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修山集卷之十三
东史志
东史志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6H 页
高勾丽五行志(附新罗百济)
呜呼。圣人作春秋。以备天人之事。而其原已见于洪范。盖人有五事。而五事之验。著于庶徵。以雨旸燠寒风。而推测当世之治乱。往往符合而无差。圣人为此说。以警时君而垂后世。盖其旨微矣。是以孔子记当时之变。至于虫石草木鸟兽之微。而犹不遗焉。然存之而不议。盖其慎也。自蕫仲舒,刘向父子而始为旁引曲證。迁就傅会之论。其言至不可究其终始。是以父子相背戾。而前后至于矛盾。欧阳脩为唐书诸志。亦尝斥其如此。而又咎其秪取五事庶徵皇极。而遗其八政五纪三德稽疑福极之类。至俾洪范之书失其伦理。此又不然。夫皇极。为九畴之主。而其用载于五事。其效著于庶徵。则自馀六条。不必牵合而言之矣。然五事之本自思。思之官为心。而皇极者。所以发此心而应万事者也。乃以皇极并列于五行。而五庶徵之外加一条。此又向固之失也。然而祥眚祸痾之说。推演经义。参合数术。类或精详委曲。有以见五事庶徵。相为表里而不可离。可使人主。动心惕惧。则不
呜呼。圣人作春秋。以备天人之事。而其原已见于洪范。盖人有五事。而五事之验。著于庶徵。以雨旸燠寒风。而推测当世之治乱。往往符合而无差。圣人为此说。以警时君而垂后世。盖其旨微矣。是以孔子记当时之变。至于虫石草木鸟兽之微。而犹不遗焉。然存之而不议。盖其慎也。自蕫仲舒,刘向父子而始为旁引曲證。迁就傅会之论。其言至不可究其终始。是以父子相背戾。而前后至于矛盾。欧阳脩为唐书诸志。亦尝斥其如此。而又咎其秪取五事庶徵皇极。而遗其八政五纪三德稽疑福极之类。至俾洪范之书失其伦理。此又不然。夫皇极。为九畴之主。而其用载于五事。其效著于庶徵。则自馀六条。不必牵合而言之矣。然五事之本自思。思之官为心。而皇极者。所以发此心而应万事者也。乃以皇极并列于五行。而五庶徵之外加一条。此又向固之失也。然而祥眚祸痾之说。推演经义。参合数术。类或精详委曲。有以见五事庶徵。相为表里而不可离。可使人主。动心惕惧。则不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6L 页
可以其凌杂米盐。迁就繁细而遂没之也。倘使其言主皇极。而貌言视听一归之思。则固之此志。又曷可小哉。故略存其要领。以备参考。盖五行之目。出自洛书。而箕子言之武王。其言曰。初一曰五行。五行曰水。曰火木金土。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春秋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亨。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又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又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又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又曰。好战攻。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则金不从革。此言天事之见于五行者也。箕子曰。敬用五事。五事曰貌言视听思。而五事之用曰恭从明聪睿。而其效曰肃乂哲谋圣。而发而为雨旸燠寒风。五时若反之者。为五咎徵。曰狂恒雨若。僭恒旸若。豫恒燠若。急恒寒若。蒙恒风若。洪范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时则有下体生上之痾。时则有青眚青祥。唯金沴木。(沴犹害也。)又曰。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咎僭。厥罚恒旸。厥极忧。时则有诗妖。(童谣之类。)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大祸。时则有口舌之痾。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7H 页
时则有白眚白祥。惟木沴金。又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豫。厥罚恒燠。厥极疾。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裸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痾。时则有赤眚赤祥。惟水沴火。又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恒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鱼孽。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痾。时则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又曰。思之不睿。是谓不圣。厥咎蒙。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此言人事之发于五行者也。箕子之东。道与之俱。而学之传不传。史记泯无徵。其四十一世之间。灾祥祸痾之见。亦莫知几何。扶馀之时。鲲渊有大石。相对流泪。其下出金色小儿。始为金蛙。遂移扶馀之祚。新罗哀庄王五年。兰山县石起立。宪德王八年。唐恩县大石自移百馀步。望德寺二塔战。真圣王二年。沙梁石自行。百济巴娄王十七年。横岳五大石。一时俱陨。刘歆以为金石同类。是为金不从革。失其性也。刘向以为白色为主。属白色。京房易传曰。石颠而下。圣人受命。人君虏。又曰。石立如人。庶士为天下雄。琉璃明王二十九年夏六月。矛川有黑蛙与赤蛙斗。而黑者不胜死。议臣曰。黑北方之色。北扶馀破灭之徵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7L 页
也。刘向所谓赤黑祥也。大武神王三年。扶馀王遗以赤乌一头二身。亦近赤祥也。山上王二十三年。异鸟集于庭。新罗讫解王四十一年。鹤巢月城隅。奈勿王二十四年。杨山有小雀生大鸟。宪德王十四年。菁州池中有异鸟见。身长五尺。色黑。头如五岁许儿。喙长一尺五寸。目如人。嗉可受五升许器。三日而死。百济巴娄王四十年。鹤巢于都门上。是为羽虫之孽也。易传曰。辟退有德。厥妖水鸟集于国中。又曰。贼臣作国。厥咎燕生爵。燕。小雀之类也。闵中王二年夏。国东大水。慕本王元年。大水。山崩二十馀所。太祖王七年。京都大水。漂没民屋。新罗讫解王四十一年夏。大雨。平地水深三四尺。漂没官私屋舍。山崩三十所。实圣王十五年夏。吐含山崩。泉水涌高三丈。此水不润下。亦厥罚恒雨之验也。蕫仲舒曰。百姓愁怨。阴气盛则水。易传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玆谓阴乖阳。弱胜强。太祖王七年。王观鱼于孤岸渊。得赤趐白鱼。新罗阿达罗王八年。海鱼多出死。沾解王十年。东海出大鱼三。长三丈。高丈有二尺。实圣王十五年。东海获大鱼。其角盈车。百济义慈王十九年。泗泚河大鱼死。长三丈。此鱼孽也。极阴之象。刘向曰。鱼阴类。民之象也。易传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8H 页
