂其无昆弟之子。族人之子。可以为后者哉。天理人文。有不能然者矣。父子天性也。不能以人力无故决绝。有废疾则舍之。有罪恶则舍之。不如是则吾子也。岂宜以妾出而舍之。远取他人之适出哉。不唯(一作惟)三桓为然。刘献公周卿也。立其庶子。(文公鼢。)华亥。宋之大夫也。立其庶子。(司寇牼。)石骀仲。卫之贵臣也。立其庶子。(石祁子。)靖郭君。齐之近宗也。立其庶子。(孟尝君。)岂唯(一作惟)前世为然。枚皋者。枚乘之庶子也。李愬者。父晟之庶子也。韩魏公。青州之婢出也。庶子承统。天理则然。而我邦卑庶太甚。虽才德并隆。不许清官。于是庶子盈庭。而必取族人之子。以为己(一作人)后。伤天彝而斁人纪。未有甚于此者也。唯(一作惟)栗谷李文成公。不挠不懻。独以庶子承统。此后学之模楷也。
 《唐律》诸立适违法者。徒一年。(大明律云。杖八十。)即适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8H 页
得立庶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唐六典云。无适子无适孙。以次立适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适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〇宋史礼志同。)《明会典》凡封爵。如无适长子。以庶长子承袭。(节)若适庶子孙俱无。方许弟侄袭替。〇《经国大典》嫡妾俱无子者。告官立同宗支子为后。〇又曰。嫡长子无后则众子。众子无后则妾子奉祀。(嫡长子只有妾子。愿以弟之子为后者听。欲自与妾子别为一支则亦听。)〇镛案自与妾子。别为一支者。谓以宗祀。让与同母之弟。而己则退而为庶。使其妾子。但奉父祭。别为一支也。(慎独斋金集。沙溪之长子也。无子让宗祀于同母弟槃。使其妾子。但奉己祀。)
 《明会典》永乐二年令云。妾婢所生。均为庶子。不论母之次序。止以年长者承袭。(嘉靖令云。娶乐人之女为妾。生子虽长男亦不准袭庶。次男承袭。)《经国大典》良妾子无后则贱妾子承重。〇黄宗海问曰。无嫡子者。贱妾子虽年长。又己从良。(谓赎身为良。)犹以良妾子奉祀乎。沙溪答曰。礼律然也。〇镛案立子以贵。春秋之义也。私室虽无媵娣、良妾、贱妾。亦自有间。春秋之义。不可违也。然春秋传曰。立嫡以长。不以贤。明庶子兼可择贤也。年均以德非谓是乎。择贤以立。抑亦可也。
出后八(出后。必待父命。)
 《丧服传》生养之终其身。死则丧之三年。贵父之命也。〇镛案此慈母如母之传也。为慈母后者。无所变于父子。犹必待父之命。以为伦纪。况于出后之子乎。不得父命。不可以为人后。其次有君命焉。可也。鲁人以仲婴齐。为仲遂之后。以叔孙豹。为得臣之后。若是者。立后于同宫之内。犹必下集朝议。上受君命。况以族人之子。后于大宗者。其可不请命于君父哉。今俗未有君父之命。而趋利倍亲者。项背相望。此皆名教之罪人也。
 《隋书》刘子翊曰。晋羊祜无子。取弟子伊为子。祜薨。伊不服重。祜妻表闻。伊辞曰。伯生存养己。伊不敢违。然无父命。故还本生。尚书鼓权议。子之出养。必由父命。无命而出。是为叛子。于是下诏从之。〇镛案羊伊苟有是心。何不于羊祜生前明说义理。既信而瞑。乃背其恩。不义也。若祜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8L 页
生前。祜妻先死。祜令杖期。伊不敢违者也。岂秉义不屈人哉。祜元勋大臣。虽无父命。宜有君命诏听。伊所为又何故也。庸主矣。
 丘浚曰。凡为人后。承父之命。方许出继。已孤之子。不许所以然祜(一作者)。为人后者为之子。不承父命。而辄称己父母。为伯叔可乎。是贪利而忘亲也。〇邵宝曰。人之子而子于人。遂为之子。尊父命也。父没则母命之。父母没矣。伯叔虽绝嗣。将不得子之乎。请于君。君命之。犹父命之也。民之微曷以请于君。请于令长。犹请于君也。
