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十四 (自动笺注)
耳溪集卷十四
 記
  
平山天使去思碑閣記
公元1591年
少時先輩言。
天使曰廣之銜命來東也。
終日焚香端坐
未嘗與人言。
讀書賦詩而已
及到王京
禮幣例贈
一切却不受。
長陵敬重之。
有贈
恐違公志。
有司
關東雪花紙。
印唐詩一帙以遺之。
乃受。
風神秀朗
塵世中人
肅廟時。
箕城老吏有及見公者。
常言國中士大夫多矣。
未嘗如此人。
公歸中朝
妙年入閣
竟死於弘光南遷之難云。
辛卯秋
余以西海節。
巡過東陽
見路左有古碑。
不能辨其字。
使人印來。
乃公與王天使夢尹去思碑也。
不覺悚然而驚。
讀其文。
益知公制行之高。
律身之嚴。
信乎前所不爽矣。
皇華四牡之行。
非有惠澤之及民者。
車盖所經之地。
使其人慕悅而不能忘。
至於立石寓思焉。
德容風聲感服人。
何其盛也。
發於外者如此
則存於中者可知已。
宜乎負天下重名。
萬世扶綱也。
王公文章醇雅
風儀峻整
姜公相伯仲
則其亦當世之賢大夫也。
噫。
二公之行。
實在天啓丙寅
詔使之臨小邦
於此矣。
况是碑也。
遲川崔公述之。
仙源金公篆之。
南吳公書之。
東方名流鉅公也。
其言豈不有徵
而其跡寧不可寶歟。
不可使顚倒蕪沒於荒田野草之間。
令州築臺而安之。
建閣以護之。
以禁樵牧之傷。
牛羊之觸焉。
余之爲此
不獨慕其人而不忍泯沒
將使後世奉使外國者。
取法焉。
安岳郡去思碑閣記
公元1628年
曾王考判决事府君
以肅廟戊辰
出守岳州
明年己巳
坤宮遜位
府君泣告吏民
解紱去。
在官十數月。
吏民思其德。
伐石以頌之。
後八十二年庚寅
孫良漢。
忝按海西
巡過是郡。
大石立路左。
圭首而龜負。
刻其面曰洪公淸白善政之碑。
下車拱立
瞻望摩挲
欲問故事
遺老盡矣。
况是年。
府君不諱之歲也。
俯仰悽愴
徘徊不能去。
屬地主鳩材度工。
建閣而安之。
設彩而華之
或曰
公之此擧。
實出於慕先人遺躅
後代不泯也。
意信美矣
然碑之不足恃久矣。
不能長存
安用閣爲。
杜元凱之沉碑漢水
徒知陵谷之有遷。
而不知石之有泐。
公能保此碑之無恙乎。
愀然斂袵曰。
有是哉。
吾之所恃者。
不在於石。
而况於閣乎。
吾祖之德在岳。
岳民
之慕在碑。
有時亡而民未嘗亡也。
今余之來。
民必曰。
某侯忠於國淸於官。
樹德之報。
有後矣。
誠使不肖爲政於是邦。
幸不得罪於斯民。
無忝吾祖
則民將曰某侯之賢。
使其孫能世其美矣
又曰。
某之爲方伯
能使先烈益光矣。
相與指點咨嗟
告戒子弟
嚴敬愛護
峴首之碑。
召伯之棠。
則是碑也雖與是邑相終始可也。
余之所恃者。
其在是歟。
旣成
遂書以自勉
贈訓鍊院正孫公(宗老)旌閭
公元1396年
良浩嘗尹東京
首訪鄕先生遺蹟
東江書院
月城君孫公曁其考鷄川兩世名德甚詳。
又見佔𠌫齋集。
鷄川君兄掌令公
抗節於李施愛之亂。
又見東京誌曰。
前縣監孫宗老死於雙嶺之戰。
良浩竦然驚歎曰。
是何孫氏之多賢也。
因求縣監後孫。
遺事而讀之。
月城君之玄孫也。
當仁丙子
罷官家居
國難
奮曰。
家世國恩
豈不死報耶。
卽率家僮
杖劒而西。
鄕人辛商賚,朴弘遠從之。
路聞淸兵充斥
商賚欲由竹嶺
原州營。
公曰。
何時也。
迂路求全耶。
與朴弘遠直趍鳥嶺。
倍道利川
南漢已被重圍
不得入。
遂投屬於左兵使許完軍。
雙嶺
公元1397年
善射
發輒中。
不敢逼。
一日軍中失火
敵兵從後乘之。
我軍大亂
皆超柵而遁。
弘遠急引公袖。
請與偕走曰。
無徒死。
以圖後效
張目叱曰。
赴君之急。
寧避死耶。
力戰而死。
奴億夫。
不肯去而死焉。
丁丑正月三日也。
弘遠歸報公家如此
始公將勤王
請於母夫人
夫人欣然許之曰。
汝誠汝家子也。
勿以我爲念。
手授繭絮小衣
以防矢丸。
拜受而出。
家人曰。
吾死於陣。
左肩黑子繭絮衣驗吾屍。
公子鐩聞變奔往。
尋之積屍如阜
肌凍色變
繭衣亦多相類者。
不可辨。
遂以矢復而歸。
遺衣封。
邑人謂之招魂葬
噫。
當國板蕩之時。
重兵厚祿者。
亦多顧望逡巡
惟公官微而居遠。
進與退俱無責耳。
慷慨揮涕
矢心一死。
母子之恩。
君父之難。
白刃而不懾。
原野而不悔。
何其壯也。
若其母之賢。
大義是勉。
一言顧戀之私。
宜乎生是子也。
良浩後過南漢
雙嶺
路人尙指丙子戰地
斷岸陗嶻。
下臨深淵
水色黝碧
恠鳥飛鳴
爲之徘徊悽愴不能去。
當時事聞。
例贈訓鍊院正。
丙子
本道多士以歲甲重回。
上書方伯
請加贈。
不報
今上御極七年
御史嶺南
搜訪忠臣孝子烈婦湮沒者。
五世生員
九。
裹足京師
上言陳其祖殉節狀。
上覽嗟歎曰。
宗老與其奴立殣。
其節卓卓
不愧杲卿
下禮曹。
禮官議曰。
臣死於君。
奴死於主。
法當幷旌其閭。
敎曰。
可。
鼎九以良浩曾莅其地。
頗悉本末
請記于綽楔
嗚呼
千古死國之士。
莫烈於顔常山
聖主之褒。
擬之斯人
可以炳耀百世
復何加焉。
常山官守
而死封疆其職耳。
若公之隻身赴難
蹈死如歸。