曰。海数见大鱼。邪人进。贤人疏。大武神王二十四年八月。梅花发。故国壤王三年冬十月。桃李花。此恒燠之罚也。近草妖也。太祖王十年夏。国南蝗。二十年。夏旱。故国壤王五年。夏旱秋蝗。蝗者。谓小虫有甲。飞物之类。阳气所生也。旱者。恒阳之罚也。易传曰。欲德不用。玆谓张。厥灾荒。荒。旱也。其旱阴云不雨。变而赤。因而除。师出过时。玆谓广。其旱不生。上下皆蔽。玆谓隔。其旱天赤三月。时有雹。杀飞禽。上缘求妃。玆谓僭。其旱三月。大温亡云。居高台府。兹谓犯。阴侵阳。其旱万物根死。数有火灾。庶位踰节。玆谓僭。其旱泽物枯。为火所伤。中川王九年。冬无云。大疫。新罗圣德王十三年。夏旱。人多疾疫。此应厥极疾也。次大王八年冬。地震。西川王二年冬。地震。文咨王十一年冬。地震屋倒有死者。刘向言金木水火沴土者也。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美川王元年冬。黄雾四塞。新罗善德王七年。天雨黄花。此黄祥也。易传曰。闻善不与。玆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故国壤王三年。牛生马。八足二尾。此牛祸也。文咨王二十七年。王宫南门自毁。新罗脱解王二十四年。京都大风。金城东门自毁。婆娑王三十二年。城门自毁。昭圣王二年。临海仁化二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8L 页
门坏。刘向言金沴木。木动也。易传曰。上下咸悖。厥妖城门坏。宝藏王五年。东明王塑像。泣血三日。七年。王都女子。产子一身两头。新罗奈解王二十七年。南新县人死。历月复活。宪德王十七年。武珍州女产儿。二头二身四臂。产时天大雷。百济始祖十三年。王都老媪化为男。东城王二十三年。王都老媪化为狐。义慈王十九年。草津有女尸浮出。长十八尺。刘歆言人变属黄祥。一曰。属裸虫之孽。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凡人为变。皆属皇极。下人伐上之痾。盖五行传第六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蜮之类。)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痾。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此汉儒之傅会。而非洪范之说也。凡天下万事无一不本于心。而心为皇极之主。则此当属于思之不睿。而所谓人痾马祸与黄祥牛祸脂夜之妖。同其占矣。且其所谓厥咎眊。厥罚恒阴。又不见于庶徵之中。则其附会于后儒者无疑矣。易传曰。女子化为丈夫。玆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玆谓阴胜。厥咎亡。百济之初。以马韩之臣而将图其国。媪化男。贱人为王之兆也。其后十馀年。卒灭马韩而有其地。易传曰。干父之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9H 页
蛊。有子。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不则为私厥妖。人死复生。又曰。乖剌睽孤。见豕负涂。厥妖人生两头。下相攘善。妖亦同。凡妖之作。以谴失正。各象其类。二首。下不壹也。足多。所任邪也。又曰。丰其屋。下独苦。长狄生。世主虏。草津之尸。长狄之类也。烽上王八年。鬼哭于烽山。宝藏王十三年。人于马岭上见神人。若言汝君臣奢侈无度。败亡无日。新罗孝成王四年。有绯衣女出自隶桥下。谤讪朝政。至孝信公门下而忽不见。宪康王五年。幸东方州郡。有四人者不知其所从。诣驾前歌舞。形容可骇。衣冠诡异。人谓之山海精灵。百济义慈王十九年。鬼哭于宫南路。此皆近人妖也。大武神王四年。王伐扶馀。次利勿林。夜闻金声。得金玺。兵物。宝藏王十五年夏。王都雨铁。新罗奈解王二十三年。武库兵物自出。真兴王二十三年。皇龙寺丈六像。流泪至踵。孝昭王八年。武库鼓角自鸣。此属金不从革。盖兵象也。次大王三年。王畋于儒原。白狐随而鸣。射之不中。问之巫。曰妖兽而白其色。惟修德可以禳之。王曰。凶则为凶。吉则为吉。禳之何益。尔言诬矣。遂杀之。中川王十五年。田获白獐。百济义慈王十九年。众狐入宫。白狐坐上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59L 页
佐平书案。此近白祥。且野兽入城国虚。厉之徵也。太祖王五十三年。扶馀献二虎。长丈二。毛色明而无尾。阳原王十一年。虎入城擒之。宝藏王十八年秋。九虎入城食人。捕之不获。讷祗王三十七年。群狼入始林。刘歆说以为天文西方参为虎星。故为毛虫之孽。盖野兽入城。败亡之异也。宝藏王十九年。平壤河水。血色三日。新罗善德女主八年。东海水赤而热。鱼鳖死。武烈王八年。大官寺井水变为血。金马郡地流血。广五步。雨血之类也。易传曰。归狱不解。玆谓追非。厥咎天雨血。玆谓不亲。民有怨心。不出三年。无其宗人。又曰。佞人禄。功臣僇。天雨血。又曰。君湎于酒。淫于色。贤人潜。国家危。厥异流水赤也。新罗祇摩王十二年。金城东民屋陷为池。芙蕖生。奈解王三年。始祖庙前。卧柳自起。沾解王七年。金城南卧柳自起。圣德王元年。歃良州栎实变为栗。近草木之妖也。易传曰。枯杨生稊。枯木复生。人君无子。新罗祗摩王二十一年。宫南门灾。逸圣王二十年。宫门灾。味邹王元年。金城西门灾。延烧人家百馀区。
修山集卷之十三
高丽史志
天文志
修山集卷之十三
高丽史志
天文志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0H 页
自历代为史。天文各有志。未尝或废也。夫日月星辰。上悬于空。去人玄远。圣人为春秋。于日食星变。辄详记而谨书之。引而近之于人。使之仰观俯察。而致其敬畏。盖其理微矣。黄帝画野分州。后世为天文家言者。有分野躔次之区别。以属九州之土。而言春秋者。于五星凌犯。彗孛飞流之异。辄随其分野。而占其灾祥。如火在房而宋卫陈郑灾。岁在楚而吴师入郢而不遂。往往符合而无差。分野之说。不可废如此矣。汉武帝时。星孛于河。戒传者谓东夷败亡之兆。是年汉灭右渠。而朝鲜废为四郡。是故。朝鲜三韩之占星。恒在于析木之次。与燕同分。而以其在海中。故又与吴越而共占于斗。此固近似之论也。然而高丽史官。不用分野。而凡于仰观之际。谪见于天者皆书之。其为术疏矣。然有国于一天之下。无论小大。有君民之分。社稷之重。日君月妃。小民维星。其应一也。故灾祥祸福之际。时有出此而应彼。一兆而两验。分野之说。亦有不可囿者矣。故凡见于前史者。悉存而不削。俾后有考焉。高丽四百七十五年间。日食一百三十二。五星凌犯及诸星变亦多。而高丽历法。驯用唐宣明历。终其世不改。故日月亏食。时有不合于中国。文宗三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0L 页
十二年正月庚申。月食。六月甲寅。月食。宋使救之。国人不之觉。以日官挈壶正,崔士谦撰历。失于推步。不以闻奏。有司请论如法。宥之。恭悯王元年四月癸卯朔。日食。不果食。二年九月乙丑朔。亦然。易推者历法。而东人疏于术如此。况五纬之躔度乎。故星变之占。尤多不合于法。然非常之变独异之。灾恒多于乱世。亦有不可诬者矣。毅宗十三年。三日并出。恭悯五年。三日又并出。睿宗元年。枉矢飞行。见者惊噪。其后争地于女真。兵连五年。区内绎骚。仁宗十二年。太初门星再昼陨。忠烈王时。太白再经天。忠穆王元年。彗见紫微垣。恭悯王时。太白经天者三。彗见者四。恭让王四年。彗星竟天而高丽亡。此所谓灾由人兴。变不虚生者欤。馀悉见于本志。
历志
史臣郑麟趾曰。夫治历明时。历代帝王。莫不重之。周衰。历官失纪。散在诸国。于是国自有历。至五季。闰国若蜀若唐之类。虽立国崎岖。而亦莫不各有所用之历焉。盖以先王用授人时。不可一日废也。高丽不别治历。承用唐宣明历。自长庆壬寅。下距太祖开国。殆逾百年。其术已差。前此唐已改历矣。自是历凡二十
历志
