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直庵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直菴集卷之十
 序
  
送尹瑞膺序
余年十四五時。
始獲交於坡平尹瑞膺甫。
一城東西
時月從遊
相與講論於經旨書趣。
性理名義
立心制行之要。
居家處世之方。
亹亹不已
不相捨。
余盖竊仰瑞膺之邃學博識
以爲就正益友
默察瑞膺亦不鄙余。
以爲可與語者。
交際密邇
情好親切
不待言而形矣。
如是者復十四五歲。
瑞膺甫將卜湖西之伊山玉屛溪而移居
行期有定。
余方寓廣陵下。
委來送別于其終南僦舍
去留之際。
悵惘之懷。
自不勝其耿結依黯矣。
人生聚散
自古有之。
世故所迫。
有此分離
涯角相去
不得疇昔源源矣。
寧不慨然乎。
時勢使然
末如之何
則顧亦安足道哉。
然余與瑞膺所可相勉戒者。
則不可以相別不相及也。
余與瑞膺。
乃是尤,玄兩先生私淑之徒也。
先生志同道合
德業相鄰
余與瑞膺所共抱讀其遺書
景仰楷模
以爲尊慕師法之地者。
心誠無斁矣。
而顧瑞膺之宗玄翁。
不及余之宗尤翁。
是則可訝也。
今於其行也。
收輯玄翁文字行事關於祖述
洛閩之道。
憲章退之學。
著書立言之功。
明理淑人之德者。
扶植倫紀
辨斥奸邪底事蹟以貽之。
要其持歸湖中
湖中士友朋徒
講明推繹之。
致敬服之誠。
斯文之福也。
世道之幸也。
曾瑞膺語余曰。
吾於玄石
亦純尊慕
以吾爲玄石邊人亦可。
嘗上厚齋書。
有曰當今從祀大論
玄石而何適。
此等說話
可見膺之心公識明。
庶可望於同余心尊慕矣。
不負余今日貽贈之意矣。
湖西宋先生遺敎之鄕。
而玄翁之杖屨未及焉。
當對人士
講明兩門志道之同。
一體尊尙則是余志也。
膺旣與余同道同學
豈有不同志之理哉。
然而如或不然
膺將不得爲余同志之人。
故敢以斯義奉勖。
未知膺甫何以處我。
贈金伯剛
余於金君伯剛
恒有勸學之語。
伯剛每爲遜謝
終無奮發擔當之意。
余甚慨然也。
余之勸伯剛學。
豈余心之所自云也。
盖有所以信其資質可以爲學故耳。
顧安得終默而不勸之乎。
記昔先師無恙時。
伯剛年八九歲。
受讀綱目數十卷於先丈。
已能領會先王制作歷代治亂
文理暢達
儼若成人
見解評論
明爽
先師呼先丈而敎之曰。
此兒姿禀明粹
可以爲學
只授史書
殊甚可惜
可敎小學
俾早習於做人㨾子。
向裏工夫
於是先丈卽敎以小學
盖消旬月工夫卒業
其後伯剛年十二三歲。
盡讀四子二經
又讀大易
却能探賾性理名義卦爻象數
辨析先儒訓詁者。
極其穎悟
先丈始驚喜
更令讀近思節要等書。
對余嘉奬曰。
此兒聰明才辨
足以聞道
而恐不能由吾儒門安頓得身。
如之何則可也。
盖慮科工爲累也。
時余聞此。
汗出沾背
後生眞可畏。
徒致莫助之愛。
以爲聖門諸子不以歷聘而妨其學。
程朱高弟不以貢擧而廢其學。
我朝靜菴先生專意學而斷置擧業
及被薦授官。
則乃謂欲行所學。
當從科目出身
可以有爲
登第立朝
始効𤱶畒之志。
然則登第立朝者。
本之則尤不出於學也。
如是酬酢
曾不一再
故余之恒勸伯剛學者
實體先師所期待先丈所稱道遺意
而非自己獨言也。
伯剛於是可不躍然自警。
自立
所以無忝先訓。
不墜家聲
從事正學
以爲吾道之重乎。
若其學之爲道
余非知道者
無以指引入道階級
而惟我先師天人之學。
君民之志。
著在遺書
具有本末
丈見而知之。
其推而敎之於伯剛者。
親切端的矣。
伯剛歸而求之。
不必尋師問友。
自得之於家庭所聞矣。
待人之言之。
師先丈之氣。
禪于伯剛之身。
而先師先丈之學。
不得傳於伯剛之世。
則此豈非大可戚大可懼者哉。
伯剛以爲己任
不及
惟恐失之。
勿復爲遜謝語。
直以窮理正心之業。
修己治人之術。
參前倚衡
日用不離地頭
用力成功
使人知夫先師有後
先丈之有子。
世其學。
不愧先正賢嗣
則余之至願
謹書此以贈之。
剛質美而才。
文質兼備
又明於義利之辨。
其於爲學
庶亦事半功倍而終必有獲矣。
豈不拭目顒俟乎哉
直菴集卷之十
 跋
  
絅菴集跋
昔我先祖文僖文節二公
文學經術
立英陵,靖陵兩朝
德業標望
照暎後來
人到于今稱服不衰
至我王考絅菴文莊公
步武先懿。
克世厥德。
寔以文雅風裁經濟謨猷
事我肅廟三十餘載。
徧歷華顯
終至秉匀。
至其力闡名義
扶持世道
間被羣小誣毁敲撼而不少挫焉。
則復與文純朴先生
自有同道隣德之實。
而其於文僖文節二公
爲益有光。
嗚呼
矣。
若是者非阿好之言。
究觀公之遺集
可以眞見其然矣。
公之遺集定本
詩凡二編。
文凡六編。
公德性本醇正近道
平日用工
經傳爲主
硏鑽丹鉛
不離儒籍
然後佐之以子集。
而詩慕三唐
文喜西漢北宋
故發諸吟詠者。
雅麗和平而無冗瑣局促之音。
見諸論著者。
典重平實而無浮華刻畫之辭。
至於萬言封事
根據深厚
規摹宏遠
爲國長治久安名言確論
先輩白軒李公西河東里兩李公。
儕友若滄溪林公
劇賞公文章。
加推隆。
當時輿論
宣廟盛際
優尸文盟云。
藝苑公評
斯可想見矣。
捐館後。
先人叔父始共揀選編次
遂成刊本
而患乏事力。
迄未梓行
居恒憂懼
適會宗姪大孫出牧星山
暻乃略損益校勘而託之。
俾付剞劂氏
遂綴數行猥見卷尾
伏切愴惕。
不知所云云爾
和菴集跋
公元1665年
右我先府君詩集總四編。
府君諱聖夏
字成甫
平山申氏。
和菴其號。
而亦嘗扁堂守拙
以先地名
亦稱困巖居士
崇禎乙巳生。
弱冠
文藝夙就
屢擧塲屋
而終戹南省
世咸稱屈。
中歲
以先筮仕
內經侍直,司評,都事庶尹等官。
恪勤精白之操。
外典
泉,長城潭陽延安等邑。
敎士字民之績。
耆艾以後
休官不出。
戊申平難後勳會盟
通政拜都正。
長子侍從恩。
嘉善
封平雲君
丙辰。
考終居第
府君平生始卒也。
府君於詩。
雅好甚深。
功力專久。
天分超然
占地高古
凡有述作
類皆天成渾然
不事彫琢。
風調粹如。
若出古先
至其冲和簡澹淹博蒼健。
則噫亦豈弟恬素
情性則然。
家數之全。
不一其格也。
絅菴府君嘗稱府君詩曰。
優於達意
長於用事
玄石朴先生就加奬歎曰。
天機從容
灑脫塵臼。
可謂陶謝門庭出來
時或有伊擊壤意味
拙修趙公聖期,默守柳公成運以爲雅鍊法度中。
帶見逸暢氣像古色蒼然
絶無瑕玷
儕友如愼白淵無逸,李槎川秉淵尤斂服推挹
以爲高韻老筆
蔚有杜意陸趣。
季氏恕菴公常歎其豊好穠深。
非吾所及
滄浪洪世泰聞之以爲信然
此又府君文章
所以見許家庭及斯文詞垣諸家者然也。
然而府君雅深謙挹
故末音只令藏之家內
子孫傳看而已
顧以恕菴公平日定論長子臨終遺言
以爲不容梓行
故玆敢揀選編定。
以待事力之至。
而極以知見矇昧。
去就踈謬
十分兢惕矣。
抑又惟
公元1748年
草稿文部文字
典雅瞻鬯。
理勝辭達
亦爲前輩諸公推許
可以傳示後人
不容泯沒者。
而第以平素工之在詩。
故姑附載
以爲日後更商之地。
重犯不孝之罪。
不勝萬萬惶懼焉。
