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书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5H 页
答郑希仁(元善)
原社一会。心乎何忘。每遇南一伯仲。有时语到。窃叹重遌自未易。今焉贻以惠书。如对十年前颜面。重之以新诗百六。渊博典悫。寔有古人咏史述怀之体。寓以规讽警诵之旨。类非颜谢辈口吻气。槩见修辞既富。匪懈干老。吉于时矮屋小牖。病卧困暑。乃展读未了。洒然若羾寒门而濯清飙也。仍谛绪炎蒸人。静履平善。慰浣殊品。吉跧伏荒澨。作一坯户虫。老而不死。荐阅逆理戚。精魂剥丧。从前土炭嗜性。惟在乎古纸堆。而亦倚阁久矣。况于近里一着。转觉退步。辄思得三益如吾兄者。日夕周旋。起此衰朽。复理馀韵。末之也。来谕请示论礼论学等书。反以识道底先进。期之空空如也。顾何所副焉。盖君子之立言。进于德居于业。及其斐然成章。著之人文。则可以传吾道。可以补世教。言之不得已也。至若元凯则癖。相如则俳。无用之赘言。君子奚取焉。吉才智浅劣。记诵辞章。小艺耳犹不能及人。况有德底地位。固不敢跂而望之。亦何足与议于有言。近者虽或有知旧人不耻之问。问涂
原社一会。心乎何忘。每遇南一伯仲。有时语到。窃叹重遌自未易。今焉贻以惠书。如对十年前颜面。重之以新诗百六。渊博典悫。寔有古人咏史述怀之体。寓以规讽警诵之旨。类非颜谢辈口吻气。槩见修辞既富。匪懈干老。吉于时矮屋小牖。病卧困暑。乃展读未了。洒然若羾寒门而濯清飙也。仍谛绪炎蒸人。静履平善。慰浣殊品。吉跧伏荒澨。作一坯户虫。老而不死。荐阅逆理戚。精魂剥丧。从前土炭嗜性。惟在乎古纸堆。而亦倚阁久矣。况于近里一着。转觉退步。辄思得三益如吾兄者。日夕周旋。起此衰朽。复理馀韵。末之也。来谕请示论礼论学等书。反以识道底先进。期之空空如也。顾何所副焉。盖君子之立言。进于德居于业。及其斐然成章。著之人文。则可以传吾道。可以补世教。言之不得已也。至若元凯则癖。相如则俳。无用之赘言。君子奚取焉。吉才智浅劣。记诵辞章。小艺耳犹不能及人。况有德底地位。固不敢跂而望之。亦何足与议于有言。近者虽或有知旧人不耻之问。问涂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5L 页
于盲。借听于聋。为盲聋者不自谅而妄对。不知何处更有识者笑得。此等文字。初不易稿。傍涂挟窜。等弃生毛。束之弊箧。固不可以谓论述。亦不可以挂人眼。故既有琼瑰之投。未奉木瓜之报。悚仄歉愧。庶或恕谅乎否。来傔舌讯。将以惠然云云。何幸如之。稍待凉生。扫榻以俟。
答郑希仁(庚辰)
来谕移寓颇烦。神思荒废者。窃恐心累于事也。读书所以穷事物之理。泛应而曲当。在物处物一也。若闭户穷年。令此心秪在钻古纸了。成就却甚学问。故朱子曰家务䕺委。便是用工实地。今其庶几焉。诗章斤评之谕。在昔圣门之列。惟商也赐也始可与语。况于正墙面。何。尝闻兄前在南邮时。游长者之门。觌其德而闻其道。则圣人雅言之旨。必有所理会焉。窃观百六巨篇。槩知其见识之迈。文学之富。迥出尘俗里窠窟。第讽世嘅叹之意多。向里切磋之言少。似逊有德之言欤。窃以古之言志。略略订之。不敢以汉唐下词章家格色调响少所加焉。亦自知难乎免于固哉之诮也。
别纸(全韵诗百六章品题二十二条)
答郑希仁(庚辰)
来谕移寓颇烦。神思荒废者。窃恐心累于事也。读书所以穷事物之理。泛应而曲当。在物处物一也。若闭户穷年。令此心秪在钻古纸了。成就却甚学问。故朱子曰家务䕺委。便是用工实地。今其庶几焉。诗章斤评之谕。在昔圣门之列。惟商也赐也始可与语。况于正墙面。何。尝闻兄前在南邮时。游长者之门。觌其德而闻其道。则圣人雅言之旨。必有所理会焉。窃观百六巨篇。槩知其见识之迈。文学之富。迥出尘俗里窠窟。第讽世嘅叹之意多。向里切磋之言少。似逊有德之言欤。窃以古之言志。略略订之。不敢以汉唐下词章家格色调响少所加焉。亦自知难乎免于固哉之诮也。
别纸(全韵诗百六章品题二十二条)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6H 页
世衰渐趋功。三王时未逢。当时不得已。后世奸相容。
禅让征伐。易地皆然。其揆一也。上古圣神。已有征伐之功。邵翁功德分等。抑或偏伯底意。
三世至周备。文哉一何缛。忌盈本天道。秦焰殄遗躅。
周监二代。礼乐大备。而秦焰殄灭者。天地间一大厄运也。是岂天道之忌盈于周之文云乎哉。
姚许抱遗经。用夏能变夷。
姚一文士。固不足道也。许固元胡之巨儒。全昧夷夏之分。区区抱经。将焉用之。是乃变于夷。而曰用夏变夷。恐欠考。
沾沾齐黄徒。谋国多可诋。
齐黄虽疏于经国。而大节已立。下沾沾字。恐非着语。
真淳在左衽。诸夏定柰何。
薙发昧音。下得真淳字。似未稳。大欠惩徐底意。
奇哉朝鲜侯。辽碣欲问罪。可惜相礼徒。义举谏胡乃。
表章相礼一段。得史法。
谈经共济私。宁惟发冢但。诵法徒在口。冥行如瞎
禅让征伐。易地皆然。其揆一也。上古圣神。已有征伐之功。邵翁功德分等。抑或偏伯底意。
三世至周备。文哉一何缛。忌盈本天道。秦焰殄遗躅。
周监二代。礼乐大备。而秦焰殄灭者。天地间一大厄运也。是岂天道之忌盈于周之文云乎哉。
姚许抱遗经。用夏能变夷。
姚一文士。固不足道也。许固元胡之巨儒。全昧夷夏之分。区区抱经。将焉用之。是乃变于夷。而曰用夏变夷。恐欠考。
沾沾齐黄徒。谋国多可诋。
齐黄虽疏于经国。而大节已立。下沾沾字。恐非着语。
真淳在左衽。诸夏定柰何。
薙发昧音。下得真淳字。似未稳。大欠惩徐底意。
奇哉朝鲜侯。辽碣欲问罪。可惜相礼徒。义举谏胡乃。
表章相礼一段。得史法。
谈经共济私。宁惟发冢但。诵法徒在口。冥行如瞎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6L 页
眼。
讽诵一过。不啻李司徒与黄江夏书。世之能言如鹦鹉者。宜少知愧。
异端犹易辨。溺俗谁能禁。
山谷云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苟能打过此一步。方可谓之士。诗亦可以观人。
夷学闯而至。谎饰佛下乘。智愚相率陷。焉逃王诛显。
玉洞一绝句。知惩警世。可以一唱三叹。惟此章为接武。尤有力。
眼看无真儒。使我心慆慆。
魏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朱子曰此非孔子家法。无真儒三字。恐欠有德之言。
盛年慕远游。远游将若何。到今有遗恨。不得超天河。
拟屈左徒。辞过于不沾沾地。
汉唐稍振厉。雪楼跂三唐。左海今冠裳。谁哉任删述。
六经圣人之文也。汉唐以来。逮隆万后。匪曰无文。而词章而已。若后有妄自删述者。未免文中子小儿竖
讽诵一过。不啻李司徒与黄江夏书。世之能言如鹦鹉者。宜少知愧。
异端犹易辨。溺俗谁能禁。
山谷云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苟能打过此一步。方可谓之士。诗亦可以观人。
夷学闯而至。谎饰佛下乘。智愚相率陷。焉逃王诛显。
玉洞一绝句。知惩警世。可以一唱三叹。惟此章为接武。尤有力。
眼看无真儒。使我心慆慆。
魏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朱子曰此非孔子家法。无真儒三字。恐欠有德之言。
盛年慕远游。远游将若何。到今有遗恨。不得超天河。
拟屈左徒。辞过于不沾沾地。
汉唐稍振厉。雪楼跂三唐。左海今冠裳。谁哉任删述。
六经圣人之文也。汉唐以来。逮隆万后。匪曰无文。而词章而已。若后有妄自删述者。未免文中子小儿竖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7H 页
屋。立论恐未妥。
中岁厌世纷。超举乘鸾鹤。进道恨不笃。寰中受羁缚。
子昂太白辈傲世语。恐非儒家气象。抑或朱子题广成子画像之意欤。感兴诗第十五章何尝然。
壮年志气盛。径造孔氏庭。居然为蜀日。伥伥如冥行。
既有志且居学则何叹乎冥行。老而益壮。庶可奋翅渑池。勉旃勉旃。年来每诵李子悼前时之失学。嘅馀韵难理之语。窃自叹伤。今于此章。尤觉忸怩。
操觚学为文。江湖十年灯。儒冠竟误身。双鬓雪鬅鬙。
先贤以为文为玩物。其将刊落枝叶。而至发儒冠误身之叹耶。抑或杜工部叹老嗟卑之意耶。宜自省焉。
白云在虚空。捲舒无所苟。我心长处顺。万物更何有。
靖节辞云无心而出岫。遁世高节。翛然无迹也。少陵诗云在意俱迟。大庇本意。体物无间也。五峰诗山中出云雨太虚。道之体用纯备。所以警晦庵一任捲舒之句也。此章过于旷虚。恐至散漫不收拾底境界。殆
中岁厌世纷。超举乘鸾鹤。进道恨不笃。寰中受羁缚。