古人其尤難矣乎
盥手以識。
以見國家培養節義之盛。
不獨爲孫氏一門之榮云。
贈兵曹參判李公(彭壽)旌閭
公元1400年
鷄林
新羅故都也。
稱多魁梧奇俊之士。
歲庚辰
良浩爲鷄林尹。
躬履山川
訪古人之跡。
嘗過屬縣安康
見路傍有若斧而封者。
土人指之曰。
李義招魂葬也。
良浩式而致敬焉。
問其遺孫
李述賢者。
諸生見。
秀且才。
遊於鄕塾
持其祖逸事來示
公諱彭壽。
冠冕族。
湖西嶺南
四世矣。
幼有異質
十歲喪父哭擗。
不離殯側。
鄕里稱爲孝童
旣長。
萬曆壬辰
倭人入寇
車駕西狩
慷慨流涕曰。
君父在草莽。
吾以世祿裔。
豈可坐守書帷耶。
棄筆硏。
弓馬
甲午中武擧。
乙未冬
節度使朴晉。
公名
檄公爲伏
公元1056年
兵將
賊兵濱海
勢甚張。
官軍屢潰。
欣然起。
夫人孫氏曰。
吾今得死所矣。
一子襁褓不顧
卽以家僮五六人行。
里中從者二十餘人
遂赴蔚山陳。
一隊
西生浦。
設覆江口
伺賊出。
掩擊之。
公每奮臂先登
賊憚之不敢肆。
居數月。
賊引大兵至。
攻益急。
公兵少矢盡
短兵力戰
一軍皆沒。
時丙申正月四日也。
亂定。
家人尋屍不得
竟以遺衣服。
招魂而葬云。
賢因泣而言曰。
先祖殉國難。
若是其烈。
當時孤軍全沒。
事蹟未著
子孫微。
尙未得顯揚
以是病恨焉。
浩慨然歎曰。
壬辰之亂。
死於國者多矣。
或以王命死。
或以封疆死。
若公則眇然出身耳。
未有受命於朝。
挺身赴陳。
力扼勁敵
至於血膏原野
可謂烈丈夫已。
惜乎。
百年湮沒不章也。
後二十餘年。
今上七載。
遣使諸路。
節義
疾行千里
伏輦道上言。
歎賞之。
亟命本道
採實以聞。
觀察使多士之誦。
驛奏曰。
李某居家孝親
出身殉國
褒異之。
特命旌其廬曰。
忠臣之門。
因領議政鄭存謙奏。
贈嘉善大夫曹參判。
賢榮之。
來請記。
良浩旣識其死事始末
作而稱曰。
士君子殺身成仁
非以求名也。
然上之人不有扶植
則後之人其何以勸勉
書曰。
表厥宅里
樹之風聲
王政所急也。
聖上惓惓乎是。
前月旌孫氏之閭。
是月李氏之閭。
鷄林人也。
從此嶺外之士。
必多聞風而興者矣。
承旨權公(士敏)旌閭
上之八年甲辰秋八月
車駕幸永陵。
慶州人權學仁伏輦路上言。
陳其七世士敏
忠孝大節
賜旌褒。
下禮曹。
參判臣良浩。
按其狀而議曰。
故司饔主簿權士敏。
壬辰島夷之亂。
率其學徒起義兵。
八公山
出奇擊賊
斬獲甚多
傍近義士
聞風來附
乃與紅衣將軍郭再祐合兵
大破賊於火旺山城
嶺左十餘邑。
賴以獲全
在兵間。
遭母喪。
釋兵歸。
殯葬奠饋
一遵公禮
血泣三年
哀動隣里
猛虎當墓而吼。
士敏哭且諭曰。
汝非獸中之靈耶。
何忍驚動人體魄。
虎乃俛首而去。
人皆謂誠孝所感。
去年
因按臣之啓。
倡義之功。
旣命贈官
而觀其孝行
如是卓異
所謂求忠於孝者也。
宜別爲表揚
以勸爲人子者。
上可其奏。
特命旌其門。
仁聞命。
來見良浩。
請述其事。
以揭于綽楔
余嘗知慶州
素慕公節行
今乃以禮官
與聞旌褒之議。
實有曠世之感焉。
夫人大節
莫尙於忠孝
而惟公旣以忠贈其官。
以孝旌其閭。
呼盛矣。
公字粹彥。
自號梅軒
考諱德麟
文元公之學。
人稱龜峰先生
高氏三孝旌閭
康津趙奎文甫
湖南莊士也。
嘗謂余曰。
吾鄕有一門三孝者。
卽耽羅高氏也。
朝廷旌其閭。
鄕里誦其風久矣。
尙未有大人先生表章之者
願得一言
矍然驚曰。
誠有是耶。
夫孝者。
百行之冠。
一國而得一人焉。
一世而得一人焉。
猶難矣。
一門三人乎。
濱海僻遠之鄕乎。
願得其詳。
文甫曰。
有守精者。
將葬父。
求槨於島。
木工不至
抱樹而哭。
三日不食
鎭官聞而哀之。
使卒伐木船載而送。
廬墓啜粥。
躬爨以奠。
成廟特命旌閭
授官至縣監。
有守儉者。
守精之弟也。
事親盡誠。
與其兄守墓終三年
烏鵲馴來坐膝上
人比之大小連。
事聞並旌之。
有命達者
守儉曾孫也。
父病思山肉。
號泣而求之。
有獐自到園。
廬墓
數十日茁于前。
取以供祭
山有火將燃墓。
叩頭向火哭。
反而熄。
事聞又旌之。
此其大畧也。
命達之妹李泳妻。
亦善居喪
宣祖登遐
食素三年
傳家懿行如此
斂袵而歎曰。
矣哉
天下爲人子者。
孰不知愛其親。
而惟高氏世其孝。
神人之後
異於衆歟。
抑以見國家敎化之盛。
至于海隅
爰及婦女皆興於孝也。
獨一一門之榮哉。
可以之國史。
之後世。
奚待僕言而輕重乎。
方今聖人在上
風勵一世
將見二南之外。
比屋高氏矣。
拭目以俟之。
宗簿寺僉正贈吏曹參判權公(山海)旌閭
公元1591年
上之十五年辛亥春正月
車駕詣顯隆園。
過露梁津
望見六臣祠。
愴然興感
親製文致祭
還都
史臣江都
秘藏
考莊陵時死義諸臣。
將加褒章如六臣者。
關東觀察使尹師國行部。
寧越府
子䂓舊址
伐材改建
徵文舘閣
適在此時
上聞而異之。
遂命權自愼,具人文等諸臣。
並賜美諡
設壇同祭於莊陵隧之前
於是嶺湖三道儒生上言曰。
宗簿正權山海
卽故相臣軫之從孫
顯陵國舅權專之女婿也。
素負士林之望
成三問交善
及莊陵遜位