時崇禎紀元後三戊辰正月日。
不肖孤暻泣血謹識
恕菴集跋
公元1716年
先生丙申四月六日易簀
距其降辛酉二月二十三日
爲三十六歲。
肅廟乙酉釋褐
歷職翰苑玉堂
官司諫院獻納
先生德性之仁。
名行之賢。
爲當大夫士所共推服
則於其壽不侔身。
不滿德也。
所共咨嗟痛惜
深有憾於天道者
庸有其極哉。
先生富有著述
遺稿踰三十編。
先生自少究心文章之學。
工力至到
成就高遠
優優大方家數矣。
先輩農巖金公儘有讓一頭之畏焉。
先生之於農翁。
寔猶蘇端明之於歐陽少師
此非阿好之言。
後世具眼者。
先生之詩。
先生之書。
則眞見其然而庶無改評矣。
嗚呼盛矣。
先生留玆千古不朽之業矣。
卽其年位短長豊嗇。
足較論耶。
先生歿後。
同志斗川李公瑋,白淵愼公無逸
嘗取遺稿
後先揀抄而務歸於精粹簡當
伯姪參判公又加折衷刪定序次
公元1738年
十六編。
凡六百七十首
凡四百六十首
子晧,晌經營剞劂之役。
不幸未就其志而相繼短折
不但遺稿鋟梓
遂致迍邅
先生血胤
於斯絶息
其爲慘愴悲凉
可勝道哉。
今則先生後事之所可藉手以致力者。
惟在文集之壽傳矣。
季姪曙之男大權先生所後孫。
因買屋鳩財
活字印行
戊午季秋始役。
臘月訖事
而搨得二百二十餘件。
暻以先生敎育之人。
爲後死者
獲見斯役
俛仰今昔
不勝悲喜交至
略有猥識于卷末云。
屯菴集跋
右我伯氏少宰屯菴公文集凡八編。
公之文章
存焉而雷霆一世
歿焉而百世在後
暻顧吶口
其何敢論。
而亦何事於論哉。
第暻之所以知公者則有之。
通原集一帙
初年作居十之五。
而較之中晩。
無初晩之可別。
成就之早也。
不漫作。
作必完粹無瑕
看詳難於取捨
至謂之鈔選不得
製作之圓也。
立心主意
循蹈實地
大小論述
不顧是。
以至尺牘之爲閒文字
友道規益外。
絶無虛華語。
其與瑞書所謂一行一句
必顧義理
不敢隨意放肆之語者。
實錄也。
理致之勝也。
高處可以八家無愧
次者猶一字不落東套。
則地分之高也。
雜識一編
盖多名言格論
而其評異端雜伎處。
尤的捉眞贓
剖斷明確
近世諸公所罕說到。
而殆亦有功於吾道
知見之邃也。
蒼老之格而輔之以悍緊。
簡重之中而參之以踈宕
芒寒色正體裁莊矣。
礦去金留則淘洗精矣。
噫亦盛矣。
公固含章
戒勿灾木
顧在後死
不容但已
部分編摩
以待事力之至者。
有年矣。
暻以終鮮人事
一番編摩之外。
不復忍翻動斯集。
則今當遺文出世
舊感新愴。
豈復有泚筆其間之意。
而惟略叙其平日所以知公者。
而仍係以開板之由如此云。
東圃集跋
東圃金公遺集
久在巾衍中。
今其胤子行敬夫在彭澤任所
始克捐俸募財。
所以梓行
余緬聞其役。
蹶然而喜。
慨然而愴也。
公實先君子姨兄弟。
而亦實我先君子叔父所畏許也。
盖公結髮治藝。
啓發薰陶之益。
又在三洲,三淵兩門
則是其濡染之盛。
觀感之深。
非特爲文一路
而爲詩若文
亦必耻隨東陋。
學古人。
詩尤出入唐宋。
韻格秀發
風調澹宕
足以鳴世而傳後者
先君子每得公佳句合作
則亟賞歎之曰。
此弟眞不可當也。
叔父往往默誦手錄
推重朋友知公者曰。
華敏難敵。
白淵無逸,李槎川秉淵並亦交口稱艶。
鋒穎法度之評。
而槎川又謂世人雖有知公之詩者。
未必知公之有文。
雖有知公之文者。
未必知公之有學。
南塘元震狀公之行。
則特叙其學識行誼有進於詩與文者。
公每對余娓娓講說大學朱書不置
則韓公之言。
亦可謂有見於公矣。
若是者。
其可只以文章論哉。
敬夫以余爲先君子牛馬走
而猥以跋文辱屬。
余固懵陋。
何以發揮蘊積耶。
只誦家庭舊聞詞垣斯文長老引重大致以復之。
非曰文也。
盖以附名卷末爲幸也。
惟念公性簡潔
神儀閒朗。
所居四友堂
却掃一塵
尋常造拜。
必見其琴書靜暇
燕坐蕭然
韋蘇州掃地焚香氣像也。
其詩之秀發澹宕
豈非出性情者然歟。
嗚呼
何由得升公堂。
復見公平日氣貌耶。
書之至此
不勝俛仰感傷也。
斗川集跋
余於斗川李公。
從遊久要也。
盖余宗慕農巖金先生
無異及門之士。
又蒙我先叔父恕菴公伯氏屯菴公敎育者。
而公農巖賢弟子。
恕菴屯菴
畏友
則余所以講服傾仰之篤且深於公。
固有以大異於餘人矣。
竊嘗獨恨公之高文邃學
優於需世。
短期薄祿
不得充拓志業
天道未定
不能無疑也。
猶幸其有一部遺集
乃公精神之所蘊。
成就所在
庶足不朽公於千古
余嘗借讀摩挲感欷
三復不已也。
近其孤子修享刪整成帙。
將謀梓行
俾余有一言
未有知。
何能妄議公之文學範圍哉。
顧嘗竊聽家庭緖論者則有之。
恕菴恒稱公文學識
可爲一代眉目
其文一取胷中
所得聖經賢謨者。
發揮運用之。
耻在古人脚下作家計。
又自有英特邁往氣力
足以濟之。
率皆沉雄老健
絶無浮誇散漫之言。
屯菴公文章。
一以義理爲主
而務去煩文
立論精確
不求俗譽
故刱見機杼。
不留瑕玷
雅健筆力
蒼老古色
令人久堪咀嚼
自然斂袵敬服
二公又嘗稱公之爲學明白深到
制行嚴謹刻厲
卓然難及者云。
公文章之所本也。
噫。
公之歿在農巖夢楹之後
不得賞音之褒。
二公所評。
豈不爲公知己之論耶。
余故書家所聞以歸之。
不敢妄贅一語也。
抑余別有所感傷者。
若使白淵愼公有弁卷之文。
則其必大有揚確於公之文章學術
與上二公之言發明
以爲今與後之公案者。
九原可作
悲夫
於是而爲之掩卷太息久之
白淵集跋
白淵愼公少有大志高才
詩學杜陵
文慕昌黎
不徒效法
必求逼似乃已。
又遊玄石農巖先生門下
獲聞程朱道義之說。
文章問學
可以一世
與我恕菴叔父齊名當世
同時諸子斂袵起敬高仰之。
恕菴嘗序公之詩稿
其所推許揄揚者甚盛。
不在空同下。
可謂不易定評
而槎川李公秉淵,斗川李公瑋,可湖安公重觀咸曰。
敬所大家數也。
吾儕不可企及
則公之所存居。
想見矣。
玆盖公詩之蒼老謹嚴
有非槎川之所可頡頏
公文英偉光潔
有非斗川之所可爭衡
公學博洽淵永
有非可湖之所可彷彿故也。
公氣軒昂
不能與世推移
盛名在躬。
人多竊忌之者
故雖拾一第
爵位猶蹭蹬
門庭蕭瑟
獨喜余之知公而服公。
每値其拜牀。
則輒出示草稿
披列左右
指點討論曰。
吾愛吾文。
南越王黃屋左纛
祗以自娛而已
余實不勝感歎
悲公之不遇
惜其以公之文章不得大用廊廟館閣
而徒費家居漫應之作矣。
寧不慨然哉。
公歿十年
公之
子世東。
以公遺稿見寄。
修整歸之。
惟恐刊行之或遲矣。
公諱無逸
敬所其字也。
官止侍郞
噫。
公論在後世。
後世人得賞公之文章
其必爲之咨嗟歆誦而深有不同時之歎矣。
今之俗子
何足以知之。
白原集跋
不佞嘗從尤菴老先生集中
竊讀白原申公墓誌
知公之有師友淵源
而以問學仁義
盛名當世
儘深敬服之私。
獨恨無以獲公論文字而觀之。
以償向慕之志。
近因公之孫壺山伯振鴻。
借其遺稿全部卒業然後
不勝景仰之有倍於前矣。
盖公姿禀溫良
識趣博雅
窮經而信古。
積學力行
內省默察之功。
旣其邃密
好善疾惡之風。
亦殊勁特。
師門爲之推奬
朋儕爲之傾倒
實是世間偉人也。
公所存之深厚
有如是者。
故卽其發於吟咏者。
