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洲集卷之六
老洲集卷之六 第 x 页
老洲集卷之六
 书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与宋仲高(厚渊)
向来岳下邂逅。非不从颂。但心荒日久。无以受启发之益。好资一场话说。追思殊懊憹也。伏惟比日肃霜。莅民动止增卫。公馀温绎在何书。而定有佳趣。此距贵郡。直不宿舂。而末由际拜。只觉往来者此心。不胜其憧憧也。熙常间者又作京行。来省才旬日耳。形劳于行役。神凋于忧患。一个心与身。点检不得。而忽尔岁徂。自顾鼎器已亏。无望进益。犹于从游之地。愿睹德业之成。此怀耿耿。欲泯不得。是岂徒欲托而自荣哉。近偶阅王新建书。见得学术非特不正。亦甚粗疏。而惟其有个气魄。言语有力。能动得人。故所以一派几易天下。如吾家学问。自少此等英伟人物。所以衰颓不振。却愿老兄勿染其学。移得它长处。岂不为吾道之幸耶。语虽近戏。诚有世道人物之感。触动于中。聊于吾兄发之。庶几知照。馀不宣。
答金兄大伯(基丰)
 痘忧中多不行祭。足下曾经是事而不停祭耶。若或未经。则当如何而可。其所以不行祭者。以不能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清斋故耶。抑以拘忌而已耶。
痘疮废祭。曾看作俗忌。以为未安。往年家有是忧。未之停废。比见近斋集。论此甚详。以为与丧一例当废。盖以祭祀主洁之义也。痘疮之险者。臭秽莫甚。此论尽合商量。如无可以方便致洁之道。则停撤为得耶。
与金兄大伯
微霜警节。伏惟起居珍卫。郭外幽赏。非不乐闻。而吾辈近日真率相会。会辄气韵隽永。可谓衰慕得意之事。但得意处。易生悔吝。不可不却顾也。吾三人者。不徒相与之深。俱有亲懿。虽数相造请。庶无过悔。若由此滥觞。选胜设期。使他人参之。则殊非吾辈到底守约之意。未知雅量以为如何。不宣。
答金叔道(相任)
款诲之阻。已阅三载矣。岭云关树。只纡遐想。匪意手教远辱。问讯寒暄之外。假借奖饰。蔼然行墨间。感厉之馀。继以愧惕也。熙常年来丧忧疾病。志气沮散。精力虚损。虽少日感慨之念。不至全泯。时或亲近方册。而根基不立。譬如漏器承水。凑泊不住。以此伎俩。何以承朋友相与之厚也耶。朱子大全劄疑。未及梳洗。而当时因 朝命印布。先辈多恨之。而农翁问目。多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所发明。有可以补劄疑之阙谬。但誊本之行于世者绝罕。欲见而不得见也。向来见于一士友家。切欲移写。而私家乏书手。不得措意。适对季容兄。漫语及之。季容以为贵邑多能书吏。可以成就此事。玆以借呈。须誊出数本。留为早晏玩索之资。以一本见寄。因得以流布知旧。非徒弟一人之幸也。窃计老兄必乐闻。故有此烦委耳。仍记年前客游岭南。见所谓讲录刊补。即南士所为而极精该。不易得如此。曾已经览否。但只节要而止。若使举大全为之。未知亦能免得失之讥耶。馀祈以时珍啬。不宣。
与任得汝(鲁)
忽已秋序。伏惟尊体经暑无损。佔毕气味。日有超胜。淹病鲜悰。久未上问。只自𢝋𢝋恋德。熙常尪羸少气。颓顿无所用心。日间始取退陶书。随意披阅。从前未尝不看得甚好。乃今益知其有味也。盖其论学文字。真醇温厚。先行后从。而无一毫取给于言语之意。读之令人油然有感发处。苟非修于己者养深积厚。何能如斯耶。农翁所谓不但吾东方所未有。虽在中国。亦未多见者。尽不诬也。后学若能委身师法。庶几不失真儒路脉。纵使不能有成。犹可以无病弊矣。恨不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得生于其世。获近亲炙。少祛此驳卤之质也。贤者平日计已熟看。研经之馀。更取以䌷绎。则其所契悟。岂如熙常荒秽无田地者比也。望须留神焉。馀不宣。
答任得汝
 人家吉祭时。新主尚在祔位。俟祭毕升入正位。备要之意似如此。而祔位无祝礼也。新主亦为无祝乎。若曰虽在祔位。礼当与正位同。则虽一日之内。姑在祔位。而用正位之礼。未知如何耶。或谓五庙虽嫌。将迁之际。暂时合享无嫌云。此说如何。
备要之文。即庙中行吉祭之仪。盖庙中只设四龛而无他龛。则祭时别设位。而出奉新主祭之。祭毕。始祧迁五代祖位。而昭穆迭迁。新主升入正位。此恐礼意事势之不得不然也。新主虽姑在祔位。既是正位。则岂可无祝邪。且吉祭系是合享。而兼行递迁之礼。与常时时祭有间。则恐不至有五庙之嫌。然则若出主行事于正寝。虽连排于正位。或不为大悖耶。浅见虽如此。不敢质言矣。
答任得汝
闻已就职。白首乌帽。定非贤者所宜。然人间万事。聊以随缘。苟以理自胜。无地非可乐之地。无时非用工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之时。奚可以失计二字。常滞在胸中。用损吾和平舒泰之体乎。此正古人所谓积下一团私意。敢以是诵规耳。
答任得汝
孤哀之称。古礼非特无分。亦无并称之文。士虞记云哀子某哀显相云云。杂记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此不分父母丧而为言也。至开元礼。始各分称。而温公书仪取之。朱子尝曰。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温公所称。盖因今俗以别父母。不欲混并之也。家礼因书仪。备要从家礼。皆取诸是义。则曰孤曰哀。即居丧所称。而随其所遭而异称者。今引久远之旧丧与持服之新丧并称。非但无情意。自不知者见之。则是持父丧乎。是持母丧乎。安在其不混并之义哉。窃尝思之。俱亡乃并有丧之省文。非前后丧而俱亡。题主祝母亡称哀子一节。足可为明證。而且夫毋论孤与哀。既皆当丧之称。则父母之先后亡者。居后丧而并前丧所称。犹无义也。祖父母之先后亡者。或有其父生时。先已服丧。而己则服期。今于父死之后。忽引曾所服期之丧于承重之丧。称孤哀孙者。是何礼意耶。向来鄙说中。与大至孝一例看者。特谓其分别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之意同也。非欲其节节照例也。既并持内外艰。则虽各慰各答。并称孤哀。岂至衡决耶。至于来谕所谓偏侍之嫌。欲避偏侍之嫌。则还有并有丧之嫌。未知果如何矣。
