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自动笺注)
梧川先生集附錄卷之三
 年譜
  
[年譜]
十六年庚申。
(公四十九歲。
)二月叙用
十七年辛酉。
(公五十歲。
)二月二十九日
考妣葬。
合窆于豊德府。
五月制闋。
拜大司諫
六月初二日
上疏辭職
 不許
赴 召入城。
 疏中陳暴成有烈之誣曰。
以子之故而誣及於亡父
搆臣之罪而累延於諸家。
造意叵測
爲言罔極
非 天日照臨。
 聖斷赫然
叩心苫塊之中。
泥首城門之外
何自而白匈誣。
百口之命而伸九地之寃哉。
 批曰。
覽卿所陳。
感卿父眷眷其君之忱。
怳乎其想。
追惟感焉。
往者之事。
其旣嚴處
卿何懷。
卿其勿辭。
卽速上來行公。
十五日
差備堂。
十六日
呈告諫職
二十日
特進官參夕 講。
 講畢將退。
 上曰。
特進進前
卿父欵欵忠赤
歷事三朝
日月易得。
卿父已爲古人矣。
今見卿入侍
予心尤覺愴然
頃見卿疏。
得卿平日眷眷忠愛之心矣。
俄見卿涕泣悲慽之容。
予尤愴感。
公涕
公元前810年
良久曰。
人臣君父恩遇者。
從古何限
至若先臣
生而被特達知遇
沒而蒙崇終之 恩典
曠越千古
不但不肖微臣
感激無地
九地之下。
亦必感泣
臣疏所陳保嗇 聖躬之語。
旣是先臣臨纊眷眷血忱
臣雖不忍陳當時事。
三年逖違之餘。
獲覲耿光
以先臣所甞眷眷獻之
古帝王盛節
莫若勤學勤政
而又莫不以始勤終怠爲歎。
今 聖上進學益勤。
爲政不惓。
豈非群下所欽仰也。
然苟以是萬一有妨於保嗇之節。
則亦豈不可憫乎。
先臣平日
每以保嗇陳戒。
以其水剌之過時
寢睡失節
前後陳白者屢矣。
先臣之意。
豈出於婦寺之忠哉。
朱子趙汝愚書曰。
第一惟勸得人收拾身心
保惜精神
天下爲念。
若以朱子爲非大賢則已。
不然今日之所當致慮。
豈不在於保嗇 聖躬耶。
當此庚炎。
越例開講
開講不足
至於再講。
如是之際。
豈不有妨於保嗇耶。
若使先臣在世
以此事陳戒矣。
帝王之學。
不在博覽傳記
雖不鎭日開講
亦豈無進學之工耶。
衛武公抑戒。
固爲晩年進學盛節
而亦不以勤苦之故。
有忽於保養之節矣。
至於勤政
則臣雖在鄕。
自有見聞
旣入都下
又有窃聽政令事爲間者
以唐宗之賢貞觀之治
不免終怠。
至有十漸之疏。
勤政之德。
又孰不欽仰
衡石程書
衛士傳飧
固非致治之要。
爲治有軆有要。
苟得軆要
何妨保嗇之方耶。
 上曰。
予自春邸時。
素知卿父之心矣。
見卿而思卿父尤切。
盛暑停講。
雖有故例
心常以此爲疑。
使李成考見實錄
則果有 先朝已行之例。
故有此再講之事。
不然
予雖軆 先朝勤學之意。
無前例之事。
未甞爲矣。
然若先卿在世
則必有所戒。
而以卿所達見之。
可見卿父眷眷之意。
君臣雖以義合
亦豈無情乎。
今則惟當以事親心事而已
卿之軆國之誠。
愛君之意。
知之久矣
卿受卿父之敎訓
盡心事予
所望於卿者。
卿父之心。
擧世知之。
歲寒
疾風勁草
有意而發也。
公曰。
 聖敎縷縷
追念先臣
恩數曠絶
溢於辭色
惟有俯仰感激
不知所以仰對矣。
家世祿。
又臣父子積受 恩遇
所知者惟國與 君耳。
殫竭駑鈍
盡瘁爲期
卽臣耿耿所自勉。
而顧今痼疾纏髓。
以外面形殼見之。
亦可以 俯察矣。
煩猥是懼。
不敢畢陳。
最是眩
喘兩症。
平居不能任意坐卧
今雖以筋力奔走
以報萬一爲心。
畢竟不至於顚仆
不敢期矣。
 上曰。
予知卿心久矣
知卿父之心及予心者亦卿也。
予於卿有勸勉者。
而俄者所敎。
有望卿云者。
卿之心。
比之卿父。
稍有不及處。
卿父之心渾然
當事則只了其事而已
卿則少有高致
卿須以卿父之心事予也。
公曰。
 聖敎眷眷至此
臣雖愚暗
豈不能仰揣 聖意絲綸之外也。
凡人禀賦厚薄
識量深淺
等級甚懸
臣於先臣
不足牛馬走
况其昏愚狂妄
負 聖敎而乖宿心亦多矣。
豈不奉承 德音
十分自勉
而猶不敢質言君父之前者。
出入存亡
惟心爲甚
此後臣之可幸無罪。
雖不敢保
而今以先臣之事責勉如此
敢不夙夜奉承乎。
二十一日
參晝 講。
二十三日
次對
 公進曰。
臣於日昨講 筵。
有因文義欲陳者。
而事關 廟謨
未及相議於大臣未果
今始仰達。
臣在鄕時
聞 廟議欲城松都
業已定計
臣愚以爲非計得也
夫以關防言之。
龍灣高陽
歷路郡邑
孰非城守之地。
而兵志所謂地有所必守者。
以其隘險可據之謂也。
今以松都言之。
石谷卽是必可守之地。
而旣不能守靑石谷
而退議築平地之城。
以爲關防者。
固已踈矣。
以言乎地勢
松京人戶萬餘。
十之八九
在於城外
今雖堅築府城
無盡容之理。
若曰臨亂捲入
城外有空墻壁
兵家大忌也。
以言乎時措
昨年减稅之恩。
固可爲祈永之本。
耗費穀物
亦已多矣。
重以今春峽飢。
瘡痍未蘓。
水潦爲灾。
東北已成赤地
前頭賙賑
不知何以措辦
而乃於此時。
輕議不急之巨役。
大費中外財力
不可爲矣。
且念 殿下博覽傳記
歷代沿革
所不洞察
舊都新城
古所未聞。
洛陽長安等地
雖是勝國都邑
將爲新朝定鼎
則築斯之役。
不可已。
不然而公然修已棄之城於革之後者。
不知其何說也。
 上曰。
予意固已牢定
今聞所陳深有意
舊都新城之說。
其意何居
對曰。
臣之所陳。
非若讖緯之說。
卽以事理仰達也。
 上曰。
予非有動於宰臣之言。
改之也。
其言誠好矣。
又曰。
因此事。
更有所達。
古人天下本自無事
三年之後
修門
雖 聖上憂勞於上。
大臣奔走於下。
國勢朝象。
自致日退
在今之道。
惟當安養鎭定
不可妄有動作
願 殿下留意
 上曰。
其言甚善。
予常以爲宰臣臨事矯革之意。
所見如此
誠可尙。
可不軆念
臨罷。
公又進曰。
朱子敎導世子
天下萬事之本。
敎導之術。
昔人備論之。
伊川所謂取士夫家年歲相近童子
侍傍薰導之說。
不可行矣。
除非問寢視膳之時。
自當不離宦侍阿姆之手。
講讀賓僚
不容少歇
而若臣區區
則終不如我 殿下身敎之爲大益也。
以今閭巷言之。
人家子弟
每以其父兄所爲
爲善自然效法
况於帝王家耶。
 殿下勤學勤政
固可爲萬世法。
而窃以 聖人志氣
學力充養
不免有時而衰矣。
願 殿下一言行一動作
輒思貽謨垂訓之方。
志氣倦怠則念此而振發之。
喜怒暴發則亦念此而抑之。
俾 東宮擩染如性。
成就睿學
千萬之望。
凡此所陳。
先臣眷眷之忱。
故敢昧死言之。
 上縷縷嘉納
二十四日
拜同 經筵內贍提調
七月初一日
次對
 
是 筵中。
公眩氣猝發
承旨仰禀先退。
 上曰。
宰臣衰病甚矣。
 特命小宦扶腋護出閤外。
初六日
呈由加土還鄕廬。
二十五日
拜 世子副賓客
八月初一日
拜吏曹參判。
上疏辭職
 不許
赴 召入城。
再疏蒙遞。
 初疏。
引從參議宗白爲銓任爲辭。
再疏。
又引新判書宗玉有當避之嫌爲辭。
 批令該曹禀處。
二十三日
副提學旋遞。
兼備局有堂上
 因大臣 筵白。
 許遞舘職
專意備局。
九月初二日
次對
初四日
行 東宮相見禮。
連參書 筵。
初九日
拜漢城府左尹
初十日
次對
二十三日
承 命同大臣諸宰入 侍。
 時 上因吳光運疏。
將燒去壬寅誣案。
只以天紀龍澤等五人
別立逆案
 命召大臣諸宰詢問
公與諸臣同辭仰對。
請依 聖敎
又奏曰。
於此事外
常欲有流涕一陳者矣。
絲綸之間。
時或有 君誣之敎。
諸臣亦多有 聖誣之語。
 殿下有何誣乎。
周公管蔡罔極之言。
而後曷甞周公
爲受誣乎。
臣之父子兄弟
蒙被 聖渥
越常例。
非爲面諛
 殿下孝悌之行。
卓冠百王
可以爲法天下後世
梟獍之輩。
詬罵 天日之言。
豈可曰爲累 聖躬耶。
二十四日
拜藝文提學
 二十五日
平安道觀察使
二十六日
詣 闕。
承 命入 侍。
 上旣 命燒獄案
 親製大訓
天紀等斷之以逆。
將 上告下諭。
公與靈城君朴文秀入 闕。
欲有所禀改。
而藩任未肅。
不敢遽入。
靈城君先爲入侍奏曰。
李某亦有所陳達者
來待 闕下
身帶藩任。
未及肅謝
不得求對矣。
 上曰。
使之肅謝後入侍。
 上曰。
頃日法講入侍時亦見之。
予心戚戚矣。
人子之心。
安得不然
先卿平日言議
達可也。
涕泣久之
靈城曰。
 榻前何可如是
承旨曰。
抑情達之可也
公曰。
先臣立朝四十年本末長短
國人知之。
而惟辛壬間事
微而未著
 聖上何以盡燭。
朝臣亦何以知之乎。
先臣在時。
臣固不敢猥有陳白
而今不忍使先臣爲國血忱
掩翳而不章。
故臣作家傳。
大抵稱述 聖上孝悌之德。
以明
先臣眷眷之誠矣。
及至昨夜
兩治諸賊之 聖敎
先臣當日之言。
鑿鑿相符
中心感激
自不能已。
靈城君朴文秀
自少受業先臣
平生言議
皆所慣聞。
故其夜所達。
先臣之意也。
臣之所達中所謂不可以誣字言者
先臣之意也。
不能畢辭退。
與靈城耿耿不能寐矣。
大訓出朝報前。
無以得見。
臣又病頓
其出於朝紙者。
晩始見之。
大軆誠爲允當
而以其夜 聖敎言之。
猶有未備之意。
故固欲求對。
以請 睿裁
而新 除外藩。
未及出肅。
敢於城入 侍也。
使之替達先臣本意
而來侍 闕外矣。
今承賜對之 命。
當陳一通矣。
 上曰第達之。
公曰。
臣父之不參壬寅賀班事。
則不知其已徹 宸聽
伏聞昨筵 聖敎提及此。
可以俯燭先臣心事
而且先臣待罪禮判。
卽 先王在宥之日也。
請行 嬪宮 廟見禮。
意亦非偶然。
大抵壬寅之獄。
其時亦有兩治之論。
而 殿下何以盡燭乎。
先臣所以之者如此
未甞按獄之官矣。
戊申冬以後
人心波蕩
先臣一言定國論。
以爲我 聖上孝友至德
上格于天。
一誠祈祝
取必蒼穹
及至乙卯 邦慶。
前言果符。
 國家鞏固之基。
不翅泰山
先臣於是乎告休致。
此是先臣爲 宗社終始苦心至懇矣。
先臣曾以獄官按獄
儉正之後
先臣夜退。
泣謂臣兄弟曰。
 肅廟血屬
只有 大朝東宮
凶逆肆行
乃有今日之變。
爲臣子者。
必須一心承事
衡之平。
不然者。
非我子侄也。
又曰。
頃夜 聖敎若曰
五罪人事
不見招辭。
末後見之。
則如劒事者誠可笑。
其他則似若有其事爲敎。
而今見 大訓
下敎之意。
未能明白
臣旣承 聖敎
且復細繹。
 聖意所在
可以仰揣。
中外臣庶
何以盡知乎。
右相之言。
則亦以爲龍紀不臣於 景廟。
在庚子以前云。
今若以數字添入此意則似好。
故敢達。
 上曰。
自在春邸時。
已知先卿一掬苦心
斷斷爲國
頃日歲寒之喩。
意亦有在。
靈城則曰有隱德云。
而予則以爲亦有顯德矣。
今日見卿。
尤切感愴
坤卦有之。
此輩正是一朝一夕之故者也。
三黨俱有逆。
曾亦諭之。
一則 景廟時爲之。
一則時爲之。
實則皆庚子以前也。
 大訓弓劒莫攀以下
皆是影語。
而猶不明白
卿言是矣。
 上又曰。
當今之時。
豈欲使卿出外哉。
自經草土以後
大段傷毁
辭朝時。
當以大軆言之。
而今入侍故諭之。
爲胄筵官。
予心以爲喜。
向來卿與閔亨洙解憾時。
卿醉後。
豈不求見世子乎。
卿以予爲衰。
而卿亦甚衰矣。
今日卿出外者
非欲使卿。
欲卿休養
以需後日之用。
卿軆予此意。
深加保嗇可也
公曰。
 聖上俯軫賤臣至此
誠感無地
今臣孤露之後
所仰者惟 殿下而已
鞠躬盡瘁
死於 國事
亦何惜。
而但狗馬之疾。
實無驅策之望。
所叨之職。
豈非重任要是坐而治者。
敢不仰軆 聖敎
自愛其生乎。
且臣區區微悃。
亦有仰勉者。
以我 聖上至行實德卓冠百王
逆竪輩匈悖之言。
眞若螮蝀日月
寧可以誣字言哉。
然 聖心以爲痛惋
而諸臣亦不忠
閙端常生
鎭定裁抑之際。
自致聲色暴露
聖躬亦貽勞矣。
今則此事已了當矣。
伏乞放下 聖念。
加意保嗇之道。
卽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所達是矣。
 大訓政下後。
命公等進前奉讀
 下詢當否。
對曰至當
 上曰。
大訓中固已其此意。
而以其爲頭匣故不能明。
非卿等提起則幾忘之矣。
後日
禮判申思喆等。
上疏論公等請對之罪。
 