淡簡整。
自有希世之音。
見諸著述者。
質愨淵永
自有範俗之績。
有德者有言
聖人豈欺余哉。
抑余僭不自量
嘗以壺山之請。
妄有考校揀抄之役。
實犯不韙之罪矣。
第念公以學行文章
自家而達於鄕。
由鄕而聞於國。
聖祖禮遇
後學型範
年德俱尊。
名位且顯。
人到于今稱誦不沫。
文集尙未刊。
以爲
矣。
壺山出宰湖邑
欲圖鋟梓
而徵余以弁卷之文。
余人微言輕。
不足以任此托。
故略識所感於下方
用寓區區歆悅之誠云爾
隱坡集跋
農巖門下
一高士。
曰隱坡申公命鼎。
與余爲百代之親。
且生並一世
不及識其面而遽失之。
以爲恨。
近始因其胤子光彦
獲覩公之遺集遺事
盖公窮居事親
能竭其力。
季路負米之風。
曾子養志之義。
而深以鄒孟氏五不孝目爲戒。
有事實行蹟之不可掩者。
持比古之篤孝君子徐仲車王休徵之類。
庶不相讓
况又服從賢師
講明彛倫日用之道。
問學行誼
隱然儒林名重而望隆。
卒俾鄕黨稱誦
至蒙聖朝褒贈之典。
可謂立揚以顯之孝矣。
可敬也夫
富貴而立揚以顯者。
可貴重。
貧賤而立揚以顯者。
不尤可貴重乎。
此余所以深致區區歆尙之懷而不能自已也。
吾師厚翁,艮翁與吾友士重
或序其集。
或表其墓。
或跋其譜。
咸有表章文字
於是顧安獨無一言
可愧者。
人微言輕
不足增重於公之潛德幽光也。
沙村集跋
余生垂七十年。
竊觀當世之學士大夫多矣。
然其文學才猷
兼修交備。
德聲望。
蔚然最顯者。
其惟諫議金公諱致垕士重乎。
盖公以厚齋老先生嗣孫
早襲儒芬。
立脚正路
四十年家庭
日親獨立之敎。
茶飯者。
天人之學。
所參倚者。
義利之辨。
存乎身而忠孝大節
擬諸用則經綸長筭
全才宏器
偉然大人鉅公
而最其剛毅正直之氣。
直上
旁無附枝
窮餓枯死
不能回互屈曲媕婀苟且之態。
故其發爲文章也。
率皆經術主理致。
典重的確
沉深淹博
不拘拘於操觚繩尺
自然光明磊落之像。
所致意者
布帛菽粟實用
而無藻繪浮華之雜焉。
卽其庚戌戊午二䟽
爲吾東大文字。
凜凜乎古名臣奏議
等閒雜著。
尋常詩律
莫非底蘊所攄名論所寓。
而至其論事析理處。
直截洞快
明白痛切
如刃解而水臨壑也。
讀之灑然
如見其人。
後有子雲堯夫作。
則其必有拂蠧簡檢䵝墨。
犂然契合
咨嗟詠歎不足
而知余言之非出於阿好矣。
若其與世牴牾
終身抹摋
卒莫之大有施爲
千古志士之所共齎恨而於公何病焉。
余於公。
不同兄弟也。
斯世知公
宜莫余詳。
而所愧駑劣
不克自効後事文字
古人
約爲傳之爲。
爲所深慼。
今公之子鍾正裒公遺稿
將謀梓行
余竊幸老垂死
及見公集之成。
而復念於此無言。
則終無以一暴余志
而有耿耿自釋者。
玆書此。
俾附之卷末
亡質後死
孰知余悲
嗚呼愴矣。
遠觀軒集跋
遠觀軒金公諱克光字顯甫與我先君子唱和詩稿一百一十有五首
公之孫必泰從原集中謄出遺我者也。
記昔丙申秋冬
先君子將赴長城任所
過辭夢窩金相國
相國爲之語曰。
貴府龍江
金處士顯甫。
南州高士
嘗與家弟仲和子益及林令德涵爲同硯友。
學識旣優。
詩文俱雅。
可與相識也。
又貽公書。
告以新去地主
巨室賢侯
又是先正高弟
必有下士愛才之風。
君雖不入城府
可與相從也。
先君子下車
馳書候問
公旣造謝鈴閣
自是參尋無拘。
以擬陳,徐故事
先君子亦訪公之溪亭
前後詩篇往復
積成卷軸矣。
先君子贈公之詩。
有曰歎息龍江子。
老窮眞可哀。
公車待詔
草澤遺才
一見心先許。
相思首幾回。
非言偃室。
難得澹臺來。
又曰。
超然身世江鄕
牢落乾坤一草堂。
命達元知文所忌。
詩窮不特子堪傷。
卽今賢士蓬蒿遍。
從古騷人㤪恨長。
雪月
宵淸景好。
待君終夕拂塵床。
又曰。
龍江今日登臨
坐語移時夕陰
一別應知玄髮變。
兩情須比綠潭深。
眼中將奈晨星濶。
嶺表難敎暮境尋。
問訊尺書憑仗外。
唯期耿耿歲寒心
可以先君子公交際之期許之重。
戀係不舍之深篤情誼
信知其爲今古罕有勝緣矣。
兩家子孫
宜悉先契之若是
而繼講世好
無替也夫
文章宗選
先君子雅言書必自抄以看。
古人選家雖多。
不合己意。
文章宗選所由編輯者也。
宗選凡例
自經史。
下逮子集。
聖賢載道之文。
歷代紀事之文。
館閣詞章之文。
草澤光恠之文。
無不盡收並畜。
更沒遺蘊餘憾。
然於經傳
則謹載全文
不敢有所刪節
至於史記諸子諸集。
則雖不得已略有刊汰。
猶主於廣取而寡捨。
故合爲巨帙
幾至百有餘編。
五十有二卷
名世文宗古文眞寶若文軌範等書。
視此殆單陋徑約。
不足博觀矣。
先君子於此役。
平生精力
其志旣勤
其功遂專。
卒成前古無之大編。
叔父嘗取以讀之。
亟歎以爲此書要當梓行世間
以補文苑缺典
華學士大夫家。
藏書籍備
具。
無種不有者。
無所於此
山村鄕廬。
學究秀才
得此一件以置之。
則之經也之史也之子也之集也。
咸可得以窺翫領會矣。
不大嘉惠哉。
遂欲爲有弁卷之文。
發揮其意。
且將擬勸書肆
所以印布
用壽其傳。
而仍乏事未果
惟其言則儘好評揚此書得範圍無憾矣。
暻之不肖
不能立揚。
又無財力
無以托諸剞劂氏
獨抱遺書
不勝感涕而已
猥此略識于卷末
家內後生
有以考認而寓誠致力焉。
六禮疑輯跋
禮之在天下
公私吉凶
無不管攝
不可一事不講。
其中冠婚喪祭鄕相見六件。
爲生民之大節
古今切用
其書古有姬公儀禮。
後有朱子家禮
儀章部伍
固已著明完備
學者依文熟讀。
按本力行
則庶不迷夫秩禮叙典之本義
然而儀禮家禮
只言經禮之應行常制
不並及於變禮之疑文難節。
戴記一書
所以踵興儀禮之後
而與相表裏
補其闕漏
戴記作者
又代有其籍。
有若杜氏通典
亦粤宋五先生禮說。
本朝先正禮文字。
均之爲戴記支流餘裔。
家禮羽翼藩屛者。
其於上六件疑變之節。
有所依據
容可折衷
而殆始無憾矣。
第其
各自爲書
不相合並
當事者每病其考檢受用之艱。
則肆我玄石朴先生平生功力
最在禮書
以此六種疑禮。
合有一處裒收。
乃於講讀之暇。
通典以下
類彙羣編。
成此一書
其事雖述。
而其功反有盛於作者
若其蒐聚編定分門列目之所以然
具載書首凡例
不待敷陳
固已瞭然矣。
書成藏于家。
數十年。
門人厚齋金公族孫黎湖朴公。
盖嘗爲之眷眷表章
以爲傳遠之圖。
比因儒臣大臣鱗次陳達
上命嶺南道臣。
亟付剞劂
卒俾廣行於世。
聖朝崇禮敎淑風化德意
猗歟盛哉
不可無識
先生當時未有弁文。
厚齋,黎湖以未見入梓
未有書後文字
可恨也。
玆暻以士友同人之請。
不自揆量
略跋下方如此
僭踰之罪。
知無所逃。
竊念先生富有論著
識者朱子纂述之盛。
無出其右
惟此疑輯之外。
前後所編三十餘部。
就如二書要解四書讀記心學至訣,聖賢遺模,東儒師友錄等書。
爲尤著顯。
有以發揮經傳
嘉惠來學
不可勝言者。
曷亦次第灾木
若此書爲哉。
是則不勝慨惋也云
後學平州申暻再拜謹書
平山申氏家乘
我申氏族卷首
雖嘗略載先世名行事蹟
不免簡而未該。
踈而未備。
不能無遺憾。
先君子竊深病之。
別爲家乘一書
以先正統爲主
鴈行旁親附記