史臣郑麟趾曰。夫治历明时。历代帝王。莫不重之。周衰。历官失纪。散在诸国。于是国自有历。至五季。闰国若蜀若唐之类。虽立国崎岖。而亦莫不各有所用之历焉。盖以先王用授人时。不可一日废也。高丽不别治历。承用唐宣明历。自长庆壬寅。下距太祖开国。殆逾百年。其术已差。前此唐已改历矣。自是历凡二十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1H 页
二改。而高丽犹驯用之。至忠宣王。改用元授时历。而开方之术不传。故交食一节。尚循宣明旧术。亏食加时。不合于天。日官率意先后以相牵合。而复有不效者矣。而终丽之世。莫能改焉。今其所传之本。往往脱漏附会。殆非厥初行用之真。然非今时所用。不必追正。而其全书又未可见。故姑著于篇而附授时于其后。呜呼。历法微矣。宣明授时。亦自一代之制。而东人依仿而用之。非若春秋诸侯,五季唐,蜀之别置历也。唐虞之际。羲和亦日官之类。而惟和叔宅西。不限所至。故至今大西人为历。推步之精。考数之妙。出于诸方之右。盖传其术而然也。皇明以来。交通西洋。历法益明。丽代未及出而唐元之历。犹足以自济。且山川风气密迩中国。非如安南,日本,回回诸国之启闭分至判然异候也。以是而先民用授人时。固无损于事。然于脁朒损益之源。出没亏复之理。漫然不省。则与得人之遗券料理钱谷者何异。丽人之陋甚矣。宣明授时。自具于本朝史。今不必更为之说。
五行志
圣人言常而不言异。然亦有时而言。以其不外于人事也。昔周之时。周公东征未归。而天大雷电以风。王
五行志
圣人言常而不言异。然亦有时而言。以其不外于人事也。昔周之时。周公东征未归。而天大雷电以风。王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1L 页
出郊迎。而天又反风起禾。太史书之。孔子编之于书。其言休咎之应。有如影响。虽好为洪范五行之说者。无以过也。蕫仲舒,刘向。因是而衍之。为祥眚祸痾之说。凡于水火木金土五行之属。举天地间大小物类而附之于此。以至于家人里巷之占。童谣讹言之应。莫不指事以为符。虽时有推之不能合者。然往往有奇中而不可废者。虽异圣人之本意。而其为术则勤矣。盖天有五运。地有五材。其用不穷。人之生也。具为五性。著为五事。修之则吉。不修则凶。吉者。休徵之所应也。凶者。咎徵之所应也。是以洪范既言其理。春秋又书灾异。使有天下国家者。睹物之反常者。无论巨细。致其戒惧之心焉。然祥眚祸痾之说。虽出于数术家流。览之者亦可以深警而切感。故其事占之著验而易知者。随而存之。以待博雅者之考焉。
五行一曰水。润下。水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时则雨水暴出。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时则有鼓妖。时则有豕祸及凡雷电霜雪雨雹之变。是为水不润下。其徵恒寒。其色黑。是为黑眚黑祥。肃宗元年六月甲戌。大雨。水涌北山。漂流木石。又九龙山东岭六处。一时泉涌山崩。四年六月甲戌。大雨。九龙山颓。长三百尺。广
五行一曰水。润下。水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时则雨水暴出。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时则有鼓妖。时则有豕祸及凡雷电霜雪雨雹之变。是为水不润下。其徵恒寒。其色黑。是为黑眚黑祥。肃宗元年六月甲戌。大雨。水涌北山。漂流木石。又九龙山东岭六处。一时泉涌山崩。四年六月甲戌。大雨。九龙山颓。长三百尺。广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2H 页
五十尺。恭悯王十一年十月癸未。大雨震电。清州城内水涨。有死蛇漂出。蜗上树梢。气候如夏。恭让王二年五月戊午。清州忽雷雨大作。前川暴涨。毁城南门。直冲北门。城中水深丈馀。漂没官舍。民居殆尽。三年秋七月辛亥。大水。明宗六年三月庚戌。东海水黄浊三日。变为血色。毅宗十九年三月辛酉。移御普贤院。天寒雨甚。卫卒冻死者九人。恭悯王十六年六月壬申。北风甚寒。城中皆着重裘。神宗元年正月甲子。长兴库香炉足狮子鸣如狗吠。忠惠王后三年。钟楼钟撞不鸣。恭悯王十六年。漏壶有声如牛吼。熙宗二年六月。震将军朴挺谟。为人贪婪诈伪。辛祦二年七月。震汉川君王睽及其妻朴氏。毅宗五年。地镜见如水有影。
五行二曰火。炎上。火之性也。失其性为沴。阳失节则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时则有草妖。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羽虫之孽。是为火不炎上。其徵恒燠。其色赤。是为赤眚赤祥。毅宗六年三月癸亥。禁苑林木间有光。烂然如火焰。外人疑为失火。聚阙门外欲救。知非火乃退。时人谓以王好秉烛。故有此异。忠烈王九年四月戊申。夜有物。赤如火。大如斗。渐广如席。坠顺昌
五行二曰火。炎上。火之性也。失其性为沴。阳失节则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时则有草妖。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羽虫之孽。是为火不炎上。其徵恒燠。其色赤。是为赤眚赤祥。毅宗六年三月癸亥。禁苑林木间有光。烂然如火焰。外人疑为失火。聚阙门外欲救。知非火乃退。时人谓以王好秉烛。故有此异。忠烈王九年四月戊申。夜有物。赤如火。大如斗。渐广如席。坠顺昌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2L 页
宫。流星相继而陨。既而风暴作。火起宫中。焚荡无馀。明宗十四年。西部民家。有小雀生雏。大如山鹊。占曰羽虫之孽。生非其类。国家扰乱之兆。恭悯王十五年。雌雉落于王后殿而死。太祖元年。一吉粲能允家园。生瑞芝一本。九茎三秀。献于王。赐内库谷。文宗十六年。朱草丛生于重光殿。王命词臣。赋诗。肃宗六年正月壬戌朔夜。赤气自北指西。纷布漫天。白气间作。良久乃散。占者曰。辽宋有兵丧之兆。仁宗十二年六月。青风县大池水。化为血。流至汉江。神宗二年五月。南部北井水赤沸。声如牛鸣。凡十馀日。占曰。贱人将贵。恭让王二年六月甲戌。碧澜渡潮水赤。己卯。礼成江水赤沸三日。忠烈王十三年十月乙丑。夜明西部。野鸡皆鸣。
五行三曰木。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故生不畅茂。及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鸡祸。时则有鼠妖。是为木不曲直。其徵恒雨。其色青。是为青眚青祥。太祖二十一年八月。大内柳院僵槐自起。光宗二十四年二月壬寅。连理木生于京城德瑞里。成宗二年。连理木生于忠州。显宗七年四月。司宪台庭柏树枯死有年。至是复生。十六年。宝城郡献珊瑚树二株。十八年。灵
五行三曰木。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故生不畅茂。及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鸡祸。时则有鼠妖。是为木不曲直。其徵恒雨。其色青。是为青眚青祥。太祖二十一年八月。大内柳院僵槐自起。光宗二十四年二月壬寅。连理木生于京城德瑞里。成宗二年。连理木生于忠州。显宗七年四月。司宪台庭柏树枯死有年。至是复生。十六年。宝城郡献珊瑚树二株。十八年。灵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3H 页