与任得汝
向日之拜。见教以人心之中节者为道心。道心之不中节者为人心。殊不能无疑于鄙衷。而卒卒未及详禀求教。追思可恨也。因念曩年入枫岳。寺楼月夜。与金友季容论此。愚谓人心道心。元来以形气性命之分。两下对说。人心之听命者。道心之失正者。虽由于理气之相胜负。不可以此互换其本来名目。季容以为若如此说。则有二副心之嫌。人心听命于道心则道心而已。辨论良久。不合而罢矣。今以盛教推测之。其旨槩与容友之见。有恰似者。未知曾与之讲论此义耶。窃详人心道心之云。非举此心体用本末而为言也。舜之告禹也。直就发动处。指示危微之几。使有以审其几而加精一之功也。然气强而理弱。强者常胜。弱者易负。而危微实相关焉。故其用工也。必使危者安而后。微者始可以著矣。此所以先言人心而后言道心也。假如容友之言。则立言先后。恐不当如是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之倒置矣。且朱子所谓或原或生者。亦即发后溯之而对待说明。夫以公私之分。有是危与微之二体也。非谓未发之前。有两㨾苗脉。并峙对立。各自出来也。是以从已发而言之。奚特二心。虽千百心。不害为本体之一也。苟要其为二心。截分听命前后。以前为人心。以后为道心。是人道心。将为前后之物。而不容其并存。则是将人心一边。尽属诸恶而绝其名然后可也。然则上智不能无人心。其将何以区处。而且所谓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者。只要道心为主。人心为客。使客听主而已。非欲其绝而去之。如夫子之绝四也。反复深味乎大舜危字之旨。朱子危者安之训。可知其为戒之之意。而非欲其绝之之辞耳。(且看与微者著到底对言。则亦可知其不欲终没其名也。)故愚尝谓人心之合道理者。虽性命为之宰。毕竟是听命之人心也。道心之有过不及者。虽形气为之掩。毕竟是失正之道心也。何者。名实有不可混也。当食而食。当衣而衣。以其听命而唤做为道心。则非其名也。过恭之礼。不及之义。以其失正而唤做为人心。则亦岂其实耶。但于对说之中。着眼得直出傍生。有宗孽之分。则精察一守危安微著之旨。自可互相发明。而怡然理顺。不必苦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寻支蔓也。曾见困知记。以人心道心作体用看。立异于朱子之训而极其张皇。此亦无他。嫌其两下对说而欲作为一辙。如是立说。若不顾地头。只看心字太重。则推说之过。无怪其致得如此。此又不可不深察也。幸更加体究而剖教如何。
中庸序所谓所以为知觉者不同八字。其指示人道心界分。不翅如分桐叶。栗翁人心亦为道心之言。太无分别。不能无后人之惑。然栗翁集。又有备论人心道心互为终始之义。其下即继之曰。人之心。其出无穷。随时随觉。非回初之知觉。以作终后之知觉也。观此则栗翁之意。与朱子之训。未尝少异。可知已。其谓人心亦为道心。恐亦不过以相终始而言。非直以听命之人心。唤做道心而换其名也。此政好活络看。不宜深究矣。
与任得汝
昨日林皋披对。娱此佳辰。亦足为浮生韵事。但近日心地荒渝。无以受启发之益。而镇晷酬答。非閒语则戏言耳。归路鞍上。默诵砭愚长傲之句而竦然也。仍念此汉。质既轻弱。又素欠了庄敬持养一段工夫。日间言行。无非流徇苟且。所以向道许多年纪。竟无进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步处。而居然齿发已衰。朋知凋丧。区区意象之濩落。又非昔日之比。此时所望于如老兄彊辅者。岂浅浅哉。愿无徒假借。推心警撕于敬肆之间。俾免为相知之羞也。省愆之馀。聊布悃愊。庶几知照。
与任得汝
向日见示洪伯应浩气章文义。卒遽未能领会得失。袖来更玩则合有商量者。盖不动心。以成效之全体言。持其志。以工夫之一段言。初非可以比并对勘说也。其曰集注曰固守其心。语类曰坚持其心。然则不动心即持志。要其归则志与心一也者。恐未能精察本章文义矣。况集注固守其心之云。即所以斥告子之非。非指不动心正义而发。则尤不可援以为心志之一也。区区之见。窃尝谓不动心。为一章纲领。知言养气分知行。(知言格物穷理。或问所谓开其前。养气居敬集义。或问所谓培其后。)为不动心之节度。持志无暴气分内外。(持志。就喜怒哀乐上加工。或问所谓直其内。无暴气。就动作声色上加工。或问所谓防于外。)为集义节度。而俱属养气边事。而养气与无暴气。虽均是气也。微有大小之不同。养气之气。举本体而言。无暴气之气。单指用而为言。及其义积而浩气已成。则纯是理义之气。持志无暴气。又不足道也。尤翁尝谓此章最难读。盖文有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活龙之势。而义理则至精微也。其曰心曰言曰气曰志曰义曰缩曰直曰刚大。错落散出。若断若续。莫测其端倪。信难读也。然有纲有条。而自有不可紊者。脉络相贯。后先互应。读者须先拣别纲条而寻其旨趣。庶几其得之矣。私窃思议者如此。而未敢自信无谬。聊玆举似而奉禀。乞赐批诲。幸又转示伯应。要有以一言复之也。
与任得汝