玄石先生崇孝錄。
起例成帙。
凡有先世詩文遺稿
勿論多寡
必先收錄
次以狀碑表年譜輓誄等文字
而猶以爲不足
博考前輩文集雜著。
苟見其有可充遺事者。
靡不亟取而並採輯之。
以附其後
於是先世德業文獻
始有所賴而可徵。
可傳於今與後矣。
豈不極幸哉。
夫旣有此成書規模
然後繼述之責。
亶在子孫
不肖竊恐人代漸遠。
或怠於續修之功。
則大違先君子述先啓後之志。
爲深可痛恨。
故敢復粗有叙論。
以祈無至廢絶
未知家內後生
以余之心爲心。
得不孤負墜落否。
有人心者。
當知斯言之不容泛忽。
玆事之不容放過矣。
家藏先蹟經書正文
聖賢文祖考之筆。
合爲一冊。
生民之幸。
子孫之寶。
天下之物。
無有於此者矣。
而暻之不肖得而有之。
故深有所自幸而略識之。
用示後人
書經正文
卽我王考親筆所寫也。
詩經及庸學正文。
卽我先考所寫也。
書經則先叔父平生誦讀不離手者。
不肖
詩與庸學。
先考少時手謄用工之冊。
而晩授不肖矣。
手澤尙留。
嗚呼痛哉。
不肖知得而有之之爲幸。
而顧不能勤篤肆力
見實效。
畢竟不免聖賢祖考罪人矣。
後來子孫
庶其以我爲戒
善讀而得力也夫
家藏賜書
左傳十五卷
布衣申暻五代祖領議政平城府院君所受賜於仁廟者也。
小學四卷孟子七卷心經二卷春秋補編二卷啓蒙翼傳三卷,攷事撮要三卷
祖父議政平川君所受賜於肅者也。
義昭三卷大訓祖訓一卷
賤臣之所受賜於聖上者也。
臣以草莽寒賤不才下品
未克出身立朝事主
而特以先祖之遺裔
欽奉王及聖主賜書
每當披閱之際。
有感君親之恩。
榮耀罔極
因知其世守不失
屈首敬讀。
粗識書中之義理
然後方始罔墜忠孝之傳矣。
此是臣與後人共勉戒之義。
故謹錄其件數而敢識微云爾
三聖御筆
惟我先祖翼公政府時。
仁祖大王每以手札御書
訪問機密事務
公殫誠竭智。
詳悉條對以進。
又或以小箚。
有所論難禀奏
仁廟恒以親筆批於箚尾以降之。
其事則秘。
家人子弟。
莫得以知之。
君臣際遇之重。
於戱盛矣。
今此小箚一紙
截去上面
只留最末一行
李白洲明漢筆也。
其左聖批。
宸翰也。
當時公以李公爲備局有司堂上
常留置家別舍
凡臨條對禀奏之際。
招李公於前而或使寫之云。
中經兵火
家藏公私文籍
蕩然無遺餘。
御札對箚。
不存一。
今此數幅。
見於舊篋亂軸中。
故謹並孝宗大王瀋陽時賜御札兩紙
祖考議政爲山直指使時。
所受肅宗大王御筆封書一道
粧䌙作帖。
藏于廟中
以爲家傳世守之寶云爾。
直菴集卷之十
 書後
  
玄石先生文集
老先生晩年
閒居坡山之廣灘。
平生著述文字
手自整釐。
爲正外兩集。
盖其較重且緊者。
就加朱點而目以正集
較輕且歇者。
就加靑點而目以外集。
漫者
無點而歸之刪棄
辛未以前
甲戌以後文字
兩點不及焉。
目以續集
此則追宜略有去取當爲後人之責也。
先生易簀後。
本宅謄出一本
公元1721年
王考議政公亦謄一件。
而並以全帙都數沒謄矣。
王考嘗思以芸閣活字印出。
而仍公私多事未遑
其後無復有致意者
辛丑六月
筵臣李重白請先生遺稿數十卷
乞令兩南道刊行
克蒙允許
於是門人厚齋金公
芝村李公相議。
刊正續集
而外集則勿刊。
又謂先生尤菴先生
尊仰大體無憾
而於美村酉峯父子
非斥其處義乖舛者。
不啻明著矣。
及至己巳見尤翁被禍
尹氏凶徒推奬之後
則扶抑而是非之者
益爲嚴截明白矣。
其前雖或有嘗議尤翁得失文字
而在先生
爲已棄之論。
考之於先生所加紅點中則可知也。
今於修整也。
當主此意。
或有礙逼於尤翁者。
當行刪去
以明先生本志
若其辨責尹氏罪過者。
不妨具存
白先生晩年定論可也。
仍使先生外孫申暻與金君正魯兄弟
看詳籤識。
以爲商確之地。
李公世瑍意見
未始不同
而只先生孫弼傅以片言隻字不可遺漏爲言
不肯相從出力沮戱。
不待修整
下送原集於兩南而刊之。
適時事大變後。
趙令顯命爲嶺伯。
傅適爲其管下守令。
不有先生旨意
不顧定論
只與趙令李匡德輩。
聚首謀議
忙急董役
日刊
出。
而凡書札中礙逼尤翁而不入靑紅點者。
反爲收載
攻斥尼尹而見錄於年譜行狀者。
遽復拔去。
卽其變幻形跡
動之情節
狼藉如泥中之獸跡
不可復見扶懷抑尼之本志定論
恣意逞胷
亂用手勢之罪。
豈不萬萬痛駭哉。
先賢文集
更定改刻之時。
亦有板刓重刊之事。
故今爲是之慮。
謹記厚齋芝村所嘗欲刪者及迷見所欲財處者。
別爲目錄以俟之。
後之君子
庶有考據折衷
則幸莫甚矣。
雖未改刊之前
集中或有礙於尤翁者。
覽者認作先生已棄之論。
傅誤爲載錄故而看過。
則固不失先生旨意
事實信然矣。
區區以此有望當世也。
又書玄石先生集後
先生文集鋟梓之前有四本。
一手稿本草也。
其一先生歿後本宅謄本也。
其一我王考謄本也。
其一辛丑朝命謄本也。
本宅吾家謄本
一從先生定正外編目。
移寫存刪。
皆從靑紅點者也。
辛丑謄本
李公世瑍,朴從弼傅亦稱如是寫出。
而未保其果然
時事旣變後。
李公將文集四本
不捲還于厚齋
而盡還于朴從。
以致誤事
朴從背先志異類者也。
入其手之後
未知何以爲之也。
其後朴從與趙顯命對刊之本。
先生手稿草本及正外編目。
有出入相左者。
其所刪。
其所存。
渠意嫌其與草稿及他本逕庭
故吾家所謄本
托以見失。
終不還送。
盖其手稿于先生祠堂內。
不得以恒覽。
而我王考謄本
若還之吾家
則必較諸刊本
考其存拔。
渠輩私意去取
變亂集之情跡
發露無餘。
故爲隱沒之計。
其實只見其欲巧而反拙。
益以證成渠輩亂眞公案爾。
何便之有哉。
可哀也已
暻知此裏面顚末
最詳且悉。
一書再書而不止
覽者合前後說而觀之。
可知先生本志之不如此
厚齋芝村及暻之所執爲是
而李公及朴從趙令之所行爲非矣。
先生集後
老先生詩集文集二十卷
牛溪成先生所抄選。
朴公汝龍分類編次者。
刊行于世六十餘年。
玄石朴先生講讀之餘。
惜其尙多散逸
於是更考老先生草本稿及詩集逸編論辨書尺
與知門人家所片言隻字之散在臨瀛海陽坡山諸本。
揀其詩文之見漏原集而辭義俱粹者。
及如經筵日記有補世道者
續集八卷外集八卷
又取同時諸賢
贊誦老先生後事文字
爲別六卷
附以所自修正年譜二卷
刊行于世。
已近百年
當時固嘗往復尤菴宋先生而爲之。
竊取朱子大全例。
彙編傳布
無復遺憾矣。
老先生牛翁,玄翁。
均是本朝大賢也。
老先生遺書在我東。
如程朱書
可以天壤俱弊。
其重如何
牛翁老先生德隣執友
而旣先編其原集。
後人不可議論輕到。
故玄翁以老先生私淑之人。
原集則不一字移易
遂自追編其續外別集
以繼原集之後者
謹嚴之義。
可見矣。
然則爲玄翁後賢者。
亦當察識此義。
而近者李判書煕卿毁動原集及續外別集
合爲一帙
以栗全書
而于原集。
刪其十之一二。
于續外兩集。
刪其十之六七。
別集
沒其題目稱爲附錄
至謂玄翁所嘗收拾者。
或有不能必其爲先生作者
有來不甚分明者。
噫。
此何言也。
玄翁於老先生
世代近而聞見明。
煕卿世代益遠而聞見不逮矣。
考據精審
編摩之詳著。
玄翁早已十分愼重
盡善盡美矣。