光郡献珊瑚树。高八尺。枝八十一。恭让王三年四月。虫食松岳山松叶。发各里各领捕之。宜州有大树。枯朽累年。是年复条达敷荣。时人以为我 朝开国之兆。四年五月丙申。虫食松岳松叶。丙午。虫食太庙松。既虫之食松五六年于玆。而太庙之松未尝食。至是始食之。显宗十一年十一月壬戌。卿云见。明宗十七年。京城群鸡鸣不鼓翅。忠烈王三年。升平郡住内别良部曲长大冲家。雌鸡化为雄。羽毛尾距皆具。唯冠未甚高。大冲云。此鸡生二十年。每年生雏。前岁不乳。今忽变为雄。靖宗二年。诸神庙屋自颓。毅宗六年四月。宴万寿亭将罢。假山颓。牝鸡鸣。
五行四曰金。从革。金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时则冶铸不成。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讹言。时则有毛虫之孽。时则有大祸。其徵恒旸。其色白。是为白眚白祥。太祖十一年。原州山涧寺铁佛。汗三日。显宗二十年。闻喜县。出水精玉璞四万馀枚。仁宗二年。东海中两石进退相击。高宗七年。耽罗郡有石百馀自行。中最大石欲还来而止。馀石皆止不行。忠穆王元年。有大石自涉长湍渡。成宗十年七月旱。教曰。季夏已阑。孟秋将半。尚愆时雨。心轸忧怀。未知政化之陵夷欤。刑赏之
五行四曰金。从革。金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时则冶铸不成。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讹言。时则有毛虫之孽。时则有大祸。其徵恒旸。其色白。是为白眚白祥。太祖十一年。原州山涧寺铁佛。汗三日。显宗二十年。闻喜县。出水精玉璞四万馀枚。仁宗二年。东海中两石进退相击。高宗七年。耽罗郡有石百馀自行。中最大石欲还来而止。馀石皆止不行。忠穆王元年。有大石自涉长湍渡。成宗十年七月旱。教曰。季夏已阑。孟秋将半。尚愆时雨。心轸忧怀。未知政化之陵夷欤。刑赏之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3L 页
不中欤。启牢狱放囚徒。避正殿。减常钐。祈天祷佛。望祀山川。未观石燕之飞。转见金乌之赫。由予凉德。致此亢阳。欲推养老之恩。以表忧农之念。准雍熙三年。赐给老人制。在京城庶民年八十已上者。所司具录姓名申闻。仁宗十三年。西部蝗。太史奏曰。今蝗虫四起。此乃国多邪人。朝无忠臣。居位食禄如虫。宜举有道之人置之列位。以弭其灾。明宗十三年二月。自京西州县达于京城。讹言国家禁畜白犬。不从令者诛。凡畜白犬者。皆杀之。或投之江中。其不欲杀者。涅其毛。特下诏禁之乃止。八月癸巳朔夜。城中大噪。声震都下。十五年。妖言江南妇女美艳无夫婿者皆死。良家女闻之曰。吾属当死。何所惜。至有淫奔街巷者。王闻之。命有司。设佛事以禳之。高宗十年三月。京城妖言。今月初八日。人出门外则辄死。是日市肆为空。十八年十月。东京驰奏。有木郎言我已到敌营。元帅某某人也。我等五人欲与交战。期以十月十八日。若送兵仗鞍马。我等便当报捷。因以诗寄崔瑀曰。寿夭灾祥。非一贯。人人居此未曾知。除灾致福是难事。天上人间。舍我谁。瑀倾信私。备画韂鞍马授内侍金之席送之。其后无验。木郎即木魅。三十六年十一月。有童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4H 页
谣云。瓠之木枝。切之一水钐。陋台木枝。切之一水钐。去兮远而去兮。彼山之岭远而去兮。霜之不来。磨镰刈麻去兮。三十七年五月。京城讹言用人五十祭天狗。男女惶怖。奸猾因之。乘昏淫。盗者甚众。御史台榜谕不能禁。月馀乃息。忠烈王二十年正月。童谣云。万寿山烟雾蔽。未几。世祖皇帝讣至。恭悯王十年十一月。王避红贼幸福州。乙未。幸映湖楼。乘舟游赏。观者如堵。或有诵谶而叹曰。忽有一南寇。深入卧牛峰。天云牛犬吼。龙离海。浅水弄清波。古闻其言。今见其验。十二年六月甲子。阙内惊。十六年。民间讹言五六月人当尽死。人各美衣食待之。宪司禁之益哗。十八年二月丙辰寅时。讹言唐船已入西江。城中汹汹。流离失所者颇众。二十一年六月庚辰。讹言唐人食人于京内外。二十二年四月。义城库洞有巫女。夜梦虾蟆无数聚于一处。有一青衣女。承命于黄衣女。传于巫女曰。汝言于上。致作大家九。吾不居之。速罢影殿役。翌日午。有神降于巫女曰。今国多妖孽。亡徵见矣。吾受国恩。有阴骘。国尚不亡。盍告王吾还王陵矣。辛祦十四年童谣。有木子得国之语。军民无老少。皆歌之。恭让王三年十一月。民间讹言。帝使求童女而来。举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4L 页
国疑惧。嫁女之家。灯烛相连。辉映街里。其不备礼而婚娶者。不可胜计。元宗二年正月。虎聚固城县石泉寺洞。击鼓而舞。忠烈王十三年四月。有狐昼入大殿。恭让王二年九月。虎入新都门下府。搏人而去。时迁汉阳才数日。虎多害人畜。人皆畏惧。王遣使祭白岳,木觅,城隍以禳之。定宗七年。临津县。献白雉。高宗四十三年。雨水银。
五行五曰土。土居中央。生万物者也。而莫重稼穑。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沴之而为异。为地震为土雨。时则有夜妖。时则有裸虫之孽。时则有牛祸。其徵恒风。其色黄。是为黄眚黄祥。毅宗十二年十月乙卯。幸白州。丙辰。入御重兴阙。丁巳。受贺于大化殿。是日天地昏黑。大风拔木。王颇疑之。多方祈禳。十一月丙子。天暗如夜。温如三月。辛祦十一年七月戊寅。地震。声如阵马之奔。墙屋颓圮。人皆出避。松岳西岭石崩。祦曰。此地震。无乃天欲陷辽东耶。穆宗十年。耽罗瑞山涌出海中。高可百馀丈。周围可四十馀里。望之如石硫黄。恭悯王八年。赤黑群蚁相战。司天监奏。兵志曰。蝼蚁战。兵大兴。九年四月壬辰。赤黑群蚁相战。与前年皆初六日也。明宗九年三月。南原府民家
五行五曰土。土居中央。生万物者也。而莫重稼穑。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沴之而为异。为地震为土雨。时则有夜妖。时则有裸虫之孽。时则有牛祸。其徵恒风。其色黄。是为黄眚黄祥。毅宗十二年十月乙卯。幸白州。丙辰。入御重兴阙。丁巳。受贺于大化殿。是日天地昏黑。大风拔木。王颇疑之。多方祈禳。十一月丙子。天暗如夜。温如三月。辛祦十一年七月戊寅。地震。声如阵马之奔。墙屋颓圮。人皆出避。松岳西岭石崩。祦曰。此地震。无乃天欲陷辽东耶。穆宗十年。耽罗瑞山涌出海中。高可百馀丈。周围可四十馀里。望之如石硫黄。恭悯王八年。赤黑群蚁相战。司天监奏。兵志曰。蝼蚁战。兵大兴。九年四月壬辰。赤黑群蚁相战。与前年皆初六日也。明宗九年三月。南原府民家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5H 页
有牛生犊。两头两耳。十七年八月。清州民家牛生犊。一身两头。忠烈王五年。庆尚道牛疫。屠者烂手而死。文宗二十三年三月丁亥。贞州海中。沙土忽堆积如岛屿。舟船阻碍。命有司禳之。乃灭。仁宗四年四月庚子。兴王寺三层殿主佛头。无故自落。明宗十七年四月癸酉。智异山神像头忽亡失。王遣中使索之。数月乃得。成宗十一年九月。登州稻穗长七寸。黍穗长一尺四寸。肃宗三年十月。灵光郡及管内郡县。稻一种再熟。睿宗十一年六月丙子。尚州献瑞麦一茎四穗。十二年六月。尚州献瑞麦两歧三穗。上表以贺。恭悯王十五年十月。全罗道都巡问使金。献十节稻。辛祦九年五月。庆尚道晋州。大麦一茎一穗三四歧。呜呼。物于天地之间。其数有万。而其生也莫能逃于五行之气。惟人独禀其全。故于物为最灵。其馀动植之类。各得其偏。然其发为英华美实。气臭滋味。羽毛鳞介。文彩强柔。亦皆得其一气之盛。故至治之世。圣人顺天地以治人。而取材于万物以足用。政能得其道。而取不过道。则天地以位。万物以育。而民以安乐。后世政乱。民有愁苦之情。则天地之气沴。三光错行。阴阳寒暑失节。以为水旱蝗螟。风雹雷火。山崩水溢泉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5L 页
