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古迹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58H 页
小华古迹
  田横岛
田横岛在朝鲜洪州牧前洋。一名呜呼岛。土甚肥饶。产楮漆箭竹。周九十五里。有古城遗址。石砌宛然。傍有小屿曰横巾。似是田横挂巾处。
  地图综要曰。田横岛在即墨海外。今洪州即其地也。
  看羊岛
飞鸿洪在朝鲜镜城府南九十里。其纵长六十馀里。其深六百馀尺。中有岛曰看羊。洲渚平衍。无草树之傅焉。沙洁如铺练。抵北海仅一舍。
  苏武传云匈奴徙武北海上。湖之名以雁书也。岛因牧羝而称焉。然其俗卤朴。不能载之书策。故或有疑之者。而司马氏匈奴传曰。匈奴东接濊貊朝鲜。则今关北固匈奴界也。辽东志所谓木郎古。即其墟云。
  新知录云苏武牧羝处则陕西镇番卫也。山因以苏武名。王昭君墓则山西大同府也。西地多白草。此冢独青。苟然则陕西距北海甚远。汉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58L 页
何得称北海乎。此又可异也已。
  九峰山
九峰山在朝鲜云山郡二十里。山有九峦故曰名。多松桧猛兽。中麓有封若堂。曰皇帝坟。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燕主冯弘。为拓拔氏所困。遣尚书阳尹。请迎于高句丽。句丽王巨琏。命葛卢孟光。将数万众往迎之。入龙城。尽取武库仗。大掠而归。冯弘至辽东。巨琏遣使劳之曰。龙城王冯君爰适野次士马劳乎。弘惭怒。巨琏处之平郭。寻徙北礼。弘素侮高句丽。刑政赏罚。犹如其国。巨琏乃夺其侍人。质其太子王仁。弘大怒。遣使入宋。上表求迎。文帝遣王白驹等迎之。巨琏命孙漱,高仇等。杀弘于北礼。葬九峰山。谥曰昭成皇帝。
  清海镇
清海镇在朝鲜海南县西洋四十里。周二百九十里。高丽谓莞岛。朝鲜谓加里津。有象王峰,射岘烽台,法华庵,天然台,全石溪诸名胜。佛目,青岩,木茅岛,道岩。其坊曲也。正德辛巳。朝鲜以倭寇要冲。设兵马佥节制使。镇岛中地。多石榴金橘榧子茯苓竹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59H 页
张保皋,郑年新罗人。皆善斗战。年复能没海底。行五十里不噎。保皋让年为壮。以齿年呼保皋为兄。然常龃龉不相下。保皋,年入唐。为武宁军小将。骑而用枪。无与敌者。保皋还新罗时。唐文宗太和二年戊申。新罗王景徽三年。谒王曰。遍中国。以吾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而西。景徽予兵万人。镇清海号大使。开成二年。新罗王悌隆二年。新罗金祐徵。以其父均贞。将代景徽。立而为王。有金明者杀之。与其族礼徵。来投清海。保皋善遇之。三年。金明弑悌隆而自立。悌隆之臣金阳募壮士入清海。见祐徵告金明事。祐徵谓保皋曰。金明弑其君。义不可共戴天地。愿仗将军之兵。以报君父之雠。先是郑年在涟水县。去职饥寒。言于戍将冯元规曰。我欲东归。乞张保皋食。元规曰。若与保皋所负如何。不可去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乎。遂去谒保皋。保皋见之极欢。及闻祐徵言。保皋曰。古人有言见义不为无勇。惟子是从。遂发五千兵。付郑年曰。非子不能平祸乱。年乃与金阳,阎长,张弁,骆金,张建荣,李顺行诸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59L 页
至武州。破新罗大监金敏周。昼夜兼行。至伐达之邱。金明为乱兵所杀。于是祐徵立为王。封保皋感义军。使食实封二千户。五年。祐徵子景膺立。教曰。清海镇大使保皋。以兵助神考。灭先朝之贼臣。其功烈可忘耶。乃拜为镇海将军。兼赐章服。武宗会昌五年。景膺欲娶保皋女为次妃。朝臣谏曰。夫妇之道。人之大伦也。故夏以涂山兴。殷以娎氏昌。周以褒姒灭。晋以骊姬乱。则国之存亡。于是乎在。其可不慎乎。今保皋海岛人也。其女岂可以配王室。从之。六年。保皋怨王不纳女。据镇叛。新罗欲讨之。阎长曰。臣不烦一卒。持空拳以斩保皋。王许诺。长乃佯叛投清海。保皋爱其勇壮。无所猜疑。引为上客。置酒方酣。长夺其剑斩之。乃召众谕说。众不敢动。宣宗十三年。新罗罢清海镇。徙其人于碧骨郡。
  沧海
沧海即今朝鲜江陵府东十里。有海环其外。汉书食货志曰。彭吴穿濊貊朝鲜。置沧海郡。史记如淳注云秦郡县无沧海。或曰。东夷君长。汉书武帝本记曰。元朔二年。濊君南闾叛。遣将平之。以其地为沧海郡。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0H 页
鲜传曰。朝鲜侯右渠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沧海郡。高句丽时。称河西良。新罗时称溟州。高丽时称临瀛。
  江陵府南三十里。濒海而小者曰海灵。其上有神祠。舟楫而过者。辄赛而后得利涉焉。世传沧海君死而为神。食玆土。山之名以此。
  郁陵岛
郁陵岛在悉直东洋。或称武陵。或称羽陵悉直国。今朝鲜三陟府。岛在新罗。为于山国。地方百里。有大山。自山顶四距海过万馀步。石佛浮屠铁钟在焉。地多岩石。产柴胡藁本石楠藤草香木芦竹桃花。而其实大可为觞豆。又有黑鼠白猫。海中有牛形。赤眸无角。群卧海岸。名可之。与日本国隐岐洲相近。山砢沙渚。历历可见。今朝鲜桃种绝大者。自是岛来。故名曰郁陵桃。于山国恃险不交邻君。梁武帝天监十一年。新罗王知大路十三年。新罗伊餐异斯夫谓于山人曰。愚悍难以威来。乃造木偶狮子。载战船。抵其国海岸。诳告曰。汝若不服。则放此猛兽踏杀之。国人恐惧即降。岁以土宜为贡。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岛主曰吉入贡于高丽。受官爵。宋真宗乾兴元年。女真攻岛。民多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0L 页