人参天地为三才。而天地之道不能自立。必待乎人。凡所以撑拄两间。不翻不覆者人是耳。然则试观近日人物。天不翻而地不覆者。亦云倖矣。每读朱先生人物眇然。伏纸增涕之语。为之三复太息也。然人物不徒生。必由教而成。顾今上自宰执。下至守令。举皆不知兴学教成人才为制治之大本。宜乎人物之蔑蔑而世界之汶汶也。子游为武城宰。夫子问以得人。则圣人之急贤。可知矣。报恩虽小。岂无十室之忠信。而况昔而成大谷先生。近而金参奉相进。出于其间。则庶几有遗韵之不沫者。未知已密访而有得焉已乎。因书见示如何。
答任得汝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款诲之违。居然三载。独立涧阿。风霜高洁。多小离索之怀。政自不禁。匪意崇帖远辱。擎慰无射。不释于手。况审政候经暑康谧。所虑极备之灾。多劳莫年袖观也。熙常当夏频病。就近医药。移寓钟郊。凉生复还旧栖。往来屑屑。百事不入心。自怜如何。向来灾沴叠见。民心愁怨。而大小恬嬉。若罔知天威之为可畏。窃不胜嫠妇㓒室之忧。几乎绕壁明发。而官虽谏名。身之不出。言不可出矣。适于此时有 召命。治上辞本之际。区区寸心。自有按下不得者。偶于辞巽之间。略有牵联及之者。只是寂寥数语。初非以言事之体也。逮其 登彻。徒博得优渥之 批而无补于实事。反省惶忸。不能无其后也悔耳。承询漫此绵絮。自馀惟几向寒加护。以慰愿言。
与任得汝
月前宠覆。至今披慰在手。居然岁弊天寒。不审起居更何如。窃计迹坎心亨。向诲之工。日益亹亹。而地之远矣。无缘承绪馀而慰离索。瞻言耿耿。非徒契阔之抱也。湖西是士夫之所萃。老兄既谪居道内。意谓近方士子或有闻风鼓箧者。今承所示。可知其寥寥。殊为之惋叹也。郑生在絅。年前一遭来见。其质美有志。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尽是后来之秀。但渠亲老家贫。不得摆脱科臼。徊徨歧路。闻曾趋谒。如续相见。须大家诱掖。扶竖起来。如何如何。区区于接引一事。窃尝慨然于近古儒门。曰师曰弟子者。乃无实心实事。率皆虚假也。是故顾今俗益渝。绝无以是心至者。而纵或有之。诚不欲身踵此弊。有一切挥遣之意。近日觉得此意太狭。盖教学自是人生不容己之事。且看世界声利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将至伦彝斁绝。天壤易处。此无他。直是师友道丧耳。是以虽不欲自立门户。倘得一二后生之有志者。随分教诱。告之以平日所闻于师友者。俾之潜守不坠。存得一脉于既绝。未尝无其意。而是亦无有乎尔。此事良可痛苦。熙常入冬来。无日不病。床笫为命。最是齿痛妨食。益觉凘惫。自与书卷日疏。殆无以自聊也。千万不宣。
答任得汝
佳辰淹病。虚负海山幽期。闭户孤卧。意绪忽忽。手教际辱。心眼俱开。顿失沉痾之在体。但骤凉。起居频损。足所仰虑。熙常偶然一疾。今几二旬。近又添喉痛。医云甚不轻。方试药饵。而未知终如何耳。向来匪分 宠擢。欺诬之罪。愈往愈大。病里忧悸。如增一祟。凛凛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若不能自保。倘或转益。若是诖误。则实莫知作何究竟。如其生而累 圣治羞士林。无宁早自溘然也。大抵 我朝遗逸之职。初不过郎署台省。而访道乞言。尊宠优礼。踰于大官。盖可见盛际尚贤之以实而不以文也。其节次推迁。骤跻隆显。自牛溪始。然牛溪则间膺 召命。居官任职。至于其后儒贤。间多有终老林樊。不识 君父之面。坐致公孤之位者。此乃古所未有而不可为法于后世也。少日与一二知旧。每论此事而慨然也。不料今日躬履其境。而反顾其身。则不能为役于古人。其伪冒丑差。千万可笑。历选前后。未有如此汉者。若是而岂能免于狼狈乎。如老兄相爱之切。计必为之悯然。须深究其善后之道而指教之。俾有赖于桑榆。如何如何。不宣。
与任得汝
顷年往复人道心说。其义至精。而况此一言。即千古圣人论学之宗。则政程子所谓紧要处不可不同者。而尚参差乃尔。固知区区所论。既非体认自得。不过揣摩强探之言耳。语焉而不详。未足以剖析于彼此同异之际而然也。寻常愧叹而往来于中也。近日偶阅大全。得答蔡季通书。有曰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已然。即其合而析言之。则性主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主理而无形。故公而无不善。而其发皆天理之所行。主形而有质。故私而或不善。而其发皆人欲之所作。此所以有人心道心之别。盖自其根本而已然。非为气之于为。有过不及而后。流于人欲也。又曰。序文述之。固未尝直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而不容其有清明纯粹之时。如来谕之所疑也。但此所谓清明纯粹者。既属乎形气之偶然。则亦但能不隔乎理而助其发挥耳。不可便认以为道心而欲据之以为精一之地也。观乎此则其辨别人心道心界止。如分白黑。而若所谓自其根本而已然。与夫不可便认以为道心者。尤直截明快。发明序文馀意。靡有遗蕴。而根本二字当活看。非指未发原头。只就已发初界。指其或原或生者而谓之根本耳。窃意季通之所疑。政类老兄今日所见。故先生之答如是也。试此诵闻而求教。愿更究勘而剖示。如何。
答尹孝可(庆曾)
