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屐园遗稿卷之六○赐笏集 (自动笺注)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詩
  
洗心賡韻(辛亥)
諸臣寬禮數
天許醉中喧。
一歲濃花節。
千家芳樹園。
春先宸藻得。
臺自駕臨尊。
慶會多日
蓬萊有法樽。
皇壇親享日賡韻
人情從古似悲親。
二百年回北苑春。
義倣郊天周禮在。
誠同覲后漢儀陳。
五更星斗搖壇燭。
萬里靈飈拂篚巾。
三墠大於今四海
王者作必來遵。
伏讀宸章
感激彌深。
復賡一疊
祝冊齎誠御押親。
三回太歲歲維春。
崇壇日月猶潛護。
大筆陽秋直陳
樂用大晟存雅譜。
儀傳洪武見峩巾。
宸誠逈與馨香達。
九級周旋赤舃遵。
黃陳問答
又疊前韻
崖山消息孰傳親。
寶曆依俙後春
當日安危籌策短。
千秋涕淚簡編陳。
金臺舊客今無釰。
石室先生昔掛巾。
九十四人同日死。
商帆不復海塗遵。
復疊前韻
屬之聖令
臣民東土賢親
况復傳家喬木春。
天下皆聞柴市哭。
域中誰最魯書陳。
百年風烈瞻楣楔。
三氏雲仍
佩巾
報國尊王無二義。
願君夷險一心遵。
公元1796年
上御摛文院。
朱子詩韻
賡進。
(丙辰十月)
近增東壁彩。
天作九重幽。
藹藹离光覩。
遅遅瑞旭留。
聖人有喜
詩句敢云酬。
庭鶴園鹿
同化理遊。
洗心賡韻(乙卯四)
諸臣始識洗心臺。
臺爲吾王孝思開。
萬樹桃花千歲頌。
重來乙卯此深杯
華城奉壽堂進饌賡韻(乙卯二)
長樂堂高霽景新。
兩行簪佩萬花春。
再熟千年運。
瑞峽方開二月旬。
里凝鑾仍帝闕
周賓皷瑟家人
天九登豊觶。
壽命長詞第七廵。
華城將臺城操賡韻(乙卯一)
衆心萬牒
宸策逸於勞。
特地重關壯。
中天寶座高。
旗鉦司馬法。
韎韐洛陽豪。
百道流星礮。
壇前簇錦花
華城洛南養老賡韻(乙卯二)
東膠盛禮堂前
南極祥光北斗筵。
軒紀堯齡不足
天皇一萬八千年。
慈宮周甲上壽賡韻(乙卯七)
六旬一歲慶。
萬八千年觴。
漢樂重重奏。
周筵秩秩張。
离光日月
聖孝見文章
旣醉與天保
歡情足方
慈宮誕辰
迎春奉觴賡韻
(丙辰一)
燕喜申之奉壽前。
蓬萊東殿又玆筵。
天成拜舞仙臚奏。
睿度先占晉冊年。
敬賡洪知敦寧司馬回榜御詩韻(辛酉)
公曾英廟作成人。
一老巋然罕倫
九袠鳩筇敦府席。
三朝鶴髮上庠臣。
新榮名壓兒孫榜。
古制留士字巾
稽首丹墀天語近。
願將眉壽洪恩
陪駕城隍山賡韻(丙辰正月)
豹尾班中日月依。
年年沛里至如歸。
盤龍大野如環帶。
翔鳳高岡振衣
地固有靈隆聖寢。
民之所止王畿
凝鑾竟晷羹墻慕。
萬鞚遅回不敢飛。
芙蓉賞花釣魚賡韻(乙卯五)
瀛洲學士栢梁臺
盛事留傳曲宴開。
爭似聖朝花釣會。
一年一醉萬年杯。
又(乙卯六)
恩波添夜酌。
詩興漁竿
皓月淸境
靑春不盡歎。
櫂歌花外嶼。
人語鏡中欄。
借問舟客
何如樓上安。
賦得太學恩杯
公元1798年
冬十二月歲戊午
王在蓬萊雲色五。
王曰來汝章甫士。
士之爲士今由古。
菶菶高岡梧。
翽翽丹穴羽。
朝陽
颺其彩。
雨露培其樹。
九霄仙臚引班回。
殿前親撤紫霞杯
楊州三品陸離
絶勝玻璃瓊瑰
文石桃花曲水筵。
許西淸學士陪。
是日龍光百朋錫。
璧沼恩波浩蕩闢。
况是盃心鹿鳴詩。
字字蟠螭籀文劈。
彤弓一朝心焉貺。
穆叔三拜敢當
斟酌衢樽戒無溢。
鄕衡受中人量。
借問諸君何以報。
黃金白璧難爲寶。
琴瑟升堂籩豆踐。
鄕人飮酒觀王道。
有酒多且旨。
有盃君之賜。
盎然太和
一酌四海醉。
願將此盃籌海屋
成均小臣封人
披襟五絃(文臣應製)
詞臣曉捧紫雲箋。
飛白親書志喜篇。
十雨五風治世是。
三嘆一喁希音傳。
皇王上瑞豊爲貴。
天地和聲最先
暘雨以時禹範
薰風從古入虞絃
一心旰食顒若
萬里同雲沛然
細潤纔經抽麥節
濃沾不妨養花天
芙蓉小苑輕雷動。
鳷鵲高樓晩溜懸。
洗盡浮埃卉木
噓來元氣合山川
十分千門
尺波太液船。
太史奏祥籌一尺
筮人占夢三錢
試看一霈伊誰力。
端驗三農大有年
氣濕爐香陣陣
風淸御袂擧仙仙
半生鼙皷兵塵裡。
今日床琴穀雨前。
已把芳華奎藻載。
更輸餘興玉徽宣。
初絃滴瀝
簷鈴答。
中曲悠揚遠靄連。
滿眼花添千樹喜。
隔詹鸎和數聲圓。
成品昭蘇美。
市得乾坤發育全。
樂府新增零雨曲。
農謳堪奏景星筵。
元知周業豊年始
肯遣虞詩樂意專。
簪佩近臣曲宴
蓬萊晴景更堪憐。
城市全圖百韻(文臣應製)
聖朝於千萬億禩
畵工形容一幅紙。
古昔皇王宸居
邦畿千里惟民止。
兩戒中星太微座。
三輔黃圖職方紀。
周相土均貢賦
堯宅冀方會風水。
漢代二京五都
汴浙繁華趙宋氏。
我家定鼎得地理。
煌煌樹立王履
華岳高居半霄
淸漢爲襟勢萬里
西北渾䧺堂皇
東南朗麗案几
萬古元氣磅礴成。
八方道里輻湊視。
天作金湯國之寶。
崧都浿京皆我鄙。
太祖宗建邦國
列聖相承至理
龍飛運開洛食墨。
燕翼謨宏澧有芑。
赤縣神州此肇刱。
磐石泰山由積累
至聖朝天命申。
四三五六斯盛矣。
草木羣生皆自樂。
文物聲明煥然美。
四方淸謐一事無。
太平春光畵圖裡。
畵圖太平不得
物色京都何似
五雲多處雙鳳闕
瑤臺桂宮連天起。
九室八窓明堂闢。
萬戶千門建章峙。
靑瑣複道連金屋。
紫宸前殿玉戺
曲水羽觴瑞霞
高閣仙漏報春晷。
最是
上苑花木深。
蘂珠樓中圖史
一塵不到三淸界。
奎璧祥光夜夜紫。
外人望之但佳氣
佳氣香烟結爲綺。
乾岡體勢淸廟尊。
禁林蒼翠北壇邇。
岳正南午門開。
百年城闕迤邐
公桑綠擁蠶壇路。
古礎微分慶樓址。
朝家昭儉度。
文囿不大堯階庳。
有國宮與宅師。
古制面朝而後市。
經制六官開府
節度三營各分壘。
棘門前紫魚袋
竹梧扉裡靑綾被
五花舍人署事處。
小亭宛在水中沚。
九丘八索芸閣藏。
五更三點漏院俟。
文杏璧沼夫子宮。
藹藹多吉環橋士。
午刻初罷大明朝。
滿城車馬弁有頍。
閶闔晴開軼蕩蕩。
靑繩御路平如砥。
狹邪三坌分五條
康莊八達九軌
古來人世路岐
誰能吾道知津涘。
中央一道御溝水。
二十四橋紅欄倚。
圓覺浮圖虹腰
庚辰古標屹沙觜
英陵盛際學士
䟽滌川渠此其始。
十里隄成萬世利。
不復都民憂墊圮。
橋北雲從街。
盖有大鍾晨昏以。
王者富藏於民。
市門無征百貨庤。
漢銖權寓流泉義。
周鬴法同嘉量揆。
肩摩轂擊汗成雨。
日出而作西曛抵。
百隊旗亭列新舖。
波斯寶藏如雲委。
懸金高價眩目
賣花新聲春入耳。
玉札丹砂空靑
越羅蜀錦及岱
楂梨橘柚
鯽鰡
鱨魦魴鯉
四海珍異陸品
京師百用於此
家小兒射錐刀
瞬目交臂末技
日日穰穰煕煕者。
就中誰是君平子。
酒樓簾捲彈碁客。
香肆花迎賣珠婢。
夾道兩行宜春帖。
太平萬世字字是。
中立平六廛最。
輦下編名五家比。
洛陽城裡十萬室。
衆星麗天尺咫
犬吠鷄鳴四境達。
飛鳥千門侈。
撲地閭閻街口
連雲第宅山趾
甍桷鱗鱗象魏
庭院潭潭桃李
天府歲登民數
化先增生齒。
洛城從古矜名園。
靑春白日綺靡
詩壇雅集西園客。
弼峯故事東山妓
林亭水榭紫陌
寶馬鈿車香蘂
一氣冲融太和天。
萬紫千紅如有喜。
院裡秋千重午
水邊麗人上巳
萬戶垂楊軟紅塵
少年金鞭綠駬
一代衣冠漢晉
四時歌管雜羽徵。
黃童白叟自得
共醉街樽屢舞佌。
欝欝葱葱日夜
範圍都城三百雉。
北起三峯東包駱。
終南母岳遙角猗。
周遶九千九百武。
雪跡奇徵天所使
四郊無壘海方晏。
重關擊柝國有恃。
欲識吾王洞開意。
八門將將瞻在彼。
金鷄一唱魚鑰開。
士女滚滚無已
山樓粉堞暮笳淸。
水關烟柳春波瀰。
萬品森羅一氣中。
大地風光點指
表裡山河四塞固。
煕皥民物三古擬。
水土
深厚鍾英華。
風氣淸明塵滓
天地合陰陽和
百姓阜安庶績底。
秀色祥靄四望同。
口呿神眩茫難揣
或如鰲背三山翠。
蓬瀛萬頃峛崺
或如羣仙朝玉京
星冠月佩光玼玼
萬瓦高如劈波鯨。
列肆紛如出封蟻。
四山矗矗來如潮。
九逵井井直如矢。
或有郁郁紛紛
雲旗霧盖旖旎
兩儀中間氤氳
有如京而如坻。
或如丈席列侍
或如昕庭長跪
東薄海方數千。
治象元非一城只。
所貴王京出治本。
然後華夷咸卛俾。
縱然心法化源
聖人求之象外旨。
丹靑且喜彷彿
賁餙昇平能爾
分區井明曲折
大鋪江山起步跬。
周家王會圖猶傳。
漢時玉帶堂不毁。
玉軸芸香內府藏。
首揭輿圖繡榟
秉筆微臣再拜言。
盛事親見配姚姒
屢豊多歌擊壤
萬壽無疆觥獻兕。
三殿和氣四重謠。
日月升恒天錫祉。
邦家慶運屬一淸
宵密洪基景命敉。
北斗南華封
聖朝於千萬億禩
金剛萬二千峯(文臣應製
七言五十韻排律。)
金剛萬二千峯頭
矗矗叢叢天半浮。
宇宙高名赤縣
東南秀色靑丘
崑崗磅礴中央柱。
列峀森羅四大州。
福地古來三十洞。
名山天下五千籌。
嵩高二室
三臺壯。
衡岳九潭八洞幽。
造化全功東海國
烟霞別界上仙遊
十洲路近蓬壺是。
千佛經貝葉留。
海上山通沆瀣
楚南石錯琳球
靈根下揷蟠無底
氣高撑聳不周
一點曾無塵土戴。
全身渾是骨稜抽。
試將此地求眞面。
無數羣峰入遠眸
百塔高低森似束。
雙爐大小相繆
孤標戌削臺巢鶴。
老石凌兢嶺卧牛。
吉祥眞法相。
曇無竭大乘修。
須彌疊砌千年卷。
鏡圓百頃瑠。
雪竇天光混沌
赤城霞氣滄洲
過湖三日仙郞岾。
踰嶺千盤太守輈。
天女洗盆飛雪瀑。
龍移吼雷湫。
蓬萊大筆巖留字。
菩薩神功石化舟。
銅屹千尋詭恠
草成萬物雕鎪
登登更上毗盧頂。
面面都輸歇惺樓。
鬼斧神鞭呈妙技
天慳地秘冥搜
懸崖鐵縋星辰近。
石苔歲月悠。
萬劫撑持特立
諸天趍揖若相酬
蒼溟積氣當胷盪。
碧落剛風徹骨颼。
一壁渾成斧鑿
千林粧點紺緅
排鋪法界恒沙數
環拱周天列宿稠。
太華三峯高可並。
廬山五老小堪羞。
𢥠心眩目渾如此。
側嶺橫岑揔不侔
紫府星冠驂鶴鹿。
靑冥金鉞豼貅
千層削玉荊璞
萬道寒鋩蒯緱
蓮座三千羅寶盖
瓊樓十二捲簾鉤。
奮鬐神馬騰海
竦翼霜鷹
欲下鞲。
姑射神人氷雪映。
高唐仙子雨雲收。
七分誰得形容盡。
萬境元難意象求。
物外靈區三界凈。
山中殊景四時遒。
巖花耐雪紅初綻
洞靄迎暄翠欲流。
百道飛泉新雨聽。
千章佳木綠陰休。
峯峯淡白常疑曙。
樹樹濃丹最說
桂子天香滴露
珍珠潭水碧如油。
氛埃爽廓精神別。
巖壑玲瓏氣色揫。
滿眼氷霜山更凈。
眞形呈露境還優。
金鷄一唱明生壑。
瑞旭初登紫蕩漚。
更喜深樽來玉兎
欲將淸景問沙𩿨。
一年佳興眞境
四望羣巒不敢儔。
紅葉白雲好句
高山流水洗塵愁。
壯遊誰是龍門馬。
仙操猶傳楚客劉。
宿願華人曾發詠。
風流松老昔翻謳。
應分淑氣鍾人傑
長護神京鎭海陬。
溟渤滿斟山作壽。
華封三祝兕觥觩。
端午帖(己酉直閣時)
午筵仙漏永。
風送五絃歌
境邃炎埃少。
時淸暇日多。
樓㙜瑞色
魚鳥恩波
昨夜黃梅雨
先霑上苑禾。
  又
天五地五重重吉。
化國初長唐虞日
雨暘調和品物亨。
動盪薰風八達
聖人垂衣出至冶。
六官奉時四方謐。
家寶飛白扇。
朝恩頒細香葛
水晶宮殿刻漏遅。
三晝細講書無逸
上林之鸎太液蓮。
聲色
歸天機活。
協氣氤氳百祥
艾勝蘭湯不用祓。
近臣恭獻封人
豳歌政屬斯螽月。
公元1789年
春帖(己酉十二月)
公元1790年
太歲在庚戌
古來多景福。
聖人篤生
南畒秋熟
  又
宙合樓高出苑東。
扶桑曉旭照楣紅。
春來秘閣無事
日日賡歌花影中。
延祥詩(庚戌)
觀豊東畔苗新
太社親祈日在辛。
御筆十行鳳紙
年年初下勸農綸。
  
天上鷄鳴瑞靄蒼。
千官辨色明光
瓊樓面面宜春帖。
揔是斯干八章
端午帖(辛亥)
將回誕聖期
天成睿質日新知。
宮盤百玩皆三祝
先獻端陽五綵絲。
  又
喜雨南沼
新添數又波。
今年大有
已揷上林禾。
延祥詩(壬子)
堯莢開三葉
豳觥獻萬年
準擬新元日
諸臣拜胄筵。
  
辨色千官賀紫宸
仁恩初下勸農綸。
天心定爲祈年夙。
今歲元朝上辛
立春帖(壬子)
春盤白玉蟠桃
嵩祝羣情萬歲呼。
細聽康衢烟月曲。
昇平至象溢金膏
  又
王陽初啓百祥宜。
丹莢堯階化晷遅。
衣尺龍樓侍寢饍。
殿宮日日供歡怡。
  又
雙闕祥雲九陌花。
滿城歌吹繁華
民官拜獻今年籍。
生齒新增十萬家。
  又
承華殿上最先
睿質天成日日新。
更喜佳辰元夜近。
萬人爭覩月重輪
端午帖(壬子)
亭午重重日。
光增漢樂章
玉樓暑氣
朱陸迓舒陽。
睿質方蒙養。
天時熾昌
怡愉三殿喜。
蒲葉萬年觴
  又
黃梅欲熟雨初來
一夜歡聲四野開。
不復吾王勞丙枕。
年大有靑坮
延祥帖(乙卯)
千官元日賀。
雙闕瑞光嘉。
歲在東方木。
春回舊甲花。
揄揚聖母
歌舞萬人家。
旣醉與天保
年年樂意加。
  又
三朝至樂萬年觴
衣尺裁成綵線長。
新印紫陽書百選。
初筵留待左春坊
立春帖(乙卯)
南壽海東來。
瑞彩重重九闥開。
可但今宵月色
春光慶運一時回。
  又
年年春有慶。
慶到今新。
願自今年始
長留萬萬春。
端午帖(乙卯)
朝罷蓬萊報午籌。
爐香氣濕蘂珠樓。
天顔喜動三農雨。
瑞麥先占上苑
  又
微薰生殿甬。
宮榴箇箇圓。
天地重光日。
邦家八甲年。
聲明薄海
慶籙歸慈天。
漸近流虹節。
將開奉壽筵
延祥帖(丙辰)
春色葱籠曙色姸。
滿庭拜舞五花甎。
南山北斗千千歲。
歲歲天開乙卯筵。
  又
含生八域慈恩育。
十萬珍包整理穀。
冬暖元日晴。
農家今歲大登熟。
端午帖(丙辰)
一雨初盈尺。
四郊揷秧
歲方占大有
天爲趁端陽
苑沼荷珠滑。
宮盤粽香
午暉晴更麗。
子道俱長。
  又
睿質天成儼然
今春已講紫陽編。
重重運流虹節。
歲歲花樽奉壽筵
春帖(丁巳)
靑臺瑞閏又昌期
長樂春暉藹藹遅。
鳷鵲樓前盈尺雪
天心已占屢豊時。
  又
簪佩彤墀近臣
蓬萊曙色報鷄入。
千年瑞運三元節
一紙溫綸八域
王道由來易易
民風從此肫肫
紫陽小學編摩整。
是歲离筵就傅辰。
端午帖(丁巳)
邦國重重運。
乾坤五五辰。
八齡行古禮。
三揖嘉賓
溫範簪玉
和風殿春
初筵第一義
君道友其臣。
  又
羣臣拜舞慶辰回。
長樂連集福開。
三百郡州鄕飮酒
一時齊祝萬年盃。
延祥詩(戊午)
閶闔晴開五色霞。
餘寒已减九分多。
詞臣共侍蓬萊宴。
二月中旬苑花
  又
今年氣候早。
臘半報春節。
已動瀛州草。
新融鳷鵲雪。
周朔鷄初唱。
夏正將出
聖人三元
陽和萬物
篤厚風長
煕皥堯民質。
絃誦六經尊。
耕鑿四方謐。
高拱山龍座。
六氣回斡
深仁旣旁達
茀祿咸來隲。
北斗以爲觴。
南山以爲筆。
遅遅春暉
萬年重光日。
春帖(戊午)
晝漏离筵闢。
今年齒學辰。
問難奧旨
儀度聳羣臣。
環海三千里。
呼嵩萬億
重長樂慶。
天笑藹然新。
  又
春風再到一年中。
化旭長瞻八域同。
大有已占三白瑞。
宸心猶切夙祈豊。
端午帖(戊午)
冲齡已講大人書。
佳節重回就傅初。
五色宮絲千萬縷。
絲絲新緝睿工如。
  又
五五重重日月光。
千官齊賀萬年觴
三農好雨宮花潤。
一曲薰風殿角凉。
內府舊傳神枕法。
詞臣初惹賜衣香。
宸居近日淸多暇。
晝漏蓬萊紫陽
延祥詩(己未)
蓬萊宮太和殿
擎出恩盃雪色銀。
借問彤庭三百士。
就中誰是鹿鳴賓。
  又
豊年爲上瑞
邦籙自元春
節届三陽泰。
祥徵二日辛。
漢家寬大詔。
堯野皥煕民。
聖德求助
蒭蕘揔許陳。
  又
博約宸工陋五車
寸陰猶惜萬幾餘。
請看夜夜靑綾直。
皆誦吾王手圈書。
  又
紫極三祝
靑宮又一
宴居褻御
疑義伏筵賓。
聖意潛光毓。
輿情縟禮新。
龍樓問寢
彩服鷄人
端午帖(己未)
聖人方寸與天通。
一雨靑臺四野同。
近日公車無奏
事。
琅函揔是說農功
  又
亭午端門闢。
南山壽觴
紅雲天咫尺。
黃道日中央
瑞節流虹近。
胄筵刻漏長。
侍臣拜舞
新着賜衣香。
延祥詩(庚申)
蓬萊瑞色絳雲天。
御集新成百廿編。
燕濩宸工於不已
三餘課讀年年
  又
元日春官奏。
祥雲紫闈
嵩呼千歲祝。
萊舞七章衣。
國勢增盤泰。
人情頌潤輝。
重重川至
長樂壽樽巍。
春帖(庚申)
醴尊春色山南
萬邦家慶禮三。
祝新人瑞至。
西河故事耆男
  又
月正元日降溫綸。
集福軒前寶冊新。
六禮冕迎稽古典。
三加醮字筮嘉賓。
光輪瑞運重重慶
磐泰洪基萬萬春。
講席微臣掌禮
周旋幸得昌辰
端午帖(庚申)
油然雲起自薰宮。
有喜龍顔殿角風。
四野農謳盈尺雨。
一時秧馬天中
  