逃散。仁宗明道元年。高丽人李良实入岛。取果核木叶异常者以献。元世祖至元间。遣使高丽。求岛中珍怪之材。高丽不听。
  阳陵井
阳陵井在朝鲜开城府南八里会宾门外。水甚清洌。深费繘百馀尺。犹不穷。刻石为甃。一名枫川。
  明高皇帝洪武三年。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至高丽祭山川。其祝曰。 皇帝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致祭于高丽首山及诸山之神。首水及诸水之神。高丽为国。奠于海东。山势磅礴。水德汪洋。实皆灵气所钟。故能使境土安宁。国君世享富贵。尊慕中国。以保生民。神功为大。朕起自布衣。今混一天下。以承正统。比者高丽奉表称臣。朕嘉其诚。已封王爵。考之古典。天子于山川之祀。无所不通。是用遣使。敬将牲幤。修其祀事。以启神灵。惟神鉴之。师昊又载碑而来。问都城府枫川何地。乃以阳陵井对。师昊竖碑。其文曰洪武三年春正月三日癸巳。
  皇帝御奉天殿。受群臣朝。乃言曰。朕赖天地祖宗眷祐。位于臣民之上。郊庙社稷。以及岳镇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1H 页
渎之祭。不敢不恭。迩者高丽遣使奉表称臣。朕已封其王为高丽国王。则其国之境内山川。既考职方。考诸古典。天子望祭。虽无不通。然未闻行实礼。达其敬者。今当具牲幤。遣天官道士徐师昊前往。用答神灵。礼部尚书臣崔亮钦承 上旨。惟谨乃谕。臣师昊致其诚洁以俟。于是 上斋戒七日。亲制祝文。至十日庚子。 上临朝。以香授臣师昊。将命而行。臣师昊以四月二十二日至国。设坛城南。五月丁酉。敬行祀事于高丽之首山大华岳神及诸山之神。首水大南海神及诸水之神。礼用告成。臣师昊闻帝王之勤民者。必致敬于神。钦惟 皇上受天明命。丕承正统。四海内外。悉皆臣属。思与溥天之下。共享升平之治。故遣臣师昊。致祭于神。神既歆格。必能庇其国王世。保境土。使风雨以时。年谷礼登。民庶得以靖安。庶昭 圣天子一视同仁之意。是用刻于石。以垂示永久。臣师昊谨记。
  五国
五国城在朝鲜均州北二十五里豆满江南花礼山。一名云头城。有古郭。今为会宁府。若因山为陵者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1L 页
曰皇帝冢。傍累众墓者曰侍臣葬。或得金银器铁钱。皆刻政和崇宁年号。铜炉画云物极精巧。三足蹇一。炽炭三月不烬。水犀角爵亦奇古。俱为朝鲜宰相所鉴赏。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虏执徽宗钦宗。拘之大定府。徙之均州五国者是也。徽宗以高宗绍兴五年崩。钦宗以二十六年崩。
  椵岛
椵岛在朝鲜铁山府南洋一舍半。幅员四十里。市廛联络。货贿辐凑。或曰皮岛。朝鲜方音。以椵为皮木也。毛文龙号东江镇。设八营。水路东南七十馀里。有身称弥岛延袤。加椵岛三之二。文龙刻石曰云从岛。分兵屯之。
  明哲皇帝天启元年。满洲虏陷辽东地。都司毛文龙率军数百。至朝鲜龙川郡。潜袭镇江。擒叛贼佟养真。朝廷进文龙副总兵。仍加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镇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赐蟒衣玉带尚方剑。参将陈继盛,游击毛承禄,时可达,王甫,张魁,曲承,王承鸾,马应魁,宋尚元,林茂春,都司李钺,王喜,李矿,陈希顺,宫养栋,毛有恩,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2H 页
谋葛应贞,参将易承惠,张继善,刘可绅。并在麾下。辽广士民。相继投岛。至四十馀万。朝廷命监军梁之垣。领四千骑。与朝鲜克复辽东。文龙不从命。朝鲜畏其喝。使兵曹判书金瑬。刻石颂功。朝廷自登州由渤澥运金帛。舳舻相接。且朝鲜馈遗。冠盖不绝。文龙自称海外天子。时纵兵朝鲜碧潼诸城。斩居民首。奏捷曰杀奴酋献䤋。朝廷不省也。 烈皇帝崇祯二年。辽广经略袁崇焕。会文龙于宁远海中。数其罪而诛之。以继盛代其任。初刘兴祚,兴治自北亡归。兴祚战死宁远镇。兴治与继盛失和。崇祯三年。兴治作乱。杀继盛据岛。朝鲜遣李曙,郑忠信伐之。兴治劫其众。入登洋岛。先是有马姓者。居岛窖中。隆冬不知寒。啖木实。言必有验。未几乘舟去。有兴治乱。故名其窖曰马仙窟。
  肃慎城
肃慎氏故城。在朝鲜北青府东三十五里。名甫青社。土筑城三千四百九十七尺。后有石茸山,五川水。为女真所据。高丽逐女真为郡。元夺置三撒镇。朝鲜置青州牧。后改北青都护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2L 页
肃慎氏。周武王时。献楛矢石砮。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贡。秦汉不相通。及曹魏末。始入贡。魏赐其王褥鸡锦罽绵帛。晋惠帝元康初入贡。元帝中兴。又入贡。成帝时。通使于石季龙。其国在不咸山北。不咸山者。金人所谓长白山。朝鲜所谓白头山。肃慎汉魏时为挹娄。南北朝为勿吉。隋唐时为靺鞨。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
  獐岛
獐岛在北海。傍有小岛周十里曰熊岛。自朝鲜庆兴府西北罗前浦。舟行十五日始达。中有山薮。与宁古塔近。不系朝鲜及满洲地方。