渴。霜雪不时。雨非其物。或发为氛雾虹蜺光怪之类。此天地灾异中大者。而至于动植之类。亦失其本性而为变怪非常。下至细微生民日用服食器物。歌谣疾病之间。推以事类。考其所发。盖亦有不得逃其人事之得失。此所以自汉以来数术家。皆传守为学。其说虽为委曲繁密。有中有不中。而要之不可废也。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一人之中和而为天下之本。至于位天地而育万物。刘向,歆父子之论。虽不及此。而后世为灾异之学者。不可不知此义焉尔。丽史本志。其书灾祥甚悉。而特撮其大者。著于篇。考其多寡。验以时代。亦可以观盛衰理乱之所由也欤。
选举志
自三代道衰。私常掩公。汉之孝廉诸科。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进人之道。非不多也。至其弊也。恒患于不公。孤寒抱才。伏于丘壑者。与凡泛驾跅弛。不受羁络者。攀援路绝。陶镕无术。不为遗珠则终成弃材。此隋,唐科举之制所由兴。要以存公道于世间者也。然举天下之士英雄俊杰庸愚阘茸。而纳之于曰彀之内。决得失于数场之试一夫之目。而幸不幸居其间。亦何
选举志
自三代道衰。私常掩公。汉之孝廉诸科。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进人之道。非不多也。至其弊也。恒患于不公。孤寒抱才。伏于丘壑者。与凡泛驾跅弛。不受羁络者。攀援路绝。陶镕无术。不为遗珠则终成弃材。此隋,唐科举之制所由兴。要以存公道于世间者也。然举天下之士英雄俊杰庸愚阘茸。而纳之于曰彀之内。决得失于数场之试一夫之目。而幸不幸居其间。亦何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6H 页
以尽天下之人才乎。然而议者谓之后世多私。不可废者科举也。岂不悲哉。三国以来。初无科举。高丽光宗用双冀言。始以科举选士。盖科举之法。行于中国三百有馀载。至西宋时。始入我东。其法祖述唐制。其学校有国子太学四门。又有九斋学堂。而律书算学。皆隶国子。其科举。有制述,明经二业。而医,卜,地理,律书,算,三礼,三传,何论等杂业。各以其业试之。而赐出身。其国子进士。升补生员试。又间设焉。亦足以使人兴于学也。又有武学。暂置而旋罢。此外又有遗逸之荐。门荫之叙。成众爱马之选补。南班杂路之升转。所进之道非一。而至于清要崇高之职。则未尝不由科目之路。可谓盛矣。大抵丽兴四十一年。为光宗九年。而以双冀献议。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景宗二年。亲试进士。成宗始临轩覆试。穆宗改定科举法。以三月开场锁闱。贴礼经十条。明日试诗赋。越明日试时务策。至十日。定奏科第。乃开锁其明经以下诸业。上年十一月毕选。与进士同日放榜。显宗二年。始定糊名试式。十五年。判诸州县千丁以上岁贡三人五百丁以上二人。以下一人。令界首官试选。制述业则试以五言六韵诗一首。明经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6L 页
则试五经各一机。依例送京国子监更试。入格者许赴举。馀并任还本处学习。如界首官贡非其人。国子监考覈科罪。文宗十六年。始行封弥之法。睿宗十四年。东堂始用经义。仁宗判凡诸州贡士。依前定额数。若有才堪贡选。不限其数。所贡之人。将申送日。行乡饮酒礼。牲用一牢。以官物充。忠穆王改定。初场试六经义,四书疑。中场古赋。终场策问。恭悯王十四年。李仁复李穑建议。禁举子挟册。易书试卷。以防假滥。十六年。林朴上书请科举一依中朝。搜捡通考之法。辛祦十二年。李穑知贡举。举子年未满二十。不许赴举。恭让王元年。大司宪赵浚等上书曰。今之学者。以雕篆之学。幸中科第。取荣一身。自以为足。从仕之后。尽弃所业。昧于施措。以负国家崇儒重道之意。愿自今。聚各年及第四品以下。对策殿庭。中者使掌制教。不中者左迁。以振儒风。其学校之法。亦有条理。睿宗四年。国学置七斋。以待专经之士。周易曰丽泽。尚书曰待聘。毛诗曰经德。周礼曰求仁。戴礼曰服膺。春秋曰其一。武学曰讲艺。试取大学崔敏庸等七十人。武学韩自纯等八人。分处之。十四年。国学始立养贤之库以养士。仁宗之时。详定学式。国子学生。以文武官三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7H 页
品以上子孙及勋官二品带县公以上。并京官四品带三品以上勋封者之子为之。太学生以文武官五品以上子孙。若正从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者之子为之。四门学生。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官七品以上之子为之。三学生。各三百人在学。以齿序。凡系杂路及工商乐名等贱事者。大小功亲犯嫁者。家道不正者。犯恶逆归乡者。贱乡部曲人等子孙及身犯私罪者。不许入学。其律学书学算学。皆肄国子学。律书算及州县学生。并以八品以上子及庶人为之七品以上子情愿者听。国子大学四门。皆置博士助教。必择经学优长。景行修谨。堪为师范者。分经教授诸生。每授一经。必令终讲。未终讲者。不得改业。年终。计讲授大小。以为博士助教。考课等第。律书算学。只置博士。律学博士。掌教律令。书学掌教八书。算学掌教算术。凡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毛传,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必令兼通。诸学生课业孝经,论语。共限一年。尚书,公羊,谷梁传各限二年半。周易,毛诗,周礼,仪礼各二年。礼记,左传各三年。皆先读孝经,论语。次读诸经。并算习时务策。有暇兼须习书。日一纸。并读国语,说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7L 页
文字林,三仓尔雅。恭让王元年。大司宪赵浚上书曰。愿自今以勤敏博学者。为教授官。分遣五道各一人。周行郡县。其马疋供亿。并委乡校主之。又以外方闲居业儒者。为本官教导。令子弟常读四书五经。不许读词章。而教授官循环周行。严立课程。身自论难。考其通否。登名书籍。诱掖奖劝。以成实材。其有得人才之多者。擢以不次。若不能教诲而无成效者。亦将论罚。此议虽未及施行。原其立法定制之初。养育之方。选取之制。铨注之法。累世子孙凭藉而维持之。东方文物之盛。拟诸中华。自权臣私置政房。政以贿成。铨法大坏。而科目取士。亦从而汎滥。于是黑册之谤。粉红之诮。传播一时。而高丽之业。遂衰矣。当其盛时。主司者公道以行之。应举者磨励以须之。上无谬举。下无遗才。君人者以是柄把。鼓舞一国之人。乐于成俗。尊恩门座主之礼。侈放榜荣亲之仪。掌试者若座主。在。既放榜。必具公服往谒。而门生缀行随之。学士拜于前。门生拜于后。众宾虽尊长。皆下堂庭立。俟礼毕。揖让而升。以次拜贺。于是学士邀至其第。奉觞称寿。及第者无两亲者。荣亲代以侍养父母,妻父母。皆无则代以伯叔父母。游街日。入其坊厢。父老士庶。笙歌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8H 页
盛服。随从以宠之。自上又特赐蓝袍犀带戴花张盖以荣之。而又进士明经十举不第及医卜业生在学满二十年。年踰五十者。特许释褐。文宗时。取十上不第者。赐元长等五人。恩赐出身。又赐明经二人及第。使枯项黄馘抱铅椠老死之人。亦得以无冤其心。可谓厚矣。自是士愈彬彬焉。至有登于中朝制科者。宋七人元八人。而金涛又中皇明制科。其盛如此。凡高丽光宗以后四百三十馀年之间。赐及第者。为二百五十三榜。而其数为六千五百二十二人。国子监试。即进士试。而德宗世。始置升补试。即生员试。而毅宗世始置。或试赋及十韵诗。或试诗赋经义讫。丽末而进士试凡一百三十九榜。生员试凡三十三榜。入格者前后凡一万一千六百一人。医卜地理等杂科。不在其中。辛祦十一年。尹就为掌试。所取皆势家乳臭之童。时人讥之为粉红榜。以其儿童好着粉红衣也。公道不行于科场。而国随以陨。科试之关于世运。识者觇之。其盛衰治乱之候。往往不逃于此。可不慎欤。凡铨注之法。国初以吏部主之。明宗以后权臣当局。置政房于私第。选法淆乱。无复纪极。或使翰林密直主之。或使承宣政色主之。其后又有典理军符分掌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8L 页