煕卿眇然後生
何敢議其踈漏乎。
尤翁曾於其太極問答爲學之方圖說
疑其非老先生手筆
而要以這意添註題下。
以示傳疑意而已。
無欲全去別集之語。
則今煕卿稱托
尤翁作此不韙之擧。
可異也。
先正遺書
先正編刊。
已行之百年
晩出後學
私意偏見
擅自毁改。
亂用手勢者。
决知其至未安也
豈不慨然哉。
嗚呼
後之欲觀老先生宗廟百官美富者。
宜讀牛翁所編原集及玄翁所編續外別集
書院所儲四集板本是也
年久刓缺
則就加重而已
所爲全書新本。
還他一家私藏而宜在所廢也。
千載之下。
有識余意余言者矣。
抑聞煕卿之爲全書也。
士友多規其專輒
則遂不得已以原續外三集所刪之文字
目以拾遺
還爲附編於卷末
厥亦覺其削去之不可矣。
與其若此
豈如仍舊無改之爲安乎。
且如聖學輯要擊蒙要訣
自是別爲梓行之書也。
朱子四書章句詩集傳,易本義小學近思錄。
曾無混入大全之事。
則此又何必入於文集中耶。
其亦編次失倫矣。
後人不可不知也。
尤菴先生年譜
尤菴老先生年譜
宋校理疇錫草刱之。
遂菴芝村二公討論修潤而成之。
未卽入刊矣。
二公下世後。
先生曾孫婺源,景徽始爲入刊。
不從二公定本
多以己意變添補
而頗有失誤處。
何以知之。
曾余從
村所借讀舊日本故也。
二公定之本。
無向玄翁侵詆之事。
而新本多有毁誣譏議之語。
未知景徽何心爲此也。
以此示後。
則人何以兩門同道哉。
將爲世道之害矣。
愚意更以二公舊本刊行爲是
何者
玄翁於尤翁。
宗仰道德
本自無憾
其於斥二尹也。
以爲大意儘好
自家意思亦然
而但攻斥之際。
或涉太過
則有所奉質。
而初不妨大意儘好本志也。
大尹江都事及主尹䥴兩欵。
以爲非斥
本與尤翁同。
小尹背師一欵。
明言痛斥犯分悖倫者。
不一而足
然則玄翁與尤翁。
志同道合事契交際
何相病之端。
捃摭捏合
恣意詬謗耶。
尤翁有知
責景徽如崔愼矣。
噫。
玄翁之孫弼傅出玄翁文集
附托異論之人。
凡害於尤門者
靡不收錄
惟恐或漏。
尤翁之曾孫出尤翁年譜
而凡害於玄門者。
恣意毁謗
若是無據
兩人所爲
可謂不識二父之心。
而兩先生志同道合之盛。
後人不得看出矣。
豈不可痛心乎哉
余於家藏本。
視舊本所無者削去之。
新本所拔者添入之。
以待日後公心君子有採聽而改正之者矣。
余盖不得已也。
可幸無罪矣。
玄石先生年譜附錄
恭惟先生易簀垂七十載。
時移而蹟遠。
世降而言豗。
以後死。
爲是之懼。
謹依退以下先生附錄例。
裒收先生狀表等諸後事文字可以闡揚志事者。
釐爲四編。
適從子大蒙恩授陜川。
故仍俾刊行
先生文集板本在陜故也。
第其裒收。
不能無憾
盖暻方來湖曲
隨身無可攷文蹟故耳。
前後請額䟽,宣額致祭文,奉安祭文壬戌賜祭二度
丙子後從享䟽幾本。
例所入載。
散逸零落
未及收錄
可恨也。
後之人其完續而繼成之可也。
先生文集旣誤出。
無以先生志事
故暻不得已爲此役。
先生德學地位
名論始末
上焉而先生自有定本
中焉而百世在後
下焉而是編在矣。
暻何敢贅焉哉。
書聖遺模
朱子嘗就周程張子遺書
輯編爲近思一書
寔爲六經階梯
其所嘉惠後學者。
可謂罔極之恩也。
玄石朴先生嘗讀近思錄。
乃思溯而上之。
倣此成書
遂將詩書易禮語孟學庸諸經傳
考究孔子顔子曾子子思孟子許多議論許多行事
可以入於論道體論爲學大要
致知存養力行
齊家論治
治法出處義利。
與夫尊聖賢異端者。
各以事類相接
隨以文字相從
彙輯分編。
合爲巨帙
旣成
名以聖賢遺模
又以周程張朱議論行事
爲後篇。
以附其下。
然後洙泗洛閩聖賢道德敎化
政事文章
無不會同一書之內。
而無散見錯出
猝難領會之憂。
盖略如近思錄綱與目之法例而其功盛矣。
千載無人如是想者。
而迺先生獨能積年用力
終至告成
後學獲覩前古未嘗有之書。
而凡於聖賢垂訓詔後之本末
庶可得以窺測曉解
親炙指掌矣。
其有誠於前聖
有德後賢
可勝也哉
先生著書立言之富。
爲我先正之最。
四子讀記二書要解六禮疑輯,稽治錄,東儒師友錄等書。
非關開之文獻
補天人之遺闕者。
而諒亦莫如此書之爲尤重且大也
以故厚齋金公,黎湖朴公。
以此書謂羽翼經傳
開牖來裔
可與性理大全朱子語類大學衍義聖學輯要等書並行也。
稱述表章
眷眷不已
而恒恨開板之遲矣。
二公未幾相繼下世
無復知有此書。
而暻獨抱遺書
不勝感欷
略識景仰之忱於卷之下方
未知剞劂而行于世者。
竟在何日也。
巾笥錄後
巾笥一卷
祖考絅菴府君晩年所著也。
府君崇陵壬子立朝
明陵丁亥捐館
尊位隆。
立事顯。
而此書成於甲申丙戌間。
則卽其平生經歷事變
設施訏謨
無不備載其中
嗚呼
府君愛君憂國之志。
尊賢衛道之誠。
扶倫討逆之功。
匡時救民之策。
忠厚懇篤
正直精白者。
百世之下。
廢書而泣者矣。
矧在子孫羹墻之慕。
曷有其極哉。
伯氏手寫凈本
戒暻以勿輕示他人
盖慮書中被斥家子孫或見而妄生是非故也。
然而豈可一向慳秘乎哉
先祖文僖公神道碑
公之神道碑銘。
得徐四佳居正文。
二百餘年矣。
事力不逮
至今闕刻。
子孫痛恨矣。
後裔東川君德
公墓所在本道水使。
募財治石
不日蕫成。
受篆於判府事兪拓基
請書領府事徐命均。
以某月日
鐫而樹之于塋域之左。
追遠之誠。
於是小恔矣。
公佑我世宗大王
太平
配享廟庭
故家至今不遷
奉安于貞陵洞公之平日所居養拙堂中
壬丙兩難
宮闕閭閻公私屋舍
咸被蕩殘於煨燼
而斯堂獨存。
巋然靈光
吁其異矣。
公之內外孫
今至十數代。
不勝盡記。
有若判書文節公鏛,進士命和,處士命仁。
己卯名賢
文節之後最大。
平洲府院君華國平川府院君磼,監役礏,都廵邊使砬,守御使硈,節度使虔,領議政平城府院君忠翼公景禛,東平君景𥙿,東城君景禋,知事景琥,參判景祺副元帥平陵君景瑗,判書平興君埈,都正垓,進善判書莊武公汝哲,領議政平川君琓,平恩君璨,奉事球,平海君漫,判尹厚載參議厚命,承旨弼賢,節度使漢章平雲君聖副校理,統制使東川君德承旨,揔戎使光大司憲昉,掌令暻,正言大脩
相繼立朝
簪纓不絶。
主公祠者。
今明川府使煥也。
外裔著者
左贊李文成公珥,應敎奇遵大成奇大升左議政宋文正公時烈,右贊成吳謙,綾海君具宬,綾城府院君具宏,綾川府院君具仁垕,靑雲沈命世,南陽君洪振道大司憲兪㯙,右議政維城左議政李端夏,領議政李畬,領議政李宜顯,右贊成鄭齊斗右議政金構,大提學金楺右議政兪拓基判府事李箕鎭,領議政金在魯,判書金取魯,左議政徐命均,大提學吳瑗觀察使閔亨洙,判書朴師洙也。
恭惟我仁獻王妃。
寔公六代孫女
篤生仁祖大王
光啓中興
聖神相承
至于當宁
猗歟盛哉
先祖翼公南漢遺書
 國事夫何言哉。
只自痛哭
今十二日
江都被兵
上下俱爲被執。
至於兩大君來在陣中。
古今天下
安有如此被兵事耶。
不得已明日上將南漢城
許和於汗云。
和之後。
仍進京城
不得不依其言還京。
吾亦隨駕入城。
不得早死。
忍見此變。
完豊正月初三日四更氣死。
羡哉羡何及也。
東宮欲爲陪往。
尤增罔極
此外難從之請。
無數無數
此後事何可忍言耶。