  庆河昌极东人也。往来于朝鲜庆兴府,抚夷堡,造山堡。交易货市。天启丁卯。满洲虏大强。极东贡皮毛。河昌乃率其子罗啰只阿等。入熊岛。自立为将。不肯降满洲。及崇祯丙子。朝鲜媾满洲。河昌滋耻与满洲和。移住獐。与中国通。满洲使告朝鲜。俾发舟师一千往取焉。朝鲜遣北道兵马虞候刘缵先。与满洲使。将精兵五百。从西水罗浦鼓而行。獐岛人且罗汗,住伊时只,于巨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3H 页
等。因贩卖至庆源府。缵先捉而同舟。将至岛。河昌命子吉罗,侄牙豆,宗族梅介,从人古郎阿。潜理三艇。挟毒箭伏丛林中。缵先裨将韩希龙进薄之。皆被获具告。河昌移住獐岛。缵先乘夜四围。先以一百八十炮卒匿山后。河昌变出不意。急率部下。持兵奔巨薮。炮乃齐发。飙如风雷。河昌与其属男妇十五并受缚。并搜禽男妇五百。处之也春地。遣差人沙将至。朝鲜运粟三千斛以饷。
  金马郡
金马郡在朝鲜益山郡北八里。龙华山古城。石筑三千九百尺。高八尺。城中有井有溪。作水门。植以铁箭。尚今宛然。采樵者往往得古器。东七里曰内宫坪。有造山高一丈。世传钟阁旧址。山下有内宫墟阶础石。山有碑跌。大石中凹。南五里曰王宫坪。世传朝宫基。累土为城。瓦石铺地传土几尺馀。房突一架。用四石琢磨合缝。石下有煤烬。且有玉佩铜钱。亦箕氏物云。
  朝鲜侯箕准。箕子四十一世孙也。以秦始皇二十七年辛巳即位。汉高九年。燕人卫满来降。拜为博士。赐以圭。封百里之地。惠帝二年。卫满叛。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3L 页
袭王都。侯浮海至马韩。都金马郡寻薨。谥曰武康。
  金鳌山
金鳌山在朝鲜鸡林南六里。今为庆州府。新罗古都也。山石有新罗飞觞曲水之所。曰鲍石亭。鍊石作鲍鱼状。上曰九圣台。九王所游赏。其下曰书出池。新罗时。人从池中出。献书告国变故名。其南曰凤生岩。新罗时。政淳化美。凤鸟来鸣。其北曰上书庄。新罗崔致远遗墟。高丽王王建之兴。致远知其必统合三韩。上书戒王。其左曰昌林寺。有塔碑。新罗金生笔。
  
唐僖宗乾符元年。新罗崔致远入唐登第。为侍御史。光启元年。奉使归国。年二十八。同年顾云赠诗曰。我闻海上三金鳌。头戴山高高。傍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秀生奇特。承旨赵孟頫昌林寺碑跋曰。右唐新罗僧金生所书。其国昌林寺碑字画。深有典刑。虽唐人名刻。无以远过之也。古语云曰何地不生才信然。宋徽宗崇宁中。高丽使洪瓘携金生行草入宋。示待诏杨球,李韦曰。此新罗金生书也。球韦骇曰。不啚今日。得见王右军手书。除右军。焉有妙笔如此者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4H 页
任存城
任存城在朝鲜大兴郡西十里。周五千九百九十尺。中有三井。至今垛堞犹存。唐书谓任孝城。文献通考谓仁孝城。
  唐高宗显庆五年。讨百济平之。龙朔元年。故百济王扶馀璋从子福信。与僧道琛。迎王子礼于倭国。立为王。黑齿常之起兵应福信。复二百馀城。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大破福信于熊津。福信退保任存城。道琛,福信自称将军。使告仁轨曰。与其受死。曷若战亡。仁轨遗书招降。福信不答。因杀道琛。并其众。使告仁轨曰。何时西还。当遣相送。龙朔二年。百济王礼杀福信。三年。仁轨破百济。礼奔高句丽。不知所终。
  显庆碑
唐显庆五年。苏定方平百济。以刘仁愿为熊津都督以镇之。仁愿将还。树碑于百济故都以记之。今在县北。
 盖闻龙跃天衢。必藉风云之力。圣人膺运。亦待将帅之功。万(缺缺缺缺缺缺)卫霍驰声。(缺缺缺缺缺缺缺缺)咏者。惟在刘将军乎。 君名仁愿。字士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4L 页
雕阴大斌人。(缺缺)王关后(缺缺)(缺)于东国。分茅锡壤。王孙伏节于北疆。三楚盛其衣簪。六郡称其轩冕。(缺)枚知(缺)可略而言高祖(缺缺缺缺缺缺缺缺)将军徐州大中正彭城缪公。属魏室不纲。尔朱陵虐。东京沦丧。大(缺)西迁。陪奉銮舆。从居关内。寻除镇北大将军持节都督河北诸军事绥州刺史因官食(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州之望。曾祖平镇北大将军朔方郡(缺)绥州刺史(缺)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彭城郡开国公。祖懿周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随使持节绥州诸军事(缺)州总官(缺)州刺史(缺缺)郡开国公。父大俱  皇朝使持节因绥二州总官廿四州诸军事绥州刺史寻迁都督左武卫将军右骁卫大将军胜夏二州道行军总官冠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上柱国(缺)封义城郡(缺)国公。并排馥兰芬。金贞玉润。名高大树。誉蔚词林。圭璋阀阅。见于斯矣。君(缺)(缺)基。资灵岳渎。墙宇凝峻。孝敬日跻。命偶昌期。逢时偶主。钦明(缺)运光(缺)普天  太宗文皇帝。(缺缺)乃神。乃文乃武。并吞六合。席捲八荒。博访群材。用康大夏。英髦特达。幽显必臻。君以地荫(缺缺)。门承勋业。令问之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5H 页