上下敎曰。
口對陳達
苦心可知
奏達或偏。
擧措輕先。
有駭傍觀
疑惑黨心。
其將嚴正之處分。
致乎挾雜之舊習
或對或章。
究其心乎可量。
謂其意則一也。
王者飭勵
宜乎其本。
靈城君朴文秀
監司李宗城
幷從重推考。
十月初六日
上疏辭職
還給。
 公遭重臣疏斥
以爲辭。
 傳曰。
頃已下敎。
如此撕捱之疏。
何以捧入耶。
給之。
二十三日
遭臺言。
上疏辭職
 不許
 公因時議紛紛引入
大臣 筵白推考
再度催促
將歷辭矣。
正言南有容陳疏論斥
公上辭疏。
 批曰。
知過中。
何過撕捱。
已付于往。
丹衷洞察
卿勿過辭
卽速往赴。
十一月十八日
上疏辭職
未入而蒙遞。
仍任備局。
 因左相箚請。
許遞藩職。
仍備局之任
二十三日
拜戶曹參判。
二十五日
受暇下鄕
十八年壬戌。
(公五十一歲。
)正月初四日
乞骸疏。
 不許
 公積被猜媢。
心懶仕宦
旣遞藩任。
受由省墓
滯留鄕廬。
至是上疏
陳病乞骸骨
 批曰。
上來調理
察職。
二十六日
因 筵飭還 朝。
 大臣 筵白熟諳 廟謨之人。
不可任其在外
重推催促
不得已還 朝。
三月初六日
都捴副捴管
 先是又兼奉常提調
十四日
文衡會圈。
 以二點被選提學
德壽之薦也。
四月初九日
特進官參晝 講。
仍乞暇省先墓竪石。
二十日
忠淸道觀察使
還 朝上疏辭。
 不許
五月初二日
上疏省墓
 許之。
十四日
還 朝。
上疏立後
 許之。
 公無子。
仲父右尹公命
從弟參議長子敬倫爲後
上疏陳 聞。
許之。
二十日
夫人徐氏
六月初六日
上疏辭職
還給。
 公以遭慽。
不宜葬前徑行
陳疏乞解。
見阻喉院。
大臣 筵白情勢。
 命過赴任
七月十九日
辭 陛赴任
 
公按道。
爲政簡嚴
豪猾正風敎。
立治軆。
列郡震悚
望風自戢。
眞有古人攬轡之風。
八月
陞擬兵曹判書
 大臣薦擬兵判。
 上於筵中下敎曰。
李某非負國人也。
雖然不免爲黨。
左相曰。
少時也。
今則不黨矣。
 上曰。
李某非但新赴藩任。
近來似有病。
坐席未暖。
何可遽畀劇務
實惜之也。
休息自當用之。
且李某無私意者
極是儒生也。
左相曰。
雖戶兵判。
亦當善爲矣。
 上曰。
無私意故
眞吏判材也。
明年
復擬戶曹判書時。
 上曰。
忠伯休息久矣
何時赴任耶。
領相曰。
昨秋下去矣。
 上曰。
可用之人。
何可久在外。
十九年癸亥。
(公五十二歲。
)謁魯岡書院
鄕飮酒
 院在尼山
尹先生三世侑享之祠也。
公往謁之。
仍與士林鄕飮酒禮
四隣聞風觀禮
會者數百人
又行展拜明齋先生墓所影堂
是時刊行明齋先生禮書
七月初二日。
移拜副提學氷庫提調
十三日。
夫人沈氏。
八月初九日。
移拜大司憲
九月初八日。
交符還 朝。
遞職。
 以備局草記。
 許遞。
十八日。
次對
 筵中。
 上敎曰。
李某後日
政賓客擬入可也
此非出於爲宰臣
亶出於爲元良
宰臣老年仁厚之風。
養元良爲宜。
公曰。
臣本庸下
無以日就睿學
而 聖敎至此
臣當竭力輔導矣。
二十九日。
左尹右賓客
十月初五日。
行相見禮
 連參 書筵
 東宮時賜臘藥
二十日。
次對
 上曰。
卽今朝廷
有黨窟乎。
前者金漢喆謂有大黨。
而今者尹得和謂有黨窟。
果有之乎。
卿等陳之。
公曰。
 殿下卽阼以來
血心祛黨。
而領左相同日拜相
同寅共貞。
卽今蕩平主人
卽入 侍兩大臣也。
大抵法雖好而豈無其弊。
人雖善而豈每事盡善乎。
行此蕩平之政。
于今數十載。
而幾止百年殺伐之禍。
 殿下亦已食效。
其間豈無一二得失可言耶。
若使心公眼明者論其得失
未爲不可
而所未可知者
憲臣亦其色目中人
而今爲言
如此
臣莫曉其由也。
至於黨窟二字
臣亦未知何所指也。
三十日。
陞拜資憲大夫工曹判書
上疏辭職
 不許
批曰。
今者此任。
意槩在矣。
卿其勿辭。
斯速行公。
十一月初五日。
移拜刑曹判書
 時以刑曹獄案多滯。
 特命移公任之
留宿本曹。
晝覽文書
斷案
五日而畢。
積年大獄
端緖氄亂。
率皆一覽折訟
靡不中窽
甞夜呼吏。
口授决辭
已又命吏曰。
帳中某處。
是幾寸幾分
而似誤分數
考案正之
吏考之果然
曺中莫不吐舌
初十日。
次對
 公奏曰。
 王世子當冲養德之時。
講說之官
所當以頻開 書筵仰請。
頃日乃以風聞 微感之候。
直請頉禀。
甚非矣。
 上曰。
果然
講官幷重推。
左相宋寅明以匈年减大同事仰達。
公曰。
大同小民之有田土不多
專爲豪右家所利。
不如給軍布米
仍使惠廳劃給各司所捧軍布米數。
爲實 惠。
 上曰。
言正如予意。
二十日。
次對
 上曰。
翰林召試變通
而雖欲試。
無參應試
之人何。
公曰。
臣意以爲翰林之弊欲變。
必先科制
以爲捄本塞源之道。
用人文學
設科所以以文取人
當初士子應科者。
皆自作其文。
文官自多好人矣。
一自科擧淆雜
人才無可得之路。
若不嚴防科弊。
則不翰林之弊。
國將不國矣。
豈非大可憂哉。
國家取人
惟於科。
而科弊如此
不可不先捄。
已往得科者。
不可摘發拔去。
而此後則別㨾變通
似好矣。
二十五日。
參覆啓。
 上曰。
所恃者惟卿。
卿須以臯陶平允審愼爲之。
無孤予意。
十二月初二日。
同諸臣詣 闕下
承 大諭。
 上有非常之擧。
公同諸臣。
伏 閤求對不得
擬陳卿宰聯名疏。
旋因 反汗
不果上。
二十年甲子。
(公五十三歲。
)正月
上疏刑官
 許遞。
 公旣畢曺務
而方帶賓客之任
引例陳疏。
請遞刑官
 批曰。
此時胄筵勸講
事軆重大
秋判之任許遞。
卿軆此意。
其善勸講
○公前後頻登 書筵
竭誠輔導
 東宮加嚴憚。
頗有進學之效。
 上於筵中。
屢示褒嘉之意。
二十三日。
特拜吏曹判書
上疏辭職
 不許
 疏中引義以爲婦兄宗玉帶兵判。
不宜幷授兩銓。
 批曰。
今者此任。
意盖在矣。
旣有前例
其涉過矣。
卿其勿辭。
卽行公。
拜知 經筵
二月初八日。
因 特敎肅謝開政。
 公引牢辭
三疏冞讓。
違 召者十餘次 上特敎催促
不得已肅謝開政。
是月
四度開政。
十五日。
上疏辭職
還給。
 以在喪李弘植擬外任事。
引做錯之失。
 上曰。
其錯何足撕捱。
給之。
十九日。
次對
 左相宋寅明曰。
祛黨之要。
在於銓曹
爲政恢蕩之意申飭何如
 上曰。
吏判豈待面諭耶。
公曰。
臣亦黨中人耳。
若以無黨爲言
有若面謾
臣豈忍爲此
向日待罪湖西時。
伏讀訓諭
十行絲綸
誠意藹然
足以泣鬼神
自此果忘黨心矣。
承旨望言之。
亦有拔去之事。
而領相以爲臣之爲政似偏云。
故臣答之曰。
前旣偏用。
不得已而從偏。
以均其不均矣。
臣之一心
欲廣一代規模
可用者用之。
至於守令。
關係生民休戚
各別擇差。
是臣定計也。
二十四日。
同知成均舘事
○又拜 宗廟提調
二十九日。
上疏辭職
 不許
 時以政微事
被政院之推。
又有兵曹論事銓曹者。
以此引嫌陳疏。
 批曰。
此該曹之過。
何可撕捱。
辭行公。
三月初五日。
參晝 講。
 公曰。
臣初爲玉堂時。
講此心經。
臣於其時愚衷所激。
妄欲堯舜吾君。
而二十年之間。
世道變易
事機差失
已負初心
而今時則落下數層矣。
人主雖有願治之心。
若不自奮勵。
則爲治之效。
終不徯志
實爲千古遺恨
倦勤之意。
如或萌動
則此於學問工夫
不知不覺
陷於自欺
國事渙散
如何哉。
自湖藩還。
數次入 侍。
而 聖心不豫
國事多憂
欲一痛陳不果矣。
今則 聖心發於事爲者。
赫然振發之意。
若失此時則又下一層矣。
顧今國事有若下灘之船。
以我 殿下聖學高明
何不惕然遠慮
而每示退托之意乎。
臣實慨歎也。
 上曰。
非不知此。
無奈何
在下者亦當猛省處也。
公曰。
以 殿下之明。
苟知其世道
無奈何
則 殿下反而自省曰。
吾之所以建極者。
未盡歟。
吾之所以擇任者。
不得其人歟。
罪在群下
流放竄殛
只在 殿下一擧措耳。
如是而益圖丕變之策。
益勉致治之道。
非但世道之幸。
反爲 聖學將進之機矣。
 上曰。
黨習亦有誠乎。
公曰。
 殿下敎以始見東湖問答矣。
黨論不免私意一偏
而古之黨論
皆有所執。
 宣廟朝有東西之分。
 肅廟朝老少之分。
春秋雖無義戰
其間是非得失歸矣
辛壬後。
又有忠逆之爭。
今則此俱無着手處矣。
獨臣之所深憂者。
今世躁競之弊。
無復可言
君子小人之分。
不過由於義與利。
而今則所爭者非忠逆
所爭者非言議。
不過利祿爭先
得失紛競之際。
人代羞。
俗習流弊
莫可收拾
卽今要道
抑退躁競
用廉直。
以一義字。
制一利字然後
可救其弊矣。
 上曰。
吏判所達。
出於苦心
躁競
在銓官之取捨矣。
公曰。
爲今救弊
在上惜名器而飭一世
在下則輕爵祿勵志操爲得矣。
 上曰。
達誠然。
十三日。
都目大政
蒙 宣醞之 恩。
 公爲政
簡守令擇初仕爲心。
恢張公道
扶植山林
以沈公錥爲祭酒
李養源諮議
士論翕然
十六日。
大諫天輔之疏。
 公在銓。
一邊忌媢
大政後。
天輔疏論祭酒之單付。
諮議之例望。
指意甚緊
必欲敲撼。
 上批只令聞備。
疏陳差除源委
次之先後
引例証援。
且曰。
險路難平。
物色易形。
計較之端。
每在名塲
識者憂歎
已不勝言。
而乃排笮之議。
轉及山林
非世道之福也。
 批曰。
意知之。
允飭是軆。
卿其勿辭行公。
二十二日。
再疏辭職
 不許
 