被圍四十六日。
明日下城還都
和之士尹集,吳達濟
今日已爲執去矣。
一家避亂之行。
無事而到耶。
進士之行追往云。
已到乎。
柳察訪妻未知去向何處
子午不忘。
如得聞見
詳示爲宜。
貞兒無事連命耶。
須加恤念。
無使呼飢。
姑兵不解圍
修書山城
使之前往耳。
心亂不具
丁丑正月二十九日父。
公元1636年
崇禎丙子冬
國運不幸
被淸賊來冦
時我五代祖忠翼公領訓局兵。
南漢東門
屢與賊交鋒勝捷
畢竟不敵強。
廟謨出於講和
嗚呼
豈不痛哉。
乃公圍城中。
高祖判書安東任所書也。
書成
公元1757年
丁丑正月二十九日
則盖出城前一日。
書中備及當時危辱之變。
痛寃悲憤之意。
至今讀之。
令人眦裂而髮衝矣。
雖使當時同朝詞苑鉅公
奮筆瀝血而書之。
慷慨仰之氣。
無以有加於此矣。
公之深得春秋之義尊攘之旨。
不容誣者。
於戱偉哉。
後來潛通密使天朝
以伸大義
毅宗皇帝褒奬之詔。
其基寔兆於是書矣。
尤菴宋先生銘公之碑曰。
拱北之義。
東之誠。
始將晦昧
賴公復明者。
眞知言哉。
此可與知者道。
難與不知者言也。
孟文貞公大拜王旨
 
思誠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右議政兼領集賢殿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兼判兵曹事者。
宣德年月日。
朝鮮國王之印。
贈朴孝子八字
 在昔陶唐世。
至化坱圠
虞舜歷山
夔夔心不恝。
大孝至今
令人深省察。
甄城亦王都
風俗奸猾
朴公居於斯
事親勤且劼。
廬墓三年
哀哀情更㔠。
此是之臣。
何須元凱八。
孝可移於君。
公宜置管轄
新昌思誠
余近在旅寓涔寂中。
一日孟淑汝和其先祖文
貞公大拜王旨及公贈朴孝子詩篇手稿以來
得一言以記之。
不覺蹶然而起。
肅然而敬也。
我東自箕聖建邦以來
叙九疇之道。
八條之法。
素稱侔埒中華
及至我世宗大王然後
樂文章。
煥然復明
制作之政。
極盛之治。
盖箕聖後一人也。
有是君。
必有是臣。
當時贊襄太平者。
文貞公與我先祖文僖公及黃翼成,許文景後先朝。
左右台揆。
遂爲聖祖之所依毗委任責成
人到于今稱其德業
誦其風猷
嗚呼哉。
國步多難
中經壬丙兩冦
公私文籍
蕩殘無遺
此獨獲全兵火之餘。
流傳至三百餘年。
豈不奇幸哉。
况其末端所安御寶六字
皇明太祖皇帝頒降璽章也。
獲覩此章於神州陸沉之後
令人感涕無從也。
若不天慳神護之。
何以獲保至今日也。
奇矣幸哉。
祖文公平日居第。
扁以養拙堂者。
至今尙存
巋然靈光
世人艶稱
竊念居第貴重
不及王旨璽之可貴重矣。
摩挲感歎
不勝仰之至。
詩篇與手蹟。
詞格淳古和平
字畫端謹秀美
與我文僖公詩筆
恰恰相似
吁其異哉。
余文僖孫也。
感歎歆仰。
自有異於他人萬萬矣。
汝和須以王旨
上。
詩稿處下。
合成一帖
以爲傳遠之圖。
未知汝和以爲如何
書師任堂手蹟
師任堂申夫人
先祖文僖公之後孫。
李先生先妣也。
先生夫人行。
叙述德行才藝甚詳。
德行則可就狀中考認。
而復觀先生之爲先生
則又可推測而徵其醴之源根矣。
才藝則狀中稱其通經傳善弄翰
工於刺繡
山水草蟲
極精妙。
屛簇盛傳於世云。
今此草蟲圖八帖。
夫人手筆
爲李陽元家所寶藏者。
李公爲先生同時向慕之人。
則其得此而寶藏也。
當然爾。
其後殘敗
將賣是帖。
以資遠行
余從進士民秀聞而求之。
質錢買得焉。
余實夫人之旁孫。
余子孫又爲夫人彌甥
是帖之歸屬余家。
其事有不偶然者。
豈不可貴重而自詑哉。
記昔鄭公必東宰江陵時
亦得夫人草蟲圖而歸。
廣受題跋於諸名公
叔父校理公獨以七言古詩
盛加贊揚之辭矣。
今是帖與鄭本。
雖紙幅有大小之異。
卽其名物同一規模
而更無差別
遂信其出於夫人之手無疑矣。
若其品格之高。
先生所謂極精四字盡之
而我叔父詩中春風暗入筆下
吹。
點綴眞奪天工奇。
想得從容落筆時。
用意不在丹靑爲。
當年葛覃卷耳詠。
彷彿寫出無聲詩
至今流傳二百載。
墨色欲落神不移等數語。
儘能形容
可謂不易之評矣。
顧余復何贅論哉。
余年前尋夫人墓及先生墓。
不勝追慕之感。
今得夫人墨蹟而有之。
又得先生寫詩稿而有之。
余以何幸
能得他人所未得有而有之哉。
不可無識
摩挲歎欷之餘。
略述敬服之意。
之子孫。
千金勿傳非其人也。
先生親筆詩稿
余於李先生
景仰之誠。
有如魯人之慕夫子
平日思得先生手筆
以爲沒身玩之資。
數十廣求不已
世代旣遠。
雖或有藏儲者。
愛惜慳秘。
故久未有得之矣。
頃年得聞芝村公出首陽時。
乃獲先生手寫詩稿一卷而來
亟就其中
分得三葉以歸。
李公盖賞余之誠意而強副之矣。
三葉之內。
詩凡十有五首
而字字句句。
罔非先生心畫
怳然侍其佔畢之境界
而若親其吟風詠月氣像矣。
豈不至奇而極幸乎。
平生志願
於是克遂而無憾矣。
摩挲欽服之餘。
不勝贊歎之私。
略識顚末
之子孫。
千金勿傳非其人也。
先師手帖
學貴力行
先師有焉。
先生手書禮記論語,心,近等書中會格言十二帖。
揭于壁上
以爲朝夕顧諟
坐立警省之地焉。
養心檢身
待人接物
日用動靜之道。
皆在其中
先師於此體貼服膺
實用其力。
故其持敬工夫
獨能眞實刻苦
以至純熟和平
盖始由勉齋之功。
竟得伊川之化。
並世諸儒所可企及也。
平生親炙之士。
咸服其凝道之至德矣。
先生歿後。
嗣孫致垕士重
收拾粧䌙。
作爲一冊。
垂示後昆來學
暻以疇昔出入門墻
仰瞻心畫之人。
不容一言
嗚呼
百世之下。
覽是帖。
先生居敬規模
可以想見興起
不待考閱狀碑矣。
士重眷眷爲是役。
豈不宜哉
更願摹刻而有板。
以壽其傳可也。
女子屛訓後
余以未敎之女。
淸風伯剛
士重令之冢婦也。
士重行義高。
家法嚴。
余憂女子之將何以爲婦於德門
常用兢竦矣。
女子歸寧之日。
持示乃舅所賜一屛十帖
盖取古人前言往行孝義恭儉事蹟
書本文。
且爲諺解。
末復以自意推演發揮
飭勵期待之。
其爲丁寧戒訓
不啻深切懇到
殊多其父之所未
思及而敎之者
余謂女子曰。
汝舅愛汝。
故有訓敎矣。
汝若於此夙夜惕念。
服行無替
一生受用不盡矣。
可以孝婦
可以爲順妻。
可以義方之母。
而庶不墜厚齋先生禮法家道矣。
可不勖哉。
余又竊有感於斯者。
世之造給新婦屛障者。
例圖百子而祈多男
花鳥而供玩戱者。
又於禮見之日。
面給珠璫綾錦之屬。
則人皆以爲愛婦之深。
而彼皆施之以奢靡
示之以喪志矣。
若士重之愛之以德而敎之以嘉言善行也哉
方見士重所以異於衆俗也遠矣。
不可以無徵。
故余於是乎跋之。
惟爾女子之子孫。
世世傳守而無違
金氏之門。
安得不永昌大乎。
東山溪堂詩卷
出東十許里。
小山曰石丘。
昔我王考絅菴府君晩年
卜築其中
據山之北而置精舍二區各九楹
上曰東山堂。
左扁洛詠齋。
右扁賭墅軒。
下曰遠志堂。
左扁吟嘯齋。
右扁踈襟軒。
其後東山堂遺叔父恕菴公
遠志堂遺伯氏屯菴公矣。
未幾
先考和菴府君
又卽東山堂之右而立溪堂六楹