謝官屛跡
伏枕飮泣
三問與李甫欽被逮。
山海仰天於邑曰。
此天也。
遂從高閣自投
已而使者來收。
山海已死。
罪止奪官
徙家極邊
子孫百年
節義焯然
無愧六臣矣。
年前雖復官階
而未得與死事諸臣。
同被褒
奬。
乞申恩命
樹風聲。
事下攸司。
禮曹判書李致中覆奏曰。
多士之請。
出公議。
合施貤贈
大臣議。
左議政蔡濟恭言。
山海事蹟
雖不彰著
當時旣被徙邊錮廢之律。
其與六臣同志並節可知
今當莊陵諸臣表奬之日。
多士請。
旌閭贈官
不爲過。
上可之。
吏曹判書洪良浩啓。
山海爲吏曹參判兼同知禁府事,五衛都摠副摠管
卽命嶺南守臣
就其舊居
丹其門。
山海十二世孫宗洛。
良浩曾尹慶州
習聞故老言。
今又長天官
請施華贈。
來乞綽楔之記。
良浩起而歎曰。
嗚呼
節莫毅於六臣
事莫嚴於莊陵。
六臣之死
雖已揚厲炳烺
其時事遠而無徵。
不惟人不敢言
亦無有知者。
如權公之偉節
至今泯翳不章。
幸賴聖上寧考遺志
一世忠義
凡莊陵立慬之臣。
靡不博考而遍揚。
以權公之遐遠幽閼。
亦得彰明於數百年之後
旣旌其閭。
又贈以爵。
豈直爲權氏一門之榮哉。
將以勸萬世爲人臣者。
猗歟盛矣。
余以托名爲榮。
顧何敢辭。
謹序其樹立大槩。
屈伸始末
俾揭于門楣
烈婦李氏旌閭
婦人之行。
從死爲烈。
盖得於秉彝之天。
委巷
公元1650年
婦。
往往能之。
有斫指而灌血者。
有遇賊而代死者
有搏猛獸而脫牙吻者。
史傳所載可稽也。
至若手割肌肉
飼已閉之口。
續旣絶之脈者。
今於鄭氏婦見之矣。
婦人孝寧大君之後也。
歸于學生鄭翊周。
家甚貧。
善養舅。
英宗庚寅冬
翊周病十日而革。
會父遠出。
無異兄弟
李氏獨自扶護
延醫視之
憮然却坐曰。
脈絶矣。
遂去不顧
親戚來見曰。
噫。
不可爲也。
覆以衾而出。
號泣懸繩。
先死
有隣婦言
嘗聞生人血肉。
起死人。
顧安所得之。
李謝遣隣婦。
剖氷而澡體。
設席于庭
仰禱北斗
入室
引刀刺髀。
滚滚出。
披衾而灌其口。
割取髀肉
方四寸許。
片切而熬以火。
納之齒唇間。
徹夜不止
及曉。
中微有索水聲
急以肉汁調水飮之。
如是者數日。
肉盡而病良已
李方腹子。
甚而胎竟墮。
忍痛自力
惟恐夫之知也。
女僕勿言
久頗泄。
翊周覺之大驚。
拊瘡而泫然曰。
死生命也。
何自乃爾
李寬之曰。
子旣鮮兄弟
未有子。
死則家亡矣。
吾何忍惜體膚不救晷刻之命乎。
幸賴天之靈。
子瘳而吾亦全。
復何戚焉。
遠近聞者。
莫不聚慰而咨嗟焉。
士大夫將列其行。
達于朝。
李聞而恥之。
告其舅曰。
女爲其夫。
殺身
未足奇。
况以閨閤之事。
公元1669年
上徹朝廷而干恩奬乎。
吾寧死。
不忍也。
周傳婦言力止之。
聞者益義之。
寢其議焉。
後十有九年戊申
聖上風化勵節義。
廣搜中外
無微不揚
輦轂下者
不敢終隱
於是禮官據實
上嘉異之。
亟命旌其門。
李氏子鄭銓
以余備官太史
來請記其事。
余覽其狀。
肅然斂襟曰。
矣哉
李氏之烈。
古未聞也。
書曰。
表厥宅里
樹之風聲
猗歟聖人之化。
薰蒸洋溢
下逮閭巷
有此姱節
至誠上格。
神降之騭。
可以登諸歌詩
之國乘。
遂書其本末
俾揭于綽楔
江都南門樓重修
公元1576年
江都者。
東國晉陽也。
晉陽則恃山谿之險。
故必待能者而守之。
江都
據海爲池。
最稱難犯。
粤自檀箕之世。
號爲穴口
盖言其險隘如穴也。
肆於勝國之時。
以蒙元之兵力
不能環而攻之。
加以威喝。
萬衆以壓之。
十使以嘖之。
談笑而應之。
恬然不動一髮
彼亦置之度外
而不何問
斯乃天作金湯之固。
以惠我子孫黎民也。
逮夫丁卯之搶。
迅如風雨
則我乃捲兵而入。
直辭以詰。
則使交兵間。
不費一矢和成焉。
所謂美哉山河
國之寶也。
獨於丙子之難。
忠臣相率而騈命。
宗社幾危而僅全。
此其故何哉。
守臣之罪。
萬剮猶輕。
苟求其由。
患生於恃險而忘備耳。
易曰。
重門擊柝
以待暴客
旣重其門。
又擊之柝。
聖人之戒。
萬世不可如此
是以國家之於江都
所以綢繆嚴密者。
蔑以加矣。
吾弟明浩。
天官少宰
居留之任
殫誠盡職
致意陰雨之備。
赴任半載
節用蓄力。
城堞崩壞者。
改築而補缺
爲一千八百餘武。
南北門樓傾頹者。
易材而更瓦。
丹碧黝堊
奐然改觀
以及將臺鎭海樓重新
修城庫之增建。
南西大池。
東北小池
幷鑿以深之。
官出其直。
不煩民力
保障於是益鞏。
觀瞻於是益嚴。
可謂不負守臣之職矣。
然予嘗聞前輩言。
江都保障
因人謀之錯。
反失天作之險。
何謂也。
夫沁之爲島。
四面環海
港汊嗸呀。
蟻穴螺殼
潮進汐退。
淤泥疊積。
不得着足。
何以揚帆乎。
如是故甲串昇天之外。
初無行船之路。
於此一面築城置鎭。
以通往來
謹防而已
雖有投鞭大衆
燒鐵之勁敵
不得逞其巧。
無所施其力。
逡巡却走
不敢岸上一步
此誠天下至險
海內諸國。
無與爲對者也。
近世以來
生齒益繁。
人功太勝。
築堰堤而障潮。
泥淖而成田。
浦口變遷
水失故步
商舶漁艇
利於下矴者十居其半。
目前近利
萬世長慮
可勝惜哉。
爲今之道。