子昂太白辈傲世语。恐非儒家气象。抑或朱子题广成子画像之意欤。感兴诗第十五章何尝然。
壮年志气盛。径造孔氏庭。居然为蜀日。伥伥如冥行。
既有志且居学则何叹乎冥行。老而益壮。庶可奋翅渑池。勉旃勉旃。年来每诵李子悼前时之失学。嘅馀韵难理之语。窃自叹伤。今于此章。尤觉忸怩。
操觚学为文。江湖十年灯。儒冠竟误身。双鬓雪鬅鬙。
先贤以为文为玩物。其将刊落枝叶。而至发儒冠误身之叹耶。抑或杜工部叹老嗟卑之意耶。宜自省焉。
白云在虚空。捲舒无所苟。我心长处顺。万物更何有。
靖节辞云无心而出岫。遁世高节。翛然无迹也。少陵诗云在意俱迟。大庇本意。体物无间也。五峰诗山中出云雨太虚。道之体用纯备。所以警晦庵一任捲舒之句也。此章过于旷虚。恐至散漫不收拾底境界。殆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7L 页
类乎希夷诗所云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这意思。至若处顺几乎道。然惟圣人顺万事而无情。固不可容易说到处。一层这地位。盖自直内方外上做将来。不然恐未免同流合污。
石上有孤桐。剪取为鸣琴。弃之勿复操。钟子不在今。
世既莫我知。曷若乐在其中。
翩翩富贵子。生长玉与锦。生民职日瘁。岂知饥与稔。辇赂公取谄。媚灶务衒鬻。锢胸总利机。著行常轻儳。
盖出乎悯时病俗。反复讽诫。不惮其烦。而安乐窝中吟自在诗。何尝有此等语。君子固不足道。亦不必言。
驱车上北邙。百年同此路。惟有陋巷人。荣名更无憾。
懦夫可使有立志。
秋气变鲜澄。明月照寒潭。百虫皆有声。各自含天机。天宇本虚明。此境谁能谙。圣贤千载心。洞然直相参。
秋月寒潭。便有洒落这胸襟。百虫天机。便识得活泼泼地意思。盖夜气清明。惟秋为佳。吾心本体。惟此时
石上有孤桐。剪取为鸣琴。弃之勿复操。钟子不在今。
世既莫我知。曷若乐在其中。
翩翩富贵子。生长玉与锦。生民职日瘁。岂知饥与稔。辇赂公取谄。媚灶务衒鬻。锢胸总利机。著行常轻儳。
盖出乎悯时病俗。反复讽诫。不惮其烦。而安乐窝中吟自在诗。何尝有此等语。君子固不足道。亦不必言。
驱车上北邙。百年同此路。惟有陋巷人。荣名更无憾。
懦夫可使有立志。
秋气变鲜澄。明月照寒潭。百虫皆有声。各自含天机。天宇本虚明。此境谁能谙。圣贤千载心。洞然直相参。
秋月寒潭。便有洒落这胸襟。百虫天机。便识得活泼泼地意思。盖夜气清明。惟秋为佳。吾心本体。惟此时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8H 页
尤可验。须于一日十二时。常常体认得出。这便是持敬存养之法。
府兵唐制得。养兵宋事欠。如何废五卫。宋辙还自占。
文武尽非二道。书生亦自有备御之策。
于世游戏耳。与人无串狎。常操渊明琴。愿随刘伶锸。惟有一片心。不怕嵩岱压。青萍谁问价。和珍常在匣。
百六之乱。于世游戏。近于玩。渊明琴刘伶锸。几于方外家。荣辱得丧不入于心者。恐非操而存也。青萍和珍等语。颇有不遇之感。秪是阮嗣宗左太冲辈口气。视诸程门士。贫者忘饥寒仕者忘爵禄者。气味便差殊。何不转下收一原底语。
答郑希仁
姚,许,齐,黄之喻。颇有未契者。槩言之。许自是生长河内则河内古豫州也。以宋乡贡进士。理宗宝祐甲寅。忽必烈为秦王。召许拜京兆提举。姚拜劝农使。当是时。宋室未亡。而目睹神州陆沈。生灵左衽。先自甘心。屈膝虏庭。其后虽有训迪经生之功。一杯水其能救一车薪之火乎。适足以自焚也已。使姚许不出苏门。
府兵唐制得。养兵宋事欠。如何废五卫。宋辙还自占。
文武尽非二道。书生亦自有备御之策。
于世游戏耳。与人无串狎。常操渊明琴。愿随刘伶锸。惟有一片心。不怕嵩岱压。青萍谁问价。和珍常在匣。
百六之乱。于世游戏。近于玩。渊明琴刘伶锸。几于方外家。荣辱得丧不入于心者。恐非操而存也。青萍和珍等语。颇有不遇之感。秪是阮嗣宗左太冲辈口气。视诸程门士。贫者忘饥寒仕者忘爵禄者。气味便差殊。何不转下收一原底语。
答郑希仁
姚,许,齐,黄之喻。颇有未契者。槩言之。许自是生长河内则河内古豫州也。以宋乡贡进士。理宗宝祐甲寅。忽必烈为秦王。召许拜京兆提举。姚拜劝农使。当是时。宋室未亡。而目睹神州陆沈。生灵左衽。先自甘心。屈膝虏庭。其后虽有训迪经生之功。一杯水其能救一车薪之火乎。适足以自焚也已。使姚许不出苏门。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8L 页
穷经讲道。倡明春秋之义。以传诸后。则何不若国子縻衔。抗颜皋比。区区谈经于蒙古儿耶。此不但夏夷之分。而大节义关头系焉。文山所云读圣贤书。所成何事者。能无愧焉。胡元之世。惟金仁山,许白云学术正大。出处光明。当为朱门之嫡传。如平仲辈何足道也。丘琼山乃 皇朝巨儒。而虽有一二颇僻之论。大学衍义补,家礼仪节,世史全编等书。义理经纶。果有不可废者。则夫岂以一失而不取其可考可信者耶。许之出处。前人论之。非特一琼山而已。齐黄乃以先朝宰臣。受遗诏补少主。于时燕藩强大。高煦,姚广孝辈左右协谋。耽耽南窥。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齐黄不幸而任其责。削夺诸王兵权。窜贬远地。则其经画猷谋。虽未必弘远中窾。而为国一心。将以剪燕也。燕兵虽以齐黄为名。而非齐黄则燕其长久恭修藩职乎。晁错所云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者。燕之谓也。届乎永乐改元。抗节不屈。视死如归。其视诸金川门二十四人何如也。当时崇节之士。后世尚论之贤。莫不记其迹诵其义。何必以建文之失天下。归罪于齐黄乎。前者阶伯之论。见讥于识者云云。良有以也。偏滞迂见。玆以奉复。是亦愿闻明喻。一解滋惑之意也。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9H 页
答郑希仁(庚辰)
来谕累纸。纵横辨博。殆不可端倪。顾此昏耄。安能容喙于其间乎。然于鄙意。窃有所未契者。槩其推尊姚许。上方于圣人。贬抑齐黄。置诸误国之流。则亦不敢曲相阿循。乃陈其一二而复焉。愚闻记曰拟人必于其伦。今夫人置方寸之木于岑楼之上而曰彼高于岑楼也。是不知揣其本而齐其末者也。若惟以齐末而品乎人则冯道可拟于伊尹之何事非君也。杨雄周谯之徒。可拟于微子之去太公之盍归也。其孰曰然乎。夫圣人道大德备。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孔子历聘诸侯。孟子游于齐梁。而知其终不可改则去之。知进退而不失其正。惟圣者能之。程子固言之矣。公山之召也。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齐宣之伐燕也。孟子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孔子之所以道大而不容也。孟子所以不见诸侯也。苟不能从孔孟肚里穿过。尽知孔孟肝肺了。固不敢容易说到而有所拟议耳。盖鲁斋未尝不欲学孔孟者。而恐不若鲁人之善学柳下惠也。忽必烈始立。访魏徵等人于姚枢。枢曰许衡其人也。其君之所求。其师之所荐。衡之所自进用者。已不越乎一魏
来谕累纸。纵横辨博。殆不可端倪。顾此昏耄。安能容喙于其间乎。然于鄙意。窃有所未契者。槩其推尊姚许。上方于圣人。贬抑齐黄。置诸误国之流。则亦不敢曲相阿循。乃陈其一二而复焉。愚闻记曰拟人必于其伦。今夫人置方寸之木于岑楼之上而曰彼高于岑楼也。是不知揣其本而齐其末者也。若惟以齐末而品乎人则冯道可拟于伊尹之何事非君也。杨雄周谯之徒。可拟于微子之去太公之盍归也。其孰曰然乎。夫圣人道大德备。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孔子历聘诸侯。孟子游于齐梁。而知其终不可改则去之。知进退而不失其正。惟圣者能之。程子固言之矣。公山之召也。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齐宣之伐燕也。孟子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孔子之所以道大而不容也。孟子所以不见诸侯也。苟不能从孔孟肚里穿过。尽知孔孟肝肺了。固不敢容易说到而有所拟议耳。盖鲁斋未尝不欲学孔孟者。而恐不若鲁人之善学柳下惠也。忽必烈始立。访魏徵等人于姚枢。枢曰许衡其人也。其君之所求。其师之所荐。衡之所自进用者。已不越乎一魏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29L 页