黨人睢盱日增
有諫疏畧加侵詆。
公再疏陳二宜去之義。
 批曰。
初批。
諭卿之心已知。
其或字句過中
此猶舊習
何過撕捱。
况玆事一欲下敎。
改舊心之道。
豈特彼乎。
卿宜自勉
四月初三日。
三疏辭職
 不許
 又有正言金相福之疏。
公陳疏。
一旬之內。
再速臺參爲辭。
 批曰。
旣諭相臣
卿之所執。
其涉過矣。
莫重冢宰
豈可輕遞。
卿其勿辭。
卽行公。
初九日。
上疏乞暇省墓
辭 朝。
十一日。
繕工提調
十七日。
上縣道辭職
 不許
 批曰。
旣下敎。
其何撕捱。
莫重冢宰
豈可曠職
卿勿過辭
其卽上來
二十日。
埋誌于先山。
二十五日。
 許遞銓職。
拜禮判書
 次對
大臣陳白
蒙遞銓任。
二十五日。
還 朝。
上疏辭職
 不許
三月十九日。
次對
 金在魯曰。
 殿下有笑指靑天一片雲之句。
以爲氣像不好也。
公曰。
詩因出於性情
 殿下之有苦心
臣等雖迷惑
豈未能仰揣乎。
臣因藥院諸臣。
伏聞 御製詩。
以爲好氣像也。
 上曰何謂也。
公曰。
久侍經幄
窃覸 殿下一事
憧憧不能忘。
至爲病源
是 殿下不能平心之害也。
今者笑指浮雲之句。
實有平心之意。
故臣以爲好氣像矣。
先臣待罪藥院時。
 殿下方在東宮
而亦甞以淸心之要。
有所陳達
今 殿下春秋
已過不動之年。
思淸心定慮。
簡御而後
可以治國家。
其或如宋眞宗皇明萬曆之末
豈非大可大可慮乎。
孟子不動心之訓。
必須深加軆驗用功也。
上曰。
所陳誠是
無學工夫
故每於時象。
不能無動矣。
公曰。
臣向於 講筵
一陳世道
今日世道
有如 聖慮者矣。
窃發之輩。
壃塲之憂。
猶可討平
士大夫心術一壞。
其弊難救。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大抵人旣多聚
安得無慮
是故歐陽脩有朋黨論
正臣李珥亦言朋黨者非君子也。
所爭者只名利而已
三五相聚
雖云渙散零瑣。
皆有爭名利之心。
朝見利而發此論。
暮見利而爲此言。
利害於朝暮之間。
相聚散於倐忽之頃。
末乃有如趙台祥者出。
其辱 朝廷士夫
如何哉。
臣則謂惟收用恬靜自守之人。
必大有益於國而可以挽回世道矣。
 上曰。
今之世。
誰不汲汲功名者乎。
公曰。
君相造命
君臣果能一心交勉
以奬用恬靜人爲務。
何患乎無其人。
亦何患乎不丕變耶。
以科事陳達
公曰。
唐宋以後
專以科目用人
科程之文。
未必經國之謀。
科法一紊則取人根本誤矣。
宋太祖何等寬大
而猶曰未聞陶穀敎子
親試而黜之。
國朝亦甞有科賊。
近來科弊特甚
科後必有人言。
立身不正
將焉用彼人哉。
臣謂科法不可不變通
今番初試减額。
若嚴搜挾
軍幕
各置一人一幕
嚴其法令
則可少革其弊矣。
顯命曰。
禮判之言好矣。
六月十七日。
纂輯廳堂上。
 時纂修大典
公亦參堂之任
七月初四日。
諸公纂輯之役。
二十七日。
差增修廳堂上。
 時 上又將增修續五禮儀。
 命公主是事
公薦修撰尹光紹明習禮書
差下郞廳。
共其編修之役。
時公幷領兩廳。
往來甚勤。
底於成書
以兩廳事
頻頻入 侍。
七月十九日。
差 明陵改修都監堂上
 時 明陵陵上莎草有頉。
改修都監
公以禮堂參是役。
二十八日。
次對
八月初十日。
正憲大夫
上疏辭。
 不許
 以 明陵敦役之勞。
陞資故也。
二十七日。
奉箋進續五禮儀。
 賜對宣醞。
又命入對
 上引見堂郞。
披閱續禮。
甚稱其善成。
有錫馬之典。
九月初七日。
製進 入耆社敎文。
十六日。
次對
○二十三日。
次對
十月初七日。
參進宴。
 進宴時公奏曰。
日吉辰良。
禮儀無愆
在廷群臣。
不勝忭賀
小臣窃有所懷
小雅鹿鳴章。
乃燕饗之樂。
而其末段有曰示我周行者
大道也。
聖上凡於燕樂之際。
求助之意如此
今日耆老重臣咸 侍宴
古者養老乞言
臣願禮畢之前
 召諸老臣。
咨詢老成之論。
深加察納
則有光於 聖德故敢達。
 上曰甚善。
卽命宣諸老臣入侍進言
十三日。
上疏辭職
 不許
 前正言李彦世疏劾領相金在魯。
而語間攙及公。
公上疏辭曰。
淄澠中折
餘波四射
前席一言之對。
臣又妄發則宜其及矣。
 批曰。
業諭領相。
何足撕捱。
是後日再違 召不出者。
凡二十餘日。
二十七日。
上三疏復辭職
 不許
 先是 上特敎開釋甚摯。
公終不膺。
疏陳必遞之義。
疏末薦天安郡守延德咸鏡都事李彙曉解音律
監造樂器
時方樂器
而公爲掌樂提調故也。
 批曰。
所陳依施。
開釋特敎之下。
一向撕捱。
其涉過矣。
卿其勿辭。
卽速行公。
十一月初五日。
承 召供職
 
累度開釋之後陳疏。
又 命還給。
日煩牌 召。
不得已行公。
十二日。
次對
十三日。
參晝 講。
呈辭乞暇省墓
二十七日。
上縣道辭職
 不許
 辭疏。
陳文任當遞之義。
 批曰。
旣下敎。
卿其勿辭。
上來行公。
十二月初二日。
遞禮判。
○初五日還 朝。
十一日。
上疏辭纂廳賞典
辭文任。
 不許
 時續大典成。
進 御後有賞典。
公以兼管諸事
不能效勞辭之。
 批曰。
今者之典。
乃是酬功
任之辭過矣。
二十一年乙丑。
(公五十四歲。
)正月十三日。
次對
是月
復參次對
十四日。
 特拜刑曹判書
上疏乞解 宮賓
 許之。
 時因灾異
審覈滯獄
又送八道審理使。
刑曹當主其事。
故 上特除
公上疏陳 宮賓之任刑官相妨
 批曰。
兼帶許遞。
今者下敎。
意盖深矣。
其卽擧行
公遂承 命留宿本曹六七日。
理决獄案
二十四日。
承 命入侍
二月初七日。
承 命入侍
理囚。
 時酌處重辟十一人
後三次登 筵。
禀决折內關北,湖南審理文案
三月初二日。
次對
是月
四參次對
二十五日。
家範成。
 公以家間喪祭儀式
參用俗例爲病。
採摭禮書
參考先正家所行。
撰成一部家範
禀于叔父右尹公而定行之。
四月初五日。
次對
是日平安道觀察使
 先是左相宋寅明奏曰。
西路軍制城池
最宜留意
軍制不可放過
道臣當擇送矣。
遂以公首擬受點
是日適入 侍。
 上敎曰。
西路軍制
盡托於卿矣。
初十日。
上疏辭職
 不許
○二十六日。
上疏請歷省先墓。
 許之。
五月初二日。
辭 陛賜對
十一日。
上營。
八月
發廵南北
周覽內山夷險
上關事宜狀。
 公到嘉山
曉星嶺。
郭山審凌漢山城
宣川審劒
山城
又審左峴築城形便
鐵山雲暗山城
義州白馬山城
江西黃龍山城。
平壤保山舊址
時 廟堂審理使李日躋之議。
有關修築之令。
故公親審各處
論其夷險便否。
狀聞
保山山城當改築。
以爲平壤一境保障
黃龍山城當補築。
以爲江西五邑藩蔽
左峴一帶
西境要路
當依麗制。
置鎭東林
南山
設爲阻隘之勢。
所山不必築城
而修置煙臺
東林望。
爲報警之地。
宣川府使移鎭東林
淸川僉使住箚南山
爲相倚防守之勢。
曉星嶺舊城基猶存
嘉山郡守
次次修補
變通防營
江界寧邊
昌城龜城
宣川添作陸軍
防營江邊
各爲獨鎭。
自守其他
俾無緩急掣肘之患。
又言龍畔雲暗棘城一路
全無險阻
關防極踈。
古城僉使增兵築壘
精壯形勢
作爲訓鍊副正輪差之窠。
末復曰。
臣於西事
窃甞中心之所慨惋者。
粤自丁卯丙子之亂。
司則慈母山城爲信地
兵使則以鐵瓮山城信地
自宣川至義州直路邑宰民人
幷皆保入於僻左山城
中間大路
以賊遺 君。
至今思之。
爲之痛心
今則平壤安州
已爲道臣
帥臣死守之地。
而向所論左峴曉星
亦皆大路
苟能制置合宜
所得力。
則萬一緩急
庶可以少挫其風馳電掣之勢。
此臣所以眷眷論列者也。
東林西距二十里。
有屹嶺。
此是從鐵山宣川直路
嶺上有城遺址
所謂西林者。
西門外甑峯。
設置煙臺
正與所山後峯相應
北門山上
有望臺。
又與東林主峯相望
此卽三國以來百戰之地也。
形勝之便。
掎角之勢
設置東西兩林
聲勢相倚。
號令相通
儼然一路大關防者也。
皆出於宿將謀臣
身當矢石
橫截賊路。
爲國御侮關塞之外者。
千載之下。
令人激慨而興懷
臣愚以爲修築東林之後
不可不繼修西林
鐵山府使防守信地
乞令 廟堂確議禀處。
十月
厘革內債弊。
以狀 聞。
 道內債錢。
爲弊甚痼。
公發廵之時。
先以變通之意。
聞之 朝家
次第釐正。
江西縣放債錢五萬七千餘兩。
只爲一萬五千兩。
作米五千石。
取耗需用
其餘不足之數。
從民結磨歲入
永罷債政。
平壤放債錢七萬八千兩內。
只以二萬五百兩。
分給
民結。
取殖補用。
而盡减其無徵者。
又减營內米五百餘石。
以充債利
勅庫生殖
一軆嚴防
義州債弊。
又爲一道之最。
初散官銀三萬七千七百餘兩。
歲歲只取其利。
生殖不已
侵隣剝族。
將至澌㓕
盡行蕩减。
絶禍源。
本府支用
別爲制度
使府尹査出漏結三千五百結收米。
可以相當於債殖之數。
詢問民情
一口稱便
定爲節目
更犯放債者。
論以贓律。
並爲狀條列以上
又言臣營一年應捧。
較之應下錢則無餘。
則不足。
每年別備二萬之銀。
二萬之錢。
已爲定例
不可减數
不得不放債營販
陰奪民利
身居方岳
亦足可羞。
自今許以木綿代備。
責之以矜式表率之道。
今番變通之後
營邑各庫。
一切革罷
其他料販生弊之政。
並爲永罷。
條列成冊。
報備局。
以爲永久遵守之圖云。
自債政之罷。
民間如獲更生
義州邊上重鎭
减債創制
爲久遠計
民邑至今賴之。
○時關西田,軍兩制
踈虞之弊。
公旣承 上敎
銳意釐革。
先就軍制
査簽裁正
而其源專係於田政。
方欲盡量一道
大加均節
適會有待勘事。
勢將不可行
遂取所整軍制。
以狀上 聞。
仍言本道田,軍兩制之合有變
通。
財用屑越
習俗之汚陷。
卽臣之所甞誦言於 廟朝之間。
而亦仰塵於紸纊之下者
凡此四事條項雖異。
脉絡相關
一正田制本立而末擧。
何以言之。
均田定賦則財可以足用也。
足用則以人爲貨之弊。
可以革罷
放錢殖利之政。
亦可以掃去。
募屬良民
收布收錢之額旣减。
丁壯不之於定軍矣。
督債徵族。
傷恩悖倫之端旣除。
民俗至於歸厚矣。
雖然
西田不量
于今百年
民難慮始
事舊難變。
則是必待識務之臣。
硬着脊梁
嶽鎭不動。
經紀潤色
積以數年而後
可以了當
决非如臣濶荏懦所可擔
况臣罪在應勘。
席藁竢 命。
雖係格例
應行之事。
不能擧行
不當擬論於是云云
二十二年丙寅。
(公五十五歲。
)正月十三日。
以犯越事罷職
 奸民犯越。
道臣罷職
法也。
二月初五日。
叙用
初八日。
拜工曹判書
復差備堂。
十七日。
上疏辭封進殿最之 命。
不許
 批曰。
旣命之後
重殿最。
不當若此
勿辭擧行
再疏辭。
 命下送。
不得已行殿最。
三月三十日。
上疏請寢平安兵使鄭纘述拿 命。
不許
閏三月十六日。
本道道科試官
 國家例以十年
一設道科於西北
 命重臣掌試。
及是 命公交後試士。
十八日。
拜藝文提學校書提調
四月初二日。
試士安州出榜
五月初一日還朝
初三日。
因 特敎入侍
 上曰。
卿自西關來。
異於他道臣
欲有所問事
將爲引見
而聞大臣所達。
知卿有所引嫌
特爲召見
關西事從當問之。
語到先卿
有感矣。
自省編述之時。
先卿所言而加勉者。
豈料以此致人言。
及於先卿
以慽卿心也。
李渭輔之言。
恠異矣。
其意非指斥先卿者。
何必引嫌乎。
公泣對曰。
臣雖在西關。
豈不所聞耶。
 殿下自省編時。
追念先臣進規之言。
筆之於書。
其後 筵中。
又有惜不見之 敎。
君臣際遇
自古而難。
生前知遇
極榮感。
身後追念
若是鄭重
漢光武憂國奉公
追思征虜
史冊美談
先臣前後所被 恩言
不翅光武之於祭遵而已
九原有知
思結草。
臣雖不肖
寧不知感
竢事之後
卽爲還 朝。
欲覲日月之光。
犬馬之誠。
兼伸叩謝之忱。
才到洛下
宮僚笏記之說。
盛行於世。
其中論審獄按治獄官
以緩治徑斃爲罪云。
於此不勝痛迫之至。
臣父初甞以禁堂按治此獄。
而 除拜於開獄二日之後
妖婢則先已自斃
逆儉則嚴刑六次。
結案正法
其所謂緩治徑斃云者
無所據。
知言者之意。
不在指斥臣家。
而臣之私情
豈不萬萬痛迫乎。
雖然
宮僚之書納於 胄筵者。
以疏章卞理於 大朝
旣甚不敢
伏念 聖敎之欲必講說此段於 胄筵者。
俾我冲年 儲君
軆 大朝孝友至行
轉生事端
以致諸臣之陳章卞理。
則其於 聖敎本意
豈不大舛乎。
以此不敢形諸文字
而亦豈有束帶供仕之理哉。
只當沒齒丘壑
千萬意外。
伏承入 侍之敎。
敢此來待矣。
 上曰。
西關設施當問之。
而事有本末
有先問之事矣。
卿自參下。
遇事箴戒
久不相見
政令施措之間。
有得失之可言者。
陳達可也
公曰。
臣雖遠在西陲
何敢一飯而忘 九重哉。
邸報之外
聽聞不及
不敢一一
條對
窃伏近日 聖心奮發
以至爲期
設使衮職闕遺
 朝廷有得失。
皆成過境
惟當以今日一初
奮勵無怠。
太平可期矣。
 上曰。
曾於卿有大鵬之批。
卿其記之乎。
對曰。
臣自承 聖批。
日三誦旣。
豈敢忘乎。
仍誦曰。
大鵬不飛。
無異衆鳥。
其高騫。
其遠可知
仍曰。
 殿下開示聖意於臣者。
不但大鵬之 敎而已
李忠定奏議畢講之日。
草衣草食之 敎。
而仍有規模已定之 敎。
臣甞奉侍 德音
拭目治化
光陰荏苒
已過十年
不但微臣慨然失望
 聖意亦必有治負初心之歎矣。
今幸天啓 聖心
思興至治
以至於禁奢崇儉
此誠大聖作爲
尋常萬萬者。
區區慶抃之忱。
曷有其極。
所謂中興
太平也。
太平本自無象
任賢使能
立經陳紀
擧直措枉
民安物泰則卽所謂中興也。
所謂太平也。
但爲之有道
勿忘勿助。
非但治心爲然
治國之道。
不外是。
諸臣不肖
或有不善對揚者。
 殿下惟當勉行其所自爲而已
區區仰慮之忱。
或恐 聖志不能常健如天道
奮發之意衰。
而怠豫之患生矣。
 上曰。
中興無他道。
不過務公祛私而已
非不自勉
而以卽景言之以此事。
而亦有挾雜。
世道如此
黨習如此
以予氣力
豈不難乎。
公曰。
古帝王
固有中興少康之治。
而皆不能躬行心得
推之於政令
故以道統言之。
文武以後
周公以下
作眞帝王矣。
 殿下歷觀史牒
曷甞見居帝王之位而務誠正之學者乎。
臣誠死罪
 殿下晩學也。
陞儲之後
卓然聖學自期
惟其有人百己千之功。
故其得力小學者多矣。
出天之孝。
因心之友。
得之天賦
論心則以天德爲期
語治則以王道爲準。
臣於戊申初入經幄之日。
與領敦寧臣顯命上下番。
每當 侍講之餘。
凜凜三代之意。
相對誦歎可以堯舜吾君唐虞斯世
近來二十年間。
 聖學不免間斷
治象不見平泰
則歎歲月之易邁。
慨 聖志未就
殆欲太息流涕矣。
今幸不待一人之言。
興感歲星之同。
奮然勵精圖治之志。
此 殿下成始成終之會也。
今又差跌不能宿昔所期
則臣更何望乎。
 上曰。
年甲則初不知相同
將事 太廟之夜。
燈燭炯熒。
仰瞻 中廟上下皆有六室
自不覺其感發而然也。
公曰。
治國治家
比之家事
奴悍僕。
不從令。
主人親自勉勵蕫飭而成務
家事豈有不成之理乎。
天下事千頭萬緖
而其本則在乎一心
務公祛私。
是 殿下四字符。
欲治道之公而無私
則必加意治心之工然後
可以推是心而行之於政令
其心不能無私吝之累。
政令豈有正之理。
此惟在克己而已
先儒所謂性偏難克處克將去者。
尤是要語
此雖如老生常談
治道之本。
不外於此矣。
苟能正心正朝廷。
風草源泉
捷如影響
群下雖無狀。
孰敢肆行私意
而萬一有之。
流放竄殛
亦豈難乎。
 上曰。
達誠是矣。
私意克祛未易也。
公曰。
 聖學高明
其於易知之黑白是非
豈有眩於公私之分者。
除非人慾凈盡天理流行
認賊爲子
喚鐵爲金。
亦可慮矣。
 上曰。
其言是矣。
 上曰。
關西何如
對曰。
條理多矣。
 上曰。
卿往關西時。
予以更張
今聞卿頗有更張之事。
何也。
公曰。
更張豈不好。
時勢終不可有爲。
故臣以不浮謗所撓與否
問於大臣
大臣以爲雖當更張者。
不撓與否
未可知云。
臣旣知如此
則何可生意乎。
大抵一二人所見
未必盡是
更張所以爲難也。
如欲
更張
亦惟在 殿下一心
朱子箚語。
本自如此
 殿下不以人言而有動。
則何更張不可爲也。
上曰。
聞之李日躋
卿有所更張矣。
公曰。
何有更張乎。
更張大者
在乎田政而軍政次之
豈可易爲乎。
田政釐正。
姑始之於一縣
以示後人
知其本非難事也。
關西巨弊。
在於債路。
此則非更張
目前救焚拯溺之事。
故先從義州始。
盡革債路矣。
 上曰。
以爲便乎。
對曰。
雖云刱開。
此乃小事也。
上曰。
此後無或有加捧之事耶。
對曰。
不敢爲之矣。
義州倒懸
屯田之永破。
柵市之防塞故也。
使築兩河千餘石落。
又築一堰今秋
則必有多得
雖無柵市之稅銀
可以不乏矣。
盖其弊留其母錢
年年取子。
其母則自在民間
久遠之後
根本之錢。
寧有餘存於民間乎。
所以不支當矣。
軍制言之。
監兵使納布軍官
盡是富家實戶
而元軍則皆是丐乞之類。
如此民安保存
安得精健乎。
納布一節
必須盡罷然後
軍政可以釐正矣。
 上曰。
軍政卿其有變通乎。
對曰。
何可猝爲變通
監司手下萬人
所謂魚鱗作隊
而故判書尹趾仁規模也。
臣下之後
老弱充壯丁。
爲五千
人。
新伯亦必充定其餘矣。
三朔
使之習操。
而終番之時。
合番操鍊。
以爲常。
緩急必爲得力矣。
初六日。
次對
○十三日。
乞暇省先墓。
 特命爲下直。
是月
又再參次對
十七日。
移拜刑曹判書
○二十八日。
上疏省墓
入侍許之。
六月十二日。
叔父參判公喪。
 時公位上卿
年亦六旬
而身不離朞功之次。
哭泣拜跪參奠如禮。
恭執子道
人多稱之。
七月初一日。
製進 上候平復 頒敎敎文。
初三日。
上疏還鄕
受 賜祭之 命。
許之。
 時 上追念忠定公
奬褒鄭重
特爲 賜祭家廟
公自西留奉祠于長鄕庄
及是上疏還鄕
祗承 寵典。
許之。
八月十五日。
上疏辭職
 不許
 公下鄕
祗行先廟致祭之禮。
經月未歸。
 上特敎重推催還。
上疏乞免
 不許
旣而 許遞刑判。
復命催促
九月初六日。
聞有 御筆褒忠定公
特使揭刻。
卽日還 朝。
公以病久淹鄕廬。
盖不樂於 朝也。
 