书筵讲说。漫此收录者。只为记得当日之迹。早晚田间。时自披阅。以寓犬马恋主之诚。故未尝辄以示人。老兄以僚寀之谊。有此俯索。不敢以隐然计。皆于伊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日与共周旋之际。几皆关说者耳。向承盛谕。谓熙常讲说陈义太高。非所宜于冲龄之 储君。是诚然矣。第区区愚见。窃自以为如欲随事陈勉。固不可超躐。当以见在合做底事为说。至于经传义理。莫非圣贤谟训。且冲幼知见。先入为主。岂可俯就而低说。要随其文义之浅深。虽其远者大者。反复委曲。冀有以领会。俾早有闻于知思方开之日。则其有补于日后之典学也。岂少也哉。老兄亦尝出入讲席矣。 睿质天纵。 睿智夙就。虽在冲年。凡于讲官敷奏之际。其精神所注处。几皆烛照而不遗。辄赐嘉予之答而示意。岂可臆料其未会言者之意。而不尽其所欲言耶。但如天人性命之蕴。名物度数之繁。既非冲年之所宜究。又非人辟之所当务。此等处略之可也。故训诂之外。未敢措说敷陈矣。然顾今早谕之时。两坊之官。政须方正博识之人。朝夕左右。而如熙常陆陆无似者。滥厕于其间。是为愧惧耳。
与金季容(相休)
昨承盛教。以为过时不禫。毋论祥之退否。必也祥后更过中月为过时。引追服退祥者之有禫證之。夫追服退祥。正以二十五月之数。不可不引而满之。则禫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之随祥退行。以终二十七月之期。礼固然矣。此不可以过时论。至于近日人家大祥在于七月者。待 国恤卒哭后。退行于十一月。则二十七月之限已过矣。岂不与追服退祥有间乎。此则似可引过时之文矣。开元礼。父母之丧。若再周而后葬者。则以葬之后月练。又后月为大祥。祥而即吉。无复禫矣。此可为傍照耶。更商而见教。为幸。
与金季容
大阐窃为公朝喜。而于老兄分上计。以荣为惧。相爱之情。不能不为之仰念也。古人云绝利己之心。可以行利物之事。如老兄有读书本领者。岂以一第自利哉。仍念曾看静庵集。有曰国家病痛在于利源。此八个字。真觉劄人肌肤。读之令人流涕。苟使今日士大夫先绝去便身自营之意。何难乎格王正事。而环顾世界。果有何人可语此耶。念之痛苦痛苦。敢恃知照。中心所存。信笔抒摅。不自知其言之妄猥也。从此沉显殊趣。虽欲复寻旧约。携手跌宕于山巅水涯。如曩年海山之为。不易得矣。不禁怅然也。
与金季容
讲说荷此投示。良感不外。措辞根据。旨意明畅。宜乎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5H 页
造次之间。 上心倾向。屡勤发问。以叩其底蕴也。老兄格王正事之责。其将权舆于此。知旧之心。安得不喜闻也。然窃覸老兄平日。识太博辞太辩。与人论说。倾湫倒海。非不滚滚可听。但有时所长。还为所困。每于吃紧肯綮处。反没精采。就以此纸言之。长星出处。无甚关紧。而太费辞令。如君子小人之分。治忽所系。而 圣问及之。因此纳牖。反复敷陈进退消息之机。则庶可以开广 圣聪。对奏之辞。可恨疏略也。如勉圣德。曰壅蔽。曰姑息。曰豫怠。做题目甚善。可见老兄苦衷所存。但恁地下语不力。恐无以动得 上心。大抵讲官。操圣贤之成训。引人主于道义。自有至理。不可专责之于言语。当务诚在言前。言常不足而意常有馀。要以上下相孚为期。且须导 上以实心求实益。不可切切于训诂名物之间也。故真西山解释经义。率皆纤悉周匝。看这讲说文字。则与其平日经义判殊。于文义得失即略之。只惓惓于引文纳诲之际。不厌其谆复不已。可谓真得讲官之体也。暇日试取其文集而绎阅如何。当有开发意思也。君德成就。为当务之急。何时不然。而惟今时尤有甚焉。环顾一世。存得此意者。盖几希。令人浩叹。仰恃知照。聊发狂妄。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5L 页
幸察其悃愊也。
答金季容
忧蛰荒山。与世相绝。不意台慈记存。远致手教。盈牍溢幅。属意极其缱绻。擎玩感戢。宁有既乎。况谨审履玆晚暑。政馀台体神劳康重。尤庸哀慰。熙常视息未泯。夏秋交序。祥月伊迩。情事崩陨。已无可言。而贱疾跨岁沉淹。荣卫俱损。神精消脱。自知鬼事日催。只得任之。但居丧持制。都不尽情。是尤自悼其生不如死也。书末求助。认出问寡之至意。然不择所施。可谓借听于聋也。顾此平生。不识世务。蠹鱼活计。亦不过寻数。尚有何说可以仰塞明问耶。仍念熙常于执事。托契虽晚。殆有执鞭之愿。及夫沉显殊趣。形迹有拘。于是莫往莫来。其与未曾相识异者无几矣。然世道人物之感。有时触发。不能不驰情于执事者。诚以执事读书人耳。识迈虑远。必不转移于颓波之中。如夫夫之为也。其庶几进而匡主庇民。退而砥名励节。使古名硕典刑。不坠于地。世界有赖。则奚但为相知之与荣哉。罪苦之身。言而不语。感相与之意。胸中所期望。不觉临纸摅抒。致此张皇。还切悚怍。
答金季容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穷山木石之居。崇翰远坠。寄意郑重。辞旨恳怛。类不翅出诸口者。擎读竦厉。不知所喻。宰相之不下士久矣。朝廷山野。气脉不贯。所以世道日趋于下而莫之挽也。今执事之所施者。虽非其人。尚可以仰认君子胸中。自有一个士字。推是心以往。将见其优于天下。恶能不激感于中也。仍谨审履玆穷冱。视政台体神卫增重。大慰瞻仰之私。熙常祸故不死。神亡精脱。所存祇残骸耳。元履之不淑。殆关吾党运气。惟其志业沉沦。未究其一二。实为千古之恨也。顾此自少相仗。不异天亲。今已矣。芒忽踽凉。益觉斯世之孤。而此生若泡。悲亦几何。窃计台庶认此悰。聊玆绵絮而不知裁耳。馀不宣。
答李长卿(宁载)
 下棺在于亥时。则初虞势将延至翌日。葬与初虞之异日。得无违于礼意欤。且初虞若行于葬之翌日。再虞当行于何时耶。到家日。不可无安神之祭。虽非柔日。仍行再虞。未知如何。
后世葬法。既涓日时。则日中而虞之礼废矣。若此日亥时葬者。题主平土之延至明日。势固然也。初虞亦将随此转退。行之于明日。而不可一日再祭。则再虞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6L 页