一年大慶
初進七章衣。
易簡乾坤義。
升恒月輝
禮儀聖祖
嘉悅慈闈
紅巹千千祝。
宮絲長命機。
端午帖(甲子)
北極初元化。
南訛長養功。
祥光多日下。
佳節天中
賜扇仁風遍。
宮尊樂意融。
上林秧已揷。
時雨夙占豊。
  又
含桃初熟麥苗肥。
殿角微風晝漏稀。
近日邇英講討
侍臣退食帶曛歸。
端午帖(丁卯)
龍旂十乘禴儀將。
黼座天回綉裳
三晝緝煕日永
萬機捴攬陽剛
虹流節近於千祝。
螽羽詩成則百祥
一雨先從方寸得。
穰穰上瑞豊鄕
  又
河淸瑞運午暉新。
濟濟詞垣解撰臣。
千里遠攀靑瑣帖。
願將三祝封人
延祥帖(戊辰)
紫闈五色
陸日三陽
聖志宵衣肅。
宸工晝漏長。
殿瞻題柱帖。
帷用上書囊
八域齊顒祝。
天方百祥
  
簪珮西淸曉班
天顔喜動五雲間
微臣不禁瓊樓戀。
願逐春風玉關
端午帖(戊辰)
聖人治已盛。
子道冞長
邦運回亭午
天心百昌
遅遅晝漏
灧灧萬年觴
內閣詞臣祝。
斯干八章
  又
榴花瑞雨占豊年。
上苑先霑御麥田
三載復隨冠冕入。
薰風一曲虞絃
立春帖(己巳)
一曲萊衣愛日長。
吾王孝思寧王
南山北斗延禧祝。
庚戌流虹乙卯觴。
  又
一歲再。
祥犧自禁林。
政當臨泰節。
咸得發生心。
上瑞三白
宸工惜寸陰
右文前夜對。
邇列誦溫音。
延祥帖(己巳)
天門初降勸農綸。
拜舞千官賀紫宸
聲色溫然不大
條風是日八方
  又
寶齡二紀
令節三陽
漢殿於千祝。
殷祺則百祥
聖人治有漸。
子道冞長
元日方壇祀。
天心已降康。
端午帖(己巳)
雨新百子榴。
天顔喜動蕊珠樓。
今年慶運符康戍。
上瑞先占大有
  又
聖人御亭午。
嘉節端陽
彌月周期近。
重光漢頌長。
天心三殿喜。
邦籙萬年昌。
保護微誠倍。
彤闈日祝岡。
立春帖(庚午)
吾王一念元元
藹若陽春發育恩。
三路饑民皆奠業。
畵圖不用鄭監門
  
寶帖宜春字。
重重頌詞
殿宮千乘養。
星海萬年基。
慶運回三古
令辰一時
漢家寬大詔。
先自勸農知。
  又
龍卷邃延瓣香
夙祈方社寧王
書雲瑞先三白
星紀今年上章
  又
尺衣添寶線。
申命知今
睿思淵泉達。
英姿海深
典型三后德。
維繫八方心。
聖王身敎
宮筵日講音。
端午帖(庚午)
延英晝漏三筵
先講周南第一編
是月斯螽初動股。
本支百世綿綿
  又
今年年月日。
亭午唐虞
長樂三朝養。
承華萬歲圖。
黎元恩澤徧。
衮職闕遺無。
大有先登
穰穰八域俱。
延祥帖(辛未)
宣政門拜閣箋。
西淸曙色集羣仙。
微臣獨阻關河遠。
夢入延英講筵
  又
九闥祥光萬品新。
羣臣蹈舞王春
周家三母千乘
漢代重光一人
七疊雲屛無逸畵。
十行宸墨勸農綸。
年大有靑臺奏。
元月元朝上辛
立春帖(辛未)
三接臣鄰萬幾
天鷄未唱已求衣
吾王自篤憂勤志。
不待歐陽擧筆䂓。
  又
寶曆重光歲。
佳辰建春
聖人時義大。
天地本心仁。
邦籙方川至
宸工又日新
請看元夜月。
輪上更圓輪。
端午帖(辛未)
佳節亭午
微薰殿角凉。
靑宮五色縷
長樂萬年觴
藹藹賓僚選。
重重寶籙昌。
更占大有
天意格心香。
  又
西門千里十行綸。
字字恩言漢詔
蔀屋一團歡喜氣。
釀成甘雨八方均。
立春帖(壬申)
千官簪珮候晨星。
太史迎春又一齡。
晝漏延英開卷義。
箕疇五福康寧
  又
天成睿思達如泉。
初進文王世子篇。
彩服朝朝三殿喜。
華寶帖最新年
延祥帖(壬申)
太母靈籌六紀新。
王慶祿自天申
微臣拜獻封人
一曲萊衣似乙
(四路遙頒內帑錢。
先春恩綍十行宣。
西州父老欣相告。
大椀今秋快活年。)
端午帖(戊寅)
喜雨詩成兩岐
淸朝無事漏聲遅。
邇英殿上勤三接
正是春宮晝講時。
  又
聖人御辰北。
佳節天中
日月重重會。
乾坤五五同。
宮絲添化晷。
恩箑廣薰風
十載登文陛
雲和百工
延祥帖(己卯)
离筵晝接漏聲遅。
正是延英法講時。
準擬春來元服進。
天成睿質大人儀。
  又
紫綍三元日
丹扆二紀
箕疇五福
樂叶重輪
天道昭蘇節。
王心發育仁。
陵光御地。
佳氣萬年新。
春帖(己卯)
春王正月報春回。
春日遅遅春物開。
漢殿含飴千乘養。
堯衢祝聖萬年盃。
  又
宵旰宸心重農
夙祈方社康功
陽和已布山東詔
南畒今年又屢豊。
  又
政賓午漏遅。
會祥前殿慶雲垂。
周京漢闕神嵩下。
元廟弘基繫馬枝。
  又
璿殿移鑾鶴駕隨。
萬人延頸仰离輝。
三加六禮重慶
正是王冠冊時。
  又
閶闔鷄鳴淑氣迎。
羣臣拜舞昇平
瓊樓面面宜春
帖。
誰是歐陽擧筆誠。
端午帖(己卯)
五色雲鰲背山。
天顔有喜晝筵閑。
三農慰滿方千霈。
知自吾王一念間。
  又
天祐吾東錦上花。
承華門外集祥霞。
三加大禮重光頌。
京室徽音內家
立春帖(庚辰)
公元1791年
閶闔開化日長。
滿城無處春陽
臘前嘉瑞三三白。
太歲明年上章
  
千門淑氣曉寒舒。
是日先春二紀初。
京室頌符歸妹卦。
胄筵講畢魯論書。
乾坤默運無跡
動植咸蘇樂有餘。
多少金華帖子
歐陽擧筆問誰如。
公元1790年
延祥帖(庚辰)
公元前206年
宵衣一念民天
仁政先均九等田。
春在山東扶杖老。
十行溫綍漢元年
  又
三殿歡顔萬壽巵。
前星瑞彩七章衣。
恭知八域陽和遍。
揔是吾王愛日輝
公元1790年
端午帖(庚辰)
大有今年上章
秧疇雨足登塲
吾王不復憂宵旰
殿角薰風御舜裳。
  又
銅龍瑞旭上晴雲
三接賓僚玉色欣。
慶叶重重皇漢樂。
時回五五伏羲文
尊賢閣靜容儀肅。
觀物軒開顧問勤。
曾是寧王臨講地。
离筵合燕謨聞。
明光
鍾皷四時樂。
鸎花一園香。
靑陽
鳶魚飛躍多士
龍虎騰驤羽林
曲水華筵三爵進。
澤宮燕射五帿鳴。
陽門
三王二帝一心同。
八節四時百祿至。
宣化
閤裡笥班來吉士
殿顯金紙嘉謨
延英
重潤頌聲新樂奏。
三朝喜色近臣知。
通化
九門四聦達。
萬國一人貞。
延生
年年今日
物物皆自樂。
萬八千歲壽。
三十六宮
永淸
邦家大慶
天地一團和。
慈日初回甲。
王春又閏餘。
光政門
中天瑞日黃金榜
每夜祥光白玉墀
禮門
雙闕佳氣
千官賀儀
上苑仙樂
南山壽盃
智門
正衙朝賀退。
便殿晝筵開。
慶運人皆瑞。
淸時歲屢豊。
德門
衛虎賁士。
昵陪豹尾陳。
靑鎖千條
御溝百道泉。
永肅門
天臨羣玉府。
春滿蘂珠樓。
尺五天香近
三玉輦迴。
夏禴齋夕聯句
   上之九年四月一日
太廟夏禴
屐翁,斗室淵泉,石垞坐齋班。
楓臯緫戎門外
乃䦰四十韻五分之。
各自獨賦。
同坐亦猶門外
篇成而始合。
龍旂承大饎。
淸廟朱扃(楓)。
邰業緜千瓞。
勛齡啓
廿(屐)。
簠齋普淖
鍾簴煥嘉銘(斗)。
薦苾登周秬
觀禎陋楚萍(淵)。
豊牢稽戴禮
孚禴筮羲經(石)。
高寢月游道。
堯牆午晷亭(楓)。
湯孫祼薦
文考儀刑(屐)。
萬舞分姬佾。
九歌集漢伶(斗)。
泲淸陳鳥斝。
刲腯響鑾鈴(淵)。
配稷尊三陛
觀殷敞七櫺(石)。
告充齊象笏
肄綴振翬翎(楓)。
列觀流瓚。
彜章掌大鉶(屐)。
蕭膋有感
肸蠁無形(斗)。
民樂鳧依藻。
工詩鷖在涇(淵)。
肅雝匪䫉明。
絜▣使心醒(石)。
吉慶瞻釐室。
光華感配庭(楓)。
踵輪屨齊起。
頤霤位恭聽(屐)。
雙俎登三牧。
六彜四溟(斗)。
神人交悅豫。
天地淸寧(淵)。
及闇常求赤。
諏剛詎用丁(石)。
焄蒿誠達氣。
黍稷德增馨(楓)。
月魄遅初朏。
更籌數幾零(屐)。
庖牽空采繡
溝斷謾丹靑(斗)。
祗事歌溫恪。
齋心戒喚惺(淵)。
演儀書笏細。
象德拊絃泠(石)。
蕙帳移宮扇。
䓗珩扆屛(楓)。
草茵仍盛冕。
林飯謝深醽(屐)。
旗轉翔雲集。
燈搖點水蜓(斗)。
與榮依玉樹
多媿進豨苓(淵)。
蔭樾當渠廈。
舒暉抵壽冥(石)。
剩紅憐樹霽。
凝碧愛池渟(楓)。
奎璧行殿
句陳衛後輧(屐)。
漏街疲踵轍。
湍瀨揚舲(斗)。
顯相文士
同寅造舜廷(淵)。
心香藹欝
詩語瓏玲(石)。
喜相
聲慚強叩莛(楓)。
傳衢纔夜柝
低闕尙春星(屐)。
以我瓦聯璧
令君罍恥甁(斗)。
湛言自愜。
神𨓏筆無停(淵)。
轉仗晨光綴。
風雲奕有靈(石)。
試院唱和
   徐慶世榮輔,金景元羲淳,宋季澹銓,李周卿文會金德叟邁淳,趙君弼雲翊參試。
世戱題一律
遂漫和成軸。
風流吾慶世。
詩句古人過。
莫曰探驪得。
其如擲甓何。
近來無暇久。
忙裏此閑多。
向晩蒼茫立。
槐陰入笑歌。
謬忝春卿首。
蒐才白日過。
朱衣有命
金秤如何
詩令推敲久。
文風軋茁多。
分曹諸益在。
毋負鹿鳴歌。
終知金注惑。
一發虛過
眼眯仍成醉。
心勞若負何。
文章開運㝡。
科擧累人多。
勖爾諸君子。
龍門自有歌。
羣龍鱗角動。
微雨爲之過。
上苑花枝晩。
長安價何。
衰慵幸斯會。
英俊養來多。
且躡歐梅後。
聯詩叶雅歌
到庭陰合
宮林暝鳥過
諸公欲眠否。
良夜不吟何。
自愧童羖出。
非要馬多。
關堂聊博美。
隨意狂歌
座中有德叟
誰敢一頭過。
玉樹家聲遠。
丹墀天寵何。
富年那可及。
佳句不須多。
還筆顚仍白。
空憐對酒歌。
本朝重科目。
名碩此中過。
顧則空羣樂。
如畫一何
莫回玄古邃。
徒賺白頭多。
儘是有司責。
終然非善歌。
夜意看燭短。
詩成誦屢過。
君錐脫穎早。
斧伐柯何。
善謔聊爲爾。
俚音敢又多。
如今散地
花釣憶賡歌
羣材誰中伐。
匠石睨而過。
賈子非才短。
馮郞奈老何。
縱橫蛇蚓亂。
斷續鶴鳧多。
停筆怊悵
空懷梅老歌。
人倫敦所愛。
衰懶經過
夙契頎而秀。
新知粲者何。
荀香留更好。
宿戀應多。
鎖院奇事
朝朝嘯也歌。
四拜承天點。
芹宮信宿過。
酣呼忘爾我。
呵辟誰何
坐椅蘧廬是。
盤羞邙板多。
諸生且勿噪。
歸聽滄浪歌。
諸韻皆奇字
吾將載酒過。
堪憐朱紱拕。
端合綠簑何。
坐靜鸎啼近。
高山色多。
林間大樹出。
夜里兒歌
篇篇紅勒帛
百鳥眼前過。
我筆凾人是。
公思趙卒何。
已揀零金盡
還疑滯穗多。
平生一副
要贊卷阿歌。
明朝將柝榜。
喜牒誰家過。
封𦇯籠藏未。
易書火出何。
漢津歸客幾。
新來多。
如屋冬烘謗。
▣人當雅歌
一鷄不已
三駟競先過。
搜盡枯膓在。
撚來短髮何。
且藏魏公拙。
終讓鶴樓多。
鳳羽千仞
重歎點也歌。
槐龍渾欲舞。
微靄月低過。
頖水知家近。
嚴更問夜何。
睡仍三昧入。
詩有一夔多。
嬉笑俱堪誦。
箎塤間歌
歐陽五十日。
吾輩半旬過。
自有屠龍者。
眞無馬何。
推車齊力大。
求釰錯籌多。
此會如無錄。
誰知白傳歌
入閣中。
漫書詩帖
造化何曾忒靳閒。
無人得利名關。
堪憐漏盡鍾鳴日。
猶在車塵馬跡間。
懶着朝衣白髮
欣逢野客靑山
諸公揔是金閨彦
讓我衰慵碧灣
  又
秋雨簾軒凈。
高蟬禁林
猶傳三接渥。
空負百年心。
鶴已衝霄去。
苔今滿院深。
偶披蘭署軸。
詩意推尋
醮壇聯句
看花意未厭。
入山更深(楓臯)。
溪光半呀。
石氣雲上淰(屐翁)。
鑽楡潔巖爨。
糝絮妙澗餁(斗室)。
餘芳憐蘢葱
流景荏䒣(嘉陵)。
柳眼欲欲拭。
禽舌暖莫噤(石閑)。
穿林窮廻析。
度壑忘踔踸(逌根)。
伐木釃有盈。
考槃歌不諗(楓)。
羽家殷禮藏。
星文寶笈鋟(屐)。
靑醮元何詞。
丹破可痛飮(斗)。
月殿墟猶在。
壇事遂寢(嘉)。
解衣藉草
酒痕和墨瀋(石)。
盍簪羣玉
摛藻富萬廩(逌)。
奇撫磊砢
嶽峻懷竦懔(楓)。
交情三益選。
詩道五音審(屐)。
顧恐瑕掩瑜。
應許褧尙錦(斗)。
歡娛因地勝。
靈淑天禀(嘉)。
芳馥宜玆佩。
盤陀高枕(石)。
開硯星涵泳
入座月淸凜(逌)。
誅茅一壑
杖藜五稔(楓)。
賓朋野服
茶湯入神品(屐)。
脚奈病欲麻。
顔任醉如葚(斗)。
細酌頻
移席。
䧺詞斂袵(嘉)。
較遅鸎語淺。
漸倦蝶意伈(石)。
臨分顧影笑。
前路愁黯(逌)。
  又
坐來星月上人衣。
見南山素暉
花蝶朦朧應玅化。
松身偃蹇嚴威
元知夜氣觀心性。
端喜天機躍飛
羣隷怪吾痴太甚
壺乾何事忘歸
禮圍多暇。
壺中所拈草堂韻共賦。
十年衰倦東山
硃筆重來璧水間。
座後朱衣元是命。
卷中紅帛苦相關。
南宮舊顔空疑夢。
北社餘樽尙酡顔
最喜禁林鸎語近。
諸公揔自賞花班。
先朝御製印役告訖。
益切於戱之思。
聞鑄所諸公有志感之作。
遂用其韻敬題。
未死攀弓淚。
餘生幾燠凉。
羹墻推聖慕。
奎璧休光
獨抱周南筆。
曾含漢署香
諸公終事地。
那忍說閑忙。
  又
軒邱回舊節
淚盡簡編餘。
全部雲章集。
重光玉府書。
自憐終事阻。
那敢寸誠踈。
內閣瓊凾進。
猶疑昵侍初。
公元1817年
東宮齒學日。
諸僚志喜
(丁丑春)
公元1790年
聖廟王禮
离宮泮水
奉罇睿表儼。
升席講音新。
齒讓多士
環聽萬人
賓啣慚曠職
暉潤
賀重宸。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柱聯
  
[柱聯]
自今萬億無疆之業。
永奠磐石泰山。
環東數千里含生之倫。
皆被祥風和氣
虞庭丹穴之鳳。
䧺聲雌聲六。
春回六六宮。
漢殿獻金母之
花時千結時千。
山呼千千歲。
自西自東自北自南。
民錫五福
如日如月如山如阜
天降百祥
伏羲重离
虞舜重華
奚但日月星海四重之頌。
河啚演五數
洛書五位
爲壽富康寧九五之禧。
重輪瑞彩
初戒黃道之衛儀。
一春韶光
多屬靑宮物色
尺衣漸長。
宮錦五色之線。
胄筵初闢。
書香萬軸之籤。
見正人道正事正言
左右前後無非正。
迎春氣布春澤春令
飛潛動植都是
宮樽栢葉
斟香萬年
內屋金屛
生色百福之畵。
長樂春輝初永。
六宮含飴之歡。
前星歲次將周。
八方主鬯之慶。
康衢之氓絳縣之老皆獻其年。
天保之頌假樂之詩不宜何福
一千年庚戌昌辰
從古生聖。
四百載重光寶曆
雖舊維新
殿前之曉斑初齊。
丁東五更三點。
天上春色先到。
次第萬戶千門
自樂昆蟲草木
天地大德曰生。
時若雨暘燠寒。
皇王庶徵惟歲。
聖人四德四序
仁心
王者一元一治
時維政月。
老農占屢
豊之徵。
前三雪。
太史奏彙晉之瑞。
日下五雲
雙隻金鑾殿前。
講音與晝漏俱永。
十八人瀛洲舘裏。
詩思烟花爭姸
千林有喜
邦家重慶之辰。
萬物生輝
比君子日日新之德。
寬大漢帝之綸。
奚但山東父老
壽考周王之化。
亦及沼上鳶魚
聲爲律身爲度。
一念萬善之敎。
如玉奉如盈。
三朝千乘之養。
太和元氣中。
藹然發育萬物
聖人腔子裏。
自有陽和一團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跋
  