左扁夕佳齋。
右扁多在亭。
以遺不肖暻。
又就遠志堂之左而立
四楹
左扁便會亭
右扁影華榭。
以遺家弟曙矣。
此其一山之內。
並有叔姪兄弟之宅。
而揔爲先廬之傳授者。
其事儘奇且幸矣。
園圃田疇
錯落其間
花木林樾
暎帶其外
岡巒回抱而無高峻之危。
溪澗淸淺而無深險之憂。
道峯三角天磨水落,妙寂諸山。
四面環圍而眼界淸秀
實是不易得之佳境也。
不肖間嘗抄取前後詩篇之散在家集者
合寫一冊。
倩人繪事
附見卷端
以爲此身不能長在山中
足跡未到時。
着眼寓懷之資。
可見余之愛好斯境而無斁也。
陶令三逕圖後。
尹景平
余家有陶令三逕一障
鋪叙盖取諸歸去來辭。
畫法不俗
每揭壁縱觀
南牕西疇東臯眞境界。
宛然眼前物色
不覺千載之爲遙。
余實愛之
今以遺尹學士景平
使持歸其山家
以爲林居自况之資。
景平宜有此畫故也。
景平正色立朝
風裁臺閣
鷹鸇之志。
沐浴之討。
而議不見施。
勇退急流之中。
坡州龍淵
其先人弊廬而處之。
從余求此圖以往
將朝暮瞻挹。
以究古人樂趣消遣閒中日月
勁節淸風
堪對此圖眞箇着題矣。
顧余何惜一縑繪而不以相贈。
用以成人之美
而助其
高韻逸興於寬閒之野寂寞之濱也哉
余見丹巖閔相國三山李尙書之退。
而竊歎其大臣之以道事君。
不可則止之義而歆歎之。
又見景平眇然後進
同其退。
於是乎景平不但自靖者匹美於並世之賢。
抑可追跡昔人無愧
豈不足以勵世道爲世防而名垂於後世耶。
然則余雖愛此圖
固宜推與於景平矣。
不但此也。
又欲使工畫者畫出尹景平三逕圖以看之。
何必慕古人爲也。
蘇老泉題詩水宮圖。
以明畫之在我猶在子之義。
而結之以報以好詞之句。
此則景平之責也。
未知景平何以答之。
金太白隱寂詩軸
參知政事退漁金公
當世之賢大夫也。
釋褐初。
臺閣時事
嚴旨卽退。
遂初服。
縛屋於黃驪江上以居。
不復出世
每於春秋閒日。
遊賞域內名山水。
寄興寓懷
金剛七寶妙香九月方丈瑞石淸凉,月嶽等地
往來房闥
其高風淸福。
衿紳歆艶矣。
壬申冬
上以公恬退樹聲
有補世敎
特進秩爲上卿
國朝故事
許入耆社。
月致惠養之需。
公以獨餉爲愧。
鄕黨隣里共之。
携酒設食於旁近蕭寺
招致鄕中耆老子弟
酣飮勸叙暢詠而爲樂
公元1752年
者。
非止一再
而余獨在遠。
不得同焉。
今年春
余爲請叔父墓文
來尋公。
李尙書君範亦欲受公筆。
刻先碑而至。
邂逅相逢
偶然湊着於宴開之日。
同席參過。
可謂浮世勝緣矣。
精力康健
德義昭著
其所以勉誨會中之人者。
有可記取者。
其言曰。
士生斯世
耕織本業
孝悌恒德
虞庭之命九官
命稷先於命契。
孟子之論王道
樹藝而及庠序
又以衣食足而知禮節
丁寧垂訓
聖人意大可見
其事之重。
無以移易
如之何後世習俗
以科宦爲第一務。
營營汨沒而不知務本業修恒德
本業恒德者。
乃吾之素位也。
科宦乃外物也。
且科難必得。
非常有。
則何可僥倖於外物而忘吾之素位乎。
於是合坐灑然如寐得醒。
信乎有德者有言也。
公於臨罷。
五七二絶
遍示諸人要和。
而余不能詩
又公之言則詩中不可形容
故撮以書之於軸末。
以爲衰世之警云爾
書東儒禮說後
東儒禮說者。
先師厚齋金先生之所纂集也。
先生嘗編玄石先生禮說。
以繼有宋五先生禮說。
先是沙溪先生已有疑禮問解。
尤菴先生已有經禮問答
次第刊行于世。
嘉惠後學
然前乎此而盖有退溪晦齋谷,牛溪寒岡老先生禮文字。
或酬人質疑。
立說證正者。
儘皆引據經義
損益古今
可以羽翼斯文
柯則來世
而允爲東方大文獻矣。
尤菴玄石
亦多考準而取資焉。
則其不可散逸放過而不收也審矣。
顧世之學者
恒患蔽於近而昧於遠。
無人致意尋理蒐聚。
以成一帙
如問解之爲者。
先生實深病之。
燕居之中。
嘗就諸老先生遺集
採其講說關於禮律者。
一依家禮喪禮備要篇目門類
段段分屬。
件件彙錄。
以便考閱
總十有四編。
其所討論吉凶常變之節。
章度數之文者。
大有禆於聚訟潤色之家。
其事雖述。
而其功誠不讓作者
噫。
先生雅言執禮
從先進牖後學德業
至是而始無憾矣。
猗歟盛哉
書成。
未嘗輕以示人
藏之篋笥有年
暻獲覩於先生夢楹之後
不勝區區感服
早晩得事力。
當付剞劂
故玆敢不僭妄
猥有略識于卷末
俾後之人有以良工獨苦之心也。
書東儒經說後
厚齋先生嘗敎暻曰。
經書集註大全
朱子訓詁
爲主爲綱。
以諸儒論說
添補附見
編輯博而規模備。
爲後考閱參究之資。
惟我東方先儒有若靜退沙寒尤玄諸先生
沉潛經傳
發揮義趣
而形諸言語
見諸文字者。
明通完粹
可以梯接朱子
不在宋明諸儒下。
而或反復勝似處。
此宜爲之收聚彙錄。
大全之例。
以爲詔後訓蒙之地。
不容但已
故余曾欲將退溪集。
先爲試手
凡遇明德性命道仁義忠恕
及如政事文章名義論辨文字
則擬就學庸語孟本編各章之下。
段段採入。
類類分屬。
合爲一帙
以便通覽矣。
旋以喪病震剝。
有志未就。
今老白首
無以卒業
故托之於子子尙
少幸留意編摩
終成吾志也。
暻於當時
固以不敢當之意仰對。
而亦不敢忘之義。
不可謂不受命矣。
一念在於肚裏
係着寤寐耿耿
忽復十數年矣。
顧惟諸先生遺集
固多與學者答問經義書理者。
又或有箚錄立說者。
可以搜撿而會同成書
副先生指揮
識慮不逮
罔知攸措。
第思之。
先生說。
雖有彼此不同
不免有差互者。
只宜並存
以俟後賢折衷
不宜妄行去取
或有遺漏也。
厚齋之意。
亦嘗然矣。
姑且如是從事
而設有纂次鮮法。
揀汰失當者。
後人可以更商而重修
屬付兒子大傳先生孫鍾正。
追加整頓云爾
書潛龍池記後
詩云維桑與梓。
恭敬止。
先祖所植之樹木
猶可愛惜
况於先祖歌哭聚族之所乎。
詩云於戱
前王不忘。
前王盛德至善
凡民猶能沒世不忘
况於前王講學典書之地乎。
具氏之芙蓉堂
自文忠肅二公始居焉。
闡明儒術
賁餙文治
國朝士大夫德業
罕有出其右者
堂前龍池
盖有仁祖大王舊學甘盤故事
人到于今稱道之。
如虞帝之歷山,漢高之大澤
其說詳著於文學李挺樸記文。
具氏後承。
宜於斯堂斯池。
子子孫孫世守之。
非身所得爲者爲心。
効死勿去
敬謹居守
然後可不於敬桑梓
不忘前王之義。
近聞宗孫命遠將欲變賣之云。
聞來殊極驚心駭耳
其將爲忠孝罪人矣。
不可使聞於他人也。
傷歎痛恨
久而不能釋然於中矣。
適其支孫節度樹勳
持示李之記文。
徵以跋文
故遂書所感而還之。
要節禁止命遠。
不得移屬他人
或給價而自有之。
不失爲具氏基。
永久保守
之無窮。
則其幸如何
其亟有以圖之。
愚谷公行錄後
余嘗讀壬辰野史
霽峯高公倡義檄。
云咨我諸鎭
士民
或資以器仗
或濟以糗糧
量力所及
惟義之歸。
當時草野忠義之士。
有以資助左右之。
以成錦山之烈者。
而惜乎其無傳也。
今得愚谷公行錄。
公之所捐家粟軍需者數千斛
趙重峯高霽峯之師。
亦多所資云。
則公可謂以義用財者矣。
二公者非有賴於公。
亦何號召義旅
轉闘百里之外。
以効其勤王之績哉。
二公之所成就
如彼卓卓
而公獨無聞焉者。