佥议攸归。起家为弘文馆学(缺缺)进右骁卫(缺缺缺缺缺缺缺缺)振力(缺)健。胆气过人。尝从出游。手格猛兽。     太宗深叹异之。特加赏赐。即降 恩诏。入仗内供奉。贞观十九年。  太宗亲驭六军。省方辽碣。(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集而高丽贼臣盖苏文。独(缺缺缺)鸠聚亡命。招纳奸回。囚其君长。举兵称乱。(缺缺缺)众。敢抗王师。  皇赫斯怒。龚行吊伐。兵锋所到。(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新城安地等三(缺缺缺)大将(缺缺)惠真。俘其甲卒一十六万。君身预戒旃。(缺缺)羁勒。前茅后殿。每阵先登。摧强陷坚。同于拉朽。战胜攻取。(缺缺缺缺缺缺缺缺)乘马一(缺缺缺缺缺缺缺缺)弓二张大箭三百只并是供奉   御仗特赐裒异辽东行还累前(缺)战勋(缺缺缺)柱国(缺缺)黎(缺缺)开国右武卫凤鸣府左(缺缺缺缺)厌领飞骑(缺缺缺缺)上廿一年任行军子揔管随英国公李绩。经延拖并。迎接车鼻。安抚百姓。铁勒行(缺缺)授右(缺缺)郎(缺缺)旧(缺缺缺缺缺缺缺)又任子总管向辽东经略(缺缺缺缺)名其年更授右武卫(缺缺)府左果毅都尉廿(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5L 页
缺)       太宗宫车晏驾。  宗庙社稷。不可一日无(缺)  储皇(缺缺缺缺缺缺缺)邦虽旧。厥政惟新。凡百庶寮。勉修其职。君(缺缺缺缺)知村明被用。未踰期年。又蒙  今上驱使。永徽二年。更入铁勒。抚慰行回遮(缺)勃间(缺缺缺缺)强明其统领者。随机处分。君使(缺)经(缺)频度辽东五年。授(缺)山道行军子总管随虞国公程知节。讨(缺)贺鲁行还从(缺)洛阳。显庆元年。迁左骁卫郎将。二年应 诏举文武。(缺缺缺缺缺缺缺缺)铁勒安抚而(缺)入吐谷浑。及(缺缺)宣劳五年。授嵎夷道行军子总管随邢国公苏定方。平破百济。执其王扶馀义慈并太子隆及佐(缺缺)率以下(缺缺缺)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普罗等。并见机而作。立功归顺。或入趋(缺缺)阙。或(缺缺缺缺缺)境。遗黎安堵如旧。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即以君为都护兼知留镇新罗王(缺)春(缺缺)遣(缺缺缺缺缺缺缺缺)虽夷夏有殊。长幼悬隔。君绥和接待。恩若兄弟。功业克就。盖由于(缺)然昔周武平殷。商奄(缺)叛。汉定西域。疏勒被围。馀风未殄。人怀草窃。蛮貊之俗。(缺缺缺缺)况北方逋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6H 页
元来未附。既见雕戈东迈。锦缆西浮。妖孽佚张。仍图反逆。(缺)有伪僧道(缺)(缺)率鬼室。福信出自闾巷。为其魁首。招集狂狡。堡据任存。蜂屯猬起。弥山满谷。假名盗位。并(缺)将军隳城破邑。渐入中部。堙井刊木。坏宅焚庐。所过残灭。略无遗噍。凶威既(缺)。人皆胁从。布栅连营。攻围留镇。云梯俯瞰。(缺)道旁通。击石飞英。星奔雨落。昼夜连战。朝夕凭陵。自谓兴亡继(缺缺缺缺缺缺)闲然高枕。不与争锋。(缺)(缺缺缺缺)其㢢。贼等旷日持久。力竭气衰。君乃阴行间谍。(缺)其卒堑沟(缺缺缺缺缺)待时。凿门开穴。纵兵掩袭。(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缺)时属(以下缺)
  平济塔
唐显庆五年庚申八月。苏定方破百济将还。树碑以记之。今贺遂亮制其文。权怀素书之。今在县南野田。
 原夫皇王所以朝万国制百灵。清海外而举天维。宅寰中而恢地络。莫不扬七德以驭遐荒。耀五兵而肃边徼。虽质文异轨。步骤殊涂。揖让之与干戈。受终之与革命。皆载劳神武。未戢佳兵。是知汹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6L 页
挺祓。九冥遂戮。洞庭搆逆。三苗已诛。若乃式鉴千龄。缅惟万古。当涂代汉。典午承曹。至于重任凿门。礼崇推毂。马伏波则铸铜交阯。霍车骑则勒石燕肰。竟不能覆鳀海之奔鲸。绝狼山之封豕。况丘树磨灭。声尘寂寥。圆鼎不传。方书莫纪。蠢玆卉服。窃命岛洲。襟带九夷。悬隔万里。恃斯险阨。敢乱天常。东伐亲邻。近违  明诏。北连逆竖。远应枭声。况外弃忠臣。内信祓妇。刑罚所及。惟在忠良。宠任所加。必先谄幸。标梅结怨。杼轴衔悲。我 皇。体二居尊。通三表极。珠衡毓庆。日角腾辉。揖五瑞而朝百神。妙万物而乘六辩。正天柱于西北。回地纽于东南。若夫席龙图裒凤纪。悬金镜齐玉烛。拔穷鳞于涸辙。拯危卵于倾巢。哀此遗氓。愤斯凶丑。未亲吊伐。先命元戎。使持节神丘嵎夷马韩熊津(缺)一十四道大揔管左武卫大将军上柱(缺缺)国公苏定方。叠远搆于曾城。派长澜于委水。叶英图于武帐。摽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韩彭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心。蹈前锋而难夺。心悬水镜。鬼神无以秘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7H 页
形。质迈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至于养士卒抚边夷。慎四知去三惑。顾冰泉以表洁。合霜柏而凝贞。不言而合诗书。不行而中规矩。将白云而共爽。与青松而竞高。远怀高人。咸有惭德。副大揔管冠军大将军(缺缺缺缺)将军上柱国下博公刘伯英。(缺缺缺缺缺缺缺缺)负廊庙之材。怀将相之器。言为物轨。身为士则。词温(缺缺缺缺)芝兰。绩著旗常。调(缺)钟律。重平生于嵩岳。轻尺璧于寸阴。破隗之勋。常似不足。(缺)振运策。口未涉言。副大揔管持节陇州(缺缺)军陇州刺史上柱国安夷公金(缺缺缺)。气度温雅。器识沉毅。无十人之细行。有君子之高风。武既止戈。文亦柔远。行军长史中书舍人梁行仪。云翘吐秀。日镜扬辉。风偃搢绅。道光雅俗。鉴清许郭。望重荀裴。辩箭腾波。控九流于学海。词锋发颖。掩七泽于文峰。张留侯之深谋。才堪捧辔。杜镇南之远略。威定干戈。既廓凤池。式清鲸壑。邢国公(缺缺缺缺缺缺)。阴羽阐偃月之图。阳文含晓星之气。龙韬豹靲。必表于情源。玄女黄公。咸会于神用。况乎稽天蚁聚。近地蜂飞。类短狐之含沙。似长蛇之吐雾。连营则豺狼满道。结阵则枭獍弥山。以此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7L 页