上旣賜祭文。
追念不已
 特書恩言二十八字。
褒之以碩德純忠。
使本家立閣刊揭。
如崔少陵故事
感激 恩旨
還 朝伸叩謝之忱。
初八日。
咸鏡道觀察使
十四日。
上疏請奉 御筆
歸告先祠。
 許之。
 上疏陳謝 天恩
仍請 御筆模刊已畢。
歸鄕廬。
建立書閣
以爲祗安之地。
有曰岸谷或陻。
金石雖泐。
 聖人之言。
日月長新。
從今先臣之名。
可永於百世之遠。
而後君子
亦必有太息歎羡先臣際遇者矣。
 批曰。
覽卿章思先卿
冞切愴焉。
特許請由。
十月初六日。
 御書閣成。
祗奉 御筆
十四日。
還 朝。
○十七日。
辭 陛。
二十九日。
上營。
十一月
祗承 別諭。
 辭 陛時 聖諭
托以修革邊鎭弊政
及是又下別諭曰。
北道豊沛故鄕
前則尙武備。
近因勸奬踈虞
武士幾乎懈怠
可勝歎哉。
卿軆特授之意。
修擧謬弊。
若或有難便者。
枚擧以聞。
當可從者從之。
拘碍者。
更爲諭問。
二十三年丁卯。
(公五十六歲。
)二月
南北巡。
五月還營。
 公發南北往返凡四朔。
窮山僻徼。
幾盡躬歷。
老校退卒
亦皆親詢。
嶺阨制置之要。
軍政釐革之策。
不講究成筭焉。
十八日。
上關北事宜疏狀。
 公旣受委遇
又承 別諭。
感激殫心
圖以稱塞 聖旨
歷遍南北
至是上疏指陳曰。
關防形便
鎭堡之沿革
烽燧變通
夫南北兵宿兵行操事宜
具狀牒。
各有論列
若其切至之憂。
莫大之弊。
則軍無正制也。
兵無定額也。
若不趁今矯革
汲汲救焚濟溺之爲。
雖使上所陳關防等四五措處件件合宜
亦無可施之地矣。
因條論兵制之疎虞
名色舛戾
增損之無法。
簽代之招怨
而繼以正軍制定兵額之策。
末復請罪判官林象翼之擅糶。
軍官李泰遠之違令
 批曰。
授卿此任。
意盖在矣。
頃者辭朝
業亦面諭
卿之條陳
予待久矣
今者所陳。
儘有意見
其令備局登對禀處。
狀聞亦令備局一軆登對時以禀。
而林象翼則覽卿所陳。
該府之遽放。
其涉徑先。
更爲處待供辭。
禀請勘律。
李泰遠則守令軍官輕重異焉
該曹之謂
無前例。
其非異也。
而將幕軆貌
關係紀律
分付該曹下送監營。
本道决棍以任焉。
○狀啓中其軍制條曰。
鎭軍兵之作隊也。
五廳假卒定額也。
各廳城丁之備器械也。
親騎衛之釐正試藝也。
出身成案團束也。
關防條曰。
富寧兩路據險設防也。
車踰一帶嚴法禁養也。
櫟山新堡之當罷也。
鏡城四堡之當存也。
輸城之移設也。
驛卒作隊也。
鏡城,僧巖之設墩也。
城津防營之還設也。
安邊,永豊之設鎭也。
六鎭間烽之當撤也。
其所講畫纖悉曲折
利害昭昞。
 廟堂覆啓。
多所施行
六月二十二日。
祗奉 有旨。
上䟽軍制便宜
 上從之。
 上旣見公疏狀。
詢議諸臣。
仍下 有旨于公曰。
凡事商確
務歸至當貴矣。
國事乎。
古人磨礪當如百鍊金
金宗瑞爲咸吉道觀察使
開拓六鎭也。
我 英廟累下諭書詢問非一
若此然後
處事無弊。
其臣能展才
頃以西北事。
托於西閫北伯往者
雖在靜攝之中。
有下敎矣。
今者狀聞陳章
可謂不負予矣。
旣有從者從之。
拘碍更爲諭問之敎。
循例下備局。
虗過時月
非特有欠誠實
何事可做。
故於昨日
面諭大臣
卽令商確面禀
予與大臣
莫曉北關事勢之便否。
今者陳請
關係軍制
故卽問曾經南北任之臣。
更自詳量。
大抵京外弊端之生。
由於法制之數爲更張
此等更張之際。
不無民心動者
此則其不至此
而去衛軍之制。
束伍之名。
若此之際。
不無避苦趍歇之弊。
下詢之際。
或曰古法難以張云
亦非臆說
曾經北閫之人。
素知其弊者。
其陳若此
予則曰儘有意見
道臣之意。
其亦有可對者乎。
此事不可草率爲之。
此誠前諭中所謂拘碍者則當更問者也。
日値初庚
雖有眩氣。
眷眷國事
更爲下諭。
章聞中軍制一節。
悉盡餘蘊之意。
○公祗承感激
上疏論列
 批曰。
頃者下諭。
意在愼重
今者所陳。
意亦是矣。
衛軍之制。
何等重也。
而其猶一狀聞而爲束伍
一道之內。
或衛或束。
其名紊亂
趍捨闖生。
此際焉無其弊。
其餘歲抄。
初覽卿
心已駭然
其所更革
不爲持難矣。
其令備局先商確登對稟處焉。
○筵中大言道臣所達。
如是明白
依其請委任責成可矣。
 上曰。
令道帥臣講定節目以聞。
七月十四日。
關西犯越事罷職
 事在公關西伯時故也。
領相曰。
軍政大事方張
道臣入於現告中。
可憫
 上曰。
法則用之。
豈無弦韋乎。
八月初四日。
軍制事發北廵
初五日。
 特叙仍任。
 傳曰。
北門鎖鑰
職任重矣。
頃因陳章
設施甚多
豈可此時
付諸生手
今已叙用
前監司李某仍任。
十五日。
吉州
改定軍制節目
封狀以 聞。
 公到吉州
北兵使鄭纘述六鎭諸守令。
商確軍制
定爲節目十條
革罷十邑衛軍,束伍軍,團束軍,營軍軍廳諸色目。
均其苦歇。
定其額數
以除繁亂之弊趍避之路。
馬兵改稱武學
步兵改稱壯砲
武學之中。
分營屬,邑屬,鎭屬。
壯砲亦如之。
每邑减馬兵之額。
步兵之數。
統計元數。
有加無减
列書各邑馬步定額
又以營軍增加旣猥。
鎭軍已多置不均
各定節目
以附其後
給之曰。
窃念關北一路
寒荒遐邈
中古以前
人物蕭條
絶異內地
今以歲抄案考之。
則如親近衛,甲士正兵節目
卽是兩班之屬也。
日守,沙工,工匠
名目
卽是下賤之類也。
上下人民
皆入於衛軍。
而數不滿五六萬。
男子爲人者。
莫不名編案籍
身係卒伍
祖宗遺訓也。
 列朝休養
生齒日蕃
北邊鋒鏑煙塵之警者。
今且百年矣。
風氣日竅。
文化流行
以業則章甫爲尊而靺韋爲卑。
以處則庠序爲貴而行陣爲辱。
故各邑男口之數。
非不夥然。
幼學,校生。
十居六七。
十州正軍之額。
不過三萬餘矣。
務精而不務多。
雖云兵志。
咫尺胡山。
單弱如此
不多之中。
不能精焉。
倉卒事變
何所恃乎。
然旣不能痛加矯革
大廣軍額
當軫疾苦
去其勞弊
除疊役而釋重擔
使之專心鍊習之間。
爲萬一得力之地。
區區變通之意。
實在於此
今番正之時。
一郡而言之。
則雖有减額之處。
而通十州論之。
則有加而無損
若就馬兵而言之。
則雖有降老之邑。
以軍揔計之。
亦無减少之歎。
備局覆啓。
並依節目許施。
二十四日。
還營。
九月初六日。
上疏辭職
 不許
 引犯越事引咎
且言都會官申景閔之拿處。
實由營門考校稽滯
首實乞勘。
 批曰。
一時飭礪。
何撕捱。
下欵所陳。
今覽卿章。
都會官之過。
特命分揀
卿勿過辭察任。
十月十八日。
南廵
○二十九日。
還營。
十二月十二日。
復以關西人犯越事罷職
 公平砥礪廉節
甞讀范文正傳。
恩隆九族罷官之日鬻馬以行。
未甞擊節嘆賞
以此四莅外藩
一節氷蘖
而恤窮濟喪如不及
家人不免飢寒
至今西北兩營之人。
服公治政
而尤以淸節爲頌。
判書喆輔北藩於三年後曰。
政刑風采
多可稱。
淸白一節
不可及
二十四年戊辰。
(公五十七歲。
)正月初七日。
叙用
○十一日。
右賓客繕工提調
十七日。
復差備堂。
二月十一日。
大操夜操。
翌日試射
頒犒賞。
 公旣改軍制
行操鍊之政。
以見其陣伍技藝
大施犒賞
激勸武士
大操時。
有三十年老校爲兵害者。
公梟而徇之。
以爲過。
公曰。
邊校之不畏法久矣。
脫有不幸
其猾可知
懲惡勸善
非喜殺也。
衆皆服。
四月十八日。
大司憲
○二十八日。
城外上疏
職。
長湍鄕廬。
 時三司李光佐趙泰億追罪之啓。
公辭疏中救兩臣曰。
可以貫日而搆之於極罪
可以宥世而擬之以重律。
噫亦太甚
 上曰。
業已洞矣。
其何陳焉。
雖勝於逡廵
不當其章
國軆
給之。
自此時議大激
鋒鏑四起
而公十年困阨
末造築磕
源於此。
五月
正言德中遠竄之啓。
後 命罷職
 時閔洙彦,魚有龍,黃梓之䟽。
紛紛論罪
而 上幷不從
繼而臺啓出矣。
獻納允濟停啓。
 上下敎誨責。
盖以發與停。
皆涉黨論而斥之。
仍 敎曰。
都憲李某。
其曰大臣心事
業已下燭
何敢當此啓云則可也
其章謬矣。
宜抑此等務勝之習。
李某罷職
六月初五日。
叙用
○初九日。
繕工提調
十三日。
奉安 御筆
玉刻於 御書閣。
閏七月初九日。
持平尹學東遠竄之啓。
 上特補尹學東機張
後日持平李永祚停啓。
持平玄光宇又發啓。
 上命特補長鬐縣。
修撰鄭純上疏伸救公。
且斥時議之非。
以違牌黜補漁面萬
戶。
秋。
應敎尹光紹陳白
 召還鄭純儉。
二十五年己巳。
(公五十八歲。
)正月初八日。
 特拜吏曹判書
上疏力辭。
 不許
 去年夏。
吏判缺。
領相金在魯枳公薦望。
左相顯命屢書爭難。
 上聞之。
以領相爲非曰。
昨欲直授。
國有二相
故爲國軆而止之矣。
至是銓長又有窠。
兩相不薦望。
陳箚論之。
 上累嚴敎
又示 御製一詩於政院。
寓意詩曰。
塩梅調羹已多方。
自爲塩湯自湯。
大羹淡淡有法
願將如此聖賢甞。
今時世日紛紛
五十六年徒爲文
有人曰我調將事
笑指蒼蒼一片雲。
翌日傳曰。
噫。
王者用人
自有其道。
豈可拘於俗習
當用而不牽復乎。
冢宰曠職已久。
不可一向泄泄
李某吏判除授
不必苟且
借領相手直除之好矣。
此何景像
相事美矣
累下 嚴敎
公上疏力辭。
 批曰。
往事勿說。
聖人之言。
一向斷斷
卽黨世之習。
予則勿論彼此
今日塞于靑丘間者
一黨字也。
卿初不緊
旣已下敎。
業亦處分
今予則遵聖訓而勿說。
于今特授
意盖在矣。
卿勿過辭
從速上來行公。
二十三日。
有 傳禪之敎。
發赴 朝。
行到城外
上疏
辭職
 許遞。
 昨夜有 傳禪之敎。
公聞卽發行城外
大臣備堂三司力請還收。
仍 命東宮代理
先是校理善行以銓長 特除事。
上疏言李某之昨年負犯
物議尙激。
則拔去薦望。
大臣私意云。
 上仍下嚴敎
還給其章
至是公上疏力辭銓職。
左相顯命白曰。
李某情地
終難行公。
大政遷就
請遞改。
而聞過 朝參後欲還鄕云。
此是通才峻望
責 胄筵輔導之任
以爲貽燕之謨則好矣。
各別申飭
俾勿還鄕爲好。
 上曰。
予亦以爲非必行公也。
欲爲鎭定之道。
而其疏適至。
許遞矣。
李奉朝賀東宮
其誠如何
而今參朝而還鄕則此負國也。
聞此下敎。
豈忍下鄕乎。
二十八日。
參 東宮次對
二月初二日。
因臺疏。
上書還鄕
 時公因 上敎
未敢遽歸。
遅徊京邸
正言朴相德陳書論斥。
公上歸鄕廬。
 答曰。
卿其勿辭行公。
代理後疏章。
皆入 小朝故稱書。
四月十六日。
濟用提調
○二十九日。
拜知敦寧府事。
上書辭職
 不從
 