到家后。待值柔日行之。恐宜矣。如或以返家当日。无安神祭为嫌。则有尤翁说可破此疑者。曰再虞若于道中遇柔日。则当于所馆行之。至家之后。随值刚日而行三虞。不可以至家为断也。世俗虽有以神返室堂之日。全然无事为嫌。然题主祝。已告此意。不可谓无事也。
答李长卿
 缅服。以棺和之复见。则当受衰于出柩日。或云受服于启墓之日。如或前月启墓。受服于何时耶。
迁葬之启墓出柩时相属也。故前辈有受衰于启墓之说。然或拘于事势。牵于日子。先期启墓。而所谓启墓。不过去莎一方。则受服恐非其时。当待棺和出地之日矣。
与李叔景混(肇源)
大昨临贶。荷意之勤。山蔬野酒。聊述灵芝故事。古今人不相及虽远矣。若其物外寂寞之滨。逌然而会。澹然而散。则亦未始不相符也。但相看华颠。殆与秋容冉冉。使人感慨耳。
答李叔景混
曩自玄湖归。时适侵夜。满江烟月。极目苍莽。不辨仙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舠所届。虽欲溯洄从之。末由也已。泛泛中流。独赋蒹葭三章而归矣。翼朝因徐从。始知舟次鄙亭近处。达曙尽欢。何不走一舟子以相报也。此非我外台丈。台丈殆外我。而反以我咎何也。怏怅久而未已。日前孙女来赍传去十九所惠手翰。即其书而灵芝归人四字。令人意思已飘然也。间有日矣。而冬候戒寒。台体更何若。整理琴书。游泳其中。夙生荤血。几许洗涤。而有以悟齐宠辱一失得之乐否乎。区区瞻𨓏。非昔日比也。熙常穷居衰疾。一味颓惰。而回顾岁色骎骎。只增金丹之感耳。江湖败兴。拟待台丈早晚悬车。勇践于太极亭里。以补前踦。未知雅意云何。盛惠叆叇。果不远于目。从此钻纸力省。受赐深厚。敢忘至眷耶。
答李叔景混
向来江楼。疏雨澹然。相看殆欲两忘所趍。迟暮此事。岂其易得。但恨不能用投辖故事。归舟莫挽。瞻望流怅。几与滔滔者俱永也。不意崇帖先施。舟之以琼什。讽来调圆韵清。写得此间境落如画。拟高揭弊壁。永以珍玩也。伊时纵知御者之留淹江干。狂奴旧态。摆脱不能。竟违造谢于莽苍之地。而仍成阔离。莫无见笑于达者耶。可噱。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答金圣四(在源)
 先祖不祧之典。祗承 成命。而祠版埋安已多年。当更造主于墓下。此是变礼也。或言题主之时只告由。似涉草草。先为招魂为得云。而遗衣亦已埋安。且祀孙方在父忧中。傍题一节。极为难处。家庙祠版未改题之前。入庙亦似未安。三年内。姑为权奉别庙。待吉祭入奉。亦可为从权之一道耶。
追造主之必于墓下。与遗衣招魂。俱有先辈之论。然此为初不造主而追后立主者设也。尊兄家所值之礼异于是。亲尽埋主。今因 朝命不祧。改造而招魂于五世之后。窃恐不近事理也。盖主所以依神。而程子以前无主矣。神道玄远。虽不可度思。自有人神相与之理。故古者虽无主。祭之斯格。先儒所谓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者。正说其感应之妙也。然则招魂一节。亦不必切切矣。至于嗣孙之方在父丧中。造主傍题。尤系变礼之大者。既无经据。又未见先辈之论及。则恐难轻议。而且权奉别庙。待吉祭入奉祠宇。亦岂不苟简耶。大抵不祧国典也。丧制礼律也。典与礼随时轻重。 成命之下。稽缓虽似未安。较之丧未毕而径行继世之事。则轻重相悬。鄙见则先为具由。以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8H 页
告于墓所。差待嗣孙免丧。造主傍题。直奉于祠宇。恐为守经寡过之道矣。
与李士实(羲温)
老兄尝谓明史无善本。惟虏主(乾隆)所撰明纲目最好。向荷借示。近又从邻人借阅。盖是书虽称详该。堂堂中华之史。使满酋秉笔论撰。已是天下之至变。不须细评。且其义例。虽自谓依㨾紫阳书法。而深非 皇明豫建储嗣。豫建储嗣。古今之通谊。自三代以降。未之改也。而不立太子。即独渠之家法。乃敢以此议先王之典常。其无严悖义。可验其一端矣。至于事实之记载。人物之臧否。致详于虏夷。略之于中国。一反内外之势。是渠烂用手势。亦何足为惇史乎。噫。虏运尚旺。河清无期。披览之际。不胜感慨于中。聊因书一摅耳。
答南右相(公辙)
匪少瞻仰。迹有所拘。莫之自达。居然桑榆景迫。岂并世云乎哉。不意匀慈先辱手书。盈纸勤缛。礼意隆厚。擎慰之馀。不觉面骍而背汗也。间者风雨催寒。伏惟匀体动止若序增重。熙常无实窃名。厚诬当世。以致上欺 天聪。误恩骤降。惶愧震駴。置身无所。苍黄奔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8L 页
迸。投依松楸。罪躬责己。若无所容。尚何尤人为哉。然所可恨者。区区于閤下。不但有屡世事契之敦。少日亦尝获私于下风矣。其本末伎俩。庶几相悉。而乃有此荐引。以招 圣朝充隐之讥。将使儒选益轻。志士羞伍。无乃否运所关。莫之然而然耶。不暇自悼而悼斯文之日卑也。残骸触冒添疾。落席㱡㱡。致稽上复。深悚疏慢。自馀伏祝加护鼎食。以慰具瞻。
答沈静而(能定)
 凡祭考妣。同卓合馔。先儒皆非之。然人家事力不逮。虽欲改而从礼。其势末由。未知如何则好耶。
考妣各卓。家礼文也。以此先辈多以同卓为非礼。然揆以古礼则同卓。亦不为无据。曾见鹿门集说此礼。有曰祭统曰铺筵设同几。疏曰人生时形体异。故夫妇别几。死则魂气合。同归于此。故夫妇共几。是故少牢特牲。皆用一尸一几一筵。又曰祭于庙同几。精气合。(周礼一敦一几注)此实有精义妙理于其中。今若各设而享之。恶在其同几之义乎。当从古礼合设无疑。此言正可思也。横渠亦云铺筵设同几。只设一位。以其精气合也。盖古者祭用尸。后世尸废而用主。考妣既各主。故家礼之各卓。窃恐以是。然精气合之义。岂有间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9H 页
于尸与主耶。然则从五礼仪考妣合馔。惟饭羹酒匙箸各设之文者。自不害为微得古礼遗意欤。