徒。守斯穷险。不知悬缕将绝。坠之以千白。累卵先危。压之以九鼎。于时秋草衰而寒山净。凉飙举而杀气严。逸足与流电争流。叠鼓共奔雷竞震。命礼隆以后殿。拱列(缺)以前驱。沵气妖氛。扫之以戈戟。崇墉峻堞。碎之以冲(缺缺)。将军揔管右屯卫郎将上柱国(缺缺缺)。方一军揔管使持节淄州刺史上柱国(缺)于元嗣。地处关河。材抱文武。挟山西之壮气。乘冀北之浮云。呼吸则江海停波。啸咜则风雷绝响。嵎夷道副揔管右武候中郎将上柱国曹继叔。久预 经纶。备尝艰险。异廉颇之疆饭。同充国之老臣。行军长史岐州司马杜爽。质耀璿峰。芳流桂畹。追风啸电。骋逸辔于西海。排云击水。搏劲翮于南溟。骥足既展。凤池可夺。右一军揔管宣威将军行左骁卫郎将上柱国刘仁愿。资孝为忠。自家刑国。早闻周礼之教。晚习孙吴之书。既负策虏之才。复揔文史之道。邢国公(缺缺)圣后(缺缺缺)(缺缺)金如粟而(缺缺)马如(缺缺缺缺)右武卫中郎将金良图左一军(缺缺缺缺缺)浙州刺史上柱国马延(缺)。俱怀铁石之心。各励鹰鹯之志。拥三河之劲卒。揔六郡之良家。邢国公上奉    神谋。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8H 页
专节度。或中权陷阵。或后劲先锋。出天入地之奇。千变万化。致远钩深之妙。雷发风行。(缺缺缺缺)英声载路。 邢国公仁同转扇。恩深投胶。逆命者则肃之以秋霜。归顺者则涵之以春露。一举而平九种。再捷而定三韩。降刘弘之尺书则千城仰德。发鲁连之飞箭则万里𠷢恩。其王扶馀义慈及太子隆。自外王馀孝一十三人。并大首领大佐平沙(缺缺)福国(缺)成以下七百馀人。既入重闱。并就擒获。抱之马革。载以牛车。伫荐司勋。式献 清庙。仍变斯犷俗。令沐玄猷。露冕褰惟。先择忠款。烹鲜制锦。必选贤良。庶使剖符绩迈于龚黄鸣。弦名高于卓鲁风。置五都督卅七州二百五十县。(缺)廿四万。口六百廿万。各齐编户。咸变夷风。夫书东观纪南溟。所以旌其善。勒彝鼎铭景钟。所以表其功。陵州长史判兵曹贺遂良。滥以庸才。谬司文翰。学轻俎豆。气重风云。职号将军。愿与廉颇并列。官称博士。羞共贾谊联衡。不以衰容。犹怀壮节。提戈海外。冀效清尘。三令贼庭。九(缺)逋盗。穷归之主。窃欲居中。乃弃餔饲。敬(缺)直笔。但书成事。无取浮华。俾夫海变桑田。同天地之永久。洲移郁岛。与日月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8L 页
而长悬。其铭曰。
 悠悠邃古。茫茫厥初。人伦草昧。造化权舆。冬巢夏穴。鷇饮鹑居。以结以刻。或畋或渔。淳风既往。大道沦胥。爰及三五。代非一主。揖让唐虞。革命汤武。上齐七政。下均九土。屡扰干戈。式清区宇。未渐西液。岂覃东户。粤我  圣皇。道叶穹苍。策镜千古。(缺缺)百王。邈矣远徼。遐哉大荒。咸禀正朔。(缺缺缺)疆。(缺缺缺缺缺)隔三光。叛换泽国。凭陵水乡。天降飞将。豹蔚龙骧。弓含月影。剑动星铓。貔貅百万。电举风扬。前诛蟠木。却剪扶桑。冰消夏日。叶碎秋霜。赳赳五营。明明三令。仰叶庙略。俯齐军政。风严草衰。日寒江净。霜戈夜动。云旗晓映。越戟前驱。吴剑后劲。巨猾授首。逋诛请命。威惠一临。边隅已定。嘉树不剪。甘棠在咏。花台望月。贝阙浮空。疏钟夜铿。清梵晨通。载建顽石。用记殊功。拒天关而永固。横地轴而无穷。
  刘仁轨城
城在朝鲜南原府治。周回数里。里廛取法井田。画为九区。其址尚历历。
  唐带方州刺史刘仁轨。既平百济馀孽。屯兵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9H 页
古龙郡。即南原。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民皆安业。獜德二年还。
  五六岛
五六岛在朝鲜东莱府南三十里绝影岛东。峰峦削立海中。东看为六。西为五故名。第三峰。有万世德碑。
  维明万历岁在屠维渊献次八月上浣。经理大中丞万公世德。受命专征。至于三韩。廓清倭氛。定属藩。乘秋南狝。放于东海。遂偕大将军李公承勋。率文武将吏。登釜山之巅而喟然叹曰。于铄哉。圣仁神武。丕扬流鬯。一至于斯乎。乃授简外史氏前兵部职方司郎中蓟门贾维钥。叙其事而铭之曰。盖维朝鲜内附。称与国同久。倭奴不道。螫其山川。宗庙鞠为丘墟。旄倪转于沟壑。箕封板荡状极惨楚。 天子闵而援之。王师渡江。平壤克捷。关酋惧祸。狡伪革面。乞受命封。朝廷推诚。柔远是信。▣是予顾。使节甫旋。盟寒▣血。是奚异夫有苗之逆虞。鬼方之负殷。猃狁之猾周者哉。天怒震叠。义在必讨。以大司马邢公玠。行总督诸军事。擢参政杨公镐。为御史中丞。经理朝鲜。亡何以行间事龃龉。而万公自天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69L 页
移镇焉。则宠命郅隆。肩任益钜矣。先是朝廷郑重厥役。颁四大将军印绶。于是麻将军贵,董将军一元。以蓟辽云贵步骑之锐至。刘将军綎,陈将军璘。以吴越闽蜀舟陆之雄至。简诘兵戍则左右道参政王士琦,参议梁祖龄,副使杜潜。而督饷则民部郎董汉儒。有专责焉。至于随职宣猷则运同吴良玺等。分阵戮力则副揔公解生等。各有司存。共襄机务。惟是御史陈公效。躬膺特简。以绣斧按治弗戒。吁嗟乎。七萃赅百职备。如云如林。太原之戍。细柳之屯。庸讵肃于斯耶。于是克日誓师。四路竞击。▣▣则空谷翻雷。扬棹则洪涛浴日。捣抗中窾。排缒斯穷。奋螳臂者。授首膏原。悲狐邱者。扶伤夜遁。海截山歼。京观岳峙。除拓境▣。水国风清。上以纾九重宵旰之忧。下以泄八道神人之愤。黍离不作。鸿雁兴谣。猗与至矣。国家德濡穷壤。而威加日出之域。考镜三五。曷以加焉。因封山刊木。勒石以昭鸿烈。以示无穷。其辞曰。维 皇仁覆怙遐荒兮。蠢玆凶枭浸侯疆兮。爰整六师以遏徂征兮。执禽获丑孰逆颜行兮。取残植弱静海邦兮。詟远柔迩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0H 页