是書陳病
備言風波憂畏
疾疚凌。
猝遘類中之症。
肢軆廢閼不遂
神識冥迷
罕有省覺
自此稱病
杜門謝世
九月初三日。
拜內提調
 特敎催促
縣道封章
 時議轉峻。
一向枳塞。
 上察之。
特授內局提調
傳曰。
今者此任。
意盖在矣。
往者之事。
事已過矣。
身爲保護之任
日次問候之時。
豈可在鄕。
其令卽日上來
禁其縣道封章
初四日。
行到坡州
呈病還鄕
 公以 聖意懇眷。
不敢在家牢辭
行到坡州
病狀退歸
右相金若魯言其病雖難強於藥院
終不上來非矣。
推考
 上曰。
予非欲任藥院
必欲招致之意也。
尙無動靜
分義何如
從重推考
承旨尹光紹奏以聞風漸之症。
行到坡州
呈狀還云矣。
上命捧納承旨道臣
推考
還給病狀
嚴敎催促
十六日。
發赴 召之命。
行到城外
上書辭。
 不從
 傳曰。
今聞元良所禀。
提調李某到門外陳章云。
往事不必追嫌。
噫。
故奉朝賀昔日藥院提擧昨日
今當君父靜攝之日。
豈敢逡廵此任。
况此非他職之比。
日次問候之時。
只有副提擧一人
爲人臣。
焉敢撕捱。
從重推考
其令卽爲供職
○書入。
 答曰。
大朝業已下敎矣。
此時藥院提調
豈敢撕捱。
卿其勿辭。
從速察職。
十九日。
待 命金吾
又因 特敎
謝 恩入 侍。
 是日早朝。
 上累提調入來與否
卽爲問啓。
陳書還給。
胥命金吾
政院,藥院以此意仰禀。
 傳曰。
下敎後何如是乎。
廉隅雖重。
分義豈輕。
往事業已知心
何復諭。
此豈循例官職之比。
衰耗之君。
方在靜攝
徒事撕捱。
此豈使聞於隣國
有下敎事。
待命事分付。
政院禀曰。
提調承 命入來
而脚病不能轉動
有難入侍矣。
 上遣史官
問其可能入侍與否
公對曰。
逖違 天陛
倐已五年
病雖如此
旣入 闕庭
必欲匍匐入云矣。
 上曰誠貴矣。
因命小黃門使之扶腋以入。
上階
黃門退。
曳足艱步就坐
問 候畢。
 上曰。
不見五年矣。
公對曰。
北關還後。
尙未入 侍。
今爲四載
西藩歸後。
旋有北行
其間進見
不過數次。
合以言之則恰滿五年矣。
 上曰。
予已衰矣。
卿亦老矣。
思卿父見卿面。
予心愴然
涕泣曰。
凡人相與之際。
親厚之間。
久離則興思
不見則思見。
卽人之情也。
况君
臣之義。
根於秉彛
如臣者固受 恩罔極
臣身不暇言。
臣父之生前死後所被 恩數
曠絶千古
在臣圖報之心。
食息而不敢忘。
常欲殫竭心力
以爲萬一之酬。
不幸身嬰奇疾。
已成廢人
區區願忠之誠。
已無可論。
而瞻天望雲
更無一近 耿光之望。
則雖於𤱶畒之中。
常恐爲不瞑之恨矣。
千萬意外。
叨承引接之 命。
扶腋之 異恩
匍匐擧措
俱非臣分之所敢安。
古人所云一瞻龍顔
萬死猶足者。
卽臣今日情境也。
提調入診。
例請瞻望
而臣則不敢仰請。
窃聞諸臣之言。
非昔之感。
有倍於前年云。
自不覺慽慽于中矣。
 上曰。
卿旣在內之任
瞻望可也
公又感泣曰。
自上自午殿坐。
至於夜深
水剌亦已過時
臣旣在保護之職。
當卽請退出。
而雖在床簀奄奄之中。
有爲 聖主一言之誠。
况臣又無再登 前席之望。
一出春明
便隔天涯。
犬馬之懷。
不能自抑。
欲有一二仰陳者矣。
 上曰。
陳達可矣。
公曰。
 冬享親行。
已有成命云。
臣窃以爲萬萬不可
固知 聖上不匱孝思
必欲自盡
而 聖筭向衰。
非復前日也。
聖人垂訓
有老則量筋力行之之文。
 殿下每以筋力
猶可自力
以拒群下
筋力若果不衰
代理何爲而爲之耶。
臣聞上年 親享之時。
猝値極寒
而猶不命攝行云。
臣聞來爲之心寒
卽今雖若淸和
又安知行祀之時。
又不大寒耶。
一年一 親享。
已有成命
 永禧殿親享。
業已行之。
今番 冬享
不可不攝行矣。
 上曰。
頃日大臣許已有下敎。
今則予之所爲
惟 祀典而已
而猶有觀勢之敎。
予亦有所量而終有所不不行之意矣。
公曰。
臣入 闕後伏日前 大報修改也。
 殿下具禮服。
終日植立董役云。
此固 殿下忠孝盡分至意
而獨不念春秋向暮
精力不逮
臣抑有私情之觸感
不能自抑者。
 殿下責臣之行公於內局
至擧先臣而爲 敎。
先臣以內提擧
事 殿下春宮
甞以 殿下有勞動。
汗出過多
憂慮之誠。
至老不已
毋論原任休致之後
若當寒暑之節 親享之時。
則必陳箚請寢。
至誠所格。
時有準請命攝之 敎矣。
臣旣處保護之地。
又當寒沍之節。
不以先臣之心。
期於準請而後已。
則以公言之。
有負 殿下責臣以先臣之誠意
私言之。
則誠無以歸見先臣地下矣。
大臣諸臣。
曾已力
請。
區區今日之所陳。
實亦擧朝之同情
伏乞更勿持難。
亟降 兪音焉。
 上曰。
頃者下敎。
猶不邁邁
今番大小諸臣。
皆不欲予之躬行矣。
卿達雖是
猶不忍許
而若待見大臣後許之。
不許卿之今懇。
則亦不誠實
故勉從攝行
而予當親傳香躬詣
省牲省器矣。
命書傳敎
公曰。
 親享命攝。
俯察群臣之誠。
已降勉從之敎。
凡在臣僚
孰不感幸。
大抵今日悠悠萬事
只在 大小攝養保護
不失其宜。
而臣又待罪甞藥之地。
區區之誠。
實倍於凡僚矣。
 兩朝攝養
各有其道。
臣於代理之後
初入 前席矣。
 聖上寄丕責於東宮者。
固出於脫屣千乘
無樂南面苦心
豈不以簡酬應之勞。
頤嗇之便耶。
然而 祀典與 大報等事
曾不筋力勞疲
必行 聖心而後已。
至於諸臣引接
又必終日達夜。
水剌之過時
不暇念。
其於攝養之方。
嚮晦之義。
不亦左乎。
至於我 邸下則睿質天成
德學日就
固非蒙養之時。
卽今調攝失宜
則實有深憂
凡事熟習則易知。
經歷則易行。
不熟習不經歷
則其知其行。
亦豈易耶。
不易不易行之事。
必欲知而行之。
則自至疲於精神
矣。
疲勞於外則亦豈不受傷於內耶。
夫以 殿下聖明
三十年辛苦酬應者。
一朝擧而責之於東宮
豈不大勞疲耶。
古人有以疾喩政。
以家喩國者。
臣誠死罪
請以家喩。
臣有一子今年十五歲。
昨年娶婦。
成家道。
今年三月。
臣得風病
不省人事
家中之事。
皆委於渠。
臣之家務
豈有許多
不過祖先祀典與奴婢使喚。
而渠以幼冲之年。
且未經事。
每當一事
或慮處置失宜
且慮不能適當於臣心。
居常洞屬。
不能安心
臣於病中。
或見其一二處事不能如臣者。
以至慈之情責備之心。
時加誨責
渠尤跼蹐惶恐
方當盛壯發揚之時。
不免挫抑志氣之歎。
臣見其然也。
自然有感於中。
獨語於口曰。
祖禰奉祀之重。
一家百口之責。
只在一身
惟當勸課學問
充養神氣
以冀其成就器業
早有嗣屬。
一家根基
而今乃責以幹蠱
妨奪其讀書
勞疲精神
挫抑志氣
平日冀望之心。
反憂其或生疾恙。
藹然惻怛之情。
自不覺至於流涕矣。
今我 邸下受丕子之責。
我 殿下有無憂之樂。
不敢比之閭巷匹庶之家。
若其父子冀望之情。
疲勞疾恙之憂。
貴賤無異
 