璿源譜略跋
公元1804年
上之三年癸亥。
寶籌鼎盛
日親庶政
我慈聖渙降明命
撤簾帷。
羣臣齊聲賀曰
斯實千載一有盛事
請擧加隆之禮。
闡發徽美
垂示來後。
於越明年甲子春二月戊子
議上尊號曰光獻
宗正寺書其事于璿譜。
以臣晩秀職忝太史
命識其後
臣作而言曰。
臣甞讀詩至思齊太妊。
文王之母。
文王所以爲文也。
太妊之德。
匪不思齊也。
文王而德益彰。
以太妊爲母則宜其有文王
而以文王爲子則于太妊。
不亦有光乎。
後之欲觀文王者
不待緝煕敬止之章。
壽考作人之什。
而當於思齊一詩驗之矣。
然而歌頌文王推本太妊則固也。
文母而涖負扆之朝。
成王而承京室之音。
周家之所未有也。
於休我慈聖母臨五十年。
磐泰我琮璜
日星象魏
綱紀八埏
幈幪羣黎
盛德偉功。
不勝書。
至今日。
益大而
若其功德所由致。
卽惟我聖上聦明睿哲之姿。
洞屬愉婉之誠。
有以徼惠我慈聖也。
及夫六旬之慈齡彌卲。
三五之景運誕啓。
宗祊宿昔之憂。
長樂頤養之喜。
則穆
高拱
斂而不居
至道太上
泰平一初
始而垂簾
達乎權也。
終焉撤簾
守其經也。
巍巍大聖人所作爲
無能名焉。
而亦惟我聖上如日方升之治。
有以悅豫我慈聖也。
於是乎先王志事
賁列朝之典禮
被之筦絃。
載之琬琰
嵩呼以將之。
解澤以覃之。
向之磐泰者益鞏。
日星者益昭。
綱紀者益張。
幈幪者益廣。
千乘之養益隆。
三朝之歡益篤
我慈聖再造東方之德之功。
至此而始大成
而我聖上所以崇報太母
豈直思齊之頌太妊而已哉。
猗歟盛矣。
今日卽我聖上基命宥密之初也。
道惟日躋
學惟日新
遠猷辰告
惟幾惟康。
克副我慈聖保佑蘄祝之至意
所謂帝王達孝
而自天祐吉
在於斯。
詩曰永言孝思
孝思維則。
又曰君子萬年
景命有僕
臣請抃手以俟。
拜手稽首謹跋。
璿源譜略跋
上之五年乙丑。
貞純聖母甲重回。
羣臣請揚徽致隆。
以答天眷
兪音誕宣。
吉日旣諏。
皇穹降割
慈馭上賓
嵩呼之辰。
哀慶倐換。
垂涕敎曰。
是年是禮。
先王之所甞命。
慈聖之所已許。
在予小
子。
事如存之義。
敢不于攸受休畢哉。
迺以三月丙午
加上尊號于殯殿如常儀
號曰隆仁
五月己酉
謚曰貞純
上號曰昭肅靖憲。
越翼月壬申
禮祔于元陵
宗正寺謹書其事于璿譜。
命臣晩秀其後
臣拜稽言曰。
譜牒史之類也。
統系昭穆
敦宗而收族
似乎世紀
大慶則書。
大禮則書。
近乎志典。
玉牒書成。
起居日錄
列于內史
以備金匱石室之攷也。
洪惟聖上上聖之姿。
大有之基。
無疆歷服
如川之方至
而莅朝端門。
周王繼序也。
隆祀世室
殷廟之觀德也。
六禮迎渭
黃裳元吉
關雎麟趾之本也。
粤自初元
宏休鉅典之書諸簡編者。
固已昭日月軒天地。
况惟我聖母
德配塗莘。
功兼勛華
兩朝長樂之尊。
四載宣仁之化。
弘濟艱難
敉寧邦家
雖鑾儀已撤。
玄隧遂閟。
八方黎獻
彌切沒世不忘之恩。
廼我聖上痛瑞運之莫逮。
徽音之如在。
玉簡金篆
迄用有成
聲光孔邇。
情文無憾
在廷臣工
愀然若覲簾帷之座。
而伸舞蹈之誠。
猗歟盛矣。
惟聖盡倫
聖制禮。
後之欲知我聖上維則之孝。
大哉之禮。
則必於此乎觀。
是編之所以大書特書也。
孝思不匱
永錫爾類。
旣醉
備五福也。
萬斯年之頌。
則百斯男之慶。
其將繼此而不一書
臣猥忝秉筆
敬獻封人之祝。
太學恩杯詩集
太學恩杯詩集成。
特下御製詩。
重以序解弁其卷而寵之。
又以初元以來
製御事實次其下。
以臣晩秀職忝敎胄
命識于後。
臣謹拜稽言曰。
天道下濟光明
聖人則之。
以下人。
一軆相須則曰元首股肱
左右夾輔則曰臣哉隣哉
尊賢尙德則曰天子而友匹夫
至若家燕饗之禮。
徠汝羣臣。
於焉永夕
醉之以酒。
飽之以德。
求之以道。
一堂恩意之厚。
三代威儀之盛。
藹然著見乎琴瑟笙磬筐篚尊俎之間。
於是乎鹿鳴嘉賓之稱。
而用之朝廷
用之鄕人
遂爲上下通行樂歌
惟我聖上貫天人。
道接堯舜
化澤洽乎羣黎
聲明彌于八紘
旣又開奎璧之府而賁餙洪猷
文華之選而儲養英材
日與公卿百執事
說經典。
講明治道
堂皇之上。
宮府之內。
氣象淸明
情志融合
使一世毛髮絲粟之才。
訢訢然願立於朝。
盖甞以程叔子親賢士大夫之語。
二紀出治之本。
而所愧臣等之非其人也。
廼者賜杯太學
祖宗徽典也。
儒林之曠數也。
播之歌頌
載之簡編
揭之雲漢
之章。
藏之金石之堂。
千載一有盛擧也。
聖敎若曰杯之欵識
曰我嘉賓
庸錫多士
優以賓禮也。
又敎若曰今之士由古之士。
士之自重
在於上之人之待之也。
三讓而升。
再拜而飮。
洗觶而酬。
奏陔而出。
所謂賓也。
以君而賓臣
周之與燕者。
尙云侈矣。
况以賓極之尊。
韋布之賤。
賓筵之禮。
昕庭之士。
中心貺之。
名言在玆。
有得天道下濟之象。
觀於一恩杯之宣。
聖德益尊。
斯道益光。
大哉王言
四方風動
又况菁莪樂育之勤。
鳧藻蔚興之美。
粲然具載於編首紀實之文。
庶幾乎待文之士。
茅茹彙征
壽考萬年
以引以翼。
繼此而將屢書不一書
奚但爲今日諸生遭逢幸而已哉。
使諸生惟德之將。
惟敎之率。
毋有逸志
毋有惰容
親親長長
孝興讓。
成人小子
有德有造。
然後可以人與器稱。
名與實符。
對揚聖上禮遇寵錫殊渥至意
而斯集也亦將與石皷之歌。
嘉量之銘。
輝暎百代
悠久无疆也。
豈不休哉。
臣聞禮有報醻
天保之答鹿鳴是也
六章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南山之壽。
松栢之茂
臣請爲諸生獻。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序
  
五倫行實圖序
上之二十有一年丁巳月正元日
誕告八方休老勞農之義。
尋以鄕飮酒鄕約條例,士冠昏儀。
釐爲一編
又敎若曰朝儀物之備隆。
自我英陵盛際
聖神相承
治敎休明
三綱二倫之書。
後先彙成。
列于學官
化民成俗之本。
今欲講行鄕禮
宜自二書表章之。
乃命其書曰五倫行實
以臣晩秀與聞是役。
俾爲之序。
臣謹拜手稽首言曰。
臣聞禮也者序也。
也者
倫叙也。
品秩也。
叙之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
秩之以尊卑貴賤等級隆殺之品。
爲主而和爲用。
用之朝廷鄕里閨門之中。
上下莫不和敬
三物之敎興。
二南化行
垂而爲天下則。
立而爲萬世法。
恭惟殿下孝冠百王
道接千聖
明於人倫之至。
察於庶物之品。
躳行心得之餘。
時敏日躋之工。
治必師古
事必率舊
百度惟貞
兆民允協
然以大禹不自假之衷。
常有文王如未見之歎。
丕惟曰使斯民不得堯舜之民。
時予之責也。
亦惟曰使斯世不得唐虞之世。
時予之責也。
旣又曰咨。
不遜不親
勉哉敷敎化。
乃我殿下取以命臣潤色
而臣
所以承命考校者也。
而其爲書上摭純行姱節
旁搜卓烈懿範
傳以記之。
繪以象之。
詩以詠之。
以褒之。
使匹夫匹婦
一開卷一涉目
油然起感。
怵然興惕。
皆有以知其爲臣忠爲子孝爲婦貞。
長其長友其友之爲性分之所固有
職分之所當然
不待司徒典樂之屬。
誘掖薰陶之功。
賢者俯而就之。
愚者跂以及之。
此又我聖祖所以創命裒輯
而我殿下所以修述闡明者也。
臣等管蠡
何敢贊一辭其間哉。
書曰天叙有典。
勑我五典
五惇哉。
天秩有禮
自我五禮
五庸哉。
同寅協恭
和衷哉。
易之繫曰觀其會通
以行其典禮
推而行之。
存乎道。
不言而信。
存乎德行
斯民堯舜之民也。
斯世唐虞之世也。
唐虞之敎。
于斯世。
堯舜之治。
於斯民。
殿下注措施爲動合堯舜唐虞
臣敢書此。
以備暬御之箴。
五倫行實
公元1797年
聖上臨御二紀
化澤汪濊
禮樂明備
士興於朝。
民樂於野
亹亹三五之隆
歲丁巳正月朔朝
若曰予小子丕丕基
夙夜兢業
光揚祖宗謨烈是圖。
昔我世宗聖祖
繼天立極
肇修五典
咸和四方民。
允升于大猷
時臣偰循編進三綱行實
越我中宗聖祖
輯寧家邦
誕敷文敎
申錫後人
時臣金安國續成二倫行實
至于今。
民胥匡以生。
咸惟彜倫攸叙。
嗚呼
天有顯道
厥類克彰
不由古訓
于何其訓。
布厥方策
牖爾羣蒙
以永我前寧人攸受休。
其在予一人
大誥國中
內閣會通三綱二倫二書
彙爲一部五倫行實
小學鄕禮諸編。
印行于世。
以臣晩秀與聞編役。
俾爲之叙。
臣拜稽首言曰。
五倫常道也。
常之爲言
亘古今合宇宙
一賢通貴賤。
人皆可能之謂也。
天以常覈。
地以常載。
日月以常而貞明
四序以常而推敓
而人之生也。
目之視耳之聽心之思。
百軆運動
皆常也。
飢食而渴飮。
冬裘夏葛
宮室處而舟車行。
亦常也。
若其常之大者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倫是也
五倫者何也。
是人則有是物。
有是物則是則
性分之所固有
職分之所當爲
所謂亘古今合宇宙
一賢通貴賤。
人皆與知
人皆可能常道也。
故曰帥彼天常
明明棐常
陳常于時
一或失其常則人之道息而不得與天地參也。
三代以降
天之氣漸漓。
而人不能降衷常性
異端斁其聖學晦。
雜伯壞其王道塞。
九流百家之書。
紛然汩其六經殘。
以至七情蕩而良心梏。
三物廢而禮俗頹。
四維弛而名節隳。
索隱行恠之徒。
稊稗不經之說
出乎其間
一切詭奇偏側浮靡淫巧之習。
日滋而月盛。
風氣俗尙弊弊然離其常遠矣。
韶武變而爲鄭衛
鄭衛轉而爲燕之筑秦之缶。
胡部琵琶箜篌
今乃切切正宮徵之異同
絲竹長短則未也。
盍亦反求乎淸廟朱絃
一唱而有餘音者乎。
王者之治。
因其本而廣其道。
順其同而敦其俗。
刑法不庸而敎化自行
愚夫愚婦興起觀感
成人小子有德有造。
五倫行實所以作也。
此我聖祖所以啓萬世太平。
百王章程
盛德至善
民之所不能諼者也。
此我聖上所以文王敬止
大學絜矩
一念繼述
表章是書。
使斯民賁然於變於天叙天秩通誼者也。
臣伏以讀之。
上下千年間。
炳烺乎卷中者。
僅爲百五十有一人
何其不常有也。
世徒見百五十人者。
有此高世絶類不常有之卓節懿行
而彼百五十人異於人哉。
亦同得其耳。
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亘古今合宇宙
一賢通貴賤。
人皆與知
人皆可能常道也。
抑臣聞之。
夏人水功
殷人重郊禖
周人務稼穡
推本祖業
所自也。
聖朝建國
禮義天下
五倫之敎。
列聖相承精一心法
而我聖上益惇修而光大之。
以爲萬億年敬天休命之本。
則是書實我家傳世鴻寶
不可王府之關和。
西序琬琰
比以論也。
百世聖人出
車同軌同文同倫
則其必有來法於我者。
臣請大書以俟之。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叙
  
叙壹惠卷首
謚法自周公始
周官太史小史掌其事。
行之細大善惡而謚亦因之
人主不得與奪
孝子慈孫不能改。
質諸鬼神無憾
垂之百世不朽
故禮曰節以壹惠。
名之浮其實也。
其實則非其人也。
非其人則與無謚均
噫。
之無謚法盖久矣
聖上光御之二十年丙辰。
搜訪國朝忠藎勳舊之隱而未章者。
大臣有以柳氏兩世三忠
未得易名奏。
敎曰柳門何多忠臣名將也。
揭厲之典。
不施於斯人而于何施之。
亟命太常議謚
制使贈領議政晉山府院君柳公謚曰忠景
中樞兼揔戎使贈左議政皇朝揔兵柳公謚曰忠壯
訓鍊都正贈刑曹判書柳公炳然謚曰忠毅
知訓鍊贈領議政柳公爀然
以曾與李貞翼受寧陵心膂之托。
同日賜謚
謚曰武愍
工曹判書柳公辰仝以中名臣
四公皆其出也。
翌年丁巳賜謚
謚曰貞敏
忠景之副室子柳智傑。
以深河殉節
贈官㫌閭立其後
越四年庚申宣覽柳氏五狀五傳
益加嗟賞
內閣裒爲一編印行之。
命臣某叙其卷首
公元1791年
瓊林聞喜錄叙(辛亥十二月)
公元1797年
聖上十五年冬十二月庚申
御題泮宮
賦表古詩長律四軆
命舘諸生及諸蔭官製進。
應製三千人
旣親考取九十人
當世知名士。
越二日壬戌
明光門。
大政
受抄啓文臣謝箋
文武講製陣射賞典
被選諸生于庭更試之。
揭賦表詩三題
在中在西詩在東。
諸生各隨所試之題。
分坐惟謹
毋敢越厥次。
地部給紙。
司烜供火。
限以擧燭
俾盡其才。
卓午
內厨珍饌
侍筵諸臣在庭諸生
莫不旣醉而飽。
及收卷。
命內閣臣科次於前。
諸生環而觀之。
三題各取五人
㞐魁者賜文科及第
第二以下分施有差
敎曰榜中多合作
不負求才之意。
初試三中以上
更試三下以上諸作
並令芸舘活字印行
前後絲綸試官擧子姓名
該載編首。
俾世之操觚負笈者。
咸知予成就導勸之苦心
猗歟盛矣。
時苑雪初霽
雲日朗麗
天顔有喜
禮儀秩然
古人所謂爐香飛入千人硯。
一一重瞳親監別。
其時也。
太學頒製。
周官合國子之意也。
臨軒擢第
漢庭賢良之䂓也。
來汝多士
如圜橋之聽。
讌我嘉賓
杏園之筵。
至於韋布之跡。
承雲漢之寵批。
功令
之軆。
剞劂之壽傳。
卽唐宋登科記諸人未有也。
比之紅帛勒券金榜題名
其榮且幸尤何如也。
然則斯卷之作。
實振士風變文體之一大機
非直昭代賁餙之具也。
後之欲觀鳶魚作人之化者。
在斯歟。
在斯歟。
臣等幸値嘉會
與覩盛擧
承命印進。
未數日而上告訖。
書凡三編
公元1819年
正始文程総叙(己卯五月)
公元1797年
聖上御極
首定文臣講製泮儒課試之式。
行之二十年。
卿大夫之以文進者。
皆選中人也。
軆裁則必曰繪事後素
步趨則必曰範我驅馳
音節則必曰朱絃䟽越
勤勤聖意
盖將同千里之俗。
三古之治。
而或有厭經常騖巧靡傳奇小品之習出於其間
文風漸變
世之操觚者。
往往稱抄啓體
如古之宮軆俳體
上乃禁其學黜其文。
屢形於筵席絲綸者且有年
歲乙卯。
六慶咸湊。
萬品維新
一日春臺
試新舊抄啓。
文臣歲春秋。
合試大比其藝也。
漢高之意豁如命題
分試三體
越三日永興本宮躋享傳香
齋㞐于摛文院。
以前題試太學上舍生
及御考諸作
雅馴合榘
絶無塗澤鉤棘語。
上大褒賞曰。
此眞治世音也。
文軆之回淳。
其從隗始歟。
特除
臣二下㞐魁崔光泰知製敎
賜泮儒上之下㞐魁金履永第。
餘文儒生
施賞有差
內閣印頒嵬等作
首揭敎令批旨之及於文體者。
目次之。
試券次之
凡三篇
宋臣穆脩尹洙始洗西崑之陋而歐陽繼作焉。
夫以一二文人之倡起。
而能新一代耳目
而况大聖人譽斯士之盛。
一變而至道者乎。
權輿瓊林聞喜
蒐羅三道賓興
潤色乎奎華名選。
而斯編尤大被
國家之盛。
其名則文苑正始
其功則黌舍章程
由是渢渢三百篇可也。
與是選者。
奚啻榮于華衮
意者奎璧之間。
光氣燦然
啓我億萬文明之兆。
其自今伊始也。
太學恩杯詩集緫叙
成均大司成李晩秀啓言
惟我聖上二紀光御。
一念導迪。
興學校作人才
出治範俗之本。
菁莪棫樸之盛。
無以尙之。
以至中外令之士。
亦皆自天地造化培養得來
蓋造士敎藝。
昉於姬周
臨軒發策
始自皇漢
至尊之親考儒券。
甚是盛典
玉尺鑒裁
寶墨煒煌
拔尤則必空馬羣
獲雋而如登龍門
榮動曲江之讌。
紙高長安之市
前後榜中之得人
指不勝僂
大則位躋金貂
亦名聯蓮桂
寵之以匪
頒。
侈之以榮祿
家藏雲漢之題。
人涵雨露之敎。
而廼者賜杯太學
賓禮待士。
尤是曠千載初有之異渥殊恩也。
將次歌詩
印以壽之。
因此編輯之會。
歷叙初元以後作成本意
課試年條。
批考事實
褒賞次第及巍選優等之蔚有佳句
特被寵評者。
入格諸人决科筮仕
畢竟成就者。
撮錄並載於原編之首。
以著我聖上陶鑄樂育苦心至誠
庸示來許
永傳悠久
今日恩杯之賜。
不惟百上舍生之欣聳感激
一世曾蒙御考者。
皆受嘉賓之貺矣。
不惟一世之人。
億萬年思皇多士之生此王國者。
莫不拜我聖上之賜。
皷舞興勸於鳶魚飛躍之化矣。
豈不盛哉
伏念考校之際。
太學榜目。
曹謄錄
每患踈略
不足援據
請就內府所藏御製綸綍日省錄,臨軒功令臨軒題叢,育英姓彙,御考恩賜節目太學應製,御考案諸書
參伍裒輯
尊事軆。
正義例。
繼此而凡有英選賓興之編。
續成類附。
推廣是書。
以作昭代一副晠典爲宜。
臣猥忝成均之職。
又承編印之命。
敢達愚見矣。
上可之。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銘
  