风四方兮。瞻彼巉岩兮天威有赫。酌彼溟渤兮 帝德罔极。拜手题石兮挥昭鸿烈。万岁千秋兮永奠王国。碑阴刻文武将士。曰运同良玺,韩初命,李培根,郑文彬,通判陶良性,黎民化,知县赵如梅,副总兵戴延,寿春解生吴广,曹希彬,祖承训,吴惟忠,李芳,张榜,参将王国栋,彭友德,杨绍祖,杨登山,李宁,俞尚德,孙邦熙,沈栋,庞渤,游击第国器,陈蚕,叶邦荣,杨廉,蓝威,陈寅,颇贵,许国威,王之输,司懋官牛伯荣,傅良桥,李金,王元,周彭信,古柴登科叶思忠,张良,白斯清,贾祥,秦得,董用威,都司薛虎臣,吴从周,李天祥,李香,坐营张维城,周敦吉,沈灿,叶思义,守备左总姜良栋,李应昌,吴宗道,善后参将陈蚕。
  急水门
急水门在朝鲜江华府东南二十五里。广城关下流入于海。矶石龈腭。泷湍激厉。称孙石项。以天险名国中。
  徐兢高丽图经曰。过济物寺。到急水门。其门不类海岛。完如巫峡。江路山围。屈曲前后。交错两间。即水岛也。水势为山峡所束。惊涛泊岸。转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0L 页
穿崖。喧豗如雷。虽千钧之弩追风之马。不足喻其湍急也。至此已不可张篷。唯以橹棹随潮而进。宋史曰。两山门束以石峡。湍激而下。所谓急水门。自急水门三日抵岸。有馆曰碧澜亭。由此登陆崎岖四十馀里。乃其国都。
  八莒城
八莒城在朝鲜㓒谷府南三十里退川坊。土筑周二千四百二十三尺。有一池二泉。俗称秃帽城。八阵遗址宛然。东有亭曰烈武。大川环城东南隅。
  万历癸巳。左都督刘綎东救朝鲜。逐倭奴平行长于闻庆县。因成八莒城。以为战场。天下之最。屯万馀兵。倭不敢复窥朝鲜。至己亥辍归。
  城池洞
城池洞在朝鲜北青府十里德城社。山回水湾。洞壑深邃。人家覆以槲皮。
  胡克己。 万历庚申进士。漂至朝鲜凤山郡。因流落北方。居利城县。克己五峰先生之后。好文章。晓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有诗曰侬家近隔岳阳楼。斑竹篱边湘水流。遥忆故园矶上柳。几年閒系钓鱼舟。北人多传诵。克己自利城徙城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1H 页
洞。其孙斗弼诉于 王。王亲书胡克己姓名于万东庙锦屏上。禄其后。
箕田说
  韩百谦箕田图说
井田之制。先儒论之详矣。然其说皆以孟子为宗。故特详于周制。于夏殷则未徵焉。朱子之论助法。亦出于推测臆料。而未有参互考證之说。其悉合于当时制作。有不可得以知者。丁未秋。余到平壤。始见箕田遗制。阡陌皆存。整然不乱。谛审之。其田形亩法。与孟子所论井字之制不同。其中含毬,正阳两门之间。区画最分明。其制皆为田字形。田有四区。区皆七十亩。大路之内横计之。有四田八区。竖计之。亦有四田八区。八八六十四。井井方方。此盖殷制也。孟子曰。殷人七十而助。七十亩本殷人分田之制也。箕子殷人。其昼野分田。宜仿宗国。其与周制不同。盖无疑矣。惟玆阡陌。数千年来。几经变易。虽难保其不差尺寸。其大略界区以一亩之路。界田以三亩之路也。其三旁九亩大路。由城门达之咏归亭下。似是往来通衢。非专为田间阡陌而设。然其必以十六田六十四区。昼为一甸。则亦不无界限。自此以外田界之路。或有侵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1L 页
失古处。后人未知制作本意。必以三亩为准而正之。颇失经界之旧。若其以七十亩为一区。四区为一田。两两相并。则尽一野皆同矣。按班史刑法志曰。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甸有六十四井。其井邑邱甸之名。虽用周制。而以四起数。四四成方。与此吻合。是必有所沿袭。而惜其典籍不完。未能尽得其制也。其尖斜欹侧。不能成方处。或一二田。或二三区。随其地势而为之。此则乡人传为馀田。虽周家井田之制。其难得如绳直准平。而其不成井处。又不可弃而不用。恐其制不得不如此也。其公田庐舍之制。虽不可考。制田既非井字之形。则与孟子所谓中有公田。八家皆私百亩之制。已径庭矣。意者殷之时。虽受田于野。而其庐舍未必在田傍。或皆聚居城邑之中。其公田亦都在一隅。未必介于私田之中。粪壅耘穫之际。远近不同。民有病者。且人文渐备。吉凶礼缛。七十亩有不足于养生送死之资。故姬周之有天下也。顺天因人。增为百亩。且制井田之法。八家同井。中置公田。春则出田庐。冬则入聚邑宅。其制始大备。自质而文。其因革损益。势有不容已也。或以朱子改治沟洫。多费人力之说。有疑于孟子之言。此则恐未然。孟子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2H 页
佚道使民。虽劳无怨。朱子亦尝论革命易代。大而建正用数。小而书文车轨。并皆改作。以新一代耳目云。则况此制民常产。实发政施仁之大者。岂可计其少费。不与俱变乎。以此推之。朱子此说。或出于一时门人问答。而非平生之定论也。呜呼。关闽诸贤。俱以王佐之才。生丁叔季之时。慨然以挽回三代为己任。收拾残经。讨论遗制。殆无所不用其至。而犹有悬空之叹。未得归一之论。倘使当时。足此地目此制。则其说先王制作之意。想必如指诸掌矣。而惜乎其未见也。因记其所见。以求正于知者云。
  
柳根箕田图说后语
箕田在于含毬,正阳两门之外者。区昼最分明。其为制皆田字形。分为四区。区皆七十亩。界区之路。其广一亩。界田之路。其广三亩。凡六十田。总六十四区。六十四区之三旁。又有九亩之路由城门达之江上。其尖斜欹侧。不能成方处。或一二田。或二三区。随其地势而为之。乡人至今传之为馀田。亦皆七十亩。噫。古今人历玆地见斯田者何限。独韩公生晚好古。欲求古圣人分田制产之意于千百载后。作为图说。使人人晓然知。箕田一区。为七十亩。即与孟子所称殷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2L 页