徵而已。许之应召。道过真定。刘静修语之曰公一聘而起。无乃太速。许曰不如此。无以行道。其所谓行道欲速之心。其果在于为东周欤。忽必烈之灭宋。诏发会稽十三陵及大臣一百冢。杂之马牛枯骼。建塔杭之。故宫为镇南浮屠。理宗之头。剖为饮器。所获金宝。修天衣佛寺。宋朝遗臣文谢诸贤。次第而戮之。是乃赤眉朱温诸贼之所忍为者。而虽以刘聪,石勒之匈。亦有所不敢焉。衡之所以服从者。于其心果可谓天吏欤。中统元年。首以西番僧八思马为帝师。令公卿受戒。继而衡徵为太子傅矣。元之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娼九儒十丐。则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儒也。衡以儒名进则忽必烈之视衡。固已列于娼丐之类。其所谓礼遇者。亦云薄矣。是故王文统阿合马之徒。左右惎冒而凌轹之。衡以羁旅之踪。或进或退。拘挛不去。亦不得一日安于中书座。而区区自处于国子之任。苟全其躯。前后谟画。槩未及于变夷匡恶之言。则等其人已下于魏徵。及其对取宋之问。犹逊于王景略一着。抑自谓行可之仕乎。际可之仕乎。第以忽必烈之智略桀骜。必欲吞噬者金也。觊觎者宋也。自知北狄悍武之习。不足以厌伏中州。故假饰好儒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0H 页
之名。牢笼一世。于是二姚,王恂,张文谦辈竞以文学进。惟许优焉。元之君臣。将以誇耀于华夏。生则好爵以縻之。死则瞽宗以祀之。其名大著于北方。后之论者特以陆沈世界。犹存学问之人。则必称鲁斋云尔。然而倡学燕都。始有启后之功。而名节亦无疵者。当以赵江汉为首。许亦受诸江汉。然后始知有程朱学。能无愧于函丈一席之传习乎。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曰平生虚名所累。不能辞官。死后但书许衡之墓四字。亦自知仕元之可羞于重泉者也。王磐亦元臣也。为之赞曰气和而志刚。外圆而内方。盖云行止之不能方以义也。刘梦吉即徵士也。立于言曰挟老氏之术。自居程朱而无疑。盖云学术之不能本乎正也。许之受讥。不待丘氏。而公议自有不可诬者矣。鲁斋尝论孔子予所否者一段云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然其处事接物。必以己义制之。初不论彼之天命如何。若以孔子之不与。遽为天之所厌。则其论反似过高。而有难充其类者。如不见赵简子。而赵氏之世方兴。请讨陈恒。而陈氏之世方盛。若以赵氏陈氏为不义则可也。若以为天之所厌则有碍云云。(许说止此)柳西厓辨之曰天者理与气而已。以理言之则是非可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0L 页
否。有一定而不可易者。以气言之则消长通塞盛衰强弱。各因其所乘之气。参差迭运。有万而不能齐者。圣人言理而不言气。存之为天德。行之为天道。其处事接物。一决于理。而天亦不违焉。孔子所谓获罪于天。予所否者。皆指理而言也。若赵氏之兴。陈氏之盛。乃气数之使然。天亦莫之如何。若见其盛兴。而以为天不厌之。则世间反道悖理而得富贵者多矣。是皆合于天而为天之所与者乎。盖圣贤信其理之必然者。修己以俟。而不惑于气数之或然者。常怪鲁斋仕元而不去。今观此论。始知所见于天人理气之际。犹有未合于圣人者。其心以为元虽夷狄。天既以与之天下。人之生于其时者。不能违天独立。其终身黾勉于被发左衽之间。不以为辱者。意其在此也。然则伯夷饿死首阳。未必为仁。而冉有从季氏。亦不必见绝于圣门也。(西厓说止此)可谓精密明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仁山,白云学有渊源。绍述考亭之统。则学业醇纯矣。不应徵辟。不见知而不悔则志气正大矣。夫所谓致用之学。未尝不自学业志气中做出来。当襄樊之围。仁山进牵制捣虚之策。则可以制敌。可以重恢。惜乎朝廷不能用。岂可以不试故少之哉。仁山生于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1H 页
理宗宝庆。殁于元之元贞。与衡并世。白云生于元贞。殁于至元。与衡差后。其世则元也。其人则宋之遗逸也。为衡者亦屏迹苏门如仁山白云。则出处之义。岂不绰绰然裕哉。何惮而不为也。惟其所以处之者殊焉。奚其谓所遭之异也。且金许所传受者。其源深其流远。明儒之朱学一脉。乃金华之绪也。衡任成均数十年馀。其所训迪者。语其翘楚则耶律有尚而无传焉。或者当世豪杰有志之士。不肯出其门下欤。丁南湖前许不如后许之论。乃定论也。琼山奋起南垂。专尚朱子之学。观其著述。则朱子学的下学基焉。家礼仪节仪文详焉。大学衍义补经纶具焉。世史正纲治乱褒贬之迹备焉。 皇朝诸儒鲜有能及之者。盖历选古人已成之说。演绎一家会通之书。则亦述而不敢作也。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但琼山于博与详也优。而反约一层似欠了。若以是而斥之以驳杂则恐不几于之其所恶而辟欤。至语以笃实醇正之儒。则 皇朝三百年。惟敬轩一人。在圣门当推诸德行之科。文学言语则丘氏其庶几焉。自非大贤以上。或岂无立言矫枉之过者耶。然斥许仕元则窃以为非过也。若毛奇龄始乃托迹于马士英幕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1L 页
下。为士流所弃。顺熙间乃自处以学问者流。六经四书。自为疏解。一反于朱注。肆然自居以濂闽以上。充塞义理。惑乱世道。其害甚于陆氏王氏。为吾道者声罪而辟之也固宜。倘以琼山之斥许而比诸一窠。则后之人安知不反以为乖僻之论耶。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昔朱子尝论东汉陈窦事。槩曰后人据纸上语。指点前人。甚易为力。不知事到手头。实要利害处。断毫发之间。便有成败。不是容易事。窃以是于建文之逊国。未尝不为之叹惜。而亦不敢率易下语也。盖 皇朝分王诸子。疆土过制。先割要害。惟燕尤强。金元藉之而跳踉者也。燕王之国。道衍传之。白帽加王。是主之谋。已成于洪武之世。高皇尝欲易树。则其问鼎之心。高皇实启之。如非刘三吾恸哭廷执。则懿文在时已作东海彊矣。燕藩拥重兵专制。召聚天下之枭骜。为天下逋盗薮者殆二十年耳。一朝高皇晏驾。太孙嗣位。时乎时乎。幸家国之不幸。乘衅肆发。势莫之能御。孰使之挑也。孰使之激也。不幸齐黄委任既重。欲以一木支大厦。亦难矣。建文虽仁。近于宋襄。闻官军奏捷。则辄曰毋使我有杀叔父之名。见元帅偾军。则又不能加诛。师律从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2H 页
而不严。有是君而可以戡𥚁乱乎。周公之东征。使成王若曰勿杀管叔则武庚之乱不可平也。孔明之出师。使后主若曰勿诛马谡则司马懿之兵。亦可直捣于成都也。齐黄虽血涕执谏。君心莫回则师机失矣。高皇时开创。名臣已无见在。而所与咨议者。惟方侍讲练御史讲学诸臣而已。所谓智谋之士。有如程济逆料北兵之期者。乃术数之推。而非制敌之才也。卓敬徙封南昌之计者。欲绝其𥚁本。而不足以伐道衍之谋也。外而常升,徐辉祖俱以名将之子。分道出师。将士解散。不肯向北。不战而溃。虽有百辉祖。不能抗燕之一旅。齐黄虽坐筹廊庙。固不可以折冲千里之外则国势去矣。天下之人心。摇摇若缀旒。惟知有燕王。不知有皇太孙。虽妇人孺子。皆曰燕王为天子。非德望也。乃威势使之然也。奉使于疆外者。于燕乎泄机。命将于境上者。于燕乎纳款。燕师迫京。而在朝之贤士大夫比肩接武。延候于金川门则人心已离矣。于时齐黄出谪。既不得同殉于社稷。乃纠倡义师。图复帝室。天不祚建文。事未就而被执。齐乃先死之。燕王称黄才学。以魏徵,赵普。申申喻之。犹抗言不屈。并阖门就戮。黄之亲戚四百四十五人。视诸方景。奚逊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2L 页