太學恩盃銘(奉敎謹撰)
王言錫爵
藹藹吉士
在泮飮酒
將無醉。
廼修燕毛
廼歌鹿鳴
受言藏之
有燁其觥。
魚躍于淵
雲上於天。
吉士作頌。
君子萬年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上樑文
  
仁政殿上樑文(甲子○廣留時)
伏以六龍捧日
丹扆北辰之居。
八柱承天
紫殿南面之位。
轉灾爲瑞。
雖舊維新
原夫左墄右平之䂓。
自漢長樂受賀。
九室八牕之義。
若稽周明堂出治
靈臺庶民自來
化及鳥獸魚鱉
斯干百堵皆作
頌叶室家君王
卑宮采椽
聖人克勤克儉
高臺廣廈
顧王者不重則不威。
巍乎昌德丕基
儼然仁政法殿。
昔英陵文物大備
實始經營
宣廟兵燹之旣平。
重新輪煥
瞻璿殿而拱淸廟
陟降於昭之靈。
面引慶而負神嵩。
山河欝葱之氣。
禮重路寢
遠倣太極皇極之儀。
史稱正衙
近取勤政明政之制。
五禮九功之所惇叙
百官萬民之所瞻仰
辨色入朝
劒佩王會之序。
月布令。
象魏天闕之懸。
鏤玉摸金
殿上皆呼千歲
蒐獜羅鳳
日下常奏五雲
昭皇九錫之恩。
陛級等威之截。
聖祖重光之譜。
庭簴播政敎之和。
惟其二字之名。
亶在萬化之本。
噓物茁。
天地大德曰生。
澤潤海涵
聖王之所過者化。
羲農堯舜禹湯文武
以是相傳
格致誠正脩齊治平
於斯爲始。
盖玆殿天造地設
永祚東方
我家聖繼
公元1804年
神承。
至今日。
恭惟主上殿下
乾坤覆載
日月光華
駿命玄穹
猗歟萬年不拔
鴻化紫極
慨然三代自期
一政一謨。
監玆先憲。
仁心仁聞
浹于下民
曩日欝攸之灾。
卽我后堂構之會。
今天大警動。
盖將勵精圖治
若室勤墍塗。
所貴述事繼志
華盖之𨓏蹟可鑑
殆若造物相之。
玉帶之舊圖足徵
比先王觀也。
慈旨惻怛
徽猷簾帷
廷議僉同
協吉繇於龜筮
靈光之嘉址。
含元脩梁
石魯斑。
竟奏風斤月斧
悅疑鬼運神輸。
毋奪民時
尋尺之勿亟。
如趨父事
鼛皷不勝
是月定之方中
其義則取諸大壯
藻井內耀。
晶光朱明之神。
龍首上蟠
呼吸紫微之座。
九闥氣色
和風白玉之墀。
八方觀瞻
旭日黃金之榜。
大而卿士
小則民庶
驩然若披霧覩天。
內自宮闈
外至朝廷
之如宅師定鼎
載陳六偉之頌。
恭替九如之詞。
兒郞偉拋梁東。
上元甲子瑞曦紅。
王心藹若陽和至。
萬品同歸發育功。
兒郞偉拋梁西。
天正氣肅端倪
年大有惇史
四野黃雲一色齊。
兒郞偉拋梁南。
薰風曲裏化工參。
邇英喜得堯夫講。
晝漏如年日接三
兒郞偉拋梁北。
華岳三峰天咫尺。
繡線新添愛日長。
流虹壽爵
桃色
兒郞偉拋梁上。
衆星環極相向
燕涓不與堂皇殊。
對越一心景貺
兒郞偉拋梁下。
揔我同胞者。
重門洞闢天階尊。
薄海三千大庇廈。
伏願上樑之後
飛革長輝
升恒彌煥。
虞廷喜起之什。
宵旰萬幾
豊水貽燕翼之謀。
本支百世
上下千五百載。
復見化日仁風
衡從三十二楹。
永奠泰山磐石
華寧殿上樑文(壬戌○華留時)
伏以雲馭寢邈。
遺民二紀之恩。
日表儼臨。
靈宮萬年之享。
愀如復見。
煥焉載新。
恭惟宗文成武烈聖仁莊孝大王
通神明。
仁浹覆載
聦明睿知
首出庶物
禮樂刑政
逈冠百王
貫天地人三才
道兼君師一軆
三綱五倫爲治。
萬世太平
六經四子不言
集羣聖之大統
方華封請祝千歲
嗟文齡未及中身
泰山其頹
斯文之將廢也命。
雲已過。
聖人所存者神。
猗我后踐位宅宗。
一念繼志述事
喬山釰舃。
遺志壽邱
淸廟琮璜
盛德世室
殿之黼扆孔邇。
陟降之於昭。
嚴廬之日月易遒。
孝思之靡逮。
幸玆摸天之寶軸
永慰沒世輿情
玉斗珠衡
春秋鼎盛之際。
天香御座
蓬萊昵侍之筵。
衣章則倣溫泉幸行。
羹墻寓慕。
瞻依則在園寢
尺。
晨昏展誠。
萬事滄桑之餘。
臣民有覲光之所。
四時芬苾之薦。
邦家象生之儀。
睠彼欝欝豊沛之鄕。
曾是年年羽旄之地。
十載之權度默運
樓櫓城池
一方雨露偏沾。
桑榟湯沐
奉慈駕於長樂
至今傳稱萬壽之詩。
華扁老來
慨然脫屣千乘之志。
深堆昔年眷顧
爰創不日經營
宋章閣之重開。
宛若天臨奎璧
原廟之特置。
奚但月遊衣冠
龍旂虎賁
彷彿移蹕儀衛
飛鳥革。
恢拓殿之䂓撫(一作橅)。
祠官而治吉蠲之需。
隆殿號而表虔奉之義。
彰施則惟土五色
昭儉德於卑宮
明禋用大千秋
殷禮備物
父老掩涕
靈臺子來之民。
甍桷生輝
高山天作之勢。
金粟之堆入望
神理之攸安。
玉欄之花可攀。
眞遊之云遠。
允符兩楹之夢。
那忍六偉之歌。
頌曰拋梁東。
出日在東。
亹亹王孝。
準海之東。
拋梁西。
八達在西
若周之岐。
王享于西。
拋梁南。
仙寢在南。
二十五年。
無樂面南。
拋梁北。
萱闈在北。
維卯之
浥彼斗北。
拋梁上。
洋洋在上
今王聖明
馨香升上。
拋梁下。
駿奔在下
重瞳八彩
有赫臨下
伏願上樑之後
籩豆靜嘉
棟宇鞏固
花山之東柳川之北。
佳氣烟花欝䓗
百世在後千載在前
聖澤天壤
悠久
靑繩御路
擬待謁陵之年。
白髮舊臣
空悲紀實之筆。
城東將臺上樑文(乙卯直學時○正宗)
伏以星羅三百郡州
㝡玆華城新府。
雲屯六千兵馬
傑然元帥高壇
出日之隅。
維天有設。
夫將者萬夫之長。
臺者四方而高。
周建十連帥之官
干城所以捍衛
漢授上將軍之印。
金壇卽其權輿
苟能托重而制權。
壁壘㫌旗精采之皆變。
於焉發號施令
天地風雲奇正所由
前水石山陵。
古之法也。
桑土陰雨
詩不云乎
恭惟聖上
聖神文武之姿。
堯舜曾閔之孝。
岡陵之頌泰磐之勢。
惟億萬年無疆休。
霜露之感羹墻之思。
盖二十載如一日。
及夫眞龍千齡之秘。
神龜三德之占。
軒丘之弓釰載安
水益淸山益秀。
景寢之象設有儼。
松之之苞。
籩豆有司之存。
恒勤憧憧聖念。
鑾蹕每歲之幸。
輒覺遅遅吾行。
於是睠言桑榟之鄕。
作我湯沐之郡
上棟下宇
飛鳥革之煥然一新
沛水豊山
鷄鳴犬吠之達于四境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
不煩茂陵之徙豪。
下馬管民上馬管軍
爰陛東都留後
兵不受五營節制
別是畵戟轅門
地則三道交衝
詎無金甕銕壁
宮府
必有城郭
城郭必有臺隍
遂乃粉堞於兩柳川邊。
聳丹譙於八達山下
斷自宸策。
䂓制略倣於晉陽
捐出帑藏
工役不勞虞部
龍蟠乕踞
儼然金城而繞湯池
地闢天開
可以樹高牙而建大纛
守將羽翼三輔
左右掎角旣成
親軍衛之豼貅千羣
春秋蒐獮是講。
粤瞻梅香之舊洞。
最稱枌社之勝區。
石城廣陵
平臨几案
遠伽岑近母岳。
羅列兒孫
千千歲回地靈
旃蒙之慶。
八八門闢天星
分析木之躔。
黃帝尉繚之書。
何必北山者勝。
靑龍福德之象。
所貴從東方而來
偉哉衆心成城
屹然千尺之壘土。
風揮日霍。
突兀層霄之甍。
運神輸。
崔嵬他山之石
北門鎖鑰增重
陳太乙之拱紫宸
西臺旗皷相當
岱宗華岳之分赤縣
河淸海晏
何事用兵
地利人和
亦有待於命將
惟此輪焉煥焉之美。
盖因築斯鑿斯之功。
八窓玲瓏
披襟空中之閣。
三軍靜肅
注目勿字之旗。
金埒舞馬之塲。
是禮也過君表水曲
朱跗射鵠之耦。
其節則騶虞旛貍首章。
進鼓退金。
皆應子壁。
輕裘緩帶
好是中軍
至若上飛一層
試向高臺四望
舂陵佳氣接地
衣冠月遊
長安大道如天。
蓬萊雲近
海航山梯之會。
應門
男欣女悅之謠。
南里北里
龍淵縹緲之桷。
千葉芙蓉
虹渚蜿蜒之梁。
一道河漢。
三捷偉績
忠壯高峯
百代淸風
文昌之古址。
周覽天府之固。
亶出聖孝之推。
宮室之麗。
民物之殷。
盖欲永命新邑
城池旣完。
士馬旣鍊。
亦必比隆上都
萬樹李成蹊
旣臺又沼。
千畒禾稼如坻。
寓兵於農
從此翼翼水城。
重於九鼎大呂
豈直煌煌金鉞
足以千里折衝
肆演當一面之謨。
恭陳助六偉之頌。
兒郞偉拋梁東。
蛟龍尾角五雲中。
春營笳皷兵氣
方朔星臨水宮
兒郞偉拋梁西。
武庫淸霜肅八倪。
少女風生金乕嘯
環壇點點參旗齊。
兒郞偉拋梁南。
碧落均排丹鳥三。
歲歲花樽長樂壽。
壽星來照瑞光涵。
兒郞偉拋梁北。
萬古玄龜天正色。
四十五珠列羽林
師門獨掌元戎職。
兒郞偉拋梁上。
九重八柱風雨盪。
紫微帝座三垣中。
㝡是前星光彩旺。
兒郞偉拋梁下。
三千大界銀潢野。
自南自北自東西
揔入吾王大庇廈。
伏願上樑之後
作鎭東國
齊壽南山
授斧登壇
將有不可犯之氣。
投石超乘
士皆樂爲用之材。
府中車馬若流。
朱旛翠盖
前之草木動色
乕略龍鞱
羽旄天回
細柳之介冑有禮
刀斗夜靜
甘泉烽火報安。
文之爲靈㙜
不以民力
帝堯之觀華封
請祝聖人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講義
  
筵中講義
公元1789年
節略通編答詹元善書。
自昨致書後
能聽之否。
賤臣君子論人
各有攸當。
過者退之
不及者進之。
非有抑揚而然也。
朱子陸子靜
平生攻斥嚴切
詹元善潘叔度
誨諭微婉
盖陸氏則以師道自任
不得不費力明辨也。
詹潘諸人乃是後學
誘掖引進
使之自悟其非也。
又曰世級寢降而義理名目始備。
所不言而舜有危微精一之訓。
夫子未甞言性與天道。
孟子盡心知性之說。
至于程朱
心性誠敬也。
始皆發前未發。
靡有餘蘊。
以此敬字言之。
主一無適
常惺惺
收斂身心
可謂形容到底
學者庶可持守向方
聖學日益湮晦
由此觀之。
言語文字次也。
實德本也。
德性問學
不可偏廢
內外本末分則不可不知矣。
(己酉三月二十二日)
公元1804年
節略通編戊申封事
十一月一日
止此今日急務之二也。
賤臣宋孝宗南渡第一英主
朱子大賢
躬逢此時
浮沉下僚
前後得三見。
封事乃是孝宗晩年綣綣忠愛
畢竟略不施用
終古志士所以感歎
君子遇時之難。
有如此矣。
此等
公元1789年
處。
加警惕。
臣之望也。
(己酉四月初一日)
節略通編第十六卷定性說。
賤臣對曰濂洛以後
心性工夫
極其精微
朱子此說。
發程張未發之蘊。
而此江西學方盛。
明之尤甚
誤看此說則歸於異端之慮。
誠如聖敎矣。
上曰其下有觀心說。
豈無以耶。
對曰心無二用
當時學者鮮能知之。
惟范女子識心矣。
(己酉四月初九日)
節略通編第二十卷伊川年譜
自▣▣▣。
止▣▣▣▣。
賤臣易傳伊川一生用工者。
成書已久。
尙覬有進。
寢疾之後
始授門人
大賢望道如未見之意。
可以想矣。
(己酉四月十九日)
貞觀政要一卷終編。
賤臣貞觀之初
魏徵勸行仁義
太宗衆議而用之。
徵之所勸
未必孔孟仁義之訓。
太宗所用
眞是三代純王之道。
而未過數年。
治效之成。
至於萬目畢張。
四方乂安
以後明之主。
莫如太宗
治化之盛。
㝡稱貞觀
先儒太宗爲假仁。
而假仁之效如此
况眞仁義乎。
吳氏題辭亦有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之喩。
毋以貞觀之治
爲卑觀乎假仁。
而益懋眞正仁義之治。
臣之望也。
(己酉五月初八日)
貞觀政要二卷
賤臣房杜王魏
貞觀第一
名臣
四人各有所長
房杜經綸事功爲務。
王魏諫諍獻納爲任。
雖以房杜言之。
玄齡善謀
如晦善斷。
太宗合用其長。
故能成小康之治。
虞庭九官
治一職。
况後之人乎。
人才不能無長短。
而善用之則皆可爲長。
此惟在在上耳。
此等伏望神焉
貞觀政要
賤臣曰諫亦多術。
古有諷諫微諫之稱。
而告君之辭。
莫如直陳無隱
晏嬰數馬罪。
隱諷景公之意。
抑揚太過
非人臣告君之體。
太宗時魏微(一作徵)以諫諍自任
能言所難言者甚多
而如獻陵昭陵之奏。
臣當以爲不妥矣。
貞觀政要三卷
賤臣此以爲官人久任則情親熟
反有闚覬之患。
文皇此言。
未之深思矣。
官人善於久任
唐虞之時。
九官十二牧
一人一官
終身不改。
後世除遷太頻。
百弊滋興。
只當愼擇於命官之初。
不當親熟闚覬爲慮也。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答聖問
  
五經百篇聖問
臣等承命考校御定五經百選。
謹將印進。
閣吏賫傳聖問於臣等。
公退之際。
雲章璀璨
輝映蓬蓽。
百拜悸恐
不知攸對。
竊伏二帝三王心法政謨之形於言著於文而五經作。
孔子刪述筆削五經正。
朱子義章句而五經明。
所謂千聖相傳之統也。
三代以降
師道在下
五經之書。
只爲儒門授受之資。
而不講於廈氊燕濩之中者千五百年矣。
殿下天縱之聖。
有日新之工。
盛德大業
微言片辭
旣皆動合堯舜
發爲典謨
又懼夫吾道日晦
聖學之日湮。
萬機之暇。
手勘五經
千取百焉。
勒成一部
諷誦昕夕
文王緝煕敬止也。
惠來後。
夫子博文約禮也。
然猶聖不自聖
詢及賤末
俾陳其螢爝蠡測之微。
游夏所不能贊
臣何敢焉。
雖然殿下旣以詩經一篇去取
庸學二序之附選當否。
俯問諄勤
臣又安敢默而息也。
夫詩三百篇
夫子之所甞刪正者。
朱子所云詩之所以爲詩。
至是無餘蘊矣。
威儀棣棣
不可選也。
而今御定詩經
正風四篇變風十七篇
小雅六篇變小雅十三篇
正大十二篇變大雅五篇
九篇
竊覸聖裁
詩人美刺勸懲之法有異。
專取其冲融和平之音。
溫厚正大之詞。
雖在變風變雅
如湊洧桑間巧言勞之什一
不之載。
所以觀其世也。
詩之開卷第一義
思無邪三字
駉章之添入。
無容議爲。
而今欲添一而刪一。
則衛風之珉章。
淫奔女子見棄㤪恨之作。
所謂立身一敗
萬事瓦裂者也。
小雅大東章。
卽弱國下邑民窮財竭之詩。
艱難困苦之狀。
溢於篇章之外。
四國有王郇伯勞之之意。
不可比同矣。
臣見則此二章刪之。
桑扈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
夫子稱詩之好仁如此
生民之卷阿章成周泰和盛治
莫如此詩。
高岡之鳳。
君子之馬。
千載之下。
如見其人。
二章中添其一。
以並與駉章滿百數
合於原編義例
若夫庸學二序。
作於朱夫子六十歲年高德卲義精仁熟之後
盖孔曾思三聖之言。
二程夫子表章之。
二程未發之旨。
朱夫子輯成之。
而庸學之全軆大用
深辭奧旨
實具於序文中。
大學不言性而序文首言本然氣質之異。
中庸不論心而序文極論人心道心之別。
其繼往聖開來學之功。
經傳相表裏
大學之傳五章
朱子自附己意。
補其闕章。
所以尊閣遺文之義乎。
惟此
二序。
附之五經
然後所謂千聖相傳之統。
煥然大明
猗歟盛哉
抑臣聞之。
經者聖人之言也。
羲農至於孔子
僅八九聖耳。
孔子以後千五百年之間。
聖人不作
至我聖上
道統之傳。
殿下不得以辭者。
則言而爲經。
又何可已乎
宋太祖視學
自爲贊書于座端。
有宋道學之興。
于是
况我殿下終始典學之念。
經緯天地之文。
今於御定之書。
不賜弁卷之篇。
非所以明聖學吾道
篇什之此選彼刪。
經傳大書特附。
聖人微意
後學何考。
臣誠僭猥萬萬。
以是爲請。
 