 《宋史礼志》绍圣元年。尚书省言。今户绝家。许近亲尊长命继。已有著令。〇《经国大典》两家父母同命之。父没则母告官。〇《续大典》以长子为后者。及一边父母俱没者。并勿听。(通编云。情理可矜者。或因一边父母及门长上言。本曹回启。许令立后。)外方人立后者。呈状本道观察使。开录启闻。自本曹。成立案下送。
出后九(死而后立后。)
 《丧服疏》若子。谓如死者之亲子。(斩衰章之疏。)〇镛案此云。死者谓所后父也。古唯(一作惟)死而后立嗣。故其名曰立后。后者。嗣死之称也。生而不得谓其子为后。犹生而不得谓其父为先也。先考先祖之为死者之称。夫人之所知。独于子孙。谓可以生而称后。不亦惑乎。石骀仲卒。卜所以为后者。(檀弓文。)荀偃病。驷介请后。(见左传。)公子重耳。稽颡而不拜。示未为后。(檀弓文。)生而称后者。诸经之所无也。惟左传宋乐祁。使于晋。其宰陈寅。劝使立后而行。(定六年。)此是生前立后者。然此时晋政多门。度不能生还。故豫令立后。仍是既死立后之明验也。女子子为其昆弟为父后者期年。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注疏。亦皆云父死而后称后。此古经之字例也。今人生而立后。故千病百弊。都由此发。有妻死。哀其无嗣而立后者。子既服孝。再娶生男。将欲还之。服不可追。将欲留之。爱日以衰。母子兄弟。转成仇隙。又或本生绝祀。使之归宗。则十年父子。一朝路人。又或贫家之子。来嗣高门。声色移心。疮疣百出。被遣而还。身世凄冷。又或辛勤取养。旋遭夭折。始欲托身。乃反离殃。出入往来死生断续之际。伦彝乖戾。服术颠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9H 页
倒。虽鸿儒邃学。茫然不知所以为答者。比比有之。苟究其故。皆生前立后。有以致之也。普请知礼之君子。父生慎勿立后。虽或取养。勿名父子。以遵先圣先王为万世深长虑之良法美制。庶乎其寡悔也。
 《礼考》丘浚曰。大明律。虽许立嗣。然皆谓其人生前自立。无死后追立之文。圣祖之意。盖以礼不下庶人。今庶人之家。若生前自幼鞠养者。从其自便。既死之后。告争承继者。无非주-D002其财产而已。 〇镛案古者死而后立后。今法反古也。
出后十(间代立后)
 《通典》晋何琦议曰。卿士之家。别宗无后。宗绪不可绝。若昆弟以孙若曾孙后之。理宜然也。礼缘事而与不应。拘常以为碍也。魏之宗圣。远继宣尼。琦从父以孙绍族祖。荀顗无子。以兄孙为嗣。此成比也。〇庾纯曰。为人后者三年。或为子。或为孙。若荀太尉。养兄孙以为孙。是小记所谓为祖后者也。〇王敞曰。为人后者。必择其昭穆之伦。立之不得。高祖无子。立玄孙之序也。案礼士二庙。若立玄孙。则所严之祖。不及曾高祖。而祖祢无鬼。将何所享乎。荀大尉秩尊。亲庙有四。得祭高祖也。今立孙。但得祭祖。而使曾祖不食。是则先人将恐于为厉。故知非立后之道也。〇庾蔚之曰。间代取后。礼未之闻。宗圣时王所命。以尊先圣。本不计数。恐不得引以比也。〇镛案汉宣帝入为孝昭皇帝后。于其所后。有祖而无父。此之谓间代立后也。帝王家不惟立后者为然。凡受重于祖者。皆与间代立后者。无以异也。周平王太子泄父死。立泄父之子桓王。而此时无追崇之礼。泄父不入宗庙。则桓王亦以平王为祢庙矣。斯礼也。唯(一作惟)天子诸侯之家。所不能无者。大夫以下。唯(一作惟)继别大宗于其旁支。既有血孙。不得使大宗绝祀。可如荀顗之礼。其祭止曾祖者。当从王敞之说。〇又按 世宗十八年。以广平大君玙。为抚安君芳蕃后。(芳蕃太祖之别子。)锦城大君瑜。为昭悼君芳硕后。(芳蕃弟。)立庙奉祀。亦间代立后也。然斯乃哀恤之典。非古礼也。宜照汉景帝诸王之例。无后绝宗。(别子无子而死。不为立后。〇见上条。)