 时祭时。土神之祭。昉于何礼。向闻高明只举于秋享。亦何所据。
俯询时享时土神之祭。弟家所行。非有他仿。即述家中故事。盖是祭也。朱子之所义起。而四时皆行之。栗翁谓只行于春冬为宜。则比朱子所行。已递减矣。今也吾辈既不得备举四时之享于先庙。而只修春秋两祀。土神之岁一祭之。虽无古据。恐不害为简而可继之道。亦岂不有愈于废而不举也。
与沈静而
祫毕入庙之礼。任鹿门主之甚力。近世一二敦礼之家。亦有从之者。其所考證。非不该洽。区区居常疑之。不敢遽信。每欲一番溯其考證诸书。理会其得失而未之果也。今见盛说。其所辨晰。节节皆中理。始知其考證诸说。亦多缝罅之可议。披睹之快。有以开不决之疑。不胜钦幸。世儒每以家礼之书。因袭于书仪而少之。辄以是藉口。然仪礼废而家礼作矣。其制作大体。既经朱子之手。酌损于古今之异。便自为一代之制。则纵云未再修而犹有可议者。生乎朱子之后。苟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29L 页
欲治礼。当谨守是书之范围。兢兢乎从违之际。实为寡过之道也。若不达其本。而惟古之是尚。去取任意。则其弊将不可胜言矣。先辈所谓参用仪礼云者。即指其显然阙误之不可不改。与夫节文之间。可以迁就得行者。非欲其毋论大小。事事动着。皆必合于古礼为恔也。况入庙大节也。既非显误。则何可轻容手势耶。且看祥后撤筵。祫毕入庙。俱有朱子说。则家礼大祥入庙之文。恐不可遽归之于未修之科也。盖祔与迁。自是两项事。卒哭而祔。既祔之后。便可仍在祖龛。祔已返寝者。为日祭也。及祥而日祭停。则无所事乎在寝矣。于是入祔祖龛。以俟祫毕而迁。非特礼意委曲有渐。事理亦自不得不尔也。若祥后主仍在寝。则是为日祭乎。为祔庙乎。求诸名实。果何据也。故沙溪尝以朱子答李继善书。既祥撤筵。且祔祖龛。为用意宛转。后人不可违也。沙翁岂不知有春秋之传程张之说。而其言乃如此。则可知沙翁之取舍。自有权度矣。噫。礼岂易以言哉。制作刚述。自有其人。沙翁于备要。有一二移动家礼之文。虽皆得失较然。自非沙翁。亦有所不敢矣。今也人若有一斑之见。辄缀缉于三礼古经。各以己意无难动改。曰是古礼也云尔。则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0H 页
是人人皆可与于作述。而家礼其将断烂乃尔。到此鹿老安能逃其责于后世也乎。惜乎。如楸谷宋丈。素谨于礼。而不能以此规切于此老在世之日。乃反效而为之耶。窃尝忧叹。不觉其言之倾倒。僭妄甚矣。
答沈静而
浩气从其养成而言。则道与气固可谓泯合无间。举终始而言。则亦岂容无别耶。吕子约不究孟子立言之旨。急于主道义。未免合而为一。朱子乃从剖析一边说。以救其失。此书与答刘叔文书。旨意颇同。(谓救失之意同。非谓所言之地头同。)叔文认气为理。殆无界止。故以理与气决是二物答之。盖理气虽有道器之分。从一原而言。岂容有二。而于此却下得决字以痛辨之者。实有精义。明儒未能致详。径疑朱子昧于理气之源。可谓不思之甚矣。今此恋着吕意之示。无乃喜合恶离。终未能怡然于朱子之言耶。从上圣贤与人答问。多随其人而有矫偏补弊之权度。此等处。当细心体究而通之。不可遽以己意左右之也。
答沈静而
 气与道义离合看。然后此案可了。
从浩然养成而言。则当合看。从宾主向背而言。则当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0L 页
离看矣。
 配夫道义。在其气发出之前乎后乎。
朱子曰。此气能配道义。盖不论发出前后。其体段足以配道义也。直养集义。为养气节度。而复其本来体段而已。
 愚所云云。(止)馁不馁之可言乎。
孟子发挥出浩然之气。就气上说道理。其宾主向背。条理分合。有不可紊者。子约不达于此。必欲主道义说。气混合为说。故朱子以为若果如此。则孟子不当下一配字。以离二者合一之本形。而又以气为主。以倒二者宾主之常势。其曰本形常势。皆从子约所见而为言也。苟着眼于此。子约缪迷之本。朱子攻破之旨。自可无疑。而若如来谕。则朱子所辨。殆不劄着其病处耳。
 盖此发字。从李先生一滚出来。(止)抹摋之如何。
李先生所谓衬贴起来一滚出来。只是发明配字之义。紧要在于衬贴一滚上。而起来出来。亦是形容此气之有力。今若看如发未发之发字。分出来前后。谓之发前发后。则恐于文义不衬矣。且看配字训释。既曰合。而又以有助足之。盖合指体段之合。有助指行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1H 页
处之有助也。集注所云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者。正释有助之意。而若夫所谓浩然者。无论发前后。本来体段。如是盛大。失养则馁。得养则复其本体耳。窃详来谕。以集义养气属发前。浩然属之发后。而离合在此地头云者。盖欲以集义养气为离。浩然为合。然集义即养气节度。则不可对待为言而谓之离也。浩然即指此气体段。则谓之道气之合可也。而偏属之发后则不可矣。
 盖朱子则。(止)有此葛藤也。
朱子亦尝说只是要得心气合一而已。则合一之妙。朱子未尝少看。然但孟子本旨。主气说理。故于集注。终始分别言之。是乃释经之体也。其曰若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体有所不充云云。此亦就发用处。分别道与气与体为说。以见其互相资助之义。子约则其所谓无道义则此气便馁云者。非特不知道气配助之妙。又不知气与体之分。直是沕沦含糊。都无向背彼此。朱子所以峻斥而不少饶也。盛谕以发前发后区别析二合一。以定其得失者。虽似精密可喜。于愚昧终未得释然。敢问发前是未发。而发后为已发耶。抑析二为体而合一为用耶。且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1L 页