莫如决裂阡陌
通豁潮汐
順水性而復天險可也。
雖然
百年良田
衆民口食
未可一朝輕議。
則姑先增築墩壘。
遠設瞭望
以備客船衝突
庶乎開關納敵之患矣。
武烈重修
公元1592年
平壤武烈
皇明諸將妥靈之所也。
粤昔萬曆壬辰
倭奴大擧入寇
三京
宣廟避兵西下
龍灣
乞援于皇朝。
神宗皇帝惻然愍之。
興師以救。
大司馬石公
贊其議。
提督李公。
持節三軍
總兵楊公,李公,張公爲中左右協將。
癸巳正月
平壤而陣。
嬰城拒守
矢丸雨下
不敢近。
參將駱公腋大砲
放火箭。
黑焰如山
城中震動
又手攫兵屍擲城上
賊見之大驚。
以爲天兵上城
退保內郛。
駱公乃撞碎城門
諸軍蟻附從之。
提督大軍
鳴鼓而進。
不能支。
入土窟。
穿孔穴。
之如蜂窠
賊從穴發丸。
天兵多中死。
提督下令收軍曰。
窮寇不可薄。
賊遣人乞命
夜從大同門逃。
一日夜疾趍平山
道多顚仆死者
提督引兵踵之。
三京皆復。
經畧宋公奏捷曰。
是役也。
兵死二萬餘人
旣定
觀察使李公元翼
于朝。
建祠于平壤
畫工五公像以揭。
春秋牲幣以祭之。
後二百一年。
良浩關西
首謁武烈
石尙書李總兵遺像儼然颯爽如生
李提督曁楊,張二公之像。
逸於燹。
代以木主
門庭淺狹
棟宇騫剝。
厥或修葺而終未能。
拓以大之
非所以崇報再造之功也。
乃伐材輦石。
亟令新之。
先修正堂
飾以彩龕。
次構兩齋
東曰崇義
西曰振武
廣展外庭
大門
夾以兩廡
扁曰東注門。
籩室牲廚。
祭井燎石。
秩然皆具。
役垂訖。
于衆曰
壬癸之役。
五公當爲元功
若其萬死
虎穴
首挫凶鋒
亟復全城者。
乃駱將之力也。
平壤一捷
實基我中興之業。
至今東方之人。
衣冠飮食
保有子孫者。
伊誰之賜也。
是地是祠。
曷可無駱公耶。
馳驛具奏
請以駱公追享五公之次。
上可之。
卜日躋祀。
都督五世孫源仕本朝摠管者。
奉香祝來致祭
先是之子孝承
以前中軍
招置幕府
董祠役。
人皆榮之。
是時列邑牧守來會者二十餘員。
皆以甲冑將事
儒生武士聞風觀禮者。
七千餘人
上命翌日設科試射
賜第九十餘人
置酒
大合樂以酺之。
一路鼓舞
歡聲如雷。
良浩喟然歎曰。
自有是祠。
今二百餘年。
始有此盛擧
人皆知尊周之
義。
造邦之功。
實惟我聖上追念豐功
誕擧殊禮
使人觀感激起
乃至於此
邦人崇奉之道。
尤當致虔盡誠。
所以永垂勿替。
於是勸起儒鄕子弟少才俊者。
選以講射
十人
分居二齋
餼廩養之
考藝而賞之
漸磨時月
庶可蔚然成才矣。
詩云。
赳赳武夫
公侯干城
傳曰。
山東出相
山西出將
盖言養之有素而用之有方也。
酬忠祠記
公元692年
渤海之西。
水之北。
有山曰妙香
檀君氏之所降也。
峰壑雄邃。
仙靈之跡。
高僧異釋。
往往伏而不出。
粤我穆陵御世
淸虛大師
飛錫而來
修敎度衆。
壬辰之歲。
島夷侵軼我陷三京
車駕西狩
仗劒下山
迎于道左
上勞之曰。
國事棘矣
爾能發慈悲普濟耶。
稽首曰。
臣今老矣。
不堪從戎
臣之弟子散在諸路。
謹當激倡義旅。
乃授八路十六宗都摠攝。
方伯聽其號召
於是惟政關東
處英起湖西
師亦帥門徒
並五千。
會于順安法興寺
夾助天兵
癸巳正月
大破賊於平壤
宵遁
三京遂復。
師以勇士百人
迎駕還都
李提督贈之以詩。
東援文武諸臣列姓名
具書致禮焉。
山人帖藏普賢寺
臨化
小像
公元739年
題其背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後我是渠。
安于內院
歲己卯
良浩江東守。
妙香
謁師像。
書帖
恨未能張之。
後三十三年辛亥
觀察關西
復到妙香
華人書鏤之石。
呼告于衆曰
淸虛功茂王國
豈獨使爾曹崇奉而已
遂選其徒能修師敎者名井印。
定爲都僧統
俾奉像主香火
發檄道內諸寺
以每歲正月二十三日淸虛示寂之辰。
各收淨飯米
前期詣寺。
焚香設供
以報師功。
甲寅春
公秉模繼我來。
歎曰。
淸虛之像。
不特以致虔乎。
遂馳狀以請。
上亟可之。
錫額曰酬忠。
良浩書揭。
禮官賜祭
自今每歲。
供祭需。
下米三百三十石。
匠役之費。
於是方伯守臣
協力蕆事
立圭於普賢寺前。
四月十七日拓址。
二十八日豎樑。
六月二十三日安眞像。
講寮梵樓閣齋庖。
次第告成
甍桷崇而奧。
欄檻華而敞。
三月奏功
風雨不至
木石効異。
若有默相之者
及奉像之日。
有白氣如虹
內院
屬于影堂
者莫不肅變色
淸虛法名休靜
常住錫于妙香
自號曰西山
有錦袈裟玻瓈珠,貝葉扇,無灰木鉢。
傳于寺。
方伯又請禮部
下都摠攝印。
統一諸寺
置僧職六人
月廩之以護像。
旣事驛聞
上親製銘並序。
公元692年
鐫板以揭。
淸虛誣繫獄。
穆陵察其枉。
寵之以詩。
聖上懋其忠。
又侈以銘。
山人之榮。
未有也。
盖自壬辰
至今甲寅
爲二百三年。
國家之酬師功於是乎無憾
繼自今千萬年。
師之報國恩也。
當與此山而無窮極矣。
夢菴重修
公元1592年
關東寧越
卽我莊陵遜位之地也。
粤昔端廟在禁中
發夢於此地。
占基而建寺。
命曰禁夢寺。
在魯陵之左。
遂爲願堂
萬曆壬辰
燬於兵。