七十之说。若合符节。岂非幸欤。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盖井字为形。便成九区。八家皆私八区之百亩。就公田百亩之区。以二十亩为庐舍。八夫居之。其所耕公田皆十亩。此周制然也。孟子曰。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籍也。孟子论周人百亩之制。固为纤悉。至于殷人。但称七十而助。当时诸侯。皆去周时之籍。况殷制安保其犹有存者乎。朱夫子之生。去孟子时又远矣。不得不因周制而推明之。释之曰。商人始为井田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八家各受一区。但借其力而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又曰。窃料商制亦当似此。而以十四亩为庐舍。一夫实耕公田七亩。是亦不过十一也。朱夫子既不得考殷制。则以此度彼。其为制自当如此。昔韩退之赋石鼓。盖叹孔子不到秦。不得见其文。若使朱夫子见此啚。当复以为何如。以今观之。公田庐舍之制。未敢臆度。即此田形而见之。四区四夫所受之田也。或以为箕城之田。称以井盖久矣。井即九区也。今不可轻言为四区。是则不然。若论殷周田制之同。则八区八家所受之田。推此以往。虽千百区皆然。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3H 页
七十亩之中。以七亩为公田。如朱夫子之说。则亦不失为什一也。至于庐舍。则周时制度大备。犹就公田二十亩。为八夫庐舍。是一夫之居。不过二亩半也。若就一夫所受之区。以七亩为公田。而出力助耕之。不复税其六十三亩。则虽以一二亩为庐舍而居之。恐亦不害于什一之制也。其一夫所居。在于七十亩之内耶。或宅于邑而受田于野。来往耕治耶。皆不可得而知也。若论殷周田制之不同。则七十亩百亩已不同矣。何必置疑于四区九区之同异哉。所贵乎同者。什一之制耳。孔子曰。周因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以王者。虽百世可知也。百世可知者。其不在于什一之制耶。去年曾随诏使朱学士,梁给事中。共观箕田。恨未及知一区为七十亩。未得求正。遂书此。以待后之览者。
  许筬书箕田图说后
西京之南有田。相传为箕子井田。丁未秋。西原韩久庵周览故国形势。遂及于所谓井田者。仍其经界。逐其阡陌。以亩法槩之。乃七十亩之田也。夫七十而助。殷人之遗法也。是时周法未遽遍及于天下。箕子以殷人行殷法。乃其所以也。然则七十亩之田。岂非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3L 页
子之亲传法我东者耶。其田之制。韩公作啚以记之。但其所谓公私田者。必有其制。而未有文字可考。就啚而推之。盖九亩大路之内为七十亩者。六十有四区而方列焉。如易之先天方啚。八区为一行者八。就其一行八区之中。出其一区为公田。其馀七区。七家各受一区而私之。其公田之中。七家各受三亩为庐舍。计除三七二十一。则所馀公田四十九亩。七家分之则所助耕。亦各七亩。通私田七十亩。为什之一。虽无明文。其制岂不然乎。且以周制言之。公田百亩。计除庐舍二十亩。其馀八十亩。八家分之则各得十亩。通私田百亩。亦为什之一。虽有多寡之不同。其为什一。若合符节。噫。今之去箕子。凡几千年。遗制之相传不泯。已幸矣。而其发明为殷之制。则得吾友而始焉。亦一幸也。
  李颐命箕田说
平壤有箕子田遗址。国人号为井田。但见其沟塍凸凹。莫识其制。 宣祖朝。参议韩百谦往见之。始以为殷人七十而助。此其遗制。箕子虽受周封。礼与法。遵殷之故。与周井异。因依田形而作图为说。每十小区为一大区。如是者凡几区。但不言每区为几亩。以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4H 页
子说推之。必是七十亩。旧法二十四步为一亩。未知殷亦用此法。我国既不知亩法。又未知当量用何尺。或云当用周尺。周既非殷。亦未敢以为然。律度量衡。出于黄帝尧舜。未知殷周同用一尺。而亦合钟律否。况今周尺亦无可准信。恐难审量其亩矣。其助法九一之制。则自朱子时已云不可考。而今箕田之形。与集注所记殊异。语类所称法简者。无乃以只有助耕。无通力之作计亩之收而为简耶。(殷周之亡。今已千有馀年。虽中国文物之所在。其迹荡然无存。此田能宛然独在于海外偏域。异日中国有王者作。必来取法。岂天意悠远。若硕果不食之象欤。)
  
李瀷箕田续说
井地之法。朱子亦有未尽究者。故尝言田制既定。沟涂畛域一定而不可易。今乃易代更制。则其劳民扰众。废坏成法。烦扰甚矣。孟子未亲见。只是传闻。恐难信。此实朱子灼见王政之大体。而推知沟洫之必不可改也。若以孟子集注言之。彻法不除庐舍二十亩而通计则为九而取一。除庐舍二十亩则为十一而取一。助法亦然。若然则孟子何以谓其实皆十一也。朱子什一之解。仅合于未有井之时。自有井以来。皆不成此数。今若不悖于皆什一之制。而又无废坏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4L 页
法之疑则斯足信矣。即平壤箕子井田是也。窃疑田字形象。古田必似之。今其田四区同沟。皆如田字㨾。是必古制。而惜乎朱子未之见也。盖九百亩。画为一井。井有九田。田方百步。一田为四区。区方五十步。夏时一夫受此一区。以十一为贡。乃四夫同田井。为三十六夫也。殷时田䆮多。用䆮广。则不可不加授。故不易经界。而以一田为二夫之受。一夫所受。乃长百步广五十步。虽或长广不齐。古人皆折补为方。未尝言长几广几。王制亦曰断长补短。滕之五十里。汤之七十里。文王之百里。亦其例也。今以长百步广五十步开方。则得七十步零若干尺。大约不过七十亩。而以十一为公田。乃二夫同田。为十八夫也。周时田又䆮多。用又䆮广。则不可不加授故也。又不易经界。而以一田为一夫受。是则所谓百亩以井。为九夫也。然则何以谓三代皆什一。盖一井九百亩入于公家。则三代未尝不同。夏时一夫五十亩。亩长五十步。乃周人之二十五亩。以五亩为贡。乃周人之二亩半。是合四夫之贡。当周人之十亩也。殷人一夫七十亩有奇。亩长七十步。乃周人之五十亩。以七亩有奇为公田。乃周人之五亩。是合二夫之公田。当周人之十亩也。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5H 页