于一武。虽上方于文陆而无愧焉。盖宋明以来。士大夫尚文学崇名节。至于拨乱戡武之谟。非其长也。虽以文陆之贤。当国筹画。犹不及子房孔明。于齐黄乎何其责备也。建文之初。议井田定官制。王政攸始。复古之渐也。正学实主之。谓之非建文世急先务则可。其曰儿戏则不然。诸侯有罪。小则削大则除。先王之制也。周代既为恣僭则先加之罪。将以惩乎燕。谓之非剪燕之石画则可。其曰挟术则不然。受知先皇。竭忠嗣孙。一寸丹心。之于死靡渝。故燕志已决。而延至期年而始起。以齐黄藉口。犹所惮于齐黄也。齐黄在则燕师起而不敢逼。齐黄去则燕师超乘而入皇都。建文存亡。惟在于齐黄也。齐黄既死。而文皇追思临刑之语。儆于有位。文皇之恶而知美也。亦在于齐黄也。于是焉臣节尽矣。奚必曰误国。又奚必曰欲不死不得之云乎哉。然齐黄窃有所未达者。太孙东角门召对。在洪武年间。于斯时入白于高皇。先陈藩王强盛。封土太过于古制。次陈太孙孤危。其势将至于嫌逼。次陈防𥚁于未萌。使定立国垂统之谟。从容婉曲。引喻得宜。则高皇英明。庶其悔悟。有一变更张之道。𥚁乱无由作矣。谏或不入。见几而作。退而处乎江西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3H 页
漂水之野。优游终老。若燕兵入而徵辟至辞不就。不就而劫之以兵。继之死则出处大义。岂不优优乎其所就者哉。未尝不为齐黄惜之也。昔巡远同殉于义。世或以诟远。昌黎氏斥之曰设淫辞助之攻也。齐黄方景其义一。而观者或差殊。其然岂其然乎。隆万间有李贽者尚怪诡。其言曰齐黄四杰。功之首罪之魁。灭建文兴成祖。此诚可诫也。不可效尤也。阳村请勋疏。未尝不为斯人深切嗟惜。退溪先生曰学术渊博。为图说极有證据。盖东儒之笺疏经义。著为一家之书者。自阳村始。柳西厓曰考其渊源。有所授受。则不可诬。盖吾东学问。肇自圃隐。传于阳村。授之冶隐。至佔毕寒暄静庵。则国初儒臣。阳村为之首。然而大节既一亏。则尚论儒家者。虽五尺之童。亦羞称焉。良可惜也。吾东自殷太师以来。尚白画疆。素称礼义之邦。高丽百年臣事胡元。视同内服。一世之风声气习。混入于陆沈左衽之区。生斯世也。虽豪杰之士。犹或未免于风沙气味。元人尊尚鲁斋。不在程朱下。阳村丽季人也。见闻习熟者亦然。其意则以为许以宋贡举。仕于元。乃以儒学显。人无瑕疵。吾亦以丽朝一签书。升诸 新朝。阐明吾文学于斯世。如鲁斋之为。则于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3L 页
有光也。视之若古今之通谊。莫之为耻者。亦有由矣。阳村题南龟庵赠冶隐诗序云节义人心之固有。万世之不容泯。道学天地之常经。万世之不容废。匪不知节义为人之可尚。而犹不知节义自道学中做成。不可判作二件者。殆若欧阳子未知道学文章不使出于二也。阳村先生儒门之功。反贤于鲁斋。而其出处则盖亦祖述于鲁斋也。吾兄尝云鲁斋不食宋禄。然从古殉节。不必世禄之家。往往多出于山野韦布之士。以其率土版籍之内。莫非王臣。天地纲常。无间于用舍也。孤竹虽在执玉之列。而夷齐何尝食殷之禄。下至崇祯世。国学州学举人儒生之殉于义之士。岂在班禄之列耶。许居在率土。名载贡籍者。独不为宋臣乎。抑何于许于权。褒贬不称锤也。不可以其好而护其短。亦不可以其短而舍其长也。然后可见吾心之公平。而言理精透。斯言亦无玷矣。心迹之喻。尤所未契。文中子始有是说。程子斥之曰心迹之判。久矣便乱道。观于人者不以迹。何以知其心。未有非其心而著于迹者也。心体也迹用也。体用无间。其义一也。故朱子曰善学圣人者。不求其心而求其迹。夫直于内者。无所处而不方于外。合内外之道也。若心迹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4H 页
殊涂则秦桧之自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上句行得。下句行不得亦可也。朱子辨之曰士大夫之于小人。恶夫心迹之不同也。至于时措则君子修道。成乎己则仁。成乎物则知。复其天理。无一毫之未尽公。克其人欲。无一分之有其私。随处随事。各随其时。所以措之者无不合其宜者。惟圣人之心迹乎。有禹稷颜子之心则自然有禹稷颜子之迹。有伯夷太公之心则自然有伯夷太公之迹。千圣相传。莫不皆然。而得时措之宜也。自夫圣远言湮。道术渐乖。世之所谓时措者。在三代则三代为时。在汉唐则汉唐为时。不揆天理人欲之分。而惟时之为措。则龙川子所以见讥于朱子也。甚至于在熙宁则从熙宁。在元祐则从元祐。在绍圣元符则从绍圣元符。而亦曰时措。心迹安得不从而并乖乎。君子之所以唾骂者也。盖尝闻之。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时中之谓也。圣人之世。亦未易焉。必取嘐嘐然其志不屑不洁之士。则秦汉以下士。可以语时中者亦几希。如吾辈下学者。幸而有志则庶可进一步。得以有守则亦可以不失其身。由是而慥慥循序则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至其权而得中。这地位圣人之大用也。何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4L 页
敢率易语人。亦何敢论古人是非。拟于圣人之折衷耶。孔子之于管仲。取其功也。孟子之于匡章。恕其情也。后人若以与其仁而拟于王佐。与之游而谓以纯孝则惑之甚者也。孟子云功烈如彼其卑。朱子云贼恩。便是责其不孝。孔孟本旨。至是而较著。学者宜潜心默会。言外见意。得意忘言。方可与议到此耳。夫义理。天下之公也。士之出处。义理之攸关也。至于名节则尤有重焉。后之品骘古人者。一于天理。而不以一毫私意杂于其间。人之所见。有未能尽同者。正当虚心平气。熟讲而徐究之。不可有立我自是之意。不可有循人苟从之言。以归于至公之理。则于己分方有益。于世教方有补。君子所以弗明弗措而辨之也。抑恐枉费辞气。不觉其汰也。或毋以吾先入之说。横却胸次。恕其烦漫。何幸如之。吉近年来。年既老。精魂剥丧。前日所获闻。皆已在忘域。且可告语者少。往复讲说等事。废却者久矣。吾兄降屈高明。不耻其问。敢不竭其空空如也。匪曰知之。求益者也。今始强病拥衾。收拾昏昏。信笔说去。下语既无序。属辞亦未达。愧悚愧悚。
答郑希仁(丙戌)
答郑希仁(丙戌)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5H 页
尺牍之往复也既年所。江干秋晚。怀绪与之共深。今于稚明之来。惠以手毕。重之以佳什。展读再三。如对休范。如伸雅怀。如锡我百朋。慰浣何等。槩谛旅榻起居平善。携家东归之喻。将以晚年閒养。倘徉林泉。古之恬退者以之。兄亦然。在故人索居可怅。在溪山得其主可贺。闻兄平居劬于看书。记以事述以文咏以诗。仡仡然匪懈于老。满于架盈于箧。富哉好古也。贤于刘道原,杨用修远矣。盖古之圣人。知不遍物者。急先务也。所谓先务者。于己分有所益。于世教有所补也。苟不然则非吾儒之大经大法。而不越乎元凯之癖也相如之俳也。君子奚所取焉。朱夫子尝言某旧时文章楚辞诗兵家。事事要学。一日忽思之。且慢我。自此逐时去了。大凡人知个用心处。自无缘及得外事。此是后学第一顶门针也。夫子又有诗云曰余昧前训。坐此枝叶繁。发愤永刊落。奇功收一原。窃为吾兄诵之以奉规焉。未知意下如何。吉才智下。既未能肆力于诗文。又未能有得于经传。今已耄而耋矣。近年来精魂剥丧。耳目已死。败箧残书。犹在倚阁。自顾茫然。辄想到吾兄不衰益壮。日慥慥尔者。不觉自愧而已。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5L 页
别纸
吉尝于洛下士友间。见兄所著文诸篇。一则论东汉钩党宋元祐党 皇朝东林诸贤。谓以矫激太过。继以身殒国亡而归其罪。二则撰人志状。乃以星湖先生门徒中或有叛去异端之流。而溯及师门而为之咎。本文中句语章旨。则十数年前一经眼者。虽未能记之诵之而槩则然矣。恶是何言也。朱子与门人论元祐事曰。论其理之当然。若某自为之则必有甚于元祐诸公之所为。而陷于范滂阳球之𥚁必矣。庆元之世。伪学籍之变亦极矣。朱子身亲经历。而尚论古人。理之当然云。则后学何敢更为议到耶。古有旌儒庙。即秦所坑之儒也。唐杜佑撰其碑。以为儒者不居其位而是非当世。以自取𥚁。又举后汉党锢之士。以横议激讦为戒。朱子乃记其碑阴曰。予以祐之识趣如此。此所以役于伾文之党。而取随人执下之讥也。夫士之立志持论。固当以杜佑为可戒。而不可以效尤也。至若论星门则尤有大不然者。门徒之不肖。何累于师门。其在圣门。仲弓之德行。流而为田子方,庄周。子夏之文学。流而为荀卿,李斯。其谓之圣门之过则可乎。程子之门。游氏入于禅。谢氏杂于老。杨氏亦