子约之析合。虽失地头。不害为得其半而失其半耶。愿于此更下一转语。以开其惑。如何昔年赵国珍之起疑。与盛见大略相类。颇费讨论而归一。于今追思。不禁怆悢也。
答沈静而
 丧中倚卓器皿。葬前用素。葬后用吉。何义耶。
葬前用素。据檀弓奠以素器之文。(疏曰。奠谓始死至葬之祭名。)表生者有哀素之心也。葬后用吉。据士虞礼不用素器之文。有自凶变吉之义也。
 古礼室奥设奠。下室燕养。家礼合之。已不能无疑。而魂帛之朝夕出入于灵床。亦恐未安。盛意常看得如何。
古者既殡。尸柩不见。形神斯分。于是室奥设奠而依神。下室馈养以象生。后世涂殡之礼废。而下室之礼亦废。今不可复讲矣。家礼灵座所以仿室奥之依神也。灵床所以仿下室之象生也。奠与馈。遂皆设于灵座。而以食时上食立文。别于朝夕奠。不使浑并。是乃参酌定制。无容更议。而今之魂帛。即古之重也。灵座灵床。以神形而分焉。则以魂帛出入灵床。不但无义。亦涉亵渎。愚亦尝疑之矣。一二好礼之家。或废此一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2H 页
节。庶为得礼之正耳。
答沈静而
见谕灵圭节义。足以有辞后世。执事之拜之也。固知出于钦尚之至意。然区区之见。窃谓儒释之分至严。吾以圣人之徒。屈膝于僧释。不问其人树立之如何。当下便是屈身而贬道也。盖其毁形被缁。大质已坏。殄绝伦常。大本已灭。虽其秉彝之衷。不以异端而泯灭。有是成就。未尝不可贵也。然功过不能相当。不可以此而掩彼。虽有可拜之节。要须斟量轻重。以存大防。不可以一时钦尚。遽忽此义也。至如尹和靖之拜观音。殊未敢知也。若使两程夫子当之。则决不乃尔。而和靖学问。笃厚悫实。最可师法。惟其守得谨而见得不甚透。其每日诵金刚经一部。曰不敢违老母之命。朱子尝论此曰。此便是平日阙却谕父母于道一节。便致得如此。诵其经贤其人。无怪其迎拜。而不能无后人之惑。岂可援而为法乎。清寒子遗像之在西溪清节祠者。缁服颔珠。先辈多嫌其形释而不之拜。农翁以为形释心儒而尝拜之。假使此老心形俱释。若圭师。则农翁纵赏其清风孤节。必不遽拜也。矧今衰末。阴盛而阳微。正道堙晦。百邪层生。懔乎其寒心。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2L 页
伊川之被发。天津之杜鹃。不足以喻其忧。此时正邪之界分。尤不容不兢兢致严。执事当日从容堂里。见其髡发衣衲。苟会得此意重。虽忠魂毅魄。压在额上。想必踟蹰而膝之不自屈也。既往也遂事也。不须苛论。而因此讲究得失。不妨为格致之一端。第此披露。如未当理。不悭剖示为幸。
与沈静而
盛藁抵时相书二篇。一则恻怛周详。可措诸事。一则激切痛快。切中时病。俱是断断出自爱民忧国热腔中而来。意之至到。文亦自好。惜乎。当日诸公。不能受此钳锤也。大抵吾辈平居。高谈仁义。事到手头。却恐傍人之点检。一事做不得。一言吐不出。而吾兄则不然。因事而发。说得口破。始知平日善读朱子书。岂胜钦叹。若其以此惹谤招讥。即流俗之见耳。朱子之所不能免者。在执事庸何伤乎。噫。流俗之害。甚于异端。人皆坐在里许。虽知其然。而内既不足以抵外。寡固不可以敌众。浸浸渍渍。日与之化。兰化为萧。薰变为莸。古今共叹。而在今日为尤甚也。向于损溪泉上。与洪伯应诸人。语及世道人物。妄以为若论由内彻外。自本至末。一点俗字。着不得者。上下数百载。惟赵重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3H 页
峰先生一人而已者。盖亦衰世之意。而此岂可与不知者道也。
答沈静而
 十五志于学章。从心所欲不踰矩。集注心即体以下数句。看来终未得分晓。
心即欲之体。欲即心之用。道即义之体。义即道之用。心与欲以圣人身上言。道与义以天理上言。而引禹之声为律身为度。发明心与矩合一无间之意。犹云心为道而欲为义也。
答沈静而
 
韩子绥踰月而葬。如子绥者。当用士礼耶。当用大夫礼耶。若以士礼则其葬非报也。来谕所谓卒哭当待三月云者。窃所未晓。
我朝郎阶以上。皆是大夫之阶。沙溪尝以谓我朝嘉善以上。始可视中朝之大夫。然则子绥虽阶至通训。当用士礼矣。然士踰月之文。出于左氏之传。而王制则总言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据此则士亦可以三月而葬也。两说未知谁为得其正义。而文公家礼。不别大夫士。一以三月为制。必有权度于其间也。今之治礼者。但当以家礼从事。倘或拘于事势。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3L 页
不得迟待三月。则可以报葬论也。至若近世人家葬亲者。必以三月为礼。而妻子以下之葬。或引踰月之制。若云踰月非报。则士而三月者非慢耶。其为矛盾甚矣。故无论卑幼。踰月葬者。必皆断以渴葬。而卒哭则待三月。始可成礼制矣。
 尤翁说。有初再虞则即行。三虞卒哭则葬后择日行之云云。既虞则何必止于再而留三也。分析于再三之间。强作层节。有何精义耶。
尤翁此论。实本于沙溪以他亲代行初再虞。待父葬。行三虞卒哭之说也。沙,尤两先生之分再三虞者。非强作层节。揆以事势。不得不然。盖虞不可缓也。故初虞即日中而祭者。再虞亦于所馆行之者。此则可使他亲代行。三虞则比初再虞稍可缓。故必于到家后行之者。主人方持斩衰。葬前既不可亲行。且尸柩在家。又岂可设殷祭耶。
 子绥卒哭。虽以来月行之。恐不可行于其本生亲葬前。待其葬毕。未知如何。
凡祭之行废。当只看主人服之重轻。今子绥之丧父为主。而新丧于其大人。即嫂丧也异宫也。无可废之义。但新丧于亡人。为本生亲。则虽云虞而神之。新丧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4H 页