庚戌郡守金侯澤龍
募僧改構
更名曰魯陵菴。
崇禎壬寅
童土尹公宰是郡。
捐俸鳩財
付霽雲大師名應岑者。
重建而易其額曰旨德。
盖避陵號而取地名也。
肅宗戊寅
端廟復位
墓陞爲陵。
拓寺基成大刹
名曰報德寺
而禁夢菴遂廢。
英廟乙丑
參奉羅侯蔘。
慨然曰。
禁夢。
卽端廟感夢肇建者也。
豈可廢而不傳
乃出私財
諸緣
還構菴於舊址
於是乎魯陵之故事無闕。
先王遺跡不泯
羅侯之志若功。
可傳後世矣。
自今此邦之
欝蓊
衣冠出遊
草綠花明
月冷雲愁
鵑聲上下
鐘梵相應
其有不悽然而傷。
汪然而涕者乎。
余嘗撰子䂓樓兒
郞之詞。
一唱一噫
不忍讀。
今於夢菴之記。
重爲之於邑也。
菴凡三十一楹。
報德寺
同修壬子正月
訖事八月
發願者僧漢溟。
董役者載禪。
請記於余者。
知添云。
報恩寺重修
長白之山。
上薄東極
奮迅彌漫
南馳二千里爲鐵嶺
鐵嶺磅礴橫蟠。
西北馳五百里爲道峰。
道峰之山。
瓌奇雄麗
孕秀肧精。
蓄而不洩。
南折而爲覆鼎之山。
三峰鼎峙
龍翔鳳翥
屹爲漢城之鎭。
乃知東方靈淑之氣。
噓噏融結
鍾成萬年神都也。
道峰之西。
傍落一支
崒然聳拔
上入霄漢者曰萬丈峰。
萬丈之下。
層巖戌削
戴帽而立者曰紗帽峰。
帽峰之下。
有小伽藍
圓通寺
羣嶂環拱
如仙列侍
上成平臺
七星臺
三角聳其右。
水落峙其左。
南眺水縈如帶
獨稱東之勝區。
然寺地絶而處奧。
不知創於何代。
屢圮屢修
今且百年
而又將圮矣。
緇徒相與謀曰。
山國都之鎭。
是寺名山之主也。
其可委而不顧耶。
遂走告于內司禮部
請牒而募緣
不再臘而功奏訖。
佛殿僧寮
梵樓齋廚
奐然一新
于時國有大慶
羣生胥樂
而是寺
衆咸曰是國恩也。
佛力也。
神助也。
是易寺號曰報恩
盖一以報國恩。
一以報佛恩。
一以報山川之恩也。
在耳溪之舍。
山人宥牣來。
請記其事。
余告于衆曰
善哉名也。
夫君未嘗人人衣食之。
萬姓各遂。
未嘗人人而度濟之。
衆生自得
山川不見運動
萬物咸殖。
非故施恩於人。
而恩莫大焉。
非欲責報於人。
而報罔極焉。
曹登七星之臺。
萬年之壽。
如來之堂。
無量之偈。
萬丈之峰。
獻不騫之頌。
日日夜夜年年世世
不忘不懈
則其於報大恩也。
將與此山而無窮期矣。
虞書曰。
念玆在玆。
釋玆在玆。
名言玆在玆。
爾能服聖人之訓。
是亦聖人之徒也。
衆皆擧掌頂拜曰。
受戒
遂書以揭諸壁。
延安南大疏濬
東國三大澤焉。
一曰湖西洪州合德池。
一曰嶺南咸昌之孔儉池。
一曰海西延安南大池也。
上之四十年甲申
余守洪州
州人告今
合湖决。
池田千頃
皆無禾。
余聞而驚。
往視果然
明年方伯
發傍郡民萬餘大築堤。
不匱水。
歲以有秋
庚寅春
受命海西
易月
上下諭于臣曰。
延之南池
卽國之大浸
近者廢。
民失其利。
汝其往乂之。
如洪之合湖。
當是時。
上選文學之士。
輿圖
故事
南池于前按察臣。
堙塞對。
慨然修治之。
相臣有以臣良漢。
曾築合湖事仰奏。
有是命。
恐懼祇承。
檄召延安守。
量地度功。
將以環湖百里五邑民。
候農暇役之。
乃於七月七日
延安白川海州平山金川五邑守于南池
晝寒亭故址
俯臨全池。
堤岸陵夷
沙土塡閼
茫然萑葦之塲。
牛馬之牧焉。
使人引繩以尺之。
池周二十七里。
以步計之。
不及萬者二十五武。
長視周四之一。
濶視長弱半。
遂畫池而五之
自岸而東三千武。
延安
北二千武。
海州
南一千五百武。
白川
西北二千武。
平山
西一千五百武。
金川
使各以其衆從事
鑿泥增堤。
限日責功
以是之望
殺牲祭池神。
始事
至八月下旬
列郡以次訖功
延安用民四千九百七十二。
白川三千一百七。
平山四千八百九。
海州一萬二千八百八十四。
金川一千九百七十六。
近者役三日
遠者役一二日
於是南池功成
旣夾堤種柳
捐錢十萬置庫
子母息以備修堤之費。
具狀驛聞
上降璽書勞之
錫以廐馬
備儀郊迎
與諸太守謀。
設宴南池以榮之。
不登未果
明年春二月。
余發東巡
復會五邑守于南池君子亭。
置酒合樂
列郡董事
史。
賞賜有差
春水滿盈
高與堤平。
汪汪江海之漲。
昔日之池也。
四方士女贏粮而來
觀者如池中之蒲。
酒數行。
余進父老而諭之曰。
今玆之役。
用民力多矣。
等得無怨且憊乎。
對曰。
是池之廢數十年矣。
民之仰漑以爲命者萬計
荒而不治
失其恒業
幸賴聖主遐遠之民。
滌而深之。
復其舊跡
從今以往
民得粒食
皆我后賜也。
民食用民力。
我則樂趍。
何怨之有。
太守躬操鍤而先之。
忘其勞。
何憊之有。
余乃酌諸太守而告之曰。
昔周官職方氏
九州之圖。
天下山川物產
必首書其藪澤
具區望諸之類。
凡以重水利而足民食也。
今我聖上
按圖而咨之。
百年之廢湖。
三旬成功
海隅蒼生
咸蒙其澤。
其盛矣。
吾輩備守土之職。
遵承成命
免於罪戾
不與有榮歟。
至若先勞而悅使
費簡而功敏。
實諸大夫之力也。
賜賚之恩。
獨及於匪功之臣。
余庸是愧。
然凡環池而耕。
緣堤而遊者。
指點而稱之曰。
自某至某。
某邑守之所築堤也。
自某至某。
某邑守之所種樹也。