吉尝于洛下士友间。见兄所著文诸篇。一则论东汉钩党宋元祐党 皇朝东林诸贤。谓以矫激太过。继以身殒国亡而归其罪。二则撰人志状。乃以星湖先生门徒中或有叛去异端之流。而溯及师门而为之咎。本文中句语章旨。则十数年前一经眼者。虽未能记之诵之而槩则然矣。恶是何言也。朱子与门人论元祐事曰。论其理之当然。若某自为之则必有甚于元祐诸公之所为。而陷于范滂阳球之𥚁必矣。庆元之世。伪学籍之变亦极矣。朱子身亲经历。而尚论古人。理之当然云。则后学何敢更为议到耶。古有旌儒庙。即秦所坑之儒也。唐杜佑撰其碑。以为儒者不居其位而是非当世。以自取𥚁。又举后汉党锢之士。以横议激讦为戒。朱子乃记其碑阴曰。予以祐之识趣如此。此所以役于伾文之党。而取随人执下之讥也。夫士之立志持论。固当以杜佑为可戒。而不可以效尤也。至若论星门则尤有大不然者。门徒之不肖。何累于师门。其在圣门。仲弓之德行。流而为田子方,庄周。子夏之文学。流而为荀卿,李斯。其谓之圣门之过则可乎。程子之门。游氏入于禅。谢氏杂于老。杨氏亦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6H 页
间有背驰者。狼狈之邢贼敬之陆。固不足与于此列。而亦曷尝为两夫子累哉。惟我星湖先生造道立德。为百世师表。在我东则退陶以来。惟曰一人而已。吾党之当时及门者。孰不在门墙之列。后之读书者。孰不为私淑之徒。狂者狷者文人诗人方外之流。莫不萃止。而得其宗。则邵南,顺庵两先生也。星湖在世时。洋学之说未著。而尝著七克说,天主实义辨。或比诸瓦砾之杂。或喻以胶漆之盆。严辞斥之。以诏来学。其为后世虑也远矣。未满数十年。邪说大炽。胥一世靡然趋之。莫之或正。于时邵南已殁。惟顺庵岿然在山野。继述先师之志。发挥先师之言。著书立言。辟之廓如也。虽或不幸而有一二近出于同门者。亦见晛之消耳。果能使斯世斯民得免于夷狄禽兽之域者。星门授受之功也。为后学者。惟当读星湖书学星湖学。犹恐不得其门而入也。何敢妄为立论。自归于不知量也耶。吉始见而愕然。继思之。是词章家习气固然。今见兄书札与诗篇。淳淳然有儒家气味。知其年弥高而学弥进也。所论上一段气节。攸系下一段。斯文所关。与寻常劄录。不可同例。立于言者。不可不慎也。朱子中和说。有新旧之论。论性稿有答问之辨。前贤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6L 页
进德之序犹然。改之为贵。幸须留念焉。毋曰言耄。更赐斤正幸甚。
答李殷懋(敏教○庚辰)
鹤鸣君遗稿。斯人既殁则考信不朽者。惟斯焉在。如有未尽处。并删之。乃见若人本色。不可不谨且严也。传后文字。贵精不贵夥。夥而少可取者奚贵焉。此虽一书可贵者。顾其年则世岂易易也。足以俟后人。碣文之意亦微矣。鄙家亦有此等文稿。每开卷。一字一泪。又于斯尤不觉怆旧悲今。有不忍下语耳。此本未免乱稿。须更誊正本。始为完书矣。墓文既受俯托。近日强病属稿。精昏辞未达。秪识其志耳。原状间有修改处。谅之也。
答李景虞(济翊)
所询思学二字。讲习其事之谓学。研穷其理之谓思。学而思则事得其理而心有所见以为明。若学而不思则理不明于心。所学者皆事为之粗迹。而终于昏昧而已。思而学则理体于事而心有所据以为安。若思而不学则功不究其实。所思者皆想象之虚见而终于危殆而已。夫子之训。必对举而不可偏废者也。程子所云便是老者昏昧。如老耄之意象也。盖学兼
答李殷懋(敏教○庚辰)
鹤鸣君遗稿。斯人既殁则考信不朽者。惟斯焉在。如有未尽处。并删之。乃见若人本色。不可不谨且严也。传后文字。贵精不贵夥。夥而少可取者奚贵焉。此虽一书可贵者。顾其年则世岂易易也。足以俟后人。碣文之意亦微矣。鄙家亦有此等文稿。每开卷。一字一泪。又于斯尤不觉怆旧悲今。有不忍下语耳。此本未免乱稿。须更誊正本。始为完书矣。墓文既受俯托。近日强病属稿。精昏辞未达。秪识其志耳。原状间有修改处。谅之也。
答李景虞(济翊)
所询思学二字。讲习其事之谓学。研穷其理之谓思。学而思则事得其理而心有所见以为明。若学而不思则理不明于心。所学者皆事为之粗迹。而终于昏昧而已。思而学则理体于事而心有所据以为安。若思而不学则功不究其实。所思者皆想象之虚见而终于危殆而已。夫子之训。必对举而不可偏废者也。程子所云便是老者昏昧。如老耄之意象也。盖学兼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7H 页
知行言。思只是思其所学。学有所疑便思之。原非两事。静则思所以存养。动则思所以省察者。无非学也。故之所学者。思以抽绎。新之所学者。思以有得。何莫非思学底用工夫者也。若夫子之忘食忘忧忘老。是圣人一生受用之实学。虽上智之资。犹有所思。学未造乎其极。则愤而忘食。及其思学既至。忘忧忘老。此学者所以学圣人在此。此圣人所以人不可及者。亦在此耳。苟非循序渐进。真积力久。自然有自得之者。固不可骤语以透悟。在下学须以讲习研穷。日慥慥焉。则庶乎有见得而进步处矣。尝闻古人云大文章自六经发来。为文亦于六经中思学底一端工夫。何事乎徒文之虚车云乎哉。
答安公美(景祎)
日者令从抱其归式遄。有书不尽言。其耄昏可知。尝观李子书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圣贤遗训。才方是下手处。而就其中至切至要。莫先于朱书。以为终身事业。李子平生得力。皆自此书发也。今焉贤能致功于斯。闻来不觉喜幸。若已有之。俯询数条。寔近里有下手地。向上有进步志。以此进德德可崇。以此居业业可广也。吉家传旧箧。有此一部书。自未冠时。受
答安公美(景祎)
日者令从抱其归式遄。有书不尽言。其耄昏可知。尝观李子书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圣贤遗训。才方是下手处。而就其中至切至要。莫先于朱书。以为终身事业。李子平生得力。皆自此书发也。今焉贤能致功于斯。闻来不觉喜幸。若已有之。俯询数条。寔近里有下手地。向上有进步志。以此进德德可崇。以此居业业可广也。吉家传旧箧。有此一部书。自未冠时。受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7L 页
读已有年。未尝不就有道而质问之。从家兄而讲磨之。然举业妨之。记诵歧之。既不能专一做去。欠却体验上用工。无一的实见得。遽然徒费了七十馀年。而犹夫人也。自顾茫然。馀韵无复可理。犹有望于来者。而挽近世可与共学者盖鲜矣。惟贤振拔颓俗。奋然立志。至有不耻之问。庶几吾道其不孤矣。但比来精魂剥丧。忘前遗后。寻常记闻。亦已废芜。况于义理精微处。尤不足以副盛意。良可愧恨。
别纸
朱子答吕子约。李先生教人。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接物。自然中节。未发境界尤难识到。而语到才欲识得。便属已发。未知那时气象果如何。而如何斯可谓体认之工耶。尝闻先儒之说。未发时只可涵养。而涵养之工。不过敬一字而已。思虑未萌。俨然肃然者。即此似是未发时工夫。而必欲体认其那时气象者何也。此处若或差毫。则不入于助长之病。必沦于空寂之患矣。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旨诀。而朱子恨未得尽心于此。则其为学问之第一关捩可知。而若得会通于此。则其于日用之间。庶可沛然而有裕。其道何由。
别纸
朱子答吕子约。李先生教人。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接物。自然中节。未发境界尤难识到。而语到才欲识得。便属已发。未知那时气象果如何。而如何斯可谓体认之工耶。尝闻先儒之说。未发时只可涵养。而涵养之工。不过敬一字而已。思虑未萌。俨然肃然者。即此似是未发时工夫。而必欲体认其那时气象者何也。此处若或差毫。则不入于助长之病。必沦于空寂之患矣。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旨诀。而朱子恨未得尽心于此。则其为学问之第一关捩可知。而若得会通于此。则其于日用之间。庶可沛然而有裕。其道何由。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8H 页
未发时认分明自然中节。则已发后更无所事于省察之工耶。
心之理。太极也。未发只是这心未发时。寂然不动。镜明水止。本然之体也。其炯然不昧之理。自在里面。未尝有一息之熄。故程子云静中须有物。朱子云于未发中。固常恁地惺。这便是那时气象。而心之存主处也。子思子既说出未发。而继之曰戒慎乎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所以指示本领工夫也。程子曰这里便是难处。学者莫若且先理会得敬。能敬则自知此矣。朱子曰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发之后。不容安排。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于未发者。固可默识。程子之以敬为言。盖为此也。程朱之教。令学者且静坐。敬以直内。涵养将去。真积力久。久而纯熟。便是体认自然会到。自然说到。二先生于此。引而不发。盖欲学者就他实下工夫处。做下梢亦须到体认分明。这时固不可骤语而喻。亦不可躐等而进也。夫敬该动静贯终始。主乎一。惟一则既不之东之西。又不之彼之此。何忧乎忘助。何患乎空寂哉。至若自然中节这地位。苟非尽心知性之君子。固未易到。须于未发处。常要提撕此心在这里。防于未然。已发处必要随事省察。合于