殿下東宮之軆。
東宮卽 殿下之貳身。
 殿下欲分其勞而代理東宮
 東宮之所疲勞者。
 殿下不可寬之耶。
以次章奏事言之。
諸臣陳奏
 殿下一聞其端。
已領其旨意
群下陳啓
殿下乍覽其槩。
已察其首尾
然尙患其無閒暇之時。
况 東宮則於人情物態民憂國計
未能遍察而周知
次對陳奏之 賜答。
中外書達之 判批。
勿論緊漫。
皆當沈思費慮而爲之。
如是之際。
豈不損傷神氣耶。
疾病之來。
所難免。
閭閻之人。
以痘患爲大嶺天行灾沴
時亦流入於 淸禁
觀於 肅廟前可知
今我 邸下尙未經痘患。
保嗇充養之道。
尤當靡不用極。
臣每以爲此事。
日夕耿然。
有時中夜不能寐。
以此言之。
爲 東宮省務。
大本急務也。
從今以後
次對與諸臣疏啓。
當關由於 大朝
决不可已。
臣聞 殿下於此等之請。
必示以訑訑之色。
甚至不忍聞之敎逆折之。
必欲杜進言之路。
不但爲累於 聖德
不念儲宮省煩寬勞之道乎。
今日之事。
莫大於此
又莫急於此。
伏願 留神察納焉。
家世世祿
六代祖事我 中宗大王
至於臣身
爲六
公元1370年
公卿矣。
平居願忠。
有益於 國家
使臣闔門湛㓕。
無所惜。
今乃抱此至懇。
不爲 殿下一言之乎。
 上曰。
所陳大軆是矣。
予豈欲逸而委勞於子耶
元良不用心
未知前頭之如何。
疏章予亦非全爲不見矣。
公曰。
臣又有所深憂者。
人家子弟效法父兄
此身敎之所以先也。
 殿下代理於 東宮矣。
無酒色之失。
外無游佃之娛。
固諸臣之所知
未知 殿下深宮之中。
有何
萬有一以宴安逸豫晩年之樂。
則是逸豫遺後之謨矣。
思之至此
豈不凜然
 上。
曰予雖代理
予之酬應
無日無之
雖曰閒卧。
而心則不休矣。
公曰。
俄者所達兩件事。
特爲 允許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見卿之病。
內局之任
難行公。
公曰。
臣以一瞻耿光之願。
死力而舁入 闕庭
退出之後
實無更登 文陛之理。
豈有供職之望乎。
上曰。
庚戌年嶺南陳達之言。
出於苦心
予尙今不忘也。
公曰。
嶺南也。
卽再赴關北之時也。
上曰。
親在遠遊
遊必有方
今卿已無事親之所。
宜思移孝之道。
留在京輦可也
予旣見卿之實病。
豈必責以職事
公曰。
 聖敎鄭重至此
臣雖猥
屑。
當槩陳所懷
臣之向來所遭
實是人理所不堪。
若使戰國之士當之。
必已刎首抉膓矣。
臣誠頑甚。
尙能自在
而豈復有一毫仕宦念哉
然今情勢
亦屬歇後
目下病勢
雖若無朝夕塡壑之慮。
風病發則必無幸矣。
當此寒節
棲遑旅寓
一朝再中而死。
則不但傷天地曲遂之仁。
生行死歸。
豈不微臣平生之愧
先臣在 朝四十年。
致位公卿
京中無家舍。
致政之後
卜築於長湍。
退居之計而未果矣。
以此之故。
先臣葬後。
返虞於湍上㢢廬。
此卽臣畢命之所。
前年 御書閣之營建
在於鄕家
今臣幸得蒙 恩。
獲侍 前席
至願畢矣。
卽當退歸田里
臣初非山林恬退之士。
市井世祿之家。
捨 國家而將安歸乎。
只以痼疾已作廢人
雖欲在京從宦
其勢末由矣。
 上曰。
驅馳而來
又卽還歸
不亦難乎。
公曰。
百里之程。
三日而來
歸時亦當如此
臣之退歸
非出於一毫便身之計。
豈敢一日忘吾 君哉。
退去田廬
調息三冬
賴天之靈。
春和後病若差勝。
自當上來矣。
 上曰。
內局之任
不無許遞之意。
而恐卿之邁邁還鄕不果矣。
公曰。
臣旣久在田廬
欲以一二民事
公元769年
所仰達。
臣聞今年 廟堂
亦爲諸道軍作米云。
軍作米。
先臣己酉所建請而創行者也。
諸道作米之數。
隨其市價高下
或十二斗十一斗八九斗矣。
今年作米。
以此數爲定云
市價論之。
固不過多
而窃意軍布作米。
雖出於儲穀之意。
益下之政。
幷行其中
一家一人納布者。
以米代錢。
誠爲大惠
一家之中。
或有父子兄弟四五人軍役者。
以此言之。
一室之內。
將出米七八十斗。
豈不可
臣愚則欲减所捧之斗數。
幷以十斗以下折定。
似爲得當
 上曰。
軍作米固出於益下之意。
己酉年
亦以十二十一捧之乎。
公曰。
己酉前例亦然矣。
臣意則以爲卽今國儲己酉
有裕焉。
特許减斗。
以示下之 聖恩好矣。
出擧條。
廟堂禀處何如
 上曰。
出擧條則民必有望
廟堂防塞則又將失望矣。
數日內。
大臣似必求對。
予亦將召問而處之矣。
公曰。
今年秋穀。
幸得登稔
米賤錢貴
不但傷農。
貢人受價。
亦多落本。
貢人者都民之最有根着者
近年以來
殘敗特甚
 聖上每爲軫念
貢人一年受價於廳者。
大畧三十萬石。
而十五萬石則代以錢木。
十五萬石則給以本米。
十年之內。
米價漸下。
至於今年而極矣。
通計言之。
則三十萬石受價折米落本。
殊爲可矜
 朝家旣令諸道軍布作米儲穀。
盖爲民國兩利
今於都民。
亦當一軆行之。
臣聞兵曹封不動木綿三千餘同。
錢十七萬兩。
統營別備與新鑄錢合爲七萬餘兩。
南監賑恤庫錢
當爲十數萬兩
廳與諸軍門則雖不能的知數爻。
亦當有儲蓄木綿矣。
今若限十萬石。
取來京外諸衙門木錢。
代米上下
則在貢人
誠爲大惠
 國家儲十萬石於都城之內。
豈不
錢穀衙門
每有有司之吝。
府庫之儲。
莫非 國有
况賤者貴之徵。
又安知不數年之內。
翔貴
衙門所貿之
倍蓰之價
以此言之。
則不過借數歲之庫藏
貢人倒懸
而本所之椿固無損而有益矣。
又况木綿易於腐傷。
錢貨泉流
區區之見。
以爲甚便。
乞令 廟堂確議禀處。
 上曰。
所陳是矣。
出擧條。
令備局禀處可也
公將退去
 上曰。
予每見則輒有所問。
今予有迂濶之敎。
欲使卿見之。
以爲不可當寢之矣。
奢侈之害已甚
紋緞之禁。
卿之所謂宮中用度節省
卿亦有言。
幸得卞判已有定
例矣。
仍 命承旨出示 傳敎
公讀至無一毫係戀
未及畢見
而此一句
已失絲綸之軆矣。
臣於俄者縷縷所陳。
匹士有志者。
尙以天下事爲己分內
則况 殿下億兆之上。
任君師之責。
宇內之百千萬事。
莫非 殿下所當係戀者。
而獨於此數條之外
皆不欲係戀
臣愚則切願亟從臣之言。
而亦刪减一句焉。
 上笑曰。
俄已言之矣。
旣擧 祀典
軍民此句。
豈必爲病
公見訖。
曰 聖意出於禁奇功崇敦朴之意。
甚善甚善。
大軆論。
雖屬第二件事。
 下敎甚好。
可不頒示中外
探本而言之。
去奢之道。
太上躬率
其次有法綱。
其次士大夫廉耻
躬率群下化之矣。
有法綱則犯禁制者抵罪矣。
士大夫廉耻
在官者不貪墨矣。
雖欲奢侈
何可得
今此 傳敎
所以第二件事矣。
且念所謂時軆
固多由下而入。
仍以成俗者。
至於發之 綸音
則亦恐未安。
臣於出身之初。
卽入帷幄
上躬服御
窃甞目見者矣。
朴素寒儉
不及侈靡士夫
凡在群下
孰不欽歎
至若宮省之內。
則恐未必如 上躬之節儉
婦女粧餙
朝臣章服
多出於宮㨾。
高䯻
廣袖之喩。
不可不存戒也。
 上曰。
所陳好矣。
將出
上命黃門扶腋。
二十一日。
違 召後上書辭職
蒙遞。
 傳曰。
藥院問候之時。
提調連爲不備
人任意雖在矣。
事軆不可不顧。
提調李某許遞。
書入。
 答曰。
大朝已下敎矣。
二十五日。
上書還鄕
 公陳書告歸
末附勉戒曰。
願 邸下養志以崇達孝。
正心以立大本
講讀以廣睿智
咨訪以盡群情
至於酬酢機務
發施 敎令
當得之於問寢視膳之餘者。
臣愚之所敢憂也。
 答曰。
所陳切矣。
銘心服膺焉。
二十六年庚午。
(公五十九歲。
)正月初五日
拜知 經筵
二月
因 上敎
上書辭職
 筵中。
 上下敎曰。
頃者筵中。
以待春登道之意面陳
而春已仲矣。
尙無消息
政院申飭
公上陳病
答曰。
 大朝特敎之下。
何若是。
卿勿過辭
俟病少間
從速上來行公。
先是右相金若魯奏曰。
李某不宜久置於長湍。
誠可用之臣也。
 上曰然矣。
南床時。
任使之。
誠可信之臣也。
若魯曰。
可信
可當一面之人也。
名父之子
不可久置散地
世道不能容矣。
 上曰。
在上
豈可使李某不能容耶。
李某非大臣
而予特命扶腋入侍
此人可輔元良者也。
或謂李某有峻名。
而前左相以爲峻非峻激之峻。
不能拔出黨中而有此名。
其言是也
設令峻也。
使此等齟齬於世乎。
病愈則春間有上來之言。
待之矣。
五月十四日
右賓客
上書辭職
 不從
 領相趙顯命奏曰。
李某身病已差。
而且賓客
此時勸講之任
與他有異。
催促上來
 上曰。
依爲之。
先是領相又請當此天怒民窮之時。
重臣有才猷者。
不宜處鄕。
從重推考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六月十八日
上書新法
 時 朝家變通良役。
講行戶錢之法。
公憂之。
上一書。
極陳利害
(書見疏箚。
) 答曰。
書辭廟堂禀處。
○時戶錢之議起。
中外民情遑遑
公疏入。
人心翕然頌服。
 廟議亦止。
公初欲以救㢢三條獻策
旣成
旋以出位刪去
二十七日
開城留守
七月二十日
上書辭職
 不從
呈狀辭。
 
時良役變爲一疋之制。
 廟堂那移充補。
頭緖未定
疏末畧及變法事曰。
詩云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氷
此小昊之卒章也。
臣每讀朱子所以之者
言明切。
有若今日準備
三復永歎
感激流涕
欲聞之於廟堂之臣者也。
 答曰。
卿勿過辭
其卽赴任
十四日
移拜守御使南漢留守
 時以守御使南漢留守
變通措置
 筵中。
 上問守御使誰可任者。
領相曰。
李某可合。
而纔薦留。
連薦如何
 上曰。
南漢方有設施事。
連薦何妨
遂擬薦。
二十日
上書辭職
 不從
 答曰。
卿勿過辭
從速上來察任。
 上累下飭旨催促
 二十五日
聞有閱武之 命。
上京
翌日謝 恩。
 上命閱武
大將不參者。
當施軍律
公聞報。
卽夜馳入城。
翌朝
承牌肅 命。
受密符諭書而出。
二十八日
參閱武。
 閱武於慕華舘。
公以甲冑
秪迎軍頭
軍禮參見
八月初四日
承 命入 侍于時敏堂。
 