 《事文类聚》云。白乐天无子。以侄孙阿新为后。(出墓志。)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49L 页
《宋史礼志》云。元丰国子博士孟开。请以侄孙宗颜为孙。据晋侍中荀顗无子。以兄之孙为孙。
 《礼考》徐乾学立孙议曰。舅氏亭林先生。(顾炎武。)立从子洪慎之子世枢为孙。或曰。无子而立孙。非昭穆之序。是使世枢有祖而无祢也。先生即有子而殇。殇不立后。盍择诸族兄弟之子。以为嗣乎。余曰。不然。古人之立宗也。自非大宗。五世亲尽。则族属绝。苟谓兄弟之子无当立者。舍兄弟之孙弗(一作不)立。而立远族之子为嗣。其于祖若考之意。果无憾乎。晋书荀顗传。顗无子。以从孙𡽪(一作徽)嗣。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荀氏颍川名族。子姓甚繁。岂无昭穆之伦可立为子者。而独以从孙嗣。其必不舍亲属而他立也。礼之权而不失经者也。(此下引何琦、雷次宗、庾纯、庾蔚之诸说。今略之。)〇镛案顾亭林徐健庵之义。唯(一作惟)务舍远而取近。故宁使昭穆缺落。而不欲取远人也。然舍远取近。未必皆合理。吾之所继者短。则其取子也宜近。吾之所继者崇。(如别子。)则其取子也宜远。不可一槩言也。荀太尉、顾亭林。苟皆庶子之无所继者。则取其从孙。犹为非礼。(非同宗。)必顺命而绝。乃为君子。若是继襧继祖之人。则取从孙礼也。中缺一世。又何嫌哉。
 《经国大典》云。尊属与兄弟及孙。不相为后。
出后十一(大夫无子。以弟后兄。)
 《公羊传》曰。曷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鲁庄公之子曰仲遂。遂有二子。长曰归父。次曰婴齐。)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为人后者。为之子则其称仲何。(疑为仲遂后故问之。)孙以王父字为氏也。(仲遂父也。今以父为祖。)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后其兄。)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于是使婴齐后之也。(成十五。)〇何休曰。弟无后兄之义。为乱昭穆之序。失父子之亲。故不言仲孙。明不与子为父孙。〇疏曰。案异义公羊说云。质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而春秋从质故得立其弟。以此言之。婴齐为兄后。正合春秋之义。谓之乱昭穆之序者。以质家立弟。立之为君而已。岂得作世子之子乎。今婴齐若为归父之子然。故为乱昭穆之序也。〇家铉翁曰。弟无后兄之理。以后襄仲尔归父。谋诛三家。事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50H 页
济而宣公薨。归父为季氏所逐。故立归父之弟。以后襄仲。非以后其兄也。万斯同云。婴齐乃庄公之孙。宜称公孙婴齐。本(一作今)不称公孙。称其氏。则是降为归父之子。于庄公为曾孙。故不得复称公孙也。虽弟不可以祢兄。但既承归父之后。则竟为归父之子。所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此必周世原有此礼。故鲁人因其礼而行之。不然。鲁人岂敢创为此礼。古之有国有家者。以传统为重。与士庶之礼不同。 〇徐乾学曰。卿大夫以下继世。与天子不同。天下不可一日无天子。国不可一日无君。是故。继嗣不立。则取于旁支。以弟后兄可也。以兄后弟可也。甚至以叔后侄。古亦为之。君之生存。既已尽臣。