 王若曰
坤作墜勢。
高下有則
廣輪五物
地理學所由自也。
曾子有地圓之訓。
諸家之以地爲方。
何據也。
朱子饅頭之譬。
則四維之不滿東西何謂也。
邛,戎,弇,冀,柱,玄,咸,陽。
幷神爲九州
黃帝以後九州
乃不出神州
廣狹之想縣若是歟。
泰遠邠國濮鉛,祝分界四極
二十八宿度外
又更有四表
疆域之無至此歟。
五嶽五方之鎭。
而廣,長離之屬。
亦謂之五嶽者。
著於道經
四海四方之紀。
溟海瀚海之表。
又有大瀛海見於洲記。
方位名目
今可歷言歟。
南北兩戒
公元1804年
之說。
肇自一行
陰陽四列之論。
創于康成
其從某至某。
俱可詳確歟。
五經首山
南曰招搖
西曰錢來。
北曰單狐。
東曰樕𧑤
中曰甘棗
泰華衡恒。
不足五方首山歟。
四瀆尋源
江曰岷山
淮曰桐柏
濟曰王屋
河曰崑崙
則昭稽,贊皇
曷指爲二水自出歟。
黃河九曲山名星名
于河可考。
靑草五湖一水五水
將誰適從歟。
無熱天孫
何山異名而出於何書。
歸墟天地
水之別稱而始於何人歟。
巨靈之手擘華山
共工之怒觸不周
其事吊詭
河伯之授禹河圖
庚辰之鎖無支祁
其說荒唐
而尙傳於載記何歟。
五服九服虞周之殊制者何義。
竪亥大章東西之異步者何故歟。
禹貢一篇
儘是千古輿志之宗。
梁岐兩州
沱潛一解
左右碣石
疑案至今
大小積石
聚訟紛然。
以及三江九江彼此分合
九川九澤之實指泛論
尙未有明證剖破之者
天下地理
終不可窮歟。
史志所載。
足見歷代因革之迹。
春秋以降
秦置四十郡縣
漢置十二州部
唐有十五道。
宋有十八路
元立十一省。
明立十三司。
裂土之制。
何者爲便。
拓地之廣。
何代爲盛歟。
洛陽受敵四面
金陵在於一隅
汴京濱河。
常有衝决之患。
燕都近湖。
每多憑陵之慮。
地利如此
猶得以控制天下者何歟。
燉煌張掖
折入版圖匈奴始衰。
福餘,泰寧
旋撤藩籬蒙古復熾。
南國者必據全蜀
江左者必守長淮。
四代得失
可以逐一條析歟。
東方言之。
一隅連陸。
三面阻海。
朝鮮之號。
遠自檀君
肅愼之命。
載在周乘
漢帝分置四郡
唐宗仍設九府
其地其蹟。
皆可援古以證今歟。
三韓分屬。
當主何說。
三國定界
的是何境。
黏蟬今隷何道
盖馬果爲何山歟。
馬韓濊貊高句麗有二沃沮
安市浿水有三扶餘
有四帶方有五伽倻有六國號。
地名何其混淆無別
而可悉擧其所在歟。
羅封五嶽九州
麗置四京十道
眞興之廵北境
功著闢土
景德之改邑名。
出變夷。
亦可指其處而論其事歟。
渤海舊疆。
半入契丹則麗祖統一。
能無餘恨。
耽羅孤島
初有星主則九韓居四。
得不已僭歟。
惟我國家
天休命。
全有大東
八道州郡星羅
四圉而鎭堡棋錯
經緯過數千里
休養且累百年
沃野膏壤
桑麻自足
深林大澤
貨財日興
南有箘簵漆絲之饒。
北有蔘茸皮革之産。
山居千章之材。
千石之魚。
民物殷庶
風氣文明
庶乎其甲于外服矣。
奈之何挽近以來
人不知地理爲政本。
關防踈虞之歎。
城池修餙之效。
畿輔兵閫。
廟議進退靡常
江都統御。
衆論臧否不一
欝陵,損
久棄爲空島。
閭延,茂昌。
逖未復故郡。
以至於無權利之政而魚塩轉貴。
道無採礦之使而金銀漸竭。
人才遞降
習俗澆漓
不待言而知。
凡此數者。
所以便宜矯捄之策。
不于子大夫于何諮詢歟。
且予聞之。
星野所占。
坤輿所載。
名山支山之分。
出水水之所。
眉列掌示。
圖臚表識
然後物土宜而知利害
可以厚生
可以修敎
故志地理者代有其書。
齊梁至數百餘家。
陸澄任昉先後集爲一部
名曰地理書。
及夫隋唐。
圖史散佚
任所纂。
已不可問。
別集自行者。
猶五十餘家。
後此而出者。
其富可知也。
獨我東儒者
最踈於名物之學。
所傳地理書。
不過勝覽備考一二種而已
此豈足爲經世博聞一助乎。
草野之間。
人各有枕中鴻寶
而特秘閣未之收歟。
亦願子大夫爲予揚抱而幷著于篇。
予將親覽焉。
(己酉抄啓文臣親試)
臣對。
臣聞君子之道。
自近而遠。
春秋載百二十國寶
書而詳於魯史
以其近也。
世之談坤輿者。
往往恩出於六合之外。
域內千里則顧昧昧如也。
今我聖上親策諸臣。
上下千古
包羅八極
勤勤聖意
尤在我邦。
末又慨然乎東俗名物之陋。
以達四方之志而賁一代之文。
椅歟盛哉
臣雙擎百拜
俯讀仰頌。
作而言曰。
地勢坤易也。
廣輪五物周禮也。
法地之道。
聖人之德也。
掌地之官
先王之政也。
談地之學。
博物考古之士之事也。
學不專則無以明道
官不建則無以治學
夫以千世之久。
四海之廣。
尙可彷像而尋追者。
以其有文獻也有職官也。
今之所必務
在斯歟。
臣謹遵聖問條陳之。
地方之說。
始自坤之六二。
而言其德非言其形也。
漢儒傅會
至有緯書坤軸犬牙之論。
後世因之。
不可辨。
北極高低
隨處不同
太陽出入
諸方各異。
則大戴禮四角不揜之訓。
盖深得乎大坤之眞形
是必古有其說。
無師傅。
如晉志所云宣夜昕天之類也。
朱子地形饅頭
崑崙爲撚失。
言中四下
無一偶偏頗也。
不滿東南
不滿西北之論。
不過出於列子
括地諸書
秦漢間曲說
不足爲徵也。
曰邛戎弇冀等九州
鄒衍之說。
陏家至列於方澤之祀。
而其說荒謾不
可爲訓。
至於䟽所云神農之上有大九州
黃帝不及遠。
惟於神州內分九州者。
亦與鄒說近之。
而惟此中華之地。
當要輪之下。
天地明之氣。
帝王出治之所。
海外廣漠之鄕。
雖多亦奚爲哉。
四極之名。
見於爾雅
邢昺疏以九州四方極遠之國釋之。
爾雅之作。
出於周公
猶可考信
未必遜於詩書六藝
經星四表
卽考靈輝之文。
天圜之經周。
遊極道里
說得太丁寧。
九州之外。
固有四極
經星之表。
安有四遊哉。
曰廣乘爲東岳
東海中。
長離南岳
南海中。
麗農西岳
在西海中
廣野北岳
北海弱水之中。
崑崙中岳
八海之間。
此道經所謂五岳也。
其所云霞闕,瓊林祥禽異卉
務極浮夸
至謂之五岳各有鎭星者。
俱屬不經
無足徵信
天地之大。
無所不有
九州四海之外。
固當有巨岳大鎭
而非中土五岳之所可蔽也。
東海之別曰溟海
南海之別曰漲海
西海之別曰蒲昌海
北海之別曰瀚海
四海通謂裨海
裨海外有瀛海之者
十洲記之文也。
西北兩海
中國之人足目未到。
方朔所謂蒲昌瀚海
乃是荒徼
大澤沙漠之外。
不知爲幾萬里
日入之處。
亦須有巨浸大溟
界於天地
蒲昌
海之所可擬也。
山河兩戒
三危積石朝鮮北戒
岷山嶓冢閩中南戒
兩戒之象而分野可知
陰陽四列
禹貢孔穎達䟽。
從導岍至敷淺原
三條
鄭玄以爲四列
導岍正陰列
西傾陰列
嶓冢次陽列。
岷山正陽列。
鄭氏獨得之見。
合乎大禹奠山之義。
九峯集傳頗倣其
至於一行之論。
辨若懸河
而獨取九州之兩戎(一作戒)。
求合周天分星
所見者局而爲也鑿矣。
五經首山
著於山海經
而傳爲夏禹所記。
其所首山者。
或謂䟽導首功
或謂山脉之首見。
非謂一方首山
則不必與作鎭五岳
比而論之矣。
四瀆尋源
貢重在䟽導
故所導之木。
非皆出於其山也。
酈註意耑論水。
故所發之源。
小山而必錄也。
苟欲水源自出
則元鼎之使。
昂霄之志。
皆過崑崙萬餘里。
而有閩磨黎火敦腦兒之稱。
徐霞客江源靑城幾千萬里。
武英輿圖南江之源。
金沙之後
發於蒙古羅番之地。
然則始自涓流
終成巨瀆。
中間逶迤曲折之際。
來許山壑
尋源之客。
各以所見
自爲表識
不但淮濟二水之於平氏之昭稽。
房子贊皇而已
雖江與河考之諸書
不止於岷峴二山也。
九曲山名
河圖絳象
曰。
河出崑崙山
北流
折西而至于蒲山
南流至于華山
東流至于桓雍。
北流至于下津。
九曲未可盡詳。
山名則盖不出此。
至於星名星野之分。
雖有定位
臣學陋聞寘。
不敢強論。
五湖說有二。
周禮史記吳錄則皆稱太湖別名
吳越春秋水經史記正義則分言五水
而皆不出太湖之傍。
索隱則揔言南方之湖。
具區,洮滆,彭蠡洞庭靑草是也
文人野老各記湖山
遂成箋註同異之論。
其一其五。
不足多辨。
苟欲適從
當以職方氏爲歸也。
崑崙無熱丘。
酈元之註也。
岱宗天孫
張華之志也。
渤海東有大澤
名曰歸墟列子也。
窮髮之北有溟海
天池也者莊生也。
日華嚴之跡。
天柱之折。
河宴之獻驪文。
淮神之鎖龜足
世遠鴻尨。
事近靈詭。
好古之士。
傳爲異聞
載筆之家。
存而不刊
盖備稗官之考也。
五服九服
貢康誥大司馬大行人之文。
各有異同
而周之九服則或六或五或五千或三千。
書禮之文。
自相矛盾
難以的確
然以虞證周則周之侯甸
卽虞之甸服也。
男采侯服也。
綏服也。
蠻夷鎭藩
要荒服也。
然則未甞不同於虞也。
竪亥大章之步。
諸子寓言
元非信書
大地之廣。
數武之差。
不必辨矣。
史之記貢。
古今山經地志之祖也。
梁岐再出一在冀方
一在雍土。
山名之偶同也。
沱潛三見而或有定號。
或爲支流
水紀之各殊也。
徐州之蒙。
梁州之蒙。
同是二山之名。
河出爲灉。
汳水卽灉。
亦非一定之水。
梁岐沱潛異同之分。
執此而可驗矣。
碣石之文。
著於陳壽之史。
逆河古道
旣已淪海。
碣石之爲一爲二。
不可攷。
碣石者。
惟當以經文爲主
中更無左碣石之文。
則夾石之右。
不得爲右竭石。
亦已明矣。
積石之地。
孔傳蔡傳皆稱在金城
後之素隱者更有河源積石之論。
䟽導
不出九州
黑水流沙
皆以荒遠而略之。
豈獨河源必務窮探也。
且其爲
侯君集吐谷渾積石爲證。
不過靑海湟鄯之間。
烏足河源明證也。
蘇氏三江味別之論。
終歸紕謬
漢儒九江之稱。
播過之喩。
可謂明辨矣。
九川九澤
雖有周禮職方之例。
考之經文
有難確指爲某山某水。
則注流集傳之專主泛論
盖出於此也。
甞試論之。
古今名稱不同
山川變移無常
冀之岳。
今之所謂霍山也。
梁之和夷
今之所謂靑衣也。
齊桓塞九河
秦惠鑿巴嶺
淸濟涸東趍之道。
黃河多南决之患。
至於流沙弱水
乃在王門
玆萬餘里之外。
未甞內服也。
抗越閩建。
今爲東南文物之鄕。
而亦未入於偏錄。
則此又聲敎版圖有殊
非特名稱不用山川變移而已也。
聖人之跡。
若是其遍。
史官之錄。
若是其備。
而揆今論古。
不免參差之嘆也。
曰秦之郡縣。
漢之州府
唐道宋路。
元省明司。
以言乎裂土則界山阻水。
小大相均者。
明之法。
斯爲盛也。
滅國五十。
混合華夷者。
胡元之地。
未有也。
洛陽受敵道里均平
金陵僻隅而長江設險
汴京濱河而能控東南之勢。
燕都近胡而可扼天下之吭。
歷代地利
俱未萬全
而皇王大寶在德不在險也。
休屠來降而折㐫奴之右臂者。
漢武雄圖也。
三衛外捐而瓦剌旋熾者。
永樂之遺策也。
濬之樓舡。
楊素戰艦
皆自益州
梁武之爭壽陽
建炎之鎭楊州
前後事宲。
相彷彿。
至於何人何時之此得彼失。
不敢臆對也。
東方之視中州
一彈丸地。
山川風氣
最近中州
檀君與堯並立
肅㥀(一作愼)受周之命。
文物炳烺
民俗之淳厖。
是謂聖人之居。
不可偏邦論也。
四郡
史記所云玄菟樂浪臨屯眞蕃是也
九府
唐志所云新城遼城哥勿衛樂令利居越喜去朝建安是也
臨眞二郡
史有闕文
樂浪
考之漢晉諸志。
盖是遼東浿西。
三國史有羅濟二國
樂浪相攻之文。
分界始末
不可考矣。
李世勣奏置高麗州府
鴨綠以北凡三十二城。
則唐志所云。
曁不出此。
盖隋唐以前
高麗扶餘之城。
皆在遼東
故地名之雜出於華東諸史者。
皆在遼瀋海盖之境。
而麗祖以後始限鴨綠
此乃吾東疆域之一大沿革矣。
三韓分屬。
崔致遠權近勝覽諸論。
各有所主
而今折衷而斷之。
辰韓在東而爲新羅
弁韓在西而分入羅濟
馬韓在北。
爲地最大。
而始全屬
後多入麗。
此其槩也。
三國定界
漢江北屬麗。
以南
而衿原驪等州。
後入於麗。
北槩安東
西訖智異。
以爲羅界。
黃永南原之地。
疆域之爭。
得失無常
至於唐高以後
又皆歸於羅。
三韓世代非遠也。
三國壤地非廣也。
掌故之家。
迄無定論。
東俗之陋也。
黏蟬
地理樂浪郡黏蟬縣
通鑑隋煬伐高麗
右十二軍出黏蟬等道
其在遼東而不隷於今日版啚可知也。
曰盖馬。
地理玄菟郡盖馬縣有馬訾水
唐書馬訾鴨綠
陳壽三國志東沃沮在盖馬之山。
東濱大海
地東北狹西南長。
北與挹樓接。
乃今咸鏡地
然則盖馬之山。
當在四郡
三甲之際也。
後漢書光武馬韓人蘇馬諟爲君。
則當與箕準馬韓爲二矣。
濊則今之川。
扶餘王印亦稱濊王。
卽今江陵
句麗小水又有貊國。
尙書孔傳駒麗之號。
東明高句麗始於漢元建昭。
濊貊勾麗有二矣。
盖馬之東。
旣有沃沮
三國史又有北沃沮之名。
遼志海州沃沮國
沃沮有三矣。
遼志鐵州安市縣
一統安市城在盖州鳳城之北。
山俗指爲安市城。
安市有三。
而唐宗駐蹕地則當屬盖州矣。
鴨綠大同豬灘。
諸家之說。
各措爲浿水
浿水有三。
而薩浿之浿。
當屬大同矣。
三國史北扶餘王扶婁移東扶餘
而東明之走沸流。
亦稱卒本扶餘
百濟聖王移都所夫里。
國號扶餘
扶餘有四矣。
扶餘二字
或是地名通稱
或是方音沿襲
未可攷。
而古之東海諸國。
扶餘名者盖多矣。
漢志樂浪郡帶方縣
隋唐東征時。
從帶方道是也
遼東帶方也。
三國高句麗帶方
百濟救之。
漢南帶方也。
新羅基臨王廵牛頭州。
帶方來服
關東帶方也。
高勾麗文武王時
唐兵到平壤帶方
關西帶方也。
麗志南原府。
魏時爲南帶方郡
湖南帶方也。
然則帶方有五矣。
之爲駕洛伽倻。
高靈之爲大伽倻。
固城之爲小伽倻。
咸昌之爲古寧伽倻。
咸安之爲阿那伽倻。
星州之爲碧珍伽倻。
雜見三國勝覽諸書
則伽倻有六矣。
勝國以前
人文未闢。
記載不詳
山川郡邑
往往彼此雜糅
名稱訛謬
按卷考蹟
雖有援據之文。
以今證古。
率多穿鑿之病矣。
三國史云新羅含山東岳
在今慶州
地理峯爲南岳
在今晉州
龍山西岳
在今公州。
太白山北岳
在今奉化
父岳爲中岳
在公山押督郡。
而今未詳何地。
五岳也。
良州今梁山也。
康州晉州也。
漢州廣州也。
熊州今尼城也。
溟州今江陵也。
武州光州也。
朔州川也。
尙州全州仍舊名。
九州也。
高麗開城王京
楊州南京
慶州東京
平壤西京
四京也。
關內者今海西京畿全道也。
中原者今湖西左道而東犯關東也。
河南者得湖西而盡包錦南也。
江南者今湖南全道之自金堤扶安。
東過淳昌南原
鶉子江爲界也。
嶺南者今嶺南之北半島(一作道)也。
嶺東者東曁海西距洛。
自八公南至于也。
山南東距洛西河南
北界嶺東南至巨濟也。
海陽北鄰河南而自蘆嶺以下湖南半道也。
朔方者得
關東全道
北及乎永興
東迤明吉之南也。
浿西者今平安全道也。
十道也。
新羅紀眞興王十六年廵北漢之山。
景德王十六年改沙伐等邑。
攘之績偉矣。
之意美矣
千年王業
於斯盛矣。
渤海之入契丹
已自麗祖統一之前。
羅之星主
在於羅列之後
鴨綠以東。
疆界自圓。
麗業無餘憾矣。
湖嶺之南。
提封皆小。
島邦豈獨僭乎。
臣因聖問渤海耽羅二條
窈有區區微見。
渤海赴燕之路也。
耽羅近倭之地也。
海外諸國。
多以舟楫爲功。
小邦孤島
皆能自達中州
我人則惟遼東一條旱路而已
域外事情
茫如隔世
每有緩急
輒致狼狽
假使一朝彼中有事
遼薊之間。
道路必梗。
何以先事察機。
隨時應變乎。
西道海路之直距靑齊
僅餘千里
苟得便風
一颿可到。
島嶼遠近
波濤險夷
舟人無問津之路。
明州故事
愁㙜舊跡
野乘作覆瓿之具。
國備豫之
不可不徐探而默識也。
龍蛇之役。
始自兩南。
故人皆知南路之爲可憂。
防御鎭守
在於南。
而以日本輿圖觀之。
一岐肥前之後。
地勢北上
於陸粤州
直與六鎭相對
倭奴狡詐
機變百出
倘或捨南而直趍東北
則在水而無一艘舶。
在陸而無一城池。
北人
專尙射獵
不閑水戰
猝然遇敵
何以御之。
沿邊警備
不宜專於南而忽於北也。
臣言雖迂。
臣慮則長。
僭妄之罪。
臣不敢辭
於休我朝。
聖創神承。
八路分列
奄有三國之全。
百年休養
誕啓累洽之治。
式至我聖上
德配兩儀
治法三代
文敎武略
粲然幷興。
九功庶職
罔不畢擧
然而非不盛而田野之闢不加
非不節而山澤之利寢竭。
諸邊鎭防。
徒置冗兵
列郡城池
率多荒墟
捴之屢分還合。
統御之乍移旋復
兩島之視若疆外
四郡拋却樂土
通變之際。
利害未定
綱紀之地。
聲敎或阻。
至於地靈衰而人才不興
風土變而習俗日薄
此我聖上所以惕然發歎。
特進臣等思聞一變之策也。
若夫地志之作。
載於經列於史。
詩書禮樂
幷行不可闕。
周漢以後
代各有書。
雖其事實詳略
文軆異同
要之參三才之
備一王之制則其義一也。
其書之富。
不獨任所一部百餘家而已
而東儒之勝覽備要
紀載脫漏
義例踳駁
比之麗羅諸史
又出其下。
至於草野巾衍之藏。
世有其人。
臣未之聞。
則後之尙論東史者。
不勝於何考之歎矣。
臣聞之先王設官分職
各共其事。
敷敎典樂𦤎陶治刑。
而掌地之官卽其一也。
考之成周
之制
夏官掌建九州之圖。
司徒邦土之圖。
秋官職方天下之圖。
地官誦訓方志保章
星土九州之地。
由此觀之。
周官掌地。
不止一職
王政之所重可知已。
降乎後世
其制之纖密
不及
蕭何房玄齡先收啚籍。
周知天下道里戶數
可見地志之藏王府
關石和匀。
同其傳也。
西利氏以海外鯫生
歷覽六大州。
則褊邦絶域
莫不掌故之臣也。
獨於我國。
自勝以來
初無職方專掌之官
司空山澤之司。
徒稱水府之散啣。
雲觀地理之學。
不過堪輿雜藝
其書則如盖天之不傳
其職則如冬官之獨缺。
東方千年磊磊軒天地者。
將無異於杞宋之無徵。
故臣以爲欲治地理之學。
宜先掌地之官
今之六官
苟皆循名而責實
未必不如周官之制
而爲今之務。
宜別立一職
掌禮掌兵之各治一事。
任之久則如虞庭九官之命。
學之壹則如漢儒專門之工。
麗羅以來
地理諸書
搜羅會通
咸得是正
而凡國中山川險夷
區域遠近
時俗之異。
經緯之分。
畎澮定制
戶口全數
莫不熟探而詳記。
謹修常職
專以治之。
作爲成書
著以明之
厚生修敎之方。
經世博聞之助。
在於是。
而又若安興移鎭
秋嶺
之置閫。
壽春之設保障
限民名田之論。
連綱轉之策。
形便利害
皆屬其職。
講究潤色
責以成效
聖問中數事矯救之宜。
不必於他乎求矣。
抑臣按漢書郡國地志偕計上太史
美制也。
八道邑志飭令修上
乃是初元土物採風謠之一大聖政。
郡邑之吏。
魯莾惰慢
修上一襲舊本。
擧多訛謬
按啚較地。
判若殊壤
此亦由於職官不備也。
官雖備。
不得人則與無官同。
書曰不惟其官。
惟其人。
聖上神焉
謹對
 