上曰。
御使進前
頃日慕華舘參見時。
暫見而不復接矣。
卿今老矣。
予且白首
今者引見
意卿欲見元良。
故使元良侍坐
使卿入侍矣。
公曰。
臣有狗馬賤疾。
不能行步
宮賓之 命。
留之 除。
不得承膺。
旣 命將任之後。
欲趍謝而實無拜跪秪肅之望。
遅回至此
罪當萬死
謝 命之後
豈無瞻天之願。
而無路登 筵。
臣心耿耿
不意今日
獲近耿光
又得瞻望 小朝
愚衷自激
下懷難達矣。
 上曰。
卿老矣。
復難出入講筵矣。
卿見守御節目乎。
公曰。
臣以大臣命意出草
屢次往復矣。
金尙魯曰。
節目
御使出草
又議大臣而爲凡减省之際。
自當者每欲裕於己用。
守御廳所省减
猶有過於等之所料。
其心誠貴矣。
 上曰。
良役變通何如
公曰。
臣雖病伏田畒
而亦經意國事矣。
臣之先臣甞言良役無善變之策。
臣意以戶布之不行爲緊務。
頃日書時
惟冀開廣 聖心
亟爲轉回
今番减疋。
足以感動 上天
信孚豚魚矣。
至於魚塩
不待人言
而斷自 宸衷
出給均役廳。
此實卓然之德也。
然今雖减疋。
若不鎭長之道。
他日有欺民之慮。
不知均役廳所經度
者果如何
而來年减布之代。
雖有經紀
以後亦何以充補乎。
卽今三公
有如相臣金堉者乎。
平日無講究之策。
卒然變更於數月之內。
豈可金科玉條乎。
聞其節目
無異聚沙
臣意則宜益加講磨
得人任之
毫無後㢢然後
可以取信
御覽後姑勿頒布八路
更加消商。
以爲久之然後頒布焉。
 上曰。
節目不頒。
則二疋復出
當初意思
入於戶錢。
臨門臨殿。
偶然善成此擧
豈可持疑乎。
仍 敎曰。
南漢事。
專恃於卿。
數日後卽往可也
公對曰。
臣欲一參 小朝次對
瞻望 元良
當卽往也
初八日
辭 陛。
參 小朝次對
南漢
 公曰。
有奇疾。
久屛田野
十年前 侍講之忱。
今猶耿耿
今日辭 陛。
次對有 命。
故登 筵瞻近 離光
區區願忠之心。
益復自激
臣曾以賓客侍講 胄筵。
 邸下時冲齡
童蒙先習。
畢講小學矣。
其時則問 寢之外
無他事功
其學卽有軆無用也。
今則 睿筭已盛。
四書二經進講
而受 大朝付畀之重。
親捴庶務
 睿學今始有軆有用
帝王匹庶事業雖異。
學則一也。
篤實
字。
誠爲讀書大要
讀書者將以致用也。
篤實
無以長進
雖如臣等之卑賤
上有 君親
下有奴僕
仰事俯育
皆思無悖於理。
 邸下上奉 大朝
下臨臣庶
一國仰戴之地。
任重事艱
學問之工。
可不懋哉。
堯之欽明疇咨
舜之明目達聦
德之至也。
臣伏聞 邸下日御書筵
反覆論難
而第於次對引接之時。
過於淵默
絲綸甚罕。
大臣至有陳達云。
臣窃憫焉。
凡事不問何知。
不言何承。
 邸下之過於淵默
恐非堯舜疇咨之意也。
以外官。
越職進言
非不知猥越。
而專出忠愛之意。
伏願 邸下克承 大朝一心
先務講學
詢問庶政
期於明習焉。
退出
九月十二日
 上幸溫泉
出待沙川
入 侍帳殿
十月初一日
上書乞暇。
致祭 恩典
 從之。
 溫 幸時。
 命致祭沿路名臣之墓。
文敬公墓在振威
亦與焉。
故乞暇。
祗承 寵典。
三十日
聞領相趙公被 嚴旨
上疏申救
還寢。
 時宗臣請上 兩朝徽號
趙公上疏請罪宗臣
 上激惱免領相職。
嚴 敎荐降。
擧朝憂遑。
不勝中宵繞壁之懷。
草疏擬進匡規之言。
旋聞 上敎
開釋
還止。
十二月二十三日
上書以病辭職
 不從
二十七年辛未。
(公六十歲。
)正月二十二日
修撰李惟秀書。
上書辭職
 不從
 李惟秀復提舊事
崎屹公不已
公上書辭職。
 答曰。
此等之言。
何足掛念
卿其勿辭察任。
二月二十三日
上病疏辭職
 不從
 公因臺疏。
官次
移住鶴灘
上書辭職
三月十五日
遞職。
 因右相鄭羽陳白蒙遞。
四月二十二日
交龜。
城外納符。
陳章還鄕
二十六日
上書乞罪。
 不從
 時有 東宮患候平復 賀儀
上書乞伏闕禮之罪。
 答曰。
有疾未參。
其何過傷。
安心調理
五月十一日
行到坡州
上書乞罪。
 不從
 時有 王世孫冊封 賀儀
公載病上途。
坡州添病。
還次上書待罪
 答以調理如前。
二十六日
聞 上候欠寧。
夜發行入城。
連參 候班。
閏五月初十日
復差備堂。
 時 上下敎曰。
古稱君父恩義兼焉。
爲其子。
有衰
暮之親。
豈忍遠遊
疾甚之時。
思在鄕之臣。
心若此。
豈忍曰賀班已行。
悻悻去乎。
深軆此敎。
俾勿悔焉。
公承 敎不敢歸。
京邸
十九日
正言吳瓚,鄭漢奎等復論公前事
上書還鄕
 公遭臺疏。
上書經歸。
乞勘罪戾
 答曰。
此等之言。
何足介意
卿其勿辭。
入城焉。
二十九日
絶島安置之啓。
 時論忌媢益甚
又發安置之啓。
 上曰。
李某予欲一用
故比輩知此。
必欲傷之。
豈不甚乎。
 命竄吳瓚北塞
七月二十日
停達。
臺臣張澍又發達
 持平任遠停達。
張澍又發之。
 上怒竄澍於珍島
持平鄭彦祥停之。
二十八年壬申。
(公六十一歲。
)二月二十八日
右賓客
 是時 上臨筵下敎曰。
李某之病。
近果如何
向來言於予曰
病若得差
春間當上來云矣。
三十日
 王世孫卒。
聞 訃發行
 到城外
哭臨畿營。
三月初八日
留書告歸辭職
 不從
 
成服上書尋鄕。
末附勉戒。
論講學忘哀之功。
 答曰。
憂愛陳勉
其甚懇切
可不軆念
 上因筵臣聞公陳書
 小朝曰。
其言是矣。
予於戊申公除開講矣。
因 命開講
五月十三日
赴 懿昭世孫葬。
墓所上書還鄕
二十六日
 除活人提調
六月十一日
擢拜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左議政
有 旨宣召
 時左右相俱闕。
 上命卜相
領相金在魯入賓廳枚卜
 命加卜。
相入侍請 上旨
 上曰。
顧今塩梅已盡。
惟卿獨在。
而予實自悼。
卿亦老矣。
今有一梅焉。
乃父之子
勉飭則可以使之。
近日不見用。
其人之可堪大用
予所志也。
卿意如何
領相曰。
 聖意所指。
可以仰揣矣。
其人之地望才猷
豈有可疵。
而但以言議之故。
久處於外矣。
 上曰。
頃亦言之。
宋左相之言曰。
某雖曰峻。
所謂峻者。
非辛壬之峻也。
特其言議
與臣等異矣云。
予亦知某之異於調劑之人。
而此則予當任之矣。
此人有忠誠
爲國事。
前出書筵
元良忌憚云矣。
領相曰。
有相望而到處勤做國事矣。
 上曰。
此人
雖與自初開花結實有異。
而以用之。
豈不責乎。
領相加卜以進。
旣 下批。
相天同時膺卜。
故公左相
 上曰。
以故之子
負國之人。
卜相得人矣。
領相曰。
地望最當居先矣。
十九日
上書辭職
 優答不從
 答曰。
 大朝枚卜以後
 下敎小子曰。
今日枚卜
爲汝備塩梅
而此乃故相之子
相爲國之誠。
卽予感歎
思其君思其父。
必當竭誠
今於相。
心解矣。
汝須善爲敦勉爲 敎。
卿之父子爲國誠忠
余亦知之。
今承 下敎。
余亦感動
豈不感動
卿須軆 大朝之意。
安心勿辭。
其卽上來
輔我初政
二十四日
上再書辭職。
 不從
二十七日
上三書辭職。
 不從
七月初一日
上疏辭職
 優批不許
 疏末復請 太廟親享之攝行
 批曰。
今者親祭。
禮其當然
今行肄儀
心尤憧憧
噫。
于今枚卜
偶然哉。
元良初批。
小子之意。
庶幾量也。
而又何陳章小子乎。
噫。
此正於卿隨昔年先卿之忠。
枚卜之意。
元良之日也。
見卿久矣
思卿深矣。
卿須惟小子慇懃之旨。
安心勿辭。
卽日上來
弘濟國事
用副朝野之意。
初六日
拜扈衛大將禁衛提調
初九日
四書辭職
 不從
二十二日
上五書辭職。
 不從
 時臺臣李宜哲又劾公。
 上竄之大靜卽日押送
公益惶怖
上書懇辭
八月初九日
上六書辭職。
 不從
 答曰。
前批已悉心曲。
而巽讓之章未止。
實誠未孚之致。
心甚忸怩
且今三公雖備。
首揆尋單。
卿亦無登途之意。
心尤憫焉。
卿須思 大朝眷遇至意
小子日夕之望。
辭書繼至
决無準許之意。
安心勿復控辭
幡然登途
用副予雲霓之望
十九日
 上賜手書
特遣史官偕來
附奏以辭。
 上下手書
史官使之偕來
手書曰。
噫。
卿之拜相
今幾月。
卿之登途
指日以待。
而尙無應令之期。
噫。
往日之事。
知卿心矣。
拜相元良初批。
已諭予意。
卿之追先卿之忠。
元良之政。
此時也。
先卿爲國之誠。
雖衰奚弛于中。
卿事我今幾三十年矣。
于今日益憊之中。
爲國元良
一席二相
日夜卿等協贊元良。
挽回國勢
拭目以待
元輔尋單。
只有右揆
國勢
可謂渴悶
况以卿恒日之心。
今予衰憊日益之時。
雖在卿列。
必欲一見于予。
及今大拜之後
若不思焉。
奚徒予心悵然
先卿其若有知。
是卿乎。
否乎。
想必怵然冥冥
一諭者久。
近服蔘劑。
小無其效。
益憊益衰。
且有眩氣。
亦無擧筆之意。
顧國家思先卿
僅以手諭
而思百諭一。
卿須軆小子枚卜之意。
副元良慇懃之懇。
卽日偕入。
庸副日夕待之意。
觀今手諭僅成其字。
卿思卿思。
祗承惶蹙。
史官附奏懇辭
二十四日
上再疏陳懇。
又以手書 賜批敦召。
 
手書曰。
省卿之懇。
手諭悉諭。
待卿幡然
登途漠然
卿章到焉。
由於誠淺。
只自恧焉。
可答者。
有可諭者。
而昨拜 園陵
追慕冞切
思惘翌朝
此心何抑。
近服理中
若飮冷水
其憊可想。
其氣可知
何能答也。
何能諭也。
只有一諭。
于今思卿若先卿
先卿在今。
何待再諭。
卿須軆小子至意
小子之今氣。
安心其勿過辭
卽日偕來
用副小子日夕待卿之心。
僅寫于此
氣益眩心益薾。
卿須諒焉。
遅回若此
奚無其悔。
諒焉諒焉。
史官傳諭
二十八日
承 手批附奏辭。
胥命縣獄。
 
手書連降。
進退路窮
惶蹙無措
席藁縣獄之外
附奏此意。
史官啓以待命之由。
九月初一日
聞 聖候未寧
發行高陽待 命。
初三日
 上遣承旨
 命勿待命
傳諭偕來
 上聞待命
下諭曰。
噫。
今日何日也。
况予之衰暮日益甚焉。
此時元良望卿。
若大旱之雲霓
再次手諭
一何固執
則氣益衰心尤冷。
綴文敦諭
豈能諭心。
爲國事思先卿
更令承宣傳諭
仍命偕來
卿須軆小子之此意。
副元良慇懃
安心待命
其卽偕入。
初五日又 命承旨傳諭偕來
 傳曰。
旣來近畿
何若固執耶。
則氣益憊。
思卿之心彌切。
卿須軆君臣大義
小子企待
安心待命
卽爲偕來
用副困卧中待卿之心。
祗承惶感。
承旨附奏悲懇
承旨亦以帳殿懇惓之意。
縷縷勸勉
漠然無造朝之意馳啓。
初六日
上三懇辭
 批曰。
再次手諭
兩次承宣傳諭
備悉予意。
卿章又上。
其懇若此
情志不孚
一至此哉。
可答者。
有可諭者。
非徒心氣薾然
大臣之章。
欲肯答。
近日固定于心。
初欲召元良授此章。
其令代答。
有一諭者。
故卧召以寫。
噫。
君臣雖曰主義
今予脉則過於遅。
藥則日再服。
以卿恒日之心。
豈不欲來見。
恬然若不知。
噫。
此豈世祿之臣所可爲哉。
宰。
此時决不若此
股肱大臣乎。
日後先卿問予候。
何以答。
古人淸心二字勉其君。
元良輔弼
困卧呻吟之中。
此心憧憧
其於調攝
益乎否乎。
理中之劑。
日雖三服
何益之有哉。
而困我困我乎。
先卿有知
其必慽慽
于今攸思先卿昔日爲國之忠。
可諭者當面諭。
卿其須軆此意。
安心卽爲偕來
副元良慇懃之意。
 傳曰。
頃者宣諭
實諭予意。
咫尺近圻。
造朝漠然
情志不孚
一至此哉。
小子之誠淺。
小子之誠淺。
自恧之外
其復何諭。
卿須軆先卿爲國之丹忠。
其勿復困乎凘卧之中。
卽日偕來
庸副此意。
十一日
上四疏辭職
承旨敦諭
 疏入。
適値 誕日
 上命承旨敦諭
十四日
留書告歸
承旨隨來。
 時 聖候已平復
公上告歸
二十二日
 元孫誕降
移次山上書。
翌日還家
 
公聞 元孫誕降
 賀儀將擧。
進身城外
以伸慶忭之忱。
行到坡山
聞停 賀。
陳書還家
十月十一日
 手書敦召。
待 命縣獄。
上五請罪
優批促召。
 上復下手書曰。
噫。
卜相國重事
旣卜之後
宜敦勉。
枚卜之後
訖于四朔。
尙今在外
往牒攸無。
噫。
予已衰矣。
置相之後
敦勉以致
專付元良
而初批之意。
只諭元良爲國事。
手諭予意。
卿之章適到於誕日之時。
於此日。
三復蓼莪
一倍于心。
况今愴懷尤切。
於此日。
心若氷焉。
何能示意
多日不諭。
亦欠敬大臣
承宣敦諭
書啓纔到。
尋鄕之報又到。
此由予誠淺。
此由予誠淺。
深自恧焉。
更無敦諭之顔。
自此之後
尙今默矣。
顧今國事可謂悶矣。
可謂悶矣。
忍恧復諭。
卿須軆小子此心。
先卿丹心
卽日偕來
輔我元良
○公旣附奏辭。
又聞 筵敎若謂行止由於待遇重輕
 手書又以亦欠敬大臣爲辭。
惶悚隕蹙。
走伏縣獄。
自列請伏重律。
 批曰。
省卿之章。
今者手諭
已諭予意。
自知誠淺。
何能孚也。
而然爲卿慨然者。
以先之子
予今若此之耗。
而徒守固執。
一向撕捱矣。
欲答者有。
諭者有。
近年心氣
若干文字
欲詳則氣憊。
當面諭。
只歎者先卿在今。
必勸卿卽日登途
令我若是憊心乎。
卿須軆小子日夕之待。
顧元良慇懃之意。
安心勿辭。
卽日偕來
用副此意。
十三日
承勿待命之 敎。
還家
十五日
聞 東宮患紅疹。
曉發行。
夕到城外
史官傳諭
十六日
 上遣承旨傳諭
又下 手書促召。
承 命謝 恩入侍
 上聞公到城外
先遣承旨
傳諭偕來
下手書曰。
卿之固執
一何過乎。
求諸往牒
拜相勉副以召。
决無是理。
頃者承旨敦諭
猶今恧焉。
咫尺都門
弗能致卿
以何顔對百僚
其歎者卿父在今。
决不以卿若是憊我。
予則靦然
欲令元良手敦勉
而方在靜攝
強忍手諭
坐待偕入。
卿須思先卿之丹忠。
小子慇懃
其卽偕來
公已三承 手書
 恩禮敻越。
又値 東宮患候。
不敢一向堅辭
拜命
 上引見
十七日
拜領議政
 時新卜相
序陞首揆
二十二日
上疏元輔之任
 不許
 批曰。
業已面諭
卿之撕捱。
已涉過矣。
今者元輔
乃是循陞。
尤何過乎。
其欲諭者。
氣升心憊。
卿須軆君臣大義
小子慇懃之心。
安心勿辭。
其卽視事
用副此意。
二十九日
上書辭職
 不從
 公復伸前疏之懇。
仍乞 導達 大朝
亟遞元輔提擧兼任
 答曰。
 大朝慇懃敦諭
至懇且切。
而卿何無感動乎。
提擧令該曹考例禀處。
卿須軆大朝慇懃之意。
顧小子雲霓之望。
安心勿復控辭
卽起視事
 遭洪準海之誣。
日出城。
 上命海。
下手書慰諭
 正言洪準海上書駁公。
語甚叵測
比前絶悖。
至謂逆孽依歸
陰謀指揮
 上聞之甚怒。
亟令竄海於楸子島。
 特下手書慰諭公曰。
噫。
今者可謂臣節
何若此。
何若此。
憊卧之中。
聞此深慨。
卽召承宣
處分海。
側卧僅諭。
承宣傳諭
仍命偕來
卿軆此意。
其卽偕來
聽我一諭。
三十日
承旨別諭。
 