其诸父昆弟身没而旁支入继。必为之服斩衰。既为之服斩衰。即以祖祢事之。可也。大夫则不然。以别子为祖。亦不能臣其宗族。继世相传。以宗法齐之而已。春秋之法。大夫以罪废逐。不得入宗庙。即思其先世而为之立后。亦直以废逐者之兄弟。代主大宗之祀。世及相传。而不及于废逐者之子侄。正所以严昭穆之序也。鲁于叔孙氏。尝逐侨如。而立其弟豹矣。于臧氏尝逐纥。而立其兄为矣。于东门氏。则逐归父而立婴齐。其事正同。不闻豹祢侨如为祢纥。而顾必以婴齐祢归父。此鲁人之创举也。(又云。谷梁之责成公曰。与人之子。守其父之殡。捐殡而奔。范宁曰。人之子。谓归父之子。是归父有子矣。昭公之从亡臣曰。子家羁。杜注云。庄公之玄孙归父字子家羁。以王父字为氏也。有子有孙。又何必以弟为后。)〇镛案健庵历举左谷。以斥公羊。(其文甚长今略之。)然古者。大夫之家。原有后兄之法。故公羊得作传如此。若当时初无是法。公羊岂故作悖礼乱伦之言。以取后世之讥哉。婴齐之后兄后父。虽不可详。大夫大宗。原有(一作其)后兄之法。不可诬也。〇又按记云。宗子为殇而死。庶子不为后也。(曾子问。)明不殇而死。得庶子为后也。以弟后兄。此非明文乎。
 《晋书礼志》云。上燕公。(魏文帝之弟。燕王字。)是陈留王之父。(陈留王名奂。)王出奉明帝祀。(为从兄之后。)今于王为从祖父。(谓昔之父。今为从祖父。)有司奏应服期。不以亲疏尊卑为降。诏曰。王奉魏氏。所承者重。不得服其私亲。〇镛案曹奂为从兄后。此是王侯之法。非士大夫之所得引也。〇又按谓父曰从祖父。天下有此法乎。所后之亲。或祖或兄。其名不可一定。所生之亲。一定不易。故父母之外。无他称也。〇又按曹奂。虽入承大统。为其本生父母。当服不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50L 页
杖期。大传曰。绝族无施服亲者属。(谓子无绝父之道。)正谓公族之入承大统者也。曹奂何得无服。然汉文帝为薄太后三年。明世宗为兴献后三年。皆非礼也。此系王朝之礼。今姑略之。
出后十二(宗子为殇而死。庶子代立为殇服。)
  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殇不举。无肵俎。无玄酒。不告利成。是谓阴厌。(曾子问。)
 徐曰。庶子。即宗子之弟也。盖言宗子殇殁。庶子即为父后。不必为宗子后。故云庶子不为后也。〇镛案古礼。宗子死而无后。亦无昆弟之子。则其弟有殷及之礼。(为兄后。)若为殇而死。则弟虽代立。不服斩衰。不以兄为祢。但奉其祭祀。故孔子曰。弗为后也。小记曰。为殇后者。以其服服之。彼云为后者。以主祭而言。此云弗为后者。以承统而言。其实皆一语也。郑曰。族人以其伦代之。(孔云。以其未成人。庶子不得代为之后。以其昭穆同者代之。)明不序昭穆。立之庙。其祭之就其祖而已。(谓从祖祔食。)代之者。主其礼。(孔云。此为大宗族人。但是宗子兄弟行无限亲疏。皆得代之。)〇徐曰。若依注疏之言。则是父有亲子。反舍之不立。而别立他人之子。尽以己之世爵禄产授之。此岂近于人情耶。(又云。小记所谓殇。指已冠婚者言。此所谓殇。指未冠婚者言。已冠婚者。得以立后。未冠婚者。不得立后。故记文有不同也。)〇镛案注疏之说。全不合理。健庵驳之是矣。但已冠已昏。无缘复名为殇。此则非也。(陈可大。亦从注说。)
  为殇后者。以其服服之。(丧服小记。〇上文云。丈夫冠而不为殇。妇人笄而不为殇。)
 郑曰。言为后者。据承之也。(孔云。既不与殇为子。则不应云为后。今言为后。是据承其处为言也。)殇无为人父之道。以本亲之服服之。〇孔曰。大宗子殇而死。族人后大宗而不得。后此殇者为子也。不以殇者为父。而依兄弟之服。服此殇也。既为殇者父作子。则应服以兄弟之服。而云以本亲之服。服者。当在未后之前。不复追服。不责人以非时之恩也。〇吴澄曰。此记为殇服。明其格例。言年虽十九以下。若其已冠。则为成人。有为人父之道。此为后者。当服之如父矣。〇陈浩曰。死在殇年。则无为父之道。然冠则成人。此当立后。不可以殇礼处之。其族人为后者。即为之子也。以其服服之者。子为父之服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51H 页