 王若曰
天之所以爲天。
何爲哉。
蒼蒼焉耳矣。
日月貞其明。
星辰輝其光。
雲漢其章
以之著不息前民用。
不亦重乎。
天文之於爲國也。
務孰先之。
先王知所先務
是以史領天文
肇自隆古
昆吾
殷有巫咸
周有史秩。
施及諸侯
如魏之石申
齊之甘德
魯之梓愼
之子韋。
鄭之裨竈
楚之唐昧。
皆能各有圖驗。
世名家。
其所操者。
一術二術耶。
後人之論。
何軒何輊。
盖天宣夜渾天也。
古之言天象三家也。
宣夜絶無師承
則今不可以郗萌虞喜穿鑿之說。
強爲之解。
盖天之盖笠覆槃。
其制可詳。
渾天之如卵裹黃。
其形何如
桓鄭蔡
陸謂盖天多違天象
則盖不如渾耶。
王仲任盖天以駁渾儀
則渾不如盖耶。
宗動也列宿塡星歲星熒惑太陽金星水星太陰也。
今之言天軆九重也。
圜則九重
見於楚詞
則其說固有所本。
朱子所謂不是九處
只是旋有九者。
無異高卑之論耶。
曆家所證諸曜之掩食
行度遅疾
亦皆合於遠近之驗耶。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古法周天之度也。
三百六十度。
法周天之度也。
恒星不移黃道西退。
古法歲差也。
黃道不動而恒星東行
今法之歲差也。
古勝於今耶。
今密於古耶。
從天而西。
違天而東。
漢志也。
左旋右行
日東出月西生
邵子也。
天與日月五星左旋
張子也。
傳詩則從邵。
傳書則從張。
朱子也。
前賢不同如此
誰使折衷耶。
北極南北高低
寒暑相反
時刻東西早晩
晝夜相反
經緯之數。
對待之故。
可歷言之耶。
分野所以九州而南疆日闢
宿度不改。
雲漢所以兩戒河道旣移。
星土莫遷。
雖以淳風一行善言天者。
不免傅會而然耶。
王奕以十二次。
謂出於黃帝
實沈之名。
前知高辛之前
大梁之稱。
預言於分晉之先耶。
陳卓星名謂出於甘石
羽林郞將。
春秋亦有此官。
王良造父當時亦有此人耶。
北斗春夏則其色靑而赤。
當秋冬則其色白而黑。
四時異色者何理。
土星赤道則其圈宕而寬。
赤道則其圈逼而窄。
遠近殊形何故耶。
緯星聚奎而占文運之將興。
難星過空而護御舟移次
以何數而推驗神妙至此耶。
地氣動而儀九之墜。
不爽分刻。
節候到而輪扇之應。
合符契。
何術制作精巧若是耶。
器莫古於璣衡而論其制者。
或指爲渾儀
或指爲璇樞
何者爲是
經莫古於周髀
而䟽其義者或云周公所作。
云漢儒所贋。
何說爲當耶。
洛耿造圓儀
賈逵造黃道儀
張衡渾天象。
王蕃渾天儀
能無乖於古法
而有發於新義耶。
元有簡儀,仰儀,闚几,景符之屬。
明有象限紀限天球地球之類。
其爲最精者。
何據而所測者各異耶。
嵩高之爲天頂
隨地不同
註家誤解天中之義。
小兒之闘日影
難言其理。
而後儒則刱爲蒙氣之論。
看書不易如此耶。
是皆天文不容不明辨者。
而肆予寡人之素昧於天官
子大夫之所
覩聞也。
然亦甞因在心之天而推在器之天。
因在器之天而推在天之天
於欽敬授之道。
未始不屢致意焉。
則凡後人之握數縱橫
制器測候
錙銖而較秒忽者。
不外於堯典一篇
分命義和
曆象日星之事也。
閏月定時
曆象月辰之政也。
日記於星而成歲
故有分至啓閉之節。
月會于辰而成月
故有晦朔弦望之分。
分至啓閉者。
民事關鍵也。
弦望晦朔者。
庶政綱紀也。
天文大端
豈有出此數者。
而文納而意該。
法簡而功博。
天下至聖
其孰能與於此
自是以降
其踵事增修。
專責有司
名義粗淺
殆庶無人不習。
是以婦人之語曰三星在天
戍卒之詞曰月離于畢。
兒童之謠曰龍尾伏晨
烏虖
近世文人學士
自謂硏九經通三才。
而一涉曆象。
茫然以爲越人章甫者。
可以知所愧矣。
國有大焉
一隅偏壤。
文獻無徵。
藝業創置
象數講授
皆自本朝
職有專掌則揆政齊政之閣。
簡儀渾儀之器。
制度入神
妙用無窮
三古協紀之治。
一代不刊之典。
猗歟盛哉
雖然天度之流行旣健。
人心智思有限
臺官泥於舊聞
當事憚於更
張。
盈縮留伏。
交食凌虛
一用中制
無所通變
因襲之弊。
馴致孤陋
固其勢也。
於是乎合朔時刻
不知東西加减
干支晦朔
並歸差訛
中星之子午。
不知歲差推移
五更率分。
亦且乖戾
以至氛祲占驗多錯。
躔離推步皆踈。
取譏大方之家
而有歉於撫辰之化。
豈非予一人不能導率之由耶。
其矯今反古
允釐咸煕之績。
何道以求之。
烏虖
二三子大夫
其帥志無隱
予方臨軒而竢之。
(己酉閣臣承旨應製)
臣對。
從古談天家有二說
理也數也。
天之所以爲天。
三光所以三光
四序所以四序
理也。
運行逆順
躔次分合
消息盈虛之往來。
數也。
未有天。
已有此理。
纔有天。
便有此數。
理固爲本。
數亦不可不講耳。
雖然古之聖人
以理制數
故法雖略而數無不合。
後之學者以數推理
故論愈詳而理猶不明
雖以曆法言之。
二典所載。
不過閏月而已
正昏而已
至於歲差天差之不立。
歸餘歲終可疑
後之精於推步者。
輒稱古法太簡
民時無失
庶績允諧
唐虞之曆。
曆代星官之祖。
降乎後世
代各異曆。
如漢之三統曆
專於鍾律
唐之大衍曆
本之易象。
元之
時曆
以爲超出諸說。
皇明改曆
創新學。
聖人之道。
原乎理。
故略於小而備於大。
後人之說。
泥於數。
故講其末而遺其本。
非獨曆法然也。
噫。
天者卽張子所謂虛一大也
何甞有形體。
亦何甞有度數哉。
聖人者出。
然後器以象之。
曆以紀之。
所以象所以紀。
卽理也。
其所謂理。
易之元亨利貞
詩之於穆不已
子思之誠者天道
孟子千歲日至
可坐而致。
是也
此又千聖相傳心上之天。
而非器與曆之所能該括也。
今我聖上德合覆載
貫天人。
廣大精微之學。
財成輔相之功。
乃者表揭天文
親發淸問
上下千言
探頤二氣變化
揚扢諸家同異
若其欽若敬授聖意
實在名物法數之外。
猗歟盛哉
如臣謏陋。
素無測管之窺。
徒積語氷之疑。
其將何辭以對揚萬一乎。
臣伏聖策
自天之所以爲天。
不可不明辨者。
臣雙擎百拜
隕越于下。
天之蒼蒼
若是其高遠也。
若是無爲也。
日月星辰
粲列于上。
雲漢昭回于中。
四時行焉。
品物亨焉。
此天之所以爲天也。
古昔聖王
剛健之德。
以明天道
氣朔之分。
以正天時
經緯以玩天象
氛祲占天候。
至若對越乎天之主宰
顧諟乎天之明命
是事天之第一
義。
帝堯之首命羲和
盖不出曆象二字
則天文之爲有國先務
不其然歟。
雖然天之大。
無不包。
而包天者理也。
天之生。
物莫能先。
先天者理也。
天觀天則爲天所運。
以理觀天則我能運天。
臣故曰治天文莫如明天理
臣謹稽聖問
王司天
各有其官。
昆吾世遠。
文籍靡考。
巫咸史佚
遺紀不朽
降及諸侯
皆稱史。
掌推占五行休咎
如魯愼宋韋鄭竈楚昧是也
尋察三辰軌躅
甘德石申是也
而巫氏甘石之經。
著於圖籙
尙有傳習
後代所宗。
可知已。
噫。
秦燔六經
星官獨全
南正所司
羲和所授。
略而不傳
聖人則天之妙。
夫孰能知之。
三家之說。
粤自邃古
郗虞二氏辰宿不麗之論。
傅會牽鑿
不足宣夜明證也。
盖天之學。
周髀是也
渾天之法。
璿衝是也
而論以大圜之軆則盖槃雞殼之此得彼失。
可以審矣。
古人所謂度以曆象
考以漏刻之分。
占於晷景
騐於事情
莫密於渾象者。
卽諸儒不易之論
朱子亦甞取蔡氏之說。
則王氏炬火之喩。
不必多辨也。
天門九重
不可詳。
而後人之論則以日月五星運動相反
謂所麗之原非一。
重有䓗頭之喩。
以諸星之或東或西。
謂宗動之外帶動有船行之喩。
而臣則以爲非也。
無體
日月五星
便是天軆
日月五星行道九重則可也。
謂天有九重九重之層合。
其將有限隔乎。
朱子所謂剛風九旋
形容渾渾眞軆
何容疑也。
至於月行龍頭龍尾
金星直線小經
經緯同道凌犯
列宿最疾。
土木火日次疾。
月爲最遅云者
皆是曆家密之論。
掩食之理。
行道之數。
一一皆合。
臣未敢信也。
無度數。
日行而分度。
古法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今法之三百六十度。
天則一也而今之異古。
盖取推步簡捷也。
康節兩手量卓。
畢竟的確之論矣。
天漸差而東。
歲漸差而西。
歷代諸家
無有異論。
而今以爲經星東移
經星極星
同一天也。
經星動則極星奚獨不動。
論以北辰其所之義。
黃道之不動。
未見其必然矣。
左右旋。
古今不决之大案
論者亦不勝其紛然。
日月東行
終歸懸空之說。
曆家云云
不過旋磨之術。
朱子之傳詩從邵。
只出於恐人不曉。
則以橫渠爲是
恐是折衷定論矣。
地圓之說行然後
衡縱之法始備。
衡縱之法備然後
北極高低
時刻早晩
始分矣。
南極出地北極出地同。
寒暑相反
東西經度相距百度
晝夜相反
盖自元史已有此說。
西人尤致
詳焉。
然而耳目所不及。
經傳之所未載。
不敢強以言也。
九野之紀。
周制所傳。
兩戒之分。
一行創論
而臣則以爲說難通。
天者常運。
地者無變。
以至動求至
安得以齊之。
分星則擧周天全軆
分野則指中國之內界。
天則大而地則小。
又安得而合也。
聖問中南日闢
河道旣移之訓。
臣固莊誦之不暇矣。
辰次分紀。
鴻荒年代莫攷。
列宿名位
漢儒之傅會多說。
王奕陳卓之論。
未必的有師承
則始自黃帝
出於甘石
又何可知也。
北斗異色
塡星殊形
乃是曆家測望所得
四時之各有正色固也。
寬窄之隨其遠近
臣未敢臆對也。
魯分聚奎
預驗宋運文明
鄱湖占星
坐御漢兵飈發
竇家學士
素有宿儒之稱。
田先生
尤精象緯之學。
而有不世眞人非常之異徵。
天道之昭。
豈無故也。
張平子八龍吐丸
遙應隴西地動
信都之十二輪扇
可比室中之管灰。
古人製器之巧。
有如是矣。
象天軆則曰渾儀
斗極則曰璇樞
其器則同。
其義則一也。
而今渾天儀云者
載於書集傳。
則當以渾儀爲是也。
周髀之經。
朱子引之。
而商高一篇
辭簡理精。
成周六藝遺文
非漢儒之所可摸擬
河圖洛書
尙有眞贋
之疑。
後人曲說
多是類也。
三代以後
洛耿二人始造圓儀
賈逵黃道
張衡內外䂓。
王蕃依劉氏法。
制。
雖各異。
意雖益密。
而俱不出璣衡範圍矣。
元之簡儀仰儀以驗天。
景符以測晷景
闚几以望星月
明之象限紀限
曆原也。
天球
列宿經緯也。
地球
萬國經緯也。
制作之精。
推測之抄。
盖多前人之所未發。
後出者巧。
不可誣也。
嵩高
卽地之中。
非天之中。
乃是朱子之正訓。
註家誤解
局於傳聞也。
淸蒙之氣。
升高爲卑。
雖稱洋人獨見
小兒之舊說。
恐難明辨矣。
夫至奧者天象也。
難齊者人見也。
推繹斷爛之餘。
倣象玄妙之極。
以求夫八紀無差。
三軆皆合。
不亦難乎。
臣伏聖策自肆寡人
何道以求之。
臣雙擎百拜
隕越于下。
臣甞稽之史志。
考之圖經
上下幾千百載。
智巧之士。
非不多也。
象數之學。
非不博也。
非不益精也。
非不屢改也。
其所殫心竭思。
分毫釋縷者。
不過推演出堯典命羲和一章
曆象者紀天觀天之大本
而二者相與爲用。
閏月者定歲授時要樞
曆法由是而成。
卽其數十餘言。
王政之所重。
民事必務
聖人敬天之德。
不外是。
堯之所以爲堯。
在斯歟。
噫。
古之聖人
事天事親
日月星辰
堂宇階庭
四時八節
如日飮食
天行健
自強不息
以人而配乎天也。
天聦自我聦明
以天而求乎人也。
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奉天時。
天與人。
吻然無間也。
於是乎作爲曆象
以詔萬世
上下一理
合符契。
當時之人。
上自卿壬至於庶民
習熟見聞
視若常業
婦孺戍卒之口中語
無異星官專門之學。
聖王敎化之遠。
吁亦至矣。
猗歟我朝。
聖相承。
逮我英陵聖祖
睿智首出
曆象之制
煥然大備
一洗羅麗之陋。
遠配唐虞之盛。
自是以降
文献始傳。
名義寢廣。
史達其志。
官掌其事。
齊政之閤。
簡儀渾儀之器。
一部璿璣
我家自有。
近世學士文人未甞讀其書而講其法。
天文一事
遂屬書雲胥史
治曆大政
只憑時憲見法
推象硏理之義。
尙矣勿論
察時占候之術。
其學殆廢。
此我聖上所以慨然發嘆。
策臣以矯捄之方者也。
至於合朔中星隨地不同
苟欲正其訛謬
莫如諸方異曆。
古曆家之所未甞說到。
聖問及此
此誠東方治天文之一大機會也。
猗歟盛矣。
抑臣聞之。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局形體
故有窒碍
道通乎顯微
隨處粲然
所謂道者卽理也。
今夫陰陽造化之奧。
動靜之故。
南極何以低。
北極何以高。
黃道何以爲中。
赤道何以爲外。
四方十二辰所以分列
六氣卄四節之所以迭代
測器而觀之。
握籌而數之。
工倕不能盡其機也。
巧曆不能計其變也。
必須一箇神妙不窮之理。
緫而裁之。
其軆則常在度數儀物之外。
而其用則不離乎度數儀物之中。
以是制作
以是考測
以是而講前聖之法。
以是而辨諸儒之說。
以至順天
牖民之方。
莫不由是
書經欽昊之旨。
聖祖刱物之工。
聖上所以追述三古
賁新一代盛意
不待他求而在乎此矣。
邵堯夫一生探討
在於行數之學。
雷起起處
深服乎程子一言知理者。
眞知此之謂也。
臣故曰欲治文則莫如天理
臣伏聖策
烏虖二三子大夫臨軒以俟之。
臣雙擎百拜
隕越于下。
理固爲
數亦不可不講。
臣之所首陳者也。
夫數之源。
起於黃鍾
治天文者不可不知律呂
虞書協時同律度並言之者
盖出於此
歷代史氏多以律曆同志者。
亦此意也。
我人最踈律呂之學。
朴堧之後
無傳焉。
天文鹵莾
職此之由也。
司馬遷之言曰王者制事立物。
一禀於六律
臣敢以是献焉。
謹對
 