之葬。既在月内。则姑待其葬毕而行卒哭。揆以情理。亦似委曲矣。
与沈静而
闻韩令子渊言。将立子绥后。而子绥有前后配。用子绥遗意。外家用元配云。此事别无经据。考之 国朝先儒之论。则尤翁所谓前后妻皆没后始为之子者。当为前妻之子。此则事理当然。无容更议。遂翁所谓前后妻皆亡后立后。则所后子以父之后妻之父为外祖。父之前妻。称以前母。此则不能无疑。至于前妻殁而后妻生存。则当如何为继耶。此无先辈所论。而惟子绥内舅尝主当继元配之论。其言曰。为后之义。继绝为大。非为养育也。义之所在。情固有不得伸者矣。养育之恩。情也。从外氏。义也。为人后。本主于义。义须夺情为宜云云。第以程张祔葬。必用元配之义观之。元继配虽均是妻也。重固在于元配。以此推之。其言似有精义。合理会矣。子绥之遗意所据。其必在斯。未知盛意如何。
答沈静而
昨书。愚以金说谓有一段精义。可备一说者。微发其端而未毕其说。宜乎高明之听莹也。今承俯诘。请更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4L 页
陈之。夫继后者。继父之后。非继母之后也。父虽有十妻。皆统于父。均有母道而已。尚何有继彼继此之可言耶。故经无其据。非阙文也。惟东俗最重外氏。版籍焉书外祖。试科焉书外祖。氏族谱牒焉书外祖。其重之也如此。故为人后而有前后母者。继于何母之论出。窃谓此殆我东之礼节也。然母道之隆杀厚薄。决不系于外祖之称不称。若谓之有系。则是母子之伦轻矣。今夫父有前后妻。而其子随其所生。称外党者无他。直是据实而称之也。然则为人后者。父有前后妻。均之非所生。无据实之可称。则但就其父之一初伉俪之元配家称外党。方可谓谨严峻正。自无容许多议论矣。若夫较絜其母于存没养育之间。以为前却取舍。非所以处大伦而明大义也。区区自来有取于金说者。即为人后本主于义一句。看得甚好。而但其命辞不能直截。欲其委曲详密者。反起看者之惑。是可欠也。然恐终非全弃之论。若直断以俗情私意而抹摋之则过矣。试更详如何。
与沈静而
每从执事。获闻 书筵消息。其辅导之疏脱。犹夫前日。而弟之在野。虚带讲职。末由效一日之责。只切癙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5H 页
忧于中。向者因辞官之疏。不顾傍人非笑。披露敷陈者。实出于断断血腔。窃冀其一个半个唤醒于上下。及奉 批旨。未见采纳。而乃反优以敦召之意。在朝诸贤。亦皆袖如充耳。区区愿忠毕义之志。已无望于当世矣。自玆以往。可以括囊。而顾此惓惓 宗国之念。终有所放不下者。日后如有 召命。欲以前批为以言媒进之嫌。引而自咎。牵联而复申前说。无已渎乎。未知盛意云何。
答沈静而
垂谕恻怛。令人感慨欲涕。三数年来。所识名胜。相继殒没。此何运气。然人之一生。会有一死。国之一兴。会有一亡。虽有脩短淹速之不齐。亦是气数之常也。至于此道之寄在经传者。人消物尽之前。不可一日泯绝。而以今世道人物观之。其不绝。不但如线而已矣。将奈之何。
答沈静而
 有人父殁母存。将成昏。无族亲可主昏者。欲自为昏书。而某既长成下。添入母命云云。以寓母主之意。未知此或有据而行之无悖否。
士昏礼曰。宗子无父母命之。亲皆没则己躬命之。彼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5L 页
家之所据。似在于此矣。然家礼昏礼章曰。凡主昏。如冠礼主人之法。但宗子自昏。则以族人之长为主。(冠礼。宗子自冠则自为主人。)盖昏嫁之礼。养廉远嫌之义为重。故昏礼自初必以媒交接。至于纳采请期。以阳倡阴随之义。虽自婿家先之。若婿自为主人而具书于妇家。则岂不有欠于养廉之义耶。且母主之礼。女子既无门外之事。夫没称未亡。未亡人之发书纳采。亦岂可谓得礼之正乎。愚则窃谓家礼之不用古礼之文。必以族人之长为主立文者。恐有权度于其间。彼家虽无至亲。如有稍疏远之族。则可使主之耶。
答沈静而
 礼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注云末谓服之将除。将除未知的指何时也。
杂记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注疏以末为卒哭后。陈浩以末为服之将除。陈说曰。大功卒哭后。尚馀六月。恐不可言末。小功既言末。又言卒哭。则末非卒哭明矣。市南虽取此说。窃意自卒哭后至除服前。统谓之末也。末字不必深看。卒哭除服之间。岂有将除一层节耶。且古人文字。变文而互见者固多。而试看本文。上云小功之末。下云小功既卒哭。若云小功既末。
老洲集卷之六 第 136H 页
则文甚不驯。所以上下变称。孔疏所谓此文云既卒哭。明上云末者并卒哭后也者。尽得之矣。
 国葬前。迫于事势。行新妇礼而初见舅姑者。有难徒手。但执枣雉。无他盛仪。则岂悖于礼耶。
国葬前。贽见舅姑。举国哀遑之时。为此暇豫之礼者。鄙意则终涉未安。待卒哭后为稳。而无已则仿丧中见妇礼。不用贽。亦何伤耶。
答沈静而
 丧人自称罪人。有古据耶。
居忧中书疏称罪人。似因答人慰疏中罪逆深重之语而杜撰也。实则无所据而甚鄙野。故愚则曾不以是称之耳。
 栗谷祭仪。多与家礼不同何也。其有从违之精义于其间耶。
栗谷祭仪抄。如高祖有服当祭。既有程朱之训。而却只祭曾祖。祭馔鼎俎笾豆。有阴阳奇耦之义。而果用五品三品。及陈馔图式。恐俱是沿袭于五礼仪也。盖五礼仪。时王之制。故栗谷之意。欲斟酌于其中。而未及一一釐正欤。五礼仪终多可议。故此备要之所以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