也。〇顾炎武曰。谓大宗之子。未及成人而殇。若殇者之兄弟。若兄弟之子以为后。则服之如父。不以殇杀也。若鲁之闵公八岁而薨。僖为之后是己。若曰服其本服。记何必言之。亦乌有为殇后者哉。〇徐师曾曰。为后。谓为丧主。(陈可大非也。)〇徐乾学曰。郑、孔之说。皆非也。若从其说。(不服斩)是后殇者之父。非后殇也。经何云为殇后乎。十六至十九为长殇。世多有年在殇中。而娶妻生子者。岂不可以立后乎。既立后。岂得不以父服服之乎。上文曰。男子冠而不为殇。此所谓殇。盖指既冠昏者。恐人疑其不得立后。故记礼者。特发明之。当以陈可大之解。为正。〇镛案郑注老练。诸说纷纷。皆不及也。经凡言为祖后者三年。为祖母后者三年。文例严正。独于此不言三年。有是理乎。以其服服之者。殇服之谓也。殇服有上中下三等。不可指一故。总括三服。约文如是也。此人本系殇者之弟。或自疏族而来。既来则与殇者有昆弟之义。总在期亲之中。五七九月。当视其年也。殇不立后。此谓之为殇后者。大宗之子。其父既死。童年受重。主其灌鬯。奉其宗祏。俨都收族之位。己操合宗之权。未及冠昏。不幸夭折。其在天子诸侯之家。则宗庙飨祀。百官斩衰。当如汉殇帝、鲁闵公之为。特以大夫之故。不庙不斩。其礼有杀。然且新来代立者。为其祭主。牲必特杀。(特为此殇别杀牲。)尊不东房。(别之于凡殇。)与庶殇无后者之从祖祔食。其礼迥别。主其祭者之名之曰为殇后。不亦宜乎。孔子答曾子之问。阴厌阳厌八字。打开总明此殇之礼。顾诸公未之察耳。特以此殇。既不冠昏。究无为人父之道。即代殇承统(一作祭)者。实后殇父。不后此殇。故夫子明之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弗为后也者。言但袭其位。不承其统也。此记彼记。互相映发。轻服重祭。两义交显。今反引彼而破此。不亦谬乎。郑注不可易也。若云不承其统。不名为后。则古有为慈母后者。为祖庶母后者。岂慈母庶母有统可承乎。但主其祭。亦名为后。古有其例。不可诬也。〇又按冠不为殇。法例昭揭。犹云此殇既冠既昏。言下背经。其谁信之。陈徐之说非也。殇无父道。大宗所均立后为子。使之服斩。亭林之说。
第三集礼集第十一卷○丧礼四笺 第 251L 页
亦非也。况方以此殇为大宗之儿。遽引诸侯之礼(鲁闵公。)以相比况。又不可也。若据诸侯之殇。天子诸侯之丧。五服之亲。皆斩。无殇服也。〇丧服记曰。宗子孤为殇。(明已无父承宗庙。)大功衰。小功衰。皆三月。亲则月算如邦人。此所谓其服也。文碎语烦。故约言之也。
 《通典》晋刘系之问曰。小记为殇后者。以其服服之。郑玄云。以本亲之服服之。案礼取后。或可缌麻之亲。或在五服之外。若如郑旨。各从本亲。则为殇后者。可有无服之理。殇虽无为人父之道。今既承之。不得不称之为父而无服处丧有疑。〇荀讷答曰。殇者既没。主人近亲。皆以殇服服之。疏族为后。斩衰三年。轻重殊驳。非称情立文也。若应重服。记当曰服斩。文约而旨明。似非服重也。〇徐乾学曰。刘系之所问是也。荀讷所答。非也。〇镛案宗子之服。其继别大宗。虽绝属之人。皆齐衰三月。若本有服之亲。月算虽如邦人。其服无非齐衰。唯(一作惟)殇不服齐衰。而亦不敢缌麻。(丧服记。)刘所谓或缌麻或无服者。已非知礼之言。况代殇来后者。未必皆疏族者乎。此经所争。在为后二字。刘、荀两家。皆遗本而举末。乌能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