是則大夫所得專而名與是池共弊矣。
豈不偉哉。
他日史撰職方考。
國中三大澤。
則將特書南池之役矣。
可不謹載始末
圖其形。
以俟太史氏之採焉。
延安德水李𪣜。
白川守完山李趾光。
海州韓山李俊永。
平山守完山李廷默。
金川平山大觀也。
萬柳外堤
余築萬柳堤之三十三年。
以藩節復到江東
堤完而樹老
水不恣行
邑以殷實
爰循羣情
改豎石以記之。
于時闔境父老
挈壺酒包蒸狗。
傴僂而進曰。
堤之成毁。
關邑興替
旣樹以護之。
石以鎭之矣。
無常者。
水步也。
難遏者。
風湍也。
不有障而拒之。
竊恐日齧而月剝。
有時而拔焉。
有時而顚焉。
公之功亦有時而虧矣。
公其如之何
將奈吾民何。
默然良久曰。
是非所及
守土之責歟。
知縣李學士遇濟曰。
無患焉。
公旣善其初。
敢不圖其終耶。
履水尺地
高卑
廣袤
設二防於外。
募民斧木畚土
起於堤頭。
止於川腹。
隆殺隨勢
導之使南。
直注于凌鏡之口。
步四百五十。
二丈半。
濶倍於崇。
用民日數
百用日弱二旬
皆計功歸直。
民不知役。
仍伐萬柳之條。
列植如舊堤焉。
於是三堤並峙。
水趍其外
邑人環視而稱曰。
而後
水晶之水不復北矣。
雖有懷山之浪。
詎能三重薄民居乎。
微我侯。
不能永我公之
功。
非我公。
無以成我侯之志。
二惠終始
其與是邑並傳乎。
李學士赴召去官
邑人訖其事。
告成
余喜而記其蹟。
俾揭于堤畔之亭。
合湖龍耕
甲子十一月旣望
洪子夜讀書于合湖之小亭
里中童子侍側
天寒微雪
湖水始氷。
有聲隱隱隆隆雷動
轟轟軋軋車轉
或遠或近。
乍南乍北。
數晌乃止。
余聞而恠之。
顧謂童子曰。
此何聲也。
童子前對曰。
所謂龍耕者也。
何謂龍耕
龍亦有耕乎。
曰。
聞之故老
有物於湖。
每歲氷則耕
耕則有聲
聲必以夜。
明視其蹤。
以占來歲有無
神之故曰龍云
余心誕之。
童子妄對也。
朝起視之
湖南邊氷。
忽拆起高尺餘。
長濶視數畝。
如墢土狀。
大恠之。
邑老而問其占。
對曰。
耕自南而北。
縱而薄岸者。
大穰
自西而東。
徑斷其腹者。
荒。
或西或東或南或北。
橫縱不整者。
荒穰半。
推之來歲輒驗。
然以口相傳
莫識其始。
無歲不然
今耕少南而近岸。
來歲庶幾乎
明年秋。
大熟
於是歎曰。
夫龍。
物之靈也。
乘雲變化
上下于天。
江海是宅。
鱗介君。
其肯屈伏湖水
俛首犂牛之耕乎。
吾不知其龍也。
吾聞土之恠曰羵羊
水之
曰夔罔象
其所謂恠者耶。
然觀是物。
無他不祥可愕以詿惑人者。
而獨以歲之豐儉
丁寧告人。
若使人前知而預應之。
然其亦有心於利澤人者。
不可謂之恠也。
豈龍之未化而升。
受職于玆土。
得司其水旱者歟。
然顧不能興雲氣致雨澤
利于天下
區區顯其靈於一邦
噫。
龍亦不遇也哉
吾且識其事。
以俟博物君子
或曰
湖西岸下數步。
有坎如井。
泥陷不可近。
懸繩而垂之。
知底
時有雲氣徘徊其上。
土人謂之龍穴云。
耽羅三姓
耽羅在南海中。
方四百餘里。
盖九韓之一也。
大山峙焉。
曰漢挐。
其高可挐雲漢也。
地誌曰。
上古無人物。
漢挐之北。
忽有三神湧地出。
自言其名。
長曰高乙那。
次曰良乙那。
三曰夫乙那。
狀貌甚偉。
皮衣肉食
漁獵爲事
一日三人者登漢挐山。
見有物如舟浮海來。
泊于金塘之岸。
(今朝天沙。
)中載玉函
紫泥封
就啓之則有少女三人
盛飾而坐。
又有靑衣紅鞓者。
後出
再拜曰。
東海碧浪使者也。
吾王生此三女
年長未得嘉耦
近登紫霄閣。
西溟
紫氣連空
知有三神降生
命臣送獻三女
作配以基大業
公元524年
駒犢牝牡五穀之種以遺之。
騰空而去。
三人相賀曰。
天賜我輩也。
血牲告天
以年序分三女
射矢卜地
高乙那居漢挐北一徙里。
(今濟州
)良乙那居漢挐右山方里
(今大靜
)夫乙那居漢挐左土山里。
(今旌義
)種穀於野
放牧於山。
日以富庶
子孫蕃昌
至九百餘年。
高氏最盛。
人心皆歸焉。
建國曰乇羅。
高乙那十五世孫厚,孕,季三昆弟
造舟渡海。
泊耽津。
(今康津。
)卽新羅南界也。
時客星見南方
太史奏曰。
當有遠人來朝
已而高厚等至。
國王大喜賜厚。
號曰星主
以其應星象也。
養孕爲王子
改名淸
季爵都內
改乇羅曰南化國
賜衣寶盖以送之。
自是世修藩臣之禮。
新羅烈宗時
南化王高聃。
遣臣良宕,夫繼良入朝
王厚賜之。
改良姓梁。
改夫姓浮。
高麗太祖三韓
南化太子末老入朝
肅宗十年
國號耽羅。
其後或入于元。
高氏襲爵
星主王子如故
後文代爲王子
子弟賓貢高麗中省試。
多至顯官
太宗二年壬午
星主高禮鳳。
王子文忠世。
爵號近僭。
請改之。
以爲右都知管。
十六年丙申。
分置三邑
濟州大靜旌義
世宗二十七年乙丑
又革左右知管
高承祖。
都知上將撫。
祖上繼其始祖乙那。
爲六十
一世孫。
高氏梁氏之後
散居湖南者。
皆以耽羅爲貫云。
余觀三姓湧地之事。
甚恠。
君子所不語。
鴻荒之初。
人物皆以氣化
如商之玄鳥
周之武敏
載於詩書
不可誣也。
東方檀君之降。
唐堯之世。
新羅昔金之起。
西漢宣帝時
在日本則天皇狹地
生於周幽王之時