文武选法。而吏兵部为虚位。贿赂公行。廉耻道丧。以至于白银图点之风。隐批卖弄之习而极矣。至于守令之官。则成宗以前。初不置之。使乡豪主民。如三重大匡,重大匡之职及堂大等,大等事审官之号户长。安逸户长之属是也。每假公务。侵暴百姓。民不堪命。成宗因崔承老之言。始改州府郡县吏职。而显宗时。又定诸外官。奉行六条。而自朝廷差遣守令之法。盖在其中叶矣。其末也不任士人。而监务县令之职。乃以府吏胥吏为之。权臣又差其私人。夺人田民。卖弄威势。贪残之祸无异盗贼。而按廉之职。亦多位卑望轻。不能弹压州府。朝廷虽欲矫救。终莫之能焉。大抵丽代外官之制。苟且甚矣。其荐举之制。则列朝惟成宗劳来岩穴。搜访丘园。其意甚盛。是以当世得人最盛。如姜邯赞,蔡忠顺,皇甫愈义,姜民瞻等。皆其所养。崔承老,崔亮等。亦皆一时之名臣。尝下求贤之教曰。殷宗之于傅岩。徵用胥靡。周王之于渭水。登庸渔师。或任之耳目之司。或授以台衡之职。故能匡扶社稷。经济邦家。朕自总万机。思齐七政。非积学。无以知善。非任贤。无以成功。是用内开庠序。外置学校。辟较艺之场。广取士之路。犹未致怀宝出众之士。安知无蔽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9H 页
贤妨能之人。凡有文才武略者。请诣阙自举。其他教辞。多醇深鸿远。庶几于两汉制诏焉。其后嗣王虽有明暗。而犹能遵而行之。世有贤良孝廉之荐。外方敦遣之制。而其外杂调用人。有成众,爱马,叙亲,叙功添设职及役官其人之法。皆用意委曲。立条纤悉。颇可为法于后代。而所谓成众官者。其选补之法。有内侍院,茶房,司楯,司衣,司彝等官。盖备宿卫,近侍之任。必考其世籍才艺容貌。乃许入属。仕满者。或拜朝官。或除守令。而其人者。国初选乡吏子弟。为质于京。且备顾问其乡之事。谓之其人。役满亦加职焉。而爱马无所考矣。
舆服志
人不可裸而行。上古皮卉以为衣。圣人恶其无制也。上衣下裳。取则于乾坤。使民卞上下之分。而知尊卑之序。仪章粲然。民志以定。是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刘向洪范五行传。民有非先王之法服。制㨾不经者。谓之服妖。则禹服之外。不沾先王之化者。其衣冠制度。乌得无服妖之叹也。朝鲜之人。盖多白衣。君子以为殷家尚素之遗风。而新罗太宗王。请袭唐仪。是后冠服之制。稍拟中华。高丽之世。因用罗旧。光
舆服志
人不可裸而行。上古皮卉以为衣。圣人恶其无制也。上衣下裳。取则于乾坤。使民卞上下之分。而知尊卑之序。仪章粲然。民志以定。是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刘向洪范五行传。民有非先王之法服。制㨾不经者。谓之服妖。则禹服之外。不沾先王之化者。其衣冠制度。乌得无服妖之叹也。朝鲜之人。盖多白衣。君子以为殷家尚素之遗风。而新罗太宗王。请袭唐仪。是后冠服之制。稍拟中华。高丽之世。因用罗旧。光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69L 页
宗始定百官公服。以明等威。毅宗时。平章事崔允仪裒集祖宗宪章。杂采唐制。详定古今礼。上而王之冕服舆辂。以及仪卫卤簿。下而百官冠服。莫不具载。一代之制备矣。然而宋,辽,金,元之世。亦有大国所赐冠服舆辂印章之属。而又因前后国人之建议。上下衣冠服色。随时沿革。不常其制度矣。王视朝之服。忠烈以前。皆用柘黄袍。文宗,仁宗因辽金之赐。乘象辂。祀圆丘。无异天子之制。而至于出入仪卫。黄伞在前。舞蹈警跸。受贺呼万岁。忠烈朝元之后始除之。而犹不去黄伞。朝臣则紫绯皂绿之衣。犀金银玉之带。皆视上国。而第其尊卑之等。恭悯王六年。司天少监于必兴上书。玉龙记云。我国始于白头。终于智异。其势水根木干之地。以黑为父母。以青为身。若风俗顺土则昌。逆土则灾。风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盖是也。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僧服黑巾大冠。女服黑罗。以顺土风。从之。十六年。教曰。我国群臣冠服。既以土风所宜制定。俾有上下之辨。不可易也。近来轻改趍便。尊卑混淆。今后诸君,宰枢,代言,判书,上大护军,判通礼门,三司左右尹,知通礼门。黑笠白玉顶子。三亲从诸总郎,三司副使,八备身前陪,后殿护军。黑笠青玉顶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0H 页
子。诸正佐郎。黑笠水精顶子。省台成均典校,知制教员及外方各官员。黑笠随品顶子。县令,监务。黑笠无台水精顶子。是岁百官始着笠朝谒。二十一年。命代言班主以上。皆戴黑草方笠。二十三年。命宰相台省重房阁门着笠。辛祦元年。始令各司胥吏着白方笠。八年。宪府与书云观启。我国木性。不宜服黄白赤色衣。夫青黄赤黑白五者。类水火金木土之不可偏废也。白者。凡人在服。与无父母而其心哀素者。不可以禁令而不服也。黄赤者。将士戎装及妇女常饰通行而共须者。又何可以立制而防之乎。天地大势。以方外别国。高丽最近于中州。山川风气。与燕齐无间。则服色青黑。何可自别于中国乎。其为水根木干之论者。蔽累甚矣。忠烈以后。开剃辫发。袭胡服以从元俗。殆将百年。及 大明太祖高皇帝赐恭悯王冕服。王妃群臣。亦皆有赐。自是衣冠文物焕然复新。彬彬乎古矣。
百官志
东方文物之治。肇自箕圣。而设官分职。所以代天而理民。其一代之制。宜有可观。而今无所考。一二可见于遗史者。有大夫博士等名目。而卫满朝鲜时。大臣
百官志
东方文物之治。肇自箕圣。而设官分职。所以代天而理民。其一代之制。宜有可观。而今无所考。一二可见于遗史者。有大夫博士等名目。而卫满朝鲜时。大臣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0L 页
则有相国。外官则有尼溪长等称号。其仿中国官制。可知矣。罗丽济三国。官勋爵阶。参以方言。冗杂猥琐。莫可称述。高丽之初。遵用泰封新定之制。而亦荒陋鄙俚。多沿罗代之旧。然太祖天授二年。犹立三省,六尚书,九寺,六卫。略仿唐制。洎于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盖自箕子以来初有。亦可谓一代之文治矣。然时当五代,西宋之初。与中国限。以辽,金杂虏之迭兴。幽,燕,辽,沈之路不通。所以自帝其国。官名爵号。自大臣以下。皆拟上国。其间亦有可笑者。平章事本非官名。而唐太宗以尚书令升储位。故臣下避。不敢居其职。为宰相者。常知中书门下平章军国重事。而遂有平章事之名。高丽仍以为国相之号。开府仪同三司。本周隋间假借冒滥之号。亦非藩国之所可有。而以散阶入衔。其馀官号亦多此类。事元以后。虽悉改之。而丽代宰相名最不正。三师曰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曰太尉,司徒,司空。虽有其官。而无其人则阙。其国相之号则景宗以上。称内议令。成宗改内史令。文宗以后。始谓中书令。而秩则从一品。而又有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皆兼平章事之衔。又于中书门下。各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1H 页