心之理。太极也。未发只是这心未发时。寂然不动。镜明水止。本然之体也。其炯然不昧之理。自在里面。未尝有一息之熄。故程子云静中须有物。朱子云于未发中。固常恁地惺。这便是那时气象。而心之存主处也。子思子既说出未发。而继之曰戒慎乎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所以指示本领工夫也。程子曰这里便是难处。学者莫若且先理会得敬。能敬则自知此矣。朱子曰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发之后。不容安排。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于未发者。固可默识。程子之以敬为言。盖为此也。程朱之教。令学者且静坐。敬以直内。涵养将去。真积力久。久而纯熟。便是体认自然会到。自然说到。二先生于此。引而不发。盖欲学者就他实下工夫处。做下梢亦须到体认分明。这时固不可骤语而喻。亦不可躐等而进也。夫敬该动静贯终始。主乎一。惟一则既不之东之西。又不之彼之此。何忧乎忘助。何患乎空寂哉。至若自然中节这地位。苟非尽心知性之君子。固未易到。须于未发处。常要提撕此心在这里。防于未然。已发处必要随事省察。合于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8L 页
义而谨于将然。凡人日用。未发时少。已发时多。圣贤教人。多从发处说。九思九容。便是涵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养。故朱子于慎独章句。必曰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夫如是则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道理之全体备矣。盖初学下工。精神不定。则道无凑泊处。敬固未易就。必须先着静。故明道延平教人静坐。所以摄情归性之意也。然朱子尝言此说终是小偏。才偏便做病。不专要去静处求。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得平。斯可谓盛水不漏。无以复加矣。自程朱以后。学者孰不言敬。而只知死敬。不知有活敬。若守着主一之敬。事物之来。不能以义辨其非是则便不活。故孔子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子曰敬义夹持。可以上达天德。合内外之道也。戒慎恐惧。所以持敬之本。格物致知。所以明义之端。敬义只是一事。而一动一静。交相为用。这存养省察处。得以无间断而不孤矣。朱子尝言如两脚立定是敬。才行是义。学者尤当体验处也。
朱子答柯国材。大抵讲学只要理会义理。非人所能为。乃天理也。天理自然。各有定体。以为深远而抑之使近者非也。以为浅近而凿之使深者亦非
朱子答柯国材。大抵讲学只要理会义理。非人所能为。乃天理也。天理自然。各有定体。以为深远而抑之使近者非也。以为浅近而凿之使深者亦非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9H 页
也。学者患在不明此理。而取决于心。夫心何常之有。好高者已过高矣。而犹患其卑。滞于近者。已太近矣。而犹病其远。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而学者所以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也。
问自然者理也。事事物物。固各有自然之定体。其欲明此理而见得其自然之定体。则其道何由。理之在物。而其所以穷而明之者在于吾心。若曰患在不明此理而取决于心云也。则欲明此理者。不以吾心。而更以何物乎。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然则心者。即本然之权度也。事物之理。不以心权度之。则何以明见其定体。而不使之近不使之深耶。且心何常之有云者固然矣。是故高者高卑者卑。过者过不及者不及。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莫非取决于自家之心者。而自古人异道师异说。虽世称宗匠巨儒。终不相合。此可见心之无常者也。理之在事物者。舍是心则不可以明之也。以是心则又有此无常之患。何以则心则是理。理则是心。而彼自然之定体。吻合于吾本然之权度耶。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乎致知。故敢以此二条仰问焉。
问自然者理也。事事物物。固各有自然之定体。其欲明此理而见得其自然之定体。则其道何由。理之在物。而其所以穷而明之者在于吾心。若曰患在不明此理而取决于心云也。则欲明此理者。不以吾心。而更以何物乎。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然则心者。即本然之权度也。事物之理。不以心权度之。则何以明见其定体。而不使之近不使之深耶。且心何常之有云者固然矣。是故高者高卑者卑。过者过不及者不及。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莫非取决于自家之心者。而自古人异道师异说。虽世称宗匠巨儒。终不相合。此可见心之无常者也。理之在事物者。舍是心则不可以明之也。以是心则又有此无常之患。何以则心则是理。理则是心。而彼自然之定体。吻合于吾本然之权度耶。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乎致知。故敢以此二条仰问焉。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39L 页
天地间只是一个理。万事万物。本于一原。其分虽殊。莫不各有定体。体之定理也。人之生也。必有是心。便自具是理。理之用心也。其理则一也。盖惟一者。君子之心也。无常而二三者。众人之心也。人不能合而为一者。以其有己也。有己则私。私则万殊。宜其难乎一也。孔子曰克己复礼。周子曰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己既克则礼可复。所以能克能复者心也。明通则心无一理之偏蔽。公溥则心无一理之亏欠。而心与理。浑然而一致矣。朱子曰存心于端庄静一而为穷理之本。穷理于学问思辨而为尽心之工。学者诚能用工于此。则一心足以管乎众理。众理莫不该于一心。自然之定体。井然而无所扰杂。本然之吾心。洞然而无所碍滞。心惟一而理自明。岂有各自为方之患哉。后世学者。常为气质所拘。其见识亦偏。立私于公。敏秀者过于高。醇悫者过于近。恒有过不及之弊。只是吾儒家真正心学绝。而不识理之一。故认其无常底心。把作自然底理者往往有之。正坐讲学既不能理会义理。只要参错乎人为之私。至流于异端而不自觉也。此是致知之端。入德之始。固宜先务而明辨之也。所引程子两句。约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0H 页
而该矣。
上一条。为吕子约说。下一条。为许顺之陈齐仲说。子约则惟事泛博文史。既欠真的这门路。故诫之以静坐体认也。许陈则好为刱说高奇。亦非平实这气味。故警之以理会义理也。审證而用药石。应物而施炉锤。恐其有踏脚閒歧差毫之谬也。此固古今学者之通患。虽百世之下。惕念而自省。则无异于辟咡诏之也。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愚也未能有诸己。其敢求诸人乎。尝闻一惰农。老而悔之。语其邻人以力穑耕耨之方。邻人不以其惰而废其言。竟饶穫。虽俚言可以喻大。窃为贤者诵之。
答安公美
来谕以人事倥偬。有妨文字。此固无可柰何者。凡为学。不专在于兀兀静坐。穷年读书也。朱子尝云家务䕺委。便是用工实地。但得少间隙时。看些少文字。穷究圣贤所说底道理。乃可以培养本源。是乃古人亲经历来底。正为吾辈今日准备之药石。尽有味正当也。未知意下如何。先碣文缘病未即成送。始属稿。尚未及修润耳。