 王若曰
文有一代之軆。
而與世道汚隆
讀其文可以論其世也。
周道降而策士縱橫
漢業弘而西京爾雅之文之軆。
孰使之然歟。
二陸暎之詞。
珠流璧合
六朝綺麗之唱。
鳥過花飄
世亂則同而文體之異何歟。
長江注。
千里一道
不能廻旣倒之瀾。
縑素練。
窘于邊幅
而不害爲明時之輔。
抑亦文軆得失
不關世道盛衰歟。
欲革浮華大誥是作。
去險恠而學體丕變
牖俗之方。
不在言語
而正趨之要。
不外取舍歟。
之而宮體俳體之譏。
之而有時學時文之誚。
是將氣格隨人而莫之可矯歟。
毋或奬進失宜
而轉以成習歟。
槩文以世降而體不得不變。
唐虞而有典謨之體。
商周而有訓誥之體。
流而爲漢唐正宗
派而爲宋明諸家
雖其元氣厚薄
與時消息
類皆循蹈軌範
羽翼經傳
以鳴一代之盛。
不失典雅之體矣。
我朝文明
鴻匠接武
耻讀非聖之書。
羞道非法之言。
竆則攻傳後之業。
達則治需世之文。
黼黻皇猷
貴餙至象。
一見其書。
可知治世之音也。
近來文風漸變
其所操觚之士。
不本乎詩書六藝之文。
埋頭用心
在於家小品之書。
發而
詩文騈儷之作也。
筆未落紙。
氣已索然
譬如昏睡之人。
時作譫囈
以爲極其巧透其妙。
不成葫蘆之畵。
殆同迷藏之戱。
用之鄕黨而反不如學究陳言
用之朝廷無以大小詞命
之前代。
無此體段
考之我東。
無此品格
是果孰從而傳法之也。
爲是悶。
每對筵臣。
未嘗不以變文軆之說。
反復申戒
不啻懃懇
聽我藐藐
成效漠然
如欲一洗啁啾之陋。
咸歸醇正之域。
蘊之經術
著之爲文章。
庸成一代之體。
俾新八方之觀。
則其道何由
子大夫自是策。
擺近臼挽古轍
使予莫爲空言
(己酉抄啓文臣親試)
臣對。
臣伏見我殿下臨御以來
敎化爲政本。
名實責治效。
聲明文物
煥然成周之盛。
出治導俗之微意
常在先進野人
廼以文體不古
慨然于諸臣。
而敎若曰自是策。
擺近規挽古轍
大哉言乎。
宋仁宗所以詩賦試制策之意也。
噫。
由其變者而言。
五齊八珍
不可以爲玄酒大羹也。
短後曼纓
不可以爲深衣大帶也。
由其不變者而言。
三光不移其躔也。
五嶽不失其位也。
今日文體之弊。
河水日下
二帝三王大道
屈宋揚馬之文
采。
濂洛關閩微言
固常在於宇宙間也。
一變之魯。
一變之道。
聖人作興
不在玆乎。
盖亦有其方焉耳矣。
臣敢拜手稽首而言曰。
人之有文。
如世之有樂。
秦之噍殺
鄭之淫哇
齊之靡曼
聞其樂。
可以知其政。
咸英韶濩之作。
非聖不能也。
虞三代之時。
治隆於上而俗美於下。
百工盡其職。
萬民得其所
禮樂刑政之具。
粲然畢。
精神敎化之微。
融液貫徹
於是乎祭祀燕饗征伐朝覲之事。
莫不有文。
而亦以是文而道是事而已
未甞有意於文也。
當時作者
亦皆聖人之徒
而卽其心志之所宣。
言語之所發。
醇深和平之音。
無詖淫遁僻之辭。
一世文體
純然出於正。
而後莫及焉。
詩書六藝之文可徵。
先王至治之澤。
噫其深矣。
世級一降
百家衆技之說。
紛然雜興
王者政敎
不得管攝而導正。
則治與文。
遂分而爲二矣。
士大夫之摻筆爲文者。
不能諸行事。
而垂之空言
往往不得其平者。
孫卿廢於蘭陵新書作。
屈原放於楚澤離騷著。
馬遷之筆力
成於蠶室日月
子厚文章
得於柳州山水
非不高也。
非不富也。
讀其書而論其體。
則固不可與議於治世之文。
而盖有不期致而自致耳。
日益替。
日益變。
襲跡東隣不足以傚嚬也。
務奇者壽陵未免失步也。
琬琰黼黻之美。
不見宗廟朝廷
賈竪倡優之風。
公行縉紳章甫
噫。
其果無所自而然歟。
詩序王道裏。
國異政家殊俗
文體不古
盍亦反其本矣。
以爲正文體。
在於治體
請試以聖策中所條問者論之。
東洛世裏
縱橫之說寢肆。
西京道盛。
爾雅之體復振
周王漢伯
治不同道
而運之隆替
文亦升降
云氣之適然。
可見敎導得宜矣。
二陸珠璧
千古之輝。
六朝花鳥
一時之眼。
晉帝詡以逈映。
永叔斥其綺麗
機雲
在於晉初。
先漢之風。
未盡沫也。
南渡以還
日就雕琢
尋虛逐微。
流宕忘返
宜其爲亂世之文矣。
廻瀾旣倒。
退之之自道。
而小慙曰小好。
大慙大好
時人之過也。
非文之罪也。
八代之衰。
百世之師。
後之子雲
有待歟。
至於曲江淸標
羽儀明廷
不可一文人槩之。
邊幅之窘。
何損相業也。
蘓綽作誥
欲革晉季之浮靡
廬陵掌試。
先黜劉生險恠
言語之末。
未必頓祛俗習
去取之善。
斯致丕變文風
其意則侔。
其功則懸。
不恤擲甓之嗔。
一洗雕棘之陋。
何處得來
今時之謂也。
宮軆俳體
世稱徐庾兩家
時學時文
人譏王氏父子
一時文體浮薄
不足評也。
而以穿鑿誕恠之說。
非古不經
作爲名目
爲其壞人心害世道
奚但奬進失宜而已哉。
治道一升一降
文體淳一漓。
無往而不復。
無窮不通
挽回轉移之機。
其必有主宰者存耳。
典謨訓誥
尙矣無容議已。
漢與儒者
生於灰燼斷爛之餘。
而人習灝噩
家傳丘索者。
高皇宏達之度。
孝文篤厚之風。
有以致之也。
苴漏補罅。
旁搜遠紹
作爲文章
書滿家。
昌黎所以昌黎
貞觀開元之治。
不可誣也。
五季之亂。
西崑之陋。
力追古人
大振斯文
歐陽所以歐陽
慶曆嘉祐之治。
斯爲盛也。
至若我朝。
鴻儒鉅匠。
代不乏人
筐篚六藝
網羅九經
若其以爲文。
有典有則
布帛菽粟之味。
佩玉冠冕之容。
文體之正。
不讓前代
流風餘韻。
可以爲後學法程者。
寔由我列聖相承
治敎休明
儲養觀感
蔚然大成
有非漢唐中世之所可比擬也。
今我殿下
先烈聖學
二帝心法
傳受之矣。
三代禮樂
明之矣。
奎璧圖書
彬郁之運方開矣。
庠序絃誦
譽髦之化已至矣。
勤勤懇懇
一念右文
十數于此矣。
獨恠夫近日以來
風氣大變
有摻觚而唱于衆者曰。
六經不足
法也。
四代不足珍也。
東作者。
不足蹈襲也。
將以祛古之陳言
而求吾之新學也。
其所矻矻用力者。
乃取明末淸初之稗官小品
捃摭摸寫之。
粉餙字句
减換篇章
風神生色
不足動人
立論取材
惟務駭俗
而自以爲千古絶唱
於是焉一世靡然應之。
而不知壞了幾箇秀才矣。
又有一種傳奇艶異之軆。
幷行其間
牛鬼蛇神
不可辨。
噫。
今日治象
文體不古
至此而極矣。
臣誠不敢知也。
聞善用易者不言易
用兵者不言兵
古之聖人
蘊之德性
行之爲事業。
而文之爲文
不待正而自正矣。
臣故曰正文體。
在於治體
臣愚死罪
殿下今日之治。
非不至矣。
百工猶未皆盡其職矣。
萬民猶未皆得其所矣。
禮樂刑政之具。
猶未粲然備擧矣。
精神敎化之微。
猶未融液貫徹矣。
三代移風易俗
殿下其將病乎博施矣。
然則文軆之弊。
猶非今日當務之急也。
周子曰十室之邑。
人人提耳而敎。
不及
天下之廣。
兆民之衆哉。
明其心而已矣。
明其心者。
所以明其治也
以今之人才
以今之痼弊。
欲求一洗啁啾
咸歸醇正
一代之體。
八方之觀。
則固不可敎誘而化之矣。
法令而禁之矣。
軍旅整飭
士馬精鍊
則冦小
能犯矣。
血脉調順
筋力康強
則病不能侵矣。
殿下一政一令
明治爲本。
良法美制。
惟恐盡修
昌言嘉謨
惟恐不盡用。
周文殷質。
罔或偏廢
漢綱唐目。
每思畢張。
推明是心。
爲是治。
淸明純粹之氣。
達于四方
正直敦厚之風。
行乎一世
使夫世之爲士者。
自然六經之文。
饑食渴飮。
䄺稗之記。
淫聲美色
桑間濮上之音。
不可淸廟朱瑟之用。
所謂王者以不治治之者
不其然歟。
至若誘掖潤色之責。
不過一有司之職耳。
且臣聞歐陽脩之言曰。
學者當取三多
讀書持論著述
今之學者
持論著迷。
不患不多。
文體之弊。
只坐讀書之不多。
夏禮詩之盛。
臣請爲殿下誦。
謹對
公元1803年
策題(癸亥四月○慶科增廣覆試)
公元1804年
問。
視學之制
昉於三代
古昔聖王
所以崇儒重道。
敷敎出治之本也。
典樂敎胄
始自師夔
上庠燕老。
記在惇史
視學之文。
獨不槪見
唐虞以上
尙有未遑者存歟。
月令大合樂。
王制言簡不率敎
文王世子受爵上尊
三篇所指。
何者爲重歟。
東學上親。
南學上齒
西學上賢
北學上貴。
太學承師問道
五學所尙。
如何分屬歟。
大射養老
何以首擧於國學
受成獻囚
何以並列泮宮
五年一視
何待卜禘之期。
三日不擧
亦出移郊之意。
縞衣玄衣之制
當從何代。
南面東面之位。
出自何書。
或言淸廟明堂辟廱太學
異名同事
或言成均宗右學東序
隨時取義
制法之本意
名言微旨
可以溯論而臚陳歟
先聖先師殷薦也。
大昕皷徵
有司行事
無已
樂正習舞細節也。
而上舍菜
天子親視。
何其
自西自東。
無思不服
所服者何術
載色載笑。
匪怒伊敎。
所敎者何事
太牢祀魯。
啓四百之洪基
而叔孫僅綿蕞小儀
法駕臨雍
擧三五之盛典
桓生不過章句拘儒
其時而無其人
有其名而無其言
褒成一言之對。
何以稱聖其子孫
貞觀三敎之辨。
補於太學
學校古壁觀畵。
取三禮之器。
升堂坐講。
誰回六飛之馭
肅揖再拜之禮。
於何時。
設班如月朔之朝。
稽諸何典。
一物三善
何異年數
二南合奏
何用鄕人飮酒
古者以君爲師。
爲民立極
而後世則師道在下
異敎國異俗矣。
古者學校專尙敎化而後世則拘拘儀文度數之末。
不足善人心而復人性矣。
古者賢能則友其始。
怠逸則收其威。
而後世則勸懲之法廢而絃誦聲微矣。
古今因革得失
皆可歷數
夫學以養士
士以需國。
國以重學
而學莫盛於視學
親屈宸極之尊。
儼臨辟水之宮。
下與冠章甫衣縫𦁹者。
揖讓講討兩楹三階之間。
禮則先師也。
其事則育英才也。
其義則興禮樂而宣敎化。
一道德而同風俗也。
二帝三皇治天下之大本達道也。
洪惟朝聖繼神承。
儒術立國
聲明文物之治。
萬億年其無疆
而開刱之初。
首建大學
光恢之日。
重新聖廟
逮我列聖以來
衮冕謁聖之制創焉。
齒學之禮著焉。
大射大酺養志乞言之法。
有事酌獻之儀。
禮成試士之䂓。
次第講明
靡不畢陳。
於休我先王道接堯舜
貫天人。
右文則以尊六經爲本。
世則敷五敎爲先光。
御二十五
載。
車駕幸學
葢數歲之一行焉。
旣又式遵英廟徽䂓。
行五行實鄕飮鄕約之書。
追述寧陵故事
錫爵泮儒。
命曰嘉賓
惓惓聖意
在於回漓爲淳。
因本返雅。
使環東土千里
鼓舞作興鳶飛魚躍之中。
古者太學敎人之法。
實寓於斯
猗歟盛哉
期門羽林
皆通孝經。
高昌吐蕃
遣子入學
漢唐中主
偶合於道。
桴皷之應。
若是其捷。
以我列聖煕合之治。
先王巍煥之化。
宜其風行草偃之效。
今時則易然。
而世級日降
士風日壞
稊稗熟而吾道日孤。
口耳弊而經旨日晦
功令盛而文軆日變
朝𧃖暮塩
非乏藏修之所。
夏禮詩。
罕聞切磋之益。
思皇多士之盛。
尙矣無論已。
其視漢之一經唐之三舍宋之湖州弟子
不啻多讓。
人才不逮古昔
俗習不可挽移
公卿百執事
不能上德
今我聖上寶位
如日方升
先王之志。
先王之憲。
昭陽之舊甲重回。
拜聖之成命誕降
一日禮行
四方風動
諸君懷才抱器
待文而于于然歌鹿鳴而來
所謂成人有德
小子有造。
所謂觀國之光。
利用賓于王也。
何以三物
一變至道
培我元氣
啓我斯文
士履禮法之塲。
人游義理之府。
洙泗洛閩之學。
棫樸菁莪之頌。
煥然復明於世。
以對
揚我聖上興學造士之千一盛擧
願聞之。
公元889年
問。
閏月成歲
王者授時大政也。
稽之載籍
始見於堯典命羲和章。
龍紀鳳曆之世。
亦有置閏之法
三歲一閏
五歲再閏
十九歲閏歲終
是爲大章
果無奇贏不齊
氣盈朔虛之說。
可以詳辨
天差歲差之理。
可得推究
周禮王居左扉
果取何象
曆史稱蔀首。
亦出何義
閏月告朔
何別於正朔
閏月中氣
何異節氣
元始七閏
古曆何爲漸差。
眞臘九月
殊俗何以準定
黃楊逢閏。
氣數固有消長
碧梧知閏。
物理自相感通
晨閏夕閏分屬之法何如
閏位閏統取譬之義何在
閏月者。
日之餘也。
歲之餘也。
羲經云歸奇於扐也。
漢志所謂三終之數也。
不置閏則晦朔失正
寒暑錯序。
歲功不得成。
閏月之綦重。
有如是矣。
古昔聖王
默運神智
機衡以觀天象
曆紀以正天時
旣又斟酌乎周天日月之疾徐
裁制一歲節序進退
積日成月
分年立率。
以寓財成輔相之道。
閏月所由起也。
于斯時也。
九官百工
莫不鑑衡其理。
經緯其事。
不獨羲氏和氏專掌其職而已
自夫世級日降
治曆一事
徒委書雲疇人之漏。
士大夫視之方技小術
至於閏月
公元1804年
所以爲閏。
昧昧然莫之講焉。
不亦陋之甚乎。
猗歟聖上
德合覆載
道配勛華
敎化興行
治具畢張。
無疆大曆
二周星紀矣。
今欲使二帝三王欽若昊天敬授人時之義。
煥然大明于世。
以之三光協度
六氣順軌
庶績咸煕。
兆民永賴。
則其道何由
是歲之閏。
適在維
時雨占豊登之慶。
化日亭午之運。
諸君子劬經績文。
躬逢嘉會
必有士曰時哉之喜。
其各揚扢于篇。
問。
三百六旬二十四節
莫不原始至日
至有三義
陰之極至
陽之始至。
日行南至
何者爲是
帝舜朔廵而大易之言后不省方何
夫子從周正朔之必行之時何
仲冬氣至。
中黃鍾。
圜丘之祀。
何爲夾鍾之宮。
一陽尙微。
潛雷在地
晦翁之詩。
何以半夜之聲
復之一卦
至日之象。
先儒天地陰陽之復。
衆人有善惡之復。
聖人無復
一動一靜
天地聖人一也。
何謂之無
濂溪利貞說復。
伊川就元字說復。
靜見動見。
何者見天地之心
月令二至日。
皆言君子齋居
先王閉關
獨見冬至
夏至日長至
冬至日短至
而今冬至長至節
古之曆法
夏至晝六十五刻。
夜三十五刻。
冬至晝四十五刻。
夜五十五刻。
夏至夜刻冬至晝刻
始自何時
康節所謂冬至子之半。
十一月之半也。
節氣進退
歲各不同
則斷之以月半
亦果何說
三重之室。
飛灰應氣。
是何類感
八能之士。
作樂迎日
亦何意義
陽生大寒
冬至融風來。
氣候有同
五緯牽牛
三光四極
推步有古
鳥官司至
果是何氏。
靑臺頒曆
於何代。
五雲占歲
魯臺之所書何祥
一線量日。
漢宮故事可傳
至日者。
曆數之元陽和之始。
二氣往復樞紐
萬彙發育根柢
至日時義大矣哉。
肆昔君子
最重是日
消長之機。
念扶抑之義。
觀乎天而推生物之心。
反之而下謹獨之工。
靜養冲漠之中。
擴充萌芽之初。
以致參贊輔相之功。
千歲日至
無往不復
一己善端
有時間斷
節序雖回於履長
學業易於祇悔
夫子所以獨稱顔子庶幾者也。
顧今聖人出震。
新陽來復
亞歲之賀班才開。
自天之休命冞新。
如欲使一世之人。
咸知天根月窟之奧。
玄酒大音之衆。
曆象至理
軆易禮之微旨
對此令辰
明吾本善。
仰贊奉天育物之神功聖治
則其道何由
願聞之。
問。
歲居接試取。
試以功令各軆。
詩賦不足盡人才。
對策有古意。
而策者非爲文章也。
非爲淹博也。
欲觀經濟之策也。
顧今悠悠萬事
莫先莫急於賙賑之方。
諸君試思之。
環箕封四十二州幾億萬生靈
卽我列聖休養生成如傷若保赤子
比年荐饑
又遭此彌天大侵
無禾。
四野皆赤。
秋成而無食。
冬寒無衣
公私積儲俱空。
商旅懋遷亦阻。
殍殭相望
流丐四散
兼之沴氣大行
火燎原。
塡壑之憂。
載車之患。
岌岌殆哉。
迫在呼吸
此豈晏坐談笑
雍容戰藝之日哉。
爲今之計。
預備賑資。
亟講賑政。
拯溺此濱死呼號之吾民
不啻救焚拯溺
本道蓄積
在在枵然
今冬糴政。
若未準捧。
則明便是不托
觀於列邑。
糴報已捧。
尙未滿十分之一。
則如代捧詳定作錢。
未足息肩一助
苟欲及期盡糴。
計將安出
日昨尺䟽籲天
請劃南穀五萬石。
亶爲補賑之資。
三道千里
泛舟涉險
利泊難必
議者或曰以穀換錢
以錢貿穀。
方可趁時取用。
價直高低懸殊
商販得失莫定。
癏隱狼狽
大關民命
苟欲無損無失時。
使吾民獲蒙朝家之宲惠。
則其道何由
富戶勸分義捐財。
非營邑之所可勒使。
今之列邑。
亦果有朱夫子南康故事歟。
山林川澤
許其取利。
則卽靑州救荒之政。
目今道內有何乘便圖利
可以資活之道歟。
流戶安集之道。
疾疹療護之方。
何以不弛不撓
奠吾民於水火之中耶。
不佞踈迂。
諸君子其各悉于篇。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諭文
  
咸興府民慰諭文(癸亥文衡時)
若曰
嗟爾咸民。
申聽予諭。
何甞一日而忘爾等哉。
凡民之患。
甚於水旱饑饉
而雖在極備極無之歲。
尙可以措劃有漸。
拯濟及時
拔之溝壑而曆諸袵席也。
今玆回祿之灾。
戒忽於无妄
患起於不虞
燎原之勢。
疾如飄風
半日延燒千戶之多。
而大自樓廨倉廒
小至村社閭井
官民俱受其灾矣。
饒戶之盖藏莫保。
編氓缾罌靡遺
則貧富俱受其灾矣。
四鄰乏操耒之具。
千里抱布之貿。
農商俱受其灾矣。
欝攸所及
一望灰燼
原濕之裒。
亦孔之慘。
死固已矣
生者何以庇身
家且不有
饑者何以爲食。
爾幾蒼生
扶抱携持
呼號蕩析滄桑塗炭之中者。
一念之。
宛如在目
爲爾父母
其將處廈氊而安錦玉乎。
且况關北一路
卽周之邠岐。
漢之豊沛。
咸之爲州
尤是王業所由起。
喬陵之象設有儼。
原廟衣冠孔邇。
營府拱衛
民居殷盛
所以洪基而壯本朝
不但北門鎖鑰之重。
昔我寧考
眷顧咸州
軫恤咸民。
王城之內邦畿之近。
歲或不登
民將殿屎
船粟以哺之。
蠲役以救之。
一札十行
心腹
以諭之。
北顧一念
丙枕靡遑
予小子之所甞仰覩也。
咸之父老士民
于今安生樂業
罔非寧考之恩。
邇來屢豊之祥。
亦惟陟降之攸賜也。
予小子踐位四載
無一惠澤之及民。
而乃使爾等罹此近古罕有之灾。
爾等寧考之民也。
予曷敢不寧考之心視爾等乎。
况我慈聖自聞道狀。
大加憂惕
惓惓慈慮。
屢形簾帷
肆予追寧考若保之德。
軆慈聖渙發之音。
向已特遣繡衣
往慰爾等
交濟糓之散給。
魚塩稅之加劃。
除其身役
减其還糴。
物膳則停封。
材木則許斫。
凡係優恤奠接之方。
仍令道臣便宜措置
而惟此數者。
得無近於西江之波。
涸轍之鮒
而此爾等爛焦者向蘓歟。
震動小定歟。
井臼漸完而飧粥可繼歟。
搆架稍成而寢處有所歟。
燒死之恤典
或未遍究歟。
挾戶之殘氓
或有獨漏歟。
知時之雨。
農家喜。
夜聞簷鈴
爾等暴露之苦。
不覺蹶然而起。
今又仰承慈旨
特下內帑丹木一萬斤胡椒二千斗。
命道繡衣逐戶面給
本道今年所封鹿茸
亦許停免
以其公費
充作賙救之資。
王者無私惠。
帑藏經用
而惟玆之擧。
寔出於救焚拯溺
不用極。
爾等尙知予心歟。
噫。
河內小郡也。
汲黯使者也。
尙發倉
而濟之。
予雖深居九重
豈不能活我一州之民乎。
嗟爾咸民。
申聽予諭。
惟予在。
其恃予而無恐也。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義例
  