人一夫百亩。亩长百步。以十亩入于公家则未尝易。故曰其实皆什一也。或谓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三代同然。而所不同者。只在亩数耳。不可以长百广五十为七十。此大不然。孟子于夏之五十殷之七十。皆不下亩字。至周始曰百亩者。亩之长短不同。故恐人以夏殷之田错认以百步。故但以五十七十。言其方而已。不加亩字以别之。且五十七十云者。未必夏殷时成文。或者孟子推言其数。而以周制比类为说。故只道其方为几何也。上焉夏后氏五十贡。下焉周人方百以彻。独殷其将曰广五十长百而助乎。宜亦只下七十字。而其义自明矣。殷人欲以七十之数为授。则因夏之制。合二夫为一夫。正合七十之数。如是则经界无不定矣。井地无不均矣。而圣人乃反嫌其不方。不计劳民伤财。必欲改沟洫而其田。无或近于胶柱而不通耶。余故曰平壤之田。乃箕子因殷之旧。而持略变其制焉耳。
  徐命膺箕子井田纪迹碑
平壤。殷太师箕子之古都也。今去箕子东来之己卯。近三千年。其所制井地。尚在外川兴土两坊。好事者树夫隅以石。远见如八阵图之石迹。呜呼奇哉。然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5L 页
为制差吪已甚。不知者刱为异论曰。田形殷制也。井形周制也。夫亩浍沟洫。非水土初平。天下区域。淘汰略尽。则有未易更置。所可更置者。惟夫内外亩逐年起垦。为易改。如之何其田与井之殊哉。尝试周回井地。考古今以追其变。则苍光一面。蜿蜒成阜。横截十六里。西为下密台。东为古里门。而中城缘其上。阜之八角。重重列峙之下。自古里门。迤逦西南。过羊角岛大道门。又北至于下密台。而外城缘其上。外城中城之间。纵横棋布。凡十有二井。其馀夫之不能成井者。又三十区。馀田之不能成井者。又二十一区。是即周礼井牧其田野。而衍沃为井。隰皋为牧。参伍比折。其法乃行也。每一夫四方。缭以二尺之经。十夫左右。挟以九步之路。其自二尺而为三四尺。自九步而为六七步。则夫间之遂。成间之沟。阏塞变迁。寝失其界。是即周礼小司徒之九夫为井。四井为邑。遂人之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而井以九夫。畛以十夫。二职之文。两不相倍也。故如欲因今之有。复古之制。必辨其井牧。正其遂沟。则箕子之井地。不待他求。于是乎在矣。何必纷纷为哉。
  徐命膺箕子外记井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6H 页
平壤中城内川。外城之外川兴土二部。有箕子井田遗址。然中城皆为民家所占。不复辨其遂径。惟外城二部。至今径涂还绕一区。纵横正方。在在皆然。东西凡为六里。第一行五区。第二行六区。第三行七区。第四行八区。第五行九区。第六行十区。第七行十一区。第八第九第十行并十区。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行并十一区。第十四行十区。第十五行九区。第十六行八区。南北凡为四里。第一行八区。第二行九区。第三行十四区。第四第五行并十区。第六行十五区。第七行十四区。第八行十三区。第九行十二区。第十行十一区。第十一行九区。第十二行六区。第十三行四区。而中央成井形者。为十二井。井外成区而不成井者。又三十区。区外成馀田而不成区者。又二十一区。居民至今称为馀田。以纵黍尺八十一分者六尺为一步而量之。则每一区或一百八九步。或一百十二三步。其区间之涂。或二步或三步。此必是古者区外有陌。陌外有遂。遂外有涂。而陌则平夷。遂亦阏塞。田与涂相为平连故也。又有九亩路。言其路之广。可当田之九亩也。路凡有三。其一在东三四区之间。北自含毬门。南抵稊渊。其二在东六七区之间。北自正阳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6L 页
南抵小羊角岛。其三在西四五区之间。北自院门。南抵车门。又有横九亩路。自西九亩路之中。直抵东九亩路之中。若襟带然。正阳羊角之九亩路。不见于平壤旧志。或曰箕子后刱设者也。每一区四隅。自古植立木标。称为法树。中经变乱。木标无有存者。及崇祯后辛未年间。改釐区域。以石代木。植之四隅。限其经界。又就一区之内。画为十字。自成田文。
  安鼎福箕田说
殷田之长广不齐。因夏制故也。箕子刱设于东方。不必苟循此制。故乃为四区之田。田方各七十步。其意较若目见而手指也。
井田之制。见于周礼。且详于孟子之论,班氏之说。论者据是以为准。而三说俱为矛盾不合。盖井田之坏旧矣。且商之田制。尤草创未备。孟子之说助法。亦举其槩耳。若一一部析。求以合于箕田则亦难矣。不宁维是。庆州亦有井田。是又孰为之耶。箕田苟可徵也。则班氏载八条之教。而不举井田亦何也。箕田不见于经。而独诗之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籍。韩侯之先。武王之子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三 第 177H 页
当周召分陕之时。为北国之伯。燕之界朝鲜。而貊在今春川府也。实亩实籍者。东方荒远。周之制始得行者明甚。平壤之田。无乃韩侯所划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