与安公美(癸未)
上一条。为吕子约说。下一条。为许顺之陈齐仲说。子约则惟事泛博文史。既欠真的这门路。故诫之以静坐体认也。许陈则好为刱说高奇。亦非平实这气味。故警之以理会义理也。审證而用药石。应物而施炉锤。恐其有踏脚閒歧差毫之谬也。此固古今学者之通患。虽百世之下。惕念而自省。则无异于辟咡诏之也。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愚也未能有诸己。其敢求诸人乎。尝闻一惰农。老而悔之。语其邻人以力穑耕耨之方。邻人不以其惰而废其言。竟饶穫。虽俚言可以喻大。窃为贤者诵之。
答安公美
来谕以人事倥偬。有妨文字。此固无可柰何者。凡为学。不专在于兀兀静坐。穷年读书也。朱子尝云家务䕺委。便是用工实地。但得少间隙时。看些少文字。穷究圣贤所说底道理。乃可以培养本源。是乃古人亲经历来底。正为吾辈今日准备之药石。尽有味正当也。未知意下如何。先碣文缘病未即成送。始属稿。尚未及修润耳。
与安公美(癸未)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0L 页
春早一宿。未得稳。意谓科时。可以与戴日联袂惠然。庶续摅未尽之蕴。戴日来传从者遄归。信息虽凭闻。怅怀颇深。未谛伊后学履增卫。读得何书。书几编而渐得自得资深这趣否。近则乡务其时也。古人以家务䕺委。为用工实地。盖道不离事务。无往而非学。何必穷年埋没古纸堆。漫不省日用事为。是甚成学问。苟能大本既立而随事随处。不辍其工。不失内外之分则可也。识得此意者。可与语矣。吉惛耄去益甚。长不离枕席。转觉从前诵读抽绎。亦既劳攘精力。到今看文字亦艰。并令倚阁。方欲閒养一心。不至外面走作。以送馀日。庶可以稍省外事时。有一二学子来问者。辄开卷酬应。此不过寻行数墨。而亦往往有警发见得处。乃知义理未易究也。俯托友山稿序文。因病未谐。近始属稿。意局语涩。笔已秃矣。如瘠山枯木。柯叶尽脱。已失晔敷底意。古之蔼如其言。何尝若是。良愧良叹。
答安公美(丁亥)
获奉惠书。槩谛慎节弥留。贡虑不浅。窃想贤资禀确而实。颐养恬而静。既无受伤之端。则何其一疴延至二旬耶。贤病中所观者何书。所应接者何事。所思而
答安公美(丁亥)
获奉惠书。槩谛慎节弥留。贡虑不浅。窃想贤资禀确而实。颐养恬而静。既无受伤之端。则何其一疴延至二旬耶。贤病中所观者何书。所应接者何事。所思而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1H 页
觉得者亦何处。昔吕东莱少时。性气粗㬥。后日久病。只将论语。早晚閒看。忽然觉得。遂终身无㬥怒。朱子称其可为变化气质法。夫人有四百四病。而惟气质之偏尤难除。有非华扁之可诊也。药石之可治也。窃瞯贤才智富文学优。凡于讲磨讨论之际。周览略绰。已见其大义而能记之。似欠沈潜精密底气象。是其偏于粗处。是其受于病处。则圣贤经传。虽说得记得。意味既不长。资之者亦不深。进德而未易造乎极。居业而未易致乎大。须于斯乎猛省着力。刮旧习而培新功。则庶乎得其门而入矣。由是而心身自静。志气自振。不啻若沈疴之去体也。吉亦三折股而犹未能成医者也。今焉八耋。五官先死。固不足可以语病。而相爱之深。窃诵狂瞽之言。其或不以人废言乎否。令两允夙闻其才。今又其课教既笃。育英之乐。不出家。而来之以德。其庶几矣。
答尹国美(克培)
近日顺庵先生文集新誊本。方在校雠置丌上。奉读邵南先生行状。仰止遗范。窃恨其函丈之末。未及操几也。来谕适至。言下学指南。于心欣幸。有倍乎他人。见此书目则为后学嘉惠者。固非一家之私藏。苟有
答尹国美(克培)
近日顺庵先生文集新誊本。方在校雠置丌上。奉读邵南先生行状。仰止遗范。窃恨其函丈之末。未及操几也。来谕适至。言下学指南。于心欣幸。有倍乎他人。见此书目则为后学嘉惠者。固非一家之私藏。苟有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1L 页
向道好学底人。乐与同之。于一借乎何有。此书成于师门。而寔星门下相传旨诀。况于裒辑时。先先生为同门先进。商议證定。如朱吕两大贤之编四子录。在来学所共尊尚。而在贤尤宜先也。吉受读此书已五十馀年。心得躬行这地步。专然欠了。遽已到垂死境。无复馀韵可理。孤负师门教育之恩。每开卷自不觉愧汗之沾衣也。虽不能有诸己。而犹欲求诸人。思得后进辈能志于此。庸绍前贤之绪。而斯世盖鲜矣。惟贤可与语故语之。其毋以言耄乎否。
答韩稚文(益相)
来谕忧虑弸中云。职在民忧。方物发虑则忧虑也固宜。所云公债。未知端绪缘何。而以贤之廉且明。在官用则守之以约。失者鲜矣。在赈粜则必求其刍牧。犹可备也。奚至于心为形役也。古之君子。为国为民。其心无所不用其极。忧其所当忧。虑其所当虑。各中其节。未尝有偏滞之累。若过于忧虑则心不得其正。事不得其理。朱子所云心系于物。被他为主乎内。则应他事便错了。然则处大事决大疑。亦何以廓然而顺应耶。故圣门教人。先以知止。次则定静。安而后虑而能得。盖心体渊然滢然。众理具焉。动亦静静亦静。无
答韩稚文(益相)
来谕忧虑弸中云。职在民忧。方物发虑则忧虑也固宜。所云公债。未知端绪缘何。而以贤之廉且明。在官用则守之以约。失者鲜矣。在赈粜则必求其刍牧。犹可备也。奚至于心为形役也。古之君子。为国为民。其心无所不用其极。忧其所当忧。虑其所当虑。各中其节。未尝有偏滞之累。若过于忧虑则心不得其正。事不得其理。朱子所云心系于物。被他为主乎内。则应他事便错了。然则处大事决大疑。亦何以廓然而顺应耶。故圣门教人。先以知止。次则定静。安而后虑而能得。盖心体渊然滢然。众理具焉。动亦静静亦静。无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2H 页
迎无将。而身亦安则能事事焉精审。于是乎所虑者得其所止。或不然而不能致察乎本然之体。徒自规规于外诱。朋从尔思。则虽或一二件切于事情而偶中者。亦程子所谓自私而用智耳。窃恐有欠于吾性情中和之正矣。此是吾儒存省之要。而抑亦为为政之大本也。窃以所闻。为贤诵之。未知意下如何。
答韩稚文(癸未)
昨秋解绂还洛。旋承复除之 命。恩数既隆。公议不湮。窃想仰体之心。弥切弥深。顾在加勉之何如耳。挽近世士大夫风习不及古。惟知有得失。不识有进退字。尊振拔颓俗。既行得三揖一辞之义。绰绰然去就。足以立懦于斯世。推此以往。无所处而不裕如也。获奉惠书。如对隔年仪容。联床叙话。仍审政履履新平善。且邑稔民堵。卧治有暇。绵人借寇之愿。其遂乎。吉一齿重添。顿觉精魂陡下。不离席浃岁。在床残书。时时自抚。惜其迄无就也。惠馈厚谊。固以周之。盖其优乎。既云有处。亦何可辞。然于余心。窃有未慊者。自丧败来。年既耄。家亦转剥落。恐或有斯滥底意。书南冥诗一绝于座曰于光亦不受。其人刘道原。所以胡康侯。至死贫不言。每诵之。辄想玉壶冰心这气象。今焉
答韩稚文(癸未)
昨秋解绂还洛。旋承复除之 命。恩数既隆。公议不湮。窃想仰体之心。弥切弥深。顾在加勉之何如耳。挽近世士大夫风习不及古。惟知有得失。不识有进退字。尊振拔颓俗。既行得三揖一辞之义。绰绰然去就。足以立懦于斯世。推此以往。无所处而不裕如也。获奉惠书。如对隔年仪容。联床叙话。仍审政履履新平善。且邑稔民堵。卧治有暇。绵人借寇之愿。其遂乎。吉一齿重添。顿觉精魂陡下。不离席浃岁。在床残书。时时自抚。惜其迄无就也。惠馈厚谊。固以周之。盖其优乎。既云有处。亦何可辞。然于余心。窃有未慊者。自丧败来。年既耄。家亦转剥落。恐或有斯滥底意。书南冥诗一绝于座曰于光亦不受。其人刘道原。所以胡康侯。至死贫不言。每诵之。辄想玉壶冰心这气象。今焉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2L 页
反顾。茫然自失。得无愧于古人云乎。胤哥惠然经宿。观其志趋言辞。颇紧向上底一路。可嘉可欣。是乃过庭之教。须使勉勉而不弛。可期其有就。何幸如之。
答吴渭瑞(周泳○乙酉)
锦之距巴三百里而遥。书面贻阻。星既周焉。势则固然。何尝忘之。今也李戚来袖手滋。且凭口传。若对遌而叙情素。已槩谛迩来侍履平迪。伯氏孤儿无恙善长。君且生多男。大小宗皆有主。将有蕃衍之望。是乃硕果之理也。尝见高门后生辈。多有俊秀。虽其姿禀过人。惟在培养之如何。须善教训善成就。期致远大。荀子之言云千秋必返。古之常也。弟子好学。天不忘也。是亦君之责任不少尔。来谕所工专废云。恶是何言也。或者谦谦否。君之一身。上奉下率。兼数三家主干。宜其罕于暇隙。且家力渐替。岂不关虑。然而不必别生意思。别求方法。只当安分自守。为吾所当为而已。若以是忧闷则非但无益于事为。而反累于心。乖我和平之气。惟此心有定。勿忘乎学业。古之经传。不离座隅。常常披览。有时咏诵。若事至斯应。应已而如故。则庶有日进之效。古之人不以事务妨学业。亦不以学业废事务。故子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朱子曰