上又下別諭曰。
元良卜相
使卿以至于此。
一則予迂。
一則予故。
噫。
自古或有彈駁大臣者。
豈若今日乎。
其意不專在於卜相
古往今來
豈有此等分義
豈有此等道理乎。
今當氣暈
僅以側卧手諭
此亦非爲卿。
卽爲國也。
元良也。
何若此。
何若此。
今則心尤困矣。
此諭之外
付諸元良
更何諭乎。
噫。
卿之父子
事我幾年。
先卿昔年舊臣
豈忍使我與元良
不能調攝費心乎。
予無更諭。
惟待不召來。
其前若聞偕來
庶可慰心。
須諒。
卽爲偕來
聽我面諭
仍 傳曰。
更爲傳諭
期於偕來
附奏引罪力辭。
十一月初四日
過 賀班後尋鄕。
承旨追來。
 公遭誣後。
以 賀儀將行
遅留城外
至是歸鄕廬。
十二日
上再書辭職。
 不從
 答曰。
 大朝特諭開釋
辭旨鄭重
可透金石
卿以世祿之臣。
豈無感動乎。
且向者臺言誣妄之言。
 聖鑑俯燭
余雖不敏
此等之言。
可以知之。
卿須軆 大朝勤懇之諭。
小子如渴之意。
安心勿復控辭
幡然登途
用副予佇企之望。
二十七日
上三書辭職。
 不從
十二月初六日
四書辭職
 不從
初九日
發京行到坡州
上疏陳戒。
歸家
 時 上有非常之敎。
公聞卽發行
旋聞還寢。
上疏極言
(見疏箚。
)奏疏後因歸家
疏 批不下
十三日
復發行留坡州
 上復非常之敎。
復發行留坡州
承聞消息
以爲進退之計。
十五日
到 闕門待命
承 命入侍
嚴旨出城。
 上轉加激惱
 天威震疊
殿坐宣化門。
公聞之。
曉發促駕
直到 闕外胥 命。
 傳曰。
待命事。
承旨敦諭
今方 殿座。
卽爲偕入。
不得已冐入。
大臣請對
承旨允明曰。
議政入來
上笑曰。
又將困予矣。
造次之間。
不可以左相見。
以領相入見事下敎。
承旨尹尙任曰。
免解相職然後可進云矣。
 上曰。
君與相相見
當以禮分付。
禮院以領相肅拜後入侍。
肅謝後。
進伏請問 候。
上曰。
勿爲之。
無可問候於予者也。
公曰。
十年棲遑
在鄕七年
今始入 侍。
豈不問 候乎。
 上曰唯。
公曰。
連日勞動之餘。
 聖軆何如
 上曰。
予姑有支撑之道矣。
公曰。
 慈殿日昨出臨外殿
驚之餘。
 氣軆何如
 上曰。
安寧矣。
公曰。
 東宮順經紅疹。
臣民慶幸
曷有其極。
而 氣候復何如。
上曰。
安過矣。
公曰。
不暇一言
先有所陳達
 殿下見臣等於此門何耶。
 上曰。
欲見卿而爲此矣。
公曰。
臣到坡州
聞還寢 聖敎
以爲喜。
今 聖上只聽五事之入。
而餘入東宮云。
此與代理講定節目
豈不逕庭乎。
古有哭于太廟者。
有守號泣者。
此則臣等决不奉承矣。
 上曰。
戎務以下
幷入東宮
特敎可乎。
從卿言可乎。
公曰。
臣之上來
始聞五事 命下。
而此外又有他事
至於大辟以下
不爲聽理云。
誠爲憫廹矣。
 上曰。
嚮日慈聖下敎曰。
吾之生時
切勿言禪。
自幼奉 慈聖。
而下若是丁寧
自此更不言禪矣。
公曰。
伏聞以 先朝已行之例爲之爲敎云。
然乎。
 聖上孤竹淸風
固知之。
雖不爲此
豈不知之乎。
上曰。
不但卿。
先卿已知之。
公曰。
 殿下每有觸激而成過擧
臣每痛憫焉。
 上曰。
爲何擧措耶。
公曰。
 殿下至誠惻怛
不知之乎。
 上曰。
孝悌堯舜之道也。
公曰。
繼 祖宗大統
守 祖宗大業
安生民守 宗廟孝也。
 上曰。
諺云疾痛則號
父母
予當請于 慈殿矣。
公曰。
 殿下欲釋負則東朝聽從乎。
中庸曰。
宗廟享之。
子孫保之。
繼述遵守
在 殿下
不可有是意也。
 上曰。
古亦有之。
公曰。
 宣廟, 肅廟雖發此敎。
不能遂焉。
 上曰。
將讀中庸
公曰。
 上若中庸
臣將退矣。
不煩他語。
請還收罔極之敎。
 殿下外爲奉 慈敎
內爲釋負之計。
欺心也。
 上曰。
近爲諸臣所困。
亦然矣。
仍讀中庸
子孫保之。
宗廟享之。
善繼善述
 上曰。
 定宗, 世宗皆爲之。
予何讀(一作獨)不然
公曰。
 殿下此擧
出於陳 賀陳請之故也。
 殿下受 肅廟, 景廟之托。
當以保民生爲心矣。
 上曰。
予何能焉。
實愧於民。
公曰。
 殿下日日過擧
豈貽謨之道乎。
 上曰。
大夢今覺。
不過省事就便之道。
此豈傳禪乎。
公曰。
無異傳禪也。
 肅廟以六十時釋位
望 殿下乎。
抑以鎭撫百姓
壽祿無疆
望 殿下乎。
 殿下三十年典學之工安在
不愧中庸乎。
小臣三十年事國。
 聖上不以爲不似
至於上相
一夜百里竭蹶而來
必欲動得天聽。
否則何顔出協陽門乎。
 上曰。
召卿來。
爲困予乎。
爲元乎。
三公股肱也。
卿爲元輔
予寧
卿。
不可從卿言也。
 上曰。
今日節目間事
諸卿不從
則予負孝純也。
公曰。
 殿下爲孝純祭文
作爲欛柄
以御臣下也。
 上曰。
明日卿等請於 慈殿。
必爲藉重。
而今日與卿等决矣。
公曰。
 殿下雖欲爲之。
臣豈奉承乎。
 上曰。
若不踐言
有愧輿儓
予何寢命。
公曰。
若寢 聖敎
輿儓皷舞矣。
今此 下敎。
臣在領相之位。
决不奉承
在原任。
不可奉承矣。
 上曰。
釋予所負。
宗廟享之。
子孫保之矣。
公曰。
釋負而八路以爲當然則皆亂賊也。
 上曰。
 宣廟, 肅廟欲行之。
公曰。
 宣廟朝。
尹斗壽柳成龍力爭之。
臣雖愧於古人
豈不爭之。
而 聖祖 聖考之所不能爲者。
 殿下豈能爲之乎。
 上命史官持辛丑日記以來
公曰。
臣等冐死請寢成命
 上曰。
此非禪也。
何爲然也。
公曰。
近於傳禪故耳。
蓼莪言禪乎。
經傳亦言禪乎。
 上曰。
國朝古事有之矣。
公曰。
 聖上雖欲學宣廟
臣欲學尹斗壽柳成龍矣。
他事人以臣爲非
此事則臣不非也。
 東宮來侍。
涕泣奏達
 上曰。
予當思之。
傳禪之命。
將爲反汗矣。
仍讀蓼莪詩。
至於終篇
 世子伏于前。
淚下如注。
公曰。
 殿下
親下敎於 東宮
自首章至末章。
涕泣汍瀾
誠孝極至
 聖上旣有反汗之命。
不可食言也。
臣等雖十死
誰有寫禪敎之人乎。
又曰。
初昏千言萬語
終無發落
誠爲罔極
俄者 下敎。
不思之乎。
 上曰。
然則傳位二字
欲許還收。
節目間事施行何如
公曰。
前後過重之 敎。
一幷還收。
召 東宮
以汝言許之爲 敎。
中外釋然矣。
不然則待明朝問 寢而諭之。
元良而並收前日 下敎云。
則有光於 元良矣。
臣等雖死。
若不還收 傳敎
則不退去矣。
 上曰。
今番下敎。
非比往事
節目間事
亦有舊例
非徒不爲感動
昔年下敎者。
敢有不滿之心。
其臣無禮
昔日爲君。
若不飭。
曰有君曰有國乎。
國之法。
宜自大官始。
今日入侍大臣
中道付處。
遠竄
承旨儒臣
並邊投畀
十六日
 上幸私邸
翌日
被罪諸相
上疏極陳
是日還宮。
收付處之 命。
(疏見疏箚。)
 時 上旣黜卿宰
因 幸私邸。
杜門不見臣僚
終不還宮。
公逬在城外。
未及發配
以爲 君父私邸
吾輩何可晏然私室
席藁伏城門外
時極寒。
子弟交諫而不聽
復議諸相曰。
吾輩雖被竄 命。
猶是昔日大臣
而 朝廷一相不能諫爭
 君父過擧
豈可無言。
相率進聯箚極諫
疏入。
 上因 慈聖下敎。
還 宮下敎曰。
頃者處分
雖因苦心
大臣以下所爭。
分則然矣。
其時雖有感慨而下敎。
其在敬大臣使臣之道。
予亦知其欠頃者
下敎一倂寢焉。
予旣承 慈敎
黽勉復臨大臣
史官偕來
公待 命金吾
前䟽下 批曰。
等之懇。
旣奉 慈敎矣。
史官
期於偕入。
附奏以辭。
十九日
入 侍宣化門。
 上曰。
予之待大臣
如漢高之蕭何
不過上林田受繫。
而予則不然。
昨日付諸先天
卿等勿嫌也。
公曰。
雖罪臣等。
何敢懷也。
自今使臣等如先天
願 殿下亦如先天
付之大夢
而爲一初之政也。
 上曰。
一初之政。
無可爲者。
臨門筋力而堇爲之矣。
公曰。
 聖敎如此也。
 殿下彰義宮行幸時。
滿城人民
無不注失所。
至於號擁 東宮曰。
何不奉 主上入去耶。
 東宮百姓雨泣矣。
 上曰然乎。
二十日
承 命入侍
入侍 東宮
 公進前
 上曰。
更爲君。
心甚慨然
卿豈復撕捱
乎。
公曰。
臺言至以亂逆加之臣。
何可淟涊乎。
 上曰。
亦復臨矣。
公曰。
何敢比論。
而 聖敎至此
臣不敢更 辭遜矣。
臣積違春宮
方欲入對
而窃有區區仰勉於 殿下者。
記昔庚戌三月
臣以問郞。
敢以 聖德有歉於遠佞之義。
正宜懲創於今日。
存戒於他時之義仰奏。
蒙嘉納矣。
固知我 殿下燕閒之際。
婦寺之言。
不敢亂聦。
堂陛不嚴
臣甞憂之。
雖如筵臣奏語。
不可偏信
亦加三思
筵席之上。
從簡嚴。
則此不但臣之所望
亦 殿下身敎之方也。
 上曰。
軆念矣。
同日
 東宮入對
公進曰。
積年離違
今始入對
向日擧國震灼之時。
 邸下以不匱之孝。
非常之擧。
聽聞所及
誠爲憂慮
而 邸下將順甚至
 法駕回宮。
 宗社再安。
莫非 睿孝所感。
 答曰。
焦遑之餘。
上奉 慈旨
得回 聖心
莫非諸卿之力。
何有焉。
公曰。
屢日激惱之餘。
今日仰瞻 大朝天顔
酬酢如響。
區區忻幸
如何可喩。
 答曰。
聞來甚爲欣幸
公曰。
積年離違之餘。
欲望見 睿顔。
而今日入侍罷後日已暮。
留門爲難
欲辭退。
而有此入對之 命。
不勝感幸。
詩云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
葭易凋之物。
而猶必經霜成實。
 邸下於事親凡節。
一以向來之心爲心。
則其於 睿德益進矣。
 答曰。
所勉實出眷眷
軆念焉。
公曰。
先正文正公金尙憲子弟曰。
汝輩不能讀書
必撫冊褓。
夫冊褓何益。
甚言留心文字之爲益也。
書曰。
終始典于學。
 邸下亦復念玆在玆。
不忘講學
則 睿德大進矣。
公曰。
日已暮。
退去
而今日政。
 宮官皆差出。
 宮官乃僚官也。
未及開講之時。
隨時召見
以資講問則所益弘多矣。
 答曰。
亦當軆念焉。
二十三日
參 親鞫。
 時有李世煕者。
追崇 私親
設鞫故也。
二十七日
上箚承 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