全韻玉篇義例
一。
韻書之行于世者多矣。
音義互異
詳畧不同
之適從。
在先朝。
命就諸字書
刪繁撮要
正其訛誤
詳其註釋
撰定奎章全韻
印布中外
猶以檢字之難。
必附以玉篇
可備倉卒搜考。
又命撰定玉篇
繫之以音韻義。
韻書稍致詳。
將與原編幷行未果焉。
奎章全韻義例中。
又有新定玉篇是也
此書之名以全韻玉篇
盖亦權輿乎此。
一。
我東素無字書印板
字典字彙正字通等書。
卷帙頗多
非人人所可有。
且其音義浩汗
魚魯之訛譌。
欲以一韻書。
考据無疑
得無難乎。
檢字之難。
韻書所不免。
不若字典門分類蒐。
一開瞭然
此書部分一依字典
節其註脚
簡其編帙
以便考覽
一。
奎韻原增文一萬三千六十六。
外此字典所載之出於經典者。
略爲收入加增
圈以別之。
音以諺析。
不用反切者。
華音東音之相予(一作矛)盾也。
本音下曰俗曰正。
華東正音之舊也。
一字之諸韻互見者。
音同而韻異者。
韻同而音義異者。
音義同而字異者。
字同音義異者。
籀文俗字或同或通。
皆倣奎韻。
之字典字
彙以證正。
一。
一字音韻義之互見
而奎韻中此收而彼闕者。
加收入。
(如隷於平聲而不隷於上去聲。
隷於上去聲。
不隷於入聲之類。
)義釋則比奎韻稍加該博
叶音多採入於奎韻。
故此闕焉
以存節約之意。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關文
  
頒降朱書百選雅誦于八道校宮關文
惟我聖朝
敦尙儒𧗱。
經傳茶飯
道學爲表准。
而尤以尊奉朱夫子
爲學者之指南
大全語類東來
夫子隻字片辭
流布域中
節要酌海等編成。
夫子全軆大用
粲然畢備
庠序敎迪
師友講習
紫陽則不讀。
以至令之文。
句讀之講。
亦必以朱子說爲宗主
挽近以來士風日下
俗習日頹。
名物考校之學盛而稊稗菽粟
噍殺詖淫之辭作而鄭衛韶濩
冠章甫而衣縫掖者。
未聞有朱門忠臣
人才不興
文軆不古
盖亦職此之由。
聖上二紀出治
一念導俗。
前後筵席絲綸之間。
惓惓以尊朱二字
丕變轉移大本要道
乃於萬幾之暇。
益篤三餘之工。
粤自邸時。
手編朱書
刪定序次
千取其百。
命之曰朱書百選。
吾夫子博文約禮之意也。
以爲先王敎人
詩敎爲大。
朱子四百五十首
編而命之曰雅誦。
師夔永言
成均之學樂是也
曰書曰詩。
車輪鳥翼
不可偏廢
欲觀夫子文章者。
於此二編。
可以無餘蘊矣。
編旣完。
內閣以英廟甲寅字印之。
翻刻而壽其傳。
藏之
秘府瀛館泮宮
頒之公卿館閣諸臣以下黌舍儒生
又敎若曰郡縣立學
太學同。
欲脩其敎則宜廣其惠也。
八道四都鄕校。
各頒一件。
使環海東數千里
名以士而遊於學者
得以觀是書而誦是詩。
朱書百選一件二冊
雅誦一件。
安寶作匣。
堅封下送。
關後秩秩區別
管下列邑。
一一分送
使之尊閣藏弆於各其鄕校書籍所藏處。
今此恩頒二編。
非但定冊子。
事軆莫重。
諄諄聖敎
寔出於爲世道斯文盛德至誠
則此誠思皇多士
一變至道大機會。
諭旨關內辭意
面面曉諭於道內諸生
俾各洗心惕慮
斂袵莊誦。
從今以往
惟以朱夫子文字義理。
浸灌于中。
參倚于前。
眞知力學
樂而不已
對揚壽考作興之聖化。
太學尊經閣藏書
居齋儒生
奉出以覽。
則必具巾服
先行四拜禮於閣門前。
新有受敎
所以軆貌也。
况御定冊子。
非比他書。
校宮儒生奉覽時。
亦依右例行禮事
一軆知委
著爲恒式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節目
  
齋薦節目
太學齋薦。
周官選士造士遺制也。
國朝成憲
載在大典
其視諸路鄕薦
法意尤重。
銓曹以故常。
漫不甄用者久矣。
惟我聖上作人之化。
始自黌庠右文之治。
至及功令
前後泮儒應製諸作
旣皆淵鑑以擢之。
硃批以寵之。
分等施賞
內府珍貺屢侈矣。
恩賜受帖。
禮圍之新式纔揭矣。
乃於駕過泮宮之日。
來汝多士
詔以絲綸
因其越薦之舊法
申降筮仕特恩
而一以御考應製等第次序
不易準則
惓惓聖意
非徒奬其文。
盖欲用其人也。
非徒試以科。
盖欲任以職也。
敎育菁莪
修明和之意。
皆寓於其間
猗歟盛哉
謹以所下傳敎。
載之卷首
應行節目
條列于左爲齊。
一。
每年臘月大政
太學應敎御考。
通一年計畫。
畫長儒生
自成均舘越薦吏曹
吏曹擬入初仕爲齊。
一。
御考應製出榜後。
內閣正書榜目冊入啓啓下。
入直閣臣單啣於榜目。
一通頒布成均舘。
成均舘亦爲正書榜目冊。
大司成務官東西掌議。
着啣踏印入內閣
內閣榜目冊相準後還給成均舘。
每榜准此
歲末成均舘以通一年計畫
修正榜目冊。
牒呈報于內閣
內閣考准原榜目冊後。
以畫敷相准
定式越薦銓曹之意。
回關成均舘。
成均舘以計畫居首居二居三儒生。
三望具薦狀。
越送于吏曹
以爲擬望入啓之意爲齊。
一。
計畫詩賦策及四字
只計原畫。
四六文字倍畫直赴給分。
試卷雖是嵬等。
計除於原畫中
受賞格。
則勿爲計除爲齊。
公元1805年
一。
御考事軆
係是特恩
不可比同於陛庠試榜之逐年磨勘
當年計畫居首。
雖已除職。
居二以下儒生得之畫。
則仍許連計於翌年計畫時爲齊。
公元1804年
一。
應製日子旣無定限。
不可拘於正月
前期排擬。
大政前三日。
始爲修正計畫
越薦銓曹爲齊。
一。
計畫之法。
專爲始仕。
方外儒生應製時。
時仕蔭官
雖或參榜
自當勿論
而參下前啣
無異生進通融計畫
許其甄復
至於幼學則今雖初學
後可小成
及其小成之後
幷計幼學時畫。
諸生御考。
得實效爲齊。
一。
當年大政時初仕窠。
無論參奉敎官
雖單窠先用太學薦。
後用銓曹望。
如或違越受敎
當該銓官自內
察推爲齊。
一。
齋薦之法。
士論爲重。
東西掌議中或入擬薦。
嫌不署名
或値有故未差之時。
則榜目着啣。
東西斑首擧行爲齊。
一。
銓曹擬望時。
太學應製御考都計畫居首居二居三儒生。
懸註於望單。
備御覽爲齊。
一。
生進初仕。
自有年限
薦望三人中。
有年滿三十者。
自成均舘草記禀旨爲齊。
一。
節目一件置內閣
一件置成均舘。
一件置吏曹
互相憑考。
永久遵行爲齊。
一。
未盡條件
追後磨鍊爲齊。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榜文
  
曉諭飢民榜文(箕營)
公元1805年
近聞各邑之民。
不堪飢凍
父子兄弟
各自離散
往于他處者。
道路相續云。
念其景象
不能眠。
食不下咽
流離他鄕
豈樂爲。
而死在頃刻。
遑遑奔走之狀。
可慘惻。
若往他處一分有益生活
則豈或挽留
而今本道北道京畿海道
無非慘㐫。
本處飢民不能相救
則他道他邑流入之人。
其誰顧念救活乎。
當此嚴冬
彷徨道路
餓死之前
必先凍死
民雖至愚。
如此事情
亦當知之。
賑恤之政。
今方自朝家別爲軫念
營邑又方晝思夜度。
盡心經紀
歲前先爲救急
來春又將設賑。
汝等若固守本土
須臾耐過。
自可得生
設或不幸而有死者
亦當埋葬本土
不作他鄕孤魂
汝等何不念之。
欲爲此徒死無益之事乎。
嗟爾流民
勿復遷動。
各自安接。
至於已爲離去者。
互相傳告
卽令還來
惟侯營邑之濟活
營門豈欺汝哉。
數日來雪上加風。
一寒不解
重房厚衾。
猶覺其冷。
哀我飢民
無衣無食。
何以堪忍
深夜起坐
明燭寫此。
遍示汝等。
須知悉。
恃而毋恐。
屐園遺稿卷之六○賜笏
 狀
  
北道民弊狀
臣猥膺重寄
行且周歲
內事情。
猶未能遍察詳悉
北關以糴多爲弊。
南關穀少爲病。
山民則剜心於貂蔘。
海戶剝膚魚塩
民斂動襲謬例。
而吏鄕從舞弄
公債漸成鬼簿。
而隣族至被侵徵。
種種切骨之瘼。
民不聊生者。
指不勝僂
而逖矣遐荒
京師千里
有寃莫訴。
有願莫伸是白乎所。
幸賴王靈攸曁。
十年屢豊。
公私盖藏
不至渴急。
流行之灾。
堯湯之所不免。
則以今民勢。
一遇歉荒
溝壑轉徙
不問可知是白乎矣。
還弊則南北踔遠。
裒益無策
海弊則均稅嚴重
蠲减難議
無名徵斂
非理侵擾
非不一切防禁
而苦瘼已痼。
奸竇多端
不過目下牽補之政。
實無永久蘇捄之望是白如乎。
臣於莅任以後
夙宵憂懼
措手無策是白在如中。
今番北廵路數邑民訴中。
一可以不公費
不勞民力
豊歉俱賴。
山沿皆便。
不待更張大通變。
而除得道一分痼弊者。
卽茂山嶺以南四邑行錢事也。
國中泉貨之流布。
今已百餘年之久。
諸道莫不通行
而獨於本道有南北關不行異說者。
以爲北關不許行錢
邊禁
如是邊禁之嚴。
西北惟均。
關西沿江七邑
一不禁錢
本道耳亦禁而不行乎。
大抵外行錢。
大同法之漸次行用
初非一時並行
雖以本道言之。
初則錢不得鐵嶺一步
至咸興行錢。
後又至端川以南爲限
則磨天以北。
未及試耳。
非專爲邊禁也明矣是白如乎。
今若論北關不得行錢之便否利害
一曰貧氓偏困之弊也。
北關諸邑凡係商賈行貨懋遷
村閭日用賖買
皆用麁布麁木。
所謂行布行木
而斷尺交易
全疋絶小
欲用全疋則段段聯綴
不合裁縫之用。
難作絮袽之具。
互相傳授
隨手破裂
不過數年。
弊弊空棄之物。
近年以來
爲是患。
行木漸廢。
常用布木代行
於是乎布木日益翔貴
賣買日益艱窘
富商饒戶用之有裕
窮蔀小氓得之甚艱。
加以分數不明
多寡無定。
不時之貿。
臨急之辨。
往往不計價直
貴入賤出
寒女機杼中物。
太半駔儈囊槖
言念民情
良極矜惻
今若行錢
則旣無麁布弊棄之歎。
又去常木騰貴之患。
富戶不得專利而倍售。
貧民可免難得而易失。
錢木各適其用。
民産不患不給是白遣。
一曰歉歲難濟之弊也。
於今北廵之路。
凡係邑弊民隱。
所徑諸邑
一一歷探。
未徑邑守宰亦皆廣加面商
考邑報。
北關各邑最甚
切苦之弊。
莫如還穀。
茂山爲最。
鍾城次之
鏡城又次之
至於二十萬石。
不下十萬石。
較戶量穀。
不啻倍簁。
還穀則歲漸增加
民産日益困乏
若不及今矯捄。
摩天以北幾萬生靈。
實有溝壑顚連之慮是白乎矣。
茂山府段。
詳問於該府使。
以爲欲捄還弊。
惟有移轉一事
本府四詎隣邑。
重關複嶺
旣險且遠。
轉輸之際。
勞費無限
非但移疾他邑。
主客俱困。
邑民情。
亦皆不願。
更觀年事豊歉。
民力緩急
始可議燮(一作變)通之政是如是白乎等。
以只全於糶糴時。
法外之濫捧。
下屬誅求
另加察飭。
毋或弊上生弊是白遣。
鍾城鏡城兩邑及甲山府使所報還弊中。
可以從長厘正者。
玆敢枚擧陳聞爲白如乎。
節到付鍾城府使韓永牒呈內。
本府還戶。
不過四千一百。
而各倉會內外各穀殆近九萬三千石。
每當還分。
一戶所受爲數三十包。
雖稍實者。
一年農作
盡輸於還上。
甁罌俱空。
何以卒歲
哿矣富人
哀彼㷀獨。
許多還穀。
從何辦出。
鷄犬不容
隣族難保
流徙之患。
無歲無之是如乎。
元還穀數。
雖難遽議移减。
第有不
公元1795年
可不厘正者。
府穀簿。
素稱最多。
而去乙卯春因賑政請得移來之數。
慶源折米一千五十四石一六升
富寧折米一千二百八十九石五斗
鏡城折米九百五十石。
明川折米四百四十三石九斗五升
年年幷耗。
折米今爲一萬一千七百二十七石零。
初旣貸來則事當還送。
而伊時府使經遞未果
至今爲本邑切骨之瘼。
以此萬餘石穀
還送于各該邑。
則在該邑不過還他本有之穀。
本府可爲一分息肩之道是如是白乎旀。
鏡城判官韓義運牒呈內。
本府穀中太一色最多。
每年糶糴。
耗上生耗。
今爲六萬一百五石零。
一戶所受殆過十石
雖在常年
爲弊滋甚
如當失稔之歲。
轉貿他境。
艱辛備納。
不得支堪兺不喩。
本府還穀。
米粟最少。
每於春夏之間。
排廵不足
種粮難繼是如乎。
衙門太還中限三分一。
米粟精實穀。
從折米換作。
一以除難捧之弊。
一以助方農之粮。
恐合便宜如是白乎旀。
山府使趙應鉉牒呈內。
本府還上各穀十二萬七千一百石零。
而實還戶僅爲二千一百餘戶。
大中戶所受幾爲五六十石。
小殘戶所受不下三四十石。
上農夫一年所作之穀。
不能當所受之還。
不能農者
每當捧糴。
隣族
侵徵之弊。
十居其半是如乎。
其中南兵營所行營軍餉糓。
合折米六千石零內三千石。
移劃於北靑四軍倉。
可除一分之弊是如是白乎旀。
南兵使崔東岳牒呈內。
兵使月前廵操之行。
甲民之俯道泣訴者。
以還夥多
不得保生
行營穀限三千餘石。
移劃北郡爲言爲臥乎所。
甲山則穀多民小。
北靑穀少民多。
甲民北民同是民也。
而苦歇懸殊
實非一視之政。
民願移劃。
爲均便民之政亦爲等。
牒呈是白置有亦。
城府四邑貸來穀段。
諸邑還多之弊旣如是切急
則一萬石移减。
在鍾民除弊不少
而歲歉則移糶隣邑。
年豊則還充原簿。
別無勒授之歎。
合共濟之義是白如乎。
明川富寧慶源三邑穀鍾城者。
依該府使所報。
此時還劃各該邑是白乎矣。
城府段。
該邑還多。
無異鍾城。
雖曰本有之穀。
勢難添糶是白遣。
北中穩城一邑
還穀最少。
排廵苟簡是白如乎。
同鏡城貸來穀段。
移送穩城。
誠爲裒益之政是白遣。
城府太還之較多於米粟
果如該判官所報。
不但民弊之不可不念
還穀之各從土宜
隨時換作。
在公有益無損
限二萬石待秋成
相當精實糓折米換作爲白遣。
山府段。
處在絶峽。
民生
艱。
糶糴之弊。
視他邑尤甚
北靑府以接壤之邑。
戶多穀少
勞逸太偏。
而此南兵營營下邑行營軍餉之移劃四軍倉。
事理當然
該府使所報。
又無異同
軍餉折米三千石。
依該府使所報。
移劃於北靑四軍倉。
合事宜。
凡此三邑所報。
不足快祛還多之痼弊。
亦可捄北民燃眉之急
而公私事勢。
亦無掣碍之端是白乎矣。
還穀法意
至爲嚴重
移轉換作。
涉難愼。
有非臣營所擅便擧行者是白如乎。
並令廟堂禀旨分付爲白只爲。
梁彭孫梁山璹贈謚梁曼容貤爵
公元1804年
伏以有國褒賞之典。
不宜輕重
人臣忠節之㫌。
不可異同是白如乎。
今以同功一軆之臣。
名節忠義
元無異同
朝家㫌褒之擧。
或爲之輕重焉。
則其何以樹風聲而礪世道也。
湖南校理贈參判臣梁彭孫
罹禍己卯
佐郞承旨梁山璹。
殉節壬辰
故應敎臣梁曼容
倡義丙子
其純忠大節
幷萃於一門祖子三世
而獨漏於當時諸臣贈謚貤爵之列
公議抑欝
輿情悶塞。
臣矣身等請据其實蹟而畧陳之。
伏願聖明垂察焉。
己卯名臣
經筵講學
世稱四學士
梁彭孫卽其一也。
彭孫資禀粹美
學問純正
正臣趙光祖推重
嘗以堯舜君民。
羽翼斯文己任
奇遵朴世熹等。
討論經幄
啓沃弘多
神武之變。
逮囚趙光祖諸賢。
彭孫與典翰鄭譍。
館僚抗章訟寃
首被衮等之擯斥
羣奸合啓之日。
崔淑生李耔等。
入於削奪之律。
奸䟽繼起
請錮名流二十二人
梁彭孫之名。
入黨籍。
廢錮南鄕垂三十年。
齎恨而歿是白乎所。
士林建請朝家
至與趙光祖幷享於竹樹書院
道學名節
不讓諸賢。
而獨漏於己卯臣節惠之章。
實爲昭代闕典也。
壬辰殉節
矗石投江。
世稱三烈士
梁山璹卽其一也。
山璹早受業於先正臣成渾之門。
首倡義於龍蛇島夷之變。
糾合義旅
金千鎰盟主
手齎蠟書
足蠒麻鞋
關嶺海。
趍謁于龍灣行在所
泣奏兩湖聲息起義事情甚悉
自行召見垂涕
特除曹佐郞
且付敎書
歸諭湖嶺義營。
將士莫不沫血
御書塞鴈南飛長江東流之句。
至今奉讀
不覺雪涕也。
及守晉陽
彈丸一城
抗百萬劇冦
乞援天將劉綎
聲淚俱盡。
義色動人
城陷竟與金千鎰,高從厚北向再拜
南江而死是白如乎。
相臣李恒福所稱從容就義
不失所操。
金千鎰梁山二人而已者此也。
遂腏享于
晉羅二州忠烈祠
且入於宣武一等元勳
昭載鐵卷
則加資贈謚
亦有法典
褒贈止於承宣
易名尙今未遑
亦爲昭代之欠典也。
至於梁曼容
早襲家訓
夙負士望
竗年瀛選
華藹蔚。
丙子之亂。
首募義兵
勤王西上
移書玉果縣監臣李興浡,淳昌郡守臣崔蘊。
約日起義
傳檄七郡
檄文手書
至今宛在。
字字忠烈
凜如秋霜
鄭弘溟師屬本道監司
進屯淸州
曼容以尺釰單騎
前茅偵探
遇賊遊兵
奪勇縱擊
追斬九酋。
奪其輜重
奏凱樂以進。
忽聞江都失險。
南漢出城之奇。
北向痛哭
罷兵而歸。
甞講宋臣朱文公內修外攘復讎雪恥之策。
以寓忠憤
恩旨屢降。
不屑進取
至於玉署東壁而已
天不佑東。
縱未掃蕩
殉國血忱
尊周苦節
無愧於斥和諸臣也。
當時李興浡等諸臣。
或因大臣筵白。
及其子孫登聞
咸蒙贈職立祠之恩是白乎矣。
梁曼容則以首事倡義
猶未蒙恩
此亦不爲昭代闕典乎。
噫。
己卯之禍。
壬丙之變。
東之一代厄運
梁氏三世
各丁其時
忠義名節
炳如日星
莫非列聖朝培所致
而考諸史牒。
實罕其儔。
朴世李耔己卯諸賢。
旣許易名
同時講學被錮之梁彭孫
亦可以賜謚也。
從厚
黃璡等壬辰忠節
旣許易名
同時江立慬之梁山璹。
亦可以賜謚也。
李興浡,崔蘊等丙子起義
旣許建祠贈職。
首事倡義梁曼容
亦必有㫌褒之典。
此非臣等阿好之言。
實採朝野信史
擧國公議
裹足千里
騈首九閽
伏乞聖慈
俯賜明鑑
一依朝家令典
梁彭孫,山璹則許以易名敎白遣。
梁曼容則贈以顯秩
以爲我東萬世爲人臣之勸爲白只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