答吴渭瑞(周泳○乙酉)
锦之距巴三百里而遥。书面贻阻。星既周焉。势则固然。何尝忘之。今也李戚来袖手滋。且凭口传。若对遌而叙情素。已槩谛迩来侍履平迪。伯氏孤儿无恙善长。君且生多男。大小宗皆有主。将有蕃衍之望。是乃硕果之理也。尝见高门后生辈。多有俊秀。虽其姿禀过人。惟在培养之如何。须善教训善成就。期致远大。荀子之言云千秋必返。古之常也。弟子好学。天不忘也。是亦君之责任不少尔。来谕所工专废云。恶是何言也。或者谦谦否。君之一身。上奉下率。兼数三家主干。宜其罕于暇隙。且家力渐替。岂不关虑。然而不必别生意思。别求方法。只当安分自守。为吾所当为而已。若以是忧闷则非但无益于事为。而反累于心。乖我和平之气。惟此心有定。勿忘乎学业。古之经传。不离座隅。常常披览。有时咏诵。若事至斯应。应已而如故。则庶有日进之效。古之人不以事务妨学业。亦不以学业废事务。故子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朱子曰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3H 页
家务䕺委。便是用工实地。圣贤岂欺我哉。世之干家而废学书者。凡俗之匹夫也。学文而不顾家者。词章之小儒也。乌可语夫学业哉。夫士之学业。读圣贤书。体诸身验诸心。读一句学可进一步。读一篇学可造一层。勿谓才不逮而自画也。勿谓时已过而自沮也。慥慥尔真积力久。自然到儒者阃域。其发挥诸文辞者。不必专攻。而自在其中。可以述先业。可以贻后谟。岂特取科第进仕途而已为哉。千万勉旃。吉荐遭惨戚。老而犹不死。遽到七十六年。耳目失官。精魂剥丧。已无地上人意象。从前所嗜。惟在书帙。今已倚阁。少无馀韵之可理也。方在沈淹。而时有从学者来问。虽未能亹亹酬应。亦未尝不念到君伯仲年前事。只恨君我家丧变荐叠。未得源源相遌。有所提撕。辜负先丈之托。良愧良愧。每拟书字勖勉。而年来倦于佔毕。亦难振作。今因修谢。略叙此怀。幸勿以言耄而留念。则区区之望也。
答吴渭瑞
李君所传为人后者。所后家有前后母。则谁为外家云云。考诸礼经。古无定论。请以闻诸先辈者言之。曾有以是礼来问者。愚尝奉质于顺庵先生。先生以为
答吴渭瑞
李君所传为人后者。所后家有前后母。则谁为外家云云。考诸礼经。古无定论。请以闻诸先辈者言之。曾有以是礼来问者。愚尝奉质于顺庵先生。先生以为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3L 页
礼以元妣为重。不敢为说。其后先生更与聋窝朴公商量礼意。乃曰无论前后。以率养之母。与生育者同。若前后室并殁之后立后。则以元妣家为外家。则不违乎情礼矣。近见葛庵李公礼说。许某前配早殁。后娶梁氏无子。拟立兄子为后。未及率养而夫妻并殁。兄子亦夭。而其兄又生子。遂立为后。葛庵以为梁属望为后之意。犹在于某家也。其为后子。以梁氏父母为外祖父母。似合事理也。盖顺庵所论既稳当。葛庵所论甚精微。后生末学。何敢更为容喙耶。前配早死。继室立后者。人家往往有之。继室所养之子。或较世阀优劣。以前配家为外家。又转而至于继室所生之子。以前配家为外家。必藉口以重元妣。天理人情。固不然。礼曰虽外家无二统。其义安在。今人惯此见闻。或有甲乙之论。幸须博访知礼家。采其可据。务其正当如何。
与许极天(巂○乙酉)
孟冬令仲胤还后。音信贻阻。怀想有倍于前日。腊冱转酷。缞服中动止何似。闻遗腹生男孙。硕果一理。是乃天也。善保养至长成。则死者不死矣。自东来者传时序徂。而疚怀弥深。寒天永夜。痛饮冰水。视若常茶
与许极天(巂○乙酉)
孟冬令仲胤还后。音信贻阻。怀想有倍于前日。腊冱转酷。缞服中动止何似。闻遗腹生男孙。硕果一理。是乃天也。善保养至长成。则死者不死矣。自东来者传时序徂。而疚怀弥深。寒天永夜。痛饮冰水。视若常茶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4H 页
饭。盖五脏心属火。心怀郁则火炽。七情哀属水。哀疚浸则水激。火性热也。熏于上焦。水性寒也。凝于下焦。故灌以冷则膈间虽若稍降。寒则翕受而愈坚。譬如焦釜之沃。炎气反攻。坼而注下也。水火未济。寒热交加。几何不真元铄而精气澌乎。古之圣人贤人。遭其惨戚者何限。吾夫子丧一子伯鱼。朱夫子丧长子塾。颜路丧圣人子渊。近世李万顷。星湖先生之令嗣而丧。安上舍。顺庵先生之肖子而丧。此是耳目之所及也。君子止慈。其心必加于人隔等。然而明知夫死生在天。脩短有命也。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也。子夏投杖而拜曰吾过矣。延陵季子其长子死。号者三。孔子曰季子于礼也合矣。曾子责子夏以过于哀。孔子许季子以合于礼。君子于何取则而可也。尊上承先贤之宗。下有遗腹之孩。孩孙从今长养之方在于尊。成就之道在于尊。日后持门户在于尊。自家一身。关系既重。何不念为先为孩孙为门户。永世之大。而祗自目前悲为也。尊平日见识宏远。明于事理。达观这道。当入于思拟。幸须宽其怀抑其悲。努力加餐。十分调护。不至有损。区区之望悬悬。吉缩寒蛰病。卧枕席。只俟造化顺境。闻尊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4L 页
疴祟。愕然而起。强把管替面。毋以其言耄。惕然念之哉。
与韩允仲(致容)
横入鬼关。既浃岁。今也生还。拜高堂对妻子。殆若死者复生尔。朱子尝谓陈同甫曰人生万事。真无所不有。古今事亦近之。跨岁系囚。重之以枉桁。还家以后。能不生病耶。既往横逆不须说。方来进修亦可为。古人不云乎。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于君变之受者极。难之涉者甚。乃成其材明其智之会也。慎勿以挫于经厄而自沮。差于过时而自画。必须奋发自励。取古圣人贤人书。夙夜诵读。服膺而体行之。恭以存心。谦以持身。常以曾子战兢临履之训。为终身法门。慥慥不已。则可以继先君子业。可以为乡党矜式。又进而立身。则可以为 王朝之吉士。往日事传为南曾之讹。由是而名益贤。孟子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若不然则委惰不自振。为乡里免过之人而已。相爱之深。一则贺一则规。勉旃勉旃。
与安子性(孝根)
先生文集奉在丌上。每开卷。君亦何尝忘也。君之居
与韩允仲(致容)
横入鬼关。既浃岁。今也生还。拜高堂对妻子。殆若死者复生尔。朱子尝谓陈同甫曰人生万事。真无所不有。古今事亦近之。跨岁系囚。重之以枉桁。还家以后。能不生病耶。既往横逆不须说。方来进修亦可为。古人不云乎。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于君变之受者极。难之涉者甚。乃成其材明其智之会也。慎勿以挫于经厄而自沮。差于过时而自画。必须奋发自励。取古圣人贤人书。夙夜诵读。服膺而体行之。恭以存心。谦以持身。常以曾子战兢临履之训。为终身法门。慥慥不已。则可以继先君子业。可以为乡党矜式。又进而立身。则可以为 王朝之吉士。往日事传为南曾之讹。由是而名益贤。孟子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若不然则委惰不自振。为乡里免过之人而已。相爱之深。一则贺一则规。勉旃勉旃。
与安子性(孝根)
先生文集奉在丌上。每开卷。君亦何尝忘也。君之居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45H 页
业近何似。绍先绪典家业。任既重责亦大。人之期望。异于人。幸须将古圣贤书。不离于座。课读而课诵之。使义理之言。常常润洽于吾之心。慥慥而无间断。则知处可以宽。行处可以远矣。士于斯世。功令学亦不可废。当如朱子之训。读书上七分。举业上三分。则庶不至于人累科。此吾有所受。窃为君诵之。吉在人世太支离。耳目失官。精魂离宅。不暂离枕席。只俟造化顺境而已。文集已有年。犹未能一一雠校。秪缘此精力未逮。良可愧叹。家礼解一誊后。未能校正。安保其字句无误。便是非完正本也。今方在尊所。吾已昏耄日益甚。如之何则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