置平章事。并秩正二品。盖是宰相之职。而忠烈王事元以后。则中书门下之称。变而为佥议府。曰都佥议使,佥议中赞,佥议赞成事。而宰相之号。遂失其旧。漫然不可纪矣。大抵丽之盛时。省不过五。枢不过七。宰相之职举。而庶司百僚各供其职。及其衰也。省宰增至七八。事元以来。事多仓卒。佥议密直。每于都评议司商议。商议之名又起。与闻国政者。至六七十人。于是六部徒为虚设。百司涣散无统而政事不复修举矣。唐朝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丽制则宝文阁及崇文,弘文,集贤殿。皆自为一官而无所统属。至于政堂门下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注,左右补阙。则不别设司而皆隶门下府。此又异于唐制矣。密直司者。拟宋枢密院。而成宗时。称中枢院。显宗改为中台省。献宗时则直称枢密院。崔忠献当明神之际。权盖一国。而其官则不过为枢密院知奏事。知奏事者。今都承旨之职也。其弟忠粹又居之。则为当世要任。可知也。忠烈王时。始称密直司。而艺文馆则掌制撰词命之职也。与弘文集贤宝文诸馆殿。一例极选。而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翰院亦然矣。中叶以后。官名多有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1L 页
所变更。庶司不常其废置。其详不可得而言。盖三省者。门下府,尚书省,密直司也。六部者。吏,兵,户,刑,礼,工曹也。宰相统六府。六府统府,寺,监,署,仓库。简以制繁。卑以承尊。令出于一而百职应之。此其经常之制。而见于史者。寺十八。署二十四。仓库十五。局三。又有宫院宫观院,部。东宫诸王子诸妃主府僚属。又有宫内之职。宫主,宅主,公翁主之号。且都监各色。因事以置。事已则罢。或遂置而不废。其类繁多。莫能遍举。至于西班武职。太祖二年。置六卫。穆宗时。始备职员。后又置鹰扬,龙虎二军。在六卫之上。又设重房。使二军六卫上大将军皆会。毅明以降。武臣用事。重房之权益重。忠宣罢而旋复。终高丽之世。而不能废焉。各军各卫。有上将军大将军中郎将郎将等官。其详繁不可纪。至于外职。则有掌戎政者。曰兵马使。专制方面。则初曰节度使。后曰按廉使。东西两京则有留守官。此其大体也。勋爵散阶则始仿中国。元以后改之。大抵勋有上柱国。柱国爵有公侯伯子男。并食邑几户。当世为宗亲公卿者。生而官衔照烂。死而墓道辉炳。不异于华人矣。然藩王而帝制。其可乎。然而忠烈以来。官名既改。代有纷更。大小臣工。往往有四五改而不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2H 页
已者。恭悯之世。则二十年之间。四改官制。而新旧错乱。尤不胜其烦复。自当世居官者。犹不自信其官号爵称。谱阀碑碣。又何以考徵于后世乎。故自成宗以后。官制及员额之数。具列于谱。而忠烈以下。姑阙之。门下府则有判门下,中书令,侍中,赞成事,内史侍郎,平章门下侍郎,平章事,评理,政堂文学,知门下府事,常侍直门下,左右司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献纳,左右司谏,左右正言,门下录事,注书。尚书省则有尚书令,左右仆射,知省事,左右承,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都事。三司则有判事,知司事,副使,判官。密直司则有判院事,院使,知院事,同知院事,副使,签书院事,直学士,知奏事,左右承宣,左右副承宣,堂后官。诸曹则有判事,尚书,知部事,侍郎,郎中,员外郎。考功司则有郎中,员外郎。都官则有郎中,员外郎。司宪府则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馆阁则有学士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院,权务知制诰,修撰官,翰林院直学士,直阁校勘大提学,提学,直提学。成均馆则有大司成,博士,助教,学谕,祭酒等官。诸寺则有判事,监少,监承郎,校书郎,正字,校勘,太常卿,少卿,博士,司议,斋郎,内给事,注簿,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2L 页
直长,小尹,副令,太医监,监少,监丞,博士,医正。通礼门则有阁门使,副使,祗候。诸署则有令,丞,直长,副直长。仓库则有使,副使,丞,注簿,直长。五部则有使,副使,录事,权务。东宫官则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宾客,左右庶子,左右谕德,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左右赞善,中舍人,洗马,文学,司议郎,知府,事丞,司直。诸妃主府则有左右詹事,少詹事,注簿,录事,令史书,令史书艺,记官,通事,舍人,给事。诸王府子则有典签,录事。至于诸司都监各色。亦有官属而置罢纷纭。且其名号多出于明神后。一切武臣任意撰定。率皆鄙俚。不足采录。而诸宫殿官。诸真殿直。诸馆直。诸坛直。诸神庙直。诸牧监直。诸窑直。诸亭院直。亦皆有使,副使,判官,杂权务,权务,丙科权务等职名。大略文武荫官员七百五十馀人。而西班又七百三十五人。外官则五道两界四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五县二十九镇。京曰留守。道曰按廉,转运,劝农,都统等使。两界则兵马使。宰相在京。遥领者曰行营兵马使。牧曰制使。府曰大都护,大都督,中都护使,副使,防御镇使。州郡曰知事。县曰令尉监务。诸镇曰将副将。馆驿曰使丞。诸津渡曰句当。并掖庭局六十七人。内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3H 页
侍府一百二十一人。诸省府司寺掾属及西京土官诸大都护府,判官,法曹等官。亦无虑千馀人。而中世以后。北事胡元。南与倭战。别抄红巾之乱。而乍置旋罢。如都巡问使,安抚使,巡军万户等名色。殆不可胜数。总之内外官食禄于王家者。殆近三千员。视诸唐虞五十。夏商官百。其滥已甚矣。以数千里山河。百许万编户。三千人共治之而不足。及其衰也。官愈冗而政愈乱。遂至于乱亡而不救。何者。盖大官高位。君子居之则官愈重而位愈贵。小人居之则民之视之不见其高且贵焉。而与微官末职无异也。而国遂与之轻焉。虽有千官布位。百僚无阙。适足为蠹国耗财之一端而已。竟何益哉。呜呼。后之为国家者。可以鉴矣。
礼志
史臣郑麟趾曰。夫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于是圣人制礼以立人纪。节其骄淫。防其暴乱。所以使民迁善远罪而成美俗也。高丽太祖立国经始。规模宏远。然草创未遑议礼。至于成宗。恢弘先业。祀圆丘。耕籍田。建宗庙。立社稷。睿宗始立。局定礼仪。然载籍无传。至毅宗时。平章事崔允仪撰详定古今礼五十卷。然阙遗尚多。自馀文籍。再经兵火。十存一
礼志
史臣郑麟趾曰。夫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于是圣人制礼以立人纪。节其骄淫。防其暴乱。所以使民迁善远罪而成美俗也。高丽太祖立国经始。规模宏远。然草创未遑议礼。至于成宗。恢弘先业。祀圆丘。耕籍田。建宗庙。立社稷。睿宗始立。局定礼仪。然载籍无传。至毅宗时。平章事崔允仪撰详定古今礼五十卷。然阙遗尚多。自馀文籍。再经兵火。十存一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3L 页