豈不生死殊道而顯晦有命者耶。
至其癸甲之飢。
列十二釜。
以糊餓人。
全活甚多
則又可見仁者之施。
亦異夫希褒賞
所爲而爲之者矣。
然公嘗問道於徐孤靑。
向上之工。
手寫心近書及退晦二先生語。
時時玩賞
居憂盡禮
祭先必誠。
化行鄕里
王烈之風。
則公之有得學力不可誣。
足以辦此而有餘矣。
夫以用財一事而論公者。
其亦淺乎知人也歟
葛溪公行錄後
欒共子曰。
民生於三。
之如一。
惟其所在
致死焉。
葛溪禹公者。
可謂於斯義而全斯三德一身者歟。
丙子之難。
公爲泮任。
諸儒逬散而獨不去。
躬奉五聖十哲位版
陪致于行在所
則是死于師
之義也。
母夫人
隱於林薄
虜騎猝至。
挺身引去
則是死于親之孝也。
若其大駕離宮
則諸臣子不宜先去。
聞山失守
則遂投身錦江以歿。
於是乎死于君矣。
不死于彼而死于此
則所値之異也。
向公之奉位版母氏也。
一有可死之會。
則公不苟免矣。
非所生三事一。
所在致死者乎。
行錄云公年踰舞勺
居喪以禮。
事母志養。
友睦兼至
則公盖醇乎內行者也。
云公自幼好學
受法訓。
貫穿經傳
潛心硏究
尤深於心近性理之學。
節行有其本。
斯誠知言也。
抑余重有感焉。
公於先師如此
則其於親受業可知也。
世衰倫斁。
師生之義不明久矣。
甚或朝受之業而暮反其戈。
則况可論子不在回必死之義耶。
若是者其可以泚顙於公之行矣。
公諱鼎。
愚谷綱之孫也。
世居公山云。
書淸潭帖
明府具公時經少出入尤翁老先生門。
嘗構西山精舍于淸潭洞裏。
自爲草堂記。
以道其讀書藏修之志。
山水幽勝之趣。
其樂固不羡公侯矣。
老先生曾遊覽其地。
留題大字詩篇嘉奬之矣。
頃年
公之孫上舍晩遜粧成一帖
一代名公詩文甚多
公元1790年
日持示余而要得叔父恕菴公次韻
故余感其誠而貴其事。
紹介而受送矣。
後三十八年
復覩此帖於友人金季聞之室。
上舍已作古人
不勝傷欷之懷。
摩挲感歎
附書數字於其下。
沙川門下書牘
公元1752年
厚齋金先生門人申暻書也。
出入於先生門下以來二十餘年矣。
每歲必一再趨謁
左右就養日甚少。
往復書尺
如是其多矣。
辛卯戊戌
書六十四道。
別紙十六。
己亥癸卯甲辰
書四十九道。
別紙四幅
乙巳辛亥
書凡五十道。
別紙八幅
竊觀卷內往復
或有批誨於經義禮疑者。
或有開示於時出處者。
非義理之精蘊而關世道名敎文字也。
日後刊集。
皆合收入絶少刊汰者矣。
不肖
何幸得此於師門乎。
先生道學高明
心德純正
平日言論
紹述尤玄兩先生法程
與門答問啓發者。
皆從聖訓法中出來
明白下落
使人足以領悟
足以受用
此卷亦可見其信然一端也。
生質庸下
識趣顓蒙
無以副先生詔敎之萬一。
而乃先生一味愛遇
辛勤提喩。
以至其所與聞可堪承者。
靡不諄悉指導
夫子有言曰。
不厭而敎不倦
惟其不厭不倦
先生體仁用。
豈非有符於這箇道理耶。
先生片言隻字
得之
不啻靈龜拱璧
前後敎墨
不敢遺失
玆謹聚輯編第。
以爲三卷冊子
常置案上
用替臯比下警欬之承焉。
夫以龍門所聞行所知之義揆之。
卷中諸書所以施敎者。
手迹宛然
心畫儼然
辭旨藹然
十分懇到
其所聞知于先生言語議論者。
豈亦不深切著明乎。
而顧無尊之行之之實功。
以負先生惓惓接引之志。
爲極萬萬罪愧焉耳矣。
山頹樑壞
儀刑永隔
雖切摧痛無涯
珍重至言
尙載簡牘
以此爲餘生寓誠展慕之地。
嗚呼哀哉
流涕敢識。
芝村門下書牘
公元1761年
暻年二十。
始謁芝村李先生
其後九年
先生歿。
前後床下之拜。
僅止四五度矣。
事故多絆。
病冗爲累。
竟不得往侍凾丈
執經請業
此爲終身之恨矣。
先生嘗敎曰。
吾於尤菴先生玄石先生兩門一事之。
嘗欲合兩門而爲一也。
又曰。
吾於玄門
一則子弟也。
一則門人也。
自處如此
故暻亦以子弟門人自處於先生脚下
卽其宗慕之誠。
敬服之情。
豈有不至哉。
竊覸先生道學精邃
文學明灑。
而其於接人也。
又一味
溫厚和易
故雖不肖無似如暻者。
被其容接而受其愛重
至以莫逆無間爲期
凡有言議就正
事爲之禀證者。
顧乃敎詔之。
傾倒也。
箴戒之。
諄悉也。
仰德受知
銘感在骨。
遂於易簀之後
謹以平日所獲書札及別紙五十餘幅。
集爲一卷
常置座右
以寓追思之懷。
儀刑永遠
手澤在玆。
每當披玩
感涕沾襟
嗚呼
豈不悲哉。
開卷而識之。
書生筆札
當世達人聞士
余固未得皆與從遊
而其幸相識者。
或時往復書札
自老諸公
朋儕羣彦
凡七十餘家。
余空謭劣
一無可言。
諸君子辱與酬酢
有此往還
盖出不鄙之意也。
區區感挹。
可勝道。
試觀卷內諸名勝
以言其上。
先輩前人
有德望顯於世者。
名聲於時者。
以言其下。
知舊儕流
文學揚于朝者。
操行于野者。
因亦可以考吾世之大略也。
近因跡畸城闉
來寓郊埛。
偶閱舊篋。
檢出諸人手札若干帖。
以爲冊。
遂以生並筆札題焉。
噫。
滄桑經來。
鶴起感。
不但生離者。
星走矢散。
莫可會合
至於死別者。
厚穸夜臺
九原可作
替面寓懷之圖。
舍此卷而何以哉。
此余所以爲此也夫
噫。
書丙子上書後
易節卦註及魯論君子思不出其位註。
先儒多言士之身未出而言先出。
爲儒大禁忌。
故我玄石先生造朝之前
未嘗一番言事
以此義爲重故也。
厚齋先生及黎湖朴兄。
亦守此義惟謹
故余亦前徵命
辭懇之外。
不敢時政國事者。
欲避大禁忌故也。
或有勸以古人以言替行之例者。
不曾撓動矣。
第見遂菴權先生終身不出。
而苟値師門淵源有被誣可辨之事。
抗章伸暴。
不止一再
此與尋常進言不同
義難泯默故也。
平日雅意
竊慕遂翁矣。
頃歲以來
宰相趙文命宋寅明輩假托蕩平之名。
欲濟其護黨之心。
忠逆混用。
薰蕕同器爲務。
世道誤國家。
罔有紀極
誣引玄石先生調劑老少
爲證援而借重之。
自上遽納其說。
傾信不疑。
將爲世道無窮之害。
而顧無以先生被誣之寃。
聖上先入之見。
憂慨何言。
厚齋先生在庚戌辛亥間。
欲上一䟽
痛辨其誣。
文字旣具。
有情勢。
未果上徹
遂成千古遺恨矣。
暻爲厚齋門人
厚齋爲玄翁門人
則暻雖不肖
淵源流派如此
而身是私淑之徒。
且有陳䟽之路。
不爲厚翁所欲爲之事。
爲淵源。
終無一言
公元1756年
辨誣而死。
則將何以歸拜於九原乎。
丙子五月
地部佐貳䟽末
敢述先師遺意
陳玄翁之於尤翁。
尊仰無變。
於尼尹非斥備至
雖有調劑之事。
主客之扶抑可見
亦嘗有建極箚及破朋黨敎書
而以擧直錯枉分別忠邪賢否
本領歸趣
則其意全在於是是非非善善惡惡而已
以破時宰誣賢欺君之計。
末辨鄭宅侵侮玄門事。
以痛先師之言不得於今之世。
都是誦師說
爲淵源辨誣也。
自我發議論者。
未知其不可
人言駭怕
未可曉然
踈遠之臣。
交淺言深
略及大意爲主
故辨誣措辭
不能明白痛快
詳盡發揮
此則自知其罪。
日後當復伸前說
略盡底蘊
知我罪我
在此一書
後世如有公心公眼之君子
則當知玄翁之不可誣而愚說之不可斥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