風氣之闢。
自有遠邇遲速之別。
譬如陽春布和
百卉奮榮
深山陰谷
氷雪猶積。
其理何以異此。
然則今之世安知無氣化者。
復生窮海大荒之墟耶。
無足恠者。
吾友申舜民
博物古君子也。
嘗爲濟州
親見三姓湧出之穴。
形如品字。
人稱曰毛興穴
築壇植門以護之。
春秋以祭。
筮倫記
公元前779年
到孔州。
視事三日
一男子蹐官門。
去冠而跣。
于庭
泣且愬曰。
小人州之百姓
元秀者。
行年二十。
不知姓。
天下罪人也。
願官錫之氏。
俾齒於人類
余愕而問其故。
又泣曰。
小人之母。
爲州人金永龍之妻。
出而歸母家
三年而生男子
恠之棄於野
高姓人收而鞠之。
小人母隨母家往茂山。
未幾而死。
小人遂冒高氏
及稍長。
始聞非高氏子
金永龍宣言吾妻所生吾子也。
村人或曰
鄕人金德之子也。
旣死。
德垕亦死。
無所於質。
訴于官者三年
重之莫能决。
長爲無父之人。
無以天地間。
惟官父母於民。
幸哀而命之。
余爲之惻然
召其親戚鄰里問之。
終無明驗可據
默思數月。
乃曰。
古之人買妾。
不知姓則假卜而决之。
人倫之疑乎。
齊肅而筮之。
同人家人
按其辭。
彖曰。
同人于野
利涉大川
同人與人同也。
于野者。
適于外也。
大川者。
江海也。
元秀之母實居海濱
有人來涉也。
家人之彖曰。
女貞
戒女之不貞也。
世居三爻
元秀之位。
同人之九三曰。
伏戎于莽。
升其高陵
三歲不興
卽棄之草莽
養于高氏
累歲不尋之謂也。
納甲屬亥。
秀生年乙亥也。
初爻爲父母位。
家人初九曰。
有家
悔亡
不能防閑其妻則有悔也。
納甲屬卯。
金德生年癸卯也。
余乃斂策而歎曰。
同人者。
一陰五陽之卦
衆陽一陰之象也。
變而爲家人
家人者父父子夫夫婦婦之卦也。
同人之象曰。
君子以。
類族辨物
辨別族類之謂也。
矣哉
神明告之。
丁寧也。
旣謀於神。
可以徵於人矣。
元秀母之母。
聞在茂山
移牒而招之。
不能遠來。
代送其子。
泣而語之曰。
吾女臨死告我云。
高氏所養兒。
金德之子也。
耻而匿不言
今將死。
不可
終諱。
吾死後。
幸兒長來問。
以實告。
無誤人倫也。
汝以斯言往告官
子來如母言。
又聞金德垕有子。
招而問之。
對曰。
吾父將死。
亦曰有外婦子
未及收。
可恨
小人方幼。
不知當問。
只記其言如此
兩言不謀而合
其爲金德垕子無疑
於是元秀歸之德垕。
姓之金。
邑人無異辭。
知德垕者。
皆曰元秀貌類德垕。
夢中書記
公元227年
丁未十月十二夜
夢到一山
圓嶠居士其中
亟往訪之。
時方午睡
皓髮癯容。
如畫中僊
傍人告某來矣。
居士欠伸而起。
瞪目視我曰。
將欲掩我名耶。
余應之曰。
夫名者公器
不可得。
讓亦不可得。
惟視其實之如何。
吾何敢掩公名耶。
居士笑曰。
誠然誠然
君之書。
有古意而不足
吾書則法有餘而少風韻
我自大匠
終不可壓而過矣。
余曰。
何敢爾也。
但見公書。
自然之趣。
愚嘗不能無憾焉耳
其子令翊在側曰。
大人之筆。
晩年幾於化矣。
出示近作數帖。
渾成無生割之病。
又示古法帖。
韋仲將筆。
曾所未見者。
與其父子論書。
座右文石
石鐘
刻篆籒文
奇古異常
居士謂余曰。
吾嘗欲作石鼎
書刻昌黎未果
君可爲之否。
遂揖而別。
蘧然而寤。
(辛亥
按關
西。
取成白玉
造成鼎。
倣周龍鼎形。
請於曹稚行
隷字石鼎聯句
刻諸鼎腹
用作香爐
以賁文房。)
鴈丸記
豆滿之渚。
弋者。
一鴈剝之。
有小丸在皮肉間。
玄而滑。
大如蟹眼
擲之。
錚然鐵也。
問諸故老有識者曰。
小人國物也。
鴈過其地。
見其人易而狎焉。
中彈不死。
帶丸而飛。
土人往往得之
見其丸。
可以知其人焉。
其言誠荒唐
夫豈無所承而駕說乎。
吾聞地志大人小人國
東海中。
高麗時。
嘗有長臂衣數丈。
浮到海邊
西漢時
僬僥國入貢
長三尺。
豈其地方近於此耶。
噫。
無辨楛矢聖人
將於何質焉。
藏之篋。
以俟博物君子
肅愼石砮
公元277年
海北經曰。
大荒中有山。
不咸
肅愼之國
注云不咸
長白山
遼東三千餘里。
其人穴居衣皮。
皆工射。
箭以楛。
長尺五寸
石靑爲鏑。
史言周武王時
肅愼貢楛矢石砮。
春秋時
隼集陳侯之庭。
楛矢貫之。
問於孔子
鐵嶺以北長白以東。
肅愼故疆也。
余於丁酉
北出塞。
靑海之州。
肅愼古城。
在州北三十里。
土築於野
有壘壕之形。
犂其地。
或得石鏃云。
三年春
南還靑海
一日肅愼古物
得石
一石斧一。
靑色
堅如鐵。
礪其尖。
剡木
古記曰。
東北石砮
取之。
必先禱于神。
肅愼氏不知起於何代。
而方其穴居而衣皮也。
不解鍛鐵爲兵。
乃楺木爲矢。
磨石爲鏑。
逐鹿御寇而已
其樸且拙如此
其後世。
肅愼變爲勿吉
勿吉靺鞨
靺鞨女眞
女眞益强且大。
爲金爲淸。
而再有中國
向使石鏑石斧
至于不變
東北一小夷耳。
尙敢生心上國乎。
嗚呼
巧拙之變。
强弱之判。
遂爲天下大患
安得使四海萬國
石其斧與鏑乎。
宋錢記
五國城
二帝所拘也。
高麗朔方道。
舊爲女眞地。
會寧府之甫羅鎭。
有古山城
人相傳爲五國城
余於丁酉
北塞
路過會寧