二。今披史编及详定礼。旁采周官,六翼式目编录,蕃国礼仪等书。分纂吉凶军宾嘉五礼。作礼志。呜呼。古者以礼为治。周衰礼丧。于秦汉兴。礼稍出。然不过仪章度数之间。所谓礼之末节而已。何礼之可云哉。自唐,宋士大夫已常太息乎斯。况东国乎。箕子东来。大革九夷之俗。而为八条之教。礼在其中矣。箕子世衰而四郡二府之际。犹有仁贤之化。华人称之为君子国。此岂无礼而然哉。三韩三国之所以为礼。不可考。而考诸高丽礼。可以知其一二矣。大抵东国之所谓礼。出于唐贞观,开元礼者为多。而参用蕃国礼仪。所谓蕃国。罗丽济之属也。然诸国相沿。不过有司所纪事物名数。登降揖让拜俛伏兴之节。若尔事而已。岂有所谓士大夫相与讲究。定为一代之礼也哉。高丽之兴。历五王六十五年。而成宗始有制作之意。显宗继之于仪文度数之间。颇遵华制。而至于所谓礼乐之本则盖蔑如也。如婚姻男女之际。丧葬祭祀之间。人之大伦大节所系。而同姓之婚不避。期功三年之丧。举世不行。此与夷狄何异哉。然自春秋之世。以齐鲁之俗。而有姑姊妹不嫁。吴孟子之类。史不胜记。鲁人有行三年者。而孔子叹其知礼。礼教之衰。中国尚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4H 页
然。岂独于东国而夷之哉。斯不足为累于文武箕子之治也。睿宗时所定礼仪。既失所传。而崔允仪等所定礼吉礼。大祀则有圜丘,大庙禘祫时。功臣配享景灵殿,诸陵。中祀则有籍田,先蚕,文宣王庙。小祀则风师雨师雷神灵星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州县文宣王庙,大夫士庶人祭礼。杂祀凡十四条。曰凶礼则有国恤,陈慰仪,祔太庙仪,上国使祭奠,赠赙,吊慰仪,先王讳辰,真殿酌献仪,上国丧,邻国丧,诸臣丧。五服制度。百官忌暇。凡十一条。曰军礼则有遣将出征仪,师还仪,救日月食仪,季冬大傩仪凡四条。曰宾礼则阙。曰嘉礼则有册王子王姬仪,公主下嫁仪,进大明表笺仪,元正冬至上国圣寿节望阙贺仪,元正冬至节日朝贺仪,元会仪,王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贺仪,王太子节日受宫官贺并会仪,立春贺仪,新雪贺仪,宥旨贺仪,一月三朝仪,亲祀圆丘后斋宫受贺仪,大观殿宴群臣仪,老人赐设仪,宣麻仪,东堂监试放榜仪,仪凤门宣赦书仪,朝野通行礼仪,宰枢谒诸王仪,两府宰枢合坐仪,六官诸曹官相谒仪,诸都监各色官相会仪,参上参外人吏掌故谒宰枢及人吏掌故谒参上参外仪,文武员将人吏起居仪,监狱日台省内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4L 页
侍坐起仪,按察使别御及外官迎行幸仪,外官迎本国诏书仪,外官问圣仪,新及第进士荣亲仪,外官出官仪,三品使臣按察使相会仪,按廉诸别御相会仪,兵马使及军官拜坐仪,北界营主副使及幕下员相会仪,两界兵马使厅行礼仪,诸道计点使中护评理尹使相会仪,平壤府尹迎观察使仪,牧都护知州员同坐仪,外官迎兵马使及兵马使外官迎衔命宰枢仪,外官遥谢改衔仪,西京官寮加职遥谢仪,防御员将谒按廉及参上官仪,上元燃灯会仪。仲冬八关会仪凡四十四条。以为吉凶军宾嘉五礼。用之郊庙朝廷乡党士庶之间。虽不足与论于风教化理之盛。亦足以自成一代之定制矣。若乃名目度数。器物服色。仪注节次。凡弥末之节文。皆有司之事。自具于旧志。不可以悉记。记其节目之大者。及废置得失沿建异同之迹。以为后考焉。圜丘之祭。始于成宗。成宗二年正月辛未。王亲祀圜丘祈谷。配以太祖。名虽祈谷雩祀。而实则郊社天地也。高丽臣元以前。纪元称朕。其臣称陛下。仪制多仿天子无异。安南日本之自帝其国。圜丘方泽。亦其一也。社稷宗庙景灵殿诸陵之祭。与凡中祀籍田先蚕文宣王庙释奠之祭及小祀风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5H 页
云雷雨先牧马社山川诸杂祀之祭。其取具陈设。工歌祝号。荐祼兴俯之节。皆视圜丘之制。而随其大小增减损益。其详具于本志。迨及 本朝。其仪亦多遵用者。载于掌故而可知矣。至于国恤之仪。则高丽人多忌讳。至国有大故。则临时采掇附比以从事。事已则不传。故其见于史者。特梗槩而已。呜呼。汉文为易月之制。而尧舜以来。如丧之哀。遏密之痛。臣子不得行其礼。民间三年之丧。亦从以废。其间虽有晋武帝,魏孝文,周武帝力行三年之丧。终不能回汉文一日之遗诏。唐,宋以来。非无贤君懿辟。釐正不得者。何也。天下之人乐其便已。一人之贤。不能以矫之也。嗟夫。秦始皇焚灭六经。坑杀诸生。变尽先王之礼。而犹不能革。父死子报三年之服。则是秦皇犹有所忌而然也。汉文学黄老。而忍于决行。遂为万世灭弃天经之戎首。世以汉文为贤。非至论也。呜呼。礼教既衰于中国。而外国随之。至于高丽诸王而极矣。明宗之燃灯大会。忠宣之红鞓听乐。或在祥期之内。或在山陵之前。居人上而无礼至此。虽其为人之狂昏无所顾忌。斯亦易月之制误之也。汉文乌得辞其罪哉。其后忠烈之因山与其祔墓也。忠宣为礼。颇有可观。斯其从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5L 页
游上国名士。长进文识之后欤。其士庶五服之制。皆遵唐宋之制。而成宗十一年。制六品以下不入常参官。父母丧百日后。所司劝令出仕。除起复衔。以黪服耎角。遥谢行公。十五年七月。定朝官遭丧给暇式。忌暇各三日。每月朔望祭。暇各一日。大小祥祭。暇各七日。大祥之后。经六十日行禫祭。暇五日。明宗十四年七月。制文武八流以上者。妻之父母。依亲伯叔之妻。齐衰周年。给暇二十日。忠烈王三年。中赞金方庆持妻母服。命权宜后行。宰相服制后行。古无其例。时军国务繁。始有是命。恭让王三年五月庚子。更定服制。一遵大明律服制式。唯外祖父母妻父母服。与亲伯叔同。无后人。以三岁前遗弃小儿冒姓付籍者。即同己子。其以同宗之子亲近为先继后者。亦许行服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今许终其制。其中关系国家要务。必合起复者。启闻取旨。夺情起复。由是观之。高丽虽有五服之制。而所谓士大夫。不解官。束带从仕。无异平日。外祖父母妻父母服制。同于亲伯叔。此自高丽之制也。君臣上下。轻三年之制。而重于母妻。可知其先母后父之蛮风也。恭让王时。一遵华制。非高丽之政也。我 太祖当国。将兴礼乐之治。此其前茅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6H 页
也欤。若其嘉礼诸仪。如册王子王姬之礼。公主下嫁之节。杂采汉唐天子诸侯之制用之。无可记焉。唯老人赐设仪。颇有先王尊养高年之遗意焉。穆宗十年七月。御毬庭。集民男女年八十以上及笃废疾六百三十五人。临赐酒食布帛茶药有差。肃宗六年。亲飨国老于阁门。七年。王幸西京。召年八十以上男女。赐设于阙庭。命太子侑酒食。赐物有差。熙宗四年。飨国老庶老孝顺节义。王亲侑之。丙子。又大酺鳏寡孤独笃废疾。赐物有差。州府郡县。亦仿此例。王之亲赐设也。辄于同乐亭左右设席。视秩高下。酒盏则自十至四。果区则自十五至五。味器则自十三至四。幞纱,纹罗,厚罗衣,绫卿大绢,练绵,腰带,银金佩刀,红鞓,人蔘,花枝,蜡烛。皆具孝子顺孙。鳏寡孤独废疾之耆老者。亦与焉。仁恩厚德。自行于其间。斯亦庶几王者之政也欤。至若仲冬八关之会。则此自高丽一代之礼。而其仪卫之盛。酒馔之侈。香灯䌽棚之观。龙凤象马车船之戏。各极其盛。仙乐四奏。万舞前陈。御花寿尊。药奁果盒。词臣致辞。刺牧献表。华夷商客。东西藩使。耽罗国主。分班列坐。其贺语有一人有庆。八表来庭。天下太平。圣寿万年之句。山呼万岁。声出云表。沙墀阁
修山集卷之十三 第 576L 页
门。唱动千官。环威凤楼。观者倾都。其繁华盛丽之容。豪侈奇壮之观。三韩以来所未有。而太祖始之。成宗暂停。显宗复之。以至于恭悯。其本起于新罗,泰封事佛祈福之意。而高丽太祖作为典礼。著之训要。传于子孙。俾永敬依。其不经甚矣。仪文之委曲。品物之华美。前史所记详矣。以其不雅驯而阙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