所謂五國城
西望二十里。
有麓屹然薄豆滿之江
俗名曰游端
其下數十里。
有大墳如丘陵
謂之皇帝塚。
傍有小塚百餘。
謂之侍臣塚。
田夫墢土。
往往宋時錢云
余托邑人求之。
得錢四枚
一曰皇宋通寶
一曰德元寶。
一曰元豐通寶
一曰元祐通寶
匡郭肉好
如古五銖錢
而或篆或隷。
字畫皆可辨也。
摩挲而嘆曰。
趙宋舊錢也。
宋氏之亡。
於今五百有餘年。
中原之主。
三易姓。
天下
不復知有宋。
而舊錢零落
獨留海東一隅
悲夫
岳飛殺而秦檜專。
北轍不可復南。
區區假道高麗
以蘄通信二帝
何其愚也。
於是錢。
有感矣。
夫宋氏之禍。
基於元豐
而元祐諸賢。
羣起而不能救焉。
使宋而無元豐
安有五國之變。
使嗣君而常遵元祐之政。
至今存可也。
二元者。
其宋氏興亡之機乎。
後之有天下國家者。
觀乎是錢而知所擇焉。
雖用爲萬世龜鑑可也。
豆滿江植柳
州城東北
臨豆滿江。
江外皆山。
叢林猛獸
卽故生女眞墟。
江內平野無樹木。
民薄岸而耕。
夏水盛。
岸善崩。
地日蹙。
及氷。
民或越江而樵。
死地多大風。
往往拔屋揚瓦。
余於丁酉冬
以罪貶孔州。
不敢出。
明年三月
始解
乃便輿巡江上
自北而南。
凡八百餘步。
發近城丁七千五百。
指人持柳條五。
列植江干
一步而四。
菀然如柵。
有謂余曰。
不急也。
不已勞乎。
古語云。
居之十年
種之以樹。
今子之居是州。
近卽半歲
不過一朞
何事乎種爲。
余曰。
夫塞者塞也。
所以隔外內也。
故古有楡塞
柳城
今我與女眞一水居。
獵騎朝夕來壓岸。
凡我之興居飮食
在彼目中。
庸可一日安乎。
今吾植柳五利焉。
一以蔽疆域也。
一以御馳突也。
一以防齧潰也。
以資薪楢也。
一以障風氣也。
一利所以一害
以是役民
非以毒民。
一擧五利並。
何謂不急也。
吾雖不久於此
繼我來者。
苟不斧而火之
不數年而民受其利。
何待十年之遠也。
苟利矣。
一邑將護之。
雖以百千年可也。
何止十年之謀乎。
孔子曰。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不急近功而遠是圖。
斯其爲急務也。
遂書于官壁。
以俟後之君子
豆滿江海棠
公元927年
北塞寒多風。
無花。
杜鵑往往依山阿。
高不過尺
之半。
余遊豆滿江。
海棠旅生沙磧中。
綠葉而棘枝。
花深赬。
大如芍藥
香郁射人
人稱海棠無香者
南北異性耶。
夫北積陰之方也。
百卉不榮。
獨是花燁然而芳。
然而香。
正赤
葉皆七。
得少陽之氣也。
托根於沙。
性潔也。
安土不遷
德貞也。
不以風折
不以雪萎。
其節勁也。
古人於隱者。
比蓮於君子
海棠者。
花中貞士歟。
然生於窮荒之墟。
絶漠之濱。
不爲賢人才士所賞。
牛羊蹵踐焉。
樵漁之剪拉焉。
遵江而行者
皆靺韋而蹶張
日睨而不顧
噫。
不遇也哉
不遇不變
所以貞也。
靑海牧丹
公元937年
余少也。
北路有奇牧丹
出自五國城
謂是艮岳遺種
丁酉
官于北。
五國城
徧訪六鎭
牧丹
始疑前所聞妄也。
己亥春
解歸。
靑海
南兵帥爲余言
營中牧丹
盛開可觀
余遂就焉。
入其門。
已聞異香來觸。
卽其庭。
見小池閣
其中四岸
牧丹環之。
高皆過人身。
榦大不可握。
殷紅
大如芙蓉
香郁郁滿一院
林立餘本
矣哉
牧丹之族。
莫盛於王京
未嘗如此者。
設有之。
靑去京千里而遠。
誰能踔重嶺而致之。
乃若北地寒且風。
百卉所不榮。
牧丹乎。
其稱艮岳之種不異矣。
艮岳者。
趙氏所以亡也。
當道君之北遷也。
父子之不相保
而乃花石細翫
是豈常情也哉
或曰
金人入汴也。
艮岳於燕。
名花異草
流入於北。
二說余皆疑焉。
噫。
牧丹
花之王也。
宜在帝王之都。
而今流落播棄窮海絶漠之濱。
是眞宋帝之花也。
悲夫
老木記
耳溪之上。
有老木焉也。
皮剝
其身漏。
其腹豁。
蟲蟻宅焉。
鷄狗狸穿而過焉。
樵者割其膚。
以爇火焉。
油者穴其胷。
鉗之以機。
壘石而壓焉。
望之杈枒醜詭。
兀然一死枿也。
然視其上一枝。
菀然如盖
其葉沃而茂。
其實繁而碩。
大恠之。
迫而視其背。
自根至榦。
不脫者濶僅數掌。
水土之氣。
由是上達
雨露之膏。
由是下注
斯乃木所以活也。
愕然喟曰。
異哉。
木之壽之頑也。
盖以生氣全乎根也。
苟根之不害。
枝榦雖戕。
猶活也。
枝榦
根苟蠧則蹶矣。
譬之人。
其病雖至於形削肢攣。
脉不絶則不死。
譬之天下國家
其亂雖至於地蹙兵橫。
紀綱猶擧則不亡。
韓子有言曰。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
察其脉之病否。
善計天下者。
不視天下安危
察其紀綱理亂
明乎此理耳。
然脉所以病者
由血之不涸也。
紀綱所以不亂者。
人心不貳也。
養生者。
必漑其血。
爲國者。
必鞏人心
其猶木之生。
待乎土也歟
故木附於土。
人生於血。
依於民。
物雖微。
可以喩大。
耳溪集卷十四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